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语文教的学论文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网络环境下的中高级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优秀论文
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网络环境下的中高年级语文高效课
堂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语文论文】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网络环境下的中高年级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网络环境下的中高年级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今年我校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正进入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再读新课程标准、再学新课改理念,再次审视梳理践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历程。恰逢我校被列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重点扶持对象这一机遇,依托现代网络环境、交互式电子白板,探索出立足本校、立足学生、立足课堂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着力研究将高效课堂的先进理念与现代技术嫁接,实现新技术、新理念与新文化的高度融合。按照我校高效课堂建设总体考虑分步实施、分层实施、分块实施的原则,考虑到我校中高年级学生已具备必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等素养,并掌握了必要的计算机应运基础知识,最终形成适合中高年级实际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高效课堂模式。
关键词:农村;信息技术;网络环境 ;高效课堂
一、肥沃的信息化教学土壤——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余年来,学校相继受益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
教育工程、中小学“校校通”“班班通”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城乡中小学校之间的数字差距逐渐缩小。加之国家初步建成了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全国范围内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开始成为现实。今年十八大再次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真可谓教育信息化的春风已吹遍了祖国大地,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教育信息化已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
近年我县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一直处于中下水平,学生流失严重,优秀教师也想方设法往外走。我校尽管成绩较好,但成绩的取得多来自“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教学方法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讲完,学生记住”,虽然学校有班班通,但资源有限实际利用率并不高;虽然教师都很敬业,但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由于学生学习被动课堂教学课耗时低效,教学计划难以完成,课后不得不借课,占用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这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南辕北辙。然而在举国上下共商教育公平,同创高效课堂的呼声下,我校教师再读新课程标准、再学新课改理念,再次审视梳理效课堂教学模式,课改的积极性颇高。因为硬件不足只能让我们感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今年我学校被列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之一,这对我校师生来说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留住优秀教师、用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构建高校课堂、用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稳定生源。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的部署,我们正处在教学信息化从基础建设、应用普及转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1〕基于这样的沃土,网络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模式研究自然是水到渠成。我们更要抓住机遇,探索研究使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步入良好的循环轨道。
二、信息技术与课改一路相伴走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起步早 消耗大 发展慢
早在我县大力提倡打造高效课堂之前,我校关注课改的年轻教师就紧跟全国课改新形开始尝试“有效教学”,并引入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学理念开展课改探索。
刚开始时,只是远教配置的“班班通”电视,教师课前下载制作课件,鼠标一点,生动、形象的图片、音像大大吸引了小学生的注意力。提前预设信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可是课件所有的东西都是预设好的,老师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不能给与及时恰当的处理,或一旦有问题生成精心制作的课件也就形同虚设,即使播放也没有多大的效果。尝试有效教学,需要“学生先学”教师布置前置性作业(课前热身),一课一布置,一布置一张纸,一个班40名学生,凭空增加教学负担且农村换墨粉不方便办公用的打印机也无力负担这样大的工作量。
(二)有理论 有实践 有思路
高效课堂是一种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开发的课堂需要满足学生对空间的要求。农村学校图书借阅量本身就小,且图书的更新也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社会环境单一接受信息的渠道窄,父辈基本上
都是农民,对其他行业、职业所知甚少。寄宿制学校或寄宿的学生就更加信息闭塞了。即使教师提供再多的平台,学生无从展示也是缘木求鱼。
学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生本教学后,为实验班配置了交互式电子后来白板和实物展示台。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虽然课堂灵活了,展示方便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不少,可是学生的新鲜劲儿一过。说到底还是被教师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快速地牵着鼻子走,老师依然要辛苦地为学生“配菜”提供菜单,学生也只有点菜的份,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地探究地学习。高效课堂仅仅实现高效率课堂,并没有真正走向开放和发展。更何况种“高效”收益的也只局限于某个班或某节课,无法推广普及。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从一次次受阻中也让我们发现了问题,慢慢又从问题中理出了的新门道。课改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行动。〔2〕有了积极的课改理念,没必要全盘照搬。找一种适合自己学校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才是真正高效的模式。
三、网络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唯有课堂高效,才有条件谈教学的高效。在践行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山丹县高效教学模式,立足本校、立足教材、立足学生、立足课堂。然而不管是什么模式,只要开始尝试着去遵循本质和规律,那就一定会在路上“遭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借网络
化的东风。最终形成适合本校中高年级学生的网络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模式。
课堂教学。课堂划分为三个模块:展示、测评、质疑(拓展)。课堂三模块大致按照时间划分为:10(分钟)+20(分钟)+10(分钟)。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合作单位,主要采用小组自学,班级交流。每间教室分为7-9个小组,每个小组依据好、较好、一般三个层次组合,每组4到6人,设立小组长和大组长(3小组为1大组)。
当堂测评。小练笔、课外资料展示更能拓展提升。先学后教语文教学倡导的是从独立自主地大量识字到积极主动地广泛阅读,再到轻松自如地发表见解,最后情不自禁地执笔写作的美好过程。
这样走过来,学生也约定俗成:学一篇课文,首先自学整体感知,了解内容,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接着是重点品味,体会思想;然后是阅读扩展的尽情交流、灵活运用与无限延伸。教师抓住主线,适时加以点拨,可以让课堂牵一发而动全身,教与学产生共鸣,游刃有余、挥洒自如。长此以往,不难发现语文教学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网络让“无”变“有”、让“优”插上翅膀——先学后教、拓展提升“人人通”
中高年级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能够尝试先学后教。低年级,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是识字,尤其重在激趣。结合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让儿童自主自觉地与文字打交道,鼓励想象、联想、编创、表述,培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鼓励他们遨游书海,泛舟拾贝。在中年级,讲究以读引读,重在积累。
高年级,更多的是读有所悟、读写相辅,力求全面的提升。从小广泛地读书,是儿童丰富思想的重要保证。思想丰富了,发表见解时就呼之欲出、滔滔不绝了。
有了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全国范围内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开始成为现实,城乡学校之间的数字差距逐渐缩小。在优质资源“校校通”“班班通”的基础上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学生成了自主寻食的鸟儿,在这个海量知识库里查资料、找素材,让“没见过”“不知道”“想不到”从他们的意识中消失。知识的传授也不再是从老师到学生单向流动,而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就这样从积极主动地广泛阅读,再到轻松自如地发表见解、展示自我。四通八达的网络环境既弥补亲身经历的不足,又互通了不同环境中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们的花样生活。让个性的、优秀的特色的东西插上翅膀飞向远方的远方。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除了能实现开阔视野、知识内容的高水平理解,还有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机会,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综合素质也得到提升。学生有了相同的起跑线,展示出的就只能是个人的渊博知识、个性优点、人格魅力。课前自学有的放矢不再是简单的读课文,展示激励、先学后教、拓展提升“人人通”不再是缘木求鱼。
(二)白板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课堂展示、课后查漏 “课课通”
交互式电子白板进入课堂,解决了传统的黑板与信息技术的不兼容性,显示出以往任何教育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使教师回
归学生中间。教师在白板上操作,使教师离开了计算机操作台,回到学生集体当中,在无意识中达成了更多的与学生的情感上的交流沟通。学生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
同时,电子白板除了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和概念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白板操作工具中独有的回放功能、拖放功能、拉幕功能、涂色功能、即时反馈功能等这些“白板”特殊功能让新世纪的少年特有的信息素养成为课堂的优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现实。学生把预习好的导学案及课堂展示的内容课前上传,上课时就不用忙着记笔记和在黑板上临时书写了,挤出的大量时间可以用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多元智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师生的交互合作成为一种常态和现实。人机互动、师生互动成为现实。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完全实现,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学中,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网络与实物展台的展示的联合功能,每一节课后,包括老师的课件,学生的解答过程、修改过程,教师的讲解圈注等都可以储存下来,自动上传至校园网络,供全体师生调阅、反馈、总结、互动。这样“课课通”,使课堂更加开放,活跃,受欢迎。真正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三)第二课堂让老师成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桥梁——校内课外校外课外“事事通”
“校讯通”免费通话,网络更是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渠道。许
多父母多抱怨孩子不体谅父母,缺乏感恩之心。我知道,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一开春农村家长纷纷外出打工,学校留守儿童居多。爷爷奶奶对孩子过于溺爱,事事都顺着他们,使他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对此我专门在网上转载了大型现场感恩教育专题片,供大家与父母同看,并结合主题班会开展了感恩教育。孩子们了深受启发,思想行为也有了较大的改观,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同样,家长常年在外,孩子们总有想的时候,有的家长很长时间都不给孩子打个电话有的甚至夫妻不和,有些孩子受影响经常闷闷不乐上课思想抛锚。我了解到,就给为家长群发了个短信又把其中的利害关系在班级群上细细聊了一番:“我非常理解做父母的心情和难处。你们家长一年四季在外奔波,非常辛苦。好多白天工作,晚上还要担负起抚育其他教育孩子的责任。但是,大家再怎么忙,也不会忘记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每周至少与孩子沟通一次„„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创造一种良好的知识环境,起码孩子学习要有一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做到假期跟孩子同读一本书。控制孩子的零用钱,要求孩子花钱有帐目有计划,不挑吃穿,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起居有规律;注重礼貌礼节;出门要求孩子先征求家长同意。父母双方,最好留一个在家里管孩子。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来管,与父母自己管,完全不一样。赚钱为孩子,但我认为管孩子比赚钱更重要,赚钱只不过是富裕与贫穷的问题,而管孩子是到家庭的大事„„” 这样经常与老师取得联系,与老师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学生每周在
校的学习、纪律等情况,有特殊情况家长通过“校讯通”或到学校等不同形式与老师联系,使得老师与家长的教育取得一致,形成了一股合力。
网络也成了开展教育的第二大课堂。高年级学生有了自己的心事,有时他们不愿意与父母或同龄人提起怕他们不理解,而他们愿意与喜欢的老说一说。有一个男孩子在QQ上告诉我他喜欢我们班的一个女生,不知道他是不是已经无可救药了?该怎么办?我告诉他这很正常,并鼓励他应该多了解一下姑娘。他按我说的话做了,没几天他就告诉我她果然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我说看着挺合适呀怎么有这么大的转变。他才说他悄悄地观察了她几天,发现她老说脏话而且最不能容忍的是她尽然向水池吐唾沫。尽管后来我一再说那也很正常毕竟都还是孩子,可他自己已经表示不再胡思乱想了。
最近,好几个学生上课老是走神,我就到班级QQ群中去寻找答案。结果在同学们的日志发现了不少问题:有的孩子因为好朋友转到城里上学,而感到寂寞;有的孩子因为自己是小组长要检查批阅同学的作业,又得不到同孩子的理解和尊重而感到不平衡;有的孩子因为老师关注少了,而感到失落;还有的孩子羡慕转到城里上学的同学、抱怨爸爸妈妈不打电话关心自己、怀念以前的日子„„小小的心眼里满是烦恼,这怎么能安心学习呢?我在空间里给他们转载了张晓风的《我喜欢》,然后问大家:“你喜欢什么呢?”孩子们你一言他一语争相交流,道出了自己的”喜欢”。紧接着我又问:“孩子们,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孩子们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说得头头是道。我又发了云门禅师那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孩子们似乎屏息凝神若有所思一语不发。我见时机已经成熟是该点破了:既然我们心中都有各自的喜欢,为什么要因为别人而烦恼,让自己原本快乐的日子一天天溜走呢?
网络成了一个校外课外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广阔平台。
(四)信息化让“苦教”变“乐教”“苦学”变“乐学”——资源共享一劳多逸“时时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已经证明有了读书的兴趣不用督促学生也会自己找书读,有了学习的兴趣不用检查也会自己学习,同样有了教学的兴趣那自然对教育甘之如饴。学校本着“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教师幸福地育人”的办学宗旨,将环境教育观,学生成长观、教师专业发展观和学校和谐发展观融入到学校的具体工作实践中,不单要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更要叫老师感受到育人的幸福。
信息技术的逐渐渗透,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已相当娴熟,一般的文件接收、信息传递、资源共享自不必说。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居多,家长多在外地打工,“校讯通 ”布置作业也起不到多大实效,但我们把“校讯通 ” 这一功能转嫁到网络,作业从导学案中剪切上传到校园网作业布置栏,遇到手写时用实物展台通知学生在离校前就可以悉数查看,不会遗漏,省工省时。
学校在校园网建设教育资源管理平台,用于接收、存储优质教育资
源信息,真正实现教材资源、名师资源、校本资源等进入每一个教学班。比如一份优秀的导学案含盖教法、学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作业设计、课后反思等,花费老师们很大的精力。以前既能满足教师个人的需要,上传到校园网,供其他老师借鉴使用。这样网络教学办公常态化,老师们不光愿意把导学案写的更完美,最大的好处是节省了老师们大量的重复机械工作的时间,让他们把时间放到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上。真可谓一举三得,一劳多逸。
这种一劳多逸还体现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更让语文学习生活化——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反过来促进了语文的学习。各个学科网上资料查找、QQ日志等,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谓时时处处不在提高,这是单纯的传统语文课所不能企及的。
例如,在学习了《嗟来之食》以后,开展关于“尊严”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时,将学习内容化为若个问题,进行探索。1.你掌握了多少含有“尊严”的格言,你理解他们? 2.你会讲一、二个有关尊严的故事吗?你是从哪里看(听)来的故事?你认为故事中的人有尊严吗? 3.请你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说说《嗟来之食》中的齐国人做的对吗?你是赞成他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还是赞成“大丈夫能屈能伸”“尊重生命”的权益之计。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你的观点。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置,极大地引发了学习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热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尊严这一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唤醒少年维护尊严,互相尊重,珍爱生命意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文学的魅力所在。这样的学习学生甘之如饴,效果自
然事半功倍。如果脱离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是决达不到这种效果的。用信息技术为支撑点,将语文学习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3〕真正实现课堂以教师为本变为以学生为本。
四、直面问题 众志成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校网络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教学主要依托“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交互式电子白板海量存储课课通”,“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科科通”,是新课程理念下新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效果固然明显,成绩固然喜人,问题也不能避免。所以这样的高效课堂对老师的要求更高,焕然一新的教学理念、丰富多彩的课堂结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富于实效的教学手段、简洁平实的教学过程以及立足发展的教学效果,还有对学生网络学习的正确引导。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当一个效果被指标刻画的时候,这个效果就是不完整的。最终的指标不是短期指标累计的结果,指标与指标之间,每个课堂的绩效之间,并不具备可加性。每个课堂的指标是高效的,并不意味着到了终端也是高效的,我们要从短期指标回到人的发展。〔4〕课改的道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摸清,更不是一马平川,我们要把目光放长远一些,相信用心去做就一定会有收获。
总之,只要我们努力学习深化素质教育的内涵,正确认识,全面把握“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生为本”,不难走出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的路子。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徐玲
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横市小学:徐玲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也为语文教改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主要表现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汇集大量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学习语文教学领域的最新知识,并能得到专家提供的“个性化”的教学指导;语文教学的内容、教材、教学手段及考试等,都可以因人因需而异,充分实现语文的个性化学习;同时,网络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及其它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以模拟现实环境;甚至师生无须见面,就可以利用网络讲座、E—mail、BBS等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
关键词:网络、语文、教学模式、发现式、探究式 正文:
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学科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也渐趋成熟,其多样性的前景为我们展现了无尽的魅力。
基于网络的语文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实现无缝结合的一项崭新课题。作为一线的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本人一直致力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以web教材形式,对学生自主学习与专题研究进行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又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和思考的机会,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技能和信息的读写能力;并尝试以BBS论坛形式,提供即时性与错时性两种交互学习界面,教师、学生都可以发布言论、评论、答疑,成为课堂学习与课后辅导的有力补充。
无可置疑,语文老师们普遍感到了网络所到来的便利与优越,但我也感觉到了语文教师最关注和迷惑的是关于教学模式的选择,即落实到具体操作上出现了一种盲目性和无序性,因为这毕竟是一项崭新的课题,尚无章可循,笔者在课程整合的实验中借鉴了许多专家的优秀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有效的探索,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依据网络本身的特点和教育本身的规律,网络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的选择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实现:
一、教学内容问题化
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比如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诗词教学是重头戏,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学生可以掌握一些诗词知识,懂得概括诗词的主旨,知道诗词的一些分析方法,但这种学习却是浮光掠影,远未触及诗词质的内核。但是,如果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关于诗词方面的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去敲打学生的思维,那么学生所触及到的将是另一方崭新的天地。在教学过程中,我为此专门制作了一个配合课文教学的诗词专题网页,分为四个板块:“诗词知识”、“佳作欣赏”、“诗词沙龙”、“我来写写”,其中“诗词沙龙”就是我设计问题由学生自由讨论的BBS论坛,如下面这些问题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讨诗词的积极性:
由白居易的词《忆江南》可以看出白居易怎样的心理世界?
你知不知道辛弃疾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我见; 《游园不值》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渔歌子》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你最喜欢哪首唐诗、哪首宋词?谈谈你的理由!„„等等。设计问题来打开学生思维之门,远比老师烦琐的逐条分析更能引领学生体悟到诗词的魅力。当然,问题也可由学生提出,贴到BBS论坛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探讨。
二、教学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在教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的第3课宋词两首时,我有意抛弃了传统的讲读教学过程,设计出了下面这样一个探究式的教学过程:
1、问题收集:由教师和学生提出问题,整理归类,供以后研究学习讨论;
2、选择探究方向:学生凭兴趣自由选择教材中的一首词进行探究,探究方向相同的学生组成一组,以便分工协作,发挥团体优势;
3、资料查询及讨论:由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图书馆、因特网等)查找所需的资料,然后组内进行集体讨论;
4、成果汇报:由各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本组探究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及研究成果;
5、朗诵会:由各组派出一名代表举行诗词朗诵会。这样的教学过程,极大地挖掘出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潜力,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学习乐趣。
三、教学活动协作化
教育信息化意味着教师不再拥有控制知识的“霸权”,传授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将走向多元化,网络将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由传统的“教师—学生”关系转向合作与对话,因此,教师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学会以一位辅导型和探讨型的对话姿态出现的web教师,实现教学活动的协作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功能。以《赤壁之战》一文为例,我采用“参与协作式”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影视资料,自行选取镜头,设计剧本,人人试当“编剧”,结合所给的图片、动画、录像、人物对白等,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创造,把静态的文字转变为动态的画面,使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创造。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1)演示从影视库中剪接下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动画、录音、录像等),要求学生每四人为一组,根据所见资料,编成电影剧本。
(2)抽查学生所编剧本,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让大家分析改编后剧本的优缺点,重点放在对细节描写、场面描写、对话描写把握的精确与否上。
(3)让学生根据剧本排练成课本剧,自编自演,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体验人物情感和文章的所折射出来的人生况味。
(4)续写剧本:课文为节选,我要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信息,想像曹操逃上岸后,在逃跑过程中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同时投影一幅曹操残败后的照片,作为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触发点。
(5)学生谈感受与体验:我专门以此为专题在论坛上组织了一次讨论会,要学生畅谈体验和感受。
事实证明,由于采用编剧的新形式,加上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优化组合,学生兴致盎然,热情高涨,气氛活跃。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开发,他们既能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心态,给剧中人物配上适合的对白、动作等,还能指出何处可加上一些合适的人物神态和舞台布景,以配合人物的不同的内心感受。他们层出不穷的好点子大大出乎我意料之外,由此可见,学生的可朔性是极强的,关键在于怎样发挥多媒体形象性直观性的长处,并与教学形式实现最优组合,引导他们挖掘自己的潜能,促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开发和加强,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自觉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四、教学评价创新化
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学评价也应定位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是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是不是得到发挥,是不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等。因此,教师在效果评价上不应只是重视学生的等第或分数结果,教师评价的价值取向应尽可能多地关注学生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技能应用能力、探求能力等,一句话,教师的评价应当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比较实际的指导意义,重视的是学生主动探求、创新勇气和能力综合等在更高层次的发展。
五、整合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1、转变了教学理念。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最关键的问题是有效促进了教师自身理念的更新与转变。即由过去的以“教”为主的传统语文教学旧模式,改变为现在的以“学”为主的“整合”教学新模式,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都得到全面改观,从而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式”或“被填灌式”的学习状态,转变成为现在的自主式与开放式的主动学习状态,极大地改变了死记硬背式地学习抽象的语文知识、思维活动受到严重压抑的状况,充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特别是调动了他们的思维积极性,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2、改变了学习工具。通过整合,把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3、建立了新型模式。在实验中,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
4、培养了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5、训练了实践能力。传统学校教育强调的只是书本知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课堂教学的小环境与学生丰富多采的家庭、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严重脱节,面对信息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通过整合,把以教科书为中心转向利用多媒体组成的教材体系和社会大课程中。学生可以方便的获得书籍、光盘、网络上的信息及软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以此提高实践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6、营造了理想的语文学习环境。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理论都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协作、交流与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良好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由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这种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功能为学生学习语文学习知识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课文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语文课上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课本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从而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以及独创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实现,发展了他们的个性品质与智慧潜能。
综上所述,在Internet网络的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探究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所致力追求的。其最终目标,就是教学“以人为本”的哲学回归,就是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挥个性,培养情感,使之语文素养得到训练和升华,为儿童后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 蔡祖泉·试论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中的作用DI.中国远程教育,2002,(10).
[2]康双珍·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 [J].中国远程教育,2002,(11).
[3]高瑞利、孔维宏·《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交往》《中国电化教育》年第2期
2003
第三篇:班班通环境下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班班通环境下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摘 要: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发展,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域差异等等因素影响,使得相当大一部分落后地区小学课堂学习资源配备上有着许多不足。基于这一问题,分析在农村教育环境下,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教学模式革新方法能够对低发展地区信息化教育发展带来推动。
关键词:班班通 农村教育 语文高效课堂 模式构建
引言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效推动教育事业信息化的转变。在一些发达地区,信息化教育已有着一系列的卓越表现,并显示出最大的发展潜力。但对一些发展落后地区,诸如农村小学,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差异等等因素限制,教育信息化程度很低,拉大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为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发展以及更全面的培养人才,分析农村信息化高效课堂的开展模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班班通是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研究班班通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的革新思路能够推动农村小学信息化发展。[1]
一、农村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现状
1.语文教学过于片面
语文课程的各个部分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传统的农村语文教学,对各个部分进行割裂式的设置,识字有识字课,阅读有阅读课,写作与写作课。各个课程之间分工明确,径渭分明,使得语文综合性学习效果难以得到提升。另外一般的农村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缺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只是简单的对语文知识点本身进行陈述,这不利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凸显。听、说、读、写、练的教育使得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的能力得不到培养。[2]
2.内容表现方式单一
当前许多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表现十分单一,往往是由教师从头到尾的一直讲,学生在下面记录,这种教师一讲到底的形式不利于语文知识综合性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去理解语文所包含的内在人文意义。诸如在识字教学上,初中语文将许多汉字进行集中教学,学生在学习汉字的时候缺乏相关文章的理解,使得汉字学习空泛表面,影响孩子学习效果的提升。
3.师生之间缺乏交流
农村小学由于许多老师往往身兼多职,使得其教学精力和能力方面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教师自己讲,学生自己听,互相之间缺乏互动,进而影响最终语文教学效果的发挥。语文是一门充满生活化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仅仅是靠单纯的知识点灌输,其更多的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来表达自己实际思想。
二、班班通环境下高效课堂构建思路
学科班班通是在现有农村语文教学基础上,通过对当前问题进行解决实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教学呈现方式的转变,改善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并结合心理学与教育学理论进一步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
1.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班班通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要一改原先单一的教学手段,实现语文的综合性教学。这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对班班通所部署的设备进行应用,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教学方式的丰富。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农村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不仅仅是推动语文单个方面的快速发展,还需要语文教学能够真正的实现对人文素养的传递。要将语文教学的各个部分内容进行混合,并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表现,以此来实现教学趣味性的丰富以及综合教学效果的提升。语文课程要充分结合课堂内与课堂外两个方面,实现语文教学信息源的丰富,并逐步突出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在适当引导后有学生自主完成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一方面实现语文教育的综合性培养,另一方面逐步落实以人为本的培养方针。
2.课堂沟通方式的完善
班班通能够丰富课堂内容,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有了更好的桥梁。在多媒体设备支持下,课堂会变得更加有趣丰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与开放的学生的内心进行交流。不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展示,教师有了更多的提问点,学生对于有趣事物的关注也会驱使其投入更多的经理去思考。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就能够得到进一步确立。班班通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沟通的契机,也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
3.设计教学活动
班班通系统的应用有助与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展开,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有趣丰富的教学活动对于推动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当前有着许多的理论依据。教育学家与心里学家的细心探索使得语文教育与少年心里研究取得许多的成果。这都有效的为语文教育活动的展开提供素材。
三、班班通高效课堂教学构建措施
?m然社会各界对于农村教育水平提升都有着广泛关注,但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小学班班通的建设水平只能维持在一个相对低技术的水准。在这样的前提下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教学模式的构建就需要应用以下具体策略来进行。
1.情景教学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设计情景来开展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班班通的应用使得情景的构建变得更加的方便。农村往往是在为贴近自然的地方,因此在很多方面领悟体会自然人文气息将会比城市有着更多的方便。设置情景教学时,适当应用教室电教设备来进行场景引导,之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流进而实现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交流。
2.抛锚式教学法
抛锚式教学又被叫做实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的展开往往是建立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班班通的布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事件进行更为生动的描述,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真实信息的展示。在完成展示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身迁移能力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诸如在语文作文教学中,以“我的妈妈”为题目进行作文写作课程教学,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设备去放映许多真实的富有感染力的表现母亲的图片,并在这期间播放 《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
结语
农村教育在许多方面都有着落后,且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系统改善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最大程度的应用现有资源来实现教学的提升有着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农村班班通的部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农村小学教育的信息化。如何更好的实现高效课堂构建,需要根据实际的问题做出布置。本文以语文高效课堂构建为示例进行探究,并对最终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办法做出分析。
参考文献
[1]齐媛,张生,刘雍潜,李冲.学科班班通解决方案的构建与思考――以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班班通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1,(06):12-14.[2]王凡,杨晓宏,王惠刚,陶善菊.低技术环境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革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6):30-33.
第四篇:网络环境下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
作者: 胡记霞时间: 2013/5/16 18:01:00分类: 无分类
[摘要]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了希望与生机,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让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是21世纪小学语文教育的新利器;以现代教育技术先进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这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矢志不渝的追求。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将信息技术内容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探索计算机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网络环境
课堂 教学模式
自由探索
小组协作
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次由信息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也从物质、制度、观念等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
纵观现在语文课堂,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运用更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全国各地,这必将对基础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运用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现代教育技术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从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来看,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一个交互系统。在整合教学过程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2、从教学环境来看,教学是一种环境的创造,即教学环境的创造。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建构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再局限于“由学校建筑、课堂、图书馆、操场以及家庭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还包括“学习资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要素,它与教学活动共存共生,随着活动进程的展开,教学环境的情况和条件也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网络信息化语文教学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3、从学生的认知学习理论来看,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有效的认知,外部刺激是需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为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而计算机网络创设的环境,正适合这种认知过程的需要。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它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信息技术为构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最佳的手段。在教学中,我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借鉴专家和老师们的先进经验和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一年多教学的实践与自身的理论学习,总结了这样几种新模:
1、自由探索学习模式
网络信息时代教育技术为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研究的工具和信息搜集与传播的条件,它从多方面满足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人的需要,也从诸多层面赋予语文教学新的含义。在教学中,不再全是由教师向学生呈示现成的语文知识。教师提出问题,给出任务,学生自主进行探索研究,学生完全成了学习的主人。同时,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也改变了教师的权威性和领导地位,二者建立起平等、互助、共学的关系。
自主探索学习模式有四个基本要求,即:问题、资料、提示和反馈。将四个要素组织和衔接好,便能在简单的技术背景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上个学期,我开展了主题阅读教学。在“走进冰心爱的世界”这一单元中,我利用专题冰心网站,通过学生熟悉的冰心作品《纸船——寄母亲》引导学生进入网站主动学习。在网站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进行鉴赏,抒发自己的感慨。学生对冰心的不同感受又形成了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动力,推动学生继续探索和研究冰心,也使全体学生对冰心的了解更为全面。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小组协作学习模式
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是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将分散在各地的计算机有机地连在一起以实现教学信息在网络上的高效率传播,为协作学习提供学习资源与协作信息的交换等多种支持。
在学习中,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得到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因为学生的年龄较小,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够深刻,因此我们只是在简单层次上进行探索和实践,主要是让学生根据某一主题,几人分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同一主题下的内容,最后形成一份演示文稿,或建立一个专题主页。通过协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认识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成员进行合作,交流彼此的观点并共享集体的智慧,最终在学习者之间达到一致的行动方案,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就在这种和同伴紧密沟通与协调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在《海底世界》一课中,我就运用多媒体和局域网尝试用上述教学模式进行实验。
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1、分组指导
请六人一组,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分成“鱼类展厅”、“珊瑚展厅”、“贝类展厅”、“藻类展厅”等组别,合作完成任务
(1)
组长(1人):负责协调本小组的协作学习
(2)
资料搜集(全体组员):负责搜集资料,存到相应的文件夹
(3)
图片编辑(2人):负责对资料加以归类、综合,存到以小组名字命名的文件夹
(4)
文字编辑(2人):负责用“Word”或“Powerpoint”展示图片,配上解说文字
(5)
美工设计(1人):负责规划版面设计,力求图文并茂
(6)
演讲者(1人):负责在展示作品时,对所设计的简报作解说
2、小组协作学习
3、交流与上传
从组内交流到组际交流,最后把作品上传到“作品专区”
4、展示与回应
各组“演讲者”讲解本组设计的“展区”。其他同学根据评价单对“演讲者”及电子简报进行评议
5、评价与投票
自我评价小组的协作学习,并投票评选最佳设计、最佳演讲者
3、创设情境教学模式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资源丰富,我们可从不同角度为不同的学习内容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多样的呈现方式等优点,提供资源,创设情境。
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结构单纯,学生被动地学。而现在,我们可以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特定的多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由单纯的空想变为主动活泼的想象,使学生感染、爆发出相应的激情,激起创作的欲望。在教学作文《农贸市场》一课,我特地跑了一趟菜市场,利用DV拍摄了现场。上课伊始,我播放DV,学生非常兴奋。于是,我顺势启发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教学软件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观察中开发智力,培养才能。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中,不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参与性,还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
4、网络互动教学模式
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而且它的信息资源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E时代,学生喜欢上网聊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电子公告牌功能(BBS),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因为网络上的BBS具有用户管理、讨论管理、文章讨论、实时讨论、用户留言、电子信件等诸多功能,因而很容易实现互助合作学习。我们可以对学生的网上学习进行监控,组织主题讨论组,学生也可以在自己学习的特定主题区内发言,并能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及时地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所看到。不过,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所有学生的讨论内容和过程进行监控,以保证学生的讨论和发言能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防止讨论偏离主题。例如: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我利用网络举行了一次“课外知识知多少”的擂台赛,学生们纷纷在网上搜寻下载相关信息,我同时也在网站在开了一个BBS,供学生协作讨论和与外界交流。这样一节生动有趣的阅读课让他们印象深刻。
三、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时代呼唤教育创新,改革需要创新人才,现实驱使课堂创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是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校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学艺术的升华。有利于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人文环境,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广播式”到“交互式”演进的教学模式到 “网络教学模式”再到“探究式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有新课程的理念支持,有专家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引,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我要不断尝试、探索和完善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2、北京燕山出版社《现代教育技术》
3、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
4、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E环境下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以其丰富的资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尤其是校园网络的建立和使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乃至教学模式。《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并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阅读教学。”通过三年网络环境下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的试验探索,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构建新型的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下面试以《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构建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体会。
一、创设情景,开放学习内容
设置情景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知识问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完成学习主题的动机。语文是教育资源最丰富、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网络更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教育资源。课堂教学再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知识也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网络正成为学生输送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组织教学《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时,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我们为该课设计制作了教学虚拟网,链接到校园网上,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上课伊始,教师有意设问:“你对延安知多少?”这样一问,学生们便通过网络平台,输入关键词“延安”,通过相关网站的搜索引擎很快便检索到有关资料,不过几分钟,延安的风景名胜、人情风俗、历史掌故、战争烽火等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丰富的资料,更激发了学生们去探索诗歌内涵的欲望,为课堂教学的顺利有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提出问题,开放学生的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人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有了网络环境的支持,我们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诗人为什么追寻延安、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用你知道的具体事例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问题就是学习目标,学生带着以上问题,上网进行课文内容的自学。学生带着耳机,一边认真倾听介绍、跟读诗歌的朗读录音,一边欣赏图像资料、文字资料;同时还可以借助网上链接,搜索符合自学要求的其他声像资料,为回答老师的问题积极做准备。这样开放的网络环境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学习信息,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学生通过上网学习,比较全面地了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党中央所在地的延安,是全国人民的希望寄托,也是各地进步青年向往的圣地,这样使学生很顺利地掌握了诗歌的意境,同时也培养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三、网上互动,开放学习时空,促进多向协作交流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协作学习,即要求学生主动地寻求学习伙伴并共同探索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与他人进行公开、坦诚的沟通,学会面对个体的差异,学会把个人的目标升华为团队的利益,最终促使学生的组织能力、交往沟通协作能力的养成。
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就是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尽可能地开放给学生,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计算机充分自读、自悟,带着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疑难问题走向同伴,走近老师,相互合作,相互探讨。通过网络的交互、监看、广播、发送、对讲等多种功能,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习之间构成一个多维互动的交往空间,从而形成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的教学中,我们正是基于上述理解,教师在制作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课件时,除了为学生搜索好一些现成的课件资源,如诗歌中提到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等介绍外,还将城域网接入网络教室,课上让学生通过因特网的搜索,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让学生利用“网上邻居”和“聊天室”进行交流探讨。这个环节的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学时空的开放,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思维火花的迸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高涨,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交流都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四、网上冲浪,开放求知领域,促进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特有的优势,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开展网上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通过网上冲浪,可以轻松地阅读和课文有关的读物,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阅读效率也十分高。
在学完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后,在学生理解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教师向全体学生提供相关网站,让他们去网上冲浪。学生通过“今日延安”“延安”“开放中的延安”等网页的访问,加深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对延安的敬佩和向往之情。在访问过程中,同学们对学习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感想也自然地流露出来,并能很快地通过网络教室的“小区广播”与“聊天室”等和自己信赖的同学进行交流,使他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城域网和校园网络的相继建成,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语文逐步成为现实,并将改变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应积极探索研究,让网络技术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学模式是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形式,课堂教学模式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效果的好坏。我校 2001年11月承担国家级课题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彻底改革,并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特点的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本文重点从以下主要方面进行粗浅阐述。
一、明确指导思想,立足课堂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要彻底摈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素质教育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构建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有立足于素质教育这一基本目标,才能做到有明确的方向和具有新时代的意义。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离不开人,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运用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分数”为目的,以“灌”为主,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以“能力”为目标,以“导”为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认为在 构建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时,必须做到:
1、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往课堂教学模式以“选拔”为目标,极大束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能力”为目标。在构建这类模式时,必须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信息量大、容量大、速度快的优势,使学生由“畏学”到“敢学”,变“苦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自觉树立自主学习的坚强意志。
2、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要尊重学生民主、平等人格,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体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融洽的协作关系,形成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善于参与的氛围。要大力提倡组织、协作学习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复习旧知、学习新知、操作实践,教师只起点播释疑作用。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关键还是要通过这种模式的设计实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初步的网络操作、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运用网络技术,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三、构建基本模式,设计多样生动的教学课型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它具有实践性,从教学实践中产生,为教学实践服务,通过教学实践检验而不断创新发展。它具有灵活性,组织教学模式活动的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是灵活多变的,因此,可以这样说,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创新。在构建运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时,必须充分考虑网络技术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中其他媒体没有具备的优势,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我们构建了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兴趣)―――自主探索(提供学习资源,指导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意义建构(重组自身知识体系)―――检测反馈(提供测评、反馈系统)”的教学模式。我们所提出的网络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借助教师制作的网络软件进行自主学习,并以师生、生生、人机多种互动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经过尝试和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三种自主教学的基本课型:
1、自主探索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把网络作为认知工具,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自主探究知识、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典型课例:四年级网络活动课《节日》,三年级美术课《色彩的世界》。以《节日》为例 ,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精彩纷呈的节日网页,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及教师提供的学法指导,上网自主操作,查找、收集信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小组协作型。学生围绕着某一学习内容进行资料收集、研究分析,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就此展开讨论或完成某一任务的协作学习。
典型课例:六年级语文课《只有一个地球》,三年级网络活动课《喝水的学问》。以《喝水的学问》为例,课前老师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兴趣、认知能力、问题观点等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班上同学或是所认识的朋友及父母长辈进行关于喝饮料、喝白开水情况的调查。课堂上,学生上网浏览有关喝水的知识后,小组协作配合将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并粘贴到记事本上,和其他同学交流。课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喝白开水好处多”的宣传作品。整个教学活动,学生成为学习中的真正主体,而教师是整个群体学习过程中的设计师,她始终关注学生,协助学生学习。
3、课题汇报型。一般是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结果的汇报课。学生以不同的小组形式,接受一定的研究任务,通过小组各个成员的调查、采访等不同的形式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再通过现代化教学媒体等形式汇报。
典型课例:四年级语文课《海底世界》,六年级语文拓展课《鸟的天堂》。以《鸟的天堂》为例,在拓展性学习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学习需求分成几个小组,组成了“探索组”、“生物组”、“环保组”、“作家组”,有的调查研究大榕树“独木成林”的原因,有的研究鸟儿喜欢怎样的生活环境,有的进行保护生态平衡的分析研究,还有的进行了环保广告策划,通过制作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达到宣传“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目的。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探究合作,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研究报告。汇报课上,学生通过 word、powerpoint等形式进行了讨论和交流。这种课型既锻炼了学生集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达到了自主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还有待研究及完善。需要强调的是,构建现代教学模式,要防止模式化,不能盲目照搬,机械套用。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学科,学科的不同内容,都有各自不同特点,因此,要不断修改完善已构建的教学模式。
浅谈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全球化的初步形成,一场英特尔未来教育的风暴在全球范围内悄然掀起。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推进了教育的变革,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在我国城市,随着校园网的建成,校园网络教学和学生网络下的学习活动应运而生,它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为中心”,真正建立了“以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更具有主动性、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这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和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所具有特色。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企图打破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以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改变教学方法,采取各种有效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始终难以跳出“以教为中心”的圈,在教学活动时,教师总是千方百计为学生获得新知铺路子,指方向,牵着学生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依然是围着教师的指挥棒子转,思维沿着教师设计好的路子走,学生的学习仍然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主体性的学习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个性化难以得到张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受到了不同程度制约,其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仍然是扮演了主角,而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这种角色之间关系,必然会制约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制约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随着网络化构建形成,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角色关系发生本质的变化,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则体现了更多自主性,学生为了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根据个人的需要实行自主学习,以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从而拓宽了视野,发展了思维,而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则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其表现在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指导意见,为学生在学习过程出现困难提供帮助,同时网络内交互作用又使师生成为合作者,师生可以极其方便地进行交流与沟通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网络环境下有利于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小学自然十二册《生物的启示》,主要是介绍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从生物体的奇特结构和独特的本领中得到启示而进行的创造与发明,和一些现代仿生技术在生活、生产和建筑的应用。教材仅介绍由小草的启示发明了锯,鱼的启示发明了船及鸟的启示发明了飞机的发明等,以几种常见的仿生技术的应用。作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已经了解,过去,在教学过程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软件,学生对这些并不感到新鲜有趣。但运用网络手段情形就大不一样,利用网络可以向学生提更多更新的仿生技术的应用及设想的知识信息,如:侦察机上锐利的电光鹰眼系统、响尾蛇导弹的来龙去脉、企鹅式的极地越野车、给潜水员装上人造鱼鳃、生物界的万家灯火--冷光源等等。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有选择地学习有关知识信息,学生学习兴趣很浓,通过学生的自动性、个性化的学习,使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得到发展,学生会根据一些生物特殊功能想象出人类将在那些方面进行发明和应用,提出了大胆的设想,如:壁虎在墙壁上行走自如,人们要根据壁虎的足的结构特点研制出一种鞋或手套,就可以为消防人员在火灾事故中解救受困人员、扑灭大火工作及登山运动员提供更大的方便。变色龙具有色变的功能,人们如果可生产一种布料在不同环境会变成同环境相同色彩,用这种布料制成服装,可以使人们在战争环境下更好隐蔽自己等。
网络环境为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本人在听两节网络课后感触颇深,一节是五年级数学活动课《节约能源》,教师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关于世界及我国的能源的信息和生活中相关数据资料,这是一般手段所难以实现的,学生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不但能够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解决了有关实际问题,而且从中受到了良好的品质教育。再一节是六年级关于《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教师运用了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关于地球上资源和问题等信息资料,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有选择的学习,学生主要以自主学习、组织交流的形式进行,使学生获得了常规课堂难以获得知识信息量。
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笔者鉴于个人粗浅的认识,认为: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目的设计问题,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为,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其次,要向学生提供获取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信息、途径或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要有充分准备,或制作网页将自己所搜集的相关信息置网页之中,或查找具有与此相关信息的网站地址,提供给学生以便学生学习与查找,为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其三,要注重学生学习信息的及时反馈和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其四,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课外的网络学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利用网络获得知识信息的机会。
在这个经济信息时代,随着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形成,网络资源的共享,使网络环境五彩纷呈,内容丰富多彩,这给人们获得知识信息带来了最佳的契机,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创造了优越条件,学生除了在网络课上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课外,还可在网络上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获取知识的源泉,开拓视野,提高自己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自己在这块知识与信息的沃土上,汲取营养,开发智慧。
当前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呼声是一浪高过一浪,各学校也竭尽全力建设教育现代化教育的信息工程,使学校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在城市各学校建了微机室,为实施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基础。仅此,还不能满足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地学习,国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学校要积极创建学生的网络学习环境,使网络化进入班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运用网络资源获取知识信息,及时地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在网络环境下有利与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的学习,但在网络环境下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多样性的发挥,学生成长的过程、能力的培养、技能的形成是多样性,不仅仅是获取知识信息、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还要有运用所学习的知识信息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和探索事物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集体协作的能力等,这些在网络环境下难以实现,并且对于一些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来说也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而忽视其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课外的网络系统虽然知识信息资源丰富,但网络环境下良莠共生,精华与糟粕并存,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必须加强管理,严格防范,以免少年儿童幼稚纯洁的心灵遭受污染。
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摘 要]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它是以多媒体网络为教学环境,构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课题研究的核心是: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自能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适应信息时代的综合学习能力;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并丰富相关理论。
[关键词] 网络环境
阅读教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A、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也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有教育观念的转变,有教学方法的更新;信息技术的蓬勃兴起为教育改革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兴未艾的今天,信
课题组组长:陆慧芳
顾问:周玉屏
执 笔:陆慧芳
课题组成员:郑爱琴
周小珍
郑晓霞
严莹燕
童筱妍
息技术的飞跃使得网络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成为必然的趋势,并必将在教育界掀起一场新的革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阶段目标中提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进行探究性阅读”,“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可见,语文阅读教学在信息社会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有着显而易见的深远意义。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大多数学生虽已从原来的各种繁多的作业堆中解放出来,拥有比以前更多的课余时间来读书。但是由于受传统阅读观念的影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中突出的问题是,课堂上学生没有学会阅读技法,课外阅读活动中缺乏自主选择读物的能力。特别是在具有高容性、兼容性、瞬时性、开放性、形象性、互动性、虚拟性等特征的计算机网络面前,不知所措,严重缺乏收集、分析、处理、发布、应用信息的阅读能力。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必将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了。因此,面对网络化的信息社会环境,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拓展语文阅读,培养语文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B、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十一世纪已快速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总量翻番速度加快,知识更新周期变短,集中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的显著特征。面对社会发展趋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应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竞争能力的未来人才的研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我构建的实践主体,成为当今时代的弄潮儿,有潜力的未来栋梁,并通过广博而深刻的阅读学习,拥有整个世界。
2、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使之能适应社会的迅速变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能够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最理想的平台。
3、现代教育实践的需要。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成熟,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技术也趋于高度的信息化、网络化、开放化,这就促使现代教育在教育因素上要网络化,教育形式和手段上要信息化,开放化。但是当前许多学校及教师只把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实质是传统教学的延伸,没有很好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构建因素互动、形式开放的教学体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新时代信息化环境下的语文教育不仅应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为指针,锐意改革,而且应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创新改革。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整体性、个性化、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中应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和内在联系的知识),还能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是其它媒体或其它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它为拓宽语文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强调元认知学习过程,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2、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理论: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的论断,主张给孩子以广阔的空间,充分自由的活动,把教与学与实际生活广阔社会背景紧密联系起来,培养积极探索自我实践,自我发展的能力。
3、新课程标准理论:
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要加强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要使网络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并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创造信息、发布信息。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A、研究目标
1、利用因特网、校园网、虚拟网,开发阅读资源,实现师生、生生、人机互动,培养学生阅读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自能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并提高适应信息时代的综合学习能力。
2、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并丰富相关理论。
3、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学习,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构建一支较高水平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
B、研究内容
1、研究如何把网络作为阅读教学中的认知工具,从而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的能力。
2、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特点的学习方式。
3、研究教师在学生网络环境中自主阅读学习中的作用。
4、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适合不同类型课文的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对象和步骤
A、研究方法:以实验法为主,辅以谈话法、观察法、测量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运用实验法,设实验班验证设想,总结规律,找出策略;运用谈话法、观察法着重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网络教学理论、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广泛的学习研究,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进行本课题研究;用测量法、问卷法了解学生信息阅读能力等状况。
B、研究对象:小学三至五年级学生。
C、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3.6—2003.11)
1、学习掌握有关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自我建
构的学生观。
2、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写出课题研究方案。
3、制定调查问卷,调查研究目前三年级学生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
学习的兴趣和需求,语文阅读现状,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03.12—2004.8)
1、按上述研究设计开展课题研究。
2、定期召开课题沙龙,讨论汇报研究进展情况,随时调整研究步骤和方法。
3、不断完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4.9—2004.11)
1、研究对象进行后测,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撰写研究报告。
五、操作措施和策略
1、组织学习,提高认识。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著作,学习他人成功的教改经验;组织实验教师外出观摩、培训;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网络课程培训,从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中探索一条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创新学习的新路子。每学年,课题组将搜集、整理一本《材料选编》,使课题组成员人手一本,供查阅、学习。
2、邀请专家,指导实践。
在实验阶段,我们将不定期邀请江山市进修学校徐金珠书记和江山市教科室、教研室的专家来校进行指导,听课和评课,对课题方案作进一步科学、规范的调整,并对实验过程作悉心指导。
3、精心设计,组织实施。
围绕主课题建立子课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课题网络。要求每位实验教师都有子课题,做到人人有课题,个个在研究。争取大面积开展以网络课程为主的阅读教学活动,让每个实验老师摸得着,可操作,从而逐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益。
具体实施:
1、创情激趣,诱发阅读兴趣。
(1)情景导入。
“凡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如郑老师教学《动物过冬》时作了这样的设计:先出示教材中春季的情景,画面中有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树林里到处生机勃勃。接着出示深秋黄叶遍地、枯枝在风中作响的场面,配以“小树”的声音:冬天快来了,小动物们都到哪里去了呢?以动画形式呈现了情境,深深吸引住学生,为学习新课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2)浏览资料。
在多媒体网件中设立“资料室”,里面有色彩纷呈的图片、浅显易懂的文字以及充满动感的动画以及相关网站。学生可根据语文教学内容确定浏览主题。如《苹果落地》一课,资料室里有大量介绍大科家牛顿小时侯故事的连环画、文字及图片等,丰富的信息使学生能较全面地了解科学家牛顿的生平事迹。此外还有各式风车及制作原理、英国的简况„„
(3)自学生字。
在多媒体网件中设置“小字典”,里面有每个生字的读音、书写笔顺、部首、近反义词、同音词、组词,以及相关成语等资料。学生在自学生字时,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信息,进行学习。如:《从现在开始》一课中的“惯”字,笔顺容易写错,学生只要点击“播放”按钮即可看到“惯”字的书写过程。经过测试,该字的书写正确率全班达98%。
因“小字典”里有每个生字的相关成语,因此学生在学字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成语。如《亲人》一课中“及”字,学生通过搜索,查到三个有“及”字的成语:望尘莫及、措手不及、力所能及。
2、提出问题,合作探讨。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它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学习情境。教师在学生浏览大量学习信息后,引导他们进行交流。然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三棵银杏树》一文,师生经过筛选、优化组合后提示主要问题:“冬、春、夏、秋银杏树各是什么样子的?”“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各有什么特点?”“这三棵银杏树给我们带来哪些欢乐?”由此,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围绕这三个问题在网络谈论区进行探讨。如,某一小组选择第三个问题“这三棵银杏树给我们带来哪些欢乐?”然后点击鼠标,进入相应的网页中进行自主学习。网页上不但有丰富的文字资料、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朗读声音,而且有激发学生思考的提示语。例:当学生读完第四自然段后,点击“提示语”按纽,这时荧屏上出现这样的提示:“读完这段课文,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银杏树给我们带来哪些欢乐?”学生的发表欲在网络环境中似乎特别强烈,有的说:“我仿佛看见了摇船人把船停泊在绿阴下吸烟,是那样的悠闲。他们在绿阴下煮饭,缕缕轻烟就袅袅升起。这真是一幅宁静悠美的画面。”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嫩绿的叶子从奶头似的地方伸展出来,枝叶是那么茂密,充满生命力。”有的说:“我仿佛听见了小伙伴们在绿阴下唱着欢快的歌;学着舞台上的演员唱京剧呢。他们玩得可快乐哩!”„„学生的想象好像插上了翅膀,迸发出可贵的创造火花。
3、在线测试,及时反馈。
要使学生自信学习,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的评价。通过评价不仅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而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自信心。多媒体网件中的“测试区”里有许多不同题型的习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选择相应习题,做好后通过网络发送到教师的“批阅区”。教师则通过网络浏览及学生发送上来的习题进行评价。教师中肯的评价,使学生感到教师态度诚恳,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
4、拓展学习,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地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意义建构。多媒体技术由于提供界面形象逼真,学生在网上浏览、制作小报、网页的过程,本身就是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些知识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建构而成,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
如,学生学完《三只小板凳》这课,教师引导他们找寻其他科学家小时侯的故事,举行故事会;指导他们做一件手工制作,并把制作过程写下来。
六、研究成效
(一)我们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初步具备了信息素养能力。
1、学生学会了计算机的操作,会上网查找、检索、筛选、下载相关资料,能独立地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学会了幻灯片制作和简单的动画制作。如教完《苹果落地》,我让孩子们去上网查找科学小故事,然后在班里的多媒体电脑上交流收获;如在《葡萄沟》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项作业:根据课文内容为“葡萄沟旅游开发公司”设计一则广告,使更多的人了解葡萄沟,喜爱葡萄沟,到葡萄沟来参观旅游。可以去图书馆或网上查寻资料,可以找参谋,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然后参加班里的广告语设计比赛,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2、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这主要体现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得到改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如学生表达的流畅性和灵活性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独创性和深刻性得到了改善。
2003年6月和2004年6月,我们使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先后对学生进行了两次测试,并将前测、后测加以比较,结果表明,学生的创造意识普遍增强。以三(4)班为例:(注:全班60人)
三(4)班学生前测、后测对比表
项目
数据
分析
有独立见解、创新意识
爱观察、爱思考、爱表达
接受 学习
阅读理
解能力
处理运用
信息能力
前 测
15人
占25%
占22%
占75%
占22%
占3%
后 测
29人
占46%
占52%
占48%
占33%
占18%
差 异
增加14人
提高21%
增加18人
提高30%
减少16人
降低27%
增 加7人
提高11%
增加
9人 提高15%
3、通过大量的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学生领略到了语言文字的瑰丽多姿,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了浓厚兴趣,表达愿望强烈,创作热情高涨,缕缕在各项比赛中获奖,其中祝雨薇获全国“童话故事大家写”征文比赛铜奖,毛润宇获全国少年“成才杯”创作竞赛二等奖,姜诗涵获中华少年英才作文大赛入围奖,姜梦佳和郑洁分别获《衢州晚报》创省文明卫生城市征文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
一年来,实验班学生有50多篇习作在省市、国家级报刊发表。其中周至煊的《我是小小男子汉》在《提前读写报》发表;吴姝瑜《小熊遇险》在《小学生学习报》发表;姜诗涵《Mr.Tom》在《作文评点报》发表;刘庆丰的《泡牛奶》在《小学语文报》发表;严佳艺的《独自睡觉》在《少年智力开发报》发表;毛睿轩的《老师的手》在《作文周刊》发表;祝雨薇和郑琳凯的同题作文《恼人的雾》和《喜人的雾》在《小猕猴》杂志发表;张蔓苓等16位同学的习作在《少年科普报》发表;应函均等7位同学的习作在《少年日报》发表;徐若函等10位同学的习作在《衢州晚报》发表。
(二)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1、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有了提高。陆慧芳老师的作文教学论文《怎样写好游记》在《少年科普报》发表,所主持的课题《现代教育技术在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获江山市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被评为《衢州晚报》优秀指导老师和中华少年英才作文大赛优秀教师指导老师;郑晓霞老师的教学设计《人物描述》和《有趣的尾巴》分别获衢州市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和三等奖,其中《人物描述》送省参评;周小珍老师和王兴老师的网络教案《海底世界》获衢州市三等奖;姜淑梅老师在江山市新课程阅读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毛园丽老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比中所执教的《听听,秋的声音》荣获江山市一等奖、衢州市二等奖。在2004年江山市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我校32位语文教师所撰写的论文有3篇获一等奖;9篇获二等奖;13篇获三等奖;
2、每位实验教师都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学会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构建了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附后面)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我们所建构的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简单归纳为:
(1)设境激趣,全文初探
(2)自提问题,网络质疑
(3)再现场景,体会感受
(4)领会表达,求异创新
(一)设境激趣,全文初探
兴趣是人类主动探求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讲,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能利用各种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以后阶段的深入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如《草原》一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老舍先生以质朴流畅的语言描绘了“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内蒙古大草原的独特景观,用真挚热烈的话语叙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草原的热爱,对蒙汉人民友谊的歌颂。但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文章描述的情景甚远,因此,在课始,严老师利用网络系统创设情景:大屏幕上出现了马儿驰骋在辽阔的大草原上的生动画面,一阵阵马儿的嘶叫声打破了教室的宁静,学生侧耳凝神静听,欣赏草原美丽的风光,思绪纷飞。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初步感知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丽景象。严老师因势利导,问学生:“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吗?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说那绿草似海的草原真令人心驰神往,真想到那儿游览一番。视听创设的情景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饶有兴趣地快速阅读课文。
(二)自提问题,网络质疑
1、自读课文,将不明白的问题输入网页中的师生对话面板。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是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严老师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将不明白的问题输入网页中的师生对话面板。如《草原》一课,学生在计算机上打出了各种问题:“为什么说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这里的空气为什么那么清鲜?空气那么明朗?”、“为什么说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小丘为什么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在这境界里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实的吗?”„„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即是对课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意义建构培育了动机。这时,教师通过师生面板查看优、中、差三类学生在计算机上提出的问题,为下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做到心中有数,又毫不影响每个学生的自主思考。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完成。但如果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持,教师必须采取指名请学生作课堂发言的方式来实现,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发言的学生面不会很广,教师因此难以全面把握各类学生对课文感知的程度:反之,如果让较多的学生发言,则无疑延长了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
2、挑选典型问题,组织小组讨论。
由于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有些问题甚至是很幼稚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加以处理:对于必须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解决的问题采取暂时“存疑”的方式;对于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可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浏览的方式查询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包括课文内容背景介绍、词语解释等)来处理;对于某些学生提出的贯穿全文的典型问题,则利用网络技术转播到其他学生机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指名学生交流,其他小组可补充,从而达成的共识。
(三)再现场景,体会感受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匠心独运地制作课件,就能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以达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陶冶学生情感的目的。
如在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时,由于小学生受年龄、阅历、乐理知识的限制,对《月光曲》中表达的内容理解不深,更谈不上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先试着播放一段《月光曲》,这首世界名曲并没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相反,他们脸上一片迷茫。于是,我就一边播放音乐,一边演示动态的画面:开始,随着舒缓的音乐,屏幕上出现月亮慢慢升起,把柔光撒向大海,海面在月光照耀下微波粼粼的景象;接着,音乐逐渐高亢,这时天空出现了微云,月亮穿过了一屡一屡轻纱似的微云;最后,音乐高亢激奋,这时,海面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一个朝岸边涌来„„随着乐曲的内容用语言有机地联系起来,给学生搭设了一座理解课文内容的鹊桥,让学生解疑入境,深入体会到:当音乐舒缓时,作者的心情一定很平静,就像平静的大海;当音乐高亢时,作者内心也一定巨澜翻滚,表达了作者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厌恶和憎恨。
(四)领会表达,求异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开发人的潜能,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创新思维的关键是想象。想象有利于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如在《守株待兔》一课的结束环节,教师先播放图文并茂的动画课件,然后将画面定格于“庄稼地里处处荒草,种田人一无所获而又无可奈何”。转而问学生:“你想对这个人说些什么?”让学生从表述中锻炼表达能力并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由于有着丰富的表象基础,学生学得轻松且理解深刻,产生思维创新的火花,思想得到了升华。
七、结果分析与反思
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随之转变了。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才能优化教学过程。
1、教师角色要发生转变。
在互联网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变化,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讲解者,变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的自主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还不是很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因此教师对互联网上本学科的知识要有很强的敏感性,有全面的了解和独特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引入者。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才能优化教学过程。
2、教师要有“大语文教育思想”。
“大语文教育”实际上是语文的素质教育,它要把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课本上的范文皆为名家名作,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囿于篇幅教时,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要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多媒体网络大量的信息,为师生的教与学,特别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宽了领域,培养了学生自主、自立、自理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无疑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意义尝试。
3、要抵制Internet带来的负面效应。
互联网提供给学习者大量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带来许多有害信息,产生负面效应。因此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同时尽可能提供学生健康有益的网站,防止过滥信息对学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袁振国、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马捷、于冬.《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监控新任务》.教育科学研究杂志社.2003.3、吕永林、字正华.《网络教材设计的思考》.《开放教育》.2002年.第二期.4、邓祖道、李丽.《关于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的思考》.北京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2002.5、詹素青、黄宣文.《网络信息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探讨》.北京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2002.E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让新观念走进语文课堂
通过对《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的学习,我懂得了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是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两个技术杠杆。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多媒体计算机和掌握了计算机技术的人)连成了一体,实现了人类智慧的连网,并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我们学校也顺应时代需要建设了校园网,并连入了互联网,开始了网络教学的尝试。因为开展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教育是一个产业,其产品的好坏需要社会的检验。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来讨论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也为语文教改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主要表现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汇集大量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学习语文教学领域的最新知识,并能得到专家提供的“个性化”的教学指导;语文教学的内容、教材、教学手段及考试等,都可以因人因需而异,充分实现语文的个性化学习;同时,网络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及其它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以模拟现实环境等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
无可置疑,语文老师们普遍感到了网络所到来的便利与优越,但我也感觉到了语文教师最关注和迷惑的是关于教学模式的选择,即落实到具体操作上出现了一种盲目性和无序性,因为这毕竟是一项崭新的课题,尚无章可循,笔者在课程整合的实验中借鉴了许多专家的优秀经验,结合实际,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有效的探索,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依据网络本身的特点和教育本身的规律,现在谈谈网络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
1、转变了教学理念。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最关键的问题是有效促进了教师自身理念的更新与转变。即由过去的以“教”为主的传统语文教学旧模式,改变为现在的以“学”为主的“整合”教学新模式,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都得到全面改观,从而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式”或“被填灌式”的学习状态,转变成为现在的自主式与开放式的主动学习状态,极大地改变了死记硬背式地学习抽象的语文知识、思维活动受到严重压抑的状况,充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特别是调动了他们的思维积极性,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2、改变了学习工具。通过整合,把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
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开放型语文课堂
精彩世界杯 精彩进球视频
21世纪,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 “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在网络这股强劲东风的冲击下,教育内部也在经历着一场深层次的革命,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性学科,更是与网络相见恨晚。
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维持性学习”,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而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则要求建立以“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目的”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因此网络给语文课堂所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思想与手段的改变,更是教学方法和过程的一次革命。加上信息时代E-Learning的提出,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使他们不仅能从书本上,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跨越学校、城市和国界获取大量的、新鲜的、有用的丁4幽诤峡矗珽-Learning强调数字化内容与网络资源的紧密结合,它的实质就是要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作为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认知的平台,通过教育环境、教学内容、学习工具的数字化,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材、教学媒体的作用以及它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传统教育观点、模式乃至教育组织形式的全面变革,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与教学模式。
然而,知识和信息的大爆炸又往往使学生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变得束手无策、无所适从,创新性教学的自由性也常常使求知者淹没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之中。这样一些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不仅不能构成学习的资源,相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敌人,引导学生走向歧途。在这种情况下,就迫切需要教师抓准时机,合理运用各种新型的技术手段,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为提供丰富的适合学生学习的网络资源,来组织和引导学生在E-Learning环境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模拟情景,丰富形象。
以叙述、描写为主的文章是用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生活、传递情感、感染读者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字词中所蕴含的声、光、色、画等,使之在学生头脑中以画面再现,形成语言的形象感。但对小学生来说,没有真正体验过,感受形象也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此刻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网上搜集到大量的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料,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语言形象,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北京亮起来了》是一篇新课文,它以优美的语言、独到的视角展示了首都北京正在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用生动、新颖的语言描绘了北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迷人夜景,读起来让人振奋、令人回味无穷。然而课文中出现了许多新词,如“光彩夺目、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川流不息、华灯高照”等等,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而去过北京的同学也只有一小部分同学,并且他们都是白天去看的,对亮丽、辉煌的北京,学生了解甚少。在备课时,我发现有关北京的网站很多,而且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为了丰富学生的表象,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学生带到网络教室,让学生自己点击鼠标,网络上配有乐曲的流光溢彩的北京夜景便会顷刻间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留下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嘴里不停地发出阵阵赞叹声。随即再引导学生打开教师制作的有关北京的专题网络课件,对几个重点的网站进行浏览,大量缤纷绚丽的图片、视频、文字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视线,惊喜的啧啧声不绝于耳。对一个个难理解的词语,学生也在轻轻地敲击键盘、移动鼠标中,随着镜头的变幻迎刃而解了,学生看景、读文、想象,繁华似锦、亮丽辉煌的北京夜景就悄悄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这种效果是一般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二、追根溯源,突破难点。
小学语文的网络化教学,在内容上体现出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有着显著的不同,网络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遇到问题时善于刨根问底、追根溯源,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事先在互联网上查找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源,通过网络下载工具将网站的内容下载到校园网上,供学生阅读浏览,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快筛选信息,方便快捷地在网络中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并对这些信息及时进行搜集、整理、加工,自主地尝试解决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结构,我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词意,再根据课文的描述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圆明园的结构示意图,然后,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中键入关键词“圆明园”,进入相关网站,找到圆明园当年的布局结构平面示意图,学生通过观看示意图很容易就对圆明园“众星拱月”般结构布局有了明确了解,重新修改了自己画出的示意图,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圆明园作为世界园林艺术瑰宝的原因所在,同时对圆明园的毁灭这段令人悲愤的历史产生了强烈的心灵震撼。
在《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也有同样的感受。这篇课文生动地再现了1959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时与朝鲜人民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全文语言朴实、感人至深。为了让学生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有更深入地了解,我充分利用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带领学生在网络上搜索到很多有关抗美援朝这段历史的网页,让学生自主选择进行浏览。学生在网上阅读时精力相当集中,表情时而惊讶,时而愤慨,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之后,再让学生自由谈自己对抗美援朝的了解,学生发言非常踊跃,分别从战争的起因,几次重大战役的基本过程,战争的效果,甚至敌我双方使用的武器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学生从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36万这个令人心痛的数字,从志愿军与美国武器的对比等方面进一步认识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清楚地了解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在血与火的战斗中用双方鲜血凝成的。学生在分角色朗读时,个个感情投入,有的甚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为下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做好了情感和知识上的准备。
三、人机交互,畅所欲言。
网络化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较和谐、宽松、没有太多心理压力的学习空间,在这里,学生不必拘泥于大众之下开口朗读的拘谨和羞涩,可以在电脑这位“知心朋友”面前敞开心怀、大胆表达,或低吟而泣,或慷慨激昂,或娓娓述说,或拍案而起,抒发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教材语言的感悟。在平时的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中,教师和学生都会发现,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问题,有些解决得较好,有些还不完满,这都有待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去寻找,去发现最令人满意的答案。此刻,丰富的网络资源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讨论与交流时空,学生与学生之间既可以同步地集中交流,也可以随时随地的异步沟通,教师还可以通过BBS讨论平台,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重点问题,各抒己见,集中展开公关,实现人机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教学中,师生围绕“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了,却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大家在网上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得异常激烈,以往课堂讨论中“几枝独秀,其他不动”的现象在网络课堂上全面改观,每一个学生都尽情地在属于自己的一片“园地”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说”得有理有据,信心十足,在热闹的辩论中,答案也逐渐接近明朗。接着,教师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点拨,把大家的观点进行综合与归纳,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品读,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真正感受到地球是那么美丽、那么亲切。通过网上的交流与讨论,每一位同学都对地球所面临的问题有了深刻的体会,激发了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课后,学生还将在网上采集的有关地球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经过加工后以电子板报和网页的形式在网上进行传送,有的小组制作了板报《神秘而璀璨的地球》,有的小组制作了网页《地球哭了》,还有的小组撰写了宣传文稿《请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强调了环保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都来保护地球。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四、超越文本,大胆创新。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喜欢盲目地崇拜书本,认为“书本上的都是经典,对书本都不能怀疑。”长此以往,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贬斥、被扼杀,大胆想象的翅膀被折断,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的依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而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才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的身心得到了彻底地解放,学生在网络提供的宏大信息空间里自由驰骋,智慧的火花、创作的灵感也会随之喷涌而出。只有教师引导学生在网络资源中自主探索,拨动学生的心弦,开发学生的智慧,鼓励学生大胆求异、求佳,独立思考,打破常规,敢于超越文本,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让学生个性化地选择去拓宽、拓深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习了《趵突泉》这篇文章后,教师发现学生对趵突泉姿态各异的小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针对此专题开设了一次网上阅读课,引导学生对小泉进行研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上网搜索,整理资料,然后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新的课型,新的尝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以往,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几乎是雷同的,然而,这一次却不同了,学生各抒己见,他们发现这些小泉还有许多可爱的名字,如金线泉、柳絮泉、马跑泉等等,在进行阅读汇报时,学生兴致勃勃地交流自己的新发现,发表的全是学生自己的心声。有的学生说自己知道了金线泉的来历,有的学生知道了乾隆皇帝还用趵突泉的水泡茶喝等等,这样完全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性,启迪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也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学生有的问:“小兴安岭的美源自什么?”有的问“树木有那些作用?”还有的问:“小兴安岭还有哪些珍稀动物和植物?”等等,教师捕捉到这一信息后,就立刻鼓励学生到网上寻找答案,学生纷纷行动,在交流时就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学生们有的说:“我知道了小兴安岭的美源自于那大片的森林”,有的说:“我知道了树木可以固定沙土,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这样既冲破了教材的束缚,又让学生在网上了解了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适时、恰当地运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网络资源所提供的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和动画于一体的教学氛围,所展示的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的浩瀚知识海洋,所创设的富有灵气与创新、适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教学空间,在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感官需要与心理需求后,会让他们更好地培养自己独立探索、主动求知的态度和习惯,培养自己的创造潜能,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
第五篇: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与学模式的探索语文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与学模式的探索语文论文
目前,全国有一百多所学校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通过近5年的教学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喜欢使用的软件是word和powerpoint,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简单易学,二是使用方便。可以在一般的媒体教室上课,不需要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室。课件可以上网下载,即使不下载,制作起来也比较省时省事。就我校而言,我们学校每间教室均配备液晶投影机、视频展示台、电脑及英语听力设备,老师们可以根据需要自由使用。而网络教室是数量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不考虑网络教学模式的使用。
但就语文教学来说,我们知道,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一种生活方式。二十一世纪是网络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青少年学生处于以高社交化、高信息化、高效率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中,网络是最重要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工具。这让我们不得不考虑网络的最佳使用问题。而且,网络的发展已经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它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同时,也觉得如果不用好网络,那么校园网的效益也没能最好地发挥出来。所以,我一直觉得应该在这个方面做些尝试。
从同行们的探索实践以及自己的摸索情况看,我觉得以下几个模式还是比较可行的:
一、独立篇目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由课内引出可探究的问题,进而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一文,新疆乌鲁木齐市师范学校的尹薇老师是这么处理的,她由文中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格里高尔关心着家人,异化为虫形人,最终被亲人抛弃的情节明确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并进而提出基本问题:“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有什么普遍意义?”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流看法,自由讨论,共同明确研究的方法: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查找资料,自主研究。分组讨论之后,讨论观点汇总后发到论坛,在课堂上主要是进行小组汇报。这样的模式既符合新课程标准,而且特别受学生的欢迎。但是,这个模式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电脑使用基础,才能制作网页或演示文稿进行汇报,老师要能精辟地从普通的教材中发现可探讨的问题,而且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既能将作品与时代牵连起来,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二、基于单元的整体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因涉及的篇目多,所以,涉及的课程资源相对也较多,如果制作成一个单元教学网站也是很有内容的。在这个方面,有的老师做了这样的尝试:如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王立凡老师在教学了一个小说单元后曾设计了这么一个课程,即《小说的线索安排和悬念设置》。首先是提出引导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三个方面,比如: 基本问题:你如何看待人生的起伏?
单元问题:
1、假如本单元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在今天,他们的命运将会怎样?
2、命运真的是不公正的么?
3、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最美?
内容问题:
1、《药》、《滑台佚事》、《丰碑》、《染血的汉碑》四篇小说情节结构有何异同?
2、小说的线索安排和悬念设置需要哪些技巧?
3、小说情节结构技巧表达效果如何?
(1)对展示情节有何效果?
(2)对塑造人物有何效果?
(3)对表现主题有何效果?
整个过程耗时一个月,共分四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明确单元重点、难点(两个课时)。第二阶段:请各小组收集名人生命历程资料,研究影响人物命运的各种因素。第三阶段:开展“命运”话题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激发学生营造美好人生的强烈愿望。第四阶段:“命运”话题作文训练。这个过程能检验学生如下的技能: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等硬件仪器的操作技能,以及word等软件技术的应用能力;21世纪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协作精神,资源共享的现代意识。
这个模式一个学期能使用一次就很不错了。因为耗时太长,而且,需要占用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这在很多中学是行不通的。当然,如果认真做起来,会有很好的效果,毕竟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起来,学生的潜能也能更充分地调动起来。这种模式最好放在高一起始年段来做,可能会比较顺利一些。
三、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模式
且不说网络可以给学生提供怎样丰富的资源,单就我们写作中的表达欲望以及评价手段来说,我觉得网络就特别适合写作。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人们容易展现真实的自我,这样也容易进行真实的表达。我们知道,写作实际上是一种交流的手段,“人的主体性发展只有在与其内外部世界的积极的互动中才能实现”,“网络以其时空上的超越性,构成了一个生态式的学习环境,就像一个韧性的空间结构,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开放环境”。在网络里,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氛围中,大家都拥有话语权,平等的话语权促使学生尊重自我,释放自我。
因为网络有及时性的功能,所以特别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而且,评价手段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是一对多的评价情形,现在是多对多的情况了。每个学生都可以评价其他同学的文章。我通过改造我们学校章杨老师的动态网页模式,建立“精灵梦作文网”,分设“研究性学习”“日常作文”“考场作文”“作文指导”“自由写作实践”等栏目,老师可以通过管理者平台直接进行文章与评语的管理,学生可以通过动态评语直接参与评论。另外,网络上还有很多原创文学网站,比如“榕树下”“中国文学论坛”“我网govoo”“子归原创文学网”等等。这些网站都可以发表文章,而且能得到认真的审阅以及及时的评价。
但这样的网站主要是可以推荐给有写作兴趣的学生,对一般学生不适合。而且,这样的自由度太大,教师不利于掌握学生的创作情况。如果为了教学的方便以及管理的方便,那就必须建立一个网络写作平台。我目前所使用的平台还有一个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学生的文章只能由我上传,这样比较花费我自己的时间,而且,学生的自由度也受到限制。如果能建立一个像那些原创文学网站一样的系统就好了。
四、课外自由的研究性学习
网络普及之后,我尝试过两种的研究性学习辅导模式,一是利用日常的教学时间,比如在开学初布置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然后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进行相应的指导,学期末收集研究性学习成果,并进行评价。二是利用寒暑假时间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开学初收回论文。大部分老师一定都认为第二个方案比较可行,因为这样比较不会占用日常的学习时间。但我尝试过后发现,没有老师指导的研究性学习往往会浮于表面,而且,学生一放假,心比较野,难于静下心来进行认真研究。往往是到假期的最后一个星期才来考虑如何向老师交差的问题。这样,开学后收上来的论文质量特别差。更严重的是,我发现一些学生为了应付作业,还养成了抄袭的坏毛病。倒是第一个方案实施的结果比较喜人。因为学生的研究过程一直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老师也起到了监督作用。
当然,这些研究性学习活动都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比较自觉的学生能通过网络查寻资料,利用电子图书馆阅读相关书籍,能通过网络与同小组的同学交流,从而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形成论文或其他形式成果的学生,收获就更大了,他们不仅培养了一定的信息素养,而且也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选择材料,提炼观点,系统写作的能力。我们不能对每次的活动提出过高的要求,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达到预定的目标。但是,我想大部分学生能有一次不同程度的提高就很好了,就可以说明这些活动是成功的。
五、综合性学习模式
我在开学初尝试进行一次综合性学习模式的研究。以教材为范本。教材中有一个《兰亭序》综合性学习单元。我在开学之初布置学生先学习课文,《兰亭集序》本身就是自读课文,学习起来难度不大。然后分三个星期,每个星期布置一个学习任务。在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的同时,我自己则着手进行综合性学习网站的建设。
从设计到资料收集到最后完成,花了将近两个星期的时间。该网站主要分成“王羲之介绍”(含5篇文章)“《兰亭序》书法鉴赏”(含四种临摹本)“《兰亭序》内容鉴赏”(相关资料7篇)“书法文化”(含书法史话、资料8篇以及学生探究论文7篇)“文房四宝”“我写兰亭”(其中有我自己临摹的作品和学生临摹的作品)“书法展览”(学生的硬笔书法)“摹写感受”“课文在线朗读”“留言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