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笔记:学会放手,相信孩子
学会放手,相信孩子
近段时间,我发现孩子最常发生的便是告状,无论是在教学活动中、区域活动中还是自主游戏时,每当遇到问题总是喜欢向老师告状“老师,他抢了我的玩具;老师,他打我这里了;老师,他插队了„„”我也感到很疑惑,上学期都没有这样的情况,怎么这个学期就似乎天天都在上演告状的情境呢?我也想很多老教师取经,她们告诉我:这是孩子成长的表现,不再是以前傻傻的样子了。回头想想,孩子们确实长大了不少,能力水平也有所提高,但还是有不少不会独立解决问题、勇敢面对问题的小朋友。
我想造成这一现象,与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不少家庭都存在着几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的现象。在许多家庭中,由于孩子父母的工作关系,孩子往往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由于受旧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在育儿方面都会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易溺爱、放纵、“言听计从”,特别是老人家生怕孩子碰伤了,难交待,怕孩子的父母会怪责,所以更限制和溺爱幼儿,使幼儿的依赖性比较强,性格比较内向、胆小。这对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刚开始,我总是耐心地去帮孩子解决这样那样的事情,但我培训时听专家的讲座,提到:学会放手,相信孩子,不妨试试做一个“懒”老师。这里的“懒”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懒”,应该是对教师目标的把握、时机的选择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帮助,但并不是当幼儿一要求马上就给予。当幼儿跑来告状时,教师应当首先判断幼儿是不是真正需要帮助,是不是真的遇到了难题,不要让孩子产生依赖。教师可以先引导幼儿“你试试自己解决!”“你和他商量一下该怎样办!”不是太严重的事,老师都不要插手,让幼儿自己解决。无论解决后是怎样,事后教师都要给予孩子教育和指导。如:幼儿一起玩时许多时候都会发生纠纷,“老师,她抢了我的玩具。”这时如果老师马上帮孩子出头就会让她产生依赖。很多时候我会这样说:“那你们两个商量一下该怎样玩这个玩具吧。”把问题扔还给幼儿。如果他们解决不了那两个停下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到收完玩具后再把他们叫到跟前了解事情的经过再教育一下。当你观察后发现,孩子确实是遇到了问题,也不必急着帮他解决,而应该指导他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老师的提示策略指导可以多一些,问题还是应当留给幼儿。
渐渐地,我发现通过不断地鼓励、引导并支持孩子独立面对问题,孩子也会尝试去自己解决同伴间的问题,告状的现象也有所减少了。
第二篇:放手教育孩子
一位做电视企画与采访的年轻人,常常需要加班,日夜颠倒。因与家人同住,所以他妈妈常会担心,常念他:要记得吃饭,别太晚睡,开车要小心等等,这样的唠叨每天反复好几次,他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只是有时他也会觉得不耐烦,一见到母亲就想逃,免得听她啰嗦半天。有一次年轻人赴花莲采访证严法师,听到证严法师说一句话,他觉得很有道理。她说:「如果一个父母常常担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会没有福气;因为福气都被父母给担心掉了。」 师父又说:「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气,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担心她的孩子。」年轻人听到这样的话十分兴奋,一回到家马上转述证严法师的话给他妈妈听。他说,从此以后,他母亲就很少再对他唠叨了,他看到母亲也不会再躲,反而在下班之余,会找母亲聊聊天,他觉得现在他跟母亲像朋友一般自在。妈妈常常是一家的灵魂人物,她掌握了一个家的家庭气氛,我相信:如果没一个快乐的妈妈,就很难有一个快乐的家庭。然而,大多数的妈妈都过份地担忧子女:课业,工作,婚姻,健康---几乎无所不担心,你想这样的妈妈会快乐吗?。
一个妈妈如果相信:她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对他自己的生活困境与难题,那么这个相信就是一个「祝福」,而她的孩子也会因这样的祝福而蒙福的。相反的,如果一个母亲老是「觉得」她的孩子不懂事,不会照顾自己,一定会吃亏上当的,那么这个「担心」很可能就成了「诅咒」,以后你的孩子果然就会如你之前所担心的那样,老是出状况令你担心。你的愿有多大,实践的力量就有多大。所以,从今天起,我们当要当心去检查自己的每个「念头」,你对孩子:是担心多?还是祝福多呢? 真的,爱你的孩子,与其担心,不如祝福吧!
第三篇:对孩子,要学会放手
对孩子,要学会放手
今天,我又为了一点小事而去责骂儿子,儿子对我有深深的不满,说我总是控制他不能做这些,又不能做那些,儿子告诉我他已经长大了,他会做很多事情了,而我却认为儿子才5岁多,毕竟是小孩子,做什么事情都要经过我们大人同意才可以做啊,看着儿子对我愤怒的眼神,我的心里打了一个颤,从什么时候开始,儿子也开始有脾气了?也有对我这个做妈妈不满意的地方?回想起儿子的成长路程,我对他确实有太多的“不”字,从来就不敢放手,担心他吃得不饱也担心他睡得不好,还记得儿子在4岁的时候很想用筷子吃饭,而我却阻止他,一定要他用勺子,当时我只记得他对我说:“妈妈,我真的会用筷子了,你让我试一下。”可是我却一再地阻止他,终于有一次,我因为晚下班,回来的时候已经看见儿子在用筷子夹菜吃饭了,那一刹那,我真的觉得儿子确实会做很多事情了。回想起儿子的第一次穿袜子、第一次脱衣服、第一次扣纽扣、第一次自己洗澡等等,我都是在一瞬间就发现儿子原来会做这么多的事情了,难道我这个当妈妈的真的就不敢尝试让儿子去独立吗?
晚饭后,我带着儿子去散步,回来的时候,因为我是兜了小巷,所以我也搞不清楚回家的方向,可是儿子却告诉我,他可以走出这条小巷,这一次,我没有否定他的话,于是儿子就带着我走出了那条长长的小巷,我确实不敢相信,可是我不得不佩服:“儿子,你好厉害啊!”他对我做了个鬼脸,说:“我都说我已经长大了,是你一直不相信我。”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回想起这么多年来我的确疏忽了对儿子的信任,总是担心他做得不好,可是我却从来没有让他自己尝试过,虽然儿子只有5岁,可是他却不断地去想做我们大人要做的事情,我知道每个家长都心疼自己的孩子,都很想保护自己的孩子,可是孩子未来的路还很长,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在教育中总结经验,要作自我分析,对孩子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在磨难中不断地成长,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这才是我们家长所希望的。
愿所有的家长都能走出这个误区,学会对孩子多一份信心,多一分信任,少一些担心,那么,孩子们将会有无限的潜能创造出不一样的天空。
第四篇:学会放手
学会放手
----班级管理日志
2014.3.26 一直以来,同事们都说我是个闲不住的人,“手勤心劳”事事亲力亲为。
想想确实如此,一个原因是性格使然,另一个则是对学生不放心,没有足够的信任,总觉得孩子们小,什么事都做不好,所以宁可自己亲自去做,也不愿劳心费神、口传身教地去指导。
去年冬天感觉是最紧张、最劳累的一个学期,五年级面临县统考,教学任务繁重,心理压力很大;学校各项检查又很严格,再加上各种检查团、各类参观团不请自到,我经常忙得团团转。因为很多时候我既是工作的分配者、又是任务的执行者,每一项工作我不但不想应付,而且想把它做细做好,所以几乎每天我都是加班加点地工作。但是无论学校工作再忙,我从不无故耽误学生一节课;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教学成绩,每一次测验、学生的教辅书我都亲自批阅、检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班内进行了小组评比,从制度的制定,到小组积分的汇总、排名,喜报奖状的颁发等我都是亲自去做。很多时候同事们都问我:“仁红,你整天忙忙碌碌的,你不累吗?”说实话,怎么能不累呢?可是我总舍不得放手,或者说不敢放手。
可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从自身健康方面来讲,长期的紧张工作使我的睡眠质量极差。春节期间我患失眠症,曾几天几夜睡不好,精神恍惚;从学生的成长方面来说,学生处处依赖我,没有自己的主见,班级事务事事请示,样样汇报,班干部发挥不了管理班级的作用,学生在班级中没有主人翁的责任感。而繁重的工作又影响了我的情绪,导致我的耐性极差,动不动就冲学生发火。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学生对我敬而远之,生怕惹“火”上身。
今年春天,我有幸聆听了大教育家魏书生的报告,他的班级管理之道对我启发很大,他提倡的“松、静、匀、乐”更是令我如醍醐灌顶:原来是我的“勤”换来的学生的“懒”啊。我何不向魏老师学习,学会适当放手,把管理班级的权利、把班里的杂务完全交给学生呢?
这几天学校要求各班更换班级文化,原来这些我都是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制作,学生仅仅是参观者和原材料的提供者。今天,我放手给班报小组的同学了,从主题的设定、花边的设计到材料的提供我一律放手,让她们自由发挥。一开始学生放不开手脚,总想听我的建议,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放开了手脚,设计的还真不错,给了我一个惊喜,我发现原来自我的学生也很棒!
尝到了甜头,我又从三餐的管理、卫生、纪律等方面逐步放手,让学生品尝当家做主的滋味。由于我的“袖手旁观”,学生们觉得我已经“靠不住了”,所以班干部之间互相传授经验,学生反而变得自觉,班级凝聚力反而更强了。
学完一个单元了,该测验了,批阅试卷我也交给学生了:由课代表挑选几个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流水作业批阅试卷,最后由我复查。出现争议的题目由我参与定夺,对于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学生完成的游刃有余。在试卷反馈环节,我让负责批阅试卷的学生说一说试卷中出现的问题,指出出错最多的地方,商讨决绝问题的办法,没想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分析的头头是道。
在执教公开课《再见了,亲人》后,我发现我的“包办”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上,“舍不得放手”导致学生成了“记录的机器,课堂上的的哑巴”。反思之后,我决定在课堂上我也要“放手”。因此在教学《桥》这一课时,我只在黑板上写出学习本课的重点:1.生字注音、组词,找出本课的多音字,读准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2.给课文分段,总结主要内容。3.画出本课的修辞方法及这样写的好处。4.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知道的?5.你想对老汉说些什么?然后我提醒学生:尽量自主完成,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借助工具书或小组交流。然后我悠闲地巡视。
第二节课,我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课堂空前热烈。尤其在最后环节,我问学生如果你是党员、群众、小伙子或者是信任党支部书记,你会对老汉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老汉,你会对党员、对信任党支部书记、对儿子、对老伴分别说些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发言的场面与《再见了,亲人》练笔环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所有的尝试,更加坚定了我“放手“的决心,我要循序渐进,把更多的“权利”交到学生手里,使学生不但成为班级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来成为社会的主人。
当然,“放手”是有一定的限制的,放手不等于放任自流。其前提是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再就是“放手”要循序渐进,不能大撒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看似“放手”,其实他严密关注着“放手”后的情况,做到及时调控。
更关键的是,“放手”后的教师并不等于就可以什么都不干了,而是把精力集中投入到更重要的工作中去。
亲爱的老师们,你学会放手了吗?
第五篇:学会放手
学会放手
学会放手放手就应该让孩子自己去经受磨练,体验人生。从生活中学会自信 居里夫人曾说过:“一个人应当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力。”父母们,“酸甜苦辣”是孩子一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孩子们必须面对的是孩子成长的权利。从生活中学会自信,这是必要的。
美洲豹有这样一桩事,母豹每次抓住猎物都不会立刻咬死,而是留下一半性命,然后将其放生,让幼豹自己去追捕,去格斗。它们的做法看似有些荒唐,食物都到手了,为何偏偏又要再费那么多力气才吃呢?这不是在自讨苦吃吗?如果你那么想就错了。其实,母豹是在刻意锻炼自己的孩子,让它们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好在自然界得以生存。我们人类其实是一样的,我们的世界就像一个弱肉强食的大森林,那些弱小的动物常遭遇不测,只有经过强壮的体格才可以生活下去,同样,人只有经受千锤百炼,才能够战胜各种困难,才能在世界上找到一席之地。这种能力在于从小的锻炼。正如幼树不经风雨洗礼,怎能茁壮成长?沙粒不经蚌壳磨练,怎能变成珍珠?
真正的爱,就是放手。不是有只歌《有一种爱叫做放手吗》?放手就应该让孩子自己去经受磨练,体验人生百味。一个人的生命中,必然会遇到不少困难、压力…..但是,只有从小就培养一个人战胜困难的能力,他长大后才会独自承受各方面的压力。而父母们正是为孩子营造这种磨练机会的关键人物。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