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海大学校友刘兴教授讲座新闻稿
河海大学校友、美国东康州大学刘兴教授应邀来常州校区作讲座
5月16日,为拓宽校区师生国际视野,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内涵式发展,校区特邀河海大学校友、美国东康州大学刘兴教授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美国大学的教与学”的讲座。讲座由校区教务部叶鸿蔚部长主持,校区近百名师生聆听了报告。
刘兴教授着重介绍了美国高校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专业选择、课程特点、考核方式已经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情况,并与大家分享了自身留学经历和在美国大学教学的经验。在场师生还就美国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通识课程和新生研讨课的开设,以及国内与美国高校学习的差异等问题与刘兴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讨论。讲座在全体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刘兴,河海校友,2007年毕业于美国康州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教育测量与评估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东康州大学(EASTERN CONNECTICUT STATE UNIVERSITY),终生教授。从事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在国际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为教材。
第二篇:修改版陈平教授讲座新闻稿
陈平教授应邀在中心作学术报告
2016年12月20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陈平教授应中心邀请作了题为“话语分析:形式、意义与运用”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心专职研究人员郑艳群教授主持,王建勤教授等近百位师生认真聆听了讲座。
在讲座的开始部分,陈平教授讲到话语的特点是句子以上的语言单位以及同语境密切相连,大多为自然语料。而话语研究的两个主要角度分别是认知角度和社会文化角度。认知角度主要是英美进行研究话语的传统,社会文化角度则是欧陆话语研究的传统,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要分清这两种角度。接着陈平教授讲到中国学术传统中的话语分析和西方学术传统中的话语分析,在中国学术传统部分,他提到了刘勰的《文心雕龙》关于话语分析的语句;在西方学术传统部分,他提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Harris为代表的话语分析和80年代广为发展的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进行的话语分析。
在话语的形式部分,陈平教授讲到关于话语的基本组成单位,有从语素、子句/句子、命题、话轮、语言行为、语调单位等方面进行研究的。但从这些角度展开的研究存在属性不清晰,“完美形式”概念不适用的特点,并指出话语分析在实践中大都以“话语句”(utterance)而非系统句(system sentence)为基本单位。在话语的意义方面,陈平教授讲到话语与非话语的判断标准是连贯性,而连贯性则有形式和意义两种判断标准。在话语的意义部分,陈平教授还提到了话语标记,他指出话语标记具有:指示话语结构以及成分之间的关系和调控信息传递的作用。在话语的运用部分,陈平教授主要从侧重语言本体和侧重社会学/文化学两种角度讲起。在侧重语言本体研究方面,话语的主要作用是对语法、语义现象进行解释;在侧重社会学/文化学研究方面,话语的主要运用在:批判性话语分析,语言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话语权方面,最后陈平教授指出这两个方面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工作,而后者的概念和方法对前者也产生较大影响。
陈平教授的讲座开阔了思路,激发了大家的思考,在提问环节积极提问,在场师生都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第三篇:大学讲座新闻稿
面对职场,从容笑对
——陈海源校长带你了解小学语文老师这一职业
本报讯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9月11日下午,文学院邀请到xxx为我院学生讲解如何成为小学语文老师,并且带领学生们全面了解了小学语文老师这一职业。
讲座一开始,xx老师就给同学们列出了一系列数据,显示了当前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的严峻,并且指出现在广州每年都有很多的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处境,使在座的同学们都不自觉地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压力。针对文学院师范生们这一切实状况,陈老师建议在座的同学们如果想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老师特别是小学语文老师的工作,一定要做好心理、道德、知识、形象、能力以及简历这六项准备,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最后,关于广州市教师目前的需求状况以及面试技巧方面,陈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讲座过程中,现场气氛很轻松活泼。前来听讲座的同学纷纷表示听完陈老师的课,自己对小学语文老师这一职业,也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
第四篇:2017-6-16宁夏大学王辉教授讲座新闻稿 - 副本
宁夏大学王辉教授讲座新闻稿
2017年6月16日,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王辉教授应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的邀请,在新综合楼1127进行了一场:语言传播研究的历史演进——从现代之路到“一带一路”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汉研中心王建勤教授主持,三十余位教师及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同时本次讲座还有网络在线直播,同时在线的人数最高时超过三百余位。
王辉教授的讲座共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语言传播研究的历史发展中,王辉教授首先对“语言传播”的学科属性进行了界定,即“语言传播”研究是语言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分支领域。著名语言学家Cooper在1982年就对语言传播进行了定义,语言传播即“一个交际网络为了实现特定的交际功能而采用某种语言或语言变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范围得以扩大”。目前对语言传播的研究历史并不长,语言传播研究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为起始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这一阶段中,语言传播被描述为一种自然现象,用来解决因语言多样性或多语制而产生的语言问题。第二个阶段为批判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集中于20世纪90年代。这一阶段的语言传播研究被放置在复杂的社会文化进程中,社会文化进程从多个方面对语言传播产生影响。第三个阶段为后现代阶段,是21世纪的语言传播研究。在这一阶段,语言传播研究受到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驱动,强调语言多样性的持续性及语言平等。
在第二部分,语言传播研究的理论框架中,王辉教授讲了“语言传播与语言规划的关系”。他从语言规划的定义、历史分期、具体目标、语言规划的类型、语言规划的过程理论、语言规划的模型等方面入手,使大家对语言规划有了全面的了解。Cooper将语言传播的理论框架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Who、Adopts、What、When、Where、Why、How。接着王辉教授讲到了语言传播的Q值理论,语言的Q值即语言的交际价值,由流行度和中心度两个因素决定。在第三部分中,王辉教授讲到“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语言传播研究。在这一部分中,王辉教授指出现在的语言传播研究要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要在“一带一路”的社会文化进程中进行语言传播研究。在这一部分的最后,王辉教授对语言传播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如今的语言传播研究要更加关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语言传播的新模式研究,要更加关注语言传播对维护少数族群语言权利和语言生态的影响,要更加关注“一带一路”背景下全球语言生态,要研究汉语传播的规律。
王辉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讲座中提到的许多理论都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他对语言传播提出的展望也非常具有学术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讲座的最后,王辉教授对现场及线上学生的提问一一进行了解答,最后讲座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中落下了帷幕。
第五篇:李如龙教授讲座新闻稿
2016年10月20号15:30,在文法学部楼的417教室,著名的语言学家、闽南语研究专家,厦门大学中文系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导师李如龙教授为我们开展了一期以“地名与方言文化”为主题的讲座。已是耄耋之年的李教授在语言学方面是当之无愧的大家,在方言学、音韵学以及地名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这期讲座的价值自然不言而喻,在场的同学们也都听得很认真。
这期讲座的主要内容有:地名的特征与地名学研究,地名的调查和考释,地名的类聚分析和景观类型区,汉语地名的命名法及其演变以及地名反映了多层文化特征。其中重点讲解了地名与历史和地方文化的关系,以及地名的读音、字形和词义。
李教授别开生面的开场方式让人印象尤深,他没有很快地进入主题,而是给同学们推荐了一些自己编写的地名学专著和发表的相关论文——《地名与语言学论集》、《汉语地名学论稿》和1980年发表在中国语文上的《地名词的特点与规范》,相信同学们在听了讲座之后再结合这些书稿,能够更好地理解讲座的内容。此外,他还大致介绍了一下方言学研究兴起的历史以及一些自身经历,让我们体会到了方言研究的繁杂与不易。
进入正题后,李教授按照特定的分类罗列了大量的地名,有些非常有趣,深深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如“国姓村”的命名是为了缅怀郑成功,“闻喜县”的命名是为了记录汉武帝是在这个地方听闻大军平定南越的消息这一史实,而“晋江姑嫂塔”则和当地的海洋文化、侨乡情结是紧密联系的,等等实例告诉我们地名学应该对语言专名系统作综合性的、全方位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在讲到地名的读音时,李教授特别提到“坔”这个字,闽南语读lan,四声,在当地方言中是平地涌泉的意思。由此提及当年红军过草地时走过的就是这种地方,如沼泽一般,一旦踩上去就会不停往下陷,这个字同时也是表下陷的动词,这个地方的命名和方言词的音、形、义是分不开的。还有一些地名会出现同音异形的情况也特别有意思,如:磁窑、硘窑、回瑶、扶摇、海瑶(福建)这五个地方的读音其实是一模一样的,是不是很有趣?当教授谈到地名的类聚分析时,他举例:“地名里带‘查干、巴彦’的,一看就属于内蒙古。”这样通俗易懂的讲解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大家想考博的话也可以报考李教授哦,他可是咱们学校的兼职博士生导师呢,教授还笑称“咱们是一家人!”,非常的和蔼可亲。
最后经过一番精彩的互动,本期讲座在大家真诚而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也非常期待李教授下一次莅临我校,继续为大家开展这样深入浅出的学术讲座!
供稿人:李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