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统筹发展规划》规划成果简介

时间:2019-05-13 21:3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浮统筹发展规划》规划成果简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浮统筹发展规划》规划成果简介》。

第一篇:《云浮统筹发展规划》规划成果简介

《云浮统筹发展规划》规划成果

一、规划概况

1、项目背景

云浮市是广东省最年轻的地级市,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地区。位于广东省中西部,面积为7779.1平方公里,呈现“八山一水一田”的生态格局。2010年,云浮总人口有245.44万,城市化率为52%,GDP394.27亿元,人均GDP16117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5.9:40.4:33.7,财政收入23.54亿元。下辖云城区、云安县、新兴县、郁南县,代管罗定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三十年的快速城市化过程,创造中国增长的奇迹,但出现“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仍然不平衡”的矛盾。为此,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主题,城市规划要为国家战略服务,通过规划转型为国家提供具体的行动方案。

云浮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广梧高速的全线通车,广东省产业转移园区迅速发展以及南广铁路的建设,将改变云浮传统的发展条件。珠三角模式在云浮走不通,云浮需要转变过往单纯强调招商引资、追求投资和地区产值增长的发展,结合当地生产要素禀赋的特点发展经济。

人居环境科学为在中国城乡发展模式转型中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的基础与实验的框架。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良好人居环境,在云浮进行人居环境科学的实验,编制此次规划。

2、项目回顾

云浮市在2009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人居环境为理论依据,编制了《云浮市资源环境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规划》。该规划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进行统筹协调,在城乡、区域的空间平台上统筹生产组织、空间布局和制度安排,做到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城乡、区域的相互匹配,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城乡、区域与经济发展的统筹和协调。

基于《云浮市资源环境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规划》,云浮市开展了一系列的人居环境的实验。• • • •

2011年8月25日,中共云浮市委、云浮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协会、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实践——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人居环境暨《云浮市统筹发展规划》”研讨会,研讨会对《云浮市统筹发展规划》编制成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包括三位院士在内的专家们认为《云浮市统筹发展规划》内容创新、资料详实,体现了新时期城市规划对建设良好人居环境的编制的探索,云浮的实践不但是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实验,将为后发地区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参考。

完成了以“同城化”为思想的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纲要。开展了云安县县域主体功能扩展规划和实践。提出“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纲领。

实施规划编制管理体制改革,成立市政府直接领导下的规划审批委员会。

3、云浮市统筹发展规划:人居环境科学的实验框架

(1)认识论和方法论: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 • 在认识论上,人居环境建设不仅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过程,也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过程,人创造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通过人居环境建设,实现人居环境提升和社会和谐发展。• 在方法论上,通过“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建立市筹划、县统筹、镇组织、村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政策,解决社会与环境的空间矛盾。

(2)人居环境科学的实验框架 • • • • 探索理想空间模式——市域空间发展规划。制定政策机制——县域主体功能扩展。构建基本单元——完整社区建设指引。

行动指引——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纲要。

图1:人居环境科学的实验框架

(3)本次统筹规划的特点 • • • • • 以人居环境理论为规划指导思想 对理想空间模式的探讨 落实规划实施主体 以人为本,共同缔造 政策体系

二、云浮城乡发展愿景

云浮城乡发展愿景包括三个方面:发展定位、城乡理想空间结构、城乡空间发展布局。云浮未来将成为:

特色云浮、创业之城;魅力云浮、精品之城; 生态云浮、宜居之城;祥和云浮、幸福之城。

1、发展定位

特色云浮、创业之城

建设繁荣、和谐、主业突出、适合创业的城市。继承云浮企业家传统,发挥“两个南瓜”的优秀创业精神,推动云浮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图2:云浮农民企业家赠送省委书记汪洋两个南瓜

魅力云浮、精品之城

建设城乡和谐的精品城市,打造充分体现云浮特色、山水相映、生态优美、精巧雅致的城市。城乡建设顺应自然山水格局,反映云浮岭南地域特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

图3:山城相映的云浮城区

生态云浮、宜居之城

保持山区城市优越的生态环境,以主体功能扩展的思想,明确各类非建设用地保护主体,严守城市发展生态绿线;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提升城乡生活品质,营造城乡融合、生态环境优越的城乡生活环境。

图4:云浮蟠龙天湖广场

祥和云浮、幸福之城

充分发挥云浮山水景观特点,美好环境与宜人居住融为一体;发扬六祖禅宗文化、南江文化、石艺文化等优良文化传统,为云浮市民提供永远的精神家园。

图5:新兴国恩寺

2、城乡理想空间结构

结合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历史城镇发展廊道和现代城镇发展廊道,构建“井”字形的城乡空间结构。

图6:云浮理想城乡空间结构图

3、城乡空间发展布局(1)空间发展模式

云浮城乡人居建设强调“因地制宜”、“顺理成章”,充分尊重自然生态格局,人工与自然“天人合一”。未来云浮形成“交通轴线+城镇走廊+完整社区+生态环境”的空间发展模式。

(2)井”字形交通轴线

形成“井”字形的快速路网格局:东西向广梧高速(广云高速)、东西向漳玉高速(深罗高速、江罗高速)、南北向汕湛高速和云罗高速(罗阳高速)四条对外交通干道,构建快速交通框架。

(3)两条东西向的城镇发展走廊:西江南岸城镇发展走廊、深罗沿线城镇发展走廊

图7:云浮城乡空间发展布局规划图

三、市域空间发展战略

1、区域一体化战略:统筹区域城乡发展

(1)交通一体化战略 东接西联融入珠三角

图8:广东西部地区高速公路网格局图

构建南北通道跨江入海

图9:广东西部城镇发展历史格局

综合交通发展战略

图10:云浮公路总体布局(2)产业一体化战略

按照“云浮资源-珠三角市场”模式,发展特色农业

发挥资源优势,以园区为载体,发展新型工业

依托交通节点,提升服务型经济

图11:“合作组织+农户”标准模式

2、轴向拓展战略:塑造城镇发展廊道

构建西江南岸城镇发展走廊:西江南岸城镇发展走廊将塑造三大重点发展地区,即中心城区、郁南中心区以及南江口镇区。

图12:西江南岸城镇发展走廊

建设深罗沿线城镇发展走廊:深罗沿线城镇发展走廊将形成三大重点发展地区,分别是罗定—华石、镇安—石城、新兴—簕竹地区。

图13:深罗沿线城镇发展走廊

3、美好环境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条件

(1)统筹资源环境,形成合理开发空间

图14:城乡统筹发展空间分区图

(2)维护良好生态格局,塑造宜居环境

图15:云浮生态格局图

4、空间优化战略:营造优质生活空间

(1)传承历史文化,提升空间品质

强化区域本土文化特色,增强居民的地方认同感。打造六祖禅宗文化旅游生态镇。

图16:六祖禅宗文化旅游生态镇空间示意图

(2)建立完善的县—镇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在尊重历史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规划对服务中心分布进行调整,形成完善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形成四级服务中心。

图17:服务中心体系规划图

四、县域主体功能扩展规划

1、县域主体功能扩展

(1)县域主体功能扩展内涵

县域主体功能扩展是实现市域空间发展规划,探索理想城市模式的策略机制。以县域经济为发展主体,强调不同主体功能区在县域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中的协同作用,对镇一级的发展主体功能的确定,并从政府的考核机制、财政机制等方面进行保障,实质是把空间主体功能和实施主体有机的匹配起来,在空间上实现了“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在实施的主体上实现了“让能干什么的人干什么”,在空间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之间建立起政策保障机制。

(2)县域主体功能区划分

分为重点城市化地区、工业化促进地区、特色农业地区、生态与林业协调发展区。

图18:云浮县域主体功能区拓展总图

2、县域主体功能扩展规划

(1)云城区 定位:以城市综合服务为主导,以国际化石材商贸为特色,具有很强集聚能力的高品质城市化地区。

图19:云城区主体功能扩展图

(2)云安县

定位:以循环经济为主导,以港口物流为支撑,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农村综合改革示范县。

图20:云安县主体功能扩展图

(3)罗定市

定位:以产业集群为核心,以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南江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

图21:罗定市主体功能扩展图

(4)新兴县

定位:以规模化农业为基础,以产业集群为特色,具有国际地位的六祖禅宗文化和旅游地区。

图22:新兴县主体功能扩展图

(5)郁南县

定位:以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和特色工业为主导的区域商贸中心和滨江宜居绿城。

图23:郁南县主体功能扩展图

3、县域主体功能扩展配套政策

云浮市各县(市、区)根据自身特色,建立以财政保障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为基础的配套政策体系。

五、城乡完整社区建设指引

1、建设完整社区的意义

(1)“完整社区”是宜居城市的基本单元

“完整社区”是宜居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单元,以基层居民切身利益为基点,以硬件完善、软件优秀、内涵丰富的社区建设为载体,以对人的基本关怀和社会公平与团结的维护为手段,最终实现和谐社会。

(2)“完整社区”对云浮的意义

作为珠三角外围城市,云浮当前面临城镇人口老龄化、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农村空心化三大现象,城乡基层社区建设面临新的问题。完整社区建设是云浮应对上述三大问题的重要措施。“完整社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针对不同的人口特征进行相关的配套建设,通过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形成具有云浮特色的完整社区,构建和谐社会。

图24:邻里单元示意图

2、城乡完整社区建设指引(1)建立完善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城市社区 • 加强对老年人、外来工和青少年等弱势群体的关注,重视老年人、外来工和青少年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配备老年人服务中心、养老院、外来工培训与教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社区医院。• 完善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常规配备,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托儿所、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室、街道办事处、派出所、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邮政所、肉菜市场等。• • 从人口分布和居民日常需求出发,以社区为单位确定各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密度。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组织管理体制,引入社会运营或购买服务等新型公共服务设施的运营方式。

乡村社区 • 重点照顾农村社区的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加强对老年人和留守儿童的关怀,提高社区的服务质量。村社区以镇为单位建设养老院、儿童教育关怀中心和中学,以村为单位建设老人服务点、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和青少年文化娱乐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的常规配备上加大村文化室、村委会、治安点、村活动中心和垃圾收集点的普及力度,确保农村社区的正常生活秩序。

(2)加强社区基层民主建设,形成以社区为单元的社会管理体系

城市社区 • • 加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居委会的建设。

推进城市社区的组织改革。将退休干部、社区党员作为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骨干力量,鼓励外来人口参与社区组织管理,发动社区群众对社区进行共管共建。• 加强社区组织凝聚力和管理组织的公信力。

图25:城市社区基层民主建设

乡村社区 • • 推进农村社区的组织建设的改革。以发展带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图26:农村社区基层民主建设

(3)塑造优质的城乡社区空间

城市社区 •

小节点塑造:可以把小节点选址在可达性和安全性高,充分利用社区边角地的位置。建造材料以本土特色材料为宜,如石材、木材和竹子。• • • • 道路与流水设计:房地产社区根据人车分流理念组织交通。开放空间布置:应系统布置城市、片区、社区广场。

围栏与隔断建设:使用本土材料如石材、木材或砖块打造不同类型的空间隔断。

标志物设计:利用本地文化题材创作社区雕塑,将以雕塑为中心的小空间打造成为居民日常活动中心。

图26:优质城乡社区空间

乡村社区 •

小节点塑造:乡村社区的小节点可与村内大树和风水塘结合,也可以结合农村本地材质和地形塑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公共空间。• 道路设计与山坑水利用:乡村道路应与周边自然环境相结合,以渗水性材料作为铺地材料,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要综合利用天然水道和水体。• 围栏建设:可使用乡村本土材料来建造围栏,将溪流和村庄进行自然的隔离,既保护村庄的安全,也增添乡村景观色彩。

• 乡村中心塑造:应利用村庄榕树、宗祠等传统空间打造核心景观,构建乡村民众心理标识,增强认同感。

图27:优质城乡社区空间

(4)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供给体系

城市社区 •

社区道路建设。以社区绿道为主要载体,完善社区慢行交通系统。完善交通设施,减少机动车对步行的影响,提高步行环境的舒适性和安全感。

乡村社区 • • 社区道路建设。提高市域公路网密度,提高乡村社区的可达性;推进市域绿道建设。

市政设施建设。通过人畜分离、雨污分流、垃圾分拣和路无浮土、墙无残壁的“三分两无”优化村庄环境;建立符合本村经济条件的污水与垃圾处理系统。

(5)保护传统文化,营造地方感

城市社区 • 保护历史建筑,增强城镇本地居民的归属感,对代表本地文化和历史传承的建筑要加强保护;在旧城区的改造中,应注意保留传统街道。• 地方节庆属于地方文化的重要部分,应对节庆内涵进行挖掘,通过节庆活动增强城市居民的凝聚力和幸福感。对优秀民间艺术如禾楼舞、石艺和手指画等要注重延续。

图28:传统文化节庆

乡村社区 • 社区建设应注意村落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保护好山塘、水塘、风水塘、河流和山脉等自然要素;可改造宗祠、宗祠前广场等传统空间作为村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村内建筑的建设应尊重本土模式,将锅耳墙、广船脊等建筑符号融入建筑、景观设计。延续农村的传统节日与活动,增强村民归属感。

六、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纲要

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是人居环境实践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核心是政府发动、群众参与下的“共谋、共建、共管、共享”行为。在认识论上是“城市即人民”,群众是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互动的主体和纽带。在方法论上是发扬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传统,建立一套动员——激励——保障政策,通过社会组织的建设使群众自觉的参与到美好环境建设,通过美好环境的建设增强社会凝聚力。

1、行动纲要的框架

云浮市从2010年就提出了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纲要,成为落实《云浮资源环境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规划》的具体行动纲领,2011年提出《关于进一步推进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的若干意见》,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行动框架体系:(1)工作目标

让发展惠及群众。

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为根本要求。通过开展宜居城市建设,改善城乡公共服务状况,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

让生态促进经济。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低碳经济,通过良好生态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

让服务覆盖城乡。

缩少城乡差距,着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学校和医院改造,统筹推进教育、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饮水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小额贷款等农村金融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让参与铸就和谐。

通过建立市筹划、县统筹、镇组织、村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政策,激发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更好地凝聚民智,树立云浮人新风貌,不断提升群众的综合素质,努力实现文明市民与文明城市的共同成长,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共处。

(2)工作原则

群众参与为核心。

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增强社会互动,以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的程度评判各项工作,让群众在参与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培育精神为根本。

培育“自律自强、互信互助、共建共管”的精神和社会价值体系,激发地方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城乡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发展,文明市民与文明城市共同成长。

奖励优秀为动力。

建立“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对参与“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程度较高的自然村(社区居民小组),让其优先选择“以奖代补”项目,“以奖代补”项目资金优先支持,以调动群众参与和自发推进的积极性。

项目带动为载体。

借助“以奖代补”项目这一载体,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居住环境、公共服务等具体项目的实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部门单位规划、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和群众自发推进的主体精神。

统筹推进为方法。

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以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为抓手,与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相结合,与实施“十大幸福计划”、“十大发展工程”相结合,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融合发展相结合,统筹兼顾,全面推进。

(3)工作内容

结合自身山水特色,营造宜居城乡环境。• 充分依托云浮亚热带气候优势,引导运用首层架空、建设骑楼、冷巷及天井等传统亚热带建筑物的设计手法,推广使用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启动“显山露水”工程,推进山水特色城市建设,引导和鼓励市民进行屋顶及阳台绿化美化改造。• • 建设山地自行车赛道,带动市民开展健康活动。

完成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以步行及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为依托,科学布局市民活动场所,增设绿色开敞空间。

均等配置优质的公共服务,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以市教育园区建设为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优化教育网点布局,促进公共教育均等化。• 以市人民医院新院建设为重点,加强县、镇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改善村(社区)卫生服务,促进公共卫生均等化。• 加快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加快完善城市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完善城市供水保障,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发挥生态环境优势,促进循环生态低碳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吸引高素质人才,积极实施能源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等循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推进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

环经济工程,推动石材、不锈钢制品、硫化工、水泥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

借助和谐宜居示范村(社区)建设,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 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代拨”政策,激发村(居)民参与热情。

以塑造现代公民为目标,强化群众自我教育,培育“自主、自强、合作”的精神,提高加快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和低碳化城市公共服务系统,引导低碳化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污染和高附加值的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

群众的综合素质。• 通过推进“三网融合”建设,为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提供良好平台。通过市民评审团、市民调查群、公众论坛等多种公众参与方式,汇聚民智,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设。• 通过和谐宜居示范村(社区)的建设工作,引导有序的村(居)民自治,增强村(居)委的凝聚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2、保障政策

(1)组织保障

成立专门机构,细化各级责任。

各县(市、区)通过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和制定配套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各级的责任,切实做到组织到位、分工到位、推进到位。

部门间协调联动,形成合力。

规划部门负责指导、组织编制和审查相关的详细规划,及时办理有关手续;发改部门负责相关项目的立项,产业政策制定;国土部门负责办理农用地转用、征收土地等用地手续;建设部门负责房屋的拆迁管理,工程项目建设监管;市财政、税务、监察、审计、农业、社保、环保、林业、文化、城管、公安、金融等相关部门通过积极配合,有效保证了公共缔造行动的开展。

强化绩效考核,形成制度激励。

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行动纲要,制定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市委市政府督查部门通过出台具体考核办法,对各相关部门推进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的工作实行绩效考核。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大力宣传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以及好人好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2)群众激励

以分类施策为基础,发动群众参与。

把全市自然村(社区居民小组)分为自强村、自助村、基础村三类,在所在镇(街)、建制村、自然村(社区居民小组)进行公示,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共谋、共建、共管、共享”。

以“以奖代补”项目为载体,吸引群众参与。

通过“以奖代补”制度设计鼓励群众参与积极性,从部门资金统筹、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等方式扩充“以奖代补”资金来源。

以培训提高为切入,引导群众参与。

以市、各县(市、区)委党校为主阵地,分级开展专题培训。创新教育培训方式,通过组织现场参观学习和谐宜居村建设等方式,以生动事例和事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年度考评为手段,激励群众参与。

制定年度考核标准,每年年底对自然村(社区居民小组)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的群众参与度进行考核。,提升农村整体管理水平。

3、相关政策

• 中共云浮市委办公室

云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纲要》的通知 • 中共云浮市委

云浮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的若干意见 • 中共云浮市委办公室

云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云浮市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 “以奖代补”项目资金协调委员会的通知 • 中共云浮市委办公室

云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 “以奖代补”项目操作指引》的通知 • 中共云浮市委办公室

云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云浮市自然村(社区居民小组)基础分类评定细则的通知 • 中共云浮市委办公室

云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云浮市自然村(社区居民小组)群众参与性评价考核细则(试行)的通知

第二篇:最终成果简介

最终成果简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职业进步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很多国家都加快了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步伐,提出了不同的建设标准和目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种研究蓬勃开展,取得了不少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但作为施甸县区域内特定的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调查研究,目前还是空白。

研究的价值:通过对施甸县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指出全县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施甸县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带动施甸县教育事业的发展。

研究的意义:当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面对新课程,教师将一切从新开始:重新理解教育,重新理解课程,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设计教学。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作为施甸县区域内特定的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调查研究,能了解教师专业化现状,为区域教师的培训、教师专业成长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三项:①调查报告;②研究总报告;③系列研究论文。施甸县全县共有三所完中,分别为施甸一中、施甸二中、施甸三中,施甸一中为城区中学,施甸二中、施甸三中分别在由旺镇和姚关镇。全县三所完中共有87个高中教学班,共有在岗高中数学教师45人,其中省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骨干教师2人,全部为大学本科学历,职前都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育教学理论,职前教师专业化水平都达到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求。

(一)影响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在岗的45名高中数学教师进行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职后施甸县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六个方面问题:

1、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少。由于受教育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很难走出校门,走出本地区去学习,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有的教师从教二十余年还从没有参加过县里组织的教学研讨会,更不用说到外地学习取经了。教师长年囿于学校的小天地中,难以撼动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对实施教学改革缺乏外围信息的支撑,难免会出现夜郎自大的现象,更有闭门造车之嫌。

2、教学任务重,教学压力大,学习时间受限。教师们感到教学压力很大,总担心学生成绩上不去,担心被平行班比下去。所以,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千方百计抓考试成绩,越抓越死,学生学习成绩反而进步不大,越是进步不大,教师抓得越紧,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通过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学改革从而促进教学效益提高的途径便被弃置,影响了教师自我专业化发展的动力。

3、组织有限的培训活动,难以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每年都有地市级培训、县区级培训若干次,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层次越高的培训,受训的面也就越窄;另一方面培训的内容并不连贯,培训效果受到影响。这样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是暂时的而不能持久,是零星的而不能系统化。教师专业发展除专业引领外,更需要系统的培训来支持。当前活跃在教师培训领域中的许多专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很深入,但由于职业的缘故多远离基础教育教学一线,因此理论造诣往往高于对实践的理解。

4、校本教研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展,教师缺乏专业化发展的校内契机。校本教研是学校教研组与年级备课组针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学交流、研究和磨题、磨课活动,包括教研组的专家报告、教育理论学习、课例研究、同课异构、示范课等,也包括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磨题等,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化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有效途径。从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三所完中的各种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得很少,偶尔有一两次活动也基本上是流于形式。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和实效。探其原因多数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对教学作用不大,相对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堆积如山的学生作业,只会浪费教师时间。

5、区域教研不被重视,教师缺乏专业化发展的县内平台。从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由县教育局教研室牵头组织的全县区域教研的次数很少,几乎就只是一年一次的中考、高考复习备考研讨会,教师专业化管理部门太多的行政化。而许多教育发达地区的区域教研都开展得有声有色,如北京市的海淀区、上海市的洋浦区每周都要定时举行一次区域教研活动,有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同课异构、统一教学进度、研究高考试题等,这些区域教研平台都成为了年轻教师专业化发展快速成长的必要途径。

6、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不够,忽视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现象尤为普遍。目前大部分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三个途径:①通过系统的自学;②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③在教室里检验己有的理论。许多教师认为专业发展提高的是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已经次之,对专业学习与发展显得热情不足。譬如要求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们就觉得很累,并且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成效慢。许多教师长期工作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一线,忙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成绩的提高,教师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容易被自己忽视,缺乏必要的专业化再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如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理论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实践等等。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忽视,既严重地阻碍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又容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从以上六种因素的分析来看,前五条基本上属于外部因素,而第六条恰恰是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教师自身的需要是其实现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使教师认识到位,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大提高。

(二)促进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1、实施区域教研,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一个县区平台。所谓区域教研,就是根据地区区域、学校现状、管理水平、教研能力、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情况,划分教研区域,以学科教研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各校优势,加强校际交流研讨,多层面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以点带面,区域互动。有效发挥区域教研优势,借助共同发展的平台,互动研讨,平等交流,努力实现教研制度和教研水平提升的双赢。当前区域教研多数是指由县区一级统一组织的教研活动,区域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施甸县三所完中高中数学教学学科由县统一组织的教研活动很少,几乎为零,县教研室的工作太多的行政化,教研员多数被政府派去下乡蹲点,专门去知道教师教学、组织教研的时间很少,这与教育发达地区开展的有声有色的区域教研活动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多数高中数学教师都希望能有一个专业化发展的区域教研平台,而且三所完中开展高中数学教学区域教研已具备条件:①活动时间上可以有保障:三所完中分别相距不到20公里,交通便利,不到半小时的路程,可以错开教学时间,组织每周一个下午的时间教研。②教研内容可以有保障:可以邀请保山学院、保山市教研所、县教研室专家做专题培训;可以利用六位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业引领,进行示范课、专题研讨等;还可以组织考纲考点的交流学习;可以统一进度、研究考题、命制试卷等。③发挥各校的强势,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只要精心组织和准备,就会使区域教研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和实践,成为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的平台。所以应该及时出台施甸县区域教研实施方案,使区域教研常态化、制度化,尽量缩短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区域教研行动差距。

2、强化教研组与备课组在校本教研中的功能,让教师专业发展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校本教研是以校情、学情为出发点,针对教师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展示交流,研讨活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强效之本。从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多数教师认为学校高中数学教研组、各年级数学备课组开展的活动十分有限,形式单一,基本流于形式、无实际效果。课堂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战场,学校教研组应该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开展,可以开展骨干教师、学科带动人的示范课,利用专业引领、名师效应的带动、辐射和激励功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可以组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讨,探究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途径。可以组织高考备考研讨,为高三集团对力量。年级数学备课组是校本教研的最小单位,也是最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本活动形式,包括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小环节的探讨,集体备课是年级备课组的重要活动内容,至少每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从这一周的教学内容开始到学生练习编制,集团队的力量到打磨每一节课,使教学更合理,更有效。总之,光靠一个人摸着石头过河已是一件不现实的事实,必须借助于集体的力量,因此教研组与备课组的建设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加强教研组与备课组建设是新形势下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是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3、把教学反思与教学随笔培养成习惯,突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地位。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就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持续不断的实验和批判性反思。教师教学反思的途径和方法很多:①自我反思:这是教学反思的主要途径,教师对教学工作要敢于质疑,多打问号,再去解决问号,通过自我反思,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及教学媒体的应用等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②合作反思:寻求同行协助虚心的请教前辈老师听课指导,请他们指出课堂的缺点和改进意见。多上汇报课、公开课,课后请同行集体诊断,求得更完整的反思。另外,教师可以写写教学随笔,教学随笔是教师课堂教学现象的反思、研究和小结。教师每上完一堂课后,或多或少有点得失、感想和体会,如果把这些及时地写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不断地改进,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化水平。

三、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作为施甸县区域内特定的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目前还是空白。此课题的研究,为施甸县高中其他学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作为施甸县区域内特定的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调查研究,能了解教师专业化现状,为区域教师的培训、教师专业成长计划提供科学依据。首先,为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区域教研提供了理论分析和实施方案;其次,为学校教研组建设和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借鉴方法;再次,指明了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强调教师必须树自身终身学习的意识才是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能得到重视和应用,本课题提出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将对带动施甸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施甸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与策略,提高高中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中教育的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对社会有一定的效益和影响,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也将会推动整个社会发展。

第三篇:最终成果简介

最终成果简介

理清党的执政方式与党的领导方式之间的关系是搞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而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联结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此高度重视,领导全党紧紧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在历史性课题,着重从思想和作风、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素质和本领等方面的加强和改进,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在新世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次突出了“关键在党”的主旨,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重点是把握好党的历史方位,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切实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围绕着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命题。作为对十六大这一命题的解答,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全面总结了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敏锐地审视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完整地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这表明,执政能力建设成为了当前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成为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整体推进所围绕的中心。党的建设的全部工作最终都要落脚在执政能力的提高上。

党在理论上的提高,是党的领导的正确性、科学性的根本保证。

鉴于世界和中国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鉴于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担负的重大责任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有必要把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和探讨当代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理论的问题,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提到全党面前。

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实践的先导和指南,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这些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和成就。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我们党有着丰富的实践,从民主革命时期在局部地区执政到建国后在全国范围的执政,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执政问题上,虽然在实际上长期执政,但对执政的研究却不是很集中,也不是很深入,我们对于执政问题的理论认识,特别是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曾经长期处于比较模糊的状况;对于执政问题的理论梳理、阐述、分析,还不是很系统。因此,很难说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成熟的执政理论,或者说,我们党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自己的执政理论。

随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课题的提出,深化对执政理论的研究,加强执政理论建设,建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体系,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总书记提出:要紧密围绕“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么执政”这个重大问题,紧密联系执政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借鉴外国政党治国理政的有益做法,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不断进行理论概括和提炼,不断完善党的执政理论体系,努力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牢固。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主要方面。执政方式是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中的主要内容,优化党的执政方式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执政方式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成效,关系到党的执政目标的实现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加强对党的执政方式的研究,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时代赋予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

因此,研究党的执政方式创新,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首先,执政方式创新的研究价值富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之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影响和决定执政能力的至少有三大要素:一是执政主体的建设,即党员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的素质和能力的建设,这是执政能力的直接体现;二是执政的制度和体制建设,这是执政能力的基础;三是执政的方式建设,这是执政能力的发挥途径。这就是说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该遵循着两条线进行。一条是执政党内部的建设,即自身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按照党的建设总体目标的要求来开展,把党的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另一条是执政党与其他政治系统关系的处理以及对所在环境的处置,探求一条执政党有效发挥作用的科学、合理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正确处理党同国家的建设,把优势转化为胜势。这就是执政方式问题。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创新研究具有中国式的独特意义。中国共产党作为政党执政,要遵循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但中国有着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共产党有其特殊的背景和特点。如何建构党与国家之间关系处理方式的科学体制和机制,关系到执政党的命运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不断提高我们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物的能力。

党的执政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党运用国家政权,改造国家和社会的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提出的实施,在党的执政活动中倾注了科学、民主、法治的精神,并以这种精神来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形成科学、民主、法制的理念与精神,推进国家和社会科学化、民主化与制度化水平。

其次,执政方式创新研究价值还在于认识、掌握和运用执政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和发展趋势。执政党执政作为人类的政治活动,也是有其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的。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就是研究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基本制度和基本方式等。执政方式是执政规律的重要内容。研究执政方式,有助于我们探究和掌握执政规律。所以加强对党的执政方式及其创新问题的研究与理性思考,厘清党的执政方式的演变轨迹,总结党在执政历程中的经验教训,找出党的执政方式的“实然”与“应然”状况以及其之间的差距,以利于我们更为准确地把握党的执政方式改革与创新方向,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政党政治规律的认识,从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引导党有效执政。

再次,执政方式创新研究也有其理论价值。党的执政方式创新是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组成部分,对执政方式及其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为执政理论化体系建设乃至整个执政党建设理论作出贡献。

在理论上,党的执政方式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以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党的执政方式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所做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贡献,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重大成果。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没有领导过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实践,只是从理论上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一般原则,未能就无产阶级执政作出系统的改进。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了布尔什维克党如何执政的探索,在实践的基础上阐明了布尔什维克党执政的一些基本原理,提出了许

多处理党政关系的光辉思想,但没有形成体系。斯大林在实践中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并对列宁的思想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然而在斯大林时期,苏共形成了独特的执政模式。这种模式强调高度集权,把党的领导变成无所不包的控制与管理;夸大个人作用,导致个人判断以及否定法治。这种党政不分,党政合一,以党代政的执政方式成为各国共产党的效仿模式,给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带来了损害,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共产党的下台埋下了体制性伏笔。毛泽东关于革命党建设理论是相当成功的,关于党的执政方式,他在革命胜利前就开始探索,建国后也提出过一些正确的思想,但他也没能从根本上建立适应执政要求的执政党行为方式。所以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历史实践来看,很长时期并没有解决好何执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经过长期艰苦探索,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是无产阶级执政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是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方式的科学概括,对马克思主义党建设学说作出了重大成就。

12231231

第四篇:成果简介

学生自主管理教育探索与实践成果展示

——延安市第一中学学生自主管理记实

提要:校园内实施自主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意识与能力,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宗旨,也是我校德育工作追求的特色。学校德育坚持以生为本,着眼学生全面发展,经过坚持不懈的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一种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塑造,从而丰完和善富了学校的德育教育模式。关键词:学生自主管理,探索与实践

全文:延安市第一中学作为一所全寄宿制学校,从2008年开始进行《寄宿制学校学生自主管理》的省级课题研究。四年来,学校德育工作者坚持科学、民主的育人理念,从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善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入手,不断挖掘学生潜能,调整学生管理方式,通过一切活动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参与、自我磨砺、自主管理,让学生在参与中充分展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优秀的素质,释放无穷的能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实现了学生管理从被动约束式的管理向主动自主式管理的转变。

四年多的课题研究,使学校、老师以及学生都受益匪浅,我们自己也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德育教育信息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分析,结合我校实际总结出我校自己的德育教育模式并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理论成果

1、提升与创新了一种德育理念,提高了学校的德育水平。

自主德育理念在德育目标指向上,充分体现出对学生自主实践、自我评价、深切反思、不断内化的真实受教育过程的追求;在操作方法上,体现出为学生广泛参与、自觉参与而作出的专业化策划与自主德育策略的最优化选择;在评价体系上,着力于学生个性特色充分发展。在许多教师的德育工作实践中,萌生了这样一种认识:自主德育,就是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自己的实践,不断建构高尚、文雅的生活,从而让学生自主、自觉地进入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生命状态。通过4年多的研究实践,学校的德育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

2、培育了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德育机制,健全了学生的人格素养,完善了学校的人格教育模式。学校德育坚持以生为本,着眼学生全面发展,经过坚持不懈的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一种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塑造,从而丰完和善富了学校的德育教育模式。

3、在学生德育教育管理上,注入了文化式的管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谐

发展”的办学理念和把学校办成师生的幸福家园和精神乐园的目标追求。

4、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师资队伍。通过课题研究,锻炼和培养了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和教育科研骨干,带动了全校教改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实践效果

为了确保自主德育的研究实践获得理念上、制度上、组织上的保障,学校在实施课题研究的同时,也注重了相应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

1、规划机制的建设。加强了通式培训学习,力求在自主德育上达成共识。

2、策划机制的建设。这几年,学校根据自主德育的需要,对活动的内容、活动形式、活动的成效进行了系列策划,力求各项活动纳入系列化的框架;而后,又制定出各类主题活动,制定出详实可行的策划方案。为了让自主德育具有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路径,学校强化与优化策划。在整个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学校抓好了四个方面的策划;

(1)、明确内涵,端正认识:我们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了文化引领作用,以文化经营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大力培育学校精神,实施“一中精神”,践行”五种意识“,并把建设精神乐园和幸福家园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追求,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品位,突出学校特色,创建示范高中。我校学生管理适应时代要求,体现自己的特色,突出实效,大力推行了学生为主体的自主管理。

(2)、找准方向,确立目标:“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我校育人理念。把学校建设成师生的精神乐园和幸福家园是我校的终极目标。而“把学生培育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文明人”和“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是我们的德育工作目标。在校园内实施自主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意识与能力,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宗旨,也是我校德育工作追求的特色。

(3)、立顶建队,健全机构:我校以学生会为依托,成立了“学生自主管理组织”。使他们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定期与校长、主任进行沟通,充分发挥学生共同“参政”,当家作主的自主意识,从而实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4)、广辟蹊径,创新措施:学校不是文明的监狱,应该成为学生的乐园、学园、家园,让他们的心灵色彩和谐舒展,精神家园洒满明亮的阳光。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在学校管理中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3、组织机制的建设。学校着力于三类组织的建设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1)、学校行政管理层面上的学生组织,如①学生会:我校以学生会为依托,成立了“学生自主管理组织”。在每两年一届的学生会主席的选拔上,我们都坚持实行竞选制,通过民主评议层层推荐、面试答辩、召开学代会竞聘演讲等形式,最终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学生会主席。整个竞选过程都由上届学生会干部策划、组织,充分体现了学生会是学生自己的组织,由学生自己组建,自己选拔干部。新当选的学生会主席,有权组织自己的“内阁”,可以从各年级提名副主席,由学代会通过后,由主席和副主席提名各部的部长、副部长(学习部、卫生部、纪律部、体育部、文艺部、生活部、宣传部),交学代会表决通过。学生会成立后,主席和副主席被聘为校长助理,各部部长、副部长被聘为处室主任助理,使他们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定期与校长、主任进行沟通,充分发挥学生共同“参政”,当家作主的自主意识,从而实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②、设立“三级助理”岗位。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学校决定由学生会主席、副主席担任校长助理,由学生会各部长、副部长担任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主任助理,由各班班干部轮流担任班主任助理,校长助理每月与校长进行一次沟通,主任助理每周一次,班主任助理每天一次,通过这种形式,使班级、处室、学校不仅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动向,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干部在与老师、领导交流过程中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成立“学生记者团”。由学生会宣传部具体负责,采取民主推荐的方式,从全校45个班级中每班推荐一名品学兼优、善于思考的同学组成“学生记者”。学校每学期召开两次“学生记者招待会”,采取答记者问的方式,由学校领导、处室主任现场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会议的议题多样,“从教师拖堂没有按时下课”,到“实施新课改作业量大,占用了学生社团的活动时间”;从“教室隔音不好”到“学生排队吃饭,餐饮公司应在窗口公示饭菜品种价格”;从“学生集合后地面无人清扫”到“个别老师管理中不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几乎襄括了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扬了民主,确保了学生能够有一个表达意见的畅通渠道,使他们懂得了如何参与公共管理,进一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④、成立学生维权组织(学生权利保障委员会)。学生的权利来源于宪法,教育法等相关法规,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地位是平等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长期以来,由于学校教育中只谈学生的义务,很少谈他们的权利,以致于学生不知道自己有那些权利,更不知道如何维权。教师们可随意进出学生宿舍,上课期间,学校随意带人参观学生教室,教师随便对学生的压制、训斥、惩罚、歧视等等,这此现象的存在,使得教师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学生的低下与顺从地位变得根深蒂固。为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维权组织成员可以带着学生对教师、年级、处室的意见,走进校长室与校长进行对话,要求校长做出答复,以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比如,为了解决学生对食堂饭菜质量和价格的意见,学校后勤服务部门专门组织学生维权委员会的成员,到校外食堂及市场进行考察,并召开学生会、生活部和各班生活干事会议,充分讨论,合理解决,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既维护了自己的权益,又懂得了经营管理的艰难,达到了共赢的目的。

(2)、学校社团组织,如①、爱心救助社,现代社会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际关系淡漠,学生中独生子女和以自我为中心者日益增多,他们缺乏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家庭环境,合作意识、爱心意识较差,为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意识,我们利用寄宿制学校得天独厚的资源,坚持在学生中开展了互帮互助活动。由学生会组织成立了学生爱心救助社,学生会主席担任社长,每学期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一次献“爱心募捐款

活动,所筹款项作为贫困学生救助基金,贫困生向学生会递交申请,救助谁,救助多少全部由学生召开会议,根据平时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决定,学校、年级、处室只作审查、备案并为其代管所筹款项。几年来,通过学生爱心救助社和社会各界,已救助了200多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

、“校园之声”广播站和校园电视台由校团委牵头负责,由学生会干部担任站长,播音员、编辑都由学生担任,各负责班的通讯报道员采编组稿,每周各播出一次,如“校园新闻”、“热点透视”、“学生心声”等栏目,都深受学生的喜爱。播音员声音亲切柔和、字正腔圆,构思缜密,内容丰富,通讯员报道内容具体详实,生动精彩,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广播站、电视台的作用不可忽视,已成为我们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彰显我校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舞台。

(3)、班级管理层面上的学生组织:①、成立班级“智囊团”。由学生民主推荐,让善于思考、乐于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的同学组成“智囊团”,他们不同于班干部,但可以通过分析、观察班级的情况,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为班级管理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促使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成立学生矛盾化解委员会。学生整天生活在一起,他们中间的矛盾、纠纷老师往往不易发现,为了发挥学生自治的作用,我们在各班建立了学生矛盾调解记录本,由班干部组成矛盾调解委员会,要求班干部学会当“家长”,从各方面观察学生中间的动响,并通过与其谈话,做出详细记录,及时化解和处理学生中出现的小摩擦,使学生在自尊自爱的基础上,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谦让,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精诚团结,珍惜同学情谊,努力做谦谦君子,不做戚戚小人,共同维护班级声誉,凝聚人心,形成合力。

4、评价机制的建设。

学校对学生的自主评价涵盖两个层面:一是对学校管理的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畅通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献言献策的渠道,让学生的提案、建议推动学校的民主管理。二是对教育教学的评价:每学期都在学生中进行教育教学调研测评,其形式有问卷、座谈、个别访谈、召开记者招待会等。

5、形成了在德育过程中学生自主实践的教育模式,学校研究中着眼于“延安市第一中学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即“给学生以自尊,还学生以自主”,并致力于这一种教育模式的研究。

学校的德育是学生不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造就自己”的历程,是帮助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建构积极向上的主体人格的过程。在形成学生自主德育模式的过程中,学校突出“自主”两字,体现在五个方面。

(1)主流引领,目标指向明确

(2)自治管理,合理设置岗位

(3)自主开发,教育主题凸显

(4)积极参与,活动项目完整

(5)自我锻造,活动载体丰富

(6)自我反醒,嵌入心育轨道

6、营造了一种文化认同,培育学校精神的社团文化氛围。

学生自主德育是学生在一定社会要求下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学习、自我培养和自我实现的生命建构活动。学校站在人文高度,积极组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如由学生组建的“清秋塬文学社”,该社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自己聘请语文老师审稿,学生排版、编辑、设计版面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获得文化认同与文化滋养。

总之,我校通过学生自主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了一批充满创造力,学会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优秀学生群体,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师资队伍,带动了全校教改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使市一中在短短不寻常的四年里,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地位,增强了学校的影响力,从而使市一中走上了快速发展的素质教育和优质教育的快车道。

第五篇:三年发展规划成果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工作总结及成果

武进区运村实验学校 俞国强

在教师专业技术发展学习中,本人严格按照学校的专业发展计划,制定了本人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真心对待这一学习,一步步扎扎实实在发展自我,使自己在学习中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历经艰辛之后收获着成功的喜悦。现将本人近三年来的学习情况及思想观念和教育行为上的变化总结如下。

一、换位思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改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力求使学生在责任感、自主学习与生活能力、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等方面有卓越的表现,努力追求创造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构建开放的基础教育体系,倡导学生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尝试中学会负责,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强调教育教学与生活及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主动、更自觉、更活泼、更多样地学习,把课堂与社会,把课堂与家庭结合起来,在更大更广的天地中获得发展,全面尝试新的学习方式。那么,在教学中我就本着导学、导教的原则,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思考、自由表达、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巧设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注重课后反思,积累经验和材料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中,我及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和反思,不断地记录和积累教学工作中的体会、经验和资料,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深入进行,有利于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每教完一节课后,我都要找不足之处,想应做之法,留下瞬间感悟,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提高,实现自我价值,我要为实现追求的目标而加倍努力,希望能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

三、教研活动的开展磨砺了我

学校的发展靠教师,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校的命运。我积极的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我不畏艰难,主动发言,不断的体验与感悟,推敲与揣摩中我的教学技艺越来越提高。学校还经常组织我们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新课程教改的理论的远程培训,进而帮助我们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不断的学习我真正领悟到了与时俱进的含义,要想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得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领导信任,家长放心,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教育是一项高难度的艺术工作,要做好它,是十分不容易的。但我坚信,只要爱岗敬业,踏实工作,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的。我的精神生活中将会有一份常人无法比拟的欢愉。所以无论将来是怎样的辛苦,我都将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学习,多探究,争取更大的进步。

总之,经过多来的教学,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我虽然取得了一些点滴的成绩,但仍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继续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及时反思,认真总结,在课程教材改革的征途上做出新的成绩。

专业发展规划成果:

2011年被评为校优秀班主任、校优秀教育工作者

2011年指导的《共创绿色家园》获武进区优秀团队观摩活动三等奖 2011年被评为武进区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 2012年被评为校优秀班主任、校优秀教育工作者

2012年指导的《只要我努力、我能行》获武进区优秀团队观摩活动三等奖 2012年撰写的论文《科学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在全国中小学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征集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 2012年所任九(2)班被区教育局评为武进区先进学生集体

2012年撰写的论文《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少教多学”》发表于省级刊物《考试周刊》 2013年被为校优秀教育工作者

2013年指导的《感受真情,学会感恩》获武进区优秀团队观摩活动一等奖

下载《云浮统筹发展规划》规划成果简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浮统筹发展规划》规划成果简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统筹专题规划

    刘老庄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规划 一、规划背景和任务 1、 规划背景 (1) 政策背景 (2) 理论研究背景(城乡统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集聚要素(村镇体系的 优化调整、城市和乡村双向互动......

    项目最终成果简介

    项目最终成果简介 茶叶曾经和丝绸、陶瓷并称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产品。茶叶源自中国,并从中国推广到世界,其产业经历了几千年的兴衰沉浮,因其悠久的生产加工历史和辉煌的贸易业绩,......

    实践成果简介

    “甜城志愿者”义务支教服务队社会实践成果简介 招生、分班和开课:此次支教活动我们一共招收了100余名学生,分为大班、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年级以及小升初的学生。第二天我......

    教学成果简介

    甘肃省教学成果奖申报 高职环境资源法教材建设与改革(教材) 教学成果简介 高职教材是高职教学的基础资源,是规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模式的主要依据。《环境资源......

    成果展示简介

    《河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成果展示简介》内容要求 文字内容:项目编号、项目名称、执行时间、项目成员、指导教师、项目简介(200字以内)、创新点(100字以内)、取得成果、......

    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

    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 牵头单位 宁波市委政研室 参与单位宁波市农办 宁波市计委 宁波市建委 宁波市规划局 宁波市财政局 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 统筹城乡发展,......

    教师培养成果简介

    教师培养成果简介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本,是学校最丰富、最有潜力、最有生命力的教育资源,拥有德才兼备、充满爱心、甘于奉献的青年教师群体,才能办出最好的学校,所以,我校把青年......

    2010结题成果简介

    《沿海涨薪潮对宜春招商引资工作的影响和对策研究》最终成果简介 一、课题成果主要内容 1、涨薪潮的由来 今年2月起,江苏开始执行新的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按地区差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