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论创新对社会变革发展的作用
理论创新对社会变革发展的作用
周绍才 《 人民论坛 》(2010年第35期)
【摘要】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伟大理论创新总是社会变革发展的先导,社会的变革发展总是在伟大理论创新成果的指引下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伟大理论成果的创造均对社会的变革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科学发展观的导引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必将实现。
【关键词】理论创新社会变革发展科学发展观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总是社会变革发展的先导。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无不如此。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在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理论成果,都是在人类革命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每次理论创新,都引领着社会发展变革的方向。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是引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先导。19世纪上半叶,正值自由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社会主义运动刚刚兴起。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是不是永恒的社会,它能不能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问题应运而生。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世界资本主义和欧洲工人运动实践的基础上,以超凡的理论开拓精神,为人类贡献了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等,创立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严整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由此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的理论先导,推动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
列宁主义是在俄国革命实践基础上的伟大理论创新,是推动俄国社会实现重大发展变革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先导。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处于帝国主义各种矛盾交汇点的俄国,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俄国人民的斗争实践,迫切需要布尔什维克党人科学地回答“社会主义革命能不能首先在俄国取得胜利”这个根本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败。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曾认为,社会主义要想取代资本主义,“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德国同时发生革命”。列宁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而是立足于当时俄国革命实践,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取胜利”的基本结论。这就为俄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科学指南,指明了胜利前景,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先导。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华民族伟大斗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理论先导。贫穷落后的中国如何争取革命的胜利、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在当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毛泽东没有盲目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也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看作僵死的教条,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了起来,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旧中国的基本国情,及时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由此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等领导人继续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带领中国人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创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一切进步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引领最近30年中国发生巨大发展变革和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强盛、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先导。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局势和复杂的国际环境,改革成为中国发展的唯一出路。在中外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基础上,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创立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创新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先导。
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外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基础上的伟大理论创新,是引领中国改革的理论先导。二战之后,西方资本主义拓展了自己的发展空间,而社会主义国家因受体制模式、指导思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优越性未能获得充分发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后来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也遭遇了一些挫折。邓小平为我们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由此将中国引向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他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适时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明前景的理论先导。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先导。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党建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沉渣一度泛起,一些党员干部丧失了理想,信念淡薄,甚至腐化堕落。有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甚至失去了领导核心作用。客观上,急速的社会转型与变迁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冲突与矛盾。据此,“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了巩固立党之本、强化执政之基、充实力量之源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建党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有效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先导,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推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总结国内外发展实践经验的理论创新,是深化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先导。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此外,我们还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新任务、新课题。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多年积累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比如重经济,轻人本;重利益,轻和谐;重速度,轻效益;重产值,轻耗费;重增长,轻环保;重眼前,轻长远;重效率,轻公平等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时提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系统回答了“如何发展”和“实现怎样的发展”的问题。它超越、突破了传统发展观,明确地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诠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统一。科学发展观强调: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及其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社会安全机制、维稳机制、监督机制、纠错机制的完善和健全;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及时疏导和妥善解决,社会各阶层、团体及其个体之间彼此容纳、和谐相处、团结一致;坚持走共同富裕、和谐发展道路,积极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统筹兼顾,是我们实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经验,同时也是国际社会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坚持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和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例如城乡的协调发展、区域间的平衡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中央和地方、局部与整体、当前利益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等等。总而言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要努力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增加个人收入分配所占的比重,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开辟出一条科学、文明、进步的发展道路。
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以人为本、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理想,把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某种意义上,科学发展观及时解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靠谁发展”、“为谁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围绕人本理念,继续推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体制的改革进程,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前进。
结语
伟大的理论创新总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先导,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也总是在理论创新成果的引领下实现的。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到列宁主义的产生,从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再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不如此。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中央政府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地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诸如采取一系列有利措施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力推社会公平正义,等等。在今后,政府部门必然会通过更多的改革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妥善处理、解决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从而使全体人民群众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无疑,积极改善民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我们可以坚信:只要全面、持续、深入地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目标必将实现。(作者为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副教授)
第二篇:浅议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发展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浅议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发展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20092217蒋杰慧
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洪流,它不但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人把互联网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但它绝非传统三大媒体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简单翻版,可能会超过传统的大众传媒成为全球最大的媒体。更有专家指出互联网的影响可以和蒸汽机的发明相比拟,将使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工业社会转化为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信息社会。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所引发的不仅仅是一场突飞猛进的信息革命,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社会变革。
互联网的影响首先是从消费环节开始,进而渗透到生产领域和管理控制的全过程,不论对产业结构调整、管理体制改革,还是对降低商务成本、提高集约化水平等,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互联网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架起了一条有效的沟通渠道,提高了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和行政运转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推动了政府管理模式从管治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有人研究发现,网络的使用时间与人们对公共活动和公民志愿活动的参与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据统计,仅电子政务一项,1992年至1996年美国员工就减少了24万,关闭了近2000个办公室,简化了3.1万页行政法规。但是在网络时代,网络不仅是一种信息,更是一种新的资源,一种科学技术的力量,一个强大的生产力,一个重要的政治资源和政治影响力,网络正在成为政治的“中枢神经”。网络民主更具直接性、平等性和快速性,网络政治最容易受到全世界的影响,网络空间对抗与争夺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
互联网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网络影视、网络动画、网络文学等日益受到欢迎,网络游戏已经成为这一新兴文化形态相对成熟的代表。作为一个开放的全球文化平台,互联网一方面加速了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越来越令人担忧的强势文化入侵。网上消极颓废信息也在大量增加。在网络这个隐蔽性强的世界里,骂语、恶语、丑语、淫语也纷纷登台亮相,成了网络世界的一道奇观,以致这些不文明现象日益成为一种网络文化。
互联网无疑对于拓展交往领域、扩大交往范围、提高交往效率起到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在改变着整个社会的交往方式。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有人惊呼“没有了网络,我们该怎么办?”互联网已经从一个神奇的具有魔力的事物变成了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部分。同样不可回避的是,互联网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网络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进步,也会造成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要促进网络发展,更要避免其负面影响的危害,必须抓住先机,趋利避害,引导互联网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更好地造福人类。
第三篇:科技创新对发展的意义 作用论文
一、引言: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今天,这个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岛国,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从渴望主宰自身的命运到渴望成为世界的主角,究竟是什么在主导这个岛国如同海潮般激荡起落的命运呢?正是在德国,日本使节团似乎寻找到了自己国家的发展模式。刚刚完成国家统一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在招待宴会上对他们说:如今世界各国,虽然都说要以礼仪相交,但那毕竟是表面文章,背地里实际上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这番话让日本人感同身受,他们不仅认同了俾斯麦的强权政治说,同时也醉心于德国的发展模式,那就是由国家来主导工业发展。
历史的巨变常常在一些不太起眼的地方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记。正是科技创新,不仅让德国和日本先后了解到创新的重要性,在先如今的发展中科技创新依然是十分重要的。
二、创新的意义: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的前提下,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深刻揭示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创新:一般是指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成果。而科学技术创新则是由“创新”的概念衍生过来的,它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而技术创新的概念则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为创造相对剩余价值“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20世纪50年代,日本把“技术创新”翻译成“技术革新”,认为“技术革新就是开发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它应是包括从研究开发到实际应用的整个过程”。从本质上讲,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产生到市场应用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产品的市场销售和转移扩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对此,1999年8月20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精辟地提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赋予了我国科技界新的历史使命,也对中国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党如此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可见它对于社会生产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科技创新以及由此引起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会使一个国家拥有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更应该把科技创新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不断追赶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不断提高以科学技术为标志的综合国力。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未知世界的规律;技术的本质在于发明改造客观世界的新手段。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新的发现,达到新的认识,创造新生事物,这正是创新的根本功能。创新不但决定性地影响着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也决定性地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明成果及时地转化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或技术上的创新可以带来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
也许这些创新在人类历史上只能算是沧海中的一粟,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正是靠着一点一滴的积累才得以实现的。
三、历史上的创新
历史上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18世纪60年代蒸气机的发明实现了机器化大生产,社会生产力因此实现了质的飞跃;19世纪后期电磁理论的创立和电力技术的应用使生活生产进入了电气化时代;电话的发明使人们的活动摆脱了空间的束缚,大大提高了生产活动和商业活动的效率;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得大型程序的编制和大规模计算的实现成为可能,而近几年随着奔腾系列处理芯片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大规模地普及,又使得计算效率越来越高,商业计算成本越来越低,并且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诞生,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也越发广泛,使人类完全步入了信息科技时代······
上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平和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与此相应的是,新科技革命持续、广泛地展开,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飞跃发展。当今世界,伴随着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与电子计算机技术、原子能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等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人类不仅可以利用新型的能源,采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工具,而且开始了对太空、海洋和许多未知领域的探索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许多高新科技产业,比如软件开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原子能利用、海洋生物开发等以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新的制高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越来越大。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实践雄辩地告诉我们:生产力发展程度越高,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对社会生产力的贡献就越大。
四、现如今的创新
进入新的世纪,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既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长期积累的问题,又要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重大疾病、生态环境恶化等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对技术、人口、资金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强化技术集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已成为新世纪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
目前,发达国家中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已经达到了60-70%,而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只有始终走科技发展之路,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才能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生产力跨越发展。
科技创新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又为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五、结论
创新,是挺进新时代的一张通行证;是一个民族甚至国家赖以生存的灵魂;是成为高新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因此创新的重要性决不容我们忽视。刚从20世纪迈进21世纪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如此迅猛,是因为创新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国防实力的提升、教育水平的提高、科研成果的不断问世、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无一不以创新作为它们的中坚力量。因为只有创新,才可以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只有创新,才可以不断取得进步;只有创新,才可以随时都走在世界前列。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中始终扮演着催化剂的重要角色;尤其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的一部分,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也越发重要了。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大国,要想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和科研事业,加大科教经费的投入,重视优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样才能跟得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走紧紧依靠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四篇:创新对科技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有什么作用
创新对科技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有 什么作用
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学本质是创新,科技发展靠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科技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创新是新时代的主题,对于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到科技发展,而且也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第一,不断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将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更为迅速。第二,创新对我们尤为重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反之,将被时代所抛弃。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自主创新是我们民族进步的灵魂,对国家,地区,企业来说都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对企业而言,自主创新意味着生存的保障与发展的空间;对地区而言,自主创新则意味着财富和进步;对国家而言,自主创新则直接关系综合国力。创新对于我们尤为重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反之,就会被时代所抛弃。现在我们我家正扬起创新的风帆,乘着科技之船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我们每个同学都应做时代的弄潮儿。
第五篇:(部队)适应社会变革,创新管理思维
适应社会变革,创新管理思维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部队的管理工作在增添许多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许多新挑战。
当前,部队管理工作着重强调“严格”管理,由于部分管理者的曲解本意和思想保守,导致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严重存在“严而出格”的“自我封闭”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片面强调部队的特殊性,忽视官兵需求的正常性;片面强调保持传统,忽视顺应形势;担心耳闻目染就塞耳蒙眼,担心部队不适应就让部队不接触;警营驻地禁区化,规定要求重复化,“严禁”、“不准”泛滥化。封闭的结果如何呢?官兵的共同语言少了,营区外违纪现象增多了;战士活泼好动的天性减弱了,封闭意识增强了;人员管住了,观念落伍了。这种“自我封闭”的管理模式,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很难经受实践的检验。面对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大环境,我们的管理工作在主动探索、大胆创新、超前思维上还欠缺很多。
要想适应社会变革,正确处理社会变革给部队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就要不断创新管理思维,就必须坚持在管理注重与时俱进,崇尚科学,尊重人才,注重时效;牢固确立“依法管理、知识管理、素质管理、效益管理”的意识。
一、与时俱进,注重“依法管理”
要在管理的思想、方法、手段上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即要继承和发扬我军光荣传统,又要具有时代的特点。新的历史时期,江总书记十分重视继承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他指出“发挥优良传统,保持红军本色,这是新时期军队建设必须始终注意和认真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部队的兵员成分、武器装备、内外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我们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我军管理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部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适合时代发展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使管理工作更具时代特点,更加符合新时期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和新修改的《宪法》都把以人为本、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由此可见,“人本”思想和“法治”观念已成为当今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的大气候。但部队中的“人治”重于“法治”的思想,直到今天仍然有一定市场。主要表现为:一是作决策、发指示、处理问题习惯于“拍胸脯、摸脑袋”,政出个人意志和好恶;二是以行政命令代替政策,以讲话代替法规;三是只讲“合情合理”,不讲“合法”,以“情”代法,以“理”代法;四是游离于法规之外动脑子、想点子、找路子,并视之为有能力,水平高。如此种种,带来的是部队管理上的随意性、非正规性以及各种“土政策”、“土规定”、“土章程”的泛滥。古语说得好:“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奋智者治法”,存在于我军管理工作中的“人治”思想和做法既不明智,又与“法治”的社会环境的要求很不合拍。因此,要想适应社会变革,就必须坚持“依法管理”,这也是新时期我军管理工作的大趋势。
部队管理工作的“依法管理”,就是要做到依法决策,依法指挥,依法治训,依法管理,依法带兵。对基层管理工作而言,“依法管理”就是要依法施管。条令条例是治军的基本法典,是军人行为的基本准则。坚持依法施管,就是要依据条令条例实施管理,把官兵的思想统一到认真贯彻落实条令条例上来,把一切管理活动置于条令条例的规范之下,一切以条令为依据,一切以条令为准绳;坚持依法施管,就是要强化管理者的法规意识、条令意识,既要对被管理者强调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又要对管理者强调依据法规下达命令、实施指挥;坚持依法施管,就是要坚决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彻底清除有悖于条令的土政策、土规定、土章程,切实解决落实条令条例搞突击、不经常、难持久的问题。
二、崇尚科学,强化“知识管理”
当今社会是一个崇尚科学,注重知识的社会,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军事领域的知识化变革必然引起管理工作的知识化,知识军事必然要求知识管理。与“知识管理”相对应的,是“经验管理”。经验来源于实践,是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我军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我们要认真学习,发扬光大。但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知识化扑面而来的今天,如果过分强调依靠经验,管理工作就会在低效率、低水平、低层次上徘徊。因此,把最先进的现代科技理论和技术手段渗透到管理工作中去,进一步强化“知识管理”就显得尤为迫切。
要实现“知识管理”,一要抓好科技知识的学习,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官兵的头脑,不断提高官兵的文化素质。二要在管理工作中灵活运用现代管理工作的科学成果,采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运筹学、心理学和目标管理、质量管理、计算机技术等知识、方法和手段,增强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三要提高干部的管理素质,要知兵爱兵,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会做战士的思想工作,具备依据条令条例实施管理的能力。四要借鉴军内外、国内外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方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和艺术性。
三、尊重人才,倡导“素质管理”
尊重人才就是要善于发现人才,积极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军队要实现“两个转变”,部队建设要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发展,这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提高干部队伍的管理素质,在狠抓科技练兵的同时,突出科技兴管,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有效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要重视管理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要善于发现人才,精心培养人才,大胆使用人才,营造一个拴心留人的环境。实际工作中要克服派性,实行民主荐贤;破除论资排辈,实行选贤任能;破除私情,实行秉公用贤;破除主观唯心,实行客观评价。唯其如是,才能坚持德才兼备,“量体裁衣”,知人善任,切实给管理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推动部队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要想抓好管理,光有素质良好的管理者只是其一,提高管理对象的素质才是抓好管理工作的关键。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要管住人的思想,就要教育人、说服人、启发人,提高人的素质。当前,部队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种不良倾向:为了避免官兵受到社会大环境中某些不良现象的影响,片面强调“把人管住”,简单地切断官兵与外界的联系,以消除事故、案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事实上,军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军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完全与社会隔绝的“真空军营”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要真正解决社会变革中某些不良现象给部队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最根本的还是要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把官兵教育好,打牢官兵的思想基础,提高官兵的思想觉悟和自控能力,增强官兵自身的“免疫力”。这就需要倡导“素质管理”。
“素质管理”要求我们在管理工作中强调教育在先、约束在后,以育人为本。把人教育好了,素质提高了,自觉性增强了,行为约束就会更容易、更有效。据此,首先要搞好理论灌输,深人开展以培养共产主义理想为核心的爱国奉献教育、革命人生观教育、尊干爱兵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切实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切实改进教育方法,丰富教育形式,更新教育观念,引进先进教育手段,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三是要重视“读书明理”的作用,组织官兵多读书、读好书,积极营造学科学、学文化的氛围,提高官兵明辨事理、判断是非的能力。四是要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建立一个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用环境影响人,用氛围熏陶人。一方面,要狠刹歪风邪气,匡扶正气,营造和谐、纯洁、有序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军营文化建设,丰富官兵业余文化生活,力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四、注重时效,实行“效益管理”
实行“效益管理”的关键是注重时效;注重时效的实质是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克服拖拉扯皮现象。为提高部队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必须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工作讲究时效,不拖延推诿。工作要有计划,有安排,办事分主次轻重缓急,善于排除干扰,集中精力抓主要工作。同时,要提高会议效率,少开会、开短会,会前准备充分,会上决议明确,会后检查到位。二是机构有利时效。机构臃肿,必然导致人浮于事,互相掣肘,影响时效。因此,对重复的、作用不大的机构要精简;对缺乏专业分工的要调整;对不完善的要充实。三是方法追求时效。要掌握化零为整的工作方法,把一些必要的零星工作相对集中处理,留出整段时间集中做完一项重要的工作;要适当授权,以便集中精力处理好全局问题,对那些可由自己处理也可由下级处理的工作应授权下级处理。
实行“效益管理”,就是要始终坚持战斗力标准。战斗力标准是检验部队一切工作效益的根本标准,部队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有利于战斗力的生成、巩固、发展和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管理工作也不例外。我们部队的战斗力体现就是是否能为国家找大矿、多找矿、出效益。战斗力的提高促进找矿效益的提高,而只要我们注重依法管理,强化知识管理,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和高技术装备建设,就会不断的提高战斗力。实行“效益管理”:一是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条令条例,条令落实好了,部队就管好了,战斗力也就自然提高了。二是大力加强纪律建设,平时管理严、纪律好、作风硬的部队,就能出战斗力。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利用人才等形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部队整体素质,部队整体素质提高了,战斗力也就加强了,找矿效益就提高了。四是进一步加强高技术装备建设,装备是战斗力形成的重要条件,通过装备的更新,新型找矿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战斗力也会得到提高。五是加强安全管理,向管理要安全,向安全要效益。
面对社会大环境的风云变幻,我们不需回避,更没有理由埋怨,而应主动适应,积极研究,不断探索。过去,军队与人民群众生活在一起,不仅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而且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现在,我们要在大力继承和发扬我军管理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要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思维,寻求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为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提供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