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历史”观、全球化进程与社会主义运动

时间:2019-05-13 21:5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世界历史”观、全球化进程与社会主义运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世界历史”观、全球化进程与社会主义运动》。

第一篇:马克思“世界历史”观、全球化进程与社会主义运动

国内对全球化的讨论正在深入。这一讨论一直存在不少热点和分歧。不同意见的讨论与商榷,对理论研究大有裨益。应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来诠释全球化的内涵,考察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有助于深化全球化的讨论。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点一般有两层含义:人类不断打破地域、民族、制度、文化障碍进行交往的进程;各国经济形成不可分割的全球有机整体的进程与趋势。国内有学者认为,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拓展了世界市场,揭开了全球化进程的序幕”,全球化进程应与资本主义进程“属于同一过程”,因为两者有着“时间上的契合性与历史的同步性”。(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经济全球化进程究竟在何时启动,争论不少。其实,这应依据客观的历史与经济全球化基本特征的出现而定。如果我们从世界文明史的进展及以上经济全球化的第一层定义出发,那么很容易得出结论:经济全球化进程并不与资本主义进程同步。因为在世界文明史的进程中,各民族打破地域、民族、制度、文化障碍,进行交往,并不是始自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早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前,不同民族之间就采取各种方式相互交往。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往,既包括和平方式,例如,不同民族间的产品贸易、外交和文化交往;也包括战争方式,如掠夺、侵略和征服。马克思曾指出,“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应“被看作是历史的动力”。

如果从以上经济全球化的第二层定义出发,以各国经济形成不可分割的全球有机整体作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启动标志,那么同样可以得出经济全球化进程与资本主义进程不同步的结论。因为各国经济形成不可分割的全球有机整体,只有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时才有可能。而统一的商品、劳动力、资本的世界市场,直到工业革命进入高潮之时的19世纪中叶才形成。既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直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这时各国经济才初步形成全球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才有可能启动,那么,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揭开了全球化进程的序幕”的论点,就难以自圆其说。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内容十分丰富,贯穿在众多的专著中。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代表性著作中有较集中的论述。如果我们完整阅读这些文献,就会发现,马克思主要是在论及大工业的历史作用时,提出其“世界历史”观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论及机器大工业的伟大历史作用时强调,是它引起广泛的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促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从而把一切民族与国家联成一体,是“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一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经济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的这段话的主语“它”,应是机器大工业!但是,国内有的学者却认为,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可得出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的结论,因此,“世界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进程相同,也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等同。(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empirenews.page--] 这种理解与以上《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引文的意思以及全文内容的原意并不相符,因为资本主义进程,并不能与机器大工业等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在机器大工业发生前,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根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不是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而是18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启动了“世界历史”。但是直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进入高潮时,“世界历史”发展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才启动。可见,马克思关于由机器大工业启动的“世界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进程以及全球化进程并不重合。总之,应依据世界文明史,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为指导,理顺资本主义进程、“世界历史”进程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全球化问题的讨论夯实基础。

就全球经济的联系与制度安排而言,经济全球化进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中期,工业化进入高潮,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经济全球化开始启动。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商品、劳动力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西方少数工业化国家完全依赖世界市场,大多数非工业化国家并不完全依赖世界市场,不少国家仍处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之中。因此,这一阶段的经济全球化程度较低。

第二阶段。二战以后,新科技革命将工业化进程引向新高潮,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生产力进入“黄金发展”时期,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提高,不但制度安排基本完成,包括国际金融及国际贸易机构与体制建立并完善,而且经济全球化的物质载体已具备,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但是东西方冷战与“两个平行市场”的存在,使这一阶段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严重受阻,因此,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出现,充其量只出现了经济“半球化”现象。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新科技革命进入信息革命时代,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出现了全球的制度创新与扩散,以及跨国公司的更大规模的渗透,企业经营国际化程度普遍提高,新自由主义思潮盛行,资本的国际流动借助因特网而速度空前、规模巨大,经济全球化程度空前提高。由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及亚洲一些国家仍处在经济全球化的“边缘状态”,因此,至今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仍没有实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仍然很漫长。

二、经济全球化、“世界历史”与社会主义运动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运动,是全球化讨论中的一个热点。有的国内学者认为,“‘世界历史’或全球化”,“是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与历史根据”,(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是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与实践展开的条件”,“其发展趋势在根本上与社会主义的趋势完全一致”,“并包摄社会主义价值原则”。(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其基本论据是:

(1)世界历史形成,为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创立提供了条件;

(2)资本主义的“负面效应”与“世界历史的进步性”,将落后国家推向社会主义;

(3)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内在的矛盾与危机必将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经济全球化没有消解这些矛盾,也不能改变其灭亡的命运,但是资本主义可以“在全球化中转移自身矛盾,由此延缓它的存在。”而“社会主义则将以其历史逻辑的力量,最终取得全球的胜利”。(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empirenews.page--](4)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与世界市场将把各国无产阶级联在一起,使无产阶级革命“具有全球性性质”。马克思说过,“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因此,由马克思“世界历史”观,可得出社会主义必胜的结论。

以上的观点与推论是否站得住脚,值得逐一推敲;同时有必要认真核对一下,其中引用的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是否准确,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否准确无误。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固然离不开[1][2][3]下一页 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但是,20世纪的世界历史表明,资本主义主导着世界体系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多数落后国家尽管深受资本主义剥削与压迫之苦,但在二战后还是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

历史昭示,落后国家要在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中选择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往往需要某些相应的国际条件和一定的国内社会条件。当国际资本主义处于空前危机而国内社会处于历史转折时,例如,帝国主义陷入两次世界大战时,落后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可能取得重大成功或突破的机会。一战中,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二战后,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通常状况下,仅仅依靠资本主义的“负面效应”与“世界历史的进步性”,并不可能将落后国家推向社会主义。在21世纪更是如此。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教训很多,其中,一些落后国家在一定的内外历史条件下,尽管跨越了“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是普遍忽视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与利用,过度强调与资本主义制度及意识形态划清界限,排斥市场经济,完全否认了对现存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果付出沉重的代价。苏东剧变的惨痛教训令人深思。

其次,资本主义既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能转移内部矛盾,延缓生存期,那么如何理解全球化是“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与历史根据”的结论?如何推导出全球化“发展趋势在根本上与社会主义的趋势完全一致”(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的论点?显然这一推论过于简单牵强。

第三,仅仅用社会主义自身的“历史逻辑的力量”这一抽象的概念,得出社会主义“最终取得全球的胜利”的结论,尚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社会主义自身的“历史逻辑的力量”是什么?必须加以明确的阐述。国内有的学者,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的论点,以证明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结论,其实并不恰当。因为这两句话出自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与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而这段论述的基本论点,却是恩格斯晚年郑重声明放弃的过时论点。[!--empirenews.page--] 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在回答单个国家能否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时,说:“不能”,“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共产主义革命也会大大影响世界上其他国家,会完全改变并大大加速它们原来的发展进程。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有同样含义的话:机器大工业与世界市场会扩大交往,“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立即’同时发生的行动才可能是经验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篇文章都是马恩在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写的。当时他们设想,机器大工业与世界市场已将所有“文明国家”的经济联成一体,同时造就了相同的社会阶级状况: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世界市场已把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并消灭了他们的地域性特征,一旦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就可能使所有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同时行动起来,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爆发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世界共产主义革命的目标。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曾与此论点相关。但是,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以后的事实却与马恩的这一判断并不一样。1895年恩格斯临终前,根据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新情况,在《<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郑重宣布,放弃半个世纪前的“所有‘文明国家’同时爆发革命”的论点。他认为,“历史清楚的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资本主义大工业”在1848年还是有很大的扩展能力”,因此“要以一次简单的突然袭击来达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22年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用事实证明了1848年前马恩关于发达工业国无产阶级“同时革命”的判断有误,恩格斯晚年的纠正是明智的。

今天,当人们在运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时,如果不能全面理解该理论的内涵,仅仅断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某些论据,甚至是被马恩晚年纠正的论点,由此所得出的结论,就可能有失偏颇,并且可能有违马恩相关论述的基本立场。

三、全面客观地对待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效应

对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作用,人们已达成共识。它既使全球经济的要素配置更合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也使南北差距日益扩大。应该承认,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处于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地位。这是历史造成的客观现实。但是,无法回避的经济全球化潮流是否仅眷顾发达国家,给它们带去的都是机遇,却将挑战都留给了发展中国家?国内有些学者对此似乎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优势的发达国家能借助经济全球化“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而处于劣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安全不但遭到“一定的威胁”,而且“如果听任经济自由化的摆布,就会深受其害”。(注:夏兆龙《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部分》,载于2002年1月24日《社会科学报》。)事实究竟如何?如果我们全面客观地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效应,那么就应承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遭到削弱,发达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安全也遭到跨国公司、资本和劳动力全球流通的“一定的威胁”。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处置不当,发展中国家会遭灾,发达国家也“会深受其害”。就具体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全球化的“双刃剑”效应,应理解为对任何参与者在带来挑战的同时给以机会,在给以机会的同时伴随风险。能否趋利避害,驾驭这种双重效应,取决于各国政府的应对政策。[!--empirenews.page--] 其实,当全球南北差距扩大时,发达国家内的贫富差距也在扩大。据英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的统计数据,基尼系数从1995—1996年的0.33,扩大到1996—1997年的0.34,再到1998—1999年的0.35,贫富差距在拉大。

当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时,发达国家也面临巨大压力。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连续十余年疲软,国内失业情况加剧。欧盟同样面临两位数的失业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亨利·费伯预测,未来三年内,美国有近25%的失业者难以找到工作,近75%的人在找到新工作前被迫忍受没有任何收入的生活。其实,正是发达国家面临的巨大压力,使其成为世界反全球化活动的策源地与中心,折射出发达国家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时遇到的挑战与困惑。90年代以来的世界反全球化活动,主要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反全球化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那些受全球化冲击较大的产业部门和弱势群体组织,如工会与农会。美国的劳联和产联是大闹1999年西雅图世贸组织部长会议的主角;法国的“农民联盟”则是2001年11月巴黎反全球化示威游行的主要参加者。此外,还有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掌控的新国家主义者、极左和极右势力分子、无政府主义者和环境保护主义者等。这些反全球化的组织和活动,主要并不是为了捍卫发展上一页[1][2][3]下一页 中国家的利益,而是为维护自身的权益。墨西哥前总统塞迪略在2000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发言时曾指出,“最近形成了一个奇特的联盟。极左派、极右派、环境保护组织、发达国家的工会和自封的文明社会代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集在一起,这个目标就是不让发展中国家人民获得发展。”(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尽管不少第三世界领导人也批评全球化,但是他们并不是全盘抵制全球化,而是要求公平有序的全球化,参加者都能公平分享全球化的果实,参与全球化游戏规则的制定与修改,避免发达国家独占全球化“红利”,而自己被边缘化。

东亚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正是在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才可能趁势发展起来,成为新兴国家。中国社会主义的巨大发展与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更证明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虽有风险,但也是机遇。亚非一些日趋落后贫困的发展中国家的事实也说明,如果发展中国家因为怕冒风险而游离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之外,如果不能积极应对与参与,也就意味着丧失与放弃发展机会,就有被边缘化和淘汰出局的危险。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排斥经济全球化,也可能重蹈苏联崩溃的覆辙。

对待经济自由化的态度与对待经济全球化一样,排斥经济自由化必然抵制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是经济自由化与市场经济机制。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只有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并适应经济自由化与市场经济机制,只有接受挑战,抓住机遇,才能求得发展。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对经济全球化双重作用的评价必须客观,避免情绪化而有失偏颇。[!--empirenews.page--]

四、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是全球化问题研究中的另一个大课题。

国内有些学者在肯定全球化“是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与历史根据”“,其发展趋势在根本上与社会主义的趋势完全一致”“,并包摄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同时,也不无忧虑地认为,“全球化为资本主义势力颠覆、瓦解、演变社会主义提供了某些有利条件”,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遏制以至和平颠覆的目的与主张,将在全球化进程中得到强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0页。)毫无疑问,在一个半世纪多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占绝对优势,并主导这一进程;社会主义形态作为只有不到一百年历史的新生事物,仍处在相对的劣势地位。必须指出,由于历史文化与政治理念的差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至今仍有一批死抱冷战思维不放的人士,他们对社会主义 制度持敌视态度。冷战虽已结束十几年,但“帝国主义肯定想要社会主义国家变质”的战略意图并没有改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0页。),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同时,改革开放,尤其是“入世”以后,中国已向国际社会作出相应承诺,正在从组织建构与管理制度上与WTO接轨,在更大程度上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应采取与时俱进的理性态度。

首先,应承认国际社会中“资强社弱”的客观态势。其次,不应过分强调“两制”之间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对立的一面,而应充分利用不同制度之间日趋密切的经济联系与俱荣俱损的特点,抓住机会加快发展自己。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看到,在全球经济中,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恰恰是美、欧、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它们的出口,占我国出口贸易量的75%。其中,中美两国贸易犹为重要。美国是中国最大的投资国与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美国经济景气,亚洲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就宽松,发展就相对顺畅。“9·11事件”以后,美国经济严重受损,中国的出口状况马上由睛转阴,出口立即转为负增长。在一定意义上,“两制”的经济合作竞争状况将决定双方综合国力的对比状况,反之亦然,双方综合国力的对比状况将最终影响“两制”的竞赛结局。在和平发展时期,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尽快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实力,应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只有有了强大的综合国力,社会主义的大旗才能抵抗更大的狂风暴雨的袭击。对西方一些仍抱有冷战思维的人士的“和平演变”企图,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与此同时,我们自己也不能囿于冷战时代的意识形态的思维惯性不能自拔。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的转换,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已下降,经济与科技因素成为主导因素。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更多地已不再表现为冷战时期那种你死我活的“零和”关系。处于相对劣势的社会主义制度,现时并无能力也无可能取代强势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社会主义力量应在图存自强的目标下,积极推动相互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以求共存双赢的局面,这是处于劣势的社会主义力量最现实与理智的战略选择。

第二篇:马哲论文 马克思注意与经济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地理条件的阻隔,不同的民族、地区和国家是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中生存和延续的。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确立,人类历史发生了一个转折,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

世界历史的形成也就是现代社会交往不断扩大的过程,就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渗透的过程。正是在这种普遍性的交往活动中,人类才能在现代化的轨道上谋求共同发展。“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列宁曾用一个著名的公式说明世界交往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马克思在分析印度的历史时曾指出:“孤立状态是它过去处于停滞状态的主要原因。”[5](P768-769)毫无疑问,中国的历史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正如邓小平所言:“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电子计算机、通讯卫星、互联网的出现,人类交往更加密切,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更呈现为世界历史的最重要趋势。经济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依存在当代世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生产的国际化。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必然要求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现代产品的成本取决于世界市场的交往程度。正是在世界经济的普遍交往中,才会使产品的成本效用降低。

二是资本的国际化。国际资本已成了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基本走向。资本在国际交往中得以优化集中,将大大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的国际化。

三是世界贸易的比重增强。世界贸易的繁荣是建立在生产的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化的基础上的。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是反映世界开放的综合性标志。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通过资源和资本的优化配置,推动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如:它们控制和操纵国际经济组织,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经济规则,并力图将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固定化、合法化;它们在全力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以不等价交换关系,迅速获取最大利益;它们还在开放的金融市场上,利用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全方位地进行金融扩张和金融投机,造成他国利益的损失,自己从中获利。

不难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有着很大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展开,就是资本主义向整个世界展示其“资本文明”的过程。黑格尔认为,历史并不是人的各种意志相冲突的无序的过程,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客观规律的,主宰历史命运的力量就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具有世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历史的世界性。黑格尔指出:“‘世界历史’不过是自由概念的发展。但是‘客观的自由’——真正的‘自由’的各种法则——要求征服那偶然的‘意志’,因为这种‘意志’在本质上是形式的。”由此可见,或许各个民族有不同的具体情况,但最终都要被“自由概念”所统一,最终都要走向世界历史的共同道路上去。黑格尔的世界历史化实质上也就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因为他认为,世界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已达到了尽善尽美的顶峰,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无限的永恒性。

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在世界经济交往中居于中心地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种资本主义控制世界交往的状况,并不是经济全球化的全部含义。

理想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建立国家和民族间相互独立和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人们在普遍交往中将自己的优势换取对自己不足的弥补,正是在这种互补关系中,世界性的交往才能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从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态势来看,发达国家诚然力图利用其种种优势控制发展中国家,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即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颠倒的经济依赖”关系也越来越明显。因为第三世界的市场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发达国家如果失去第三世界广大的市场,它们的整体经济发展就会出现结构性危机。邓小平深刻地指出:“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西方政治家要清楚,如果不帮助发展中国家,西方面临的市场问题、经济问题,也难以解决。”[2](P79)从哲学层面上说,我们可以看到在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内生的一种价值误导,即制造出一种价值理性,这种价值理性表现为一种抽象普遍性。资本主义把理性推到了极致,他们认为理性既是自然的巨大力量源泉,又是人生幸福的最后根据。他们将整个世界纳入到由理性决定的抽象普遍性模式中。在这一价值坐标中,一切具体的民族和国家,都是这种抽象普遍性的特殊表现。事实上,在公平交往中所形成的全球化,表现为一种共生性和整体性。也就是说,世界历史是各个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总和。列宁从“器官”的意义上来看待部分,认为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个民族是它的器官。如果说,在世界历史之前,人类的存在方式主要表现为“普遍—特殊”的关系的话,那么世界历史的转折标志就体现在“整体—部分”上。

总之,世界经济全球化并非是全球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化,而应该是建立在各国、各民族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基础上的现代交往。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一方面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通过经济全球化,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广泛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并尽可能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另一方面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战略方针,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不断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和政治改革,以一个独立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国会0302班

孙军

学号 [2003100562]

2004年12月1日

第三篇:马克思实践观与创业的关系

马克思实践观与创业的关系

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实为对象,并把人的目地、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于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实践与创业的联系:创业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应该是想想就算了事,只有梦想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勇敢的投入进创业的实战中,用艰苦的实践来实现我们的梦想。大学生创业源于实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实践哲学是科学的实践观,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它对改变旧的生产方式,指导人类进行社会改革,科技创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就业压力等影响,自主创业不断兴起。当今大学毕业生在即将步入社会时,马克思的实践观对指导大学生避开就业压力进行自主创业仍具有现实意义。学习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的科学内涵,掌握实践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实力,提升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第四篇:学党章与社会主义荣誉观体会

文章来 源

w w

w.5 Y K J.Com 1

学党章 用党章 切实树立社会主义荣誉观

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学党章、用党章,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最重要最关键就是要全面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按照党章规定的干部条件严格要求自己,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和心理素质。结合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重要论述,我体会要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而正确的世界观树立又要建立在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的基础之上。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对客观世界看法和态度。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着党员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主观世界的改造而形成的。对党员干部来说,切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着力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不断坚定理想信念,真正形成并永远坚守共产党人的思想道德和品质。这既是推动我们事业前进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每位党员干部成长进步的必由之路。

切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必须身体力行的实事。荣辱观渗透出人的灵魂,无时无刻不在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而具有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崇尚科学、辛勤劳动的优良作风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的崇高品格,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根本在于非常重视,世界观的改造。我记得优秀共产党员郑为民说得好:“政治信念的动摇,必然导致思想道德防线的全面崩溃。”而成克杰、胡长清、丛福奎等从党的高级干部堕落成为腐败分子,无一不是起于世界观的蜕变,荣辱观的丧失,他们有的信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有的信念动摇,大肆索贿受贿,为自己留所谓的“后路”;有的权欲熏心,由精神空虚演变为求神拜佛、疯狂敛财。总之,世界观的蜕变,荣辱观的丧失,必然导致腐化变质。因此,对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来说,切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切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必须狠下功夫,有时甚至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质上就是这样一个正确处理利益冲突,不断抛弃不正确的思想认识,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锤炼党性的过程。在今天和平环境下,党员干部处在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一定的领导岗位,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面临的权力、地位和利益的考验,更加直接、更加严峻、更加艰难。我们每位党员干部要在个人的需要与党组织的需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采取毅然决然的态度,作出正确的选择。

切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终生的课题。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在不断涌现,我们的思想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同时,从个人来说,每前进一步,又会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因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永远也不能停止。从众多先锋模范人物身上也可以看出,他们的世界观改造,荣辱观树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伴随着成长进步的全过程。我们每位党员干部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不断锻炼意志品质,陶冶革命情操,提高精神境界,真正树立起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切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和途径。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要深刻领会和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以指导我们观察事物、判断形势、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其次要加强实践锻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荣辱观的树立,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经过反反复复的实践锻炼,共产党人的荣辱观才能更加坚定,更加牢靠。我们每位党员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干部特别要深入基层和群众,到艰苦环境中磨炼意志,砥砺品行,在与群众同甘共苦中吸取营养。切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还必须加强党内生活的锻炼。开展党内同志间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党的好传统,今天仍然要坚持和发扬。我们每位党员干部要坚持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自觉地锻炼自己,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现在,我们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我们要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长处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不足和缺点。主要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缺乏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深入了解,因为我们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党内生活、艰苦环境和基层群众工作的锻炼,所以更要以党章为镜子,为准则,为目标,切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创造无愧于党员称号的业绩。

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指明了人生道路的追求方向,提供了奋发有为的动力源泉,铸造了拒腐防变的警种利器。我们所有党员干部都应该积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的号召,努力学党章,用党章,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而且要在时间概念上,共产党的先进作用,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贯穿于党员干部政治生涯的终身任务,贯穿于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始终。要在空间概念上,共产党员的先进作用,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包括了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在内的全面的要求。不仅要体现在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上,也要体现在平时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要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化电网公司、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文章来 源

w w

w.5 Y K J.Com 1

第五篇:马克思资本运动与经济发展理论探究论文

1资本是一种运动

1.1资本运动是再生产连续进行的决定性条件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要连续不断地进行,资本就必须不断地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资本在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发生停留,如果停留在货币形式上,就无法购买到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就不能转化为生产资本;如果停留在生产资本形式上,就无法实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就不能转化为商品资本;如果停留在商品资本的形式上,就无法继续购买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就不能转化为货币资本。所以,无论资本在哪个阶段发生停留或阻碍,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就不能进行,只有保持资本运动的连续性,然后才会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1.2资本运动是保存资本价值的决定性条件

对于资本来说,保证其价值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不断地运作,资本存在的物质基础就是使用价值,并且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但是若商品卖不出去,那么商品的资本无法转换,也就导致商品的资本无法转换为货币资本,资本的运动也会停止,这样也就导致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被破坏,并且资本价值也会部分或全部地丧失。另一方面,如果资本不运动,还会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蒙受价值损失。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后,新的同类性质的廉价商品出现了,这时,虽然库存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没有变化,但它的价值却减少了。同时该状况也就意味着价值是资本所获得,利用自身的运动来保持其独立性。

1.3资本运动是增大自己的决定性条件

资本价值之所以增大,是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资本的生命活力就是劳动。从资本价值的增大来看,资本吸收剩余劳动越多,资本的生命力就越强。可见,资本运动的速度越快,资本的生命力就越旺盛。相反,资本运动就会停止,资本的生命力就会结束。

2加快资本运动的作用

2.1加快资本运动,可以减少流通资本的占用量

马克思曾经说过,生产必须不间断地进行,这样产业的资本也会有一部分加入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一部分处在生产期间,另外一部分则是在生产领域。企业的资本在运行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在生产领域进行停留,同时也要在相关的流通领域停留。并且为了保证生产不会流通中断,那么要将这两部分的资本在生产领域以及流通领域进行全面地分割,分割的比例必须相同。同一资本不同时处于流通领域以及生产领域。企业的生产时间固定,那么资本的周转时间将会随着流通时间而变化。若是企业的流通时间一定,那么资本周转会随着生活时间而变化。可见,通过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流通资本的占用量就会减少,从而企业资本的占用量也会减少。

2.2加快资本运动,可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资本运动的快慢,能够影响到资本潜能的发挥,影响到其作用能力的大小。资本的职能是自身价值的增大,但这种职能的完成,却离不开各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如果没有货币资本的职能,就不能购买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如果没有生产资本的职能,就不能生产出具有更大价值的商品;如果没有商品资本的职能,就不能实现包含在商品资本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资本运动时间的长短,能够影响处在各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潜能的发挥,影响资本的作用程度,影响资本的扩张和收缩。资本运动越快,发挥潜能的机会就会越多,它的使用效率就会越高,同一生产规模所需要的资本就会越少。

2.3加快资本运动,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企业的利润率是企业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在企业资本占用量一定时,企业生产的剩余价值增大了,企业的利润率就能提高;反之,企业生产的剩余价值减少了,企业的利润率就会降低。同理,如果企业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不变,而占用的资本量增大了,它的利润率同样会下降;反之,企业的资本占用量减少了,其利润率就会提高。加快资本运动,就能从两个方面促使企业利润率的提高。一是可以减少企业资金的占用量;二是相对定量的资本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利润就是由于劳动者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将一些价值进行转换,资本的运动速度越快,那么也就意味着生产资料能够更加吸引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2.4加快资本运动,可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在企业的资本中,其中可变资本是用来支付劳动者工资的部分,对于该部分的资本价值主要是由劳动者在生产的过程中将其重新生产出来,以此来成为工资补偿基金。但是在生产之后,该部分创造出的工资补偿资金主要是存在于产品的形式上。只有在该部分商品的价值充分得到实现之后,才可以进行工资的支付。因此,企业资本运动的快慢,直接关系到同一劳动报酬资金发挥作用的程度。企业资本运动速度越快,等量的劳动报酬基金重新支付的次数就越多;反之,则相反。劳动报酬基金在生产出来之后,如果不能及时地实现在货币形式上,企业必然要追加可变资本,保证再生产的继续进行。如果企业没有追加的可变资本,工人就不能顺利地实现再就业。因此,在那些资本运动快的企业,同量的劳动报酬基金吸纳的就业人口就多;反之,吸纳的就业人口就少。

3加快资本运动的途径

3.1实现生产手段的现代化

对于不同企业来说,产品的生产时间主要决定于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产品的性质等条件。这些条件会随着生产力而不断发展。如果企业能积极地采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不断地改善操作方法,改进生产的工艺流程,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期间以及劳动对象受自然力作用的时间就会缩短。同样,对旧设备和旧机器进行技术改造,也能有效地缩短企业的生产时间。当然,伴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会引起固定资本支出的增加,但从长远看,却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商品占有率,为企业争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3.2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水平

目前,在自然条件以及物质条件相近的状况下,其管理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别,这样企业在进行资本的运动时对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经营管理水平高的企业,资本运动速度快,经济效益就高;经营管理水平低的企业,资本运动速度慢,经济效益就低。因此,应当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的劳动组织,加强专业化协作,合理使用资本,克服原材料和工时的浪费,从而缩短生产时间,加快资本的运动。同时,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仅不需要追加资本,而且还可以调动企业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各种潜力。

3.3合理储备生产资料

马克思指出“:必须有一定量的要用在生产上的生产资料处于或大或小的储备状态,以便逐渐进入生产过程。”产品的生产时间还应包括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生产资料储备量会影响生产时间的长短,从而影响资本运动的速度。生产资料储备如果过多,就会形成积压,延长生产时间,延缓资本运动速度;生产资料储备如果过少,那么将对生产过程的连续没有保证,企业必须要根据一些资料的更新时间以及与市场的距离来决定生产资料的准备情况,交通也是一个影响很大的因素,要能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进行,同时也要适当地缩短生产时间。

3.4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

在企业的资本运动时间中,流通时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是由购买的时间以及销售的时间构成,并且销售时间起决定性意义。售卖时间又包括商品运往市场的时间和待销售的时间,前者取决于产品生产地和销售地之间的距离,后者则取决于市场的供需状况。显然,流通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资本的运动速度。为了加快资本的运动,必须加强市场调研和预测,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诚然,有了适销对路的商品,还要疏通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这对缩短流通时间,加快资本运动,也是十分必要的。

下载马克思“世界历史”观、全球化进程与社会主义运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世界历史”观、全球化进程与社会主义运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