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末代皇帝》用光纤书写 影评
[心影12期]用光线书写 2002-01-04 19:12:18
用光线书写
◎ 刘勇宏
选自摄影系97级研究生毕业论文《用光线书写--维托里奥.斯托拉罗电影摄影艺术研究》第三部分“用光线参与叙事和表意的电影摄影理念”
指导老师:张会军 穆德远
“对我而言,摄影真的就代表着„以光线书写‟。它在某种意义上表达我内心的想法。我试着以我的感觉、我的结构、我的文化背景来表达真正的我。试着透过光线来叙述电影的故事,试着创作出和故事平行的叙述方式,因此透过光影和色彩,观众能够有意识地或下意识地感觉、了解到故事在说什么。”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
“用光线参与叙事和表意”是斯托拉罗摄影艺术的最基本理念之一,这在他的许多作品里都得到鲜明而充分的体现。他认为电影摄影是在胶片上“用光写作”,是“以光线书写的文学”,电影摄影师是运用光影、色调、色彩,并调和了他个人的经验、感性、智慧和情感来创作的作家。
“以光线书写”的核心是用光线创作的影像“讲述”电影的故事,表现时空、情绪、人物性格、主题、节奏或其他无法言传的东西。
光线是斯托拉罗最关心的,也是主导的摄影元素。
之所以确立“以光线参与叙事和表意”的摄影理念,首先是因为他对光线有自己完整的哲学认识:“光是一种最重要的东西,他给你一种世界的观念,它造就你并改变你,如果你出生在瑞士或列宁格勒,在白夜中生活几个月,看到永无止境的黄昏、充满阴影的世界,那你会大大地发展起一种同你出生在非洲完全不同的感觉,在那里全都是光。光会改变我们的身体,改变皮肤的颜色和血压,影响眼睛,甚至会决定我们理解世界的方法。光,它是力和能量。”
在他看来,光就是能源,人类不仅仅是由这种能源产生的,而且靠这种能源存在,虽然我们不是每时每刻都意识到这一点,但它始终推动着世界,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一种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着一个种族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着一个人的视觉和心理的经验。影像的形成、复制和呈现也取决于光,它是光(能量)的印记,创造摄影影像的关键是光的结构和组织,它传递着影片的信息、形象、气氛、情绪、态度和意义。
斯托拉罗对摄影光线研究的出发点来自于他对光线的形而上的思考,他的光线哲学决定了他的摄影理念。
确立“以光线参与叙事和表意”的摄影理念还与他对摄影在电影中的美学和材料特性的认识有关。在他看来,摄影光线本身虽然是一种能源,但你很难靠能源来传达感觉,必须将它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影像。光线会被物体或人阻挡,经由某种镜片纪录在底片上,然后冲印出来。这就像作家的纸笔或画家的画布一样,因此,摄影就是“以光线书写”。如果改变了一部影片的光的基调,那么就改变整部影片给人的感受,也会影响影片的情节。他说:
“电影摄影是一系列不同的视觉形象,不同的画面,即运动、变化着的光叙述,我每次仔细考虑一部影片究竟该怎样拍的时候,完全像写作的构思一样,考虑全片的光线的发展和变化。”
在摄影创作中,斯托拉罗用光创作出和故事平行的叙述方式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整体摄影光线的组织对时空的表现
“我认为拍摄一部片子,可以说是在解决明与暗、冷调与暖调、蓝色与橙色或者其他对比色调之间的各种矛盾。必须使人感觉到活力,感觉到变化或者运动,使人感觉到时间正过去,白天变成黑夜,黑夜又变成早晨,生命变成了死亡。拍摄一部影片很像是在纪录一次旅行,同时按照最合适这部特定影片和它所包含的思想的方式去用光。”
时空是电影叙事的基本载体,在斯托拉罗看来,摄影光线是电影叙事和表意的视觉化语言,是作为一个整体有机的结构表达电影时空的组成、变化和运动的,这个整体结构的组成要素有光线的形态、质感、方向、强度、色温、影调等等,它们的复合、组织和构成呈现出电影的时空运动,让观众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流逝、倒流、断裂和重新聚合,同时表达出电影的时空特征、氛围、情绪、感受、象征和意义。
影片《末代皇帝》是运用光线组织表现时空的出色范例。
这部影片是1987年中意合拍、贝尔托鲁奇导演的史诗性的电影,该片在1989年获得9项奥斯卡大奖,其中包括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摄影奖。该片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线性叙事时空结构,采用了一种倒叙式的、套层式的时空结构,设计了两条并行发展的叙事时空系统:组织时空和插入时空,前者是影片时空结构的线索,后者是溥仪回忆的主观心理时空。组织时空的顺序为:东北抚顺(1950年-1959年)-北京(1959年-1967年);插入时空的顺序为:宫中(1908年-1927年)-天津(1927年-1934年)-满洲国(1934年-1945年)。斯托拉罗在进行光线设计的时候,为这两个时空设计了不同的光线形态和结构:
组织时空的光线设计基本上以自然光为依据,光比大,色调以冷调(蓝、绿)为主,气氛以日景为主,光线运动少,影调反差大,带有自然主义用光倾向;插入时空的光线设计以戏剧化用光为依据,光比小,色调以暖调(红、黄)为主,光线跳跃,影调黯淡,带有表现化用光的倾向。插入时空建立在组织时空的叙事逻辑基础上,两个时空系统不是分离的、无法辨别的,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不仅仅靠情节、细节、回忆和心理的契机建立,而主要靠摄影光线的特征、运动和节奏,场景的气氛和画面的影调的衔接和暗示建立的。
影片《末代皇帝》的导演贝尔托鲁奇说:
“影片的主要思想是表现一个人在他的记忆中经历一番旅行,其间他不时重新思考他的人生。”
我们从分析可以看出这两个交错的叙事时空系统的光线特征的差异、对比和反差,而这种差异、对比和反差正是影片的整体光线设计立意和风格所在,也正是该片“用光线写作”的视觉语言,它出色地完成了参与叙事的任务,并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张力,表现出现实和记忆(主观)、自由和囚禁、潜意识和知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承载着多重的象征和隐喻。
在影片的结尾,当插入时空的叙事完成,溥仪的回忆结束,插入时空与组织时空融合,先前两个时空构成的光线对比和反差逐渐减弱,当影片的叙事只剩下组织时空的时候,摄影光线逐渐变得写实,完全以自然光的形态为主,色彩由原先的饱和恢复正常,影调的反差也适中,而叙事的主要内容是溥仪获得了自由,结束了漫长的回忆之旅,治愈了心理伤害,成为正常人。
从光线对时空的表意上分析,斯托拉罗认为在影片《末代皇帝》中,光代表知识,光线投射到人物身上产生阴影,象征着人潜意识的挖掘。他谈到影片《末代皇帝》的光线整体构思的时候说:
“中国的皇帝生活在特定的界限――城墙之内,总处屋顶、阳伞的阴影下,所以我们为影片确立了一种半阴影的基调。而光,则体现出一种自由精神。光,对于总被乌黑在阴影里的小皇帝溥仪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生理需要,而且意味着自由、解放。随着小皇帝的成长,对社会的不断认识,他不断超越外界对他的控制,在这一过程中,光线处理上慢慢加入了自然光的成分。”
斯托拉罗认为在影片中光象征着知觉的一部分,阴影象征着潜意识的一部分。在紫禁城里的阶段,溥仪在精神上一直是与外界隔绝的,他几乎始终处在成人、围墙、柱子、屋檐的阴影里,这阴影其实是时空压抑的隐喻。当私人教师庄士顿进入皇宫,给溥仪上课,溥仪不断获得知识,便不断获得光线,去挣脱时空的囚困。在不断获得对自我逐渐认识的过程中,象征潜意识的阴影范围也在扩大。因此,他在满洲国时,阴影部分战胜光的部分,溥仪完全被阴影笼罩,气氛主要以阴天和昼夜交界的傍晚为主;而在抚顺监狱里被改造时,光与阴影不再对立,而是趋于融合,影调也变得明快,意味着人物在自我分析和接受自我的心理运动过程中,对自我与潜意识进行着知识性的探索。最后,溥仪到花园工作,在这个自由、开放的空间里,光与阴影的对立趋于平衡。
影片用光线的结构、组织、运动和变化,展现出不同时空的不同气氛和寓意,同时表现了溥仪的心理变化过程。
摄影光线对人物的塑造
“我接受一部影片时,总是努力听取各种意见,总是努力拍出导演要求的那种样式或者风格。什么古典的、写实的用光方法我都不在乎。你一旦发现一种适合那部影片的格调,你就马上会这样拍一场戏。”
人物形象是电影叙事的主体,电影人物形象不同于文学的人物形象,他是活动的视觉化的形象,除了演员的表演和服、化、道造型以外,摄影光线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这一点也是斯托拉罗的摄影理念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他看来,人物形象的创造离不开摄影光线对角色的塑造,摄影光线不仅应该可以刻画出人物的气质和性格,还应该呈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冲突,而这正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动力。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何用光线塑造电影叙事中运动变化的人物形象是斯托拉罗感兴趣的领域,具体来说就是人物造型光的整体设计,这里涉及叙事、情节、时空、环境、气氛和角色心理等诸多因素,即需要统一,也需要变化。
在斯托拉罗看来,人物光线设计不应有什么模式的束缚,只要符合导演的要求和影片整体的视觉基调,在局部处理上,古典的、写实的、戏剧的、或其他的什么用光方法都可以,重要的是与叙事和情节切合。
斯托拉罗谈到影片《现代启示录》的光线设计时说:
“这是一部反映两种文明社会矛盾的影片,表现了一种文明在另一种文明中的冲突和矛盾。科茨上校强烈地反对这种文明的冲突,他力图摆脱、取消自己带来的文明的阴暗面,而想极力表达出纯真的新的事实。”
在整体光线设计上,他采用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光――一种是傍晚夕阳西下时柔和的自然光,一种是用美国先进工业社会所拥有的电子设备制造出人工光来表达这种冲突。
他对科茨上校的光线处理也力图表现出这种冲突。按叙事结构的设计,科茨上校虽然是影片的主角,寻找他并杀死他是整个故事的悬念所在,但他在整个影片的前3/4都不出现,有关科茨上校的生涯和思想演变历程都是通过其他人的转述一点点交代的,即使这样,导演还是在视觉上通过一些黑白照片的特写,对人物做了多次细节描绘,在处理这些有关科茨上校的视觉信息上,斯托拉罗并未放弃摄影光线对人物的塑造。在他看来,人物的光线设计已经从照片开始,虽然人物还未正式出场。在船上,上尉翻阅科茨上校照片的细节,一共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出现是在日景,照片是一身戎装的科茨上校的正面像,人物造型光是侧逆光,他的脸一半处在阴影里,戏剧化的条形从照片上划过,消色的照片与色彩浓郁的环境形成反差,叙事交代的内容是有关他的卓著战功和独特的处世风格,照片中的光景对立暗示着人物的内心柔和冲突;照片第二次出现是在傍晚和夜里,在黑暗里,上尉借助手电筒翻看科茨上校童年的一张照片,那是一张彩色的正面像照片,人物造型光是散射光,照片上童年的科茨一脸稚气,手电筒形成的微弱的局部光(自然光照明)与黑夜弥漫的环境暗示着一种潜在的危机和混乱;果然,当科茨上校第三次在黑白照片上出现的时候,完全是戏剧式的用光,他背对着镜头,身子处在逆光当中,几乎是剪影的影调效果,光影形成强烈的反差,叙事交代的内容是他脱离了指挥,组建自己的部队和防区,试图用极端的暴力消除自己代表的文明的阴暗面,这种光线处理方式暗示在他内心的两种意识的冲突和对立中,阴暗面已经完全控制了他,同时为他最后出场时的用光形式作铺垫;第四次,上尉把他的照片撕碎,放入河里,科茨上校的影像完全破碎,暗示他已割断了与过去的所有联系。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人物虽然是在照片上作为细节出现,但每一次的出现都有与叙事内容和人物塑造有关的光线形态、气氛、影调、色彩和用光形式等光线构成元素的变化,这些变化让人无法直接看到科茨上校的音容相貌,形成神秘、诡异、悬念的心理效果,在表意上隐晦但准确地呈现出人物的鲜明的气质和性格,以及战争和现实对人物的精神异化过程。
最终,科茨上校在极具戏剧化的光线设计下的出场:他的室内如同洞穴一般,类似夕阳一样的、橙色的侧逆光打亮他的头部,在画面上形成月牙型的局部光斑,他的脸和身体完全处在黑暗中,画面在暗调处理,光影形成强烈反差。斯托拉罗说:“白兰度演的角色代表文明的黑暗面,代表潜意识或者来自黑暗面的真理。他不可能像两个正常人坐着聊天一样,正常出场。他必须是一个偶像。黑色是像巫术一般的黑色,你可以用暗色背景造成一种图案和风格,而这是只有用黑色才能表现出来的。拍摄前我在脑子里想象过这个场面,在想象中白兰度一直处在阴影或者黑暗的一边。”
如果不是前面照片的铺垫,他出场时的造型光是无法让人接受的,虽然那些视觉信息看似无足轻重,但对人物光处理的整体把握却非常重要。
另外,任何形式的圆形一直是斯托拉罗在摄影画面上设计图案喜爱使用的母题式的图形,在影片《蜘蛛的策略》、《同流者》和《巴黎最后的探戈》的画面中出现的灯都是圆的,他个人认为这是一种象征,意味着两个一半的事件组合在一起,意味着平衡与和谐。科茨上校光头上月牙型的光斑恰恰是圆形的断裂,这在观众心理上暗示了人物内心中两种力量的剧烈冲突与对抗。
与此对应,斯托拉罗对上尉的造型光也作了整体的设计,影片虽然是通过上尉的视点展示他所目睹的残酷的现实,但实际也是追溯科茨的遭遇和精神历程。在寻找过程中,上尉的价值判断被逐渐颠覆,最后他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完全被自己文明的黑暗面控制,当他杀死科茨的时候他也已成为另外一个科茨。在开始,上尉的造型光还主要以自然光(农业文明的象征)的形态为主,当他在经历种种屠杀和死亡洗礼之后,他内心中的黑暗面在逐渐扩大,这在视觉上的表现为他越来越多地受到人工光(工业文明的象征)的照射;当他见到科茨的时候,他的造型光已经完全与基本科茨一样:侧逆光,大的影调反差,箭头型的逆光光斑。最后一场戏,他要去杀科茨的时候,斯托拉罗在他的造型光中是加入强烈的、闪动的人工光,使他的右边脸的影像不断在瞬间由低密度状态变成高密度状态,这种戏剧性极强的光线设计,真实表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和混乱。
总的来说,影片《现代启示录》的人物造型光是与整体的光线风格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斯托拉罗对主要人物的造型光进行了细致处理,较好地完成了造型、叙事和表意任务,同时形成鲜明的用光风格。
在摄影创作中,斯托拉罗用光线创作出和故事平行的叙述方式还体现在许多方面,可以说“用光线书写”的摄影理念是他创作的摄影哲学。他在理论上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摄影观念体系。在实践中,他一直进行不懈实验和总结,创作出一批出色的、体现出这种摄影理念的作品。他作品和理论对当代的电影摄影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附录一:主要作品年表 1968年 《年轻,年轻》(YOUTHFUL,YOUTHFUL)1969年 《网球俱乐部的罪行》(CRIMES AT THE YENNIS CLUB)
《蜘蛛的策略》(THE SPIDERS STRATAGEM)
1970年 《随波逐流的人》(THE CONFORMIST)
《安尼亚的冒险》(ADVENTURE OF ENEA)
1971年 《可惜她是个妓女》('TIS PITY SHE IS A WHORE)
《爱的宝贝》(BODY OF LOVE)
1972年 《奥兰多的冒险》(ADVENTURE OF ORLANDO)
《巴黎最后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
《蓝色的帮派》(BLUE GANG)
1973年 《体热边缘》(MALICE)
《左丹努.布鲁诺》(GIORDANO BRUNO)
《全体一致》(IDENTIKIT)
1974年 《脚印》(FOOTPRINT)
1974年 《一九零零》(1900)
《丑闻》(SCANDAL)
1976/77 《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获50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1978年 《难补恨睛天》(AGATHA)
《月神》(LUNA)
1979/80 《赤色分子》(REDS)获53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1981年 《旧爱新欢》(ONE FROM THE HEART)1982年 《瓦格纳》(WAGNER)
1983年 《鹰女》(LADYHAWKE)
1987年 《伊斯达》(ISHTA)
《彼德大帝》(PETER THE GREAT)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获60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1988年获美国评论“最佳摄影奖”
1988年美国洛杉矶影评家“最佳摄影奖”
1988年 《塔克:其人其梦》(TUKER:THE MAN AND HIS DREAM)
1989年 《大都会传奇》(NEW YORK STORIES-LIFE WITHOUT ZOE)
1989年 《狄克.崔西》(DICK TRACY)
《撒哈拉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
1994年 《小**》(LITTLE BUDDHA)
《罗马:古城印象》
1995年 《佛拉明戈》(FLAMENCO)
《出租车》(TAXT)
1997年 《波普朱利叶斯二世》(POPE JULIUS 2)
《布尔沃斯》(BULWORTH)
1998年 《探戈》(TANGO)
贝纳多·贝托鲁奇
贝纳多·贝托鲁奇该片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叙事结构,采用了一种倒叙式的、层层嵌套式的时空结构,设计了两条并行发展的叙事时空线索:一是影片的时空结构,二是溥仪主观回忆的时空。采用现实与回忆交叉的方式,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以一系列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作为溥仪的生活环境,表现了他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环境下的精神心理和生活状况。在对溥仪内心的矛盾和孤独、对人情的渴求、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以及接受改造时的痛苦思想斗争的表现上,将光影关系与溥仪的心理处境相融合,根据人物心理选择合适的色调和背景,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在影片时空结构的光线设计上基本用自然光,光比大,色调以冷色调为主,场景以日景为主,影调反差大,带有自然主义用光倾向;插入时空的光线设计用光比较戏剧化,光比小,色调以暖色调为主,光线跳跃,影调比较黯淡,带有表现化用光的倾向。影片用光线的结构、组织、运动和变化,不仅展现出不同时空的不同气氛和寓意,同时表现了溥仪的心理变化过程。
溥仪作为皇帝,在拥有至高权力的同时也受到了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始终无法获得自由,不能出宫,所以在他进入皇宫后,他的生活一直处于昏暗的光线中,说明他对自己的处境浑然无知。脸上的光线大部分是侧光,形成阴阳脸的效果,表现出的被束缚、压抑、矛盾的心理。他一直是与外界隔绝的,就如“笼中鸟”一般始终被这阴影笼罩,也是那个时代对他精神压抑的隐喻。而光线,对于总是处在阴影里的溥仪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生理需要,更意味着自由、解放。直到私人教师庄士顿进入皇宫,他给溥仪上课,使溥仪不断获得知识,不断获得光线,去挣脱时代的束缚,溥仪脸上的光线才渐渐转向高调光,光线逐渐多了起来。在庄士顿送他自行车的时候围绕在他周围的是明亮的高调光,也就在那时他听到他亲母去世的消息,他骑车想要离开这高高城墙围绕的紫禁城,但当他看着象征自由的大门关上的一刹那,他脸上的光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瞬间暗了下来,由此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愤怒。虽然随着他知识的增加,他的光线也一天天多了起来。但他的潜意识里,自己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他尽管知道自己只在这个皇宫里拥有最高权力,但他那对权力的渴望使他进行改革,整顿大内。在剪辫子的时候,用的是侧光,依然是阴阳脸,可以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处境的尴尬。溥仪在离开皇宫后,跟随日本人到达东北三省,日本人让他重新登基做皇帝
第二篇:《末代皇帝》影评
无奈的人生
——看《末代皇帝》有感
生活是一道门,当我们出生时,就已经被锁在里面了。溥仪一次次地去把那门叫开,但一次次的被拒绝。
其实,他的一生,是一次次想努力走出门而又无可奈何走回去的过程。电影中处处透露出他的无力感和无奈,从开始时被迫成为皇帝,到选妃选后,再到奶妈去留,再到“被离婚”,再到被立为傀儡,再到婉容被引诱吸毒、被带走,再到……他想要去做一些事情,但是却一次次的被逼得走投无路。到了最后被劳改后,想要在文革中救一下好老师“监狱长”都做不到。无力、无奈的感觉充斥着影片的始终。想说一下婉容,那个开始时特可爱,后来特可怜的女人。日本战败投降后,在溥仪准备逃跑时,被送走的她回来了,那一幕,我很难忘却。十几年未见了,心中的她终于回来了:她,也再次见到了一生钟爱的他。因吸食鸦片而枯瘦如柴的她不愿见到他,甚至要装作无视他。溥仪想要再去望她一眼,帮她理一下头发,给她说句“多年没见,你老多了”都没有机会。蓦然间,我想起了他俩刚结婚的那一夜,想起了那个可爱的女孩。突然发现,能和心爱的人平平静静地活到老是一种多大的幸福啊!这是许多人朝思暮想而又难以实现的美梦,这也是许多人难以体会的。
再说一下老年溥仪回宫吧。溥仪——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在他的晚年,要回一次皇宫——故宫(也许只有对溥仪来说,故宫才是真正的“故宫”),却需要买票。我感到一份悲凉,青年离家白首回,而回家看看却是需要买票才能进门,这是人生中多大的悲哀啊!溥仪走在他的家里,走在他的童年里,或许在品味着他的一生,也或许仅仅是心情复杂地走着。当他走进了太和殿,又看到那张曾令无数人眼红的龙椅时,他笑了,笑得那样真,那样质朴,似乎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对他一生的回应。也许这位老人想到了登基时站在龙椅上的胡闹,又或许是看透了龙椅背后的风风雨雨。他显得那样的洞悉明了,显得那样的淡看风雨红尘。在这个无人的宫殿中,在这个再也没有亲人的世界上,回到童年的世界里,回到童时的房间里,找回丢失很久的回忆,也许是件很美的事。真的很美,但在溥仪这儿,却真的很伤、很凉。
当那个门卫的儿子出现后,问溥仪拿什么来证明自己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一种凄凉就再次涌上心头。我是皇帝,哪需要什么理由?我就是!但是,如今却需要来证明!楚王台榭空山丘!历史啊,时间啊,难道你们就真的这么无情,要把我的一切都要掩盖、淹没吗?为了给那小孩一个证明,溥仪在龙椅下面拿出了登基那天得到的装蝈蝈的小罐。而那只蝈蝈,却又像穿越历史时空一样爬出了小罐。
蝈蝈啊,也许你在小罐之中只是茫然度日,不知过去了多久的时日。你只知道大约过去了很长的时间,你可知道,你的主人已经经历了一生的风雨,半世的沧桑。对溥仪来说,与其当个人,来过他这样无奈的一生,或许他更愿当一个蝈蝈。其实,许多人亦是如此。
最后,再添上我的一首杂诗吧。诗名呢,就叫《偶感·观溥仪回宫》吧!此诗所描绘的溥仪,纯属个人理解中那个的溥仪。仅供参考,聊以解慰。
《偶感·观溥仪回宫》
一十六年此门中,嫔娥婢奴躬身迎。四十二载城墙后,树倒猢散冷且清。一生风雨多变幻,半世沧桑几人经。无语笑眼望龙椅,天子应叹未为虫。
注:
①
②
③
④ 一十六年:1908-1924年,溥溥仪在皇宫中待了十六年。四十二载:1924-1966年,溥仪在外飘荡了四十二年,1966年回故宫。“天子应叹未为虫”:亦作“悔做天子愿为虫” 虫:指那只蝈蝈。它活过了五十八个年头,却没有那么多的无奈,也没有那么多的痛苦。
第三篇:用真情书写大爱
用真情书写大爱
“最美昌吉人”—昌吉市第一小学陈艳老师事迹材料
在昌吉市第一小学,你常常能看到一位精神饱满面带微笑的老师,她就是陈艳。陈艳1978年开始从教,小学高级讲师,中国共产党员。陈艳老师从教三十六年,她始终奋斗在教学第一线,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她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她曾获得过昌吉州第二届、第三届“学科带头人”、昌吉市“优秀教师”、“三八红旗手”、“两基”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党员”、“师德标兵”、昌吉市首届“名师”等荣誉称号。三十余篇论文获国家、区、州级奖,八篇论文在不同级别的刊物上发表,主持参加了五项不同级别的课题研究并获成果证书。
为促进昌吉市教育人才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农牧区学校师资力量和提高农牧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施师资流动,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昌吉市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全面、持续、均衡发展,经市教育局安排,昌吉市一小与阿什里中心学校结成对口交流学校。2011年和2013年,她两次到阿什里乡中心学校支教。
初来阿什里她看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天气还非常寒冷,去学校的路上常能看到等车上学的孩子,他们在寒风中翘首企盼,跺着脚搓着手……有时实在冷得不行了干脆步行近两个小时到校,有时已下第二节课了才赶到学校。有一段时间因为修路公交车不通,孩子们又是步行一两个小时上学。孩子们不畏艰难的求学精神让她感动;学校上班时间与城区基本相同,但路途上要用去一个多小时,有时要绕道就耽误得更多,但老师们都能按时上班。学校实行指纹签到、签退,老师们都能严格遵守,多少年如一日;在汉语课堂上,老师们操着生硬且变了调的“普通话”认真地
给孩子们教着汉语......陈艳清楚了孩子们求学的不易,体会到了老师们教学上的难处,同时也发现了教学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她心潮难平。“如果你亲自去那片土地走一趟,亲身感受一下那里的人们对发展繁荣的渴望,你就没有理由不去关心和爱护这些孩子们!”望着这里的哈萨克孩子那泉水一样清澈的眼眸,教育好这些哈萨克民族孩子成为陈艳心中一道神圣的使命。既然她深爱着自己的教育事业,既然她理解少数民族孩子的憧憬和向往,既然她牵挂着阿什里的繁荣进步,既然她遇上了教育均衡发展好年代,那一刻她便暗下决心:用真诚完成她心中最圣洁的使命。
针对阿什里学校的实际情况,她首先协助阿什里学校校长修订学校工作计划、制定《阿什里乡中心学校减负增效工作方案》《阿什里乡中心学校减负增效工作责任书》《阿什里学校民语教师汉语培训计划》《阿什里乡中心学校2011年城乡交流工作计划》《阿什里乡中心学校2011处室目标管理责任书》《阿什里乡中心学校2011教育教学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责任分解方案》等相关制度,紧接着便开始推门听课,并及时进行反馈。通过全面的听课,了解学校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向校长提出改进建议,力求在短时间内矫正部分教师比较落后的教学行为。为获得《汉语》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她主动承担六(2)班《汉语》授课任务,她虚心向本校汉语老教师请教,与汉语组老师共同研究教材,探讨汉语教学有效途径。发现了现行《汉语》教材的许多问题,教材编排形式单
一、课文长容量大、缺乏趣味性,教师用书指导性不强,而且还有许多错误,教师教得茫然,学生学得困难,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汉语的兴趣,直接造成汉语成绩低下。后半学期她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重点教最基础的字词,加强朗读指导,并且对期末检测作出明确规定,试
卷由她亲自把关,只考最基础的内容,打消师生对汉语考试的顾虑,帮助大家树立教汉语学汉语的信心。
她所带的六年级二班有四十七名学生,全部是哈萨克族。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她不仅向他们传授语文知识,更注重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教育他们要自信、自强、自立,要团结、互助、诚信。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一次在教学“遮挡”的“遮”字时,提到了甘蔗,没想到孩子们对甘蔗一无所知,无论她怎么比划,他们还是一脸的茫然。她决定买来实物让孩子们看看尝尝。可是找遍了昌吉所有的水果店都没有找到甘蔗,她想她这一次要失信于孩子们了。寒假前女儿告诉她建设路香槟国际公寓的蔬菜店有卖甘蔗的,她终于在孩子们放寒假的那天让他们见到了甘蔗尝到了甘蔗。看着他们一边咀嚼甘蔗一边说着“真甜”时,她心里的感觉真比甘蔗的汁水还甜。
当生本教育的理念已经已在昌吉市城镇中小学遍地开花之时,她通过参加市局组织的交流展示活动、网络学习、与局领导沟通请教,及时对全校教师进行了生本教育的培训,并亲自上示范课,希望能以此带动更多的教师将生本教育的理念融入双语教学的课堂,让哈萨克族孩子也能享受生本教育的阳光雨露。老师们看到了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上孩子们精彩的表现,让老师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生本教育让哈萨克族孩子也变得聪明可爱起来。
虽然支教的时间有限,然而这次经历在她的人生道路上终生难忘。她清楚地记得去金涝坝村牧民赛力克家做客的情景,她被赛力克十年坚持从自己微薄收入中拿出一千元资助十名贫困学生的事迹所感动,并把他的事迹写成通讯《一位哈萨克牧民的情怀》,发表在2011年7月27日的《昌吉
日报》上,昌吉新闻网(http://www.xiexiebang.com/showarticle.)也发表了这篇文章。她还记得,当得知阿什里学校一位已故退休教师的家属身患重病,她便毫不犹豫地加入到了捐款的行列,还和校领导一起前去探望,使这位教师家属深受感动。她还记得在放寒假离开学校时,学生阿尔曼给她一封信,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师,要放寒假了,我一想到寒假就伤心,就想哭。我知道一放寒假我就见不到您了,您对我就像亲女儿一样,我们大家也把您当成了妈妈。您能常来看我们吗……”直到现在全班四十七张淳朴可爱的笑脸还时时浮现在她的眼前。
一个人从平凡做起,收获的却是伟大,这期间定有非凡且感人的故事。她视生如子、关怀备至的慈母般爱心,胸怀大局、牢记职责的强烈责任心,赢得了阿什里学校全体师生的信赖。陈艳同志常说:“民族地区的学生,虽然文化课基础差点,但他们都很纯朴,也很聪明,不教育好他们,就是教育的失职。”“少数民族地区是祖国的重要一部分,建设好这些地区,关键还得靠少数民族。把这些娃娃培养教育好,将来他们会在民族地区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陈艳同志正是以这种高度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来对待工作,对待她的每一个学生。
扎根教学一线、刻苦钻研业务的高度事业心。熟悉陈艳同志的人都知道,陈老师虽然全部身心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学生身上,但她的专业教学水平也和的教学管理工作一样出色。为了弥补担任副校长占用的工作时间,她经常挤占自己的业余时间和休息时间,利用假期、休息日进行备课、编写教材、撰写论文及相关科研工作,不断充实和提高业务水平。她说,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好坏,是关系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和一个民族未来的大事,放弃他们就是老师的失职。一些孩子外表强悍,但内心还有些许自
卑,每到各类评选、参加各类活动,陈艳都充分考虑孩子的特点发挥学生们的特长,让每名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平台。陈艳对孩子从来都是那么多的肯定和鼓励。学生们常常听到她的话就是:好样的,你能行!在被关爱的氛围中成长,受老师的影响,孩子们养成了谦虚、勤奋、坚毅、乐助的好品格。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汉语这门语言工具,她把自己的研究课题《小学高段习作周记模式研究》实验成果在这些哈萨克孩子的课堂上实践,仅一个学期的时间,这些孩子的汉语口头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他们的作品得到了上级教研部门的一致好评,同时也赢得了孩子们的爱戴。一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何以赢得这些哈萨克孩子的爱戴?陈艳回答得轻松自然:“教育的真谛就是爱。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她就像悄无声息绽放的迎春花,用无声的力量实践了自己心中一个朴素的信念:带好这些哈萨克民族娃娃,让他们对民族的建设和发展有影响、有作为、有贡献。她对即使犯了错误的学生,也从不当面训斥。她会包容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在彼此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她常说:对待少数民族娃娃,要纵向看他们的进步,而不是横向看他们的差距。孩子们活泼好动、热情豪放,为让学生们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她常和孩子们一起聊天一起游戏,与孩子们像朋友一样相处。一些孩子不爱学汉语,她会对这些孩子说:“这是交流的最主要工具,用好它会提高你们的各种能力。”她反复叮嘱那些有急躁情绪的老师:孩子们文化基础较差,用爱帮助孩子们走过人生学校教育的台阶,就是最好的教育。
心中要有怎样的爱,才会在这条路上如此坚韧不拔?心中要有怎样的责任,才能在这条路上锲而不舍?此刻,陈艳久久地望着校园中快乐嬉戏的孩子们,脑海里翻滚着久已蕴积的深情:“每当她同这些朴实、善良、聪明的娃娃在一起时,就会感受到一种召唤。希望孩子们都有出息,是一个视教书育人为生命的共产党人一辈子永怀的深情。”还有什么比拥有一颗能够感受召唤的心更幸福的!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天经地义,教师视毫无血缘关系且非本民族的学生为己出,这该是多么博大的爱!陈艳老师就是这样的教师。“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学生。”这句话一直作为陈老师的座右铭。陈老师不辞辛苦,用她宽广博大的爱温暖着每一个来自大山深处的哈萨克族孩子,孩子们也一直把陈老师当成自己的亲人,一声声的“妈妈”叫得陈老师心里暖洋洋的。耳濡目染,滴水穿石,陈老师的一言一行犹如一面镜子,让同学们照到了自己,在老师默默无私的关爱中,他们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因为在阿什里学校工作出色,陈艳先后被评为昌吉市“支教工作先进个人”昌吉市“双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她撰写的论文《牧区学校德育从升旗仪式做起》获州级论文评比一等奖且刊登在昌吉州教研刊物上。在面对这些荣誉的时候,陈老师淡然一笑:“我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荣誉对我来说早就不重要了,让我真正在乎的是对党的教育事业的责任和那群可爱的孩子们!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才培养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建设息息相关,自己能尽一份绵薄之力,看到他们的健康成长,足矣!”陈艳用真情书写的大爱,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陈艳在阿什里学校支教的这段时间,阿什里学校的各项工作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变化,2011年学校被确立为州级“安全工作示范校”、市级“德育示范校”、被市教育局评为“2011教育教学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课题《教学语言与语言教学的结合》经过两年多的实验研究,于2011年3
月29日顺利通过昌吉州教研室专家组的结题验收。特别是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2013年11月创建了昌吉州双语教育示范校。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不管你是教哪门课的老师,还是哪一类型的老师,始终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要爱学生。有的人心中的好老师是他教的孩子分数高,但有人格魅力的老师,真心爱学生的老师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怀着这样一种大爱,陈艳两次踏上了这片她所热爱的土地,用她那博大的胸怀继续谱写爱的篇章。她为阿什里的孩子们写道:
从天山上走来,我是一只展翅的雏鹰; 从草原上走来,我是哈萨克歌舞的传人。阿什里,我的故乡。阿什里,我的天堂。冬布拉弹奏出未来和梦想,“黑走马”带我走向四面八方。和谐健美,勤奋进取,读书学技,憧憬理想,美丽的校园,知识的殿堂,幸福欢乐伴随我们茁壮成长。
第四篇:用心灵书写历史
姓名:陈龙
学号:10111550245
专业:理工学院 化学系
用心灵书写历史
—— 《万历十五年》读书有感
钱穆先生说过:“惟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惟对现实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此种新通史,其最主要之任务,尤在将国史真态传播于国人之前,使晓然了解于我先民对于国家民族所已尽之责任,而油然生其慨想,奋发爱惜保护之挚意也。”读历史,是一种责任之所在,所以我选择了《国史纲要》这门课。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其实在我高中的时候就读过了,但那时候只是粗浅的认识,现在再来看,心情和收获与那时已经大不相同了。首先令我感兴趣,当时看着作者一栏写着黄仁宇,但后面加了一个【美】字。这是一位美籍华人吗?那他原先来自哪里?为什么如此精通历史却去了美国?„„这些都是我当时脑海中第一时间的想法,或许有点幼稚。后来翻阅了一些资料才发现黄仁宇先生的经历非常坎坷。
他早年在家乡生活,1936年入读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1936年~1938年)。由于抗战爆发,黄仁宇决定辍学,加入国军。抗战期间及战后,曾担任国军下级军官十年;自成都中央军校毕业后(1940年),任陆军第十四师排长及代理连长。1943年加入驻印军,任新一军上尉参谋。1944年5月曾在缅甸密支那负伤,受颁陆海空军一等奖章。抗战结束,任第三方面及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司令部少校参谋。正是这些经历和战乱,还有他非学院派的出身,才使得他写出的东西和其他很多名家写的很不一样。黄仁宇写的历史,是有感情倾注在里面的,是用心灵在写史。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纵是气候有点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间时疫流行,旱情延及山东,南直隶却又因降雨过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这种小灾小患,以我国幅员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酿成大灾,也就无关宏旨。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这本书的名字首先就吸引了我,上面的文字是黄仁宇先生的自序中的一段介绍。就算对于一个熟识历史的专业学者来说,也不一定能够想起在万历十五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能够影响整个帝国的大事情,而我这种普通读者更是无从知晓了。
一开始,先是一段场景描写,雪天,宫殿,急匆匆的官员„„这一段的描写丝毫让我感觉不到这个一本严肃专业的历史读物,而更像是一种小说的笔法。这也令我立刻爱上了它,这也是我认为作者心灵写史的原因之一。
作者用几个重要人物,串起来整个《万历十五年》的脉络,也串联起了整个明朝帝国的历史脉络。很遗憾,实际上,最后那部分没怎么看完,关于李贽。
首先,是万历皇帝。有人说,明朝毁于万历,万历皇帝错过了振兴大明的最佳时机。我觉得真正毁了大明王朝,毁了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是这个畸形的社会,这个被伪道德所束缚的时代!皇
位,这个那个年代人人倾慕的地位,在我看来,只不过是一个被迫维持一个庞大的帝国稳定的运行的傀儡而已。大小官僚期望皇帝以自己的德行而不是权利和能力对国家做出贡献他的全部德行要符合道德规范,但是道德规范的最终解释权却始终归文官所有,而皇帝只是囚禁在紫禁城里的一个囚徒!
张居正,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内阁首辅,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万历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但是张居正却坚定不移的贯彻他的改革思想”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力行改革:推行法制,依法治国.整饬军备,加强边防;选用能征善战、带兵严格的将领;清丈全国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治理黄河,政治贪污......他不只是一个改革家还是一个政客,他老练圆熟的化解了一切阻挡他的旧势力。但一切都随着他的死亡而戛然而止,因为“他生前处处都是咄咄逼人的严刑峻法”他得罪了所有的人,所有因为他而影响了利益的人。
还有,不能不说到申时行这个人。申时行是张居正后的一个首辅,位极人臣,他不像张居正那样激进。看了这本书以后,我觉得张居正和申时行这两个人,你无法说张居正的成就就更大过申时行或怎样,只是好像张居正更适合历史书而已,一个充满悲剧感的英雄。张居正的弱点就在于他太正确,太自信,一定要别人来适应他的这一套。而申时行更多的采用的是让各方都能舒服的方式,不去打破各种力量的习惯,但他几乎没有政治上的建树,是个典型的守成之臣。很难说这两个人的处事方法孰优孰劣,不过是个人的认识角度不同罢了。张居正、海瑞这类人物,给人的感觉总是非常的远,但申时行不同,我甚至能感觉到他的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内心波澜壮阔的人不会了解,这种无力感是多么的深,好像一切都准备好了,但事情就是不往预计的那个方向走,这是由个人性格决定的。申时行永远缺少一种“老子就不信这个邪”的豁出去的勇气,并非他不敢,而是他始终相信,有更好的办法,但他穷尽一生也不可能找到。
书中唯一介绍到的武将——戚继光。他可以说是万历朝间最有才能的将领但最终还是由于与张居正的关系过于密切而被劾罢官,但也正是张居正的支持,他也才能取得如此成就和功绩。这读罢此书,我才认识到,在那一政治腐败的时代无论一个武将的才能谋略有多出众,他永远也不可能有好的收场。黄仁宇先生提出这些令人同情的遭遇,探本溯源,还是本朝文官和武将之间的关系。
这些人,在那年月,也许并不会料到自己的决定会影响未来。蝴蝶效应?或许。不过从个人立场,大都会有私欲,海瑞除外。讪君卖直......很有意思,以前从来没想到过会有这种东西。学校的历史教科书把每个人贴上了标签,这个是忠臣、那个是奸臣......其实,谁也不是省油的灯啊。
参考文献:
[1]《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美】
[2]《明朝那些事儿》 ; 当年明月
[3]《风雨张居正》; 郦波
[4]《张居正大传》; 朱东润
第五篇:用青春书写忠诚
用青春书写忠诚
带着渴望,带着期盼,怀着激情,怀着敬意,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这次盛会既是一座里程碑,又是一个新起点。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全市消防官兵团结一致,坚决打好这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攻坚之战。此刻,我站在讲台上,我知道此时此刻的我们正以各种方式战斗在安全保卫、灭火救援一线,不断面对危险,迎接挑战,一次次地冲锋陷阵,赴汤蹈火。可是,再大的火灾,烧不毁永不停息的斗志;再大的冰雪,压不跨饱经沧桑的肩膀;再大的洪水,冲不走生命铸就的堤坝;再大的地震,震不碎众志成城的决心!这就是消防官兵,不论春夏秋冬,每一声警铃都是出征的冲锋号,在血与火的较量中,充分发扬“忠诚可靠、赴汤蹈火、服务人民”的公安消防精神,树立“心系百姓,服务社会”的崭新形象,捍卫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挽救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虽然我来到消防部队的时间不长,但我却班长们的身上深刻感受到了什么是公安消防精神,他们始终以一颗平常之心笑对艰辛与危险。在无数个心潮激荡的瞬间,在许多次被感动得泪流满面的时刻,我曾反复地追问自己:是什么让年轻的战友们如此的勇敢?又是什么让我亲爱的兄弟们如此的坚强呢?在一次次撼人心魄的战斗中,在一座座忠诚铸就的丰碑上,我找到了答案:那是因为我们消防官兵有着对党和祖国的无限忠诚,对人民最无私、最伟大、最崇高的挚爱之情啊!在这里我可以自豪地说:“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是公安消防部队永远的承诺,也是广大消防官兵对“弘扬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的最好传承!我坚信:
我们一定能够打好“十八大安保”这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攻坚之战!
谢谢!
始终践行“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