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开放对中国科技发展意义非凡
·
改革开放对中国科技发展意义非凡
摘要:“科学春天”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的专有属语,相伴着一批世界瞩目的科技成果和书写中国历史的科技成就。改革开放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思想活跃、为中外历史学者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与机会。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是科学研究创新的原动力,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定会使既有中国特色、又融入国际学术主流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研究 改革开放 科技发展
社会进步
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竞相发展的时代,经济的激烈竞争和军事政治的强力角逐,日渐异化为科技实力的比拼,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又助推了国际社会竞争,而中国科技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突飞猛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结出的震撼世界科坛重大科技成果,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的竞争格局,但与此同在的科技急功近利和浮躁短视,正构成阻碍中国科技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潜危。站在科学发展观高度审视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发展,增强自主创新的忧患意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互动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繁荣发展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国历史学中独立的分支学科,是在承载了回答近代中国社会现实需求的任务、特别是将中国的救亡作为主要课题而在上个世纪诞生的,正如许多学者一直强调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是“中国向何处去”这一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题。①所以,尽管在那之后时代在不断变化,但对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始终影响着近代史的研究。30年前,当中国共产党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始了中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与向现代化目标的长征的时候,中国近代史研究同时开始了向新时期的迈进。可以说, 3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与繁荣是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发生巨大的社会转型、政治转轨的变革中,应对时代的思潮而出现的,这一发展当然还要继续下去。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思想文化及学术领域受“左”倾教条主义的消极影响,过分强调政治立场的思想方法被注入学术研究,存在以政治或直接以阶级斗争覆盖一切的倾向,用生吞活剥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政治理论描述历史,取代具体的历史研究,学术研究被局限在极其狭窄的范围内,许多研究领域被视为“禁区”,因此难以用比较宽阔的视角对历史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重大突破的科技理论引领科技新战略 改革开放后,中央几代领导集体都将科技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持续实现科技理论的重大突破,引领中国科技紧跟时代步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人们不会忘记,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继之又升华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深刻揭示了科技的战略地位、内在规律及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指明了改革开放后科技发展的方向,推动科技发展目标的重大调整和科技体制的大刀阔斧改革,制定并启动一大批重大计划和规划,夯实了新时期科技发展的基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式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推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方案、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科研原则、转变科研体制和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决策和决断,实现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突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把握当代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把科技尤其是自主创新提高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作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战略决策和部署,发布了面向2020年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方针,在党的十七大提出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并积极推进科技法制化,形成了以科技进步法为核心、众多科技专门法为支撑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胡锦涛同志则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等一系列重要论断,概括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谐科技理论,丰富发展了党的科技思想,为科技工作者创造发明和研究探索提供了思想武器,从而开辟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新纪元,迎来了真正的“科学春天”。
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科技事业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义无反顾发展创新中国的战略决择,代表了中国人民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心声,但面对我国当今只有39%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和高达50%以上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创新型国家分别为70%以上、30%以下),真正认识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彻底消除市场经济、社会浮躁对科技的负面影响,切实增强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就成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科技发展尚存潜危,实施科技战略迫在眉睫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事业的的确确发展了,而且迅速和惊人,从科技理论到科技实践,从科技成果到科技效应,足以表明这个时期科技的灿烂。但我们不能满足,更骄傲不得。一是中国科技发展的质量和品质远不如发达国家。瑞士洛桑国际管理研究院关于全球60个经济体2005年IMD竞争力的排名中国位居第31位,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05-2006年全球竞争力的报告中我们仅名列第49位,中国科技的整体实力和拥有的核心技术量令人堪忧,可能某方面领先世界,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对外依存度过高是不争的事实。二是科技发展的韧劲和毅力不如建国初期。现在的科技环境和条件不知比那时好多少倍,而自强不息的志气、傲视洋人的豪气、战胜困难的勇气却大打折扣,形形色色的浮飘浮躁和名利主义、实用主义纷纷出笼,与当时科学家们的无私奉献格格不入。近日《人民日报》发表“科学家为什么想当官”专题,表达了有识之士对科技界官本位的忧虑。众所周知,现在社会公认的能够震撼世界科坛的创造和发明,大多出自新中国前30年,改革开放以后的重大科技成果大都立项于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也全部产生于那个时代。如今中国科坛看似群星灿烂,然而有几人像这个时期的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竺可桢、袁隆平、陈景润等被国际公认为大师?研究成果有几项能如当年的陆相生油理论、“两弹一星”试验、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等引起世界瞩目?可以说,目前科技的过度行政化和科研人员的名利化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潜危。三是歪曲对外开放政策阻碍了中国创造的进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缩短与世界的差距,鼓励引进技术和装备、以合资方式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这本无可厚非,也非常之必要。可一些地区、部门和企业却将此异化成模仿爬行的“拿来主义”、“跟随战略”,以致不费力气的“摘果实”特别是制假贩假、盗版侵权的不端行为屡屡发生,极大挫伤了科技和经济领域自创、原创、独创的积极性。一些人对上述情形视而不见,依然固步自封,坐井观天,颇有些当今科技舍我其谁的忘乎所以。胡总书记明察秋毫,在2009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还比较少等严重问题。总书记的高瞻远瞩和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正视中国的科技差距,消除夜郎自大的盲目乐观,强化自主创新的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自觉性。
(二)科技征途隐匿暗流,自主创新丝毫不能动摇
中国确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完全基于科技的现实与未来,不想却遭致国内外明枪暗箭的攻击,实乃令人费解。第一,西方国家以己度人的非议和责难。洋人们惧怕中国强大由来已久,不希望更不愿看到中国自主创新,担心因此失去遏制中国的资本,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中国坚持自主创新会像他们那样歧视国外产品。恰恰相反,我国实施鼓励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与体现非歧视、市场导向相统一的方略,国货不会因此垄断市场,洋货也不会受到排挤和打压,只是比照国际惯例政府采购上的同等优先,没有任何非议的理由。至于借自主创新的独立创新翻译而说三道四,简直是扯淡!当今世界,建设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的国家已成大势,瑞典、丹麦、芬兰、德国、美国等国家走的都是依靠科技创新的兴国之路,何以单单非议中国的自主创新战略?更可恶的是,一些别有用心的洋人竟把中国的自主创新污蔑为宣泄民族主义的情绪,不知持此论洋大人的国家是如何借创新宣泄民族主义情绪的,反正中国确定自主创新战略,没有任何民族主义情绪之类的色彩,完全是顺应世界科技潮流的结果。第二,国内一些人打着改革开放旗号的无端发难。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中国人理当高兴和自豪,奇怪的是一些人却与洋人沆瀣一气,发出种种指责:什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应放下自主品牌心理负担,参与世界经济分工”,什么“中国制造不可替代,中国创造应该降温”,甚至说中国自主创新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倒退”。这些人貌似关心开放,实则是亵渎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在1988年就敏锐地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事实也正如此,倘若中国发展不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之路,仅仅靠廉价的劳动力和有限的资源、能源,依赖国外现成的技术和产品,那么势必被世界科技大潮淘汰,也注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甚至挨打的境地。在科技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都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的竞争力,不仅用技术控制市场,凭借科技优势建立损人利己的“国际规则”,垄断世界市场以获取大量超额利润,而且用技术控制资源,像昔日以武力占有殖民地资源一样,依仗高科技独霸国际资源,阻碍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对此,我们既有受西方技术封锁的刻骨铭心记忆,又有受洋人技术诈骗的切肤碎心痛苦。反观那些中国应放下自主品牌的心理负担、让中国创造降温的论调,是多么的匪夷所思!按照科技发展的走势,将来的世界唯有生产和输出知识的头脑国家、引进和应用知识的躯干国家,难道这些人想让中国变成只有躯干没有头脑的国家,继续让洋人卡我们的脖子?可以断言,没有自主创新做后盾和支撑,没有对外技术依存度的大幅下降,就没有挺直腰杆地对外开放,不可能排除此中的歧视性附加条件,实现不了平等互利的对外开放,更难以达到通过对外开放吸取先进技术形成后发优势的最终目的。伟人有句名言,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国内外不怀好意的人如此起劲反对中国的自主创新战略,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决策的英明。
(三)冷静反思发展理念,坚韧不拔练就科技内功
最近,胡总书记非常明白地告戒全党全国尤其是科技界:要尽快在能源、材料、信息网络、现代农业、健康科学、环保技术、太空和海洋科技、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等八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改变中国科技目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总体上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等状况。试想,总书记对中国目前科技“受制于人”的境遇如此忧虑,难道国人尤其是科技工作者不应该认真反思吗?我们常说,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而理念却是正确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实践思维定式,理念的偏差必然引发实践的南辕北撤。提高科技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含量,靠的是坚忍不拔练就科技硬功,“衣带渐宽终不悔”地壮大科技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大家不妨冷静地回顾一下,32年来我们以“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虔诚之举,大量招商引资,开放市场,甚至忍痛割爱去换“先进技术”,可时至今日,我们真是大大地“予”了却“取”不了,外资企业和洋货已经遍布中国,我们并没有得到多少先进技术,合作合伙的“中国制造”看似红红火火,关键的核心的技术我们并不掌握,充其量是外国的加工厂,不管承认与否这是有目共睹的。因为许多高技术是外国遏制中国的资本,不可能也根本不会卖给我们。这不能怪洋人太狡猾,只能说我们太天真,老祖先早已讲过:“宁予之鱼,勿授之渔”,他们把高技术卖了,还凭什么大量赚我们的钱?中国古代就吃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大亏,把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先进技术毫无保留地教会了洋人,他们却用学到的技术侵略中国。试想以此发家的洋人,又怎能让中国的“市场”换到他们的“技术”?人们不会忘记,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曾大量地引进了日本的彩电生产线,可他们却始终不转让关键技术,连我们购买一些易损关键部件都一次次卡脖子,有时一个部件的价格竟然超过当初一条生产线;还有更气人的,洋人们竟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机器设备和洋垃圾加以伪装,作为先进的东西卖给我们,诸如此类的技术诈骗不胜枚举,想来都令人扼腕,怒发冲冠!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却不以此为戒,依然违反引资与引技、引智结合的原则,不顾自主创新的实际而追求表面效应的粗放型招商引资,甚至引进让中国亡国灭种的东西,真可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最近温家宝总理嘱咐科技人士:“要永远记着,高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靠我们自己”,真可谓如雷贯耳,发人深省。现在的一些领导整日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自主创新,但有几人懂得“科学是技术的源泉、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的真实含义,又有多少领导理清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路,弄清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创新中国发展关键是端正发展理念,着力发展核心技术。只有认识到中国自主创新的重点是技术创新,方能把技术研究的目标转移到战略性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凭借后发优势,使原创性技术研发催生可观的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从而增强科技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
(四)珍视中国科技法宝,坚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科技发展独辟的蹊径,更是中国科技崛起的法宝,而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却假借歌颂改革开放对此大肆诽谤和疯狂诋毁,以达到渗透、西化之政治目的。行文至此,不仅使我们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些沦为洋奴的人,总打着改革开放的旗号攻击中国现行科技战略和新中国科技崛起的法宝?原来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企图利用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深厚感情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拉中国科技的倒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遏制中国发展由来已久,绞尽脑汁绞杀中国的发明创造,最近则通过媒体恶意中伤、法律诉讼等卑鄙手段,引诱逼迫中国公开专利技术秘密,消除他们认为的潜在“威胁性”,“龙芯2号”的遭遇就是明证。我们自力更生尚且受到打压,更何况仰人鼻息的过活?所以,我们务必充分认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真正价值,认真探求这个科技法宝的威力。新中国成立之初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对一穷二白的科技废墟,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旗帜下,创造了“两弹一星”、层子模型、有限元方法、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独领世界科坛风骚的科技奇迹。现今“鸟枪换炮”,不少科技工作者却丢失了我们最可宝贵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以致体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在每年的评审中多次出现一等奖空缺,相形之下多么不可思议!那时以报效祖国为荣,大量的有成就的中国学子甘愿放弃优厚待遇,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层层封锁,投身新中国科技事业;现在却以出国为荣,一些学子稍有成就便卑躬屈膝地托门子、办绿卡跑向国外,又形成何等的反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检验,使我们刻骨铭心地感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那些肆意诋毁新中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科技精神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科技法宝,本质是抽掉中国科技灵魂,把中国科技引向爬行模仿的歧途。据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协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斩钉截铁地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只能依靠我们自己,只能依靠自主创新”。的确,新中国成立以来令敌对势力心惊胆寒的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感召下的科技崛起;能够显示改革开放为科技插上腾飞翅膀的是,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取得的拥有知识产权的科技成就;当今企图遏制中国发展的阴招和洋奴们讨好主子的手段是,断送中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科技灵魂和科技精神;而中国科技的最大潜危和阻碍创新中国发展的最大绊脚石,是科技工作者、专家学者乃至企业家丢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法宝误入追逐名利的邪路。因此,“咬定青山不放松”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让“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个科技法宝,激发科技工作者以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志气,振兴中国科技的骨气,迅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道路。
总之,我们正站在一个超大科技时代注定引发国际性科技发展战略调整的历史起点上,站在党积累领导科技丰富经验和实施科技发展战略的历史节点上,应当而且必须抓住新科技革命孕育和兴起的重要机遇,只争朝夕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给这个尚在崛起之中的文明古国带来智慧的光芒。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实践,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一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充分发挥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作用。
二是把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科技发展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口健康、食品安全、人居环境、防灾减灾、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三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创新体制机制,把建设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四是加强对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培养,加大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在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实践中培养人才、凝聚人才、用好人才。
五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鼓励自主创新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和市场环境,弘扬科学精神,发展创新文化,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
第二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定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新中国科技艰难的拓荒者 ,李四光、华罗庚、吴阶平、钱学森、邓稼先。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邓稼先说:“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
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 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成就就要表现在农业科技、生物医药科技、国防军事科技、信息科技、航天工程和交通运输科技等领域。
一、农业方面
(1)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迄今累计增产稻谷6亿吨。六七十年代的国力展示,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他的评语。
(2)转基因技术的引入为病虫害的防治、农作物的反季栽培带来了福音
二、生物医药科技
(1)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这是由中国企业自主开发的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产品,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比准上市的基因治疗制品,开创了肿瘤基因治疗的新局面。(2)生物科技的突破,不仅初步改变了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还带动形成了近600亿元的现代生物。
(3)中国培育出的克隆牛,我国第一头克隆猪。
三、国防军事科技
(1)军事科技是直接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工程技术,亦称国防科技、军事科技。他是建设武装力量和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手段,包括各种武器装备极其研制、使用和维修保养技术,军事工程,军事系统工程。
(2)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
(3)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简言之,我国在军事科技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议和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领导体制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三)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信息科技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有线电话、无线电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将单分子化学与单个原子和分子的磁性研究结合起来,利用单分子选键化学首次实现了磁性离子自旋态控制。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局域的化学反应来改变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质,为单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单分子科学研究的新的广阔前景。此项研究工作是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对吸附于金表面的单个钴酞菁分子进行单分子选键化学“手术”,成功“剪裁”了分子外围的氢原子,并使其与金属表面形成稳定的化学键。通过这一方法对单分子实现了精确的 “手术”操纵,调控单个分子的空间结构和电子结构,由此改变中心钴离子的自旋态,成功实现了对钴酞菁分子磁性的控制。
四、航天工程和交通运输科技
(1)动车、轻轨、地鉄、磁悬浮列车等新的交通运输方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航空运输的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航天工程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神舟六号”发射成功(3)2008年9月25日至28 国成功实施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
(4)2011年11月1日5时58,神州八号发射
(5)2012年6月2日18时37分,神舟七号发射,第一次将中国女航员载入天空。
(6)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02.666秒,神州十号发射
航空母舰(Aircraft Carrier)简称“航母”、“空母”,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艇,前苏联称之为“载机巡洋舰”,是一种可以提供军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军舰,舰体通常拥有巨大的甲板和坐落于左右其中一侧的舰岛,航空母舰一般总是一支航空母舰战斗群的核心舰船,舰队中的其它船只提供其保护和供给,而航母则提供空中掩护和远程打击能力发展至今,航空母舰已是现代海军不可或缺的武器也是海战最重要的舰艇之一,依靠航空母舰,一个国家可以在远离其国土的地方、不依靠当地的机场情况施加军事压力和进行作战,时至今日,航空母舰已是现代海军不可或缺的利器,也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结构明显改善,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经济社会结构明显改善,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最综合的体现。30年来,我们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全球最快的增长。1978~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由不足4千亿元增加到24.9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9.8%,增长14倍。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不足300美元提高到2480美元左右。从人均国民总收入看,我国在世纪之交已跨过低收入国家的门槛,现已稳定地成为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一员。
二、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跨越
1978~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分别达到7.2%和7.1%。在改善民生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大面积地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基本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在农村,通过实施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计划,如《八七扶贫计划》、《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等,使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0%左右下降到2%。在城市,通过制度建设和增加资金投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可以覆盖2000多万城市居民。
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
工农业产品的生产能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最直接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农业产品产量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长。不少产品的产量在世界的位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钢产量、发电量和谷物产量分别由世界排名第五、第七和第二跃升为世界第一。这也使我们告别了物资短缺时代,从卖方市场走上了全面买方市场,也使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和农副产品生产大国。
四、产业结构明显升级
一般来说,经济的成长尤其是大国经济的成长,都伴随着第一产业产出比重的下降和第三产业产出比重的上升。3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明显地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1978~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8.2%下降到11.3%,下降了16.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3.9%上升到40.1%,上升16.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变化不大,仅上升0.7个百分点。
五、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其水平的高低通常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有多少人能够享受工业文明的成果。在1978年以来的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国家逐步调整完善了关于城市化的方针政策,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高,要顺利推进现代化,必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经济技术合作。30年来,我们持之以恒地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逐步建立了开放型经济体系。进出口贸易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38.3亿美元,增长105.3倍,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6.3%。2007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748亿美元,已连续10多年排在发展中国家首位。
六、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
过去,我们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与我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极不相称。1978~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上升到5%以上,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约8%,外汇储备由不到2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上半年的1.8万亿美元。同期,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
第三篇: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心得体会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已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了。这三十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经济而论无疑是大大发展大大进步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无疑得到了极大改善,也似乎更现代化了。但是,弊端渐渐显露,国富民穷保障缺失已成众矢之的。与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改革相比,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就百姓的获益来说,俄罗斯民富国强的改革是成功的,中国国富民穷的改革是失败的(见本博转载文章《世界银行的两份报告:俄罗斯VS中国》)。由此,这种中国特色被戏为一条腿走路的瘸子式改革正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无论是“黑猫白猫论”、“实践检验真理论”、“摸石头过河论”、或者“阵痛论”等等都倍受非议。还记得1998年的仲秋时节,为庆祝改革开放二十周年,我被上级部门安排作电视台专题采访。虽说是专题采访,却又要是随机采访的形式,因此按照上级旨意事先作了排演:在我们那间宽敞的办公室,电视台的采播和拍摄人员与我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我的讲话稿也被相关部门严格审核后通过并充实了颂扬之词。时隔二天后的随机采访果然非常成功,尽管灯光照得我眼睛几乎睁不开,但还是洋洋晒晒神态自若有问必答地一口气讲了二十几分钟,非常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后来电视台播出,据说反映很好,真是皆大欢喜!
但不管怎么样,秉性正直憎恶虚假的我,讲话稿的内容却都是采用非常真实的实例和数据来说的,因此很有说服力认同感。其实,那个阶段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还都是原本被票证禁锢而一无所有的普通劳动者,因此绝大多数老百姓提到改革无不喜笑颜开一致拥护。那时警匪还没一家亲;城管还没有诞生;企业劳动承包合同制方兴未艾;下岗还很少听见;国企还没开始转制流失;央企也并不垄断行业;全民经商后的南方乡镇企业格外繁荣兴旺;腐败虽有温床,但二奶尚未流行;门面房的价格还很低很低,个体户都有钱可挣;小姐卖淫集中于南方,其它地方的暗娼绝不敢猖狂到明目张胆;纵然是夫妻,看黄碟仍然必须偷偷摸摸;苛捐杂税并不太多,住房还是靠单位分配;读不起书看不起病养不起老好像还没听见,劳动人民、国有企业依然是响当当的称号;官员谨慎,不敢冒进,不得不用“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来激励他们;人民朴实,民风淳厚,假话假货以强凌弱还未入其道;老革命们在“不争论”和“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口号下早已闭上了嘴巴,而喜欢革命的五毛和左派们亦尚未现身,因为穷人知足无法煽动;在改革中受益了的穷人们正大声地赞美着改革和家里的彩电洗衣机,连“傻子”炒的瓜子也格外的红红火火,左派们实在太缺乏滋生成长的养分。恰如当今日薄西山的俄罗斯共产党,穷人生活好了谁又愿意跟你闹革命?
然而,情况总是在变化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被打上右派标签的精英集团终于浮出水面从幕后走到了幕前,他们大刀阔斧的窃取着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吸允并掠夺着建国几十年来“低工资、多就业、高积累”政策所创造出来的财富,成了腐败的开路先锋和代言人。新三座大山重新压在了金字塔底部最广大老百姓的身上。于是,在百姓的哀嚎和怒骂声中,五毛和左派们终于站立了起来,他们竖起了毛的旗帜,赞美着北朝鲜般的曾经的专制社会,呼喊着“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没有吃过苦头的年轻一代因此而被蛊惑、而跟随呐喊激动不已。他们不知道那种极端贫困的社会同样演绎着残酷的人吃着人甚至自相残杀的惨剧,同样演绎着令人恶心的卑鄙谎言和无耻行径!
我是不赞成社会退回到毛的时代去的,我们刚刚从那个封建愚昧的时代走出来,实在看不出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在哪儿!看一看现在的北朝鲜,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赞美它?但也切齿痛恶这种腐败横行官官相护民无保障医老成忧的现状。改革确实又到了一个关键时刻,成败系于决策者的一念之差!勿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古训。
第四篇: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农业,经济,政治,教育等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0年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吨,依然高居世界第一;同年,我国以58786亿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的提高,远远不是改革开放前在联合国有名无实的常任理事国能够比拟的。
其实说到变化,说再多的GDP,再高的排名,在复杂的国际形势都不如说些衣食住行,说些老百姓身边的,老百姓最关注的来得实在。
就拿我们家乡说吧,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很多人家都是自己用布料剪裁衣服,缝制鞋子,甚至有些当时不太富裕的人家里的小一点的孩子都是穿哥哥姐姐穿过的衣服再修剪做成的衣服的。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一代购买衣服是都已经有了品牌意识,像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知名品牌都已经走进了普通人家。人们对衣服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听父辈讲,现在很常见的大米白面在他们小时候很少迟到,除了逢年过节平常很多时候都吃粗粮的。直到现在我家还留有那个时代的特色—粮票。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鸡鸭鱼肉已经不是人们的追求,大家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往往是一个家庭两三代人居住在一起,并且居住面积不是很大,房屋的性能也不是很好。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增大了很多,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房屋的耐久性能,抗震性能都提高了很多,大大的增加了使用价值。
改革开放前,孩子们上学都要走很远,路远一点的就要很早起床。人们出行都有很大不便,当时公共交通不发达,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甚至还有马车,牛车等畜力工具。改革开放后,公共汽车已经走到了全国的大部分角落,特别是前几年开始的“村村通”工程,更是大大的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多的方便。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家已经拥有了汽车人们出行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大的自由。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那时,整个村子也没有几台电视机,一到晚上电视机前就挤满了人。现在,不光电视机成了寻常物件,就连电话、手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电脑都已相当普及,人们的精神生活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古语有云,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一个小小的村庄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整个中国的巨大变革。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动摇,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让中国更快更好地走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上。
第五篇:中国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初稿)
中国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自 1978 年末改革开放进程启动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了我国在政治走向国际化的强大助力.如今,对外贸易与国内投资,消费一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得三大引擎.若将目光观至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我们可以看到,在1950-1978年间,我国的对外贸易额由11.35亿元上升至206亿美元,实现了从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到制成品为主的跨越,但是对外贸易的收支差额仍然表现出周期性的态势,且贸易对象单一的问题也使得我们不能全方位的发展我国的技术性,原创性产业.那么改革开放后呢,又是怎样的一种发展态势呢? 数据表明,在1978-1990年间,我国的对外贸易额由281.4亿美元上升到了1154.4亿美元;在1990-2000年间,由1154.4亿美元上升至4742.9亿美元;2000-2010年间,从4742.9亿美元上升到了29727.62亿美元.如果从1978-2007年计算,中国改革开放30年,对外贸易增长了104倍,即从206亿增长到21737亿美元,到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已位居全球第二位, 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附图一).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了10.4%和9.1%.而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38669.8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204.87.8亿美元,增长7.9%,增速比上年回落12.4个百分点;进口18182.0亿美元,增长4.3%,回落20.6个百分点.单看这样一组数据可能会给人误导—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但是对全球的贸易影响还是不容小觑的,的确如此,但是在全球货物贸易额仅增长0.2%的情况下,2012年中国货物贸易额仍居全球第二位,占全球份额进一步提升.其中,出口占全球比重为11.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连续四年居全球首位;进口占全球比重为9.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连续四年居全球第二.由此可见,在金融危机的风暴席卷全球的情况下,中国仍够能以稳定的态势发展,为全球贸易增长和经济复苏做出了积极贡献.而当我们细化的观察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时,我们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7--以调动对外贸易部门经营积极性为目标的改革
1979 年到 1987 年为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增加对外贸易口岸,下放外贸经营权,广开贸易管道,改革高度集中的贸易体制;
二、改革单一的指令性计划,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向结合;
三、建立和完善外贸宏观管理;
四、探索促进工贸结合的途径;
五、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
在此期间,中国在广东和福建沿海开设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并打开了两省的贸易通道,更是由点及面的在全国逐渐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而到1987 年止,中国大陆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有利于促进贸易和投资的新体系(附图二)。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初步建交建立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体系。
1978 年以后,中国政府开始有效地运用关税政策。一方面为避免因过快地实行贸易自由化而导致的进口激增、贸易赤字和通货债务,一方面也为了可以得到较高的关税收入.而重要的非关税壁垒是对交易权利的严重限制。国有外贸公司控制着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连通。贸易公司往往只能在规定区域从事规定产品的贸易,有时还会被政府限制贸易伙伴的类别。中央政府控制的一些比较大的外贸公司拥有某些敏感商品的垄断贸易权.此时的自由贸易,可以说是建立在一道无形的“安全门”中的贸易.2.启动汇率改革
改革开放之初,人民币被高估,1980 年 1 美元兑换 1.5 元人民币,这一汇率明显对出口不利。此后整个 80 年代,随着经 济发展与一轮又一轮的对外开放,人民币不断贬值。到了 1986 年,1 美元兑换 3.5 元人民 币,扣除通货膨胀影响后,人民币贬值约 60%。在 1988 年到 1993 年之间,中国实际上存
在着两个汇率体系,一个是官方的固定汇率体系,一个是市场决定汇率的外汇互换市场,在这个市场上进口商与出口商以及其他有外汇供给或需求的市场参与者按照市场决定的汇率进行交易,这就是“汇率双轨制”。汇率双轨制推动了人民币的进一步贬值。这也为中国在1997-98年间的东亚金融危机时保持人民币不贬值打下基础.此后,人民币曾于1994年一度贬值至8.6元,但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顺差的不断加大,在此后的几年里不断升值,截止2013年9月28日,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至1:6.12.3.下放外贸经营权和进口定价
1978 年后,“对外开放”政策成为国家主要的大政方针。相应地,国家放宽外贸公司数目。同意各级工业部门设立外贸公司,原国有垄断外贸公司在各省的分公司变为独立公司,截至 1988 年底,全国有约 5000 家国有外贸企业,约 10000 家制造企业有直接出口权利。
政府也逐渐放开进口价格管制。进口商渐渐能够决定进口价格,并通常是以世界平均价格加进口商的佣金进行定价。
总的来说,在改革的第一阶段,中国的外贸体系是由完全的计划贸易体系转变为以高关税、多非关税壁垒的典型的实行“进口替代”的贸易体系。
自 1985 年起,中国开始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向东亚“四小龙”学习,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出口,并建立了完全独立的出口加工贸易制度,使得出口商得以摆脱原来中央对贸易的垄断。到了 1987 年,中国实际上存在着两个独立的贸易体系:改革后成长起来的出口加工贸易和传统的贸易体系。而且前者已经超过后者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
第二阶段:1988-2001--以建立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自负盈亏为中心的改革
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特征是,在仍然保持国家垄断外贸的前提下,试图通过将外贸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来改善外贸部门的经营状况,包括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实行企业自负盈亏两个阶段。而中国在1986年正式申请重新加入 GATT,即所谓的“复关”(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议中的缔约国地位),但一直到 15 年后,2001 年 11 月 11 日中国才成为 WTO 的第 143 个成员,中国融入国际贸易的大家庭也从“复关”变成了“入世”。
2001年 12月 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毫无疑问,中国入世谈判是多边贸易史和世界谈判史上艰难的一次较量。在漫长的谈判中,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过程之所以如此漫长,主要是受到政治经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1989 年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动荡大大加大了中国加入世贸的难度。在谈判进入第三阶段即复关/入世议定书内容的实质性谈判时,中国大大深化在外贸领域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一是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的可兑换;二是改革外汇管理体制;三是取消进出口指令性计划,中国还取消了近千种出口商品的配额和许可证;四是改进和完善出口退税制度;五是加强外贸政策的法制建设;六,更为重要的是,为了给入世扫清障碍,1992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产品竞争能力的日益提高,中国连续 9 次降低关税。
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出口稳步增长,中国事实上已成为世界的一个贸易大国。同时,它所面临的反倾销也越来越多。自 1979 年 8 月,中国首次被欧共体控告倾销后,中国受到越 来越多的反倾销诉讼,中国成为受贸易保护主义伤害大的国家之一。从 1979年 8 月至 2001 年底,共有 30 多个国家对中国提起了反倾销诉讼,累计案件达 480 余起。针对中国的反倾 销案件占世界反倾销案件的比例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为 3.6%,在 2006 年下半年新发起的 103 件反倾销调查中,有 36 件是针对中国的,占全部案件数量的三分之一强,远远超出中国在 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2007 年上半年新提出的 57 项反倾销制裁中,有 22 项针对中国产品,中国是遭遇反倾销调查多的国家。反倾销案例的增加无疑也使得中国的入世之路更是举步维艰。
总之,15年的谈判过程,既是中国不断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向国际通行规则靠拢的 历程;也是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第三阶段:2001-2008
--以 WTO 规则为基础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的全面改革
2001年 12月 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中国外贸体制也进入了 一个以 WTO规则为基础进行全面改革的新阶段。WTO的基本规则是建立在公平竞争和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入世之后,中国至少在三个方面加快了改革。首先,中国在非歧视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下,调整、修改了不符合 WTO规定的政策法规;其次,加快外贸主体多元化步伐,尤其是允许私营外贸企业的迅速发展;第三,转变外经贸主管部门的职能,从以行政领导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研究世界贸易发展趋势并向全社会提供相关信息,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来分配外贸资源。
为了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对其成员国的要求,中国在入世谈判中作出了一系列的承诺,主要包括降低贸易壁垒和开放服务业市场两个方面。这些承诺具体体现在中国入世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等法律档中。降低贸易壁垒是指:中国承诺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包括关税的大幅下降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渐取消,为外国商品和投资进入中国提供更多的机会。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作出的承诺,到 2008年中国的关税总水平将由 2000年的 15.6%降至 10 %。其中,工业品的平均税率由 14.7%降低到 11.3%,农产品的平均税率相应地由 21.3%降 低到 15.1%。与 90年代初的 40%左右的关税率相比,中国关税的下降幅度很大,但是仍高 于世贸组织成员国 6%的平均关税。在降低关税的同时,中国已经并且还将取消许多非关税壁垒,主要包括进口配额、投标资格、贸易经营权、国产化要求、技术转让要求、政府采购等。入世后,民航、医疗器械和 IT产品的所有进口配额立即被取消,汽车等产品的进口配 额也将以每年 15%的速度递增直到全部被取消。自 2002年 1月 1日起,中国已取消了粮食、羊毛、棉花、晴纶、涤纶、聚酯切片、化肥、部分轮胎等产品的配额许可证管理。开放服务市场是指:入世后,中国的服务业将成为开放幅度大的领域。电信、金融、保险等服务业采取渐进式的开放,由管制较严的“试点”或部分禁入,到可预见的逐步准入,到完全开放。(附图三) 第四阶段:2008-现在
--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争夺战
2008年9月美国华尔街爆发的这场由美国房屋价格大跌,贷款和其他与房屋相关资产价值的损失引起的金融风暴,引发了投资者的担忧,全球主要股市因此大跌.逐渐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偏于外向,进出口总值超过GDP的60%,在美国国民借钱消费模式终结的情况下,“中国制造”随之受到影响.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开始蔓延至实体经济领域,我国出口11月开始负增长。2009年全年进出口总额比2008年下降13.9%,其中出口下降16.0%;进口下降11.2%;尽管从2008年11月开始,中国出口开始出现同比下降,但月度贸易顺差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到2009年2月,由于出口的持续下滑,月度贸易顺差开始减少,2009年全年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994亿美元。
2009年第四季度以后,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迹象开始呈现,我国出口下滑的势头得到遏制.(附图四,五,六)在这样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面前,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了许多贸易保护政策,而作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中国,则是首当其冲的受到影响.WTO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208起、反补贴调查14起,其中中国分别遭遇73起和10起,占总数的35%和71%。2009年1至8月,共有17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50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13起,特别保障措施7起,涉案总额约100.3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21.2%。2009年9月,伦敦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2008年11月G20 峰会以后,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采取的99项措施中包括损害中国商业利益的内容。已实施的保护主义措施针对的重点目标名单中,中国位居榜首;134项尚未实施的措施中,77项影响中国利益,影响美国和德国的仅分别为19项和30项。对华采取保护主义措施最多的国家为俄罗斯(13项)、印度尼西亚(9项)、印度(8项)、德国(8项)和西班牙(7项)、美国(6项)、法国(6项)。
但是在多种不利因素的干扰下,中国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进行对外贸易的增长.2010年,中国国际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9727.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7%,对外贸易总体向基本平衡的方向发展。目前欧盟、美国、日本仍为中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2010年与中国贸易额分别增长31.8%、29.2%和30.2%。同期,与东盟、印度、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双边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额分别增长37.5%、42.4%、46.5%、47.5%和43.1%。去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8669.8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20487.8亿美元,增长7.9%,增速比上年回落12.4个百分点;进口18182.0亿美元,增长4.3%,回落20.6个百分点。(附图七)2012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出了外贸全球份额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较快增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稳定增长,扩进口政策力度加大,顺差处于合理区间,加工贸易增速回落,民营企业表现活跃,国际市场布局优化,中西部地区外贸活力增强的特点.随着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入推进,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其中对东盟、俄罗斯、南非进出口分别增长为10.2%、11.2%和31.8%。对美国进出口增长8.5%,其中出口增长8.4%,美国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对欧盟、日本进出口额分别下降3.7%和3.9%。(附图八,九)2013年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一些积极迹象,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暖,加上稳定外贸增长政策措施成效继续显现,中国对外贸易延续了去年底以来的企稳回升态势。突出特点是:
(一)进出口增速有所回升。一季度,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9746.7亿美元,同比增长13.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升6.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088.7亿美元,增长18.4%;进口4658亿美元,增长8.4%。
(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两旺。在出口企业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国内产业优化升级等因素带动下,一季度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33.3亿美元,增长28.4%,高出总体出口增速10个百分点;进口1364.8亿美元,增长27.0%,高出总体进口增速18.6个百分点。
(三)民营企业进出口活力进一步迸发。广大民营进出口企业抓住国际市场回暖的有利时机,积极拓展营销渠道,深度开拓国际市场,一季度进出口3613.9亿美元,同比增长50.7%,占总体进出口比重为37.1%,比上年同期提高9.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51%,占总体出口的比重达41.5%。国有企业进出口1752.5亿美元,下降4.9%。外资企业进出口4380.3亿美元,增长0.7%。
(五)中西部地区出口强劲增长。中西部地区承接外向型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一季度,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长42.8%,高出总体出口增速24.4个百分点.(四)对新兴市场出口明显快于传统市场。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状况普遍好于传统市场,中国对多个新兴市场出口均呈快速增长之势,其中对东盟、俄罗斯、南非出口分别增长28%、19.6%和35.5%,合计拉动整体出口增长3.3个百分点。在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趋稳、零售上升的情况下,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6.8%。随着欧元区金融稳定性增强、经济衰退程度放缓,中国对欧盟出口恢复性增长1.1%。受日本内需疲弱、日元贬值等因素影响,中国对日本出口下降3.6%。对美欧日出口合计占整体出口比重为37.4%,比去年同期下降5.8个百分点。受过境中转增多、跨国公司向香港转移全球物流配送和分拨中心等因素影响,中国内地对香港出口增长74.2%。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2013年中国的对外贸易仍然会在大环境不变的条件下保持一个平稳的态势发展.综观改革开放35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长足性的进步,在国际上也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这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下,我们在发展的同时遇到的困难也是不可小觑的,入世是一个坎儿,如今的金融危机是机遇也是一个坎儿,只有在风险中稳定的求发展才能获得更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