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的旅程》读后感
人生这次旅行的起点,我们不能选择,而终点我们不能放弃。没有任何一条路是通向光明的,也没有更好的捷径是取决于成功的。每迈出一步的人生之路都在我们自己的脚下,在我们坚定与动摇的信念之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科学的旅程》读后感,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科学的旅程》读后感一
这个寒假里,我读了很多书其中最令我难忘的就是《科学的旅程》这本书。这本书拿在手中沉甸甸的,又厚又重,我想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本书里也不知藏了多少答案在里面,让急于知晓的我一头就扎了进去。
书中说:科学的历史是一部由“正确”与“错误”共同书写的历史;科学的历史是一部由“成功”和“失败”共同书写的历史。我一开始并不理解,可是随着一篇一章的翻过,我想知道的全都明了。原来科学的旅程,并不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路辉煌,科学曾经犯过许许多多的错误,而且今后还会继续犯错误。科学史中的失败者,失败的原因不尽相同,有被名利腐蚀,也有不小心误入歧途的——科学的殿堂中不仅有所谓的圣者,还有凡人,甚至有小人和骗子。今天,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辉煌的成功者,但在科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是那些辉煌背后的失败者。
书中记载着许多关于科学曾经走过的“道路”和很多关有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在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是谁发明了显微镜、人类的进化论、阿基米德原理。。。令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恐龙是怎样灭亡地,有的科学家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灾难导致你恐龙灭亡,也有的科学家认为是一场大瘟疫,导致了恐龙灭亡,还有人认为恐龙灭亡还是个迷。
我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也想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是什么驱使他们渴望获得知识?科学家是如何提出问题的?是如何思考问题的?是如何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的?他们用了哪些方法来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从哪个环节开始,这种探究变成了科学的探究?那就赶快去读《科学的旅程》这本书吧!
《科学的旅程》读后感二看完了美国科普作家雷·斯潘根贝格所写的《科学的旅程》,有个不大不小的郁闷,厚厚的一本书,居然没有提到一个中国科学家,一个也没有,是不是一种偏见?一本无关于政治的科普书籍,没有必要故意贬低中国吧?
中国固然有四大发明,但这些发明属于技术范畴,并没有推动思想前进,没有影响人对心外世界的看法,算不上是真正的科学。真正的科学,应当能改进世人理解世界的知识、角度、方法等。支撑现代生活的科学理论,没有一样由中国人发现的。难怪,有人说过大意如此的话——中国没有给世界贡献过思想。
阅读《科学的旅程》发现,科学的发展其实也是人类如何理解自身的一个过程。譬如开始的科学认识以为地球是平的,是宇宙的中心,人类一开始就是完美的,按上帝的模样直接创造的。后来的日心说和进化论就打碎了人类的自恋,地球仅是苍茫宇宙里的尘埃,人类不过是其悠长历史里的偶然出现的高级生命。对世界认识越深刻,人类对自身认识越谦卑。但是,因为技术的急速进步,又使得人类有时候昏了头,自觉可以控制物质世界。
回到原来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真正的科学?学识实在有限,不过根据本人的一知半解,古时中国人比较鄙视科学活动。因为研究科学需要近乎于体力劳动的实验,古时的知识分子不屑于做这些“劳力者”的事情。古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强调心灵修养,《大学》就说过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还说君子不器。我认为君子不器中的“器”,就是工具,专业技术,此话潜意识里摆明看不起技术。
更主要,在中国没有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何谓科学思想,本质上是批判思想,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得到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科学具有这种不断自我纠错的特征,使得科学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科学的批判思想还表现为:依靠事实验证科学理论的正确。所以,一个好的理论是可以被“证伪”的,也就是我们可以用事实来证明它正确还是错误。
但中国古代哲学家说话都非常玄,我们无法去证伪。譬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可以用哪些事实来证明这句话的对错?这话说得很玄乎也很奇妙,就是你想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也都“正确”。但是科学理论并不,譬如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有高中物理知识的人的理解应该相同的,也可以通过实验兼逻辑推理证明其正确
自始而终,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没有产生科学思想、逻辑推理,也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以上都是近代自西方引入的。难免联想到一个大家热论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诞生过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仔细想想,中国自古就没有科学思想,当前社会环境和教育都在压制批判思想,中国容易产生伟大的科学家吗?
当今,用科学认识客观世界,以民主管理人类社会。可科学和民主,在中国一直缺乏的,不仅现在缺乏,而且以前就稀缺的很。难怪有人尖刻地说:中国没有给人类贡献过思想。很奇怪的中国,很独特的中国。
《科学的旅程》读后感三从有人类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求就没有停止过。
从23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开始,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科学家们创造者辉煌,也演绎着许许多多的温馨动人的故事。在《科学的旅程》中有一个关于伟大的实验家法拉第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感叹不已。
法拉第(1791~1867)是科学史上最让人崇拜和尊敬的人物之一。作为英国一位铁匠家十个孩子中的一个,除了去学校学会读书写字,法拉第从来就没敢奢望进大学。12岁时,他就开始自己谋生,学校生涯就此结束。也许是天意,他在装订厂找到了当学徒的工作,他没有把这份工作当着简单的工作,而是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一边装订书籍,一边还贪婪地吸收着书中的知识。在这期间他读了《大英百科全书》中关于电的文章和拉瓦锡的《化学基础论》。如果他不做这份工作,或许他不会有到这个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的机会。机会是给有心人创造的。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机会,造就了一位伟大的电磁学物理学家和电化学的化学家。
一天,一位顾客送给他几张皇家研究所所长亨·戴维爵士的四次演讲票。法拉第对那四次讲座的全部内容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并把这些记录装订好后送给戴维,并附上一封希望在研究所当助手的申请书。故事就从这里开始,法拉第也从一个书籍装订工,成长成一位成就卓著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
1812年12月的一天,英国青年化学家戴维爵士正在家里养病,一清早仆人把一大堆邮件整整齐齐放到沙发旁边的茶几上。戴维随手取出一只最大的信封,拆开来一看,是一本厚厚的书,有368页。硬封面上烫了金字:“戴维爵士讲演录”。奇怪,哪个出版商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借了我的名字出书?再翻开内页,原来这300多页书竟是用漂亮的字体手工抄写的,而且带附了不少精美的插图。这下戴维如附坠入五里雾中,莫名其妙了。翻着,书中落下一张信笺,原来是封短信,大意是:我是一个刚刚满师的订书学徒,很热爱化学,有幸听过您4次讲演,整理了这本笔记,现送上。如能蒙您提携,改变我目前的处境,将不胜感激云云。最后的签名是迈克尔·法拉第。
以上的情节也许是后人杜撰的,但是法拉第将戴维爵士的讲演整理成册,确是事实,这是史书上有记载的。至于是邮寄的,还是他自己找上门来就说法不一了。
可以想象,任何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也不会无动于衷的。戴维为这个年轻人的巨大热情、令人惊叹的记忆力和专心致至的精神所折服和打动,举荐他到英国皇家学院上班,担任了实验室的助理工。法拉第结束了订书工的生涯,从此一直在科学的道路上攀登不已。
不久,戴维在1813年访问欧洲,随身带上法拉第作为秘书和科学助手。尽管戴维的夫人把法拉第当做仆人,但这位年轻人从无怨言,而是利用这个机会见到了科学界的关键人物。他们在欧洲各地旅行,从一个实验室到另一个实验室,完成了各种实验,参加各种演讲,在这个过程中,法拉第接受了他从未有过的教育。
在他的不懈努力和专研下,法拉第在物理学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对电磁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总结出电磁感应定律;发明了电磁学史上第一台电动机和发电机;发现了电解定律;提出电场、磁场第重要概念。他是十九世纪电磁领域最伟大的实验家。他写成的巨著《电学的实验研究》,收集了3362个条目,详细记述了他做过的实验,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成果,是一部珍贵的科学文献。
基于法拉第在电磁学上的伟大贡献,1824年1月英国皇家学会通过无记名投票的形式,批准他成为该会会员。这是当时一个科学家所得到的最大的认可和无上的荣耀。
法拉第的成就来自于他善于抓住机会和忘我的献身精神。同时,谦卑而坦诚的心怀也是他受人尊重的根本原因。在皇家学院进行投票的过程中,不知出于何种动机,他的恩师,戴维爵士却投了反对票头。并且非常愤怒地要求法拉第撤销他的会员申请。但是法拉第从不为此而怨恨他的恩师。他常常面对着戴维的画像,而深情的说:这是一个伟大的人啊!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乏投机钻营的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机会。但是,在自己取得巨大的成就后,仍然对提携自己的恩师,心怀感激;尤其是恩师对自己的成就不以为然的时候,那是需要绝对纯净的感恩心怀的人才能做到的。
法拉第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谦卑和博大的心怀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第二篇:科学的旅程读后感
《科学的旅程》读后感
科学一词总给人很宽泛而深奥的感觉,它的词义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这解释倒是十分精炼。我们周围是由物质构成的世界,整个世界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这种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被一定的规律束缚着的,这从“科学”一词的词义中便可以看出。科学的规律支配着一切,主宰着万物,当然也将人类牢牢掌控在它手中。于是,人类便循着这种规律踏上了科学的旅程,从敬畏到参与,从无知到敏锐,从空想到推测,人类探索的脚印沿着科学的旅程慢慢向前延伸。
在《科学的旅程》的扉页写道:“科学史是一部由‘正确’与‘错误’,‘成功’和‘失败’共同编织的历史。”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旅途,包罗万象又细致入微的名为“科学”的路更是如此。在它的途中到处缠着宗教思想的枷锁,出处布满政治、社会舆论的荆棘,还时不时被落后的生产力和工具绊住脚跟,但一代又一代的旅者闯过来了,他们冲破了如此种种的困难围攻,这些伟大的、闪着光辉的思维的翅膀,破茧而出,从远古的公元前一路翩飞至今日,依旧明艳亮丽得令人不由得惊叹赞美。
同样,老师的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初中科学的新课堂,呼唤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而探究必然伴随大量差错的生成。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教师应该不要害怕学生出错误,因为理想的课堂就是最真实的课堂。而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美,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
如何利用科学课堂上的错误资源呢?教师要在课堂上对错误资源有效利用,首先要重建错误观,去尊重学生、理解错误,营造一个真实的、相互支持的课堂,让错误有生存之地;其次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千差万别”的错误成因了然与胸,才能精心预设,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心境,一种容纳奇异的胸怀进入课堂,对课堂的“错误”慧眼识真金;再次有效利用这些“错误”,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获得发展。
一、寻找错因,精心预设 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资源,需要教师对错误要有足够的预见性,如果教师在之前不能预见学生可能走上哪些岔道,也就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产生错误的“瞬间”,能准确把握错误的价值,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与老师、同学发生思维的碰撞,在讨论中明晰错误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出错的原因。因此,教师又必要对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整理,并且深入地分析错误出现的原因,根据原因来思考采用什么具体的方法将错误暴露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二、以错为戒,挖掘资源
课堂上除了教师课前的预设性之外,经常会出现一些非预设性的错误。非预设生成性错误资源是在课堂和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学生开展实践操作获得的错误结果或结论;或在教师预想的错误之外而又有意义或典型的错误,从而生成的课堂的教学资源。这是一种动态的、随机的教学资源的生成,是不可预测的。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对非预设生成性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反思错误,提高能力
面对错误,很多学生只会订正,却不会反思,也没有反思的习惯,不清楚错误的原因,以致在以后的联系中还会一错再错。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利用错误进行知识性的教学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分析错误的原因。知其错,还要知其何以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发现错误、辨析错误、纠正错误,犹如亲身经历了一场科学的革命,必然印象深刻。不断的反思错误,尽可能地减少重复错误,必然是不断趋近于正确的坦途。
总之,“错误”伴随着教学的始终,“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在遇到“错误”时,首先要冷静分析错误的原因,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原因,帮助学生灵活纠正错误,带领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要正确、合理地加以利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科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只有在“容错”、“寻错”、“用错”、“议错”、“诱错”、“理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美的,教与学的活动才是最具有价值的。而《科学的旅程》整本书所体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方法,它倡导怀疑古训,怀疑权威,也倡导超越自我。纵观全书,我们看到科学家提出的理论,有时正确,有时错误,也看到这些理论如何被后人纠正、扩展或者简化,不断完善。这正是科学最宝贵的“精神”所在。
第三篇:【十二岁的旅程】读后感
读《十二岁的旅程》有感
-----独立与成长
我喜欢看书,特别是在空闲的时间。在我看来,一本书细细的‘‘品’’是最美好,最惬意的事。前一阵子,我有读完了一本书----《十二岁的旅程》。
这本书是我在这个暑假买的。当我看到书名后,我的目光就被深深地吸引过去了----《十二岁的旅程》。十二岁会有怎样的旅程呢?是开心的、悲伤的、漫长的还是短暂的?最终在强烈好奇心的迫使下,我买回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从美国出生、长大的十二岁女孩米娅,她伶牙俐齿,长大后的她又有另一个名字----阿梅。这个名字与她从未谋面的故乡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暑假她本可以在美丽的海滩上与朋友相聚的,可是不得不听从爸爸和妈妈的意见跨越半个地球回到奶奶的家----越南,她要陪奶奶寻找隐藏多年的,关于爷爷的秘密。开始她对那里的事物都十分陌生、反感。最后,她认识了一个鞥与-----阿雯。她是一个古灵精怪,爱研究青蛙的女孩,她总是能够给米娅带来惊喜与欢乐。因为大人们每天忙得焦头烂额的,所以米娅只能靠自己。终于调查有了进展,一切线索都指向一封‘‘带不走的信’’。正是这封信让米娅真正懂得了‘‘爱’’。这封信是当年爷爷用简陋的工具在地道的墙壁上写的一句话‘‘细数每一滴雨都想念你。’’这个比喻句的意思是很想念对方的意思。爷爷为了让奶奶知道自己想念她。这真是一段浓烈的感情。
合上书细细品味,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句话‘‘生活简单而又艰辛,美丽却也丑陋。’’事实上确实如此:生活有时很简单,简单到什么事也不用去想,只是坐着发呆;但在成长的路上,经过许多挫折后,就会明白生活的艰辛,体会到生活的美丽。
书中的米娅和我同样的年龄,却已经学会了独立、感恩与爱了。我却十分不独立,简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都不会做,我一定要向米娅的这种精神学习。
第四篇:《一生的旅程》读后感
《一生的旅程》读后感
作为全球最大娱乐公司迪士尼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艾格在书中回顾了自己45年的职业生涯,总结了10条不可或缺的领导力原则,揭秘了3个彻底改变好莱坞格局的战略优先事项,分析了并购皮克斯、漫威、星球大战和二十一世纪福克斯的前因后果,记录了他与乔布斯惺惺相惜的深厚友谊。通过精心选取的故事,艾格将管理者必备的领导物质娓娓道来,仿佛他就坐在你的面前,真诚有趣地讲述自己的一生,手把手教你如何培养优势和管理劣势,指引你不断前进。这些经验和教训成就了艾格的职业生涯,也适用于普通人,为你的未来发展带来启发。
推荐指数:五星
自成年后就不喜看书的我,自从6月退休后,便雄心壮志地定下一周一本书的宏愿,这个愿望目前基本没实现,但是难得看完的每一本都让我受益匪浅、醍醐灌顶!它们有些让我学习到实用的写作知识,有些让我体验到此生无法过上的生活,总之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文字的力量巨大且无比温暖,是陪伴我们的良伴,希望自己为此能够坚持读下去,早日实现宏愿!
今天推荐的这本《一生的旅程》(迪士尼CEO的自传),就是这样一本让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看米国、看米国娱乐业、看米国优秀企业家的优秀作品。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缘起今年5月造访港迪并垂直入坑后,就对迪士尼这家公司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它究竟做了什么能创造出这么多伟大的IP并对全球进行文化输出,又是什么样的人们能迸发出如此丰富的创意并让全世界人民都喜欢?米国有一个乔布斯就已经黑了不起,这个迪士尼CEO也同样了得,毫无疑问,他们又是有着截然不同物质的领袖人物!这本自传正好解开了我的迷题,让我一上手就欲罢不能,甚至有了追剧般的奇妙感受!
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事先谋划好的,这点在艾格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他于74年在ABC开启职业生涯,从电视台的一名演播总监做起,在体育部经受住考验并且能力得到飞速提升,最后升任ABC集团董事长,先后负责广播电视网、电视台以及有线电视资产的运营,之后又领导了与迪士尼公司的并购案。这一切都是被命运推动着在一步步往前走,当时的米国娱乐业处于一个高速发展、不断扩张的时期,企业间的并购无法避免,从业人员的命运不可预测,唯有努力才能不被淘汰,唯有学习才能适应新环境、新岗位!
同样的命运考验也发生在艾格99年成为迪士尼国际部总裁后。他在全程参与创建上海迪士尼的同时,参与首席执行官的角逐。在54岁那年,他经历了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真正被压力和沮丧击垮的经历。因为漫长、煎熬的考察过程,同时在繁重的日常工作和精神压力的双重折磨下,他毫无征兆地突然发作典型的急性焦虑!面对竞选过程对身心造成的损害要比自己承认的还要严重的现实,他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这是一份很重要的工作,也是一个很重大的头衔,但是这毕竟不是我的生活。我的生活,是与妻子和儿子们在一起,与纽约的女儿们在一起,与我的父母、妹妹、朋友在一起。归根到底,所有这些压力都是由一份工作而起的,我对自己发誓,要尽力客观全面地看待这件事。”
20xx年最终升任首席执行官后,为了挽救迪士尼的颓势、为了应对新技术对传统娱乐业的冲击,顺应时代发展将超级IP作为所有业务的引擎,引领公司在之后的15年间并购了皮克斯、漫威、卢卡斯影业和二十一世纪福克斯等行业翘楚,使迪士尼快速成长为全球娱乐业巨头。
纵观他的一生,他的成功离不开米国发达的娱乐业,以及米国娱乐业追求进化和创新特质的推动!在波澜壮阔大时代背景下,他通过个人的努力、个人的特质、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完成一个又一个的职业历练,最终在打造出一个全球娱乐业巨头的同时达到个人的职业巅峰!可叹、可敬!
本书另一个让人难忘的画面,就是它刷新了我对乔布斯的认知。书中详细记录了艾格与乔布斯因为皮克斯而相识、相交,最后成为挚友的过程。他让我认识到一个一直存在、我却毫不知情的事实,那就是乔布斯留给这个世界的不只堪称伟大的苹果公司,还有一间世界顶级的动画工作室—皮克斯!这让人不得不感叹和羡慕,米国能诞生具有如此惊人创新力的天才,从而影响人类、影响世界!米国到底是做了些什么呢?
其中有一段关于乔布斯的趣事,可以让我们全面认识、了解一个鲜活的乔布斯。“我曾经带他参观过奥兰多迪士尼的“动画艺术度假村”。这是一家共有3000间客房的大型酒店,价格比我们的许多酒店都亲民。这种价钱能住到如此高质量的酒店,我对此感到很骄傲。酒店开业不久,我带他参观。我们走进酒店,史蒂夫环视四周,然后脱口而出:“这真是垃圾!你是骗不过任何人的。” “史蒂夫,”我说,“这间酒店的受众,是那些想要带孩子来迪士尼世界,但又没钱住几百美元一晚酒店的游客。这里的房间90美元一晚,而且环境幽雅美观,干净舒适。” “我欣赏不来!”史蒂夫厉声说道。绝大多数人都能领会到酒店的品质以及我们在设计上的用心,但史蒂夫不是绝大数人。他是戴着自己的滤镜去审视这家酒店的。“这家酒店不适合你,”我说,“很抱歉带你来参观。”我对他的自以为是有些生气,但也知道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打造的全是质量最高的东西,不一定人人支付得起,但他绝不会为了价格亲民而在质量上打折扣。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给他看过任何类似的东西。”
最后,让我们都翻开此书,洞悉全球最佳CEO的神秘领导力秘密吧,每个人都会有所收获、有所触动的!
第五篇:《不再孤单的旅程》读后感
朋友是一项伟大而又可爱的职业。每个人的人生旅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朋友陪你走过辛酸、快乐、无奈、彷徨„„不论你是生活在阴暗的角落里,还是生活在灿烂的阳光下,友谊都是那么的不离不弃、弥足珍贵。
这是我对朋友一职的理解,通过《不再孤单的旅程》认识到的“朋友”的含义。
这本书没有记载着一个传奇人物,亦没有记载着一篇动人散文,而是由五十个平凡的故事组成。这是五十个存在于真实生活的故事,却赞颂着我们生命中那些非比寻常的人——两个完全不同的女孩在滑雪途中建立的毕生友谊;两个智障儿童之间的温暖情谊;新娘和丈夫前妻的真实友情„„
作者把一个又一个故事向我娓娓道来。她带着我发现了更多真实、珍贵、永恒的安慰与支持。那么多触动人心的精力,让我心中不禁响起共鸣。
光阴太瘦,指缝太宽。嫣然之间,三年时光仓促而逃。毕业季,让我跟母校分离,跟相处三年的好朋友分开。新的环境让我感到茫然,害怕孤单害怕陌生。但是一个个朋友给我忠告,给我力量,给我支持,让我懂得了即使我们不再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即使我们不能在彼此身边,但我们还是彼此最清楚对方顺心与否、快乐与否并无时不刻牵挂在心的朋友。
书中第一个故事是主角通过亲自制作的自信瓶来鼓励好友面对困难时要坚强。她们也是很少见面,却能了解对方得如此透彻。朋友便是如此,有时把你挡在身后为你披荆斩棘,有时会在你身旁为你撑起雨伞,甚至有时会在你身后望着你成功的背影欣然一笑然后跟随你的脚步默默等待你回头与他分享人生„„
他们总会为你奔波劳累却不会责怪你把谢谢藏于心中;他们总可以忍受你的不断打扰;他们总会用命令的口吻要求你保重身体;他们总不介意你因各种事宜对他们的暂时忽略„„在我们的生活中,朋友更像后备军,可总让我们惊叹的是,朋友总能耐心的等在我们身后给予我们理解。
身边有一个朋友是福气,成为别人身边的朋友更是一种荣耀。
朋友,总能让我们的人生旅程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