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理想国》中解读柏拉图论正义(定稿)
从《理想国》中解读柏拉图论正义
从《理想国》中解读柏拉图论正义
作者
李光恩
摘要:柏拉图的正义论是一套体系,要详细论述他所谈到的正义,需涉及许多方面和问题。但也不妨尝试单从柏拉图“如何”论正义入手,并以《理想国》一书中的相关内容为主线进行展开。
关键词:柏拉图 《理想国》 正义
一、柏拉图、《理想国》与正义论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法律思想家和政治家。生于雅典城邦衰落时期,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危机四伏。
20岁时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其后有过12年的游历和三次西西里之行;我们今天所知的Academy即为柏拉图在雅典创办的“阿卡德米”学园。柏拉图继承苏格拉底,前后共著对话二十五篇,《理想国》成于壮年,此书可谓震古铄今,讨论的问题非常丰富。该书的副标题即“正义论”,围绕探讨什么是“正义”而展开。
二、关于“正义”问题的考虑
柏拉图探讨正义问题深受两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一为伯罗奔尼撒战争,二为苏格拉底之死。
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于公元前431年,历时27载,交战双方为雅典和斯巴达,但最终以雅典失败告终。此次战争是希腊历时的转折点,使雅典走出了全盛时期。“希腊奴隶社会所固有的矛盾,奴隶与奴隶主间,自由民各阶层间,两个同盟集团间,盟主国与同盟国间的一切矛盾都暴露出来了”。[1]传统的道德、正义观念在严峻的战争形势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战争对于雅典或斯巴达任何一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
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雅典“三十僭主”推翻了民主政制,因实施暴政,8个月后又被民众推翻。其后民主派当政,苏格拉底被控不尊敬城邦所尊敬的诸神,还引进了新的神及败坏青年的罪名,并在民主派的极端民主中被处死。因此,“柏拉图深深体会到现实政治的善和正义十分不易”。[2]
柏拉图老年回顾他青年时代的雅典和伯罗奔尼撒战争,他谈到“在那些日子里,城邦不再遵从先人的习俗和制度”,他看到“法律和习俗的大厦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倒塌”。[3]所以说正是这些事件构成的时代背景使得柏拉图重新思考正义等一切问题。
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社会对各种行为或制度的评价是不同的,称这些是“正义”的,那些是“不正义”的,我们不能通过考察这些行为或制度来总结出正义的涵义;没有一种行为或制度是正义的完美体现;也没有一种行为或制度能为大众普遍认可。[4]故而在众多关于正义问题的争议中,柏拉图试图从批驳“正义”观出发,探寻、追求真正的正义。
三、柏拉图驳“正义”
(一)质疑克法洛斯
克法罗斯是住在比雷埃夫斯港的叙拉古商人,在柏拉图的书中已经是一位“经过了漫长的人生道路的老旅客”,他认为“对于通情达理的人来说,有了钱财就用不着存心做假或不得已而骗人了,当他要到另一世界去的时候,他也就用不着为亏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债务而心惊胆战了”。由此,柏拉图总结克法洛斯的正义观为“有话实说,有债照还”。
但是,柏拉图又反诘,“譬如说,你有个朋友在头脑清楚的时候,曾经把武器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再跟你要回去„„如果竟还给了他,那倒是不正义的。把整个真实状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5]因此说,柏拉图认为这并不是正义。
(二)与玻勒马霍斯的辩论
玻勒马霍斯认为如果相信西蒙尼德的说法,欠债照还就是正义。但柏拉图认为西蒙尼德所言另有所指,“朋友之间应该与人为善”,把钱归还原主,对收方或还方有害则不算是正义了。那么欠敌人的是否要还呢?他认为西蒙尼德对什么是正义说得含糊不清。应该是说“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就是他所谓的‘还债’”。[6]
二人又进一步讨论,“什么是正义所给的恰如其分的报答呢?”,玻勒马霍斯归纳为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但柏拉图提出,正义的人在什么行动中,在什么目的下,最能利友而害敌呢?在接着的辩
论中,柏拉图分别提到了如下观点:(1)不打仗的时候,正义的人岂不也是毫无用处的?(2)一个正义的人,既善于管钱,也就善于偷钱;(3)有一些人把好人当成敌人;拿坏人当成朋友。如此一来就成了帮助坏人为害好人,则不正义了;(4)“正义就是助友害敌”,而“伤害任何人无论如何总是不正义的”,因此“正义的人让人变得不正义了”。[7]
(三)反驳色拉叙马霍斯
智者是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能言善辩,晚期智者的末流堕于诡辩,因此智者在历史上又成为诡辩论者的同义语。
色拉叙马霍斯便是当时智者派的代表,而“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也正是智者当中盛行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城邦中谁强谁统治,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并明告:凡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有正义的;谁不遵守,就是违法,又有不正义之名。所谓正义就是当时政府的利益,而政府当然有权,是为强者,故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柏拉图循着这一论断,指出各国统治者难免犯错误,所以他们立法的时候,会出现有些法立错的问题,立错了的法是对他们是不利的,而不管是什么法,人民都得遵守,因此“遵守对强者不利的法也是正义的了”。柏拉图又指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也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因为“没有一门科学或技艺是只顾到寻求强者的利益而不顾及它所支配的弱者的利益的”。[8]
从以上两方面,柏拉图有利地辩驳了色拉叙马霍斯所谓的“正义是强者的利益”的观点,对强者不利的也可能成为所谓“正义”,而且其所为的正义也不全是强者的利益。
但色拉叙马霍斯并不屈服,又提出了“正义的人跟不正义的人相比,总是处处吃亏”,即不正义比正义更加有利。
柏拉图论述说,正义者不会想胜过别个正义者,只会要求胜过异类,至于不正义者则对同类异类都要求胜过。但是一个又聪明又好的人,不愿超过和自己同类的人,但愿超过跟自己不同类而且相反的人;一个又笨又坏的人反倒对同类和不同类的人都想超过,因此正义的人又聪明又好,不正义的人又笨又坏。而“正义是心灵的德性,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
正义的心灵促使人们能够以正当的方式生活,导致好的行为方式,因此会快乐幸福,而不正义者却相反,因此“不正义绝对不会比正义更有利了”。[9]
四、柏拉图论正义
在驳斥了以上各种观点后,柏拉图开始讨论他所认为的正义。在他看来,“假定我们视力不好,人家要我们读远处写着的小字,正在这时候有人发现别处用大字写着同样的字,我们就可以先读大字后读小字,再看看他们是不是一样”。因此,“我们可以说,有个的人正义,也有整个城邦的正义”。然而“在较大的东西里面有较多的正义,也就更容易理解,我们先探讨在城邦里正义是什么,然后在个别人身上考察它,这叫由大见小”,[10]故而先讨论何为国家正义。
为此,柏拉图“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构建了一个城邦,因为这是国家正义的首要问题,他认为在这一个这样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义,而且这个城邦还要能保持统一,是一个有机体,而且没有什么比国家闹分裂更恶的了。在这个城邦中的生产者、护卫者、统治者,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赋的职业,“正义就是这个原则”。
柏拉图用“金属说”[11]说明每个人的禀赋是不同的,有人身上被加入了黄金,这些人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被加入白银的人是护卫者;被加入铁和铜的人便是农民等生产者。人生下来体质和智力上的差别,适合不同职务。在论述当中,柏拉图特别提到了对护卫者怎样接受训练接受教育的问题,柏拉图认为很难找到比“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包括音乐、文学之义)来陶冶心灵”更好的教育了。他们不能听不相干的人讲不相干的故事,不能让他们的心灵接受许多他们成年之后不应该有的一些见解。例如,首先就应抛弃把最伟大的神描写得丑恶不堪的故事。
关于讨论个人正义,柏拉图认为,一个正义的人和一个正义的国家无区别,“个人在自己的灵魂里具有和城邦里所发现的同样的那几种组成部分”,即欲望、激情、理智,“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自身内的各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他也就是正义的,即也是做他本份的事情的”,而“理智既然是智慧的,是为整个心灵的利益而谋划的”,因此理智应该起领导作用;激情应服从并协助理智;欲望会使人感到快乐,但愿望过强会使人变得
邪恶。一个人正义的人其灵魂的三部分应该协调与和谐,而不正义应该就是三种部分之间的斗争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互相干涉。[12]
国家正义一方面是个人的前提,个人正义则是国家正义的基础。“个人灵魂达到正义,每个人就会以其个人的正义的行为参与适合自己本分的工作,参与实现国家的正义”。[13]
五、结语
《理想国》中心内容是讨论正义,整部作品内涵精深,对后世影响极大。
该书共十卷,第一、二卷主要是关于什么是正义以及正义与不正义谁更有利的问题,分别先后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的讨论和辩驳。但此间并为完全论述究竟何为正义。
从第二卷后部分至第四卷,柏拉图论述了自己的正义理论,但最后也未定义出什么是正义,而是把正义分为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来进行讨论。
第五、第六、第七卷,柏拉图论述了怎样实现正义,其中论及“公有制度”,教育问题,还包括哲学王之治。
第八、九卷,谈到了国家正义的落败,在柏拉图看来,虽然哲学王之治甚好,但也会有错误,会使得国家衰落,典型的就是出现僭主政制。
第十卷后部分,柏拉图叙述一个故事,即一个名叫厄洛斯的勇士死后在另一个世界所看到的情景,虽然其中很多细节较难理解。但就书的末节来看,柏拉图似乎是要“我们”渡过所谓“勒塞之河”,而不在这个世上玷污了我们的灵魂。而且还告诫:灵魂不死,能忍受一切恶与善。让我们追求正义与智慧,穷毕生来探索正义,应该说是又回到了对正义问题探讨的开端,似乎与有我们所谓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异曲同工之意。
第二篇:论柏拉图的正义理念——《理想国》读后感
论柏拉图的正义理念
——《理想国》读后感
【摘要】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知识界的必读之书。他的哲学核心是其理念论,而他的政治观念的核心则是他的正义观。本文对《理想国》中讨论的几种正义观进行了梳理 ,在此基础上 ,剖析柏拉图的正义城邦的内涵,对欠债还债就是正义,以善待友、以恶对敌就是正义以及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进行了有力的逻辑批判。本文认为 ,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 ”设想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和社会基础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但亦有不足。【关键词】
柏拉图;理想国;正义;理念;
众所周知,柏拉图是希腊古典文明的产儿。作为人类的优秀导师之一,他在思想领域的件数无疑是多方面的。他在其著作《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通过对当时流行的各种争议观点的批驳和分析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地阐述了正义的概念。他设计并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国度的蓝图 ,提出“理想国 ”的政治思想和国家学说 ,并提出具体实施的措施。他认为 ,国家的最高目的是“正义 ”,也只有在“理想国 ”中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柏拉图要树立自己的正义观 ,但正义观在当时被大众所屈解了:一是认为欠债还债就是正义;二是认为把善给予友人 ,把恶给予敌人就是正义;最重要的是当权派和智者派则推崇强权政治的正义观 ,说:“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一个人有好处、有利益。”在《理想国 》的第 1至第 4卷中 ,柏拉图通过优雅和机智的对话 ,对当时流行的正义观念作了逐一的分析和反驳。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柏拉图是如何驳倒当时流行的反正义的三种观点。
一、驳“正义是有话实说 ,有债照还 ” 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这个观点符合日常生活中的观念 ,但只是日常生活中某一情形下的正义行为 ,而不是正义的定义。因为如此定义正义 ,会造成有时是正义的 ,而有时是不正义的后果。
在柏拉图看来 ,正义就是美德的一种。美德指在人的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善良的道德本性。例如智慧、正义、自制、勇敢、友爱等等都是古希腊传统美德的内容。柏拉图 借用苏格拉底的口去探寻这些美德的相对性。面对一个发了大财的富裕人士把正义定作是欠债还债时 ,苏格拉底揭示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苏:克法洛斯 ,你说的妙极了 ,不过讲到“正义”嘛 ,究竟正义是什么呢 ? 难道仅仅有话实说 ,有债照还就算正义吗 ?这样做会不会有时是正义的 ,而有时却不是正义的呢 ? 打个比方吧!譬如说 ,你有一个朋友在头脑清楚的时候 ,曾经把武器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 ,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会说不能还给他。如果竟还给了他 ,那倒是不正义的了。把整个真实情况告诉他也是不正义的。
克:你说的对。
苏:这么看来 ,有话实说 ,拿了人家的东西照还这不是正义的定义。
在这里 ,苏格拉底使用的通过对话寻求普遍性的定义寻求真理的方法 ,就是古希腊最初意义的辩证法。他的辩证法的特点是在问答中不断通过分析事实 ,进行推理来揭示对方的矛盾 ,使对方承认错误并不断按照自己的诱导方向去修正错误 ,从而启发对方去认识真理。在苏格拉底看来这是一种帮助别人分娩思想的过程。故而称这种方法为思想的助产术。这种方法不同于智者派人士一样企图简单的将对方驳倒 ,而是引导对方顺着自己的逻辑路子走向正确的方向。
苏格拉底用不能将武器还给一位疯朋友的例子 ,有力的批判了有债照还是正义之举的说法。因为原主人头脑不清楚时 ,无论如何不能将简单的按有债照还的常理来办事 ,否则就会给对方带来伤害 ,产生不正义的后果。在此 ,有债照还明显忽略了正义的真实本质 ,一旦在生活中简单的照搬就有可能产生自相矛盾的结果来。看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想要看一种行为是否是正义的 ,不能光从自身的立场出发 ,还要从我们的对象能否受益来检验我们的行为是否是有利于对方的。就说现在三月学雷锋做好事来说 ,有的小学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打扫卫生 ,本来是一件好事 ,我们社会应该多多表扬才是。但由于过于集中的学生去做这事 ,结果有的敬老院在三月学生来得太多反倒使老人受了很多干扰。这样的好事不产生好结果的例子在生活中还举不胜举。如果我们更多的采用柏拉图式的思想方式来考虑问题 ,或许就会真把好事办好 ,把实事办实
二、驳“正义是把善给予友人 ,把恶给予敌人”的观点
在古希腊 ,还流传着另一个把正义看成是以善待友 ,以恶对敌的观点。
玻:苏格拉底 ,假如我们说话要前后一致 ,那么 ,正义就是“把正义善给予友人 ,把恶给予敌人。”
„„
柏拉图认为这个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首先 ,就时间言 ,这个观点只能用在战争中和盟友合力抗敌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的作用 ,那么就会得出正义在战时有用而在平时无用的观点。苏格拉底说 ,并不是在不生病时医生就是没用的 ,也不是说在不航海的时候舵手就是没用的。这说明这样的正义定义太过狭窄。事实上恰恰相反 ,一个正义的人和政府都是在平时就能做得很好才能保持自己和国家的久安。第二 ,如果说正义平时也有用 ,比如在替朋友保管钱财方面做到以善待友 ,那么就会得出钱财不用时正义有用 ,一旦钱财被使用了 ,正义反而无用了。最后 ,正义还要求“以恶对敌”,这是不是意谓着还要替朋友去掠取敌人的东西呢 ? 这样正义之举不就成了小偷行为了吗 ?这样的驳难看似荒唐 ,其实正好揭露出了这个定义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
我们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我们常常看到报纸上常常报到说某某市政府在出现什么事故时组织了几个部门现场办公 ,迅速高效的处理善后工作。这种高效固然是必须的 ,但我们更希望政府能够在平时将灾难之火消灭于星星点点之时。一个有责任的政府不能仅仅是在出现事故时才行动。事实上我们在数不清的事故面前 ,都会发现 ,这些事故原本大都可以避免的。我们要想把我们的社会维持在一个正义的基础之上 ,就应该注重平时去防范。
最后 ,在苏格拉底看来 ,善恶的标准也是相对的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标准 ,一旦对同一种行为作出不同的判断 ,以善对友以恶对敌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举一个例子说 ,政府对于乱摆地摊是不允许的 ,这是出于对民众出行利益的考虑。但政府一旦全面取缔又会给当地民众带来生活上的不方便。这就是对于地摊看法的标准有不同所致。
三、驳 “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 的观点
色拉叙马霍斯提出:正义不是别的 ,就是强者的利益。他论证说:每一个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 ,平民政府制定民主法律 ,独裁政府制定独裁法律 ,依此类推。他们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谁不遵守 ,他就有违法之罪 ,就有不正义之名。因此 ,他认为 ,在任何国家里 ,所谓正义就是当时政府的利益 ,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柏拉图对此进行了反驳:
1、正义有时是不利于强者的 ,即并不表现为强者的利益。他说:统治者无意之中也会规定出对自己有害的办法来;而遵照统治者所规定的办法去做是正义。那么 ,弱者受命去做对强者不利的事情也是正义。而这个推论结果恰好和正义的定义相违背。
2、强者的利益并不能包罗万象。比如科学和技艺 ,它们不可能只顾到寻求它的强者的利益而不顾及寻求它的弱者的利益。一位医生行医不会只图赚钱而不顾及病人的身体 ,一位舵手不会只顾及自己的利益而不照顾他部下水手们的利益 ,一个统治者不会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每种技艺的利益都是特殊的 ,每种技艺尽其本职 ,使受照管的对象得到利益。
在这里柏拉图很深刻地讲明了一个道理 ,那就是统治者应该为民众谋取福祉。当一位船长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全体船员的利益那该是多么可怕。我们的政府有义务去把好舵 ,当好我们的船长。相反 ,如果正义只是强者的利益 ,一旦可以用一只手枪指挥一个国家时 ,这个国家一定处于一个极为可怕的乱世。在非洲的一些国家就是因为政局不稳 ,国家才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四、驳“不正义比正义更有益 ” 的观点
色拉叙马霍斯认为:在社会生活中 ,不正义的人生活总要比正义的人过得好;正义的人跟不正义的人相比 ,总是处处吃亏。这种情况使人们对正义的积极价值产生怀疑。柏拉图反驳道:
1、上述观点必将把不正义归在美德与智慧这一类 ,把正义归在相反的一类 ,而这是违背常理的。
2、不正义是强有力的论断站不住脚。柏拉图认为正义是智慧与善 ,正义的属性是使他们友好、和谐 ,而不正义是愚昧无知 ,不正义的属性是使他们分裂、仇恨和争斗。虽然 ,不正义也是一种力量 ,但这种力量只具有破坏力 ———不论在国家、家庭、军队或者任何团体里面 ,不正义首先使他们不能一致行动 ,使他们自己彼此为敌 ,其次也跟对立面为敌 ,跟正义的人们为敌。正由于不正义的人狭隘的行为 ,造成与他人的合作的困难 ,甚至完全不能合作 ,因而没有战斗力。而正义的人依靠智慧 ,与人为善 ,是能够成功的、坚强有力的。
3、正义者比不正义者过得更好更快乐。柏拉图认为 ,如何生活得快乐不是一件小事 ,而是一个人该怎样采取正当的方式来生活的大事。柏拉图指出 ,每一事物 ,凡有一种功能 ,必有一种特定的德性。所谓事物的功能 ,就是非它不能做 ,非它做不好的一种特有的能力。正义是心灵的德性 ,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正义的心灵促使人们能够以正当的方式生活 ,导致好的行为方式 ,因此必定快乐、幸福 ,所以正义者是快乐的;相反 ,不正义的心灵或说邪恶的心灵指导下的人的行为是邪恶的 ,因此其生活得不好 ,必定是痛苦的。
显然 ,柏拉图对传统的流行的各种正义的定义作了批判 ,他认为 ,上述个别的、特殊的、经验性的正义均有其适用的时空限制 ,超出一定范围 ,进入不同情况 ,或使用不当 ,就可能变成不正义;而且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假象 ,使人们将不正义误解为正义 ,产生许多明显错误的观点。于是 ,他进一步思考着超越限制的普遍的正义究竟应该是怎样的 ,他在他所构建的“理想国”中寻找着正义。
读西哲名著 ,我总能在其中感到一种犹如渴者饮甘露的感觉。哲学圣贤的话总能超越时空来感染我。二千多年前柏拉图的正义观在我们现在看来还有这么深刻的现实意义 ,许这正是名著的魅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2]袁久红 ,王海风.柏拉图的国家主义正义论 ——《理想国 》的政治哲学解读 [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3.[3]付丽娟.柏拉图的正义观探析 [J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05 1.[4]高瑞泉.走向理性的太阳 ———读柏拉图的《理想国 》[J].历史教学问题 ,2001 1.[5]李寅春 ,何东辉.理想国的正义与法律 ———简评柏拉图之《理想国 》[J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04 3.[6]王莹章.柏拉图《理想国 》新探 [J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1.
第三篇:柏拉图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
(论文里面有些引用的话,麻烦帮我备注一
下出自哪本书哦~)
目录
一、柏拉图的正义观...................................1
(一)正义观的产生背景............................(二)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1、国家正义....................................2、个人正义....................................(三)个人与国家正义的统一........................二、正义国家的实现...................................(一)正义国家实现的意义
(二)统治者的资质和角色
三、对于柏拉图正义的思考.............................(一)柏拉图正义的历史意义........................1、影响个人价值观的形成........................2、正义观的第一次系统阐述......................3、要正确看待柏拉图理想国的正面影响............4、开创制度正义之研究..........................5、影响到后世的空想社会主义....................(二)、柏拉图正义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启示.............1、柏拉图正义理论和马克思正义观的异同..........1 1 2 4 5 6 6 6 7 7 8 7 7
2、柏拉图正义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意义..8
3、柏拉图正义理论对中国发展的启示..............9
四、结语.............................................9
一、柏拉图的正义观
(一)正义观的产生背景
在雅典城邦中柏拉图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足的贵族家庭。起初柏拉图可以选择从政这条家族传统之路,但是当时雅典情况太不乐观,四面楚歌危机重重。雅典民主制在斯巴达战争中处于失利地位,而且几乎每次战争都会产生另外一种制度。整个希腊城邦制度的衰落加之其师苏格拉底的死,柏拉图彻底失望于现存的政体。频繁的**战争、严重被破坏的社会生产力以及接近解体和崩溃的传统道德和法典,柏拉图认为过分的民主制度是造成现状的根本原因,认为民主政治的弊端显露无疑,并提出正义之举。他四处游走求学,将其认为较为美好的正义之邦绘画在《理想国》之内,并有着建立起一个理想的城邦的强烈想法。在其伟大的著作中,柏拉图提出要利用“哲学王统治”建立一种不同于现状的、理想状态的政治制度。
根据上述内容可以得出,柏拉图的贵族身份以及从小对政治方面的关心和师承苏格拉底的独特见解,使其对民主制有着个人的看法,而其之后的经历更加深了其对希腊雅典的思考。为了改变国家的悲剧命运,柏拉图提出理想对策,即建立正义国家。
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组成柏拉图的正义观。国家正义是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三个等级的人们各安其位。个人正义则是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要素的各尽其责。
(二)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
1、个人正义
柏拉图采取“由大到小”方式,在得出国家正义即城邦正义之后再探讨个人正义方面。“我们以什么根据承认国家是正义的, 我们也将以同样的根据承认个人是正义的。”通过对国家正义的探讨,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的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由智慧、勇敢和节制一一对应。
“一个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 可以称之为灵魂的理性部分。”柏拉图认为
一个有作为的人应该将理性放在第一位。理性在个人的精神世界中起的是领导的重要作用。理性即是爱智慧,智慧是由理性创造出的,为统治者所拥有用于统治城邦。激情区别于理性,激情辅助理性为护卫者所突出拥有。勇敢是由激情所引出的,辅助者带着激情将很好地辅佐和帮助统治者。激情又与理性相关联,当一个人的激情被很好地利用时,激情与理性会很好的配合,与欲望相排斥;相反,当一个人的激情不能够被良好训练的时候,激情会产生相反的影响,和欲望一起与理性相排斥。个人正义中欲望受到理性和激情共同控制和节制的作用。“另一个是人们用以感受爱、饿、渴等等物欲之骚动的, 可以称之为心灵的无理性部分或欲望部分。”欲望是属于第三阶层劳动者的,在普通被统治者之间最为突显。
个人主义的三个要素,即理性、激情和节制,起着各自不同的不容忽视的作用。同于国家正义,个人正义中的各个要素不相互影响,各在其位协调互动,同样体现出分工原则。
2、国家正义
大写的国家正义,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最先探讨的方向。他说“国家不是来自一棵橡树或一块岩石,而源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特性。”柏拉图认为探讨人们所在国家成功后才能更好地研究人的特性。
柏拉图建立理想城邦的最基本的便是先要建造一个城邦。如文中记载,“在我看来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 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 我们需要许多东西。” “因此我们每个人为了各种需要, 招来各种各样的人, 由于需要许多东西, 我们邀集许多人住在一起, 作为伙伴和助手, 这个公共住宅区, 我们叫它作城邦。”为了达到安然、平稳、井然有序的城邦状态,柏拉图立定总的原则即正义。确定原则后柏拉图着手于城邦社会和城邦人们二者的关系开始探讨正义。从社会组织结构方面出发分为三个阶层:统治者、护卫者和劳动者。从人们的心灵结构方面体现是四个德性: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三个阶层等级不同且分配的工作亦不同。统治者作为第一阶层,他们应该拥有足够强大的能力和不同于普通人的才能,即“哲学王”;他们应该公私分明不图私利地管理和统治好国家,为城邦人们的利益努力付出;他们应该与广大人民深入接触,倾听人们的心声了解人们的疾苦,做出相应的对策,让人们过上幸福 的生活。第二阶层是护卫者,即辅助者、武士等。他们应该拥有勇敢等良好的品质和应对紧张局面的技能,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为保护国家以及人民参与战争等。第三阶层是劳动者,组成部分为农夫、商人和工匠等。虽然他们等级较低但是作用重大,他们应当拥有节制等品质,也应当老实本分不触及法规从事自己的工作,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三个阶层应该各司其职,做好属于各自阶层的各个方面的工作,最终各得其所。
四个德性不可或缺。第一个美德是智慧。“我们国家中清清楚楚看到的第一件东西便是智慧, 而这个东西显得有点奇特之处。”智慧不是哪一方面具体的知识,亦不是要求城邦人们都必须是所谓的智慧之士。智慧是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必要的能力,是在统治国家方面的比较宏观的能力。所谓智慧就是“考虑整个国家大事, 改进它的对内对外关系”只有统治者拥有了智慧才能顾及到广大人民的集体利益,才能从整体出发维护全城邦的利益。第二个美德是勇敢。勇敢并不是要求城邦中所有的人必须勇敢,而是针对第二阶层的护卫者而言的,是护卫者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优良品格;勇敢也并不是只有大胆做事,而是要有正确的信仰,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并且可以抵制诱惑等负面的影响。“是这种精神上的能力, 这种关于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确观念的完全保持, 就是我主张称之为勇敢的, 如果你没有什么异议的话。”护卫者的勇敢能够保卫国家保护人民,使得城邦能够平稳发展。第三个美德是节制。每个人要做自己的主人,管好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受外界虚幻的享乐、欲望等诱惑的吸引,并且要在法典之内各司其职,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做好定位,增强自控力,服从命令,在个人的位置上做个人的事情。相对于智慧和勇敢,节制不属于其中某一个阶层,而是针对各个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在城邦中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方面被统治者应该服从统治者的安排和命令。
继智慧、勇敢和节制之后,柏拉图提出其核心问题——正义。正义是柏拉图希望建立的理想国中的最基本的原则,或可谓立国之本。“正义就是在国家中做正当的事,当每一个个人只作一种对国家有关的工作,而这个工作又是最适合他的天性时,这个国家就有了正义。”正义在城邦中涉及政治、军事和经济三个层次,相对应的便是三个阶层做好各个阶层的本性的工作,即统治者拥有“智慧”这个美德,护卫者拥有“勇敢”这一美德,而劳动者运用各自的技能且拥有“节
制”美德。各阶层应该分别专司一职,分明权责,互相不干涉,相互不混同,否则将会破坏正义原则。“当生意人、辅助者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作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时, 便有了正义, 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了。”
(三)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的统一
柏拉图认为,虽然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互有不同,但是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是相互联系的。只有个人所在的国家(城邦)是正义的,才能给个人提供正义的环境,才有可能形成个人正义;同样,个人正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才能在国家(城邦)中促成良好的风气,才能给国家正义创造可能性,才有可能组成国家正义,否则国家正义不将存在。“个人灵魂达到正义,每个人就会以其个人的正义的行为参与适合自己本分的工作,参与实现国家的正义。”如此个人正义在二者关系中更显突出,起根本性作用。
根据柏拉图阐述,不要求城邦中所有的人都要做到个人正义,也并非要求完全国家正义,而是认清现实,从现状出发,只需达到一定的基本正义。而统治者必须是已经很好地做到了个人正义的人,理性、激情、智慧、勇敢和节制等和谐统一于其一身。
为了能够达到整个城邦的基本正义,柏拉图制订了一整套训练以及选拔正义的统治者的方案。柏拉图利用其擅长的唯心主义对学生进行教学,分为阶段进行教育“四科”,还继承了老师苏格拉底的问答学习法,并涉及理性训练和体育教育。柏拉图高度提倡“哲学王”,联系起哲学和政治,培育出能够领导、统治国家的“哲学王”。统治者利用其高度的理性和智慧去管理国家,便是对正义的推行;护卫者利用其高度的激情和勇敢去捍卫国家,便是对正义的维护;劳动者利用其高度的节制辛勤劳动,服务国家,便是对正义的遵守。
统治者拥有正义后,便可带领辅助者成为正义之人,再通过更扩大的教化使得被统治者更加正义。虽然无法达到完全的正义,但是随着力度的加强,达到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的统一,从而使得整个城邦将会越来越正义。
二、正义国家的实现
(一)正义国家实现的意义
柏拉图认为“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因为,我们认为在这样一个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义,而在一个糟糕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非正义。”一个正义的国家能够指引国家里的人们走上正义之路。柏拉图认为只有实现整个国家的正义,才能够得到他一直主张的理想国,才能够让国家中的每个人生活的正义、美好和幸福。
(二)统治者的资质和角色
从柏拉图提出的“哲学王统治”中可以看出哲学家在柏拉图所要建造的理想国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具有“金”元素的人才称得上是哲学家,而且他们具有很强的天赋和拥有无比的智慧,有着好学的优良品质,真理是他们永远不变的追求。经过坚持不断的努力奋进,哲学家的知识面更加广泛,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和统领广大被统治者。所以想要实现正义的国家,必须让具有统治能力和智慧的哲学家作为国家的统治者,才能建立起一个正义的国家,将正义的国家的理想实现。
柏拉图还认为,统治者无知无能和品质的残缺及败坏亦是导致国家混乱和分裂的原因,尤其强调品性的败坏,可谓破坏了政治,带来无数灾难。作为最无懈可击的哲学家,肩负着建立起充满正义的理想国的任务,应当懂得知识,掌握美好德行,才能使罪恶和混乱得以结束,将安宁带给国家和人民,将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贯穿于理想国,给人们带来美好、幸福和安康。
三、对于柏拉图正义的思考
(一)柏拉图正义的历史意义
1、影响个人价值观的形成
正义观的关注不再狭隘,不单单只是关注如何定义其概念,也不再只是注重某方面的解释。正义观的发现已然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是从社会机体秩序中,是
从普遍的广义的统一的角度。正义观的提出是理想国建立的基础,从内向外的折射,不再局限于个人利益,是一种客观普遍的和谐井然的正义。柏拉图的正义让人们重视起个人的价值观,由狭隘变得眼界开阔,提升了人们的个人价值观。
2、正义观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柏拉图是第一个系统阐述了正义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不论是在西方思想史还是整个世界。柏拉图将其个人对正义的理解综合前人的正义观念记录在其著作《理想国》之中,包括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以及个人和国家正义的关系。
首先指出什么是正义,解释出什么是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在国家正义中,提出并强调了三个阶层,各阶层应该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相应的工作,相对应的便是三个美德——智慧、勇敢和节制。在个人正义中,人的灵魂状态是理性、激情和欲望。
其次柏拉图建立了在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的关系。二者有所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个人正义是基础,而国家利益是保障,二者不可能相互分离。国家正义中的智慧、勇敢和节制想对应于个人正义中的理性、激情和欲望,国家正义中的统治者和护卫者相对应于国家正义中的智慧和勇敢,亦相对应于个人正义中的理性和激情。而节制不同于智慧和勇敢,作用于所有阶层的人,各阶层相互制约,使秩序井然。
最后柏拉图还阐释了正义国家是如何建立的,也阐述了其如何维护以及如何走向衰亡。柏拉图认为重中之重是哲学王统治。创建了教育体系用于对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的维持。同样指出正义国家也避免不了走向衰败的道路。
3、要正确看待柏拉图理想国的正面影响
许多学者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种纯粹乌托邦的空想主义,是一种极端的摆脱现实的幻想,是一种超越骨感又陷迷幻的未来,不可能有实现的可能。其实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柏拉图的理想国的正面意义。首先,柏拉图在其国家正义中将人们分为三个阶层,并不是多数人认为的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而是从其社会现状出发,认清现实,具有合理性,并体现出对人们的高度重视和负责,注重人性,尊重个人灵魂和个人价值。其次,柏拉图的正义原则和分工原则对我们现在提倡 的和谐社会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柏拉图站在国家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并运用了历史观去分析现状,是具有非凡价值的,是值得关注的。
4、开创制度正义之研究
柏拉图虽然出生于一个家庭条件不错的贵族家庭,但是其生存的环境却不容乐观。柏拉图的关注政治,以及经历其师苏格拉底的死亡,他看到了民主制度的极大弊端,提倡要建立一个充满正义的理想国,建立起一种全新制度。柏拉图所理想的正义国家是由哲学王统治的并实行柏拉图式的公有制度和公共教育制度的国家,只有在这种国家中才能形成个人正义。什么样的国家政体中会造成什么样的人们的性格。虽然柏拉图理想国的政治制度很粗糙简陋,但是却堪称开创了制度正义。首先柏拉图将国家中的人分为三个阶层,统治者、护卫者和劳动者。其次柏拉图明确了哲学王统治,即哲学家作为国家的统治者。最后柏拉图制定了公有制度和公共教育制度。这些都是柏拉图开创制度正义的体现。
5、影响到后世的空想社会主义
后世的空想社会主义受到了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思想和公有制理论的深刻影响。首先,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受到了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理论的影响,如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摩尔等。其次,一部分人也受到了柏拉图的公有制的影响,如康帕内拉的 “太阳城”等。
(二)柏拉图正义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1、柏拉图正义理论和马克思正义观的异同
(1)相同之处:
两位思想家的社会正义都是一种相对于当时现实比较超越的设想,对于他们所在的时代都是不大容易实现的时代正义。柏拉图和马克思的正义观,是由于他们看到了自己所处时代的不公正,做出了相对应的反应,即构想出自己所认为的理想制度,并想实现社会正义和个人正义通过这种构想的理想制度。通过分析柏
拉图的《理想国》,可以看出柏拉图内心里想要建立一个理想国。而建立一个城邦是由于人们的非自足性,个人需要整体,整体离不开个人。在这样一个城邦中可以建立起正义之路,使人人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生活在充满正义的城邦之中。柏拉图就是想要设计出一种理想的政治政体,即一种政体能够体现正义。与此类似的是,马克思面对资本主义的罪恶、压迫和剥削,也提出了一种美好的设想——共产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制度是一种高度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正义社会,没有了私有制,出现了公有制,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
(2)不同之处:
第一,柏拉图与马克思研究的正义观出发点不同。人的自然本性的研究方向是柏拉图正义观念所涉及的。人的灵魂包括理性,激情和欲望三种品质。当欲望和激情都和理性达成一致时才是一个人成为有德有能的人的时刻,才能成为一个正义的人。马克思的研究方向是人的社会本质。人们的公平正义观念吸取于当时的社会关系。
第二,柏拉图与马克思的正义观是代表不用的阶级利益的。等级制度下的正义是柏拉图所追求的,分为三个阶层,各阶层不能越级。而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价值目标是“为全人类谋福利”。
第三,柏拉图与马克思的研究方式是不同的。形而上学的是柏拉图的研究方法。理性,激情和是人们灵魂的三个部分,其相互协调;共同作用智慧,勇气和节制三种美德便能实现正义。
2、柏拉图正义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意义
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公平和正义,保持社会稳定的深层次基础是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开辟了可靠途径为了真正有效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现阶段我国实现正义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构建和谐社会,于此,我国应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去实现真正的社会正义,属于全人类的社会主义。为了早日实现共产主义,我们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
柏拉图的正义观对我国的指导意义:第一,借鉴“善”的理念。让人们自己学法知法懂法,努力宣传社会公正理论。第二,努力建立社会正义的制度。制定
公正的监督制度、惩罚制度和评估制度。
3、柏拉图正义理论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第一,法治和德治相统一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向法治社会迈进,要做到有法可依,也要做到依法行政和司法独立。法制建设进步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德治的作用,现实需要德治,德治能够调整法律所涉及不到的领域。
第二,发展社会中的政治稳定
改革在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思维形势。在当代中国应该采取政治制度化和法制化这种最有效的措施。让公民参与到政治里面来,了解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需求,针对结果做出相应的政治决策。在了解与被了解、制定与实施之中,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都能够得到重视,各阶层都能够和谐共处,在动态中实现我国政治的稳定,稳定社会秩序,和谐共处。
第三,效率和公平相统一
利益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体现,其导向和目的及动力皆为利益。首先,个人行为的基本出发点是追求个人利益。利益引导出个人各种的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其次,主导国家政治行为和过程的是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交集最大化。将效率和公平的很好甚至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只取其一。结果公平、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是公平内容的三个部分也是我国社会公平的重要要求。当今中国,贫富差距相当大,富得越富,而穷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中国应该在几个方面努力改善,缩小贫富差距:第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始终要坚持按劳分配,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四、结语
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对人类的存世、发展和完善的探究得出的正义理论是一种对于人类的深度思考和表达。无数个个体生存在一起,利益的冲突实在是难以避免,但是如果人人支持正义的存在,并且能够努力地去寻求和谐相处的模式,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则不管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还是在未来的
探寻中都是有着重大的意义的。我们应该始终坚持柏拉图理想国的设想中正面的作用,政府应该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工作,给百姓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稳定的国家。
第四篇:从柏拉图三个等级的划分看社会正义
从柏拉图三个等级的划分看社会正义
摘要: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诉求。一部《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柏拉图在文中提出通过专业分工把社会划分为三个阶层,每个人都按照自然禀赋从事一门职业劳动。为了维持社会正义,实现德性与幸福,又规定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由此达到一种同伴之间的和谐共处,达到一种善的生活。通过这些构想,柏拉图建立起了他的理想国,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乌托邦,但是这个理想国在今天看来也有其现实意义,其正义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理想国
柏拉图
专业分工
社会正义
一、专业分工与社会阶层
柏拉图认为社会起源于经济需要,一个人与另一些人合作的目的是为获得更多跟美好的生活必需品。相互帮助和合作的人聚集而居,“并把聚集的居所称作城邦”社会的原则首先是专业分工原则:每一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自然禀赋从事一门职业劳动。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表述的国家论,是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国家的任务就是实现德性和幸福,国家体制和法的目的在于为使尽量更多的人幸福而创造条件。国家的资质应该像整个宇宙和个人有德性的灵魂一样,那就是说,理性应该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社会上有许多阶级,正如灵魂有各种功能;各个阶级之间的关系也相当于健康灵魂中各种功能之间的关系。按照专业分工的原则,有一批人承担保卫城邦的职责,他们构成了与生产者阶层有别的武士阶层。武士除了具有勇敢的禀赋之外,还赋有智慧。他们知道什么是城邦的真正敌人,同时必须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善。他们的只是不可能来自混淆善恶的神话传说和伤风败俗的诗歌文艺,必须有人承担教育武士的职责。这些教育武士的人是从武士阶层中挑选出来的最富有智慧、最有力量、最关心城邦的优秀人才,是经过长期磨练和考验的、富有治国经验的长者。柏拉图称这些人才是完善的保卫者,武士则是
【1】真正保卫者的助手。他在严格的和一般的意义上使用“保卫者”和“统治者”。一般意义上的统治者包括武士和真正的保卫者,两者共同统治着生产者,严格意义上的统治者专指武士的指导者,武士则是实施他们治国方略的执行者。
柏拉图对社会等级的分析处于对社会发展进程的考虑。从最基本的经济生活发展处战争活动,最后产生出政治活动。伴随着社会生活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一次产生出生产者、武士和政治统治者这三个社会阶层。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国家中有一种职业,这种职业应该是最适合他原有能力的。正义就是占有自己应该有的,做自己该做的,守本分,不管闲事。[2]
柏拉图认为如果每个人都各自去生产自己所需的东西,那么效率极低。而专业化能使人臻于完美。每个人的能力和资质各不相同,那么劳动专业化分工就很重要,它可以使每个社会成员做最适合的工作。对柏拉图来说,社会差别既以道德为依据,也以能力为依据。各阶级间和她们职能之间的和谐相处,是正义国家的特点。因此,劳动分工和社会分层预设了最重要的政治美德:正义。[3]
二、保守主义的社会公正
尽管柏拉图承认社会等级的差别,但是他却反对以某一等级的利益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他认为等级的区别是依照社会分工原则在不同禀赋的社会成员之中产生的自然区分,将某一等级利益凌驾于其他等级利益之上却是不公正的人为追求。由此,他批评“强权即公正”的论调,认为如果少数人凭借自然赋予的优势来压倒多数人,那么多数人也可以凭借数量和力量的优势来压迫少数人,每一个阶层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他对统治阶层的生活作出极其严格的规定,就是为了防止统治者把他们的优势转变为压迫生产者的强权。
他认为社会正义就是每个人都只做适合他的本性的事情,这就是,统治者以智慧治理国家,武士以勇敢保卫国家,包括生产者在内的所有成员以节制协调彼此的行为。反之,如天性应该当生产者的人企图跻身于武士行列,军人企图掌管治国的大权,这种僭越行为将毁灭国家。
在这里,柏拉图已绘就了他的模型:一个权力与能力相当的金字塔,这条线就是存在于统治者和善的理念之间的无形纽带。[4]
但是为了防止出现利己主义,在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家中,统治者(包括武士)除了国家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个人的利益。为了在统治阶层中排除个人利益,他提出了统治者共享财产和配偶的设想。柏拉图认为男女的差别只表现在生育中的不同作用。除此之外,女人和男人具有同等的自然才能,应该接受同等教育,担负同等职责,包括统治者的职务。没有根据认为柏拉图主张把妇女当做财产分配,事实上,所谓的“共妻”主张不过是国家严格控制婚姻和生育的一种政策,只在统治阶层内部实行。男女统治者均由国家指定配偶,配偶不固定,致使统治者无家庭。并且,配偶在指定的时间里生育,以便能生出天性优秀的后代。婴儿出生后即交给国家抚养,不属于父母。统治者也没有个人财富,摒弃金银玉器的装饰,只从生产者那里取得满足朴素生活的必需品。
在这里柏拉图提倡广发的男女平等。这点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在那个时代,妇女在古希腊社会中的地位是很低下的。柏拉图被看做是对妇女权力的早期捍卫者。[5]
由此,柏拉图整个政治哲学的目标终究是让每个人都得到成长——按照他所诠释的那种方式——也就是说,在一个由职业分工和社会阶层组成的城邦中,每个人与同伴稳定和谐的相处,过着善的生活。
三、理想国与乌托邦
柏拉图把社会分工成为劳动专业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中所有必需的工作要同等重要。但柏拉图却又认为一些工作和职业性质上比另一些优越。思考高于管理,管理又高于生产。这些性质不同的工作是按照个人能力的高低划分的,因此个人的能力也相应地具有质的差别。在一个良好的社会中,每个人从事着他最胜任的工作,这意味高等工作和高等能力相符,中等工作和中等能力相符。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差别是以禀赋差别为基础的。由此,柏拉图所谓的正义就是国家各阶级和他们职能之间的和谐相处。
柏拉图生活在社会变革的时代,却不能接受贵族沦为平民、平民政权的事实,而要求按照固定不变的自然本性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他说的控制人数和领土的社会,在今天看来也许是对生态有好处的,但是他违反了氏族农业社会向城邦商业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另外,在柏拉图看来,人类首先是精神存在物,但也是理智和政治的存在物。在他的人类观中,生物的东西并不占中心地位。因此,他不赞同根据生理差别来划分劳动和阶级。这说明了他的观点的激进性质。为什么妇女就不能和男子一样履行公共义务呢?但不应该过多强调柏拉图提倡平等权力的这一面。在其他方面,柏拉图也表达了他那个时代常见的对妇女的轻蔑。就柏拉图讨论两性时的这种观点不同而言,有人论证说柏拉图事实上是害怕妇女和他们拥有的领域。这里,自然和私人生活占统治地位。这个领域超出了理性控制的范围。实际上,柏拉图压制妇女是因为他害怕妇女,把妇女看成是一股不可控制的力量,也害怕她们在私人领域中享有的生育孩子和抚养未成年人的能力。
柏拉图的《理想国》后来被法西斯利用,柏拉图的思想中有令人不快的权威主义吗?在今天看来是有的。权威主义的思想表现之一,是在柏拉图对培养胜任公民所需的教育体系的规定中,他不允许人们对国家理论的前提进行讨论。前提是预先假定好的,人们没有理性讨论它们的机会。自由和批判性反思也被禁止。但是若要为柏拉图做辩护的话,也许我们可以说他可能从来没有想要去建立这样一个理想国家。况且柏拉图本人也有能力也愿意反思他的思想。因此,柏拉图并不太像我们暗指的那种权威主义者。[6]
在他的《法律篇》和《政治篇》中,柏拉图更多的考虑了实现理想所遭遇的困难,因此他修订了他的政治理论。一个好的国家除去理性或洞见之外,还应该有自由和友谊。一切公民都应该有自由,享有参政权;他们拥有土地,让农奴和外国人从事商业和贸易。家庭恢复它固有的地位。他允许社会受法律的统治。他还说,最好的方案,也就是最好的政体,是把君主制和民主制结合起来。这些就是有可能实现的东西,而不止是理想的东西。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完善的理想,是人间神国的梦想。这往往被人们成为乌托邦。不过,我们要明白,柏拉图是把它当做一个小的城邦来设想的,他的许多“理想”在斯巴达已经实现,不少的“理想”被认为是今天的事实。
柏拉图在提出三个阶层划分之后,还指出,三个阶层之间是可以流动的,不是凝固不变的。他说,“如果护卫者的后裔变低劣了,应把他降入其他阶级,如果低等阶级的子孙天赋优秀,应把他提升为护卫者。而这个步骤就是通过教育实现的。柏拉图认为教育是实现正义的途径。认为教育应该由国家规划和控制,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公民,才能实现城邦的正义和谐。这在今天看来是一定程度上的公平,在今天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柏拉图的国家正义意味着国家的三个阶层各当其分,个人正义意味着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各当其分,则和体现了和谐的思想。柏拉图的思想并没有摆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在当代重新解读柏拉图的正义思想,对于我们的理论和现实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正如波普尔说:“柏拉图著作的影响(无论好坏)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说,西方思想不是柏拉图哲学的就是反柏拉图哲学的,但很少是非柏拉图哲学的”。
参考文献:
[1]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4 [2]梯利著.《西方哲学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86 [3] G·希尔贝克 N·伊耶著.童世俊、郁振华、刘进译.《西方哲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1 [4] G·希尔贝克 N·伊耶著.童世俊、郁振华、刘进译.《西方哲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2 [5] G·希尔贝克 N·伊耶著.童世俊、郁振华、刘进译.《西方哲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4 [6] G·希尔贝克 N·伊耶著.童世俊、郁振华、刘进译.《西方哲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3
第五篇: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幸福观
柏拉图《理想国》中苏格拉底的幸福观论述
摘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仅涉及政治、教育,他还创造性地思考了幸福的涵义,他把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紧紧联系起来,既带有政治性,也带着人文性。《理想国》成书虽距今已久,但其幸福哲学仍然值得今天我们细细品味,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思考。
关键词:幸福;正义;德性;现世意义
我们都要坚定地走向上之路,紧紧追随正义和美德,相信灵魂是永恒的且能经受住一切善与恶的考验。我们相互之间以及我们和神之间都要相亲相爱,这两种爱都在这儿,我们就像竞赛的胜利者环场一周收集奖品那样得到它们。无论在今世还是在我们所说的千年之后,我们的生活都会美满幸福。
——《理想国》柏拉图
幸福,是一个贯穿人类发展历史,亘古不变值得讨论的话题。每个时代、每个地域,人都在极力试图去找寻一个合乎全人类共通的答案,但似乎这是不可能达到共识的难题。毕竟,幸福,包含太多内涵,它是人内心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决定了幸福感不仅取决于客观种种各不相同的条件、还与自身性格有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概说的就是这个。但在那个遥远的古希腊时代,哲学家柏拉图通过其《理想国》,透过其导师苏格拉底之口,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其构建的城邦与个人幸福紧密相连的国度,给出了一套“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的答案。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苏格拉底之名)在从大(城邦)到小(个人)的关系中探讨出一套关于“幸福”的哲学中,始终都秉持着一个原则,就是“和谐”。以下,我将详细论述“和谐”是如何贯穿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幸福观,在此基础下,柏拉图又是如何实现其涉及的理想国度。
一.“一个正义的灵魂和一个正义的人就会生活得好,而不正义的人就会生活的悲惨”——《理想国》
《理想国》说,人的灵魂有三部分组成:欲望、理智、激情。欲望,是人的自然需要,就是本能;理智,是人用思考来控制欲望的力量;而激情就比较复杂,通俗一点就是“墙头草,两边倒”。而柏拉图(苏格拉底)所言的“正义的灵魂”,指的应该是理智协同激情,共同对欲望进行有力的制约。而这种制约,须遵从内心的选择,从众多的欲望中挑选最渴望的,并且这种渴求要在保证整体利益上,合乎社会道德规范及人伦道理,如同走过苦行僧的修炼一样,在纵欲与禁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就是“正义”。在成为“正义的人”的过程中,内心必定要经历这种种煎熬与挣扎,但在理智与激情的不断自我说服下,逐渐遵从上述的原则,并使之成为习惯,慢慢地,变成了“自己的主人”,不再受欲望的捆绑。这样,既能产生符合个人的快乐,又免于做困兽之斗,也不会剥夺了他人幸福的权利,心灵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和谐感。总而言之,正义就是幸福的起点,也是实现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
而为什么苏格拉底会说“不正义的人会生活得不幸福”呢?《理想国》举了一个例子,僭主“心灵充满了大量的奴役,不自由。他的最优秀最理性的部分受着奴役。而一小部分 即那个最恶的和最狂暴的部分则扮演着暴君的角色,而这就导致了其陷于不幸福的状态”这种近乎直白的描述,已经让我们能够明白,为何如今越来越多人富起来了,但心却是空荡的、迷茫的。现今社会,也有很多如同僭主式的人物,恐惧、空虚、嫉妒、困惑,这应该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写照吧!只懂得都在不停地索求,被欲望不断地奴役,但却没有真真正正的满足过。这种人大概常处于自苦的状态中,苦在没有自由、甚至连自己最在乎的是什么都没搞明白。这样,怎么可能幸福呢?
因此,如果能够保持着“心如明镜”的状态,主宰自己的心,清晰明了自己的渴望,遵从“正义”的准则,一步一脚印靠自身力量去实现,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理想的正义的人,其灵魂必然是有秩序地运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样的人,是值得幸福与骄傲的!
二.“我们建立这个国家不是为了某个阶级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理想国》
在个人实现了幸福之中,这种幸福的准则也慢慢被移植到城邦的幸福中。柏拉图认为,灵魂既有欲望、理智和激情所构成,那么相应的,他也有他们的德性,分别是:节制、智慧、勇敢。节制,是“好的部分对快乐或欲望的控制”,这种节制是无阶级性的,人人都应以此作为人生准则;而智慧则是理智的表现方式,它担负着权衡利弊的领导角色,放到国家中,此类“智者”是管理国家的不二人选;勇敢,原文中“不忘理智所教给的关于什么应当惧怕什么不应当惧怕的信条”,拥有这种信念的人,应该当卫国者去保卫自己的国家。柏拉图(苏格拉底)也认为人应当按其“德性”去生活。所以顺其自然地引入哲学家为王的观念。因为哲学家懂得分辨利益的最大化,也懂得如何制定理性的法律法规,统领全局,使整体更和谐,并且应当把自己的天赋带给无知之人,提出了“哲学家应回到洞穴”的比喻,因为他们见识过理性的光芒、智慧的真实,就有责任把它带给犹如处于黑暗洞穴里的人,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柏拉图的哲学家为王的出发点,以小标题则可以窥探,因此,城邦中人人都保持着节制的,有英勇的护国者恪守其本分,而且还有智者公平、清醒地治理我们的城邦,个人灵魂的三部分所对应的德行,在集体中充分发挥,从个人正义演变到整体正义,这可以说是城邦的幸福之源。
三.《理想国》的幸福观的现世意义
《理想国》中,苏格拉底并没有直截了当地给幸福定义,就像在用讨论的方式(非论断),他通过不停发问,不断诱导他人说出其心中答案。如果说这就是柏拉图的幸福哲学,那么在《理想国》中,我们似乎已经可以窥探出柏拉图(苏格拉底)对于幸福的类型、本质、特征、原则的态度,给后人思考“何为幸福”留下了宝贵的思想经验。不但对个人而言,对于整个国家而言也是大有裨益。
在今天,整个中国,甚至于整个世界,追求物质必处于上风。物质确实是精神追求的基础,但人们,似乎逐渐把物质享受等同于幸福。追求、占有、消费,慢慢已成为幸福的代名词;而相对的,我们面临的,是信仰、理想、道德的缺失,生态、资源、文化的危机。只是金钱、美女、铺张浪费、灯红酒绿等等,这些虚幻的肉体的享乐,能带来细水长流、历久弥新的幸福么?真实的幸福,贵不在感官的快感,难在求得心中一片安稳。所以今天,若以《理想国》中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幸福观为蓝本,指导我们在发展中,引申出一套符合现今社会要求的、达到普世幸福实现最大化的幸福内涵,也未尝不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首先,必须加强道德的渲染,重视文化的潜移默化力量,通过教育的力量,让人能够清醒地认知幸福的本质,心中自有一股道德力量制约无度的欲望,莫让他们变成“僭主式的个体”,变成疯狂欲望的“多头怪兽、狮子同体”比如说,读《理想国》。它也的确正确地回答了有关于幸福的一些问题。然后从个人开始,有节制地选择性满足自身欲望,避免内心的混乱,有能力再运用自我的理性与智慧去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有度欲望的满足感的基础下,有动力去实现社会的和谐团结,从而达到整体有序。在实现自我欲望之时,也能保证遵守社会规范,实现个人与集体间的快乐、利益、荣誉。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中,不正是有益于建设和谐社会,中国梦的实现么?
其实幸福没那么遥不可及,即使拼死拼活、绞尽脑汁去得到梦寐以求的,其实,简单的生活不过最美好。人非不幸福,只是不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