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柏拉图论自由与法的关系
龚辉
***7 柏拉图论自由与法的关系
引言
正义、平等、自由、法治这些价值观念现在几乎都被视为当代文明的一个标准,而且我们也希望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要实现这样的一个社会的构想,需要有一整套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但是在我们这样做时,我们好好的研究我们对于“法”的理解、对于法律应该追求的价值,这样是有莫大的作用的。
自由和法律的关系问题绝对是法律应该关心的一个中心问题。许多人认为,法律与自由之间是矛盾的,如果崇尚法治,那么将有可能损害到自由。不过也有人认为,法律实际上是为了保护大多数人的绝大部分自由而存在的,离开了法律,自由也得不到真正的实现。那么法律与自由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罗素曾说过:“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只是为柏拉图作注脚。”柏拉图在西方思想史和哲学史上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的。在他的著作中对于法律和自由的关系是有相当的论述的,研究他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这样的一个问题鄙视大有裨益的。
法律观
柏拉图的法律思想主要集中他的《法律篇》中,他这篇文章主要是从理论上讨论各种法学问题,也就是说是从法理学的高度来论述他对于法律的看法的。《法律篇 》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失败的结局、战后雅典政局**和苏格拉底的被处死、三次西西里之行的失败及希腊城邦的危机、城邦林立和城邦政治制度的多样性、柏拉图前辈重视政体和法律研究的传统等。
柏拉图认为法律是随着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随着小家族结合成为一个大的共同体后,需要互相协调,制定出体现共同要求的法律来。于是各个小家族便推选出自己的代表参加制定法律的工作,这些人被称作立法者。柏拉图则认为,“我们的法律必须把一切不断地仅仅引向一个目的”,“这唯一的目的就是把称为美德(善)的东西叫作正义。”换言之立法的目的就是实现美德或以善为目标,达到正义,这是贯穿整个《法律篇》的基本精神。那么,何为美德,柏拉图认为是节制或自制,因为节制是理智与欲望的和谐,是社会和平与和谐的基础,斯巴达那样的崇尚武力和勇敢、缺乏节制和以战争为主的国家,是不会有和平和和谐的。因此,法治的前提条件是人人自觉守法。自觉守法就是自制,自制就是美德,是教育的结果,而不是强制或暴力。法律的首要作用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节制美德和自觉守法的合格公民。至于法律的本质和地位。在柏拉图看来,法律绝不是只代表强者的利益,而
龚辉
***7 是一种理性,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统治者只是法律的奴仆。
自由观
在柏拉图那里,自由概念的原始含义是“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概念是柏拉图分析自由问题的起点。在古希腊城邦里的人们享有最广泛的选择权,就“如同到一个市场上去选购自己喜欢的东西一样”。随心所欲”的自由概念表现为自由选择,即在没有外界的约束和压力的情况下选择自己心中所欲求的一切事物、行为,其中包括自主的意愿、自主的判断和自主的选择。这就必然意味着不同的人将做出不同的选择,各色各样的人有各色各样的选择,其间的差异性来自于个体间不同的欲求。人的生存被他们的爱好和欲望所驱使,根据不同的观念和心理结构,选择的结果也不同。这种“欲望——选择”模式还不是柏拉图所说的自由,我们要规范“欲望”本身的内涵以及欲求和选择之间的关系。
关于欲望,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有两种欲望种是为身体谋求食物的欲望,另一种是为我们的这个神圣部分谋求智慧的欲望”。柏拉图曾把欲望分为“必要的”欲望和“不必要”欲望。前者是指那些不可避免的、其满足对我们是有益的、满足我们本性所需要的欲望。后者是指那些超过了必要欲望的需求的、可以抛弃的、对身体有害的或者对心灵达到智慧及节制有妨碍的欲望。只有抛弃不必要的欲望才能保持灵魂稳定、有序的运动。因此,柏拉图的“随心所欲”,是对欲望有深层次规定的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中的“想做什么”是有范围的,这个范围必然要符合灵魂的原则真正的自由是以灵魂的有序为前提的,理性的灵魂作为欲求和选择的主体,这样一种充满主动性的生存状态才是自由的。这种主动性表现为在值得选择且可选择的范围内,人们依据自己任意的意愿行事。这里意愿的任意性的背后有着发自理性部分的意志并伴随着整个灵魂的有序运动。雅典人的自由概念对两种欲望的选择不加区分,他们所享有的不过是一种虚幻的自由。
与自由相对的是不自由,柏拉图的“不自由”观点可以使我们更加的明白他的自由的含义。不自由”描述的是自由的反面,不自由分成两种,一种不自由的产生是外界的影响,因外力的作用从想到做的链条被截断;另一种不自由是因为人灵魂的质料部分产生出恶性,他想要实现的欲望超出了柏拉图所规定的“必要的欲望”的范畴。实际上,如果一个人只看重他的身体性的欲望的满足而不重视对灵魂的理智部分的应用,他的全部思想必定是属有生灭的,为了满足他对身体性欲望的追求,他必定是完全可朽的,因为他太过重视他的有生灭的部分,他在本性上已经被非理智所占有而失去了全部的自由。
自由概念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并不意味着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一个人将“想做”
龚辉
***7 实现为“做”,必须是因为这“想做”符合了他灵魂的本性,只有这样,他的天赋中才会具有把“想做”实现为“做”的能力。所以,即使一个人产生了与他的位置不合的欲望,他是没有真正的力量去实现它的;即使实现了,他也并不因此被认为是自由的。这也是柏拉图看不起平民政治的自由和僭主的自由的根本原因。
身体性的自由和爱智的自由一样都是人天然所具有的内在于本质之中的本性。不同的是,身体性的自由的实现更多的受制于现实的外部原因;爱智的自由的实现就其自由形式的本性而言并不依赖个体所生活的世俗环境。本质上爱智的自由属于一种自足自为的自由形式所以,真正的最自由的形式应该是摒除了约束自由实现的任意一种外部因素的那种以自身作为实现自由的条件和手段的自由形式,也就是单纯的爱智的自由形式。
怎么去实践他的自由的观点呢,柏拉图提供了自己的思考思路:1.培养健康的身体和有序运动的灵魂:2.认识你自己、关心你自己。用正确的教养或教育帮助人们培养健康的心灵是城邦的责任,统治者根据每个人灵魂中的天赋来确定他们的社会阶层,进而开展对他们来说最适合的教育;3.实践做好事能养成美德。在柏拉图的理想城邦里有四种美德:正义、勇敢、节制和智慧。4.理智的判断。对于“好事”的规范,我们只能从世俗的维度去考察。在城邦里,所谓的“好事”是指对城邦能保存有助益的事情,那么这就回到公民在城邦里各自做适应于他天赋的事情。使城邦里所有的人各司其职、各行其是是保存和发展城邦最好的方式,那么按照这个原则生活的人就必然是在实践做好事的人
法律与自由的关系及评价
柏拉图的思想的核心是建立一个“理想国”,他所有的思想只是为了从各个角度去论证或者论述这一观点。《法律篇》的写作现实意义就是希望能向这种理想国家或理念国家看齐,求其近似。柏拉图关于自由的讨论是针对雅典民主制下的自由观念而发的。从本质上看来,柏拉图是想建立一个符合自由和法律观念的理想国——他讨论这两者的关系的初衷和落脚点就是一致的了。在法律和自由的观念上,柏拉图十分强调对于城邦公民教育的重大意义,这可以说他理论的一大特色,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节制美德和自觉守法的合格公民,通过教育来使得一个人懂得自己灵魂的本来的秩序,通过这种方式,柏拉图来达到自己理论的实际效用,可以说两者的方式是一样的。可是我们发现,在这里很明显有一种等级观念蕴含在其中——这种观念是《理想国》哲学王的投射——每个人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可僭越。这种观点是他那个时代的贵族政治的产物,现在我们在人人平等的观念下是有摒弃的。再者在对待理性上,两者是毫无疑问的推崇理性的。不论是“法律绝不是只代表强者的利益,而是一
龚辉
***7 种理性”,还是“理智的判断”、“认识你自己”都是归结于最高的理性,可以说对于理性的推崇是无以复加的。最后对于美德看法,在柏拉图在他的思想中有四美德之说。在自由中、在法律中他重新强调了“美德”的重要性。城邦的最后总是要归结到对于“善”的追求中,也就是追求正义。
由于他的所有的观点都是论证和阐释“理想国”,因此他的“法律”和“自由”是没有冲突的,或者说根本就不可能有冲突的。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看来,柏拉图过度的强调了理论理性,而忽视了实践理性。因此说来他的有点“悬在天上”的感觉。这主要是他生活的时代决定的:重思辨以及雅典民主政治的流弊。是他想要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
但是柏拉图的关注点始终是在“人本身”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也就是他主要考虑的是怎样才能是人过上一种“好”的生活而努力。人的理性、人的德行、人的教育,这些体现的是“为人”的价值。在自由中,在法律里柏拉图试图找到人的根据和可以的依靠,这种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尽管不是那么的完美。
参考文献:
1.季曦:论柏拉图式的自由观,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2-05-30 2.陈鹏飞:城邦、理性、法治——柏拉图法律思想解读,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4-04-01 3.韩笑: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自由观论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5 4.杨芳: 柏拉图《法律篇》的法学思想,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15 5.夏亮亮:浅析政治哲学视角下法律与自由的关系,法制与社会,2008-08-05
第二篇:品质管理——柏拉图法
品质管理工具之柏拉图(排列图)
概述
什么是柏拉图(排列图)?
根据所搜集之数据,按不良原因、不良状况、不良发生位置等不同区分标准,以寻求占最大比率之原因,状况或位置的一种图形。柏拉图又叫排列图。它是将质量改进项目从最重要到最次要顺序排列而采用 的一种图表。柏拉图由一个横坐标、两个纵坐标、几个按高低顺序(“其他”项例外)排 列的矩形和一条累计百分比折线组成。
柏拉图(排列图)格式
柏拉图的主要用途
(1)按重要顺序显示出每个质量改进项目对整个质量问题的作用;(2)识别进行质量改进的机会。
(即识别对质量问题最有影响的因素,并加以确认)
作图步骤
1)选择要进行质量分析的项目;
2)选择用来进行质量分析的度量单位,如出现的次数(频数、件数)、成本、金额或其他; 3)选择进行质量分析的数据的时间间隔; 4)画横坐标; 5)画纵坐标;
6)在每个项目上画长方形,它的高度表示该项目度量单位的量值,显示出每个项目的影响大小; 7)由左到右累加每个项目的量值(以%表示),并画出累计频率曲线(帕累托曲线),用来表示各个项目的累计影响;
8)利用柏拉图确定对质量改进最为重要的项目(关键的少数项目)。
注意事项
1)一般来说,关键的少数项目应是本QC小组有能力解决的最突出的一个,否则就失去找主要矛盾的意义,要考虑重新进行项目的分类;
2)纵坐标可以用“件数”或“金额”等来表示,原则是以更好地找到“主要项目”为准;
3)不太重要的项目很多时,横轴会变得很长,通常都把这些列入“其他”栏内,因此“其他”栏总在最后;
4)确定了主要因素,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后,为了检查“措施效果”,还要重新画出排列图。
应用实例
某公司QC小组在2001年对其电子产品的用户反馈单进行了统计,整理后的资料,如下:
从图中可看出,该公司产品的“插头焊接缺陷”应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对象,应对它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以上是对品质管理工具之一的柏拉图的介绍,其中柏拉图遵循二八原则,即: 1、80%的问题由20%的原因引起; 2、80%的索赔发生在20%的生产线上; 3、80%的销售额由20%的产品带来; 4、80%的品质成本由20%的品质问题造成; 5、80%的品质问题由20%的人员引起
做品质管理的工具除了柏拉图外,还有控制图、因果图等工具,其中企业在做品质管理时离不开SPC品质管理软件(SPC免费下载),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译为统计制程管制,是指“在制程中去收集数据,并将所收集的数据加以统计分析,从分析中发现制程的异常,再通过问题的分析来挖掘异常的原因,并针对该原因采取适当有效的对策,使制程恢复正常状态,再透过制程能力的调查分析与标准化,不断提升制程能力的一种维护与改善的手法”。总的来说SPC是品质分析软件。
第三篇:论柏拉图学习就是回忆论
论柏拉图学习就是回忆论
希腊的教育家柏拉图认为:“灵魂生来是不朽的,并且会多次降生他,它见到过这个世界及下界存在的一切事物,所以具有万物的知识,毫不奇怪,它当然能回忆起以前所知道的关于德行及其他事物的一切,也就没有理由认为我们不能通过回忆某一件事——这一活动一般叫学习——发现其他的一切。只要我们有勇气,并不断地研究。”他也由此得出“学习即回忆”的结论。
这一提法受毕达哥拉斯灵魂不死思想的影响,相信轮回说和灵魂转世说,同时源于他对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的划分。他认为从感性的个别实例中即现象世界中不能获得知识,只有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认识共相,才能达到对真理的把握。强调理性认识,追求共相、本质。他把思维、共相看成与外界无关的,存在于人的灵魂内部。他说人出生已经获得一切事物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这些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务,才能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认识只不过是回忆”,“一切研究、一切学习,只不过是回忆罢了”。学习并不是从外部获得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回忆是对苏格拉底“一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开启了“内化说”,与洛克的“白板说”相对立。按照现在的主流观点,柏拉图的这一知识论带有过强的唯心主义色彩,同时过多的关注内心会使人逐渐与外界隔离,拘泥于已有的知识而无法在实践中获取新的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柏拉图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柏拉图是一个政治家,至少是一个政治路线规划师,他毕生的愿望就是他的理想国,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他所有的思想理念、教育手段都是围绕着理想国的实现而提出的。要理解他学习回忆论的本质,我们还是得从理想国的大方向上考虑。
柏拉图是谁,是贵族,甚至是王族。他的出身决定了他的思想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训练人的心灵,剔除物欲、情欲等欲望的困惑,排除心灵的低劣部分对于认识真理的干扰,使心灵不断纯化,从而发展理性,培养情感,节制欲望,主持正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以理性驾驭情感、控制欲望的人,使全国公民以理性处世,以公道行事,从而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相互协调,为国尽忠。柏拉图在其《法律篇》中通过克拉尼阿斯、麦琪罗斯和爱(一个不知姓名的雅典人)等人的问答式的对话向我们传达了他对教育目的的基本看法:“爱:我们现在得出第三个推断或第四个推断:教育是约束和指导青少年,培养他们正当的理智,这种理智是由法律固定了的,而且是年高德劭的人经验过,认为确实正当的。要使儿童的心灵不因习惯而使其喜乐忧戚与法律或守法者九牾,而使顺从法律并与老前辈共感受。我说,为了产生这样的影响,于是创制乐歌,它的效力有如神力,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所说的和谐。”以上可以看出,柏拉图并不是要人们如中国禅宗一般打禅面壁,埋头修行,他所提倡的是维持这一个旧的社会秩序,一个由贵族主导的道德体系:平民顺从贵族的统治,贵族中德才兼备者(哲学王)则应该以德治民。
柏拉图是奴隶主统治集团中的一员,他是邦国的维护者和设计者。在他眼里,教育只不过是实现阶级统治和控制民众的有效工具。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思想无不渗透着为理想国服务的价值取向。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国家教育观和等级教育观。譬如“还有,我们的年轻人要不要自我克制的美德?当然要,对于民众来说,最主要的自我克制不就是服从统治者。而对统治者来说,最主要的自我克制就是控制身体的欲望和饮食快乐吗?我也这样想。” 从这段文字中可见,柏拉图在这里把服从统治者看作民众应具备的自我克制的美德。而统治者只要控制身体的欲望和饮食快乐就达到了最主要的自我克制这一美德。其中的双重标准和等级思想溢于言表。为了达到使民众具备善或美德的要求,柏拉图为统治者精心设计了一套驯化民众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从而,也不可避免地使其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打上了鲜明的阶级烙印。当然,这也是柏拉图教育思想所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所致。
那我们应该否定柏拉图的认识论吗?我觉得大可不必。孔子也做过类似的事(复兴周礼),但谁也没法否认孔子教育思想对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从思想上来说,柏拉图的认识论至少有4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肯定学习的必要性。教育在希腊的语言中,意思是引出,也就是引出一个人来,这一引出的过程就是新人的诞生。在苏格拉底那里,辩证的方法之一就是精神接生术。所谓精神接生术就是在讨论知识和伦理道德问题时,通过双方一问一答,揭露矛盾,逐渐认识真理。本来每个青年人灵魂中都蕴藏有真理,只是受尘世生活的影响才蒙蔽了。现在要通过对话助真理出世。按照黑格尔的说法,这方法是帮助已经包藏于每一个人的意识中出世。不过,在苏格拉底那里,还没有讲清楚为什么每一个人的意识中包含众理。柏拉图填补了这一缺陷。他认为人的灵魂在“相”的世界里就已认识众理,包括最高的真理:善。所以,我们可通过启发的办法,在学习过程中回忆那些“相”的知识,具体的感性事物只不过是刺激物罢了。从某种意义上,柏拉图是肯定了教育对一个人积极的引导作用。
2.重视启发式教育。柏拉图主张对儿童从小进行讲故事和音乐教育,但歌词、曲调、故事的内容要经过检查。还要对儿童进行体育训练,培养儿童吃苦、耐劳和勇敢的品质。他认为儿童的早期教育,可以使他从小养成好的习惯,这会成为儿童的第二天性,不会轻易改变。他还主张在早期教育中,“寓学习于游戏”,使学习符合儿童特点,但要注意游戏内容的选择。在儿童早期教育中,他十分重视理性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认为教育使理性在人的灵魂中起主导作用,将欲望控制在适当范围内,使人成为一个正义的人。3.确定了教育的目的。尽管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从其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教育当作改造人性、维护城邦统一的最好办法,有其阶级的局限性,但客观上起到了保国安民的积极作用。因而,柏拉图揭示了教育的目的,即为社会培养有才能和品德高尚的人,促进社会的进步,巩固城邦(国家)的统治。
4.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方式。类似于孔子的举一反三,因材施教思想,柏拉图不主张像智者派那样,把一些现成的知识、道德一字不变地传授给学生,而主张把青年学生先天有的、潜在的知识、美德诱发出来,或者说引导出来。理想国中他是这么批判智者学派的灌输式教学的:“如果在这一点上面我是正确的话,那么一些教育学家就肯定是错误的,因为他们认为知识能被植入一个本来没有知识的灵魂中去,就象把视力植入失明的眼睛中一样。”
审计1102 范晟
2104110240
第四篇:论自由与繁荣
试论个体自由与社会繁荣的关系
09计四张志远20091003993
摘要:自由主义认为,一个和平有序的社会最能使人人受益,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个人与社会间达到一种如鱼得水的平衡,个人自由与公共秩序缺一不可。个人的才华应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挥,而得益于每个成员的贡献,社会也能在和谐中发展。个人不应危害社会去谋取私利,社会发展也不应无谓地牺牲个人。
自由主义是理性主义的,相信人性自利,但仍能负起责任,相信人的理性使他有权利有能力去享受自由。自由主义是普世主义的,因为天赋权利属于人人所有,每个人在自然权和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自由主义是进步主义的,因为它对人类抱有乐观的态度,相信社会的进步,主张通过和平改良而非暴力手段来改进社会。
关键词
自由主义 理性主义 个人自由 公共秩序
引言
自由主义是近现代现象,始于17世纪,正好和从殖民开始的美国历史共生,两者的发展也基本上是同步的。
随着1630年大批清教徒开始移民马萨诸塞,从英国兴起的自由主义从此移植到了大洋彼岸——北美大陆。从殖民时代开始的美国历史进程中,早起的清教无意中为自由主义,为现代民主做出来贡献。当清教徒中的宗教成分被逐渐淡化、演进成一种世俗的人文主义思想后,其中的自由主义基因便凸显发展,成为近代的自由主义。
个体自由与发展
清教徒虽然不是个人主义者,但他们关于个人的意识中却包含了个人主义的萌芽。早期基督教本身就包含着社会底层追求平等的意识,所有的人无论其社会地位高低,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罪人。而在马萨诸塞,不宽容是以20世纪的西方标准来衡量的,事实上,在17世纪的地球上,他们的不宽容绝非例外,更不是最残酷的,至少他们还允许异议分子当众为自己辩解。安·哈钦森和罗杰·威廉斯都是经过辩论后被宣判有罪、逐出殖民地的。尊重个人的意识为清教徒发扬独立、自主、自发,以及实验、创业等精神创造了外部氛围。
哈茨曾经总结说,美国人的基本价值是中产阶级自由主义的,他们从未认真考虑过任何别的主义,这表现在美国工人农民身上那种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美国的阶级不是终身制,如林肯所言,他们开始给人打工,勤奋节俭,等到条件改善便自己当创业者,雇佣别人。欧洲式的阶级对抗在美国这个社会升迁很普遍的国家里缺乏号召力,美国的小资产阶级涵盖了自耕农和无产阶级,他们的阶级意识差,信奉私产,以个人奋斗代替欧式阶级奋斗。
法治保护
《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是美国立国之本,而它正是一篇自由主义的宣言。其中有五条基本原则:1)人生而平等;
2)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渡的权利;
3)这些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4)为保障这些权利,人们建立政府,政府的正当权力来自被治者的同意;
5)当任何形式的政府破坏了这些目的,人民有权,也有责任改变或推翻它,以便按照以上原则重新组建政府。
如果说观点各异的美国人还有共识的话,那就是这几条基本原则,它们完全是世俗自由主义的姿态。宣言里面,杰斐逊明显反对的是封建等级观念,反对君主绝对权力。《独立宣言》是美国人将信条变为行动的宣言,宣言为独立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独立战争又将它们变成现实,这是欧洲理论在美国开花结的果。在欧洲,这些理论往往只能停留在书本上,而美国人却实现了它们。众所周知,一种理论从思想变成现实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而且需要随时修正理论使之与现实相符。《独立宣言》的发表表明,北美各殖民地人民已经在自由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团结成一个民族,并决心为实现这些原则而殊死奋战。
罗斯福新政:现代自由主义的开局
美国自由主义由古典到现代的分界线可以明确无误地划在胡佛和富兰克林·德·罗斯福两个总统之间,胡佛是最后一个固守所谓放任自由主义的总统,而罗斯福是第一个代表现代自由主义的总统,从此,美国自由主义不可逆转地进入现代。
罗斯福新政完成了一次政府职能的转变,它从两个方面永远地改变了美国的自由主义:一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二是政府对人民福利的责任。在此之前,美国也经历过多次经济危机,但是美国人并不认为政府应该承担责任,哪怕是救济的责任,慈善属于教会和个人行为。在个人奋斗的年代里,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成败负责,如果他有什么怨言,尽可直接去向上帝诉说。从新政开始,联邦政府承担起确保经济正常运转的责任,不仅要作宏观调控,还要通过所得税、财产税、社会保险等途径积极介入分配。经济运作的好坏可以说成了判断政府成败的关键,政府不干预经济的放任自由主义宣告结束,再无回头之路。
与此同时,福利主义开始,联邦政府直接对人民生活保障负起责任。罗斯福明确表示,1776年美国消灭了政治专制,现在到了反抗经济专制的时候了:
政府应当关心使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有事可做。让人民免于挨饿,有房子住,生活过得不错,有适当的教育水平,这些是政府关心的事。除了这些以外,另一件没有提到的事是,保护个人的生命和自由不受社会上那些企图以牺牲别人的利益而取得荣华富贵的人们之害。他们同别人一样有权受到政府的保护。
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都是从新政时期开始的根本性改革,它们使人民生活有了基本保障。这些措施深得人心,延续至今,很难想象哪届政府敢于更改这个方向,里根政府再保守也不可能回到新政之前,这就是为什么他的保守主义要冠以一个“新”。想当初,梭罗说他与政府的关系就是一年一度与收税人的照面。现在,联邦政府已经深入每个公民的生活,美国人从未与政府有过如此密切的关系,也从未对政府有过这般大的期望。
社会繁荣
经济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必要条件。经济自由即可保证人们之间的相互协作,而不必靠外部强制或某个中央命令,由此缩小了运用政治权力的领域。而且,由于自由市场是一种分散权力的机制,因此即便出现某种政治集权,也能够被自由市场所克服、消化掉。如果经济和政治权力都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群人手中,那就必然导致专制。19世纪初,经济和自由结合在一起,给美国带来了黄金岁月。等级和阶级的历史残余较少;政府的束缚较少;让人们更加有动力和活力去开发、去创造。
美国在短短的不到400年内,从荒原发展为世界头号超级大国,得益于从建国之初就伴随左右的自由主义的影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由主义的演变,从开始到生根,从古典到现当代,并衍生出许许多多不同品种。
但自由主义以个人的普遍价值为基础,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国家、社会、个人的理论,在现实中体现为君主立宪、政治民主、自由企业等现代体制,其价值核心确实可以归结三个词:自由、平等、博爱。
参考文献:
《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 钱满素著 《自由选择》 米尔顿.弗里德曼著 《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L.V.米瑟斯著
第五篇:论民主与自由
论民主与自由
【摘要】民主与自由是现代政治理论中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一方面,民主只是自由社会的必要条件,不是其充分条件;另一方面,自由又与民主达成了促进关系。本文主要论述在不同分类中民主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关键词:自由、民主
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自由与民主息息相关,一直是人们苦苦追求的两个价值目标。为了实现自由和民主的和谐,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付出了长期的奋斗和艰辛的努力。
民主:何为民主?所谓民主, 就其本质来说, 是全体公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治;但是,就其实现来说,却是多数公民而并非全体公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治。所以,在相关文献中看到托克维尔写道:“民主政府的本质,在于多数对政府的统治是绝对的, 因为在民主制度下, 谁也对抗不了多数。”政治学家们追根溯源,总是从希腊语中发现它的最初表达形式。希腊语“民主”一词意为人民的统治,顾名思义是以民为主,它充分尊重了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所应该享有的一切权利和义务。这些权利与义务就来自于人的自由,相对于民主而言,自由是更高层面的社会价值。
自由:何为自由?自由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名词,有哲学意义、法学意义等,因此自由是一个使用的非常广泛的范畴。一般意义上的自由通常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摆脱控制和实现自主的发展程度。我们在这里讨论的自由是政治自由,即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因法律确认而享有的政治权利。同平等相对于特权、民主相对于独裁一样, 自由是相对于专制而言的。它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出版自由等。政治自由是同政治平等和政治民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政治范畴。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
政治自由
所谓政治自由,众所周知, 是能够使政治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活动。在以往的封建以及奴隶制社会,政治自由是没有的,君王享有独裁专政。反之,在一个民主社会,能够使国家政治按照自己意志进行的,是每个公民。因此,在民主社会, 每个公民都享有政治自由。那么享有政治自由无疑必须拥有政治权力。因为所谓政治,即为权力统治、权力管理。这样, 任何人要想使政治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便必须拥有权力。没有权力,不能进行权力管理或权力统治。所以,一个人只有拥有政治权力,才能使政治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才能有政治自由;如果他没有政治权力,便不可能使政治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不可能有政治自由。政治自由必定只能为拥有政治权力的人所享有,因而必定只能为社会的统治者所享有。这显然仅仅是政治自由事实的客观本性,而不是政治自由的道德原则。所谓道德原则,即每个公民不论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应该享有政治自由。但是, 如果社会的被统治者能够反过来对统治者进行管理,从而变成统治者的管理者和统治者,那么,这种社会的被统治者便拥有了政治自由。被统治者拥有政治自由,决不是因为他们是被统治者,而是因为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统治者。那么,如果一个社会,全体公民都直接或间接掌握国家最高权力,那么才可以使被统治者同时成为统治者。这样, 被统治者就能够与统治者同样直接或间接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同样成为最高权力的掌握者、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样使国家的政治按照自己意志进行,因而同样拥有最高的政治自由。可是,如果让一个社会, 为能使全体公民都直接或间接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必须采用民主。
政治民主
民主即民治,民主是一种人民自治的制度;民主即人民自己管理自己,人民即统治者。更确切些说,民主是全体公民直接或间接掌握最高权力的政治,是被统治者与统治者一样直接或间接掌握最高权力的政治, 是被统治者与统治者一样是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是被统治者能够与统治者一样直接或间接地使国家政治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政治,因而也就是被统治者与统治者一样拥有最高政治自由的政治。只有以民主的方式管理社会时才能充分实现社会主义,即人与人相互关联的个人生活中的自主。只有在民主的政体下,全体社会成员才能拿出自己的规则来管理共同事务,并将自己置于这些规则的约束之下。这样,民主政体通过使被统治者反过来成为统治者,解决了每个公民,无论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应该拥有政治自由的道德原则与政治自由的事实上只能为统治者所拥有的客观本质的矛盾。
自由和民主之间的关系
自由与民主密切相关。自由是民主的基础,没有自由,民主就失去了平等的前提。所以,讲民主必须讲自由。但是,民主和自由又不是同一个东西,二者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民主是一种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决定的机制。实现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就意味着少数人的自由意志向多数人作了转移。这种转移表现为一部分人的自由必须服从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决定后形成的制度和法律,这也是民主的重要保障。如果把自由与民主混为一谈,甚至把自由看作民主的核心,民主就无法实行。要实现民主, 就必须坚持自由和平等。自由和平等是民主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自由和平等,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民主之所以不能离开自由,是因为民主的主体首先不能没有人身自由,没有了人身自由也就束缚了人民投入到民主活动中去,丧失了享有公民权利的义务;其次自由是民主活动的前提,没有自由这个前提,民主就无从谈起。经查处民主是相对于独裁和专断而言的。在独裁和专断的制度下, 统治者个人独断专行, 完全垄断国家权力,根本就不可能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要求。但是民主与其恰恰相反,民主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让人们充分地发表意见和看法。只有在人们自由地发表看法、平等地交换意见的基础上, 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程序才能健康地进行。民主通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但即使如此, 少数人的自由意志和意见也应当加以保护和尊重。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自由,也就谈不上民主。所以,若追求民主,首先争取自由。
但是自由并不等同于民主,民主是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决定的机制。在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中, 就包涵着在按照多数人的意见进行决定之后少数人的某些自由必须向多数人作出转移,如果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基础上作出决定并且上升为制度和法律之后,少数人只强调个人自由,甚至在行动中反对按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的决定,民主也就不可能实现了。所以,把自由当作民主的核心,在理论上是不能完全实现的。政治自由是与专制形成对立的, 但是与法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法律是对政治自由的确认和保护, 同时也是对无限制的政治自由的限制。在民主社会中,民主必须按照程序化的原则来运行,也就是说民主必须实行制度化和法律化。在民主活动中,按照多数人的政治自由意愿作出的决定, 必须上升为制度和法律, 根据制度和法律来运作,依靠制度和法律来保护。在民主社会中,相当于没有离开政治自由的法律, 但也没有离开法律的政治自由。
以自由看待民主
通过对上面民主与自由关系的论述,若要以自由看待民主,主张首先要通过民主让自由更加自由,然后要通过自由使民主更加民主,最后要将民主的发展和自由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查阅资料,自由可分为三种模式来分别解析和民主的联系。第一种模式:共和主义式积极的“在场自由”和民主的关系。“在场自由”和民主的关系是一种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自由提升了民主,因此它受到了民主的压制,两者的关系是偏执的。在历史上,古希腊人是无个人自由的。在中世纪的城市共和国中,自由和民主的结合是没有前途的。当代的共和主义的复兴只能仅限于外表。自由和民主关系的第二种模式:自由主义式消极的“下场自由”和民主的关系。在这种自由和民主的关系模式中,自由试图构建民主的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关系,而民主则一直在抗争。两者之间的斗争总是无休无止,循环往复。这是因为,在这种关系模式中自由压制了民主,民主不甘心于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自由和民主关系的第三种模式:唯心主义式“离场自由”和民主的关系。在这种自由和民主的关系中,由于人们不从外在社会关系中理解自由,而是从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实现自由。唯心主义“离场自由”往往无视民主和专制的根本区别,成为专制、压迫的“忠实反对派”。这种自由以自我实现为终极目的。
一、通过民主让自由更自由
只要自由中没有足够分量的“下场”和“离场”因素,仅凭着“在场”的因素处理其和民主的关系,或者仅凭着“在场”和“下场”的因素处理其和民主的关系,自由和民主之间就无法摆脱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的对话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自由可以促进民主,而民主却不能反过来促进自由。但在马克思主义的推动下让自由从根本上去除了对民主的排斥作用,使其回归到作为“人的根本属性”的这种状态,使自由从物质转变为规律。马克思主义倡导:物质的自由中,自由式数量;规律的自由中,自由是性质,数量以多少衡量,性质以有无衡量,这就避免了民主以多数人为中心的理论,从而使民主可以促进自由的发展,让自由更自由了。
二、通过自由让民主更民主
通过自由让民主更民主应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使自由在其和民主的关系中发挥更多的工具性作用、增强民主在它和自由的关系中的目的性意义;二是保证自由在发挥工具性作用的同时,不被民主去目的性。这样,始终使自由和民主互为目的、互为工具。在“在场自由”和民主的关系中,自由在本质上便能让民主更民主。所以,通过自由让民主更民主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下场自由”和民主的关系。仅仅把“在场”的因素引入,“下场自由”也不能使自由能够心甘情愿地促进民主,还必须要把“离场”的因素引入自由,对自由进行某种改造,从而能让自由能够着实促进民主。这种基于“下场自由”,并融合了“在场自由”和“离场自由”的自由观在康德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康德把唯心主义“离场自由”纳入自由,避免了“在场自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康德就解决了自由主义内部永远无法解开的难题。他在“下场自由”的基础上融合了“在场自由”和“离场自由”,既增强了民主的目的性价值,又巩固了自由的目的性价值,使两者互为目的。因而,他既保证了通过自由促进民主更加民主,又防止了民主在成为目的性价值的同时对自由的侵犯,从而使自由和民主能够处于一个远离相互掣肘且能够相得益彰的状态。也因此使其在自由的前提下民主更民主。
自由和民主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辩证关系,相辅相成。一方与另一方在政治理论体系的协助下起到了促进作用,政治自由与政治民主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下的合理体现也标志着自由与民主的一致性。因此这两者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中国从历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走到了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也为构建中国的特色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动力。与此同时,因自由是民主的基础,体现了民主的价值,只有民主的社会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而民主的社会必须由自由来推动,自由和民主也因此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