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白诗中的仙 侠精神 修改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张磊
摘要:李白的诗歌充满着豪情与想象,有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他诗歌中的仙侠精神无疑加强了他的浪漫情怀。使诗歌的表达更加飘逸,意象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仙”的飘然遗世独立与“侠”的仗剑天涯有共通之处,两厢融合,塑造了李白诗歌的瑰丽飘逸。
关键字:李白诗歌
仙
侠
正文: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感情奔放,气韵通达,“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1”。在他诗歌的众多题材中,仙侠类有较大比重,其中所展示出来的仙侠精神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仙与侠的特质也使他的“谪仙人”形象更加丰满。
一、何为仙、侠精神
中国文化中的“仙”指的是道家学说中的最高境界。它深刻体现出道教的出世精神,逃避现实,追求个人的大自由大自在。中国文化的“仙”具体体现为仙境与仙人。仙境是为奇幻美妙的让人神魂颠倒的神仙世界,有各种奇花异草,珍奇异兽。而仙人,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一种存在,可以自由翱翔于宇宙之间,可以御龙乘云,无翅而飞。仙人的生活是无限逍遥自在的飘逸的神话世界。中国文化中的“仙”是自古而今的,早在先秦时代,庄子《逍遥游》中就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这种对“仙”的看法,当今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李白一生非常推崇道教,对道家思想的追求和他好漫游、好击剑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表现了他对自由的追求。他希望能够排除世俗礼教的束缚,自由自在地驰骋于广袤世界,过无拘无束的生活。这种情怀放到他的游仙诗中,诗作的豪气与仙气就扑面而来了。
中国文化中的“侠”精神大抵包含一下内容:排忧解难、效忠当世;轻财重施、重交谊重恩义;“不衿其能,羞伐其德”的气度;豪爽志气,不拘于礼制为性情。“侠”精神在唐代诗词歌赋中获得了全面的赞美,而且由于时代的推进,比过往任何朝代都健康、生动、有朝气。太白先生将“侠”作为一种审美意境,依附自己的理想、表达建功立业的志向和抒发怀才不遇的怫郁,在诗歌中不断向读者呈现富有展望的清醒信仰,直视现实的争斗意识,敢想敢说敢为的豪放义气。李白一生,都在以拳拳赤子之心歌颂梦想,满腹热忱与世界相拥,追求精神充沛,自由洒脱地做事、立功以及享受生活又超脱苦难,在昂扬兴奋的精神世界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比如他写的《古风·侠客行》赞扬的就是拯求民族于危难、解救人民于水火的“济世英杰”!
二、李白诗歌中的神仙思想
李白思想庞杂,对儒、道以及先秦纵横家都有较深领悟。本身他就是一个道教的信徒,他不仅一次的接受了道教的入教仪式。他崇尚先秦时期苏秦张仪之辈,因才华而成君主座上之宾,进而实现政治抱负。在诗歌创作上表现为对理想旨在的热烈追求。当这些追求不能得到实现时,他道家思想中的隐逸出世登山访仙占了上风,于是他尝试回归自然,摒弃儒家传统礼教,追求自身的自由。这样,游仙诗就成了他放飞心灵寂寞的最好通道。
据统计,王琦集注的《李太白全集》中所记录的近千余首诗中,有近百首涉及到游仙。这些诗歌展示出了一个飘渺的神仙世界。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瑰丽的内容。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 1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7 225页.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可谓亦幻亦真。还有《梁甫吟》中的几句:“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暝起风雨。阖闾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这几句奇幻世界里,雷公击鼓,玉女投壶,主人公御龙求见天帝而不得,反而激怒了门神,而天帝不体谅他的忠心,反说他杞人忧天。于是主人公受到了痛苦的打击。而意象场景的奇幻、思维的跳跃和不甚清晰的构思与道教壁画的时空错乱感有很大相似之处。营造了一个瑰丽奇幻的世界,使得李白的诗歌充满了仙灵之气。
营造充满神秘色彩的神仙世界不仅是为了丰富诗歌的内容,更是借写道教神仙抒发自己现实世界的不满。《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由梦境转会现实,诗人写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抒发当年“事权贵“的积郁。而《梁甫吟》中求见天帝而不得的形象,与李白渴求出入朝堂封王拜相而最后“赐金放还”的境遇是多么类似。再比如李白《西上莲花山》中,先是“迢迢见明星”,随后“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直登仙境后,仙人相邀,“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扶摇直上,正飘然恍惚之际,回望人世“忙忙走胡兵”甚至“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飘渺仙境与此刻人世的对比,令人悚然而惊。这首诗描写的是安史之乱的情景,让人不禁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悲惨遭遇。所以,奇幻仙境的神奇境遇 可以看出,游仙诗披着神仙世界的影子,实际上在表达对现实中的不满,是另一种隐晦的抒发情志。而李白的扶摇而上飘飘欲仙,更多的还是寄托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慨,而非真的弃世隐居。
三、李白诗歌中的游侠精神 李白平时是佩剑的。儒生是坐而论道的,是学院派的,而侠则是要做事的,实践品格的,要君臣一体,要报国立功。这正是中古社会的士人理想。儒生、仙翁与侠客,是李白的三种主要身份,也是他的诗风光明皎洁的源泉。“剑、明月、酒”是李白诗歌中最常用的意象。酒和剑,还有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伴着他度过了潇洒而狂狷的一生,正如余光中所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1。面对这位旷世奇才自由挥洒的盛唐诗峰,虽时隔千年的风云变幻,犹能感受到那跃跃跳动的生命活力和精光四射的生命本色。抓住与诗人的生命碰撞交融的“酒”、“剑”、“月”等重点意象,就仿佛踏上了通往李白内心的桥梁。
据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可见,李白是多么地钟情于剑了。他既谦虚又骄傲地称与自己相濡以沫、生死相许的妻子为“拙妻莫邪剑”(《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他豪爽而坦荡地褒奖亦弟亦友的李凝为“吾家青萍剑”(《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 留饮赠之》),他把朋友苏明府比作“苏季子”,并称赞他“剑戟森词锋”(《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诗人从小就有学剑的经历,而且剑术还很不错。剑是他的知音,他的至爱,甚至是他生命的化身。他用自由的诗笔把我国文学史上的剑舞蹈得出神入化、潇洒翩然,为后人留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李白“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在国土开拓、民族融合、边战频繁的现实刺激下,在开放型文化的熏染下,勃发为一种建功立业的奋发情怀。这种渴望建立盖世功业的思想一直贯穿于李白的一生,也深深地浸透于他诗歌的剑意象之中。剑不仅是一种颇具神话色彩的兵器,也是人们喜爱的佩饰。佩剑还是侠客身份的象征。唐代的长安自汉以来有着浓厚的侠文化传统,尤其是关陇一带人民 1余光中 《隔水观音集·寻李白》.洪范书店有限公司 2008.10 第879页 “融合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1的生活习惯更是侠风盛行的沃土。对于胸怀壮志的文人来说,任侠成为他们功业意识的一种寄托,他们“渴望通过古代游侠那种偶逢知音便平步青云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佩戴一把光彩照人的宝剑则是显示游侠身份的必须。李白生活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况且游侠精神“流动着青年人的活泼泼的情感和新鲜的血液”,充满着“乐观奔放的时代旋律和火一般的生活欲望、人生宣泄”。这更与他酷爱自由、张扬个性的天性不谋而合。血管里汹涌着的游侠精神使李白对剑特别钟爱。诗人一生佩剑,年轻时“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白马篇》),年老时“边尘染衣剑,白日凋华发”(《禅房怀友人岑伦》),求谒时“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醉酒时“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高兴时“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少年行二首·其一》),失意时“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郢门秋怀》)。他的许多朋友也佩戴着光彩照人的宝剑。《夜别张五》:“龙泉解锦带,为尔倾千觞。”《君马黄》:“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赫。”《赠崔侍郎》:“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在异常广阔的空间之下,诗人倚剑而立,俯视苍茫大地,不禁情绪激昂、感慨万千!《发白马》:“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李白诗中的剑还寄予着他对自由的渴望,诗人专门描写宝剑的诗歌只有一首《古风》:“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冲。一去别金匣,飞沉失相从。风胡灭已久,所以潜其锋。吴水深万丈,楚山邈千重。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 如果我们同时参看《大鹏赋》和《上李邕》,就会发现诗人对于自由是多么地珍视和向往啊!诗人对于自由的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在与心爱的宝剑猝然“相遇”时,心凝形释,物我两忘,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剑,惟存对人生自由的开拓与逍遥!但更多的是他所仰慕的传奇人物建功立业的社会环境一去不复返了,李白平交王侯,一匡天下的理想遭到了破灭。当抱负不能实现的烦恼蛛丝般塞满了诗人的心儿时,他想到了求仙解脱,但“仙人殊仿佛,未若醉中真”(《拟古十二首》)。好,那就饮酒吧,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无奈之下,他的目光缓缓地落到了那把浸透着他功业梦想的剑上,顿时诗人心潮澎湃、愁思沸郁,或拔剑击柱,或拂剑而舞,或倚剑而叹,或弹剑而歌,或抚剑而吟,一任感情的潮水倾泻而出。《赠崔郎中宗之》:“长啸倚孤剑,目极心悠悠。时哉苟不会,草木为我俦。”《郢门秋怀》:“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南奔书怀》:“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玉壶吟》:“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赠张相镐二首·其二》:“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江夏寄汉阳辅录事》:“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长呼结浮云,埋没顾荣扇。”《送窦司马贬宜春》:“何言谪南国,拂剑坐长叹。”《留别贾舍人至二首》:“拂拭倚天剑,西登岳阳楼。长啸万里风,扫清胸中忧。”
李白对于自己的政治才干自视甚高,当他受到压抑打击时,那匣中龙鸣的宝剑唤起了他同命相连的感觉。他为宝剑的“锈涩苔生”而惋惜,也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愤慨,此时的剑已紧紧地和他的政治才干联系在了一起。《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寄淮南友人》:“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禅房怀友人岑伦》:“边尘染衣剑,白日凋华发。宝剑终难托,金囊非易求。”
李白的诗歌充满着豪情与想象,有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他诗歌中的仙侠精神无疑加强了他的浪漫情怀。使诗歌的表达更加飘逸,意象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仙”的飘然遗世独立与“侠”的仗剑天涯有共通之处,因持剑漫游而锄强扶弱,因对现实不满而渴求改变,改 1 陈斐 伏俊链 《李白诗歌中的剑意象分析》 载《固原师专学报》第27卷第5期 2006.9 变不成,就把情志寄托于飘然出世,从神仙世界得到情感的抒发和情志的安慰。从这个层面讲,仙侠精神与李白的志向与际遇是息息相关的。而他的诗歌中的这些仙侠气质,与他本人洒脱不羁的形象,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泡发强烈的感情也是环环相扣的。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在诗文中,认识这样一个浪漫飘逸的李白。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中编,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版
2、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二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3、邓魁英.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隋唐五代部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刘维治《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5、林庚《诗人李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版
6、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D〕《文学遗产》1986年第一期
7、胡晓明《李白诗歌的三种精神》,D〕《中华活页文选》2005(9)
8、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
9、侯长生《李白咏侠诗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年第一版
11、(唐)李白 著,瞿蜕园、朱金城 注《李白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9月版
第二篇:国开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论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浅论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内容摘要:李白是天才诗人,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诗人、儒士、道士、剑客、旅行家,他是“诗仙、酒仙、游侠”的三位一体。盛唐诗歌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仙”使他的诗显得空灵飘逸,“侠”是其诗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李白;诗仙;诗侠;浪漫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把积极的浪漫主义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在诗歌中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热爱祖国,批判黑暗,蔑视权贵,鄙视尘俗的强烈的叛逆精神,同时使浪漫主义诗歌的题材范围扩大,他凭借自己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形成飘逸、豪放、雄壮的艺术风格,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游仙访道的生活中,一种潇洒的“仙风道骨”的仙气,洒遍了天下的名山大川,他是“诗仙、酒仙、游侠”的三位一体。
一、侠义风骨
(一)任侠情缘
李白自幼好任侠,轻财好施。他自言:“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④他很佩服侠客精神,他梦想自己也有侠客的本领,少年时他就爱学习武艺,击剑任侠。他还钟情于广袤的大自然,少时就走遍巴山蜀水。可以说,他本身就是一个剑客游侠。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二十多岁的李白出蜀向祖国的东部漫游。漫游的过程中,他结交许多豪雄。他曾言:“结发未时事,所交尽豪雄。”⑤所谓“豪雄”,指的就是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说的“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的游侠人物。唐代,那些能够抗暴扶弱,救助于困厄,不惜仗义舍身的游侠人物,常常受到社会的尊敬。李白与豪侠交往,便是他任侠性格的自然体现。
豪爽的李白对朋友是两肋插刀,仗义疏财。这期间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件是他出蜀那一年,南游洞庭湖的时候,和他一起出蜀结伴远游的吴指南死了,他很伤心,他像亲兄弟一样为朋友料理后事,把遗体殡埋在洞庭湖边。几年后,他又专程来到湖边,起出友人的尸骸,剔除残留的筋肉,背着它徒步几百里,移葬在鄂城(今湖北武昌)之东。这种侠义风骨在古代诗人中是很少见的。另一件是他仗义疏财的事。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自豪地提到,在东游吴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散金三十余万,都是周济一些
“落魄的公子”了,那大概都是在仕途上不得意,流落异地,生活窘迫的人。他对此认为是“存交重义”“轻财好施”。几年之后,他渐渐认识到,这不过是“小节”。他说:“小节岂足言,退耕舂陵东。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一朝乌裘蔽,百镒黄金空。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⑧
(二)诗侠本色
李白的任侠性格和他的建功立业思想结合起来,成为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他一生写了许多歌颂侠士的诗,从诗中我们隐隐可看到诗人的侠肝义影,体会到他那“济苍生”,“安社稷”倾心祖国的抱负,他俨然诗人中的“诗侠”。
在《白马篇》中,他以热烈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刻画了一个游侠的形象,他潇洒倜傥,豪迈勇敢,不拘礼法,疾恶如仇。该诗洋溢着爱国精神。当祖国的统一和安定受到威胁时,便“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不计身家性命,英勇杀敌,立功疆场;而胜利归来时,既不阿附权贵,居功邀赏,又不消极退隐,逃避现实。在这个形象身上,集中体现了李白的任侠思想。显然,他的这种任侠思想和他进步的政治理想、他反对腐朽权贵的斗争思想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也显示了这种任侠思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万战场,匈奴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羞入原宪室,荒淫隐蓬蒿。
在《侠客行》中他激情赞美了侯嬴和朱亥(侯嬴和朱亥,都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侠士。他们曾帮助魏公子信陵君取得兵权,去救援赵国解除秦兵对赵国都城邯郸的围攻。):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閤下,白首太玄经。
他尤其钦敬鲁仲连(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人,是一个兼有隐士、侠客、政治家特点的人物)。诗中“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说明李白自己和鲁仲连有同样的情趣(《古风》第十首)。
此外,李白诗,还描写了豪侠手刃仇敌的场面,是诗人中少见的篇章。《白马篇》中“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结客少年场行》中“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侠客行》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等透过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心中英雄的侠肝义影。
二、诗仙浪漫
(一)谪仙之辞
李白被称“诗仙”,不仅他的诗歌有时描写到仙人、经常说到神仙;而且他的风格也变幻莫测、常常表现出冲破尘世的一切而高升到一个更高的世界的倾向。即使他的生平,也被种种的传说所包围,笼罩着层层的彩色缤纷的迷雾甚至他刚一降生,就有一个神秘的传说,说是他母亲生他时,梦见太白金星降落在她的怀里;所以他名白字太白。
天宝初,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诗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明皇,召见金銮殿,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李白少有俊才,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天宝遗事》中说:“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又有“李白有天才俊逸之誉,每与人谈论,皆成句读,如春葩丽藻,粲于齿牙之下,时人有粲花之论。”这些只是传说之辞,但是李白确实曾以天才自许。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说:“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其《赠张相镐诗》云:“十五好奇书,作赋凌相如。”从这些可以看出李白天生早慧,用现在的话说他一个世间少有的神童。
(二)漫游寻仙
李白很早就立下了“四方之志”的宏愿,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自说,以“济苍生”、“安社稷”,为国家建功立业为己任。他二十五岁,即开元十三年(725年)出蜀,经三峡东下长江,从此开始了他的漫游之路和求仕生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奔走四方,足迹遍及中原大地,长江南北。在漫游路上不仅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结交许多豪雄,还求仙访道。李白崇尚道教,认为神仙可致,飘然有超然之心,他一生的求仙访道和游览山色密不可分。“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就说明这一点。
在唐代,寻仙访道也并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迷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活动还含有政治动机。因为在唐代,儒、释、道三教在社会上都是很盛行。其中尤其突出的是道教。由于被道教奉为祖师的老子也姓李,唐朝皇帝认老子为始祖,追尊为玄元皇帝,立庙享祀,把《道德经》等道家著作奉为经典,同儒家的经典一起列为士子必读之书。道教的盛行,使道家的思想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李白除了接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外,又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他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性格。一方面积极要求从政,一方面又热烈向往山林隐逸生活;他既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又蔑视富贵利禄,不肯“催眉折腰事权贵”,不愿受到封建秩序的束缚。这一切,都是可以从当时儒道两家同时盛行找到其时代和思想的根源。
正因为如此,当时的许多著名道士都和统治集团中的上层人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同他们交往,可以更容易到在上层社会树立声誉。李白的求仙访道也有着同样的动机。这段时间内他与江陵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的会晤,司马承祯曾多次受到武后、睿宗、玄宗的接见,在道界中声誉颇高。意气风发、器宇轩昂的青年李白,赢得了这位老道士的极口赞誉,说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这使李白十分兴奋。为此,他写了一篇《大鹏赋》,用寓言发形式来记叙难得的会晤。这篇赋写成以后就很快在社会上流传开去。李白特别喜爱大鹏,因为只有大鹏才能体现他自己的不同凡庸的性格、气概和抱负。他在不同的时期的作品里曾多次以大鹏自喻。此赋里,他以《庄子.逍遥游》为蓝本,通过艺术的再创造,极尽铺张的描写了“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形象地抒发了他那豪迈的气概和远大的抱负。而他对“夸金衣与菊裳”“耀彩质而金章”的黄鹄、金凤之类的仙禽神鸟投以鄙视,又嘲笑那衔木填海的精卫和司晨报晓的天鸡“何拘挛而守常”,则是我们熟悉的诗人那种藐视权贵利禄,追求放荡纵适,不愿受封建秩序所束缚的思想性格的形象化的表现。此赋的出现表明李白的思想性格在这时已经基本形成,而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教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三)诗彩浪漫
李白诗歌想象丰富而奇特,形成他“壮浪纵恣,摆去约束”的浪漫主义特色。现实的事物、神话传说、历史典故、自然景物、梦中境界等,无不成为艺术想象的媒介。通过这些媒介,诗人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任意翱翔,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与追求,也往往蕴涵着诗人对祖国山水之美的向往。如《古风》十九:
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诗中接连推出洁净仙境和惨酷人间两幅反差极大的图画,造成诗中情调从悠扬到悲壮、诗歌风格从飘逸到沉郁的急剧变换。要把它们和谐的统一起来,若非笔力雄健纵横、才智超群出众的李白,也确实难以成功。诗中表现的独善与兼济的思想矛盾,以及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是历代仁人志士和心地赤诚的读书人中都可能存在的。但此诗以游仙体写出,其表现力又独高一筹。人们通常认为游仙体诗是作者借想象而随意发挥,用不现实的故事反映现实中的情理。但诗人和仙人们正在乐陶陶的升入仙乡时,却被人间的惨剧震惊了。诗中嘎然而止,未说李白是继续升天还是转回人间。但修真崇善的修炼者都是有慈悲心的。圆满飞升固然是生命的美好归属,而眼睁睁的看到百姓受苦、生灵涂炭,心又何忍?他就是不说,我们也能肯定,他是急急忙忙地转回人间来了。是啊,美好的世界肯定是要去的,但人间还有豺狼当道、邪恶凶残之时,我们还得先把它们收拾了再走。
又如《古风》:
五鹤西北来,飞飞凌太清。仙人绿云上,自道安期名。
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
我欲一问之,飘然若流星。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
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意气人所仰,冶游方及时。
子云不晓事,晚献长杨辞。赋达身已老,草玄鬓若丝。
投阁良可叹,但为此辈嗤。
这里所写的虽然是幻想的形象,描写却非常具体生动.诗人渴望想仙人那样生活,与天地同游,永远长生不老.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在叙述的时候,又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办法,而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的,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这样的构思,给诗人幻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跟这样的构思相适应的是,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在这方面,诗人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把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杜甫说李白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十分恰当的评论。还应该注意,作者不是为写幻想而写幻想的,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服务的。他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不事权贵的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明,幻想在这灯光里才生动起来,否则,即使再铺张百倍,也是不会放出动人的光彩的。
总之,李白追求道家的超俗尘世的思想,有时甚至求仙访道,炼丹隐遁,这是一种傲岸不屈和豪放狂荡的性格。李白思想主流是积极入世,他有抱国热情,但是上天不给这个伟大的诗人机会,所以李白选择纵酒求仙,呼啸山林,只为排遣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李白独特的思想境界,使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三、酒仙狂客
李白还有另一称谓酒仙,称李白为双仙更为恰当。杜甫这样描写李白饮酒成诗: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强烈地表现出李白狂傲自负的性格特征。如果说早期的杜甫曾经对李白的人格进行过规劝“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那么,到杜甫晚年,则已经对李白的性格心领神会,他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说出了对李白多年了解的体会:“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把李白狂傲自负、直率任真的性格描绘得淋漓尽致。
贺之章对李白也是特别赞赏,曾解下自己的金龟与李白换酒喝。李白也自称:“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李白总是酒后诗兴横溢,妙笔生花。传说一次李白在长安酣眠酒楼,被唐玄宗招见填词。李白说道:我醉欲眠君且去。李龟年无奈只得令人将他抬至宫中。当时园中牡丹盛开,香艳宜人。玄宗命其作词,他却请求赐酒。自称:臣是斗酒诗百篇,醉后诗写得更好。果然,饮罢即写出了著名的《青平调》,李龟年等乐师即时演唱,玄宗玉笛伴奏,一时君臣同乐好不热闹。从这则小故事中可以看出酒对李白的诗歌创作有独特的作用。他还写了不少的“酒诗”,《将进酒》、《把酒问月》是酒歌的极品。
李白是一个豪放不羁的诗仙、酒仙,藐视官场功名利碌,鄙薄世间权贵公侯。他仕途的坎坷,不过短短三载蹉跎。他漫游求仙,似隐士;好剑游猎,似豪侠。我认为在他的诗歌中,“仙”是诗的空灵飘逸,“侠”是诗的精气神。
参考文献
1、夏梦,晓诗.中华诗词名句鉴赏.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2000.2、林从龙.古典文学名篇赏析.中州书画社出版,1984.3、萧涤非,程千帆.唐诗鉴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3.4、詹锳.李白诗论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4.5、王运熙,李宝均.李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6、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4.7、李晖.李白诗选读.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
第三篇:李白诗歌的仙侠精神-牟小璘
醴酒仗剑啸明月,一儒一道寄天涯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仙侠精神 吉林省通化县第七高级中学 牟小璘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的一首《寻李白》真个把李白不凡的风度、独特的气质、飘逸的胸怀、洒落的心神刻在纸上。要寻找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不得不给李白一笔浓墨重彩。
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李白的狂放、李白的豪情、李白的抱负、李白的奇异、李白的痛饮、李白的失意、李白的永恒的价值,是所有中国文化人追逐的步伐。一.“诗言志”——李白诗歌的思想根源
李白的身世是一团谜,李白的诗歌则是一种奇。他的诗言出天地之外,思逸鬼神之表,如天马行空,飘然而至,忽然而去,充满了“出鬼入神,倘恍莫测”(胡应麟《诗薮》)的奇幻色彩。
李白少年时代除学习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从青年起,李白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之宏大抱负,希望建立不世之功。他鄙视蓬间雀,鄙视那种垂涎欲滴的权利欲,他如大鹏般渴望扶摇九万里。但他又不想一步步脚踏实地登上事业的顶峰,怀有侥幸成功的心理,希望平交王候,一步凌云。他一生都,一举定邦,一言问鼎,西入长安,从永王嶙以及晚年想当一普通士兵进而建功立业的想法都是这“侥幸心理”的直接反映。在道家的思想的支配下,他自由自在,毫无拘检,无为而达。他以诗人的眼光观察政治人情世态,有时异常敏锐地看出本质的东西。大鹏在飞翔之中,总是看似漫不经心,自由自在,但自有服不可撼动的活泼与强硬。李白正是因为以脱离现实的“以天下为一已之私”的想象之翼翱翔时,远离了社会的价值判断,这是造成其人生悲喜剧的主要原因,但同时又给他浪漫主义诗作注入超越时代的魅力。离开长安后,李白继续他的漫游生活,但是他的性格没有变,他张扬的个性也没有变,他对政治的理解依然是那么天真。对李白而言,长安的政治失败并没有改变他对自己的期许,反而刺激他更进一步地执著于政治仕途。他并不曾意识到自己在政治命运面前的错位与误会,这导致“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他贸然加入永王李的军队,造成重大的个人悲剧。
李白能把不被世人理解的悲愤,体现在不入流俗的的气魄和狂歌的坦荡上。在剧烈的站突中,他能把极度的痛苦表现为极度的超脱各非凡的气势上:“庐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街挂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变不足悲!”“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候!”“东山高卧时起来,欲苍生未应晚。”李白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一个以生命写诗的人。他的诗歌正式他的生命印证,其间饱藏着的仙侠精神正是他一生坎坷经历的寄托和写照。
二.“醴酒仗剑啸明月”——李白诗歌中的仙侠情感倾向
据专家研究,李白平时是佩剑的。儒生是坐而论道的,是学院派的,而侠则是要做事的,实践品格的,要君臣一体,要报国立功。这正是中古社会的士人理想。
儒生、仙翁与侠客,是李白的三种主要身份,也是他的诗风光明皎洁的源泉。
“剑、明月、酒”是李白诗歌中最常用的意象。酒和剑,还有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伴着他度过了潇洒而狂狷的一生,正如余光中所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面对这位旷世奇才自由挥洒的盛唐诗峰,虽时隔千年的风云变幻,犹能感受到那跃跃跳动的生命活力和精光四射的生命本色。抓住与诗人的生命碰撞交融的“酒”、“剑”、“月”等重点意象,就仿佛踏上了通往李白内心的桥梁。
据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可见,李白是多么地钟情于剑了。他既谦虚又骄傲地称与自己相濡以沫、生死相许的妻子为“拙妻莫邪剑”(《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他豪爽而坦荡地褒奖亦弟亦友的李凝为“吾家青萍剑”(《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留饮赠之》),他把朋友苏明府比作“苏季子”,并称赞他“剑戟森词锋”(《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诗人从小就有学剑的经历,而且剑术还很不错。剑是他的知音,他的至爱,甚至是他生命的化身。他用自由的诗笔把我国文学史上的剑舞蹈得出神入化、潇洒翩然,为后人留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李白“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在国土开拓、民族融合、边战频繁的现实刺激下,在开放型文化的熏染下,勃发为一种建功立业的奋发情怀。这种渴望建立盖世功业的思想一直贯穿于李白的一生,也深深地浸透于他诗歌的剑意象之中。剑不仅是一种颇具神话色彩的兵器,也是人们喜爱的佩饰。佩剑还是侠客身份的象征。唐代的长安自汉以来有着浓厚的侠文化传统,尤其是关陇一带人民“融合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的生活习惯更是侠风盛行的沃土。对于胸怀壮志的文人来说,任侠成为他们功业意识的一种寄托,他们“渴望通过古代游侠那种偶逢知音便平步青云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佩戴一把光彩照人的宝剑则是显示游侠身份的必须。李白生活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况且游侠精神“流动着青年人的活泼泼的情感和新鲜的血液”,充满着“乐
观奔放的时代旋律和火一般的生活欲望、人生宣泄”。这更与他酷爱自由、张扬个性的天性不谋而合。血管里汹涌着的游侠精神使李白对剑特别钟爱。诗人一生佩剑,年轻时“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白马篇》),年老时“边尘染衣剑,白日凋华发”(《禅房怀友人岑伦》),求谒时“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醉酒时“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高兴时“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少年行二首·其一》),失意时“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郢门秋怀》)。他的许多朋友也佩戴着光彩照人的宝剑。《夜别张五》:“龙泉解锦带,为尔倾千觞。”《君马黄》:“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赫。”《赠崔侍郎》:“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
在异常广阔的空间之下,诗人倚剑而立,俯视苍茫大地,不禁情绪激昂、感慨万千!《发白马》:“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李白诗中的剑还寄予着他对自由的渴望,诗人专门描写宝剑的诗歌只有一首《古风》:“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冲。一去别金匣,飞沉失相从。风胡灭已久,所以潜其锋。吴水深万丈,楚山邈千重。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 如果我们同时参看《大鹏赋》和《上李邕》,就会发现诗人对于自由是多么地珍视和向往啊!
诗人对于自由的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在与心爱的宝剑猝然“相遇”时,心凝形释,物我两忘,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剑,惟存对人生自由的开拓与逍遥!
但更多的是他所仰慕的传奇人物建功立业的社会环境一去不复返了,李白平交王侯,一匡天下的理想遭到了破灭。当抱负不能实现的烦恼蛛丝般塞满了诗人的心儿时,他想到了求仙解脱,但“仙人殊仿佛,未若醉中真”(《拟古十二首》)。好,那就饮酒吧,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无奈之下,他的目光缓缓地落到了那把浸透着他功业梦想的剑上,顿时诗人心潮澎湃、愁思沸郁,或拔剑击柱,或拂剑而舞,或倚剑而叹,或弹剑而歌,或抚剑而吟,一任感情的潮水倾泻而出。《赠崔郎中宗之》:“长啸倚孤剑,目极心悠悠。时哉苟不会,草木为我俦。”《郢门秋怀》:“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南奔书怀》:“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玉壶吟》:“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赠张相镐二首·其二》:“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江夏寄汉阳辅录事》:“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长呼结浮云,埋没顾荣扇。”《送窦司马贬宜春》:“何言谪南国,拂剑坐长叹。”《留别贾舍人至二首》:“拂拭倚天剑,西登岳阳楼。长啸万里风,扫清胸中忧。”
李白对于自己的政治才干自视甚高,当他受到压抑打击时,那匣中龙鸣的宝剑唤起了他同命相连的感觉。他为宝剑的“锈涩苔生”而惋惜,也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愤慨,此时的剑已紧紧地和他的政治才干联系在了一起。《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寄淮南友人》:“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禅房怀友人岑伦》:“边尘染衣剑,白日凋华发。„„宝剑终难托,金囊非易求。”
三.“花间酌清酒,对月舞愁肠”——山水间的寄托
中国士人大多经历过“入世”和“出世”这种充满矛盾而又痛苦的心灵历程,李白也不例外。他曾经有过供奉翰林和入永王李璘幕府的两次从政经历,但他并不是为做官而做官、把它作为人生荣华富贵的追求目标,而是把从政当官,作为自己大济天下﹑干一番事业的舞台,始终坚持不屈己、不干人的独立原则,坚持天马行空、豪放不羁的自由人格以及漠视权贵、笑傲王侯的叛逆精神,勇敢地冲击礼教束缚,大力张扬自我个性,努力去追求“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他的很多诗句,都表现出李白功成身退、回归自然的决心和人生境界。明月、美酒、山水,也就成为李白诗歌的主要意象。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作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首诗历来被人们称为是李白待诏翰林后期的天宝三载春天所作,由于诗人理想破灭,政治失意,陷入深深的孤独和怅惘,常常以酒来排解心中的不快。在一个花好月圆之夜,他借酒兴,突发奇想,月亮、影子人格了化,成了“交欢”的朋友,陪着诗人饮酒、唱歌、跳舞、及时行乐,“独”变成了“不独”,烦恼的现实似乎超越了,但好景不长,月亮影子在诗人酒醉之时倏地就“各分散”了,“不理”却成了难以摆脱的、更深刻了“独”。这种孤独感,使他决心离开这黑暗污浊的人世,去追求永远与月亮作伴潇洒自由的渺远天国。所以,他的出世思想与日俱增,他追随隐逸诗人陶渊明:“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送侍御之广德》)月亮与酒简直成了诗人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李白醉酒捉月的民间传说至今流行,酒设有钱买,但可以赊,更何况“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呢?
唐时“赏月”之习俗尤其风行,《唐逸事》记载了唐玄宗中秋夜游月宫,作《霓裳羽衣》曲的传说,这使民间对月亮更加神往,借中秋时节竟相赏月已成时尚,诗人们描写月亮的诗篇也日见增多。“月中何有?白兔捣药。”从月中有蟾蜍到月中有玉兔,嫦娥意象的美感在人们的心目中逐渐加强,她孤苦无依的凄凉处境愈加令人同情,渗透其中的忧患意识及人世沦桑的意味溢于言表。李白的《把酒问月》,正是这种文化精神的写照:“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
却与人相随。皎若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青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问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这首诗直抒胸臆,明月如话,但包含了多少年来的人生感悟和深沉的哲学意识。首先诗人表现了对月亮的追求向往,然后对月亮的出没显隐表现了喜悦和惋惜,对远古神话中的白兔和嫦娥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最后写造化永恒与人生短暂的矛盾和苦闷,表现了天人相应、“月光常照”的美好愿望。
与儒家强调处理人与社会关系不同,道家注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顺其自然,所以李白的人格理想与道家精神一致。李白在天宝三载(744)春上书请“还山”,玄宗亦以其“非廊庙器”,赐金放还。这年十月,李白决意遁入方外,从高天师受道菉于济南郡紫极宫,成了一名真正的道士,自号“青莲居士”。自此以后,他更多的时间是寄情山水,寻仙访道、把酒玩月。虽作休闲,但也不时透露出一些不平之气。
如他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首诗里,我们见到了一位遗世独行、愤世嫉俗的中国诗仙的人格形象,它有道教的洒脱和狂放,丝毫没有佛教空幻寂灭的悲观和基督教遁世苦修、逆来顺受的消极,“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正表现的是珍惜个体生命,渴望现实享受的道教美学精神。
《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写一轮明月,负有神圣的使命,从天山的云海,来到玉门关,来到中原大地,为黑暗人间带来光明与美。明月,正是诗人李白的自我象征。天山,正是他的出生之地。这首诗,真是一首雄浑的英雄颂。我们从里面可以听到一种英雄圣贤降临人间的庄严音调。
后来的中国士人,只要想从自己内心深处唤起自尊与自信,都会找到仙翁剑侠的诗人传统,李太白的诗歌,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是士人独立而高贵身份的文学符祝。
胡应麟说盛唐诗“格高调美”,李白就是典型的格高调美。格高调美的生命意境,有什么不好?有什么可嘲笑的呢?李白首先是做人做得有意境,有风姿。“真贵人往往忘其贵,真美人是不自知其美,绝世的好文章出于无意。”李白是忘其英气,忘其义气,忘其风姿,而无往不是真美。
李白生活在唐朝统治者崇尚道家、把道教视为“国教”的时代,更由于传统、出身、个性等原因,李白很容易接受它,并突出地反映在诗歌创作中。大胆地追求个性解放,努力去实现人生价值,热烈地眷恋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民,浪漫而不失天真,执着又不乏多情,“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李白仙
侠精神深深地扎根在中国的人心和文心中,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资料
胡晓明《李白诗歌的三种精神》:《中华活页文选》2005(9).王瑶.李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三联书店,1956.韩烈文《月亮及酒与李白诗歌的民族精神》《成都大学学报》2008(2).侯长生.李白咏侠诗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康震.长安侠文化传统与唐诗的任侠主题〔J〕.人文杂志,2004(5).
第四篇: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丁晓明
内容摘要:中国文学史上,众多诗人留下了无数咏月名篇,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常以明月入诗,给明月注入了丰富的内蕴。他的诗中的明月意象主要体现为:
一、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作者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
二、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和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认和批判,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批判。
三、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诗人人道主义思想感情。总之,李白在盛唐的朗月里沉醉放歌,李白的诗篇也将与明月永生!
关键词:李白 明月 意象 性格
追求 人生理想 品质 黑暗 光明 批判
当一个人将自己的才气、激情以及生命全部融入某一对象时,这一对象必将成为这个人的“独物”,进而成为人所共仰的“神物”。正如向日葵属于梵高,虾属于齐白石,交响乐属于贝多芬,月亮应属于李白。
李白的一生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特别的,如同图腾般的崇拜情结,诗人的一生也仿佛和月亮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互相视对方为知音与挚友,将对方作为情感诉说的对象,诗人将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都诉之于月,常使得人与月共喜,月和人同忧。月亮成了反映和负载诗人无限情思的“心灵多棱镜”与“心灵多媒体”。
一、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作者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
李白咏月,不像别的诗人仅仅留下若干名篇名句,他还用优美的篇句构织成一个特殊是世界,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千姿百态,能从中看见诗人自己的活动。
李白最喜爱的月下活动室泛舟,用他自己的说法,叫做泛月:“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魏万还王屋》),李白泛月诗的画面均极美,闲情逸致中流露出不合流俗的高雅情怀。泛月时他还经常想起王徽之乘兴访载的轶事,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致:“日落山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东鲁门泛舟》其中)。
李白一生嗜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极其传神的描绘了“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四句诗写出了酒与诗的密切关系。人民群众都很喜欢李白,称他为“诗仙”、“酒仙”。因此李白写得最多的是月下饮酒——即所谓醉月,此类名篇不胜枚举,一般说来,李白饮酒诗突出一个“豪”字,咏月诗突出一个“逸”字,一旦二者结合,便表现出一种既豪放又飘逸的性格——可用“清狂”二字概括;除《月下独酌》四首名篇,如《襄阳歌》、《谢眺楼饯别》等均属此类。这种清狂的性格一方面说明诗人的骄傲和对污浊现实的轻蔑,同时又流露出深深的孤独感,李白还有些其他步月而归的诗,心情平和,于闲适中同样流露出极深的孤独感:“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下终南山》)“对酒不觉眠,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自遣》)。
以上所说泛月、醉月、步月,意境极其优美,要之还在写实,另一类作品则是完全寄兴于想象,表现他狂放的性格,开阔的胸怀,渴望自由的思想,如:“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其十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谢朓楼饯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明月可乘,可揽,可寄,都是李白的发明,大胆的想象传达出童稚般天真的性格,但最有趣的发明还是赊月:“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晔及贾至洞庭游》其二);“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贯酒与君倾,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送韩侍御之广德》)。
李白诗中以无赊酒,却有赊月。酒是要用钱买的,没钱的时候就用五花马、紫绮裘、龙泉剑去交换,同自然造化打交道容易得多,“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即使要钱,也可以赊。这种妙趣横生的想象,表现出诗人以天地为衾枕的襟怀。李白还有一首问月诗,其艺术成就就与后世苏轼问月词堪称合璧,而其思想深度又远过苏词:“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也有这样的诗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中表现的虽是游子思归的传统主题,但将相思离愁置于春江花月夜浩瀚悠远,静谧瑰丽的境界中,以如梦如幻般澄澈优美的境界略带凄凉伤感而绝不消沉颓废的音调,对青春年华和生命宇宙的理性思考,这两首诗应该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造化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乃是人类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李白问月诗表述的正是这种人人都能理解的矛盾并由此产生的苦恼;表述的巧妙生动,又极为质朴,从而使我们对诗人倍感亲切,我们读书时想起李白,正如李白写诗时想起在他之前的古人一样,会产生一种莫可名状的感伤,同时也能得到难以言喻的慰藉,既然古人、今人以至未来的人都要面对同样的矛盾和苦恼,这共同的矛盾和苦恼也就使世世代代的人彼此沟通,产生某种感情上的共鸣,沟通的媒介便是大家都能见到并会由它引起遐想的月亮,诗的奥妙往往就在人人都可以理解的感受用独特的方式说出来。
二、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和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认和批判,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批判。
诗仙李白的内心深处常有无法排遣的孤独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诗人的理想,诗人的性格与环境的冲突造成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自命不凡的特异感和优越感,从精神上使自身处于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境地,产生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旷世无知音的寂寞与孤独感;个性生命意识与宇宙意识的觉醒形成的天地过客的孤旅之悲。这一切在他的诗作中都可以找到影子,但是李白也并没有因此沉沦下去,他通过月亮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对现实的布满。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成一片涟。”(《玉壶吟》),三杯浊酒,以压不住心中的悲慨,于是,拔剑而起,先是对着秋月挥剑而舞,忽又高声咏吟,最后眼泪夺眶而出涕泗涟涟,“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曾称人意。”《江夏赠韦南陵冰》,李白喝的是苦闷之酒,孤独一人,自然没有那份闲适之情了,所以醉酒也不能遣闷,还是去遨游山水吧,但又觉得山山水水都像江夏附近著名刹头陀寺一样,充斥那苦行的僧人气,毫无乐趣,不称人意,那么,哪里是出路,何处可解闷呢?李白那颗受伤的心,此时此刻应该是用明月来表明吧,李白的孤寂、抑郁、惆怅的心情写下了《金陵城西楼月下岭》,诗中的“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映出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有奇特的想象,而“月下沉吟久不寻,古来相接眼中稀”,描写了作者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是诗人在慨叹人世浑浊知音难遇。“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其中之一),由于当权者不能识才用材,由于自己的政治思想和耿介言行不被人理解,只是使人觉得孤立无援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所以,从表面上说,诗人是在写酒兴醉态,而其内里却饱含着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愤懑。
李白主要是个活动在上层社会的政治抒情诗人,其主要作品是以怀才不遇为基本主题的政治抒情诗,这些作品,在抗议统治者压制和埋没人才的同时,还通过对宫廷腐败、政治黑暗以及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等等的揭露和攻击,预示并真实地反映了唐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过程。我们看见的李白是高傲的李白,由于感到没有出路而忧愤不已的李白、放浪不羁并对许多公认的神圣观念表示轻蔑的李白,也是“人皆欲杀”的“狂人”李白——这就是上层社会的李白,其言语行动均表现出鲜明的叛逆性格。
三、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诗人人道主义思想感情。
李白的咏月诗歌的完美还体现在他把月之物象直接引入到生活,他感觉到尘世的艰辛,便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吟道:“独酒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独酒篇》);他们称赞自己的外甥,便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吟道:“贤甥即明月,声价动天门。”(《赠别以甥高五》)......最能反映李白以月注入生活的完美性的是他的《秋浦歌》第十四首:“炉火照高天,红星乱紫烟,好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是一首描写劳动人们冶炼的诗歌,诗歌作品中的月是不可少,他是劳动人们冶炼劳动是的大背景,月光下的炉火才能呈现紫烟,大背景下的宁静,才更显得出局部的热闹和美丽,才能把这冶炼场的描写更集中、更忘情。这种月光下的冶炼的劳动情景和感受,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永远无法体会的,热闹的劳动场面出现在静谧的月光世界,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可谓画中之神品。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秋浦歌》);“痛饮龙邻下,灯青月复寒。醉歌惊白鹭,半夜起沙滩。”(《送殷淑》其三),白猿饮水、白鹭受惊起飞,都是从现实里捕捉到的真实动态,有趣的是,这些动态并未破坏,反而增强了月光世界的静谧和神奇,甚至是人的活动也很难打破上述的意境,李白的月光世界里人物形象为数不多,均出自下层社会,如:“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越女词》其四),“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越女词》其五),前写月下等待幽会的男女,后写月夜从远处看见的一群湖上少女,均具有活泼的生活气息,却又使人感到真中有幻、动中有静。后首反以月比水,其实写的也是月夜,只有在月光下才能产生那样的透明感,在这种神奇的世界有时还会传出劳动者的歌声“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莲女,一道夜歌归。”
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是一个远离喧嚣尘世的未受污染的世界,它无论怎样变化,永远是那样幽冷而静谧,使人产生达到透明盒空灵程度的纯洁感,这个世界的自然存在既是真实的,而它在李白诗中出现又具有特殊的意义,李白像别的不满现实的诗人一样也需要有个世外桃源,但他的世外桃源不在仙山,也不在田园,而在与污浊现实截然分开的月光世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这个世界无处不在。
综上,李白笔下的月是有情有意的,是与诗仙一生休戚相关的,他的月亮陪伴着诗人度过了激情悲壮的一生,那些多情多彩的月亮成就了诗人的伟大吗,诚如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传颂李白的诗句就是因为他的胸襟开阔,思想深邃,境界深远,他的那些诗作就像一直悬挂在苍穹中的明月一般,将成为永恒的光芒照耀着万千后生,激励着我们不停地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
参考文献:《论李白的政治抒情诗》,载《文字遗产》1981年1期等。
第五篇:欣赏李白诗中的名句
欣赏李白诗中的名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菩萨蛮》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油天姥吟留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侠客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三首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行路难三首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月下独酌四首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塞下曲六首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将进酒
谁能书閤下,白首太玄经。--侠客行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长干行
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赠孟浩然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长歌行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鹦鹉洲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夜泊牛渚怀古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嘲鲁儒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越女词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古风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古风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 白居易经典名句《白氏长庆集》,《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卖炭翁》
4、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5、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
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
10、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1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
13、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15、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
16、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行》
17、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
18、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琵琶行》
19、银屏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行》 20、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
21、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22、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观刈麦》
23、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轻肥》
25、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上阳白发老人》
26、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雪》
28、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望驿站》
31、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放言五首其三》
3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
3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
35、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杭州春望》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