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存在的误区与策略
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存在的误区与策略
上饶市第六小学 郑水芳
摘要:随着新课改实验的深入开展,语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成了许多教师努力尝试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极大地丰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自主学习的欲望,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利于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在肯定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巨大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一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多学校的实践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 误区 对策
误区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资源
有些教师不知取舍、不辨真伪、不加整合,只顾一味地把搜索到的网址和网站的资料展示甚至灌输给学生。他们始终认为多媒体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这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资源不是越多越好,一哄而上,势必带有盲目性,凡事皆有“度”,适“度”才有可能收到好的效果;过“度”则会适得其反。教学要从实际效果出发,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资源,而不能一味地认为资料越丰富越好这只会导致,学生或一片茫然,或无所适从。如在教学《赠刘景文》时,有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瞻”“洵”“辙”等都为生字,而“一字”“名世”等具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唐宋八大家”又是一个需要解释的知识点。将这段摘自网络的资料原封不动地呈现给学生,其初衷是促进学生对苏轼的了解,但事实上学生反倒稀里糊涂,难以消化。而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师一会儿出示作品鉴赏,一会儿又出示创作背景,令学生目不暇接,听得一头雾水。对策:“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教师应有“弱水三千水,只取一瓢饮”的清醒意识,通过取舍、整合,选择最合适、最有效的资源为已所有;而在应用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接受能力,对相关资料进行再加工,使之适合学生阅读。以课文《钱学森》为例,因特网搜索到的钱学森的资料是应有尽有,视频,文字资料有其的成长历程,有其回国历程,有其丰功伟绩等等,视频资料有新闻采访,有钱学森的记录片,有发摄导弹成功等。音乐也有为其量身定写的歌等等,面太大,如果要包罗万象,把这些资料都制作进课件的话,不仅费时费力,想必播放课件的时间也很长,试问如此的话,课堂上学生除了观看课件外,还有时间交流,探讨吗?所以我决定围绕课文中心只索取和钱学森回国后介绍功勋的部分资料,视频方面,只要一个回国的画面就可,音乐方面让学生回家去搜索来听,课件里更多的幻灯片只出示文章中钱学森所说的话,通过朗读,分析走进人物内心,感受钱学森浓浓的爱国情。这样整个课件,既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能紧扣文本,便于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这才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优化学习的目标。误区二:课件里来百花开,花红柳绿宴浮桥
有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形式上的热闹,对教材缺乏理性的分析与思考,不管是什么教学内容,都不遗余力地通过动画、音乐、录像等将其直观化,出现了课件“花红柳绿宴浮桥”的现象。表面上看来这课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其实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缺少必要的课堂读书,思考与讨论的时间,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被教师无意间剥夺,缺少应有的思维与语感训练。语文的功夫重在一个“悟”字。这个“感悟”从何而来?它绝不是来自图片或者动画,他应该来自文字本身,来自文字所给予人的想象的空间,来自文字那熔古铸今的无边的意韵,来自上下五千年无数的诗魂、文魂、爱国魂所寄托于文字的那种人文精神。我觉得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谛。多媒体技术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和生动的“画面式”教学效果,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加强“形象生动”的效果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文字所提供的想象远大于图像,仅仅借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更有教师把一节课是否运用课件、课件是否精美当做衡量一节课好坏的重要依据,课件制作时间远远多于备课时间,可谓舍本求末。对策:“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要改变课件“花红柳绿宴浮桥”的现象,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能简不繁。故事性强,景物描写生动细腻,而且书上配有彩图的课文,学生感知其基本情节和内容并不困难。对于这类课文,让学生诵读,留空间给学生想象和思考,不仅需要,而且必须。这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锻炼和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理解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完全可以想象出春色满园的美丽画面,教师就没有必要利用多媒体课件。二是当“艳”不让。适用于远离学生生活,凭借传统教学手段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的课文。如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由于大部分学生对瀑布缺少直观感受,如果精选一段瀑布飞泻直下的视频,有声有色的意境就能让学生对诗句有更深刻的感受。误区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若教师一味追求新奇、刺激,迎合学生好新鲜的口味,将插图弄得过分夸张,有的却是纯粹为了点缀画面而在不该插图的地方插图,或者插上与授课内容毫不相干的图片,求得美化效果;课堂上播的音乐不经过严格的挑选,与教学内容格格不入。对学生而言,这样精彩的画面、好听的声音的确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可是,令学生眼花缭乱,一节课在学生们的惊呼和感叹中过去之后,又给学生留下了多少有用的东西呢?这样重形式而轻内容,用电脑玩花样的课堂,使多媒体课件看上去像一块块美观漂亮却内容贫乏的黑板报。就势必会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对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课件要简洁实用又赏心悦目,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追求这种效果,要做到两方面:一是追求和谐宜人的视听感受。文字规范醒目,插图美观大方,音乐清晰悦耳,界面一目了然。我曾听过一堂中学语文课《背影》,执教教师精选了两张背景图,配上恰当的音乐背景,整个课件清清爽爽,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活动起到了促进作用。二是追求简便快捷的制作方法。制作一个花样繁多的课件,在整个过程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平时的书面备课。因此,制作课件势必会转移教师的注意力,使教师把大部分心思和时间都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忽视对教材重点难点的钻研。有时制作一个高质量的精美的课件往往要对求助于或委托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士。但这样容易造成制作的课件针性差,没有很好地考虑教师、学生和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协调问题,如将之应用于教学中,则很难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起不了作用,而且还会弄巧成拙,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课件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制作上应追求简捷方便,操作上简单快速,保证教师不被课件所羁绊,把注意力集中在组织教学上。误区四: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板书换课件
有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整节课除了黑板上出现的课题之外,其它的一字未写,真正做到了惜字如金。这种情形除了教师本身书写功夫不过关外,更重要的是认识上的偏差,他们忽视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起的只是辅助性作用,忽视了语文的学科特点,忽视了教师作为人师在汉字书写上的示范作用。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纠正,势必会大大削弱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对策: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管使用了什么多媒体,都不可忽视板书,“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那些极富个性的板书在教学上也是有很大利处的,决不能把它做进课件就能替换的,因为它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有文字参与的被几千年文化浸润的独特艺术。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体会情感。如:《落花生》一文的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像花生。”这一纵式板书能立体的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上至下的流线式视觉感悟,让学生一目了然,为学生理解记忆文本起了很大的作用。又如:《詹天佑》一文中的图画式板书“中部凿井法”,“两端凿井法”“人字形路线”,这些板书如果事先做进课件的话,就使得学生缺乏对文本的理解,容易让学生过眼就忘,而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探究文本后,再共同绘出的话,学生就印象深刻,从而发自内心的佩服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又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完美和补充。所以在设计课件时,始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并着重考虑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课件,真正做到课件为人所用,而不是人为课件所役。我们应该相信,如果我们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能时时注意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这一点,以人为本,扬长避短,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一定会发挥出更大更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教育中国——当代优秀教育论文集粹》,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6月。
3、《让学生在愉快中享受教育》.张万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4、《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多媒体的使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吉林出版社 2009年4月
第二篇:多媒体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策略
多媒体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策略
东阳市巍山高中
陈伟东
[摘要]:本文从为用而用、削足适履、盲目“拿来”、以辅代主、忽视文本五个方面透视多媒体语文教学中的误区,提出多媒体语文教学中应注意适用、适量、适当的问题,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关键字]:多媒体
语文教学
误区 适用 适量 适当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技术,它比传统教育手段有无比拟的优越性。多媒体辅助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可以编制各种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进而极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辅助工具,真正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当前,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正在走向一些误区:
1、为用而用。
不管教学内容是什么,一定要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做出的课件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界面做得很“花哨”,仿佛不用计算机就不是现代教学、不是多媒体就不够档次一般,多媒体辅助教学演变成了一种纯技术展示。在这种课堂上,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这一新式武器拖进课堂。有位教师在教学《致橡树》时,将梁祝中的《化蝶》一曲引入了课堂。尽管《化蝶》与《致橡树》都涉及爱情这一相同的题材,但《致橡树》重在表现一种现代爱情观,即木棉(女性)在橡树(男性)面前的独立和自尊;而缠绵悱恻的一曲《化蝶》则表现了古人在追求自由爱情而不得那种无奈和伤感,细细比较,两者相去甚远。教学实际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以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泥淖的评课标准,而全然不顾所选乐曲是否与课文的主题合拍,所用图片否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这种拉郎配式的硬用,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2、削足适履。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为图方便,将教学内容输入电脑,把教学环节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下鼠标,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探讨。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时常会产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也就少了粉笔的随心所欲、得心应手(有的教师已没有板书了),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压制教师和学生的一些突发灵感和创造,限制教师的临场发挥,使教师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副作用。更有趣的是,如果在操作电脑时多按一次键或出现其他意料之外的情况,电脑便上演“蒙太奇”手法,这种情况,多少会给师生带来些许尴尬。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究其根源,实质上是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教学思想,并且它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非但未能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反而是课越上越死了。
3、盲目“拿来”。
目前,真正能利用计算机自己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老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课件颇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总归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课件的制作缺乏必要的认识。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
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甚至班级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4、以辅代主。
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只能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以及本应由教师对学生活动作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劳了,这种机械僵硬和冷冰冰的人机对话取代了师生交流,从而造成多媒体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的局面。这种课件的程式,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何谈提高?这是有悖于先进的课改理念与课改精神的。因为,教学过程是个十分复杂、微妙的过程,教师的一个手势、一次微笑、一句赞语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体态语,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5、忽视文本。
当前一些语文课件讲究视听冲击(图片、影视片段往往是课件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比如上《祝福》,不是让学生去阅读课文,而是放了一段电影剪辑,看毕即让学生讨论祥林嫂的形象;上朱自清先生的《春》,不是让学生透过文字去体味“小草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的情态,而是用动画设计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景。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媒介是语言,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对文字本身的感悟的。用影视替代学生的文本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像,显然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语文学习需要对文本进行品味,对情感进行体验,这是无法用一两个或一组画面来固定的,如果忽略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而试图将有着丰富想象空间的语文直观化,图像化,那就把语文课上死了。如一味以直观形象的画面代替文本阅读,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甚至造成学生思维水平的停滞不前。
针对上述情况,要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适用
适用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大胆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完成,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由于形式单调,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难免产生“少慢差费“的结果。现在,多媒体的使用,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此问题。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以诗人自己为代表的一代青年,诗人通过选取平凡而有特征的意象,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和祖国的血肉联系,真挚、委婉地抒发了对祖**亲的拳拳深情,如何让学生深入体会中华儿女对祖**亲不可遏止的爱成为教学中的难点。文中由“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特殊情感历程,可借助名家配乐朗诵体会,四组表达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的意象群,可用一系列相关画面展现。授课时,由《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导入,同时打出课题《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让学生很快进入作品的氛围当中。在讲课过程中,将四组意象群的画面依次再现于屏幕:“贫穷、落后的祖**亲的形象,就像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和淤滩上的驳船;希望渺茫的祖国,就像飞天袖间的花朵;从苦难中奋起的祖国,犹如雪被下古莲的胚芽、雪白的起跑线和正在喷薄的黎明;和我不可分割的祖国,……”,随着画面的展开同时播放配乐诗朗诵,呈现电视诗歌的效果。学生听得到、看得到,触景生情,感受到女诗人对祖国的爱,感受到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对祖**亲的爱。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再略加点拨,学生就能化难为简了。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革新,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
更新。就直观性而言,语言文字虽然逊于其他传媒,但文字能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让我们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其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盲目介入(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却使这个巨大的想象空间缩小了,试想,如果哈姆雷特只剩下影视屏幕或图片上的一个形象,那么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从何谈起?如果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是以牺学生想象为代价的,这对语文教学绝不是好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意语文学科的特点,千万不能被潮流赶着,在运用多媒体手段的上,要选准中学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在适当的教学环节和范围内应用,力求科学、合理、生动、有效。这里不妨套用鲁迅先生修改文章的原则,“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多媒体课件删去,毫不可惜。”
2、适量
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诸多方便和好处,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但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手段面前,就好象一个穷急了又被逼急的饿汉一样,不知如何办才好,一味地依赖这种电教手段,有时一节课学生基本上是看他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花俚呼哨的,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这是一种繁琐的单调,这是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这样就失去了多媒体这种手段的本质意义了。多媒体做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代替一切,不能滥用,但有些教师对它缺乏足够的认识,要么整节课全然不用,要么仅靠它来帮助板书而已,这都是不妥当的
3、适当
多媒体手段好,但既不能滥用,又不能不用,那么,何时用才是恰当的呢?笔者认为,一是用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时候。用能将形、色、味、动感极强的内容都体现出来的多媒体课件来取代单凭教师一讲到底的劳动效果要好得多,它能全方位调动起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使之全身心投入,这样就保证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能,也就保证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二是用在弥补教师素质本身的不足。素质再高的教师也不一定就能是一个全才,他免不了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而影响教学效果,如有的教师课上得生动,但普通话水平不一定让人恭维,而语文教学常常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范读课文,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解决,调用绘声绘色有情有意的朗读;有的教师的板书字迹不漂亮时,难以给学生以示范,这时亦可用电脑里的字体帮忙,等等。三是用在弥补学生生活阅历不足或延伸学生思维空间处。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学生的生活空间狭窄,课文所及的实景是学生从未见过的,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它实实在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不仅可以增强课文内容的真实感,激发学生兴趣,而且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传统教学法在思维开启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甚至鞭长莫及,常常造成遗憾,但多媒体在这个方面却又显得得心应手,例如古诗教学,传统教学光凭教师的理解和讲解,学生去想象发挥,难免挂一漏万,很难理会到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如果让多媒体课件来处理,效果就会好得多,课件只提供与诗歌意境有关的画面,教师做一适当的提醒,任由学生据画面去联想想象。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而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我们在大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也要冷静,忌盲目,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应用它,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资料:
1、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运用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运用策略
如今,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教师都想通过多媒体课件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活力。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觉得多媒体课件往往“鸡肋”,不知道该怎么摆放多媒体课件的位置。那么如何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使之有机融入语文课堂,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生的“润滑剂”,确实为课堂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活力实现最大优化呢?
一、找准“动”点,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声音、色彩、图像、动画等各种手段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利用其视听、时空、动态优势,通过创设情景,将静止、抽象、干涩的书面文字变为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学生通过认知体验,产生情感,构建多元、多维、多角度的教学模式。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认字识词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如果单纯的出示生字生词让学生读,则显得多么单调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不高。在《池塘边上的叫声》一课中,教师也像往常一样出示了“识词”课件,但与众不同的是,一打开课件,课文中的主人公青蛙变蹦边说:“小朋友,我是你的好朋友小青蛙,我有几个词语不认识,想请你帮帮我,行吗?我会请你去听听池塘边有那些故事。”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地轻声读起来,随即小手如雨后春笋一个个竖起来,这一环节的达成度比往常高了许多,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激发起来。
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课文还未正式的学习,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已被有效的多媒体课件“动”了起来,实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凸显“说”点,培养复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高年级要让学生流利地复述课文。多媒体课件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是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可以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能流利地复述出学习的课文内容。
如《捞铁牛》一文中,教学目标之一就是组织学生有条理的复述捞铁牛中的准备过程和打捞过程。老师精心设计了捞铁牛过程的动画课件,一边点击“并船搭架”“船装河沙”“潜水摸牛”等环节,一边让学生跟着动画的演示复述课文。通过一遍遍的演示,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流利地复述课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达到的培养和提高。
三、切入“想”点,拓展学生思维
多媒体课件特有的属性,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自由的飞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中的人物生活的背景与我们的学生生活的背景相差甚远,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容易囿于自己的固定模式,往往与课堂教学不能有机结合,甚至是呈游离状态。这时,教师就应该适时地打开多媒体课件课件,给学生添上一双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想象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如《山沟里的孩子》教学中,老师提问:“孩子找到‘金钥匙’会干什么呢?”虽然上课前老师已经把山沟里的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向学生讲解了一遍,但由于学生对山沟里的孩子的生活学习模式只限于自己的模式,说出来的也是蜻蜓点水,苍白无力。教师这时运用视频课件把山沟里的孩子的衣食住行及我们这里的生活状况一一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让山沟里的孩子生活学习情景所震撼,个个低下了头,随后他们展开自己的想象,畅所欲言的讲述着孩子们通过刻苦学习找到金钥匙后要做的事情:修路、办学校、办工厂、建养老院„„ 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信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他们的认知体验十分独特,感受各不相同,呈现多元化,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多维发展倾向。
四、落实“写”点,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而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写”。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写”点,让学生进入自由运用的广阔天地,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别董大》古诗教学中,教师在总结全诗后出示了一道小练笔:讲《别董大》这首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可是学生写来写去,都是把这首是的意思铺展开来,没有一点“故事”味,小练笔的有效形式触礁了。这时老师出示了“北风呼呼、黄沙漫天、大雪纷飞的旷野上,诗人和董大依依惜别”的动画,学生从这凄凉悲怆的画面中,对诗人和友人分别之时的场景所感染,有的同学泪眼花花,只听见“沙沙”的书写声,不到十分钟的时间,一篇篇感人的小练笔诞生了。这样既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让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总之,随着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不能为了表现多媒体课件而滥用多媒体课件,也不能为盲目地追求艺术美感而是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只有遵循教育原则,精心安排多媒体课件课件使用时机,注意使用策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优势,优化语文教学,才能使语文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第四篇: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误区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农村小学语文
教学中的运用与误区
摘要: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信心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弥补教师自身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不过在课堂教学中以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等一些误区,合理使用多媒体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
课件
语文教学
误区
近年来,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新课改的实施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农村小学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深入到各农村小学课堂中,给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无与伦比的新鲜活力,多媒体它具有直观形象、活泼生动、息信量大、交互简便等特点。在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开拓学生的思维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对打造高效课堂有前所未有的作用。各学科的教学质量、效率都有了很大提高。
一、多媒体的运用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文经过加工处理,变成了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达到了声、图、文、影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在教育教学中起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一)、精心设计,诱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需要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最强进的动力。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生动、形象、具体等特点。可以直观的看到,可以用耳朵听到,可以有静止的优美风景,也可以实现或感动或紧张的故事情节,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能生动形象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欲望强烈了,兴趣被激活了,学习便成为一件轻松愉快的过程。比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战争》单元的古诗《十五从军征》导入时就深有感触。“战争”二字并不陌生,但对于战争这件事是谁也没有经历过的,所以,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我搜集部分了关于古代战争和抗日战争中的影视剧片段和关于战争的图片,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了战争给这个世界,给给人类所带来的伤痛,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平时代的宝贵,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了本单元的主题。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带着一种批判的精神去了解本首古诗,感受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沉痛灾难。本课的一个学习重点不费一言一语,顺利完成。
(二)、巧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语文是一门文学艺术,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只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位老师、一张嘴的教学环境下,很难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真正魅力。而且由于教材中的课文和作者都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空间,而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缺乏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手法,难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积极情感,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调动。而多媒体的运用,能打破时空限制,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用声、形、色俱全的形式展现出来,能使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去领略语言文学所描绘“美”的情景,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展现的同时对学生加以指引,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如在北师大六年级上册课文《三峡之秋》一课,是描绘了长江三峡秋天绚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色。可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几乎所有学生都没有亲眼见过三峡,尽管课文以生动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述了三峡一天中的优美景色,尽管教师以动情丰富的语言来讲述,来形容,可是对于学生来说一切只能凭借自己在脑海中的想象那一幅幅景色画面,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如果能把多媒体教学运用到本课中来,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三峡早晨的明丽,中午的热烈,下午的宁静,夜晚的神秘„„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配以优美得音乐,恰当的解说,让学生直观的领略三峡秋天美丽的景色,更能拓展延伸到巫峡与瞿塘峡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多媒体能把枯燥的文字用具体的图像、鲜明的色彩、动听的声音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小学语文日常的作文教学中,一个作文题目会让学生冥思苦想,尤其对一些偏离实际生活的想象作文。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有生活环境和眼界的局限。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绞尽脑汁的想象去发挥,仍然不得其法,难以激发其灵感。如果这个时候,教师能利用多媒体搜集一些关于这写作文的图片或影像,用于作文教学当中,会让抽象的作文题目具象化,有了更强的感染力,让学生不断搜集到写作素材,学生不但有了写作兴趣,还启发了写作思维。如我在教学北师大五年级上册《天马》这一单元习作“未来的马”或“假如我有一匹马”想象作文指导时。学生平时很少见过真正的马,只有在影视剧中偶尔有所了解。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马这种动物,然后了解马在人类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在未来社会中,这种动物还会以哪种形式出现?还会给人带来哪些便利?所以我在网络上搜集了较多马的图片,在影视剧中截取了马在人类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片段,并加以解说。学生兴致很高昂,不时会冒出这样或那样有去的问题,我都耐心解答。学生得到满意的答案后,对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是我就趁热打铁,适时引导:“大家喜欢吗种种动物吗?”“马在我们古代人民的生活中重要吗?”“在我们现在这样和平舒适的年代你想不想也拥有一匹马呢?”“你想让它帮你做些什么呢?”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说想拥有一匹会飞的马,带他环游世界;有的说想拥有一匹智能的马,以后他学习中的难题都不会再害怕了;还有的说想拥有一会干活的马,帮妈妈干家务;听到这些我很吃惊,我没有只言片语的提醒,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的跳跃到了作文主题上来了。
(四)、拓宽思维、激发想象
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想象力的启发尤为重要。但是怎样启发呢?用什么样的语言呢?语言不准确,怎样把形象的预言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引导变成了误导;语言不够生动具体,引导效果不好。语文教师每天都在做着这样的思考。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想象力。
一、使用多媒体的误区
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虽然多媒体教学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在现今的多媒体教学运用中不可忽视的缺点也在语文课堂中逐渐凸显。如教师在多媒体运用中课件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对多媒体课件所依赖,被多媒体课件所制约;缺乏教师主导,缺乏师生互动交流,造成学生思维能力下降;对多媒体课堂把握不够,造成课堂混乱等。所以,笔者认为在多媒体运用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不能滥用多媒体
多媒体的运用让长期困扰语文教师的教学重难点都迎刃而解,但往往使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从“电脑”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所以语文教师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不能过多依赖,只有对那些复杂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很难用语言讲清楚的内容,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生动的展现给学生,这样重难点才能突破,才能使学生在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基础上逐渐形成正确的表象,才能真正抓住多媒体教学的精髓,才能为课堂教学创设出一个和谐美好的教学氛围,使我们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发挥出多媒体的最佳功效。
(二)使用多媒体肯定会有良好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更好的突出重点,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师设计课件时,是重要坚持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指导,设计合理,生动的课件,让学生明确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并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同时,也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注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正确做到课件为人所用,而不是人为课件所投,过度依懒课件。但我们现在教师吧多媒体课件当成了万能的教学仪器。教师思路被课件所制约、牵引,导致课堂大部分时间都在使用多媒体,多媒体代替了教师的作用;还有的教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课件制作背景鲜艳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使用了大量的音乐视频等素材,哗众取宠,华而不实;还有的教师在生字教学时,喜欢生字词制作成动画,让学生去读,去组词,但忽视了生字教学时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生字的正确书写。还有的学生会被花里胡哨的动画、音乐所吸引,对正常的教学产生干扰作用,分散了学生注意力。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弊病
制作多媒体课件不仅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且要求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但是有些教师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往往重视课件的美观而忽略的课件的内容与指导性,本来采用传统教学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节课,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课件,而取得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基本一样。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的设置各个内容的动画及声音效果。如:有的老师在课件中每一张幻灯片的出现设置“伸缩”、“飞入”、“百叶窗”等动画效果,每出现一个文本框或艺术字就有“风铃”、“鼓掌”、“爆炸”等系统自带声音效果,有的甚至截取影片中的声音,同时设置彩色文字等等。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只顾觉得好奇了,而忘记了上课的内容,结果造成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教学效果无从谈起。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作为一名21世纪的基层教师,应该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做到会用、善用、创新使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语文、会学语文、学会语文,推动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参考用书》六年级(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有效把握新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主编 张仁贤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8年6月第一版
3、《语文新课程标准》
4、《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电子期刊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电子期刊
教学论文·小学语文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中的运用与误区
作者姓名:苏 斌 学 校:榆楚镇钓北小学 所属区县:高 陵 县 联系方式:*** 邮 编: 710200
第五篇: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误区
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误区
淇县高村镇实验中学
郭赞梅
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误区
淇县高村镇实验中学
郭赞梅
电脑多媒体的诞生与使用,促使教师教学方法向前迈了一大步,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电脑多媒体课件,有他自身的优势,可以更加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一些实际的事物;可以更有效地节省教师备课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投入到文本中.因此,电脑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有效应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这种效果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认可,但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必须坚持适量、适当的原则。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夸大了多媒体作为辅助性教学手段的作用,一味的追求,盲目地认为优质课少不了多媒体,用多媒体才能体现出老师的现代性,才能算的上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此种看法势必使多媒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产生了许多误区。在此本人就日常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现象,提出几点不恰当使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看法,希望可以引起广大语文教师们的思考。
(一)不正确、不合理的课件会对学生产生误导。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主要体现就是教师对课件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有些材料并不理想,或者教师制作技术的不成熟,制作不出合适、恰当的优秀课件,但又不想使整个课件半途而废,所以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而正是这些“求次”的内容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甚
至影响教师传授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在我们教学古文的时候,有时会遇到文中古时的器物,现在已无法见到,学生无法理解,制作课件时也不容易找到材料,只好用一个相似的事物来代替一下。结果就影响了整个课件的教学效果,甚至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产生误导。还有,前不久教研时听了一堂课,对整堂课的教学应该肯定,但总觉得课件里的录音范读反尔不如许多同学的朗读,我想这就有些一味地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教学效果。
(二)过多的多媒体课件使教师的主导作丧失。
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给我们带来诸多方便和好处,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尤其是语文这门学科,极富创造性。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博学睿智的教学机智。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一味地依赖多媒体,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看到最多的就是老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鼠标,既不深入讲解,也没重难点的板书,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我认为这是一种繁琐的单调,是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这样就有些本末倒臵了。有时候或许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而老师忽视了教学密度,使课后学生脑子里空空荡荡,所以任何情况下,教
师都应该是课堂的主导,老师的作用不能等同于放映员,不要走入为了使用而使用,却不考虑是否真正需要使用,不要让多媒体教学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三)过多的多媒体课件会影响师生的感情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直以来都是较为提倡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扩展,又有感情的交流。尤其是语文教学更是教师以情感、人格魅力等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一颦一笑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而多媒体教学中“人”与“机”交流缺乏能动的感情交流,学生听的是音箱里的声音,看的是荧屏上的图象。教师忙着操作机器,播放课件,既不深入学生中间,又不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显然是违背现代教育原则的。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疏远,学生对学习本学科的兴趣自然大减,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四)不恰当的多媒体课件会束缚师生的思维。
检验一位教师是否有经验,从他对课堂灵活性的驾驭能力上可以看出。我们常说:“一千个人眼力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尤其是语文这门灵活性比较强的学科,它没有什么规律性可言,课堂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避免不了一些同学提出比较个性化的问题,也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显示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这也是我们一直大力提倡的。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点上有所限制,尤其是老师制作课件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事
先设计好了,课堂上很难修改,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了一些有创意的见解,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五)依赖多媒体,将滋生教师的惰性思想。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教学中也是如此,许多教师教案从网上下载,课件从网上下载,在他们的教学工作中,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是从网上借用的现成资源,很少有自己的劳动创造。此种情况将极大的制约教师的健康成长。
总之,多媒体课件再好,它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不能不用,也不能滥用,这要我们走出误区,将它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