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新时期黄河文化建设[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02:5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推进新时期黄河文化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推进新时期黄河文化建设》。

第一篇:如何推进新时期黄河文化建设

如何推进新时期黄河文化建设

摘 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作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部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曾领先世界多个世纪。从大禹治水到人民治黄,几千年的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也形成独特的文化形态和黄河精神。如何推动新时期黄河文化繁荣与发展,是治黄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

关 键 词:黄河 文化建设 探索

黄河是自然的,又是文化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赋予了黄河丰富的文化内涵。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积极推进黄河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黄河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深入研究黄河文化,有利于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黄河水利实践中不断赋予黄河文化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以实现黄河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深入认识古老深厚的的黄河文化 1.1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黄河、长江这两大世界级河流紧密联系在一起,而黄河是中华始祖炎帝、黄帝活动的中心区域以及夏商周三代建都于此,母亲河由之而来,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近些年,中国考古学的巨大成就证明,黄河文明有两大重点区域:一是以河洛为中心的晋南、豫西及陕西渭水下游一带;二是以山东泰山南北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南岸一带,这里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1.2百家思想奠定黄河文化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于黄河流域的诸子百家思想学说对黄河文化的滋长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它奠定了黄河文化的发展方向。其中墨家、道家和儒家的影响尤为显著。墨家主任重道远;道家主淡泊自守;儒家则主人力与自然的调合。墨家主兼相爱,交相利;道家主与世无争,清静无为;儒家则主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墨家主尊天,事鬼,爱利万民;道家主顺应自然,轻松快活;儒家则主敬鬼神而远之。墨家主摩顶放踵以利天下;道家主个人主义,家庭观念淡泊;儒家则主群己合一,修齐治平。这些观念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就文化传统而言,墨家“背周道而用夏政”,继承了夏文化的传统。道家继承了商文化的传统,商人的占卜术对阴阳家和道教影响很大。“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周文化在继承夏商文化的基础上又有创新。而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使“三代遗风,驰而复张”,正是周文化的继 承者。秦汉以降,儒道墨等诸子学说及其新的阐释一直是黄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实内核。

1.3有关黄河的诗词歌赋

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王昌龄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刘禹锡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王维写“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李商隐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品味诗句,仿佛滔滔江水展现在我们眼前。而“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则写出了黄河的奇壮之景。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从他们的诗句中我们仿佛感受了到黄河两岸金戈铁马的战况、织衣耕种的淳朴民风。白居易的“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写出了他们面对着滔滔黄河水的无限感慨。

1.4古代治理黄河的代表人物及治河理念 1.4.1贾让

贾让,西汉末年人。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哀帝下诏“博求能浚川疏河者”,贾让应诏上书,提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河三策。当时黄河频繁决溢,灾患严重。朝廷征集治河方案,贾让应诏上书。内容包括:上策主张不与水争地,“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这是针对当时黄河已成悬河的形势,提出人工改道,避高趋下的方案。他认为,实行这一方案,虽要付出重大代价,“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但是可以使“河定民安,千载无患”。中策是开渠引水,达到分洪、灌溉和发展航运等目的。他认为这一方案不能一劳永逸,但可兴利除害,能维持数百年。他又认为如果保守旧堤,年年修补,劳费无穷,是最下策。贾让三策具有以下特点:①第一次全面地对治理黄河进行了方案论证,较完整地概括了西汉治黄的基本主张和措施;②首次明确提出在黄河下游设置滞洪区的思想,强调滞洪区的作用是“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③论证规划方案时首次提出经济补偿的概念,主张筹划治河工费用于安置因改道所需的移民;④提出综合利用黄河水利资源,具体论证开渠分水有三利(低地放淤肥田,改旱地为稻田,通漕运),不开则有三害(民常忙于救灾,土地盐碱沼泽化,决溢为害);⑤分析了黄河堤防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弊端。由于上述特点,他的治理黄河三策对后世治河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古代治河思想方面的重要遗产之一。历代对贾让三策评论颇多,意见不一。

1.4.2潘季驯

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湖州市)人,是明代著名的治河专家。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授九江府推官,后擢御史,巡按广东。官至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嘉靖四十四年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他四次任总理河道,先后治河近十年。

潘季训在治河中,总结了前人对于黄河水沙关系的认识,提出了束水攻沙的治河方针,对后代治黄有重要影响。他在理论方面的贡献主要在于定性阐明了水流挟沙力的概念。他观察到在河流中泓处水深往往较大,而缓溜处往往较小,并认为这是由于流速较高的水流挟沙力大,河床被刷深,而流速较低的水流挟沙力小,河床被淤浅。于是他主张黄河下游不宜分流,决口也应及时堵塞。因为“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饱则夺河”。他提出,治理高含沙河流的主要方法是,利用堤防淤滩固堤缩窄河床断面,加大水流速度,逐步冲深河床。他把这一认识概括地表达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潘季训还认识到,清水挟沙力比浑水高,主张黄河下游应拒绝高含沙量的河流汇入,尽量引入清水河流,以提高河流的冲刷能力,这就是“蓄清刷黄”。“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黄”阐明的水流挟沙力概念,与近代河流动力学原理一致。《河防一览》是潘季训治河理论的代表作。

潘季驯在治河期间,全面整修完善了郑州以下两岸堤防,初步形成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治绩卓著。他于万历二十年告老回乡,二十三年病故。在职时曾著有《两河经略》(原名《两河管见》)和《河防一览》(原名《宸断大工录》)等书。阐述了他的治河方略和经验,对后世治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建立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2.1深刻领会《黄河大合唱》的思想实质

黄河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立志向前的精神。一曲《黄河大合唱》唱出了黄河的恢弘与不屈。《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2.2积极发扬新时期的黄河精神

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要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共同目标来凝聚全河,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鼓舞士气、激发活力,努力在全河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团结”是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生产力。有了坚强团结的集体,就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务实”就是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唯书,不唯上,但唯实。作决策,办事情,不能超越实际、脱离实际,不能劳民伤财,不能图个人名利。务实就是要克服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反对作风浮漂、沽名钓誉、不切实际的不良作风。要形成务实的作风,必须注重实际,力戒虚名;注重实践,力戒浮漂;注重实干,力戒空谈;注重实效,力戒形式。“开拓”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知难而进,锐意进取,把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开拓创新,必须有饱满的工作热情、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扎实的工作态度。“拼搏”是一种精神状态。干事业要有一股拼劲,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好,容易调动人的全部积极性和潜力,更有效地进行工作和创造。“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奉献精神作为一种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发展现代黄河文化产业,丰富黄河文化内涵 3.1科技发展是文化建设的支撑和动力

我国古代的科学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大大促进了黄河文化的发展。随着治河新观念、新思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不断涌现,黄河文化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当今文化产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产业科技实力的竞争,没有科技的协同作用,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和运作空间会更加狭小,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以科技为支撑。现代高新科技在文化事业中的应用,特别是网络化、数字化的应用,使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文化的传播力越来越大,文化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文化的表现力、感召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和提高,不仅更新了传统的文化形式,同时创造出崭新的文化形式,使文化更广泛地进入到社会生活中,文化资源为社会大众普遍共享,从而带动了艺术、文学等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使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色彩斑斓的世界。因此,要整合优化文化资源,利用网络等媒体,建设黄河文化宣传阵地,全面宣传展示黄河文化优秀成果,实现信息交流,共享资源,大力传播和弘扬黄河文化。

3.2立足实际,将黄河文化融入水利建设事业。

在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和丰富黄河文化,把工程建设、生态建设、水文化景观建设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突出生态、绿色、环保、景观、人文等现代理念,依托黄河资源优势开发旅游景观带和生态文化园区,充分发挥水、河流、河道工程的除害兴利功能和文化功能,将黄河标准化堤防建成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使水文化景观成为展示现代文明的一颗颗璀璨明珠,营造清新优美的水环境。对历史上形成的水文化工程和水文化产品,要加强文化保护,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使其重现生机,为发展增辉。对新建的河道工程,要强化工程项目的生态规划与设计,整合注入绿色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文化、和谐文化等多种要素,既体现自然景观特色,又要反映历史文化渊源,突出水与文化的完美结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实现河道工程生态化,提高工程文化品位,全力打造每一处水文化景观,让河道工程充分展示丰厚的水文化底蕴,展现独特的水环境风采,充分发挥传统文化遗产和现代水利工程的边际效应,使河道工程建设与文化建设相得益彰,相映生辉,为人们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让人们更好地领略黄河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感受黄河厚重的历史文化,体验黄河两岸淳厚质朴的民俗风情,更多的了解黄河、关注黄河、善待黄河、保护黄河,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以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推动黄河文化的不断发展,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处,共享黄河文化发展与繁荣的成果。结语 黄河文化,黄河精神却传承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精髓,数千年来,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和华夏文明。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和保护黄河文化资源,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发展黄河文化,繁荣黄河文化,是时代的呼唤,是亿万黄河儿女的共同期盼,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对于加快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文明,推动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工作单位:山东德州齐河黄河河务局 电子邮箱: hh.yy001@163.com

2008年10月16日

第二篇:新时期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构想

新时期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构想*

段怡春 梁 忠 徐红燕

(中国地质图书馆

北京

100083)

摘 要:本文从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意义出发,在深入分析我国地球科学文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对策。

关键词: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构想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球科学文化是科学文化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是人类适应、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球,与地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形态。地球科学文化以地球科学为基础,以促进人与地球和谐,谋求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地球科学文化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是地球系统的一部分,人类社会是地球演化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善待地球、与地球和谐共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的世界观、生存观和发展观必须符合地球科学原理及自然法则,人类要自觉协调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必须建立全球政策道德框架,加强对地球系统的管理,建立和维护一个强健的地球系统。地球科学文化是统筹人与地球关系的科学基础和知识平台。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意义

1.1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趋紧密。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在规划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适时地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文化既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决定了文化建设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 *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科学技术部科普专项经费项目,地球科学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编号KP-2005-10)

作者简介: 段怡春(1958-),男,汉族,江西宜春市人,研究员,博士,中国地质图书馆馆长,地质学史研究会副会长,地质科普委员会副主任,地质情报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地质学、地球科学文化。

忠(1975-),男,汉族,宁夏中宁县人,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地球科学文化。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的实施,向全社会吹响了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 科学精神的号角,科学文化成为公众迫切的精神需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学技术是综合 国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有赖于全民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

从上世纪初至今,我国已逐步建立起较完善的地球科学学科体系,有些学科研究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公众对于地球科学知识、地球科学原理、自然系统、人与自然关系的了解却十分有限。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发展观,到加强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国土意识,地球科学文化将发挥重要作用。

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理念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球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科学管理地球系统,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实现人与地球和谐并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道地球科学与文化的新命题。

1.2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意义

1.21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科学教育意义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从地球科学与文化的视角探讨我国地球科学文化传播的思路、途径和形式,为科学知识普及与科学文化传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示范研究,这项工作本身就是对科学发展理念的传播。

1.22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经济社会意义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是树立现代地球观的文化战略。其目的就是运用地球科学文化的力量,帮助人类全面认识地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球,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1.23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文化政治意义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时代要求。研究和发展地球科学文化,对于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振兴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现状 2.1 我国地球科学文化建设初具成效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发展文化事业日趋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等,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地球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国是地球科学大国,在地层古生物、古人类、第四纪等方面的研究水平都居于国际领先地位。中华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地球科学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有着良好的物质基础,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在一些领域取得长足发展。例如:随着旅游业的逐渐兴旺,地质、地貌景观及自然遗产等文化资源成为人们观光休闲的场所。至今为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在中国命名了18处世界地质公园,占全球世界地质公园总数的三分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宝玉石产业的迅速发展,宝玉石文化产业也得到大力的推动[1]。地球科学文化与旅游业、宝玉石业的有效结合,展现出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光明前景。

国土资源文化、矿业文化、地质文化、海洋文化、环境文化等行业文化建设在相关部门越来越受到重视。行业文化着重于行业形象、行业精神的塑造,这对地球科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2 目前我国地球科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地球科学文化建设虽然已有一定基础,但与其他大众文化相比,地球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不高,影响面小,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和贡献不够显著。目前,我国地球科学文化建设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21 国民地球科学素质较低

调查显示,我国公众的地球科学知识相对贫乏,公众对资源、灾害、环境问题的总体认识水平较低。公众相对了解较多的是水资源紧缺和水污染、大气污染问题,但了解能源紧缺问题的人数仅占调查者的20%,而了解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紧缺、地质灾害、土壤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动物灭绝、植被退化问题的公众人数则更少。公众的资源、灾害及环境意识淡薄,是违背自然规律、浪费资源、损害环境行为时有发生的重要原因。

2.22 地球科学的文化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上世纪初开始,我国地球科学学科发展、知识体系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地球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地球科学文化传播与普及方面,远远不能适应公众对地球科学知识与文化的需求。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地球科学文化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3 地球科学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有待加强

我国室内地学文化场馆数量已有一定规模,但总体水平不高,尤其在展陈内容、形式、手段方面,还不够先进[2](P218)。野外地质公园等自然文化场所数量发展很快,但地学知识体系、文

要充分调动并整合现有的地球科学文化队伍力量,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加强协作、形成合力,以传播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4] [5],运用现代技术,加强地球科学文化创意、文化博览、科普影视、文学艺术、动漫制作、网络游戏等工作,将丰富的地球科学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推出一批具有地球科学文化特色的影视、网络、文学、艺术等文化精品,提高地球科学文化的生命力、渗透力和影响力。

3.3 产、学、研结合,推动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升级

地球科学文化产业是一个创意产业,要根据国家与地方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与基地的规划,组织文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协同建设地球科学文化创作园地。以创作园地为中心,向相关产业领域辐射延伸,形成产业链[6]。利用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培育地球科学文化企业,吸引文化投资者,拓宽地球科学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激励科技企业、文化企业对地球科学文化素材进行产品开发[7]。要培育有自主创新能力、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知名文化品牌的地球科学文化企业,增强地球科学文化的市场穿透力和社会震撼力。

3.4 有计划地培养造就一支地球科学文化队伍

制定地球科学文化队伍发展规划,将地球科学文化人才培养纳入创新人才工程。针对地球科学文化人才需求,加强地球科学文化专业教育,培养地球科学文化专业人才。围绕提高文化创意、创作能力,加强人才交叉培养,在工艺美术、影视传媒专业院校开设与地球科学文化领域有关的课程,鼓励文学艺术创作相关专业学生选修地球科学课程,在地球科学类院校应设置地球科学文化类专业或方向。鼓励地球科学科技人员投身文化创作。

3.5 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与推动作用

政府在地球科学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对发展地球科学文化产业给予支持。同时,要鼓励、吸引企业投资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发布地球科学文化产业指南,对于自主创新的文化项目,政府在资金上要给予扶持,为创作文化产品打造市场平台,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发展。

3.6 完善地球科学文化传播体系

只有依靠现代信息与传播技术,创新传播手段和模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和传播范围,加大地球科学文化传播力度,才能使广大公众更便捷地获取地球科学基本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地球科学文化传播服务体系,科普场馆要逐步实行面向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的制度,各省、市有条件的地质类博物馆应该积极扩建为自然历史博物馆,成为地方传播科学文化的品牌场馆。

第三篇:新时期医院文化建设刍议

新时期医院文化建设刍议

志丹县人民医院 郭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国内,党和人民群众的一个共同心愿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向小康社会目标奋斗。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我们比较平稳地战胜了亚洲金融风暴以及近两年来的全球性经融危机。09年我国的GDP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下,仍然保持了8.7%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我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在世界政治经济大舞台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让世界刮目相看。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消费大幅缩水的情况下,中国人照样扬眉吐气的走出国门,在异国他乡大把地消费,为资本主义社会做出了社会主义中国应有的贡献。有人戏称为,是社会主义拯救了资本主义。那些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们尽管对国人诸多不文明行为嗤之以鼻,但绝对不敢再小觑这些来自东方神秘国度的中国人。

掘起的中国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势不可挡地要走向世界。而我们现实的境遇却是:当国门打开之后,西洋人的物质文明潮水般涌了进来,国人尽情享受到了西方文明带来的诸多便利和浪漫生活。如高档舒适的小轿车,可口方便的洋

快餐(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浪漫多彩的洋节日(圣诞节、情人节)。这些还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亦即《易经》所谓的形而下的层面。那么形而上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形如何呢?只要我们稍作观察和思考就能发现:东方文化在国际大舞台上几乎是缺位的,也就是说,西方文化统领着整个世界,处于霸主地位。

这样的例子可谓俯拾皆是哦。如,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许多经济学(木桶理论)、社会学(马太效应)、管理学(医院分级管理)、科学方法学(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医学理论几乎完全是西方标准,甚至可以说是美国标准,就连医德思想我们学西医的也是对希波克拉底誓言顶礼膜拜,而对我们的张仲景、孙思邈等等古代医家的高风亮节和伟大思想,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华医药文化要么知之甚少,要么不屑一顾)等等学科的基本理论都是舶来品。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给传统的东方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那么,我们反过来再看西方人是如何认识中国文化的。毋庸讳言,在大多数西方人的眼里,中国是一个古老而神秘,人口众多的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是个文明古国,出过老子、庄子、孔子等思想家的地步。如,西方发达国家所办的汉语学校就叫孔子学院,华人聚集区称为唐人街。至于当代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价值观等等状况西方人

却知之甚少。鉴于如此状况,国内许多的有识之士一再呼吁,在大国崛起之时,一定要积极向国际社会输出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有人甚至说,中国雄踞世界的王牌不仅仅是手中那多少亿元的外汇储备,更重要是文化,是如何让世界接受中国的文化。在当今世界由美国主导的一超向一超多极共存格局转化的情况下,与之相伴的是世界文化格局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东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会由强烈的碰撞向相互包容,相互借鉴方向发展。我国成功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即将要在古城西安举办世园会,这些大型世界性文化活动就是最好的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举措。

文化是整个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反映,被许多学者誉为社会发展的“软实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客观上就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事业。因此,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把加强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品牌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适时响亮地提出奋力打造文化名县的发展战略,推了一系列加强文化建设的新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文化”这个词在国内如今成了热门话题。不论专家学者,还是政治人物。不论各种传媒,还是普通大众,仿佛不提“文化”二字,显得自己真得就没文化了。所以,“文化”这个词在当今几乎到了被用滥的地步。诸如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东西方文化、企业文化、廉政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甚则

厕所文化、性文化,等等等等。文化似乎成了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

但我们静下心来一想,被叫的特别热的“文化”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有怎样的内涵,我们该如何做一个有文化的人,该怎样去打造文化品牌?我们忽然感到:原来我们对“文化”一词,心中却不甚了了。不仅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如此,即便是社会精英们对“文化”的认知亦是仁智互见,各执一词。这就让我们更加的困惑:文化呵,你到底是个啥模样?但无论怎么说,文化必定有其确切的内涵,它的基本属性,基本含义还是清楚的,是被大众所认同的。只是我们平时没有去仔细思考研究罢了。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较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多变。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利益诉求、社会关系较过去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作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当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强力推进,对我们原有的思想观念,管理模式,经营理念,行为方式等将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带来思想上的革命。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今天要谈这一话题的主要原因。在谈论医院文化建设之前,有必要明确文化以及与文化相关的几个概念。

一、概念厘定

【文化的含义】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词源】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使用的文化概念,通常指的是广义的文化含义。【文化的要素】 主要包括:

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没有精神文化,人类便无法与动物相区别。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标准。这个标准存在于人的内心,并通过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它决定人们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同时价值观念还体现在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之中。产品的种类、用途和式样,无不反映着创造者的价值观念。

②语言和符号。文化只有通过语言和符号才能反映和传授。能够使用语言和符号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

富多彩的文化,这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③规范体系。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有约定俗成的如风俗等,也有明文规定的如法律条文、群体组织的规章制度等,它们共同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了解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文化,往往是先从认识规范开始的。(可用《海南咏叹调》中的观点)

④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一个社会要建立诸多社会组织来保证各种社会关系的实现和运行。家庭、工厂、医院、学校、教会、政府、军队等都是保证各种社会关系运行的实体。社会组织包括目标、规章、一定数量的成员和相应物质设备在内,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紧密相联,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⑤物质产品。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由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饰、建筑物、水坝、公园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们上面凝聚着人的观念、需求和能力。

【文化的一般特征】 主要有:

①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无意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库才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

②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亲”或男女恋爱才是文化;前者是遗传的,后者是习得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为文化。纯属个人私有的东西.如个人的怪癖等,不为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则不是文化。

④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文化既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份社会遗产,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且自然地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内容,抛弃那些过时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一般文化是从抽象意义上讲的.现实社会只有具体的文化,如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等。具体文化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如有石头,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树,才有饮茶文化;有客厅和闲暇时间,才会有欧洲贵族的沙龙文化。文化具有时代性、地区性、民族性和阶级性。自从民族形成以后,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现的。一个民族使用

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现。在分裂为阶级的社会中,由于各阶级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因而他们的价值观、信仰、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现了各阶级之间的文化差异。

总之,文化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结构上互相连结,共同发挥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然而特定的文化有时也成为社会变迁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阻力。【人文的含义】

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主要内容是指先进的规范。对于社会而言,尤其是先进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于社会成员而言尤其是先进的道德和习惯规范。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程颐解释为:“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 【人文精神的含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

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譬如文、史、哲等等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二、医院文化建设以及医院精神

了解了文化的含义,下来我们就要谈一谈医院文化以及与医院文化紧密相联的医院精神。医院文化、医院精神这两个概念是从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移植嫁接而来。这一提法始见于八十年代的世界发达国家。而介绍我国社会主义的医院文化、医院精神的文章,在1989年以后才见诸于医院管理杂志。我国对医院文化、医院精神方面的理论研究目前还处于探讨阶段,各方论述不尽一致。但医院文化建设越来越多地被卫生行政部门,人文学者以及一些大型医院所提及和倡导。根据有关资料,我国的医院文化建设内涵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医院文化的概念

我国的医院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背景,以社会主义时代文化为主导,以祖国传统医学文化和现代医学文化及相关门类文化相交流、渗透所衍生的多学科综合的一种特定行业文化。

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可概括为“三个主义”、“三个精神”。这是中国医院文化的本质属性。

“三个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革命的人道主义。这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总体原则。对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其含义也不难理解。但对于“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一概念我们虽然经常提及,但其具体含义似乎不甚明了,有必要在这里做一解释。

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核心是,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人道主义的内涵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

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把实现一切人的解放和自由作为奋斗目标,是革命的人道主义。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革命人道主义”的继续和发展。要求社会对个人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的关心和同情。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全面发展。“革命人

道主义”是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相联系的人道主义。

“三个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精神;爱岗爱院、敬业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注重科学、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的精神。这是医院文化的宗旨。

医院文化的外延可概括为“十个本体结构”。即,医院精神、道德文化、思维文化、心理文化、服务文化、科技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组织文化、相关设施。此十项内容是医院文化建设包括的范围。

2、医院文化与医院精神

医院精神是在实施医院文化战略当中诞生的一个新概念,是医院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医院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原动力。医院精神的定义理论界至今还是众说纷纭。综合各种表述,个人认为,所谓医院精神,是指一个医院的全体职工在长期的医疗、教学、科研、生活和经营管理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文化定势。是医院整体意识和行为原则的综合反映。

医院文化与医院精神是两个概念,理论上不应该混淆。但二者又是紧密相联的。医院文化是个大概念,也就是哲学上所说的种概念,它是大文化体系的子系统,包含了医院精神、医院道德、医院环境、医院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内容。而医院精神是这一体系中的核心和精髓,也是我们如今所倡

导的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就我院而言,挖掘、总结我们医院经过一代代职工共同努力所形成的医院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结合当今时代发展,进一步提升全院职工的价值取向和综合素质,培育、形成一种与时俱进的志丹县医院的医院精神,这就是我院在今后医院文化建设方面的主要目标。

3、医院精神的功能

医院精神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来培育、提升医院精神,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处于大变革的背景下,努力形成一种反映时代特征,凸显行业特色的医院精神,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医院精神一旦被职工认同,便能产生潜在、稳定、积极、持久的竞争力量,成为医院发展的动力源,对医院的建设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导向功能 它是引导全体职工前进的旗帜。这种精神力量能够强化职工的自律意识,建立崇高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心理趋向,所以它具有一切硬性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势。2)凝聚功能 也叫团结功能,就是医院的吸引力。它是一条无形的纽带,把处于不同层次,不同岗位,有着不同信念和价值取向的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联结起来,促使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达成为医院的理想、利益、目标、荣辱而奋发,而拼搏的共识。医院要腾飞的关键是具备竞争力

和凝聚力,说到底是要靠人才实力。医院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职工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和相互依存的人际关系。当职工处于这样一种和谐亲密的文化氛围之中,便能增强对医院的依赖感,归属感,使职工从内心深处把自己的命运和医院的命运维系在一起,形成院荣我荣,院衰我耻,爱院如家的使命意识,积极为医院的发展献计献力。自然就会形成医院的内聚力和向心力。

3)协调功能 培育医院精神的实质是改变过去在管理上只重视技术,注重物的管理模式,向职工灌输医院的基本信念、基本价值观,树立职工的群体意识。因而能够有效地协调医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国家、医院和职工的关系,协调本院与外院的协作关系。

4)规范功能 它是一种通过培养职工的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责任感的情感因素而形成的自觉规范,对全院每个职工实施无形约束,使全体职工的行为都尽可能地符合医院的要求。

5)展示功能 也叫内外沟通功能。医院精神既能向外界展示白衣天使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从而引起社会对医务人员的倾慕、爱戴、尊重和支持,又能向社会展示经营思想、管理风格、办院方针,提高医院的声誉,增强医院的吸引力。

三、如何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路径概括起来就是,从理念、核心、形象、服务、素质、工程六个方面做起。

1、从“理念”上转变。确立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理念,是医院文化建设当中首先要确立的人文管理理念,也是现代医院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医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把管理理念由过去的注重“物”的管理转变到以人为服务对象,以人为工作主体,解决人的需要,强化人的合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人的智慧、思想、道德、精神等因素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地位。首先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医院在决策、经营管理、规划布局上要以病人的需求为导向,服务模式逐步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上来。

其次要树立“以职工为主体”的管理理念。医疗服务文化的实践主体是全体职工,而职工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又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高素质的医务人才和管理人才,和谐亲密的职工关系,有利于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医院文化建设要注重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激发职工的创造性,培养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之真正成为推动医院服务与建设的主力军。

2、从“核心”问题起步。医院文化的核心问题是树立

医院精神。从核心上起步就是指医院文化建设首先要从确立医院精神上抓起。着重抓好医院精神的设计,包括制定院训、院歌、院徽等标志性建设做起。

3、从医院“形象”上着力。要以医院道德文化、服务文化、技术文化等多科综合文化理念和方法来塑造医院的良好形象。医院形象由人才、技术、医德、设备、环境、管理、专科优势等七个要素构成。其核心是人,是人的品德、技术和管理。因此,医院形象基本是人的形象。必须塑造良好的医务人员形象,良好的管理者形象,良好的学科带头人形象。

4、从服务“态度”上改善。改善服务态度,中外一个共同的措施是,对医务人员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使用文明语言。医院服务文化重点体现在服务观念、服务措施、服务目标、服务态度等四个方面。只有以这样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服务实践,服务态度的改善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5、从人的“素质”上提高。医院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先进的医疗设备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强大的人力资源作支撑。因此,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头戏。医院管理者不仅要把医院办成治病救人的场所,还要办成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培育人才基地。医院传统的人才培训模式无外乎岗位技能培训,送出去请进来的专科培训,临床师带徒式的传承性培训。而医院文化建设更强调的是对医务人员进行综合素质培训。所谓医务

人员的综合素质,个人以为,主要包含了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文化素质三个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做一名优秀的医务人员,除了储备深厚的医学理论,掌握高超的专业技能以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人文情怀和职业操守。医院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医务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对新时期的社会环境,对其心理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医院管理者,在选人用人上要善于掌握医务人员不同的性格特征,根据其性格特征合理安排其工作岗位。作为医务人员本人,也要学会为自己设计符合个性特点的工作岗位和执业目标。(附:性格ABC如下: A型性格特点:

1、走路说话都很快,做事快速。

2、对任何事情都在催促。

3、总是想同时做两件以上的事情。

4、无法处理清闲时光,甚至认为睡觉都是一种浪费,是犯罪。

A 型性格的人总是争上风,争权威,不忍耐,不了解别人情感,与人关系紧张,爱风险,事业较容易成功。

B型性格特点:有耐心,会生活,让自己快乐与人快乐。为人做事表现出平静、轻松的状态,容易与人相处。

C型性格特点:

1、很少公开表达自己情绪,事事收藏内心。

2、总怕自己受伤,患得患失,内心痛苦。

3、内疚自己的不成功,这些人常有才华,总希望自己十全十美。

4、总怕自己失败。

5、对世界充满不安。

5、不快时,强颜欢笑,表面彬彬有礼。

6、与人没有紧密的关系。)因此,医院要通

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开设语言课、礼仪课、服务行为课等多种形式,着力提高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文化内涵和职业道德水平,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医疗技术队伍。

6、从文化“工程”上推进。要将医院文化建设当作工程来抓,就要着重做好明确主题、制定规划、分步实施、定期评估四项工作。通过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制定奖罚措施,强力推进。

医院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医院建设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是提升医院服务职能,展示医院形象(主要是医务人员个人形象),提高医院综合实力的新举措。尽管理论界的专家学者正在进行各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但我们应该深信实践出真知这条真理。医院文化从医院诞生的那天起就相伴而行,并不是空穴来风。我们所有从事医院管理和医疗实践的人每天都在工作实践中体悟和运用着这一法宝,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更新着其中的内容。因此,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并非权宜之计,而是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管理者共同参与,长期坚持的一项历史任务。只有重视和加强这项文化工程,才能使医院健康稳步地发展,树立起新时代的新形象。才能切实担当起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职责,充分体现医院的人文关怀,体现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康复需求。

2010-4-6 18

第四篇:论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

论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十五”期间,城乡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农村改革有了明显进展,农村城镇化明显加快,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明显改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看到农村精神文明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经济利益、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了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趋于多样化,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事业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相对落后或短缺,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农民教育任务艰巨。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引发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从来都是相辅相承、相互作用的。经济越发展,就越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多数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滞后,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低,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相对落后或短缺,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农民教育任务艰巨。

第二,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各种矛盾突出,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平衡更加困难。要保持农村社会协调稳定,要把宣传和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树立文明风尚。第三,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从人类全面发展要求看,在温饱解决后,广大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才能顺应历史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愿望,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利益,真正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落到实处。来源:群学网—天津公务员考试网

第五篇:试论新时期审计文化建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升到党的性质、宗旨的高度,作为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充分体现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审计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社会主义审计文化建设,是审计机关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途径。

一、审计文化的含义

“文化”,从广义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从文化的狭义论出发,“审计文化”是指审计机关在长期审计监督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审计理念、行业风格、行为模式以及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等。它体现着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思想和精神。

二、审计文化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按照文化的一般性结构学说,审计文化也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审计物质文化。这是审计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形成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条件,它往往能折射出审计管理思想、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员工队伍状况。审计人员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及专业化程度等反映或代表着审计文化。二是审计机关办公场所状况。机关所处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房屋设计及布置、绿化等都是凝固关态的审计文化。三是各种生活、福利、文化设施。四是审计特色。审计工作重点是否突出、是否有与众不同之处,有亮色,这些是审计文化的具体反映。

(二)审计制度文化。这是审计文化的中间层次,它通过约束和规范审计行为体现独特的审计文化。审计制度文化按纵向大体分为法规制度、准则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按横向结构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工作制度;二是责任制度;三是一些非程序化的特殊制度,如评议干部制度。上述制度分别规定了审计人员在处理人与工作、岗位与岗位、以及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审计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三)审计精神文化。这是审计文化的核心层,是审计人各种观念形态文化的总和,一般讲的审计文化主要指的就是审计精神文化。它包括审计精神、管理思想、职业道德、文化素质、价值标准、审美观念、生活情趣等等,大体上可以归为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四个方面。精神文化是审计文化的灵魂,是形成审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础和原因。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审计文化建设的影响

中国审计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因此中国审计文化也有较久远的历史,它的发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新时期探讨审计文化的发展就必须对传统文化对审计文化的正反两方面影响进行分析,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精华与糟粕同在,必须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去伪存真。这里仅简要的谈几点:

(一)传统文化中有利的思想

1.以人为本——审计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易经》是中国古代圣贤创立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从《周易》算起近三千年的历史,孔子把《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周易》指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天地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天地人三才合一“以人为本”。当前以人为本的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是指导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建设审计文化也不例外。广大审计人是审计文化的具体建设者,是载体,是最活跃的因素,审计文化建设成功的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审计人参与审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审计人也应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投身其中。

2.和谐审计——审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大特征是讲平衡和谐,提倡天人合一。最早《易经》中就提了这一思想;孔子也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不仅是指人际关系,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儒家思想精髓之一就是“中和位育”的思想,这也是在讲和谐的重要性。当前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的理念已经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之一,审计要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就必须建设和谐审计,使之成为整个和谐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

3.创新——审计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

《易经》哲理指出宇宙中人和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必须坚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中国经历的惨痛历史看,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文化体系平行于其他的世界体系,并且一度比西方世界体系更发达,但长期的封闭导致政府腐败、科技落后、经济凋敝以及心理上抱残守缺、妄自尊大,致使这个庞大的体系失去活力,终于被西方殖民扩张压倒。这与其说是经验,不如说是教训。

(二)传统文化中不利的思想

1.中庸观。传统

文化强调“不偏不倚”的行为准则,宁肯无功,不可有过,不能容忍失败和错误,但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冒险,这就有失败的可能。受中庸之道的影响,一些人安于现状、一些人求全责备。

2.均平观。中国深受均平主义的影响,历来有“均平富”的理想。任何创新、开拓都是对过去平衡的打破,都易被世俗所难于容忍。尤其是在经济利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往往使经济利益作为内驱力的效能减弱。机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这种观念严重影响审计管理效能的发挥。

3.等级观。传统文化讲“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这种等级观念在机关内的表现就是人浮于事,论资排辈,效率低下,同时重视等级又导致下级对上级的依赖,频频请示汇报,遗误时机,领导者在管理上倾向于行政方法,权威管理,直接控制等,这些都使审计缺乏活力,难于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4.官本位观。受传统文化“仕农工商”的价值取向影响,一些人将事业的成功与仕途的升迁紧密联系,审计机关作为政府部门,更是深受影响。一些专业人员在取得成绩后走上了行政领导岗位,一些平庸的领导又“能上不能下”,这些影响审计队伍的巩固和发展,制约了审计精神的萌发。

四、建设先进审计文化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当前建设先进审计文化的基本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对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基础上,以审计精神文化创新为核心,推进审计制度文化和审计物质文化建设,为最终建成和谐审计作贡献。

(一)审计精神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教育为基础,以推进文明审计为重点。

审计精神文化决定着审计机关每个成员的行为,是推进审计事业不断前进、审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审计监督制度不断完善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因此,审计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建设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的诸多要素中又以价值标准为核心。因此,首要的是创新方式和方法,进行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教育,培育健康人格和正确的审计价值理念,这是树立审计形象,推进文明审计的基础。其次是大力推进文明审计。文明审计是高尚的审计职业道德和优良的审计工作作风的外在表现,是审计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当前要以李金华审计长提出的文明审计的“六个方面”要求自己、衡量自己。再次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行业凝聚力、向心力。第四是选树和宣传各类先进典型,培育和强化审计行业精神。第五是要抓好载体建设。一要抓与党和政府一个时期重点工作密切相关的载体;二要抓学习型行业创建载体,全力打造创新型单位、创新型行业,着力提升审计系统干部职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要抓与干部职工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载体。这些会激发他们的自豪感,使职工自觉地真正地加入到精神文明建设行列。第六是与廉政建设相结合。要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正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廉洁自律教育,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党员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荣辱意识、忧患意识,最终建成审计特色的廉政文化。

(二)审计制度文化建设——以完善和实施审计准则为重点

制度文化在审计文化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保证审计工作正常运行、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审计组织职能有效履行的关键。建立涵盖广泛、相互衔接且落实到位的审计制度体系,充分代表着审计文化建设所达到的水平和高度。在审计制度的三个纵向层面中,法规制度一般具有稳定性,内部管理制度又视各个具体单位而定,最能代表审计文化特色的就是准则制度,审计准则是规定审计人员资格和指导审计人员行为的基本原则,又是衡量审计工作质量好坏的尺度。准则制度也是审计机关与其他部门之间制度方面最大的不同之处。因此,审计准则的制定、完善和推行是审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点。审计准则的制订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适时出台新的准则规定,定期对现有准则进行清理修订,以保证准则的先进性,才能有效适应外部环境要求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当前关注的应是质量准则的修订、完善和实施。而对具体的某个审计机关来说,就要重视内部管理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制度要体现人性化和可操作性,这是管理到位的基本前提。

(三)审计物质文化建设——以打造审计质量特色为重点

一种文化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文化,关键是在于要有特色,审计文化要体现创新性,先进性,首先在物质文化层面就要表现出这一点。在物质文化诸多要素中,审计质量方面体现出特色至关重要。现实工作中,一些单位擅长查处大案要案,如武汉特派办,一些单位擅长效益审计,如深圳市审计局,这些工作特色已经成了这些单位的招牌,人们一提起这些特色,就自然联想起这些单位,很明显这些特色已经沉淀为这些单位的文化特征。质量特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审计物质文化建设首要的就是要将质量作为工作的第一抓手、生命线,抓住重点、抓出特色。第二要努力提高审计队伍素质,实施人才强“审”战略,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提升专业化水平。第三是争取相对充裕的业务经费,适当的福利待遇,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备等,为其他审计文化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审计人员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灵,他们也是凡夫俗子。恩格斯曾指出:人们首先需要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活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一个朴素的道理。这也是最大程度保持独立性,完成使命的必要条件。

下载如何推进新时期黄河文化建设[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推进新时期黄河文化建设[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时期质监文化建设探索

    浅析新时期质监文化建设 序言:质监文化是指质监机关在长期的质监工作和业务实践中所自然形成的一系列有关质监问题的意识理念、行为规范、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哲......

    新时期项目文化建设之我见

    新时期项目文化建设之我见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企业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源泉。项目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源头,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信誉之本、效益之源、人才之......

    黄河机械厂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黄河机械厂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推进文化强厂战略,努力用先进企业文化推动机械厂的改革发展,提高企业和干部职工的创新力、形象力和核心竞争力,营造“企业有生气、产品有名......

    新时期推进依法行政之我见

    新时期推进依法行政之我见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时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政府纷纷实行行政改革,并已发展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为适应这一......

    新时期推进依法行政之我见

    新时期推进依法行政之我见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时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政府纷纷实行行政改革,并已发展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为适应这一......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 胡丹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

    黄河水电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三年规划

    黄河水电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三年规划 (2006年——2009年) 建立与全新的现代化企业相适应、有鲜明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先进的企业文化,是黄河水电公司重大战略举措之一。为积极稳妥、......

    新时期青年文化建设思考措施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