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化学“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教学研究(上)作业
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是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溶液的分散质粒子小于1nm,胶体在1nm至100nm之间。可以从以下引导学生理解两者微观上的区别:
1、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向学生解释清楚两者的形成。溶液的分散质粒子为单个分子或离子,较小;胶体的分散质粒子为分子集合体或高分子,单纯从两者粒子的类型上,学生就可基本感知两者的大小区别。
以氯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为例具体说明,氯化钠溶液的分散质(即溶质)为氯化钠,实际上分散在溶液中的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小于1nm。而氢氧化铁胶体的分散质为带若干个Fe(OH)3的胶团,大小在1nm至100nm之间,这样的大小形成的分散系的性质与溶液有很大的不同,即形成了胶体。
2、可通过制作的flash动画演示溶液和胶体分散质粒子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两者的微观区别。
3.、设计对比实验:
(1)先做观察实验(用肉眼观察)
(1)水(2)NaCl溶液;(3)CuSO4溶液;(4)Fe(OH)3胶体;(2)过滤实验
(1)过滤NaCl溶液;(2)过滤Fe(OH)3胶体;(3)Fe(OH)3沉淀(3)半透膜做渗析实验
(1)NaCl溶液;(2)Fe(OH)3胶体;(4)丁达尔效应实验
(1)水(2)NaCl溶液;(3)CuSO4溶液;(4)Fe(OH)3胶体;
对NaCl溶液和Fe(OH)3胶体、Fe(OH)3沉淀进行过滤,通过观察滤液的颜色和滤纸上的残留物质,证明溶液和胶体粒子完全通过了滤纸,而Fe(OH)3沉淀不能通过,就是这样,我们利用宏观的现象对胶体粒子的大小进行了佐证。
利用了丁达尔效应,用激光束分别对溶液、胶体、浊液进行照射,胶体中因为发生了光的散射,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是因为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在1~100nm之间才能发生光的散射,证明粒子的大小。
通过渗析实验验证两者的微粒大小不同。溶液可通过半透膜,而胶体的分散质不能通过半透膜,宏观的实验现象更有利于学生确信微观的解释。
4、设计习题巩固,强化小于1nm与1nm到100nm概念,让学生有一个总体印象。就这样,去引导学生理解两者微观上的区别
第二篇:高中化学“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教学研究(上) 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
高中化学“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教学研究(上)
胡玉娇(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
一、该主题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1.该主题知识结构分析
高中化学课标关于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第 1 条到第 4 条内容如下:
内容标准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课标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第一讲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分类是本主题的一条基本线索。
本主题知识结构如下:
2.该主题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认识“分类”这一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物质分类:运用同一类物质的通性去预测未知物质的性质,从多角度对物质性质进行分析和理解。反应分类:从多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不仅为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电化学基础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还为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电化学基础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提供研究的思路方法。
3.该主题学科知识拓展)胶体的特点:
胶体是一种特殊的混合物,和真溶液不同。溶液是自发形成的,而胶体不是自发形成的,胶体的形成需要外界的推动。
错误辨析:凡是有丁达尔效应的都是胶体(错误)。高分子溶液也可以有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还是溶液的关键是看反应是否自发。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溶液中的溶质粒子通常小于 1nm, 胶体的粒子介于 1-100nm 之间,浊液中的粒子通常大于 100nm。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导致性质不同。物质的组成、尺度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与功能。
怎么理解分散质和分散剂?
分散质是不连续的相,分散剂是连续的相。分散剂例如水、油等。
分散质属于被分散的物质、分散剂起着容纳分散质的作用。
分散系:将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胶体虽然不是自发形成的,但有一定的稳定性。
胶体具有介稳性,首先是因为同种胶粒带相同电荷,同种电荷会相互排斥(称为带电稳定性)。其次是因为胶体中的分散质相对较小,溶剂分子不断地碰撞分散质(称为动力稳定性)。)胶体用眼睛看不到内相,但是通过仪器可以看出来。
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丁达尔现象。胶体粒子的直径在 1-100nm 之间,可见光的波长在 400-700nm 之间,胶体粒子的直径小于可见光波长,能使光波发生散射。由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电泳。)胶体带什么电荷取决于所存在的环境。
制备胶体:烧杯中蒸馏水煮沸后,慢慢滴加 FeCl3 饱和溶液,要不断震荡,但不宜用玻璃棒搅拌,也不宜使液体沸腾时间过长。如果滴加 FeCl3 很快,就容易生成沉淀而得不到胶体。说明在胶体制备过程中浓度的控制很重要。根据需要,人们可以破坏胶体的介稳性。中和胶体粒子的电性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使用静电除尘器除去空气或工厂废气中的飘尘以及细微的固体颗粒物,用石膏使豆浆变成豆腐,用明矾净水等。)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对纳米科技发展的作用
纳米粒子的尺寸和胶体粒子大致相当。原有的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不仅有助于纳米科技的发展,胶体化学也从中获得了新的研究方法和动力。为什么金属的超细粉末达到纳米级别时,都变成黑色的呢?原来,当材料的颗粒尺寸变小到小于光波的波长(1x10-7 m)时,它对光的反射能力变得非常低,大约低到小于 1%,我们看到的纳米超细粉末就都变成黑色的了。
二、该主题的教学策略
1.该主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初步体验物质分类的应用。)了解溶液、胶体和浊液的区别,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胶体,了解胶体的重要应用。)了解金属(钠、铝、铁、铜等的)性质,认识金属的共性和特性。了解重要的金属化合物(钠、铝和铁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掌握相关实验技能,能用物质的量对化学反应进行简单的计算。)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为分析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奠定基本的认识的思路和方法。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酸、碱、盐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运用分类、实验、模型、比较等科学方法,学习物质分类、离子反应和钠、铝、铁、铜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逐步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从重要的化学实验(例如:铝箔燃烧、铁与水蒸气反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对比以及铝盐和铁盐性质的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价值,体会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
3)感受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强学好化学,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学习,初步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该主题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策略
该主题教学重点:)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运用同一类物质的通性去预测未知物质的性质。从多角度对物质性质进行分析和理解。)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氢氧化铝、氢氧化铁的性质; Fe2+ 和 Fe3+ 的转化。
该主题教学难点:)学生是否能自主应用物质分类的方法:可以运用同一类物质的通性去预测未知物质的性质(树状分类),从多角度对物质性质进行分析和理解(交叉分类)。)胶体学科本体的理解。)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Fe2+ 和 Fe3+ 的转化。)利用微粒观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及变化。
《金属和水的反应》教学重点落实、难点突破的教学策略:基于观察和推测的实验验证
(基本实验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 以问题解决为驱动,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 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首先创设探究问题情境“滴水生火”,引起学生好奇、惊疑,以启发质疑,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然后是实验探究,让学生在丰富的实验现象中寻找问题答案。然后变换问题“钠与水反应的产物?”学生预测后设计方案:滴加酚酞。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还归纳出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初步体会预测对设计方案的帮助。通过研究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与水中微量氢离子反应,提出问题“铁与水能否反应”。预测能反应。通过不断的提升实验条件:铁片到还原铁粉,冷水到热水到水蒸气,最后实现了铁与水的反应。这个活动不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还让学生体会理论预测对设计方案的重要意义和由“简单”到“复杂”递进式实验研究的思想。
Fe2+ 和 Fe3+ 的转化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以印刷电路板的制作为情境素材线索贯穿始终。
本课设计了三个阶段即分成了三个“最近发展区”,不断的达到要求的发展水平。
第一阶段,认识三价铁离子的氧化性及检验方法;
第二阶段,认识亚铁离子的还原性及氢氧化亚铁的还原性;
第三阶段,了解金属化合物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其中前两个阶段是教学的重点,第三阶段是教学的难点。
围绕印刷电路板的制作过程,教师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问题链,反复刺激学生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解决问题:问题 1 :腐蚀液并不神奇,就是常见的铁的化合物: FeCl3。那么 FeCl3 溶液为什么能够与铜反应呢?问题 2 : FeCl3 还能与哪些物质反应?问题 3 :废液中含有 FeCl3,怎样转化为 FeCl3 再次循环利用?问题 4 :如果不依靠人为加入氧化剂,能不能实现 Fe2+ → Fe3+ 的转化呢?学生们兴致勃勃,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变得生动起来。
铝教学重点落实、难点突破的教学策略:
以铝制材料为线索展开教学,材料的成分、性能等在明线,铝的化学性质在暗线,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进行。
为什么易拉罐采用铝作为主要材料?易拉罐包装相对于其他包装材料有什么优势?
为什么?为什么 Al 制品不易生锈?
在空气中,铝的表面很容易生成一层稳定的氧化膜,保护了内层的铝。但是天然形成的氧化膜很薄,耐磨性和抗腐蚀性不够强,为了使铝制品适用于不同的用途,通常还需要用化学方法对铝的表面进行处理。
三、学生常见错误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策略
1.胶体、溶液、分散系等概念混乱。
问题分析:学生学习时学习方式相对落后,基于概念关键词来学习概念,很难真正理解概念并建立起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在概念教学方面创新不够,没有基于学科内容本体深层次分析以及准确把握学生认知的关键点和障碍点进行教学。
解决策略:)重新梳理胶体的知识逻辑
溶液、胶体和浊液的共性是物质分散到水或其他液体中。区别是什么呢?)案例教学和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概念。
案例组 1 :一杯食盐水、一杯豆浆、一杯泥水
案例组 2 : CuSO4 的水溶液、Fe(OH)3 胶体
案例组 2 用眼睛看不出两者太大的区别,借助实验手段:光束通过溶液和胶体时的区别,理解溶液和胶体的联系和区别(必做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做 Fe(OH)3 胶体电泳的实验。)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给出胶体的定义。以上是基于学生深刻理解的概念教学策略。)由溶液、胶体和浊液的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理解提出分散系的概念,并且举例拓展讲分散系更多的类型。比如,合金,空气等。也就是说分散质可以是气、液、固,分散剂也可以是气、液、固。
2.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太多,化学反应多,感觉杂乱,记不住。
问题分析:学生亲历亲为的机会较少,一些学校化学实验条件有限,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直观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机会较少。此外,化学教师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理念和策略还需要更新。
解决策略:)整体设计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和实验教学,循序渐进。
整体设计 1 :先按金属(Na、Al、Fe)典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教学,既关注共性也关注个性。再按金属化合物的性质,金属材料的应用进行教学。(侧重分类观的运用)
整体设计 2 :元素与材料世界。
1)从化学的角度看材料,铝金属材料。复合材料。
(侧重元素观的运用,以材料学习为线索带动具体物质性质的学习。)情境、问题与活动设计
避免去情境的知识教学、避免学科中心,忽视学生认识过程中心和社会生活问题中心。)及时落实与反馈
例如: Al、Al2O3、Al(OH)3 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建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提问和思考的第一权利还给学生,给学生上黑板书写、在笔记上书写、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常见错误并给予纠正。上课时重点 难点内容应该有板书,并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记笔记。
四、该主题学生学习目标的检测
参见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下)的内容。
第三篇:高中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教学研究作业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教学研究作业
分析学生的难点及解决策略:浓度和压强影响化学平衡的差异(300字)
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知识的学习是高中化学教材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要求最高的章节,是学生难以攻破的难点。学生学习难点是: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勒沙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的计算。本节内容既抽象又具体。抽象在它的理论解释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有些反应的深层本质学生是接触不到的,只能凭思考,想象,增大了学习的难度;说它具体,是在生活中有大量鲜活的事实,因此为学生掌握本节内容造成相当难度。
然而学生学习的难点: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本质。
1、理论知识:浓度及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均可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加生成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压强对平衡的影响: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若反应方程式两边的气体计量数相等,则压强的改变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
压强对平衡的影响,实际上就是浓度对平衡的影响,只有改变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时,平衡才移动。因此,一般来说,在进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时,可以与在学生已有的“浓度对平衡的影响”的进行类比。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
1、压强对平衡的影响是针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2、从浓度角度来说,改变浓度,平衡必定会移动;但对于气体体系,由压强引起的浓度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平衡移动。如对于反应前后气体计量数相等的反应,压缩体积导致压强增大,但平衡不移动;同理,增大体积使体系压强减小,但平衡也不移动。
2、解决策略:抓住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异同。相同点:都能改变浓度。
差异点:浓度改变——只改变单一组份浓度;
压强改变——等倍数改变所有组分浓度。
【例1】在固定容积的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H2 + I2 ≒ 2HI,达到平衡后,向容器中再通往少量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平衡向左移动,体系颜色变深; B、平衡向右移动,体系颜色变深; C、平衡向左移动,体系颜色变浅; D、平衡向右移动,体系颜色变浅;
【分析】由于只是单一的增大了H2(反应物)的浓度,学生很容易根据浓度改变对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规律就可以判断出结果:平衡向右移动,I2浓度减小,颜色变浅,答案选D。
【例2】可逆反应H2 + I2 ≒ 2HI,达到平衡后,如果增大体系的压强(缩小容器体积),则平衡移动的方向为 不移动(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
【分析】看到这个题目,学生的第一想法就是:容器体积缩小了,物质浓度增大了,化学平衡体系肯定会发生移动,但是向哪个方向移动呢?就难以判断了。
此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平衡常数(K)的计算公式去进行计算判断。由于体积缩小使得c(H2)、c(I2)和c(HI)都等倍数地增大,再根据公式:
2Q= c(H2)·c(I2)/c(HI),将数据代入公式进行计算,最终的计算结果表明: Q=K,从而可以判断出结果:该平衡体系根本未发生移动。
第四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摘要: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主要方式。然而在我国的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中,对于实验教学不重视是一个普遍性存在的现象。本文分析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推行,对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考中也有着相关的体现。在浙江省的近几年化学高考中,关于实验部分的考查内容所占比重已经得到了提高,而且在考查方向上更加注重于考查学生对于实验的操作能力。可以看出,在新课改的环境下,重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已经是必然趋势。化学实验教学可以使得学生亲手操作化学实验,对于化学知识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能够验证化学知识结论的正确性,因而化学实验教学也具备重要的方法论功能,一、实验教学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的作用
高中化学教学是一门对实验依赖很高的学科,仅依靠课本知识讲解很难保证 学生形象、生动的理解所学知识,一些化学反应现象是很难通过讲解描述来保证学生理解的。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较为形象的理解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同时也能巩固所学的课本知识,提高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化学实验也能改变学生对于化学这门课程的认知,充分的认识到化学这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精神,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随着高考中对于化学实验部分考查内容比重的提高,特别是在考查方向上对于实验操作细节方面的侧重,加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生更好的应对高考,提高化学高考成绩也有着重要的作用【1】。可以说,实验教学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而且针对于浙江省的高中化学教学来说,实验教学的作用还体现在活跃学生思维上。在浙江省高中化学教材中,对于实验部分的偏重体现出了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而且一些考查内容也需要学生运用更加活跃的思维来解答,从这一角度来看,加强实验教学也有着的意义。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化学实验教学认识不够
高中化学老教学老师对于实验教学的不重视可以说是一个普遍性存在的问题,就以浙江省的高中化学教学为例,大多数的教学老师几乎很少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有的教学老师只是在课堂上给学生做一些相关的化学演示实验。这一问题充分表明了化学教学老师对于实验教学的不重视,一些教学老师从应对高考的角度考虑,认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非常浪费时间,完全没有必要开展,在课时设定上很少,甚至几乎没有相关课时【2】。此外,这种认识不够的问题,还体现在学习教学资源的配备上,在浙江省的一些学校,缺乏完善的化学实验室,导致很多教学老师虽有心开展实验教学,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种教学资源配置失衡问题是一个非常普遍性的现象。就浙江省而言,一些学校的化学实验室几乎很少使用,学校对于教学老师在使用实验室方面做出了严格的限制,并且有的学校还没有专门的实验室教学老师,一些化学实验教学完全由任课老师兼任。可见,对于化学实验认识不够的问题是体现多个方面,并且较为普遍的,也是阻碍加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2.实验形式单一
以浙江省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为例,在实验形式上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完全按照课本规定的实验内容进行实验操作,毫无新意,在实验过程中,教学老师也会严格规定学生的实验程序,力求实验结果与课本内容完全一致。熟不知,这种实验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本意,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只是单纯的以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而且在很多高中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在实验教学中,以观看老师的实验操作为主,并不会让学生去自己动手操作。这一问题也是一些学校基于化学实验的安全性上考虑的,这对于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而言固然无可厚非,但是也失去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根本意义,学生不能亲手去操作,也就无法起到实验教学的作用,不能带给学生感性上的知识感悟。应当指出,这种实验形式单一问题,是当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验教学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真正的掌握实验操作并且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
3.教学方式僵化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学方式僵化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据有关教学研究资料统计,在我国的化学实验教学中,超过80%以上的教学方式都是以演示实验为主,这一点,在浙江省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同样较为突出。这种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传统方法,也是使用较为普遍的方法。教学老师在教室中做相关的化学演示实验,并且进行讲解,学生只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看实验过程。化学实验是一种时刻变化,并且实验反应速度较快的实验,在这种演示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观看到整个实验变化的学生并不多,仅限于离老师位置较劲的少数学生。对于整个教室中的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后排学生而言,根本看到不实验过程,甚至连实验结果也看不清楚。可以说,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实际上已经完全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学生对于实验的认知理解上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3】。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的僵化还体现在教学老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上,在大多数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依靠的还是黑板、课本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在多媒体技术等新的教学方法应用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
4.缺乏实验教学评估机制
完善的实验教学评估机制,是验收实验教学成果,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然而在当前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还缺乏这种完善的实验教学评估机制。以浙江省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为例,大多数的教学老师在开展实验教学中,并不会在实验教学后进行相关的教学评估,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也缺乏有效的监督。缺乏完善的实验教学评估机制除了体现在教学老师的教学评估缺失上,还体现在学校对于实验教学的评估上。在浙江省的高中学校,能够定期对全校化学实验教学开展进行评估的并不多,学校本身在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上就缺乏有效的监督,对于教学老师在每学期开展的化学实验课次数也缺乏严格的统计。可以看出,缺乏实验教学评估机制,也是当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很普遍的问题,综合而言,这种教学评估机制的欠缺,是同时体现在教学老师实验课堂教学评估缺失和学校评估缺失两方面的。
三、针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提高对于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 首先,作为高中化学教学老师,应当认识到加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化学高考对于实验考查内容侧重的情况下,加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也是提高学生高考成绩的有效方式。教学老师应当在每个学期的课时设置中,体现出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增加实验学时,组织学生定期的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并且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充分的结合实验,不能仅限于课本知识讲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老师在讲授课本化学知识的同时穿插讲解相关的实验内容,例如在讲解制氧气的方法时,对于常用的三种制氧气化学方程式讲解时,就可以同时给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演示。同时,还可以同时进行这三个实验,使得学生可以对比这三种常用制氧气方法的不同。也就是说,教学老师无论是在日常的化学课堂教学中,还是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教学中,都应当提高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同时,学校也应当加强对于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在教学资源配置上,保证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需要,配备设施完善的化学实验室和相关的实验室教学老师,在硬件上给予保障。
2.丰富实验形式
同时,在开展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时,还应当丰富实验形式,不仅限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应当尽量多开展一些趣味实验和探索实验教学,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便如在进行钠与水的反映这一实验时,很多学生对于钠和水的量控制的不是很好,这一实验本身也具备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对于教学老师来说,在进行实验指导时就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引导,如何更好的控制钠的量?如何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在完成实验演示之后,应当鼓励学生自己去进行一些探索,在安全的范围内,加大钠的量,会出现怎样的化学反应?减小钠的量,反应程度是否会明显下降?等等,这些都是较好的探索实验内容,关键便在于教学老师的引导和启发,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鼓励学生去做一些探索性的实验。还有一些趣味性的实验,例如油脂的皂化反应,也应当鼓励学生活跃思维,并且联系生活,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不一定要严格按照课本实验内容进行实验步骤复制,那样也失去了实验教学的意义和应用作用【4】。
3.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老师在进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当积极地进行教学方法创新,体现出在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就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的课时教学都是课堂教学,就以浙江省的高中学校为例,并不具备条件来进行长期性、大规模化学实验教学,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实验教学便非常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老师可以利用一些新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效果更好的化学实验展示,例如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化学实验演示视频,或者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特别是一些生活中同教学内容联系较为密切的视频,给学生放映。这种方式相对于老师简单的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来说,效果更好,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解铜和硫酸的反映,以及硫酸铜的内容时,就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些相关的视频,对于生活中硫酸铜的运用以及工业上制造硫酸铜的方法有一个更好的理解。这种与生活进行联系的化学实验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实现,比简单的实验操作效果更好,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4.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评估机制
再有,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还应当建立起完善的教学评估机制,这种评估机制应当同时包括教学老师的实验课堂教学效果评估和学校的实验教学课程开展效果评估。例如,教学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仔细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关注每一个实验步骤,并对其进行指导,对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以及兴趣进行一个较为充分的了解,从而评估每一次实验教学的效果。这样以来,教学老师就能够及时发现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正,以便于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实验教学评估机制应当主要侧重于学校的实验教学开展情况以及效果,例如定期的进行监测,监督化学教学老师是否按期开展了实验教学,检查实验教学课程开展过程中的情况,教学老师是否认真负责的组织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对于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开展来说,完善的实验教学评估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也能够起到重要的监督和改正作用。
四、结论
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在近年 化学高考加大对于实验内容部分的考查后,实验教学也就愈发重要。在当前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于化学实验教学不重视、实验方式单
一、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完善的实验教学评估机制等。为了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应当积极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改正,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左嘉平.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2]于荣华.普通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施现状及改进对策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3]赵迎雪.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4]邵政.试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成功(教育),2013,24:38.
第五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摘 要】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从重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创新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亲自参与化学实验创设条件、积极开展化学生活教学,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四个方面深入探索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30
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根本上来说,绝大多数的化学知识都来自于化学实验。另外,与化学实验相关的知识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较大,因此,教师一定要提高对实验的重视,优化实验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运用与实践能力。
一、重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
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二者密不可分,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知识有利于指导实践的顺利开展。同样,在化学领域我们在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同时,一定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如此才能为学生理解实验、进行实验、预测实验结果打好理论基础。首先,教师应当以化学实验为核心,精心研读教材与实验要求,认真备课,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到实验原理、实验条件、实验现象等等相关知识。其次,教师还应当重视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考虑到实验理论教学与常规理论知识之间的区别,教师应当选择灵活性较高的教学方式,可以以口头传授、板书为主,结合多媒体、实物展示等等,提高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例如在进行钠与水的反应教学时,教师可展示钠的样品,或借助多媒体图片展示,观察钠的颜色等物质属性,让学生形成对钠物质的直观印象。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钠的属性推测与水发生反应时可能出现哪些化学现象,以及化学原理是什么。通过理论教学,学生才能理解化学实验的科学原理和实验步骤,要规避哪些操作误区,从而提高实验的规范性、安全性和科学性,进而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率,保护学生的安全。
二、创新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教学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演示实验,二是学生实验。由于受到教学时间与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亲自参与实验的机会较少,多是由教师演示实验的形式完成,这是由当前教育的大环境所决定的。但是教师可以革新化学演示实验的教学方式。演示实验的教学步骤一般是由教师讲解、教师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最终再由教师总结结果。,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创新演示教学方法,增加演示实验的创新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热情。例如在实验前,可以要求学生自学相关的知识,并根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预测相关的实验现象,之后教师再进行演示实验,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做好相关记录,比较预测与实验现象的差别,分析差别的原因所在,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另外,教师也可将一组实验变成多组实验,通过变换实验条件和实验物品,分析某物品与不同的物质发生反应会出现哪些差别。教师从多个角度切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兴趣,通过比较实验来确定物质的性质,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以钠和水的实验为例,教师还可以演示钠与盐酸、浓硫酸之间的反映,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学生之前的猜想,这样既增加了演示实验的类型,也增加了学生的观察时间,真正发挥了化学实验的演示作用,从而达到了化学演示实验的教学目标。
三、为学生亲自参与化学实验创设条件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比例,而高中化学实验正是通过学生分组探究的方式展开,体现了这一教学要求。由于学生参与实验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及相关资源支持,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就大大减少了学生实验的次数,而实验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学生不参与实验就难以实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还需要积极为学生进行实验创设条件。在确定实验方案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实验的安全性和实验操作的可行性,不能有较大的安全隐患,且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完成该实验计划。实验教学也要改变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实验原理、制定实验计划的方式,可以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实验原理,自行拟定实验方案,选择相关的实验器具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及误差原因。将实验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在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滴定管的使用”实验时,通过学生自行阅读使用说明,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操作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化学技能。当然,教师还要做好指导工作,检查学生的实验方案,将实验的危险性降到最低,对于某些现有条件难以满足的实验,如炼铁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等,还是只能采用书面学习的方式。
四、开展化学生活化教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当回归生活,我们接触的每一种物质都是化学物质,我们的生活中也时时刻刻在发生化学反应。课堂的教学时间十分有限,教师一定要利用好生活这个大实验室,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反应与化学现象,并能对此作出科学的解释,且能够利用身边的物质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例如生活中常见的漂白粉,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次氯酸钙能够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产生次氯酸,次氯酸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够氧化某些有色物质,从而实现漂白;再如自热饭盒,防火布等等都是利用化学知识;可以通过白糖和浓硫酸的简单实验,来验证浓硫酸的脱水性;再如铁生锈的实验,此实验的操作条件较为简单,教师可让学生自行利用生活的器具,设置好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原理。教师可组织学生定期分享生活中所观察到实验现象,以多媒体展示和模拟实验的方式展示自己实验结果和实验心得,长此以往,可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积累。
当然,教师也可积极开展课外实验活动,设置兴趣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置实验目标进行实验,例如制作肥皂、保温袋,探究鱼鳞上的黏液等等,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是其本质特征,离开实验的化学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并在此基础上落实好理论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创设活泼生动的教学环境,为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创造有利条件,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