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信息技术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与策略教育论文(模版)
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实施的20多年里,取得了巨大成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益显示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意义。然而,一些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小学仍存在着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设计误区。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在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从而促进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健康发展。
一、信息技术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1、消极认识信息技术教育
这些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已基本建成了多媒体,计算机一体化的教学设施。开通了远程教学资源。然而,面对日益完善的电教设施,一些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并未真正落实,以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为例,“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说,学生听”的教学现状依然存在,多媒体教室是计算机老师的“专业”,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远程教育“远”而“不成”。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延续的是落后的传统模式,语文教师怕教,一些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传统误区。
2、片面理解信息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下的教育技术,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但一些农村中小学的语文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就先进,借助信息手段外衣,进行着传统填鸭式教学,把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课理解为成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的组合课,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另外,片面强调备课必须制作课件。在备课中,教师过多地通过网络下载资料,进行着文字、声音、图象等多种信息简单叠加处理。虽然这样的课堂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激发学生对多媒体信息负载的兴趣,但可能引致学生读的时间被音频替代了;思考的时间成了等待答案显示;创新的思维被教师设计的“标准”答案锁住了;上黑板写、练的机会被屏幕上的自动文字代替了。这样的语文教学,背离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读、说、想象思维能力。忽视语文的基础训练,只能使一些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陷入更大的误区。
二、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走出信息技术下的误区
1、教师要转变消极落后观念,培养信息素养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和开展已成教育发展的必然,它关系着我们民族的兴衰和现代化建设大业的成败,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更应有教育的危机感和责任感,积极参加远程教育培训,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文教师信息素养。
2、将信息技术恰当引入语文课堂,让教学信息丰富多彩
信息技术教育应当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整合的目的是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达到教学的优化。语文课的学科特点,使它较容易和信息技术结合,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弥补农村中小学学生因地域因素造成的信息缺失,知识面狭窄现状。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恰当地选择最能表现相应教学内容的媒体。媒体制作中,或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或打破时空界限,拓展课堂的时空,调动学习思维,激发学生联想、想象;或设计音频,以指导学生对比朗读;或超级链接知识,引导学生创新、探究;或设置话题,激励学生讨论、质疑。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把它同自己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教学中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如一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上《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她用多媒体首先把人类登月的历程,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过程通过画面展示在学生眼前,伴随着音频朗读,教师的生动讲解,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在教授初中语文《我有一个梦想》时,一位老师巧妙地插入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美国黑人政治经济生活状况,美国南北战争影普资料。媒体打破课堂时空局限,为学生理解美国黑人的自由斗争提供了生动、广阔的背景,引起了学生共鸣,很好达到了教学目标。又如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利用媒体截取了一段暴风雨的声音,让学生听声音写场面,进行写作训练。有的同学想像了山洪暴发的场面;有的同学通过想像描写了庆功会的场面;还有的同学把自己想像成了战斗英雄,详细地描写了自己驾驶战斗机在长空冲锋的场面……可见,学生的想像力是无穷的,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的想像插上了更有力的翅膀。
总之,信息技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转变传统教学观,走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误区,正确理解,运用信息技术,让远程教育资源走进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服务教学,让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2]沈建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演变[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7(2):33—34。
[3]王洪梅。新课程环境下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8。
第二篇: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摘编)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
20世纪初的语文教学从贵族走向平民,从塾院转向社会,成为启迪民智、点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把。积淀了一个世纪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新世纪社会信息化、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大潮面前,正面临严峻考验,经历着深层次的变革。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方位的整合要求,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拼音、汉字教学。而文本处理的全新理念、多媒体教育和远程教育的飞速发展,都对以中小学语文教学为基底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出了挑战。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要求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已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学术界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催生了一些成果。本文拟从人机交互与拼音汉字教学、CAI课件与课堂语文教学、信息处理与语文阅读教学、虚拟网络空间与作文教学四个方面,分析信息技术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要求以及语文教学应有的策略。
一、人机交互与拼音汉字教学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拼音汉字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实践基础就是:人机交互。现代社会中,一个人除了人际交往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交往空间,那就是人机交互。除了对自然语言的处理外,还有对计算机语言和网络语言的处理。因此,传统的拼音汉字教学,除了承载原有的任务以外,又承载了另一个重要功能,成为人机交互的接口,并进而成为网上交往的接口。这必然对拼音汉字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拼音教学和汉字教学进行功能上的扩展。
拼音教学,近50年来,已基本形成成熟的套路。但对它的作用的认识就比较多样化了。有的认为是“工具”,有的认为是“拐棍”。随着拼音输入法,如全拼、双拼、只能ABC、紫光拼音输 入法等的广泛应用,中文信息处理由字处理向词处理的过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拼音输入法的方便快捷、易学易用。拼音教学愈显重要。相应地,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设计拼音教学时,就很应该加入输入法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拼音输入法打拼音节、熟悉音节,为识字打字做好准备,拓展汉语拼音学习的功能,增强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识字是语文教育永恒的话题,识字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人民教育》1997年1~6期介绍了以“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字族文识字”为代表的21种识字法,充分说明新形式下识字方法的多元化。近期,郭保华也在编著的“超级识字教材”《中华字经》中认为:“集中识字是学习汉字的最好方法。人教版六年制语文12册共有生字2540个,人教版五年制语文10册共有生字2500个。而《中华字经》收录国标一级字库3755个,国家教委和国家语委联合颁布的常用汉字3500个,最后综合为4000汉字撰成一篇韵文。普通儿童学习《中华字经》3~6个月即可掌握人生使用的全部汉字。《中华字经》以经典文化为主要内容,包括天文、地理、人伦、大道、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50个门类的基础知识。
与这种单纯将一种识字法奉为圭臬的做法相反,大多数小学教材一般采用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字理识字相结合的综合识字法,因为小学语文毕竟不只以识字为目的,还必须要同时培养熏陶学生的多种语文素养。总的说来,不管哪一种识字法都必须以“快速高效”为出发点,注重科学化和可类推性。
不过,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各种识字法多还没有直接解决电脑打字的问题,对接不明显。许嘉路先生强调:“现在,计算机已经开始进入小学课堂。计算机可以促进儿童语言文字能力的快速提高,而用计算机进行教学,首先需要儿童准确掌握汉字的读音和形体。现有的各种实验方案,几乎多没有把与计算机教学结合考虑在内。无疑地,现在研究识字教学,必须一方面要考虑在识字过程中如何借助计算机,另一方面在设计教材和教学法时要把如何有利于儿童使用计算机统筹在内。不然,只在传统教学方式的模式中设计和检验教学方法,看起来效果是很好的,而如果对计算机教学有所不利,对儿童的全面教育就可能是„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了。在一些实验中已经看到了这样的苗头。”
可喜的是,早在1991年,上海市实验学校就在引进“智能双拼”编码后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识字教学方法——双脑识字法。崔峦老师认为,双脑识字法“改变了以往先学汉语拼音再识汉字的传统做法,将学习双拼码、识汉字与打电脑结合起来,学生在认读字、词、句的过程中巩固双拼字母的拼读,在进行文字输入的过程中复习认读的生字词,实现了电脑、双拼、识字的同步学习。这一识字法把学习语文和普及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利用电脑学习语文,利用电脑开发人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该识字法为基础编写的教材,循着学习双拼码,边学习文字输入边识常用汉字,在识了一定量的汉字之后开始阅读文质兼美的短文、儿歌的顺序进行编排,把识汉字、学汉语、发展语言结合起来,达到„大量识字,提前阅读‟的目的。”
1994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重点科研项目“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启动。其目的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运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探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途径,把小学语文教育与计算机教育融为一体,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四者结合。该实验现已覆盖全国22个省市共600多所实验学校,势头有增无减,并已扩展至香港、台湾和新加坡。“四结合识字”可用“看、听、说、写、打、想”六个字来概括。
双脑识字和四结合识字比较全面地考虑了“人机互动”背景下,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和打字教学三者之间的逻辑序列及层次,形成了较具操作性的识字模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未来社会中,一个不会与计算机打交道的人,一个不能与计算机交流的人,必然会在信息资源的解读支配上处于弱势,进而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陷于被动。因此,从这种意义上看来,人机交互背景下拼音汉字教学最佳模式的探索,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
撇开很多地区电脑硬件的缺乏不说,学术界和教材编写都应在自己的作品中呈现这种思考和探索。人机交互背景下拼音汉字教学模式的探索,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课题。特别是不能在音码、形码、音形码等“万码奔腾”的局面下迷失自己,迷失最佳模式的切入点,然后有效地融会到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中去。总括起来看,人机互动条件下的拼音汉字教学,因为“打字”环节的介入,引起了“拼音—识字—打字—写字”四者之间的重新组合。今后的探索必须依此四者展开,对它们进行合理地配置,从根本上促进拼音汉字教学。
二、CAI课件与课堂语文教学
拼音汉字教学主要是解决人机交互的接口问题,而要使课堂语文教学丰富多彩起来,就必须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富有创意的语文教学课件,把单纯的视觉汉字感知变为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的组合,变单纯的视觉感知视听结合。利用CAI课件(ComputerAssistedInsructionCourseware)的形象性、直观性可可欣赏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多媒体技术为人机交互和信息交流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多种感知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范文教学,延展了文学的情感培养和文学鉴赏功能,通过选文敲开学生的情感互应,引起共鸣;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情商,通过活动课程(语文活动)进行合作式学习,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CAI课件拓展了课堂语文教学的时空,使那些抽象的、被时空阻隔的知识和内容色香味俱全地呈现在课堂之上。可以说,CAI课件利用音频、视频技术,采集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很大程度上创设了课堂语文教学的“生活”环境,拓宽了课堂语文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渠道。
CAI课件对课堂语文教学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2.改变了师生的角色和责任,变传统的“教师—学生—语文教材”三因素构成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学生—语文教材—教学课件”四因素构成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负担,教师处在组织、引导、协调的角色。课堂变为学生的课堂、课件的课堂,增强了互动性和学生的自主性。3.改变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由原来教师引导下的单向思维变为多向的发散思维。因为丰富所以多向,由于好奇故而探究。4.改变了教师原有的备课方式,增大了备课的内容和难度。由于语文CAI课件内容的多样性,学生提问的不确定性,促使教师要不断地“充电”、精心地准备、认真地引导、准确地作答,否则就难以承担起课堂调控的责任。
CAI课件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很好地打破了时空限制,沟通了课堂内外,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学习《桂林山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等写景游记类文章,学生们在聆听优美朗诵的同时,又可以亲眼目睹桂林水的清、山的奇、峰的险,藉文章而睹山水,因山水而知文趣,激情励志,妙不可言。学习《生物入侵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等科技类、说明性文章,学生们也可以从抽象的感知中解脱出来,亲眼看一看“生物入侵者”的入侵过程,从而系统全面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明了环保的重要。如果再有诸如“引进的水葫芦在中国南方水系中泛滥成灾”这一类内容的文章启发、引导学生,就会大大增强他们关注现实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习新闻、时评类文章,课件更可以提供足够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事件进行评析、探讨,进而解读鉴赏,增强他们理性地审视评价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的能力。凡此种种,无不启智激趣,造就一批具有新世纪品格、思维能力的人才。
CAI课件除了可以用于课堂语文教学打开课文教学的理想翅膀之外,还能用于活动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的组织过程、规则的制定、规范的操作,无不可以展示给学生。刘少华在《现代信息技术用于小学语文活动课例谈》一文中就展示了多种活动课程的模式。利用CAI课件或现成的教育教学软件,可以在低年级开展“声母和韵母找朋友”、在中年级开展“词语开花”、在高年级开展“我最喜欢的名人名言”等活动。在活动前,学生都要花较长时间自己查找资料,做好活动准备。
正因为语文CAI课件的这些优越性,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它的研发。1997年,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开发了“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受到好评,许多软件公司也加入到语文教学软件的开发中来。应该说,这是一种好现象。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擎“现代教育技术化”大旗的人,过多地强调了多媒体技术和CAI课件的优越性,却对其可能带来的问题重视不够。毫无疑问,CAI课件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知,激趣,解难,增知,启发想象力,但是,里面的一些声音和图像也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CAI课件可以拓展课堂语文教学的时空,但不应该影响更不能取代学生对语文基本知识的学习、理解、训练和掌握,不能舍弃掉语文教学的实质内容,舍本逐末,哗众取宠。这就对CAI课件的设计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CAI课件就要遵循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藉现代教育技术学的优势,达到一种文质兼美相得益彰的融合,而不要流于形式、过多过滥。教师对课件的使用,也要有所取舍,扬长避短。这样,才能使原本有些封闭、死板、僵化的课堂语文教学插上“课件”的翅膀,切实促进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三、信息处理与语文阅读教学
刘国正先生一直强调语文与生活同在,强调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强调课外语文学习,特别是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今天来讨论语文阅读教学,就必须讨论信息处理、讨论信息处理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注入信息化的新理念,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内外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阅读教学除了原有的情感培养和文学鉴赏功能外,还必须有信息处理的功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要求必须具有很强的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而这正是被传统语文教学所忽视的重要环节。1992年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教学目标中,仅仅提到对查字典等技能的要求,根本没有提到对查阅方式的变化、各种新技术及图书馆的使用,更没有提到“信息”这个概念。十年之后,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收集、加工、传输和应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它代表着技术革命的主流和方向。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发展会议2000年11月发布的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学会学习》咨询文件中,明确将培养学生运用资讯科技能力列入培养学生九种共通能力之中,分阶段确立培养目标。
正是基于这种世界范围内的深刻变革,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上了日程,提出了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并在“教学设备”中对学校的硬件建设作了具体的要求。新课标中仅“信息”一词就出现了14次,“资料”一词更是多次出现。《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对5-6年级的阅读要求是:“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开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对7-9年级的阅读要求是:“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并在7-9年级“综合性学习”部分提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指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相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现在的语文阅读某种意义上正是一个搜集处理信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突出表现在:1.语文阅读的形态得到极大的丰富。除了原有的纸介质信息载体外,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声像资料,电子书(e-book),网络资源(信息库、数据库、各种网站)均已成为学生的阅读载体。阅读形态千变万化,促使学生必须养成开放的阅读心态,主动适应社会高密度学习、全方位信息输入的理解方式,否则就会在将来的信息大潮中无所适从。2.阅读方式由单一的理解型转向探究型,字词典的功能渐渐被电子词典所取代,查字查词更为便捷,阅读密度和强度增大。产生较大影响。建构主义和网络环境下,与信息处理相辅相成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如香港大学教育与课程学系母语教学教师支援中心尝试的“三维六阶主动探究式阅读模式”;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网络鱼肚学习模式”;还有广东省佛山、深圳、东莞、珠海等地中小学探索的网络环境下的创新学习模式等等。
这些经验无不为整体应用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示范和参考。这些尝试说明,阅读教学在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语文阅读的“认读—理解—鉴赏—评价”的能力养成过程,必然会与信息处理的“判断—选择—整理—处理”过程相整合,为学生提供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双重智力支持。我们必须给予网上阅读模式更多的关注,并使其与传统的语文阅读形式结合起来。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初中部分已经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七年级上册在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列出了与“航空航天”相关的三个网站。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列出了与传统戏剧相关的5个推荐网站。八年级上册则专列“怎样搜集资料”一节,并给出了两个搜索引擎。
四、虚拟网络空间与作文教学
如果说,拼音汉字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人机交互的接口,CAI课件为课堂教学架起了穿越时空的桥梁,信息素养为学生打开了通向社会的门窗,那么,虚拟网络空间下的作文教学,则为学生撑起了抒发真情实感、评点社会万象、与人自由交往的空间。
以前的作文教学,往往流于空泛和程式化。教师命题时常常受生活空间的局限,不是“我的老师”,就是“一件难忘的事”,学生则受生活经验、知识面和信息量的局限,局限于一些固定的题目。师生之间难以找到感情共鸣的基点。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怎么能不词汇贫乏、感情空泛、风格单调呢?
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不论是从文题选定、学生习作,还是从教师批改点评、师生沟通交流几个环节来看,都具有简洁、快速、目的性强的特点。因为丰富的网络资源完全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找到与文题相关的众多资料,评判处理,有感而发,写出文质兼美事例丰盈的文章。同时师生也可以就时下的某种社会现象,共同评点讨论,确定写作内容,使学生旁征博引各抒己见,激发起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表达的能力和激浊扬清的社会责任感。这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恰相契合:“根据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工具多样化等特点,中学新教材的写作教学以学生实际生活和21世纪的社会需要为依据,指导学生写报告、总结、传记、读后感、科技说明文、小论文等实用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简洁明了地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能力,适当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速度,并提出量化指标。”作文评改交流也会因网络的便利更具直观性、互动性,从造词造句到谋篇布局,师生均可以平等地交流,从而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尽快提高。
此外,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由交往空间,而这种交往又以书面表达方式为主要手段。发帖子、发E-mail、网上交流、远程教育等无不以写为主,尽管网络语言有不完善不规范的地方,但这种自由的写作状态无疑地仍会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可以说,虚拟网络为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获得提供了足够宽广的舞台。当然在实践中也要注意教育技术、网络和计算机的负面影响,为学生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切实塑造他们全面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信息素养,“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
我们坚信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虽然远不止这四个方面,但在整合的初期,应以这四个方面为重点和突破口,采取应有的策略,尽快建立起信息化社会中语文教学切实可行的新模式。
作者王世友
第三篇:[信息技术论文]浅谈农村中小学的多媒体教学之路
浅谈农村中小学的多媒体教学之路
在科技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计算机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热潮一浪接一浪,各地一些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顺应国家教育部门的号召,“大力推广计算机技术”,“重视抓好中小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大张旗鼓投资组建各类“电脑教室”、“电子教室”、“语音教室”等等,试行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而这些,给广大的农村中小学则带来了严峻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形势,怎么办,要推行教学改革,引进多媒体技术,谈何容易!
农村中小学要推广信息技术教学,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不足。先不说组建电子教室,就说建一个小小的电脑室,便于计算机教学,三十或四十台电脑不多,但这也至少得二三十万元,这对于一个办学经费并非充裕的学校来说,已不是个小数目了,又怎样让其去承受多媒体教学对“硬件”的高要求?
大多数教师的科技素质跟不上,这是农村中小学的又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好坏的关键在于教师,现今大部分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固守于老一套的粉笔加黑板的方式,连投影仪等都很少使用,而且对计算机这样的先进技术或多或少地还存在着某种恐惧感,更甭说去掌握它,应用它,辅助教学了。
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是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所面临的非常现实的困难,我校也是一所镇里的农村中学,从去年开始,结合本校情况,克服种种困难推广科技教学,逐步逐步地实行多媒体教学,至今已取得诸多卓有成效的成绩,鉴于我校的实践,在此就农村中小学的多媒体教学之路,略表己见,希望对各同道中人能有所启示。
一、分析清楚自己学校的现实情况,特别是教师的科技水平。首先,有否能胜任计算机教学的专业教师。
其次,其他教师当中,有多少懂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如何。再者,学校当前的教学设备情况如何,有否电教室或空余教室;学校经费情况如何。
二、组建多媒体教室。
这里讲的多媒体教室跟前面提的多媒体电子教室不同。一个多功能的电子教室,首先它是个电脑室,而且组成具有多种功能的教学网络,所用到的科学技术较高,资金花费也多。这对于一个教师科技水平尚且不高的农村学校来说,不太适合,既便有了,利用价值也不高,反而成为一种浪费。
最适当的情况就是先建一个由一台多媒体电脑、一部多功能投影仪和一些音响、影像设备组成的“多媒体教室”,这个教室可以是原来的电教室(如果有),或其它的空余教室,进行一定的装修改动(主要是设备、线路布置,环境、卫生工程等等)即可,在这教室中,用电脑来播放教学软件,教师根据需要把电脑显示器上的内容通过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利用电脑中的教学软件配合讲课,必要时用上幻灯、电视录像等工具进行教学,以达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效率,这也就是完全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了。而这样所需的“硬件”投资对一般的学校是完全能够承受的。
三、进行校内教师电脑培训。
提高广大在职教师的科技素质,是推行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条件之一。要解决这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举办教师电脑培训班。这可由本校的电脑教师负责,对学校全体教师进行电脑知识讲座,虽然没有电脑室,没有电脑条件供教师练习,但用上面所讲的多媒体教室也完全可以进行电脑学习。在讲课时,授课者一边讲解一边在电脑上演示,并通过投影仪投影出来,让学习者能非常直观地理解和领会各种电脑知识及操作,提高学习效率。
现在电脑市场上有很多帮助人们学习电脑的软件,其中金洪恩电脑公司推出的《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等都是相当不错的电脑教学软件,培训期间,播放播放这些软件并使之与讲课结合起来,让老师们在耳目一新的感觉中,有兴趣地进行电脑学习。
第四篇:教育教学论文-信息技术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加以有机整合,近年来国内已有许多地区、许多单位在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试验性探索,并已在不同程度上取得效果,其中有些效果还相当突出,很令人鼓舞。这里仅举两个试验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教改试验研究项目为例,用以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确实有显著的效果。这两个项目,一个是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另一个是运用“几何画板”革新数理化教学(特别是数学教学)的试验研究项目。下面就对这两个项目作一简要的介绍。
一、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重点科研项目,该项目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运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途径,把语文教育与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在小学阶段要求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运用”四结合;中学阶段则要求作到“词语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运用”四结合。其主要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以下简称为主导——主体结构)。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该项目自1994年2月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批准立项以来,先后分批在全国许多地区进行试验研究。由第一批只有7个城市的13所试验小学,发展到现在已覆盖全国22个省市共600多所试验学校,而且发展势头有增无减。如今,试验范围已从小学扩大到初中和高中。其影响已扩展至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等华人区。目前“四结合”试验研究已取得较明显效果,不论在识字、阅读还是在作文教学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结构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获得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按这种结构进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演示生字的笔画、笔顺、汉字部件、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让学生“说”、“写”、“打”,使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手脑并用,自始至
终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人机交互、立即反馈学生还可以自我发现自己对汉字音、形方面的错误认识,从而有助于主动建构关于汉字知识的意义(体现主体作用)。加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在读音及字义等方面的常见错误(发挥主导作用),所以能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十分显著。
在传统教学中,阅读理解课的教学目标一般是通过“预习、重点字词讲解、默读、朗读、查字典、小组讨论和总结”等环节来达到。其中主要教学环节是默读、朗读和讲解。在传统的教学活动进程结构中由于班级集体授课和每节课时间的限制,在一堂课上老师只能结合课文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并就课文进行示范朗读,实际能让学生自己默读和朗读的机会很少。要完成阅读理解课的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默读和朗读,即全身心参与阅读过程。显然,在传统的教学活动进程结构中,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难以做到的(只有少数优秀学生才能达到)。有计算机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就可以通过编制大量与当前课文紧密配合的课外阅读课件(通常称之为“同步阅读课件”)来解决这个问题。当老师讲解完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后,除了让学生默读和朗读课文以外,还可让学生从计算机中选择若干同步阅读课件来进行学习。这类课件不仅能提供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既有趣味性又符合教学要求的阅读材料,还可通过改变显示时间的长短和适当的提问与测验来检查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由于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超文本结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若遇到难以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热键”方式随时在计算机上查询,省去传统教学中的“查字典”环节。这种自主、交互的阅读学习方式,从内容的选择到效果的检查都可以按照个别化方式进行,因此既可以大大增加全班每一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又可以充分发挥每位学生自己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还大大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在此基础上,还可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全班性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竞赛(在给定时间内让全班学生阅读同一篇课外读物并由计算机评分),通过寓教于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上述阅读教学进程结构,可用“预习—重点字词讲解—课文默读与朗读—利用课件阅读—阅读竞赛(包括阅读速度与理解
能力两方面的竞赛)—师生共同总结”等六个教学环节来概括。其中除第2、6两个环节主要由教师起主导作用,其余环节(包括第6环节)均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阅读教学进程结构的优点是,通过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和自我测验的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另外由于增加了阅读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运用“几何画板”革新数学教学的试验研究
“几何画板”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1995年联合从美国引进的工具平台类优秀教学软件。该软件功能强大,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教师利用该工具平台既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编制与开发课件,又可便于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自1996年“中心”推出几何画板的汉化版以来,很快受到数学教师的欢迎,经过“中心”近几年举办多期有关几何画板的应用培训班及部分学校的积极试验,目前运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教学革新的思想已开始为教师们所接受,并已逐渐在全国不少中学的教学中应用和推广(有些学校不仅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而且在物理和化学教学中也在积极试用)。
由于几何画板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变成对数学喜爱并乐意学数学。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为了了解如何运用几何画板来创建新型的数学方面的教学进程结构,我们来看下面两个例子。北京知春里中学杜利平老师对“轴对称”概念的讲授是这样进行的:杜老师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蝴蝶刚一“飞”上屏幕,立刻就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平时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例如图形在对称轴两侧、两图形交叉
或是对称点在轴上等);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在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了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很自然地就发现了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了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几何画板可以为做“数学实验”提供理想的环境。用画板几分钟就能实现动画效果,还能动态测量线段的长度和角的大小,通过拖动鼠标可轻而易举地改变图形的形状,因此完全可以利用画板让学生作数学实验。这样,就可用新型教学结构取代主要靠教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结构。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主要不是讲什么、怎样讲,而是如何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如何指导学生做实验,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这样,教师就要由课堂的主宰、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个教学环节(逻辑思维过程),而不太考虑学生们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则可以帮助学生从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空间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例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学生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并不需要由教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作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通过上面两个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到,基于几何画板的教学活动进程完全遵循一种新型教学结构,其特点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教师所创设情境的帮助下,由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式、发现式学习,也就是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结构”。大量的数学教学实践证明,这种结构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结构相比,不论是教学的质量还是效率都有显著的提高,这充分体现了新型教
学结构的优越性。由于这种结构的实施离不开几何画板(一种计算机软件工具),所以这等于是实践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所作出的有力证明,换句话说,实践表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进程的有机结合对于教学的深化改革确实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论文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论文
农村中小学论文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论文:农村中小学作文
教学探索
【摘要】农村学生生活阅历短,生活体验少,缺少写作素材,语文老师需要在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中引导他们去发现素材,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还要在评语中引导鼓励,才会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写作素材;教师评语 the composition teaching of the village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investigate lu hua-bin 【abstract】village student life the experience be short, life experience little, want for writing material, language teacher demand in the student familiarly see have no the du of the life leading they go to detection material, life not is want for the united states, but want for detection.the teacher still want a leading encouragement in the comment, would stir up a student writing interest.【key words】village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composition teaching;writing material;teacher's comment
1.农村学生生活阅历短,生活体验少,缺少写作素材 每到写作文,多数学生都觉得难以下笔,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学生写日记,有的学生写的都是写作业、写作业、又是写作业;有的写放牛放马、放牛放马、又是放牛放马;毫无新意。缺少写作素材,不仅困扰学生,也困扰着老师,尤其是农村学生作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的确,农村学生应该关注现实生活,关注身边事,无论是写作的主题、素材、写作技巧都应该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生活中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老师需要在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中引导他们去发现素材,发现美。
2.首先,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从农村实际出发,可从以下几方面找素材: 第一,体验农家情。在农村,人与人之间人情味浓,勤劳善良纯朴的农村人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农忙季节抢收抢种互相帮忙;喜事丧事齐心协力;寻亲访友一路行;走村窜寨三五成群;合资合力修桥筑路;„„许多新思想新观念新习俗都值得去捕捉。
第二,农家文化,农家风情,有独特的风格,极富生命活
力。农家庆贺节日,设酒杀鸡作食,捕鱼捞虾,请亲友,邀乡邻,猜拳进酒,不亦乐乎,拉家常,开玩笑,笑得前仰后合,结婚礼,风俗异,民族特色各异彩。学生能记下这些情景,留下美好的记忆,会得到情感陶冶,培养美好的情愫。
第三,观农村自然风光。农村大自然风光处处皆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小桥流水人家,乱花渐欲迷人眼„„处处是风景,处处有画意。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油菜花,叮叮咚咚的溪水„„一幅幅活生生的画卷。村庄里木房变砖房,公路村村通,农民伯伯挑着箩筐打手机„„农村变化时时有。这些都是学生们熟悉的,引导他们从平平常常的事物中去体验美、去发现美、去表现美,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四,学习技艺。农村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很多特产,手工艺品,走一些特殊的致富之路。编竹器用具,种茶烘茶泡茶,喂鸡养鸭捕鱼,种菜砍柴修理,都有许多宝贵经验,凝聚着他们的智慧。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学一下,做一下,亲身感受,写起作文来就会情真意浓,不愁无“米”下锅了。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这里是一个诱人的世界,是学生写作的乐园,这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就看老师怎么引导。
其次,认真写好作文批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说起批改
作文,很多语文老师都感到颇伤脑筋,作文象小山一样堆着,看到都累,特别是在写作文评语时,我们往往轻率为之,三言两语,以“见红”为原则;或者套话连篇、空洞无物;或者用写鉴定、做总结的语言,严肃而呆板,学生读起来索然无味,评语的教育功能也难以充分发挥出来。我认为,作文评语是教师与学生笔上交谈的有力工具,是沟通师生的桥梁,我们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批改作文,不仅要改,而且要改好。好的评语,对学生大有裨益。教师把要对学生说的话写在作文本上,使学生有时间去回味去咀嚼,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师生交流的难得机会;是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水平的逐渐提高的机会。
作文批语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师生双向交流的文字形式,是教师对学生写作热情的回应。从学生的作文心理看,学生每次作文后,最急于知道的就是教师对作文情况的反馈,以从作文评改的批语中找到自我和学业的成就感,所以,教师作文评改的批语中每句话都直接影响着学生作文的心理,关切着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信心。写好作文批语,对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毅力信心,端正学生人生态度,完善学生人格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牢牢掌握作文批改的艺术,从而更好地完成作文教学。
平等交流,鼓励为主。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劳动成果,改变居高临下的面孔,以平等的身份坦率地与学生交流,把一片真诚浓缩在评语中,就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他们也会在作文中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喜怒哀乐,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从而写出一篇篇内容丰富、情感真实的好作文。如写考试压力,成长烦恼,心里秘密,上网经历,喜欢异性„„在批改时,我们应民主沟通,努力深入学生内心,参与他们的心灵漫游。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是一名差生,老师和同学们都看不起我,父母也整天奚落我„„我总是抬不起头来,我害怕大家的眼神。”我引用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劝勉她不要理会少数人的误解,同时也写了一段话“„„愿一切烦恼都随晚风飘散,明天头上又是一片晴空”规劝她不要多愁善感,要抬起头来,找回自我。接下来的几次作文中,她都附上一段话与我笔谈,直至重新活泼开朗起来。
评语幽默,富有文采。文明得体的幽默,不仅可以愉悦身心,激发爽朗的笑声,同时也可以在笑声中让学生心神领会,明白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改正,不再重犯。有位男生写字总喜欢写很长的撇、捺、竖,很不整洁。我评道:“看你的字还真累人,长枪短棒,刀光剑影,弄得人心惊肉跳,你能饶过你忠实的读者吗?”有一女生习惯写在格子线上,且不成行,我 批道:“请把字写在格子中间好吗?既不要上爬下坐,也不要左挪右占,请记住,侵略乃不义之举也。”如此等等,幽默中见师情,学生在笑声中接受了意见。有时还可以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代批语,如发现有抄袭之嫌的作文,就用上“似曾相识燕归来”,语言质朴自然的就用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好的评语本身就应该是一篇富有文采的美文,妙笔生花,点石成金,能让学生模仿、借鉴和欣赏,让学生满怀敬仰,又深觉知心,既给学生以美感,让学生带着欣赏的心态去阅读体会,又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3.教有法,但无定法
要走出农村作文教学的困境并非易事,应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探索新教法,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去折枝采叶,日积月累,一点一滴就会变成浩瀚的海洋。学生的视野会随着知识的增多而变得愈来愈开阔。写作题材拓宽了,还要勤于练笔,写出新意,写出特色,教师还要在评语中善于引导、善于鼓励,才会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那么农村中小学生作文教学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必将闯出一番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施金凤《农村中学作文初探》
[2] 《中学语文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3] 《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