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思想[大全]
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思想
柏拉图的哲学理论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其宇宙论、知识论、国家说等都是建立在理念论上的,理念论是其全部思想体系的核心,基本思想大致有:
(1)理念的概念。柏拉图认为,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动不定的,因而都是不真实的,真正实在的东西(存在)是不动不变的;这种真实的存在就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概念。柏拉图把这种一般概念称之为“理念”,这种“理念”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所有的理念构成一个客观独立存在的世界,即理念世界,这是唯一真实的世界。至于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所构成的世界,是不真实的虚幻的世界。这样,在柏拉图那里就出现了真实世界(理念)与幻影世界(个别事物)之间的对立。
(2)理念和具体事物的关系。柏拉图提出,理念也是具体事物所追求的目的,具体事物要想达到它,但永远不能达到,因为它是绝对的、永恒的,而具体事物总是相对的、流逝的。他把理念看作永恒不变的“真正的实在”,个别事物有生有灭,但理念则永存无息。柏拉图认为,各类事物都有其理念,他把事物的理念分为最低级、较高一级、更高级、最高级四个层次:具体事物的理念是最低级的理念;数学或科学的概念或范畴是较高一级的理念;艺术和道德的理念是更高级的理念;在所有理念之上,最高级的理念就是“善”。善是至高无尚的理念,是认识和真理的源泉,是超乎一切之上的,没有其他理念能与之相比。各种理念在善的理念的统辖下,形成一个有条理的、真实的世界。又因为善的理念是最高的理念,所以它也是其他理念追求的目的,是宇宙最高的目的。这样,以善的理念为最高级的理念世界就形成为一个目的论的体系。柏拉图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用逻辑思维来把握这个理念世界的本质和内在秩序。
(3)理念论在自然观方面的表现──宇宙生成说。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真实的存在,具体事物则是不真实的。巨匠或造物主以理念世界为蓝图或模型,以善的理念为指导,将各种理念的模样加诸原始混沌的“物质”,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的世界。巨匠塑造世界是为了要体现善,至善者必定要善,也必定希望一切都趋向善。柏拉图又认为,巨匠所塑造的世界不仅是至善至美的,而且是惟一的。地球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有规则地按一定的轨道运行。这个轨道也必须是最完善的几何图形,而圆形是最完善的图形,所以天体都按圆形的轨道运行。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说是理念在自然观方面的具体表现。它不仅是唯心主义的,而且充满了宗教神秘主义色彩。
(4)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柏拉图认为,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知识的对象,因为理念世界才是永恒不变的,是真实存在的。他认为,感情知觉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知觉也是相对的、易变的、不真实的,他称这种认识为所谓“意见”;只有认识到理念,或者说认识到事物“本身”,那才算是真正的认识。柏拉图所谓的理念实质上就是事物的一般概念,所以他所谓的知识也就是对一般概念的认识。在他看来,这种一般概念不能通过感觉认识到,而只有通过“心灵自身”,也就是通过思维活动才能达到。柏拉图把认识的对象分成了“两个世界”,相应地知识也分为两种:知性的(或理智的)知识和理性的知识。柏拉图把知识分为四个等级:理性是最高部分,其次是知性(或理智),再次是信念,最后是想像(或猜测)。其中每一种认识的真实性和明确性的程度都与它们的对策的真实性和明确性的程度相对应。柏拉图认识的四等级理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基础上的,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学说有本质区别。但是,必须承认,这种理论在认识的发展史上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第二篇:论柏拉图的正义理念——《理想国》读后感
论柏拉图的正义理念
——《理想国》读后感
【摘要】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知识界的必读之书。他的哲学核心是其理念论,而他的政治观念的核心则是他的正义观。本文对《理想国》中讨论的几种正义观进行了梳理 ,在此基础上 ,剖析柏拉图的正义城邦的内涵,对欠债还债就是正义,以善待友、以恶对敌就是正义以及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进行了有力的逻辑批判。本文认为 ,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 ”设想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和社会基础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但亦有不足。【关键词】
柏拉图;理想国;正义;理念;
众所周知,柏拉图是希腊古典文明的产儿。作为人类的优秀导师之一,他在思想领域的件数无疑是多方面的。他在其著作《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通过对当时流行的各种争议观点的批驳和分析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地阐述了正义的概念。他设计并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国度的蓝图 ,提出“理想国 ”的政治思想和国家学说 ,并提出具体实施的措施。他认为 ,国家的最高目的是“正义 ”,也只有在“理想国 ”中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柏拉图要树立自己的正义观 ,但正义观在当时被大众所屈解了:一是认为欠债还债就是正义;二是认为把善给予友人 ,把恶给予敌人就是正义;最重要的是当权派和智者派则推崇强权政治的正义观 ,说:“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一个人有好处、有利益。”在《理想国 》的第 1至第 4卷中 ,柏拉图通过优雅和机智的对话 ,对当时流行的正义观念作了逐一的分析和反驳。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柏拉图是如何驳倒当时流行的反正义的三种观点。
一、驳“正义是有话实说 ,有债照还 ” 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这个观点符合日常生活中的观念 ,但只是日常生活中某一情形下的正义行为 ,而不是正义的定义。因为如此定义正义 ,会造成有时是正义的 ,而有时是不正义的后果。
在柏拉图看来 ,正义就是美德的一种。美德指在人的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善良的道德本性。例如智慧、正义、自制、勇敢、友爱等等都是古希腊传统美德的内容。柏拉图 借用苏格拉底的口去探寻这些美德的相对性。面对一个发了大财的富裕人士把正义定作是欠债还债时 ,苏格拉底揭示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苏:克法洛斯 ,你说的妙极了 ,不过讲到“正义”嘛 ,究竟正义是什么呢 ? 难道仅仅有话实说 ,有债照还就算正义吗 ?这样做会不会有时是正义的 ,而有时却不是正义的呢 ? 打个比方吧!譬如说 ,你有一个朋友在头脑清楚的时候 ,曾经把武器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 ,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会说不能还给他。如果竟还给了他 ,那倒是不正义的了。把整个真实情况告诉他也是不正义的。
克:你说的对。
苏:这么看来 ,有话实说 ,拿了人家的东西照还这不是正义的定义。
在这里 ,苏格拉底使用的通过对话寻求普遍性的定义寻求真理的方法 ,就是古希腊最初意义的辩证法。他的辩证法的特点是在问答中不断通过分析事实 ,进行推理来揭示对方的矛盾 ,使对方承认错误并不断按照自己的诱导方向去修正错误 ,从而启发对方去认识真理。在苏格拉底看来这是一种帮助别人分娩思想的过程。故而称这种方法为思想的助产术。这种方法不同于智者派人士一样企图简单的将对方驳倒 ,而是引导对方顺着自己的逻辑路子走向正确的方向。
苏格拉底用不能将武器还给一位疯朋友的例子 ,有力的批判了有债照还是正义之举的说法。因为原主人头脑不清楚时 ,无论如何不能将简单的按有债照还的常理来办事 ,否则就会给对方带来伤害 ,产生不正义的后果。在此 ,有债照还明显忽略了正义的真实本质 ,一旦在生活中简单的照搬就有可能产生自相矛盾的结果来。看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想要看一种行为是否是正义的 ,不能光从自身的立场出发 ,还要从我们的对象能否受益来检验我们的行为是否是有利于对方的。就说现在三月学雷锋做好事来说 ,有的小学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打扫卫生 ,本来是一件好事 ,我们社会应该多多表扬才是。但由于过于集中的学生去做这事 ,结果有的敬老院在三月学生来得太多反倒使老人受了很多干扰。这样的好事不产生好结果的例子在生活中还举不胜举。如果我们更多的采用柏拉图式的思想方式来考虑问题 ,或许就会真把好事办好 ,把实事办实
二、驳“正义是把善给予友人 ,把恶给予敌人”的观点
在古希腊 ,还流传着另一个把正义看成是以善待友 ,以恶对敌的观点。
玻:苏格拉底 ,假如我们说话要前后一致 ,那么 ,正义就是“把正义善给予友人 ,把恶给予敌人。”
„„
柏拉图认为这个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首先 ,就时间言 ,这个观点只能用在战争中和盟友合力抗敌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的作用 ,那么就会得出正义在战时有用而在平时无用的观点。苏格拉底说 ,并不是在不生病时医生就是没用的 ,也不是说在不航海的时候舵手就是没用的。这说明这样的正义定义太过狭窄。事实上恰恰相反 ,一个正义的人和政府都是在平时就能做得很好才能保持自己和国家的久安。第二 ,如果说正义平时也有用 ,比如在替朋友保管钱财方面做到以善待友 ,那么就会得出钱财不用时正义有用 ,一旦钱财被使用了 ,正义反而无用了。最后 ,正义还要求“以恶对敌”,这是不是意谓着还要替朋友去掠取敌人的东西呢 ? 这样正义之举不就成了小偷行为了吗 ?这样的驳难看似荒唐 ,其实正好揭露出了这个定义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
我们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我们常常看到报纸上常常报到说某某市政府在出现什么事故时组织了几个部门现场办公 ,迅速高效的处理善后工作。这种高效固然是必须的 ,但我们更希望政府能够在平时将灾难之火消灭于星星点点之时。一个有责任的政府不能仅仅是在出现事故时才行动。事实上我们在数不清的事故面前 ,都会发现 ,这些事故原本大都可以避免的。我们要想把我们的社会维持在一个正义的基础之上 ,就应该注重平时去防范。
最后 ,在苏格拉底看来 ,善恶的标准也是相对的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标准 ,一旦对同一种行为作出不同的判断 ,以善对友以恶对敌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举一个例子说 ,政府对于乱摆地摊是不允许的 ,这是出于对民众出行利益的考虑。但政府一旦全面取缔又会给当地民众带来生活上的不方便。这就是对于地摊看法的标准有不同所致。
三、驳 “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 的观点
色拉叙马霍斯提出:正义不是别的 ,就是强者的利益。他论证说:每一个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 ,平民政府制定民主法律 ,独裁政府制定独裁法律 ,依此类推。他们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谁不遵守 ,他就有违法之罪 ,就有不正义之名。因此 ,他认为 ,在任何国家里 ,所谓正义就是当时政府的利益 ,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柏拉图对此进行了反驳:
1、正义有时是不利于强者的 ,即并不表现为强者的利益。他说:统治者无意之中也会规定出对自己有害的办法来;而遵照统治者所规定的办法去做是正义。那么 ,弱者受命去做对强者不利的事情也是正义。而这个推论结果恰好和正义的定义相违背。
2、强者的利益并不能包罗万象。比如科学和技艺 ,它们不可能只顾到寻求它的强者的利益而不顾及寻求它的弱者的利益。一位医生行医不会只图赚钱而不顾及病人的身体 ,一位舵手不会只顾及自己的利益而不照顾他部下水手们的利益 ,一个统治者不会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每种技艺的利益都是特殊的 ,每种技艺尽其本职 ,使受照管的对象得到利益。
在这里柏拉图很深刻地讲明了一个道理 ,那就是统治者应该为民众谋取福祉。当一位船长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全体船员的利益那该是多么可怕。我们的政府有义务去把好舵 ,当好我们的船长。相反 ,如果正义只是强者的利益 ,一旦可以用一只手枪指挥一个国家时 ,这个国家一定处于一个极为可怕的乱世。在非洲的一些国家就是因为政局不稳 ,国家才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四、驳“不正义比正义更有益 ” 的观点
色拉叙马霍斯认为:在社会生活中 ,不正义的人生活总要比正义的人过得好;正义的人跟不正义的人相比 ,总是处处吃亏。这种情况使人们对正义的积极价值产生怀疑。柏拉图反驳道:
1、上述观点必将把不正义归在美德与智慧这一类 ,把正义归在相反的一类 ,而这是违背常理的。
2、不正义是强有力的论断站不住脚。柏拉图认为正义是智慧与善 ,正义的属性是使他们友好、和谐 ,而不正义是愚昧无知 ,不正义的属性是使他们分裂、仇恨和争斗。虽然 ,不正义也是一种力量 ,但这种力量只具有破坏力 ———不论在国家、家庭、军队或者任何团体里面 ,不正义首先使他们不能一致行动 ,使他们自己彼此为敌 ,其次也跟对立面为敌 ,跟正义的人们为敌。正由于不正义的人狭隘的行为 ,造成与他人的合作的困难 ,甚至完全不能合作 ,因而没有战斗力。而正义的人依靠智慧 ,与人为善 ,是能够成功的、坚强有力的。
3、正义者比不正义者过得更好更快乐。柏拉图认为 ,如何生活得快乐不是一件小事 ,而是一个人该怎样采取正当的方式来生活的大事。柏拉图指出 ,每一事物 ,凡有一种功能 ,必有一种特定的德性。所谓事物的功能 ,就是非它不能做 ,非它做不好的一种特有的能力。正义是心灵的德性 ,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正义的心灵促使人们能够以正当的方式生活 ,导致好的行为方式 ,因此必定快乐、幸福 ,所以正义者是快乐的;相反 ,不正义的心灵或说邪恶的心灵指导下的人的行为是邪恶的 ,因此其生活得不好 ,必定是痛苦的。
显然 ,柏拉图对传统的流行的各种正义的定义作了批判 ,他认为 ,上述个别的、特殊的、经验性的正义均有其适用的时空限制 ,超出一定范围 ,进入不同情况 ,或使用不当 ,就可能变成不正义;而且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假象 ,使人们将不正义误解为正义 ,产生许多明显错误的观点。于是 ,他进一步思考着超越限制的普遍的正义究竟应该是怎样的 ,他在他所构建的“理想国”中寻找着正义。
读西哲名著 ,我总能在其中感到一种犹如渴者饮甘露的感觉。哲学圣贤的话总能超越时空来感染我。二千多年前柏拉图的正义观在我们现在看来还有这么深刻的现实意义 ,许这正是名著的魅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2]袁久红 ,王海风.柏拉图的国家主义正义论 ——《理想国 》的政治哲学解读 [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3.[3]付丽娟.柏拉图的正义观探析 [J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05 1.[4]高瑞泉.走向理性的太阳 ———读柏拉图的《理想国 》[J].历史教学问题 ,2001 1.[5]李寅春 ,何东辉.理想国的正义与法律 ———简评柏拉图之《理想国 》[J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04 3.[6]王莹章.柏拉图《理想国 》新探 [J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1.
第三篇:论柏拉图学习就是回忆论
论柏拉图学习就是回忆论
希腊的教育家柏拉图认为:“灵魂生来是不朽的,并且会多次降生他,它见到过这个世界及下界存在的一切事物,所以具有万物的知识,毫不奇怪,它当然能回忆起以前所知道的关于德行及其他事物的一切,也就没有理由认为我们不能通过回忆某一件事——这一活动一般叫学习——发现其他的一切。只要我们有勇气,并不断地研究。”他也由此得出“学习即回忆”的结论。
这一提法受毕达哥拉斯灵魂不死思想的影响,相信轮回说和灵魂转世说,同时源于他对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的划分。他认为从感性的个别实例中即现象世界中不能获得知识,只有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认识共相,才能达到对真理的把握。强调理性认识,追求共相、本质。他把思维、共相看成与外界无关的,存在于人的灵魂内部。他说人出生已经获得一切事物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这些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务,才能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认识只不过是回忆”,“一切研究、一切学习,只不过是回忆罢了”。学习并不是从外部获得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回忆是对苏格拉底“一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开启了“内化说”,与洛克的“白板说”相对立。按照现在的主流观点,柏拉图的这一知识论带有过强的唯心主义色彩,同时过多的关注内心会使人逐渐与外界隔离,拘泥于已有的知识而无法在实践中获取新的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柏拉图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柏拉图是一个政治家,至少是一个政治路线规划师,他毕生的愿望就是他的理想国,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他所有的思想理念、教育手段都是围绕着理想国的实现而提出的。要理解他学习回忆论的本质,我们还是得从理想国的大方向上考虑。
柏拉图是谁,是贵族,甚至是王族。他的出身决定了他的思想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训练人的心灵,剔除物欲、情欲等欲望的困惑,排除心灵的低劣部分对于认识真理的干扰,使心灵不断纯化,从而发展理性,培养情感,节制欲望,主持正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以理性驾驭情感、控制欲望的人,使全国公民以理性处世,以公道行事,从而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相互协调,为国尽忠。柏拉图在其《法律篇》中通过克拉尼阿斯、麦琪罗斯和爱(一个不知姓名的雅典人)等人的问答式的对话向我们传达了他对教育目的的基本看法:“爱:我们现在得出第三个推断或第四个推断:教育是约束和指导青少年,培养他们正当的理智,这种理智是由法律固定了的,而且是年高德劭的人经验过,认为确实正当的。要使儿童的心灵不因习惯而使其喜乐忧戚与法律或守法者九牾,而使顺从法律并与老前辈共感受。我说,为了产生这样的影响,于是创制乐歌,它的效力有如神力,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所说的和谐。”以上可以看出,柏拉图并不是要人们如中国禅宗一般打禅面壁,埋头修行,他所提倡的是维持这一个旧的社会秩序,一个由贵族主导的道德体系:平民顺从贵族的统治,贵族中德才兼备者(哲学王)则应该以德治民。
柏拉图是奴隶主统治集团中的一员,他是邦国的维护者和设计者。在他眼里,教育只不过是实现阶级统治和控制民众的有效工具。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思想无不渗透着为理想国服务的价值取向。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国家教育观和等级教育观。譬如“还有,我们的年轻人要不要自我克制的美德?当然要,对于民众来说,最主要的自我克制不就是服从统治者。而对统治者来说,最主要的自我克制就是控制身体的欲望和饮食快乐吗?我也这样想。” 从这段文字中可见,柏拉图在这里把服从统治者看作民众应具备的自我克制的美德。而统治者只要控制身体的欲望和饮食快乐就达到了最主要的自我克制这一美德。其中的双重标准和等级思想溢于言表。为了达到使民众具备善或美德的要求,柏拉图为统治者精心设计了一套驯化民众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从而,也不可避免地使其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打上了鲜明的阶级烙印。当然,这也是柏拉图教育思想所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所致。
那我们应该否定柏拉图的认识论吗?我觉得大可不必。孔子也做过类似的事(复兴周礼),但谁也没法否认孔子教育思想对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从思想上来说,柏拉图的认识论至少有4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肯定学习的必要性。教育在希腊的语言中,意思是引出,也就是引出一个人来,这一引出的过程就是新人的诞生。在苏格拉底那里,辩证的方法之一就是精神接生术。所谓精神接生术就是在讨论知识和伦理道德问题时,通过双方一问一答,揭露矛盾,逐渐认识真理。本来每个青年人灵魂中都蕴藏有真理,只是受尘世生活的影响才蒙蔽了。现在要通过对话助真理出世。按照黑格尔的说法,这方法是帮助已经包藏于每一个人的意识中出世。不过,在苏格拉底那里,还没有讲清楚为什么每一个人的意识中包含众理。柏拉图填补了这一缺陷。他认为人的灵魂在“相”的世界里就已认识众理,包括最高的真理:善。所以,我们可通过启发的办法,在学习过程中回忆那些“相”的知识,具体的感性事物只不过是刺激物罢了。从某种意义上,柏拉图是肯定了教育对一个人积极的引导作用。
2.重视启发式教育。柏拉图主张对儿童从小进行讲故事和音乐教育,但歌词、曲调、故事的内容要经过检查。还要对儿童进行体育训练,培养儿童吃苦、耐劳和勇敢的品质。他认为儿童的早期教育,可以使他从小养成好的习惯,这会成为儿童的第二天性,不会轻易改变。他还主张在早期教育中,“寓学习于游戏”,使学习符合儿童特点,但要注意游戏内容的选择。在儿童早期教育中,他十分重视理性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认为教育使理性在人的灵魂中起主导作用,将欲望控制在适当范围内,使人成为一个正义的人。3.确定了教育的目的。尽管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从其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教育当作改造人性、维护城邦统一的最好办法,有其阶级的局限性,但客观上起到了保国安民的积极作用。因而,柏拉图揭示了教育的目的,即为社会培养有才能和品德高尚的人,促进社会的进步,巩固城邦(国家)的统治。
4.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方式。类似于孔子的举一反三,因材施教思想,柏拉图不主张像智者派那样,把一些现成的知识、道德一字不变地传授给学生,而主张把青年学生先天有的、潜在的知识、美德诱发出来,或者说引导出来。理想国中他是这么批判智者学派的灌输式教学的:“如果在这一点上面我是正确的话,那么一些教育学家就肯定是错误的,因为他们认为知识能被植入一个本来没有知识的灵魂中去,就象把视力植入失明的眼睛中一样。”
审计1102 范晟
2104110240
第四篇:论柏拉图的贤人政治
柏拉图的贤人政治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其后西方哲学和智能感知学以及其他许多思想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黑格尔称赞道:“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他们比起所有别的哲学家来,应该可以叫做人类的导师.”
在《国家篇》里,柏拉图描绘了一个正义得到全权实现的理想国家的蓝图,根据国民素质不同进行社会分工,人们对各自的工作绝不互相侵犯,忠于职守,以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为“从善”,即幸福之根本的幸福国度。当然这是一种建立在理论意义上的理想国家,不但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甚至其是否能够得与实现也根本无法证明。为此柏拉图避开了对这样的理想国家能否实现的直接证明,把论点转移到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理论上的理想国家最有可能实现的问题的论述之上。哲人王的问题就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来的。哲人为王,或者王者追求哲学的政治理想是一种“优秀者支配制”,即所谓“贤人统治”的国家制度。
哲人是因为拥有“真知”被拥立为王吗? 在柏拉图哪里用友善的知识是获得真正的幸福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只有哲人才能不懈地追求拥有绝对意义的本质的善的知识,因此哲人才能称得上幸福的真正追求者,才能给社会带来真正的幸福,上述的理解为柏拉图提出哲学王理想提供了最根本的理由和理论依据。拉图哲学中关于哲人的界定是众所周知的,哲人是爱智者而不是有智者。在《会饮篇》和《吕西斯篇》等对话篇里柏拉图明确指出:有智者不会热爱智慧,那是因为已经拥有了智慧;无知的无自觉者也同样不会追求智慧,那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了智慧,活在”臆见”之中;只有无知的自觉者才会热爱智慧。那么作为爱智者的哲人,很明显还不拥有真知。也就是说,正因为没有真知才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知,才是“爱智者=哲人” 哲人王的理论依据
被帕拉图认为哲人为王的理由首先在于哲学之路并不是对谁都是敞开的,从事哲学的人必须拥有天生的素质
在国家篇中柏拉图对真正的哲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及其条件做了以下四点的规定:
1热爱学习,没有学科偏好 2热爱对真实的关照
3气宇恢宏,端正无欲。不奴性,不懦弱。
4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是超群的,容易引导其对每一事物的本真的认识
对于这四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之后,最后做了如下归纳性的叙述: “哲学是对于如果不是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节制的人,就不能很好的从事的工作”。很明显柏拉图对着人的要求来自与哲学这种工作的本质所致,这一点相当重要。
柏拉图在哲人素质的规定中,其重点是放在对哲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的追求与发挥相吻合上。两者完全达到一致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哲人。为此现实中辨别真正的哲人与否显得格外重要。在此基础上柏拉图进一步揭示了把对真实的热爱作为最根本的辨别尺度的意义,这人的真实之爱正是其被拥立为王的最根本理由。哲人王制的实施
在柏拉图的心目中,首先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这是理想城邦的基本制度哲学家要极力防止不同等级的人相互混杂,等级间的混杂被柏拉图视为国家堕落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为实现国家统一和强盛国家内部的和谐团结以及培育出公民优良的品质理想国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了私有财产和家庭。柏拉图认为是国家引起分裂产生不行的最大原因在于国民各自拥有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为了尽可能在社会上消除不行首先不许把国民各自的私有观念根除,培养统一的共有意识。
对公民(哲学家和军人)的教育。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以大量的篇幅详尽的讨论教育问题,把教育成为唯一重大的问题,认为城邦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他认为要实现理想国家必须把儿童们与10岁以上的人隔离开来由国家实行统一教育,可以说这一措施为理想国家建设中所发生的妻儿共有埋下伏笔。因为教育中需要由国家收养的10岁以下的孩子进行统一教育,这就是柏拉图提倡妻儿共有制度所追求的目标,即被国家所允许的优秀男女之间所生的孩子一出生就要与其父母分开,由国家代替父母开抚养孩子。
在理想国一书中法律明显的被置于次要位置因为柏拉图设想统治者哲学家具有超人的智慧和真实的知识,又有不会偏私和不会被腐蚀的品行。所以在他们治理的城邦里法律只能是蹩脚的工具。柏拉图所宣扬的政治思想并没有成为现实中的国家制度,他在政治上的哲学王思想是彻底失败了,理想社会的宏伟蓝图只是理想中的画面而已。但如康德所说这种完善的国家可能在实际上永远不会实现,然而他并不影响这理念的正确性。黑格尔油漆推崇柏拉图的思想的价值他说柏拉图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是具有世界历史地位的创作之一,它从产生起直到以后各个时代对于文化和精神的发展曾有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第五篇:《浅谈柏拉图的理念》
浅谈柏拉图的“理念”
身为“古希腊三贤”之一的柏拉图,在欧洲哲学史上建立了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的一生,哲学著作和思想建树颇丰,其中很著名的便是“理念论”
何为理念?我们或许可以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一般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柏拉图由此提出了两个世界的观点。一个是由个别事物组成的、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的现象世界,他称之为“可感世界”,这是一种可被人感觉到、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假象。另一个是由理念组成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理念世界,他称之为“可知世界”。而这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原本和摹本的关系,理念世界是原本、模型,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摩本。他把“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仅是第二性的,而且是不真实的。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所以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
那理念又是如何为派生事物的呢?一是“分有”,即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例如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它分有了美本身。二是模仿,即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模仿理念而存在。例如,工匠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
每个个体有着一个共同名字的,它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例如,虽然有着很多张床,但只有一个床的“理念”或“形式”,正如镜子里所反映的床仅仅是现象而非实在,所以各个不同的床也不是实在的,而只是“理念”的慕本,而“理念”才是一张实在的床,而且是由神所创造的。对于这个由神所创造出来的床,我们可以有知识,但是对于木匠们所创造出来的许多张床,我们只能有意见了。由此可知,理念有四种含义。其一,理念是通过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其二,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其三,理念是事物模仿的模型。其四,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从而成为圆满的存在。简而言之,每一类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红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红”等。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根据。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其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其善的理念。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西方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开创了强调共相、追求普遍性和形而上者的哲学道路。它提出了个别与一般的矛盾现象,指出了个体事物可以被人感觉到,一般事物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认识特征,彰显了个别事物与一般事物,创立了现象和理念的基本概念,对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