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推进慈善文化建设
如何推进慈善文化建设
慈善文化包涵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形成慈善文化的环境归根到底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就当前来说,慈善机构必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将全社会和整个市场环境当作我们的工作平台,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把慈善事业的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密切结合起来,提高全社会的慈善意识,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1、要积极推进“依法行善”的制度建设。要树立“依法行善”的观念,积极向政府建议献策,配合政府完善公益事业的法制环境,研究解决捐赠、救助、投资、监督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要统一捐赠优惠政策和解决发展成本。要通过建立法制环境,使慈善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更趋规范,使“玻璃瓶”事业真正成为大众的事业,社会的事业。
2、主动与企业建立合作的“伙伴关系”。要倡导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宣传慈善意识,提升企业品牌的“公益价值”,在开发企业的市场价值中塑造企业的公益形象,引导和协助企业成为慈善事业的生力军。要贯彻《基金会管理条例》,推动非公募基金的发展,互助合作,共同成长。
3、要运用“营销文化”推动准市场化筹款。要推广服务就要学会“公益营销”,实现商业利益与社会公益的有机结合。当然“公益营销”有别于企业的“产品营销”,我们销售的是自己,是慈善的“品牌”,是慈善机构的服务态度。如果我们的营销成功了,社会主体接受了我们的理念,慈善机构与企业才能达成一种“默契”和“双赢”的局面。
4、培育“人脉”构建慈善工作公共关系网。要积极拓展慈善工作的社会网络,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宣传自身的理念,培育捐赠人队伍。要强化慈善事业的社会化观念,建立广泛的社会协作关系,充分利用专业化的社会力量和义工队伍,开发和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拓展慈善机构的社会活动领域,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力。
5、要精心策划组织慈善文化活动。做慈善工作,不仅是物质的救济,更多的是弘扬慈善的观念,塑造人人乐善好施的社会环境。要通过策划举办义演、义拍、义卖、义诊等各种形式的慈善活动,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要通过评选“慈善之星”、“慈善人物”、“慈善大使”,举办“慈善活动周”、“慈善音乐会”、“慈善书画展拍”、“慈善一日”征文,表彰优秀义工、“慈善大使”、“慈善家”等,倡导慈心义举,营造慈善氛围,促进道德文明建设。
6、要切实做好慈善事业的宣传工作。要与新闻媒体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强对慈善事业的宣传报道,并通过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使慈善宣传成为媒体的“热门版块”和“焦点话题”,形成慈善公益的舆论氛围。要积极开展慈善事业的理论研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办好慈善机构的宣传刊物,组织国内外的考察交流,积极探索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规律,把慈善文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篇:慈善立法缓缓推进
慈善立法缓缓推进
8月22日,三位民政部正副部长出席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副部长窦玉沛透露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慈善法》已再度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有消息称,年底《慈善法》草案有望向社会公布,并于明年提交全国人大审议,“2009 年前将可能获得通过”。
近年来,《慈善法》的立法呼声日益高涨,民政部早于2005年正式启动《慈善法》的起草工作,2006年《慈善事业促进法》草案出台并被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准备于2007年提交全国人大审议。不料,草案在内部引发争议,几易其稿,至今未进入下一步立法程序。
著名电视主持人、全国政协会员杨澜去年曾提交提案,建议加快慈善立法进程。她认为慈善事业在中国的发展不够迅速,“无法可依”是第一位的原因。
去年12月,在无锡举行的第二届中华慈善文化论坛上,凤凰卫视老板刘长乐对比中美两国慈善捐款数额后深有感触地说:“这是令人难过的事情,中国公益机构10年来共得到近100亿元的捐赠只相当于美国戴尔电脑公司创始人迈克尔· 戴尔一人捐赠的数目。”
先开渠,后放水
《慈善法》在起草阶段就几度徘徊,行进缓慢,这是意料中的事。“慈善立法,被许多学者认定为和《物权法》一样,是一项重要的退耕还林的努力,将对改善社会生态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法制办政法司处长朱卫国曾借专家之口道出《慈善法》的立法本意,民政部法制办主任王来柱则形象地把这项立法工程称为“先开渠,后放水”。
《慈善法》草案之争议主要表现在两个问题上,一是慈善到底是靠政府还是靠民间,二是靠“大款”还是靠大众。立法者中间,持“靠政府、靠‘大款’”者与持“靠民间、靠大众”者一时不能达成共识,尚需磨合。
由谁主办?这是现代慈善事业的标志性指标,《慈善法》不能不予以确认,也就是说必须清晰地回答“慈善到底是靠政府还是靠民间”。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政府在救助贫弱群体方面“大包大揽”,被称为全能政府,对于老百姓的捐赠热忱并不乐见,一种怕“丢面子”的心理让慈善事业退居幕后。甚至到了1980年代后期,东部沿海一个城市遭遇罕见台风袭击,市民自发掀起捐赠活动,不料市府发出通告,要求市民相信政府有能力安排好灾民的生活,不要再到市府捐钱捐物。
从1949年到1992年的43年间,中国内地没有一家慈善组织,而从1993年到2001年出现了172家,这是中国内地第一波的慈善组织。这项事业发端于1990年代中期并非偶然,作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一个环节,政府开始淡出一些社会服务活动,并成立了一批慈善机构,例如因主持“希望工程”而闻名的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以及中华慈善总会等。藉此良机,草根慈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但力量微弱。
不过,由于受“制度惯性”影响,恢复慈善事业以来,沿袭了由政府机构垄断慈善事业的格局,形成了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方面,社会大众对身边的贫困现象习惯于追问政府责任和依赖政府救助;另一方面,慈善活动、慈善机构多依附于政府,政府重视的地方募款数额过亿,政府意兴阑珊的地方募款区区数百万。两相对比,给人制造了一种错觉,“靠政府则慈善兴”。殊不知,“政府重视”背后,“政治运动”式的“摊派任务”屡见不鲜。
遗憾的是,这种错觉被部分立法者吸收成为其立法意志,因而主张慈善事业“靠政府”。去年12月,记者曾采访时任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的何志平先生,他认为“慈善事业靠政府”这种提法不科学。在何志平看来,作为平衡大局的宏观管理者,政府制定的是面对大众的福利政策,扮演的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资源分配者角色,与慈善无关,因为这是政府的“财政责任”。
何志平说,慈善事业的核心问题并不是让老百姓捐更多的钱,而是“这些钱给谁,谁来干,为谁而干”,说白了是一种权力分享,授予民间慈善组织整合、分配社会资源的权力,让公民参与社会治理。
换言之,开放慈善事业就是开放社会,让民间与政府共同分享社会治理的资源。朱卫国的态度是很鲜明:“慈善靠民间,而不是靠政府”,“慈善有了自己的空间,才有可能有自己的作为”。
大款与大众之争
有一种观点认为,慈善是用富人的钱为穷人服务,是杀富济贫。慈善事业究竟“靠‘大款’还是靠大众”?各方意见纷纷。
迈克尔·戴尔、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李嘉诚„„一个又一个当今大富豪,双手一挥个人账户上的上百亿美元便成为善款,摇身一变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慈善家。慈善似乎是富人的游戏。
记者采访的一些中国企业家,在询问他们“慷慨指数”时,得到的答复往往是:企业尚在爬坡阶段,“心有余而力不逮”。他们大多也认为“慈善是富人的游戏”。
2006年7月,朱卫国就慈善立法去美国考察,在纽约参加了一个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论坛,有不少世界500强的大公司代表参加。朱卫国获悉,“就是这些大公司,它们的捐赠在2000亿美元的慈善捐赠中所占有的比例并不高”,比例最大的是个人捐款,“那些个人的捐款多数来自收入尚不足中等的群体”。数字很枯燥,但能说明真相。美国的社会捐款中,70%来自于成千上万普通公众每月几美元、几十美元的小额捐款。
支持“靠大款”的立法者并不是不知道这些事实,但仍坚持己见,究其原因,或许有二:一是靠“大款”见效快;二是中国普通百姓为住房、教育、医疗等硬开支已伤元气,不忍再向他们募捐。
记者曾采访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首任理事长、原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他便是一名“靠大款”的行动者,“中国真正有钱人还是少数,包括我们的公务员等大量人员,挣的钱并不多,还要维持自己的生活,省点钱养老,还有子女教育,看病。好多人叫我发起个人募捐,我想,这个以后再说。现在,还是先找有能力的人来捐”。
张保庆现在做的主要工作是登门拜访企业家或亲自给企业家写信,像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等企业家一捐就是上千万元,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一周年时,张保庆主要靠“大款”已经募集善款逾2亿元,见效之快令人刮目相看,而批评者则认为靠大款“施舍”不利于培养健康的慈善文化。
“慈善立法要弘扬的是平等主体之间出于真诚友爱和关怀而做出的善举,而不是出于廉价的同情和怜悯,而作出的‘ 高尚秀’。”朱卫国是支持“靠大众”的,他说“靠大众”才能培养一个成熟的公益社会,慈善捐赠才不会因经济的不景气而出现大的波折。
共富·共有·共享
两个争议之外,慈善立法最难迈过的一个门槛,是“明确政府规范慈善行为的权力界限”。具体而言,就是规范政府行为由“无所不为”向“有所为有所不为”转变,立法者面临的是智慧与胆识的双重考验。
人们期待的《慈善法》不应是一部“部门利益促进法”或“部门权力保障法”,去为某些部门跑马圈地,它应该在慈善领域勒住权力的野性,不给非法、虚伪、欺诈、贪婪等留置空间。
“现代慈善事业是一种有组织的公众参与的社会行动,而绝非个人的善心善举,更不是政府收取‘准税收’的另一资金渠道。”学者指出,既放权,又“放钱”,才能使民间慈善力量活起来,而不是相反。
2007年传来的一个好消息是,“两会”期间通过了修订的《企业所得税法》,把抵扣比例从3%提高到12%,也就是说,企业捐款额度在应纳税所得额的12%以内,企业可以享受免税待遇,“这对进行捐赠的企业是一个很大的鼓励”(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语)。
这就是政府“放钱”的最新例证。之前,3%的规定意味着,如果企业慈善捐款超过企业所得的3%,还得为所捐款项纳税,“这是无法调动企业个人进行慈善捐赠积极性的”(李立国语)。这项规定的立法原意很明显,政府有意限制企业财富流动方向。
如今“抵扣比例”一下子提高9个百分点,如果企业愿意,它可以把这笔财富捐给慈善组织而无须纳税,而这正是政府有意“放钱”给民间的结果。这正好说明,慈善的本质不是募款的多寡,而是政府有意让资源流向何处,由接受者去“帮困济贫”,分担责任。
如果政府愿意,“抵扣比例”还可以继续提高,这正是“小政府、大社会”的渐进之路。所谓“小政府”,不仅仅是 “精简机构”,其实质是“限制政府权力”,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
“民政部„„支持公募性和非公募性基金会的设立与发展,形成更多的筹集资金、动员群众的组织平台。”8月22 日,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李立国明确表态。这是一个“放权”的信号。
据悉,《慈善法》将对慈善机构的具体制度和机制做出明确规定,而对慈善机构的规范几乎无一例外成为各国慈善立法的重点,避免慈善机构成为权力的傀儡、金钱的奴隶,抑或沦为犯罪的工具。拥有公信力的慈善机构方能承接政府有意释放的慈善资源(权、钱、人等)。
一个成熟的社会,企业和公民的财富再分配,既可以走“税收—财政—公共支出”的路径,亦可以走“社会捐款—慈善基金—慈善事业”的路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全体公民的福利,建立一个共富、共有、共享的一流社会。
第三篇: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引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文化就成为企业界、产业界和理论界都普遍关注的问题。研究企业文化的构成、特点及作用机制,能够丰富管理理论,有助于企业实践,使企业能够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达到增加企业绩效、提升管理效率等目标。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企业管理中的实际情况,首先对核心竞争力导向的企业文化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创新之处和论文的框架结构作了简单介绍,创新性地对企业文化在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系统性地提出在以培育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条件下,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的方法途径。
一、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经过长期经营实践形成的企业员工群体共同遵守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结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等的形态总和。它可以为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具有很高的价值与独特性。她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决定了企业的效率水平。企业文化通过其导向作用影响战略目标的确定。企业使命是企业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引和决定着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要与企业的使命相一致。拥有优秀文化的企业相应会拥有奉献社会、振奋人心、指引企业向更加广阔道路前进的企业使命,从而使企业确立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价值的战略目标。把企业文化划分为三种类型:分析型、开拓型和防御型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是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各种关键能力的作用。资源是构成能力的基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综合能力系统,因此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步骤就是企业各种关键能力的塑造,这些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管理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响应能力等,在这些能力的形成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价值观及思想行为基础,通过其导向、激励、凝聚和约束等功能影响着各种能力的形成及作用的发挥。促使企业学习能力的形成,形成“学习—持续改进—构成核心竞争力—建立竞争优势”这一良性循环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管理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系统层的重要内容与体现,企业的这种管理能力主要是通过组织制度的建设、组织执行力来完成的。市场营销能力,是指企业认识市场、开拓市场,综合运用营销策略,刺激并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实现企业价值,扩大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综合能力。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理念为指导,这一方面企业文化起了最主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营销的核心是满足顾客需求,营销人员以顾客为核心,更有效地组织企业的促销活动,顾客的要求可以得到很好的满足,长期下来便会与企业的品牌及文化产生共鸣,成为企业的忠实顾客,企业就会在市场终端得到持久的竟争优势。企业应该意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营销能力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企业的营销能力。将企业文化与社会及民族文化融于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之中,形成一种文化营销模式,企业将具备一种高起点、智力型的营销能力,势必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种关键能力形成后,并不是就可以直接形成核心竞争力,各种能力还处在相对零
散的分布状态,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培养各种能力本身外,还要培养各种能力之间的协调关系。首先,企业文化保障组成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协调发展。其次,企业文化促进各种能力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最后,在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后,核心竞争力是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一种信息的反馈,从而使企业管理者了解哪种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或者企业内部还存在哪些不足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虽然企业文化不能起到直接的信息反馈作用,但是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内部的精神状态、行为模式以及工作气氛。通过这些方面的因素,企业管理者可以间接地了解在什么部门或者是什么环节存在问题,并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保证核心竞争力的顺利培育与提升。
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
(1)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分析对核心竞争力有重要影响作用的企业文化元素的建设途径和创新。企业价值观的塑造。途径:①确保价值观正确反映企业长远目标价值观既然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的价值观的确定应真实反映公司的长远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从而指引和激励每一个人。②全体成员共同参与提炼企业价值观,企业领导者应当发动管理层和所有员工都来集思广益对企业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做出详细定义,员工讨论得越充分、价值观内容就能定义得越细致,员工就越能准确把握领导者和企业对他们的要求以及他们需要努力的方向。③确保价值观贯彻与渗透到企业每个环节,首先,企业价值观要渗透到企业的各种仪式和活动中。其次,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必须体现、维护企业的价值观。最后,建立领导人表率制度。领导人应该以身作则实践贯彻企业价值观,同时积极鼓励和一道引导员工来认同和实践企业的价值观。
(2)企业家精神培育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企业家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要促进对企业家精神的文化认同,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基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之上的价值取向、精神气质和心理诉求。第二,要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制度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三,在教育且不仅是学校教育,而且是整个社会的大教育中,进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第四,对具体企业而言,企业家精神导向的战略管理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存在积极的推动作用。
(3)学习型组织的建设。①树立学习型价值观。树立学习型价值观是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建立适合本企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要使员工达成学习的共识,树立把企业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的价值追求,使学习成为每一名员工的自觉行为和习惯。②创建有利于组织和员工学习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企业领导者在营造组织学习文化氛围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全体员工形成高度自觉性的终身学习的氛围,把集体知识的传播、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取竞争优势的支柱,在组织中营造一种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气氛,形成一种高度信任、有利于知识传播和共享的人文环境。③创建有利于学习的组织机制。创建学习型组织及其企业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
需要一系列组织机制的配合与支持。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如今,团队在组织中渐渐成为最关键的、也是最佳的学习单位。
(4)企业形象塑造
企业形象塑造的指导思想是:以企业的总体形象设计为总纲,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核心,以产品和服务形象管理为基础,以员工形象管理为龙头,通过强化企业的内在素质和规范企业的外在表现,全面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市场形象,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5)企业文化创新
当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刚性时,必须对各种能力进行创新,以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性。企业文化创新包括精神文化创新、制度文化创新、行为文化创新和物质文化创新四部分。
总之,企业文化是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结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等的形态总和。建立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模型,,通过企业价值观的指导,确立企业目标,并以此来制定企业战略、选择和获取企业所需的资源,在企业文化的各种作用下,对资源进一步整合和利用形成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多种关键能力,各种关键能力在企业文化的整合协调下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企业文化能够有效克服核心刚性,发展和创新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更好地适应新的竞争和挑战。
——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讨课题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引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环 保 科
2014年5月16日
第四篇:如何推进公路文化建设
公路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公路职工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经济社会要发展,交通公路需先行。在河南,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新的长征中,河南交通公路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坚持先进理论 摘要:本文认为推进高速公路文化建设是高速公路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持续提高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水平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关键词:建设 高速公路 企业文化
0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步提高,高速公路越来越显示出它对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公众出行的重要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高速公路的服务功能,不断提高高速公路的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高速公路管理者都在深思的问题。本文认为推进高速公路文化建设是高速公路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持续提高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水平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高速公路文化建设是一个单位在设计建设、经营服务和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单位显著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核心价值观和经营、服务、管理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建设、经营实践、服务过程、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对外形象展示的总和。
由此可见,高速公路文化建设总的来说是一个由核心决策层、管理层和基层构成的多层次的生态链,根据内容大致分为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科技层、物质层等。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谐统一、相互渗透的关系。高速公路文化建设对于一个单位来说是灵魂,是指引单位发展方向的明灯,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高速公路的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高速公路作为服务性行业,不断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是高速公路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高速公路发展势头猛进,东出西联南北通瞿的高速公路主网络框架在全国已成规模。由于服务理念、管理理念可能会因人而异,容易造成这样或那样的断档,而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由于是本单位在长期的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经过提炼和提升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核心价值观、精神、经营和管理理念,是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因此来说,文化建设要比任何建设更加持久和稳定。作为高速公路要保持发展的势头不减,后续力持久,就必须在这一领域引进文化建设,用文化来统一思想,统一观念,统一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高速公路开展文化建设的必要性。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作为文化体系不外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科技文化等。
2.1 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是灵魂。高速公路文化是在这条路的设计施工时就开始的。各种争先创优目标、典型人物事迹成为高速公路的精神或口号,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激励作用。
2.2 行为文化。文化以人为载体,高速公路的文化特点必然要深置到每一个员工的内心深处,并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包括语言、动作、表情、礼节等,这些是高速公路文化建设在员工身上的外在表现,称为行为文化。
2.3 制度文化。高速公路上的制度文化是高速公路从上层到基层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一个单位的文化确立和推行必须通过制度来加以保障和落实,而各类规章制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根据高速公路的发展需要适时的进行修订完善。
2.4 物质文化。高速公路上的物质文化是通过道路的清洁通畅、绿化美化、设施设备、路容路貌、站容站貌和工作环境等物质要素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是高速公路文化建设工作的始点。
2.5 科技文化。高速公路作为现代交通的首选,靠的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结果,这些科技创新成果是高速公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高速公路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强化人们对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认知程度。高速公路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员工的成长也离不开单位的发展。既然高速公路文化建设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那么尊重和重视人在企业中的发展就尤为重要。一方面高速公路事业不断发展,一方面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历时最长的时间与青春都是在高速公路上,个人的成长、发展需求与单位的发展在高速公路文化建设这个层面达到了完美的契合。
3.2 注重加强高速公路文化建设应做到表里如一,切忌形式主义。作为高速公路的文化建设首先应从职工的思想观念入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一种风气,一种作风。二是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目标,引导和培育职工争一流、上水平的意识和车户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使高速公路在社会上得到普遍的认可。三是大力提倡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使高速公路这一群体形成一个精诚合作的群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四是发扬民主,贯彻人本理念,造就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的文化氛围,激励职工的参与意识,使他们把自己与高速公路的发展视为一体,积极为高速公路的发展献计献策;五是提炼升华,将企业精神归纳为简练明确、富有感召力的文字表达,便于职工理解和铭记在心,对外形成特色。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一致的奋斗目标,才能形成向心力,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很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整体。
3.3 高速公路文化建设是不可复制的。每一条高速公路都在特定的环境中建设与发展,他们的使命与发展历程,以及周边固有的文化积淀都不相同,因此每一条高速公路的文化建设都是不能复制的。但是实现最大经济效益和不断锤炼队伍、提升管理水平、维护和谐、强调合作、团队精神、反对个人主义、上级关心下级、集体决策等,在高速公路文化建设中则都是必不可少的。
高速公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只要在实践中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挖掘,紧紧抓住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让高速公路的发展与员工的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坚持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共进共赢的发展愿景和核心价值观,就一定能够打造出具有时代精神、体现高速公路特色、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和旺盛生命力的高速公路文化,一定能够推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实现新的跨越。
如何推进公路文化建设
公路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被引入到公路行业中来,涉及到公路的建设、养护、收费、路政管理、职工心理、精神、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方面,是公路行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表现的总和。公路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经过长期的、有确定目标的不懈努力,不断探索,不断积累,才能实现。以甘肃省公路文化创建和发展历程为例,就公路通行费征收单位而言,如何通过注重职工文化活动来推进公路文化建设等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围绕中心,突出个性
搞好公路文化建设,必须围绕行业和单位的中心工作,突出自己的个性,甘肃省公路文化提出了“团结协作、创新进取、敬业奉献、甘当路石”的甘肃公路人精神。这是省公路局根据行业特点,在反复征求全省公路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提炼而来的,是广大公路职工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职业思想、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是公路行业及其职工价值观的集中表现,是得到职工认同并能理解的群体意识。通过弘扬甘肃公路人精神,可以把职工的认识、信念、理想、追求凝聚为统一的群体意识,激发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公路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公路事业的发展。相对于其它行业而言,这种精神是公路行业最具鲜明特征的精神,也是公路文化建设的主题和灵魂。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在明确了公路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灵魂后,如何卓有成效地组织开展公路文化建设,应该是公路部门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公路文化建设的过程虽然表现在不同的组织形式和实现方式上,但公路文化建设的成效,应该体现在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大家的一种自觉行为和意识。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公路文化建设的形式就必须让广大干部职工接受并乐于参与。因此,公路文化的建设在统一规划部署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引导,通过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逐步培养职工对公路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形成具有行业灵魂和单位特色的公路文化。
作为公路行业窗口形象的收费单位,是最能集中体现公路文化建设成果和建设底蕴的。收费职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形象,更是整个单位甚至整个行业的形象。因此,应时刻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逐渐理顺收费与服务的关系。同时要树立司乘人员既是我们的收费对象,更是我们的服务对象的思想,做到解疑释惑和风细雨,对待误解不急不躁。当然,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只靠刚性的制度约束和严格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可以管住职工的嘴,但却管不住职工的心,大家在行动上可能会严格遵守制度,但服务的质量会因为心里的不快而大打折扣。公路文化的魅力就在于能使职工在心情舒畅的情况下自觉遵守制度,能够把提高服务质量当成自己应该做的份内之事,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这就要求管理者通过劳动竞赛、技能比武等方式,树立一批职业道德、工作业绩、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和感化广大职工,通过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激励和教育干部职工树立积极向上、团结拼搏的工作态度。近年来,甘肃省酒泉公路总段柳猩收费所组织开展的“五十万元售票无差错”、“收费状元”、“五比五算”、“争当五十佳”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在全所形成了“赶、学、比、超”的氛围,使公路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加强,让广大职工在日常的工作中,在自己的岗位上都能深切感受到良好公路文化氛围的影响,这将有利于促进优质服务的深入开展。
因地制宜,寓教于乐
公路文化是群体文化,只有依靠职工、发动职工,才能使其健康发展。因此,应注重职工对文化生活的追求和需要,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活动,以此活跃职工生产,陶冶职工情操。近年来,职工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活动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单位文化娱乐活动组织主体的工会、共青团应该随时了解和掌握职工的文化娱乐生活,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等方面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步伐,突出行业特色,体现单位优势,符合职工要求,从而达到文化娱乐活动主题鲜明、形式新颖、职工参与广泛的效果。柳猩收费所根据远离城镇,职工业余生活比较单一等现实情况,把着眼点放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增强职工进取心和竞争意识上,通过建立单位网络室,丰富阅览室图书等措施,来满足职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等需求;通过开展“读书笔记评选活动”、“读一本好书、献一条好计”活动和“优秀学习心得演讲比赛”等活动,为职工提供了展现自我和查找差距的平台,激发了职工积极进取的热情;通过开展篮球赛、拔河比赛等活动,培养了职工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另外,职工文化活动的开展,应该在保证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尽量体现个性差异。比如在广大职工中开展书法绘画比赛、手工艺品制作比赛、正文比赛等活动来充分展示全所职工在以上各方面的能力和优势,并结合比赛评比结果,对历年评选的优秀作品采取向上级部门推荐、单位内部永久保存展览等形式,进一步扩大活动的效果,提升单位整体形象。
整体规划,逐步推进
公路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要取得建设效果,就要持之以恒、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发展。开展公路文化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的原则,要做到建有规划,建有特色,建有手段,建有成效,从而形成浓厚的公路文化氛围。
总之,公路文化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事业不断发展的产物,所以,抓好公路文化建设,必须结合单位实际不断探索,采取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逐步推进,使其成为推动公路事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进一步增强广大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公路行业的服务水平和整体形象。
如何培育和建设公路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说明文化建设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具体到我们公路人来说,就是培育和发展公路文化。
把握内涵,突出重点,不断把公路文化建设引向深入。
公路文化一般是指公路职工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基本信条和行为准则。要准确把握公路文化的内涵,保证公路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结合当前的工作,在加强公路文化建设中,我们要着力抓好公路精神的培育和提炼,用公路精神凝聚职工队伍;要深化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引导职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路职工思想道德风范;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思想,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广大干部职工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以保证公路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各项目标圆满实现。
制订规划,注重效果,全力推进公路文化的培育。
培育和建设公路文化是一项艰苦、长期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推进。它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着眼近期效果,要长短结合,一步一步地扎实推进,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根据局和分局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结合实际,认真思考和制订公路文化建设规划,明确公路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在考虑公路文化建设长远规划时,要突出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以建设“四有”职工队伍这一中心环节为主,突出公路精神和品牌意识,从而达到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保证改革发展目标的实现,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公路文化建设短期效果是实现长远目标的具体步骤,它是针对一个个具体的形势、任务要求提出的教育内容和效果显示。短期效果的出现和累计必然促进长期目标的实现。
用好载体,抓出特色,促进公路文化建设保持旺盛活力。
公路文化建设要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要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加强公路文化设施的建设,不断强化各类文化阵地的服务功能,通过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体活动,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浓厚氛围,使干群之间、职工之间在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中陶冶情操、融洽感情,增强沟通和了解;要以职工岗位竞赛活动为载体,以创立服务品牌、树立良好形象为目的,开展文明服务竞赛活动,促进服务方式、服务质量的改进和提高;要以职工岗位学习成才活动为载体,搞好职工在职培训和素质教育,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后劲;要以职工思想教育活动为载体,深化职工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教育,引导职工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公路发展目标融为一体,激发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增强责任感,积极主动干好本职工作。
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党中央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反腐败形势任务的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是认真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具体体现。那么,如何在公路部门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本人认为:
一、要充分认识到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和艰巨性任务
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的产物,是关于廉政的知识、理念、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它是以廉政为主题,围绕廉政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廉政文化状况,决定着这个社会的廉政状况和水准。改革开放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党风方面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反腐败面临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重大腐败案件特别是窝案、串案在一些地方还时有发生,不正之风在一些行业和领域还比较严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廉政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说,有个别掌握人事权力的领导干部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缺少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应有的道德操守和理想信念,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做牟取私利的手段;一些工程承包商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法制意识淡薄,迷信“有钱能使鬼推磨”,把拉关系、走后门甚至行贿作为屡试不爽的法宝;个别职工对腐败行为采取无奈、容忍和默许的态度,把腐败作为可以接受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甚至存在有人羡慕腐败的灰暗心理。凡此种种,我们务必高度重视。
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从政策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廉政文化滞后,不健康风气流行,有着历史、社会和¾济方面的深刻根源。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深厚的传统,“官本位、重权轻法、特权观念”等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影像和文学作品对此所进行的不正确宣传,其为害更甚。一些传统观念,如礼尚往来、知恩必报、恋祖爱乡等,容易被人利用成为行贿受贿的借口。外来的一些思想观念有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在体制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等价交换的原则如果渗透到党内生活、政治生活,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当前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与此有关。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传播手段日益更新,社会生活复杂多变,各种观念相互激荡,人们对真善美假丑恶常常难以辨别,是非标准有时不好准确把握,各种模糊认识甚至错误观念易于流行。总之,廉政文化建设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公路廉政文化建设应渗透于反腐倡廉的各项具体工作之中
反腐倡廉实践是廉政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搞好廉政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首先必须抓好反腐倡廉的各项具体工作。反腐倡廉的各项工作抓好了,本身就是对廉政文化最好的弘扬。
廉政文化建设是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惩”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新形势下,特别是在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的今天,应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¾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在教育方面,加强引导,应对公路部门广大党员干部加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增强抵制各种不良习气和行为的自觉性,同时要切实加强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的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追求积极健康的文化时尚,树立崇高的道德操守。
——在制度建设方面,党中央已出台了“两个条例”,我们交通公路行业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全面规划,精心设计,及时修改完善有关制度,制定新的管用的制度,努力形成制度配套体系,建立结构完整、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反腐败机制,同时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加大对制度的宣传力度,使各项制度的内容广为人知,使人人都重视制度、服从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树立制度第一、制度不可侵犯不能侵犯的理念,为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奠定思想基础。
——在监督方面,应通过聘请廉政监督员、悬挂举报箱、公开监督电话、设置政务公开栏等多种途径,加大监督力度,加强对公路系统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并把它延伸到领导干部的八小时之外,及时发现并纠正各种问题,防止小错酿成大错,减少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强化实施监督和接受监督的意识,在公路系统内部大力倡导和弘扬监督的风气,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做到“人人都是监督员,人人都是被监督者”。
三、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加强公路廉政文化建设
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全社会广泛参与,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从公路实际来看,就要围绕构建“大宣教”格局,突出廉政文化建设的制度化、经常化、大众化和阵地化,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政文化活动,讲廉政事、唱廉政歌、写廉政书、拍廉政片、倡廉政风,要让廉政教育进公路、进站组(大队),努力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1、建立廉政文化传播阵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内部刊物等各种媒体,发挥本单位局域网、内部报刊杂志、宣传厨窗等宣传工具的作用,设置反腐倡廉工作网页,开辟党风廉政建设专栏,宣传反腐倡廉工作,组织开展反腐时评,巩固廉政文化阵地,促进廉政文化的传播。
2、创新廉政文化建设形式。利用中心组学习、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知识竞赛、参观考察、交流读书心得等多种形式,结合本单位存在的实际问题,突出重点,分层设计,组织开展各类符合干部职工特点的廉政文化活动,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使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3、更新廉政文化载体,整合廉政文化资源。结合工作特点,把廉政文化与公路文化、广场文化相结合,积极整合公路部门各种文化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公路文化设施,通过举办廉政成果图片展览、播放廉政影视作品,收集整理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格言、图片和漫»,汇编成册,作为廉政教育读物等活动,及时传播一批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化廉政作品,加大廉政文化的开放度和群众参与度,使廉政文化渗透公路坡面、大院墙面、办公桌面、书籍页面等各个方面,真正形成抬眼见廉、抬头见廉、心里想廉、同事促廉、组织督廉、民主评廉、行动见廉的氛围,不断拓展廉政文化的时间和空间,使廉政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总之,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坚持标本兼治、注重治本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先进文化,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在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中,要以“大宣教”工作格局为载体,充分发挥宣传、工会组织、信息中心、内刊、广播等部门职能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由点到面,整体推进,使廉政文化建设从文件走向文化、从会场走向广场、从机关走向社会、从推动走向联动,这样群众性的廉政文化定会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相关文章
第五篇:如何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如何深入推进企业文件建设
宝鸡市众信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是原宝鸡市汽车修配总厂在2002年经整体改制组建而成。目前下设宝鸡众信海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宝鸡宝众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宝鸡众信商用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和宝鸡坚宝汽车检测有限公司等四家子公司。近年来,在公司领导班子的团结带领下,公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生产经营状况逐年呈现向好态势,这和广大员工的努力与“崇德尚勤、诚信持业、合作创新、和谐发展”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分不开的。
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目前,公司正值“两个改造、两个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具有众信特色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实现宝鸡众信新时期宏伟目标的关键。宝鸡众信是股份制改造的重组型企业集团,各子公司出身不同、背景各异,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把握总公司和子公司两个层面的实际,结合组建方式、管控模式、发展战略、愿景使命进行定位思考,归纳提炼出宝鸡众信的和谐包容文化。“和谐包容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容、鸣、通、家”,容是基础,鸣是境界,通是目的,家是根本。如何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打造众信特色文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促进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和谐一致,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依靠全体员工的学习、实践、塑造和传播,共同建设和发展企业文化。大力倡导“容、鸣、通、家”理念,弘扬众信企业精神,倡导和谐包容的企业文化,把先进的价值理念和时代精神转化为员工的思想认识,转化为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引导员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通过关心、爱护、尊重员工,激发员工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们的企业文化得到员工的认同,使员工为实现企业共同目标而努力,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价值,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宝鸡众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改善员工的民生问题,关心、爱护员工,不断提高员工的分配收入比例,实施开展了一系列惠及员工的 “交友帮扶”和“送温暖”活动,由此在企业和员工之间构建了共同的价值理想和精神追求。与此同时,公司对于在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中,勇于承担重任、善于破解难题、成绩突出的员工和团队给予相应的重奖,这既是对相关人员的慰藉,也是对全公司其他员工的激励,更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和人性化管理。
二、加强教育培训,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将文化理念植入员工的价值观,促使员工转变思维方式,改变行为模式,依照企业文化理念去思考、去行动。结合员工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崇德尚勤、诚信持业、合作创新、和谐发展”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和发放企业文化调查问卷。建立学习型组织,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素质,通过构筑共同愿景、培养团队精神、引导系统思考等,将企业文化理念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树立共同的价值取向,从而增强员工的归宿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个人目标融入企业的发展目标中。根据员工队伍建设规划,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气氛,开展经常性的学习,提高企业整体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建立起“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学习型组织,从而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公司通过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业务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公司全体干部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公司各部门先后派员工外出培训,并在公司内部开办各种业务技术培训班,大大提高了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业务技术水平。加强教育培训,建立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我们还要继续推进。
式多种途径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相结合,把文化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首先,要以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为载体。要以创建服务示范型企业为目标,把促进宝鸡众信快速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标准和制度,改进生产经营流程,优化服务,努力打造众信品牌;要将企业文化建设寓于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之中,通过组织员工参与民主管理,教育广大员工遵纪守法,敬业奉献,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和谐的企业氛围。其次,加强企业文化宣传。充分发挥公司简报、网络、杂志等媒体的作用,积极拓宽企业文化建设渠道,传播企业文化知识,宣传企业文化典型,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使企业文化理念植根于员工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使之转化为员工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惯。最后,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活动。积极创建文明单位,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举办先进团队与先进个人的评比与表彰、劳动技术竞赛等活动,利用各种活动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大力树立先进典型,宣传先进模范事迹,激励广大员工在企业发展中建功立业。充分利用各种企业文化设施,通过举办征文活动、演讲比赛、篮球比赛、文艺晚会等丰富多彩、员工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业余活动,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员工,使他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企业文化建设更加发展繁荣。
在新世纪、新时期,面对新的发展内涵,宝鸡众信企业创新载体,通过多种形式,形成了符合时代要求、颇具特色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为广大企业干部员工构筑起了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公司通过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员工文化活动,振奋了员工的精神,陶冶了员工的情操。
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推进宝鸡众信建设、争创优质服务品牌的需要。我们要切实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众信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为提高众信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司快速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