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核化学、核物理与裂变聚变研究的进展
核化学、核物理与核裂变、核聚变研究的进展
谢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院)
I.某些放射性元素及稳定岛效应简介
①.稳定岛效应:从锕系元素最稳定同位素的半衰期渐次降低以及第一个超锕系元素114号元素鈩的半衰期仅为0.30.1s的事实看,超锕系元素的合成将会越来越困难。然而早在20世纪七十年代,科学家们提出了稳定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114号元素附近存在一个相当稳定的核素群。这个理论极大的鼓舞了合成超铑元素的热情。稳定岛理论预言118号元素较为稳定,是稳定岛上的元素。虽然至今仍未合成118号元素,但仍见到,已经合成的超锕系核素正好位于此理论预言的不稳定核素海洋区。②.某些放射性元素简介
锕系元素:
钍(Th):原子序数90,天然放射性元素,1828年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首先发现。现已发现质量数212∽236的所有同位素,其中232Th是最稳定的同位素,半衰期1.4×10年。钍及
10其化合物在核能,航空航天,电子工业等有重要应用。其中在增殖反应堆中有重要作用及广阔前景。
钚(Pu):原子序数94,人工放射性元素,1940年首先用加速器制的。其中23924
4Pu是最稳定的同位素,半衰期8.2×10年。
7Pu为最重要的核素,可用于制造原子弹。钚是极毒元素,有自然危险,可用来制作放射性同位素电池,广泛用于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的电源。
锎(Cf)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98,人工放射性元素。1958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首次发现锎。锎能连续放出大量中子,尤其是
52Cf,1μg
252
Cf一分钟内可释放17亿个中子,可用于核电站启动中子源棒和制造小型原子弹。锎难以合成,故其价格十分昂贵,据统计1952到1971 二十年间全世界共合成了2g锎,到现在为止也仅合成了200g锎。
超銠元素:
Uuq:原子序数114,1998年合成于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得到预言。289Uuq,半衰期长达30s,似乎正在证实稳定岛理论的II.常温核聚变的研究进展
1989年,英国教授弗莱希曼和美国教授旁斯在常温下实现核聚变反应的结果公布后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大争论,但多数科学家成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我国著名科学家苟清泉教授在与钱学森和陈能宽院士交流后,将自己的想法想朱光亚院士作了汇报。在经过多年的实验与机理探索后,苟清泉教授提出了初步理论,阐明了冷聚变是可能实现的。
这个机理指出,当重氢原子被钯吸收后,进入钯晶体八面体晶格的间隙位置。此时氢原子受到周围六个钯原子核的吸引,使其电子云扩展开来,与氢原子核的结合变弱,行动相对更为自由。而且此时重氢核沉浸在钯的电子云中大大屏蔽了相邻两个重氢核间的库伦斥力作用,且重氢核在晶体中振动频率很高,因而原子核近程碰撞的速率大大提高了,易产生核聚变。
目前冷聚变的瓶颈问题是材料的瓶颈,只要设法合成出PdD或TiD2 ,就极有可能实现冷聚变。
III.新式反应堆的探索
①.裂变-聚变混合堆:FEB即为聚变实验增殖堆,是我国863计划中核能部分研究的三种堆型之一,另两种为快中子堆和高温气冷堆。高温气冷堆已由清华大学设计和研制完成,正在山东石岛湾修建,其具有高效率,很安全,小型化的特点。快中子堆有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设计研制并筹建,还在去年与俄罗斯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快中子堆初投燃料全性的关切很大。
而裂变-聚变混合堆不需初投料,当其聚变堆被控制而熄灭,则中子链式反应立即停止,是较为安全的。因为其也能增值核燃料,故一旦成功有望很快取代快中子堆。此项技术需要很高的超导技术,随着我国自主研发的ESTA——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的投入运行,和原世界第二大超导托卡马克装置T7(我国有较高程度的自主知识产权)的配合,我国在全超导聚变——裂变技术上一定会实现大跨步的发展。聚变堆中心产生的超快中子若在核包层仅起核反应
239
Pu比例较大,人们对其安n+Li→4He+T+4.8Mev 6并回收氚以外,中子便被减速而迅速回收热能,这便是纯聚变堆,但这对于核能的利用来说是巨大的浪费。人们考虑在聚变堆芯外的核包层中加入天然的则为混合堆,使核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232
Th或
238
U i.聚变快中子直接令238U裂变,并可与237U、239U反应也使中子增殖,中子总倍增数有望达到3.n(14.05Mev)+
238
U→X1+X2+μn+200Mev
ii.生产核裂变原料233U与239Pu.或增值出的高能中子更有效地使核燃料燃烧并产生更少的核废料,再从中回收氚。n+
②.核爆氘—氘聚变能电站:液态氘为原料的核爆炸可放出4.19×10J能量,相当于1千万t TNT爆炸的能量,若将这些16232Th→233U
n+
238
U→
239
Pu 能量的百分之三十五转化为电能够使1Gwe标准电站运行半年。人们一直梦想着核聚变放能可被人们利用,然而以往国际上通常的约束方法中无论是MCF(磁约束聚变)还是ICF(惯性约束聚变)离实际应用都还有很长路要走。而核爆氘—氘聚变能电站这一新思想冲破了传统的约束聚变放能规模和速度的思维模式,以爆炸式大规模,高速度,高效率的聚变放能。这种方式需要五个关键技术,即大规模聚变技术(氢弹核爆技术)、全超导核能技术、特种材料技术、大规模裂变技术(原子弹核爆技术)、可控核裂变技术。我国在这五个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技术,对这种新式聚变设想很是重视。据力学和爆炸理论测算和试验验证,对爆室采用独特的设计,并埋在其他特殊材料中,利用我国现有特种材料可以解决一百次左右低频瞬时爆轰对材料影响的问题。关于高效储能能材料,目前最合适的材料是钠钾镓的合金。我国的超导技术及超导核能技术也在飞速进步,剩余几项关键技术我国也已成熟的掌握。因此我们应重视这一新思路,将军用成果变为人类可持续利用的新能源。
第二篇:10重核的裂变教案
19.6 重核的裂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核裂变的概念,知道重核裂变中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2.知道什么是链式反应。
3.会计算重核裂变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
4.知道什么是核反应堆。了解常用裂变反应堆的类型,了解核电站及核能发电的优缺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核子平均质量与原子序数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应用 教学图像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激情,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2.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和平利用核能及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3.确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变化过程必然遵循能量守恒的观点。★教学重点
1.链式反应及其释放核能的计算。2.重核裂变的核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教学难点
通过核子平均质量与原子序数的关系,推理得出由质量数较大的原子核分裂成质量数较小的原子核释放能量这一结论。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大家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于1945年8月6日、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上空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刹那间,这两座曾经十分美丽的城市变成
一片废墟.大家还知道目前世界上有少数国家建成了许多核电站,我国也相继建成了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等。我想,现在大家一定想知道原子弹爆炸及核发电的原理,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裂变,通过学习,大家就会对上述问题有初步的了解。
播放VCD光碟,展示原子弹爆炸的过程及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惨景的片段。学生:观看原子弹爆炸的过程,并形成裂变能放出巨大能量的初步认识。
点评:激发起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为下一步进行教学活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进行新课 1.核裂变(fission)提问:核裂变的特点是什么?
让学生阅读课本核裂变部分内容,分小组讨论。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
学生回答: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的反应,称为裂变。
教师总结: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释放出核能的反应,称为裂变。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核裂变都能放出核能?
让学生阅读有关核子平均质量有补充材料。分小组讨论。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
学生回答:只有核子平均质量减小的核反应才能放出核能。
点评: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式学习的能力。
知识总结:不是所有的核反应都能放出核能,有的核反应,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反应前的质量大,这样的核反应不放出能量,反而在反应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能量。只有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能放出大量的能量。
点评:个人及小组的竞争,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2、铀核的裂变
(1)铀核的裂变的一种典型反应。
提问:铀核的裂变的产物是多样的,最典型的一种核反应方程式是什么样的? 让学生阅读课本核裂变部分内容 分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回答:
23592U0n114156Ba9236Kr30n
1(2)链式反应:
提问:链式反应〔chain reaction〕是怎样进行的?
学生回答:这种由重核裂变产生的中子使裂变反应一代接一代继续下去的过程,叫做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点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基本正确即可。(3)临界体积(临界质量):
提问:什么是临界体积(临界质量)?
学生回答:通常把裂变物质能够发生链式反应的最小体积叫做它的临界体积,相应的质量叫做临界质量。
(4)裂变反应中的能量的计算。裂变前的质量:
mU390.31391027kg,mn1.67491027 kg 裂变后的质量:
mBa234.00161027kg,mKr152.60471027kg,3mn5.02471027kg,学生计算:质量亏损:
m0.357810Emc227kg,270.357810(3.010)J=201MeV
82知识总结:由重核裂变产生的中子使裂变反应一代接一代继续下去的过程,叫做核裂变的链式反应。裂变物质能够发生链式反应的最小体积叫做它的临界体积。铀核裂变的产物不同,释放的能量也不同。
3、核电站
提问:核核反应堆各组成部分在核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让学生阅读课本核电站部分内容,分小组讨论。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
学生回答:铀棒由浓缩铀制成,作为核燃料。学生回答:控制棒由镉做成,用来控制反应速度。学生回答:减速剂由石墨、重水或普通水(有时叫轻水)做成,用来跟快中子碰撞,使快中子能量减少,变成慢中子,以便让U235俘获。
学生回答:冷却剂由水或液态的金属钠等流体做成,在反应堆内外循环流动,把反应堆内的热量传输出,确保反应堆的安全。
学生回答:水泥防护层用来屏蔽裂变产物放出的各种射线,防止核辐射。教师(提问):核能发电的优点、缺点? 学生回答:
优点:①污染小;②可采储量大;③比较经济。
缺点:①一旦核泄漏会造成严重的核污染;②核废料处理困难。
点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基本正确即可。教师(补充):了解常用裂变反应堆的类型:
秦山二期、大亚湾二期是压水堆,秦山三期是沸水堆。
4、例题
例题
1、下列核反应中,表示核裂变的是()A、238U92B、14C614723490Th2He
014Ne Ba92361C、235U0n9214156Kr30n
1D、49Be24He126C0n
1分析:核反应中有四种不同类型的核反应,它们分别是衰变、人工转变、重核裂变、轻核聚变。其中衰变中有衰变、衰变等。
23892U23490Th2He是衰变,014146C147Ne是衰变,C0n是人工转变,只的C选项是重核裂变。
194Be2He4126学生回答:
解:表示核裂变的是C
23592U0n114156Ba9236Kr30n
1点评:培养学生的扩散散性思维。
例题
2、秦山核电站第一期工程装机容量为30万kW,如果1g铀235完全裂变时产生的能量为8.210 J,并且假定产生的能量都变成了电能,那么,每年要消耗多少铀235?(一年按365天计算)
学生回答:
解:核电站每天的发电量为W=Pt=3×108×24×3600 J=2.592×1013 J.每年的发电量W总=365W=9.46×1015 J而1 g铀完全裂变时产生的能量为 8.2×1010 J.所以,每年消耗的铀的量为 m9.46108.210151010kg1.1510kg
2点评:培养学生推理及公式演算的能力。注意速度单位的换算,运算过程中带单位运算。适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主要让学生知道核裂变的概念,知道什么是链式反应,会计算重核裂变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知道什么是核反应堆,了解核电站及核能发电的优缺点。
本堂课的学习主要采用让学生自学阅读、小组相互交流、师生共同概括,学生讨论等方式来组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合作式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
(四)作业:
(1)请学生课后阅读课本内容,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
(2)请学生课后阅读“STS原子弹与科学家的责任”,并上网收索“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了解核泄漏对环境会造成严重的核污染。
(3)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第99页“问题与练习”中的2~5题。
★教学体会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应让学生多思考、多总结、多归纳,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素养,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第三篇:化学研究进展讲座感想
化学研究进展讲座感想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我充分了解了前沿化学的一些发展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以及追求科学的兴趣。8次讲座的内容都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我的感受颇深。
回顾化学的发展史,曲折而充满了奇趣。从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燃素化学时期到近代的定量化学时期,再到现代的前沿化学,化学研究在渐渐深入,也渐渐地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如此,现代的化学也渗透到了其它领域。多方面的发展,解决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又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接下来,我想就有关方面谈谈我的感想。
一 现代化学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对人们的生活,科技产业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已成为一门满足 社会需要的中心科学,创造着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 断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提 供 粮 食 和 控 制 人 口
现代社会人口的增长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粮食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在发展生物技术的同时,化学杀虫剂和灭鼠剂对粮食增产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极力配合,利 用 现 代 激 光 光 谱 等 先 进 技 术,有 效 地 揭 示了 光 合 作 用 的 复 杂 的 化 学 反 应 机 制。这 不 仅 有 利 于 农 业 增 产,而且对工业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化学生长调节剂的研究也对农作物的发育改良产生了不可估摸的作用,农业经济意义巨大。
化 学 也 为 粮 食 储 藏 和 食 品 加 工 提 供 丰
富 多 样 的 保 护 剂、防 腐 剂、呈 味 剂、助 味 剂、着 色 剂 以 及 各 种 补 增 营 养 的 添 加 剂。天 然 有 机 物 化 学、味 道 化 学、食 品 化 学 等 正 在 发 挥 着 越 来 越 大 的 作 用,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提 供 现 代 化 的 材 料 和 新 能 源
化学材料的发展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实现了人们很久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化学纤维工业的发展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塑料在建筑,通讯,包装方面发挥了广泛的用途;交通工具对合成橡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高分子材料显示出了它无穷的魅力。
无机材料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催 化 剂 的 开 发、分 子 剪 裁 剪 技 术 的 采 用,有可能制 成 各 种 得 心 应 手 的 材 料。集成电路的加工,光导通讯材料等都有赖于化学功能材料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就是能源问题。能源紧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一个大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化学的发展。煤 的 气 化 和 液 化 离 不 开 化 学,太 阳 能 的 开 发 利 用 需 要 化 学,核 能 的 开 发 利 用 也 必 须 有 化 学 工 作 者 参 加。氢 能 已 被 人 们 认 为 是 最 理 想 的 能 源,可 是 氢 的 制 取 方 法 尽 管 已 有 很 多,但 在 经 济 性 上 都 不 够 理 想,所 以 仍 有 难 度 很 大 的 化 学 问 题 等 待 人 们 去 解 决。
另外,目 前 解 决 水 资源紧缺的 办 法,基 本 上 都 与 化 学 有 关,保 护 天 然 的 淡 水 不 受 污 染 关 系 到 化 学 废 物 的 排 放 问 题 ; 人 工 降 雨 用 的 干 冰 也 是 化 学 物 质 ; 海 水 淡 化 越 来 越 引 起 人 们 的 注 意,也有赖于化学的发展。
二 化学对环境和人类安全造成了影响
1.化学发展不当造成了环境污染
化学资源的过量开采不紧加快了能源枯竭,而且由于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影响,人类对污染物质的排放得不到有效的处理,这严重地影响了环境的自然发展,引起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白色污染等各种对环境有害的现象。
人 们 在 认 识 世 界 和 改 造 世 界 的 实 践 中 越 来 越 认 识
到,人 类 得 到 满 足 的 程 度 愈 高,所 要 付 出 的 代 价 也 愈 大。人 类 要 想 长 久 存 在 下 去,需 抉 择 是 只 利 用 自 然 界 甚 至 野 蛮 地 征 服 自 然 界,还 是 重 视 保 护 自 然 界、使 自 然 界 和 社 会 协 调 发 展。
要 解 决 化 学 工 业 造 成 的 环 境 污 染 问 题,还 得 靠 化 学 自 身 的 进 步。要加强对化学生产过程的改造,走绿色化学发展之路,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化学排放物的无毒,无污染,可循环利用的经济效益。化学用品对食品安全造成了威胁
化学用品在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类生活造成了潜在的威胁。食品添加剂改善了食物的味道,增加了食品的保存期,但也增加了癌症等其他疾病的发病率。工业用水排放到水里,造成水质污染,水生生物中毒,进而危害人类。农作物中残留的农药也使人类健康受到影响。之前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蒙牛事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化学与食品安全问题确实应该受到有关生产部门,政府部门以及我们的极力重视。三
对化学发展的期望及憧憬
化学着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质的改变,但不可否认,它也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一些消极影响。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化学不一定居于核心地位,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期望的只是,化学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惊喜,无穷的福利,而不是给我们带来越来越多的困扰。相信聪明的化学家也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困境,未来的化学也会有各个方面的突破,取得傲人的成果,推动其它科学领域的发展。四 小结
总的来说,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充分体验到了当年化学家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在近代化学史峰回路转的曲折历程中不倦跋涉的辛劳,领略了他们拨开重重迷雾建立新理论、发现新元素、提出新方法时的无限风光,以至于有了现在的精美的相对完备的化学理论。化学前沿有着无限的魅力,不仅仅是现在所体现出来的这样,而是有着无限的发展前景。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就是要靠我们这些年轻的,对化学有着极大兴趣的青年。科学的未来是属于我们的。相信,化学在我们新一代的有志为科学做出贡献的奋青手中,会演绎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第四篇:《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版权转让协议书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论文版权转让协议
论文题目(中文):
(英文):
论文作者:
论文编号:
以上论文的版权所有人(以下简称论文作者)自愿将该论文的版权转让给《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编辑部(以下简称编辑部),并就有关问题明确如下:
1.论文作者保证该论文为原创作品并且不涉及泄密问题。若发生侵权或泄密问题,一切责任由论文作者承担。
2.论文作者保证该论文没有一稿多投。若编辑部发现论文作者将该论文一稿多投,编辑部有权追补论文作者由此给编辑部造成的损失。
3.论文作者保证该论文的署名权无争议。若发生署名权争议问题,一切责任由论文作者承担。
4.论文作者自愿将其拥有的对该论文的汇编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和发行权转让给编辑部。
5.本合同中第4条的转让权利,论文作者不得再许可他人以任何形式使用,但论文作者本人可以在其后继的作品中引用(或翻译)该论文中部分内容或将其汇编在论文作者非期刊类的文集中。
6.编辑部经其编委会终审通过后即向论文作者开据论文录用证明。若论文作者收到的是退稿通知,则在论文作者收到该通知时本协议自动终止。论文作者若在4个月内没有收到编辑部对该论文的处理意见,经向编辑部声明后可以另行处理该论文,本协议即自动终止。
7.该论文在编辑部编辑出版的《核化学与放射化学》(不论以何种形式)首次发表前,编辑部向论文作者按编辑部收费标准收取一次性版面费。若编辑部再以其他形式出版该论文,将不再收取论文作者版面费。
8.该论文在编辑部编辑出版的《核化学与放射化学》(不论以何种形式)首次发表后,编辑部将向论文作者按编辑部稿费标准支付一次性稿酬,并赠送样刊。若编辑部再以其他形式出版该论文,将不再支付论文作者稿酬。
9.本协议自签字之日起生效,履行地为北京。
10.其他未及事宜,若发生争议,双方将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处理。
11.承诺本协议所决定转让的事项已经征得全部作者的同意,并指定作者之一作为代表签署。
作者指定的代表人签字:
签字日期:年月日
第五篇:《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编辑部今年工作总结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编辑部
2003年工作总结
整体情况:
编辑部在所、处主管领导、主编、编委会的领导和支持下,在责任编辑又有减少(在职人员由去年下半年的4人,减少到目前的2人)的情况下,克服了人员少,任务重的压力,互相配合,任劳任怨,团结协作,顺利地完成了全年超负荷的稿件编辑加工和期刊出版等项工作。
工作中,编辑能够严格遵守国家新闻出版的各项法律、法规、条例;认真执行国家关于编辑出版的标准规范。编辑部建立了完整的编辑岗位责任制度,完善的稿件评审制度,责任编辑严格遵守编辑职业道德和本刊制定的稿件评审制度,至今没有从编辑手中通过一篇人情稿。责任编辑对待每一篇来稿,都做到初审处理及时,送外审准确,转述评审意见客观、公正,编辑加工认真细致,编后工作一丝不苟。
编辑部树立为科研人员服务的观念,努力提高为本刊作者、读者服务的意识,在稿件处理的整个流程中,充分发挥编辑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很好地把握与作者及审者交流的尺度,服务精神和服务态度得到他们的认可。
为了能进一步提高编辑部成员的职业素质,提高业务能力,在加班加点完成繁重的编辑工作同时,还抽时间参加了相关的职业培训。
肖梅参加了新闻出版行业的“中央在京科技期刊主编岗位培训”,培训期间,系统地学习了有关编辑出版的政策、法律、法规、经营管理、人事管理等理论,与会期间同其他出版社、编辑部的领导进行了编辑业务磋商和全面的工作交流。通过这次出版单位领导干部的培训,对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的能力,对更好地办好期刊有很大帮助。
黄艳华参加了“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业务培训” 系统地学习了国家最新修订的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化、标准化条例,通过学习使编辑业务能力有了更大的提高,为今后本刊编辑出版的更加标准、规范起到促进作用。
编辑部经常与本期刊的管理部门、出版部门联系,为办好期刊,及时了解各方面关于编辑出版的信息和动态,能够将国家、地方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有关政策精神,及时转达给主 编和编委会,使他们在决策期刊办刊方向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完成任务情况:
1.根据学科发展的动向,2003年增加新的栏目:“粒子与核天体物理和宇宙学”,“自由电子激光”,扩大了稿源。
2.积极组织科研人员座谈会和参加学术会议,开展组稿、约稿,来稿数量大幅度增加,质量有所提高:
来稿:245篇,比去年↑12%,其中英文稿件:56 篇,比去年↑63%,刊登的基金论文有所增加:83%,去年为82% 3.近年来,本刊的整体质量有很大提高,得到本行业和相关主管部门的认可。从今年起与《物理学报》(英文版),《理论物理通讯》和《中国物理快报》正式入选中国物理系列刊,为C辑。
4.出版论文数量有所增加:全年准时出版12期
刊登论文:238篇(去年12期为203篇),共1192页(大开本),字数比去年↑16%。另有一期增刊,正在编辑加工中,论文数量:29篇。5.论文发表周期缩短:全年平均为9个月,比去年↓0.5个月。6.为扩大期刊影响,提高期刊引用率:
1)今年开始给作者赠送本刊前两年及当年出版的文章目录。
2)为了使各学科的同行有针对性地了解相关工作的进展,又编辑了2000~2003年本刊已刊登论文的栏目索引,并在11期开始赠送给了作者和相关同行。
编辑部的现代化建设:
近年来,编辑部越来越意识到现代化、网络化对期刊发展的重要性,从2000年起,我们加快了期刊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每年一个台阶在提高。
1)2003年编辑部全部实现网络投稿,在稿件送审、退修、退稿、制图等编辑流程中基本实现计算机和网络化。为了进一步压缩出版环节中的无效时间,今年安装方正等专业排版软件,并向出版印制单位提出用网络传送校样和待发图稿的建议,这样可以争取做到快报3个月内发表。
2)正式启用编辑部稿件管理系统,建立了信息完整的审稿专家库、作者库。并利用数据 库,对投稿作者基本信息、作者单位分布、作者地区分布等进行详细统计,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组稿创造了条件。
3)为方便科研人员及时阅读本刊,引用本刊,目前已将:
(1)1999年—2004年第1期目录上网;(2)2000年—2003年第10期中文摘要上网;(3)2003年1—11期全文上网。
(4)为方便作者投稿,已将本刊来稿要求,排版格式,投稿审批表等相关材料上网。上述工作的开展,得到了本刊读者、作者的欢迎。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编辑部
2003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