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绿色建材的评价与开发研究进展
绿色建材的评价与开发研究进展
摘要
绿色建材是一种既不破坏环境, 又能保护环境, 节约能源和资源, 满足社会发展的新型建筑材料,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我国的环境遭受了很大的破坏,因此我们应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大力开发和使用绿色建材, 提高人类居住环境的健康、安全条件, 以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文介绍了绿色建材的基本概念、特征,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绿色建材的在国内外的发展以及评价方法的研究,最后对绿色建材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
关键词:绿色建材 ;研究进展 ;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材的评价与开发研究进展
一、前言
传统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产业, 是天然资源和能源消耗最高、破坏生态环境最多、对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据估算, 生产1 吨水泥要消耗石灰岩2 吨,排放CO2 1 吨, 同时还要排放NO2、SO2 和粉尘等有害物质, 破坏土地表面, 导致温室效应和酸雨现象, 破坏生态环境。随着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健康、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早在70 年代末, 科学家们就开始着手研究建筑材料所释放的气体对室内空气的影响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大量研究表明, 除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外, 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有两大重要因素: 通风和建筑材料(包括装饰材料和家具等)。建筑材料常成为一种很严重的污染源, 众多挥发性有机物普遍存在于室内建筑材料中。同时, 由于现代化空气调节设备的大量使用, 导致室内的空气交换量大大减少, 建筑材料所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被大幅度浓缩, 造成更严重的空气污染。
正因为环境问题与材料密切相关, 所以, 国外科学家们早就开始探讨和研制既能满足建筑需要, 又不破坏环境且能改善环境的替代材料。在1988 年第一届国际材料科学研讨会上, 首次提出了“绿色材料”的概念。近20 年来[1], 欧、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对绿色建材的发展非常重视,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 1994 年联合国又增设了“ 可持续产品开发”工作组, 随后, 国际标准化机构(ISO)也开始讨论制定环境调和型制品(ECP)的标准化,大大推动了国外绿色建材的发展。特别是90 年代后, 绿色建材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制定出了一些有机挥发物(VOC)散发量的试验方法, 规定了一些绿色建材的性能标准, 对一些建材制品开始推选低散发量标准认证, 并积极开发了一些绿色建材新产品, 在提倡和发展绿色建材的基础上, 一些国家已经建成了居住或办公用的样板健康建筑, 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近年来, 我国开始注意绿色建材的信息交流和研讨。上海也成立了绿色建材展示促销中心, 系统深入地开展绿色建材的研究开发。一些研究单位开始致力于绿色建材的研究和开发,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绿色建材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绿色建材的基本概念
进行绿色建材评价、认证及绿色建材产品研究的基础,决定了绿色建材今后的研究方向和范围边界。目前国内外对绿色建材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众多纷杂的对绿色材料的定义和解释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绿色材料是指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环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最小和有
利于人类健康的材料[2]。这个定义所阐明的“四个环节、两个目的”表明材料领域将以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将环境保护与人类健康作为更高的发展目标。
绿色材料定义中阐明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表现要达到地球环境负荷最小和有利于人类健康两个目的的要求,同样是绿色材料定义中的精髓,也完全适用于绿色建材。绿色建材是指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环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最小和有利于人类健康的建筑材料。
绿色建材的涵义要求除了要具备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先进性以外,还要具备环境协调性,包括材料寿命周期的能源属性指标、资源属性指标、环境属性指标等。绿色建材的定义与统建材、新型建材等称谓在内涵方面既有交叉也存在区别。与新型建材的概念不同在于:新型建材是相对于传统建材在环境协调性和材料性能、功能等方面的发展而提出的,而绿色建材则超越了新型建材在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利废、环保要求和实用功能上的创新与提高,上升到材料生命周期和可持续发展的更高科学境界。按照绿色建材的理念,传统建材只要经过改造后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环境协调性,就应视为绿色建材。因此,绿色建材不是一类新的材料体系,而是建筑材料通过科学评价后认定达到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满足对地球环境负荷最小和有利于人类健康要求的材料的总称[3]。
(二)绿色建材的基本特征
与传统建材相比, 绿色建材可归纳出以下五方面的基本特征:(1)其生产所用原料尽可能少用天然资源, 大量使用尾矿、废渣、垃圾、废液等废弃物。
(2)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不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
(3)在产品配制或生产过程中, 不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中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 不得用含铅、镉、铬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
(4)产品的设计是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 即产品不仅不损害人体健
康, 而且应有益于人体健康, 产品具有多功能化, 如抗菌、灭菌、防雾、除臭、隔热、阻燃、防火、调温、调湿、消声、消磁、防射线、抗静电等。
(5)产品可循环或回收再生利用, 无污染环境的废弃物。
三、绿色建材在国内的发展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的环境标志是1993 年10 月公布的[4], 其图形由青山、绿水、红日和10 个蓝环组成。其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外围十环相连紧扣表示公众参与, 共同保护环境, 寓意“全民联合起来, 共同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近年来, 我国开始注意绿色建材的信息交流和研讨。上海也成立了绿色建材展示促销中心, 系统深入地开展绿色建材的研究开发。一
些研究单位开始致力于绿色建材的研究和开发,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介绍近年来国内绿色建材研究开发的主要进展。水性涂料是建材中首先实行环保标志的产品。在中国5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6 中, 有关水性涂料(HJBZ004-94)的技术要点是:(1)产品的性能指标、安全指标, 应符合各自产品要求;(2)产品配制或生产过程中, 不得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类碳氢化合物;(3)产品中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 不得用含铅、镉、铬及其化合物的颜料着色。1995 年5 月[5],苏州市新型建筑涂料厂的沧浪牌丙烯酸酯合成树脂乳液涂料和洛阳市防水涂料厂的大禹牌DC-818 水性多彩涂料被批准为我国第一批环境标志产品。1996 年11 月~ 1997 年10 月, 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完成了“上海市健康型建筑涂料标准的研究”课题, 提出了我国第一个地方性健康型建筑内墙涂料的健康指标。该研究课题通过审定将在提高我国绿色建筑内墙涂料的档次、促进低毒建筑涂料发展、规范生产、保护人体健康方面, 迈出可喜的一步。江苏省爱富希新型建材厂在有关单位的帮助下, 研究和开发成功的“无石棉粉煤灰硅酸钙建筑平板”和“可挠性纤维石膏板”于1997 年9 月9 日通过了部级鉴定;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等单位研究成功的HEC 高强高耐水体固结剂, 被誉为目前我国高值化处理各种土体及工业废弃物的最为理想的固结剂。该研究成果于1997 年6 月15 日通过了电力工业部组织的鉴定,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是一种符合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型建筑材料。当前, 一些发达国家的生态建材的开发研究已达到较高水平, 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达到95% ~ 100%。我国生态建材技术的开发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突破。例如, 在采用工业废渣生产建材产品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 粉煤灰综合利用率在40%以上, 其中建材利用率占30%,但综合利用水平不高, 特别是高掺量利用技术还不成熟, 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 我国制定了今后生态建材技术开发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即重点建立环境建材研究与开发体系, 解决粉煤灰作为粘土质原料的配比及生产工艺条件, 进行高掺量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城市固态垃圾在建材领域的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 建成相应的示范生产线;开发灭菌健康卫生陶瓷、电磁波屏蔽材料、调光调温材料;开发低能耗、低污染的清洁生产技术, 使用大掺量工业废渣(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建材产品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粉煤灰代替部分粘土作为原料生产水泥和粉煤灰砖中, 粉煤灰掺入量达60% ~ 85%, 以提高我国生态环境质量[6]。
四、绿色建材的测试与评价
研究、开发和应用绿色建材时要考虑的内容有: 建材对地球臭氧层的破坏程度, 掺入的废渣对环境的破坏, 是否有利于保护树木和改善生态环境, 减少CO2 的排放, 放射性的影响, 有害化学物质的影响和减少声、光、电、磁污染等。大量研究表明, 室内空气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室内墙体表面材料的污染物的散发。材料的散发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即散发率和散发时间。室内空气的污染源主
要来自于室内表面材料的散发, 其表现形态可以是无机颗粒也可能是蒸气相有机物, 典型的有机气相物的浓度范围可以从每立方米几十毫克至几千毫克, 而测出的化合物从数十种至数百种。丹麦的环境学家Olevalbjorn 将从建筑材料中散发出来的污染物质分为三类:第一类, 自由基未化合的污染物质。包括从木屑板的粘结剂中散发出来的游离甲醛、矿棉吸音板中的松散纤维及溶剂型涂料中的溶剂等。第二类, 不同程度化合的污染物质。如在相当稳定的化合物中的甲醛、吸音板中的岩棉纤维及石棉纤维板中的石棉等。第三类, 经吸收及积累后形成的污染物质。如整开间的地毯, 尽管其本身并无散发性,但易于吸收及沉淀污染物质, 因此, 对于室内空气的影响很大。
绿色建材测试与评价方案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建材对人类健康安全和环境无害的特点。许多部门都已经对绿色建材确定了自己的指标, 但它们分散体现在建材行业的产品中。建材产品具有与一般商品不同的特点: 它有自己的产品标准, 可以在市场上销售, 又不一定是最终消费品, 有的需要经过加工、安装成为整个建筑物成品的一个部分。鉴于此, 并考虑到近期内无法使上万种建材产品全部达到绿色建材标准, 应该将绿色建材评价系统分为绿色建材产品评价系统和建筑物建成后包含绿色建材评价的综合评价系统。绿色建材的测试指标一般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单项理化指标, 包括放射性强度、甲醛含量等;第二类为复合测试指标, 包括挥发物总含量、人类感觉试验、耐燃等级、氧指数、废物利用率、木材取代性和节能效果等。绿色建材的评价指标也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卫生类评价指标, 包括放射性强度和甲醛含量等, 在这类指标中, 只要有一项不合格就不符合绿色建材的标准;第二类为复合类评价, 包括挥发物总含量、人类感觉试验、耐燃等级和综合利用指标, 在这类指标中, 只要有一两项指标较好, 该材料就可以作为绿色建材。
五、国内外绿色建材评价和认证的现状
由定义可知,绿色建材需要用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和方法制定的科学评价体系进行评价才能予以认定,其评价体系的公正和完善与否影响着绿色建材的发展。国外发达国家都是以制定建材产品环保“绿色”标志认证制度入手,并辅之以完善而有效的制度使绿色建材逐步推广[7]。目前采用最为广泛的是各种不同形式的环境标志产品。国际上已有几十个国家采用不同的环境标志。
环境标志是一种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它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实施环境标志认证,实质上是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行为进行控制。各国的环境标志产品的应用领域、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各不相同。大多数计划是针对室内建筑材料(饰装修材料)的污染物指标制定定量规定,从评价方法上基本采用单因素评价,对一些具体而单一的污染物指标如甲醛含量进行成分限制。
国内对建筑材料的定性和简单定量评价工作已在很多领域开展,已编制相应标准并在企业和建筑工程中得到应用和检验。其中建材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绿色建筑中建材的标准规定等应用的最多。我国的环境标志自1993 年国家环保局正式颁布实施,由国家环保总环境认证中心实施认证。目前有68 种环境标志产品标准,其中包含近20 种建材产品。数百家建材企业获得不同产品的环境标志。《奥运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首次对建筑用建材的绿色化指标进行了定量评价,确定了资源消耗指标、能源消耗指标、环境污染指标、本地化指标和再利用(再循环)指标。《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价手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也都设立独立章节对建筑材料规定指标体系进行评价[8]。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绿色建材的研究投入,支持建材行业开展有关绿色建材环境协调性的评价、认证方面的专项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2007年,依托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建立了绿色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绿色建材评价认证工作也是该实验室首要的研究工作之一。作为行业的管理部门,中国建材工业协会也开展了“绿色建材产品认定”工作,制订了10 余项量大面广的建材产品的绿色技术要求,并作为常规性的工作长期进行。
六、国内外绿色建材评价方法的研究
绿色建材的评价是国际绿色建材领域研究和关注的热点。目前,对绿色建材的评价主要有以下3 种方法(1)概念性评价;(2)单因子定量评价;(3)LCA 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前两种方法由于过于简单,容易得到片面或者是错误的结果,不能系统评价建筑材料的绿色化指标。第三种评价体系已在ISO14000 国际认证标准中加以规范化,非常复杂,不易操作,但却是解决建材的绿色评价问题最科学的分析方法。
材料的全生命周期分析(LCA)研究主要是通过统计材料系统从原材料获取阶段到最终废弃过程的物质和能量输入流及污染排放和废物输出流,综合使用一系列定性和定量方法对这些输入输出流的潜在环境影响进行评估,进而寻找改进材料环境表现的途径。国际上的研究和应用主要可以归结成以下三方面开展:(1)关于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的系统框架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典型的例子是IS014000 系列国际环境管理标准的颁布和实施;(2)国家或企业根据自身的要求提出各自的环境负荷评价指标,并针对具体的实际过程建立了环境影响数据库,国家层次上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从1998 年启动的持续国家MLCA 计划;(3)将LCA 方法应用于实际的材料或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这主要体现在全生命周期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由于不同国家的资源、能源占有量不同、科学与技术水平的不平衡,表现为LCA 数据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几乎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需要建立自己的产品(材料)环境影响数据库[9]。
国内早在上世纪末就开展了对绿色建材(环境协调材料)评价方法的研究。以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牵头承担的“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了绿色建材技术及分析评价方法的研究,基本建立了适合国情的绿色
建材及部品的评价体系框架,建立了绿色建筑用建筑材料分类体系与基础 数据库;按照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分别对主要6 类建材产品及5 类建筑部品作出环境影响评价。在此基础上,“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更加完善了绿色建材综合评价体系及评价软件,同时开展了绿色建材产品标准研究及建立标准动态数据库的研究;编制了绿色建材检测认证分类标准,编制了典型绿色建材产品认证规程。第一批建材产品(浮法玻璃等)生命周期评价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已公示。更为积极的是,开展了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相互影响方面的研究,开发了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的互动软件系统,为绿色建筑的材料选择提供了指导和帮助。建立了对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和烧结墙体材料制造过程的环境负荷数据库,建立了述四种材料制造过程绿色化的评价体系和方法,进行定量评价。
北京工业大学通过10 余年的潜心研究,建立了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数据库,可提供典型材料行业的材料环境负荷基础数据;其中包含了建筑材料(塑钢门窗、各种外加剂,各种涂料、地毯、PVC 地板卷材、壁纸、木家具、胶粘剂、人造板、水泥、混凝土等)等典型材料和基础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环境负荷数据,总计6 万余条。
七、绿色建材评价工作的展望
开展对建材及产品整个全生命周期的环境负荷评价研究,是改造乃至淘汰该建材产品或生产工艺的基础性工作,是我国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但基于LCA 研究的局限性及我国的具体国情,开展建筑材料的绿色评价还要有许多基础性研究工作要做[10]。
首先,确定关键建材产品的评价体系。选择有代表性的建材产品,从其生产、制备工艺、运输、回收、再利用等方面进行资料收集、分析,获取材料性能、工艺、流向、能源消耗,废弃物的产生、种类、数量和去向等基本数据;确定其环境负荷的表征及评价方法,完善各工艺和使用环节对环境的影响的评价体系,从而确定这些具代表性产品的评价体系。
第二,制订完善相关配套的标准体系。制订绿色建材评价标准及关键产品的产品和应用标准,形成完整的评价和应用技术体系。
第三,开展绿色建材及关键产品的认证。制订绿色建材认证规程,为建材领域开展绿色建材认证提供原则性指导和理论框架,为进一步开展绿色建材认证继而达到国际互认奠定基础。绿色建材评价工作更深远的意义和目标是使绿色建材的评价成为指导建材科技工作者设计、开发产品的工具和手段,使新设计开发的产品从其生命的起点即符合与地球环境负荷最小和有利于人类健康的宗旨,并不
断在建材工艺过程改进、区域规划和行业宏观决策等不同层次获得应用。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建材行业自身的良性循环。
六、总结
绿色建材评价工作更深远的意义和目标是使绿色建材的评价成为指导建材科技工作者设计、开发产品的工具和手段,使新设计开发的产品从其生命的起点即符合与地球环境负荷最小和有利于人类健康的宗旨,并不断在建材工艺过程改进、区域规划和行业宏观决策等不同层次获得应用。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建材行业自身的良性循环。本文介绍了绿色建材的基本概念、特征,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绿色建材的在国内外的发展以及评价方法的研究,最后对绿色建材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1] 陆满平.绿色时代需要发展绿色建材.中国建材, 1998,(1): 37~ 39.[2] 李湘洲.智能材料与生命建筑.中国建材, 1998,(1): 41~ 42.[3] 俞海勇, 吴丹虹.大掺量粉煤灰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系统的构筑开发.上海建材, 1998,(1)17~ 19.[4] 孙振平, 王新友, 张冠纶等.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与建筑工程材料的可持续发展.建筑材料学报, 1998, 1(3): 278~283.[5] 王新友, 张 莹.绿色建材和可持续发展.上海建材, 1998,(1): 14~ 16.[6] 邹爱红, 王厚亮, 刘继富.绿色建材的评价与开发研究进展.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1998,(4): 5~ 7.[7] 李兴龙.绿色建材与环境优化.中国建材科技, 1998, 4(1): 32~ 33.[8] 王少南.美国新型建材的发展及应用.建材统计与预测, 1997, 6: 34~ 36.[9] 潘雪雯.健康建筑及其材料.见: 全国新型建筑材料情报信息网主编, 现代与未来的国外新型建筑材料.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23~ 29.[10] 顾国芳, 祝永年, 顾 群.新型装修材料及其应用(第二版).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第二篇:淮安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策略
淮安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策略
摘要:淮安市是江淮流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大。文章指出,淮安旅游应优化产业结构,整合旅游空间,科学制定品牌战略,理顺促销思路,以文化遗迹和名人故居为基础,发展爱国主义教育旅游;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旅游,利用交通过境优势,发展过境旅游。
关键词:淮安市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旅游资源评价
1.1旅游资源优势
淮安地处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汇处,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文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早在 6600多年前,这里就 孕育了 闻名遐迩的“青莲岗文化”,商周时期是徐州文化的中心地域,鼎盛时期曾与运河沿岸的扬州、苏州、杭州并成为“四大都市”。京杭大运河也是享誉中外的著名航道,历史上的运河两岸,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淮安古迹名胜众多。境内有唐代文通塔、宋代镇淮楼、妙通塔、明代明祖陵以及“东方庞贝”水下泗洲城,更有韩信钓台、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等著名人文景点。淮安自然风光也十分独特。全国五大淡水湖宅
一、素有“曰出斗金”之称的洪泽湖,碧波万倾,荷香鱼跃,百里长堤被誉为“水上长城”、“休闲佳境”;盱眙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钟灵毓秀,蔚为壮观;铁山寺自然保护区万木葱笼,鸟语花香,环境怡人,被誉为江苏的“九寨沟”。万亩荷塘、万亩水杉林、万亩蔬菜种植园也已成为农业生态观光一道道风景。
淮安是江苏新兴的旅游城市,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按照旅游资源的自然分布,全市初步形成了四个不同风格的旅游景区,即以清河、清浦、楚州、淮阴四区和涟水县为中心的人文景区,以洪泽为中心的洪泽湖风景名胜区,以盱眙为中心的山水旅游景区和以金湖为代表的农业生态观光景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淮安相继推出了“淮安名人故里游”、“洪泽湖风光游”、“淮河风光游”、“现代农业风光游”等旅游专线,并成功举办了“中国盱眙龙虾节”、“金湖荷花艺术节”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2002年9月底在淮安市区举办首届“中国淮安·淮扬菜美食文化节”,为淮安旅游增添新的亮点。
市场潜力很大.目前淮安市海外、国内游客规模均较小,其市场潜力增长尚有很大空间。在不久的将来,淮安将成为国家大通道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国道主干线“五纵七横” 中的同(江)——三(亚)线及京沪(京福)线均通过淮安;国铁沿海大通道中的新长线也从淮安经过;国家水运主通道“三江两河”(长江、珠江、黑龙江、京杭运河、淮河)中“两河”,即江苏省“两纵三横”航道主通道中的一纵:京杭运河江苏段及苏申外港线和一横:淮河出海航道都在淮安交汇,届
时淮安旅游客源市场可扩展到全国许多大城市和地区。
地方政府重视.淮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旅游业发展,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社会齐上”的大旅游发展战略,旅游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完成了《淮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并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环境和旅游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旅游市场管理水平和旅游服务质量得到较大提高,旅游产业地位有了明显提升。
1.2旅游资源劣势
资源分布分散,旅游产品整合不够。淮安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空间分布很分散,铁山寺、第一山等分布在市区以外,市区到铁山寺需乘车两个多小时,还有很多著名景点都在县区。线路缺乏整合,难以形成聚集效应。
旅游定位不够明确,整体旅游形象不够鲜明。淮安旅游定位不够明确,各个资源缺乏统一的形象定位,零散的形象定位使淮安难以树立一个强势的吸引形象来招揽更多的客源。
景点规模小、内容单薄,部分景区离城区远,道路等级不高,可进入性差;水多山少,游客停留时间短;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偏少、知名度较低。
旅游业基础相对薄弱、特色不够鲜明,旅游营销及其它投入少,饭店、旅行社规模小,档次低,实力弱,旅游商品品种、档次不够高。
2.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产业内部整合,淮安旅游业的食、宿、行、游、购、娱六大产业要素要协调、联动发展,构建合理的旅游产业一体化体系。二是产业外部整合,要利用旅游品牌效应,拓展节事会展等非旅游业务,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增加值。大力开发旅游与其他三产服务业结合时形成的科技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美食旅游,进一步延伸相关三产的产业链。重点围绕名城、名人、名菜、名湖“四名”,开发旅游项目。
二、整合旅游空间
淮安旅游业发展要形成“双核一轴,点轴带动;五区联动,组团发展”合理的空间布局:双核,即以淮安市区为全市一级旅游发展核心,以盱眙县为次级发展核心;一轴,即以双核之间的沿洪泽湖大湖风光百里古堤旅游带为重点发展轴,形成淮安旅游的空间骨架;两组团,一是以楚州区和主城区为中心,淮阴区、涟水县为外围的历史文化旅游组团;二是以盱眙为中心,洪泽县、金湖县为外围的南三县生态休闲旅游组团;五区,即淮安市区名人名城运河之都综合接待旅游区、盱眙山水名胜生态美食旅游区、洪泽悬湖渔乡百里古堤大湖风光旅游区、金湖鱼
米之乡休闲度假旅游区和涟水千年古酒乡生态休闲旅游区等五个旅游功能区。
三、科学制定品牌战略
近期淮安市区旅游应对外打响三大优势品牌,即:伟人故里、响运河之都、淮扬美食。围绕上述旅游优势品牌,有计划地开发、有步骤地推出,以形成发展中的兴奋点、新亮点。同时,对旅游资源进行功能和区位划分,比如将楚州古城旅游产品培育成具有鲜明运河文化和古城风貌意象的面向世界的旅游极品;通过梳理东西、南北大街两条历史文化街区和城中月湖、勺湖和萧湖三湖胜景旧貌,构建城市旅游休闲游憩胜地。
四、理顺促销思路
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淮安旅游促销思路应该是:搞活市内游,主攻长三角,接轨宁镇扬,做实市内游。长三角地区为中国居民最开放、经济最发达、交通最便捷的区域,有两亿余人口,为国内首选客源地。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随着时空距离不断缩短,淮安正在主动融入并将被纳入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地区居民来淮旅游已趋便捷。同时,扎实做好市内客源开发。随着淮安旅游景区景点开发的日新月异,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特别是“小长假”的实施,给市内游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市场空间很大。
五、加大投入,突出支持旅游重点项目
一是加大市级财政性资金支持力度。二是加强省级、国家级财政性资金的争取力度。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寻求外资合作。四是引进先进的旅游开发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提高淮安旅游业发展综合竞争能力。
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建设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与快捷、方便、安全的交通体系有效结合,加强旅游城镇和景区旅游通道的快速化、景观化建设。加快旅游网络建设。重点建设淮安旅游集散中心,以旅游信息网络为平台,形成以咨询中心、集散中心、呼叫中心为主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旅游导引系统建设,完善景区内基础设施,充实游览内容,增加参与性活动项目。加强中、高、低档饭店与娱乐场所的合理分布与市场分工,尽量照顾到各种旅游消费人群的需要。
七、加强旅游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结合实际,与国内有实力的高校合作,积极培养旅游人才,加强招才引智的力度,精心打造人才聚集平台,提高旅游从业自身素质与企业整体文化素质。要加快形成行政管理、企业管理、行业服务三个层面相配套的旅游人才体系。
八、以文化遗迹和名人故居为基础,发展爱国主义教育旅游;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旅游,利用交通过境优势,发展过境旅游。
参考文献:《淮安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第三篇:材料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剖析
《材料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课程总结报告
(姓名:王永志)(学号:z1505031)
一、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
主讲人:周志平教授,2016年3月2日,研究生楼305室 报告的主要内容是:
1、世界高分子事业的发展历史,可以从一些标志性的事件和诺贝尔奖的获得情况来看,比如1946年JPS在美国创刊,至今仍是高分子学科的最重要期刊之一;1946年世界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机构布鲁克林高分子研究所在纽约建立;1953年《高分子化学原理》在高分子化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以及2000年艾伦·黑格等人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等。
2、中国高分子事业发展历史,八十年代为第一阶段,起步很艰难;九十年代步入第二阶段,稳定满增长的阶段;现阶段为第三阶段,我国学者在各大期刊上发表论文已占很大比例。北京大学陆承勋1980年初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第一篇论文,是我国高分子学术界以学术论文走向世界的先驱者之一。
3、功能高分子材料发展趋势:(1)光功能高分子材料,是指能够对光吸收储存转化的一类高分子材料,在材料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电功能高分子材料,可分为结构型导电高分子和复合型导电高分子类,主要应用于发光电极管等,较无机材料制作种类繁多、可弯曲大面积等优势。(3)反应型功能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稳定性好,实现连续化和自动化操作以及避免副反应和提高产率。(4)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主要利用该类材料对液体或气体中的某些分子具有选择性的吸附,从而实现复杂物质体系的分离。(5)生物医用功能高分子(6)先进复合高分子材料(7)生物降解及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8)隐身材料(9)智能高分子材料 通过周老师的报告,我对高分子材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了解了一些高分子材料的背景知识及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对材料的要求不断地提高,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与发展也在往生态、功能性方面进步,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在世界上的地位也逐步不可替代。
二、强流脉冲电子束作用下304不锈钢和纯铜的微观结构及腐蚀机理
主讲人:关庆丰教授,2016年3月9日,研究生楼305室
报告的主要内容:
HCPEB作用机理(特殊的表面改性效果),作用过程:较高的能量在极短的时间内沉积在材料表层;
作用效果:在材料表层诱发热应力场从而材料表面快速强烈的塑性变形。优点:HCPEB具有工件变形小、能量效率高、清洁、处理方式灵活等优点。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经HCPEB轰击之后,金属材料表面往往会形成大量的熔坑形貌,增加材料表层的粗糙度,并且在材料内部诱发大量的结构缺陷,这些一般会导致金属耐腐蚀性的降低。但许多研究发现HCPEB轰击之后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却显著的提高,许多研究者根据此现象进项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耐腐蚀机制模型。
2、马欣欣等人与俄罗斯Tomsk研究所合作,利用HCPEB对M50钢进行改性研究,指出表面成分与组织均匀化是耐腐蚀提高的根本原因。
3、Schmuki等人分析了不锈钢内部MnS夹杂物附近化学成分的变化并研究了其与点蚀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
1、现存模型却未考虑到HCPEB轰击之后微观结构的形成与演化行为对腐蚀性能的影响。
2、现存模型未研究纯金属的耐腐蚀性能变化,因此实验体系不完善;
3、现存模型尚不能解释腐蚀性能随表层熔坑密度增大而降低的实验现象。实验过程
实验处理参数:密度,持续时间,频率等
表征手段:表面形貌分析,微观组织结构分析,显微硬度测试,腐蚀性能测试:爱用传统的三电极体系,选用CHI660C电化学工作站。
通过关教授的报告,我对强化脉冲电子束(HCPEB)有了更深的认识,强流脉冲电子束(HCPEB)表面处理是一种新兴的高能束表面处理技术。HCPEB利用高能电子束为热源,瞬间作用使材料表面温度迅速升高,表层成分和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是一种新兴的高能束表面处理技术。
三、拓扑绝缘体简介
主讲人:糜建立教授,2016年3月16日,研究生楼305室 报告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拓扑绝缘体?
2、拓扑绝缘体有什么应用前景?
3、为什么叫拓扑绝缘体(本质)?有哪些特点?
4、如何获得拓扑绝缘体材料?
1、拓扑绝缘体是一种内部绝缘,表面允许电荷移动的材料。这样的表面金属态是稳定存在的,不受到杂质与无序的影响,是由体内电子态的特殊性质决定的,而不是由表面的性质决定。拓扑绝缘体的发展历史:第一代:HgTe量子阱,第二代:BiSb合金,第三代:Bi2Se3,Sb2Te3,Bi2Se3等化合物。
2、Moore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随着器件的越来越小型化,耗损的功率占比越来越大,摩尔定律能否延续下去?传统集成电路发展到今天已经趋向于一个瓶颈,而拓扑绝缘体的发展则能突破这种瓶颈。
3、拓扑学:近代发展起来的一个数学分支,主要研究各种“空间”在连续变换下(不通过撕裂,割破等变换)的不变性质和不变量。拓扑绝缘体的“拓扑”不是实空间的拓扑结构,与材料的几何形貌都没有关系。拓扑绝缘体是指电子态在动量空间中的拓扑结构,本质上是电子自旋道耦合的结果。自旋轨道耦合引起了能带反转。电子移动经过原子核的电场时,会产生电磁作用,电子的自旋与这电磁作用的耦合,形成了自旋-轨道作用。
拓扑绝缘体是一种新的量子物质态,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金属”和“绝缘体”,这种物质态的体电子态是有能隙的绝缘体,而其表面是无能隙的金属态。信息的传递是通过电子的自旋,而不像传统材料通过电荷,不涉及耗散过程,不会发热。表面金属态的出现是由对称性所决定的,它的存在非常稳定,基本不受杂质与无序的影响,在未来的电子技术发展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寻找具有足够大的体能隙并且具有化学稳定性的强拓扑绝缘体材料,成为人们目前关注的重要焦点和难点。
四、陶瓷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应用
主讲人:乔冠军教授,2016年3月23日,研究生楼305室
1、先进陶瓷分类及应用:先进陶瓷分为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两大类,结构陶瓷包括氧化物陶瓷、非氧化陶瓷、低膨胀陶瓷、纳米陶瓷、陶基复合材料。而功能陶瓷包括电子陶瓷、热学光学功能陶瓷、生物抗菌陶瓷、多孔化学陶瓷。结构陶瓷优异的特性表现为高强度、高硬度、高弹性模量、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抗氧化等优点,因此现在许多合金逐渐取代现在的超高合金钢,如发动机汽缸套、轴瓦、密封圈等。功能陶瓷材料是具有光、电磁、声、超导、化学、生物学特性,具有相互转化功能的一类陶瓷。
2、结构陶瓷的发展:1980年欧美日掀起陶瓷引擎热潮,1985年中国满怀信心预言前景,1990年汽车用全陶瓷引擎量产,2000年飞机用上全陶瓷发动机。
3、反应结合的RB-SiC,由针叶、阔叶等树枝状的微观组织,将SiC和C还有树脂一起反应烧结,最后获得所需的产品,再由针叶、阔叶延伸到竹子,再到纸张,然后是树脂,通过工艺条件获得的纳米孔隙结构,这种陶瓷比常规性能提高一倍。
4、可加工的陶瓷材料、尿素和硼酸结合先包覆于SiC表层,经反应后,SiC分散着很多纳米级别的BV,这种陶瓷可以加工穿孔、铣工等都可进行。
通过乔冠军教授的讲座,我对陶瓷复合材料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对材料加工有了新的思路,传统的材料加工方式应在陶瓷材料的带动下进行新的突破和尝试,但尽管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结构部件已用于某些发动机,但陶瓷基复合材料并没有真正地广泛应用,在一些方面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五、快速成型制造技术
主讲人:王雷刚教授,2016年4月13日,研究生楼305室
1、快速成型制造的基本过程:CAD建模、分层、层面信息处理、层面加工与粘接、层层堆积、后处理。
2、快速成型制造的主要方法:(1)选择性液体固化(SLA)(2)选择性层片粘接(LOM)(3)选择性激光烧结(SLS)(4)熔融沉积成型(FDM)
(1)SLA基本原理:基于液态光敏树脂的基本原理,将激光聚集到液态光固化材料表面逐点扫描,令其有规律的固化,由点到线到面,完成一个层面的建造,层层迭加成为一个三维实体。SLA方法是目前快速成型技术领域中研究的最多的方法,也是技术上最成熟的方法。
特点:
1、SLA工艺成型的零件精度较高,能达到0.1mm,产品透明美观,可直接做力学实验。
2、但这种方法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比如需要支撑,树脂收缩导致精度下降,光固树脂价格昂贵,有一定的毒性,且产品不能溶解,不利于环保。
(2)LOM基本原理:采用激光或刀具对片材进行切割,首先切割出工艺边框和原型的边缘轮廓线,而后将不属于原型的材料切割成网格状。片状表面事先涂覆上一层热熔胶。通过升降平台的移动和箔材的送给,并利用热压轮碾压将后铺的箔材与先前的层片粘接在一起,再切割出新的层片,层层迭加得到下一个块状物,最后将不属于原型的材料小块剥除,就获得所需的三维实体。
特点:工艺简单,成型速度快,精度较高,无需加支撑,成本低,力学性能差。
(3)SLS工艺是利用粉末状材料成型的,又称激光熔结(LF)。特点:材料适应面广,具吸引力,不需加支撑,精度不高,不易做薄壁件。
(4)FDM是将热熔性材料通过喷头加热器融化,喷头沿轮廓线填充轨迹运动的同时融化材料被挤出,冷却后形成层面,层面堆积而获得三维实体。
特点:使用、维护简单,成本较低,适合做薄壁件,污染小。
3、快速成型的主要特征:高度柔性,可以制造出任意复杂状的三维实体;CAD模型直接驱动,设计制造高度一体化;成型过程无需专用夹具或工具;无需人员干预或较小干预,是一种自动化的成型过程;成型过程的快速性,适合现在的产品市场。
通过王雷刚教授的报告,对快速成型技术有了大概的了解,快速成型技术的出现也对传统工业技术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对制造业产生了革命性意义,但由于发展时间相较于传统工业技术还相对短暂,技术、设备也有待于完善与提高,因此具有良好的广阔的发展前景,与传统工业技术之间的良性竞争也对双方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六、专利讲解
主讲人:,2016年4月22日,材料楼418室
报告的主要内容是:
1、专利的基本知识。专利通常指的是专利权,也可以解释为授予专利权的技术发明。专利权类型有三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供的新的技术方案。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其结合所提供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用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不同专利类型的差异很大:发明专利权的保护期限是20年,实用新型权的的保护期限则是10年。发明专利权的授权时间长达2-3年,而实用新型的授权时间仅几个月。另外,外观设计更倾向于美术思想美感,而发明、实用新型则更注重技术思想、功能和效果。专利权具有独占性、地域性和时间性的特点。专利申请程序:按专利法规定,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专利工作,统一受理和审查专利申请,依法授予专利权。办理专利申请应当提交必要的申请文件,并按规定缴纳费用。专利申请必须采用纸件形式或者电子申请的形式办理。申请人可以直接面交或通过邮寄的方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专利申请,也可以通过设在地方的代办处递交专利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4年3月12日建立了电子申请系统。申请人可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网站递交专利申请。
2、专利申请书的写法。书的文体:专利文体=说明书+议论文+法律文书。1)说明文:客观地说明事物,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要求:讲清楚、说明白、揭示本质、条理清晰。说明文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物或事理的介绍说明,说明文强调科学性、客观性。2)议论文:其要素有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论文的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说明论点的材料。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的类型有主论和驳论。主论从正面论证,驳论从反面论证。专利申请中只有主论。而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法律文书,即权利说明书,像法律条文一样,一个萝卜一个坑,当人家侵犯你的专利时,就看他是否符合相关条款的表述,如果完全符合,则表示侵犯了你的专利。
通过 老师的报告,我了解了一些关于专利的知识,专利属于知识产权的一部分,是一种无形的财产,与其他财产有不同的特点。像之前所说的,专利具有排他性、事件性和区域性。专利是受法律规范保护的发明创造。另外,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七、层状过渡族金属硫、硒化物纳米材料MX2(MMO,W,Nb,Ta,Ti;XS,Se)及复合材料的制备
主讲人:李长生教授,2016年4月27日,研究生楼306室 报告的主要内容是:
1、研究背景。从结构角度阐述了从Ti、V、Zr、Nb、Mo、Hf、Ta、W、Re,最终推出了开发新型层状结构的固体润滑材料,而MoS2的结构正好符合,于是国外就有人通过氧化—去氧化方法制备了MoS2纳米管。
2、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模板法制备WS2和MoS2,其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
(NH4)2MoS4H2MoS22NH32H2S
(NH4)2WS2H2WS22NH32H2S
MoS2和WS2纳米管的表征(SEM)可以看出未用NaOH溶液处理,热处理前后无明显变化,用NaOH溶液处理后,管状结构显示出来。接着对WS2纳米管的TEM表征进行了解释。对NbS2和TaS2纳米线(束)的SEM表征也给出了详细的讲解。MoSe2和WSe2纳米片状结构的XRD、SEM表征也被对比突出地讲解。对影响NbS2的纳米线形貌因素及生长过程进行了讨论。
影响WSe2纳米颗粒形貌因素及生长过程讨论:随氢气流量加大形貌趋近片状。0.75mol/L时,不规则的片状结构,片与片重叠在一起,团聚现象明显。影响WSe2纳米线形貌因素及生长过程讨论:800℃保温1h,过硒系数分别为1.1、5.2,过硒系数增加,衍射峰逐渐宽化,粒度减小。
3、摩擦学特性测试。用AFM评价MoS2和WS2 纳米管的摩擦性能:与MoS2相比,WS2晶粒细小且均匀摩擦,力分布起伏小。用MS-T3000 评价NbS2和TaS2纳米纤维的摩擦性能:f=0.06-0.13,f随L增加,但平稳。低含量,f随L增加,高含量,f随L增加降低,说明承载能力强。先减小后增大,低转速,10%效果好,高转速5%效果好,纳米颗粒在润滑油中所起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用UMT-2评价MSe2(使摩擦系数降低约40%-50%)。转速为50MP时的摩擦系数随载荷的增加有急剧降低的趋势。另外,对氧化物超导复合材料也进行了研究,研究Pb/NiAg,Au/Xe;分子动力学软件做数值模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新型固体润滑剂的设计:石墨+复合氧化物+钛酸钾晶须。1000℃时摩擦试验结果:
1、纯石墨:2-石墨+复合氧化物;3-石墨+复合氧化物+钛酸钾晶须;4-纯复合氧化物。
通过李长生教授的报告,我对纳米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检测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纳米颗粒在材料中的形貌和大小对过渡金属复合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且通过一些数学分析方法可以检测出来,同时由于纳米颗粒的形貌的不同使得其在润滑油中的作用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因此也是在进行新型固体润滑剂的设计时所必须考虑的因素。
第四篇:土地整治及其评价的研究进展
土地整治及其评价的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三农问题颇受关注,在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建设的浪潮之下,应该竭力保证土地资源的安全。实施土地整治是保护土地资源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简要论述了土地整治以及评价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土地整治;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D91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土地资源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站在一定的程度之上来分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土地资源不只是一切资源之首,也是保证人类发展改革的最为重要的物质条件;并且也是全部安全之首,也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所以,正确的处理人地关系则是目前人类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1、土地整治的意义
土地综合整治是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可以不断缓解紧张的人地关系,确保粮食安全,也可以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使得耕地总量动态保持平衡。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综合效益。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的意义在于:
1.1、有效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保证粮食安全这是我国始终保持警惕的一件基本大事。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可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最为重要的目的则是确保粮食的安全。而目前可以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态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该建立在资源可持续利用基础之上。土地这是承载其他一切资源的重要载体,如果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就要求应该实施好土地综合整治。主要是对田、水、路、林、村整体的整治,也是在不断提升土地使用效率,改善土地质量,不断美化生态环境;针对城镇工矿建设用地中挖损、塌陷、损毁、压占以及污染等土地进行复垦,也是在不断提升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注重提高土地使用的现状,则是已经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3、不断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最为重要的途径则是进行土地综合整治活动,这是一个立足服务当前的农业,并且服务给农民多元化生活生产。主要可以通过展开土地综合整治来扩大耕地的面积,不断优化城乡建设使用具体的布局,并且完善项目区居民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项目区居民的生活生产环境,可以增加农村综合的生产力,确保粮食的高产稳产,也是我国农村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不断提升居民生活的水平。
1.4、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建设一直是我国全面建设发展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土地综合整治的最为重要的任务则是提高土地资源使用的现状,制止水土流失、抵抗旱涝自然灾害以及耕地的退化,改造一批优质高产土地资源,并且建设一些生态环境良好的农业区。
2、土地综合整治理论的概述
2.1、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
土地综合整治这是通过早期的土地整理进而发展而来的,而土地整理活动最为重要的是实现农村土地资源集约节约使用的一种手段,然而,土地的改造程度对于提高农业基础设施以及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效果并不明显。在土地整理活动逐渐深化的背景之下,当前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改变了传统单一传统的土地整理而转向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之间密切结合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土地综合整治指的是在确定区域之内,按照土地使用总体规划和土地使用规划来确定的目标和用途,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平台,不断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提高土地利用结构以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及生态环境,并且也可以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以及有效耕地的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产出率,不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同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个系统的工程。
土地综合整治应该遵循“四坚持”的原则:坚持以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作为中心的任务、坚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坚持建设有度高效使用后备资源、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
2.2、土地综合整治的内容
土地综合整治这是一个十分复杂、长期、系统的工程,站在种种工程的内容以及性质上分析可以把土地综合整治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缺农用地整治和开发)
2.2.1、农村建设用地的整治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最为重要的受益者则是农村居民,通常指的是对农村进行改造、迁村合并等等。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主要指使用一系列措施对农村分散的居民点进行改造、迁村并点、集中居住等整治,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主要措施有:控制农村居民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把超标用地复垦为农用地;改造村庄内闲置的、废弃的建筑物和部分基础设施等。
2.2.2、复垦损毁土地整治
对于复垦损毁土地的整治通常指的是通过整治措施,并且在生产过程之中因为挖损、压占、塌陷、污染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等等而产生的破坏、废气的土地恢复利用以及经营。坚持18亿耕地红线不动摇的大政策之时,以及土地使用效率低下的现状,同时恢复复垦损毁土地已变成土地综合整治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
2.2.3农用地整治和开发
农用地整治主要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和权属调整,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态条件,降低生产风险,从而实现农用地耕作由粗放型向集约型、低效率向高效率的转变。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是土地整治活动,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做好土地评价的建议
3.1、完善土地整治调查统计以及核实制度
土地整治和评价要求使用详实、精确以及可靠的数据作为基础。数据质量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成果的质量,并且也会影响到科学决策水平。所以,应该建立其周期性的土地整治普查制度以及动态变更制度,并且给土地整治以及其评价提供相应的服务。
3.2、完善评价体系
当前的评价体系中很少综合考虑土地整治的整体过程,较多的则是单一的从土地整治前、中、后而展开的评价,在以后的土地评价之中应该密切结合土地整治的过程性,同时综合考虑到土地整治的阶段性变化。同时建议以后应该着眼在土地整治前的可行性研究以及时空布局来分析,同时建立全程覆盖的监测评价制度,这样就可以形成时间(过程性)—空间(地域性)—成果(全面性)全覆盖评价的制度,逐渐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3、加强评价的技术研究
当前的评价主要是结合GIS软件划分评价的单元,计算评价结果,但是,不能有效地实现评价的系统化以及信息化的管理。在以后的评价之中,应该充分使用当前技术以及评价的方法,同时建立土地整治及评价信息化的制度,这样就可以实现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可以方便土地整治的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之间的对比分析,并且给土地整治来服务。
3.4、注重建立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
通过建立完整的公众参与机制,在土地整治的过程之中应该多征求公众的意见,在评价过程之中设立全面公众参与及指标体系,这是提升土地整治以及评价的规范性、公平性和
前瞻性重要的措施,也是确保社会公众的切实利益。
4、结语
2013年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等会议都对国土资源领域全面深化改革作了明确部署。土地整治的功能也已不仅限于保护耕地与保障粮食安全,还承载着建设生态国土、统筹城乡发展、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等重任,将在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山水林田湖统一保护和修复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土地整治恰逢全面转型升级和大有作为的机遇期,土地整治领域的深化改革应找准新的定位,确立“大国土、大整治”的国土综合整治理念,协调统筹推进土地整治、地质灾害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等各项工作,“数量、质量、生态”齐头并进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郭飞.国内外土地整治研究进展[J].广东土地科学,2013,01:15-21.[2]童尧,郭言寒,张蓓佳.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研究现状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05:14-16.[3]刘家兴.土地整治研究进展与展望[J].广东土地科学,2013,02:12-15.
第五篇:中国城镇化建设与绿色建材发展高峰论坛
中国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与未来 绿色建材标准化解析 绿色建材与节能减排
如何发展和落实城镇化建设
绿色建材应用与实施 城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城镇化建设需求与发展
绿色建材与生态城镇化建设 从建筑设计角度看新材料运用 资本推动城镇化与绿色建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