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号:FS321
城区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小组
【摘要】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是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它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不可避免地影响、改变、优化着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作为处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必须加强对现代化教育技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努力运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在课堂上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多样化、趣味化,优化教学效果。这也正是我们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课题研究的目的。【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研究
引言
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是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它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它不可避免地影响、改变、优化着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北师大的何克抗教授说过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也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而在《语文课程标准》和《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也都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与要求。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革命,要求我们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城区小学作为顺德区北滘镇一所镇属学校。在校学生一千九百多人,六个年级,四十一个教学班。办校十二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也先后被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实验学校、被评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
验学校。先后承接了四个省市级、国家级科研课题。学校始终把培养和造就一支有事业心、有责任感、有执着追求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的学者型教师队伍作为办学的基础工程来抓,先后出台了十大举措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此外学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逐步形成一定的氛围,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加之我校领导高度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全体教师在观念上能够接受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这又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且从现状来看,全校师生已基本具备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所需的技能,十五课题《利用天地网络系统拓展学生写作思维空间》课题研究有了一定基础,这为推进开展《网络信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本课题于2006年被批准为中央电教馆“十一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专项课题。从立项开始我校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研究、修改、发展,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达到了预期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一)提出背景
什么是教学?简单来说教学即“沟通”、“合作”。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学生通过教学过程掌握科学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使其情感、态度、价值和一般能力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
传统课堂教学是展示教师授业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是按一定程式推进的一种过程化模式,具有整齐划一的要求;教学过程只是反复不断进行训练,并要求学生的一切行动听指挥等。这种教学模式已落后并被淘汰。同时基于网络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的实现,推倒了学校围墙,顺应知识不断更新,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在时空上给学习者以更多的学习自由;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达到自主学习目的。小学教育已意识到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并取得明显成果,发展速度很快,并开始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但应用多媒体设备和课件大多还是演示型,个别化学习的交互性还不十分有效,主要为教育教学起辅助作。这就导致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没有突破性改革。其次,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重视不够,信息技术课与各学科整合,刚刚起步尝试。老师们由于设备、软件、技术和理论指导的制约,对网络教育技术应用表现出很大兴趣,但实际应用很少,全面研究更显得无奈,因此进一步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着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
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十分重要。但如何在网络环境下结合恰当的教学模式,运用有效地教学方法于教学教程中,才能发挥网络的最大功效呢?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解决问题。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不利的方面,它偏重传授知识,忽视培养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把学生的接受能力估计过低,多次单调重复,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适应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一些教育家、心理学家研究并倡导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发现法、探究法等,注意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习的迁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但新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完美无缺,什么情况下都适用的。比如发现法,年龄小就不大适用,而且比较费时间。在教学中,要采用富于启发性,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新的教学方法,同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苏联莫罗等著的《小学数学教学法》中也强调:对那些能够促进调动学生认识活动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要给予更大的注意,同时也应当合理评价那些跟教师以现成的形式传授知识有关的方法在教学中的作用。那种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全盘否定,对新的教学方法全面肯定,或强调某一种教学方法“万能”等观点,都是不切实际的,是不利于教学方法改革的。教学方法是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改进以及教学活动中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方法不断改革。
(三)研究理论依据
1、信息技术的特性:信息技术具有资源的广泛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的交互性、学习的主动性、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等特性。
2、人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只是单纯通过教师传播得到的,而主要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它强调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交互作用的结果;强调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提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信息技术具有声、光、色、像并茂,信息实时交互等特点,非常适合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认知工具。它能使学习者在交互状态下实现同化,顺应认知过程的发生与完成。起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创新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法、教学理论等。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及目标
我们立足于小学高年级语文信息技术环境,重点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及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探讨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学科教学目标服务,特别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以促进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与研究,最终使课堂教学方式发生质的改变。
2.探讨教师如何运用校园网络环境和技术,更好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的探索与研究。
3.在教学中运用该教学模式达到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提高智力水平,培养学生初步的信息意识,掌握初步的网络技术,以适应时代潮流的社会发展需要,进而提高整体学生的认知能力。
4.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逐步培养一支教育思想新、业务能力强、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科研型教师队伍。
5.根据实验过程研究工作,撰写出有学术价值的高水平科研论文、工作报告、实验报告等资料,并对外推广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对于本课题来说,由于是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进行研究,而且它的研究周期是比较长的一项课题,它所涉及的各种非研究变量又比较多,如教育政策、教育的社会环境、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的水平的变化因素、学生的家庭环境因
素、学生自身因素的变化等等,这些诸多因素中有些因素并不是研究者所能加以控制的,因此,我们在选择研究方法时,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案例分析法、实践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文献综述等方法,积累较为科学的各种研究资料、数据等,以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
1.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课题成员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效果实践分析,取得成功案例。
2.运用实践研究法,研究课题组成员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实践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改进实践,取得良好效果,并在教学模式形成后继续通过实践检验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师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环境,记录学生、教师的学习、教学过程,寻找、设计更适合语文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环境。
4.运用文献综述法,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教学模式及相关理论,运用归纳总结法,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教学模式的研究,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三、研究结果
课题立项后,我们于2006年11月,挑选了一批教学能力强、科研热情高的年轻教师组成了课题组,明确了课题研究方向,分配了研究任务。课题组内的计算机老师主要负责理论和技术培训,语文老师负责实践研究即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在师生互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收到理想的成效。为了提高课题组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先后组织了5期相关教师的技术培训。包括对教师进行网络基础知识、搜索加工资料等网络知识的培训、课题研究方法培训、计算机中级培训、运用ppt、flash等软件进行课件制作培训等。在整个课题研究阶段,课题组教师累计了30节教学研究课、公开课。师生共同利用网络、多媒体上丰富的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实验中我们重点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以下几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模式
1.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在同学们自由组合的基础上,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爱好和计算机的应用水平进行微调,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在教学中,让各合作学习小组利用网络,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网络进行各种类型的对话和讨论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性和创新能力。如周燕涛老师在讲授《五彩池》一文时,安排了“运用网络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协作式学习”这一环节:即在学生了解课本上的基本内容后,根据教材中的内容生成探究主体。主题确定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搜查各种相关资料解决问题,以达到《五彩池》一文的教学预设。
2.创设情景互动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部分教学活动内容与现在学生生活的背景有一定的差距。如果脱离的一定的情境,教师难以引导学生体会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价值。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我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还原)一定的情境,帮助学习者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能力。创设情景互动模式教学,既张扬了学习者个性,又可使学习者感受到运用网络交际的乐趣,轻松愉快地消化了本课的知识。
3.自主互动模式。这种互动活动模式中,学习者可自己安排时间,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资源来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实现个别化教学。如麦燕玲老师在教学《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时就采用了自主互动模式。在授课前,老师制作了一个专题的学习网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主题,为自主学习提供可能。优秀生选择一些综合性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内容进行探究;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拓展延伸更多相关知识;学习基础差的学生选择了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这样能较好地解决尖子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矛盾,有利于学生的个别化教学和教学的自主化。
4.师生互动学习模式。在这种互动活动中教师常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协调者,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这种模式多用于高年级段的作文教学。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拥有自己的班级网页。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文或者日记放到班级网页中,老师们在网上及时地对学生的作文加以辅导,批改。而其他的同学也能担当辅导者、评论者的角色,这样能进一步提高了参与者的积极性,也加强了学习的交互性、生动性。
(二)教学方法
1.利用网络环境讲解法:教师通过网络技术环境中的技术手段,利用视频、图画、声音等,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直观形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游戏实践法:教师通过网络环境提供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游戏环境,把教学内容溶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目标明确的游戏中进行实践,完成教学目标,如欧璐斯老师教学“拼音大小写字母”时,欧教师设计“字母王国旅行记”的闯关游戏过程,通过闯“大小写字母手拉手”、“排排坐”、“抢球”等关,把准备练习、新课教学、练习巩固三个教学环节都溶于游戏之中。
3.活动研讨法:教师以网络技术为教学组织工具,给学生创设各种活动机会,让他们参与知识探索的过程,在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中,了解知识的来源,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寓知识体验、能力培养于活动之中。
五、研究的效果分析
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使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网络环境的目的,由原来的“为使用而使用”转向“为优化课堂教学服务”,使教师由原来的“为创新而创新”转向“为提高教学效率而创新”并初步取得成效。1.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网络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在音、视、声、色、彩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动态地显示出知识的演变过程,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丰富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网络技术环境的运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且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初步感受到了网络技术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到了解决问题的一
些方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品质。与此同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创新精神
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就认识到切实提高师生掌握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教育技术的能力是顺利开展课题研究的保障。我校把此次课题研究活动作为培养提高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造就能适应时代要求的骨干教师,探索网络时代全新教学方法,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宣传开展整合课题研究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一支年轻肯钻研的研究队伍。在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先后组织了5期相关教师的技术培训。包括对教师进行网络基础知识、搜索加工资料等网络知识的培训、课题研究方法培训、计算机中级培训、运用ppt、flash等软件进行课件制作培训等,现在课题组绝大部分教师都能掌握应用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4.积累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教学的资料
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探索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较好地处理了教学新旧方法的转变,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各要素间的关系,做到了创新更要有效。为信息技术环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的成功课例和课件。
5.研究中一些可见成果
通过课题的研究,使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和教科研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所撰写的论文、设计的教学案例、课例以及所制作的课件均获区镇以上奖励。
①论文类
郭淑娣老师撰写的论文《让多媒体之花在语文课堂上大放异彩》,在佛山市顺德区教育局举办的第十一届电教研究成果评比活动中,荣获电教论文类一等奖;邹莉芳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运用网络教学》获广东省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一等奖;麦燕玲老师撰写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小学语文拓
展阅读的实践与探索》在佛山市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程雪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措施》参加2008年北滘镇“电教成果评比”活动,获得电教论文评审一等奖;何敏桦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参加2008年北滘镇“电教成果评比”活动,获得电教论文评审一等奖等等。
②课例类。
欧碧华老师《我有一盒彩笔》、欧璐斯老师《画风》两节课入选省名师网络课堂入库名优课例;梁翠珊老师制作的《美丽的彩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例,在顺德区电教研究成果评选中,获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例类三等奖;麦燕玲老师、刘满玲老师参加2008、2009年北滘镇教育技术能力比赛,制作的小学教学课例分别获得一等奖;肖平兴老师设计的课例《制作课程表》参加2009年北滘镇教育软件评审活动,其课例录像获得小学组二等奖;潘锦霞老师设计的课例《灯光》参加2009年北滘镇教育软件评审活动,其课例录像获得小学组二等奖;欧璐斯老师设计的课例《有趣的动物》参加2009年北滘镇教育软件评审活动,其课例录像获小学组一等奖;钟锦结老师设计的课例《夜莺之歌》参加2009年北滘镇教育软件评审活动,其课例录像获得小学组二等奖等等。
③课件类。
肖平兴老师制作的课件《弹力》在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审活动中获基础教育组多媒体课件一等奖;肖平兴老师制作的课件《我有一盒彩笔》在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审活动中获基础教育组多媒体课件三等奖;麦燕玲老师制作的《太阳》多媒体教学软件,在2008顺德区电教研究成果评选中,获基础教育多媒体软件类三等奖;潘锦霞老师制作的《灯光》多媒体教学软件,在2008顺德区电教研究成果评选中,获基础教育多媒体软件类二等奖等等。
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是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主体,通过课题的研究,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有大大提高,参加各类比赛也均获殊荣。
李诗桦同学制作的电脑作品《一个都不能少》获2009年“第十届广东省中
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小学组电脑动画)一等奖;周颖珊同学制作的电脑作品《未来的伙伴》获2009年“第十届广东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小学组电脑绘画)一等奖;王金山同学制作的电脑作品《艺海同歌 新声唱和》获2009年“第十届广东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小学组电子报刊)一等奖;郭思敏同学制作的电脑作品《校园乐韵》获2009年“第十届广东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小学组电子报刊)二等奖;赵倩玲同学创作的作品《和谐社会,春联红》荣获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小学组网页制作一等奖;莫文炜、张梓颖、梁淳熙三位同学均获得2008年运程协作学习项目VCT作品三等奖;李昊制作的电脑作品《零食,该怎样吃》获2007年“第八届广东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小学组电子报刊)优秀奖;冯杰志、朱芷芊等十四位同学分别获得2007年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姐妹学校”项目阶段成果评选学生作品二、三等奖;史敏霖同学制作的《畅游2008》电脑作品,在佛山市顺德区第九届中小学电脑制作(学生作品)评选活动中,获电脑绘画类二等奖;区鸣晖同学制作的《星空探索》电脑作品,在佛山市顺德区第九届中小学电脑制作(学生作品)评选活动中,获网页类二等奖等等。
当然,任何课题研究活动都是有遗憾的艺术,由这个课题研究引发出我们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六、课题研究反思和建议
1.在教学上我们工作做得很多,但理论学习不够,尤其是科研课题研究方法,今后要加强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研究理论学习,要向专家级的科研机构靠拢,使研究工作有指导、有方向,少走弯路。要继续深入扎实的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
2.我们通过课题的研究资料积累很多,但缺乏科学的管理,在保存的过程中有所遗失,今后要加强资料的归类管理,做好便捷检索工作,使现有研究成果发挥最大作用。
3.通过课题研究,要让参与研究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科整合
研究的有力推动者,更好的帮助其他教师参与到建设信息化的校园文化中去。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由于条件限制,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还没有推广开来,如何将这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推广是我们以后继续要做。
七、参考文献
1.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2006--2010)2.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3.李克东《行动研究法及其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4.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
八、成果附录 1.教学论文集
2.网络教学案例实录、课件
3.研究过程中的教师教学心得、学生学习心得 4.课题网站
第二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育信息化,从而促进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乃至教育理论、教育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料可以采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呈现,使得教学内容多元化。信息技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信息、最灵活的方式和最佳的效果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直观性、趣味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听课、搜集资料、请教问题等,打破了时空的界限限制,使教育形式更加开发化。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决定学习的内容及顺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具有鲜明的自主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个人的习惯和技能,选择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等。这些教学形式和手段能根据教学内容,从文字、图表、动画、声音等多个角度去刺激学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同时,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个国家都把发展信息化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比如美国启动了“国家教育技术工程”,欧盟发布了“信息社会中的学习:欧洲教育创新行动规划”,新加坡推出了全国教育信息化计划,马来西亚启动了多媒体走廊计划,我们国家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工程、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等。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了信息技术了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有着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的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可以让学生自我调控、自主发展。
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这种大的发展背景下,在我校“十五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成功结题的基础上,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课题研究,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方位营造学校教育的数字化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
1、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各学科教师角色的转换,把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探索出现代先进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3、研究学校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师生创设条件,营造氛围,以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不断深入。
4、结合我校实际和已有特色,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与“心灵艺术教育”、“数字化校园”有机结合。
三、研究目标:
1、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我校创建市级名校、省级名校。
2、通过课题论证,制定课题方案,组织科学实施,初步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通过课题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获取、分析、利用和处理信息的综合实践能力。
4、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课改实验,形成有特色的学科年级班组,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学生普遍养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全新的学习习
惯,在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在全国有影响的报刊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
5、课题研究深入进行,出版相关专著,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涌现一批相关课题的研究型教师,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四、理论的指导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建立都需要有成熟的理论基础,符合一定的教育理念。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活动的开展,主要依据现代信息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
1、现代信息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信息获得的过程。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以信息形式存在,教师是唯一的信源,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辐射模式,这样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全方位地获得信息,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具有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质量高、交互性强等优点,优化传递信息的渠道,建立教师、媒体、学生三者间立体、交互的传递,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愉快合作、成功体验、和谐发展。
2、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它强调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提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老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应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获得的主体。从此理论来看,学习环境能有效地形成意义建构。而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特性,能促进意义建构。
3、现代认知心理学: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积极的知识探求者和信息加工者,同时,在人脑与计算机之间进行类比,把人脑看作为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人对外部或内部信息的加工过程。因此把人脑看作为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探讨人类是怎样获取信息,存储、操作和使用信息的。而“信息获得模式”正是从这点出发,把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视为信息获得、加工的过程,通过接收、存储、处理、检索、传送等环节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信息获得的能力。
五、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一)思路:
从现实存在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式,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二)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三)创新程度
本课题的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需要。
1、具有革新性,强调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革新。
2、具有系统性,要求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强调软件和硬件的整合,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产物,它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的简化形式,表述一种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容易被教师掌握,并能具体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同时,它是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可以帮助教师预见教学活动所预期的效果,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操作策略。从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彰显人文精神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特别是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各个领域运行和发展的模式,改变了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面对21世纪的挑战,教育必须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工具和手段,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本文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建构主义的理论,在网络环境下提出一种新的主体性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创新”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自主探究学习、基于情境的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过程
随着教育技术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应抛弃纯主观主义的认识论,提倡“主客观相统一”的认识论,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 体现相结合。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有效调控教学进程,把握教学目标,保证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 为之创设的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信息资源以及有组织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环境中,利用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策略,进行主动、积极的学习,使他 们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习动机得到有效激发,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自主—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是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为前提,以个人独立学习结合小组合作 学习为形式,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而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
1、该模式的实施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指导与监控阶段、重点讲授 阶段和组织评价阶段。
(1)、在实践研究中论述了“自主—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是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围绕“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为主线展开学习,是一种教师与网络、学生与 网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元互动、教与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依据不同研究阶段采用了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等不同研 究方法,其中行动研究是主要的研究方法。正近几年来,我校积极探索有效 的教研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了学校品质。
(2)、具体来说,就是学校采取“靠教研打基础、以科研为路标”的教育研究策略,鼓励 教师投入到教育教学的研究当中,并从研究问题发展到研究课题,不断提出新问题、研究新思路、制定新方法,直至出现新成果。现将我校教研中的具体做法“问题 式听课评课”、“专题式教研活动”、“说评式集体备课”、“驱动式课题研究”、“教师自主学习”、“教师互动反思”作简要阐述、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把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在课题研究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完全为数学学科的教学服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使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一种需求,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这样的整合模式正好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任务驱动式是其基本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
2、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1)借助网络这个虚拟平台, 学生与老师之间和同学之间进行顺畅坦诚的交流。在网上参与交流学习体会,可以使平时比较内向不敢发言,表现欲较低的同学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地看法,通过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然的学习环境。
(2)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举例讲解后,设立一个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创作。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引导学生自行创作,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的创作性思维活动。
(3)分组合作,把全班分几个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布置一些较平时难的作业,让每个小组内部成员间配合完成。每个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不一样,使学生在上机学习时能互相带动,互帮互学。各个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调分工,有的负责上网收集资料,有的文本输入,有的负责图片处理等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4)把学生完成的比较出色的各类作品在网上向其他同学展示,利用学生的自豪心理,培养学生对该教育课程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比较其他同学优秀的作品,从同学中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方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积极构建多向互动的学习活动流程。(1)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教学的需要,选择有关课件,或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自行编制课件,并在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学过程和组织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安排。
(2)教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包括学习方法指导。
(3)教师通过媒体授课或指引学生利用媒体学习,师生与媒体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多向互动。学生通过网络自学,自创,教师巡回辅导,因材施教;必要时,教师面向学生群体进行指导,把教师的讲授和学生个别自学结合起来,把个别指导与群体指导结合起来。可以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讨论,还可以进行形成性练习和自测自评,开展反馈——矫正活动。
(4)归纳,总结,并提出课外自学要求。
二、研究效果
1、通过研究,教育观念得到转变,一是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成了学习的方式,发挥了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
2、通过研究,初步建构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得到不断提高;新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不断养成。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会了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等。
4、在玩游戏中上好信息技术课。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游戏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乐趣,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游戏走进了许多孩子的课余生活,得到了很多孩子的青睐。在当今社会下,也只有兴趣才是促使学生持久学习的动力。因此,我们应让电脑课的学习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能够“寓学习于游戏”,从游戏中开始,把电脑操作的技能训练寓于游戏当中,使小学生从电脑游戏中熟悉电脑键盘操作,掌握各种操作技能,真正使电脑成为小学生的良师益友。
5、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以课题教学为主线的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培育与养成。
第四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阶段(范文模版)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阶段工作报告
062711187-94 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
《区域互动促进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行动研究》的子课题
常熟市实验中学 朱永发执笔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我校是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在“十五”期间承担了江苏省教育学会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和江苏省电化教育馆批准设立的江苏省“十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招标课题《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我们采用了行动研究法经过四年时间的研究,完成了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教学资源初步形成规模,为教务管理、教学应用提供了支撑。在建设的基础上,课题组人员还重视应用与研究,各学科度开展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实验教师形成了一部分研究成果,部分作品在各级各类评比中屡屡获奖或者在出版物上发表。其中有两个网络课件分别获全国一、二等奖;《学摄影》获全国专题网站二等奖;两篇论文分别获全国、省三等奖;一个教学案例获大市一等奖;10篇文章在出版物上发表。并于2005年3月31日由江苏省教育学会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和省电教馆组织专家到校进行验收结题。为了进一步巩固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数字化校园”的内涵,真正把建成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创新应用,使数字化校园建设真正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亮点。所以我们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二、课题的价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信息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能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还能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对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它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生存环境,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信息化“以人为本”,突出“学生和教师的生活质量”,站在生命的层次上研究和处理教育信息化的各个要素。计算机和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从过去更多地关注电脑,转向关注人脑,着眼于为师生创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所以我们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是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
三、研究的方法
我们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学者卡尔与凯米斯(carr,& Kemmis,1986)所界定的定义:“行动研究是在社会情境中(包括教育情境),自我反省探究的一种形式,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校长等人,其目的在促发社会的或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及正义性、帮助研究者对实践工作的了解、情境(或组织内)之实践工作能够付之实施而有成效。”
行动研究法认为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理论的发现以及推广普及,而是为了实践本身的改进。它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强调问题来自实践中,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行动研究强调解决问题的实践者必须意识到所进行研究的重要性,这种研究的动力来自实践者本人。通过实践者的研究和对自己实际工作的反思,不断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本课题于2006年2月开始启动,有二位副校长直接参与课题研究,这样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经费,并可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开展课题研究进行业务指导。信息中心主任担任课题组负责人,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研究人员,信息技术老师对课题研究进行技术支撑,分工明确,各司其责。每年制定一次研究计划和做好小结,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每年2-3次),及时收集课题研究成果和反思阶段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不断提高研究质量。
四、阶段研究主要成果
经过三年的课题研究,我们根据上级的要求和结合本校实际,依托学校优越的信息技术环境,(附网络拓扑图)着眼于教师、学生的各方面素养的提高,不断增强广大教师和学生信息化意识和开发广大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能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益。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各级各类论文、课件、教案、科技活动等获奖。其中国家级的有徐晨老师的论文《利用有利环境,促进专业成长——谈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举办的“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征文评比大赛一等奖等8项;江苏省级的有邓辉老师的《消化系统》课在2007年江苏省初中生物教学优秀课评比中获二等奖等14项;苏州市级的有我校英语团队(张明亚、奚建新、邹惠云)在2007年苏州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竞赛暨十佳网络教学团队评比活动中获初中组一等奖并获初中组十佳网络教学团队等14项;常熟市级的有丁方老师的《传媒的发展》在2006年常熟市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优课中获一等奖等22项。(详见附表:阶段研究主要成果一览表)
五、小结与反思
1、课题研究促进了师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即创造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的自信心、坚持力、探索精神和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的品质,是创造力的源动力,决定了人们对创造寄予无限的希望。
创新能力,即教师解决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它是各种能力的复合体。一般来说,创新能力是由创造性地确定教育教学目标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等因素构成的。
传统的教育是一种守成性、维持性的教育,创新教育一方面牢固地系统掌握科学知识,同时以展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要求这种新型同时发展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要求这种新型的教育具有高效率和高效益,信息技术具备大容量的教学信息储存和多样化的教学信息显示,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教育信息源一定时间内大量高速率地传输,同时映 2 象的切换伴随着声像,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信息技术不仅显示出教育内容的创新,更在教育界的实践过程中体现了创新教育思想,解决了传统教育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科学研究的量化过程,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内在联系和运动变化的情况,解决问题的思维展示过程,动画实验等虚拟现实仿真教学,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演示,在动态中观察,使问题的结论迅速形象地展示,提高了教学速度的同时,使问题的解决具有准确性和深刻性。这些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学生认知的学习情景,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例如:丁方老师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课件以电影中火烧圆明园一场戏开始:从富丽堂皇的“万园之园”到大水法遗迹。人类文明的伟大结晶在冲天火光中化为残垣断壁„„这是怎么了?又是为什么?教师在短短的两分钟里,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圆明园,是被雨果称为“人类史无前例的惊人杰作”,中国所谓“康乾盛世”的能工巧匠几代人的成果,这使学生感到喜。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清之精华在圆明园”,看到中国的圆明园被毁,这使学生感到悲。然而圆明园被谁毁?英法联军。这使学生感到怒。然而圆明园为什么被毁?英法联军的借口是因为双方换约过程的冲突,而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他们要惩罚的是咸丰皇帝。这使学生感到哀。今天象圆明园这样奇迹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毁灭圆明园就是在毁灭世界文明!但其背后的原因呢?邓小平说过:“落后就要挨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老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开场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光,“吊足了胃口”,使学生欲罢不能。这为本课内容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后老师可以层层剥笋,润物无声中达到教学目标。
另外,资源的共享、信息的广泛性和信息显示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及时反馈以及多种教育媒体的综合利用,使知识结构更加清晰,提高了教育的效果。教育的质量不仅体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必须经过教育过程才能实现。信息技术大大地扩展了教育过程的内涵外延。从而达到促进师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目标。例如我校化学组的老师由主备课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其他老师集思广益充实课件内容,制作了一整套化学教学的课件,然后全体化学老师资源共享,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校的化学中考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2、课题研究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教学结构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
我校老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大部分老师都能使用Word来制作教案、制作讲义、出测验题;使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内容的课件进行上课;利用因特网搜寻相关教学主题的资源并作整理分类,形成自己的教学材料资源库;或使用网页编辑软件如FrontPage和DreamWeaver来制作自己的专题网站(目前有十个)进行网络课堂教学并向课外延伸。还整理资源并提供分享,这样不但自己下次准备类似的课程内容时可以事半功倍,而且校园网的特性,也可以让其他教授相同课程的教师有丰富的资源参考使用。
实践表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应用了计算机、网络、课件或网络探究等新型教学模式,而且能够使教师、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和意义,科学地调整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策略,使教育信息化真正服务于促进学习,提高师生的教与学的质量。
3、课题研究的反思和今后的设想
①我们工作做得很多,但理论学习不够,今后要加强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研究理论 学习,使研究工作有指导、有方向,少走弯路。
②有些师生由于升学压力过大,信息技术掌握得不够,制约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③我们通过课题的研究资料积累很多,但缺乏科学的管理,今后要加强资料的归类做好便捷检索工作,使现有研究成果发挥最大作用。
鉴于上述问题,我们继续要认识到课题研究必要性和重要性,继续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和技术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继续深入扎实的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为整个社会信息化培养后备力量作出更大的贡献。加强课题过程管理,及时把研究资料收集整理,充实课题网站,争取更多的研究成果迎接专家们验收。
2009.3.
课题阶段研究成果
2006.2-----2009.2 国家级: 1、2006.2 我校蒋雯老师的论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语言要求》在《中国教育与教学》2006年第3卷第4期上发表,该论文被该刊学术评审委员会评审为优秀论文一等奖。2、2006.7 夏梅芳在“首届全球ET学术峰会—2006”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3、2006.7 蒋雯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网站在“2006全国中小学特色教育主题网站展评活动”中荣获网站评选二等奖暨特色教育主题网站。4、2007.4 朱永发《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研究报告论文在《中国名优校长创新全书》评奖中获一等奖,并录用出版。5、2007.6 徐晨的论文《利用有利环境,促进专业成长——谈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举办的“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征文评比大赛一等奖。6、2007.6 蒋雯在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中获电脑绘画类指导工作二等奖。
附:学生在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中 卢婷二等奖、梅雅婷二等奖。7、2007.7 蒋雯的论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创新教育的氛围》被《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杂志录用,并获一等奖。8、2008.5 张明亚的论文《新课程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及注意点》在“中小学信息技术优秀论文及教案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并入编《2008中小学信息技术优秀论文与教案选》
省级: 1、2006.5 丁方的《传媒的发展》获第四届苏州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评比中学组二等奖。2、2006.7 蒋雯指导郑纯在2006年江苏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应用竞赛中获初中组二等奖。3、2007.1 二00六年江苏省中学数学优秀教研成果评选活动张建良《通过网络延伸与学生交流》二等奖。4、2007.4 徐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浅谈》在“DELL杯”第五届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论文、方案及课件评比中获初中组论文类三等奖。5、2007.4 朱永发老师在江苏省第十四届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活动中被评为活动优秀科技辅导员
附:朱永发、徐晨老师辅导学生获奖江苏省第14届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活动
投篮机器人:温李延
一等奖张本骞、二等奖、叶敏超
二等奖
赵凌洋
三等奖
足球机器人:邹戴晓
三等奖、张佳汇
三等奖、顾
磊
三等奖 6、2007.8 二00七年课改优秀论文评比活动徐
晨《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优秀论文。7、2007.11 邓辉的《人体的激素调节》获二00七年江苏省优秀教学案例三等奖 8、2007.12 邓辉的《消化系统》课在2007年江苏省初中生物教学优秀课评比中获二等奖。9、2008.11 我校被评为创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先进学校 10、2008.3 徐晨的论文《谈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获2007年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 11、2008.8 2008年江苏省课改优秀教育论文评比
二等奖:蒋
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 12、2008.10 徐晨的《数据的筛选》获二00八年江苏省优秀教学案例三等奖 13、2008.5 江苏省第十五届青少年科技模型(军舰拼装)竞赛活动:
初中组
二等奖:钱亦翔
三等奖:钱子安、殷梓勋 指导教师:蒋雯、张明亚 14、2008.6 江苏省第十五届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
投篮机器人:第一名
支宇航
第二名
秦阳光、祁志豪
第三名
朱经炜、唐学范
足球机器人:第一名
苏
健 指导教师:蒋雯、张明亚
苏州级: 1、2006.2 苏州市第二十三届化学教学年会交流论文
夏梅芳《对初中化学新教材实验改革的思考和探索》一等奖; 徐文琴《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的初探》一等奖;
徐步田《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程整合实践活动的体会》三等奖; 盛培红《浅议化学教师在信息技术中对学生的引导》三等奖; 2、2006.10 蒋雯被评为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个人。3、2006.10 邓辉《消化系统》课获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06年中学生物评优活动初中组一等奖。4、2006.12 徐晨在2006年苏州市第三届中学信息技术优秀课评比中获初中组二等奖。5、2007.6 孙霞执教的《新闻专题》一课荣获“苏州市第五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评选活动”二等奖。
2008.1 张暐的论文《网络对初中学生的影响》在2007年苏州市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分会的论文评审中被认定为交流论文 6、2007.7
2007年苏州市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素质竞赛
初中组:郑
纯
一等奖
指导教师:朱永发
陶
微
二等奖
指导教师:蒋雯
吴沁祺
三等奖
指导教师:蒋雯
王莹姿
三等奖
指导教师:蒋雯
王怡嘉
三等奖
指导教师:朱永发 7、2007.12 沈嘉骏在2007年苏州市”星海杯”中小学生科技模型制作竞赛活动中两栖动力组个人二等奖。8、2007.12 徐晨的论文《利用有利环境,促进专业成长——谈新课改下信息技 术教师专业发展》在2007苏州市教育技术研究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9、2008.1 我校英语团队在2007年苏州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竞赛暨十佳网络教学团队评比中获初中组十佳网络教学团队。10、2008.1 我校英语团队(张明亚、奚建新、邹惠云)在2007年苏州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竞赛暨十佳网络教学团队评比活动中获初中组一等奖。11、2008.1 苏州市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比
蒋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活动设计研究》三等奖。12、2008.4 苏州市教育学会二00七年优秀教案评选 徐
晨《数据的筛选》
二等奖
张明亚《WORD中表格制作与数据规划》三等奖 13、2008.11 《常熟实验中学校园网》网站在第二届苏州市优秀教育网站评比中获教育门户网站类一等奖
常熟级: 1、2006.2 朱永发主持的课题“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在常熟市“十·五”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中获二等奖。2、2006.5 丁方的《传媒的发展》在2006年常熟市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优课中获一等奖。3、2006.8
2006年常熟市中小学课件论文评比结果:
信息技术论文:吴庆丰《对信息技术与物理新课程整合的一些探讨》二等奖; 多媒体课件:吴庆丰《声音》一等奖;
丁
方《传媒的发展》二等奖。4、2006.12 常熟市初、高中学校信息技术青年教师评优课决赛: 初中组:一等奖
徐
晨 5、2006.12 2006年常熟市中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优课比赛
一等奖: 孙霞
初一语文《七颗钻石》。6、2006.8 朱永发被命名为常熟市第六批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7、2007.5 常熟市首届青少年科技节——科学幻想电脑绘画比赛
陈
玥《太空漫步》二等奖
指导老师:徐晨 8、2007.12 常熟市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科学幻想画:瞿乃隽《海底之城》初中组一等奖
指导老师:卓
佳
顾凌枫《新世界》初中组二等奖
指导老师:顾君瑜、顾建平
张
求《太空火车站》初中组优秀奖指导老师:顾君瑜、顾建平
拱桥模型制作:胡晨迪、孙子豪 三等奖
指导老师:吴庆丰 9、2007.12 我校被命名为常熟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10、2、2008.1 我校获2007常熟市中小学生键盘操作比赛中学组团体二等奖。11、2008.1 2007常熟市中小学生键盘操作比赛中学组
个人一等奖:李颖佶、倪雨婷
个人二等奖:平荪艺 12、2008.1
2007年常熟市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比
中学组 一等奖:徐
晨《利用有利环境促进专业成长》
蒋
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创新教育的氛围》
二等奖:陶剑华《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实践与探索》
三等奖:张明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雏论》 13、2008.1 我校被评为2007年常熟市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教育先进学校。14、2008.1 2007常熟市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教育活动优秀学员:倪绍棠、田心馨、卓佳、季叶红、王蕾、宋韧、吴庆丰、陆晓丹、薛梅、周玮贤、沈燕 15、2008.1 2007常熟市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教育“远程学习伴我行”征文活动中获优秀奖
吴庆丰《远程学习伴我行》 钱
维《远程学习伴我行》 范
沩《远程学习伴我行》 蒋
雯《远程学习伴我行》 季叶红《远程学习伴我行》 殷
歌《远程教育学习心得》 许
欢《远程学习伴我行》
张
暐《远程学习伴我行》 周玮贤《远程学习伴我行》 16、2008.1 常熟市2007年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评比
一等奖:许
科
初三物理《变阻器》
二等奖:徐文琴
初三化学《铁的冶炼——合金》 17、2008.7 秦阳光在“奥运在心中”2008年“我爱祖国海疆”苏州市青少年航海模型竞赛中获中学组电动遥控快艇项二等奖 18、2008.12 周沁心的“理想家园”在常熟市第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科学幻想画三等奖 19、2009.2 我校被评为2008年常熟市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教育先进学校 20、2009.1 2008常熟市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教育优秀学员:刘英、顾洁、蒋雯、陈建平、薛梅、李艳、冯新 21、2009.1 第二期常熟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学习伴我行”征文比赛
二等奖:蒋
雯《远程教育学习心得》
三等奖:殷
歌《远程教育伴我行》 22、2009.1 2008年中小学生键盘操作比赛
二等奖:周洽、庞宇洋
三等奖:汤嘉豪
第五篇:《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
王广前
由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申报的《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研究课题(课题负责人:王广前)已经被中央电教馆批准立项为“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项目课题。本课题的研究方案概述如下:
一、研究背景
国外的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普及,国外教育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适应社会,成为适应时代要求与社会发展的人,着重培养学生读书、爱学习的兴趣和习惯,为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我国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随着中学新课改在我省的全面推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把教师带到了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进入新世纪,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虽然我们对高中地理新教材改革方案经过很长时间的学习与思考,对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种种假设,但从拿到新教材的那一刻开始,我们仍然感到压力和疑惑。在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正在酝酿着重大的突破,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逐步完善,其地位也日趋突出。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多年来地理教学研究人员始终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地理教育的技术和手段,将计算机引入地理教学,可以说是地理教学方式的革命,其继承和丰富了传统地理教学方式的优点,使地理教学进入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二、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地理,发展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转变学习地理方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主体”的指
导思想,突出探索性、启发性、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入研究性学习机制,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地理环境,“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突出综合能力培养”,努力探索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的高中地理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三、课题研究内容
高中地理教育强调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在对各种地理知识掌握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地理思维方式的培养,即要求学生既具备地理知识素质,又要具备地理能力素质和地理品德素质。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如何对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进行再加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转变,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认知水平的再提高成为可能。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新模式,着重培养学生主动地吸收、掌握各种地理信息,运用地理知识去处理和解决所碰到的地理问题,并能将信息深入分析、处理,得出相应的结果。要求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充分贯彻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创设一种基于网络的新型“问题—探究—发展”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四、课题的研究思路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高中学生学会学习地理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研究的方法与开发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可分为以下三种;
(1)教育调查法:以我校师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等形式,收集有关资料,加以分析研究,探究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2)行动研究法:利用我校便利的网络信息化教学资源,通过上网查阅并下载相关理论资料,加以分析研究,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深入开展分析研究,并积极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去,同时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反馈总结。
(3)教育实验法:选取不同的班级作为每次实验课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开展对照实验。每次实验均确定一定的实验目标,设计好各类量表,做好相关记录、分析、研究、整理、统计,揭示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对提高地理学科教学质量的作用。
六、本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6年2月至2006年9月,筹建课题组,设计方案,申报立项,落实人员分工,确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第二阶段:2006年10月至2007年5月,课题研究工作全面实施,积累材料,并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的理论探索研究和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进行实践,并注意积累学生对此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撰写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报告,得出结论,以待论证。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本课题主持人主持的新沂市级课题“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教与学初探”研究已结题;另外还参与“十五”规划省级课题“研究性学习教学指导策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课题研究、新沂市级《综合理念下的高三地理课堂复习模式》课题及《普通投影仪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课题研究。本课题参加者主要是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地理教研组的主要成员,都具有五年以上的教育教学经验,都参与过课题研究,大部分成员有省级以上课题研究经验,目前我校科研气氛浓厚,我校已有一个省级“九五”课题、一个国家级子课题和三个县级课题在“十五”课题研究中已顺利结题,另有一个国家级课题和九个省级课题、三个市级课题和十几个县级课题正在研究中。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下:
(1)具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校领导的支持和参与下开展研究,确保了研究的科学性、方向性。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以及教育部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实验研究成果等,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富有指导意义和时代特征的理论资源。
(2)有较丰富的实践基础。我校已有一个省级“九五”课题顺利结题,另有一个国家级“十五”课题和六个省级课题及若干个市县级课题已结题或正在研
究中,本课题组的成员,都参加过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研究经验,并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具有良好的研究环境。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注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逐步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共识,专题的理论讲座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经常性开展,为本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4)具有可靠的经费保障。多年来,上级主管部门和我校一直优先保证教育科研活动经费,每年添置必要的科研设备及图书资料,另外还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各级教科研培训,培养科研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