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说电影之——《功夫》影评
我说电影之——《功夫》影评.txt今天心情不好。我只有四句话想说。包括这句和前面的两句。我的话说完了对付凶恶的人,就要比他更凶恶;对付卑鄙的人,就要比他更卑鄙没有情人味,哪来人情味
拿什么整死你,我的爱人。收银员说:没零钱了,找你两个塑料袋吧!我说电影之——《功夫》影评
我说电影之——《功夫》这一次周星驰真的是下了功夫,也让我们等的太久了。
但他这一次至少没让我们失望。
随着一声大喝“还有谁?!”最帅的老大冯晓刚闪亮登场。此公的幽默自成一格,幽默的亲切,幽默的略带讽刺,幽默的硬是与众不同。
我愿意他对着电影院说的不拍电影的那番话也仅是一句自嘲的幽默。而不是针对电影的感叹和对盗版的愤怒。可惜最帅的老大并不是最狠的老大,那个酷似李小龙的家伙才是。斧头帮的出现告诉我们,故事里的世界是一个邪恶的世界。
谁都知道斧头帮真正的老大是王亚谯,就是那个几次差点要了委员长的命的传奇人物。在旧上海斧头帮的势力的确是很大的,据说连黄金荣杜月笙都曾告戒自己的弟子,别去招惹斧头帮,可见它的威风。
不知道周星驰为什么独独选中了斧头帮,是因为它确是像影片里的那样无恶不做么?
悠扬的东海渔歌中,猪笼城寨里居民的快乐忙碌使我们觉得世外桃源般的宁静祥和,可惜这种祥和不会太久了。
一曲十面埋伏蓦的响起,(我靠,十面埋伏?搞什么飞机啊老大)最帅的老大..哦,对不起,是最帅的小弟..或者也不是„这个这个„至少他的帽子是很帅的。
每个人都知道他一定是在虚张声势,至少看过周星驰电影的人都知道,他并不会真的伤害谁,他真实的目的是„搞笑,没错,是搞笑。我没说错吧?
但也许我是错的,你还记得他在《大话西游》里一梦醒来后,看城墙上隔世的紫霞时的眼神么?你可以嘲笑说那是煽情也好,嘲笑那是矫情也好,但那一刻我是被他的演绎打动了,尽管只是一瞬间。
说实话,《功夫》是让我惊喜的,于我这样不懂高雅的俗人是惊喜的。尤其喜欢片中许多独特的创意,琴魔双煞挥琴杀人一段最是精彩,素不识音律的我也能听出琴声中的杀气。
茫茫暗夜,瑟瑟秋风,忽闻琴一曲,一曲肝肠断。
这不是就是古龙笔下的江湖么?
谁又能想到那个女里女气的裁缝居然是刚猛的洪家铁线拳的高手,那一路威猛雄健,大开大阖的洪拳看来真是痛快淋漓,也不奇怪,此人本就是一个洪拳高手,叫赵志凌。而十二路潭腿苦力强的扮演者也是腿法出众的释行宇,卖混沌的五朗八卦棍看起来是不是很眼熟?看过《大上海1937》吧,他就是董志华。二叔公元华不用说了,梁小龙已经不再是意气风发的陈真了,一见他就不由的生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叹。
斧头帮的二当家因为一句话就要行凶杀人,却被人踢飞了出去,他们包围了村子,要伤害无辜时,三个隐居的高手挺身而出,真的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不愧豪杰本色。或许这也是周星弛想告诉我们的,学功夫不单单是为了强身健体,更应是锄强扶弱行侠仗义,才不枉了冬寒夏暑的苦练,大家说是不是?
元华的太极让我想起《少林足球》赵薇的太极,他是随意的挥,赵薇是随意的画,看起来都是自如挥洒,不着痕迹,所谓:“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
既然《少林足球》里都有太极,《功夫》里怎么可以没有?狮吼功居然可以用铜钟做扩音器,火云邪神居然会蛤蟆功,且是什么昆仑派的,还有二叔公和包租婆居然叫杨过和小龙女,这大概就可以用现在一句流行的词来形容。那就是“恶搞”。
但也就提到了金庸,可见金庸对我们于功夫的理解的影响之深。而据周星驰自己说,他是受了李小龙的影响才拍的这部电影,他曾说“我不会成为一个功夫高手了,但至少我在电影里我可以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最后就看到了小龙哥的截拳道,但当然是星哥使的,两手握拳的站立,身着小龙哥在《龙争虎斗》里的白色短褂,微微低头的姿态,迅捷的出手。
他用李小龙的功夫给了《功夫》一个最完美的诠释。
《功夫》里的星爷不过是个良知未泯的小混混,却因为一个似是而非的高人(这个人你该认识的吧?就是袁祥仁,不认识?那他兄弟你指定熟,袁和平)的几句似是而非的话,成为绝顶高手。只因为他身体里有一股未经释放的潜力,一旦释出,就破茧成蝶,脱胎换骨。也许我们身上都有这样的潜力,你有,我也有,一个小混混也有,只是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而已,因为我们没有经过我们不能想象的坎坷和巨大的压力绝望,但你至少应该相信你自己,无论多大的痛苦和压力你都能应付,而不会屈服和绝望,因为你有这个力量,你自己的力量。
也许这才是周星驰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自《喜剧之王》,《少林足球》,到《功夫》。从前的星爷的影子愈来愈淡了,那个调侃的,无厘头的星爷离我们也愈来愈远了。
是不是周星驰想通过《功夫》来告诉我们,他也已经脱胎换骨,破茧成蝶了?
但他的电影还有一点没有变,就是完美的结局。杀人的莲花在风中变成一朵小花,飘在那个清秀的女孩身边,两人相对而笑。时光流转,最美好的时光一一再现。
熟悉而优美的音乐轻轻响起:“只要为你活一天,这是我的心愿,有多少爱的怀念,藏在我心间„.”预言了即将来临的一段美丽的爱情。写的人还意犹未尽,看的人怕是早已厌倦。
还是那句话“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但既然这热闹还好看,便觉得心痒难搔,想和朋友们分享这简单的快乐。这也就是写这个出来的缘故。
有人说不好的文字只会浪费看的人的时间,也就等于是在谋杀别人。所以尽管“杀人这种事,我是天天都在想的”,但也还是很需要了一点勇气的。我说电影之-- 好看的电影尽在酷影吧!
第二篇:功夫影评
影评之《功夫》
看完《功夫》之后,觉得《功夫》是周星驰电影的一次升华和飞跃,真正的树立了更趋沉稳的喜剧风格,他完成了蜕变,从蛹到蝴蝶的蜕变。影片动作、配乐、特技、布景,制作精良、创意迭出,分分秒秒令人惊艳。
《功夫》故事情节简单,内涵丰富。主人公阿星是一个绝世高手,只不过任督二脉尚未打通。在成为脚踩五色祥云的大英雄之前,他彷徨、痛苦、思索、做什么都不成功,为了生活好一点他发誓做一个坏人,但是善根、际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又让他在关键时刻拥有伸张正义的能力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在影片的结尾,阿星一改此前的嬉皮笑脸状,身着白色中式对襟衫,脚蹬黑色功夫鞋,呈现出一派沉静如水的武学宗师姿态。一句“想学啊你,我教你呀”令对手心服口服。他从火云邪神手中取过暗器,银针落地发出清脆响声,最狠毒的暗器如莲花般绽放,像竹蜻蜓一样飞向天边……清丽的哑女站在岁月的两端,以期待或失望的眼神、以汗水和泪水推动和见证着情节的发展。整部影片充满了强大、宽容、勇敢、正直、相信真情、心无芥蒂……
《功夫》的剧情,比如贫民区三大高手之一夜晚被杀手无声无息杀死那一幕,镜头追着他的侧影,先是他后面的树枝无形中被斩断,然后是旁边墙壁屋顶的猫在跳下墙头之时映在墙上的影子显示它被拦腰斩断,最后是高手脚步停顿,镜头仍仿佛受惯性驱使继续追移,拍摄到墙与地上他身首易处的影子。没有声音,更强化了黑夜中未知的恐怖,动作清晰,气氛强烈。
《功夫》的画面奇观不但有效渲染场面交代剧情,在刻画心理方面也有出色表现,如包租公包租婆杀死两大杀手之后斧头帮帮主和他的手下的内心惊恐就通过他们点烟、打火机抖掉、混乱中头发着火、手下救火弄到自己衣服着火、两人殴打、汽车开走后车顶冒烟等一系列富有动作的画面刻画得非常到位。男主角认出被他欺负的童年哑女之后迅速跑开、揶揄讽刺同伙、把钱都塞给他、殴打同伙等一系列莫名其妙的动作也精准地刻画出他遭遇震动后内心争斗的矛盾、躁动、混乱和发泄心理。
《功夫》的整个制作相当严谨,无论是场景还是道具,都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香港电影。以往,这样的功夫片可能会采用大量的塑料道具和廉价的虚假布景,更有甚者,就会搞得和舞台剧一样,抽象的布景甚至也可以出现在电影屏幕中,《功夫》中,我们再也看不到这样的情况,从影片开始那个警察摔落到招牌开始,每一个细节和全景都经过了精心的布置,每一个装点不再是随意的,而是和这个虚构环境完全匹配的元素,就在最后的高空俯视中,我们可以看到地面的布置细腻程度,而这些都证明整部电影的制作严谨,而只有在制作上极其严谨的电影才能够成为好电影的基本要素。
《功夫》的画面是运动的,有动作的,这就让人想起电影人常说动作片最难的,是镜头和镜头之间的连环推动力,推动力越强,动作性越强,画面越充满动机,电影越好看。《功夫》用长镜头取代剪接,一个镜头过来表情丰富变数丛生,显得非常独特新鲜。
服装道具上,这些就是当年的上海的写真,虽然我们知道周星驰的电影不能当作历史剧来看,但是在《功夫》中,周星驰放弃了利用道具和语言的时间矛盾制造笑料的桥段,他和所有道具师、服装师、美工一道,创造了非常真实的老上海。在贫民窟的早晨一段中,小吃店用的小碗和油锅,还有在服装店中的皮尺和挂衣服用的撑杆,甚至在那个”靓妹”身上的睡衣,都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甚至就是卖冰淇淋的女孩的小车上的插销。唯一觉得不妥当的就是贫民窟门口的那些垃圾桶,也就是斧头帮的那个老大掉进去的那个,那个时代铁制的垃圾桶只有在租界才可以看到的。服装上,我们看到了熟悉的燕尾服和高礼帽,这些都是我们在大量港片中很熟悉的服装,而这些都是属于上流社会的服装,我怀疑斧头帮是否能够让所有成员都穿着这样的服装去打架。不过,当看到这么多燕尾服跳着爵士舞的时候,我再也
没有对这样的服装设计感到意外了,尤其当大批燕尾服出现在贫民窟的空地上的那种震撼。《功夫》中运用了大量的电脑特技,从人物到背景,从虚幻的效果到一些镜头的补充,电脑特技的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些部分我们可以看到《黑客帝国》中的影子,有些则可以看到《魔戒》的痕迹,而在两个瞎子乐师的最后一击中,我们竟然可以看到《木乃伊》的骷髅模型。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这个批评电影缺乏原创性,毕竟电影史上又能有多少是完全首创并获得广泛认可的视觉效果,而电影本身就是要在视觉效果上震撼观众,这些《功夫》都做到了,不管电影剧本本身观众是否喜欢,但是在这么多的视觉特技上绝对是难得的冲击。我们可能要感谢周星驰敢于用如此大手笔去表现功夫,因为在某些时候,我甚至怀疑影片还能用什么去表现更加壮观的打斗,不过,这些担心都是没有必要的,我们从电影一开始就不断地被这些天马行空的功夫震惊。
结尾,实际是周星驰觉得电影就如功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总是很努力去做,结果可能并不如他预期中理想。就好似大家勤勤恳恳努力工作,到头来收货并不如意。火云邪神就是这样一个人,以追求世界第一为目标。他费尽心机,刻苦练功,自以为天下无敌,结果却不如他想象中那样。最终周星驰打败他之后,只说想学吗,可以教你,这句话才是整个故事的中心。努力拼搏总会使人劳累,放下负担方得释然。而周星驰偏偏学了如来神掌而不是那乞丐的九阴真经、葵花宝典,是因为佛门弟子才能放下尘世姻缘,这种释然便是片尾放飞竹蜻蜓所表达的最高境界。乍一看,故事平平无奇,细一品,方知其中暗喻人间百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说功夫是一部宣扬侠义精神的动作电影,而且在这一方面做的很出色。影片用了大量的特技和武打设计,将大侠们高超的武艺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呈现出来;各种角色按武功由低到高依次进行展示,给人一种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感觉。
第三篇:功夫影评
《功夫》影评
《功夫》一片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广东。周星驰饰演一名无可药救的小混混——阿星,此人能言善道、擅耍嘴皮,但意志不坚,一事无成。他一心渴望加入手段冷酷无情、恶名昭彰的斧头帮,并梦想成为黑道响叮当的人物。此时斧头帮正倾全帮之力急欲铲平唯一未收入势力范围的地头,全片围绕斧头帮一干人等与一个世外桃源的诸多高手之间的较量展开,导火索是一个光屁股的小孩招惹斧头帮的二号人物。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恶势力欺压百姓百姓起来反抗的较量,呈献给人们一场正邪的较量的盛宴。
从小我就喜欢看周星驰的电影,以前一味追求的都是周星驰戏里的无厘头、搞笑。如今重新重复看了几遍《功夫》,发现电影也充斥着生活的写照,电影编剧情节环环紧扣,电影中设计了几个人物关系的较量,分别是三个高手与两个瞎子的较量,两个瞎子与神雕侠侣的较量神雕侠侣与火云邪神的较量,火云邪神与阿星的较量;最终正义的力量战胜邪恶为结局。
电影的刚开始阿星整天无所事事,整天顶着斧头帮的大名混迹于市井,编剧用欺善怕恶,游手好闲的手法将阿星这个小角色刻画的淋淋尽致。影片对人物,功夫特效,空间,形,光,色,线等等造型形态进行了有意的安排,它的每一镜头都有它特有的目的,通过这些更好的来讲述故事。当周星驰说完那一句“一枝穿云见,千军万马来相见”以后,镜头就跟着周星驰走的方向,也就是向右“摇”了过去。当斧头帮的二当家出现后,这时候导演用了渲染的手法,一大片乌云笼罩
在整个街道,象征着恶势力的到来。剧情进一步的延伸当阿星与包租婆发生冲突时的那一段是一段经典,周星驰跟“包租婆”赛跑的时候,所用的是一个“跟”的镜头,如赛车般将两个人的追逐的画面展现的惟妙惟肖。周星驰回到那个红绿灯的时候之后,所用的是一个“旋转镜头”。这可以让观众全面的看到周星驰在打个装着红绿灯的空仓的每一个掌印。由此可以表现出周星驰是具有练武的才能。也为他在下面的剧情能很快领悟如来神掌打下铺垫。当阿星因冒充斧头帮帮众被捕后发现自己被坏人利用,解救的恶魔来欺压善良的群众时,痛改前非,与大众们联合一起来与恶势力做斗争,最后用了借用手法引用以前电影的片段将画面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电影将阿星这个小人物,由一个没有目标无所事事的小角色,通过一系列的社会经历由坏变好的过程展现的淋淋尽致。故事发人深省如过一个人受好的感化的多那么他渐渐就往好的发展下去,反之亦然。当然一个有良知的人哪怕他再坏但是当他受到真理的感化时也会一然而然的从事好的事情。所以我们在观赏电影的同时,观赏的也是导演和编剧想用电影来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令人深思的哲理。
第四篇:功夫影评
电影《功夫》欣赏
《功夫》这部影片一经上映就打破中国华语电影的票房记录,在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拿到了共六项奖项的提名,而且还拿到了最佳电影这个分量如此重的奖项。为什么这部影片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因为是星爷演的?这也算是原因之一的,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这部影片真的是太好看了。它能让你在享受视觉冲击的同时带给你心灵上的感动。
影片的时代背景是四十年代的上海,那时的上海黑帮势力横行,连警察也不敢去管,当好人只会被欺负。这样的时代背景为影片的主人公啊星为逃避现实而努力当一个能出人头地的坏人和极力想加入斧头帮的想法提供了依据。虽然影片的时代离现实比较远,但导演借助影片夸张和漫画化的手法,反而使影片更能撼动现实人的心灵,摆脱现实的束缚。
《功夫》一片运用的是常规性的线性叙事手法,影片中的情节紧紧相连,环环相扣,给人一种很流畅的感觉,从中也会引入一些回忆来对某些情节来进行补充或说明。其实《功夫》一片中情节并不复杂,主人公阿星是一个绝世高手,只不过任督二脉尚未打通。在成为维护世界的大英雄之前,他彷徨、痛苦、思索、做什么都不成功,为了生活好一点他发誓做一个坏人,但是善根、际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又让他在关键时刻拥有伸张正义的能力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在影片的结尾,打通了任督二脉的阿星一改此前的嬉皮笑脸状,身着白色中式对襟衫,脚蹬黑色功夫鞋,呈现出一派沉静如水的武学宗师姿态。一句“想学啊你,我教你呀”令对手心服口服。其中的哑女站在岁月的两端,以期待或失望的眼神、以汗水和泪水推动见证着情节的发展。虽然情节简单,但配合这种叙事方式使影片显得内涵很丰富,很实在,没有虚假的感觉。
在拍摄的方面上,星爷用他独特的方式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视觉享受。电影一开始便以“探长的牌子”的画面入手,揭示事件发生的地点——警察局。接着,在十分安静的警察局里,开始出现细微的吵杂声,接着随着声音的慢慢变大镜头也顺着画面中的众多人物目光的方向慢慢的移动,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镜头的推拉之外,人物都是不动的,影片中出现的人物表情都是很呆滞,这种动静之间的对比使观众的内心产生一种好奇怪和不安的感觉,直到影片这个的这个长镜头出现一个人被砸向“罪恶克星”的牌匾这一个场景,将观众一下子从之前的静态的紧张中拉到动态之中,使人具有一种视觉的跳跃感,而且也感到一定的惊讶。这样拍摄手法在火云邪神接住子弹的情节时也用到了,所有人都定格住了,只有镜头在推拉,以此来表示出观众感受的电影里的那种惊讶的感觉。还有就是周星驰去救火云邪神时,镜头一开拍就是精神病院的远景,画面中是晚上并且乌云满布,加上闪电,给人一种很是萧索很是恐惧的感觉,与火云邪神的称号以及他的第一杀手的身份相关。以此使观众产生联想,并用后来火云邪神那意想不到的形象表现出星爷无厘头的风格,令观众捧腹一笑。
影片还采用大量的蒙太奇手法,如:斧头帮跳舞的场景,刚开始是琛哥一个人在跳,但随着镜头的切换,即当镜头从斧头帮杀人的画面切换到琛哥跳舞的画面时,与琛哥跳舞的斧头帮的人也逐渐增多,这种画面之间的切换使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巧妙的介绍了斧头帮的发展情况以及规模逐渐扩大,同时这里也运用的象征蒙太奇的手法,跳舞人数的增加象征着斧头帮的势力越来越大。还有就是在斧头帮第一次去找包租婆街坊麻烦时,斧头帮一大群人气势冲冲的从画面右
侧出来的同时上方出现一大片乌云慢慢地压过来,这是象征蒙太奇的手法,象征着斧头帮的压迫正在一步步的压过来,而且也可以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气氛。接着就是啊星被火云邪神打伤后被包成像木乃伊的样子疗伤,火云邪神去找他时,将星爷的绷带破开的画面与蝴蝶破茧而出的画面相结合起来,这里采用了隐喻蒙太奇手法,表示啊星也会像这只蝴蝶那样完成蜕变,从一个一事无成的小混混成为一个绝顶高手。也起到合理引出了影片的最高潮部分,捉住观众兴趣的作用。在影片的最后,那一个给啊星 “如来神掌”秘籍的乞丐又再次出现,又再给另外一个孩子武功秘籍,这里用到了反复蒙太奇的手法,使与前面乞丐给童年的啊星武功秘籍相呼应,使观众对影片进行思考:啊星的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
当我看完《功夫》之后,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我的感受:搞笑、震撼、感动。这三个词也很好的概括得星爷电影中的个人风格。搞笑,这是星爷最著名的风格了吧,其实在我看来是星爷想要带给他人欢乐的体现;震撼,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电脑特价以及充满了逼真的场景和道具,从中可以看出星爷追求完美,做事极度认真的风格;感动,影片在小人物的塑造上真的花了很多很多的心思,现在包租婆和剪发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人们调侃的对象了,这说明星爷对现实生活中弱小群体的关注,体现了他关注民生的执导风格。
《功夫》这部影片延续了星爷一贯的无厘头风格,但并没有只是单一的无厘头,它结合了星爷对人生了一种思考。在我看来,啊星小混混的形象简直就是现实中那些满怀理想,不断奋斗但却因现实的无奈而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而踏上其他道路的人物的缩写。而啊星最终屌丝逆袭的情节也是星爷对这些人的一种鼓励,希望他们坚持自己的理想,希望他们也能像啊星那样破茧蜕变。另外这个影片也是对小人物的一种关怀,揭露现在弱小团体还是不断在收到压迫的事实,希望大家能增加对这些人的关心,辅助这些人能更好的生活。而他们也应该要相信自己,无论是多大的痛苦和压力,相信自己能应付下来,而不是屈服和绝望,真正的功夫就是这样磨练而成的。
第五篇:电影《1942》之影评
悲剧时代下的冲突:覆巢之下难有完卵
——电影《1942》之影评
周海英 包文姝
摘要:电影《1942》讲述了1942年中国河南大灾荒、300万人被饿死的故事,解读了一段积贫瘠弱的被饥荒、战乱和绝望所充斥的中国的历史。电影通过双线并行,分别以老东家、栓鹿为首的灾民家庭和国民党中央政府为核心,展现出了悲剧时代下的中国所面临的多种矛盾与冲突,尊严与生存的冲突,信仰与肉体的斗争,真相与谎言的交织,良知与利益的纠缠,逃难与逃亡的演变,发出了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与国民性的关怀与追问。
关键词:1942 悲剧 冲突
一、引言
电影《1942》主要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灾荒、300万人饿死的故事。电影分两线并行,一条以逃荒路上的老东家和瞎鹿两家为核心,展现出灾民们在痛苦一线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一条以国民党中央政府为核心,展现他们的冷漠和腐败及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这部电影是一段对历史的深刻解读,是一段对生命人性的关怀与追问,它展现出了一个 70年前的中国,一个积贫瘠弱被饥荒、战乱和绝望所充斥的中国,一个早已被网络时代的年轻人所遗忘了却又必须面对的中国,一个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河南人所刻骨铭心而又不愿回首的中国。
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尊严与生存充斥,信仰与肉体斗争,真相与谎言交织,良知与利益斗纠缠着……在那里,没有什么是对,没有什么是错,一切似乎都是合理,一切又似乎都是毫无意义。剩下的只有饥饿,只有逃亡,只有绝望……
二、冲突
(一)贫民与财主
故事从河南的一个村庄开始,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财主与贫民既是一种对抗,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对立体,一切都似乎显得那么平和。但在饥饿面前,这种对立失去了平衡。一场饥荒,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不幸降临,有史未遇的旱灾与蚂蚱之害导致了河南粮食奇缺的景象。“在千千万万的村落中、山崖上、深涧里、陌头和阡边,都有饿得皮包骨头的人,提着篮子,拿着镰刀或系着钩子的长竿,在四处寻觅,捕捉能够救命的东西”(李蕤《豫灾剪影》)。面对饥荒,财主老范,不再是一向温和的老东家,粮食成了他最为关切的宝贝疙瘩,他反复叮嘱家仆要仔细看护好自家的粮食;地主的儿子也不再是常态下的公子哥儿,少许的粮食使他成为了引诱民妇的资本;贫民则不再是一向温顺的小绵羊,饥饿使得他们丧失理智、难念旧情,即便是曾经有过的救命之恩。终于有一天,邻村的刺猬带着大批的饱受饥饿之苦的农民们冲进了曾经的救命恩人老东家的宅院,面对老范为保护自家粮食而请官兵前来镇压,喊出了“老东家,兄弟们就吃顿饭,吃完就走,你就要我们的命啊”,一场混战毁掉了财主老范,毁掉了农民,毁掉了延续数辈以来财主与农民之间的依存关系。
(二)避难与逃亡
所有的人都走上了逃荒之路,因为战争,更因为饥饿。一无所有的农民们携家带口,带上祖宗的牌位,带上自己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孩子,走上逃亡之路,正如李蕤在《豫灾剪影》里描述的那样: “朝西去的大路上就充满了从洛阳出来的缓慢蠕动着的人群,有的步行,有的乘大车、人力车、排子车、汽车……人们的叫骂呼喊传到远处的田地里,混成了一种持续不断的低沉的音响,像只受伤了的野兽把血淌进一条长河时的沉吟”。即便是穿上出嫁时花衣裳也丝毫掩饰不了逃亡者的命运与悲哀。硕果仅存的财主老范带着银元和粮食,带着家仆,带着母亲和女儿,带着身怀六甲的儿媳,走上的是一条他自认为充满希望、优越感极强的避难之路,正如他对女儿星星所说的“人家是去逃荒,我们是去避难”。离家十五天后,地主老范继续优越着,还能在别人饥寒交迫无粮可食时拿出余粮喂养女儿星星的宠物猫,还能在瞎鹿母亲病重的时候拿出一些粮食给与救济,还能依然自得地拥有并指挥着仆人栓柱。但在若干多天后,地主老范的优越地位开始出现崩塌。中央政府国民党军队溃败,他们在“迂回作战”时与难民们不期而遇,相拥挟行,抢夺食粮;日军发起了猛烈的空中攻击,爆炸,扫射,哭喊,奔跑,混乱,分不清哪些是民,哪些是兵,哪些是土匪,哪些是硝烟,哪些是浓雾,哪些是死人,哪些是活人。如格兰姆·贝克在《一个美国人看旧中国》中所描述一样: “那些轰炸机整天在上空盘旋、俯冲、活像一群马蜂在折腾一只鼹鼠”、“这城市就像个把木板拿开而现出原形的蚂蚁窝,人们在连滚带爬地乱跑”。在这恍然一梦中,财主老范成了一个象想向他求助救济一些粮食的佃户、想向他请求帮助的同村人一样的一无所有的避难者,“这下,咱也成为逃荒的啦”,他的“避难”之路成为了真正的“逃亡”之路。所有的人,只为活下去而一路向西。
(三)信仰与肉体
在普通民众看来,饥饿和逃亡是由于战争和饥荒,然而在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看来,所有的受难是由于他们没有得到主的庇护,他们是异教徒,没有皈依主。善良的乡村牧师安西满竭尽所能告诉难民们要皈依主,竭尽所能地为活着的人减去一丝伤痛,让死去的人们闭上双眼。但现实是,不管如何,活着的难民们面对的依然是饥饿、依然是死亡。他们不仅仅面对着日本军队的狂轰乱炸,还面对着国民党军队的溃败、掠夺和欺凌。当仅存的粮食被抢夺、仅存的马车被征用、仅存的亲人在一瞬间灰飞烟灭,当看到年少稚嫩的姑娘伤口所流出的血用手也捂不住、用棉袍也捂不住、甚至用神圣的圣经也捂不住的时候,麻木的难民们完全不知所措,虔诚的牧师也近乎崩溃,他开始一遍遍地追问“这里发生的一切,主知道吗? ”、“为什么上帝总是战胜不了魔鬼? ”,他也开始质疑神圣的信仰是否能拯救天下这些饱受饥饿的肉体。
(四)尊严与苟活
人都是有尊严的,但河南大饥荒逃荒之路上的人却没有了尊严。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放弃尊严。为了挽救病入膏荒的母亲,瞎鹿已无法再顾及父女之情,他下定决心打算卖出自己的女儿,尽管经过妻子花枝的强烈阻挠,没有能卖成女儿,但对瞎鹿而言,为了生存已无所谓父亲的尊严。为了换取五斗小米,曾经读过书、曾经花枝招展、曾经义气风发的星星决定卖出她自己,她告诉老东家,“爹,你把我卖掉吧,给我一条活路”。面对五斗小米,没有谁能挽留得住女儿的尊严。为了卖出自己,花枝决定把自己嫁给栓柱,拜堂后的第二天她就离开了,她告诉栓柱,嫁给他之后两个孩子就有了着落。为了生存,谁也无法留住花枝作为一个妻子的尊严。为了保命而随波逐流的伙夫老马,眼见栓柱因风车被日军用战刀刺死时,他满含屈辱却又不得不露出讨好的笑容,含着心中的眼泪而吞下日军悬在刀尖上的生鱼片时,面对生存,谁也无法保护一个想要活着的人尊严。
(五)希望与绝望
踏上逃荒之路的初期,无论是谁,都还充满着希望。老东家不停地安慰着家人:“咱们就是去避难,过了个把月,就会顺利回来的。”花枝也穿上了出嫁时的红衣服,打算出门见喜撞个吉利。栓柱心里默默喜欢着向往着星星,在老东家的沉诺里暗暗期盼着星星能嫁给他的那一天。可现实远不及他们所预料的那么美好,路越走越远,粮食越来越少,死去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遇到的不是好运气,而是日本人飞机的轰炸、国民党溃逃的军队、车马粮食的被抢夺。当瞎鹿看着自己年迈的母亲病入膏荒、奄奄一息,他却不能给她找来一点食物的时候,他彻底绝望了。当老东家看着自己的好儿媳产子不久被活活饿死的时候,他绝望了。当栓柱看着星星为了挽救家人也是挽救自己而自愿以五盆米被卖入妓院的时候,他伤痛欲绝,却只能在心里呼喊。面对死去的远离的亲人,他们没有哭天抢地,他们只是轻轻的合上亲人的双眼,告诉亲人同时也是告诉自己,“死了好,早死早托生,来世别再投胎到这里来啦”。这既是对亲人们的来世充满希望,也是对他们不幸所处的现世最彻底的绝望。
(六)真相与谎言
有的人在掩饰真相,有的人在揭露真相,有的人在真相面前无能为力,有的人在真相面前左右为难。谎言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大局,为确保抗日战争的顺利进行,为维护政府的国际形象,政府公报河南饥荒死亡1063人、人吃人的现象绝不存在,“灾情是有的,但没有那么严重。” “河南到底死了多少人?” “政府统计1063人。” “实际呢?”“300万人。”上报灾情时表示饥荒不严重、河南本省能够克服困难,甚至政府还休刊整顿《大公报》以停止真相揭露,而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休德却不顾生命危险,躲过新闻审查,深入灾区一线了解事实真相,更可贵的是他回到重庆后通过重重渠道一定要将此事告知政府高层领导,他拼命找宋庆龄、孔祥熙、何应钦、蒋介石等告知自己在灾区的所见所闻、告知河南灾情的真实情况,以推动国民党政府赈灾、缓解灾民受困问题,同时也帮助中央政府解决问题。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尤其是在面对神父梅甘的劝导“要么获得普利策奖,要么成为日军俘虏”时,他依然选择奔向灾区揭示真相。
(七)救国与救民 河南这场灾荒是一场特殊历史时期下的大饥荒,特殊之处就在于中华民族正陷于日寇的疯狂侵略之下。为了抗击日寇,几百万中国军队正在包括河南在内的每一寸土地上殊死抗争。为了保证战斗力,政府必须从农民那里筹集大量军粮。为了救济早已断粮的难民,政府必须向灾民拨出大量的救济粮。这无疑是一对矛盾。对于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而言,他深知灾民之不易,并试图想向蒋委员长提出赈灾请求,但在重庆他看到的是蒋委员长正忙着处理缅甸前线战事、来自华盛顿的最新消息、即将举行的开罗会议的动向等“救国”大事的焦头烂额。当他向第六战区蒋鼎国司令长官要求减免军粮任务时,他又遭到了“救国”与“救民”孰先孰后的质疑与困扰。在中央政府看来,河南是个包袱要甩给日本人,以获得政府在战争中的优势。在蒋鼎国看来,“救国”比“救民”更重要,“同样是一批粮食,如果两个人中非要饿死一个人,若饿死的是一个农民,土地还是中国的,但若饿死的是一个军人,土地就会变成日本人的,大家都会变成亡国奴”。
(八)无助与阴谋
面对成批死去的大量难民,面对人吃人的惨状,羸弱的国民党中央政府即便有心也无能为力。中央政府本想将河南作为包袱甩给日本人,在被美国记者曝光的情况下不得已给予一些所谓的资助。陕西等地方政府为了保存自己岌岌可危的暂时的安全,在容纳了一部分难民之后也显得“无可奈何”。他们能做的就是用枪指着驶往陕西的列车,要求他们立马回头,喝止难民进入城内。也有人伸出了“援手”给了难民粮食,那就是凶残的日本人。利用“这些灾民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中国人”的理论,日本人采用独特的“增兵”办法“仁慈”地用粮食赈济河南灾民,吸纳中国人作为日军的后援力量。他们看似仁慈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巨大的阴谋。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只有六万兵力,而中国军队有四十万兵力。他们狡猾地向难民散发食物,使难民在无形之中成为了他们的一部分,在进攻时形成了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局面,在防守时形成了中国人被中国人打的场景。想救助难民的无能为力,救助难民了的却是充满着阴谋,这就是1942年的河南难民们所面对的真实惨况。
(九)良知与利益
在救济粮的处理上,一部分人保持了应有的良知,一部分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丧尽天良迷失自我。经过美国记者白休德冒着生命危险调查真相、不顾个人安危冒死进谏,同时也由于李培基一次次的上书,中央政府终于了解了河南饥荒的严重程度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巨大的国际影响,他们决定调拨粮食救济灾民。面对这批救济粮,一部分的官员表现出了应有的良知,但地方利益的驱使也使得一大部分人丧失了理智、出卖了良心、,他们一边贪污腐败、接受贿赂,中饱私囊、大发国难财,做出天理不容的恶心事,一边假慈悲的说着“是不是有点过分”。有的官员潜心于研制“吃一粒管一天”甚至“吃一粒管七天”的仙丹式食物,企图骗取救济资金。有的官员不顾整体利益,只顾自己管理的那块区域,拼命地争吵、攫取与阻挠。有的官员居然把救济粮化公为私变成了向灾民出售的商品,并同不法商人沆瀣一气,倒买倒卖,逼良为娼,使灾民本已不堪的生活变得更为雪上加霜。
三、结语
通过讲述1942年河南大灾荒这个悲剧,电影《1942》充分揭示了战争与饥荒大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国民性与民族性。在那个悲剧时代,信仰与肉体相斗争,尊严与苟活相矛盾,良知与利益相纠结,真相与谎言相充斥。正如作者刘震云所说:“这是中华民族最黑暗的一个时刻,同时又是最温暖的时刻”。黑暗之处就在于肉体趋于泯灭、苟活几为真理、利益尘嚣于上、谎言不绝于耳,温暖之处在于终会有一群有信仰的人、终会有一群有尊严的人、终会有一群有良知的人、终会有一群相信真相并揭示真相的人。尽管覆巢之下难有完卵,但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中华民族终会散发出人性的光芒,哪怕再微弱,也会温暖了人心、人性乃至民族与国家。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科教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213164)周海英 邮箱:zhy1977ccit@126.com, 电话:***。身份证号:***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