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一篇关于我国安全生产现状分析的一篇好文章
转一篇关于我国安全生产现状分析的一篇好文章 这是我从网上看到的一篇关于我国安全生产现状的文章,见解比较独到,值得一读。一些观点大家可以讨论。
安全需要的更多的是做多于说,对于中国的安全生产领域,借用国内某位著名学者的话“在安全发展上,我国有后发优势。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避免别人走过的弯路┅┅”,当前安全生产及相关领域的局面是相当严峻的,体现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的不完善,安全生产舆论环境的不客观,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狭义理解,科技在安全生产中还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全社会还未形成具有普世价值的安全文化,安全理念难以在全社会普及,公众对公共安全的漠然等等。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现状是“进,阻扰重重;退,无路可退。”“进,阻扰重重”,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投资,不惜放松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以所谓“先发展、后治理”为幌子,凭着侥幸的心理,以牺牲职工的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为代价来吸引投资,发展地方经济。使得当地政府安监部门,尤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既必须管,又很难管。“退,无路可退”,是指回到过去的安全生产的格局中,然而中国正在大踏步的向工业化迈进,市场经济处在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转型的 双重转变时期,社会结构在发生着深刻变化,随之而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已拉开了序幕,正向纵深化发展,任何倒退都将是死路一条,安全生产及其相关领域内的任何改革必须适应这一变化,才能有所作为。
近年来,在安全生产及相关领域一直流行着一种说法:欧美发达国家的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当人均GDP在1000美元的经济起飞时期,工伤事故往往上升;达到3000-5000美元的经济稳定增长时期,工伤事故普遍趋于下降。许多专家据此就认定中国目前的安全事故的频发似乎是必然的,然而有些地区安全生产领域却似乎呈现出一个悖论,经济高速增长,安全生产事故却并无大幅度增长,相反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为什么经济增长质量与安全生产水平时而正相关,时而负相关的关系,中国的安全生产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难题,是特定政治制度、特定文化、经济发展特定历史阶段在安全生产领域中的表象,还是另有原因。在当代的中国社会,批评者众多,问题谁都可以说,批评者谁都可以做,因为批评者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可以不付任何经济成本,政治风险,不承担任何责任;创新者少,因为创新是需要勇气的,是艰苦的心灵之旅,是对社会的责任,当前国内很少有人去探究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环境下安全生产及相关领域的规律性特点,一谈到安全 生产事故,就是加强监管,加大投入;就是官商勾结,官煤勾结;就是安全文化的缺失;可是据我所知,全国省级安全生产监察大队全国又有几家,安全投入又有多少;一谈到安全文化总是言必称杜邦,可是又有几人知道杜邦的“STOP”的精髓,又有几人了解杜邦的历史。殊不知,这些原因只是表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切不可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犯“盲人摸象”的错误,更不可为了解决一时的问题而以点概面,将安全生产工作引向错误的方向。实际上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主要因素是多种因素,多方作用力所造成的。中央要求按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来统领我们从事的一切工作,笔者觉得有必要另辟思路,探究原因,本文试图从“纳什均衡”理论的视角对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及相关领域的现实作一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飧读者。实际上中国安全生产及相关领域的现实就是一部“纳什均衡”的安全生产版本。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把中国的安全生产及相关领域看作是一个大博弈局,在这场大博弈中,立法机关(立法者)、政府安监部门(执法者)、学者、企业、媒体、社会组织、民众和国际环境,使 “局中人集合”成为7+1的格局。而每一个“局中人”中又能裂变无数的博弈局,无穷无尽。每一个“局中人”策略各不相同,时而正相关,时而负相关。每一 个“局中人”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不顾其他“局中人”,从而进入“纳什均衡”状态,即非合作均衡的局面,究其原因还是大博弈中的“局中人”缺乏理解,缺少沟通渠道,不是在一个平台上对待安全生产这一命题。我国政府对安全生产及相关领域一直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几年安全生产被提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中,提出了安全发展的总体规划,然而安全生产博弈中的其他“局中人”似乎难以与政府就此达成共识。体现在安全生产立法层面上,制定法律的初衷与现实的无奈。我国85%以上的法律是中央政府的部门立法,国务院法制办与各部委同属中央政府领导,彼此间是兄弟部门,难以对法案进行公正客观的衡量。立法者和执法者事实上是高度一致,执法者即是规则制定者,因此立法的权威性在社会上受到普遍质疑。这些法案无不是站在本部门,本行业的立场上,各部委拟定草案时,很容易把各自的部门利益塞进去,安全生产及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概莫能外。本来各“局中人”由于各自的出发点不同,对安全生产的理解,职业安全健康的意义就看法各异,是需要进行充分沟通的,而这一立法程序使博弈局中其它“局中人”很难表达其意志,导致其对法案的有意无意的抵触,相关法律出台后又由于缺乏合适的沟通渠道、宣传手段、执行力度,导致了立法机关(立法者)、政 府安监部门(执法者)与其他“局中人”无法统一认识。体现在安全生产执法层面上,由于执法者同时又是规则制定者和裁判者,因此执法的客观公正性在社会上受到普遍质疑。博弈局中其它“局中人”要么是随波逐流,安全监管部门怎么说,我怎么办,反正安全生产监管主体是你,我虽说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但只要不出大的事故,你也没办法,最明显的是企业;要么是无所适从,最明显的是民众;要么是推波助澜,最明显的学者和媒体,学者的本职应该是“求真”,把问题搞清楚,说透彻;讨论问题时要讲学术规范,讲逻辑,不能哗众取宠。更不能使安全生产方面的理论观点不断翻新,这就要求安监人员必须学会理性思考,善于去伪存真;媒体是一知半解,借安全生产事故大肆炒作,捕风捉影,舆论导向有失公允。
从“局中人”中的政府安监部门来说,不出安全生产事故,没人理解你在干什么,在很多时候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老百姓心目中地位还不如城管部门,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出了事故,就会遭到其他“局中人”的毫不留情的批评:媒体是一知半解,捕风捉影,舆论导向难以客观公正,“局中人”中的公众由于受到媒体的影响一听说出了安全事故就想到监管不力,权钱交易,全然不知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的辛苦工作;立法机 关(立法者)立即会言辞激烈,指出执法不严;司法检察部门立刻介入事故调查,追究有无违法、违纪行为;尤其令人寒心的是,身为本门“局中人”,同样负有专项安全监管责任的其他相关部门集体失语,导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人员心灰意冷,满腹冤屈,还无法解释,因为说了别人也听不懂,也不愿意听。同为负有专项安全监管责任的相关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如果总是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发生事故总是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牵头,在政府安监部门(执法者)这个子博弈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就永远是一只辛勤的“大猪”,而且是吃不饱的“大猪”。按照“智猪理论”,在这一子博弈局中,如果“大猪”总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尊敬、总是承担本不该承担的责任,“小猪”们会吃的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懒;说老实话,这个责任,人命关天的事谁也承担不起。
从“局中人”的中的企业来说,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抱着不出事故的侥幸心理,也绝不会主动增加安全设备投资,“安全风险大于利润风险”的法则更是无从谈起,按照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所有企业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采取不顾企业员工的职业安全健康,不顾安全生产的策略,从而进入“纳什均衡”状态。如果一个企业从利他的目的出发,加大安全 生产的投入,而其他企业仍然不顾员工安全健康、社会公德及国家法律的要求,不进行安全方面的投入,那么这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增加,价格就要提高,它的产品就没有竞争力。
从“局中人”的中的国际环境来说,由于中国的企业安全投入普遍较少,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产品价格自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国家频繁的对中国的安全生产领域提出意见,反复向我们解释国际化的职业安全健康标准,甚至动不动就将中国企业职业安全健康问题同劳工标准、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与经济、贸易挂钩的原因之一。
其实欧美发达国家在人均GDP1000美元~3000美元的经济起飞时期工伤事故正是“纳什均衡”所体现的最终恶果。近年来,中国企业粗放经营的盲目发展模式造成重特大事故不断出现的情况也是如此。只有在政府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全社会形成具有普世价值的安全文化,并且全社会对此广泛认同,大多数企业才会采取重视安全生产的策略组合。企业在这种情况下,获得与不投入安全同样的利润,而且发展的层次更高。欧美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的经济稳定增长时期,工伤事故普遍趋于下降,也正是走出“纳什均衡”,全社会合作的结果,而并非经济增长的必然。因此打破“纳 什均衡”,进入全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合作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安全生产及相关领域“纳什均衡”是很难打破的,这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是绝对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笔者在这只是提供一点思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看过本文的读者能记住从“纳什均衡”中悟出的一条真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但它必须符合以下规律:按照你愿意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别人,但只有他们也按同样方式行事才行。”对于中国的安全生产领域,借用国内某位著名学者的话“在安全发展上,我国有后发优势。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避免别人走过的弯路┅┅”,但必须首先回答一个问题:游戏规则谁制定、谁执行、谁裁判,如何实施。
第二篇:一篇关于我国安全生产现状分析的一篇好文章
一篇关于我国安全生产现状分析的一篇好文章
这是我从网上看到的一篇关于我国安全生产现状的文章,见解比较独到,值得一读。一些观点大家可以讨论。
安全需要的更多的是做多于说,对于中国的安全生产领域,借用国内某位著名学者的话“在安全发展上,我国有后发优势。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避免别人走过的弯路┅┅”,当前安全生产及相关领域的局面是相当严峻的,体现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的不完善,安全生产舆论环境的不客观,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狭义理解,科技在安全生产中还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全社会还未形成具有普世价值的安全文化,安全理念难以在全社会普及,公众对公共安全的漠然等等。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现状是“进,阻扰重重;退,无路可退。”
“进,阻扰重重”,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投资,不惜放松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以所谓“先发展、后治理”为幌子,凭着侥幸的心理,以牺牲职工的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为代价来吸引投资,发展地方经济。使得当地政府安监部门,尤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既必须管,又很难管。
“退,无路可退”,是指回到过去的安全生产的格局中,然而中国正在大踏步的向工业化迈进,市场经济处在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转型的双重转变时期,社会结构在发生着深刻变化,随之而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已拉开了序幕,正向纵深化发展,任何倒退都将是死路一条,安全生产及其相关领域内的任何改革必须适应这一变化,才能有所作为。
近年来,在安全生产及相关领域一直流行着一种说法:欧美发达国家的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当人均GDP在1000美元的经济起飞时期,工伤事故往往上升;达到3000-5000美元的经济稳定增长时期,工伤事故普遍趋于下降。许多专家据此就认定中国目前的安全事故的频发似乎是必然的,然而有些地区安全生产领域却似乎呈现出一个悖论,经济高速增长,安全生产事故却并无大幅度增长,相反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为什么经济增长质量与安全生产水平时而正相关,时而负相关的关系,中国的安全生产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难题,是特定政治制度、特定文化、经济发展特定历史阶段在安全生产领域中的表象,还是另有原因。在当代的中国社会,批评者众多,问题谁都可以说,批评者谁都可以做,因为批评者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可以不付任何经济成本,政治风险,不承担任何责任;创新者少,因为创新是需要勇气的,是艰苦的心灵之旅,是对社会的责任,当前国内很少有人去探究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环境下安全生产及相关领域的规律性特点,一谈到安全生产事故,就是加强监管,加大投入;就是官商勾结,官煤勾结;就是安全文化的缺失;可是据我所知,全国省级安全生产监察大队全国又有几家,安全投入又有多少;一谈到安全文化总是言必称杜邦,可是又有几人知道杜邦的“STOP”的精髓,又有几人了解杜邦的历史。殊不知,这些原因只是表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切不可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犯“盲人摸象”的错误,更不可为了解决一时的问题而以点概面,将安全生产工作引向错误的方向。
实际上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主要因素是多种因素,多方作用力所造成的。中央要求按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来统领我们从事的一切工作,笔者觉得有必要另辟思路,探究原因,本文试图从“纳什均衡”理论的视角对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及相关领域的现实作一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飧读者。
实际上中国安全生产及相关领域的现实就是一部“纳什均衡”的安全生产版本。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把中国的安全生产及相关领域看作是一个大博弈局,在这场大博弈中,立法机关(立法者)、政府安监部门(执法者)、学者、企业、媒体、社会组织、民众和国际环境,使 “局中人集合”成为7+1的格局。而每一个“局中人”中又能裂变无数的博弈局,无穷无尽。每一个“局中人”策略各不相同,时而正相关,时而负相关。每一个“局中人”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不顾其他“局中人”,从而进入“纳什均衡”状态,即非合作均衡的局面,究其原因还是大
博弈中的“局中人”缺乏理解,缺少沟通渠道,不是在一个平台上对待安全生产这一命题。我国政府对安全生产及相关领域一直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几年安全生产被提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中,提出了安全发展的总体规划,然而安全生产博弈中的其他“局中人”似乎难以与政府就此达成共识。
体现在安全生产立法层面上,制定法律的初衷与现实的无奈。我国85%以上的法律是中央政府的部门立法,国务院法制办与各部委同属中央政府领导,彼此间是兄弟部门,难以对法案进行公正客观的衡量。立法者和执法者事实上是高度一致,执法者即是规则制定者,因此立法的权威性在社会上受到普遍质疑。这些法案无不是站在本部门,本行业的立场上,各部委拟定草案时,很容易把各自的部门利益塞进去,安全生产及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概莫能外。本来各“局中人”由于各自的出发点不同,对安全生产的理解,职业安全健康的意义就看法各异,是需要进行充分沟通的,而这一立法程序使博弈局中其它“局中人”很难表达其意志,导致其对法案的有意无意的抵触,相关法律出台后又由于缺乏合适的沟通渠道、宣传手段、执行力度,导致了立法机关(立法者)、政府安监部门(执法者)与其他“局中人”无法统一认识。
体现在安全生产执法层面上,由于执法者同时又是规则制定者和裁判者,因此执法的客观公正性在社会上受到普遍质疑。博弈局中其它“局中人”要么是随波逐流,安全监管部门怎么说,我怎么办,反正安全生产监管主体是你,我虽说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但只要不出大的事故,你也没办法,最明显的是企业;要么是无所适从,最明显的是民众;要么是推波助澜,最明显的学者和媒体,学者的本职应该是“求真”,把问题搞清楚,说透彻;讨论问题时要讲学术规范,讲逻辑,不能哗众取宠。更不能使安全生产方面的理论观点不断翻新,这就要求安监人员必须学会理性思考,善于去伪存真;媒体是一知半解,借安全生产事故大肆炒作,捕风捉影,舆论导向有失公允。
从“局中人”中的政府安监部门来说,不出安全生产事故,没人理解你在干什么,在很多时候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老百姓心目中地位还不如城管部门,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出了事故,就会遭到其他“局中人”的毫不留情的批评:媒体是一知半解,捕风捉影,舆论导向难以客观公正,“局中人”中的公众由于受到媒体的影响一听说出了安全事故就想到监管不力,权钱交易,全然不知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的辛苦工作;立法机关(立法者)立即会言辞激烈,指出执法不严;司法检察部门立刻介入事故调查,追究有无违法、违纪行为;尤其令人寒心的是,身为本门“局中人”,同样负有专项安全监管责任的其他相关部门集体失语,导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人员心灰意冷,满腹冤屈,还无法解释,因为说了别人也听不懂,也不愿意听。同为负有专项安全监管责任的相关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如果总是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发生事故总是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牵头,在政府安监部门(执法者)这个子博弈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就永远是一只辛勤的“大猪”,而且是吃不饱的“大猪”。按照“智猪理论”,在这一子博弈局中,如果“大猪”总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尊敬、总是承担本不该承担的责任,“小猪”们会吃的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懒;说老实话,这个责任,人命关天的事谁也承担不起。
从“局中人”的中的企业来说,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抱着不出事故的侥幸心理,也绝不会主动增加安全设备投资,“安全风险大于利润风险”的法则更是无从谈起,按照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所有企业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采取不顾企业员工的职业安全健康,不顾安全生产的策略,从而进入“纳什均衡”状态。如果一个企业从利他的目的出发,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而其他企业仍然不顾员工安全健康、社会公德及国家法律的要求,不进行安全方面的投入,那么这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增加,价格就要提高,它的产品就没有竞争力。
从“局中人”的中的国际环境来说,由于中国的企业安全投入普遍较少,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
较低,产品价格自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国家频繁的对中国的安全生产领域提出意见,反复向我们解释国际化的职业安全健康标准,甚至动不动就将中国企业职业安全健康问题同劳工标准、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与经济、贸易挂钩的原因之一。其实欧美发达国家在人均GDP1000美元~3000美元的经济起飞时期工伤事故正是“纳什均衡”所体现的最终恶果。近年来,中国企业粗放经营的盲目发展模式造成重特大事故不断出现的情况也是如此。只有在政府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全社会形成具有普世价值的安全文化,并且全社会对此广泛认同,大多数企业才会采取重视安全生产的策略组合。企业在这种情况下,获得与不投入安全同样的利润,而且发展的层次更高。欧美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的经济稳定增长时期,工伤事故普遍趋于下降,也正是走出“纳什均衡”,全社会合作的结果,而并非经济增长的必然。因此打破“纳什均衡”,进入全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合作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实际上安全生产及相关领域“纳什均衡”是很难打破的,这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是绝对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笔者在这只是提供一点思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看过本文的读者能记住从“纳什均衡”中悟出的一条真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但它必须符合以下规律:按照你愿意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别人,但只有他们也按同样方式行事才行。”对于中国的安全生产领域,借用国内某位著名学者的话“在安全发展上,我国有后发优势。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避免别人走过的弯路┅┅”,但必须首先回答一个问题:游戏规则谁制定、谁执行、谁裁判,如何实施
第三篇:近年来我国月饼生产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月饼生产的现状分析
中国人对于月饼,有着一份特殊感情,每当中、秋月圆时,一家人相聚而坐,餐桌上总少不了几块月饼这一最具民族特色、最有佳节情调的食品。尽管近年来国门大开,西风东渐,人们的饮食风俗和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过中秋没有月饼,是万万不能的。月饼属于我国烘焙业的国粹,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传统,要想让它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消失于百姓心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像过春节要吃饺子、中秋节则必食月饼。
最近几年,广大月饼生产厂家努力探索、求变出新,使月饼生产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为这一传统食品注入了生机,增添了活力,涂抹上浓郁的时代色彩。归纳起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广式月讲尽得风流。
广式月饼很早就名传九州,它的制作工艺、造型、选料、风味等可以说均属最佳,是月饼宗族的“大哥大”。尤其是其皮薄馅饱,风味纯正而多样,做工精细,造型美观、质量稳定的独有风采,颇受消费者喜爱。甚而形成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举国上下皆食广式月饼的潮流。二是北方月饼不甘居后。
优质的北方月不乏上乘品种,如北京的宫饼、天津的提浆月饼、内蒙喇嘛庙的提浆月饼、哈尔滨老鼎丰的川酥月饼、蜜制百果月饼等产品,但过去在制作上与“广式月饼”相比,它们普遍存在着比较粗糙的缺点。近几年,北方各地的月饼质量均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在选料方面有很大的改进,开始使用专用面粉、专用添加剂等。前些年比较落后的西北地区的月饼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正在迎头赶上全国月饼生产的先进水平。
三是月饼生产技术南北交融,软皮、软馅受欢迎。
绝大多数广式月饼为软皮软馅,特别适合儿童和老年人食用。北方由于受原辅料限制和气候的影响,大部分月饼为硬皮、硬馅,入口酥脆、疏松、爽白、利口、但较为干硬。近年来,北方各地将广式月饼的软皮、软馅及调味技术融会贯通,生产出了具有北方特色的软皮、软馅月饼。如北京生产的软皮椒盐果料月饼和奶油果料月饼,绵软细腻、甜咸相宜、果香浓郁。其他地区生产的莲蓉类广式月饼、红、白、豆沙、豆蓉、椰蓉、枣泥、山檀等月饼,均为软皮软馅。
四是南陈北调,口味多样化。
月饼的风味主要体现在馅料上。除广式月饼的莲蓉馅在各地月饼中的使用比例大幅度增加外,又出现了多种新口味。如以葡萄干、果脯、蜜饯、鲜水果、美国腰果、夏威夷果为主的水果风味;以酱牛肉、烧鸡、火腿、叉烧肉、肥猪肉为主的肉香风味;以莲蓉、椰蓉、桂花、玫瑰为主的清香风味;以豆沙、豆蓉为主的豆香风味;完全用植物原料或牛肉的清真风味;以核桃仁、松籽仁、瓜子仁、杏仁、芝麻仁、橄榄仁为主的籽仁风味等等。如著名的“五仁月饼”在全国各地制作亦比较普遍。其中,以“蓉馅”为代表的广式月饼风味更受人们的喜爱。
五是馅料选料营养化、保健化。
近年来,随着绿色保健食品的广泛兴起,各种营养保健月饼也随之应运而生。如使用木糖醇的无糖月饼及低糖月饼,使用鱼片、虾仁、鲜贝、银耳、木耳、鲍鱼、山珍的高蛋白月饼;使用构把子、桂圆、山药、西洋参、太子参的保健功能月饼;还有使用燕窝、甲负、蝎子、蚂蚁等高级营养保健珍品为主料的月饼。营养保健月饼是对传统月饼的创新和发展,也是今后月饼的发展方向之一。
第四篇: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
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目前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现状
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它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税制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税种。我国个人所得税是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于1980年9月开征的,至今已有32年了。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该税征收管理得到不断改进,对高收入者的调节不断加强。从收入规模上看,个人所得税已成为中国第四大税种,个人所得税占中国税收的比重也不断提升,在一些省市,个人所得税收入已经成为除营业税收入之外的第二大地方收入。它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和组织税收收入的职能都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与税制建设滞后、税收征管乏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个人所得税应有的调节分配、组织收入的功能仍然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个人所得税既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方式,也是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手段,还是人才竞争的因素之一,因此税负高低至关重要。而税率是影响税负的最主要因素。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在设计税率时是以调节个人收入为主,同时兼顾组织财政收入,并根据我国的国情,采取了分类(项)税制模式,各类所得的适用税率也有所不同,有的实行累进税率,有的实行比例税率,最高税率分别为45%(工资、薪金所得)、40%(劳务报酬所得)、35%(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等所得)和20%(利息、股息等所得),因而税率形式较为复杂,税负差别较大。
二、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过低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增加了近百万倍,1980年只征收了18万元,现在接近1500亿元,现在它占了全部税收的7%.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起来这个比例还很小,比如美国近年来联邦总收入,包括个人和企业所得税、流转税以及社会保险和退休金中,个人所得税约占50%,其中企业所得税仅为个人所得税的大约五分之一。而在我国,企业所得税超过个人所得税的一倍还多。北欧的一些国家个人所得税还更高。这些数据说明虽然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有了很大增长,但是还远远没有征够。反过来讲,其他各种税收则大大征过了头,或者说,政府在其他方面多征了许多税,导致个人收入的减少,因此个人所得税也相应地减少了。
(二)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制度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难以体现出较高的征管水平。个人所得税是所有税种中纳税人数量最多的一个税种,征管工作量相当大,必须有一套严密的征管制度来保证。而我国目前实行的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方法,其申报、审核、扣缴制度等都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难以实现预期效果。税务机关执法水平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税款的征收。由于受目前征管体制的局限,征管信息传递并不准确,而且时效性很差。不但纳税人的信息资料不能跨征管区域顺利传递,甚至同一级税务部门内部征管与征管之间、征管与稽查之间、征管与税政之间的信息传递也会受阻。同一纳税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取得的各项收入,在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的情况下,税务
部门根本无法统计汇总,让其纳税,在征管手段比较落后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失控的状态。
(三)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在缩小
我国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并不能起到多少控制贫富差距的作用。按理说,掌握社会较多财富的人,应为个人所得税的主力纳税人。而我国的现状是:处于中间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工资薪金的阶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的46.4%;应作为个人所得税缴纳主要群体的上层阶层(包括在改革开放中发家致富的民营老板、歌星、影星、球星及建筑承包商等名副其实的富人群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的5%左右。虽然有累进制所得税,但是对真正高收入的人,征税征不到他们。目前的所得税累进制,主要适用于工资,而高收入人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并非工资,而是其他所得,特别是资本所得,按照现行的征收办法,很难保证这部分收入会纳税,尤其是即使他们逃了税,他们也没有法律责任。
三、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现行税制模式难以体现公平合理
法制的公平合理能激发人们对法的遵崇,提高公民依法纳税的积极性。而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在税制设置上的某些方面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和合理性,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其调节个人收入的要求。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一般可分为三类: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混合所得税制。现阶段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相对来讲还比较低,税收征管手段较落后。所以,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
收采用的是分类税制。分类税制,是将个人的全部所得按应税项目分类,对各项所得分项课征所得税。其特点是对不同性质的所得设计不同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分项确定适用税率,分项计算税款和进行征收的办法。这种模式,广泛采用源泉课征,虽然可以控制税源,减少汇算清缴的麻烦,节省征收成本,但不能体现公平原则,不能很好地发挥调节个人高收入的作用。所以,这种税制模式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也不利于拓宽税基,容易导致税负不公,征税成本加大,征管困难和效率低下,很难体现公平合理。
(二)对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处罚力度不足
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规定,对偷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给予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五倍以下的罚款。由于税务机关只注重税款的查补而轻于处罚,致使许多人认为偷逃税即便被查处了也有利可图。据统计,近几年,税务机关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罚款仅占查补税款的10%左右。另一方面,在税收执法过程中,由于没有规定处罚的下限,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因而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违法者得到庇护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都客观上刺激了纳税人偷逃个税的动机。
四、解决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选择合理的税制模式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应摒弃单纯的分类征收模式,确立以综合征收为主,适当分类征收的税制模式。分项税制模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缺乏公平,征管效率低下,不利于个人所得税的职能作用的发展。而以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制真正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有利于体现量能纳税的原则,真正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防止两极分化的目标。
(二)合理的设计税率结构和费用扣除标准
我国个人所得税目前的税率结构有悖公平,容易使得纳税人产生偷逃税款的动机。其次,考虑通货膨胀、经济水平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适当提高减除费用标准和增加扣除项目。我们可以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相应确定减除费用标准,并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备案,这样做既可以更好地符合实际状况,也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水平。
(三)扩大纳税人知情权,增强纳税意识
法律是关于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权利义务是对称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现实社会中权利义务不对等,履行纳税义务与否,并不影响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享有。既然能享受权利又不履行纳税义务,必然使“纳税光荣”只剩下空洞的口号,丧失了法律公平、正义之本。在税法宣传上更多的是宣扬纳税人的义务而淡漠纳税人的权利,弱化了纳税意识。政府职能的正常运转与纳税人的纳税行为密切相关,政府部门使用纳税人提供的资金,纳税人享有监督政府部门工作和接受政府部门服务的权利,纳税人的监督能有效防止诸多重复建设、浪费,也是遏制腐败的一剂良方。
(四)加大对偷漏个人所得税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
搞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对偷漏税行为查处、打击得力是关键之一。针对现阶段我国对个人所得偷漏税行为查处打击不力的现状,通
过立法,赋予税务机关一些特殊的权力,增强执法的力度。同时,对一些偷漏税构成犯罪的纳税人,不能以罚代法,必须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五)加强税收源泉控制,防止税款流失
在我国目前普遍存在个人收入分配多元化、隐蔽化且支付方式现金化的情况下,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加强税收征管,首先要加强税源控制。使公民的每项收入都处于税务机关的有效监控之下,使每个公民的收入纳税情况都一目了然,进而可堵塞税收漏洞,防止税款流失。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整个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已显得尤其重要。
第五篇:我国预算外资金现状分析
我国预算外资金现状分析
摘要:预算外资金是指不纳入预算管理,但却用于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需要的财政性资金。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政策制度都不完整,因此预算外资金不仅要适合我国国情还要促进我国的发展。所以我国必须制定完整的措施去合理的利用它完善它。然而,很多政府承担的职能并不是通过预算来实现的,而是通过预算外资金和不是预算外的财政性资金来完成的。由于对预算外资金认识上的不足以及管理措施和方法的使用不当.是我国的预算外资金流失严重的原因。
关 键 词:预算外资金;政府职能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财政性资金;预算制度改革;预算管理;制度适应;
正文:通过对财政学的学习,我懂得了许多知识。最重要的是我了解到我国预算外资金的作用以及目前它的状况。预算外资金是指不纳入预算管理但却用于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需要的财政资金。它是国家预算资金的必要补充,具有分散性、自主性、专用性的特点。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由于对预算外资金认识上的滞后和政策、管理手段的缺位,造成预算外资金游离于政府控制之外,既扭曲了收入分配结构,分散了国家财力,又滋生了腐败现象。因此,正确认识并解决预算外资金管理缺位问题,是财政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高校预算外资金是高校直属单位利用学校资源,通过提供管理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取得的货币补偿,主要形式是事业性收费,这构成了预算外资金的主要来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办学方式多样化,随之取得的预算外收入大大增加,有些单位预算外收入部分甚至高出预算内收入的几倍。
现状
(1)预算外资金增长过快,1992年比1978年增长11倍,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97.7%,名副其实地成为国家的“第二预算”。
(2)预算外资金历年增长速度均超过童年的GDP和预算内收入的增长速度,造成资金的严重分散。
(3)从预算外资金结构看,一向是企业和主管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居主导地位,从近几年变化趋势看,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部分增长较快,比重上升,地方财政管理的部分绝对数和比重下降的幅度都较大。
(4)由于管理不严,财经纪律松弛,化预算内为预算外、化生产资金为消费基金、化公为私等现象有所滋长和蔓延。因此,预算外资金迅速增长,已成为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的重要原因,也是当时固定资产投资膨胀和消费基金膨胀的重要原因。
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问题具体表现
(一)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粗放,部门利益格局尚未完全打破。根据《预算外金
管理实施办法》,各预算单位应按照规定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财政部门按照经费定额和开支标准对该计划进行审批后,汇总编制总计划。但实际的执行情况是,有些单位没有收支计划,财政部门也很难形成规范的汇总预算,只是粗略地按基数加增的办法编制并下达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县乡两级均未建立预算外资金预决算制度,市级的预决算制度往往也是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实际作用。还有,综合预算制度难以落实也很突出这一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收入时,有的单位只是将专户资金一缴了之,而没有具体的资金项目名称,造成收入来源不清; 支出时,由于没有明确的定额标准,资金使用“ 以收定支”预算外资金管理粗放,导致用款单位挤占挪用资金有了可乘之机。预算外资金的存在,对中国的预算管理制度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缺乏有的制约和管理机制,在资金运用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大量违规行为的产生,这对政府的信誉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使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减弱。我国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一些欠发达省份长期处于财政困难状况,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财政资金管理看,一方面,预算内资金短缺,收支矛盾突出,另一方面,一些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究其因:一是收费单位原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一旦将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就要理顺各方面的关系,这不仅要加大各部门的管理成本且会突破各自的管理范围。二是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收费收入不能满足其正常出,有些单位甚至还有巨额贷款,改变财政管理方式,就要增加财政负担。三是执收单位作为征收主体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担心纳入预算管理后其经费没有保障,还有一些单位错误地认为预算外资金“ 谁收谁用”,不愿意把专户资金纳入管 理。如将预算内转出的各类资金、所属单位和下级单位上缴的收入、资产变价入,经营服务性收入、反映在往来科目中的收入、账目以外的收入以及收回的支出等,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约束软化,财政监督流于形式。目前,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监督普遍存在重收入轻支出现象,一味强调纳入财政专户资金的管理和缴存比例,忽视了支出上存在的问题。虽然财政部门拨付资金时,根据用款单位上报的用款计划进行了核定,但财政资金划出后,用款单位如何使用资金却不能掌握。同时,由于收费经费化,使部分公司存在分配不公、苦乐不均现象。预算内财力不足,财政平衡的基础很不牢同。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平衡实际上建立在“应支未支、应保未保、应拨未拨” 的基础上的,预算内欠账多,财政资金只能围着“ 保吃饭” 低层次运行,财政宏观调控的能力很弱,搞建设的资金更是少得可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有专项用途的预算外资金和预算内资金统筹使用,就会出现预算内大量占有预算外的现象,致使预算内、外两方面的资金需要都得不到保证,更达不到提高地方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的预期目的。从更深层次看,它还造成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降低了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
(四)资金征缴模式陈旧、征缴程序不科学,导致部分资金逃避财政监督,成体外循环。尽管近几年来各地都积极推行预算外资金“ 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 的征管体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区仍处于自存自缴状态。而预算外资金收入过渡户的存在,给个别单位截留预算内外收人、坐收坐支预算内外资金提供了可能。另外,由于征缴程序不严密、不科学,也容易形成资金体外循环。如一些地方出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省、地(州、市)、县(市区)
三级预算收入,应按比例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但具体的征管模式却是:南地县基层单位负责收缴资金,由省级部门归集资金、报批手续,待审批后,再由省级部门按比例逐级返还原单位,然后各自缴入国库。这种方法虽有利于资金到位,但按级次入库的资金由于征缴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又没有采取一定的监督手段,容易形成既不缴纳给当地国库,又不纳入专户储存的体外循环资金。呈现出管理活动层次多,管理幅度大,经济活动专业化和复杂化的特点,控制难度加大。某些环节上存在监督盲区。一些技术性专业性比较强的单位的收费项目采用瞒天过海的手段,或收入采用部分入账,一些创收单位不认真执行“ 收支两条线” 的规定,截留、坐支、挪用预算外收入。资金管理、监督部门缺信息沟通,造成预算外资金管理与监督领域出现死角。
(五)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缺位,影响了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落实。《预算外金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行政主管机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从所属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集中对管理费的收取方式、标准、票据使用、支出范围及资金管理都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致使一些单位超标准收费、使用不合法票据以及白条收费,进而逃避专户管理、违规投资,甚至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等问题时有发生。此外,一些取消的收费项目,由于没有及时理顺和解决相关单位的经费,致使一些旨在建立政府与民间良性关系、规范行政行为、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无法落到实处。每项收费所取得的收入都要有相应的使用途径和支出方向,支出的主要形式是支付创收成本、弥补经费不足、发放补贴和奖金、购置固定资产等。由于预算外资金与创收单位和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预算外资金具有“ 自留地” 的含义,所以管理部门在预算外资金批拨时,把关不是很严,造成创收单位乱发奖金、补贴、实物等,不能使资金用于事业发展,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
加强与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措施
(一)深化“ 收支两条线” 改革,积极推进综合财政预算。建立公共财政收入征管体系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首先要将明确规定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不折不扣地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相应支出通过预算予以安排。其次对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单位必须自下而上地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并将其纳入单位的财务收支计划和财政综合预算。预算外收入要全部纳入专户管理,相应支出由财政统
筹安排,逐步改变按收入比例提取经的做法,比照部门预算的统一要求核定费支出,实行“ 预算制”,进而促进执收执罚部门依法行政。同时,各级财 政部门要改变重分配轻管理、重审批轻监督、重微观轻宏观、重预算内轻预算外的理财观念,充分认识宏观调控和财政监管的重要性,克服本位主义和小团体意识,切实加强综合财政预算编制,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能力。
(二)加强财政监督。实践表明,如果没有一个健全有效的财政监督管理机制,任何财政改革政策都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对预算外资金监督要是监督乱收费、乱开支预算外资金的行为。监督的绩效表现在个方面:一是及时发现预算外资金的滥收、乱收、乱用现象; 二是对这种现出现后怎样处罚,使犯规者以后不敢轻易再犯。为了实现第一个方面的绩效,我认为必须在政府监督基础上引进社会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因为例如会计
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其行为动机在于发现违反国家财政纪律的行为和金额,主要收益来源于对违纪违法者的罚款,其个人利益和罚款收益紧密联结,有较 高的积极性。而且,社会监督者分布在各条战线、各地区,有众多获取信息渠
道,也具有充分的时间、精力以及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同那些违法乱 纪者斗争,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政府监督上信息少、检查少、经费少、人 力少的缺陷。因此,在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是一项明智的选择。我国每年进行财务大检查,查出的违纪资金一年比一年 多,但违纪违规财政行为仍不断,根本原因在于处罚不严。因此,寻找一种制度安排,从严执法,对搞好监督管理至关重要。
(三)借助科技手段以及高效、智能的网络管理系统,彻底改革预算外资金收缴制度。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就要堵塞收入漏洞,做到应收尽收。以收费票据为资金监管源头,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赋予财政票据的信息功能,借助收费单位、代收银行、财政部门之间强大的网络管理系统,建立起一个“ 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 的预算外资金管理体系。所有收费通过银行代收,不仅便于财政性资金集中纳入财政管理,增强财政部门的调控能力,使财政“ 准国库”大大提高财政部门对执收单位收取预算外资金的监控力度,有力地遏止自立收费项目、自定收费标准等乱收费行为。
(四)实行票据统一管理,加强源头控制,完善专用户储存。首先,收费渠道合理。预算外资金有它的合理l生和合法性,不能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置人民利益国家利益于不顾,对此应由省政府组织物价、财政部门对所有收费单位收费部门进行拉网式检查,重新明确各单位收费范同、收费项目。其次,严格票据管理是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源头。凡是收费单位,必须按规定到物价部门申请“ 收费许可证”,凭证收费。收费必须是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收据。而没有收费许可证或收费资金为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的单位,一律停止发放票据。解决预算外资金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对中央和地方财政权力的进一步划分和界定,给以地方在税收收入上的更大自主权和享受受益的权力,归根结底,就是要逐步减少预算外收入在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中的比重直到其逐步消失。(五)完善措施及法规建设,提高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效率。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是一项政策性较强、难度较大的丁作,它不仅是权力、利益的调整,而且涉及单位性质、经费供给 以及内部减员等问题。因此,只有把它与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以及经济体制 改革等结合起来,才能相互促进。因此,要对政府性基金和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列收列支的管理方式作更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逐步消除单式预算,真正发挥财政部门应有的管理监督作用。尽快建立、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制体系,为财政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另外,还要澄清对预算外管理资金的模糊认识,扭转“ 三权不变” 和“ 谁收谁用” 的运行惯例,为进一步推动综合预算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结:
以上就是我对我国预算外资金的认识和分析。由于我国预算外资金改革牵扯面广,政策性强.既涉及现有各方面利益格局的调整,又涉及到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重新划分和界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我国的预算外资金政策并不完善,为了更好地利用预算外资金,就必须在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必须向社会各界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使之得到各方面的广泛理解和支持.确保预算外资金改革的顺利进行。参考文献 :【1】司路,《对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思考》,2008年第五期。
【2】张裕民,《谈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2010
年第十一期。
【3】陶源,《我国预算外资金问题》,2008年第九期。
【4】田疏,《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探微》,2003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