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文

时间:2019-05-13 21:36: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学论文》。

第一篇:美学论文

美学感受之

——经典电影回顾

1、《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苏联彩色故事片,1972年高尔基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根据同名经典中篇小说改编,导演斯塔尼斯拉夫。影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是表现了一场局部战斗,几位女士兵在准尉的带领下展开了与德军的战斗。影片采用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蒙太奇手法,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穿插女战士们战前梦幻般的爱情和生活,用朴实的黑白表现战争的残酷,用柔美的彩色高调来表现一个主题:战争本不应该是姑娘们的事,但德国法西斯把姑娘们逼上战场。同时表现了女兵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影片感人的力量在于它的真实性,像生活本身那样朴实自然。影片结尾处,准尉在女兵们的坟墓前凭吊的时候,观众们也都不由自主地为德国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愤慨并为女兵们的牺牲流下热泪。那五位付出生命、青春和明天的女兵,她们的面孔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影片主题与战争、女性、生存相关,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精湛的电影表现技巧使其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2、《两个人的车站》

前苏联彩色故事片,莫斯科电影制片厂1982年出品,导演:梁赞诺夫。是不是拥有一颗真诚的心就会获得真诚的爱呢?两个人的车站,爱情的车站,生命的车站… …钢琴家普拉东为妻子承担了车祸的责任。在法庭审判之前,他动身到戈里巴耶道夫去与父亲告别。途中,在一小车站上,他与车站餐厅女服务员薇拉从争吵到相互同情、关心,最后产生爱情。这两个不幸的人虽然社会地位、文化教养差距很大,但两颗善良的心使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本片是最能代表前苏联喜剧电影特色的影片之一:一部多义性影片,既歌颂了中年男女的美好爱情,又反映了复杂社会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它时而令人发笑,时而催人泪下,是一部独特新颖的悲喜剧。影片风格简洁流畅,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心理刻画细腻。作品带有抒情色彩的悲喜剧,既让观众笑声不断,又能在笑声背后感受到小人物无奈的悲哀。影片呼吁对人加以关怀,展示生活本身应该具有的瑰丽色彩。影片有着令人难忘的细节和台词。

4、《公民凯恩》

《公民凯恩》的拍摄距今已有60多年,但依然被视做“电影史上十大影片”当之无愧的冠军和头号经典,它在英国权威性杂志《视与听》自1952年起、每隔10年由全球最顶级的导演和影评家参与的“世界电影十大佳作”评选中连续3届荣登榜首,其影响力可见一斑。然而,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公民凯恩》也是一部票房与所获声誉极不相称的影片,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资深影评家说:“它并不是那种让人一望而知的情节片,而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炼、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它的意义深邃,需要反复咀嚼,它是一部纯粹的„电影的诗‟!”《公民凯恩》有一种挣脱时间羁绊的不朽性,它在每一个方面都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其中某些方面后来被人模仿到泛滥,但有些至今没人敢去突破。追随它的许多电影只是在某个层面或某个点上做了突破,便受到大家的强力追捧,而《公民凯恩》在每一个层面部大大突破了电影艺术原有的表现手法,有些几乎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

5、《星球大战》与美国文化

《星球大战》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是美国文化的象征。“美国的文化是构成美国全球性力量的一部分”(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兹比格·由热津斯基语),英国人麦克雷则在其著名的《2000年的世界》一书中更进一步指出:“美国的优势和大国之尊,既不表现在天然资源的丰富,也不表现在经济规模的强大,甚至也不表现在政治影响的广泛,美国强权最为隐秘而且最具杀伤力的表现在于文化上的扩张和渗透能力。” 《星球大战》就是一部集美国文化的扩张和渗透能力之大全的电影。在它当中集中使用了最先进的高科技电脑及数字制作手段,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太空世界,它对宇宙中各种星系、文明、生物的描述,它所创造的各种奇形怪状的外星人与航天器,它所表现的波澜壮阔的太空场景和星球大战场面,确实超出常人所思,非一般科学技术所能表现,不能不说是一种梦幻般的视觉奇观。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星球大战》是一部贴鲜明的美国标签的电影,美国人的政治、经济意图以及所谓的美国精神是这部电影立身的基础与灵魂。《星球大战》对太空秩序的描绘,对崇尚武力解决争端的崇拜,对美国英雄式的太空武士维护“太空正义”的极度渲染,其实就是美国的现实地球上推行霸权外交,搞强权政治,用武力解决问题和干涉他国内政的生动写照,当然,这一切是在“正义”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一“正义”是典型的美国式的正义。

但综合看来,《星球大战》仍是一部表现了人类智慧和科技进步的电影。《星球大战》的成功,在于它十分擅长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于它非常会讲故事,在于它有相当开阔的文化视野,在于它超常的想像与创新能力,在于它有丰富的情感。

第二篇:美学论文

《论语》中的孝道之美

12汉语言文学袁红***8

摘要: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提倡仁、义、礼、智、信,而孝亲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孔子将孝道简单概括为“无违”,进而阐释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要求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应该按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死了要按照礼节好好安葬他们,死了之后还要常常纪念父母,按照礼节祭祀父母。这些孝道通过《论语》中的语言对话呈现在人们面前,是一种存在于纯粹语言艺术中的成文之道,是一种伦理的语言形式,但是孝道也通过其它的非艺术的形式存在并且保留下来,如思想观念上的保留。

【关键词】孝道成文之道艺术活动

孝道是一种成文之道。“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篇》当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要观察其志向,父亲死了要考察其行为,若是对其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孔子就说做到孝了。就像曾子听说的“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篇》孟庄子的孝其他方面别人都容易做到,而留用他父亲的部下继续做官和不改变他父亲的施政纲领是别人难以做到的。在父亲去世以后,长时间的保留父亲在政治主张上的合理部分,就是孔子所谓的孝道。这种成文的孝道通过《论语》中的语句将自己说了出来。作为道的语言虽然是作为纯粹的语言,不是欲望和技术的语言,但它具有各种历史形态,《论语》中的孝道就是一种伦理的形态。这样看来孝道的显现就可能是艺术的,但是也可能是非艺术的。“事实上,道作为语言的发生并没有艺术和非艺术的绝对差异,如原始宗教的巫术礼仪始终伴随着诗、歌、舞这样的艺术活动;中国儒家之道的开端也是所谓的礼乐文化,圣人制作礼乐以化成天下。道的艺术与非艺术的发生形态只是历史分化的产物。”(《美学原理》,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224页)孝道以一种成文之道显现于艺术之中。

存在于纯粹语言中的孝道对于其它艺术而言是一种预先给予的。孝道在人们生活中已经预先存在且被人们积极广泛地发扬着,只是书本艺术来表达孝道的时候,孝道才开始了自己的生成,并且还显现在各种非艺术的形态之中,如哲学、宗教和政治的非艺术的形态,它们和艺术共同存在而且彼此相遇,这是孝道成为肉身并进入生活世界并进入生活世界游戏的直接显现,而艺术是孝道各种显现形态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孝道通过《论语》这样的文学艺术成果呈现出来,它是具体的、朦胧的、感性的而不是抽象的、明确的、理性的。

“作为美的感觉物并不是一些超感性的存在者,如一些幽灵和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些感性的存在者,是一些自然、人类和心灵的现象。它们表现出一些感性特征,如形象、声音、气味、硬度和热度等。这些感性特征并不是假象而掩盖了事物的本质,相反它们就是事物的本质所显现的现象。事实上,一切现象的存在者都是感性存在的,一切美的事物都是感性显现的,感性是美的现象的基本特性,没有感性的事物就不是美的。”(《美学原理》,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142页)孝道作为一种美的事物,也是感性存在的,表现出一些感性特征,也就是人的行为表现,通过人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觉,看到子女为父母做一些尽孝的行动,如父母在世时好好地侍奉父母,父母离开了好好地为父母办丧事,听见别人评价子女尽孝的情况等等。

对孝道的认识是审美中的一种道德的感觉,充道德的高度对别人、对社会进行评价。“道德的感觉中不以事情为主,而是以自身的感觉为主,这种感觉就是所谓的道德感,人们从道德的规则或良心出发,去感觉事物,发现它是否合乎道德或者是不合乎道德。因此,事物必须从它所是的样子转化成它应该所是的样子,也就是由事实的存在转向道德的存在。同时,作为感觉自身,它不仅要感觉事物的事实,而且要评价事物的价值。于是,感觉成为了评价。”(《美学原理》,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129页)当感觉成为了一种评价的时候,人们就用自己的道德感去看待这个世界,从道德的规则,从自己的良心出发去感觉身边的事物,去观察身边的行为,发现自己的或者别人的行为是否合符道德,也正为这样的道德评价方式,人们的行为就由它所是的样子转化成它应该所是的样子,由一种事实转化成为道德的存在,人们也就去追求道德的行为,追求对父母尽孝达到道德的高度。

人的生活世界是欲望、工具和智慧的游戏,人的活动都与欲望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道德则是用来试图规范人的欲望,它要确定欲望的界限,让它不至于破坏了一般社会既定的伦理道德的规范,《论语》中的孝道就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的,让社会中的人的行为符合社会 既定的道德规范:

1父母在世时,应该怎么做。

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是鬼?”“未知生,焉知死?”想要侍奉好鬼神,必须首先侍奉好活着的人,所以在孔子看来,尽孝第一位的就是在父母还在世的时候好好侍奉他们。要竭尽全力,以礼对待父母,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心,不仅是要在物质上满足父母,更重要的是始终以好的容面对父母,让父母从心灵上快乐,还要把这种对父母的尊敬延伸到身边其他丧失亲人的人和身边的伤残者。

“生,事之以礼”《为政篇》,父母活着侍奉他们要依照规定的礼仪,“事父母,能竭其力”《学而篇》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按照规定的礼仪侍奉父母而且还要做到尽心竭力,不能有丝毫的保留。

“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篇》父母不担心你其它方面事情,只要担心你的身体,换言之就是不让父母为你担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父母在不出门远游,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这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的表现,这是落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生的孝顺父母的方式,但这种孝顺父母的心意、精神境界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让父母为我们太担心。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就行了,至于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分别呢?在孔子眼里,真正的孝道不仅仅是能够养活父母,让父母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应该首先具备孝敬父母的孝心。孔子问道:“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篇》儿子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喫喝,难道这竟可以认为是孝么?在孔子眼里即使是让父母吃好的、喝好的也不是孝,这刚好和前面的孝敬父母物质上给父母的满足是次要的,首先应该具备的是孝敬父母的心,要以好的面容对待父母,让父母从心情上精神上愉悦,而不是只是让父母不做劳累的事情、让他们有好酒好肉吃就行了;“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里仁篇》侍奉父母,如果看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这也体现孔子孝敬父母重在敬,不违背父母的意思,只是委婉的劝谏,即使会有忧愁但是也不能怨恨,在父母面前表现出不好的面容。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喜,一则惧。”《里仁篇》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父母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为其高寿而有所恐惧。就像孔安国说的:“见其寿考则喜,见其衰老则惧。”父母享的年寿寿高,子女应该为其感到高兴,但是父母年寿

高就越接近衰老,子女就为其衰老而恐惧,一个合格的孝子,以父母的心为自己的心,以父母的优乐为自己的优乐,应该时刻惦记着父母,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孝子。

“子见齊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子罕篇》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穿戴着礼貌礼服的人以及瞎了眼睛的人,相见的时候,即使他们很年轻也一定站起来,走过的时候,一定走快几步。看见别人家中死了人,心里就悲哀,看到瞎子心里就伤感,表现了一种同情之心,对身残者的尊敬。“见齊衰者,虽狎,必变。”《乡党》看见穿孝服的人,就是极其亲密的也一定要改变态度,“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乡党》看见戴着礼帽和瞎了眼睛的人,即使常相见也一定有礼貌。“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党》行乡饮酒礼后,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这才出去,这变现一种对老年人的一种尊重,这在根本上是对自己父母的尊敬的一种延续,同时也是孝敬父母的一个前提的准备阶段,因为尊敬老人、同情家里死了人的人和身体残疾的人相比孝敬父母而言是比较简单的事情,连这样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的话就更别说去孝敬父母,而且还是从心底里孝敬父母,把父母放在心上,这样更难了。

2父母离世了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生命能够延续多久都是命运决定的,人无法决定生命的长短,有时候很好的人也早早的过世,对于人来说是无可奈何的,就像孔子在探病伯牛时感叹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可以看出孔子在这方面是无可奈何的。人最终是要过世的,活着的人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在亲人朋友过世了以后葬之以礼,依照规定礼仪办理丧事,一心一意的哀悼那些失去的人,对别人失去亲人也像自己失去亲人一样发自内心表示哀痛,这是一种社会道德心的体现,还要经常追思逝去的人、追思祖先,在日常生活中去每时每刻的真正的把祖先放在心中。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篇》父母过世了要按照规定的礼仪安葬他们、祭祀他们。“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修篇》对于葬礼与其温和平静没有悲伤,不如心里真正悲哀,孔子主张从内心真正哀悼追念爱戴死去的人。“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修篇》参加丧礼的时候不悲哀,这样子孔子是看不下去的,孔子对这种临丧不哀的现象是极其愤恨的,孔子主张参加别人的丧礼要悲哀不要若无其事。“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述而篇》孔子在死了亲属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孔子同主人一样哀伤悲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的哀悼之情,表达出对逝者的敬重。“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述而篇》孔子在为人办丧事的那一天哭吊,就不再唱歌了,说明孔子在哀吊死去的人的时候专心哀吊一定不会有快乐的时候,也就是古训说的“哀乐不同日”,对逝者要一心一意的追念,不能想其它快乐的事情。“丧事不敢不勉”《子罕篇》有丧事一定要尽礼,要严肃恭敬、悲痛哀伤。“羔裘玄冠不以吊。”《乡党篇》紫羔和黑色礼帽都不穿戴着去吊丧,特别看重丧事礼仪,这种葬之以礼的做法是社会普遍的文化形式,把它们用文字记录写下来也符合孔子的目的性,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规范社会的行为,然后再在此基础上使社会稳定。

古代的丧礼还包括为父母、为君主、为老师守孝三年的一个礼仪,“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守孝这三年住在凶庐,不言语,也就是在父母、国君、老师守孝的时候要尽量克制自己,使自己一切从简,更不能享乐。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修篇》祭祀祖先就像祖先在,祭祀神就像神真的在那里,通过祭祀这种手段表达对逝去的父母、祖先的追念。在真正祭祀的时候,即使是自己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也要把祭祀做得很好,就像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泰伯篇》大禹自己吃得很坏,却把祭祀办得极其丰盛,穿得很坏却把祭祀服做得很华美,住得很坏却把力量完全用于沟渠水利,孔子把大禹对于祭祀的态度和对于国家水利建设放在一起谈,说明孔子对祭祀的重视,而孔子对大禹这样的行为方式是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了,也就是说孔子对于宁愿自己生活得差点也要把祭祀做得很好的作

法是非常赞同的。在古代那样物质条件不够丰富的时代,祭祀典礼不是经常能够办得起的,所以孔子主张在日常生活之中要把对祖先的追念放在心中,“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吃饭先祭祖先,不管是否有好菜,都得像斋戒那样严肃恭敬,反映了孔子履行“死祭之以礼”的孝道,追念祖先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这样在日常生活之中去每餐饭的时间都把父母、祖先放在心中更有利于家族礼仪观念的潜移默化。

结论

综合可以得出,孔子眼中的孝主要有四个基本的原则,第一是对父母不失礼,一切按照规定的礼仪来对待父母,包括父母在世时以社会规定的礼节侍奉父母,父母逝世以后也按照社会规定的礼节安葬父母,还要按照社会规定的礼节祭祀父母;第二不辱亲,用父母对待自己的心对待父母,继承父母的品德;第三敬亲,不仅要奉养父母,还要从心底里孝顺父母,让父母精神上生活愉快;第四爱亲,让父母时时刻刻都喜欢自己的子女,在父母面前和气可亲,笑脸相迎,喜悦相从,婉容相待。《论语》中的孝道是基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的,是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传达一种正能量的东西,规范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合符社会整体的社会规范,最后由“真”的境界到达“善”的境界。由此可见审美活动是有利于社会正能量的积累和发挥作用的,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

参考文献

《论语通解》,邓球柏撰,长江出版社,1996年12月

《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12月

《美学原理》,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第三篇:美学论文

浅论自然美和艺术美

摘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其主要美感对象是自然美和艺术美,本文将从美的概念出发,对自然美和艺术美进行系统的理解和区分,同时从实践角度进而提出审美价值反思。

关键词:美自然美艺术美价值反思

一.美的概念

什么叫做美呢?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比如一朵鲜花、一尊雕塑、一眼清泉,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美的,然而认定这些美的标准是什么呢?又如一幅毕加索的绘画,有人认为很有深度、值得回味,而有的人却觉得杂乱无章、毫无美感,这虽然与个人艺术修养有关,但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同一个对象,有的人说美,有的人说丑。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指任何能够引起我们感官或五官快乐的事物和属性。

美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的自然需求,所以美是人对事物主观情感的感知和表露。美的主要美感对象是自然美和艺术美,前者是自然造化的形成,而后者则是人类的创造。

1.艺术美的内涵。艺术是人类了解和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并深化人类生存的涵义,认识生活和创造生活的方式。什么是艺术美,艺术美就是艺术家通过自然,通过个人主观意识的表达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美。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精髓,是反映世界,认识世界的高度概括的人的感受。因此艺术美是人认识世界时主观对事物提炼概括进行再创造并符合人的审美情趣的一种感觉。艺术美使人的审美能力不断的提高,对美的要求不断的深入和变化,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又促使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向更高级和更多面去扩展,正是在这种相互促进中,艺术不断向前发展艺术美也不断的提高。

2.自然美的内涵。自然美是造化的杰作,是自然界天然形成,是符合了人的审美情趣被人感知的美。它显示着自然伟大的生命力量,蕴含着强大的生命活力。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就是对自然生命的崇尚。自然美不是人的创造,自然美是自身活力展现出来的生命美。当我们远离人迹,投身到大自然时,高山雄健,小溪的缠绵,湖面的粼光,小树的妖娆,自然中无尽的美感让我们目不暇接。人与自然几乎无任何隔膜,因为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善于在自然中寻找美丽,也善于在自然中寻找自己精神的乐园,自然美只有被人欣赏后,它的美才被赋予更深刻的含义。在人类看来自然美就是自然创造出来的伟大的艺术作品。

二.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联系

在西方哲学大师黑格尔的美学观点中,艺术美是绝对高于自然美的,而中国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诠释了道家的美学观是自然美绝对高与艺术美的。事实上不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只要是能使人心灵受到净化,品德得到提升,人生充满幸福的美都是至高的美。所以不论自然美还是艺术美都是平等的,无关乎谁高于谁,而关键在于它们体现的美是否蕴含了美的真谛。

艺术美与自然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艺术美的产生和创造是以自然为源泉的,所以自然美启发了艺术美的创造,自然美是艺术美的基础,同时艺术美里面也隐含了自然美,是自然美的一部分。学习过美术的人都知道,初学者开始学习美术时必须要通过临摹和写生事物并掌握造型和色彩的基本规律,然后才能搜尽自然万物来扩展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通过研究自然界的景、物,逐渐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这个过程就是充分学习自然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很难

进行艺术创作。所以说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学习自然表现自然的再创造活动。反之没有学习和感受自然,你就不会有真实的情感和切身的体验,也就没有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艺术感觉,那创造出来的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更不能打动观众。西方艺术大师塞尚在自己的书信中曾说“我必须作画,理论只有在与自然的联系中加以运用和发展才有价值,艺术领域尤其是这样。”可见对于艺术而言自然是多么重要。

三.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区分

区分艺术美与自然美,对后来美学的意义影响重大,有了这一区分,在美学解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区分自然美与艺术美,首先,是承认审美生活中的基本事实, 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就有自然美与艺术美。其次,也是为了建立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联系,为文明的自由理解开路。第三,是为了美的更丰富的理解,为人的审美创造确立合法性地位。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区分,以人作为分界,人的审美创造属于艺术的活动,而自然事物本有的审美情调则优先于人的生活存在,这里,一定要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或者人类至上的观点。必须认识到,人类只是自然事物的一部分,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不过,也要承认,人类在自然生活中是最高的智慧生物,人的活动对自然世界产生了直接影响。在现代文化语境中,承认自然美或自然生活的优先地位,极为重要,人们已经认识到,越是符合自然的生活,越是美的生活,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类不从事任何建设工作呢?在自然世界中,有限地建立人类栖居的世界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要以破坏自然的生活为前提,那么,就是美学的反动。在自然世界中,人的建筑艺术,越是与自然和谐一致,越具有美的意义, 因为纯粹自然的美, 往往脱离了人类生活存在。自然美,一旦经历人类生活的改造, 就会显示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欧洲文明所显示出来的美丽生活景象, 就在于,它们在保护自然美的前提下,创造了优美的建筑艺术的美或园艺艺术的美,更创造了诗歌绘画音乐等纯粹艺术的美。人类艺术的审美创造, 总要受到各种局限, 而且,由于艺术品的价值与交换价值,只能为少数人所拥有;自然美则不同,它既为民族国家所拥有,为全人类所共有;只要我们到达这个特定的时空中, 就会自由地享受自然美的生活。“自然美”永远是艺术家的伟大导师,自然美的巧夺天工,往往是艺术美所无法企及的美丽世界;人类正是想把自然美永远保留下来才创造出了艺术的美,当然,艺术美更能让艺术家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世界与生命的自由想像与自由理解。

四.本源的信念: 自然美永远高于艺术美

黑格尔指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而且再生的,心灵及其产品比自然及其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完善的形态。”应该承认,在美学中,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自然美只是粗糙的美,不值得讨论”这一观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支配了我们对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说,这种错误的看法,影响了我们对美学的真正理解。自然美是独一无二的,虽然不能体现主体性意志,但是,自然美是人们可以共同享受的。更重要的是,自然美随着季节变化,永远是鲜活的,具有直接的生命推动力。必须承认,自然美永远高于艺术美,在自然美中存在着无限让人惊叹的东西人类的经验局限使我们无法全面地理解自然美。自然美,使人类一切丑的生活与艺术变得毫无意义,它也使人类的一切丑的模仿与创造变得如此缺乏价值。自然美, 超越了人的想像力,你不亲历它,就无法想像,而当人类亲历自然美时,发现它是如此美艳绝伦,无可比拟。真正伟大的诗人和画家以及电影艺术家,都在伟大的自然美中,找到“无限的美感”,同时,面对艺术的局限,也在自然美面前生出“无限的喟叹”。当我们知道把自然美当作对象之后,就要善于欣赏自然美;虽然许多民族国家的自然美被日益工业化的生活所破坏,但是,人们还是知道保存自然美, 发现自然美,欣赏自然美。自然美,是以自然的天光和气象来构成的,所以,日出日落,清风明月山川,雨雪云雾风霜,这是自然的美;与此同时,山川地理和风土人情,草木花卉杨柳,竹林藤萝林荫,人工盆景和工艺美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尽力保持自然的美丽。人们从环境美学或价值论美学的角度,已经确认:自然美,就是要保留自然的原始意味,而不是按照人类的自我意志赋予自然以许多人为的东西。在这些自然美丽生活的理解中要强调,“自然美永远高于艺术美”,但是,也应看到,“自然美不能代替艺术美”。自然美与艺术美必须同等发展历史正在缓慢前进,其中,具有无限美丽的精神。自然美是自然的伟大创造,它永远是活的,显示出神秘的生命力量。自然美是永远欣赏不尽的,它常看常新,具有自由的力量。在自然的生命运动中显示美, 在自然的生命和谐中创造美感,“自然美与自然美的艺术发现”,就是价值论美学的伟大探索任务,也是价值论美学的自由尊严表达与思想确证方式。

五.审美价值反思:保护自然美与创造艺术美

自然美与现代科技生活,自然资源和我们的生命索取之间,越来越显出巨大的矛盾。从当代生活体验意义上说,现实与理想之间已经有了尖锐的冲突,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生命存在困境。美的生活,仅仅依靠美本身是保证不了的;美的自然的保护,只能通过严格的律法来保证,美的理想要靠法律来保证。保护自然美,就不能一任人的自然欲望要求,所以,保护美就涉及政治生活的设计,政治生活必须最大限度地追求政治正义理想,永远遵守政治生活的自由民主平等法则。我们相信传统习俗的力量,就是不要真正的法律,就是不愿意遵守公平的法律,就是回避束缚,但是,没有严明的法律,人的欲望就会随意的表达,审美的理想就变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社会只有解决好了政治正义问题,才有可能保证审美生活的理想。有了公共自由价值准则,审美自由的生活才有可能,保护自然的美丽才有可能。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创造艺术美,因为美的生活的价值,通过艺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艺术美有无限的创造形式,这是美的未来景观。在美的文明的创建中,保护自然美和创造艺术美,是最重要的工作。艺术美更具独特性,我们强调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但是,如果强调艺术处处模仿自然,一定是自然的翻版,我们可以更自由地理解艺术的创造。对于审美创造而言,就是要把自然美全部发掘出来,与此同时, 我们要通过感知自然美和生活的美来创造艺术的美。文明就这样有了自己的意义。

六.结语:

美学最大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在于美育。这不仅塑造了人的个性和品质,而且给人以快意的情感和健康积极的心理态度。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我们都应该去主动的观察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艺术欣赏能力。

第四篇:美学概论论文

2013-2014学年学术论文

美学概论论文

姓名:安永博

学号:*** 专业:视觉传达设计 指导老师:牟爰西

论现代时尚与美学

——现代时尚与艺术在全球环境下的共存理念

安永博

云南工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学号:***

摘要:时尚在当今世界代表的是最前沿,从外观美学上来说,其代表着最具争议性的一群人和物,西方市民化发展到顶峰的产物。与当代艺术相比,时尚的产生似乎更为容易被市民接受,然而对于时尚的研究与美学却是截然相反的,时尚在人们眼中一直属于肤浅流俗,时尚学似乎与美学一直在挂钩,却又不属于学者们眼中最具科学性和代表性的课题,时尚一直被学者们流放在主流文化研究的边缘。时尚与美学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时尚特有的包容性让它在全球经济化的今天几乎无孔不入,从现今的文化趋势来看美学从根本上影响着时尚的走向的同时,时尚也在悄然刺激着着现代美学拥有更加直观的表现力。

关键词:时尚文化;同性恋亚文化;美学;包容性,引言:

时尚在其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领域,并让这种独特的具有魅力的文化活跃在繁华的世界里。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时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在当今社会中的影响日益加大,世界性的时尚潮流一波接一波的不断涌现,时尚的气息与文化几乎充斥着每个领域。解读时尚,宏观美学:

1.1时尚的基本含义:

从字面上来看,时,即是时间;尚,是崇尚,那么我们理解为在一定时间内所崇尚追求的某种东西,时尚是一种极具潮流性的文化现象,在一定的时间限制下,时尚不得不站在流行的最前沿,现代社会的高压力下,时尚像一股清泉,又像浓郁优雅的咖啡一般渗透进社会每一个阶层,时尚是什么,按照英国作家韦尔斯(Herbert GeorgeWells)的论断,时尚是狂野的海洋上泛起的泡沫,是庸俗的繁荣。在诸多的正统学派的研究中都可以发现时尚从来都是凡俗间充满浮华的代表,就像英国作家赫利特(Williarn Hazlitt)所认为的时尚不过是放荡和空虚。但人们对现代时尚的理解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反面经典。[1]那么时尚是什么呢,时尚也是文化,在著名服装史学家莱佛(James Laver)的眼中,时尚和服装是思想的体现,在多个世界级艺术博物馆任职的布兰德(Susan Ferleger Brades)认为艺术与时尚交替进行,共同追求新视觉的新发现。1.2时尚文化的审美

无论学派的学者们怎样认为,英文为Fashion的时尚一词几乎风靡全世界,现代时尚对于时尚的解读庞大而繁杂,让人无从下手,从而形成了模糊的观念,时尚家居,时尚服饰,时尚建筑,时尚领域几乎无所不包,却又并未精准的定位,美国人类学家特德(Ted Polhernus)和南美洲的林恩(Lynn Procter)认为,在当代西方社会,时尚一词的意义已经等同于“装饰”“服饰”和“风格”,而“装饰”这个解释的加入更使得时尚的定义变的广阔且复杂。[2]于是我们会在其中发现流行这个词汇的大量出现,流行出现在不同领域却不等于时尚。日本著名服饰史学家,专栏作家中野香织认为,流行说穿了,不过是在历史中找到源头,在复古中寻找灵感,在混搭中找风格罢了,一点创意,再加一点创意就是属于自己的时尚。他推崇的是”Satisfashion”,意思是“绝不满足于现状的流行时尚“[3],走在最前沿的社会风气,文化的外在表现。社会学家们眼中简单而又狭小的时尚,在专业领域的人看来却是贯穿于整个人类生活的多元领域,尤其在现代社会,我们不难见到纯艺术和实用艺术领域中时尚的身影。1.3美学简述

然而相对于时尚来说,美学这门在西方国家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从引进中国到今天只过了一个世纪。

每个人都有审美的能力,每个人都是美的代言,什么是美,在两千年前雅典贵族统治的古希腊城邦时代,这一话题就活跃在哲学世界。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就是在当时人们对本质属性,及美的争议下诞生的,但这种诞生却是在传统哲学与美学的相互排斥中得到发展,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极端的表示了文艺

与传统哲学相悖的同时也矛盾的表达出美与艺术是理式世界最高的法则。美学发展到当代依然争议不断,各种尖锐的问题将美学一波一波的推向批评家的笔尖。1.4美学强大的包容性

2006年悉尼双年展以策展人查尔斯·梅诺威瑟(Charles Merewether)的《接触的地带》(Zones of Contact)为主题,对准当今世界的焦点:地域冲突和宗教矛盾,从地域性、种族和性别问题入手,试图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人与城市、土地、家园,日常生活空间的接触等问题,在美学上勾画出一个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乌托邦。“接触地带”的理论代表着新美学的成就,无论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知识在教育分配上如何平均,由于权力的不平等,知识的传播依然是不平等的,法国理论家波瑞奥(Nicholas Bourriaud)认为艺术活动应该与周围世界产生关系,而不仅仅是在现它,艺术作品的功能性应该反映真实存在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美学” 与“接触地带”理论的相互映证,都强调当代艺术的相互作用、即兴创作、开放性和异质混合的重要意义。[4]这场美学盛宴穿插在人种、道德、政治,宗教,人权,文化,艺术,尖锐矛盾,文明传播,群体力量里面。艺术没有边界,这就是美学,艺术将一切矛盾体融合嫁接,促进人类文明繁荣,将一切极端变为融洽,将一切不可能变为可能,不同的艺术家感受不同的世界,创造不同的艺术品,审视属于自己的来自于文明世界的美,还有文明给予自身的美,时尚元素就是在这个异常活跃而纷繁的美的世界展露自己的身子,就像美学一样,时尚挑战自我,更是在挑战那些需要不断革新而却淹没在洪流中的现实,发现逝去和未来即将产生的美,宏观美学,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融合,推出陈新,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现代社会。

2、加强合作,相互影响:

不论时尚与美学在各自领域中具有怎样的影响力,但他们依然是不可分割的,具有共生性。

2.1艺术与时尚共存的新理念

弗龙格在他的著作《穿着的艺术—服装心理揭秘》中指出“时髦的矛盾之处就在于一方面每个人都想与其他人相似,同时每个人又刻意追求不同于别人。”还有人说“不是我跟不上潮流,而是它变幻的太快了”。时尚可以高高在上,为之敬仰的文化理念,亦可以是融入百姓,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或是经过设计者呕心沥血,为之疯狂的艺术瑰宝。伴随着展览、插画设计、时装电影等表现手法的融会贯通,文化艺术与时尚时装的界限日益模糊。将时尚带入传统美学的圣殿,昔日传统美学所塑造出来的东西,开始被时尚所融汇,于是时尚成了大赢家,也成了会展造钱机。世界各地任何时刻至少十几个博物馆提供给主流时尚展示的舞台,而那些昔日只展示艺术作品的画廊,美术馆都开始接纳时尚这一

带给他们巨大审美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新理念。于是时尚无所不在,这一全球性的现象包括Alexander McQueen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上演的“Savage Beauty(野性美)”秀演,且由于大受欢迎延长展览期。在当代博物馆馆长Philippe de Montebello和Vreeland的管理下,1983年对Yves Saint Laurent进行了研究,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为还活着的设计师早博物馆举办的时装秀。[5]时装,时尚展览将传统的博物馆,画廊世界推向另外一座高峰,时尚艺术性在经济和商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当代美学从传统的理念中开辟出属于时尚的一片新领域。2.2时尚的艺术化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最高雅的东西是什么,所有人都会毫不犹豫的说艺术,多少人为那些艺术作品痴迷,为了一件艺术品情愿倾家荡产。于是时尚开始被赋予了艺术性,时尚不再是单调的奢侈,不再单调的为商业服务,它在当代艺术领域开始所向披靡,时尚与当代艺术成为亲密无间的邻居,时尚美学被人们用新的目光去审视。2.3时尚对当代艺术家的影响与反省

传统美学即代表了过去艺术家的思想高度,在时尚开始已开放的姿态迎接整个市场的冲击的时候,艺术家本身也开始收到这股浪潮的影响,他们不再像过去一样在自己工作室里专注于创作,他们也越来越关注时尚。艺术本身是无价的,但艺术作品却必须被赋予价值,当代艺术家们更在乎自己的作品能获得怎样的评价,是不是能被更多人收藏,画家曾梵志更常选择出现在时尚杂志封面而不是艺术杂志,然而,在这种浪潮下,我们不得不提起艺术的本质,艺术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它能够超越时间,而时尚的本质,则是一场又一场的轮回,时尚艺术在他们出现的那一刻就注定不可分割,但是它们的本质是否相悖呢。当代艺术家应该反思自己在漫长道路中应该吸取和借鉴的经验知识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不是一味的去迎合。3.亘古不变的原罪,迎合市场

时尚被赋予艺术性的同时又以浓郁的商业味道和和对市场的原罪,但是这就是时尚的本质,从诞生开始他就与市场共存,时尚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在设计、创意和对美的追求上,永远是时尚设计师们在领导着潮流,奢侈,华美,精致,赋予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著名艺术家丁乙认为:“艺术家一定要坚持创作的自由度,大品牌与艺术家合作,希望能从艺术家那里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和活力,而一旦品牌方过于强势,艺术家为了时尚而放弃创作的自由,不仅会影响今后的创作,也会影响艺术声誉,自然得不偿失。

“当代艺术家应该比过去更加具有审视力度,时刻提醒自己,艺术的本质是创造,而不是迎合。

时尚与艺术,美学在发展中收到的冲击,使得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依然模糊,我们不得不警醒,时尚依然是时尚,艺术依然是艺术,我不认为时尚和艺术会融为一体,尽管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更像是合作者。4.时尚与美学同具包容性的同时所带来的尖锐话题 4.1同性恋亚文化对当代时尚和艺术市场的冲击

同性恋文化无论在什么阶层,什么时间段,一旦出现,必然引起轩然大波,然而这一敏感的话题在时尚圈和艺术圈却是风光无限。

范思哲VERSACE自从创始人范思哲老先生被同性恋人枪杀后,风光大减,Donatella也是时尚界的风云人物,可她打理的范思哲之性感就跟以往的风情多少缺了点难以琢磨的味道。中国著名时尚杂志《ILOOK》以中国最好的设计师周翔羽为主编,将中国同性恋群体用视觉的方式惊艳的搬上了杂志,巨量的篇幅,直面中国同性恋群体生存现状。封面标签是“中国真高兴——Gay China”,坦诚的英文名和文艺范的中文名。但是英文名的背后似乎有更多的含义,GAY一词是福科发明来形容同性恋的,从”快乐的“引申而来,在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教授为同性恋群体说话的时代,这是饱含讽刺词语,但是如今呢。在时尚艺术领域同性恋开始以自己的形态创造文化,Dior创始人Dior老先生不仅是优秀的女性服装设计师,还是现代服饰设计的伟大开拓者,更重要的是他是同性恋。【6】有人问现代时尚界与同性恋有什么关系,那么放眼一线时尚设计品牌的设计师有几个是同性恋,十之八九,那么这是什么关系呢,也就是说现代时尚艺术有十之八九十同性恋创造的,身处两性界限外的同志们往往能从异性和同性两个视界来审视女人,女性的优雅与性感也许是他们追求不到的,因此在时尚与艺术共存的今天,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下,他们创造的东西影响着一个时代,从艺术领域延伸出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否为我们带来新的体验呢,我想在同性恋们大胆放纵的以艺术为焦点释放自己的魅力的时候时尚美学,时尚圈的强大包容性才是真正让他们无所顾忌的源头。

无数学者,为此抛头露面,从可可·香奈儿时代开始,简约奢侈的时尚理念开始巴黎盛行,传统的贵族统治阶级,眼高于顶的上流社会贵妇开始接触这种能够吸引男性眼光的新兴产物,香奈儿女士是现代女装的先锋,当代奢侈品行业的开山鼻祖什么是时尚,这一论题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风靡一时,5.时尚美学和时尚文化对当代青年的价值观的影响

时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以其自身独特的方式影响着青年的思维、行为和成长,时尚的影响是深远的,追求自由,彰显个性,享受生活,勇于挑战,创造激情,不崇拜权威,不循规蹈矩,这些为现代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念逐渐在青年的身上体现出来,使得他们在包含创造力的同时又收到观念的约束。但是时尚却未必带来的都是正面影响,由于社会性的特点,时尚文化并未被过滤优化,大量负面信息对当代青年造成了消极影响。在这种文化的大潮流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保持自我,坚持积极向上的原则,吸取接纳新事物的同时不被消极的物务所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后记

当今社会大众和少部分学者对时尚文化依然持有意见,时尚文化长期处于被扭曲的异化状态,而造成这种异化扭曲的原因,又迫于时代原因,这是一个大时代,我们处于过度的最激烈的时期。也有迫于时尚本质的内在性质,时尚的奢华,炫耀性使得人们不能把持自我,时尚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类深层次的暴力倾向,面对现代时尚的张力,有人将美学意义上的性感无限夸大成为色情艺术。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应该认清时尚的本质意义。

当代时尚观念与美学相辅相成的前提下,时尚文化更应该达到自己应有的境界,耀眼,气质,魅力,通过特殊的自我否定心理将自己从一种普罗大众的心理状态摆脱出来。坚定自信,充分尊重自己的个性和人格权利,放开自我成就未来 结论:

这些一系列的研究和案例证明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时尚与现代美学的共存性,时尚并不是纯粹的艺术,艺术也不是时尚,在全球大环境下两者只有合作包容才会让人们更好地接受事物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冷静客观的头脑,由于资料和水平的限制,文章的叙述仍然不够全面,从更深层次的发掘比较困难,在时尚与美学关系上还有模糊的概念,应该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进.关于时尚理论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3).上海 :200433 [2] 贺南德.透视时装【M】.纽约:柯达莎出版社.1994.[3](日)中野香织 ,赖庭筠译.时尚方程式【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2-1.[4] 邵亦杨.接触的地带还是冲突的地带?——悉尼双年展的当代性[J].2006,9.[5]造梦机或是摇钱树,http://fashion.eladies.sina.com.cn/industry/2013/0117/200836344.shtml,2014-01-02.[6]时尚与同志不解缘,网易女人,2014-01-02.持稿人: 安永博 持稿院校: 学院云南工商学院

持稿院系: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

第五篇:美学专题课程论文

教学中心:__佛山_____

数:_______

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作业论文

 论文题目_论王维诗中“禅”之美

课程名称___美学专题____________________

级_______13级_________________

专业层次___________专升本_____________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谢亮军_______________

2016 年月

论王维诗中“禅”之美

摘要: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美的世界。自然山川的壮丽,花草的秀美。诗歌的婉转,悲壮高昂,画作的丰富传神......。令人心旷神怡,令人慷慨激昂,令人流连忘返,也令人如临其境,如痴如醉,如临其境。有沉迷,有感悟。是体验,是享受。使我们欢欣鼓舞,使生活更有意义。而,美的东西,更多是使从发现开始,就触动着心灵。接着是一系列的变化:发现,体验,品味,启迪,升华。而诗歌,其中的意境,更是空灵,壮美。大诗人王维,被人称为“诗佛”。多因为其中诗歌,多参杂着禅中故事,禅宗道理。多有人生哲学,多能启迪智慧。我们欣赏,品味,并获得启迪感悟。生活,原来有这么多美,原来可以这样美。关键词:王维;禅宗;启示;智慧;美

大诗人王维,并不陌生。号称“诗佛”诗人,写了几首经典的诗。但是,同样是诗人,或许会更加关注李白,应为李白更加的豪情万丈,更加的贴近生活。然而,当看到王维的《终南别业》中的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思维,似乎也在那一刻停留。无限的,是自由的心灵和奔腾的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意境,这是一种怎样的画面,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态度人生?由此,我开始走进王维诗歌的世界。

《终南别业》又题为《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王维四十二岁以后,刚刚隐居终南山时写下的诗作。终南山又称为南山、中南山,是“在天之中,居都之南”的意思,在都城长安以南五十里处,此地山峦峭拔,风景秀绝,历来就是著名的宗教圣地,相传全真教祖师吕洞宾、刘海蟾曾在此修炼,此地还有香积寺、兴教寺等佛教名刹。终南山不仅是宗教信众向往朝拜的灵山,而且还是高人雅士独隐修身的佳处,宋之问、李颀、储光羲等名士都曾在此卜居归隐。

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熏陶,禅宗思想。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后分化为大乘、小乘两派。至南北朝时传播于全国,出现了很多学派。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宗派。宋代以后,佛教各派趋向融合,同时儒、佛、道的矛盾也渐趋消失。之后,受儒、道、玄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一派――禅宗。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从生活中,从自然中直接掌握真理,通过实践,领悟真理,最后到真正认识自我。“禅宗”的中心内容是“顿悟见性”,即众生自性本净,圆满具足;见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

二、禅理之美

禅理的美,在于其通过禅宗的概念、术语、典故等告诉我们一个规律或者道理,是我们得到启发。我们先看一看王维的名作《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以自在安闲的口吻表现了作者与大自然,与山中人亲切交流的态度。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而“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便闲情逸致了。而经典之处在于“行到水穷处”,一般人可能要兴阑而返,或大为扫兴,王维则不同,“水穷”则坐下“看云”,并不因此一“穷”而挠乱心中的自在平静。也就是说,一切都不着意,都不放在心上,只是随遇而安。又特别是其中所发现所蕴含的自然道理。就好像是我们上课学的江河湖海还有万物中的水,通过蒸发成水气,到了天上成了云,而云在一定的条件下,交融而的雨,雨落地而又成水被大地万物吸收。这就是佛家的轮回。世间万物也是一个轮回,是因也是果。这也是道家的阴阳相抱,相互包容,同时也是相互转化。水穷处,看如终点,形似尽头,但同时,也是另一种“云”的形式的开始,是水的一种升华。看是不好的结果,其实也可能是另外一种美好的开始。就好像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看是不好的结果里面也有好的因子,好事和坏事,福和祸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僵死不变的,其自身的矛盾都会在定条件下发生转化。在自然界中,白天转化为黑夜,黑夜转化为白天。春夏秋冬,依次互相转化。一种能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一种元素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元素。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各种社会形态也在互相转化,有一些看来是绝对立的东西,如战争与和平,生与死,富与贫,等等,也都可以随条件的变化而转化。客观的乐观的对待,可能结果并不会差。王维却“水穷”则“看云”,无所滞碍,真正是寄逸兴于山林,不起世虑。王维如此超然,不仅是个性闲淡所致,更主要是汲取了南宗“任性”“无住”之旨。于佛法看来,总是个无我,行无所事。行到是大死,坐起是得活,偶然是任运,此真好道人行履,谓之好道不虚也。”从艺术上看,这种义理渗入形象的“禅诗”还是有值得借鉴之处的。

三、享受美,感受美的智慧启示。

诗中蕴含的禅意思想也给了我们重要的人生启示以及生命的思考。就如王维的诗告诉我们的――人生无常,困难、失败、挫折、烦恼,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穷尽复通,黑暗只是暂时的,就像在阴影里的青苔一样,只要抱着阳光会再次光临的希望,就是幸福的。最后,我们还应该有颗“禅心”――淡泊、宁静,任岁月流逝、世间百态、富贵繁华,也能简单、纯净,做最真的自己。或许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保持平常心才能面对人生中的无常。

四、美的“禅”带给我们的的影响

由于禅宗讲“以心为本”、“即心即佛”,要求不执著、不系念与万物,这才使得王维在经历的人生的挫折与官场的黑暗后,能保持心灵的“空”、“静”,没有走向消沉,而是开始冷静地思考。在诗歌的创作上,也正是由于王维深厚的禅意造诣,才使得其诗作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山水诗,山水不再只是简单的意象,而是玄机尽显,是心灵的传达。在中国诗歌史上,王维之所以被称为“诗佛”,能与与李杜比肩,与他把禅意融入诗中,使佛境与诗境相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是分不开的。人生经历的复杂、坎坷使他更能够领悟禅宗的妙谛。禅宗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使他的诗歌表现出随缘适性、色空一如、物我相忘、超然物外的禅机禅趣,成为中国诗学园苑中一株奇葩。

五、美就在身边

生活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的眼睛。这个世界给了我们太多的审美领域。春花秋月,长河落日,世外桃源,都是美。恩格斯说“大自然是宏伟壮观的,为了从历史的运动中脱身休息一下。我总是满心爱慕的奔向大自然。”1谢眺被自然美景陶醉是,也挥笔写下:“不对芳草酒,还望青山郭。”2的诗句。美景让人痴醉。而禅理,多亦源于自然,从自然中来,从自然中领悟升华。人生也是如此。遵循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变能安泰。从生活中感受人生,从自然中领悟生活。从自然中领悟禅理,从禅理中启迪智慧。自然界中的景物很美,从中蕴含的禅理更美。喝酒能让人身最,而美,却整的能让人心灵沉醉。“禅”理,让我们更加透彻深刻的看清自然,领悟自然。让自然之美不仅仅表现在表面,而是在心灵里面。让我们更加明白事物的发展规律,人生的发展规律。更加懂得人生。自然很美,而“禅理”就是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东西。再如,《终南别业》中诗人用行与坐的行为对举,体现出自己行止皆宜,动静随心的自在;把水穷与云起的状况并提,体现出自然万物生灭的圆融;在这里,人的知性、行为与自然运行浑然一体。而人,最往事万物的看待,也更加的清晰透彻。我们佩服自然,佩服诗人王维,佩服他最“禅理”的理解,对自然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将自然看透,将人生看明。自然的美,禅理的光辉,跃然纸上。此刻,美在心里。此刻,我们内心,满是美的享受,没的震撼,美的启迪。自然的看待人生,努力而不是强求,积极的看待,热情的生活,不急不躁,得之泰然,失之泰然,事事自然。生活中的种种,自然会越来越美。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的每一天,都是美的。我们的内心,都是美的。

1.恩格斯:《致乔.威.兰普卢》(18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3页。2.谢眺:《游东田》

下载美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色彩美学论文

    色彩美学论文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长期客观存在着色彩,且对人类审美文化有机孕育,将一些人性化的情感特征赋予给了色彩。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提到一些青出于蓝、心灰意冷......

    ★美学考试论文

    《美学基础》结课论文与参考书目题目:试论艺术创作(产品设计、绘画、书法、电影、戏曲、 小说、音乐、舞蹈、诗词)中的美学运用 ——小题目自拟一、小题目指南(以下任选其一) 形......

    生活美学_论文[精选合集]

    论述服装的审美价值及意义: 就我个人观点认为,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服饰搭配不仅是个人生活品位和美感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个人服饰搭配有着神奇的魔力,一个人的服饰搭配得当与否,将与......

    美学散步_论文

    谈《美学散步》初读《美学散步》,就能感觉到浓烈的“散步”气息,仿佛缓慢而优雅地在落满枯叶的林间走着,不时能捡着一片正当红的枫叶。宗白华先生用他抒情、淡雅的笔调,透彻的感......

    美学欣赏论文

    高校美学现状调查 090301304 冯帆 通过近一个月来对美学的学习,我对美学有了浅薄的认识,在谈及当代大学生对美学学习的现状时,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美学。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

    美学论文题目。

    1、 文艺学、美学 编号论文题目 1-1 论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 1-2 马恩论文艺批评“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的统一 1-3 马克思论希腊艺术 1-4 恩格斯论现实主义 1-5 恩格斯论......

    民俗美学论文

    客家民居门楼的民俗文化艺术鉴赏班级:08旅1学号:0818020101姓名:余航 [论文关键词]客家民居门楼民俗与艺术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门楼是客家民居中最为人注意的突出部位之一。由......

    美学论文 美学学习心得

    美学学习心得 ——“风景”这边独好 姓名 班级学号 提要:大千世界,美无处不在。“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史的学术认知的巨大贡献。所以就有了美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