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对发展的意义 作用论文[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9:5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技创新对发展的意义 作用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技创新对发展的意义 作用论文》。

第一篇:科技创新对发展的意义 作用论文

一、引言: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今天,这个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岛国,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从渴望主宰自身的命运到渴望成为世界的主角,究竟是什么在主导这个岛国如同海潮般激荡起落的命运呢?正是在德国,日本使节团似乎寻找到了自己国家的发展模式。刚刚完成国家统一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在招待宴会上对他们说:如今世界各国,虽然都说要以礼仪相交,但那毕竟是表面文章,背地里实际上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这番话让日本人感同身受,他们不仅认同了俾斯麦的强权政治说,同时也醉心于德国的发展模式,那就是由国家来主导工业发展。

历史的巨变常常在一些不太起眼的地方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记。正是科技创新,不仅让德国和日本先后了解到创新的重要性,在先如今的发展中科技创新依然是十分重要的。

二、创新的意义: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的前提下,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深刻揭示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创新:一般是指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成果。而科学技术创新则是由“创新”的概念衍生过来的,它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而技术创新的概念则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为创造相对剩余价值“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20世纪50年代,日本把“技术创新”翻译成“技术革新”,认为“技术革新就是开发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它应是包括从研究开发到实际应用的整个过程”。从本质上讲,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产生到市场应用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产品的市场销售和转移扩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对此,1999年8月20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精辟地提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赋予了我国科技界新的历史使命,也对中国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党如此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可见它对于社会生产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科技创新以及由此引起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会使一个国家拥有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更应该把科技创新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不断追赶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不断提高以科学技术为标志的综合国力。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未知世界的规律;技术的本质在于发明改造客观世界的新手段。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新的发现,达到新的认识,创造新生事物,这正是创新的根本功能。创新不但决定性地影响着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也决定性地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明成果及时地转化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或技术上的创新可以带来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

也许这些创新在人类历史上只能算是沧海中的一粟,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正是靠着一点一滴的积累才得以实现的。

三、历史上的创新

历史上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18世纪60年代蒸气机的发明实现了机器化大生产,社会生产力因此实现了质的飞跃;19世纪后期电磁理论的创立和电力技术的应用使生活生产进入了电气化时代;电话的发明使人们的活动摆脱了空间的束缚,大大提高了生产活动和商业活动的效率;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得大型程序的编制和大规模计算的实现成为可能,而近几年随着奔腾系列处理芯片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大规模地普及,又使得计算效率越来越高,商业计算成本越来越低,并且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诞生,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也越发广泛,使人类完全步入了信息科技时代······

上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平和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与此相应的是,新科技革命持续、广泛地展开,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飞跃发展。当今世界,伴随着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与电子计算机技术、原子能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等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人类不仅可以利用新型的能源,采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工具,而且开始了对太空、海洋和许多未知领域的探索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许多高新科技产业,比如软件开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原子能利用、海洋生物开发等以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新的制高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越来越大。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实践雄辩地告诉我们:生产力发展程度越高,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对社会生产力的贡献就越大。

四、现如今的创新

进入新的世纪,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既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长期积累的问题,又要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重大疾病、生态环境恶化等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对技术、人口、资金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强化技术集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已成为新世纪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

目前,发达国家中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已经达到了60-70%,而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只有始终走科技发展之路,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才能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生产力跨越发展。

科技创新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又为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五、结论

创新,是挺进新时代的一张通行证;是一个民族甚至国家赖以生存的灵魂;是成为高新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因此创新的重要性决不容我们忽视。刚从20世纪迈进21世纪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如此迅猛,是因为创新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国防实力的提升、教育水平的提高、科研成果的不断问世、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无一不以创新作为它们的中坚力量。因为只有创新,才可以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只有创新,才可以不断取得进步;只有创新,才可以随时都走在世界前列。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中始终扮演着催化剂的重要角色;尤其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的一部分,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也越发重要了。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大国,要想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和科研事业,加大科教经费的投入,重视优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样才能跟得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走紧紧依靠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篇:文化建设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文化建设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一、文化与科技发展的互动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就文化与自然相对立的两者关系来说,人类已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的特征是自然支配文化,人受自然控制,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求生存;第二阶段的特征是文化开始支配自然,人从自然中脱离出来,开辟了自然进化与文化进化的两条进程;第三阶段的特征是,人类超越了其赖以起源的动物界而进入了文化自身发展的新阶段,自然成为文化的一种新形式。科学技术造成文化变迁,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也在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过程中,文化逐步起到了科学技术进步的母体的作用,文化的进步必然包容当时的科技发展和创新成果。文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是近代文明演进的主旋律。当代的科技创新在与文化、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和主动的角色。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的时代,无一例外都是伴随着人文创新的导引。比如,有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才有两汉农业文明的成熟;有了魏晋时代的思想解放,才有唐宋经济的繁荣;有了宋明理学和人性学说的矛盾冲撞,才有康乾盛世的歌舞升平。

文化阻碍科学进步在历史上也是很多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宗教裁判所对科学家的迫害。自然科学把它的殉道者送进了火烧场和宗教裁判所的牢狱。特别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侯,加尔文便烧死了他,并且是在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之后;而宗教裁判所只是把乔尔丹诺·布鲁诺简单地烧死便心满意足了。尽管罗马教皇在20世纪后期宣布为伽利略平反,但这毕竟为时已晚了。

早期的文化影响主要是通过科学而折射到技术发展上。文艺复兴后的二次工业革命都是科学知识与工业技术的结合而实现的。文艺复兴之前,中国具有远比世界其他地区更优越的文化,但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而出现在西欧。这是因为文艺复兴的“发现精神”使科学知识与技术实现结合。历史学家确认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必要的科学知识,早在100年前就已存在,只是等着能够使用这些知识的社会条件成熟;或等待一些自学成才的天才发明家,如纽科门、瓦特等,将现有的知识和工艺技术结合为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新技术。文化是科技革命得以实现的助产土和催化剂。当然,世界性的工业革命与中国无缘,除了文化影响科学落后,失去与技术结合的历史机遇之外,还有许多值得反上思的其他原因,尤其是闭关锁国,不开放不与外国交流,是中国在科学技术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对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影响在当前更加明显。美国马里兰大学华裔教授钱颖一在对美国硅谷何以成功的环境和文化作了研究以后认为,硅谷环境和硅谷文化造成了创新和创业的新天地。发展高科技,资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能充分发挥人的创造能力的体制和文化,用以造就创业者的栖息地。而后者正是中国目前更缺乏的。前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对中关村能否同硅谷的创业竟争持并非乐观的态度,原因是两者在文化上的差距很大。李开复说:“硅谷正在生成一种转向市场驱动的文化,而在中国,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受技术的趋动。”要从“受技术驱动的文化”转向“由市场驱动的文化”不是单纯的文化问题,还同时受制度文化的制约。这种转变需待以时日。目前最重要的是应努力营造创新文化,让北京与上海等重点城市成为区域的创新温床,争取成为“世界高技术产业中心”。关键在于建立起一种和谐一致的 “创新氛围”,也即是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生态系统。

到今天,文化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为了实现科技创新,我们在文化上还必须以极大的努力补课。因为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文化在其最深层,是与有关整个世界工作原理的核心假设交织在一起的一种工作模式。这些假设虽然并不为人们所明显意识,但它们是组织基础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物质需求等方面的直接表现。尤其在今天处在“科技创造实在”的时代,文化意义决不可小视。杨振宁教授甚至说,要想“知道21世纪的教育是什么样子,首先要看21 世纪的文化是什么样子。”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得与失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的某些特征和价值观念,有许多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和精华,特别在培养人的修养、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是先进的。但另一方面如尊经注经、论资排辈、重义轻利、明哲保身、封闭保守等,是与创新的思想相违背的。它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受这种文化长久熏陶的人,中庸为先,较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为天下先。因此儒家文化多少影响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迎来生机勃发、敢闯善创的创新之风,我们就要对文化进行反思和变革,亦即来一番文化创新。

实用与探索 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的是“经世致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追求知识的实用,知识于是不再是对自然万物的无限认识,而应有所止,它的“止境”就是“德”。用传统儒家的话说,就是“学者以圣王为师”,而圣人则“不求知天”。读书既是为“用”,那么知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在这样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传统下,其好处是学以致用,但却影响对自然、对事物本身的真正探索,很难产生求真求美的科学精神。

西方的文化传统正好与我们的相反。古希腊人之对于知识,往往出于为了知识而追求知识,而不是把它当作“手段”或“工具”。正是因为有了对知识的这种态度,这种不计利害的追求,例如一代大科学家、大发明家阿基米德出乎我们意料的坦言:他之发明各种机械,其实仅仅“是自己研究几何学时的消遣而已”。正是古希腊先哲的这种思想帮助形成了古希腊的科学精神。并直接促成了十六、十七世纪西方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

威与创新 墨守陈规和等级森严的儒家传统,给现代中国社会遗留了长远的阴影。在过去的年代中,“尊经注经、论资排辈”的文化意识对科技创新带来了一道无形的屏障,权威统治和遵奉心态造成的氛围,无助于形成一个培育个人创造力的社会环境,而个人创造力是科学探索的关键。听从老师的话和接受经典论著的教条是儒家教育的基础。这种教育模式究竟是帮助了还是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可以争论的。尊奉权威和现存的条框是科学突破和技术创新的一个主要障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子在中学阶段,甚至在大学的学习课程中在国际的竞争中十分出色,而在科学创新的研究中就相对逊色的原因。

鼓励与批评 中庸为先,明哲保身的儒家思想,也对我们的科技创新带来了许多方面的影响。在中国的学术交流中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科学家之间缺少公开的批评性的学术交流,人们习惯于相互之间的鼓励,而不善于开展批评性的争论和讨论。公开、坦诚的交流将使许多学术研讨会不仅仅是友谊性的聚会,而是使人受益的学术活动。对于学术批评的态度也反映在成果鉴定,项目评价上。目前我国的科研项目完成时的验收、鉴定,多数是以说好话为主,大家给项目挂上一个达到某某先进水平的帽子,很少真正能听到对项目的缺点和不足之处非常尖锐的批评。这是因为从上到下,都是希望听到赞扬的一面。

科学与行政 官本位的思想也直接反映到科技活动中,为创建一个有益于科研的环境,许多中国研究机构面临着两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行政结构的改革和以业绩为基础的评估体系的建立。研究人员不得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应付单位里或上级部门行政人员“制造的”非科学事务上。对行政性的制约和繁琐的抱怨是世界上的普遍现象,但对中国科学家来说,还有额外的障碍。科学研究就像很多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是在政府直接的规划下进行的。为数可观的研究经费是给予那些有高度组织的、包括众多研究人员参加的、有明确规范的应用性的大型项目。政府主要基金的使用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造成了各个层面的科研行政部门具有庞大责任和权力。科研机构的行政人员经常充当“指挥者”,控制经费资源,下达指令,而不是对科学家提供服务,以便于他们的科研工作。

长远与短期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科学技术对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科学技术向产业化转化,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解决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这是科技界极力在追求对目标,也是目前科学技术发展积极的一面。但由于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期望较高,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更多提出的是短期的目标,各种评价、考核指标也是以环绕短期目标进行,而这些又和科学技术研究人员的各种利益直接挂钩。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中,科技人员不免耐不住寂寞,产生急功近利、浮躁的情绪。可能在短期的指标上能够很好,但对长远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对真正的科学追求却是毫无益处的。

在当今原始性创新已成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核心的年代,在知识产权已成为重要财富源泉的年代,在人才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的年代,构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这已成为一个民族决胜创新时代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树立 “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造就开放,进取,宽容失败的科学思想和文化环境。我们既要支持学以致用,把科学和技术尽快地转换为生产力,但也要提倡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习性,要支持一部分研究者耐得住寂寞,孜孜不倦地也追求自然的真谛。

今天,突破传统文化中的相对僵化和保守,重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再造中国创新文化的辉煌,对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弘扬,都将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科技创新的意义

科技创新的意义

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培养人才是基础,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和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增强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发展教育与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有助于发展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我们国家的四代领导人都很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领袖毛泽东在一篇题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的文章里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邓小平同志在他的《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里说: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江泽民执政时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强盛。”

这一时期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建设国际创新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推进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更好的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而作出的重大决策。„..现在,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我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必须大大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认真抓好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

个人在学习中应当主动积极的学习科学知识,学为所用;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了解科技前沿的技术,宣传科学知识。关键是多动脑,勤于思考,在学习和工作中有意识的寻找更易行的方法。

什么是科技实践活动?

“科技实践活动是青少年以小组、班级或学校、校外教育机构等组织名义,围绕某一主题在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或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具有一定教育目的和科普意义的综合性、群体性科技实践活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上看,科技实践活动应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按国家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奖申报要求,申报者须以学生集体名义进行申报。人数可以是班级中的实践活动小组:不能和科学论文混淆,科学论文人数要求是1~3人;学校的科技实践活动组:二十人以上;学校以上的实施单位,参加活动的学生应占学生总数的30%以上。“优秀科技实践活动”是指取得较好成绩的普及性的集体活动项目。实施这些项目的集体,必须具有班级或校级课外活动小组以上的规模。优秀活动侧重该活动的普及性、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和对当地社区的积极影响。表彰主题创意新颖、社会反响强烈、组织实施有力、活动操作规范、符合教育规律、具有区域示范意义的优秀青少年科技活动。

意义在于:尽管优秀活动的科技含量没有优秀科技论文和发明创造项目高,但它是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的主体和普及的基础。优秀的普及性的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可以引导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正确发展方向,提高普及性科技活动的水平。

中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选题五要素

引导中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要想科技创新实践教育活动要取得显著成效,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选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选题要具备:科学性,前沿性,趣味性,价值性,可操作性等五大基本要素。

一.科学性是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

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目的是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所以选题的科学性是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前提,是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

在科技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教会学生进行实践创新的科学方法,所以,选题必须要有科学性,要在科技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如何科学设计试验方案,怎样科学安排试验对照,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试验过程中要学会科学的操作方法,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的操作过程中都要求学生做到科学、规范。并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运用科学理论进行推理的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进行实践的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科技创新都必须有严谨的态度,不管是设计实践方案,还是进行实践操作都要做到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所以,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态度。再次,由于科技实践道路十分曲折,绝不会一帆风顺,同时充满挑战,在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活动中,要让学生不断培养起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敢于面对失败的勇气。

二.前沿性是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关键要素。

科技创新就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是探究没有人探究过的科技领域,也是科技探索的一个新的起点。所以,科技创新教育要具有前沿性。在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选题时,要全面了解该课题的研究动态,要查一查是否有人做过相关的研究,如果有人已经进行过探究,还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他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我们进行科技创新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不是走别人的老路,不是重复别人的工作,否则就不会有创新成果,不会有科技的进步。三.趣味性是中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核心要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使学生不断去探讨和研究新事物的主要动力源泉,所以趣味性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核心要素。

在学生科技实践活动选题时,我非常注重创新实践活动的趣味性,选择当地常见的生物或学生感兴趣的生物现象,让学生从喜闻乐见的事物中产生探究的冲动,如;娃娃鱼吃什么?山蕨含有那些营养物质?如何开发当地野生资源?从这些学生常见的感兴趣的方向引导中学生关注科学,培育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和探究科学的兴趣。

四.价值性是中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必须要素。

科技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创造财富,创造经济价值,从而有效的为社会,为人类服务。在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时,应把科技课题的探究价值摆在重要位置来加以考虑,使科技创新实践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选题中,始终要求学生考虑该活动项目是否有意义,是否可以创造财富,是否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始终把科技创新的价值观作为活动的重要因素,贯穿实践活动的始终,如:开发山蕨资源创造特色经济;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建立立体生态农业模式等。从这些科技创新实践课题的探究让学生体会到:科技创新活动必须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五.可操作性是中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要素。对于开始进行科技实践活动的中学生来说,实践活动的操作性显得十分重要。科技实践活动要有方案,有操作步骤,有实验操作具体方法,有实验结果分析。否则,学生会就会感受无从下手,无所适从,从而失去科技创新兴趣。

在指导中学生进行科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会教会学生如何查找相关资料,怎样设计探究方案,然后如何进行分步实践操作,并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有效的收集和分析,最后还要指导学生撰写实践活动小论文。做到每一个步都让学生心中有数,使学生按部就班的完成实践活动,避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操作的随意性。

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选题过程中,为了使活动具有操作性,应该注意选题范围不能太宽太广,尽量做到具体。同时,注意选题的可行性,学生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和设备就能够完成所有的实践探究过程。

科技实践活动题目的选择

1、科技实践活动的来源(1)来源于生产生活

(2)来源于教育教学活动

(3)来源于师生的思想意识、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

2、科技实践活动遵循的原则

(1)科技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

(2)科技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3)科技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开放性原则

(4)科技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创新性原则 科技实践活动对象的选择标准

1、学生对活动主题有兴趣

2、师生有能力完成活动内容

3、能得到有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优秀科技实践活动评选标准

科技实践活动是青少年以小组、班级或学校、校外教育机构等组织名义,围绕某一主体在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或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教育目的和科普意义的综合性、群体性的科技实践活动。

一、申报“优秀科技实践活动”条件

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在校小学、中学的学生群体,形成科技实践 活动成果者,均可以集体的名义申报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奖,指导教师 或指导机构不得以申报者的身份出现。

二、优秀活动奖必须具备的条件

1、明确的选题目的。所设计的活动、主题应根据当地的条件并具有可行性,有利于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普及;有利于青少年通过 活动学习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对当地教育、生产、经济和科学文化等其中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有一定的意 义。

2、完整的实施过程。活动在实施时,有系统完整的活动计划、进度安排、组织方法、实施步骤和总结评价。

3、完整的原始材料。包括活动计划、活动记录(内容、时间、地点、参加人、参加人数)、照片或录像、新闻报道材料等,用以反映该项活动的真实性。

4、确切的实施结果。由活动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以文字的 形式,将活动结果叙述清楚。文字应简练,可根据条件辅以必要的实物、照片、录像等。在上报之前,各地应对该结果的可靠性加以确认。对于学校以上的实施单位,参加活动的学生应占学生总数的30%以上。

5、实际收获和体会。包括青少年参加活动的体会、活动的宣传 教育覆盖面,活动体现的社会效益,对今后有关工作的建议等。

三、评审标准(1)、真实性。活动符合参与者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符合当地的客观条件,有活动记录、活动总结(包括书面材料和纪实材料等)。(2)、示范性。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当代科技发展方向,围绕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活动设计和组织形式科学、有新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利于推广普及,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能为其他区县开展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的经验。

(3)、教育性。活动符合教育规律,能够对参与者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能力和情感的培养、思想和道德的教育,有利于参与者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4)、完整性。活动已经完成或阶段完成。活动过程清晰,有明确的活动目标,系统周密的活动计划、实施步骤和活动结果。

四、资料上报要求(上传电子版):

(一)、申报书: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服务平台上下载)符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规定的申报书,不符合参赛要求的申报书,该项目不得参与实践活动的评选。

(二)、活动报告:活动报告的编辑过程如下:(1)、活动背景(2)、活动的目的(3)、活动过程:计划-开展活动(穿插情景图片)(4)、活动收获:活动成效重在学生的收获(5)、活动安全预案

(三)、附件材料:(扫描打包上传)

1、活动日志(手写,必须有)

2、活动图片

3、问卷材料(根据课题设定,一般的调查活动应该有问卷)

4、学生心得体会(手写)如何撰写科技实践活动方案

1、活动方案的结构要素(1)方案名称(2)背景与意义(3)活动目标

(4)活动的对象、人数、需求分析

(5)活动的主体部分(内容、重点、难点、创新点、过程与步骤、可能出现问题与解决的预案、活动结果及呈现方式、评价的标准、活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6)申请者实施活动方案的有利条件(曾经开展过类似的教育活动、个人相关知识和经验积累、可以得到的各种资源)(7)活动经费预算

(8)活动安全预案和安全责任书

2、把方案上交学校批准(1)听取意见和建议(2)争取活动资金(3)寻求安全保障(4)成立活动领导机构 如何具体开展科技实践活动

1、把活动内容细化分配到各个小组,确定教师、学生、家长培训时间、地点和具体的内容(实验技巧、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实验报告、科学小论文)收集相应的照片或视频

2、指导各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团结协作、交流讨论完成活动任务。教师安排特定的时间,监督检查,注意收集照片,心得体会,活动报告等

3、开展活动总结会,展示活动成果(主要包括实验操作、科学论文、实验报告、黑板报、心得体会、视频等)评比颁奖对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肯定,收集整理规定的资料上报。

完整的科技实践活动资料应该具备以下五大要素

1、明确的选题目的。所设计的活动具有可行性,有利于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普及,有利于青少年通过活动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2、完整的实施过程。活动在实施时,有完整的活动计划,进度安排,组织方法,实施步骤,总结评价。

3、完整的原始材料。包括活动计划、活动记录(内容、时间、地点、参加人、参加人数、照片)等。

4、确切的实施结果。由活动负责人以文字形式将活动结果叙述清楚,文字应简练,可附实物、照片、录像等

5、实际收获和体会。包括青少年参加活动的体会,活动的宣传覆盖面,活动体现的社会效应,对今后工作的建议等。我校近年来科技实践活动及获奖情况

(一)大型师生科技实践活动类 1、2008年《一杯水和两支管的科技活动》全国一等 周从强 2、2010年《水之验竞赛活动》遵义三等 周从强 3、2011年《戏蛋活动》赤水一等 周从强 4、2012年《丹霞石林探秘活动》赤水一等 周从强 李民贵 唐玉琴 5、2012年《调查元厚镇蕨类植物科技活动》赤水一等 遵义一等 贵州省三等 彭清祥 刘敏 李民贵 6、2014年《弘扬长征精神

承载青春使命》赤水一等 遵义一等 贵州省二等 张秋华 张利华

(二)教师活动方案类 1、2009年《探究测量物质密度方法的方案》贵州二等 周从强 2、2010年《水之验竞赛活动方案》遵义三等 周从强 3、2011年《戏蛋活动方案》赤水一等 周从强 4、2012年《丹霞石林探秘活动方案》贵州二等 周从强 5、2013年《旧节能灯电子元件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应用方案》遵义二等 周从强 6、2012年《调查农村中学周边蕨类植物科技活动方案》赤水一等

遵义一等 贵州省三等 彭清祥 7、2014年《弘扬长征精神

承载青春使命》赤水一等 遵义一等

贵州省二等 张秋华 8、2014年《注射器在初中理化生实验的应用方案》获省二等奖;周从强 9、2015年《“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拓展活动方案》获遵义市三等奖;周从强

(三)教师、学生制作发明类

1、周从强老师

①在2004年制作“大气压强测量仪”获赤水市第一届自制教具三等奖

②在2006年制作“液体密度计”获赤水市第二届自制教具二等奖,同年被评为赤水市实验管理和实验教学先进个人

③在2009年制作的“环保洒水车”获赤水市第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优秀奖,“改变物体内能的仪器”获赤水市第三届自制教具三等奖

2、学生

①在2009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获贵州省一等奖一名,三等奖两名

②2009年指导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杯水和两支管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获全国一等奖 ③“探究物质密度测量方法的实验”获2009年遵义市“青春动力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辅导员提名奖 ④2010年“水之验竞赛活动方案”获遵义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三等奖。2011年“戏蛋活动”获赤水一等奖

2012年指导学生徐济泓制作的玻璃窗胶条卡钳获贵州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壹等奖,指导学生曾毅制作的矿泉水桶卡夹和王孝梅制作的菠萝撬获贵州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贰等奖。

(四)论文类

①在2001年,撰写《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获贵州省物理教育学会二等奖 ②在2004年,撰写《多帮一转化物理差生》获贵州省教育学会三等奖;③2004年,撰写《利用列名小组法开展物理课外实验研究》获全国第十一届中学物理论文一等奖

④在2009年撰写的《初中物理总复习的问题与开放试学习策略》荣获贵州省教育协会科研论文三等奖

2014年《利用实验导入物理新课应注意的问题》获赤水市三等奖 2015年《利用有错误的习题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获遵义市三等奖论文类

(五)科幻画类:师生共25人次获市、县级一、二、三等奖

第四篇:改革开放对中国科技发展意义非凡

·

改革开放对中国科技发展意义非凡

摘要:“科学春天”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的专有属语,相伴着一批世界瞩目的科技成果和书写中国历史的科技成就。改革开放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思想活跃、为中外历史学者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与机会。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是科学研究创新的原动力,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定会使既有中国特色、又融入国际学术主流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研究 改革开放 科技发展

社会进步

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竞相发展的时代,经济的激烈竞争和军事政治的强力角逐,日渐异化为科技实力的比拼,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又助推了国际社会竞争,而中国科技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突飞猛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结出的震撼世界科坛重大科技成果,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的竞争格局,但与此同在的科技急功近利和浮躁短视,正构成阻碍中国科技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潜危。站在科学发展观高度审视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发展,增强自主创新的忧患意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互动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繁荣发展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国历史学中独立的分支学科,是在承载了回答近代中国社会现实需求的任务、特别是将中国的救亡作为主要课题而在上个世纪诞生的,正如许多学者一直强调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是“中国向何处去”这一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题。①所以,尽管在那之后时代在不断变化,但对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始终影响着近代史的研究。30年前,当中国共产党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始了中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与向现代化目标的长征的时候,中国近代史研究同时开始了向新时期的迈进。可以说, 3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与繁荣是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发生巨大的社会转型、政治转轨的变革中,应对时代的思潮而出现的,这一发展当然还要继续下去。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思想文化及学术领域受“左”倾教条主义的消极影响,过分强调政治立场的思想方法被注入学术研究,存在以政治或直接以阶级斗争覆盖一切的倾向,用生吞活剥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政治理论描述历史,取代具体的历史研究,学术研究被局限在极其狭窄的范围内,许多研究领域被视为“禁区”,因此难以用比较宽阔的视角对历史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重大突破的科技理论引领科技新战略 改革开放后,中央几代领导集体都将科技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持续实现科技理论的重大突破,引领中国科技紧跟时代步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人们不会忘记,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继之又升华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深刻揭示了科技的战略地位、内在规律及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指明了改革开放后科技发展的方向,推动科技发展目标的重大调整和科技体制的大刀阔斧改革,制定并启动一大批重大计划和规划,夯实了新时期科技发展的基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式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推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方案、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科研原则、转变科研体制和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决策和决断,实现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突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把握当代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把科技尤其是自主创新提高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作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战略决策和部署,发布了面向2020年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方针,在党的十七大提出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并积极推进科技法制化,形成了以科技进步法为核心、众多科技专门法为支撑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胡锦涛同志则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等一系列重要论断,概括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谐科技理论,丰富发展了党的科技思想,为科技工作者创造发明和研究探索提供了思想武器,从而开辟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新纪元,迎来了真正的“科学春天”。

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科技事业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义无反顾发展创新中国的战略决择,代表了中国人民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心声,但面对我国当今只有39%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和高达50%以上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创新型国家分别为70%以上、30%以下),真正认识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彻底消除市场经济、社会浮躁对科技的负面影响,切实增强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就成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科技发展尚存潜危,实施科技战略迫在眉睫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事业的的确确发展了,而且迅速和惊人,从科技理论到科技实践,从科技成果到科技效应,足以表明这个时期科技的灿烂。但我们不能满足,更骄傲不得。一是中国科技发展的质量和品质远不如发达国家。瑞士洛桑国际管理研究院关于全球60个经济体2005年IMD竞争力的排名中国位居第31位,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05-2006年全球竞争力的报告中我们仅名列第49位,中国科技的整体实力和拥有的核心技术量令人堪忧,可能某方面领先世界,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对外依存度过高是不争的事实。二是科技发展的韧劲和毅力不如建国初期。现在的科技环境和条件不知比那时好多少倍,而自强不息的志气、傲视洋人的豪气、战胜困难的勇气却大打折扣,形形色色的浮飘浮躁和名利主义、实用主义纷纷出笼,与当时科学家们的无私奉献格格不入。近日《人民日报》发表“科学家为什么想当官”专题,表达了有识之士对科技界官本位的忧虑。众所周知,现在社会公认的能够震撼世界科坛的创造和发明,大多出自新中国前30年,改革开放以后的重大科技成果大都立项于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也全部产生于那个时代。如今中国科坛看似群星灿烂,然而有几人像这个时期的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竺可桢、袁隆平、陈景润等被国际公认为大师?研究成果有几项能如当年的陆相生油理论、“两弹一星”试验、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等引起世界瞩目?可以说,目前科技的过度行政化和科研人员的名利化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潜危。三是歪曲对外开放政策阻碍了中国创造的进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缩短与世界的差距,鼓励引进技术和装备、以合资方式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这本无可厚非,也非常之必要。可一些地区、部门和企业却将此异化成模仿爬行的“拿来主义”、“跟随战略”,以致不费力气的“摘果实”特别是制假贩假、盗版侵权的不端行为屡屡发生,极大挫伤了科技和经济领域自创、原创、独创的积极性。一些人对上述情形视而不见,依然固步自封,坐井观天,颇有些当今科技舍我其谁的忘乎所以。胡总书记明察秋毫,在2009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还比较少等严重问题。总书记的高瞻远瞩和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正视中国的科技差距,消除夜郎自大的盲目乐观,强化自主创新的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自觉性。

(二)科技征途隐匿暗流,自主创新丝毫不能动摇

中国确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完全基于科技的现实与未来,不想却遭致国内外明枪暗箭的攻击,实乃令人费解。第一,西方国家以己度人的非议和责难。洋人们惧怕中国强大由来已久,不希望更不愿看到中国自主创新,担心因此失去遏制中国的资本,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中国坚持自主创新会像他们那样歧视国外产品。恰恰相反,我国实施鼓励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与体现非歧视、市场导向相统一的方略,国货不会因此垄断市场,洋货也不会受到排挤和打压,只是比照国际惯例政府采购上的同等优先,没有任何非议的理由。至于借自主创新的独立创新翻译而说三道四,简直是扯淡!当今世界,建设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的国家已成大势,瑞典、丹麦、芬兰、德国、美国等国家走的都是依靠科技创新的兴国之路,何以单单非议中国的自主创新战略?更可恶的是,一些别有用心的洋人竟把中国的自主创新污蔑为宣泄民族主义的情绪,不知持此论洋大人的国家是如何借创新宣泄民族主义情绪的,反正中国确定自主创新战略,没有任何民族主义情绪之类的色彩,完全是顺应世界科技潮流的结果。第二,国内一些人打着改革开放旗号的无端发难。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中国人理当高兴和自豪,奇怪的是一些人却与洋人沆瀣一气,发出种种指责:什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应放下自主品牌心理负担,参与世界经济分工”,什么“中国制造不可替代,中国创造应该降温”,甚至说中国自主创新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倒退”。这些人貌似关心开放,实则是亵渎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在1988年就敏锐地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事实也正如此,倘若中国发展不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之路,仅仅靠廉价的劳动力和有限的资源、能源,依赖国外现成的技术和产品,那么势必被世界科技大潮淘汰,也注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甚至挨打的境地。在科技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都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的竞争力,不仅用技术控制市场,凭借科技优势建立损人利己的“国际规则”,垄断世界市场以获取大量超额利润,而且用技术控制资源,像昔日以武力占有殖民地资源一样,依仗高科技独霸国际资源,阻碍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对此,我们既有受西方技术封锁的刻骨铭心记忆,又有受洋人技术诈骗的切肤碎心痛苦。反观那些中国应放下自主品牌的心理负担、让中国创造降温的论调,是多么的匪夷所思!按照科技发展的走势,将来的世界唯有生产和输出知识的头脑国家、引进和应用知识的躯干国家,难道这些人想让中国变成只有躯干没有头脑的国家,继续让洋人卡我们的脖子?可以断言,没有自主创新做后盾和支撑,没有对外技术依存度的大幅下降,就没有挺直腰杆地对外开放,不可能排除此中的歧视性附加条件,实现不了平等互利的对外开放,更难以达到通过对外开放吸取先进技术形成后发优势的最终目的。伟人有句名言,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国内外不怀好意的人如此起劲反对中国的自主创新战略,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决策的英明。

(三)冷静反思发展理念,坚韧不拔练就科技内功

最近,胡总书记非常明白地告戒全党全国尤其是科技界:要尽快在能源、材料、信息网络、现代农业、健康科学、环保技术、太空和海洋科技、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等八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改变中国科技目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总体上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等状况。试想,总书记对中国目前科技“受制于人”的境遇如此忧虑,难道国人尤其是科技工作者不应该认真反思吗?我们常说,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而理念却是正确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实践思维定式,理念的偏差必然引发实践的南辕北撤。提高科技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含量,靠的是坚忍不拔练就科技硬功,“衣带渐宽终不悔”地壮大科技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大家不妨冷静地回顾一下,32年来我们以“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虔诚之举,大量招商引资,开放市场,甚至忍痛割爱去换“先进技术”,可时至今日,我们真是大大地“予”了却“取”不了,外资企业和洋货已经遍布中国,我们并没有得到多少先进技术,合作合伙的“中国制造”看似红红火火,关键的核心的技术我们并不掌握,充其量是外国的加工厂,不管承认与否这是有目共睹的。因为许多高技术是外国遏制中国的资本,不可能也根本不会卖给我们。这不能怪洋人太狡猾,只能说我们太天真,老祖先早已讲过:“宁予之鱼,勿授之渔”,他们把高技术卖了,还凭什么大量赚我们的钱?中国古代就吃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大亏,把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先进技术毫无保留地教会了洋人,他们却用学到的技术侵略中国。试想以此发家的洋人,又怎能让中国的“市场”换到他们的“技术”?人们不会忘记,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曾大量地引进了日本的彩电生产线,可他们却始终不转让关键技术,连我们购买一些易损关键部件都一次次卡脖子,有时一个部件的价格竟然超过当初一条生产线;还有更气人的,洋人们竟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机器设备和洋垃圾加以伪装,作为先进的东西卖给我们,诸如此类的技术诈骗不胜枚举,想来都令人扼腕,怒发冲冠!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却不以此为戒,依然违反引资与引技、引智结合的原则,不顾自主创新的实际而追求表面效应的粗放型招商引资,甚至引进让中国亡国灭种的东西,真可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最近温家宝总理嘱咐科技人士:“要永远记着,高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靠我们自己”,真可谓如雷贯耳,发人深省。现在的一些领导整日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自主创新,但有几人懂得“科学是技术的源泉、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的真实含义,又有多少领导理清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路,弄清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创新中国发展关键是端正发展理念,着力发展核心技术。只有认识到中国自主创新的重点是技术创新,方能把技术研究的目标转移到战略性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凭借后发优势,使原创性技术研发催生可观的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从而增强科技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

(四)珍视中国科技法宝,坚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科技发展独辟的蹊径,更是中国科技崛起的法宝,而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却假借歌颂改革开放对此大肆诽谤和疯狂诋毁,以达到渗透、西化之政治目的。行文至此,不仅使我们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些沦为洋奴的人,总打着改革开放的旗号攻击中国现行科技战略和新中国科技崛起的法宝?原来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企图利用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深厚感情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拉中国科技的倒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遏制中国发展由来已久,绞尽脑汁绞杀中国的发明创造,最近则通过媒体恶意中伤、法律诉讼等卑鄙手段,引诱逼迫中国公开专利技术秘密,消除他们认为的潜在“威胁性”,“龙芯2号”的遭遇就是明证。我们自力更生尚且受到打压,更何况仰人鼻息的过活?所以,我们务必充分认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真正价值,认真探求这个科技法宝的威力。新中国成立之初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对一穷二白的科技废墟,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旗帜下,创造了“两弹一星”、层子模型、有限元方法、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独领世界科坛风骚的科技奇迹。现今“鸟枪换炮”,不少科技工作者却丢失了我们最可宝贵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以致体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在每年的评审中多次出现一等奖空缺,相形之下多么不可思议!那时以报效祖国为荣,大量的有成就的中国学子甘愿放弃优厚待遇,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层层封锁,投身新中国科技事业;现在却以出国为荣,一些学子稍有成就便卑躬屈膝地托门子、办绿卡跑向国外,又形成何等的反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检验,使我们刻骨铭心地感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那些肆意诋毁新中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科技精神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科技法宝,本质是抽掉中国科技灵魂,把中国科技引向爬行模仿的歧途。据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协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斩钉截铁地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只能依靠我们自己,只能依靠自主创新”。的确,新中国成立以来令敌对势力心惊胆寒的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感召下的科技崛起;能够显示改革开放为科技插上腾飞翅膀的是,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取得的拥有知识产权的科技成就;当今企图遏制中国发展的阴招和洋奴们讨好主子的手段是,断送中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科技灵魂和科技精神;而中国科技的最大潜危和阻碍创新中国发展的最大绊脚石,是科技工作者、专家学者乃至企业家丢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法宝误入追逐名利的邪路。因此,“咬定青山不放松”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让“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个科技法宝,激发科技工作者以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志气,振兴中国科技的骨气,迅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道路。

总之,我们正站在一个超大科技时代注定引发国际性科技发展战略调整的历史起点上,站在党积累领导科技丰富经验和实施科技发展战略的历史节点上,应当而且必须抓住新科技革命孕育和兴起的重要机遇,只争朝夕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给这个尚在崛起之中的文明古国带来智慧的光芒。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实践,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一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充分发挥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作用。

二是把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科技发展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口健康、食品安全、人居环境、防灾减灾、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三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创新体制机制,把建设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四是加强对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培养,加大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在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实践中培养人才、凝聚人才、用好人才。

五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鼓励自主创新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和市场环境,弘扬科学精神,发展创新文化,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

第五篇:科技创新论文

科技创新生态化

摘要:21世纪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不仅要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当成为强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已成为现在乃至将来教育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科技创新的主体主要是指科技创新的(特别是领导层成员)及科技工作者两大类,其生态意识的强弱直接到我国科技创新生态化实践的进程。科技创新会给企业带来很高的附加价值,因而任何有抱负的企业家都不会轻易放弃它。我国现有企业大多经济实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资源(资金、人力)投入开发,从而抑制了科技创新生态化方向发展的步伐。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能力是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

自主创新是一种严肃、严密、严格的创新活动,不能把自主创新简单化、表象化和庸俗化,降低自主创新科学行为内涵上的高远与厚重、严肃与科学,同时,必须脚踏实地,切忌浮躁,更不能滥提口号,而是应结合本地实际量力而行地开展,真正落实到经济发展中去,必须把创新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来落实,作为发展理念来强化,作为重大战略来推进,坚持走创新创业、富国强民之路,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动员各方面的创新力量,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以创新促和谐,以创新走到世界前列,建立创新型国家。

科技创新生态化就是运用生态学或系统的整体论原则来看待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运用生态学思想于科技创新全过程之中,对科技创新的构思、设计、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扩散等一系列环节提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目标,即在保证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开发科学技术的生态效益,坚持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相衔接,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技术支撑。

显然,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唯一价值取向的传统的科技创新观已经与社会发展日益格格不入,让自然生态价值观介入科技创新活动并不仅是一种理想的愿望,而且也是一个实际的进程。对于科技创新而言,走生态化转向之路正适应了当前的历史发展要求。因此,科

技创新的生态化转向既是对社会发展战略转向的积极回应,也是价值观嬗变反映到实践中的必然结果。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世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的源泉。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才能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和开辟新的科技产业,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的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哂纳感,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重要支撑;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才能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而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已成不争事实,这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模式,只一味热忠搞招商引资的发展思路,使我们受制于人,为他人“做嫁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已经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今天的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中坚力量,他们是未来的决策者、建设者,同时又是人类环境的保护者、创造者,因此他们是否能掌握环境知识,具有生态环境意识,是否懂得如何保护环境和解决环境,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关系到“科技创新生态化”的实现。本文限于篇幅,仅将科技创新主体放在大学生层面。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年轻一代的知识水平和创造性能力,是继承中国先进知识成果的首要条件,也是不断创造新发现并赶超世界先进生产力的不竭动力。唯有不断发扬创新精神才能保持民族事业的顺利开展,因此,大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创新活动,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内就能解决,同时,这项历史任务更是赋予了众多的艰辛和曲折,因此在大学生里面建造起浓郁的创新氛围更不可能是一个人或组织的事情,除了国家和政府能审时度势制定出规范的创新方面的政策和必要的物质投资外,作为这项工程的主体,大学生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来,并与国家的创新体系相配合,形成呼应,拉近互动,最终为创新工程的建构共谱胜利之曲。

从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目标逐步从环境保护转向关照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考虑生态问题的、经济、文化、伦理等因素。由此,国外许多著名高校在教学研究中,把维系生态道德观列入教学的过程中,我国高校的相关教育,目光大多停留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层面和外部层面,即只是关照人类与其环境之间在物质能量方面的交流和转换。因而,总是把生态问题的解决寄托在与此相关的技术手段上,忽视在各学科的教学中灌输生态道德观。这种缺乏人文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的方式是不妥当的。我国科技创新生态化的不断发展,有赖于当代青年大学生生态意识的觉醒,而这种生态意识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必须通过教育才会进入青年大学生的心灵之中。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人之所以成为人,其所必须的人类固有因素——一种种的知识、技能、能力等等,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客观化、对象化而积累和继承下来的。这些因素绝对不是通过遗传能传递的。

作为地球上唯一具有理性的自然存在物,人类有权利利用自然,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但也有义务尊重自然,保持生态的稳定性。为此,越来越多的国家以行政、手段限制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然而,尽管环境科学日益发达,环境立法日趋完善,现实生活中却仍旧存在着有法不依、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法律和道德是维系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规范。事实上,科技创新在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我国在校大学生是在以灌输原则为主导的传统教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缺乏独立做出责任选择的能力和习惯。加之,当今是价值选择多样化的时代,学校如果只鼓励自由选择而不加以正面灌输和积极引导,无疑等同于放任自流。这样的结果只会造成大学生思想上的“乱”。对此,学校、教师都应当积极引导,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创新情感,发挥学生专业上的创新潜能。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全方位地保护大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为学生禀赋和潜力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当然,发展学生个性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当然不是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如果这样,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会误入歧途。

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路。应该看到我们的工作在这方面却做得很不够,所谓学生的选择其实只是师长替学生做出的,从而取消了学生的责任。这种教育表面上看来是“成功”的,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服从于规则。但是,这种缺乏主体自由意志的“服从”根本不具有真正的道德意义。青年学生的创新是一个主动自为的积极过程,是一个与学生主体的活动息

息相关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任由外力压制和被动接受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并培养其选择的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下载科技创新对发展的意义 作用论文[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技创新对发展的意义 作用论文[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技创新论文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施计划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对于肩负振兴中华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必须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培养高度的科技创新精神,在......

    科技创新对建设智慧城市作用研究

    科技创新对建设智慧城市作用研究 当前,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如火如荼,很多城市都出台相关措施和行动计划,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重新构造城市机构、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的......

    理论创新对社会变革发展的作用

    理论创新对社会变革发展的作用 周绍才 《 人民论坛 》(2010年第35期) 【摘要】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伟大理论创新总是社会变革发展的先导,社会的变革发展总是在伟大理论创新成果......

    农业工程科技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专业:农机姓名:席 荣 庭学号:201011404131 摘要:进一步明确农业工程在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作用和任务,以促使农业工程在农业现代化......

    农业工程科技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专业:农机 姓名:席 荣 庭 学号: 201011404131 摘要: 进一步明确农业工程在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作用和任务,以促使农业工程在农业......

    关于发挥科技创新作用

    关于发挥科技创新作用 助力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各市、县(市、区)科技局(委),有关单位: 特色小镇建设是我省加强供给侧改革持续增强增长动力的重要举措。根据......

    浅谈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意义

    浅谈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创新 内容提要: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创新是指在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当中,采用绿色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及相应的绿色经营管理方式,从而实现绿色食品可持续发展......

    医学创新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医学创新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的人们不断改进生产工具,进行社会生产变革和科学技术创新,从而推动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