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东师范大学第四版形式逻辑答案
形式逻辑答案
第一章 形式逻辑的对象和意义(P13-14)
一、1、逻辑学;客观规律。
2、思维规律。
3、客观规律。
4、某种理论、观点、看法。
二、1、(b)。
2、(b)第二章 概念(P43-49)二.(1)单独、集合;(2)普遍、非集合;
(3)普遍、集合;(4)普遍、非集合;
(5)普遍、非集合;(6)普遍、集合。
三.字母ABCD分别表示先后出现的概念
六.全部错误。理由:
1、使用了否定;
2、循环定义;
3、定义过窄;
4、循环定义;
5、隐喻;
6、定义过宽;
7、定义过窄;
8、定义过宽。
七、全部错误。理由:
1、是分解;
2、混淆根据、子项相容;
3、不是划分;
4、子项相容、划分不全、混淆根据;
5、混淆根据、子项相容;
6、是分解;
7、多出子项;
8、划分不全。
九、1、内涵、外延。
2、交叉、反对。
3、不相容(全异)、同一。
4、(略)。
5、定义过窄。
6、真包含(同一)、不相容(全异)。
7、限制、概括。
8、多出子项、划分不全。
十、a c d d(c)c d a c 第三章 简单命题及其推理(上)(P77-81)
一、(3)、(5)直接表达判断。
二、A A A E O I A(a)E
三、1、不能,能。
2、能,能。
3、(略)
六、(3)正确。
七、1、SOP。
2、真包含于。
3、全同、真包含于。
4、真假不定。
5、特称、肯定。
6、SI P真。
八、c d d d c d
九、de de
bc
bc
十、SIP、SOP取值为真,SIP可换位:sip
pis。
十一、推导一:ABC三句话分别是性质命题SAP、SaP、SEP,a与E是反对关系,必有一假,所以根据题意SAP必真,所有学生懂计算机,班长必然懂计算机。
推导二:A句与C句是反对关系,不可同真,必有一假,所以B句真,B句真则C句假,所以A句亦真,所有学生懂计算机,班长必然懂计算机。
十二、推导:SIP与SOP是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所以POS必假,P真包含于S或与S全同,即S真包含P或与P全同,而前者使AB两句话均真,不合题意,所以S与P全同。
十三、分析:“该来的(人)不(是)来(的人)”可推出“来(的人)不(是)该来的(人)”(sep
pes)。“不该走的(人是)走了(的人)”可推出“不走(的人是)该走的(人)(sap sep pes pas)
第四章 简单命题及其推理(下)(P110-114)
一、1、第一格AAA式。
2、第三格AAI式。
3、第二格AEE式。
4、第二格AEE式。
二、1、大项扩大。
2、中项不周延。
3、四概念。
4、中项不周延。
5、中项不周延。
6、中项不周延。
三、1、答案不唯一。
2、MIP
3、MOP
4、PAM
MAS
MAS
SOM(横线)
(横线)
(横线)
SIP
SOP
SOP
四、1、结论是“有些A是C”或“有些C是A”。
2、可推出“所有A不是C”或者“所有的C不是A”。
3、能,结论是E或O。
4、结论是O,因为前提有特称,有否定。
5、不能。只有EEE式可以使三个项都周延两次。而两个否定句不能推出结论。
6、结论否定,大项周延,而I的主谓项均不周延。
五、“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中国人生疮。”小项扩大。“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你生疮。”四概念。“你说谎,卖国贼说谎,你是卖国贼。”中项不周延。“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我的话是不错的。”六概念。
六、1、“a与b全异,b与交叉c”分别得出“所有a不是b,有的b是c”,可推出“有的c不是a”。a与c的关系有三种可能:真包含于、交叉、全异。
2、“a包含b,c包含b”即“b真包含于a,b真包含于c”,可分别得出“所有b是a,所有b是c”,可推出“有的a是c”。a与c的外延关系有4种可能: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交叉。
七、1、正确。
2、性质命题不是肯定。
3、媒介项不周延。
4、前提中不周延的项结论中变得周延。
八、1、结论如果是肯定,小前提必肯定(2分);
结论如果是否定,大项必周延,大前提是特称,只有大前提是否定,才能保证大项周延,小前提必肯定。„„(3分)
2、第四格里大前提是特称否定,结论必否定,大项必然不当扩大;(2分)小前提特称否定,大前提必肯定,中项必然不周延。所以„„(3分)
3、前提中最多有三个项周延,且必须是A与E组合,结论必否定,大项必周延,中项再周延两次,小项必不周延,结论必特称;(3分)
前提如果少于三个项周延,中项周延两次,大小项都将不周延,结论必然是特称肯定。所以„„(2分)
4、小前提否定,大前提必肯定;(2分)
结论必否定,大项必周延,大前提已然肯定,必须全称才能保证大项周延,所以„„(3分)
5、矛盾的命题肯定否定必相反;(1分)AB肯定,则C必肯定,D必否定;(2分)
AB中有一否定,则C必否定,D必肯定,所以„„(2分)
九、1、“M与P不相容”得出“所有M不是P”,与“所有M是S”推出“有的S不是P”。S与P的外延关系有三种可能:真包含,交叉,全异。
2、“M真包含于P”得出“所有M是P”,与“有些S是M”推出“有些S是P”。S与P的关系有4种可能:全同,真包含(于),交叉。
3、“M真包含S”即“S真包含于M”可得出“所有S是M”,与“所有M不是P”推出“所有S不是P”,S与P的关系是:全异。
十、(1)、(2)、(4)有效;(3)无效(大项扩大)。
十一、1、对称、传递;
2、反对称、传递;
3、对称、非传递;
4、对称,反传递;
5、非对称、传递;
6、对称、传递。
十二、1、违反对称性关系原理;
2、违反非传递性关系原理。
第五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上)(P133-136)
一
1、p∧q
2、p∧q 3p q 4 p q 5 p∨q 6 p∨q
7、p强析取q 8 p q 9 p q 10 p q
二、1、真。
2、假。
3、假。
4、否,如选言、假言、负命题。
5、只有能打开,才说明曾使用过。若甲不能打开,可断定未曾使用过,甲在说谎,收录机不是他的。
三、1、错。相容选言推理,不能用肯定否定式。
2、错。充分假言推理,不能用否定前件式。
3、对。分号前的话等于“只要是快车,就不在这一站停车”,充分假言推理,可以用否定后件式。
4、错。是充分假言推理,不能用肯定后件式。
四、1、他如果能跳过这道沟,就一定是运动员。(他如果不是运动员,就不能跳过这道沟)。
2、如果X大于5,那么X大于3。(如果X不大于3,就不会大于5。
3、如果畏惧艰险,就不能胜利到达顶点。(如果要胜利到达顶点,就要不畏艰险。)
4、他如果不会下围棋,就会打桥牌。
(他如果不会打桥牌,就会下围棋)。
五、d d c c b c
六、1、小蓝的书包要么是黄的,要么是白的(书包颜色和姓氏不同);(2分)小蓝的书包不是黄的(背黄书包的说话,小蓝回答);(2分)所以小蓝的书包是白的;(2分)小黄的书包是蓝的;(2分)小白的书包是黄的。(2分)
2、由b与c可得(1)“手表不是在宿舍丢失的”;(3分)
由(1)与a可得(2)“手表是在校园或大街上丢失的”;(3分)由d与e可得(3)“手表不是在校园丢失的”;(2分)(2)与(3)可推出“手表是在大街上丢失的”。(2分)
3、由c可得(1)“零点时商店灯光灭了”;(2分)(1)与e可得(2)“乙的证词正确”;(2分)
(2)结合d可推出(3)“作案时间在零点之前”;(2分)(3)与b可得(4)“甲未盗窃财物”;(2分)(4)与a可推出“盗窃财物的是乙”。(2分)
4、假设C假,则否定了A、B的前件,A、B必同真,不符合题意,假设不成立; 所以C真A、B假;
所以A、B的后件均假,即“乙是第二,丙是第三”; “甲不是第一”,所以“甲是第四”; 剩下的“丁是第一”。
5、由(c)得(1)“S不与P全异”,(1)与(a)可得“P与M全异”,可得(2)“所有P不是M”;
由(c)得(3)“S不与P叉”,(3)与(b)可得“S与M不全异”,可得(4)“有S是M”;[当然也可推出(5)“有S不是M”、(6)“所有S都是M”,但(5)与(2)推不出,(6)与(2)可推出“S与P全异”,与(c)矛盾。](2)与(4)可推出“有S不是P”,S与P是真包含、交叉或全异,结合(c)可得“S真包含P”,可得(7)“有S是P”,(7)与(2)可推出“有S不是M”,所以S与M真包含、交叉或全异,而S与M不全异,所以“S与M真包含或交叉”。
第六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下)(P152-157)
一、1、如果做坏事,就要受到惩罚。
2、如果不通过考试,就不能录取(如果要被录取,就要通过考试);并非不通过考试而能录取。
3、假;真。
4、假;真。
5、假。
6、小王或者不是大学生,或者不是运动员;小王如果是大学生,就不是运动员(小王如果是运动员,就不是大学生)。
7、真;真。
8、他不去。
9、并非p而且q(非p或者非q)。
二、d
d
a
c
c
d
三、de
ab
ad
ad
be
bc
四、abcde
acde
abe
cde
五、(1)a.否。b.是。c.是。d.是。
(2)否。是必要条件。
(3)p∧q假,p∨q真。
(4)甲不去,乙也不去。
(5)不能;能。
(6)小张去,小刘也去。
(7)a不是重言式,b、c是重言式。
六、1、由a与b可得(1)“小张在做习题”,(2分)依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2分)(1)与b可得(2)“小方在读报”,(2分)依据: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2分)最后得“小李在写家信”。(1分)
依据: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1分)结论:小张在做习
题,小李在写家信,小方在读报。
2、a、b、c可分别写成公式: a.(p∧q)﹁r
b.﹁(﹁r∧﹁s)c.s p ﹁(﹁r∧﹁s)(r∧s)
r(r∧s)s(s p)∧ s p [(p∧q)﹁r] ∧r ﹁(p∨q)﹁p∨﹁q(﹁p∨﹁q)∧p﹁q 所以,甲和丙通过了四级考试,乙没有通过。
3、由a得(1)“所有的A是B”,(1)与b可得(2)“有C不是A”; C与A真包含、交叉或全异,所以(3)“C不真包含于A”;
(3)与c可得“C真包含A”,即“A真包含于C”,所以可得(4)“所有的A是C”;(4)与(1)可推出(5)“有C是B”,(5)与b可推出C与B的关系是真包含或交叉。
第八章
归纳推理(P196-198)
一、1、简单枚举。
2、完全归纳。
3、科学归纳。
二、(2)、(4)可借助完全归纳推理得出。
三、1、“磨擦会发热”,简单枚举(科学归纳)。
2、“销石能溶解于水”,完全归纳。
3、“声音是物体振动发出的”,科学归纳(简单枚举)。
四、1、求异法。
2、求同法。
3、剩余法。
4、共变法。
5、求同求异并用法。
第九章 类比推理与假说(P205-206)
一、b a b b
二、类比推理,其中(1)(3)(4)为“机械类比”。
第十章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P220-224)
一、1、同一律。
2、排中律。
3、矛盾律。
4、排中律;如果老王是党员,他就是干部。
二、d
b
b
d
d
三、(4)(6)(10)无错误。(1)(2)(3)(7)违反了矛盾律;
(5)违反排中律;(8)(9)违反同一律。
四、1、偷换论题。
2、自相矛盾。
3、模棱两可。
4、正确。
五、1、自相矛盾:“精神病人可以提出不参加战斗的理由(他本人应当提出„„)”与“精神病人不能提出„„(假如他意识到„„没有精神病)”。
2、违反同一律。两人对“围绕松鼠走了一圈”这一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同一。第二个人偷换论题。
3、师生二人均“自相矛盾”:他们同时肯定了“依照我们的商定付款”和“依照法院的判决付款”这两个矛盾的命题。但学生是以其人之道,还自其人之身,构筑了一个反二难,是驳斥错误二难推理的一种方法。
4、小陈认为丁队夺冠,小唐认为丁队不可能夺冠,所以两人的猜测矛盾。必定一真一假;
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个人正确,必定是小陈或小唐,则小张和小徐猜错; 小张认为“甲队将不是冠军”,所以“甲队夺得冠军”。
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个人猜错,也必定是小陈或小唐,则小张和小徐正确; 小徐确信“乙队将夺魁”,所以“冠军属于乙队”。
第二篇:形式逻辑(范文)
西方逻辑之父:亚里士多德
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
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构及其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结构、规律、简单逻辑方法)
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属于感性认识阶段。而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阶段。
思维作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它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能反映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间接性是指思维能认识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提供的事物内在、本质的属性。
思维与语言:
语言:自然语言、人工语言。
在现代形式逻辑中,各种演算是用人工语言表述的,传统的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基本是用自然语言表述的。思维:内容、结构。
思维内容是指思维所反映的特定对象及其属性。
思维形式的结构也称作思维的逻辑形式,是指思维内容不相同的各种判断、推理所具有的共同联系方式。结构是指判断、推理之间的共同联系方式。
形式逻辑的结构:
任何逻辑形式都包含逻辑常项、变项。
研究的是制约思维逻辑形式真假的逻辑条件,即只研究形式,不研究内容。
形式逻辑的规律: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保证思维的确定性、一贯性、规定性。
形式逻辑的简单逻辑方法:
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论证。
形式逻辑的性质和作用: 性质:工具性、基础性的学科。
形式逻辑和语法的关系和区别:
形式逻辑的主要作用:1、2、3、4、概念
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思维主题所能涉及的一切都可以为思维所反映; 思维对象:一切为人们思维所反映的事物和现象;
属性:对象自身的性质和对象间的关系,分为本质属性、非本质属性; 正确认识事物,探求知识; 正确表述和论证思想; 辩驳谬论,揭露诡辩;
社会文化功能,启发民智、转换观念。概念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
概念的作用:科学认识一定阶段的总结、科学知识体系的组成要件、构成推理判断的基本要素; 概念舍弃了具体形象,只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 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
内涵—对象的本质属性,质的方面的规定性,表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什么; 外延—概念的量的规定性,表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有哪些;
概念的种类:单独和普遍概念、集合和非集合概念、正负概念、空概念。任何一个概念都不只是属于某一个种类,而是可以分属于不同的种类。
概念间的关系: 全同关系、全异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 所有的甲都是乙,并且所有的乙都是甲。所有的甲都不是乙,并且所有的乙都不是甲。所有的乙都是甲,并且有的甲不是乙。所有的甲都是乙,并且有的乙不是甲。
有的甲是乙,有的甲不是乙;有的乙是甲,有的乙不是甲。
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定义
揭示概念内涵的一种逻辑方法; 结构—Ds就是Dp;
方法--给概念下定义最常用的时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
1、找出被定义概念邻近的属概念,确定其属于哪一类;
2、再和属中的其他种概念进行比较。找出种差,即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定义的种差,是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定义的分类:
1、真实定义:性质定义、功用定义、发生定义、关系定义。
2、语词定义:说明的语词、规定的语词。定义的规则:
1、定义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是全同关系。即,不重不漏;
2、定义概念中不应直接、间接地包含被定义概念。即,斥己;
3、定义一般用肯定语句形式。即,肯定;
4、定义必须清楚、确切。即,明善。
划分
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结构—划分的母项、划分的子项、划分的根据; 方法—一次划分、连续划分;
规则—
1、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即,和全;
2、划分根据必须同一。即,根据;
3、划分的子项必须相斥。即,互斥。
限制和概括
根据属概念、种概念的内涵、外延的反变关系来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概念的限制 概念的概括
判断(上)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特征:必须有所肯定或否定、有真假问题
判断与语句—
1、判断需要语句,语句不一定表达判断;
2、判断可以通过不同语句表达;
3、语句可以表达不同判断。
判断的分类:根据是否包含“模态概念”,判断分为:模态判断、非模态判断;
根据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非模态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复合判断;
根据判断断定的是关系还是性质,简单判断分为:关系判断、性质判断;
根据判断中关联词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负判断;
根据模态词的不同,模态判断分为:广义模态判断、狭义模态判断(仅指含必然、可能,分别为必然判断、可能判断)。
性质判断
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也称直言判断。构成:主项、谓项、量项、联项;
联项分为肯定联项、否定联项;
量项分为全称量项、特称量项、单称量项;
种类:依据联项的不同(肯定、否定联项),分为肯定判断、否定判断;
依据量项的不同(全称、特称、单称),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单称判断;
把以上两种分类依据合为一体,分为六种。特称判断的量项的逻辑含义与日常用语存在不同之处:
1、特称量项,有的、有,表示至少存在,即为“存在量项”。表示至少有一个存在,或者部分或绝大部分以至全部存在;特称判断也称为存在判断。日常用语中,有的、有,只表示限于部分,不包含全部;
2、特称判断“有的甲是乙”只表示存在这种关系,不可推出“有的甲不是乙”,二者之间,未被断定的关系不可推论。
AEIO四种判断的真假关系
同一素材,四者之间的一种相互制约关系。(即在同一主项、同一谓项的前提下,不同联项、量项产生的不同判断)
性质判断断定的是主项概念的外延与谓项的外延之间的关系,即:主项是否具有谓项的性质。你看,性质判断是断定一个判断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意即断定主项、谓项之间是否有、有多少共同性质,而外延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量,通过比较外延即可知晓主项与谓项之间的性质的关系; 分类:全同关系、全异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 以“所有的晴天都会出太阳”为例。主项:晴天; 谓项:太阳;
量项:所有(全称量项); 联项:都会出;
判断的种类:全同关系(所有的甲都是乙)--真;
所有的晴天都不会出太阳—全异关系—假; 有的晴天会出太阳—真包含关系
关系判断
对象之间还具有某种关系。组成:关系者项、关系项、关系量项; 分类:关系量项分为:全称、单称、特称;
关系判断的逻辑性质:关系的对称性、关系的传递性;
模态判断
肯定模态判断—否定模态判断; 主观模态判断—客观模态判断; 简单模态判断—复合模态判断; 必然肯定--必然否定模态判断; 可能肯定—可能否定模态判断。真假关系
同性质判断四种判断之间的关系。
联言判断
断定若干事物同时存在的判断; 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做—联言支; 它的表达格式:甲并且乙;“合取”;
联言判断与联言支之间有一种真假值制约的关系:只有当若干个联言支均为真时,该判断才为真。只要有一个支判断为假,该联言判断就是假的。选言判断
断定若干事物的情况,并且其中有些事物情况是存在的复合判断(结果具有选择性);
根据各选言支之间能否同时存在,分为:相容选言判断(“析取”)、不相容选言判断(“不相容析取”); 相容选言判断:至少有一个选言支为真,也允许其他各选言支同时为真。所以,一个相容选言判断只有当且仅当各选言支都是假的,它才是假的,在其他情况下都是真的。(判断标准:只需要一个选言支真,则整个相容选言判断真);
不相容选言判断:断定在几种事物情况中有且仅有一种情况存在的情况。意即断定有且只有一个选言支为真的判断。
联言判断和选言判断的区别;
1、2、假言判断
断定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的判断,或者说,它是一种有条件断定某一事物情况存在的判断; 组成:前件、联结项、后件;
依据假言判断所断定的条件关系的不同,分为:充分、必要、充要条件假言判断。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甲,那么乙;
其真假,决定于前件所断定的事物情况是否是后件所断定的事物情况的充分条件。即:前件与后件的关系是否为“有之则必然,无之未必然“;
只有当前件真、后件假时,它才是假的,在其他情况下都是真的。必要条件选言判断--逻辑性质不同。语言表达形式不同。
第三篇:形式逻辑金岳霖课后习题答案
《形式逻辑》(金岳霖)
课后习题
目录
《形式逻辑》(金岳霖)
课后习题.............................................................................................0 第二章 概念.............................................................................................................................2
1.01说明概念的特征和作用。.......................................................................................2 1.02形式逻辑为明确概念和准确地使用概念提出了那些方法?明确概念和准确地使用概念要注意那些问题?...........................................................................................3 1.03说明概念与语词的关系。.......................................................................................3 1.04为什么说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而不是事物特有属性本身?3 1.05指出下列各概念的内涵和某些外延:...................................................................3 1.06指出下列各句中,括号里的话是由内涵方面或外延方面,来说明标有横线的概念的:...............................................................................................................................3 1.07对下列各概念进行一次限制和一次扩大:...........................................................4 1.08下列各组概念从前到后,作为连续的限制或扩大,是否正确,为什么?.......4 1.09说明下列各句中带括号的概念是哪一种概念:...................................................4 1.10什么是形式逻辑所研究的概念之间的关系?说明下列各句子中带括号的概念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5 1.11指出下列各概念的矛盾概念和反对概念:...........................................................5 1.12什么是论域?下列各句中带括号的概念的论域是什么?...................................5 1.13说明真实定义和语词定义的区别和作用。...........................................................5 1.14下列各句话表达了真实定义,还是语词定义?...................................................6 1.15设下列各句话都表达真实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6 1.16根据下列各段文章的内容分别找出“片面性”和“革命”的定义,并说明这个定义是合乎定义规则的:...............................................................................................7 1.17设下列各句话都各表示一个划分。作为划分,它们是否正确?为什么?.......7 1.18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这是不是二分法?如果不是二分法,则把它改为二分法。...........................................................................................................................................7 1.19指出下列各段话明确了哪些概念,主要是用哪些方法明确的?.......................7 第三章
判断...........................................................................................................................8
2.04指出下到各判断是哪一种性质判断,并指出它们的主谓项。...........................8 2.05...................................................................................................................................9 2.06.................................................................................................................................10 2.07什么叫做周延?为什么肯定判断的谓项不周延而否定判断的谓项周延?.....11 2.08下列各关系是对称的或传递的吗?.......................................................................11 2.09下列各组判断之间有什么真假关系?...................................................................11 2.10从关系的逻辑性质方面,指出下列两句话中的逻辑错误:.............................12 2.11断定了一个复合判断,是否必然地断定了它的肢判断,为什么?.................12 2.12下列各判断是哪种复合判断,并指出它们的判断联项和肢判断。.................12 2.13分析下列各判断的形式(不必分析到判断的内部结构,即主项、谓项等):..13
0 2.14给出与下列各判断的负判断等值的判断:........................................................13 2.15“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高,那么他不会计较名誉地位”具有“如p则q”的形式,请改变为具有下列各形式:.............................................................................14 2.16把下列各判断改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14 2.17把下列各判断改为选言判断:............................................................................14 2.18把下列判断改为联言判断:并不是如果某甲来,某乙就不来。.....................14 2.19用“p或q”来定义“要么p,要么q”。(提示;“要么p,要么q”的涵义是“p、q之中至少有一真,且至多有一真。”)............................................................14 2.20给出下列各判断的矛盾判断,反对判断或下反对判断,并要求给出的判断的主谓项与原判断的主谓项相同:.................................................................................15 2.21设“这消息可能是假的”是真的,根据逻辑知识,与这判断主谓相同的模态判断中还有哪些是(1)真的;(2)假的;(3)真假不定?设原判断是假的,情况又怎样?.........................................................................................................................................15 2.22.................................................................................................................................16 第四章
演绎推理.................................................................................................................17 3.05根据三段论的一般规则及各格的特殊规则,说明下列推理的形式是否正确:.........................................................................................................................................18 3.06以下列各组判断为前提,根据三段论的一般规则及各格的特殊规则,说明能否得结论。如能得结论,能得什么结论?并请写出它的推理形式。.....................19 3.07设a、b两类,b、c两类分别有以下关系,问a、c两类有什么关系。........22 3.08写出一正确三段论形式,它的大项在前提中周延,但在结论中不周延。.....22 3.09一个正确三段论能否三个项都周延两次?为什么?.............................................23 3.10证明。如果正确三段论的结论是全称的,则中项不能两次周延。.................23 3.11写出下列两个省略三段论的省略的判断,并指出三段论的形式。(答案不必是唯一的。).......................................................................................................................23 3.12分析下列各推理的形式:....................................................................................24 3.13下列各混合关系三段论的形式是否正确,为什么?...........................................25 3.14下列各推理的形式是否正确,为什么?...............................................................25 3.15由前提“某人犯错误不外乎两个原因:或者是由于立场有问题,或者是思想方法不对头”,进行选言推理:...................................................................................26 3.16以下列各判断作为前提,进行二难推理,能得什么结论?并写出推理形式。26 3.17批评下列乙的谈话中所包含的推理:................................................................26 3.18试用划真值表的办法,说明下列推理形式是正确的:.....................................27 3.20下列各推理的形式是否正确?为什么?.................................................................27 3.21下列各推理的形式是否正确?为什么?...............................................................28 3.22试用“可能(p或q)”与“可能p或可能q”的等值关系,证明:“必然(p且q)”与“必然p并且必然q“的等值关系。................................................................29 3.23下列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30 第五章
归纳法...................................................................................................................31 4.01说明归纳推理的特性和作用。............................................................................31 4.02讨论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31 4.04说明假说的特征和作用。....................................................................................31 4.05提出一个假说,要注意哪些问题?....................................................................31 4.06下列各推理能否成立,为什么?........................................................................31 4.07.................................................................................................................................32 4.08.................................................................................................................................32 4.09确定下列各因果联系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归纳推理?......................................32 4.10在下列各情况下能推出什么结论,是运用了什么归纳推理得出结论的?......33 4.12为什么酒暴露在空气中会变成醋?利比西(Liebiq)的假说认为酒中含氮。他做了一个实验,水和酒精都不含氨,都不变成醋,但若在两者中加些含氮的化合物,两者都变成了醋。巴斯德反对这个假说,另立假说,认为酒变酷是因为洒中有酵菌。他指出:酒和水都不含有酵菌,所以不会变成醋;但若加进某些不含氮的盐类进去,两者也会变成醋,因此推翻了利比西假说。利比西实验中的氮化合物不过是包含酵菌的媒介。利比西和巴斯德各用了什么方法?并指出利比西产生错误的原因。...33 第六章
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33 5.01说明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内容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33 5.02试根据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指出下列各个议论中所包含的逻辑错误。.....33 5.03“新年画展”可能产生歧义吗?为什么?..............................................................34 5.04指出下列各个议论中所包含的逻辑错误:.........................................................34 5.05下列各段话是否违反矛盾律或排中律的要求?为什么?.....................................34 5.06以形式逻辑的角度看,下列概念有什么问题?...................................................35 5.08讨论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基础问题。.........................................................35 第七章
论证.........................................................................................................................35 6.01说明论证的特征和作用。.....................................................................................35 6.02使论证正确,要注意哪些问题?.........................................................................35 6.03使反驳正确,要注意哪些问题?.........................................................................35 6.04驳倒了对方的论据或论证方式,是否一定就驳倒了对方的论题,为什么?.36 6.05分析下列论证的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36 6.06下列各论证是否正确,为什么?.........................................................................37 6.07下列各段反驳是怎样进行的?.............................................................................37 6.08指出下列议论中的错误:.....................................................................................38 6.09已知:如果演绎推理的前提是真的,推理形式是正确的:那末,结论是真的。.........................................................................................................................................38
第二章 概念
1.01说明概念的特征和作用。
答:特征:概念具有抽象性、普遍性的特征。
作用:a.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
b.概念是判断、推理与论证的基础,是思维的起点;
c.概念是判断、推理与论证的结晶,概念又是人们某个阶段人士的终结。
1.02形式逻辑为明确概念和准确地使用概念提出了那些方法?明确概念和准确地使用概念要注意那些问题?
答:方法:形式逻辑为明确概念和准确的使用概念提出了概念的扩大法和概念的限制法。
注意的问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呈反比关系,即:如果一个概念a的内涵比另一个概念b的内涵多,那么,a的外延就比b的外延少;同时,如果a的内涵比b的内涵少,那么,a的外延就比b的外延多。
1.03说明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答:而者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
1.04为什么说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而不是事物特有属性本身?
答:概念的内涵与事物特有属性是有区别的。概念的内涵是属于思想方面的认识内容,而事物的特有属性是属于事物方面的认识对象。概念的内涵要依据事物的特有属性,并且日益正确的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但是,二者仍然不是等同的。首先,概念的内涵就有是否正确反应事物的特有属性的问题。属于思想方面的概念内涵与属于事物方面的特有属性不是等同的。
其次,由于实践要求的不同,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认识同一类事物,因而,对于同一类事物,人们就可以形成几个不同的概念;这些不同概念的内涵,分别地反映同一类事物不同方面地特有属性。
1.05指出下列各概念的内涵和某些外延:
(1)鸟
内涵:有羽毛的会飞的卵生动物。外延:黄鹂、麻雀等。(2)中国文学家
内涵:有中国国籍的文学方面的专家。外延:朱自清、鲁迅等。
1.06指出下列各句中,括号里的话是由内涵方面或外延方面,来说明标有横线的概念的:
(1)军队、警察、法庭等项国家机器是(阶级压迫阶级的工具)。
答:是由内涵方面来说明的。(2)战争是(暴力所表现的最尖锐的形式。一种是国内战争,一种是国外战争)。
答:是由外延方面来说明的。
1.07对下列各概念进行一次限制和一次扩大:
(1)学校。
答:限制:中国的天津市河东区的名为天津工业大学的学校
扩大:教育机构
(2)剧本。
答:限制: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写的名为《呐喊》的剧本
扩大:文学作品
1.08下列各组概念从前到后,作为连续的限制或扩大,是否正确,为什么?
(1)亚洲-中国-河北省-石家庄。
答:正确:是概念的连续的限制。
(2)镇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答:正确:是概念的连续的扩大,因为其中为不同级别的代表大会,所以是正确的。
1.09说明下列各句中带括号的概念是哪一种概念:
(1)(我国最大的城市)位于长江口。
答:我国最大的城市是一个单独概念(2)国际劳动节是(五月的第一天)。
答:五月的第一天是一个集合概念(3)(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答:月球是一个单独概念,地球的卫星是一个相对概念。(4)(地球的那个卫星)就是(月球)。
答:地球的那个卫星是一个单独概念,月球是一个单独概念(5)(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都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
答: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是一个普遍概念(6)(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军队。
答: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个集合概念(7)(《红旗》)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刊物。
答:《红旗》是一个单独概念(8)我们每个人都拿着几本(《红旗》)。
答:《红旗》是一个普遍概念(9)有的类的分子是(有穷的),有的类的分子是(无穷的)。
答:有穷的是一个相对概念,无穷的是一个绝对概念
(10)某学生是(全班成绩最好的)学生,但不一定是(全校成绩最好的)学生。
答:全班成绩最好的是一个正概念,全校成绩最好的是一个正概念 1.10什么是形式逻辑所研究的概念之间的关系?说明下列各句子中带括号的概念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答:两类之间的同异关系,是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
(1)(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答:交叉关系:因为有的反对派就是帝国主义,有的反对派又不是帝国主义,那
反对派与帝国主义就有交叉关系。
(2)有些(社会主义国家)在(亚洲)。
答:社会主义国家和亚洲之间是交叉关系。因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全在亚洲,亚洲也不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3)(昆虫)和(鱼)都是(动物)
答:昆虫和鱼之间是全异关系中的排斥关系,因为昆虫都不是鱼;昆虫和动物之间
种属关系,因为昆虫都是动物但是动物不都是指昆虫;鱼和动物之间是下属关系,因为鱼都是动物但是动物不都是鱼。
(4)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不同了。但是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有(非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也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
答: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之间是全异关系中的反对关系,因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都下属于主义类中,而且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是全异关系,又由于在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之外还有别的主义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少于主义类;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之间是全异关系,因为马克思主义都不是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之间是上属关系,因为反马克思主义都是非马克思主义,但是非马克思主义不都是反马克思主义。
1.11指出下列各概念的矛盾概念和反对概念:
(1)中国人;
答:矛盾概念:非中国人(外国人)
反对概念:韩国人、美国人(2)非资产阶级。
答:矛盾概念:资产阶级
反对概念:无产阶级
1.12什么是论域?下列各句中带括号的概念的论域是什么?
答:论域就是指一个负概念所相对的范围。(1)(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都是矛盾。
答:对抗性矛盾没有论域,非对抗性矛盾的论域是矛盾。(2)(“气体”)和(“液体”)都是物理学名词。
答:气体、液体没有论域。
1.13说明真实定义和语词定义的区别和作用。
答:区别:
1.定义项不同: 从语言表达方面说,真实定义的被定义项是一个词或词组,它表示了一类事物也表达了一个概念。用DS表示。
语词定义的被定义项是一个词或词组,它只表示它自身而不表示别的事物,从而也不表达关于别的事物的概念。用“DS”表示。2.定义联项不同: 真实定义的定义联项(“就是”),是表示事物与属性之间或者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语词定义的定义联项(“表示”),是表示语词与事物之间或者语词与属性之间的人为地规 地关系。
3.被定义项的意义不同:
真实定义的被定义项,在独立于定义项的情形下,是有意义的。语词定义的被定义项,在独立于定义项的情形下,却是没有意义的。4.判断的真假不同:
真实定义都是关于事物的判断,总是有真有假的。
规定的语词定义,却不是一个判断,是没有真假问题的。5.真实定义为语词定义做了意义上的准备。作用:
总的来说是起到了明确概念的作用。
1.14下列各句话表达了真实定义,还是语词定义?
(1)“五多”就是任务多,会议集训多,公文报告表册多,组织多,积极分子兼职多。
答:语词定义。
(2)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问题。
答:真实定义。
1.15设下列各句话都表达真实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
(1)民主主义者就是信仰民主主义的人。
答:不正确,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
(2)偶数是由奇数加1而成的数;奇数是由偶数加1而成的数。
答:不正确,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3)数n的平方根就是自乘得出n的数。
答:不正确,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
(4)集体主义者就是没有自由散漫作风的人。
答:不正确,犯了负概念的错误。(5)植物就是不能独立移动的生物。
答:不正确,犯了定义太宽的错误,定义项的外延多于被定义。(6)革命就是历史的火车头。
答:不正确,包括含混的概念或语词。这是个比喻,定义时不能用比喻,因此这不是定义。
(7)宪法就是国家的法律。
答:不正确,外延太大、定义太宽。1.16根据下列各段文章的内容分别找出“片面性”和“革命”的定义,并说明这个定义是合乎定义规则的:
(1)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
如此等等。一句话,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这就叫做不-片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答:所谓片面性,就是指从局部性看问题。
这个定义项中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包含被定义项;定义项中没有包含负概念;定义项中没有包含含混的概念或语词;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是全同的。
(2)革命是本国被压迫人民推翻压迫阶级的问题,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来说,首先是推翻外国压迫者即帝国主义者的问题。意味着被压迫阶级使用革命的暴力,意味着革命战争。
答:所谓革命就是被压迫人民推翻压迫者的暴力问题。
这个定义项中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包含被定义项;定义项中没有包含负概念;定义项中没有包含含混的概念或语词;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是全同的。
1.17设下列各句话都各表示一个划分。作为划分,它们是否正确?为什么?
(1)语句基本上分为主语和谓语。
答:不正确,还包括宾语,主语和谓语之和没有穷尽母项。(2)邮件有航空的、平寄的、国内的、国际的几类。
答:不正确,每次划分必须按同一标准划分,这个划分没有按同一标准划分。(3)现在世界上的国家分为社会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
答:不正确。,社会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之和没有穷尽母项。
(4)生物分为:植物、脊椎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线性动物、扁行动 肛肠动物和原生动物。(提示:动物分为脊椎动物等八类,并无遗漏。)
答:不正确,每次划分必须按同一标准划分,这个划分没有按同一标准划分。
1.18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这是不是二分法?如果不是二分法,则把它改为二分法。
答:这不是二分法,改成生物分为动物和非动物。
1.19指出下列各段话明确了哪些概念,主要是用哪些方法明确的?
(1)战争是从有私有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后一类战争,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双方都是为帝国主义利益而战。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是非正义的,而我们的抗战是神圣的、正义的,是进步的、求和平的。答:明确了战争的概念,应用了概念的扩大法和概念的限制法来明确的。
(2)什么叫集中?首先是要集中正确的意见。在集中正确意见的基础上,做到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同一行动,叫做集中统一。答:明确了集中的概念,应用了概念的限制法来明确的。
第三章
判断
2.04指出下到各判断是哪一种性质判断,并指出它们的主谓项。
(1)无论什么困难都不是不可克服的。
全称否定判断。
主项:“无论什么困难”。(即“所有困难”)
谓项:“不可克服的”。(2)这棵树不是枣树。
单称否定判断。
主项:“这棵树”。
谓项:“枣树”。
(3)没有无因之果。全称否定判断。
主项:所有的果。
谓项:“无因之果”。
联项:不是。(4)个个是英雄。
全称肯定判断。
主项:“个个”。
谓项:“英雄”。
(5)有的矛盾不是非对抗性的。
特称否定判断。
主项:“有的矛盾”。
谓项:“非对抗性的”。(6)鱼目焉能混珠。
全称否定判断。
主项:“鱼目”。
谓项:“混珠”。
联项:“焉能”(不能)。
(7)木星的所有卫星都是绕木星由西向东运行的。
全称肯定判断。
主项:“木星的所有卫星”。
谓项:“绕木星由西向东运行的”。(8)没有一个资本家不是唯利是图的。
全称否定判断。
主项(省):“所有资本家”(即由“没有一个资本家不是”推导而来)。本家不是唯利是图的”。
联项:“没有”。
谓项:“一个资
注:此题有多解,又如:
全称肯定判断。
主项(省):“所有资本家”(即由“没有一个资本家不是”推导而来)。谓项:“唯利是图的”。
联项:都是(即由“没有┅┅不是”推导而来)
(9)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
单称肯定判断。
主项:“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
的理论。”
谓项:“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
联项:“是”。
(10)至少有一种金属比水轻。
特称肯定判断。
主项:“至少有一种金属”。
谓项:“比水轻”。
联项:无。(实际应为“关系判断”)
2.05(1)断定“有的鸟是食肉的”是假的与断定“有的鸟不是食肉”是真的,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相同。
“有的鸟是食肉的”是SIP判断,“有的鸟不是食肉的” 是
SOP判断。
由“有的鸟是食肉的“(SIP判断)假,推知“所有的鸟不
是食肉”(SEP判断)必真(矛盾关系)。由“所有的鸟不是食
肉”(SEP判断)真,推知“有的鸟不是食肉的”(SOP判断)
必真(差等关系)。所以“有的鸟不是食肉的”(SOP判断)必
真。
由“有的鸟不是食肉的”(SOP判断)真,推知“所有的鸟
不是食肉的”(SAP判断)必假(矛盾关系)。由“所有的鸟不
是食肉的”(SAP判断)假推知“有的鸟是食肉的”(SIP判断)
真假不定(差等关系)。所以“有的鸟是食肉的”(SIP判断)真
假不定。
因为断定“有的鸟是食肉的”是假的,其实是断定这个判
断可真可假;而断定“有的鸟不是食肉的”是真的,其实是断
定这个判断必定是真的。一个是“不一定假”(可真可假),一
个是“一定真”(必真),所以这里的“真”“假”是不同的。不
同在于:“真”是一定的;“假”是不一定的。
(2)断定“一切知识都是来源于实践的”是真的与断定“所有知识都不是来源于实践的”是假的,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相同。
“一切知识都是来源于实践的”是SAP判断,“所有知识
都不是来源于实践的”是SEP判断。
由“一切知识都是来源于实践的”(SAP判断)是真的,推
知“有的知识不是来源于实践的”(SOP判断)必假(矛盾关系)。
由“有的知识不是来源于实践的”(SOP判断)假,推知“所有
知识都不是来源于实践的”(SEP判断)必假(差等关系)。所
以“所有知识都不是来源于实践的”(SEP判断)必假。
由“所有知识都不是来源于实践的”(SEP判断)假,推知
“有的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SIP判断)必真(矛盾关系)。
由“有的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SIP判断)真,推知“一切知
识都是来源于实践的”(SAP判断)真假不定。所以“一切知识
都是来源于实践的”(SAP判断)真假不定。
因为断定“一切知识都是来源于实践的”是真的,其实是
断定其可真可假;而断定“所有知识都不是来源于实践的”是
假的,其实是断定其必假。一个是“不一定真”(可真可假),一个是“一定假”(必假),所以这里的“真”“假”是不同的。
不同在于:“真”是不一定的;“假”是一定的。
2.06(1)已知SAP与SIP有差等关系,SIP与SEP有矛盾关系,问SAP与SEP有什么关系?
第一步,由A看E:
由A真知I真(差等)
由I真知E假(矛盾)
所以A真则E假
由A假,知I不定(差等)
由I不定知E不定(矛盾)
所以A假则E不定
第一步由A看E的结论是:A真则E假,A假则E不定。
第二步,由E看A:
由E真知I假(矛盾)
由I假知A假(差等)
所以E真则A假
由E假知I真(矛盾)
由I真知A不定(差等)
所以E假则A不定
第二步由E看A的结论是:E真则A假,E假则A不定。
综和第一步、第二步结论得出A与E的真假关系是:一真另一必假:一假另一不定。所以A与E是反对关系。
(2)已知SAP与SOP有矛盾关系,SEP与SAP有反对关系,问SEP与SOP有什么关系?
第一步,由E看O:
由E真知A假(反对)
由A假知O真(矛盾)
所以E真则O真
由E假知A不定(反对)由A不定知O不定(矛盾)
所以E假则O不定
第一步由E看O的结论是:E真则O真,E假则O不定。
第二步:由O看E:
由O真知A假(矛盾)
由A假知E不定(反对)
所以O真则E不定
由O假知A真(矛盾)
由A真知E假(反对)
所以O假则E假
第二步由O看E的结论是:O真则E不定,O假则E假。
综合第一步、第二步结论得出E与O的关系是:上位真则下位真;上位假则下位不定。下位真则上位不定,下位假则上位也假。所以E与O是差等关系。
2.07什么叫做周延?为什么肯定判断的谓项不周延而否定判断的谓项周延?
2.08下列各关系是对称的或传递的吗?(1)不相等;
对称;传递。(2)选举;
非对称;非传递。
(3)分子和类之间的属于关系。
反对称;传递。
2.09下列各组判断之间有什么真假关系?(1)1.有人拥护所有的侯选人。2.所有的候选人都有人拥护。
答:这是一组“对称关系”的“关系判断”。当aRb真时,bRa也真。(注:“有人”为“a”,“拥护”为“R”,“所有的侯选人”为“b”)所以,当“有人拥护所有的侯选人”为真时,“所有的候选人 都有人拥护”也真。(2)1.所有参观者都欣赏全部陈列品。
2.有的参观者欣赏每件陈列品。
答: 这是一组“差等关系”的性质判断。“所有参观者都欣赏全部陈列品”为全称肯定判断,为SAP判断,是“差等关系”中的上位判断。“有的参观者欣赏每件陈列品”为特称肯定判断,为SIP判断,是“差等关系”中的下位判断。因为“差等关系”的真假关系是:上位真,下位必真。所以 当上位判断“所有参观者都欣赏全部陈列品”为真时,下位判断“有的参观者欣赏每件陈列品”必真。因为“差等关系”的真假关系是:上位假,下位真假不定。所以当上位判断“所有参观者都欣赏全部陈列品”为假时,下位判断“有的参观者欣赏每件陈列品”真假不定。因为“差等关系”的真假 关系是:下位真,上位真假不定。所以当下位判断“有的参观者欣赏每件陈列品”为真时,上位判断“所有参观者都欣赏全部陈列品”真假不定。因为“差等关系”的真假关系是:下位假,上位必假。所以当下位判断“有的参观者欣赏每件陈列品”为假时,上位判断“所有参观者都欣赏全部陈列品”必假。
2.10从关系的逻辑性质方面,指出下列两句话中的逻辑错误:
(1)A离B很近,B离C很近,因之,A离C也很近。
答:这是“非传递关系”的“关系判断”。当ARB真且BRC真时,ARC就真假不定。所以
由“A离B很近”真且“B离C很近”真不能推出“A离C也很近”一定真。
这里把“非传递关系”当成了“传递关系”。
(2)某甲是乙会的会员,乙会是丙会的团体会员,由此可见某甲是丙会的 答:会员。这是“反传递关系”的“关系判断”。当aRb真且bRa真时,则aRc就必假。所以当“某甲是乙会的会员”真且“乙会是丙会的团体会员”真时,“某甲是丙会的会员”必假。这里把“反传递关系”当成了“传递关系”。
2.11断定了一个复合判断,是否必然地断定了它的肢判断,为什么?
答:不。因为肢判断的真假,不能完全决定一个复合判断的真假。
2.12下列各判断是哪种复合判断,并指出它们的判断联项和肢判断。
(1)只要有决心,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假言(必要)。只要┅┅(就)┅┅。(2)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变成物质力量。
假言(充分)。一旦┅┅就┅┅。
(3)谁不接受这个教训,谁就要碰得头破血流。
假言(充分)。不┅┅就┅┅。
(4)哪里有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的压迫,哪里就有人民的反抗。
假言(充分)。有┅┅就有┅┅。
(5)当气体的质量一定时,气体的体积和压力的乘积,跟它的绝对温度成正比。
假言(充要)。当┅┅时,(就)┅┅。(6)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联言。省略判断联项。(7)会憎,才会爱。
假言(必要)。(只有)┅┅,才┅┅。
(8)要作一个人民的作家,必须熟悉人民的语言。
假言(充分)。要┅┅,(就)必须┅┅。(9)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假言(充分)。若要┅┅,除非┅┅。(10)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第四章 复合判断假言(充分)。没有┅┅,就没有┅┅。(11)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联言。省略判断联项。各肢判断为假言(充分)。(1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假言(充分)。不┅┅,(就)不(焉)┅┅。(1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联言。省略判断联项。第一个肢判断为假言(必要),第二个 肢判断为假言(充分)。
(14)液体沸腾的原因是温度增高,或者是压力下降。
选言(相容)。或者。
(15)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选言(不相容)。不是┅┅,就是┅┅。
(16)要么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么走资本主义道路。
选言(不相容)。要么┅┅,要么┅┅。
(17)现在不是西风压倒东风,而是东风压倒西风。
联言。不是┅┅,而是┅┅。
(18)中国共产党不仅有武装斗争的丰富经验,也有和平斗争的丰富经验。
联言。不仅┅┅,也┅┅。
(19)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联言。省略判断联项。
(20)并非所有参加民主运动的人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负判断。并非SAP。
2.13分析下列各判断的形式(不必分析到判断的内部结构,即主项、谓项等):
(1)如果马克思主义害怕批评,如果可以批评倒,那末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用了。
假言(充分)。两个条件句(如果┅┅,如果┅┅,)为联言。
(2)你是资产阶级文艺家,你就不歌颂无产阶级而歌颂资产阶级;你是无产阶级文艺家,你就不歌颂资产阶级而歌颂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二者必居其一。
选言(不相容)。两个选言肢都为假言(充分)。
2.14给出与下列各判断的负判断等值的判断:
(1)如果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就不能施工。负充分(假言):“并非(如果p,那么q)”等值于“P,但是非q”。即使气温降到 摄氏零度以下,还要施工。(2)只有下雨,我才不来。
负充要(假言):“并非(当且仅当P,则q)”等值于“P并且非q”。又等值于“非p 并且q”。即使下雨,我也来。即使不下雨,我也不来。
(3)某厂产品质量、数量都超过了原定计划。
负单称肯定判断的等值判断:变质。(把单称肯定判断变为单称否定判断)某厂产品质量、数量都没有超过了原定计划。(4)那封信或是航空信,或是平信。负选言(不相容):“并非(p或q)”等值于“非p且非q”。
那封信既不是航空信,也不是平信。
2.15“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高,那么他不会计较名誉地位”具有“如p则q”的形式,请改变为具有下列各形式:
(1)如非p则非q。
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觉悟不高,那么他会计较名誉地位。(2)只有p才q。
只有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高,他才不会计较名誉地位。
2.16把下列各判断改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1)一个人犯错误或是由于立场有问题,或是由于思想方法有问题。
如果一个人立场有问题,或是思想方法有问题,那么他就会犯错误。(2)没有一个国家不建设重工业而有巩固的国防。
如果一个国家不建设重工业,就不能有巩固的国防。
2.17把下列各判断改为选言判断:
(1)一个国家不能既不建设重工业,又要想经济独立。
设“不建设重工业”为P,“建设重工业”为负P,“要想经济独立”为q。这个判断为负联言判断,形式为“并非(P并且q)”。“并非(P并且q)”等值于“非P或非q”。那么这个判断改成选言判断是:“一个国家或者建设重工业,或者不经济独立”。(2)只有你承认了错误,我才会原谅你。
这是个假言判断,“只有p才q”近似于“如p则q”。根据“提示1‘如p则q’ 等值于‘非p或q’”,这个判断改为选言判断是:“你或者不承认错误,我或者原谅你”。
(提示:1.“如p则q”等值于“非p或q”。2.“非非p”等值于“p”。)2.18把下列判断改为联言判断:并不是如果某甲来,某乙就不来。
答: 负充分(假言):“并非(如果P,那么q”)等值于“P但是非q”。某甲来,某乙也来。
2.19用“p或q”来定义“要么p,要么q”。(提示;“要么p,要么q”的涵义是“p、q之中至少有一真,且至多有一真。”)答:“要么p,要么q”的判断就是“p或q”中不能同时为真又不能同时为假的判断。2.20给出下列各判断的矛盾判断,反对判断或下反对判断,并要求给出的判断的主谓项与原判断的主谓项相同:
(1)行星的轨道必然是椭圆的。前提:这个判断一定真。
“必然p”的矛盾判断是“可能非p”。行星的轨道可能不是椭圆的。(这是个假判断。矛盾关系是:一真必一假)
“必然p”的反对判断是“必然非p”。行星的轨道必然不是椭圆的。(这是个假判断。反对关系是:一真必一假)
(2)他可能不知道老王的住址。前提:这个判断真假不定。
“可能非p”的矛盾判断是“必然p”。他必然知道老王的住址。(如果“可能非p”真,那么“必然p”就假,这个判断就假;如果“可能非p”假,那么“必然p”就真,这个判断就真。矛盾关系是:一真必一假)
“可能非p”的下反对判断是“可能p”。他可能知道老王的住址。(如果“可能非p”真,“可能p”就真假不定,这个判断就真假不定;如果“可能非p”假,“可能p”就真,这个判断就真。下反对关系是:一真另一真假不定,一假另一必真)(3)这种情况的发生是不偶然的。前提:这个判断一定真。
“非偶然p”矛盾于“偶然p”。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偶然的。(这是一个假判断。矛盾关系是:一真必一假)
“非偶然p”等值于“可能非p”(因“偶然p”矛盾于“可能非p”,所以“非偶然p”等值于“可能非p”)。“可能非p”(“非偶然p”)的反对判断是“可能p”。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可能的。(这个判断假。反对关系是:一真另一必假)(这一判断的推导的前提是:可能p、可能非p、偶然p、偶然非p构成逻辑方阵)
2.21设“这消息可能是假的”是真的,根据逻辑知识,与这判断主谓相同的模态判断中还有哪些是(1)真的;(2)假的;(3)真假不定?设原判断是假的,情况又怎样? 这个判断的形式是:可能p。
如果这个判断真的,有下列真假判断:
(1)“可能p”与“必然p”是差等关系。这消息必然是假的。(这判断真假不定。差等关系是:下位真,上位真假不定)
(2)“可能p”与“必然非p”是矛盾关系。这个消息必然是不假的。(这个判断是假的。矛盾关系是:一真另一必假)
(3)“可能p”与“可能非p”是下反对关系。这消息可能不是假的。(这个判断真假不定。下反对关系是:一真则另一真假不定)如果“这消息可能是假的”是真判断,根据逻辑方阵找不到相
应的真判断(如上三例)。只有通过矛盾判断的负判断才能找到相应的真判断,因为一个判断等值于矛盾判断的负判断。所以,“可能p”等值于“并非必然非p”。并非 这个消息必然是不假的。(这个判断是真的。因为“可能p”等值于“并非必然非p”。)
如果这个判断是假的,就有如下真假判断:
(1)“可能p”与“必然p”是差等关系。这消息必然是假的。(这判断是假的。差等关系是:下位假,上位必假)
(2)“可能p”与“必然非p”是矛盾关系。这个消息必然是不假的。(这个判断是真的。矛盾关系是:一假另一必真)
(3)“可能p”与“可能非p”是下反对关系。这消息可能不是假的。(这个判断是真的。下反对关系是:一假则另一必真)如果“这消息可能是假的”是假判断,根据逻辑方阵找不到相应的真假不定的判断(如上三例)。
2.22(1)否认“可能p”是否能得出“可能非p”? 能。“可能p”与“可能非p”是下反对关系。否认“可能p”,就是“可能p”假。“可能p”假,“可能非p”就真。
(2)承认“可能p”是否能得出“可能非p”? 不能。“可能p”与“可能非p”是下反对关系。承认“可能p”,就是“可能p”真。“可能p”真,“可能非p”就真假不定(而不是必真)
2.23分析下列各判断的形式。
(1)帝国主义就是垄断的资本主义。
单称肯定判断。S是P。
(2)只有工人阶级才是大公无私的。
假言判断(充分)(按照以往的阶级论观点,这是一个“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只有p,才q。
(3)除了革命,没有其它方法可以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假言判断(充要)。只有(除了┅┅没有)p,(才)可以q。
(4)既然帝国主义不会自愿退出历史舞台,那末,我们就不能对它们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
假言判断(充分)。既然p,那么q。(5)因为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是不会自愿退出历史舞台的,所以,我们就不能对它们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
特殊形式:因为p,所以q。
2.24讨论下列各句话可能表达什么判断。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联言判断。每个联言肢都是假言判断(充要?必要?)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假言判断(必要)。第一个肢判断为联言判断。第四章
演绎推理
3.01说明演绎推理的特征和作用。
特征:其一,前提与结论是必然的联系。(归纳推理是或然关系)
其二,前提和结论之间有蕴含关系。作用:由一般推出特殊。
3.02使演绎推理具有逻辑性,要注意些什么? 通过改变前提的质(联项)和将前提谓项换成它的矛盾概念,从而得出一个等值判断的结论。
3.03利用直接推理的知识回答以下各问题:
(1)从“凡不劳动者不得食”能推出“得食的”怎样? 设“凡不劳动者”为S,“不得食”为P,“得食的”为“负P”。那么,“凡不劳动者不得食”为SAP判断。
根据SAP(换质)——SE负P(换位)——负PES(换质)——负PA负S:其一,由“SAP”推出“负PES”,得出“所有得食的都不是不劳动者。”其二,由“SAP”推出“负PA负S”,得出“所有得食的都是劳动者。”
(2)从“凡正确的推理都是形式正确的推理”,能推出“不正确的推理”怎样? 设“正确的推理”为S,“不正确的推理”为“负S”;“形式正确的推理”为P,“形式不正确的推理”为“负P”。那么,“凡正确的推理都是形式正确的推理”为SAP判断。根据SAP(换质)——SE负P(换位)——负PES(换质)——负PA负S(换位)——负SI负P(换质)——负SOP:其一,由“SAP”推出“负SI负P”,得出“有的不正确的推理是形式不正确的推理”。其二,由“SAP”推出“负SOP”,得出“有的不正确的推理不是形式正确的推理”。
(3)从“一切生物都是发展变化着的”能否知道“非生物”怎样? 设“生物”为S,“非生物”为“负S”;“发展变化着的”为P,“不发展变化”为负P。那么,“一切生物都是发展变化着的”为SAP判断。根据SAP(换质)——SE负P(换位)——负PES(换质)——负PA负S(换位)——负SI负P(换质)——负SOP:其一,由“SAP”推出“负SI负P”,得出“有的非生物是不发展变化的”。其二,由“SAP”推出“负SOP”,得出“有的非生物不是发展变化的”
(4)从“有的建筑物是住宅”能否推出“所有住宅都是建筑物”? 设“建筑物”为S,“住宅”为P。那么“有的建筑物是住宅”为SIP判断,“所有住宅都是建筑物”为PAS判断。SIP只能换位为PIS,不能换位为PAS,所以由“有的建筑物是住宅”(SIP)不能推出“所有住宅都是建筑物”(PAS)。3.04说明下列各判断之间的关系;
(1)只有甲班同学赞成这个提议。(2)赞成这个提议的都是甲班同学。
(3)并非赞成这个提议的都是甲班同学。(4)只有甲班同学才不赞成这个提议。
(提示:1.首先把上述四判断都改变为典型的性质判断。2.根据逻辑方阵和直接推理的知识来确定它们之间的真假关系。)
答:将这4个判断改为典型(各判断主谓项相同)的性质判断。设“赞成这个提议”为S,“甲班同学”为P,“不赞成这个提议”为“负P”。
(1)赞成这个提议的都是甲班同学。(SAP)
(2)赞成这个提议的都是甲班同学。(SAP)
(3)并非赞成这个提议的都是甲班同学。(“并非SAP”等值于SOP)
(4)不赞成这个提议的都是甲班同学。(负SAP)
(1)与(2)的关系是同一关系,同真假;(1)与(3)(SAP与SOP)为矛盾关系,(1)真则(3)假,(1)假则(3)真;(1)与(4)(SAP与“负SAP”)根据换质换位没有同真关系,是否同假不清楚。(2)与(1)相同,所以与各判断之间的关系与(1)同。(上已述)(3)与(1)(2)(SOP与SAP)为矛盾关系,(3)真则(1)(2)假,(3)假则(1)(2)真;(3)与(4)(SOP与“负SAP”)根据换质换位没有同真关系,是否同假不清楚。(4)与(1)(2)(“负SAP”与SAP)根据换质换位没有同真关系,是否有同假关系不清楚;(4)与(3)(“负SAP”与SOP)根据换质换位没有同真关系,是否有同假关系不清楚。
3.05根据三段论的一般规则及各格的特殊规则,说明下列推理的形式是否正确:
(1)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凡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而某婚姻案件中并不是双方自愿离婚的;所以,这个案件是不能判决离婚的。答:一般规则3规定:“在前提中不周延的概念,在结论中不得周延。”大前提中大项P“准予离婚”不周延,但结论中的大项P“能判决离婚”周延。这是第一格,不违反第一格的特殊规则。虽然没有违反第一格的特殊规则,但违反了一般规则3,所以这个推理的形式不正确。
(2)许多金属比水重,铁是金属;所以,铁比水重。答:这是混合关系推理的三段论。“金属”为媒介概念。混合关系推理规则2规定“媒介概念必须至少周延一次。”而出现两次的媒介概念“金属”一次都不周延。所以这个推理的形式不正确。
(3)所有不劳而食的人都是剥削者,资本家是剥削者;所以,资本家是不劳而食的。答:一般规则2规定:“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而这里的中项“剥削者”一次都不周延。因为违反了一般规则2和第二格的特殊规则1,所以这个推理的形式是不正确的。(4)a是f(x)的解;因为f(x)的解都能满足f(x),而a满足f(x)。答:不正确。(5)这个药有剧毒;因为它含有砒,而砒是有剧毒的。答:将这个推理改为典型的三段论:
凡含有砒的药是有剧毒的,这个药含有砒,所以,这个药有剧毒。
这个推理符合三段论的所有一般规则;这是第一格,符合第一格的特殊规则。所以这个推理的形式是正确的。
3.06以下列各组判断为前提,根据三段论的一般规则及各格的特殊规则,说明能否得结论。如能得结论,能得什么结论?并请写出它的推理形式。
(1)没有有机物不是含碳的,没有蛋白质不是有机物。将这两个前提改为典型的A、E、I、O判断:
所有有机物都是含碳的,所有蛋白质都是有机物,(能推出的结论应是:所以,所有蛋白质都是含碳的。)两个前提符合所有的一般规则。
如能推出结论,这是第一格:
M——P
S——M
————
S——P
符合第一格的特殊规则。
因为符合所有的一般规则和第一格的特殊规则,所以能推出 结论。推出的结论应是:“所以,所有蛋白质都是含碳的。”
(2)只有民族资本家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改造的,民族资本家不是农村小商贩。
将这两个前提改为典型的A、E、I、O判断:
所有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改造的都是民族资本家,所有民族资本家不是农村小商贩,这两个前提符合所有一般规则。
这是第四格的两个前提: P——M
M——S
那么这两个前提的形式就是:
PAM
MES
第二个前提为否定判断,一般规则规定5:“如果前提中有一个
否定判断,那么结论必为否定判断。”所以结论为SEP或SOP。
又因为小项S在小前提中周延,所以在结论中可以周延,所以
结论形式可为SEP(小项主项周延)而不必SOP(小项主项不周 延)。(能推出全称判断就不必推出特称判断)。所以,推出的结
论形式应为全称否定判断“所有农村小商贩不是通过国家资本主
义的方式改造的”。那么这个完整的推理就是:
所有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改造的都是民族资本家,所有民族资本家不是农村小商贩,所以,所有农村小商贩不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改造的。
这个推理的形式是:
PAM
MES
——
SEP
这个推理形式符合所有的一般规则和第四格的特殊规则。所以是正确的推理。(3)半导体不是良导体,有的金属是良导体。
假设能推出结论,这个推理是:
所有半导体不是良导体,有的金属是良导体,所以,有的金属不是半导体。
(一般规则7规定:“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那么结论
必为特称。”一般规则5规定:“如果前提中有一个否定判断,那么结论必为否定判断。”)
这是第二格:
P——M
S——M
————
S——P
亦即:
PEMSIM
——
SOP
这个推理符合所有一般规则和第二格的特殊规则,所以是
正确的推理。
(4)鸭嘴兽是哺乳动物,鸭嘴兽又是卵生的。
所有鸭嘴兽是哺乳动物,所有鸭嘴兽又是卵生的,这是第三格的两个前提,其形式是:
MAP
MAS
第三格特殊规则2规定:“结论必须是特称判断。”又因为
两个前提都是肯定判断,结论必为肯定判断(一般规则5)。既是
特称判断又是肯定判断,所以必为特称肯定判断SIP。那么推出的 结论是:“有的卵生动物是哺乳动物。”
那么这个推理是:
所有鸭嘴兽是哺乳动物,所有鸭嘴兽又是卵生的,所以,有的卵生动物是哺乳动物。
形式是:
M——P
M——S
————
S——P
亦即:
MAP
MAS
——
SIP
这个推理符合所有的一般规则和第三格的特殊规则,所以是
正确的推理。
(5)反革命分子是破坏无产阶级专政的敌人,所有破坏无产阶级专政的敌人都必须严加制裁。
这里大、小前提位置颠倒。如果假设能推出结论,并调整大、小前提的位置,这个推理是:
所有破坏无产阶级专政的敌人都必须严加制裁,所有反革命分子是破坏无产阶级专政的敌人,所以,所有反革命分子都必须严加制裁。
这是第一格:
M——P
S——M
————
S——P
亦即:MAP
SAM
——
SAP
这个推理符合所有一般规则及第一格的特殊规则,所以是
正确的推理。
(6)只有唯心主义哲学家才不承认物质第一性,并不是一切哲学家都承认物质第一性。
先把这两个前提变为典型的性质判断。第一个前提变为:
所有不承认物质第一性的都是唯心主义哲学家。第二个前提是负
判断“并非所有S都是P”(即“并非SAP”),等值于“有的S
不是P”(即SOP),所以这个前提的等值判断为:有的哲学家不
是承认物质第一性的(即SOP)。将这个SOP换质为“SI负P”(因
为要把“承认物质第一性”变为“不承认物质第一性”):有的 哲学家是不承认物质第一性的。所以这两个前提是:
所有不承认物质第一性的都是唯心主义哲学家,有的哲学家是不承认物质第一性的,假设能推出结论,这个推理是:
所有不承认物质第一性的都是唯心主义哲学家,有的哲学家是不承认物质第一性的,所以,有的哲学家是唯心主义哲学家。
这是第一格:
M——P
S——M
————
S——P
亦即:
MAP
SIM
——
SIP
这个推理符合所有的一般规则和第一格的特殊规则,所以
是正确的推理。
(7)有的蛇有毒,蟒蛇是蛇。
不能推出结论。因为一般规2则规定:“中项在前提中至少
要周延一次”,而这里的中项“蛇”在两个前提中一次都不周延。(8)没有马克思主义者是唯心义者,没有有神论者是马克思主义者。
把这两个前提变为典型的性质判断:
所有唯心主义者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所有马克思主义者都不是有神论者,这两个前提推不出结论。因为一般规则4规定:“两个否定
前提推不出结论”,而这里的两个前提都是否定的。
3.07设a、b两类,b、c两类分别有以下关系,问a、c两类有什么关系。
(1)设a类与b类全异,b类与c类交叉。
所有的a类都不是b类,有的b类是c类,所以,有的c类不是a类。(不能推出“有的c类是a类”;因为有一前提为否定,结论必为否定)“有的c类不是a类”不能说明“a类”与“c类”有必然的同一关系、全异关系、交叉关系、上属关系、下属关系。“有的c类不是a类”是O判断。根据逻辑方阵推导:O判断推不出I判断(下反对关系是一真另一真假不定),所以推不出“有的c类是a类”。所以“a类”与“c类”不是交叉关系。O判断推不出E判断(差等关系是“下位真上位真假不定”),所以推不出“所有的c类不是a类”。所以“a类”与“c类”不是全异关系。O判断推不出A判断(矛盾关系是一真另一必假),所以推不出“所有的c类是a类”。所以“a类”与“c类”不是同一关系或上属关系。“有的c类不是a类”是SOP判断,根据换质换位法推导:“有的c类不是a类”这个SOP不能推导出PAS,即推导不出“所有的a类都是c类”。所以“a类”与“c类”不是同一关系或下属关系。总之,设a类与b类全异,b类与c类交叉,不能必然推出“a类”与“c类”有同一关系、全异关系、交叉关系、上属关系、下属关系。(2)设a类包含b类,c类也包含b类。所有b类都是a类,所有b类都是c类,所以,有的c类是a类。即:a、c两类有交叉关系。
3.08写出一正确三段论形式,它的大项在前提中周延,但在结论中不周延。
1)、大项在结论中周延,结论可能为SOP或者SEP(否定命题的谓项周延);(2)、小项在前 提中不周延,结论只能是SOP(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3)、大前提肯定,大项在大前提中也必须周延,则大前提只能是PAM(全称命题的主项周延);(4)、由(2)(3)推出小前提必否定(结论是否定的,前提中必有一个是否定的),则小前提只能是SOM;(5)综上所述,该三段论是第二格的AOO式。
3.09一个正确三段论能否三个项都周延两次?为什么? 三个项不能周延两次。如果三个项都周延两次,说明这个推理的三个判断都是全称否定判断。但一般规则4规定:“两个否定前提推不出结论。”所以三个项不能周延两次。
3.10证明。如果正确三段论的结论是全称的,则中项不能两次周延。
证明:如果两前提都肯定,则中项不能两次周延。
两个肯定前提,前提中最多只有两个概念周延。
因为结论为全称,所以结论中的小项(主项)周延,那么小前提 的小项必须周延。
因为前提中最多只有两个概念周延,又因为小项是周延的,所以中项不能周延两次。
3.11写出下列两个省略三段论的省略的判断,并指出三段论的形式。(答案不必是唯一的。)(1)这种物质不是有机物,因为它不含碳。省略大前提:所有有机物都是含碳的,小前提:这种物质不是含碳的,结论:所以,这种物质不是有机物。
这是第二格:
P——M
S——M
————
S——P
这个三段论符合所有一般规则和第二格的特殊规则,所以是
正确的三段论形式。
(2)汉字结构复杂,给打字、排版、印刷、通讯、情报检索等利用电子计算机和机械处理带来许多困难。因此,汉字必须改革。
省略大前提:凡是结构复杂且给打字、排版、印刷、通讯、情报检索等利用电子计算机和机械处理带来许多困难的文字必
须改革,小前提:汉字就是结构复杂且给打字、排版、印刷、通讯、情报检索等利用电子计算机和机械处理带来许多困难的文字,结论:因此,汉字必须改革。
这是第一格:
M——P
S——M
————
S——P
这个推理符合三段论的所有一般规则和第一格的特殊规则,所以
是正确的三段论形式。
3.12分析下列各推理的形式:
(1)解决人民内部问题的社会改革运动都应采用宣传教育的方针,因为解决人民内部问题的社会改革运动都不宜用检举斗争。贯彻婚姻法的群众运动是解决人民内部问题的社会改革运动,因为贯彻婚姻法的群众运动是使人民内部改善彼此的关系,以期得到共同幸福的生活的;因此,贯彻婚姻法的群众运动应采用宣传教育的方针。第一步三段论推理:
凡是使人民内部改善彼此的关系,以期得到共同幸福的生活的运
动是解决人民内部问题的社会改革运动,贯彻婚姻法的群众运动是使人民内部改善彼此的关系,以期得到
共同幸福的生活的运动,所以,贯彻婚姻法的群众运动是解决人民内部问题的社会改革运
动。
这是第一格:
MAP
SAM
——
SAP
这个三段论符合所有的一般规则和第一格的特殊规则,所以是正
确的三段论。
第二步三段论推理:凡是不宜用检举斗争的都应采用宣传教育的方针,所有解决人民内部问题的社会改革运动都是不宜用检举斗争的,所以,所有解决人民内部问题的社会改革运动都应采用宣传教育
的方针。
这也是第一格,形式同上一个三段论。这个三段论符合所有的一
般规则和第一格的特殊规则,所以是正确的三段论。
第三步三段论推理:
省略大前提(第二个三段论的结论):所有解决人民内部问题的 社会改革运动都应采用宣传教育的方针,省略小前提(第一个三段论的结论):贯彻婚姻法的群众运动是
解决人民内部问题的社会改革运动,结论:因此,贯彻婚姻法的群众运动应采用宣传教育的方针。这也是第一格,形式同上一个三段论。这个三段论符合所有的一
般规则和第一格的特殊规则,所以是正确的三段论。
总结论(第三个三段论的结论):因此,贯彻婚姻法的群众运动应
采用宣传教育的方针。
(2)法律科学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整个社会科学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并为阶级斗争服务的科学,而在阶级社会中产生并为阶级斗争服务的科学实质上也就是为阶级的政治服务的科学,可见,法律科学是为阶级的政治服务的。第一步三段论推理:
整个社会科学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并为阶级斗争服务的科学,法律科学是社会科学,所以法律科学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并为阶级斗争服务的科学。这是第一格:
MAP
SAM
——
SAP
这个三段论符合所有的一般规则和第一格的特殊规则,所以是正
确的三段论。
第二步三段论推理:
大前提:在阶级社会中产生并为阶级斗争服务的科学实质上也就
是为阶级的政治服务的科学,省略小前提(第一个三段论的结论):法律科学是阶级社会的产
物并为阶级斗争服务的科学,结论:所以,法律科学是为阶级的政治服务的科学。
这也是第一格,形式同上一个三段论。这个三段论符合所有的一
般规则和第一格的特殊规则,所以是正确的三段论。
总结论(第二个三段论的结论):所以,法律科学是为阶级的政
治服务的。
3.13下列各混合关系三段论的形式是否正确,为什么?
(1)所有固体都能为有的液体所溶解,有的金属是固体;所以,有的金属能为有的液体所溶解。
形式正确。符合混合关系推理三段论的所有规则。
(2)一切负整数都不比一切正整数大,零不是负整数;所以,零不比一切正整数大。混合关系推理三段论的规则1规定:“混合的关系三段论前提中的性质判断必须是肯定判断”。这里前提中的性质判断“零不是负整数”是否定判断,所以这个混合关系三段论的形式不正确。
(3)每个人都同意有些提议,有些提议是十分宝贵的;所以,每个人都同意有些十分宝贵的提议。
三段论一般规则1规定:“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概念(或 三个项即大、中小项)”。这里两个“有些提议”的外延和内涵都不同,不具备同一关系,不是同一个概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这里有四个概念,即:“每个人”、第一个“有些提议”、第二个“有些提议”、“十分宝贵的提议”。混合关系推理三段论的规则2规定:“媒介概念必须至少周延一次”。这里的媒介概念“有些提议”一次都不周延。因此,这个混合关系三段论的形式不正确。
3.14下列各推理的形式是否正确,为什么?(1)如果降落的球不受外力影响,它就不会改变降落的方向,既然球受到了外力的影响;所以,它改变了降落的方向。
正确。这是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
充要条件假言推理规定:否定前件,就能否定后件。这里的推理符合这个规定,所以推理形 式正确。
(2)只有甲队体力强,技术高,配合好,才能战胜乙队;甲队体力不强,或技术不高,或配合不好;所以,甲队不能战胜乙队。
正确。这是三个条件的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1规定:“否认前件就否认后件”。这个推理符合这个规定。三个必要条件只要否认一个前件就能否认后件。所以这个推理的形式正确。
3.15由前提“某人犯错误不外乎两个原因:或者是由于立场有问题,或者是思想方法不对头”,进行选言推理:
加上前提(1):“某人犯错误是由于立场有问题”,能得什么结论?为什么? “或者是由于立场有问题,或者是思想方法不对头”是相容的选言判断。相容选言推理的规则1规定:“否认一部分选言肢就承认另一部分分选言肢”。规则2规定:“肯定一部分选言肢就不一定能否定另一选言肢”。即相容选言推理只能先否定一部分选言肢推出结论,而先肯定一部分选言肢推不出结论。而“某人犯错误是由于立场有问题”是先肯定一部分选言肢,所以推不出结论。加上前提(2):“某人犯错误不是由于立场有问题”,能得什么结论?为什么?
“或者是由于立场有问题,或者是思想方法不对头”是相容的选言判断。相容选言推理的规则1规定:“否认一部分选言肢就承认另一部分分选言肢”。“某人犯错误不是由于立场有问题”是先“否认一部分选言肢”,符合这个规定。可以再通过“承认另一部分分选言肢”推出结论。结论是:“某人犯错误是由于思想方法不对头”。
3.16以下列各判断作为前提,进行二难推理,能得什么结论?并写出推理形式。
如果他头脑清楚,他就会认识自己的错误,如果他态度诚恳,他就会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他或者没有认识自己的错误,或者没有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结论:所以,他头脑不清楚,或态度不诚恳。形式:如果p,那么r,如果q,那么s,非r或非s,所以非p或非q。
3.17批评下列乙的谈话中所包含的推理:
甲:“这本书写得不好。” 乙:“你怎么知道这本书不好?你看过这本书没有?如果你没有看过,怎么知道它不好?如果它真的不好,你为什么要看?” 第一个推理:
如果看过某书,就能知道它好不好,你没看过这书,所以你不知道它好不好。
错误。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2规定:“如果否定后件就否认前件”。
这里的推理不符合这条规则,是由“否定前件”到“否定后件”。第二个推理:
某书不好,就不会去看,你看了这书,所以这书不会不好。
错误。
前提错误。某书不好也可能去看:或者作为反面教材去看,或者
作为写作教训(非写作经验)去看,或者``````` 3.18试用划真值表的办法,说明下列推理形式是正确的:
只有p才q,所以,只有非q才非p。这是“假言易位推理”。见P金199第7行起“(1)假言易位推理”。真值表见P金200。3.19如果有人认为:“一切判断都是真的”,我们就可以用归谬法来驳斥他,我们首先接受他的意见:
(1)“一切判断都是真的。”但“有的判断不是真的”是判断,因之“有的判断不是真的”是真的,这就是说:(2)“有的判断不是真的。”由(1)、(2)根据归谬法,就可得出结论;一切判断都是真的”是假的,这就是说:有的判断不是真的。试仿上例用归谬法证明“一切判断都是假的”是假的。如果“一切判断都是假的”是真的,而“有的判断不是假的”是判断,那么“有的判断不是假的”
也是真的。
如果“有的判断不是假的”(O判断)是真的,那么“一切
判断都是假的”(A判断)就是假的。(O与A为矛盾关系:一真另
一必假)
所以,“一切判断都是假的”这个判断是假的。
3.20下列各推理的形式是否正确?为什么?(1)如果有了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又有了一定的空气存在,那么么正常的种子就会萌发。所以,如果有了一定的空气,而种子并不萌发,那么就是温度和湿度都不合适。
反三段论,正确。形式为: 如果p并且q,那么r。所以如果p并且非r,那么非q。
(2)张同志或者不想来,或者误了车;如果误了车,他会打电话来。张同志是想来的。所以,一会儿他必打电话来。(提示:本题(2)包含了不止一个推理。)第一个推理:
张同志或者不想来,或者误了车,张同志是想来的,所以张同志是误了车。
这是一个选言推理。相容的选言推理规则1和不相容的选言推
理规则1都规定:“否认一部分选言肢就承认另一部分选言肢”。这
个选言推理符合这条规则,所以推理形式正确。第二个推理:
如果误了车,他会打电话来,张同志是误了车,(第一个推理的结论)
所以,张同志(一会儿)会打电话来。
这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1
规定:“如果承认前件就承认后件”。这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符合这条规则,所以推理形式正确。
3.21下列各推理的形式是否正确?为什么?
(1)不可能不实事求是而能搞好工作。因之,必然是,如果不实事求是,那就不能搞好工作。这是一个模态推理。模态推理格式5的形式是:“不可能(p并且非q)”等值于“必然(如果p那么q)”。(见P金206页第12——13行)设“不实事求是”为p,“不能搞好工作”为q,“能搞好工作”为“非q”。就有“不可能不实事求是而能搞好工作”的形式为“不可能(p并且非q)”。“必然是,如果不实事求是,那就不能搞好工作”的形式为“必然(如果p那么q)”。因为“不可能(p并且非q)”等值于“必然(如果p那么q)”,所以,“不可能不实事求是而能搞好工作”等值于“必然是,如果不实事求是,那就不能搞好工作”。
所以题(1)的推理形式是正确的。
(2)可能是这个演绎推理的前提假;可能是这个演绎推理的形式不正确。所以,可能这个演绎推理的前提既假,形式也不正确。
这是一个模态推理。模态推理格式4的形式是:
“可能(p并且q)”蕴涵“可能p并且可能q”
(见P金205页第倒2行)
“等值”与“蕴涵”不同。“等值”可以前后互推,“蕴涵”只
能由前推后而不能由后推前。
设“这个演绎推理的前提假”为p,“这个演绎推理的形式不
正确”为q。就有:
“可能是这个演绎推理的前提假;可能是这个演绎推理的形式
不正确”的形式是“可能p并且可能q”。
“可能这个演绎推理的前提既假,形式也不正确”的形式为“可
能(p并且q)”。
从模态推理格式4“可能(p并且q)”蕴涵“可能p并且可能
q”可知,“可能p并且可能q”不能推理出“可能(p并且q)”(“蕴涵”关系不能由后推前),所以,由“可能是这个演绎推理的前提假;可能是这个演绎推
理的形式不正确”(“可能p并且可能q”)推理不出“所以,可能这个演绎推理的前提既假,形式也不正确”(“可能(p并且q)”)。所以,题(2)的推理形式不正确。(3)不可能造出永动机,也不可能用直尺和圆规来三等分任意角。所以,必然不能造出永动机和用直尺圆规来等分任意角。
这是一个模态推理。模态推理格式1的形式是:
“必然(p并且q)”等值于“必然p并且必然q”。
(见P金204页第倒2行)
设“不可能造出永动机”为p,“不可能用直尺和圆规来三等
分任意角”为“q”,且“不可能”与“必然不能”同义。就有: “不可能造出永动机,也不可能用直尺和圆规来三等分任意
角”的形式为“必然p并且必然q”。
“所以,必然不能造出永动机和用直尺圆规来等分任意角”的 形式为“必然(p并且q)”。
因为由“必然p并且必然q”可以推理出“必然(p并且q)”
(“等值”关系可以由后者推理出前者),所以,可以由“不可能造出永动机,也不可能用直尺和圆规来三等分任意角”推理出“所以,必然不能造出永动机和用直尺圆规
来等分任意角”。
所以,题(3)的推理形式正确。
3.22试用“可能(p或q)”与“可能p或可能q”的等值关系,证明:“必然(p且q)”与“必然p并且必然q"的等值关系。
策略分析:要想由“可能”变成“必然”,必须先通过模态判断的 逻辑方阵由“可能非”变成“不必然”(因为“可能非”与“必然”为矛盾关系,所以“可能非”与“不必然”为等值关系),再由“不必然”变为“必然”。
第一步,由“可能”变为“可能非”:
由题目所给的条件可知:
“可能(p或q)”等值于“可能p或可能q”(1式)
如果将1式的p换成“非p”,q换成“非q”,下列等式必然成立:
“可能(非p或非q)”等值于“可能非p或可能非q”(2式)
第二步,由“可能非”变为“不必然”:
∵“必然p”判断与“可能非p”判断是矛盾关系,所以“不必
然p”判断与“可能非p”判断是等值关系。(负判断的等值判断等于相对“正判断”的矛盾判断,即负判断“不必然p”判断等值于相对“正判断”“必然p”判断的矛盾判断“可能非p”判断)亦即:
∴“不必然”判断等值于“可能非”判断
∴ “不必然”等值于“可能非”(3式)
由3式的等值关系,将2式右边的“可能非”变成“不必然”,那么2式就可变成:
“可能(非p或非q)”等值于“不必然p或不必然q”(4式)
而:“不必然p或不必然q”等值于“并非(必然p且必然q)”
(5式)
(5式的推理原理:不能同时肯定两种“必然”)
由5式的等值关系,改变4式右边的形式,4式就可变为:
“可能(非p或非q)”等值于“并非(必然p且必然q)”(6式)
∵ “可能(非p或非q)”等值于“可能非p或可能非q”(2式),改变6式左边的形式,6式就可变为:
“可能非p或可能非q” 等值于“并非(必然p且必然q)”(7
式)
∵“不必然”等值于“可能非”(3式),可以将7式左边的“可
能非”变成“不必然”。那么7式就可变为:
“不必然p或不必然q” 等值于“并非(必然p且必然q)”(8
式)
而:“不必然p或不必然q” 等值于“不必然(p且q)”(9式)
(9式的推理原理:与5式的推理原理相同)
由9式的等值关系,改变8式左边的形式,8式就可变成:
“不必然(p且q)”等值于“并非(必然p且必然q)”(10式)
第三步,由“不必然”变为“必然”:10式是两个负判断等值。如果两个负判断等值,那么相对的两个“正判断”也等值。(如—7==—7,那么7==7)所以,将10式左边的“不”和右边的“并非”(两个判断的“负”标志)去掉,等式两边仍然等值。因此,由10式可以推导出:
“必然(p且q)”等值于“必然p且必然q”(11式)
11式是本题要证明的最终结论。
3.23下列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1)不可能有人不会犯错误,因之,必然所有的人都会犯错误。这是一个模态推理。模态推理格式6的形式是:“并非(必然所有S都是P)”等值于“可能有的S不是P ”。“等值”关系可以由后推前,所以由上式可以推出下式:“可能有的S不是P ” 等值于“并非(必然所有S都是P)”。在上式“等值”前后两判断前加“并非”,下式照样成立: “并非可能有的S不是P ” 等值于“并非并非(必然所有S都是P)”。将上式右边的两个“并非”去掉(负负得正),上式等于下式: “并非可能有的S不是P ” 等值于“必然所有S都是P”。“不可能有人不会犯错误”的形式是“并非可能有的S不是P”,“必然所有的人都会犯错误”的形式是“必然所有S都是P”。所以由“不可能有人不会犯错误”判断能推出“必然所有的人都会犯错误”判断。所以本题“不可能有人不会犯错误,因之,必然所有的人都会犯错误”的推理是正确的推理。
(2)必然所有的人都会犯错误,因之,并非必然有人不会犯错误。“必然所有的人都会犯错误”的形式是“必然所有S都是P”,“并非必然有人不会犯错误”的形式是“并非必然有的S不是P”。∵ “所有S都是P”与“有的S不是P”是矛盾关系
∴ “必然所有S都是P”与“必然有的S不是P”是矛盾关系 ∴ “必然所有S都是P”等值于“并非必然有的S不是P”(一个判断等值于它的矛盾判断的负判断)
∴ “必然所有的人都会犯错误”等值于“并非必然有人不会犯错误”
所以,本题“必然所有的人都会犯错误,因之,并非必然有人不会犯错误”的推理正确(3)必然所有金属都是固体,是假的;所以,必然有金属不是固体。
“必然所有金属都是固体,是假的”的形式是“并非必然所有的S都是P”“必然有金属不是固体”,的形式是“必然有的S不是P”。∵ “所有的S都是P”与“有的S不是P”是矛盾关系
∴ “必然所有的S都是P”与“必然有的S不是P”是矛盾关系
∴ “并非必然所有的S都是P”等值于“必然有的S不是P”(一个判断等值于它的矛盾判断的负判断)所以,本题“必然所有金属都是固体,是假的”能推出“所以,必然有金属不是固体”。
所以,本题推理正确。(4)可能有金属不是固体,所以,并非必然一切金属都是固体。“可能有金属不是固体”的形式是“可能有的S不是P”,“并非必然一切金属都是固体”的形式是“并非(必然所有S都是P)”。这是一个模态推理。模态推理格式6的形式是:“并非(必然所有S都是P)”等值于“可能有的S不是P”。因为“等值”关系可以前后互推,所以将上式可以变为: “可能有的S不是P”等值于“并非(必然所有S都是P)”。所以,“可能有金属不是固体”等值于“并非必然一切金属都是固体”。所以,本题“可能有金属不是固体,所以,并非必然一切金属都是固体”的推理是正确的。
第五章
归纳法
4.01说明归纳推理的特性和作用。
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的对象具有某种属性为前提,而又没有发现相反的情况,从而推出该类每一个对象都具有该属性的结论的推理。或者说,由一些个别对象的判断的前提,推导出该类对象的普遍性的判断的推理。
4.02讨论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答:①推理形式方面区别:演绎推理,前提和结论之间是必然关系,蕴含关系。归纳推理前提和结论之间是或然关系;②认识发展过程方面区别:演绎推理,从一般到个别;归纳推理,从个别到一般;③前提与结论断定范围的区别:演绎推理结论所断定的范围,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归纳推理结论所断定的范围,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
4.04说明假说的特征和作用。
特征:根据已有知识,人们对于所研究的对象作出初步的解释。作用:进行验证
4.05提出一个假说,要注意哪些问题?
要注意清洗和精炼假说的内容,使之具有简明性。4.06
4.06下列各推理能否成立,为什么?
(1)红牵牛花、红大理花、一品红等红花都不香。所以一切红花都不香。这是一个简单枚举法。此推理很难成立,因为枚举事例太少。(2)24与28之间没有素数(除1以外,只能被1或自身除尽的正整数叫素数)。因为24、25、26、27、28都不是素数。
这是一个完全归纳法。因为举例报告了全部事例,所以推理结论正确,推理成立。
4.07 在施温(Schwaun)和施列登(SchIeiden)分别发现了动物和植物的机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之后,施列登又在植物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并且研究了细胞核与细胞其它部分的关系。施列登把自己的结果告诉了施温。施温想起,如果动植和植物机体的相似不是表面的,而是实质的;那么动物的细胞一定也会有细胞核。后来用显微镜观察,果然在动物细胞中也发现了细胞核。施温的判断,根据什么推理? 答:施温的判断,根据类比法。
4.08 古罗马的克莱奥梅德斯(Cleomede_S)发现,一只戒指放在空的容器里,正好被容器壁挡住而看不见。但当容器里充满了水后,其它条件不变,就可以看见容器底的戒指了。于是他断定,当我们看见太阳将落未落时,太阳已经是在地平线的下面。克菜奥梅德斯的判断是根据什么方法得到的? 答:类比法
4.09确定下列各因果联系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归纳推理?(1)棉花能保温。积雪也能保持地面温度。据测定,新降落的雪有40%至50%的空气间隙。棉花是植物纤维,雪是水冻结成的,它 们很不相同;但两者都是疏松多孔的。由此可见疏松多孔的东西能保温。答:因果联系法
(2)敲锣发声时,如用手指触锣面,会感到锣面在振动。在锣不发声时,手指触锣面,并不感到锣面振动。用琴弓拉琴弦发声时,让纸条跟发声的弦接触,纸条被弦推动得跳动起来。如果琴弦不发声,则与弦接触的纸条不会跳动。人说话时,如用手去摸咽喉,也会觉得它在振动。人停止说话,咽喉也停止振动。由于对上述现象的观察得出结论;物体在发声的时候,总是振动着的。答:因果联系法
(3)达尔文在研究动物和环境的关系时发现,不同类的动物生活在相同的环境里,常常呈现相同的形态,鲨鱼属于鱼类,鱼龙属于爬行类,海豚属于哺乳类,种类不同,但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外貌相似,身体都是梭形,都是胸鳍、背鳍和尾鳍。反之,同类的动物如果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就有不同的形态,例如狼、蝙蝠、鲸都是哺乳娄,由于生活条件不同,形态就不同,狼适于奔跑,蝙蝠适于飞翔,鲸适于游水。由此可知,生物的形态构造与其生活条件和环境有关。答:因果联系法
4.10在下列各情况下能推出什么结论,是运用了什么归纳推理得出结论的?(1)结论:如果植物附近有肥料,植物根系就把肥料缠绕起来。用简单枚举法推出结论(2)结论:虾的触角对强烈气味产生灵敏的反应。因果联系法(3)结论:氮气不助燃烧。因果联系法
(4)结论:阳光下的草是绿色的。因果联系法
4.12为什么酒暴露在空气中会变成醋?利比西(Liebiq)的假说认为酒中含氮。他做了一个实验,水和酒精都不含氨,都不变成醋,但若在两者中加些含氮的化合物,两者都变成了醋。巴斯德反对这个假说,另立假说,认为酒变酷是因为洒中有酵菌。他指出:酒和水都不含有酵菌,所以不会变成醋;但若加进某些不含氮的盐类进去,两者也会变成醋,因此推翻了利比西假说。利比西实验中的氮化合物不过是包含酵菌的媒介。利比西和巴斯德各用了什么方法?并指出利比西产生错误的原因。
假说,因果关系法
第六章
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
5.01说明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内容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一律:思想如果反映某客观对象,那么,它就反映了那个客观对象; 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为真; 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为假。
5.02试根据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指出下列各个议论中所包含的逻辑错误。
(1)我国的无轨电车行驶在各城市里,所以,北京市11l路无轨电车行驶在我国各城市里。
违反同一律,转换论题。
(2)对于同一个问题,有些人这样说,另一些人那样说,这两种人之间是没有共同语言的。由此可见,语言是有阶级性的,没有什么全民族通用的共同语言。
违反同一律,偷换概念。前一“语言”是“观点”,后一“语言”指一种表达交流思想的工具。
5.03“新年画展”可能产生歧义吗?为什么? 可能产生歧义。“新年画展”可以指:
1、在“新年”这个时期办的“画展”;
2、专门为“新年画”这个题材办的“展览”。
5.04指出下列各个议论中所包含的逻辑错误:
1)解放前,有个资产阶级“学者”针对当时的中国曾说:“中国不是一个平等无阶级的社会,但却可以说阶级不存在。”
答:违反矛盾律。前一句就是说中国有阶级存在,而后一句却说中国无阶级存在。2)某人说;“我是有信心把这件工作做好的;但我却没有把握。”
答:违反矛盾律。后一句就是说没有信心,与前一句“有信心”矛盾。3)甲;“你完成了任务没有?” 乙;“谁说我没有完成任务?” 甲;“那么,你是说你已经完成任务了?” 乙:“我并不是说,我完成了任务。”
答:违反排中律。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上,对同一事物的两个相互矛盾的论断没有作出明确的选择。4)甲:“照你说来,就没有什么信念之类的东西了。” 乙:“没有,根本没有!” 甲;“你就是这样确信吗?” 乙:“对!”
答:违反矛盾律。在对问题“你就是这样确信吗?”回答“对!”时,就已确信自己“有信念之类的东西”;但前面说“根本没有”“信念之类的东西”。前后矛盾,违反矛盾律。
5.05下列各段话是否违反矛盾律或排中律的要求?为什么?(1)南极沿岸地带鸟的种类很少,但鸟却很多。
不违反矛盾律。“鸟的种类”和“鸟的数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断定一个多另一个少,并不相互矛盾。(2)古人说:“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如何?曰:定体则无,大体则有。”
没有违反排中律。如果对相互矛盾的两个判断不作明确的回答才违反排中律。但这里的两个判断“有体”和“无体”并不矛盾:“有题”指“有大体”,“无体”指“无定体”,分别指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为“有体”“无体”不矛盾,所以回答时不肯定“有”和不肯定“无”并不违反排中律。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不违反矛盾律。“世有伯乐”与“伯乐不常有”不矛盾。前者指伯乐的重要性,因为千里马必须依靠伯乐来发现;后者指伯乐太少,伯乐太少才导致太多(“常有”)的千里马被埋
没。
5.06以形式逻辑的角度看,下列概念有什么问题?(1)圆方。
违反同一律。
不违反矛盾律。因为“圆”与“方”只是不同一,但并不构成矛
盾(因为“圆”“方”之间还有第三者存在),“圆”与“方”不构成论域。(2)本世纪出生,又在本世纪里活了一百多岁的老人。
违反矛盾律。
“一百多岁的老人”不可能既出生于“本世纪”并且目前还活在“本世纪”,因为“一百多岁”的时间长于一个“世纪”的时间。
5.08讨论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基础问题。
同一律的客观基础:见P金267三段——269头段。
矛盾律的客观基础:见P金272二段——273末段。
排中律的客观基础:见P金277三段(论述极简)。
第七章
论证
6.01说明论证的特征和作用。
论证时由断定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进而断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
6.02使论证正确,要注意哪些问题?
论据的真实性,是论题真实性的根据。要断定论题的真实性,论证者就必须断定论据的真实性。
6.03使反驳正确,要注意哪些问题?
反驳是驳斥别人论证的一种方法。应该注意,驳倒了对方的论据并不等于驳倒了对方的论题,只能证明对方关于该论题所作的论证不能成立。
6.04驳倒了对方的论据或论证方式,是否一定就驳倒了对方的论题,为什么?
驳倒了对方的论据,并不等于已经驳倒了对方的论题。驳倒了对方的论据,这只证明对方关于该论题所作的论证不能成立。在对方还未提出关于该论题的新的论证之前,该论题尚未得到证明。驳倒了对方的论证方式,并不等于就驳倒了对方的论题。例如,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论证:“因为偶数都能被2整除,而7不是偶数,所以7不能被2整除。”我们可以驳斥论证方式的错误:大项“被2整除”在前提中不周延,但在结论中周延了。论证方式被驳倒了,但论题“7不能被2整除”却是一个真实的判断。
6.05分析下列论证的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
(1)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还是对于社会方面,也都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论题:“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还是对于社会方面,也都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论据:“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论证方式:
大前提:“所有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省略小前提:“人民的认识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社会的生产活动。”
结论:“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还是对于社会方面,也都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这是一个三段论,格式为第一格AAA式。
(2)同样,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同一个国家吧,在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的情形下,社会的变化却是很大的。帝国主义的俄国变化为社会主义的苏联,封建的闭关锁国的日本变为帝国主义的日本,这些国家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长期地被封建制度统治的中国,近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正在变化到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的方向去,中国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整个地球及地球各部分的地理和气候也是变化着的,但以它们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相比较,则显得很微小,前者是以若干万年为单位而显现其变化的,后者则在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在革命时期)内就显现其变化了。论题:“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
论据:从“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开始到结束都是论据。
论证方式:归纳推理。从“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到“中国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是简单枚举法,“整个地球及地球各部分的地理和气候也是变化着的”到结束近似于完全归纳法。
6.06下列各论证是否正确,为什么?
(1)甲:“今天的讨论有些混乱,因为大家对所讨论的题目有着两种不同的了解。”
乙:“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对这个题目只应该有一种了解。” 违反矛盾律。“对这个题目只应该有一种了解”就是同意了甲的看法,与“我不同意你的看法”相矛盾。(2)甲:“历史剧作为文艺作品,应该有艺术虚构。”
乙:“我不同意你的话,我们怎能象你那样地把历史剧当成主要是艺术虚构呢?” 违反论题规则2,偷换论题。甲的论题“应该有艺术虚构”并不是说“以虚构为主”,而乙驳斥的论题是“以虚构为主”(即“主要是艺术虚构”),这样就偷换了论题。也可以说是违反了同一律,“应该有艺术虚构”与“主要是艺术虚构”不是同一个概念,这里犯了违反同一律中“偷换概念”的错误。(3)某人说:“地球是球体可以从这样的事实得到证明,我们站在高处看海中帆船驶来,总是先见桅杆后见船身。所以这样,就因为地球是球体。而且,如果地球不是球体,为什么叫做地球呢?”
“地球是球体可以从这样的事实得到证明,我们站在高处看海中帆船驶来,总是先见桅杆后见船身”违反了论证方式规则:“论据必须能正确地推出论题”。这里的论据不能推出论题。“所以这样,就因为地球是球体”违反了论据规则2:“论据的真实性不能是依赖于论题的真实性来证明的”。“地球是球体”是论题,其真实性尚未得到证明,所以不能用它来证明“所以这样”这个论据的真实性。“如果地球不是球体,为什么叫做地球呢?”违反了论据规则2:“论据的真实性不能是依赖于论题的真实性来证明的”。这里论据的真实性还是依赖论题“地球是球体”的真实性。
6.07下列各段反驳是怎样进行的?
(1)古希腊的无神论者论证说,世界上灾难和丑恶的存在就否定了神的存在。伊壁鸠鲁用下面这样一段机智的话表达了这个思想。他说我们应该承认,神或是愿意但不能除掉世间的丑恶,或是能够但不愿除掉世间的丑恶,或是能够又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如果神愿意而不能除掉世间的丑恶,那么它就不算是万能的,这种无能为力是与神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神能够而不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那么就证明了神的恶意,而这种恶意也同样是与神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神愿意而又能够除掉世间的丑恶(这是唯一可能适合于神的一个假定),那么,何以在这种情况下世间还有丑恶呢?
答:直接反驳论题的第二种方式:由对方的论题推出一个(或一些)结论来,而这个或这些结论是与事实相违背的,是荒谬的。这里的反驳就是运用这种方式。由对方的论题“世界上有神的存在”推出三个结论,接着证明这三个结论是错误的。
(2)斯大林同志在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时说,地理环境无疑是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和必要的条件之一,它当然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加速或者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但是它的影响并不是决定的影响,因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比地理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快得不可比拟。欧洲在三千年内已经更换过三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而在欧洲东部,即在苏联,甚至更换了四种社会制度。可是,在同一时期内,欧洲的地理条件不是完全没有变化,便是变化极小,连地理学也不愿提到它。这是很明显的。地理环境稍微重大一些的变化都需要几百万年,而人们的社会制度的变化,甚至是极其重大的变化,只需要几百年或一两千也就够了。
答:由此应该得出结论:地理环境不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的原因,决定的原因,因为在几万年间几乎保持不变的现象,决不能为在几百年间就发生根本变化的现象发展的主要原因。间接反驳论题的方式:先证明对方论题的矛盾论题是真实的,然后根据矛盾律,就推出对方的论题是虚假的。
6.08指出下列议论中的错误:
(1)甲:“某人工作做得不好。”
乙:“你去做还不如他呢!” 答:违反论题规则2:偷换概念。(2)甲:“你不信教了吗?”
从来不信教的乙:“是,我不信了。”违反论题规则2:转移论题。答:这是一个复杂问语:“(你过去信教,)你(现在)不信教了吗?”
答语应是:“我过去本来就不信教,现在仍然不信教。”
6.09已知:如果演绎推理的前提是真的,推理形式是正确的:那末,结论是真的。
求证:如果演绎推理的前提是真的;那末,推理形式是不正确的,或者结论是真的。并分析你的证明的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提示:利用反三段论和假言易拉推理等。)证明:∵ 如果演绎推理的前提是真的,推理形式是正确的;那末,结论是真的。(已知)
∴ 如果推理形式正确,结论不是真的,那么演绎推理的前提不是真的。(反三段论)
∴ 如果演绎推理的前提前提是真的,那么并非推理形式不正确,结论不是真的。(假言易位)
∴如果演绎推理的前提前提是真的,那么推理形式不正确,或者结论是真的。(这个假言判断的后件,是由上一个负判断的假言判断后件推导而来)证毕。
第四篇:《形式逻辑》练习题答案及逻辑知识
《形式逻辑》练习题答案及逻辑知识
《形式逻辑》练习题、答案及逻辑知识 道成编辑,2012.1.15.第一章、绪
论 【堂上操练】
一、填空:
1.普通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三者中,普通形式逻辑研究的思维属于_____________。
3.思维的逻辑形式又叫_______,指具有不同思维内容的思维形式所共同具有的__________。
4.思维的形式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符号系统。
5.思维形式结构中固定不变的部分叫___________,可以变化的部分叫__________。
二、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结构:1.这个学生是三好学生。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3.这节课或者你来讲,或者我来讲。4.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很难取得好成绩。
三、指出下列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
1.所有S是P
2.p← q
3.有S不是P
4.(p∧q)→r 【课后作业】
一、查阅词典,指出下列各句“逻辑”一词的含义: 1.正义终究战胜邪恶,这是社会发展的逻辑。2.“贫穷才是社会主义”,这是什么逻辑?
3.普及逻辑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4.要善于逻辑地思维和明确地表达思想。
5.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6.任何脱离现实生活逻辑的文学作品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7.“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这一逻辑不能成立。8.这几句话不合逻辑。
二、请用公式表示下列命题或推理,并指出哪些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
1.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才有出路。2.白求恩同志是一个高尚的人。
3.所有科学理论都具有客观性,形式逻辑是科学理论,所以,形式逻辑具有客观性。
4.除非你去请他,他才来。6.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5.某案犯逃跑要么从水路。要么从陆路,据查不是从水路,所以,某案犯是从陆路逃跑。
7.凡优秀电影都具感人的力量,《刘三姐》是优秀的电影,所以,《刘三姐》具有感人的力量。
8.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半途而废,或者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所以,只能坚持下去。
三、各举一例说明下列逻辑形式:
1.有的S不是P 2.当且仅当p,才q 3.p并且q,所以,p 4.所有P是M,所有S不是M,所以,所有S不是P
四、下列各组命题中,哪些不同的逻辑形式表达了相同的思维内容?试写出其公式:
1.①所有教授都是知识分子 ②所有知识分子都是教授。2.①所有科学规律都是不能凭空臆造的。②所有科学规律都不是能凭空臆造的。
3.①如果不是鱼死,就是网破。②或者是鱼死,或者是网破。
4.①只有一个人有知识,他才有能力。②如果一个人有能力,他就有知识。
参考答案 【堂上操练】
一、填空:
1.思维形式 思维基本规律 简单逻辑方法 2.抽象思维 3.思维的形式结构
4.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结合而成 5.逻辑常项,逻辑变项
二、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结构:
1.这个S是P
2.非p,但q 3.或p,或q 4.如果非p,那么,非q
三、指出下列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
1.逻辑常项:所有,是。逻辑变项:S,P 2.逻辑常项:←。逻辑变项:p,q 3.逻辑常项:有,不是。逻辑变项:S,P 4.逻辑常项:∧,→ 逻辑变项:p,q,r 【课后作业】
一、查阅词典,指出下列各句“逻辑”一词的含义:
1.规律,定律 2.观点,论调 3.逻辑学 4.思维的规律、规则
5.前者指逻辑学,后两者指思维方法
6.规律 7.理论,论点 8.思维规律
二、请用公式表示下列命题或推理,哪些是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
1.只有p,才q 2.这个S是P 3.所有M都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是P;
4.只有p,才q
5.要么p,要么q,非p,所以,q 6.这个S是P 7.所有M都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是P 8.要么p,要么q,非p,所以,q 在以上命题或推理中,1与4、2与6、3与7、5与8具有共有的逻辑形式。
三、各举一例说明下列逻辑形式:1.有的战争不是正义战争。2.当且仅当阶级存在,国家才存在。3.他有优点,也有缺点;所以,他有优点。4.凡恒星都是自身发光的,金星不是自身发光的;所以,金星不是恒星。
四、下列各组命题中,哪些不同的逻辑形式表达了相同思维内容?为什么?
1.①和②没有表达相同的思维内容,因为所有S是P与所有P是S不等值。
2.①和②表达了相同的思维内容,因为所有S是非P与所有S不是P等值。
3.①和②表达了相同的思维内容,因为如果非p那么q与p或者q等值。
4.①和②表达了相同的思维内容,因为只有p才q与如果q那么p等值。第二章、概
念 【堂上操练】
一、填空:
1.概念是_______的思维形式。2._____和_______是概念的两个最显著的逻辑特征。
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着___关系。4.概念间的相容关系包括____关系、__关系、___关系和___关系;不相容关系亦称____关系,包括_______关系和_____关系。
5.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6.限制、概括、划分都必须在概念间的_____关系中进行。7.定义的最常用方法是_____。
8.____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划分方法。
9.概念的________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确定的,不能任意改变。
二、指出下列概念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
1.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 2.《鲁迅全集》3.比尔·盖茨 4.《普通形式逻辑》课本
5.电脑6.那张纸 7.共产党 8.中国共产党 9.国庆节 10.中国人
三、指出下列加横线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政府官员要关心爱护人民群众。
3.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年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4.《祝福》是鲁迅的小说,鲁迅的小说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四、指出下列概念是正概念还是负概念: 1.无济于事 2.败诉 3.不料 4.不作为
五、指出下列各题加横线概念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并用图形表示出来:
1.句子由短语和词组成,按结构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
2.他是一名教师,对文学很有兴趣,写了很多小说,是当地有名气的作家。
3.营业性歌舞厅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标志,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4.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六、下列限制是否正确?为什么?①把“森林”限制为“树”。②把“概念”限制为“概念的内涵。③把”欧洲“限制为”法国“。④把”颜色“限制为”红色“。⑤把”犯罪“限制为”杀人罪“。
七、下列概括是否正确?为什么?
①”等边三角形“概括为”等角三角形“。②把”广东省“概括为”中国“。③把”概念“概括为”思维形式“。④把”党员“概括为”干部“。⑤把”天安门“概括为”单独概念“。
八、指出下列定义违反什么规则?犯什么逻辑错误?
①概念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②主观主义就是主观地思考和处理问题。
③整数就是带正号的自然数和带负号的自然数。④合同就是契约。⑤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九、指出下列划分违反什么规则?犯什么逻辑错误? ①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②概念间的关系可分为相容关系、反对关系、矛盾关系。
③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
④近亲属包括夫、妻、父、母、祖父、祖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
⑤这次歌手大奖赛获奖的歌手有专业的、业余的,还有不少军旅歌手。
【课后作业】
一、用图形表示下列各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1.a.知识分子 b.教授 2.a.红色 b.非红色 3.a.一个星期 b.一个月
4.a.贪污罪 b.盗窃罪 c.抢劫罪 d.犯罪 5.a.贪污犯 b.盗窃犯 c.抢劫犯 d.罪犯
二、各写出一组具有下列各图所示关系的概念(略):
三、下列概念的限制和概括是否正确,为什么? 1.法人
限制: 企业法人
概括:人
2.天鹅
限制: 白天鹅
概括:白羽毛的鸟
3.散文
限制: 《荔枝蜜》
概括:概括:文学体裁
4.树木
限制: 白杨树
概括:森林
5.北京师范大学
限制: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概括:全国重点大学
6.马克思
限制: 青年马克思
概括:马克思主义
四、从概念的限制和概括方面指出下边语句中的错误:
1.饭店门口站着一位女的身材苗条的姑娘。
2.我校今年新生的入学录取分高于任何一年。
3.这些塘里养着鲤鱼、草鱼、大头鱼、金钱龟、鳖等许多种鱼。
4.引进外资就是崇洋媚外,中外合资就是引狼入室。
五、用定义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据说,有一次某人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给”人“下定义,苏格拉底随口说:”人是两条腿的动物。“此人抓来一只鸡问:”这是人吗?“苏格拉底立刻改说:”人是没有羽毛的两条腿的动物。“此人当即把鸡毛拔光,说:”这该是人了吧?“苏格拉底一时语塞。请说说语塞的原因。
2.广西三月三国际民歌节又到了,小李在公园里看了半天山歌表演,越听越觉得有味。突然身边一小孩问:”大哥哥,什么是山歌呀?“小李说:”山歌就是山上唱的歌。“小孩又问:”那现在在公园唱的歌该叫什么歌呀?“小李开始觉得自己对山歌的定义有点问题,可又讲不出道理,请你帮小李一个忙,说清问题在哪里。
3.下列对”新闻“这一概念所下的定义都是不正确的,试指出它们各违反了定义的哪条规则:
① 新闻就是关于东西南北所发生事情的报道。
② 新闻就是关于离奇的、非同一般的、出乎意外的事件的报道。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③ 新闻就是关于多数人感到兴趣而带有刺激性的事件的报道。如战争、犯罪。
④ 新闻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报道就是历史而不是新闻了。
4.某酒楼推出一道名叫”包二奶“的菜,因为好奇,点这道菜的人特别多。据服务员解释,这道菜原来叫”炸奶“,后来改为”包二奶“,是因为这道菜的主要原料是牛奶和炼奶。请问,这种改名应不应该?为什么?
六、按指定的根据划分下列概念:
1.”国家“按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分为?2.”战争“按使用武器的特征可以分为?
3.”系统“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分为?4.”法律“按内容和效力可以分为?
七、用划分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王师傅带孩子回老家探亲,一上火车,列车员让孩子量车门边的一米线,说:”这孩子要买票。“王师傅一愣:”这孩子正好一米高,你们规定一米以上才买票的呀!“列车员说:”对呀,一米以上要买票,那一米就要买票。“王师傅不服气:”一米就一米,决不是一米以上,怎么要买票?“请你评论一下谁是谁非。2.小张教师为了掌握这次语文期考本班同学的分数情况,设计了下表,可是按试卷分数填上表后,发现表上的人数比实考人数多出好几个,问题出在哪里呢?
分数:100-90;90-80 ;80-70 ;70-60 ;60-50 ;50分以下;人数
八、运用概念的有关知识,指出并改正下列语句中的逻辑错误:
1.昨天傍晚十点多钟,我乘火车从天津来到南宁。2.这种新涂料经过试用,后果非常好。
3.咱们老院长的父亲仍健在,享年93岁,精神尚佳。4.这次扑灭森林大火,我们的解放军又一次首当其冲。5.到了深夜,这家饮食店依然灯火通明,所有产品都对外供应。
6.这份文件下发到全县所有的工矿、企业和单位。7.这个县三十多年来一直坚持防治,现在已基本根治了血吸虫病。
8.开学那天,校园内的新华书店销售点摆出了两千多本各种书籍供同学们选购。
9.什么是语文?语是文以外的语言,文是语以外的语言,语加文就是语文。
10.中小学生口语书面语化的问题,是应该引起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的问题。11.古树的南边是一座明朝修葺一新的古塔。12.这种气功很适合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和老人学习。参考答案【堂上操练】
一、填空:
1.反映事物本质属性 2.内涵,外延 3.反变 4.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交叉,全异,矛盾,反对 5.定义,划分,限制,概括 6.从属 7.属加种差法 8.二分法;9.确定性
二、指出下列概念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
1.单独概念 2.单独概念 3.单独概念 4.普遍概念 5.普遍概念
6.单独概念 7.普遍概念 8.单独概念 9.普遍概念 10.普遍概念
三、指出下列加横线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 1.集合概念
2.非集合概念
3.集合概念,非集合概念
4.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
四、指出下列概念是正概念还是负概念: 1.正概念 2.正概念 3.正概念 4.负概念
五、指出下列各题加横线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并用图形表示出来:
1.句子(A),短语(B),词(C),单句(D),复句(E)
2.他(A),教师(B),文学(C),小说(D),作家(E)
3.营业性舞厅(A),人(B),场所(C),成年人(D),标志(E),未成年人(F)
4.共同犯罪(A),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B)
六、下列限制是否正确?为什么?
1.不正确,因为”森林“与”树“不具有从属关系。”森林“是集合概念,”树“是非集合概念。
2.不正确,因为”概念“与”概念的内涵“不具有从属关系,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不正确,因为”欧洲“与”法国“不具有从属关系。”法国“是”欧洲“的一部分。
4.正确,因为”颜色“是”红色“的属概念。”红色“是”颜色“的种概念。
5.不正确,因为”犯罪“与”杀人罪“不具有从属关系。”杀人罪“是罪名,”犯罪“是行为。
七、下列概括是否正确?为什么?
1.不正确,因为”等边三角形“与”等角三角形“是全同关系。2.不正确,因”广东省“与”中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具有从属关系(真包含于)关系。
3.正确,因为”概念“与”思维形式“具有从属关系。4.不正确,因为”党员“与”干部“是交叉关系。
5.正确,因为”天安门“属于”单独概念“,具有从属关系。
八、指出下列定义违反了什么规则?犯什么逻辑错误??
1.违反”定义必须相称“规则,犯”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2.违反”定义不能循环“的规则,犯”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3.违反”定义必须相称“规则,犯”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4.违反”定义项不能循环“的规则,犯”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5.违反”定义应清楚确切“的规则,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九、指出下列划分违反什么规则?犯什么逻辑错误?
1.不是划分,”一年“与”四季“不具有从属关系。
2.违反”划分层次必须清楚“的规则,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3.违反”划分必须相称“规则,犯”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4.违反”划分必须相称“规则,犯”划分过宽“的逻辑错误。
5.违反”划分标准必须同一“的规则,犯”多标准划分“的逻辑错误。
【课后作业】
一、用图形表示下列各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各写出一组具有下列各图所示关系的概念:
1.a 中年人 b 教师 c 青年人;2.a 警察 b 刑警 c 党员
3.a 中国人 b 中国律师 c 中国法学教授 d 人;4.a 大学生 b 小学生 c 优秀大学生
5.a 汉族人 b 回族人 c 藏族人;6.a 非白色 b 白色 c 红色
三、下列概念的限制和概括是否正确?为什么?
1.限制正确,因为二者具有从属关系;概括不正确,因为”法人“是指根据法律参加民事活动的组织,如公司、社团等,与”人“不具有从属关系。
2.限制和概括都正确,因为二者具有从属关系。
3.限制和概括都正确,因为二者具有从属关系。
4.限制正确,因为二者具有从属关系,概括不正确,因为二者不具有从属关系。
5.概括正确,因为”北京师范大学“与具”全国重点大学“有从属关系。限制不正确,因为”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不具有属种关系。
6.限制不正确,”青年“是对”马克思“的修饰,单独概念不能限制。概括不正确,”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不是同类事物。
四、从概念的限制和概括方面指出下列语句的错误 1.限制不当,因为”姑娘“本身就是”女的“。2.”任何一年“需要进行限制,应用”以往“进行限制。
3.不能用”许多鱼“来概括”金钱龟、鳖“,”金钱龟、鳖“不是鱼。4.”引进外资“与”崇洋媚外“不具从属关系,无法概括和限制,”中外合资“与”引狼入室“也不具有从属关系,也无法概括和限制。
五、用定义的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1.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概念内涵是概念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
因为“没有羽毛的两条腿”的属性是人的非本质属性。2.”山歌“民歌的一种,不是”只在山上对唱的歌“,犯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3.(1)违反”定义必须相称“规则,”定义过宽“。(2)违反”定义应清楚确切“规则。
(3)违反”定义必须相称“规则,”定义过窄“。(4)违反”定义应清楚确切“的规则,”否定定义“。
4.这种改名不正确,因为”包二奶“已有固定的内涵,”炸“与”包“内涵完全不同。
六、按指定的根据划分下列概念
1.发展中国家,中等发达国家,贫困国家。2.核战争和非核战争;
3.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4.程序法和实体法
七、用划分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因为”一米以上“需要加以说明,是否包括本数。2.因为90、80、70、60、50、在表格中各重复使用一次,重复计算,所以在计算中多算出几个人。
八、运用概念的有关知识,指出并改正下列语句中的逻辑错误
1.”限制不当“,10点多钟已不是傍晚。2.”概念使用不当“,”后果“改为”效果“。
3.”享年“是指人的生命终结年限,不能用于健在的人,”概念使用不当“。
4.”首当其冲“这一概念使用不当。
5.饮食店供应的应是”食品“,而不是”产品“,”产品“外延过大。
6.”单位“包括”工矿“和”企业“,从属概念不能并列使用,7.”根治“中的”根“是”完全“的意思,与”基本“相矛盾,”限制不当“。
8.”书籍“是集合概念,误当非集合概念使用。
9.违反”定义不能循环“的规则,犯”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10.”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具有从属关系,不能并列使用。
”明朝修葺一新“在当今无法确认,”明朝“应是限制古塔,而不是限制修葺的,是”概念限制不当“。12.”病人“与”老人"是交叉关系的两个概念,不能并列使用。第三、四章、命题的概述 简单命题 【堂上操练】
一、填空题:
1.命题是具有_
第五篇:形式逻辑复习题
形式逻辑复习题
1、“逻辑”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
(1)“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是自然界发展的逻辑。
(客观事物的规律)
(2)有些所谓“偶像派”明星自我感觉良好,其言谈常常不合逻辑,这的确“非同一般”。
(思维的规律、规则)
(3)“属相相克”就不能婚配,这是什么逻辑!
(某种特别的理论、观点)
(4)有人认为,抽象的东西没有用,逻辑就是如此。难道有的科学不是抽象的?(逻辑学)(5)“捣蛋,失败,再捣蛋,再失败,直至灭亡——这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指客观事物的规律)
(6)写文章要讲逻辑。
(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7)“侵略者奉行的是强盗逻辑”
(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8)概念要明确,判断要恰当,推理要合乎逻辑。
(指思维的规律、规则)(9)大学生要学点逻辑。
(指逻辑学这门科学)
一、请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逻辑”一词的涵义。
1、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了《资本论》的“逻辑”……
2、写文章要讲逻辑
3、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
4、艾其逊当面撒谎,将侵略写成了“友谊”……美国老爷的逻辑,就是这样。
答案:
1、逻辑学;客观规律。
2、思维规律。
3、客观规律。
4、某种理论、观点、看法。
二、单项选择
1、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
A、思维的内容
B、逻辑常项
C、逻辑变项
D、语言表达形式
2、“所有S是P”与“有的S不是P”()
A、逻辑常项相同但变项不同
B、逻辑常项不同但变项相同 C、逻辑常项与变项均不同
D、逻辑常项与变项相同
1、(b)。
2、(b)
3、所谓的麻醉就是麻醉剂起作用的结果。
下列哪项最恰当地指出了上述语句作为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
A、划分过宽
B、定义过宽
C、同语反复
D、循环定义(C)
4、什么是生命?生命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什么是有机体?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这个对“生命”的解释犯有什么逻辑错误? 循环定义
2、某家饭店中,一桌人边用餐边谈生意。其中,一个人是哈尔滨人,两个人是北方人,一个人是广东人;两个人只做电脑生意,三个人只做服装生意。
如果以上的介绍涉及这餐桌上所有的人,那么,这一餐桌上最少可能是几个人?最多可能是几个人?
A、最少可能是3人,最多可能是8人。B、最少可能是5人,最多可能是8人。C、最少可能是5人,最多可能是9人。D、最少可能是3人,最多可能是9人。E、无法确定
(B)
1、所有的赵庄人穿白衣服;所有的李庄人穿黑衣服。没有即穿白衣服又穿黑衣服的人。李四穿黑衣服。
如果上述是真的,以下哪项一定是真的?
A、李四是李庄人
B、李四不是李庄人C、李四是赵庄人
D、李四不是赵庄人
1、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是任何概念都有()和()
2、从概念的外延关系看,“教师”与”劳动模范“具有()关系,“陈述句”与“疑问句”具有()关系。
3、如果“凡A不是B”,那么A与B在外延间具有()关系;如果“凡A是B并且凡B是A”,那么A与B在外延间具有()关系。
4、一个定义项真包含于被定义项,则该定义犯的逻辑错误是()(1)“中国人是不怕死的,奈何以死惧之”中的“中国人”这一概念属于()A、集合概念
B、非集合概念C、普遍概念
D、负概念
A(2)如果(),那么有的A是B,并且有的A不是B。
A、A与B全异
B、A与B同一 C、A与B交叉
D、A真包含于B C(3)学生考试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和“学生补考成绩分为及格和不及格”这两个判断中,“及格”和“不及格”两个概念之间()。
A、都是矛盾关系
B、都是反对关系
C、前者是矛盾关系,后者是反对关系 D、前者是反对关系,后者是矛盾关系
C 5.甲、乙、丙三人一起参加了物理和化学两门考试。三个人中,只有一个在考试中发挥正常。考试前,甲说:“如果我在考试中发挥不正常,我将不能通过物理考试。如果我在考试中发挥正常,我将能通过化学考试。”
乙说:“如果我在考试中发挥不正常,我将不能通过化学考试。如果我在考试中发挥正常,我将能通过物理考试。”
丙说:“如果我在考试中发挥不正常,我将不能通过物理考试。如果我在考试中发挥正常,我将能通过物理考试。”
考试结束后,证明这三个人说的都是真话,并且,发挥正常的人是三人中惟一通过这两门科目中某门考试的人;发挥正常的人也是三人中惟一没有通过另一门考试的人。从上述断定能推出以下哪项结论? A.甲是发挥正常的人。B.乙是发挥正常的人。C.丙是发挥正常的人。
D.题干中缺乏足够的条件来确定谁是发挥正常的人。E.题干中包含互相矛盾的信息。
【答案】:B 如果你的笔记本电脑是1999年以后制造的,那么它就带有调制解调器。上述断定可由以下哪个选项得出?(B)
A、只有1999年以后的制造笔记本电脑才带有调制解调器。B、所有1999年以后的制造笔记本电脑都带有调制解调器。C、有些1999年以前制造的笔记本电脑也带有调制解调器。D、所有1999年以前制造的笔记本电脑才带有调制解调器。
5、在某次税务检查后,四个工商管理人员有如下结论:
甲:所有的个体户都没有纳税。
乙:服装个体户陈老板没纳税。丙:个体户不都没有纳税。
丁:有的个体户没纳税。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个人断定属实,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甲断定属实,陈老板没有纳税。B、丙断定属实,陈老板纳了税。C、丙断定属实,但陈老板没纳税。D、丁断定属实,陈老板没有纳税。(B)
6、四个小偷(每人各偷了一种东西)接受盘问。
甲说:每人只偷了一块表。
乙说:我只偷了一颗钻石。丙说:我没偷表。
丁说:有些人没偷表。经过警察的进一步调查,发现这次审问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下列判断中,没有错误的是?
A、所有的人都偷了表
B、所有的人都没有偷表 C、有些人没有偷表
D、乙偷了一颗钻石(A)
7、桌子上有4个杯子,每个杯子上写着一句话: 第一个杯子:所有的杯子中都有水果糖 第二个杯子:本杯中有苹果
第三个杯子:本杯中没有巧克力
第四个杯子:有些杯子中没有水果糖。
如果其中只有一句话真,那么以下哪项为真?
A、所有的杯子都有水果糖。
B、所有的杯子都没有水果糖。C、所有的杯子中都没有苹果。D、第三个杯子中有巧克力。(D)
8、甲乙丙丁四个人在一起议论本班同学申请学生贷款的情况。甲说:我班所有同学都已申请了贷款
乙说:如果班长申请了贷款,那么学习委员就没有申请。丙说:班长申请了贷款
丁说:我班有人没有申请贷款。
已知四人中只有一个人的话不属实,则可推出以下哪项结论?
A、甲的话不属实,班长没申请。
B、乙的话不属实,学习委员没申请。C、丙的话不属实,班长没申请。D、甲的话不属实,学习委员没申请。(D)
9、某仓库失盗,有四个犯罪嫌疑人被传讯。他们的供述如下: 甲:我们四个人都没有作案。
乙:我们四个人中有人作案。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有作案。
丁:我没有作案。
如果四个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人说的是假话,那么下列哪些判断成立? A、甲和丙说的是真话。B、甲和丁说的是真话 C、乙和丙说的是真话
D、乙和丁说的是真话 E、丙和丁说的是真话。
(C)甲是E判断,乙是I判断,两者必有一假。则丙与丁必有一真一假。如果丁真,则丙也真,有三句真话,不符合题意。得出,丁假。丁作案了,则甲是假的。
1、某公司财务部共有包括主任在内的8名职员。有关这8名职员,以下三个断定中,只有一个是真的:
(1)有人是广东人(2)有人不是广东人(3)主任不是广东人 以下哪项为真?
()
A、8名职员都是广东人。
B、8名职员都不是广东人 C、只有一个人不是广东人。D、只有一个人是广东人。
2、某律师事务所共有12名工作人员。
(1)有人会使用计算机(2)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3)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
这三个命题中只有一个是真的,以下哪项正确地表示了该律师事务所会使用计算机的人数?
A、12人都会使用计算机
B、12人没有人会使用计算机
C、仅有一人会使用计算机D、不能确定(A)
英语四级考试的成绩谓公布前,有消息说,在这次考试中:
(1)我们班有的及格了。
(2)有的没有及格(3)张三就没有及格。当考试成绩公布后,证实上述消息的三句话中,有两句不符合事实。下列哪一项正确地表示了全班这次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的真实情况?
A、全班至少有一个人没及格。B、全班除了张三外,还有别人没有及格
C、全班没有一个人不及格
D、全班同学只有一个没有及格。E、全班同学中只有张三及格了。
(C)
1、老师让A、B、C、D、E五个人都闭上眼睛,然后分别给他们头上都戴了一顶或白或黑的帽子。要求他们闭着眼睛先猜一下除了自己外,还有几顶白帽子和黑帽子;之后再根据第一次猜的结果,推导出自己头上所戴帽子的颜色。第一次猜的结果为:
A:除我以外,有三顶白帽子和一顶黑帽子。B:除我以外,有四顶黑帽子。
C:除我以外,有一顶白帽子和三顶黑帽子。D:这次我先不猜。
E:除我以外,有四顶白帽子。
听了他们的回答,老师说:“这次猜的结果,正好是戴白帽子的人猜对了,而戴黑帽子的人则全猜错了。虽然有一个人没有猜,但大家还是依据第一次猜的结果,继续猜一下自己头上所戴帽子的颜色吧。”
结果是,第二次猜,所有人都正确地推导出了自己头上所戴帽子的颜色。
问:这五个人头上各自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并且他们是怎样推导出所戴帽子的颜色。答:A、B、E三人戴的是黑帽子,C、D戴的是白帽子。
一、下列命题属于何种复合命题?请写出其逻辑公式。
1、在努力学习逻辑知识的同时,我们还要努力学习其他知识。
2、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又要重视敌人。
3、没有文化,就学不好马克思主义。
4、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6、液体沸腾或因温度升高,或因压强下降。
7、这次旅游他要么去泰山,要么去黄山。
8、只有会休息的人,才是会工作的人。
1、青年工人小白、小蓝和小黄是中学的好朋友。一天,他们同时到某高校报名,在报名处相会了。他们之中背黄书包的人说:“真是巧得很!我们三个人的书包一个是黄色的,一个是蓝色的,一个是白色的,但却没有一个人的书包和自己的姓氏所表示的颜色相同。”小蓝看了一下,表示赞同地说:“是呀!真是这样的!”
请问:这三个青年工人的书包各是什么颜色?并把你的推导过程简要的写出来
2、某个岛上的土著居民分为骑士和无赖两部分,骑士只讲真话,无赖只讲假话。甲和乙是该岛的两个土著居民,关于他俩,甲说了以下两句话: “或者我是无赖,或者乙是骑士。” 根据以下条件,可推出以下哪项结论。()A、甲和乙都是骑士。
B、甲和乙都是无赖。
C、甲是骑士,乙是无赖。
D、甲是无赖,乙是骑士
3、如果某人是杀人犯,那么案发现时他在现场。据此,可以推出:()A、张三案发时在现场,所以张三是杀人犯。B、李四不是杀人犯,所以李四案发时不在现场。C、王五案发时不在现场,所以王五不是杀人犯。D、许六不在案发现场,但许六是杀人犯
4、下列各题有没有错误?如有错误,指出它违反了哪条逻辑规律的要求。
1、他在20世纪里活了100多岁。
2、我基本上完全同意他的意见。
3、价值规律是永恒的历史范畴。
4、南极海岸地带,鸟的种类虽然少,但鸟却很多。
5、我是不赞成背诵的,但也不赞成不背诵,我认为适当的背诵也是必要的。
6、这些出土陶器上的花纹,已具有文字的性质,但还不能算是文字。
7、如果大家都动手大搞卫生,那么我们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保障了。
8、鲁迅的小说不是一天能读完的,《祝福》是鲁迅的小说,所有《祝福》也不是一天能读完。
9、当有人说欧谛德谟说谎时,他狡辩说:“谁说谎,谁就是说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因此没有人说谎。”
10、火星上或者有人类存在或者没有人类存在,但我们不能断定火星上有人类存在是真的,还是火星上没有人类存在是真的。
2、将下列命题进行换质,并用公式表示之。(1)有些战争是非正义战争。(2)否定命题的谓项是周延的。(3)有的作品不是现实主义作品。(4)所有人都不是不犯错误的。
(1)有些战争不是正义战争。SIP → SOP(2)否定命题的谓项不是不周延的。SAP→SEP(3)有的作品是非现实主义作品。SOP →SEP(4)所有人都是会犯错误的。SEP →SAP
3、下列命题能否换位?若能,请用公式表示之。(1)有些战争是非正义战争。(2)否定命题的谓项是周延的。(3)有的作品不是现实主义作品。(4)所有人都不是不犯错误的。
(1)SIP→PIS 非正义战争是(一些)战争。
(2)SAP →PIS 有些周延的谓项是否定命题的谓项。(3)SOP 不能换位。
(4)SEP →PES 不犯错误的人不是人。
练习:将下列三段论的省略式补充成完整的形式。
1、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够实现,因为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完整的三段论形式:
凡正义的事业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
所以,我们的事业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2、凡唯物主义者是实事求是的,所以,我们是实事求是的。完整的三段论形式:
凡唯物主义者是实事求是的; 我们是唯物主义者;
所以,我们是实事求是的。
3、凡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而我们的事业是新生事物。完整的三段论形式:
凡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我们的事业是新生事物; 所以,我们是不可战胜的。
1、试就下列判断进行换质和换位:(3)有判断的主项是周延的。(4)有判断的谓项是不周延的。(5)所有事物不是不运动的。
(3)有些判断的主项不是非周延的。(换质)有些周延的主项是有判断的。(换位)(4)有判断的谓项不是周延的。(换质)有些不周延的谓项是有判断的。(换位)(5)所有事物是运动的。(换质)不运动的事物不是事物。(换位)
9.已知“没有政客是不说谎的”为真,请推出下述命题的真假:(1)美国总统克林顿说谎。(2)政客并非都说谎。(3)有的政客说谎。
(4)没有一个政客说谎。(5)并非有政客不说谎。
(6)美国总统克林顿不说谎。
4.已知“猛张飞足智多谋”为假,请推出下述命题的真假:(1)所有的人都不足智多谋。(2)诸葛亮足智多谋。
(3)并非所有人都足智多谋。(4)有的人足智多谋。
(5)猛张飞并不足智多谋。(6)难道有人不足智多谋吗?!对下述命题换质、换位、换质位:(1)没有北大学生不聪明。【解析】:该命题的标准形式为:所有北大学生都是聪明的。换质:所有北大学生都不是不聪明的。换位:有的聪明的是北大学生。
换质位:所有不聪明的都不是北大学生。(2)所有成功人士都不是仅凭机遇的。【解析】:该命题是一个标准形式的全称否定命题。换质:所有成功人士都是不仅凭机遇的。换位:所有仅凭机遇的都不是成功人士。换质位:有的不仅凭机遇的是成功人士。
6、电冰箱的问世引起了冰市场的崩溃,以前人们用冰来保鲜食物,现在电冰箱替代了冰的作用。同样道理,由于生物工程的成果,研究出能抵抗害虫的农作物,则会引起什么后果?()
A、化学农药的需求减少 B、增加种子成本
C、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D、弄点的价值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