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负2℃》观后感-论我们的未来
论我们的未来
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再一次看了《正负2℃》这部电影,看完之后依旧如第一次看完那样心中感受颇多。然而这份感受不再只是杞人忧天的担心与恐慌,而是一种面对未来时发自内心的深思,自省,深思我们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做法,自省我们的将来该怎样改变。
看到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地球上的种种改变,看到在人类与大自然搏斗的过程中所面对的种种惨状,看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频繁出现的种种灾难:09年台湾大毫水超过历史记录,一夜一万四百多次的重庆闪电,在雪莉就出现四千万沙尘的澳洲沙尘暴…我想看到这些我不得不沉默了。莫拉克台风对台湾造成历史以来最惨重的灾难,看到自己的同胞们一个个丧失家园、流离失所,在暴雨洪灾中漂泊,我想我们到了真正该做些什么的时候了。
说句实话,在看这部片子之前我也曾无数次地听说过全球正在变暖,也曾知道北极冰川正在融化,也曾感受到天气变化的异常,也知道地震、洪水、流感的肆虐…只是那时我抱怨的不是我们人类的所作所为,而是苍天的可恶。可是想想,98年抗洪我们胜利了,我们付出了多少生命作为代价?04年非典我们度过了,接踵而来的SARS是不是该让我们清醒一些?面对着如今越来越诡异的天气变化,越来越短的春秋交换,我们是不是真的该做些什么了?汶川地震让我们意识到地球正在愤怒,可是我们在哀悼丧生同胞的同时却真正改变了什么?如今地震已不再变得陌生,日本9.0级地震也来得不再意外,可面对极度暴躁随时可能爆发的地球,我们还能像以前那样任性妄为吗?
所以,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不得不面临不得不选择的一条道路。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即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人类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概括,不仅要考虑自然层面的问题,甚至要在更大程度上考虑人文层面的问题。因此,许多文献研究可持续发展,都把视野拓展到了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不仅要研究可持续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自然生态问题,还要研究可持续的人文资源、人文环境与人文生态问题。从单纯地关注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局部的自然属性,到同时或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属性,以把握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寻找全球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环境社会学与社会生态学兴起的根源。
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薄弱,选择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创建高度文明的明智选择。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1999年)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实现三大目标,实现人口规模的零增长,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实现生态退化的零增长。而在三大目标的实现中,人口数量的零增长居首。
看看资料中的荷兰人,他们面对将要到来的灾难并没有逃避,而是用新思维全面面对全球暖化的危机,建造出一座座可升降的水上城市,走出属于自己的可持续道路。同样,我们的领导人早在上个世纪就已提出了类似的概念“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但是,我们的国情在某些方面决定了我们实施新能源发展的困难度,可是我们都知道发展并不一定要拿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我们也都跟我们的领导人一样相信我们正在走向更好的未来。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又找出了那部《难以忽视的真相》,看看四处奔走到处胡搞的高尔博士,看看那些在北极冰川努力工作的科学研究者以及那些环境保护协会的人们,我感觉到我们的诶来还是想施奈尔博士说的那样,是可以把温度降下去的。但是,我们需要更多的人,需要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
身为一个大学生,一个正处于大二的普通青年,我们能做的很少但却也很多,之所以很少是因我们不能像高尔博士一样四处奔走呼告以自己的知识告诫人们,但是施奈尔至少告诉了我们不必过于悲观,我们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带动周围的人,那么一切的改变都还来得及。
《正负2℃》中来自印度的十三岁女孩斯塔瓦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的演讲让我记忆犹新,“我很关心气候变化,我不希望我们的子孙将来质问我们正如今天我质问你们…”,我想,我们都已经意识到了,也都会知道该怎样做的。
我们的未来真的掌控在在我们的手中,只是,我们所掌控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未来,还有别人的,还有我们子子孙孙的,所以我们要珍惜好现在,过好现在,真正的可持续下去,那么在多年以后我们才不会对自己的子孙感到自责与愧疚。
第二篇:正负2度C观后感
《正负二度C》观后感
(刘晓晴 20112400133 环境科学)
今天上课的时候,老师在讲完有关环境问题及其形势的相关章节后,给我们播放了《正负二度C》这部七十分钟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是一部记录台湾气候变迁的纪录片,《正负二度C》明白指出,全球平均气温上升1度,台湾雨量将增加1倍;全球海平面上升6公尺,台湾的嘉義东石、屏东林边东港以及雲林麦寮都将沉入海底,极端的雨量不但水库无法负荷,类似莫拉克这样的强烈台风,未來不只一个。而作为学习环境专业的我们,更对地球母亲所处困境深感担忧,该纪录片无疑又一次敲响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警钟。
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些灾害,但是我们的身边却不时地上演着纪录片里面的剧情,洪水、干旱、飓风、暴雨、沙尘暴„„其实我们也逐渐的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正遭受着各种各样的地球对我们人类那些破坏环境所带来的惩罚。如前段时间北京严重的灰霾天气,广东异常的季节变换,越来越差的空气质量等等,地球母亲我们的环境对我们人类的行为一再忍耐,但是容忍总是有限的,终有一天将会爆发。
“末日的时钟”正滴答滴答地靠近,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海平面上升、土地荒漠化、资源的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弥漫、大气污染、水污染„„而造成这些后果的竟然是我们人类自己,早些年在工业革命时期,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自身利益的追求,发展经济,建立工厂,砍伐森林,开拓矿物资源。工业革命虽然带来了物资文明的巨大进步,社会快速发展,人类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人类对大自然肆无忌惮的改造者,并享受着“成功”喜悦。然而,万万没想到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的大量排放,会直接导致全球性的温度升高,南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拔较低的岛屿将被淹没。
当年阿姆斯壮在登陆月球时,回头望了望地球,他说他不知地球原來这么的美丽动人。地球已有四十六亿年的历史,而人类短短的只出现了几千年,卻几乎摧毀了她的美貌。地球,是美的,但在人类文明日渐蓬勃发展的同时,她渐渐凋零了。所以,人类啊,请不要让我们的地球母亲动怒,让我们一起努力创造一个美好的地球环境吧!我们都深知环境的变化不仅仅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当灾难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我们将无人能够幸免。所以,我们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科技,带给我们便利的生活,却带给地球无止境的伤害。我们不能批评科技的发明不好,而是要在科技和自然中寻找一個平衡点。甚至利用先进的科技技术,做出利于环境保护的事。而现在正是时候付出我们的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了。正如记录片中所出现的资料数据,气温上升2℃,人类将面临生存危机。气候学家也表示,短时间內我们无法将温度控制于2℃內,但可以一步一步慢慢来,这就需要政府以及各界的全力配合了。现在的关键就是寻找替代性的新能源,借由风力、水力、地热等,不要再制造出过多的温室气体,保持气候稳定,降低暖化效率。当然其中需要极大的资金及技术,那就恳请政府及各大企业的协助了。
同时,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要抛弃那种自私的想法,不要想着我不做其他人会做,我一个人的力量也不大,少我一个没有关系。我们要明白团结就是力量,我们每一个人的一份力都很重要,一人一点点,聚起来就是几百亿点,当然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并不是纸上谈兵,这需要我们的实际行动。
第三篇:正负2摄氏度观后感
±2℃观后感
正如纪录片里传达的那样,人类是如此的渺小,在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之下,人们的反抗仿佛显得苍白无力。近些年来,各种灾难(洪水,干旱,温室效应加剧,环境污染加重,,)接踵而来,大自然似乎不想给人类以喘息的机会,而我们人类又是否从中得到一些反思和觉悟呢?正如2009年发生在伦敦的一场气候异常那样,“严冬比往年提前了大概25天,这让我们提前体验了冬天”一位英国妇女笑着调侃道,从她的反应中我仿佛看到了大多数人对气候异常的反应和态度,这说明我们人类当中有很多人并未意识到我们当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未意识到我们的生态环境已经恶化到足以令我们深感忧虑的地步。
(±)2℃,谁会想到这会是决定人类命运的数字?它又仿佛是
2℃以内,地球的生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最后通牒,幸运的是人类接收到了这个信号,环境专家们纷纷表示,如果地球温度上升不控制在态环境将全面失控,届时人类将难以力挽狂澜,摆脱灭亡的厄运。更值得庆幸的是在2009年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上,各国元首就此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并且正在酝酿着一系列的积极行动,以转变当前的局面。
当我们以自己的理性来审视我们的生存现实时,我们同时也得到了一丝慰藉,因为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的生存现状还只是危机四伏,而不是危在旦夕,我们还有希望扭转这一切,以改变我们自身的命运。这就像是一场赛跑,一场人类与时间的赛跑—在这次危机到来之前,我们人类应该重新审视自身以往的发展观念,并且改变我们传统的关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看法,要知道真正的改变是观念与思想的改变,意识层面上的改变将成为我们行动的前提,也是真正改变我们人类命运的前提,因而我们正在也将继续对全世界公民普及环保观念,提倡节约资源,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当然,一切的空谈都毫无意义,我们应当立即立足实践,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真正保护和挽救我们的生态与环境。您每少用一双一次性筷子,每少浪费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都是对我们地球生态的关怀和地球资源的节约,您每少用一个塑料袋,甚至举手之劳将垃圾扔到垃圾桶里,都是对我们环保事业献出的一份力量。请明确这样一点,这已不仅仅是个人素质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人类未来与生存的问题,我们没有理由不予以重视。
事实上,我并不赞同那种“人类无法战胜自然”的观点。我并不认为人类无法驾驭自然,无法俯视这个世界甚至宇宙。我们不应该因为自身目前的渺小而妄自菲薄,不能因为自身目前认识的局限性而否定我们的认识和能力会有一天能够达到征服自然的高度。当然,就目前而言,在我们与大自然的较量当中,我们人类是显然处于劣势当中,我仍然将这种情况和结果归结到人类认知高度以及知识储备的局限性上,由于我们或者说我们中很多人并未搞清楚,在这个到处充满矛盾的世界里,我们的一切行动都要受到规律和法则的束缚,由于我们人类目前生存空间的有限性,以及生态规律的作用下,必然导致我们的一切行为必须在一定的限度内进行,然而,大家都明白人类的欲望
是无限的,这就必然导致人类的相关生产生活活动缺乏节制(虽然我们目前已经普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而这必然导致人类活动与环境承载力以及生态规律之间产生矛盾,若这种矛盾不加以控制和化解,将会引起生态环境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众所周知,事物是普遍联系着的,就如环境要素之间牵一发会动全身那样,,)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而事实正是如此,人类正面临一个渐趋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幸运的是我们人类中有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有很多人正在努力试图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来解决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但是这种行为并非普世的现象,这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①很多人并不知道到这样做的意义所在,换句话说,他们并未意识到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②很多个人,群体,甚至利益集团在自身利益与解决环境问题上难以取舍,犹豫不决(或者说根本就不愿意抛弃一定的自身利益去改善生态环境造福世界,这种情况仍可以归入第①类当中)而这种情况显著体现于发达国家(这也让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私本性)这里牵扯到了南北方国家之间在相关历史与现实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和妥协,(文科生对此应当不会陌生,此处勿需多言。)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发展中国家的日益壮大,话语权的逐步提升,发达国家必然要就此问题与发展中国家达成妥协。只是,希望这一天来的不要太晚,毕竟,我们的地球已经力不从心,不堪重负了。
现状,是积极采取行动的人和群体是有限的,但是乐观的是这样的人或群体正在迅速增加,且正在形成一种社会趋势,当然,我们各国的政府也是明智的,他们也在积极倡导并付出大量的实际行动(防
护林工程,湿地工程,更新材料,更新垃圾处理技术,工业限排,提倡节约环保等等)。
总的来看,我们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是,危机与希望并存,挑战与机会同在,严峻但并不绝望的情形。因而我们仍有理由对人类的未来表示乐观。
现在,我要就刚才的相关言论做出解释,我以为人类是可以战胜自然的,当然,并不是现在。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进程,再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观点来看的话,似乎是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的。远古时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崇拜自然”甚至于用一些鬼神来解释那时所不能理解的各种自然现象,那时的人类是蒙昧的。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人类没有意识,我们就会和其他的生物一样完全受大自然的支配,处于一种绝对的劣势当中。然而,由于农业革命后,人类进入了农业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当中总结了大量的经验和技巧,并且用于改进生产工具的技术,使人类拥有了一定的改造和抵御自然的能力。尤其是后来的工业革命,人类迎来了科学与技术的一个真正的崭新的春天,近几百年来,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成果。这无疑是给了人类空前的信心去挑战大自然,工业革命后的人们仿佛沉浸于一种人类能够挑战并战胜自然的幻觉当中,人类有些自负,而这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历史总是无情的,近两百年来的历史表明,人类大肆的破坏和改造自然的行为是不明智的,后果也是惨重的。这的确表明我们人类在自然面前仍然是“弱小”的。但是,我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最初的人类,根本无从谈起与大自
然抗争,那是无法想象的,后来的农业社会中人类的能力不断地增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改造自然和与自然抗争的能力,再到后来工业社会初期,人们已经开始企图挑战和征服自然了。而如果人类能够将这次正在迫近的生态环境危机避免或战胜,那无疑是证明了人类智慧的伟大以及人类具有更加顽强的生存和抗争能力,,我想,从以往的历史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人类凭借着自身智慧的增长而逐步走向强大,,那么谁能说在很久以后人类不会有战胜并征服自然的能力呢?
有必要在此声明,我并非是要宣扬和鼓励人类去征服自然,因为“征服”一词往往饱含贬义的味道,毕竟这个世界是追求和谐的世界,不仅是人与人的和谐,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就目前的情形而言,我们似乎还别无选择。因而我意在肯定人类的智慧与能力具有无限的发展提高的潜力,并且我们应当对此充满信心,而这不正是我们人类探索世界,探寻宇宙,寻求真理所必须具备的吗?
然而我们不得不回归现实,当我将思路引向现实的时候,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沉重的一幕幕:洪灾后幼童无助的哭泣,受灾人民生活在遍地垃圾的世界里,北极及格陵兰岛的冰川大面积融化,太平洋岛国们到了淹没的边缘,亚马孙热带雨林还在遭受无情的砍伐,无数的河流还在面临着严重的污染,核泄漏,,,最后,我仿佛看到了南极地区飘来的大量浮冰,他们就像是一排排士兵怒视着人类,仿佛在说些什么,,,下面来看一些数据以让大家更加清晰的认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严峻性:资源方面,全球已探明化石燃料可用年限:石油48年,天然气64年,煤炭150~200年;生态方面,CO2的循环周期是50~250年时,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来,CO2含量不断升高所带来的温室效应即便是全球全部停电一年也是无法阻挡,所以我们的生态问题是很严峻的;环境方面,一般塑料在自然界中降解需要200年,要彻底降解需要近1000年,甚至现在的可降解塑料袋也需要2~3年才可在自然界中降解。想象一下50年后的我们美丽的地球会是白色的星球吗?。。。
面对这一切,我们该怎么办呢?再次呼吁大家我们应该立刻行动起来,拯救我们的“美丽”家园,同时也是拯救我们自己!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存与发展。
第四篇:论未来财务报告
[摘要] 对未来财务报告作预测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不过也是一件很难做的事情。本文在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之上,就未来财务报告的目标、内容、时效、灵活性、方式这五个方面作了一番探讨,并表达了一些不成熟的个人看法。
[关键词] 财务报告 未来财务报告 知识经济时代 预测
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由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构成。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和报表附注,而且财务报表已进入“附注时代”; 其他财务报告的内容则并无定规,可能涉及的有管理当局的讨论与分析、中期报告、简化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增值报告、人力资源报告、财务预测报告、分部信息报告、物价变动影响报告,等等。在我国,特有的其他财务报告是财务情况说明书。
未来财务报告是未来会计环境的产物。未来会计环境的不确定性,致使我们难以准确对未来财务报告作定型化描述,因为谁也难以完全做到先知先觉。但这并不能妨碍我们对未来财务报告的定向作一个粗略的估测,以便我们把握好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对财务报告进行有的放矢的改革。本文打算就未来财务报告的目标、内容、时效、灵活性、方式这五个方面做一探讨。
一、未来财务报告目标
未来财务报告目标将继续锁定在为企业各相关利益者决策提供快捷灵敏的相关财务信息(这些信息已包融解脱受托经管责任所需的信息),并真正使提供有关现金流量的数量、时间分布及其不确定性的信息这一目标成为可以操作的目标。此时,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仍然要坚持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与可比性,尤其是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中更偏向于相关性。历史(事后)信息满足可靠性,同时也是相关性的基础;未来预测(事前)信息满足相关性,同时应强调对预测信息的规范,尽可能提高预测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就减缓了,它们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谁会需要不可靠的相关性信息呢?
至今人们将会计分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系统。财务会计专司对外报告责任,而管理会计专司对内报告责任。但我们应该知道对内、对外会计信息均由企业会计系统生成,过去只在企业内部报告的预测信息已经对外报告了,这说明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早已不局限于企业内部,财务报告早已“借用”了管理会计信息,正是财务会计利用了管理会计的特长——提供相关性预测信息。从这里,我们得到启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对内、对外分工的界限不是绝对不可逾越的,在未来两者融合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大,即管理会计“外化”为财务会计的成份将增加,而且我们不用担心管理会计的消(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亡,因为管理会计会开拓新的“疆土”。其实,这种行动在财务报告中已有所体现,例如其他财务报告的职工报告、增值报告、环境报告等无一不与管理会计相关,而且它们本身就是管理会计研究的内容。当然,其他财务报告中的许多内容仍处于披露的初级阶段,还未成为绝大多数企业的一致行动。未来应改变这种现状,以真正让财务报告目标得以实现,那么未来的会计才会在学科与职业的“群星”中更加闪烁与辉煌。
二、未来财务报告内容
为了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未来财务报告的内容将更加复杂与丰富,并随会计环境的变化与要求而不断创新。
1、坚持财务信息的核心地位,通过非财务信息提升财务信息的价值
未来企业的竞争讲究核心竞争能力,那么会计作为一个职业的话,它的核心竞争能力表现在哪里呢?我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就表现在它能提供财务信息,而非非财务信息,这也是会计之所以成为会计的本质特征,是以区别于其他行业的“资本”,譬如区别于统计。
现在,人们谈到财务会计的局限,势必触及财务会计不能提供非财务信息,并得意于戳中了财务会计的短处与“痛处”,于是开出的“药方”是财务会计要将精力放到提供非财务信息上去,至少也要做到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并重。我们对此有不同看法。
财务会计提供非财务信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我们千万不要误以为信息均出自会计一家之手,其实企业的信息可由企业内各种子系统生成与发布,例如统计信息系统,技术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人事信息系统,甚至利用新闻报道与新闻发布会等。因此,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更多的是实行“拿来主义”,而不是亲自去“生产”非财务信息。现行的做法是,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以及其他财务报告中纳入了大量的非财务(包括定性)信息,人们便误以为财务会计理所当然可以“生产”并报告非财务信息了。而我们则认为,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即使这些非财务信息经会计人员之手弄进了财务报告中,也并不表明这些非财务信息就是或应当由会计来“生产”,会计只是借助这些非财务信息来辅助说明与解释财务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准确地理解与运用财务信息,从而最终提升了财务信息的价值。因此,更实事求是地说,财务报告应是企业会计人员与企业其他有关人员“合作”的成果,财务报告中的许多内容是非会计性质的东西。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就认为财务报告只是公司报告的一个主要部分。这也可以成为解释西方国家的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信息的报告不称财务报告而称公司报告或报告的理由。由此,我们预见未来的会计应在拓展财务信息的深度与广度上下功夫,并“拿来”非财务信息为增加财务信息的价值服务(会计在“生产”财务信息时的“副产品”是个例外,如对会计政策的揭示,是会计“自产自销”的非财务信息)。甚至还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会计计量技术的进步,如今只能以非货币计量的信息,今后也将能以货币计量。
2、在不放弃历史成本计价信息的同时,以公允价值计价的信息将大大丰富财务信息的内容并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相互分割的市场正在走向世界一体化,以交易价格为基础的传统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不再是唯一可靠的信息源,公允价值的逐步形成及其所具有的客观性已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承认和运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现行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中,都已开始较为普遍地使用公允价值概念,连我国已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具体会计准则中引入了这一计量属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财务报告中,能用历史成本计价且不失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信息仍占一席之地;用历史成本计价但既失可靠性又失相关性的信息,肯定要被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取代;用历史成本计价虽具可靠性但难保相关性的信息,则可用公允价值计价后的信息作为补充信息同时提供;最终,当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既可靠又相关时,公允价值将全面取代历史成本(或许历史成本也成为公允价值的选择之一)。会计从现在开始就要认真探讨的是,以何种技术与方法来找到公允价值,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阶段而难以实际操作。在知识经济时代,当公允价值计量技术得以妥善解决之时,一个崭新的以公允价值为代表的计量属性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系统绝对不再是“纸上谈兵”。到那时,囿于历史成本计量而无法进入财务报告的信息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方式进入财务报告之中,从而大大增加了会计计量的对象,并丰富了财务信息的种类和数量。
3、企业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将成为未来财务报告的重心
工业经济依靠资本和生产型人才,对有形资源的占用和使用是工业社会环境中企业得以持续经营之根本,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传统会计系统必须围绕企业有形资源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来展开。随着以技术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必须依靠知识和知识型人才,从而转向对技术和人才的开发、利用和争夺,以创造未来现金流量和企业市场价值来确保竞争优势。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大大提高,而有形资产的比重则相应地大大下降,如美国许多高科技公司的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一半以上。对此,会计不能漠然视之,必然要转向对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因而必须实现财务报告重心的转移,及时准确地报告企业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的价值。现行财务报告虽然涉及到了这方面的内容,但报告得不详细、不全面,甚至是有重大遗漏,例如:美国微软公司的市值大大高于其帐面价值,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几乎没有报告微软公司巨大的无形资产与人力资产价值。当然,会计界已在无形资产会计与人力资源会计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要进入操作阶段仍有许多难题未解决好,也许这是一个跨世纪难题。会计同仁应迎难而上,在开发未来财务报告模式时,着重解决好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将对企业价值产生重大影响的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通通纳入财务报告范畴,最好是全部在基本财务报表中予以表述。可见,会计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但会计同仁似乎已没有选择的余地,必须选择做解决难题的先驱者,总不能拱手相让去做追随者。这也可以说是一场会计阵地的保卫战。
4、突破会计主体假设,同时报告与会计主体信息相关的关联方信息
基于会计信息用于评价经营受托责任用途的考虑,会计主体的确立是传统会计系统的一个重要前提,而工业时代企业组织垂直控制的特征也为这一前提的确立提供了它所必须的外部环境。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组织的结构正在朝网络化、扁平化甚至虚拟化方向改变。这种改变使得会计主体假设开始失去其既有的合理性。除此之外,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的合理报告在客观上也需要突破单一会计主体的范围,因为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的先进性和价值需要与其他企业的同类资产相比较,才可以进行合理的衡量;企业还是社会中的企业,一个企业的失败可能引发“骨牌(多米诺)效应”而泱及相关企业,所以评估一个企业时还需要相关企业的信息,比如该企业上游与下游企业的信息,即对整个企业价值链的关注提出了这种信息需求,借助相关企业的信息,以便更充分地说明一个企业的真实状况。这些改变在客观上要求会计信息的披露突破传统的空间范围限制。因此,如何恰当地提供一个主体及其相关方的信息,也代表着未来财务报告的一个发展方向。
5、增加相对值信息,提高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以绝对值信息表述某一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是现行财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特点之一。当财务信息的用途更多地偏向用于各种各样的决策而不是局限于财富分配,财务信息揭示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主体,等等,那么以绝对值揭示信息的传统方式就必然会遇到相对值信息揭示的挑战。因为在某种意义上,相对值表达的信息具有更强的可比性,从而能更好地满足决策的需要。在近二十年的财务信息披露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证券监管机构已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能够直接用于投资决策评价的相对值信息,如一些重要的财务比率(每股盈利、资产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等)。随着财务信息决策用途重要性的进一步加强,随着会计主体范围的逐步突破,我们有理由相信,以相对值信息揭示的方式一定会演变为未来财务报表发展的主流,当然绝对值信息仍然有其生存的价值,从而形成一种绝对值信息与相对值信息并存的格局,极大地丰富了未来财务报告的内容。
三、未来财务报告时效
基于会计分期假设的财务会计是定期提供财务报告的,尤其是财务报告成为会计的传统,以适应人们对财富分配的需要并降低信息披露成本。但随着财务信息决策用途的增强,的信息揭示会与投资决策对信息的及时性乃至即时性要求发生巨大矛盾。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而且在计算机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也使得财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甚至进行实时报告也不会是天方夜谭了。如今,人们已设想了一种电子联机实时财务报告(Electronic On-line Real-time Financial Report)系统,它是指企业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时将企业所发生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并将其存储在可供使用者查阅的数据库中,供使用者随时查询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以及其他重要事项,从而使财务信息在满足使用者信息需要上真正实现了“多、快、好、省”。因此,它又被称为“同步财务报告系统”或“全天候财务报告系统”。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与应用的普及,这一种报告系统的应用在不久即会变成现实,从而彻底解决财务信息滞后的问题,极大地提高财务信息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在决策中的地位。
四、未来财务报告的灵活性
现行的财务报告实际上是一种通用财务报告,它提供给不同使用者以相同的报告,并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予以标准化,所以它本质上是一种大批量生产模式。这一模式是基于以下假设的:一是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相同的;二是财务报告的提供者事先知道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或至少知道他们制定决策的模型。然而,即使从经管责任观来看,由于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使用不同的会计责任基础,他们的信息要求也是多样化的;而且由于:(1)使用者的目标和方法不同,(2)被估价的资产不同,(3)报告公司的环境不同,(4)使用者的信息偏好不同,所以使用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更何况很难事先确认使用者的所有信息需求和他们的决策模型,因此通用财务报告的局限性日益显著。如今,通用财务报告却应用广泛,究其原因在于:(1)通过与使用者沟通,可事先获得使用者的一些信息需求,从而满足使用者的一些共同需求;(2)有助于保持不同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可比性;(3)标准化财务信息使拥有有限资源的监管者、准则制定者以及审计人员能更经济、有效、实用和方便地监督公司的财务报告行为,而并不是由于它能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全部信息需求。为了革除通用财务报告模式的弊病,人们开展了各种探索,以增强财务报告的形势.
1、多栏式报告模式
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是相同的假设暗含了所有使用者对公司业务都持有相同的看法,这导致当存在多种会计方法时,只使用一种方法并提供单一信息。单一信息不便于比较不同计量和确认方法下得出的结论,也不得确认不同信息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这样提供信息通常与决策无关,并且无法实现真实和公允原则,还会产生会计数据固化。所谓数据固化是指信息使用者不能进行自我调整以看清数据的变化是会计政策变化引起的,它意味着使用者忽视不同会计方法有不同用途并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于是,人们提出了多栏式报告模式。即对同一经济业务按多种会计方法加以处理,并将由此得到的不同信息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使得单一信息走向多元化信息。使用这一报告模式时要防止信息超载问题。虽然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使生产和披露更多的信息变得容易起来,同时也降低了信息成本,但这并不是等于解决了人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有人已经论证了,许多人的信息瓶颈在于人们不是缺乏信息,而是处理信息的时间和能力的不足。因此,如何有效给使用者提供精炼的、能直接用于决策的信息仍是财务会计未来值得努力的方向。
2、“事项”报告模式和数据库会计模式
预先知道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这一假设导致财务报告数据的高度综合性。综合信息最严重的问题是阻止使用者按他们自己的需求来重新编制报表;另外,加工综合信息的过程还会导致信息的丢失与扭曲。同时,综合信息也忽略了使用者的认知方式的差异,为管理当局操纵会计数字进行盈利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提供了空间;使信息变得不及时,并为有效审计和使用信息设置了障碍,还排斥了使用者参与编报的过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又提出了其他模式,如“事项”报告模式和数据库会计模式。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索特(G·H·Sorter)在1969年提出的“事项会计”((Events Accounting)理论将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索特指出,在不完全了解信息使用的需求和决策模型的情况下,会计应立足于提供与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事项的信息,由使用者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即将数据综合的任务交给信息使用者。因此,财务报告应包括足够的明细数据以便使用者能重构发生过的经济事项。所谓事项,是指可观察的,亦可用会计数据来表现其特性的具体活动、交易和事件。据此,资产负债表是企业创立以来通过帐户分别汇总后以余额间接表现的各种事项的报表,收益表是直接表现企业于某个期间所发生经营事项的报表。从数据处理角度来看,事项会计以“事项”作为数据处理目标,经济事项发生之后,通过各业务处理子系统进入数据库,根据各类事项的特征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实时自动处理,以期达到反映和控制各种经济活动的目的。
数据库会计模式旨在提供一个数据库以便信息使用者从中提取不同明细程度的数据,它是在数据库环境中对“事项”报告模式的拓展,但与“事项”报告模式有不尽相同的取向。“事项”报告模式强调编制明细一些的财务报表,而数据库会计模式则着重于储存和维护最原始的数据。这时,对信息使用者的专业要求更高了,他们应该成为财务分析专家。
3、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
当代生产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管理方法的进步使许多行业中的企业可以大规模地按顾客需要组织生产(Mass Customization,MC),通过生产系统的灵活性和快速反应,实现产品多样化来满足顾客千差万别的需求。这一生产方式被称之为21世纪企业竞争的新前沿。MC概念实际上也适用于财务报告,因为信息比物质产品更适合于采用MC,其理由是:(1)信息是不灭的,即原始数据、中间信息和最后的报告可以在加工过程中共存;(2)信息是可以由多个人共享的;(3)容易复制,复制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4)信息可以不断地合计与再分解或分类与再分类;(5)信息可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在不同媒体上再现;(6)易于模块化和组合。于是,一种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型(An Interactive and Customizable Reporting Model)就应运而生了。这一模型的基本要素如下:
(1)数据库。报告单位维护一个可用来保存其愿意披露最原始水平的信息的数据库(包括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以便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生成不同的财务报告。
(2)模块化了的会计程序。报告单位的会计系统包括相互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模块。这些模块包括三类:财务报表要素、非财务信息项目、会计方法和表达方法。模块化的系统便于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将一种交易或财务报表要素按不同方法加以处理。
(3)报告生成器。报告单位在因特网上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报告生成器,它是报告单位与使用者交流的界面,并帮助信息使用者编制其所需财务报告。使用者可通过它选择具体的信息项目、类型和表达形式,就象人们选择电视频道一样方便。如不进行任何选择,使用者则可以得到一份通用的和标准的财务报告。为了避免使用者可能被许多选择项目搞得不知所措,系统还提供网上帮助来协助使用者使用报告生成器,特别是帮助他们选择会计方法以得到其真正需要的信息。
(4)学习机制。系统设置一个反馈渠道,以便信息使用者就如何及时改进报告系统向报告单位提出建议;还可设置一个记忆单元,记录最常被选用的信息、项目、方法和选择它们的使用者,这一信息可以帮助法规及准则制定者改进现行法规和准则。
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具有灵活性,允许报告单位与信息使用者双向、直接、快速沟通,共同完成实时报告,从而能比传统报告模式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并进而减轻信息不对称和提高资本市场效率。
4、差别报告模式
差别报告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实施。一个层面是从信息提供者角度,由报告单位为不同使用者提供内容(或在时间上)有差别的财务报告。由于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和获取信息的权力(途径或方式)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团已不满足于通用财务报告了。因此,企业可以有选择地、有重点地对外披露某些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团特殊需要的信息。例如,主要债权人收到的信息比一般股东更为详细和及时,债券评估机构收到的信息也往往比报告更为详细,等等。通过差别报告,企业既可满足特定使用者及其集团的特殊信息需要,又可避免因广泛对外披露而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差别报告的编制可以运用会计软件网站提供的自助式会计系统来实现。在法律、制度允许的前提下,差别报告应能在不久的将来加以运用。在我国,采用差别报告方式来解决“外行使用者”和“内行使用者”不同信息需求的矛盾,也许值得一试。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扩大与完善,财务分析专家等“内行使用者”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比一般使用者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及时性要求上都有更高的期望,因此有必要为两类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财务报告。
另一层面是从会计规范角度,建立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它实际上是由一国政府通过有关的准则或法规的规定,对不同规模或类型的企业在编制与提供财务报表的种类以及要求其披露的会计信息的格式、内容、数量、详尽程度等方面实行有差别待遇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下,一般是按企业的资产总额、年营业收入净额和年平均职工人数这三个标准,将企业划分为小企业、中型企业和大企业三类。对小企业实行某些会计信息揭示的豁免,允许其按简略形式提供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而不必提供现金流量表;对于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则必须按规定提供内容详尽的一整套财务报告;中等企业可以视自身具体情况在上述两种报告中作出选择或是提供详尽程度界于二者之间的财务报告。不同规模企业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存在不同要求,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迎合了这一要求。其实,这一制度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采用。最近,我国财政部已计划推出一套全国统一会计制度,但会将金融类企业、小企业作特别考虑,因此也有望在我国推行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
五、未来财务报告方式
未来财务报告在信息载体(存储介质)、传递方式与表述方式(格式)等方面都将与传统方式作不同程度的告别。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与提高,企业总有一天会取消纸质(书面、报纸)财务报告的印刷与传递,而是在网上发布信息;信息使用者也不必等待寄送或亲自去取阅财务报告。在信息的表述方式上,不再囿于文字与表格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图形与音像方式恰如其份地表达信息内涵,做到图文并茂,声像俱全,使信息的表达更形象、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因此,未来财务报告应是在网络上转输的、表式信息与音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实时报告。中国证监会在2000年1月1日发出通告,要求上市公司除在证监会指定的报刊杂志上登载年报摘要外,必须上网公告,而且对于在网上发布的年报信息要承担同样的责任。这预示了我国未来财务报告在存储介质与传递方式方面的发展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少华 著《企业财务报告理论与实务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葛家澍 主编《中级财务会计学》(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薛云奎 著《会计大趋势——一种系统分析方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4、胡仁昱 著《自助式会计系统》,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5、劳伦斯·A·温巴奇《九十年代的财务报告:势在必改》,《会计研究》1997年第8期。
6、肖泽忠《大规模按需报告的公司财务报告模式》,《会计研究》2000年第1期。
7、谢姆·桑德《会计的延续与变迁》(魏明海、施鲲翔译),《财会通讯》2000年第2期。
8、唐予华《知识经济与会计目标》,《上海会计》2000年第8期。
9、杨宗昌、张苏彤《论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及其在我国的运用》,《财会通讯》2000年第4期。
10、袁树民、吴旺盛《试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模式》,《上海会计》2000年第10期。
第五篇:我们畅想未来
我们畅想未来,心潮在澎湃,未来如诗如画的美好!我们憧憬未来,豪情在激荡,未来的生活充满阳光!
我们创造未来,雄心在飞扬,未来是那样的神奇、令人向往!
我曾多少遍问过自己,未来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和大家共同来探讨20世纪初期兴起的未来主义
(多媒体打出课题:积极虚幻的艺术奇葩
——辩证对待二十世纪初期未来主义艺术思潮)20世纪初期,意大利作曲家弗鲁奇奥·布索尼的著作《新音乐审美概论》被看作未来主义的雏形。诗人马里内蒂在巴黎《费加罗报》上发表《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宣告未来主义文艺思潮的确立。(多媒体打出《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
宣言一方面讴歌现代工业文明、科学技术使传统的时间与空间的观念完全改变,主张未来的文艺应当反映现代机器文明、速度、力量和竞争;另一方面诅咒一切旧的传统文化,扫荡一切文化遗产,主张摧毁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学院。马里内蒂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并主张表现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所谓“心境的并发性”。在绘画艺术上,未来主义者在立体主义多视点的基础上加上了表现速度和时间的因素。(多媒体打出读书札记那张图
雕塑方面宣布“绝对而彻底地抛弃外轮廓线和封闭式的雕塑,让我们扯开人体并且把它周围的环境也包括到里面来”。(多媒体打出有关雕塑方面的图片
建筑上认为未来的建筑物将是粗犷的、像机器一样简单。建筑艺术必须使人类自由地、无拘无束地与他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多媒体打出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图片
马里内蒂影响了两个被认为俄国未来主义开山祖的俄国作家,一是赫列勃尼科夫,他始终是个诗人和神秘主义者;一是年轻的马雅可夫斯基,他后来成为「革命诗人」。俄国未来主义者标新立异的文学技巧难以成为建立一种比较广阔的文学运动的基础。马雅可夫斯基去世时,未来主义者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场全球范围的新科技革命勃然兴起,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系列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了解和把握这些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以对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作出预测,就成为人们的迫切愿望。未来主义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揭示按照人类的需要所作的各种选择实现的可能性,对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景进行预测和说明。从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未来学。
未来学对后期未来主义的启示有:科学预测是可能的,未来研究可以成为科学;未来研究和社会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对未来的预测可以成为人们行动的依据。科技决定论对未来主义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科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可以消除社会差别,解决现有的一切社会制度中存在的弊病;科技专家应该主宰和掌握人类的命运,成为社会的统治者;科技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
未来主义所倡导的一些元素至今仍然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主义对年轻、速度、力量和技术的偏爱在很多现代电影和其他文化模式中得以体现。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西方国家以丹尼尔·贝尔再一次掀起未来主义思潮,《第三次浪潮》和《大趋势》在世界引起很大的反响。未来主义对未来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的想象很有创造性。(多媒体打出《第三次浪潮》书名作者,最好有内容简介(多媒体打出《大趋势》书名作者,内容简介)美国电影《未来世界》,好莱坞接连推出《星球大战》等系列影片,在20世纪八十年代成为全球高票房影片,这些影片想象着未来世界的工作、生活、社会环境、以至于战争。地球创造了人类,人类最终毁灭地球。这,不得不令人类深思!(多媒体打出一个星球大战的图片
科技是人类创造的科技,科技主宰不了人类。玛丽·居里夫人认为,科学需要想象,有想象才有发展。科幻文化的发展是人们对未来世界的发展的展望和追求。人类需要对未来的畅想和憧憬,社会才有进步,20世纪60年代以丹尼尔·贝尔再一次掀起未来主义思潮,《第三次浪潮》和《大趋势》在世界引起很大的反响。未来主义对未来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的想象很有创造性。
但20世纪初期的未来主义者们将艺术思潮简单而粗暴的划分为“未来主义者”和“过去主义者”。他们有时甚至对这些所谓的“过去主义者”们进行身体上的攻击。这些“过去主义者”包括那些对未来主义的画展或演出没有兴趣的人们。他们对现代战争大加颂扬,认为战争是艺术最终极的形式。使得他们公然支持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我们知道,任何形式的文化不管怎样富有想象都应根植和承继于本名族的文化传统,所谓超越现实生活、脱离名族特色的文化都是凭空想象只不过是空中楼阁。是一种积极虚幻的意识而进行的一种抽象的朦胧的艺术创作。艺术应该多种形式并存,不能唯我独尊,否则就再也不是艺术的了。
朋友们,让我们展开对未来世界想象的翅膀,站在先贤的肩膀上,踏实今天,勾画明天,遨游美妙的未来世界吧!(多媒体打出追求理想的图片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