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19-05-12 05:3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研究》》。

第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研究》

实验工作总结

焦作市山阳区塔南路小学课题组

一、研究方案的执行与落实

(一)实验目标的确立

2002年9月,《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研究》课题作为省电教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子课题在省电教馆作为批准立项后,我校开展了此项实验。

实验之初,学校课题组在对学校的作文批改现状进行认真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研究实验方案》,加强对实验的指导。方案确定了实验目标,即:

以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创造精神以及收集、整理、运用信息能力,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理念,以《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级段习作的要求为依据,以培养习作批改小老师为核心,以循序渐进为原则,以兴趣小组为基础,以语文教师的密切指导为保障,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为目标,探索信息环境下多种多样且行之有效的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吴奋海负责本课题的总体规划、管理,肖方方、梅素霞、徐净馨分管课题资料文献、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工作,以张梅艳、柳莉萍为重点实验教师,徐冬芸提供信息技术方面的支持。我校接受市教研室王思明老师的建议,吸收了一至六年级的师生参加,课题实验在全校全面开展。

(二)研究过程的实施

学校课题组,按照方案的要求,从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等方面对参加实验的教师进行了认真地培训,然后展开了有序的实验工作。

实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2年9月——2003年8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探索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第二阶段(2003年9月——2005年7月)将信息技术同习作批改实验密切结合,培养小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探索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

第一阶段的实验过程如下:

1.培养小老师,奠定习作批改实验的基础。(1)

挑选和确定习作批改小老师。

按照实验方案的要求,学校课题组确定柳丽萍和张梅艳为主要实验教师,六一班和五四班为主要实验班级。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教师和学生全部参加实验。学校课题组和语文教师研究,挑选喜爱习作、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作为习作批改小老师。根据我校班额人数(每班平均近90人),低年级段每班确定八名,中年级段每班确定十六名,高年级段每班确定三十二名。学校课题组为每班的小老师建立了档案。在实验中,吸收了一、二年级的师生参加,这样从低年级抓起,分阶段、循序渐进,又做到了全面整体推进。

(2)培训习作批改小老师。

被确定下来的小老师都是各班习作方面的佼佼者,但他们的批改能力是参差不齐的,个性品质也有很大差异,很必要对他们进行实验前的培训。

首先,是激发小老师的批改兴趣,培养良好的批改习惯和个性品质。学校课题组要求全体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多样的激励方法,调动小老师的批改积极性,培养小老师高度的责任感,引导他们在批改时要尊重同学的习作,要求统一用红色的钢笔批改,在习作固定的地方作批语和评语等。习作批改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实验教师建立了评选“优秀批改小老师”和“优秀评讲小老师”制度,定期评选“优秀批改小老师”和“优秀评讲小老师”,以此来肯定小老师的辛勤劳动,激励小老师在习作批改实验中不怕困难,持之以恒。

其次,是使小老师明确批改的范围和具体内容。根据实验方案的要求,学校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坚持指导学生准确把握各年级段小老师批改的范围和内容。低年级段教师主要指导小老师批改学生作业中写错的拼音、生字;中年级段教师指导小老师批改学生习作中字、词、句方面的内容;高年级段教师指导小老师批改学生习作中字、词、句及标点等内容。第三,修改符号的规范运用培训。学校课题组制定了《塔南路小学小学生批改符号使用说明》,每位实验教师、每位小老师人手一份,按要求分低、中、高阶段不同的训练重点参照使用。

第四,运用计算机能力的培训。学校把六一班和五四班每周两节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充分利用起来,重点对习作批改小老师加强了文字处理、上网查询等知识的培训。

2.多渠道探索,构建多级实验操作保障体系。

第一级是课内。实验开展以来,我校以课堂作文教学为中心,优化作文教学过程,在王思明老师的指导下实施“信息环境下作文六步课堂教学模式”。(1)教师指导20分钟,首要任务是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手段激发习作兴趣,激活思维,拓宽思路。(2)学生利用计算机习作40分钟,让学生独立习作,这是教师尽量使教室保持安静,不打扰学生的思路,并严格训练学生40分钟完成习作。(3)独立运用计算机修改20分钟。(4)师生利用网络评讲30分钟,评价要求有针对性,整体、个别,优点、不足兼顾;要适度,不拔高要求;要鼓励个性作文;要师生共同参与;要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5)通过网络自由赏析10分钟。(6)利用计算机加强练写40分钟,可写相同题材,也可换题材练习。双周作文课,第一周完成1、2、3步,第二周完成4、5、6步。为了使“小老师习作批改指导活动”落到实处,我们非常重视“讲评”这一环节的指导。在30分钟的讲评时间中,教师和小老师以及全班同学在多项、互动的交流中,针对习作情况、习作批改情况,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六步作文教学模式大大增加了学生课堂作文实践活动,把课堂习作时间最大程度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习作活动的主体。

第二级是课外。每周三下午第二节课后,是我校固定的一个小时的习作批改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实验教师有的放矢地指导小老师进行习作批改活动。

从批改任务的分工上看,低年级段的小老师只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批改符号指出学生作业中写错的拼音、生字,并能订正过来,逐步提高批改的正确率;中年级段的小老师重点批改错别字、运用不当的词语或不通顺的句子,并能提出修改意见;高年级段的小老师则增加标点符号的批改。在习作批改活动中,实验教师还根据小老师的能力差异安排他们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一般的小老师,只要求他们完成计划内的批改任务,而对能力较强的小老师,则给他们加担子,适当增加批改的篇数,适当放手让他们批改一些主观性的内容。如:中年级的小老师,可增加评改优美词语、优美句的内容;高年级的小老师,则增加评改选材、优美段落等内容。这样做,照顾到小老师的个体差异,关注和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促其主动发展。

从形式上,我们一般采取各班组织小老师自改、教师和小老师合改、家长代表参与批改、运用多媒体批改、计算机网络批改等形式。

第三级是在校内。为了给学生更多地展示机会,学校要求每班在教室里创办了习作园地,定期展示本班学生的优秀习作、小老师批改的学生习作;学校的习作长廊分给各个班级,定期展出学生的优秀习作、作文手抄报、小老师批改的学生习作、学生和小老师参加习作批改实验的心得体会、家长代表参与习作批改的感受等;学校大队部成立了“红领巾专栏”,选播各班的优秀习作,并实行积分和颁发班级创新流动红旗制度。课题实验组对这些活动进行检查、评比,评比结果和评选优秀班集体挂钩。

第四级是校外。学校定期组织实验教师积极向各级报刊投稿,向各级作文教学评比活动选送实验教师的实验体会、实验论文、习作指导教案、习作评讲教案、习作批改实验方面的下水文、实验教师和习作批改小老师合作评改的学生优秀习作等。实验教师还组织学生向《焦作日报》、《小学生拼音报》、《小学生读写报》、《关心下一代报》等报社投寄优秀习作、学生和小老师习作批改心得体会、小老师评改的学生习作实例等,为广大师生提供作文实践的机会,同时积累了实验成果。

(三)课题实验变更情况

2004年6月,省电教馆总课题组对此课题进行了中期评估检查,认为实验确有成效,同时建议缩小范围,找突破点,调整实验。在实验中我们也发现,只把实验重点确定在习作批改方面,的确太狭窄,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同时,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计算机操作能力有限,在上机进行作文修改时,由于没能解决上机修改符号运用的问题,经常是费时、费力、效果差。为了避免作文实验走入死胡同,鉴于学校在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课题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研究变更情况:课题名称由《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研究》更改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研究》研究内容调整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模式的探索,加强多媒体作文教学和学生网络习作的指导。由于实验学生升级毕业的变动,重点实验学生也有所变动。但实验保持了不间断性。实验计划2006年4月完成。调整后的课题实验,使实验师生都感到得心应手,为实验工作开辟了更为宽泛的领域和实践的渠道,使《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研究》得以顺利实施。

二、研究条件的保证

(一)设备、资源:

学校图书室拥有数百册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书籍供课题组使用,每年学校都新购置有关教育科研理论的书籍。课题组拥有4台课题实验教师专用计算机、一个拥有20台计算机的电子备课室和两个微机教室以及教育宽带网,一千多套教学软件、教学素材库供师生使用。每学期要新购教育教学软件,研究资料充足。

(二)研究人员:

课题组负责人吴奋海校长,一直从事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对于本课题的实验给予最大的理论指导和物质支持。课题组成员中均是小学高级教师,肖方方是河南省学科带头人,曾长期参与“愉快教学”、“小学生学习方法研究”、“启发-探究式教学法”等焦作市重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梅素霞是省级骨干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徐净馨是省级教育教学专家,曾承担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张梅艳等三位实验教师均是焦作市骨干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较强的教科研能力。

(三)经费: 学校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课题全面的支持,按计划为课题研究提供课题研究成果现场会、课题实验公开课、录像课、座谈会、光盘资料等所有费用。

三、课题成果

学校课题组对实验过程和参加作文教学实验的学生、教师进行了具体、认真地考察,结果表明,研究实验已初见成效:

(一)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

(二)探索了多种多样的习作批改方式方法和作文教学评价途径。

(三)提高了广大学生的习作兴趣。

(四)习作批改小老师具有了一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评赏能力,小老师批改习作的正确率逐步提高,一些小老师还创造性地设计了富有个性、激励性的批语评语。

(五)学生自觉批改习作的习惯正在形成。

(六)习作批改实验使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批改工作量。在习作批改活动中,小老师批改一篇习作约为教师节省4分钟,全校班额平均87人,可为全体语文教师节约124.7小时。事实表明,作文实验正在逐步实现为教师减负,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中。

(七)促进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提高。教师通过实验,教育观念更新了,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了。2002年10月以来,教师的190多篇习作批改实验下水文、征文在省、市、区级大赛中获奖;实验教师中有60余人次在省、市、区级各类作文优质课以及作文论文评比中获奖。塔南路小学被市教育局命名为“作文实验基地”。

(八)创办了学校作文网站。

四、存在问题及措施

(一)从实验管理人员到实验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还不高,我校课题组将本着“边实践,边学习”的思路,加强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的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管理,实验各环节的管理工作不够科学、规范。

(二)参加实验的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活动经常会遇到一些较难克服的技术困难,对实验进一步深入有一定的影响。

(三)如果情况允许,实验有必要在深入开展,继续做实,做出更好的成效。

2005年8月

第二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育信息化,从而促进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乃至教育理论、教育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料可以采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呈现,使得教学内容多元化。信息技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信息、最灵活的方式和最佳的效果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直观性、趣味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听课、搜集资料、请教问题等,打破了时空的界限限制,使教育形式更加开发化。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决定学习的内容及顺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具有鲜明的自主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个人的习惯和技能,选择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等。这些教学形式和手段能根据教学内容,从文字、图表、动画、声音等多个角度去刺激学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同时,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个国家都把发展信息化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比如美国启动了“国家教育技术工程”,欧盟发布了“信息社会中的学习:欧洲教育创新行动规划”,新加坡推出了全国教育信息化计划,马来西亚启动了多媒体走廊计划,我们国家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工程、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等。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了信息技术了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有着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的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可以让学生自我调控、自主发展。

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这种大的发展背景下,在我校“十五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成功结题的基础上,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课题研究,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方位营造学校教育的数字化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

1、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各学科教师角色的转换,把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探索出现代先进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3、研究学校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师生创设条件,营造氛围,以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不断深入。

4、结合我校实际和已有特色,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与“心灵艺术教育”、“数字化校园”有机结合。

三、研究目标:

1、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我校创建市级名校、省级名校。

2、通过课题论证,制定课题方案,组织科学实施,初步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通过课题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获取、分析、利用和处理信息的综合实践能力。

4、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课改实验,形成有特色的学科年级班组,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学生普遍养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全新的学习习

惯,在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在全国有影响的报刊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

5、课题研究深入进行,出版相关专著,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涌现一批相关课题的研究型教师,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四、理论的指导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建立都需要有成熟的理论基础,符合一定的教育理念。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活动的开展,主要依据现代信息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

1、现代信息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信息获得的过程。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以信息形式存在,教师是唯一的信源,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辐射模式,这样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全方位地获得信息,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具有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质量高、交互性强等优点,优化传递信息的渠道,建立教师、媒体、学生三者间立体、交互的传递,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愉快合作、成功体验、和谐发展。

2、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它强调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提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老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应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获得的主体。从此理论来看,学习环境能有效地形成意义建构。而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特性,能促进意义建构。

3、现代认知心理学: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积极的知识探求者和信息加工者,同时,在人脑与计算机之间进行类比,把人脑看作为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人对外部或内部信息的加工过程。因此把人脑看作为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探讨人类是怎样获取信息,存储、操作和使用信息的。而“信息获得模式”正是从这点出发,把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视为信息获得、加工的过程,通过接收、存储、处理、检索、传送等环节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信息获得的能力。

五、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一)思路:

从现实存在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式,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二)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三)创新程度

本课题的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需要。

1、具有革新性,强调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革新。

2、具有系统性,要求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强调软件和硬件的整合,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产物,它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的简化形式,表述一种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容易被教师掌握,并能具体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同时,它是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可以帮助教师预见教学活动所预期的效果,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操作策略。从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彰显人文精神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特别是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各个领域运行和发展的模式,改变了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面对21世纪的挑战,教育必须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工具和手段,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本文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建构主义的理论,在网络环境下提出一种新的主体性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创新”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自主探究学习、基于情境的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过程

随着教育技术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应抛弃纯主观主义的认识论,提倡“主客观相统一”的认识论,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 体现相结合。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有效调控教学进程,把握教学目标,保证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 为之创设的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信息资源以及有组织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环境中,利用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策略,进行主动、积极的学习,使他 们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习动机得到有效激发,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自主—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是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为前提,以个人独立学习结合小组合作 学习为形式,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而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

1、该模式的实施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指导与监控阶段、重点讲授 阶段和组织评价阶段。

(1)、在实践研究中论述了“自主—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是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围绕“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为主线展开学习,是一种教师与网络、学生与 网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元互动、教与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依据不同研究阶段采用了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等不同研 究方法,其中行动研究是主要的研究方法。正近几年来,我校积极探索有效 的教研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了学校品质。

(2)、具体来说,就是学校采取“靠教研打基础、以科研为路标”的教育研究策略,鼓励 教师投入到教育教学的研究当中,并从研究问题发展到研究课题,不断提出新问题、研究新思路、制定新方法,直至出现新成果。现将我校教研中的具体做法“问题 式听课评课”、“专题式教研活动”、“说评式集体备课”、“驱动式课题研究”、“教师自主学习”、“教师互动反思”作简要阐述、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把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在课题研究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完全为数学学科的教学服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使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一种需求,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这样的整合模式正好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任务驱动式是其基本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

2、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1)借助网络这个虚拟平台, 学生与老师之间和同学之间进行顺畅坦诚的交流。在网上参与交流学习体会,可以使平时比较内向不敢发言,表现欲较低的同学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地看法,通过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然的学习环境。

(2)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举例讲解后,设立一个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创作。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引导学生自行创作,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的创作性思维活动。

(3)分组合作,把全班分几个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布置一些较平时难的作业,让每个小组内部成员间配合完成。每个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不一样,使学生在上机学习时能互相带动,互帮互学。各个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调分工,有的负责上网收集资料,有的文本输入,有的负责图片处理等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4)把学生完成的比较出色的各类作品在网上向其他同学展示,利用学生的自豪心理,培养学生对该教育课程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比较其他同学优秀的作品,从同学中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方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积极构建多向互动的学习活动流程。(1)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教学的需要,选择有关课件,或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自行编制课件,并在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学过程和组织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安排。

(2)教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包括学习方法指导。

(3)教师通过媒体授课或指引学生利用媒体学习,师生与媒体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多向互动。学生通过网络自学,自创,教师巡回辅导,因材施教;必要时,教师面向学生群体进行指导,把教师的讲授和学生个别自学结合起来,把个别指导与群体指导结合起来。可以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讨论,还可以进行形成性练习和自测自评,开展反馈——矫正活动。

(4)归纳,总结,并提出课外自学要求。

二、研究效果

1、通过研究,教育观念得到转变,一是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成了学习的方式,发挥了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

2、通过研究,初步建构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得到不断提高;新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不断养成。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会了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等。

4、在玩游戏中上好信息技术课。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游戏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乐趣,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游戏走进了许多孩子的课余生活,得到了很多孩子的青睐。在当今社会下,也只有兴趣才是促使学生持久学习的动力。因此,我们应让电脑课的学习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能够“寓学习于游戏”,从游戏中开始,把电脑操作的技能训练寓于游戏当中,使小学生从电脑游戏中熟悉电脑键盘操作,掌握各种操作技能,真正使电脑成为小学生的良师益友。

5、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以课题教学为主线的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培育与养成。

第四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与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与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商德群

摘要: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将信息技术溶入学科教学,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以及信息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怎样进行新型教学模式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怎样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本文作了一定深度的探讨。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对教学过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影响了教师的教,又影响了学生的学。

使学生学会搜集信息、获取信息、整理信息、输出信息是今天教育的基本目标,信息意识的培养,是教育赋予我们新的任务,将信息技术溶入学科教学,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正是这一教学目标的体现,当然,也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作文教学中的材料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中常见的形式,这种形式,以前通常用于对学生的训练:给学生提供一个话题、一种情境,使学生在各种素材中,理清思路,学会切题、审题,从而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但这种训练往往受到“材料”的制约,一段文字,几幅图画,难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作文教学引进了信息技术后,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问题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怎样进行新型教学模式的作文教学? 问题二,作文教学怎样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教材”的改变

1、多媒体化。

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数据、图形、语言、声音、图像等信息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使学生得到更完美更直观的综合信息。多媒体的实质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通道,多种信息通道的配合使用对于信息传播效果的改善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这种形式,可以加快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的速度,又可以加深所学内容的印象。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把握事物的手段,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感性化。

2、网络化。

平民化、自由化、便利快捷的各种局域网组成的广域网的因特网形成了一个与现实物理空间相对应的信息交流空间,实现了资源共享,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与传播信息的手段,学生的知识来自交流并从交流中产生智慧,网络化扩展了学生的认知交流领域。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的用到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训练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教育模式”的改变

1、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

通常文本中的知识与信息只能按线性结构来排列,阅读与检索的速度、效率都受到制约,而超文本的结构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链接和组合以及检索方法。而这种学习方法,对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

2、从单纯阅读文字到多媒体应用软件。

传统的阅读材料是文字媒体,多媒体软件的使用使我们从文字扩展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乃至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提高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程度,从而提高了效益。

3、检索式的资料查询。

传统的检索常常是十分累人和麻烦的事,而超文本和数据库的技术使检索成为轻松和便捷,只要用键盘简简单单打几个字符,在很短的时间内你想要的资料马上就出现在你的眼前。

4、个性化的不同层次的个体教育。

人出生后就生活在不同的各种各样的环境里,所以学生的个性也是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而创造性正是个性的核心,树立尊重个人、发展个性、培养自我责任意识是发展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良好通道。计算机网络教育为个体学习,满足不同个体的兴趣和需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与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案例

99年我们开始了这个课题的研究与实施,设计的课件既用于教师的教又用于学生的学;在准备的材料中有文字、图像、图形、声音和各种视频材料,最先的设计是单机版,只能用于多媒体教室使用,这种形式,仍是教师为主体,学生的个体作用不能体现,后来把课件改成基于Web的形式,将课件放在校园网的服务器上,教师和学生在网络教室里进行授课,这样一来,无论是学生思维的开发,还是教学训练的效果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1、文本的图形化。

有一个材料:

这条小鱼在乎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许多小鱼被暴风雨卷上岸来,回不了大海,等待它们的将是悲惨的结局。一个小男孩在不停地捡起水洼里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一个散步的男人忍不住劝道:“孩子,有几千条呢,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那你为什么还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回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为了增加材料的“张力”,我们将材料作了设计:一条小鱼,张着嘴,在水洼里正渴望什么„„彩色的图片显然要比单色的文字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展示材料的同时,我们还加了朗读。

显然,这幅带配音的彩色图片,要比一段文字更容易“打动”学生。同样还有一个材料,我们也作了设计:配音彩色图片。

地球的南极环境恶劣,不宜居住,然而最新研究发现,月球的南极则可能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那里阳光充足,且温度相对稳定,并发现了水和冰。自从1996

年科学家宣布有证据显示月球有水后,人类大大加快了移民月宫的步伐,有科学家大胆预言,人类最快可在15年内移民月球。

2、材料的图形化。

文字是我们交流信息的主要工具,但它的信息量没有其他媒体大。在材料上,用一些图形、图像代替文字材料,在图形图像上含有的信息量大,有的可以加文字,有的什么也不要加,有的配上音响效果,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编造故事、抒发情怀,同一幅图片,全班50个学生可能讲出50个动人的故事,这样的作文训练,使学生思维训练的空间大大增加了。精选了好的主题,同时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培养学生各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情感。

3、视频的使用。

虽然图像也能提供“情境”,但动画、视频素材,有着其他媒体所没有的优势:它对视觉的冲击,它的震憾力,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触景生情,从而使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有资料表明:人们的学习,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是通过视觉,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量占总信息量的94%。另外,根据对记忆率的研究:学习时同时使用多种感官,能明显地提高学习效益和增进记忆。计算机技术可以提供这样一种环境: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各个感官的功能,如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可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旁白、示范朗读、背景音乐和各种声响音效可以刺激听觉;而交互式操作则更是发挥了人的眼、耳、手等多种器官的协同作用。

4、网络的应用。

基于Web页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使教师和学生走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校园网扮演和诠释了一个划时代的伟大的角色。超文本结构是Web页中常用的普通技术,所谓超文本(Hypertext)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如果所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等其它媒体信息,那就成为一个超媒体系统,换句话说,超媒体就是多媒体加超文本。

事实上目前的绝大多数多媒体系统都是采用超文本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与管理。它将信息分成许多节点,节点之间用链进行网状连接,它可以在每个节点处提供多个不同的选择,易于实现“学习者控制”的个体学习的教学策略:鼓励以学生为中心,将流程的控制权交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任务需求和学习习惯来选择和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根据教师提供的研制的教学材料,学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索性学习,可以探索不同的问题,以不同的速度学习,使用各种材料,参加各种活动;学生可以使用由Web技术提供的超文本、论坛、聊天室、BBS、电子邮件、搜索等各种方法收集信息、交流信息、检索信息、整理信息、发布信息。这样一来,原来普普通通的一堂作文训练课,已变成了思想、品德、行为、情感、信息素养、作文训练的综合课,其收益,远不是一堂普通作文课所能比拟的。

同时,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使学生的个体的分层次教学成为了可能。个性化的学习,有利于对学生个性的培育、健康情感的养成、自信心的树立,使教学的诸多情感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师运用计算机在进行学习的学生中“巡视”,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了解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习需求,记录学生如何在新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跟踪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以反映学生的思考过程和策略,能够获得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关信息,支持连续性评价,给每个学生建立“档案”。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与教学模式的探讨

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建立起基于现代教学理论的现代教学观,要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把计算机技术真正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否则,只能是把一言堂的“口灌”变成“电灌”,仅仅是把新技术强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在形式上是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根子上仍是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十分清楚: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什么?信息技术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学生如何进行合作性学习?怎样建立“团队合作精神”?信息技术与教材之间有何种关系?在这样的新型

教学模式下,学生应掌握什么知识、方法和技能?这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在教学中自己的“地位”十分重要。目前,建构主义理论、单元教学计划方法是教师们应该了解和使用的教学理念之一。

其次,研制、建立教学信息资源库。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十分耗时费力,其中有教学素材的数字化、教学素材的研制、教学软件的制作、带有学科特色的教学软件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靠学科教师自己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教师不但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学会使用多种软件,也要进行“团队合作”,要有信息素养。

再其次,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会网络和因特网的使用,“玩转”网络,在这方面,往往学生会走在教师前面,学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方法,相对而言,教师反而有些“保守”,多一些抵触新事物的“惯性”。

创设情境、协商会话、团队协作、信息提供、单元教学、学生中心是新教学模式的基本条件,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及因特网的使用为我们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教师不可能掌握各个技术环节和完全掌握与某个主题有关的“全部”内容,他们需要的是知道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那些有意义的学习的过程,关联各种资源,如何组成协作小组,制定单元学习计划以及如何提供给学生搜索与分析信息的工具,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中心,而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一个旁观者,一个合作者,一个领航员和一个陪练。

教育技术变了,教育方法也随之改变。教育方法是由教育观念支配的,我们要使学生改变传统的注重接受知识的倾向,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文化;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主动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使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应用多媒体教学,应用网络教学、应用因特网资源已成为当前教学的主流,我们在使用最新技术的同时,更要注意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注重人文关怀,在关爱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培育,健康向上的情感的养成以及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培育,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以适应快速发展中的信息技术社会。

2003年6月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吉庆 《信息素养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1

2、陈长顺 《多媒体CAI课件制作教程》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9

3、江苏省电化教育馆 《信息技术与教育》 苏州大学出版 2001.2

4、上海教委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专家组 《英特尔未来教育》中文4.0版 2001.4

5、何克抗 《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及发展趋势》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sdq

第五篇: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如何根据网络技术发展的实际,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适应信息化教育发展趋势,已是摆在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教学理念需更新

计算机是一门前沿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发展更新快。作为小学教师更应响应时代潮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理念,更新观念,做现代教师,树现代意识,在计算机网络条件下,进一步转变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评价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由此可得,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学习生活中问题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小学教师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知识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的,才能围绕这 个目的去进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进行教学设计以及确保教学评价的实施。

二、教学方法需调整

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采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讲练结合”、“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揭示学习目的,以教与学结合、演示与实习相结合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能力,以师生互动、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协作加深理解取长补短,以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知识面增加深度。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每节的教学内容都能给学生操作的机会,能当堂巩固学习成果。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索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三、教学模式需优化

在网络现有的发展水平上,已经实现且可操作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将会有如下几种:讲练式教学模式、个别化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协作教学式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

讲练式教学模式:以内容讲授为中心,学生练习为辅,或边讲边练同步进行,是大多教师常用的一种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演示完成后,布置学生练习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揭示总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任务是学科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 展开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式特点:巩固技能—讲授新课—完成任务—再讲新课堂—再完成任务—掌握技能。

协作学习模式:主导思想是互教互学,合作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研究能力和合作品质有重要的价值。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协作方式有三种:竞赛、协同和互教互学。在竞赛方式下,教师通过网络组织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展开竞赛。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能够很容易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为完成任务,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全神贯注,使学习效果比较显著。在协同方式下,学生为完成某个共同的学习任务而组成特定的小组,通过利用E-mail或者BBS方式不断进行针对特定任务的讨论。在互教互学方式下,每个小组中都有学习的积极分子作为学习辅导员。在学生对照任务按照操作实习题学习时,让这些小组辅导员发挥作用,协作学习,帮助动作慢的,理解能力弱的同学,对有的羞于问老师学生来说,来自同学的帮助比老师的讲解要感到自然,这样,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掌握学习内容,都会有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学生可以通过与一起学习的同学交流问题,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彼此之间互教互学,使得在传统教学中学习伙伴的作用在网络教 学中得以延续。

模式特点:明确任务和学习目标—协作成员设计—进行作业—总结性评价。协作学习的策略有:学生小组分工、小组游戏竞赛法、切块拼接、共学式、小组调查等。发现式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是根据杜威的“从做中学”的理论,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易获取性,通过利用教师或其它机构提供的有关资料,学生用一段时间收集资料、分析与总结,得出一定的结论。在完成双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一些不易理解或操作困难的问题,如:在Word制表中移动表格;在Excel中输入函数时格式; PowerPoint中超级连接选中文本框和选中文字的区别……等等,这些在教师看来不是问题,而由学生提出来往往具有代表性,将学生的这些反馈集中起来答疑解惑,巩固学习效果。

模式特点:呈现教材—自主探究—发现关系—内化。个别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自学加辅导。个别化教学模式主要是运用编制的基于网络的CAI课件进行的,对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其基本教学过程为:计算机呈示与提问 ¾ 学生应答 ¾ 计算机判别应答并提供反馈。在个别化教学模式中,主要是借助网络在资源与交互上提供的支持,使学生获得及时、充分的个别辅导。基于网络的个别化辅导既具有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更具有超越单机 辅导的长处。但由于受CAI课件的限制及学生计算机使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很难推广,而现有的软件局限性又较多,因此可尝试在选修课教学中,进行小范围的试点,当课件使用比较成熟时再做推广应用。

模式特点:课件准备—自主学习—计算机提问—学生应答—交互反馈。

讨论式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学采用启发式,注重对问题的讨论。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式教学模式中,常常采用BBS、聊天室或E-mail进行有关特定问题的讨论和解答。结合“帮助”,分组讨论各种不同的方法。在取得基本成功后,提出新的问题,有无其它的方法?如:用Word2000编辑文档,提出除用菜单编辑外,怎样用工具按钮?怎样用快捷菜单?让学生用程序中的“帮助”探索操作的多样化,最后再集中讨论,取长补短。既提高了学习能力,又训练了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模式特点:准备教材—布置讨论—组织讨论—讨论总结。

这些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更具有优越性,在网络教学中,教与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师生关系更容易体现直接、平等、合作关系;学生的知识不仅仅来源于老师 所讲授的知识,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进行自我构建;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控制台中断学生操作,将教学内容实时传递给每个学生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问题可向老师电子举手或通过耳麦请教老师,教师可跟不同的学生交流,一对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新型的点对面、点对点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地位作用都发生了变化,不但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中完成学习任务,真真正正成为驾驭知识的主人。

鉴于网络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作为教师应很好地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要研究学生。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层次,要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特点及规律。对于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熟悉过程,让学生的行动跟随课堂节奏。

二要研究教材。研究教材,根据网络环境下的实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要研究如何突破课程中的重难点,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网络化的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因此,如何制作符合网络环境下优秀的教学课件是网络环境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三要提升自身的能力。不管是哪种教学模式,教师都要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同时要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信息技术的教学,才能优化教学过程,为教学工作服务。

四要注意到网络文明建设。网络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虚拟空间,开放性、全球性是一大显著特点,它会给网络环境下教学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学生上课时随意性很大,学生不可控制因素太多,不能正确对待网上垃圾信息,以致导致迷恋上网聊天、游戏、交友,分散学习精力。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网络道德建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减少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

下载《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