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读后感(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12:5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尼采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尼采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读后感》。

第一篇:尼采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读后感

结合尼采《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谈对高等教育的看法

刘诗媛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尼采14岁时,进入普夫达中学,这个学校课程都是古典的,训练很严格,出了很多伟人,如诗人和剧作家诺瓦利斯,语言学家和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Schlegel,以及康德的继承者、伟大的先验主义和道德哲学的代表费希特。1864年,尼采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言学,1869年2月,年仅24岁的尼采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论我们机构的未来这本书》其实就是尼采先生于1872年1月至3月在巴塞尔大学所做的五篇演讲的文字版。

在这本书中,尼采以旁观者自居,通过第三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一场哲人和其学生间对教育深刻的讨论,但其实了解尼采自身的教育背景过后,读者不难发现,那个刻薄冷静不时激动的哲学家其实就是尼采对自己的一种书写,而老哲学家和年轻学生之间的关于真正教育的种种唇枪舌剑其实更可以看作尼采自己内心激荡着的思想斗争。关于教育何为,尼采属于逆流而上的孤舟,在时代的浪潮里,他选择了发出不同的声音,一如他其他所有特立独行的行为。而笔者的任务并不在于挖掘尼采独特的一生,而是在于通过尼采所作的这五篇演讲,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教育现状,做一些比较和探讨,希望能借此得到一些启迪。

现下中国的教育现状,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同时也是教育改革激荡三十年后的一种结果,当然现在这种教育改革仍在不断激荡中。“激荡”这个词在这里完完全全是一个中性词,只代表客观。高等教育的改革过程最为引人注目,动荡年代过后,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于是高考恢复了。而一小部分人接受了知识的武装过后,时代要求大部分人也要接受高等教育,于是大学不断的扩招中。而大学专业也逐渐细化,以前的大类学科被拆分为几个小专业,每个小专业都企图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创造最高的学术成就,而非专业的知识则成为了可有可无被逐渐弱化的部分。高职教育被国家极力推广,大量农村学生涌入城市学习职业技术,希望以此得到在城市扎根的契机。而在中国所有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国家都是其背后的指挥官,是大部分教育改革目标的最终指向,这与尼采书中所写当时德国的现代教育的情况十分相似——“我必须区分两种主要倾向,──两种支配着我们教育机构现状的潮流,他们表面上相反,但都具腐蚀作用,从他们的结果看终于合流:第一种是尽量扩大和普及教育的冲动,第二种是缩小和削弱教育本身内涵的冲动。基于各种理由,应该把教育送往最广泛的阶层——这是第一种倾向的主张。相反,第二种倾向则要求教育放弃其最崇高最高贵的使命,屈尊为其他某种生活形态服务,例如为国家服务。”

而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教育的普及也带给了我们对于教育的全新认识。好好读书吧,读个好大学吧,找个好工作吧,多赚钱吧,然后你就幸福的过日子了。笔者相信现在大多数学

生多多少少都被灌输过这样的意识,仿佛教育不再与那永恒的愉悦挂钩了。小学文凭都靠捡破烂开奥迪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还能不努力赚钱吗?社会给我们这样一种错觉。“在这里,利益——更确切地说,收入,尽量多赚钱——成了教育的目的和目标。按照这一倾向,教育似乎被定义成了一种眼力,一个人凭借它可以‘出人头地’,可以识别一切容易赚到钱的捷径,可以掌握人际交往和国民间交往的一切手段”,对于一部分现代中国人来说,高考考到令人满意的分数后,上大学的开始不过就是参考各大新闻媒体对于专业就业形势的评估,在一堆不好找工作的专业里挑个最好找工作的专业而已,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无关,更与自己对该专业的了解无关,当然什么自身素质的提高,精神的不断修炼更不必提。笔者也是一个工科生,从来都认为自己接受的不过是名气更响的职业教育罢了,所接受的被称作“教育”的最终指向,都是在于如何找一个好工作以及如何更好地符合国家的标尺罢了!可是所有的人都努力成为国家的人才的同时,国家却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给这些“国家人才”。许多人找不到工作,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事实上所有人都具有一模一样的价值的时候,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时代的浮躁气息早已荼毒了我们的大学校园了,而最可怜的则是戴着防毒面具的少部分有意识者却被人耻笑,视为异类。

就笔者的课程设置来说,基本上只学与工程类相关的课程,从基础到专业课,杂而不精是一个特色,许多课要等到研究生阶段才会深入。而非本专业课程,如英语、计算机类,都是要为靠一些国家颁发的证书而做准备的课程,属于国家要求,其余的则数思想政治教育,毛概马原一类,所占时间最少的则反而是人文素质教育,一学期只能修一门课,不得多选。从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政治觉悟高于人文素质,专业能力大于人性培养。几乎不学习任何艺术类课程,绝大部分学生对自然的认识几乎为零,学习了那么多科学巨匠发现的自然原理,却不能认识一种大学校园中栽植的自然植物,岂非可笑。

对于教育的要求,尼采的观点或许可以用两个字来代表——古典,这与尼采的教育背景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严格的基础训练,遵循古人的方式生活学习思考,企图达到古人的精神高度和成就,这是尼采中学时期接受的教育,也是尼采所推崇的一种教育方式。由于尼采接受的是人文教育,对于实用科学,在《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这本书中他谈的十分少,但我们也依旧可以在他对人文教育的看法中学习到一些有用的东西。比如,提供真正的实践指导,使学生习惯于严格地自我训练。现在中国大学的教育由于受到时代浮躁气息的影响,训练目的大都倾向于就业和单一化的学术科研,而不是培养出全面的人才,大多课程浅尝辄止,老师讲不深入,学生听不到位,到头来学到的只是“职业技术”。

依照尼采先生的看法,教育理应是为真正的人才服务的,而只有能培养出“天才”的教育,才能被称作真正的教育。而现代新闻媒体的发展使得其似乎对教育有了颐指气使的资格。教育本应是严谨而艰苦的跋涉,而现在,在新闻媒体的“引导”下,交易就像是生产配件的模具,被规格化标准化了,教育的实质被缩小了。我们接受的教育程度仅限于国家要求的程度,高于国家要求的教育变成可有可无,诚如笔者前文所说,非专业要求即“不必要”。这样一来,也许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和博士生能达到社会和国家的要求,却远非“天

才”。他们或许能创造出平庸的繁荣,成为国家机器的有用“零件”,但他们却不会是创造“动力”的发电机,绝不会是人类画卷上的点睛之笔。或许在世时有一些作为,能被记住一时,可当他们逝去,便很快会被世界所遗忘。真正的教育,不是被困在“国家鸟笼”里的珍禽,它应该是为全人类服务的,假如你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思考教育,教育便不应该狭隘到只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而设立,不应沾上功利的气味,而是应以追求亘古不变的真理为目标,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贡献为目标,真正的教育追求这样一个作品,它擦除了主观性的痕迹,超越于时代的影响,如同一面明镜,映照事物永恒不变之本质。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现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往往还是以“生计机构”为主,而“生计机构”和“教育机构”在尼采的眼中是十分对立的两种存在。那么,笔者不禁想,假如尼采存在于现代中国,他是否会时时感到悲戚?而现代中国又是否能容纳他这样一匹浪漫不羁的骏马呢?

“为了生存,为了进行他的生存斗争,人必须多多学习,可是,他作为个体为这个目的所学所做的一切仍与教育毫不相干。相反,唯有在一个超越于这个窘迫、必须、生存斗争世界的大气层里,教育才开始。”在这里尼采提出了“主体”这个名词,认为人过分高估了自己“主体”的能力,把精力都投入到了对主体的扩张当中,对财产、权力、威望、名声的追求,都仅仅是“生存斗争”的一种体现,而为了这些进行的学习,都不能算作真正的教育,因为“真正的教育不肯让利欲熏心的个体玷污自己”。他还有一个巧妙的比喻,真正的教育是纤足的“仙女”,而把前途、利益作为目标的自称教育者,不过是一个“有智识的女仆,生计、利益、需求方面的女管家”罢了。

但是实用科学并非是无意义的挣扎,实用科学的发展的确让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文艺复兴运动复兴的不仅是文艺,还有科学。科学的发展是理性扩张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与人类》对于真理的追中求,更何况科学实际上可以说是哲学的儿子,两者的联系可谓是千丝万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有建的哲学家,自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时代起,人类就有了对自然哲理的热烈的追求了。如果文科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和中心,那么实科教育就是给予它实际存在的骨骼和肉体。只是对于科学的追求从来不该是无选择无节制的,如果对科学的追求是与自然作对的话,那么笔者恐怕很难苟同这种追求。人应该在一种与自然非常亲近,近乎私密的关系中成长起来,而不是被迫去学习如何征服自然。“由于这种新的强迫性的观察方式,丢失的不是诗意的幻想,而是依靠本能唯一真实的领悟自然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依靠精明的计算智胜自然的能力。”核武器,转基因食品,是人类为应对生存危机所作的搏斗,可其后却对人类和自然都产生了致命的威胁,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何尝不是自食其果,而我们现在却已难再回头了。

柏拉图曾在《斐多》中描述教育,谈到了那扇翅膀的雏形,“每当灵魂为美所动,它便鼓励和承载灵魂飞升—飞向不变的、纯粹的、一切摹本所从出的事物之原型的王国”。笔者认为,对真正教育的注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真正的教育在于对亘古不变的真理、“事物原型的王国”的追求,在于培养出能做这样

追求的人才,那么,对于这样的人,到底该施与怎样的教育呢?尼采先生提出了三个方面:对哲学的悟性,对艺术的本能,古典人文修养。笔者认为这对于现代人来说还不够全面,因为自然科学已经融入我们的血肉了。但这三点的确是不可或缺的,对世界人生的惊疑,寻求万物统一的欲望,需要哲学给予我们这种思考正确的引导,正确的艺术感觉,是我们对文化产生高贵的热情,对漂亮却缺乏意义的东西产生“生理上的恶心”,特别是文学作品。尼采认为语言也是一门艺术,需要严肃正确的艺术感觉。另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古典人文的修养,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西方东方的古典文化同等重要,经史子集和古希腊哲学,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叩响人类精神世界的不可或缺的敲门砖,正如作为一个中国人,假如没有阅读过四书五经,便不可能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的本源在哪里。而现在的大学教育似乎放弃了对自己的最终归宿的追求了,大学里只教对职业需求有用的内容,而对人的塑造有用的精华,比如基本的文化教育,艺术教育,对自然的感性认识,被排在了后面。中国人不学四书五经,也不学习书画器乐,没有了长衣飘飘的风雅。现代人对自然没有充分的感性认识,便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便会无节制的让科学践踏一切。古典不仅仅针对文科,也会针对理工科,这是笔者的鄙见。所以也许我们的教育更应该学习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主张,顺应好“天时地利”,少急功近利一些,多为了人的长远发展考虑一些,做到真正的“素质”教育,那么我们中国人的素质到了外国也许就不会再如此受人诟病了。

第二篇:尼采六论读后感

经济与管理学院课程作业

(学年第一学期)课程作业性质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学号成绩

《尼采六论——哲学与政治》读后感

我阅读的著作叫《尼采六论——哲学与政治》,是分析尼采的主

要哲学观点及由于在现代启蒙哲学的语境中,尼采如何为哲学辩护,又如何让哲学重新陷入危机的,使哲学面临重大考验的一本书。

《尼采六论》顾名思义,就是主要分析尼采的六个论题,包括:

一、“谁有耳朵,谁就会听到的”;

二、“我的公式就是热爱生命”;

三、“恰恰相反,我的朋友们”;

四、“我从来不对群众宣讲什么”;

五、“哲学与政治”;

六、“理性与意志”。六论之后的余论(永恒,抑或

虚无)及附录部分(尼采与柏拉图),探讨的是尼采思想与虚无主义的关系问题,是反思尼采(未来)哲学危机的一个补充。

读这本书,对于很多词语印象深刻:查拉图斯特拉,狄奥尼索斯,超人,狄奥提玛,热爱生命,创造,自由(贵族主义式),上帝死了,新上帝,永恒复返,隐微术(撒谎),显白,善,恶,哲人,宗教,哲

学,政治,wille(意志),geist(精神),柏拉图,苏格拉底,荷马,马

克思,未来哲学等。

书中运用大量文字结合《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中的内容

来分析尼采的思想及观点。这本书是尼采自认为“最深刻的书”,运用寓言、诗剧的体裁写成,其中散文、诗歌、戏剧多种因素纷然交织,叙述、抒情、情节冲突的技巧并置辉映,诸多隐喻、象征、反讽、戏仿的手法更是随处可见,可谓五步一个机关,十步一处陷进,尼采的修辞在这部书中达到了顶点。但尼采如此卖弄“风格”只是在暗中较劲,暗中跟他的死敌——柏拉图对抗。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只是他用来隐藏自己的面具之一。是他学到的哲学撒谎技艺——隐微术。哲人依靠说谎来统治民众、宗教是哲学最隐秘的谎言。

尼采认为:上帝死了。这是他撒的最大的谎。这一极端反宗教的观点表明他是反基督教的(但并不反基督)但并不说明他就是无神论者。因为基督教大力鼓吹的禁欲主义,否定了等级秩序、鼓吹普遍平等,而尼采对等级宗教是十分心仪及崇敬的。所以他大胆披露,甚至说出“上帝死了”这一令人恐慌的言论。尼采在诅咒的同时,极力构建一个新上帝——狄奥尼索斯,尼采主张从未来哲学中创建新宗教,一种未来宗教。

“永恒复返”是尼采“创造”的新价值、新理想,这种价值理想根本上关涉对生活、自然的“新理解”,在尼采的学说中是最难理解的。永恒的是什么?复返的又是什么?尼采这个孤独的战士一直在找寻。但到他离开人世也没能解说清楚,也没能证明出其是否是一个事实。

尼采同时也是位政治思想家,所以她的哲学思想从一开始就关注现实,就是政治性的。尼采设想了一种未来大政治,从时间上看,大

政治是未来的政治;从范围上来看大政治是超越民族主义,超越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是欧洲范围、甚至全球范围的政治;从目标上看,大政治要达到“一个统治全球的统一的欧洲,一个不仅统一,而且由于拥有统治全球这一崭新、超凡的使命而获得新生的欧洲;从政治制度上看大政治是一种哲人或者说是哲人王统治下的等级制;从道德与法律上看,大政治的道德观念来自哲人王的权力意志;从生活理念上看,大政治倡导一种全面肯定生活、承负痛苦的大地信仰;从政治类型上看,未来大政治属于一种“神权政治”。

看这本书,其实花了不少时间,每晚在图书馆捧着它,字句间的意思要反复阅读好几遍才能明白,有时甚至反复阅读也不得其意,有种囫囵吞枣的味道。对于尼采,这个伟大的哲学家,以前很少去了解,知之甚少。现在通过阅读这本书,对尼采的学说及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说收获也挺大的。他反对基督教及柏拉图,崇拜荷马,热爱生命,崇尚自由,提倡创造。知道了他他的哲学写作意图——为哲学的高寒品质辩护;他的隐微真理——权利一致与永恒复返学说;他为哲学统治地位所做的自然正当性辩护;他对哲学的复兴,辩护与捍卫,他的反思未来哲学的内在危机;他的孤独、困境与期望。

第三篇:尼采读后感

(一)感受伟大

不是强大,而是对于伟大感受的持续造就了一个伟大的人。——尼采《善恶的彼岸》

尊崇你心中对于伟大最直接的感受,但我们总是不可避免的陷入渺小之中,即使对于强者,到处都充满了思想的诱惑。这份自发的贬低始于当我们认为自己的伟大比别人的“高级”之时。

你这感受伟大的心灵,怎么就让世俗的渺小遮蔽了你的双眼?每一次太阳从东方升起,每一次海浪拍打沙滩,每一次潮水撞击礁石,每一次微风袭过麦田,每一次雨水冲刷大地,每一次繁星布满夜空。这一切的感受,难道还不足以抚平你现实中的创伤吗?

(二)现实与科学

既然跑了那么远,何不继续跑下去?——《阿甘正传》

人类的历史已经步入了成年,我无法预测还有多久会到达晚年,也许是世界资源耗尽的时候。世界将会重新陷入混沌?毁灭还是新生?

或者是我预想到的另一个末日,当人们只需要对染色体稍作修正之后,就完全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或者人的记忆可以随意的拼凑,我每次想起都会无比恐惧,这比人类被毁灭更可怕。

科学的目标是解放人类,但我们终将去向何处?也许是更舒适、更没有危险。但如果同时使人变得更渺小、更卑微的话。这代价是不是太大了?另外,更可笑的是,现在的科学已经变得不再让人安全了。

人类是盲目的并且时常不够理智,科学创造出的成果对于我们来说显得过于巨大和难以合理运用。我们盲目坚信科技造成的恶果,必将由更成熟的科技来弥补。这真是一次危险的赌注,赌上了子孙的生存环境甚至是生存权利。

摧毁总是比创造容易,只要这一带有现实悲剧意义的事实存在,那科学始终是危险的,并且随着它的进步,这一危险将不断增长。

阿甘的这句台词,更像是人类承认并且认可了科学崇拜的盲目性。

人是很会自我安慰的动物,越来越多由物质堆砌的符合病人趣味的艺术商品,更容易让人陷入安逸的享乐主义,而原本拥有至高地位的寻找形而上人生意义的冲动正在逐渐消失。社会需要人变得愚蠢和狭隘。

你这一生,难道想在自我安慰中度过?

(三)厌世者、思想者

有理想但找不到通往理想的道路,那么他的生活比没有理想的人更轻浮和厚颜无耻。——尼采《善恶的彼岸》

你们这些看清现实的厌世者们,你们破除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但怎么就在此停步了?如同以往基督教将人类的恶作为对立面来压抑自身一样,你们竟允许了让现实种种的不堪压抑自己。难道你们觉得这样做为放纵自己找到理由了?这是何等滑稽的逻辑啊?!

还有我可敬的思想者们,你们破除了善与恶的对立,是否又陷入深刻与肤浅的对立呢?何以强者必定深刻?而弱者注定肤浅呢?哲学是否也成了你们的毒品?

我希望你放眼现实,有所行动,而不是面对这巨大深渊时,一味的嘲笑蔑视,深渊也在凝视着你。别把你的智慧,挥霍在讽刺弱者上。

(四)悲剧人生

从生命的整体看,短暂的悲剧迟早要归入永恒生命的喜剧之中。——尼采《快乐的科学》

回到最初,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尊崇自身的感受。一切以我们的个人价值观进行评断,抛开最初被灌输的是非善恶的成见。

人生的悲剧性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具有深刻的力量。强盛并非必然伴随着痛苦,但痛苦却是强盛的炼金石。爱之深,痛之切。

(五)强盛的人类

我心中最悲壮的场景,当诸神手执神器欲将人类毁灭之际,人类挽在一起,哼着相同的曲调,面庞也许带着畏惧,但铭刻下的是坚毅。悲壮的歌声响彻大地的每个角落,这一刻,你还会在意神的力量吗?

正如恶魔是使人恐惧的一样。神,只有当人类脆弱到还需要他的启示时,才有他存在的意义。也许,人类的意志无法强盛到面对恶魔不再恐惧,但当这恐惧无法再造成进一步的退让,当人们即使恐惧也依然敢于直面他时,恶魔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神啊,是否连你也畏惧强盛的人类?!

(六)做自己人生的观众,与徒劳作战

“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人和地球缺乏意志;在每一个伟大人物的命运背后都回响着颂歌一样的一个更响亮的声音:“徒劳!”——尼采《论道德的谱系》

我要求你做自己人生的观众,你要让自己的人生有伟大的剧情。

也许与现实的黑暗奋战不会有成果,我们将被嫉妒和诋毁淹没,如同西西弗搬动着巨石,吴刚砍伐着月桂,永无休止地重复着徒劳。

但是,我的兄弟啊,别让徒劳这个字眼阻挡了你的步伐,做自己的观众,只有你自己才懂得体会与现实、与深渊甚至是与徒劳奋战的神圣和强力!

凝视你自己,一位无所畏惧的斗士,敢于向一切发起挑战。连徒劳、渺小以及诋毁等等,在他人眼中自身下降到最低的恐惧都能克服并超越的战士,这世界上还有什么能阻挡你?!

持续你心中对于伟大的感受,只要人类尚未灭亡,他们总是会承受世界上最深重的痛苦,却又一次次迎来胜利的黎明。

第四篇:教育论读后感

《教育论》读有感

从小我就想过我长大以后要干什么,以前的我曾幻想过当自然科学家,有的是宇航员,还有的是政府官员,到后来比较现实了,就想着自己要能是个白领也好啊,可是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甚至还有抗拒情绪。可是当我的志愿电子表上显示着我被陕西师范大学录取,要做一名教师时,我傻眼了。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么多渴望知识的眼神,这么对纯洁可爱的美丽心灵,我要为他们做些什么,才能让他们能更好的茁壮成长,我要怎么做,才能让这些可爱的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更远的扬帆起航。

在看有关教育类的书籍时,斯宾塞的《教育论》给我很深的感触。与我自在读者上所看到的一篇文章颇有相似之处。题目是《看美国老师是如何讲灰姑娘的故事》。当时我就在想,一篇童话故事你能讲成什么样子的呢,到底如何讲才能更吸引学生,看完以后,我很佩服这位老师的智慧。斯宾塞在《教育论》中也提到过了,科学的教育在智慧上的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力,让他们知道周遭的事物、事件和后果是怎样相互依存的,才有可能产生正确的判断。

我觉得死板的教法和泛泛的说教是引不了学生的兴趣的,从思考中,旁敲侧击更能让孩子接受知识,因为知识是他们自己主动去学习去索取的,这样比老师灌水管用的多。每一段故事情节,都是由问题引入的,由孩子回答,然后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而结论让人恍然大悟的,让人有原来如此的感觉,有一定启发性的。

在文章中,有一段故事情节,是辛黛瑞拉在参加完舞会后,在午夜十二点的时候终于赶回去了。也许我们看完后就没什么感想了,但是我们可以问自己如果辛黛瑞拉赶不上马车,没在规定的时间赶回家,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时候你才会想到结果会是一切变回原样,接下来老师给出的结论是: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这个结论让你欣然接受并时刻告诉自己注意守时。还有一点让我深有感触的是,老师让孩子们自己总结出了其实继母和姐姐自私并不坏,让孩子们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继母,你也会选择不告诉辛黛瑞拉舞会的事情,所以老师得出的结论是: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

在这样的教育的孩子会拥有博爱的情怀,懂得换位思考,在他人的立场上去关心和理解他人,这对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有很大影响的。当老师在问学生这个问题时: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我的答案会是简单的不能,却不会在深入思考了,但是这位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很棒的人生态度——爱自己。在以前传统的教学当中,我相信老师会告诉学生,你们要互相帮助,舍己为人。可是不会有老师告诉你要懂得爱你自己。因为不太符合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历来的传统美德,也许会有人说你怎么可以只想到你自己呢,可是爱自己,这个道理很简单也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条,试想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就是辛黛瑞拉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所以,对于孩子们而言,要爱自己是多么的重要,就像老师告诉孩子们的就算以后没人爱你们,没人支持你们,记住一点要更爱自己。也许对于我们而言,故事讲到这就算讲完了,但是,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这是传统教育的我们绝不会考虑的问题,因为我们崇尚书本崇尚权威,但是这故事确实有个不合理的地方,十二点了所有的东西的都变回了原样,水晶鞋没变回去,也许你会说童话嘛,结局会是圆满的。但是问自己你有没有考虑过或者发现这个问题呢?所以打破权威和创新思维是我们这一代孩子中很缺乏的东西。对于灰姑娘这篇童话故事我看了不止一遍,但是每一次的读只是加深了我对情节的记忆,而从来没有想过这篇童话故事中蕴含着这么深刻的内涵。教师还有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激发学生的情感。

当然科学教育在道德上的训练价值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现在来说说我遇见的那些老师。有一位老师是我五年级的班主任,她严肃古板,课堂很认真负责,还有她最爱偏心学生。那时的孩子是最需要老师关心的时候,那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每个班很多学生,老师不可能关心到每一个孩子。当时的我很幼稚,认为学习好就能博得老师喜欢了,于是那时用功学习,在期末考试

中取得了好成绩,按理说应该得三好学生的,但是,老师私自把名额给了一个另一个学生,原因是她的成绩也很好,最重要的是老师跟她妈关系好。在现在看来,对于那些没有多大意义的证书根本没必要去计较,但是当时的我对于证书的渴望不仅仅是我成绩进步的证明,更重要的是,这个事实让我明白了就算我学习好了,也不会得到老师的喜爱和关心。这也让当时的我认为自己就是讨人嫌,没有用处的。长大后在回想起这件事,特别是当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时,我就常告诉自己,爱护孩子的心灵比上好一堂课还重要,我不愿意孩子就在我的手上留下阴影。

还有一位老师,是我在上初中的时候班主任。他以他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教学态度,风趣幽默的话语,平易近人的性格博得我们的尊敬和喜爱。课堂老师的知识是丰富的,话语是幽默的,课堂下的老师会经常关注我们的动态,发现什么异常的时候,都会找我们谈心。虽然很多的老师都有过这种教育态度,但是,很多的时候都是空谈,有时候有的老师比我们还忙。老师不仅仅去关心我们,与我们像朋友一样的相处,更重要的是他的教学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影响。课堂上他让我们自由发挥,给予引导,鼓励我们说自己的奇思妙想,尊重我们的多元发展,在很多事情上,该软即软,要硬则硬。我们学校有上晚自习的习惯,上课时间为7点30分,但老师要求我们7点就必须上玩自习,他常告诉我们,笨鸟先飞,要走在别人的前面,别小看这短短的半小时,日积月累就比别人多学了多少小时了。老师这样的学习方法让我一直沿用至今。老师的为人师表也给我们影响很大。在为人处事上待人谦和,没见过老师发过脾气,做事有条不紊,个人生活中,讲究干净整洁,给刚离家要自己打理生活的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教育论》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老师是世界上最贵重的名字。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老师的生活习惯,老师的为人处世,都会给学生留下不大不小的影响,在课堂上,老师的语言风格,老师的一言一行,也许会被学生模仿,还有老师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也许会被学生视为箴言,所以老师做的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做的是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身为老师的你会不知不觉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是对老师最高的要求和评价了。

07级汉语言文学五班

40702243 王丽瀛

第五篇:尼采的哲学思想读后感

尼采的哲学思想读后感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19世纪末德国重要哲学家,他受生存竞争学说的某些影响,把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发展为权力意志,并提出了超人的理论,从而赋予唯意志论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内容。在哲学上,尼采成了德国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和施本格勒的历史哲学的先驱,并对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20世纪西方重要的哲学流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尼采哲学的精髓即是重估一切价值,其意志是压倒一切的。

第一次接触到尼采是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在我的印象中,尼采是一位自诩“太阳”的充满傲气的狂人。对于他的哲学,总是无法理解。但是通过阅读后,才发现尼采的哲学让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看法对待人生。

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言:“人们总认为尼采是宣扬法西斯、超人、权力意识等,把他归为强权政治与种族主义,认为是一个政治狂人,但实际上他所关注的并不是政治问题而是人生问题,所有我们当作的政治问题都是他对人生问题的解释。所以我觉得尼采是一个真诚的思考人生的哲学家,他所思考的高度几乎无人能及。”

尼采的著作中很多地方后面都有着权力意志的踪影。他说,哲学就是这种暴虐的冲动本身,就是神圣的权力意志,“创造世界”的意志,探求第一原因的意志。他还把生命也联系进去,说“生命首先力求释放自身的力量——生命本身就是权力和意志”。尼采说:“一切情绪都是强力意志的发展”。如果要问这什么是强力意志?尼采就会答道,强力意志就是原始的情绪。情绪是意志的形式。而意志就是情绪。这好像有点循环解释的味道。他一会说意志是情绪,然而有时候又说是激情,感情等等。或许对于尼采而言,它们的本质的基础都是强力意志。如果用希特勒的例子说明一下会好理解一点。希特勒等法西斯分子他们要权力和强权,开始也是用很情绪化的语言,激发人们的某种感情或激情。法西斯分子他们的行为为什么那么疯狂,我觉得用尼采的这种思想可以解释。人毕竟是很容易情绪化的动物。

尼采最重要的意义还不在于学理的探讨,而在于精神的示范。我始终记着他在投身哲学之初的一句话:“哲学家不仅是一个大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个真实的人。”这句话是针对康德的。康德证明了形而上学作为科学真理的不可能,尼采

很懂得这一论断的分量,指出它是康德之后一切哲学家都无法回避的出发点。令他不满甚至愤慨的是,康德对自己的这个论断抱一种不偏不倚的学者态度,而康德之后的绝大多数哲学家也就心安理得地放弃了对根本问题的思考,只满足于枝节问题的讨论。在尼采看来,对世界和人生的某种最高真理的寻求乃是灵魂的需要,因而仍然是哲学的主要使命,只是必须改变寻求的路径。因此,他一方面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无情批判者,另一方面又是怀着广义的形而上学渴望的热情探索者。

一位大师曾这样说过:如果说康德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通往古典哲学的桥,那么尼采则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通往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桥。

尼采哲学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人们对它的认识堪称见仁见智。雅斯贝尔斯说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而此颤栗的最后意义尚未被估价出来。伽达默尔在90岁的时候曾评论道,20世纪处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发了他们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观念和意象。弗洛伊德、莎特、海德格等都是深受尼采影响的大哲学家。

尼采,这一哲学奇才或许并不多人赞赏。但是,不可否认,他的思想给了后世人影响力深远的启发,他让我们发现了另一角度去看待人生,世界。

下载尼采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读后感(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尼采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读后感(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当尼采哭泣》这本书看的并不连贯,前半本用了几周的时间看的,后半本用了4天看完。本书是将历史上两位大师,哲学家尼采和19世界末欧洲最负盛名的医生布雷......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范文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关于《当尼采哭泣》这本小说,从情节来看,是一篇高潮迭起的心理推理小说。存在主义大师尼采和医学大师布雷尔开启了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故事开始......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一)眼泪的力量晓青你能接受伟大哲人的眼泪吗?你能想象尼采哭泣时的哀伤与无助吗?你能容忍自己给伟人脸颊上流淌的泪水进行懦弱的定义吗?不,请将你的泪水吞咽回去......

    《正负2℃》观后感-论我们的未来

    论我们的未来 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再一次看了《正负2℃》这部电影,看完之后依旧如第一次看完那样心中感受颇多。然而这份感受不再只是杞人忧天的担心与恐慌,而是一种面对未来时......

    《教育的未来》读后感[精选合集]

    21世纪是个信息化、科技化、国际化、多元化的地球村时代,教育是国家迈入21世纪的最基础工程,因此教育的改革与落实已成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与大业。温世仁先生从科技的观点,对......

    《尼采的心灵咒语》读后感

    一本明心见性的好书——《尼采的心灵咒语》读后感陈文明最近,我偶然从厅资料室借阅了《尼采的心灵咒语》,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没有看。最近,利用闲暇时间翻阅了两遍,感觉这是一本好......

    尼采论教育——《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北大社[5篇范例]

    尼采论教育——《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北大社 2008-12-01 08:59:34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最困难的任务仍然在于,怎样才能从这一理想中引申出一系列新的义务......

    理解教育论读后感

    读后感最近,我拜读了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江玲教授的《理解教育论》,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育是一种态度,老师怎么对待学生,怎么对待知识,都表现出了教师的教育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