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厂二中《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
“十一五”省级现代教育技术课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阶段工作报告
齐齐哈尔市第二机床厂第二中学校
2008年10月20日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课题的阶段工作报告
齐齐哈尔市第二机床厂第二中学校
我校《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题课研究历时一年有余,在上级课题组的指导与关怀下,经过全体课题研究人员的努力,取得理想的成绩,多篇研究成果落诸笔端、落于实处,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和赞赏。为了使课题研究更加完善,把研究活动引向深入,取得更显著的成就,我校课题组正在努力加强课题流程的细节研究。
从该课题的提出到课题实验流程的具体操作,学校领导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申请人于涛曾参与过省级、市级课题研究,在研究中撰写的《农村中学生应考焦虑心态调查研究》的调查报告获国家级一等奖,具有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课题研究带头人关月琴为黑龙江省校校通首批培训优秀学员,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教程》主编,对于该课题的研究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课题领导小组经过认真研究筛选,下设的八个子课题为:
1、语文组《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新探》
课题组成员:于涛、刘金良、张红宇、王晓红、刘雪峰、李德远
2、数学组《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课题组成员:任吉阳、朱燕、郝淑玲、王金凤、闫巍、付洪伟、高楠楠、靳萍、郭明明
3、英语组《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课题组成员:徐乾、刘鑫颖、付希华
4、化学组《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整合初探》 课题组成员:李云红、李丹、屈双凤
5.物理组《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模式中的研究与思考》 课题组成员:张广斌、王宏霞、董晶
6.计算机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 课题组成员:刘畅、关月琴、李文宇、田静、崔丽莉、张悦怡 7.生物组《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课题组成员:郝萍、高春艳、任启茹
8.通用技术组《信息技术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课题组成员:高辉
以上所有课题组成员均为本科学历,省、市级骨干教师或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和具体的应用能力、以及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奉献精神,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具有着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前期研究中课题小组工作中心如下:
一、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切实提升其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具体体现于实践者主动更新思想去创造新事物的主观意识。它会引领和召唤着我们去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就包含着教师解决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能等各种能力的具体实施力。具体而言,3 一名教师的创新能力是由其创造性地确定教育教学目标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等因素构成的。而本课题的开展则全面激发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并提升了其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使我校新时期的教育呈现出高效率和高效益的良好特点,信息技术本身具备大容量的教学信息储存和多样化的教学信息显示,恰当、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教育源信息地一定时间内大量高速率地传输,声影相随,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信息技术不仅显示出教育内容的创新,更在教育界的实践过程中体现了创新教育思想,解决了传统教育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科学研究的量化过程,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内在联系和运动变化的情况,解决问题的思维展示过程,动画实验等虚拟现实仿真教学,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演示,在动态中观察,使问题的结论迅速形象地展示,提高教学速度的同时,使问题的解决具有准确性和深刻性、高效性。这些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学生认知的学习情景,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另外,资源的共享、信息的广泛性和信息显示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及时反馈以及多种教育媒体的综合利用,使知识结构更加清晰,提高了教育的效果。我们知道,评价高中教育教学的优与劣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成果,而关键在其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是否经得起推敲。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地延展了教育过程的内涵与外延,从而达到促进创新精神生成与创新能力提升的本质性目的。
二、课题研究在具体进行时切实去促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进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得各学科改变了已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尤其是在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 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
课题的研究开展所带来的广泛性意义在于,使得我校老师队伍中大部分老师都能使用Word来制作教案、出测验题;使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内容的课件进行上课;利用因特网搜寻相关教学主题的资源并作整理分类,形成自己的教学材料资源库,向课外延伸。在此基础上整理资源并提供分享,这样不但自己下次准备类似的课程内容时可以事半功倍,而且可以让其他教授相同课程的教师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参考、使用。
实践表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应用了计算机、网络、课件或网络探究等新型教学模式,而且能够使教师、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和意义,科学地调整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策略,使教育信息化真正服务于促进学习,提高师生的教与学的质量。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课题组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子课题的研究意义
前一段的研究使我们充分了解了信息技术对教学重要作用,或多或少的尝到了信息技术的益处,坚定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的信心。为了把课题研究推向深入,课题组成员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最能需要解决的问题,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明确子课题的研究意义,还要强化一些细节之处。如:怎样利用信息技术上好复习课?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注意力?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把复杂的课上简单了?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集体备课效率?等等。子课题研究的角度宜小不宜大,力求实效,不拘一格,切实可行,为自己本学科教学服务。
二、努力探索同时及时写出心得
课题成员按照自己选定的子课题,自觉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体会,采取恰当的手段,完善自己课题理论。信息技术不可能处处用、时时用,但可以尽量用,只要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备课,有利于教研,有利于搜集材料,就充分地利用。利用时要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研究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一但有了创新与灵感,有了收获和心得,立刻记下来,常积累,多思考,逐渐形成理论。在学期末要写出15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三、重视教学实践督促提高
教学校长设专人负责课题研究工作,每期的学期初进行集中磋商,进行课题实验计划拟订工作,学期之中利用恰当的时间,进行实验具体操作的经验交流,期末是实验总结评估,并把课题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集中研讨。课题组每一位老师的实验研究工作在期末之时都要纳入学校的量化考核。目前课题实验工作正在切实有序地步步开展。
课题领导小组在下学期初,深入课题成员研究实践,了解每个成员的实施与进展情况。与课题成员一起,研讨子课题的深化与完善,指导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可以深入课堂,可以参与备课,可以开讨论会,让教师充满信心,方向明确。对子课题遇到的困难给以帮助,提供解决的办法,使教师尽快形成经验论文。
四、通过课题汇报座谈会总结提高
下学期末课题组成员要总结课题实验成果,写成不少于1500字的经验论文。论文是自己曾经解决过问题的方法,或者是富有创意意识的见解,能够促进教育教学。课题组召开座谈会,聘请省市课题组成员,传阅审议教师的研究论文。课题组成员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要用最生动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经验论文。课题组对大家观点进行提炼,并对论文进行评价修改,最后结而为集。
齐齐哈尔市第二机床厂第二中学校课题组
2008年10月20日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如何根据网络技术发展的实际,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适应信息化教育发展趋势,已是摆在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教学理念需更新
计算机是一门前沿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发展更新快。作为小学教师更应响应时代潮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理念,更新观念,做现代教师,树现代意识,在计算机网络条件下,进一步转变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评价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由此可得,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学习生活中问题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小学教师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知识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的,才能围绕这 个目的去进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进行教学设计以及确保教学评价的实施。
二、教学方法需调整
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采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讲练结合”、“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揭示学习目的,以教与学结合、演示与实习相结合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能力,以师生互动、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协作加深理解取长补短,以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知识面增加深度。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每节的教学内容都能给学生操作的机会,能当堂巩固学习成果。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索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三、教学模式需优化
在网络现有的发展水平上,已经实现且可操作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将会有如下几种:讲练式教学模式、个别化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协作教学式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
讲练式教学模式:以内容讲授为中心,学生练习为辅,或边讲边练同步进行,是大多教师常用的一种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演示完成后,布置学生练习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揭示总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任务是学科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 展开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式特点:巩固技能—讲授新课—完成任务—再讲新课堂—再完成任务—掌握技能。
协作学习模式:主导思想是互教互学,合作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研究能力和合作品质有重要的价值。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协作方式有三种:竞赛、协同和互教互学。在竞赛方式下,教师通过网络组织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展开竞赛。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能够很容易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为完成任务,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全神贯注,使学习效果比较显著。在协同方式下,学生为完成某个共同的学习任务而组成特定的小组,通过利用E-mail或者BBS方式不断进行针对特定任务的讨论。在互教互学方式下,每个小组中都有学习的积极分子作为学习辅导员。在学生对照任务按照操作实习题学习时,让这些小组辅导员发挥作用,协作学习,帮助动作慢的,理解能力弱的同学,对有的羞于问老师学生来说,来自同学的帮助比老师的讲解要感到自然,这样,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掌握学习内容,都会有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学生可以通过与一起学习的同学交流问题,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彼此之间互教互学,使得在传统教学中学习伙伴的作用在网络教 学中得以延续。
模式特点:明确任务和学习目标—协作成员设计—进行作业—总结性评价。协作学习的策略有:学生小组分工、小组游戏竞赛法、切块拼接、共学式、小组调查等。发现式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是根据杜威的“从做中学”的理论,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易获取性,通过利用教师或其它机构提供的有关资料,学生用一段时间收集资料、分析与总结,得出一定的结论。在完成双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一些不易理解或操作困难的问题,如:在Word制表中移动表格;在Excel中输入函数时格式; PowerPoint中超级连接选中文本框和选中文字的区别……等等,这些在教师看来不是问题,而由学生提出来往往具有代表性,将学生的这些反馈集中起来答疑解惑,巩固学习效果。
模式特点:呈现教材—自主探究—发现关系—内化。个别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自学加辅导。个别化教学模式主要是运用编制的基于网络的CAI课件进行的,对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其基本教学过程为:计算机呈示与提问 ¾ 学生应答 ¾ 计算机判别应答并提供反馈。在个别化教学模式中,主要是借助网络在资源与交互上提供的支持,使学生获得及时、充分的个别辅导。基于网络的个别化辅导既具有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更具有超越单机 辅导的长处。但由于受CAI课件的限制及学生计算机使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很难推广,而现有的软件局限性又较多,因此可尝试在选修课教学中,进行小范围的试点,当课件使用比较成熟时再做推广应用。
模式特点:课件准备—自主学习—计算机提问—学生应答—交互反馈。
讨论式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学采用启发式,注重对问题的讨论。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式教学模式中,常常采用BBS、聊天室或E-mail进行有关特定问题的讨论和解答。结合“帮助”,分组讨论各种不同的方法。在取得基本成功后,提出新的问题,有无其它的方法?如:用Word2000编辑文档,提出除用菜单编辑外,怎样用工具按钮?怎样用快捷菜单?让学生用程序中的“帮助”探索操作的多样化,最后再集中讨论,取长补短。既提高了学习能力,又训练了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模式特点:准备教材—布置讨论—组织讨论—讨论总结。
这些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更具有优越性,在网络教学中,教与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师生关系更容易体现直接、平等、合作关系;学生的知识不仅仅来源于老师 所讲授的知识,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进行自我构建;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控制台中断学生操作,将教学内容实时传递给每个学生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问题可向老师电子举手或通过耳麦请教老师,教师可跟不同的学生交流,一对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新型的点对面、点对点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地位作用都发生了变化,不但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中完成学习任务,真真正正成为驾驭知识的主人。
鉴于网络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作为教师应很好地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要研究学生。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层次,要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特点及规律。对于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熟悉过程,让学生的行动跟随课堂节奏。
二要研究教材。研究教材,根据网络环境下的实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要研究如何突破课程中的重难点,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网络化的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因此,如何制作符合网络环境下优秀的教学课件是网络环境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三要提升自身的能力。不管是哪种教学模式,教师都要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同时要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信息技术的教学,才能优化教学过程,为教学工作服务。
四要注意到网络文明建设。网络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虚拟空间,开放性、全球性是一大显著特点,它会给网络环境下教学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学生上课时随意性很大,学生不可控制因素太多,不能正确对待网上垃圾信息,以致导致迷恋上网聊天、游戏、交友,分散学习精力。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网络道德建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减少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 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得师生角色、习惯等在课堂教学中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物理探究性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对文、音、图、形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系列教学课件,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为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关键字]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探究式 改变 整合
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在这种新形式下,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新模式与新方法显得尤为迫切。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利于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探究式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改变
(一)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改变:
教师离开了“讲”的阵地,走下了神圣的讲坛,改变了包揽一切的课堂主宰身份,取而代之的则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研究探索的引导者。在这一环境下,教师不再以黑板和粉笔为武器进行“一讲到底”式的教学,而是根据网络教学的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信息控制台,利用计算机、投影机、大屏幕和电视机,调用自己在校园网上的教学站点和智能双向闭路电视系统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而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可以进行“各自为主、各自为学”的个性化自主学习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探究的具体内容、对象和进程,能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独立地进行视、听、说、读、写、算、画等多种方式的学习,并能随时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多种方式的研究交流。
这样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习惯改变: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认知结构的不同,教师讲授的对象是中等偏上的学生,面向大多数,这样在备课时只有一个教学任务,必然会使优秀的学生“吃不饱”,而接受能力慢的学生“吃不了”,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事先搜集大量的素材,制作CAI课件,并就一个教学内容制定多个层次的教学任务,以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在此教学模式下也得到了提高。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功能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物理学科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一)模拟情境
物理学科中有些知识是抽象的,所用的术语也很抽象,例如,“力”的概念,“磁场”的概念,“分子运动论”理论,核反应等过程都是抽象难懂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这些重点、难点问题。再比如,“导体在电场中达到静电平衡的原理”,学生是看不到自由电子的移动的,因此难以接受,可用多媒体计算机模拟这个平衡过程:将导体放入匀强电场中,用红色小球表示导体中的自由电子,由于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自由电子向导体的一端移动,最后达到静电平衡状态。该模拟实验能使学生很直观地知道其中的原理,而无需教师反复讲解。
(二)转换观察空间
中学物理研究的对象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原子、电子,都是学生不能直接感知的,因而学习起来有困难。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把宏观的天体微观化,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模拟其运行过程,也可以将微观的原子、电子宏观化,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模拟其运动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理解。 例如,“人造卫星从地球的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其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如何?”,学生对于这个情境没有生活的体验,如果通过计算机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人造卫星在运行时,速度的快慢,从而准备地作出判断。
(三)转换变化速度
很多物理运动过程都是瞬间发生、稍纵即逝,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很难细致全面。计算机动画技术能很好地重视某些物理现象,且可按需要随时进行控制,或化快为慢,或暂停,实验清楚,直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比如,“足球运动员将迎面而来的球反向踢出(假设运动员用的是恒力)”这个运动过程对初学加速度的学生来讲是难以分析清楚的,原因就是球的运动变化太快。但是利用计算机将球的运动过程用“慢镜头”模拟出来,则学生很容易发现足球是经过一个恒力下的匀减速运动,速度减至零后又作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四)让实验的形式多样化
多媒体教室一般都配备了电脑和投影仪,除了一些学生必做的探究实验以外,教师适当地利用多媒体软件模拟一些实验过程,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例如,用FLASH软件演示船闸连通器原理、铁锤拔钉子的过程,电动机的线圈转动情况,用AUTHOWARE软件播放动滑轮的做功情况等等。另外,也可以利用VCD机观看实验录像片段,这样形式多样的实验可以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和趣味感。
(五)展现思维过程
许多物理方法,物理思维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不能用实验演示,仅用语言又难以描述,可以用多媒体来辅助表达。如平抛运动一节,用计算机多媒体将平抛运动向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投影,就可以说明平抛运动等效于一个匀速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这样就将抽象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生动形象的过程描述出来,学生容易接受。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看到孩子们能专注地在一堆沙子前兴高采烈地玩一天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有所不解。其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喜欢,所以他们专注。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激发出让孩子对待所学的知识就如“那堆沙子”似的着迷,那么学习对于他们也就会象玩沙子一样的快乐。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直观新颖,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力”的概念,“磁场”的概念,“分子运动论”理论,核反应等过程都是抽象难懂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这些重点、难点问题。由于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一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并积极思考起来,学生的兴趣有了,学生的思考变的积极了,学生的思维变的非常活跃,这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
转载请著名来自:http://www.xiexiebang.com/xueshenghuigongzuozongjie/学生会工作总结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转换观察空间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一个人讲,学生在那里听,而学生是否身心参与了教学活动很难量化出来。而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因其良好的视觉效果首先是吸引了学生,而学生对其感兴趣的事情自然是愿意去主动参与学习,而且能够根据孩子的不同要求提供相应的知识配置,真正做到了量体裁衣。例如中学物理研究的对象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原子、电子,都是学生不能直接感知的,因而学习起来有困难。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把宏观的天体微观化,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模拟其运行过程,也可以将微观的原子、电子宏观化,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模拟其运动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理解。
又如,“人造卫星从地球的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其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如何?”,学生对于这个情境没有生活的体验,如果通过计算机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人造卫星在运行时,速度的快慢,从而准备地作出判断。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情感培养 物理是一门应用学科。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离不开物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离不开物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物理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如果单单去讲物理学的作用和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效果就显得苍白而无力。而如果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由于其极佳的视、声觉效果,孩子们的内心会自发激起对物理学知识的渴望,对物理学家的由衷的敬佩以及人格的敬仰。例如我在讲《绪言》的时候,播放了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我要学生找到那些应用与物理学有关。再联系历史想一想,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物理学在那些方面起到巨大作用。接着我又播放了一些伟大的物理学家剪缉,如牛顿、伽里略、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尤其在播放居里夫人时,当看到居里逝世时,学生们为英年早逝而惋惜;当看到居里夫人不屈不挠时为之敬佩;当看到居里夫人淡泊名利时为之震惊和叹服。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通过影片彻底的展现出来,同时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彻底的征服了我们的学生,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一次升华,产生了巨大的心灵共鸣。我想这个时候的情感培养只是三言两语即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孩子们的心灵已经产生了共鸣。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及自主合作学习
现在是瞬息万变,知识爆炸的年代,学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也极其有限,而在这个年代教师本身也决定不会是一本活字典,学生所有的疑问也不会在教师这里完全找到答案。而事实上,真正在学生将来工作中可以应用到的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因此,学校教学应该教会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例如 目前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合作意识比较差。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开学初,教师应对所有学生的物理水平进行摸底,划分学习小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让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协助教师为同学排除障碍,指导其他学生具体学习,互相协作,共同进步。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先经过讨论确定需要做的事情,各自分工。小组长负责协调,遇到困难先在小组内寻求帮助,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向其他小组成员或教师求教。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学会表扬、欣赏他人的成果,共同分享小组合作成功的喜悦。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也让学生提高了如何获得知识的能力。网络中蕴涵的知识是不可计量的,只要孩子们喜欢,在他们的课余时间就可以去大量收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课下探索学习。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孩子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势性,去其糟粕。
总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它可以化抽象的概念于具体而生动,易于理解。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于他们对直接作用于感官刺激的知识更便于接受,更感兴趣,更愿意去继续探索。从而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真正快乐起来。情感的培养也不再显得生硬,而是水到渠成。这就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无可比拟的优势。此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全体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并加速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技术,全面开展课改实验,形成有特色的学科年级班组,尤其是学生普遍养成网络环境下全新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创建网络环境下“人本主义”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 毅,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中的整合功能
[2] 陈向华,运用网络环境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第四篇: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临澧县新安镇中心小学
涂杰
[内容摘要]: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和新课程理念的更新,推进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过程的整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将是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利用网络环境、多媒体技术,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课堂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本文主要从网络和多媒体教学两个方面来论证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 语文教育 创新 信息技术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知识﹑对人才﹑对人的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离不开教育,而语文教育又是教育中的入门学科、基础学科。在新的世纪里,社会对语文教育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知识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开拓性﹑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促使语文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向新的教学模式的转变,由单纯的教授知识转变为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培养其创造性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大家知道,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工作要坚持“三个面向”,其中之一就是要“面向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四个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学条件也不断得到改善,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之中已见诸现实,传统的“一支粉笔书中夹,一根教鞭空中划”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面临反思,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自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于语文教学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运用多媒体教学也是一场革命。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现代教师必须具备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网络技术的出现并迅速得到普及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平等的﹑自由的﹑开放式空间,构建了新型的交互式教学平台。同时又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教育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包括音频﹑视频超文本等多种媒体的刺激,特别是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够集图象、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可以全方位的展示学习内容。将学习材料、教学材料演绎得声情并茂,出神入化,如:课文中的自然知识和情境创设,都能生动、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理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想象力。同时还将大大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成倍的增加,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节省了因过渡等环节而耗费的时间,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变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既“赏心”,又“悦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思维活跃,手、心、口并用,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氛围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锻炼能力,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一﹑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 1﹑传统语文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是注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即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主要信息源是课本中的文字、图片以及教师的讲解、板书和表演等,在这种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模式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对学生的管理和控制。在一定时期内,对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过分依赖于教师,受教师主观上的影响,学生难以培养其主动性。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人,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人类学习过程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是接受外部刺激。学生是被动的灌输对象,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主体。长期以来,这种理论使语文教育深受其害。近几年来,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引起重视。2﹑语文教育应突出其人文性的特点
语文是语与文的结合体。学习语文,不仅仅要掌握汉语语言和正确使用汉语,还要学习其中的“文”。这里的“文”突出其人文性,包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传统的儒家文化。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一直重视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德育”。同时,也重视语文教育的功用性,注重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文以致用。但是受许多方面的影响,社会上普遍缺乏对文化底蕴的重视,缺乏良好修养。如: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新文化运动以来过多否定传统文化,新时期改革开放带来的西方思潮以及港澳台思想文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需要人文性基础来支持、维护。人文性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徐州举行的叶圣陶教育研讨会上,专家们指出,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出要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但在一些学校现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不同的等级,界限分明,教师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很容易导致学生盲目迷信于书本,迷信于教师的思想,从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语文教学模式迫切需要转变,由以教师为主体,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模式。
二、新型语文教学模式
1、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新语文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应用的迅速普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重视和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这种建构性的教学法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信息源空前扩展,真实的问题情境在网络中得到更多地展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活动会因此而超越教室的界限。为了分析、思考某些问题(比如语文课中的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的心愿表白、诵诗、唱歌),学习者不但要现场表演,掌握教材内容,而且要能了解到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如举办好主题班会),学生们要到图书馆去查阅有关资料,查阅各种多媒体百科全书光盘,也可以通过电话、国际互联网等直接访问有关专家或商店工作者,所有这些信息都可能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课程和教材的含义被大大地扩展了。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把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提前获得即将要学习的有关信息,然后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全班资源共享。例如在教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青春随想”这一课时,首先告诉学生要举办一个“青春颂歌”主题班会并办一份青春知识的手抄报(可以在电脑上进行设计),要求学生积极准备,同时把相关的资料和网站告诉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操作,充分准备。这也就解决了如何帮助学生“学”的问题。
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应包括:学习环境的设计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其中,学习环境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它是外因条件,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这里主要指两种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但二者都基于计算机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融汇的。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是指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处理,实现文字、数据、图形、图象、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的交互传递,获得声、像、文并茂的教学内容。而网络技术(Network)是指将计算机相连接,组成网络,以达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的技术。网络技术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一个全新的、相对自由、平等、自主的交互式开发平台。自主学习策略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学”为中心,并非是“放羊”教学,并不意味着它将要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听、说、读、写方面的基本功,以及教师对文章的感悟、理解后表现出的一颦一笑,都将永远是教师言传身教的好材料,传统的并不等于落后的。因此,教师在掌握现代化教学艺术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口风趣得体的语言,一笔工整大方的粉笔字,一手清晰流畅的简笔画,都将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2、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探究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学习方式上,我们的尝试是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启发和带动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如在《孔乙已》一课的学习中,先设计几个基本问题(如文中有好几处写了众人的哄笑,作者为什么要写众人的哄笑?这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有什么联系?文章中“孔乙已”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刻画他,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样理解本文故事情节的安排的?等),任务下达之后,学生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启动各类搜索引擎,就自己所需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并从所得到的结果中进行筛选和资源重组,然后存放在自己的文件夹中,通过资源共享进行讨论、交流和探究。
我们在探究中力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为学生创建符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并提示知识结构和知识联系,使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己的探索过程。尽管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观点、检索的资料和提交的结果不一定准确、完整,但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积极思考的协作学习中,通过多次的交流,他们的知识的建构将逐渐变得完整。另外,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把抽象的文字的内容转变成更直观的感性材料(如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还能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教学信息丰富,学生获得的记忆数量及质量均大幅提高,日积月累,想象力自然也得到提高。学生作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主体,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下,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所提供的“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知识为内容,以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载体,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同时,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主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知识的建构,也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网络中,学生与教师是网络的各个独立实体,通过计算机进行自由讨论、充分交流,而不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随着交流的进行,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达成共识,而不是靠教师事先的安排、控制来形成的“共识”。
总之,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随着教学观念的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纵深化,语文教材的多样化和语文教师的学者化也将逐步成为现实,教学的现代化将成为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孙培青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3、《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4、1919年出版的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第五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研究》
实验工作总结
焦作市山阳区塔南路小学课题组
一、研究方案的执行与落实
(一)实验目标的确立
2002年9月,《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研究》课题作为省电教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子课题在省电教馆作为批准立项后,我校开展了此项实验。
实验之初,学校课题组在对学校的作文批改现状进行认真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研究实验方案》,加强对实验的指导。方案确定了实验目标,即:
以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创造精神以及收集、整理、运用信息能力,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理念,以《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级段习作的要求为依据,以培养习作批改小老师为核心,以循序渐进为原则,以兴趣小组为基础,以语文教师的密切指导为保障,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为目标,探索信息环境下多种多样且行之有效的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吴奋海负责本课题的总体规划、管理,肖方方、梅素霞、徐净馨分管课题资料文献、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工作,以张梅艳、柳莉萍为重点实验教师,徐冬芸提供信息技术方面的支持。我校接受市教研室王思明老师的建议,吸收了一至六年级的师生参加,课题实验在全校全面开展。
(二)研究过程的实施
学校课题组,按照方案的要求,从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等方面对参加实验的教师进行了认真地培训,然后展开了有序的实验工作。
实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2年9月——2003年8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探索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第二阶段(2003年9月——2005年7月)将信息技术同习作批改实验密切结合,培养小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探索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
第一阶段的实验过程如下:
1.培养小老师,奠定习作批改实验的基础。(1)
挑选和确定习作批改小老师。
按照实验方案的要求,学校课题组确定柳丽萍和张梅艳为主要实验教师,六一班和五四班为主要实验班级。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教师和学生全部参加实验。学校课题组和语文教师研究,挑选喜爱习作、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作为习作批改小老师。根据我校班额人数(每班平均近90人),低年级段每班确定八名,中年级段每班确定十六名,高年级段每班确定三十二名。学校课题组为每班的小老师建立了档案。在实验中,吸收了一、二年级的师生参加,这样从低年级抓起,分阶段、循序渐进,又做到了全面整体推进。
(2)培训习作批改小老师。
被确定下来的小老师都是各班习作方面的佼佼者,但他们的批改能力是参差不齐的,个性品质也有很大差异,很必要对他们进行实验前的培训。
首先,是激发小老师的批改兴趣,培养良好的批改习惯和个性品质。学校课题组要求全体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多样的激励方法,调动小老师的批改积极性,培养小老师高度的责任感,引导他们在批改时要尊重同学的习作,要求统一用红色的钢笔批改,在习作固定的地方作批语和评语等。习作批改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实验教师建立了评选“优秀批改小老师”和“优秀评讲小老师”制度,定期评选“优秀批改小老师”和“优秀评讲小老师”,以此来肯定小老师的辛勤劳动,激励小老师在习作批改实验中不怕困难,持之以恒。
其次,是使小老师明确批改的范围和具体内容。根据实验方案的要求,学校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坚持指导学生准确把握各年级段小老师批改的范围和内容。低年级段教师主要指导小老师批改学生作业中写错的拼音、生字;中年级段教师指导小老师批改学生习作中字、词、句方面的内容;高年级段教师指导小老师批改学生习作中字、词、句及标点等内容。第三,修改符号的规范运用培训。学校课题组制定了《塔南路小学小学生批改符号使用说明》,每位实验教师、每位小老师人手一份,按要求分低、中、高阶段不同的训练重点参照使用。
第四,运用计算机能力的培训。学校把六一班和五四班每周两节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充分利用起来,重点对习作批改小老师加强了文字处理、上网查询等知识的培训。
2.多渠道探索,构建多级实验操作保障体系。
第一级是课内。实验开展以来,我校以课堂作文教学为中心,优化作文教学过程,在王思明老师的指导下实施“信息环境下作文六步课堂教学模式”。(1)教师指导20分钟,首要任务是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手段激发习作兴趣,激活思维,拓宽思路。(2)学生利用计算机习作40分钟,让学生独立习作,这是教师尽量使教室保持安静,不打扰学生的思路,并严格训练学生40分钟完成习作。(3)独立运用计算机修改20分钟。(4)师生利用网络评讲30分钟,评价要求有针对性,整体、个别,优点、不足兼顾;要适度,不拔高要求;要鼓励个性作文;要师生共同参与;要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5)通过网络自由赏析10分钟。(6)利用计算机加强练写40分钟,可写相同题材,也可换题材练习。双周作文课,第一周完成1、2、3步,第二周完成4、5、6步。为了使“小老师习作批改指导活动”落到实处,我们非常重视“讲评”这一环节的指导。在30分钟的讲评时间中,教师和小老师以及全班同学在多项、互动的交流中,针对习作情况、习作批改情况,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六步作文教学模式大大增加了学生课堂作文实践活动,把课堂习作时间最大程度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习作活动的主体。
第二级是课外。每周三下午第二节课后,是我校固定的一个小时的习作批改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实验教师有的放矢地指导小老师进行习作批改活动。
从批改任务的分工上看,低年级段的小老师只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批改符号指出学生作业中写错的拼音、生字,并能订正过来,逐步提高批改的正确率;中年级段的小老师重点批改错别字、运用不当的词语或不通顺的句子,并能提出修改意见;高年级段的小老师则增加标点符号的批改。在习作批改活动中,实验教师还根据小老师的能力差异安排他们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一般的小老师,只要求他们完成计划内的批改任务,而对能力较强的小老师,则给他们加担子,适当增加批改的篇数,适当放手让他们批改一些主观性的内容。如:中年级的小老师,可增加评改优美词语、优美句的内容;高年级的小老师,则增加评改选材、优美段落等内容。这样做,照顾到小老师的个体差异,关注和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促其主动发展。
从形式上,我们一般采取各班组织小老师自改、教师和小老师合改、家长代表参与批改、运用多媒体批改、计算机网络批改等形式。
第三级是在校内。为了给学生更多地展示机会,学校要求每班在教室里创办了习作园地,定期展示本班学生的优秀习作、小老师批改的学生习作;学校的习作长廊分给各个班级,定期展出学生的优秀习作、作文手抄报、小老师批改的学生习作、学生和小老师参加习作批改实验的心得体会、家长代表参与习作批改的感受等;学校大队部成立了“红领巾专栏”,选播各班的优秀习作,并实行积分和颁发班级创新流动红旗制度。课题实验组对这些活动进行检查、评比,评比结果和评选优秀班集体挂钩。
第四级是校外。学校定期组织实验教师积极向各级报刊投稿,向各级作文教学评比活动选送实验教师的实验体会、实验论文、习作指导教案、习作评讲教案、习作批改实验方面的下水文、实验教师和习作批改小老师合作评改的学生优秀习作等。实验教师还组织学生向《焦作日报》、《小学生拼音报》、《小学生读写报》、《关心下一代报》等报社投寄优秀习作、学生和小老师习作批改心得体会、小老师评改的学生习作实例等,为广大师生提供作文实践的机会,同时积累了实验成果。
(三)课题实验变更情况
2004年6月,省电教馆总课题组对此课题进行了中期评估检查,认为实验确有成效,同时建议缩小范围,找突破点,调整实验。在实验中我们也发现,只把实验重点确定在习作批改方面,的确太狭窄,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同时,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计算机操作能力有限,在上机进行作文修改时,由于没能解决上机修改符号运用的问题,经常是费时、费力、效果差。为了避免作文实验走入死胡同,鉴于学校在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课题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研究变更情况:课题名称由《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研究》更改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研究》研究内容调整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模式的探索,加强多媒体作文教学和学生网络习作的指导。由于实验学生升级毕业的变动,重点实验学生也有所变动。但实验保持了不间断性。实验计划2006年4月完成。调整后的课题实验,使实验师生都感到得心应手,为实验工作开辟了更为宽泛的领域和实践的渠道,使《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研究》得以顺利实施。
二、研究条件的保证
(一)设备、资源:
学校图书室拥有数百册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书籍供课题组使用,每年学校都新购置有关教育科研理论的书籍。课题组拥有4台课题实验教师专用计算机、一个拥有20台计算机的电子备课室和两个微机教室以及教育宽带网,一千多套教学软件、教学素材库供师生使用。每学期要新购教育教学软件,研究资料充足。
(二)研究人员:
课题组负责人吴奋海校长,一直从事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对于本课题的实验给予最大的理论指导和物质支持。课题组成员中均是小学高级教师,肖方方是河南省学科带头人,曾长期参与“愉快教学”、“小学生学习方法研究”、“启发-探究式教学法”等焦作市重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梅素霞是省级骨干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徐净馨是省级教育教学专家,曾承担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张梅艳等三位实验教师均是焦作市骨干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较强的教科研能力。
(三)经费: 学校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课题全面的支持,按计划为课题研究提供课题研究成果现场会、课题实验公开课、录像课、座谈会、光盘资料等所有费用。
三、课题成果
学校课题组对实验过程和参加作文教学实验的学生、教师进行了具体、认真地考察,结果表明,研究实验已初见成效:
(一)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
(二)探索了多种多样的习作批改方式方法和作文教学评价途径。
(三)提高了广大学生的习作兴趣。
(四)习作批改小老师具有了一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评赏能力,小老师批改习作的正确率逐步提高,一些小老师还创造性地设计了富有个性、激励性的批语评语。
(五)学生自觉批改习作的习惯正在形成。
(六)习作批改实验使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批改工作量。在习作批改活动中,小老师批改一篇习作约为教师节省4分钟,全校班额平均87人,可为全体语文教师节约124.7小时。事实表明,作文实验正在逐步实现为教师减负,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中。
(七)促进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提高。教师通过实验,教育观念更新了,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了。2002年10月以来,教师的190多篇习作批改实验下水文、征文在省、市、区级大赛中获奖;实验教师中有60余人次在省、市、区级各类作文优质课以及作文论文评比中获奖。塔南路小学被市教育局命名为“作文实验基地”。
(八)创办了学校作文网站。
四、存在问题及措施
(一)从实验管理人员到实验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还不高,我校课题组将本着“边实践,边学习”的思路,加强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的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管理,实验各环节的管理工作不够科学、规范。
(二)参加实验的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活动经常会遇到一些较难克服的技术困难,对实验进一步深入有一定的影响。
(三)如果情况允许,实验有必要在深入开展,继续做实,做出更好的成效。
200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