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岁的旅程】读后感
读《十二岁的旅程》有感
-----独立与成长
我喜欢看书,特别是在空闲的时间。在我看来,一本书细细的‘‘品’’是最美好,最惬意的事。前一阵子,我有读完了一本书----《十二岁的旅程》。
这本书是我在这个暑假买的。当我看到书名后,我的目光就被深深地吸引过去了----《十二岁的旅程》。十二岁会有怎样的旅程呢?是开心的、悲伤的、漫长的还是短暂的?最终在强烈好奇心的迫使下,我买回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从美国出生、长大的十二岁女孩米娅,她伶牙俐齿,长大后的她又有另一个名字----阿梅。这个名字与她从未谋面的故乡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暑假她本可以在美丽的海滩上与朋友相聚的,可是不得不听从爸爸和妈妈的意见跨越半个地球回到奶奶的家----越南,她要陪奶奶寻找隐藏多年的,关于爷爷的秘密。开始她对那里的事物都十分陌生、反感。最后,她认识了一个鞥与-----阿雯。她是一个古灵精怪,爱研究青蛙的女孩,她总是能够给米娅带来惊喜与欢乐。因为大人们每天忙得焦头烂额的,所以米娅只能靠自己。终于调查有了进展,一切线索都指向一封‘‘带不走的信’’。正是这封信让米娅真正懂得了‘‘爱’’。这封信是当年爷爷用简陋的工具在地道的墙壁上写的一句话‘‘细数每一滴雨都想念你。’’这个比喻句的意思是很想念对方的意思。爷爷为了让奶奶知道自己想念她。这真是一段浓烈的感情。
合上书细细品味,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句话‘‘生活简单而又艰辛,美丽却也丑陋。’’事实上确实如此:生活有时很简单,简单到什么事也不用去想,只是坐着发呆;但在成长的路上,经过许多挫折后,就会明白生活的艰辛,体会到生活的美丽。
书中的米娅和我同样的年龄,却已经学会了独立、感恩与爱了。我却十分不独立,简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都不会做,我一定要向米娅的这种精神学习。
第二篇:《十二岁的旅程》的读后感[范文模版]
《十二岁的旅程》的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十二岁的旅程》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十二岁的旅程》的读后感1寻找自己的根,那是每一个人喜怒哀乐的大舞台。寻找祖辈们的爱情,那里有儿孙们幸福的港湾。——题记
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轻轻地合上《十二岁的旅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书中小女孩跨越大洋不远千里回到故乡,在半生不熟的语言、迥异的文化和行事诡异的大人间寻找自己心灵的故土……
“啪嗒”,一滴雨珠敲打在窗户上发出清脆的响声,勾回了我沉浸在故事中的思绪。小水滴不也是如此吗?水蒸汽离开河流的怀抱来到天上,在云彩中孕育长大成为水珠,然后从万米高空落下,争相返回河流母亲的怀抱。尽管有的像这样落在了窗台屋顶,但顺着窗沿屋檐,它们克服千难、历经万险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处。
是呢,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记得有人说过: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
我的家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人住在一幢小小的房子里。我总是第一个回到家里。每天放学我都会回到那个小房子里,在客厅摊开作业,这时候妈妈会拎着菜回来,然后直奔厨房。等到作业写完,厨房传来菜香,锁孔转动的声音也总是准时响起——爸爸回来了。又一次我问爸爸:“你为什么总是能在饭做好的.时候出现呢?”“因为我看到家里飘出的饭香了呀。”“可是香味不是闻出来的吗,你怎么说看见?”爸爸只是呵呵地笑着,我也就哈哈地跟着笑了。那时候我只知道家里是上完学上完班后休息的地方,那里有美味佳肴,有欢声笑语。
奶奶家
从我记事起每个周日爸爸都会开车带我们去奶奶家。奶奶家在乡下,听哥哥说他小时候周围还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后来电线杆立起来了、公路造起来了,小区式的房屋在公路的对面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尽管如此,奶奶家依然是我的周末度假胜地。那里有我的表哥和表姐。他俩从小在奶奶家长大,表哥更是对那片村子和绿色了如指掌。从田埂下面小洞里的螃蟹、玉米秆上的蚱蜢到大叶子底下地里的番薯,每次他都能让我捧腹大笑或者哇哇大叫。后来姐姐一家也搬去了萧山,奶奶家只剩下哥哥一个小孩了。我问哥哥:“哥,奶奶家没有空调你晚上睡觉不热吗?”“不会啊,打开窗户风吹进来还有青草的香气呢!”“青草的香气?”“就是奶奶家的味道呀!”后来,每个周末我们都依然会回来,另外还多了一个“拜访者”——姐姐。
国家
稍大一点后,爸妈开始趁着寒暑假带我出国玩。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都是些美丽的地方。但我却总觉得这些地方少了点什么。妈妈曾半开玩笑地问我,我们在这里买个房子住下好不好,我毫不犹豫地摇着头。虽然白天玩得很开心,但一到晚上躺在宾馆的床上,我就会想起那个温馨的小窝和那个在中国某个角落的有个神奇哥哥的奇妙乡间田园,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有着我深深地思念。
阿梅的奶奶说: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乡间的小雨已经停歇,凉风习习,但我却感受到了温暖还有风中夹带的青草的香味。哥哥告诉我,那是归属感。
《十二岁的旅程》的读后感2假期里,我读了好多书,可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十二岁的旅程》。妈妈刚给我买回家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充满了好奇心,想快点看看一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小姑娘,到底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旅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12岁小女孩阿梅,她出生在美国,在六年级假期里本想和朋友一起在海边度过,但却被一件神秘的事情扯住了。啰嗦侦探说爷爷还活着,于是阿梅和奶奶来到了从未谋面的故乡越南,面对半生不熟的语言,她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寻找,爸爸妈妈不在身边,阿梅不仅要调查爷爷在哪儿,还要照顾奶奶,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自己去思考去面对,中途她也有想放弃,不过看到奶奶她就又坚持了下来。我很喜欢阿梅这种不向困难低头的坚强性格。
虽然阿梅经过了重重困难但还是没有找到爷爷。虽然这次没有找到爷爷,但更重要的是让阿梅学会了独立,得到了成长,我想如果我是阿梅,我会不会早放弃了呢?
《十二岁的旅程》,让我学会了遇到困难时要像阿梅一样独立去面对,不畏艰难,自强自立。同时这本书也为我即将到来的十二岁指明了方向。我喜欢这本能陪我成长的书。
《十二岁的旅程》的读后感3我喜欢读一本书,它的名字是《十二岁的旅程》。它是五年级时妈妈给我买的许多书中的一本,或许是妈妈为了让我能在即将到来的十二岁有更多的体验吧!
这本书讲的是12岁的女孩阿梅,在美国出生。六年级的暑假,她本想在海滩上与朋友度过,却被牵扯进一件神秘的事-----她要陪奶奶寻找失踪多年的爷爷。她随同奶奶来到从未谋面的故乡,面对故乡半生不熟的语言,迥异的文化习惯,她靠自己的努力,调查有了结果,得到了一封带不走的信。
一开始,我只是喜欢上了这本书的故事情节。或许这是一个同龄人的故事,让我好奇,我的同龄人能做些什么呢?
随着情节的推进,我渐渐喜欢上这本书里传递的自立品质。阿梅的父母不在身边,她一边照顾奶奶,一边调查爷爷的失踪事件。所有的困难都要自己面对,所有的问题都要自己思考。这样自立生活的锻炼,让阿梅迅速得到成长。我想到我的自立,我可以自己去上课、自己回家成了家常便饭,也可以独自帮父母买菜,更是掌握了重要的生活技能:烧饭。我曾以为,我是一个能够自立的人,但看到这本书,如果让我像阿梅一样,面对陌生的环境,还能处处应付自如,怕还是会畏难吧。阿梅通过了生活的考验,那我呢?是不是也该让自己成长,真正自立起来?
我还喜欢这本书里贯穿着的永不放弃的精神。阿梅费劲了心思,耗尽了力气,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到了最后。期间,她也会想到放弃,她也会迷惑为何要坚持,但奶奶的执着让她不得不继续下去。最后,她虽没有找到失踪的爷爷,但寻找还是有了突破,得到了一封带不走的信阿梅的坚持和坚定让我感动,这也映照了以前的我,并不太感有自己的想法。往往在一道题上,因为自己的答案与众不同而不敢吭声。我想,阿梅的做法,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涯里,我一定要坚持己见,少受别人的干扰,潜心自己的学习。
《十二岁的旅程》,讲的是同龄人的故事,也为我的十二岁指明方向。我庆幸,在我五年级时看到了这本书,我喜欢,这本能陪伴我成长的书,它将在我的人生旅程中画上厚重的一笔。
第三篇:读《十二岁的旅程》有感500字
读《十二岁的旅程》有感500字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十二岁的旅程》有感5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阿梅是本书的主人公,她出生于美国也生长在美国,从小与大海为伴。她的奶奶没有大喜大悲,如同一位女菩萨,没有很多要求,但她爱着她的家人。
十二岁那年,刚长成少女的阿梅有了青春期的烦恼、有了女孩们的友谊、也有了她第一次暗恋。那时奶奶突然想回越南,因为一位侦探让她相信她因战争而失踪的丈夫还没有死。阿梅的爸爸不敢让奶奶一个人去,就逼着阿梅陪她一起去。阿梅竭力劝奶奶不要去,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她的暑假就泡汤了。然而她没有成功,因为爷爷奶奶的爱情是相互坚守和不离不弃,他们甚至用他们的一句情话“细数每一滴雨都热切地想念着你”为七个孩子起名。
在这段路程中,奶奶没有找到她想要的结果,只在他战争时的'看守的带领下看了一封带不走的信,它是刻在墙上的,是他们的那句情话:“细数每一滴雨都热切地想念着你”,由此奶奶推断出爷爷已经不在了,由于他的尸体已经找不到了,于是奶奶就抓了洞里的一把土,将他安葬了。虽然这次旅程让阿梅的暑假泡汤了,但也正是这次旅程让阿梅真正认识自己,走向独立与成熟。
里面的“死亡和接受死亡,在时间上和思想上往往是不同步的”我深表赞同,如果有真正相亲相爱的一对夫妇,他们中的一个死了,在彼此最熟悉的地方,会不会感觉对方还在你身边?在你发呆的时候,在任何地方,你是不是都会看到对方的幻影?在梦中是不是经常梦到对方?如果都会,那么你就没有接受死亡。越恩爱的夫妇越难接受死亡,像阿梅的奶奶几十年过去了还不接受死亡也不是不可能。
里面说阿梅的奶奶很喜欢淋雨,也正应了那句情话,或许她在细数每一滴雨并热切地想念自己的丈夫吧。里面说阿梅的爸爸很幸运,坐上了逃生的机会。那么我们是最幸运的,我们不生活在战争时期,不用坐飞机逃生,还可以坐着飞机到处玩。我们如此幸运,也更应该好好学习。
书里面有些话阿梅听不懂,我也听不懂,等十三四岁再看这本书吧!
第四篇:读《十二岁的旅程》有感:独立与成长
独立与成长
——读《十二岁的旅程》有感
六年级三班 逄景轩
我喜欢看书,在我看来,空闲时能捧着一本书细细翻阅是最美好最惬意的事。前几天,我又读完一本书,名字叫《十二岁的旅程》,作者是赖清河——一位儿童文学作家。
这本书是暑假里妈妈带我去书店买的。当我第一眼看到书的名字时,就被深深吸引了——《十二岁的旅程》,十二岁会有怎样的旅程呢?开心的?幸福的?还是悲伤的?强烈的好奇心迫使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名字叫米娅。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她,从没到过自己的故乡。十二岁这年的暑假,她本来打算和朋友一起在海边度过,不料却不得不遵从爸爸妈妈的意见,陪奶奶回到故乡,寻找隐藏了多年的关于爷爷的秘密。刚开始,米娅并不喜欢自己的故乡,更不习惯故乡的生活。随着越来越多的接触和了解,渐渐地,米娅不再讨厌故乡了,而且还交了一个新朋友——阿雯,这个古灵精怪、喜欢研究青蛙的女孩,总是给米娅带来惊喜和欢笑。大人们每天忙得焦头烂额,米娅只能依靠自己。终于,调查有了进展,一切线索都指向一封带不走的信。也正是这封信,让米娅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爱……
读完书中的米娅,再看看现实中的我,今年也12岁,和米娅一样的年龄。就我而言,对生活还处在一个懵懂无知的阶段,米娅却已经学会独立、感恩和爱,相比于米娅,我做的完全不够。每天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却还吵着向爸爸妈妈要这要那。我应该向米娅学习,学会独立,学会勇敢,学会生活!
合上书慢慢品味,我非常喜欢书中的一句话:“生活简单而又艰辛,美丽却也丑陋。”事实上的确如此:生活有时很简单,简单到可以什么都不去想,只是坐着发呆;但在成长的路上,经历过许多挫折后,就会明白生活的艰辛,体会到生命的美丽!
我觉得这本书适合每一个在成长道路上的人阅读,读完这本书,肯定会让你对生活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愿每个人都可以在最美的年纪打造最好的自我!
第五篇:科学的旅程读后感
《科学的旅程》读后感
科学一词总给人很宽泛而深奥的感觉,它的词义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这解释倒是十分精炼。我们周围是由物质构成的世界,整个世界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这种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被一定的规律束缚着的,这从“科学”一词的词义中便可以看出。科学的规律支配着一切,主宰着万物,当然也将人类牢牢掌控在它手中。于是,人类便循着这种规律踏上了科学的旅程,从敬畏到参与,从无知到敏锐,从空想到推测,人类探索的脚印沿着科学的旅程慢慢向前延伸。
在《科学的旅程》的扉页写道:“科学史是一部由‘正确’与‘错误’,‘成功’和‘失败’共同编织的历史。”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旅途,包罗万象又细致入微的名为“科学”的路更是如此。在它的途中到处缠着宗教思想的枷锁,出处布满政治、社会舆论的荆棘,还时不时被落后的生产力和工具绊住脚跟,但一代又一代的旅者闯过来了,他们冲破了如此种种的困难围攻,这些伟大的、闪着光辉的思维的翅膀,破茧而出,从远古的公元前一路翩飞至今日,依旧明艳亮丽得令人不由得惊叹赞美。
同样,老师的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初中科学的新课堂,呼唤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而探究必然伴随大量差错的生成。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教师应该不要害怕学生出错误,因为理想的课堂就是最真实的课堂。而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美,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
如何利用科学课堂上的错误资源呢?教师要在课堂上对错误资源有效利用,首先要重建错误观,去尊重学生、理解错误,营造一个真实的、相互支持的课堂,让错误有生存之地;其次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千差万别”的错误成因了然与胸,才能精心预设,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心境,一种容纳奇异的胸怀进入课堂,对课堂的“错误”慧眼识真金;再次有效利用这些“错误”,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获得发展。
一、寻找错因,精心预设 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资源,需要教师对错误要有足够的预见性,如果教师在之前不能预见学生可能走上哪些岔道,也就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产生错误的“瞬间”,能准确把握错误的价值,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与老师、同学发生思维的碰撞,在讨论中明晰错误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出错的原因。因此,教师又必要对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整理,并且深入地分析错误出现的原因,根据原因来思考采用什么具体的方法将错误暴露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二、以错为戒,挖掘资源
课堂上除了教师课前的预设性之外,经常会出现一些非预设性的错误。非预设生成性错误资源是在课堂和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学生开展实践操作获得的错误结果或结论;或在教师预想的错误之外而又有意义或典型的错误,从而生成的课堂的教学资源。这是一种动态的、随机的教学资源的生成,是不可预测的。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对非预设生成性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反思错误,提高能力
面对错误,很多学生只会订正,却不会反思,也没有反思的习惯,不清楚错误的原因,以致在以后的联系中还会一错再错。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利用错误进行知识性的教学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分析错误的原因。知其错,还要知其何以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发现错误、辨析错误、纠正错误,犹如亲身经历了一场科学的革命,必然印象深刻。不断的反思错误,尽可能地减少重复错误,必然是不断趋近于正确的坦途。
总之,“错误”伴随着教学的始终,“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在遇到“错误”时,首先要冷静分析错误的原因,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原因,帮助学生灵活纠正错误,带领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要正确、合理地加以利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科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只有在“容错”、“寻错”、“用错”、“议错”、“诱错”、“理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美的,教与学的活动才是最具有价值的。而《科学的旅程》整本书所体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方法,它倡导怀疑古训,怀疑权威,也倡导超越自我。纵观全书,我们看到科学家提出的理论,有时正确,有时错误,也看到这些理论如何被后人纠正、扩展或者简化,不断完善。这正是科学最宝贵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