个人对柏拉图的幸福观的理解

时间:2019-05-13 21:3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个人对柏拉图的幸福观的理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个人对柏拉图的幸福观的理解》。

第一篇:个人对柏拉图的幸福观的理解

个人对柏拉图的幸福观的理解

学院:数计学院 班级:1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名字:李坚

学号:20132347 柏拉图以比喻的方法对什么是“善”进行了形象的描述,以使人们正确地认识“善”。柏拉图认为,人的眼睛有视觉能力,具有眼睛的人可以利用这一视觉能力。但是,虽然有颜色存在,如果没有“光”的这种东西存在的话,人的视觉就会什么都看不见。因此,“光”给了“视觉能力”以能力,给了“颜色”以真。而“善”也是如此,它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这也是“善”的定义之所在。如果没有光或是光很暗,那么人所看到的东西便会模糊不清;同样,倘若没有“善”,那么,人们就不能辨别知识的真假,不能确定真理是否存在。因此,“善”指的就是“原因”,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善’的理念由于是最高的,它本身就是第一原理,则不需要对它以外的其他东西来加以说明。不言而喻,这是指概念间的联系、转化是自成一系统的,而概念系统或概念体系本身就是世界的绝对原理和最高原因„„‘善’的理念是理念系统的完成,因此它是世界存在的最高原因与最后根据。”个人的灵魂也追求秩序,追求善。个人灵魂遵守秩序的状态就是幸福。柏拉图的幸福观是其善理念的体现。在柏拉图幸福观中,“善”居于最高的理论层次,“善”作为一个理论范畴,高于正义、智慧、勇敢和节制等其他范畴。正义、智慧、勇敢和节制等都在“善”的理念的统辖之下。因为善意味着秩序。任何理论范畴所表达的状态都是善的表现形式。因此“善”是柏拉图幸福观的核心追求。

柏拉图对幸福获取途径的理解

柏拉图认为,幸福就是灵魂的和谐———灵魂的和谐就是在于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能够相互协调,从而成为一个和谐有序的整体。宇宙万物都追求秩序,追求善。人的灵魂也追求秩序———灵魂三部分(理性、激情、欲望)遵守秩序,协调共生。遵守秩序就意味着追求和谐。因此,柏拉图提出了他对幸福的理解:幸福是灵魂的和谐。每个灵魂都追求和谐,追求秩序,追求善。“善”是追求幸福的根本。如果人们以“善”约身,就会走向幸福。那么如何获得“善”来实现幸福呢?柏拉图认为,正义是获得“善”从而获取幸福的途径。“正义”是灵魂达到和谐的手段。正义运用自身的智慧、勇敢和节制这三种品质,使灵魂中的理智领导整个灵魂,使激情服从并辅助理智的领导,使欲望懂得自我节制,三者之间彼此相互协调,互不干扰,和谐一致。在人的灵魂中,欲望部分用以感觉,理智部分用以控制欲望,激情部分服从并帮助理智节制欲望。“正义”就是理智对欲望和激情的良好控制———这种控制体现在它使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和谐地执行它们各自的任务。通过这种“控制”,灵魂的三部分得以成就友好和谐的状态。何谓“控制”?其含义是:以正义为原则管理着自己的生活和治理自己的灵魂。因此可以说,正义是某种“原则”。“我们在建立我们这个国家的时候,曾经规定下一条总的原则。我想这条原则或者这一类的某条原则就是正义”[3],这个原则就是“每个人做自己分内的事„„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柏拉图的意思是不拿别人的东西———作者注)”[4]。据此,我们可以称这个“原则”为“社会规则”,亦或是“社会规范”。因此,正义指的就是社会规范。柏拉图进一步指出个人想要获得幸福,就必须要遵守社会规范。柏拉图的这种幸福观明确地向我们传达了一种观点:个人幸福不再是一个微观的、个人层次上的主观信念问题,而是一个宏观的、社会层次上的客观规范问题。社会规范———包括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必须是建立在个人欲望基础之上的,只有这样的社会规范人们才愿意去遵守;人们愿意遵守的社会规范才能在宏观层次上促进整个社会的良好运作和协调发展,在微观层次上使个人达到幸福的终点。社会规范的建立不应仅仅以社会整体的团结为唯一标准,而应将人作为动物的本能欲望也作为一个标准。社会规范应该恰当地满足个人欲望,只有这样,人们才愿意遵守社会规范。人们在社会规范的控制下和谐协作,社会整体才能维持良性运作。可以说,柏拉图对幸福观的探究可以加强我们对幸福观的理解。

柏拉图幸福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价值

和谐社会是社会的一种理想状态,而幸福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动力和目标。换言之,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人民幸福感实现的条件,其具体目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当代人幸福观的表达。因此,只有提出符合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幸福观,变革传统的幸福观,才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积极的作用。理性主义幸福观主要认为,幸福是德性。例如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奥古斯丁,文艺复兴时期的彼德拉克、薄伽丘等。他们的幸福观都强调德性,忽视个人感官上的满足。理性主义幸福观是片面的,它只强调人的精神生活而抛弃了肉体本能的需求与欲望。理性主义幸福观脱离了人作为一个自然人所具有的一切需求和欲望,将关于人的自然属性全部抹掉,只承认作为社会人应持有的需求和社会属性。换句话说,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幸福观并不符合人———作为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结合体的需求与发展。人若脱离了人的自然属性,只留有社会属性(或者说只关注“精神”与“意识”),那么人以及人类社会是不可能继续向前发展的。这是理性主义幸福观的局限之处。与理性主义幸福观相对的是享乐主义幸福观。

在和谐社会,为了实现幸福,我们注重以和谐理念引导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个人幸福和他人(社会)幸福、人类幸福和自然演进的全面、协调发展。对现时代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结合柏拉图所倡导的幸福观,我们可以引申出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幸福观。幸福,是以社会关系的和谐为本质特征,是经社会规范约束的欲望得到恰当满足之后给人带来的感官上的快乐感受。要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必须注重社会规范对于维持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谐的重要意义。

第二篇: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幸福观

柏拉图《理想国》中苏格拉底的幸福观论述

摘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仅涉及政治、教育,他还创造性地思考了幸福的涵义,他把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紧紧联系起来,既带有政治性,也带着人文性。《理想国》成书虽距今已久,但其幸福哲学仍然值得今天我们细细品味,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思考。

关键词:幸福;正义;德性;现世意义

我们都要坚定地走向上之路,紧紧追随正义和美德,相信灵魂是永恒的且能经受住一切善与恶的考验。我们相互之间以及我们和神之间都要相亲相爱,这两种爱都在这儿,我们就像竞赛的胜利者环场一周收集奖品那样得到它们。无论在今世还是在我们所说的千年之后,我们的生活都会美满幸福。

——《理想国》柏拉图

幸福,是一个贯穿人类发展历史,亘古不变值得讨论的话题。每个时代、每个地域,人都在极力试图去找寻一个合乎全人类共通的答案,但似乎这是不可能达到共识的难题。毕竟,幸福,包含太多内涵,它是人内心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决定了幸福感不仅取决于客观种种各不相同的条件、还与自身性格有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概说的就是这个。但在那个遥远的古希腊时代,哲学家柏拉图通过其《理想国》,透过其导师苏格拉底之口,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其构建的城邦与个人幸福紧密相连的国度,给出了一套“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的答案。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苏格拉底之名)在从大(城邦)到小(个人)的关系中探讨出一套关于“幸福”的哲学中,始终都秉持着一个原则,就是“和谐”。以下,我将详细论述“和谐”是如何贯穿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幸福观,在此基础下,柏拉图又是如何实现其涉及的理想国度。

一.“一个正义的灵魂和一个正义的人就会生活得好,而不正义的人就会生活的悲惨”——《理想国》

《理想国》说,人的灵魂有三部分组成:欲望、理智、激情。欲望,是人的自然需要,就是本能;理智,是人用思考来控制欲望的力量;而激情就比较复杂,通俗一点就是“墙头草,两边倒”。而柏拉图(苏格拉底)所言的“正义的灵魂”,指的应该是理智协同激情,共同对欲望进行有力的制约。而这种制约,须遵从内心的选择,从众多的欲望中挑选最渴望的,并且这种渴求要在保证整体利益上,合乎社会道德规范及人伦道理,如同走过苦行僧的修炼一样,在纵欲与禁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就是“正义”。在成为“正义的人”的过程中,内心必定要经历这种种煎熬与挣扎,但在理智与激情的不断自我说服下,逐渐遵从上述的原则,并使之成为习惯,慢慢地,变成了“自己的主人”,不再受欲望的捆绑。这样,既能产生符合个人的快乐,又免于做困兽之斗,也不会剥夺了他人幸福的权利,心灵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和谐感。总而言之,正义就是幸福的起点,也是实现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

而为什么苏格拉底会说“不正义的人会生活得不幸福”呢?《理想国》举了一个例子,僭主“心灵充满了大量的奴役,不自由。他的最优秀最理性的部分受着奴役。而一小部分 即那个最恶的和最狂暴的部分则扮演着暴君的角色,而这就导致了其陷于不幸福的状态”这种近乎直白的描述,已经让我们能够明白,为何如今越来越多人富起来了,但心却是空荡的、迷茫的。现今社会,也有很多如同僭主式的人物,恐惧、空虚、嫉妒、困惑,这应该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写照吧!只懂得都在不停地索求,被欲望不断地奴役,但却没有真真正正的满足过。这种人大概常处于自苦的状态中,苦在没有自由、甚至连自己最在乎的是什么都没搞明白。这样,怎么可能幸福呢?

因此,如果能够保持着“心如明镜”的状态,主宰自己的心,清晰明了自己的渴望,遵从“正义”的准则,一步一脚印靠自身力量去实现,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理想的正义的人,其灵魂必然是有秩序地运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样的人,是值得幸福与骄傲的!

二.“我们建立这个国家不是为了某个阶级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理想国》

在个人实现了幸福之中,这种幸福的准则也慢慢被移植到城邦的幸福中。柏拉图认为,灵魂既有欲望、理智和激情所构成,那么相应的,他也有他们的德性,分别是:节制、智慧、勇敢。节制,是“好的部分对快乐或欲望的控制”,这种节制是无阶级性的,人人都应以此作为人生准则;而智慧则是理智的表现方式,它担负着权衡利弊的领导角色,放到国家中,此类“智者”是管理国家的不二人选;勇敢,原文中“不忘理智所教给的关于什么应当惧怕什么不应当惧怕的信条”,拥有这种信念的人,应该当卫国者去保卫自己的国家。柏拉图(苏格拉底)也认为人应当按其“德性”去生活。所以顺其自然地引入哲学家为王的观念。因为哲学家懂得分辨利益的最大化,也懂得如何制定理性的法律法规,统领全局,使整体更和谐,并且应当把自己的天赋带给无知之人,提出了“哲学家应回到洞穴”的比喻,因为他们见识过理性的光芒、智慧的真实,就有责任把它带给犹如处于黑暗洞穴里的人,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柏拉图的哲学家为王的出发点,以小标题则可以窥探,因此,城邦中人人都保持着节制的,有英勇的护国者恪守其本分,而且还有智者公平、清醒地治理我们的城邦,个人灵魂的三部分所对应的德行,在集体中充分发挥,从个人正义演变到整体正义,这可以说是城邦的幸福之源。

三.《理想国》的幸福观的现世意义

《理想国》中,苏格拉底并没有直截了当地给幸福定义,就像在用讨论的方式(非论断),他通过不停发问,不断诱导他人说出其心中答案。如果说这就是柏拉图的幸福哲学,那么在《理想国》中,我们似乎已经可以窥探出柏拉图(苏格拉底)对于幸福的类型、本质、特征、原则的态度,给后人思考“何为幸福”留下了宝贵的思想经验。不但对个人而言,对于整个国家而言也是大有裨益。

在今天,整个中国,甚至于整个世界,追求物质必处于上风。物质确实是精神追求的基础,但人们,似乎逐渐把物质享受等同于幸福。追求、占有、消费,慢慢已成为幸福的代名词;而相对的,我们面临的,是信仰、理想、道德的缺失,生态、资源、文化的危机。只是金钱、美女、铺张浪费、灯红酒绿等等,这些虚幻的肉体的享乐,能带来细水长流、历久弥新的幸福么?真实的幸福,贵不在感官的快感,难在求得心中一片安稳。所以今天,若以《理想国》中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幸福观为蓝本,指导我们在发展中,引申出一套符合现今社会要求的、达到普世幸福实现最大化的幸福内涵,也未尝不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首先,必须加强道德的渲染,重视文化的潜移默化力量,通过教育的力量,让人能够清醒地认知幸福的本质,心中自有一股道德力量制约无度的欲望,莫让他们变成“僭主式的个体”,变成疯狂欲望的“多头怪兽、狮子同体”比如说,读《理想国》。它也的确正确地回答了有关于幸福的一些问题。然后从个人开始,有节制地选择性满足自身欲望,避免内心的混乱,有能力再运用自我的理性与智慧去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有度欲望的满足感的基础下,有动力去实现社会的和谐团结,从而达到整体有序。在实现自我欲望之时,也能保证遵守社会规范,实现个人与集体间的快乐、利益、荣誉。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中,不正是有益于建设和谐社会,中国梦的实现么?

其实幸福没那么遥不可及,即使拼死拼活、绞尽脑汁去得到梦寐以求的,其实,简单的生活不过最美好。人非不幸福,只是不知足。

第三篇:对社会主义的个人理解

对社会主义的个人理解

社会主义就是民主,就是公有制,就是政权民主和生产资料民主,就是政权公有制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1)政权公有制就是人民投票选举政府,这个政府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这个政府的政策不会也不可能得到全部人民的支持,但是要得到大多数人民支持。这就是少数服从多数。

(2)生产资料公有制分国有制和集体制。

生产资料国有制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公有,人民投票选举专门机构或者由政府机构管理,这个机构受人民监督,这个机构的经济政策不会也不可能得到全部人民的支持,但是要得到大多数人民支持。这就是少数服从多数。

生产资料集体制是全体员工平等参股,大家投票选举集体制度和管理人员,集体制度和管理人员受全体员工监督。

至于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哪个更民主,我说社会主义更民主。

因为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是公有制的、民主的,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社会主义不会存在阶级差别、在同等条件下不会出现大的贫富分化。而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是私有制的、独裁的,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资本主义存在阶级差别、在同等条件下会出现大的贫富分化。

当社会不存在阶级差别、不出现大的贫富分化时,人民选举出来的政府必然是代表大多数人民利益的,为大多数人民服务的。当社会存在阶级差别、出现大的贫富分化时,人民选举出来的政府必然是富裕阶级或者是富裕阶级的代言人、代表大多数富裕人士利益的、为大多数富裕人士服务的。

为什么有史以来没有哪个社会主义国家达到我说的标准呢?这就要从这些国家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时的历史发展水平有关了。社会主义国家是怎么产生的?有两条路:

(1)当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高级(高度发达)阶段后因为劳动人民对生产资料被资产阶级垄断、社会贫富差距增加越来越不满,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经济民主。也就是说从达到高级阶段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产生社会主义国家。

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社会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无论是经济基础和人民的民主意识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所以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特征都最符合政权公有制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换句话说这种社会主义国家是最完善、民主的。

(2)当封建国家或者初级(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掠夺、压迫时,由于封建国家或者初级(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人民除了对生产资料被外国和本国资产阶级、本国封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垄断、社会贫富差距增加越来越不满,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经济民主外,同时也对政权被本国封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垄断越来越不满,要求政权公有制,实现政治民主。也就是说从封建国家或者初级(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产生社会主义国家。

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社会没有经历了长时间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无论是经济基础和人民的民主意识都处于一个很低的程度。与此同时由于其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必然要受到通过依靠本国首先进入工业革命而获得的科技优势掠夺落后国家完成原始资本积累而在经济、军事实力处于优势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和打压甚至军事威胁。这就迫使社会主义国家要把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资金用在本国军事建设方面而削弱在本国经济上的投入以及在政治文化领域实行限制。所以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特征相当程度上都不符合政权公有制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换句话说这种社会主义国家是原始的、初级的的社会主义国家。

以历史上看,有哪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有机会走第一条路呢?所以说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种种弊端实际上是交学费,是通向高级社会主义阶段的必由之路。

在冷战阶段,苏联实行公有制加计划经济,美国实行私有制加市场经济,当时的人都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经济制度,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制度的转型,苏联的解体,已经不能这么简单的看问题了,我觉得资本主义的特征就是资本控制政治,政治为资本服务,因为美国的建国者故意弱化了政府的权利,而剩下的权利必然就跑到有钱人那里去了,所以最终导致了资本控制社会的一切,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不是资本主义呢?因为中国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总有很大的权利和财力,不会导致资本控制政治,而能利用控制资本为政治服务,为国家服务,即使中国的市场经济再发达,也不会导致政治被资本所控制,因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大区别不应该是经济制度,而应该是政治制度。

第四篇:罗素的幸福观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范文)

罗素的幸福观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摘要:罗素是英国思想家中研究人类幸福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幸福观对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他指出,不幸福的根源,来自于自我沉溺、忧郁、竞争等 另一方面 提出善的生活包含爱和知识两大主题,而这正是幸福的源泉,包括家庭和工作、情趣等,通过对罗素幸福观的心理和伦理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获得幸福的方法有节制、外向、注重统一性等,他有关幸福的见解对于现实生活中我们研究如何提高幸福感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罗素 幸福观 现实意义

贝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是20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罗素指 出,我们人类似乎有太多的不幸,“这种种不幸的 根源,一部分在社会制度,一部分在于个人的心理素质,然而一个人是无法改变社会中的法律、道德、和制度,一个明智的人 所能做的是约束自己,所以改变自我是最迅捷、最有效的方法。因此,罗素本人着重从影响到人们心理变化的因素来阐述了自己的幸福观。

一、导致不幸福的因素

罗素的幸福观主要关注的是使人幸福与否的个人伦理。另外,罗素所讨论的不幸的人群不是那些处于极度悲惨境遇的人,而是享有足够温饱的人。他们的不幸不是由于经济问题,而大多是由于错误的世界观、错误的伦理、错误的生活习惯。《安娜 卡列尼娜》里有这样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对于不幸,罗素也认为人的不幸来自于很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因素为

(一)抑郁

拜伦式的忧郁是典型的造成不幸的心理因素。而这些人大多是智慧之士,他们看破红尘,认为世间没有任何事值得为之奋斗,认为不幸是宇宙的本质,拜伦消极的认为:“当早年的思想因感觉的衰微而逐渐凋零时,世界所能给的欢乐绝不能和它所攫走的相比。”而罗素认为这种对世界的悲观看法没有必要,他说,“理性决不会阻碍幸福”,“,罗素认为,有些智慧之士,例如《传道书》的作者,认为一切都是虚空,甚至连智慧也算在内。罗素认为这种空虚之感是因为天然的需要太容易满足而产生的。罗素认为,人和动物一样宜于做生存斗争,倘若人毫不费力的就满足了自身所有的欲望时,那么生活中就缺少了努力,幸福的要素就会离你而去。这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启示就是,人除了物质追求外,还应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对精神进行追索。(二)自我沉溺

罗素认为,过度的自我沉溺(self-absorption)是不幸福的罪魁祸首,其中又可分为: 1.罪人(thesin-ner)是指一个人总是陷入罪的意识中不能自拔,总是对自己感到不满,他所认为的合理的伦理是:“在合理的伦理中,给任何人(甚至是自己)带来快乐,都应受到称赞,只要不给自己或他人带来附带的痛苦。”这反映了罗素的理想主义的伦理观,对此,我们应该辩证的分析,一方面,罗素反对传统的道德准则对人性的束缚,另一方面他也肯定了有些道德准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有正面意义的。

2.自恋狂(thenarcissist)自恋狂是负罪感的反面,特征是习惯于自赞自叹,并希望别人称赞。虚荣是自恋的典型表现,如果推至极致,会使其孤芳自赏,对外事外物毫无兴趣,因而陷入无聊窘迫的自我封闭的境地。

3.自大狂(themegalo-maniac)。自大狂的典型特征是一个人希望自己强大而不是有魅力,希望被敬畏而不是被爱戴。对权力的过分追求会使人不能正确认识现实,同时失去获得幸福的机会。罗素认为,为了培养人性中的一个因素而牺牲了人性中的其他所有因素,或把整个世界看作构造一个人的自我显赫的素材,是绝无终极的满足。

(三)竞争

现代人认为痛苦的一大根源在于“生活的斗争”,罗素认为这种说法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但很大程度上是错的。所谓的“生活斗争”也就是“成功的斗争”,追求成功是人的本性使然,但罗素认为,“过于重视竞争的成功,把它当作幸福的主要源泉,这就种下了烦恼之根”。他坚持认为“成功只能为造成幸福的一分子,倘若牺牲了一切其余的分子去赢得这一分子,代价就太高了”。罗素指出的过于追求竞争的现象在现代人中也比较普遍。适当的竞争是必要的、有益的,而一些人为了追求物质享受,盲目地过分竞争,不仅失去了享受平静生活的乐趣,而且没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陷入欲速而不达的困境。

(四)嫉妒

罗素认为:使人不幸福的最主要的潜在原因就是除了忧虑之外就是嫉妒了。罗素认为:在普通的人性的特点中,最不幸的莫过于嫉妒。嫉妒者不但希望别人遭到不幸,而且他自己也因嫉妒而郁郁不欢。他不是从自己拥有的一切中去寻找快乐,而是从他人拥有的东西中寻找痛苦。对于现实生活中,因为嫉妒和比较而痛苦的人比比皆是,罗素认为:治疗这一切的有效办法是,培养精神纪律,即不去想无益的事情,享受自己已经得到的快乐,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要把你幻想的-----也许完全是错误的-------比你更幸运的人来和自己比较,这样你才能摆脱嫉妒。

二、幸福的因素

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然而每个人幸福的程度却存在很大的差别,罗素宣称,“基本的幸福最重要的立足点是对人对物的友善的关切”,他认为,理想的爱是“快乐和美好愿望的密不可分的结合”。也就是说,“爱”除了包括对物的兴趣之外,更重要的内涵是“对人的友善的关切”。另外罗素把幸福视为善,他在《罗素论幸福》一书中说,“我是作为享乐主义者写这本书,就是说我把幸福当作善… … ”,对于善的生活,罗素明确指出,“善的生活由爱所激发,由知识所引导”,爱和知识对于善的生活是缺一不可的,是通往幸福的重要因素。

(一)爱

1.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罗素认为父母与子女的爱应该是最大的幸福源泉,但实际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因受到心理、经济、社会、教育、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却常常成不幸之源。他认为理想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应充满平等、体贴、关爱以及对彼此个性的尊重。在当今社会,“代沟”现象普遍存在,罗素的这一深刻分析指出了解决问题的钥匙。2.男女之爱

他认为,“爱情,首先应认作本身便是快乐之源,这虽非爱情的最大的价值,但和它的其余的价值比较起来,确实是最重要的”,他提倡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反对道德准则对人们行为的束缚,并特别反对基于物质利益之上的爱与婚姻,这对于维护爱情的纯洁性很有意义。(二)知识

罗素认为知识是善的生活的另一要素,很多幸福的源泉都与知识有关,包括工作、情趣、爱好等。1.工作

罗素认为工作除了能增进知识外还增进幸福感,满足人的事业心和成就感,使人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使工作有趣的是两个因素:第一是技巧的运用,第二是建设性。人的天性使人愿意从事技巧性强的工作,以显示自己的本领。建设性即因完成一件伟大的建设事业而感到的快慰,是人生中的最大快慰之一。莎士比亚在提起他的诗作时说:“人类能呼吸多久或眼睛能观看多久,这些东西就存在多久。”可见,诗人对自己的贡献感到无比的欣慰、幸福。当然,前提是这个人倾心并热爱自己的工作

2.情趣。现代人的一句口头禅是“烦”。那么,怎样克服烦闷呢?罗素的建议是情趣。罗素举 出福尔摩斯(《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蓝宝石案件》)的例子。当他看到一顶旧帽子时,不是像一般人那样将它扔在一边,而是仔细审视,居然能准确地推断出这帽子的主人的大致年龄、身材、身份,以及他因酗酒而落魄并且失去了妻子的爱。对如此琐碎的小物件都感到如此强烈兴趣的人绝不会感到生活是烦闷的。罗素认为幸福人士最普遍、最典型的特征是情趣。3业余爱好。除了那些生活所依赖的主要兴趣之外,人们的业余爱好也可以使人摆脱日常压 力、疲惫和不快,例如观看比赛、看戏、打高尔夫球等。这些活动会使人们的注意力从自我转向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从而保持一种镇定自若的心态。

三、幸福的可能(一)平衡

罗素批评了那些在浪漫主义和法国大革命影响下的含有破坏性和反社会的激情,因为这些过于极端。他认为,“在善的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活动之间必须有一个均衡,决不可把其中之一推倒极端,使其余的活动不可能”平衡对于获得幸福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情趣、工作、兴趣等领域。人的情趣应有保持一定的限度,不要失衡。一个理性的人对人对物应保持适当的兴致。罗素批评了骄奢淫逸者和禁欲者,因为这些人都没有依照人的本性行事,都不能享受幸福。纵欲者对很多事物的无止境的欲望会使其处于失控境地,甚至自我毁灭。罗素还批评了禁欲者,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在于,追逐成功是每个人的天性,但如果因为追求成功造成身心疲惫,就逐渐远离了幸福,这类似于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凡事都要讲究适度有节制。

(二)眼光聚焦于外

罗素认为人们都有内省病的倾向,只顾关注内在的空虚而忽视大千世界,内省之人不容易找到快乐,而外向之人反而能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美和兴趣。他说“在外界的环境并不极端恶劣的场合,一个人应该能获得幸福,唯一的条件是,他的热情和兴趣向外而非向内发展。”如果人总是专注于一己之私,就往往会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这样,世界上就会增加猜疑、仇恨、暴力和动荡。而如果人们把目光投向人类历史的长河,就会发现人类只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过客,地球如此渺小,人生短暂,无足轻重。他的《幸福之路》里有这样一句话,“凡是能达到心灵的伟大的人,会把他的头脑洞开,让世界上每一隅的风自由吹入。… …摆脱了为环境所迫的人所怀有的恐惧之后,他将体验到一种深邃的欢乐,尽管他外表的生活变化无定,他心灵深处永远不失为一个幸福的人。”(三)统一性

罗素认为幸福的人生是被视为整体的生活。人类在把生活视为一个整体的倾向上有很大差别。那些把生活视为整体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因为他们会慢慢地造就他们能够感到快慰和自尊的环境。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生活是由一系列互不相干的事件组成的,没有统一性。他们更难获得幸福,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也就没有坚定的决心。把人生视为一个整体的习惯,显示了智慧和真正的道德,应该通过教育加以鼓励。正如罗素的名言:“始终一直的目标不足以使生活幸福,但几乎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始终一致的目标,主要就包括在工作之中。”

总之,罗素的幸福观给现实生活的启示是,幸福并不会从天而降,要学会克服种种不幸,觉察到生命之中的平衡之美,外向的看待大千世界,保持恬静的心态、也许幸福就在身边。[参考文献] [1]陆士桢,吴鲁平,石国亮.社会转型中的青年发展与社会整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2]罗素.罗素论幸福(TheConquestofHappiness)(英中文)[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3]A.J.艾耶尔.贝特兰·罗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第五篇:对城管的个人理解【献给城管】

写给城管

城管要明白自己作为城管是干什么的,他不是去影响经济的繁荣行(对摊位对门店前的一点东西乱砸乱扔)。暴力执法固然不对,部分小贩在不该的地方摆摊也是不对!都是互相矛盾而引发的纷争。

也要明白这么一个道理,所有城管人员都是大公无私的?不会吧,大部分也都是做个职位,拿个工资吧!说白了跟小贩一样是挣钱。同样是挣钱,方式不同,他们挣钱的方式影响了你们挣钱的方式就开始大战、分歧,久而久之就建立了城管和小贩大战的综合平台。

在城管暴力执法和小贩对抗执法时,城管大队里面为什么就不能合理认真的为自己的这个职位改变下自己呢?一根筋按规定的去执法!没有哪个国家文件去规定城管职责就是驱赶小贩吧?驱赶小贩仅仅是在这城市管理这项大的任务中,盲目的寻求的一点小工作,加大实施力度!成了城管主要的工作了。

城管的所在目的:无非就是城市管理,管理的是城市正常化、文明化、经济繁荣化!

反而驱赶小贩就不是城管的责任(城管的责任应该是安排小贩不是驱赶吧),而很多城管,包括城管大队队长,就没有很高的理解和认识,或者就不知道如果去管理城市,管理城市这项任务很艰巨,干的事很多!很多城管局,都盲目不知道如何管理城市,就那驱赶小贩作为一个城管职称的人所必须的一项工作去实施了。

很多城管说小贩影响交通堵塞,去驱赶小贩,公路、街道等交通拥挤,堵塞那是交警的责任,怎么成了城管的一项主要责任了?小贩也可能会造成城市的不文明化,小贩的垃圾随处。针对这些,难道除了驱赶,暴力打压,就没有其他办法了?那城管的脑子也太单一,太没水平了?公务员应该至少都是大学生毕业吧?这样一个职称的人,既然对管理城市,只定性为驱赶小贩?这就显得城管无事找事的那种。乱定性城市的一种不文明作为自己的工作,而且是加强实施力度的工作!

城管:管理城市的,合理的管理城市卫生,文明。让城市文明只是让小贩消失?小贩消失了,城市不就成了一个死城了吗?没有小摊小街道的城市就很繁荣吗?

不要去驱赶,辱骂,打压小贩。你们重要责任是合理的安排小贩到合理的位置去合理的经营,才是你们主要的责任。你们可以对不讲卫生的小贩加以处罚,以配合你们安排的小贩。不是驱赶没收。

比如有些地方真的不能摆地摊,或者摆地摊堵塞了某个街道,妨碍了某个区域的规划。给他们规划小摊的位置以及收摊前的卫生整理,就是你们给他安排的责任所在(小贩不可能知道哪些地方可以影响城市的秩序化,哪些地方可以促使城市的繁荣化,如果他们知道了,他们就可以规划管理城市了,你们城管不就不如小贩吗),这样你们有责任,小贩也有了不光是经营自己生意的责任,还有了维护卫生的责任。这不比你和他们打架斗殴强吗?

如果说你们的工作是驱赶小贩。如果小贩真的都消失殆尽,城市可能会死气沉沉。是管理好了(整洁了,但繁荣了吗?),是你们管理好的吗?小贩主动的退出城市,是小贩管理好了城市,把城市管理成了死城!而你们只是做到的管理小贩的工作。而没有做到管理城市的责任!

--------笔者:泅渡

下载个人对柏拉图的幸福观的理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个人对柏拉图的幸福观的理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心理学派的一些个人理解

    对心理学派的一些个人理解 当今,心理学派我认为有四大派,分别是:精神分析派、行为主义派、人本主义派和生物学派,这四大派各有特色,我们学心理学的人都很熟悉。但是心理学毕竟是......

    浅谈柏拉图式的爱情对现代爱情的借鉴

    浅谈柏拉图式的爱情对现代爱情的借鉴 综述: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自古以来,人间就不乏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有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有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还......

    柏拉图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

    (论文里面有些引用的话,麻烦帮我备注一下出自哪本书哦~) 目录 一、柏拉图的正义观 ................................... 1 (一)正义观的产生背景 ................................

    2013年8月思想汇报:对幸福观的认识

    我对幸福观的认识 敬爱的党组织:您好,我就最近的思想做个汇报: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职介机构联合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调研报告》显示,职场个人幸福感排名......

    后现代幸福观对现代教育的挑战论文

    论文关键词:现代性 后现代性 幸福观 现代教育 鲍曼论文摘要:以鲍曼视角来看,后现代幸福观以享受即时性的幸福、不认可长远规划、长远利益或打算、不将幸福延迟享受等为征,具有流......

    浅谈个人对融合的理解与思考(范文大全)

    我对融合的理解与思考 当你外出时,当你玩耍时,当你逛街时,当你独自散步时„„你可曾用心留意过身边的语文,只要你用心观察,善于思考,爱问个为什么,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语文。俗话说......

    个人对跨境电商的理解

    个人对跨境电商的理解 基于泉州产业 摘 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方式。跨境电子商务不仅有利于保持中国进......

    对供应链管理的个人理解(推荐五篇)

    对供应链管理的个人理解学习供应链管理这门课以前,曾学习过有关供应链的知识,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