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教育生活化途径

时间:2019-05-13 21:3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教育生活化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教育生活化途径》。

第一篇: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教育生活化途径

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教育生活化途径

摘要:在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村初中的学生面临着思想上的冲击,从而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导致因价值目标失落而造成的内心空虚和失衡,阻碍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从目前农村初中生的思想现状看来,很多问题的产生与社会、学校及家庭在生活中的道德教育不到位有关。因此,我们需要回归生活本位,从各个生活细节去研究和解决问题,从而推动学生德育教育的不断发展。关键词:多元文化 农村初中 德育 对策思考

多元文化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的建立及世界人口流动等因素,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下,由各民族间文化流动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冲撞和交融,由此而产生的特殊文化环境直接影响当下初中生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效的信息传递,农村初中的孩子也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但是因为社会生活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相对薄弱,农村初中所面临的德育问题更为突出。这就需要农村初中的德育工作者积极寻求良好有效的方式去提高青少年的德育素养。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因此,我认为德育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寻求生活的教育途径,以生活作为道德的“基础事实”,德育教育的生活回归是我们应该切实做好的工作。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村初中生的思想特征分析(1)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明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流的增加,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景观。这些丰富繁杂的信息对身处其中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会导致中学生价值观的冲突及紊乱,而价值多元和价值冲突又使主导价值观进一步淡化和终极价值进一步迷失,进而影响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导致因价值目标失落而造成的内心空虚和失衡,阻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2)“非主流”浪潮冲击下的遗失

目前的初中生大都是90后,而90后通常都被人们贴上“自我”、“叛逆”、“非主流”的标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网络的普及,原本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初中生接收外界讯息的渠道不断增加,他们通过发达的通信可以方便地与他人交流沟通,因此以往认为农村孩子见识少,信息不灵,生活环境封闭的状况已不尽然。其实,在如今的农村初中校园里我们可以随处捕捉“非主流”的痕迹,他们一样地对主流文化认同感淡化,主张个性、自我和另类。例如很多才初一的孩子喜欢将头发剪得特立独行,有时还指导理发师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吹剪,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我所任教的班级中几乎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腾讯账号,且

1网名无一不是是所谓的“火星文”○,大都和情感和伤害有关,并且喜欢将一些较为隐私的内容大方地显示在QQ空间以及个性签名中,充分显示出张扬的个性。这不禁让人感觉到原本农村初中孩子身上特有的质朴、纯真已不复存在,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很多美好的东西正在逐步遗失。(3)理想信念的缺失,崇高情感的淡漠

目前很多农村初中生没有崇高的理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淡漠,思想觉悟不高。我曾询问几位初二的学生将来的理想是什么,很多表示从来没有想那么远,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学生家里条件不错,而家长又没有对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所以个别学生根本没有树立远大理想的动力。他们中的很多人

不知道钱三强,不知道巴金,却对日韩歌星了若指掌,他们甚至对于汶川地震中的惨烈画面无动于衷,却为争执哪个明星更有影响力而大动干戈。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因为生活是道德的沃土,没有生活,也就无所谓道德。因此我们不能将道德从生活中剥离出来汇集成册,否则脱离了生活滋养的道德将变得没有生命力。而且从目前农村初中生的思想现状中可看出,很多问题的产生是因为社会、学校及家庭在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力度不够。因此,我们必须回归生活本位,从各个生活细节中去研究和解决问题,从而推动学生德育教育的不断发展。

二、针对农村初中生德育教育的对策思考

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与道德规范教育。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抓住生活中的一切契机去渗透这些教育,在“润物细无声”的生活细节中让学生们自觉地追求崇高价值思想,崇尚优良的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完美健全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各方面相对落后的农村初中尤其需要我们的关注,如何在农村初中生活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基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学校制度生活中灌注德育教育

虽然学校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日常性,但学校生活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制度生活。因为学校日常运行是一种制度化的机制运行,每日学校生活的展开不是随意的或按个人意志率性而为的,而是按一套事先规定好的制度来运行。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是道德的“合法后裔”,每一种制度都是建基于一定的道德价值观之上的,正是因为制度与道德的这种内在联系,使制度对生活于其中的人有了道德上的影响,或者说具有道德教育作用。而农村初中生可以说绝大部分的道德规范感均来自于学校制度生活,因此我们应该在制度生活中充分灌注德育教育,从细处来说我觉得可以这样做:

(1)营造正向的“道德价值”。

如果一项制度,其自身在“德性”上是恶的,那么这个制度本身的教育就是不道德的,因此我们在学校乃至班级制度的制定时必须要考虑道德性,例如按成绩排名分班制度,按成绩排座位制度等都是不道德的,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质量而舍弃对学生最起码的尊重。

现在有很多学校的德育机构及其人员,主要任务并不是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而是接管那些所谓的不利于升学考试的学生,学校的德育处、政教处甚至成为了“问题学生”的“收治所”,很多学生都谈德育处色变。因此,我们必须在学校制度生活中改善此类情况,作为学校的德育机构应该做到以人为本,从思想上情感上感化学生,而不该凭借制度的威慑力让学生服从,否则学生脑海中形成的道德观念也是缺乏根基的。

此外,作为担负学生德育教育重任的班主任尤其要营造正向的“道德价值”。在制定一些班级规则时必须充分地尊重学生,在“爱”和“善”的基础上去认同学生。在多元化的今天,尊重不再是单向的,学生从内心也要求教师把他们当做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来看待,只有尊重他们的人格,才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唤起他们成功的联想,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学校制度只是一种外化形式,而我们需要的是将道德内化,所以在制度生活中我们首先必须确保制度的公正、向善,在制度生活中让学生实现从“他律”到“自律”。

(2)德育课程回归生活。

农村初中的学生家长大都没有什么文化,因此,他们在家庭中的德育教育是匮乏的,学生的德育教育绝大部分由学校承担,而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主要形式是德育课程。德育课程作为德育活动的中介,是学生道德成长的载体,也是学校制度生活中一个重要部分。目前学校的德育课程主要是在课堂上借助教材,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说理、讲授、讨论与阅读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系统的正确的政治理论,思想观念,道德认识乃至道德信念,是专门培育德性的课程。

现阶段,学生的德育教育基本局限于理论,很少有结合生活的实践课程,作为农村初中的学生,这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我认为学校、教师应该多关注德育的实践课,要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小事入手,从身边事做起,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道德生活。如学习“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身边同学的消费水平和习惯,并请同学互相分析、点评,只有当学生在看到所学知识和自己生活相关时,学生才能更好地记忆、运用知识。

另外,在学科德育中教师也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并找到生活中的契合点,作为德育课程的补充辅助,形成全面的道德教育体系。(3)重视校园文化的道德熏陶

在学校的制度生活中,应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全部空间中去,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一致的。例如学校应该注意利用校园环境的空间对学生进行隐形的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在教室走廊、橱窗中可以挂上名言名句、谚语等警示学生;在校园内栽种各种花木,也可以利用农村学生的优势,倡导他们亲手参与学校的绿化工程,使学校四季有花,四季常青,确保学校环境整齐有序,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学校也可以积极举行一些社团活动,通过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二)学校日常生活中融入德育教育

日常生活先天地就是对人的最基本的教育。由此可见,日常生活的德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学校生活虽以制度生活为主,却也不可能颠覆学校生活的全部,学校生活也包含日常性,主要体现在个人交往、自由支配时间、日常生活的范式、日常的游戏与语言方式。

学校必须清楚掌握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并适度予以干预。例如学生在学校中会自然交往,作为学校、教师最好不要横加干涉,“传帮带”、“结对子”的活动是有益的,但需要合理引导,切忌强行“搭配”,但是如果出现了“小团体”、“小帮派”等现象又应加以疏导、矫治。一些农村初中的孩子,容易滋生以村子为单位的小团体意识,还有的孩子喜欢结交同村的学长、学姐等,一旦同学之间出现矛盾,这些学长、学姐便会成为靠山,一些打架斗殴事件往往是从这些方面衍生而来的,因此作为学校和教师,应该在思想上进行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念,结交朋友时不要过于狭隘,但是应该注意选择,对于和一些同村的校外青年交往时尤其要注意,切忌将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性带进校园,造成不好的影响。

再如目前的初中生学业繁忙,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比较少,而那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便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保证。因此,我们应尽量保证学生拥有自己的时间,不得将其剥夺,否则可能导致学生日常生活时间的“空壳”,妨碍他们的正常成长。

总之,学生有自己的日常生活范式和伦理行为模式,学校不应以自己的标准、模式去对学生进行改造、取舍,只要不出现危机和伤害,学校均可以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

另一方面,学校在“有所不为”的情况下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例如班主任就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融入学生,经常和学生拉拉家常,一起游戏,这都是拉近彼此心理距离的好方法。在这种融入学生生活的过程中教师要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往积极向善的方面发展,遇见问题时及时处理,做到于无声处不断渗透道德教育。

(三)家庭日常生活中重视德育教育

作为农村初中的孩子,家庭教育是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因为农村家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对学生关心不够或者仅仅是生活上的关心,无法满足学生心理交流的需要。一些父母教育方法简单,以打骂代替对子女的批评和约束,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个别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道德水平低下,如有些父母沉溺于搓麻将、打牌,对子女的负面影响较大。平时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使孩子学习负担很重,心理压力很大。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父母都远在外地打工,学生在周末和假期里完全放任自流,往往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

作为学校,必须要认清家庭德育教育的缺位现象,德育教育不仅仅在于学校,更在于家庭。因此,必须要做好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教师和家长相结合的工作。例如学校应定期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并且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家校联合活动。

此外,作为农村初中,学校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提高家长综合素质,比如学校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家长培训班,系统地告诉家长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只有让学生“第一课堂”的“教师”充满知识和力量,才能更好地促使德育教育的开展。

从细节上来说,学校和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日常生活,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有的学生在家不尊重父母,什么家务都不肯做,但是在学校却十分听老师的话,而且很勤快。那么作为这样的孩子,老师首先应该实地家访,然后结合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沟通,让孩子明白父母和老师都是一样需要尊重的,勤劳是美德,到哪里都应该坚持。学校还应该多布置一些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德育作业,比如在母亲节时为妈妈洗一次脚,在感恩节时帮爸爸妈妈做一件事,在家长的生日时给他们一个惊喜,并开展班会组织孩子谈谈自己的感受。班主任还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些家庭生活日记,记录生活的点滴,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进行自我检查,是一个促使道德内化的有效途径。

总之,孩子的心不是真理的仓库,苍白的道德说教换不来实际意义的“真善美”。因此,在这样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社会环境中,教育者应该从实实在在的生活着手,在细水长流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学生冷漠的心灵激起情感的浪花,让学生迷惘的灵魂找到正确的方向,让学生立足于生活土壤去体悟人生的真正意义,张扬生命之美,从而实现快乐健康地成长,这也是初中德育工作者应该一直追求的目标。

注释:

1火星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年轻网民为求彰显个性,开始大量使用同音字、音近字、特○

殊符号来表音的文字。由于这种文字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字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并且文法也相当奇异,所以亦称火星文,意指地球人看不懂的文字。火星文这种称法最早出现于台湾社会,随即流行于中国大陆、香港和海外华人社会,成为中文互联网上的一种普遍用法,并逐渐向现实社会中渗透。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生活德育论,人民出版社 ○2韩传信,德育原理教程,安徽大学出版社 ○3李康平,德育发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第二篇:农村初中德育生活化途径初探

农村初中德育生活化途径初探

开县后河初级中学:刘方清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现实社会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变革,原有的学校德育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提出的新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立足于课堂,满足于道德知识的传授,只注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无视学生道德能力的形成,德育效果是微乎其微。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能说会道,讲起道理来口若悬河,可是在遇到问题时却不知所措,有的更是言行相悖。我们常常为自己的教育如此苍白无力而困惑。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德育已与学生的生活脱节,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因此,可以说德育生活化是时代的要求。

我校于2006年12月向开县教师进修学校申报的《德育生活化研究》课题获得批准后,我们为了让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回归学生的生活、回归真实,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探索生命的奥秘、思考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感悟生活,领悟道德的真正内涵,并加以内化和升华,进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优化自己的道德行为,我们就其实施德育生活化的途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的主阵地,所有学科都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德育资源,尤其是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学科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最经常的途径,为了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我们要求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文明礼仪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校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纳入常规教学管理,在教师的备课中要求能充分体现情感教育目标,并在课堂上积极实施德育教育。例如,政治课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我们要求在教学中要运用文学方式实现理论的现实化,生动化,情景化,情感化;语文课教学要以文学的真善美、纯真美为启迪,让学生自然体验激动、崇高的境界,以优秀文化启迪学生心灵的愉悦,实现情与德、知与行的贯通;数学课教学要利用数字的奥妙,时时引导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坚持;历史课教学要在传承中华文明史时,让学生感触到祖国的伟大,并产生民族自豪感和对先贤的崇拜之情,让学生直接受到生动、丰富、富有感情的道德洗礼。

二、注重校园德育环境的优化

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学校的一草一木,精心布置的长廊,巧妙构思的板报,富有教育意义的宣传图片、资料等,以及教师的仪容仪表、言行、学识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和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教师群体形象是形成整体性教育氛围不可缺少的条件。

1、作为一所农村初中,我们因地制宜注重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环境的建设,充分利用墙体实施墙体文化,刷写激励性标语、校训,让学生从中受到鼓舞,得到约束。利用橱窗、图书室、教室、餐厅等专用场所,构建与校园特色相吻合的主题校园文化,紧紧抓住宣传阵地,保持德育宣传力度,让学生时时刻刻都置身于充满愉悦的德育氛围之中。

2、我们在校园橱窗开辟了固定的“德育之窗”栏目,政教处专人负责定期更换内容;在教室前和教室里的墙壁上,有选择的张贴对人生有启迪意义的名人名言;食堂里张贴珍惜粮食和文明就餐的标语;在花园、楼梯墙壁等处都有友善人性的提醒;“国旗下讲话”是学校进行德育宣传教育的工具之一,每周举行升国旗仪式时,师生讲话内容都扣紧当前德育教育主题,全体学生一次次受到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文明礼仪的洗礼,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

3、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就是榜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我们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积极引导教师进行个人魅力的塑造、外显,要求全体教师要摆脱地域条件的限制,使自己的形象真正与时代接轨。为了创设有利于德育的校园环境,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做到讲民主不专制,和蔼待人不粗暴,有个性但不张扬;言谈举止文明端庄,让学生学有榜样;知识储备广博化,使学生心存敬佩之情;处事方式现代化,使学生感触到时代气息的同时也使教师“文明化、广博化、现代化”的个人魅力得到重塑,让教师的人格魅力进一步成为学生德育工作的显性资源,让学生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受用终身。

三、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是情感教育、心灵教育。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德育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才能深入人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1、有效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德育实践活动,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性,使学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充分与学生真实生活和具体情境相联系,增加道德人文关怀成分,善于在最现实、最本质的生活中,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善良之弦,让正直之举、同情之心成为他们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自觉行为。如:我校在2006年4月开展的“知荣明耻”读书征文和“让爱充满世界”募捐等活动中,在宣扬生活真善美的同时,让学生面对和剖析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和生活的艰辛,使他们学会了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许多学生把自己的零花钱拿出来聚在一起,然后送给几个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同学,让他们又重返了校园,圆了这几名同学的上学梦;学会了对生活充满憧憬,对生命充满尊重、关怀和爱护。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的辨证统一形成过程中,促进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内化。

2、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道德教育活动。班集体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生初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支柱和基石,我们倡导教师用自己的遗憾警示学生,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良好的学生间生活关系能使每个学生欣喜,并渴望在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中健康向上地成长,它是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素质形成的催化剂。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间关系,形成良好的班级德育生活化氛围。从而使师生双方的价值观取向、道德观导向都得到升华,我们通过以班级、年级为单位,开展有关德育生活化的讨论、实践等活动,组织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促使学生不断形成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3、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艺术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化情趣。由于以往的德育工作只注重道德的说教和灌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我们通过校内广播、校刊、报告、集会、征文、文娱汇演、体育运动会等文化体育艺术方面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培养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缓解了学生的压力和生活情绪。我校在本月初举办的2007年冬季田径运动会,为全体学生提供了公平竞技、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展示个性特长的舞台;每位运动员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奋力拼搏,拼出了成绩,赛出了风格,让青春的活力迸发在赛场上的每个角落。它集中展示了我们后河初中良好的整体形象、校园人文精神和文明风采!它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这种文化体育艺术活动中展示自我,感悟生活,思考生活,提炼生活,吸取对自己人生有积极意义的养分,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判断能力、行为能力。

4、加强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针对学生中出现的特殊情况采取个案跟踪与辅导,建立特殊学生档案袋等措施,帮助学生克服生活中的心理障碍,矫正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行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集体的步伐快乐健康地成长。

四、注重家庭教育提高教育实效

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家庭教育是教育者多于受教育者的教育,在健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是家长多于孩子,家长对孩子基本上是“一对一”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其次家长了解孩子的长处、短处和孩子的思想、情绪变化,有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自己动手做事的能力等等。同时在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获得了比在学校更多的表现自己、自我实现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成长舞台。因此,为了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我们以学生的家庭生活实际为基础,不断强化了家长培训、家校联系和家庭德育实践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1、家长作为家庭德育的主要执行者,在孩子道德社会化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决定着家庭德育的方向,这就要求家长要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得当的教育方式。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座谈会,加强了对家长的培训,搭起了家校联系的桥梁,提供了家校交流的平台,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巧,从而充分发挥了家庭教育的优势,消除了5+2=0(5天学校教育,2天家庭、社会教育)的德育教育现象,最大限度地影响了孩子正确德育观的形成。

2、为了让学校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我们一直注重家校联系。规定全体教师要在一学年内对每个学生家访不少于一次,要求对每个学生的家庭所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学校的建议或要求、学生在家中的表现进行及时全面深入的了解,以便我们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我们在每学期的素质报告单上除了向家长报告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设置了班主任寄语、学生感想、家长期望等栏目,以加强教师与家长、学生的了解与交流和教育信息的及时反馈,达到家校教育的一致。

3、家庭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和理论上,还需要扎实的实践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懂得孝敬父母,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也为了让家长与学生一起参与主题性的教育活动,引导家长真正走进孩子的成长过程,我校已开展了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在今年“五一”劳动节放假前,我们号召全体同学回家后在家长的指导下“当好一天家”,从买菜到做饭,从洗衣到扫地,从劳动中体会当父母的艰辛,从家庭生活的实践中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父母,尊重父母的情感。这些家教实践活动在家长与子女之间架起了交流的桥梁,拉近了子女与家长的距离。从而,让学生在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支持。

经过近一年的德育生活化的实践,我校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思想情感等都有了明显的积极变化,其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也更新了教育观念,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教育科研能力。广大家长反映孩子懂事多了,成熟多了;校园环境整洁、秩序井然,讲文明懂礼貌、拾金不昧、团结互助已蔚然成风。本期开学至现在据学校政教处不完全统计共有28人次拾到钱物交到老师或政教处,然后还给了失主。如何叶、杨小川等8名同学先后七次共拾得人民币78.5元交到了政教处,分别还给了失主;10月29日2009级3班的杨鈺霞同学在回家的路上拾得手机一部,立即交给了班主任老师,尔后还给了失主。

德育生活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德育教育本身规律的呼唤。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将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成就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探索其规律。

第三篇: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

摘 要: 在外部多元文化和内部文化及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面临严峻挑战。要有效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代大学生;必须提高教育者素质,使其坚定政治立场;必须加强社会实践,拓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途径;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网站建设,净化网络环境。

关键词: 多元文化 理想信念教育 对策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同时为大学生提供了坚强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需要。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中国出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大众文化多元并存的格局。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使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价值观遭受极大冲击,进而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适应新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多元文化的内涵

多元文化是一种相对的文化形式。“它是相对一元文化而言的,从主体内容来看包括: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等及仍然不断出现和发展着的文化”[1]。对于特定的群体而言,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中存在的多种文化现状。当前我国多元文化主要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与其他各种意识形态并存等。文化的多元不仅表现为具体文化形式和风格的多样性,而且是实质性内容是价值主体、坐标和取向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价值观的根本对立和冲突,使社会失去主导方向,陷入迷茫。

当前多元文化在全球不断深化发展,人们的思想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趋势,同时中国国内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加剧了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取向的思想交锋,给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带来深刻的挑战。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外部多元文化和内部文化及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给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为如下方面:

1.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意识淡薄甚至缺失。

多元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价值观多样化和社会思潮涌现,社会主体无法避免其带来的冲击和洗礼。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特殊时期,尚未走向社会,思想还显稚嫩,并且热衷于理论上的揣摩和效仿,对多元文化中的消极方面没有抵抗能力,容易淡忘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同时,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和对抗性难以求同存异,容易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前途感到渺茫,甚至怀疑共产主义实现的可能性,最终导致其理想信念缺失。许多调查显示,多元文化的不和谐直接引发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犹豫和盲从。理想信念是大学生人生的精神导航和精神支柱,更是有志向者的强大动力。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没有远大理想,缺乏责任心,沉迷于游戏,只剩下扭曲的价值观,导致大学生出现极端行为,做出一些道德失范甚至违法的事情。

2.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教育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肩负着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按照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教育目的的要求和教育规律本身的要求,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一定阶级需要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当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特殊任务,自身素质和能力不仅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而且必将接影响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与确立。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总体来看是好的,是值得信任的,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致力于本职工作[2]。但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一些教师出现思想动摇,政治立场不坚定,甚至怀疑社会主义理想,共产主义信念,导致教学信心不足,对大学生产生极坏的影响,不利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3.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途径单一。

当前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开展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教师只注重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知识,一方面造成理想信念仅停留在大学生的口头上或思想里,理想信念难以内化成自己的思想,难以做到言行一致,另一方面则造成许多恶劣影响,使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产生消极甚至逆反、抵制的情绪,难以激发他们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而不断奋斗拼搏的热情,更无法使大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4.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环境日益复杂多变。

与传统理想信念教育环境相比,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环境变得更加丰富,也更加复杂多变。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我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产生了许多问题,如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多,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许多领域出现道德失范甚至腐败现象比较严重,这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

从国际来看,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社会思潮加紧了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渗透,西方思潮文化中的错误甚至反动思想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造成严重冲击。受西方思潮中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金钱至上,贪图享乐,轻艰苦奋斗,漠视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甚至动摇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怀疑共产主义能否实现,严重影响大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性。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1.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代大学生。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积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承载着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任,要求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和有针对性的思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很强,有着明显的层次性,需要在对大学生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出层次性和针对性:让全部学生都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让绝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并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倾向;让部分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提高教育者素质,使其坚定政治立场。

育人先要育己,教育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要做到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忠于马克思主义,认真传播马克思主义,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教师多参加业务培训,把自己培养成政治素质好、学术威望高、教学效果好的教育者。教育者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学校要树立师德典型,对先进教师的事迹进行广泛的宣传。

3.加强社会实践,拓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学生只有积极进入社会大舞台,才能使自己得到历练,才能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实习,了解所学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景,增强自信,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远大理想。学校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到革命圣地参观学习,重温革命历史,了解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继承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精神,激发大学生为振兴祖国而奋斗。学校还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来校做报告,大学生通过聆听他们的理想追求及事业上的奋斗史能够坚定自己的理想追求,明白正确理想信念追求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的理想信念得到强化。

4.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净化网络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速,互联网及博客、微博等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我国要重视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教育网站,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网站的感召力,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网站的影响力。要利用好大众传媒和互联网,发挥手机阅读、短信微信群发等新业态的教育交流功能,开发多形式、多层次的理想信念教育平台,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俞圆.论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2]任福全,黄静,王美娜.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2012(3):88.基金项目:2014年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第四篇:浅谈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

浅谈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不少农村语文教师只是简单对例文讲述,只是通过对写作技巧的讲解和大量写作任务的布置方法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写作水平。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教学方法往往得不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成果。

这样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是不全面的,农村初中需要新形式的作文教学方法。要根据农村初中生的生活情况教学,利用农村生活的大环境,从田野庄稼到山间丛林,从农家生活到新型文化建设,引领农村初中生从生活中找寻话题,从自然中感知美好,从身边的人事环境写起,激发农村初中生的写作兴趣,让农村初中生爱上文字,爱上写作,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使文章富有活力。

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只有充分利用了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活动,才能对农村初中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创作源于生活,没有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就没有好的文学作品,农村初中生的作文教学工作要本着这样的原则进行展开。相较城市初中生而言,农村初中生有着更为丰富的生活体验,从林中嬉戏到田间劳作,从采摘野果到猎捕野兔,农村初中生在感知大自然神奇美妙的同时也感受着乡间淳朴的民风,在体味着生活乐趣的同时也体会着农民春种秋收的辛劳,这些生活体验无一不可写入农村初中生的作文中。有着丰富生活体验的作文才会是有灵魂有思想的好作文。作文中有着对自身生活的阐述,就不会显得空洞乏味,即便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会因其真实的叙述而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情感的共鸣。农村初中生可将自身在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和情感体验写入作文中,写出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的文章才能够引人入胜。

二、环境是创作的基础

文学创作离不开作者所处环境,古今文学名家不乏描写身边环境的文章,或是塞外飞沙,或是南国水乡,或是门前杨柳,或是檐下春燕,无一不寄托笔者对身边环境的感慨与热爱。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大可借助身边的乡村美景,引导农村初中生学会热爱欣赏,大胆创作属于自己文章,用自己的话去描写身边的风景,勾勒农村生活静谧美好的画面。指导农村初中生学会欣赏身边的环境、感悟身边的环境,让农村初中生爱上周围的一草一木,爱上用自己的文字去记述自己身边的风景。作文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的方式,把我身边的所见所闻讲述给周围人,并在其中赋予我的观点看法,要充分让农村初中生明白这样的道理,用心去思考、去写作,才能写出有情感的文章,这样的作文才能出彩、才能使读者感受到笔者的思想和情感。

三、民俗历史在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特有的历史和民俗。对农村初中生而言,这些历史与民俗常常是祖辈口中奇幻的故事、是自己儿时神往的“桃花源”、是节日浓郁的气氛和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旧俗。这些都可以应用于作文写作当中,引导农村初中生用自己的文字,向别人介绍自己家乡的历史与风俗,这样的作文不仅内容充实,而且有趣味性,自然算得上好文章。在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堂拓展,让农村初中生了解当地的民俗历史;引导农村初中生查阅资料,挖掘更多的民俗历史;组织课外活动,让农村初中生参与民俗活动、表演历史故事。在趣味性教学过程中,让农村初中生体验当地民俗历史,深入思考、用心体会,完成自己独特有思想的作文。

四、注重语文基础的教育教学

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内容固然重要,一篇好的文章是应该有灵魂的,然而农村初中生的文学素养尚未完全成熟,对字词句的应用仍显生疏,因此在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过程中,对字词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段落是否清晰要格外重视,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对农村初中生作文写作进行引导启发的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农村初中生语文基础方面的学习情况,对农村初中生写作中出现的小问题小毛病进行及时纠正。在对农村初中生作文给予肯定的同时,以良好的态度和恰当的方式引导农村初中生重视作文的细枝末节,并鼓励其阅读语文基础类书籍,激发农村初中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农村初中生在正确的指导和恰当的引导过程中,日益深入地学习好语文基础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和文学素养。

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农村初中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生活环境出发,思考生活真谛,用文字记述生活感悟,用心去创作文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改善了作文教学枯燥乏味的问题,更引导农村初中生感悟生活、热爱生活,用文字去记录生活,写出有灵魂有思想的好作文。相较农村初中传统单一的作文教学,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有着更全面的教育方式,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是值得提倡和推崇的教学方法。

郭良香,教师,现居江西赣州。

第五篇:浅谈农村初中的德育教育.上交论文doc

浅谈农村初中的德育

腰堡中学 王立平

2006年9月

浅谈农村初中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下面谈谈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经验:

一、德育教育的几种方法

(一)教育说服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 ”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

(二)情感陶冶法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初中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初中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

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三)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初中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四)耪样模仿法

耪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二、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

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

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一)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我曾带过一个班,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各地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高潮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班主任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如去年五月份,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我趁此机会让学生观看电视,收集有关新闻报道,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发出了“一

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强烈心声。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到“同学间也应互相帮助”的道理,这样,无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三)以行育情,以情导行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在“为汶川捐款”的活动中,学生纷纷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钱虽不多,但却体现了中国青少年对那些无家可归,失去亲人的难民们的一种关爱和同情,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活动中,有些同学在老师面前一直是批评的角色,是小捣蛋,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援助当然源于他们对难民的同情和关爱,然而,在援助中,自己不分明也获得一份快乐吗?他们自己却没觉察到,就在那瞬间,他们的灵魂迸发出怎样可贵的火花。我抓住时机,谈了爱国的含义,谈了什么叫高尚,使同学们从奉献中体会到自身精神的愉悦。这样,这使整个教育过程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氛围。

总之,当学生不仅学会了留心观察周围世界,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而且也学会留心观察自身,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精神力量也用到使自己本身变得更好、更完美的,他们才算真正逐渐成长为道德成熟的人了。而教师的贵任之一就在于抓住良机,寻找学生对外界教育影响的最佳接受点,以情育人,最终过到知、情、行的统一。

下载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教育生活化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教育生活化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多元评价探析

    转自论文部落发表论文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多元评价探析 作者:黄培培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新课标英语提出了教学多元评价。英语教学的多元评价,可以激活英语教......

    浅谈新课改下农村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范文大全)

    浅谈新课改下农村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 摘要: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是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广大工作在一线的初中物理教师所孜孜不倦追求和奋斗的目标。然而,在农村......

    谈农村初中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谈农村初中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内容摘要:在农村初中进行作文教学,我们要充分利用农村的大环境,让学生去用心欣赏生活中优美的景色,用情去感受生活中每一个事物,抓住独特环境中的独......

    论新课改下农村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

    论新课改下农村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 论新课改下农村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 摘要: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是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广大工作在一线的初中物理教师......

    新课标下农村初中教学策略初探

    新课标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初探 从事新课程的教学已经好几年。在这几年中,我所面对的大都是农村初中学生。教学过程中发现至少有以下几类学生是我从来没有教过的:一、公务......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物理教学的途径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物理教学的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初中物理教学再次成为教育工作者探索的焦点。作为一名初中的物理教师,要真正实现物理教学,则应根据物理教学现状和......

    新课标下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初探

    新课标下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初探 周明艳 【摘要】:新课标下的英语口语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关键,但农村初中的教师和学生都很难摆脱传统观念的制约,在口语教学中......

    新课改下的农村初中英语教学

    新课改下的农村初中英语教学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应当追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英语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优化教学方法,赏识每位学生并进行激励性评价来实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