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贵族政治”理念与政治社会学思考[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11:4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柏拉图的“贵族政治”理念与政治社会学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柏拉图的“贵族政治”理念与政治社会学思考》。

第一篇:柏拉图的“贵族政治”理念与政治社会学思考

摘 要:柏拉图作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最为典型,最为鲜明的理想主义信徒,其最为得意的“理想国”思想也便被赋予了自不待言的理想主义的色彩,从“金银铜铁”代表不同的阶级到崇尚“哲学王”对城邦的统治,无一不流露出其思想体系里理想国的首领必然是一个智慧贤达的俊杰,是集超越凡人的美德、聪慧于一身的“精神贵族”,这便是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贵族政治的体现,无论这一政治观点的可行性有多高,理想化程度有多深,这毕竟体现了古往今来公民社会的一个共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关键词:贵族政治;公民精神;启发

中图分类号:B50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080-03

一、“政治贵族”观点的历史社会合理性 柏拉图出身贵族,自幼良好的家庭背景使得幼年的柏拉图便能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染指社会,而且师从名师的他能够积累丰富的知识,譬如他青年时代就结识了克拉底洛并熟悉了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并对他影响终身[1],这在笔者看来为他后来崇尚贵族政治有莫大的关系,其本身的贵族出身所训养的立场在更多的时候表现在对平民力量的忽视,仅仅重视君主个人素养的政治主张上,认为只有只有哲学王依据他的理念论才能看出现实城邦的种种弊病,才能够对症下药。

而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柏拉图生活的希腊时期的文明应该可以称作“贵族文明”。希腊文明的前身是包括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和米诺斯文明在内的爱琴文明。爱琴世界既吸收了埃及文化又吸收了两河流域的文化,更吸收了赫梯文化,兼容并蓄的希腊人加上他们自己的创造爱琴文明,使得他们的文明程度在当时无人可望其项背。它既有繁荣的商贸业,又有能生产青铜器和铁器的制造业,而且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基础之上它的公民社会的萌芽发育十分健康,活泼的商业生产活动成为社会阶层间空间、社会地位不断流动的原动力,而具有强烈地域属性的文化便利的营造了一种文化认同圈,这便为后来的古希腊民主城邦制的孕育制造了必要前提。

所以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古希腊各城邦在雅典城邦政治改革模式的影响下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改革运动,纷纷确立起了民主城邦制度。古希腊民主城邦制的内容主要涉及城邦公民资格、城邦公民权利义务以及城邦机构设置等多个方面[2]。曾经厚积的政治与哲学智慧纷纷生根发芽,一派欣欣向荣的政治图景。

虽然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是古代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虽然雅典的民主令无数后人心醉神迷,虽然那是一个充满理性、思辨的时代。但对像柏拉图那样的思想者以及当时的普通民众来说,在这件华丽的民主外衣掩盖之下的,却是党派的争斗、利益的角逐以及无休止的政治动荡。政治是什么?是追求个人或者派别利益的舞台,还是一种通往幸福、和平的生活的途径?

这便如歌剧《骑士》中的一幕经典对话:“卖香肠的人:请告诉我,象我,一个卖香肠的人,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大人物?将军:这是世上最容易的事。你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卑贱的出身,受过在市场中买卖的锻炼,蛮横无礼。卖香肠的人:我想我还不够格。将军:不够格?看来你似乎有一颗非常好的良心。你父亲是一位绅士吗?卖香肠的人:老天爷作证,不是的!全家老小都是无赖。将军:幸运儿!你要担任公职的话,已有一个多么好的开端啊!卖香肠的人:可我几乎不识字。将军:唯一麻烦的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者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鄙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绝好机会。”[3]这便可以反映雅典城邦政治的阴暗侧面,一些无知而卑鄙的权贵把持着政权,即使民主的光环再耀眼也难以掩盖这些污点,虽然这对那个已经走在世界政治史前列的时代有不恭的嫌疑,但是政治的斗争,最高地位的争夺有时所依赖的就是这类的攻讦诽谤。所以柏拉图的“贵族政治”思想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在柏拉图的思维领域里,“贵族”的含义既包括门第的也包括精神的,而且血统的高贵和智力的优异在他认为常常如影随形,但总会有时“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这时如果在工匠的后代中发现金有银者,便可将其提拔为治国者阶层,反之亦然,由此可见,凡治国者最重要的品质便是智慧和美德,这样被尊为“精神贵族”“思维领袖”的他们便可以领导国民的德行的增长[4]。而这就是柏拉图所谓的“哲学王”统治的观点,当然这里的哲学王并非从事专门哲学研究的哲学家,而是对人类政治生活有着很强的穿透力,能够把握住政治生活的秘密,把深奥的哲学思想与政治现实连接起来,在危难的时刻点醒人民的精神与政治领袖。

可以说,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有其当时社会的合理性,表现在其《理想国》之中的政治倾向虽然略显保守,但是,它是基于雅典城邦制一些缺陷所提出的,对于当时比较激进的城邦制度来说,只是折中主义的做法。而且他这种提议和设计都是为了保证能够在国家中选拔出真正出类拔萃的统治者,同时为他们自由地展示自己的政治艺术提供尽可能广阔的空间。至于那些统治者—哲学家如何在这一空间中纵横捭阖,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了。

二、柏拉图“贵族政治”的精蕴与内涵

柏拉图一生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国”城邦制度以及“贵族政治”治理体系虽然看起来过于理想而脱离现实,在思想上似乎能够找见“太阳城”的踪影,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其中蕴含的精蕴。

首先,在柏拉图看来,理想城邦之所以“理想”的先决条件是整个城邦公民的道德基础和价值目标的深厚,而且城邦的最高价值标准便是城邦内部和谐一致性和城邦的整体性上的融合。这种思想实质上便是对前文提到的潜伏于在这件华丽的民主外衣掩盖之下的,却是党派的争斗、利益的角逐以及无休止的政治动荡的批判。也是他对于政治这一概念的重新界定。并且柏拉图在这一问题上还认为在这一治理观念下法律规则是不必要的,这便是于海所说的“正义的最高境界是谋求‘无讼’”。因为法律的原则过于生硬和抽象,只能作为常态的或普通的运用,时不大于适合复杂的情况的,而且在他看来因时制宜的自由裁量远胜于硬性的规则,而如何因时制宜的考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裁定者的个人素质。一个机敏富有涵养的裁定者的判定会使得被审判者既受到合理的裁决又避免法律的冰冷。

据说这种批判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毕竟,柏拉图在年轻的时候曾有过积极地“入仕”的念头,有意在政治的舞台上大施拳脚,但是严酷的政治现实却使他心灰意冷感到处处受到压制,尤其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被民主政体污蔑以渎神罪而被处以极刑给了他很大的打击,所以他反复思之,终于认为只有哲学家掌权或者政治家变为哲学家,这样既能带领全体公民道德上的进步,进一步促使公民精神的崛起。还能避免政治上的盲目性以及决策的武断性[5]。其次,柏拉图十分推崇城邦之中建立合理的分工体系,是每个人各司其职,团结在“哲学王”和“精神领袖”的领导之下。这便是城邦存在的又一个前提,即城邦本身有一个合理的社会架构,生活在城邦的人有着不同的分工,扮演着不同且不可或缺的角色[6]。每一个阶层各司其职,形成一台紧密咬合的机器,会把这种政体一直延续下去。

城邦之中的农民、各种工匠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他们是社会基本生活不可或缺的,当然医生和教师作为“公共必需品”也是不可少的。而且哲学家作为教师的教师也是不可少的,最后武士作为保家卫国以及维护城邦内安定的因素也是不可少的。这正是“这三个部分各自执行自己的职责而不互相干扰和僭越的时候便有了正义”[7]。再次,这一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集权”,这一观点的体现便是柏拉图在设计过程中规定个人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尤其是应当服从整体的善的问题,即城邦的主体性与整体性是第一位的,个人不过是城邦有机体中的部分,理应为城邦的和谐作出贡献。“全体公民无例外地,每个人天赋适合做什么,就应该给她什么任务,以便使大家各就其业,一个人就是一个人而不是多个人,于是整个城邦成为统一的一个而不是分裂的多个”[8]便是这一理想的直接体现。

三、“贵族政治”对现今制度的启示 虽然柏拉图的思想的不可实现性比较大,但是仍具有其合理内核,否则就不能解释其近千年来仍受学者追捧这一事实,应该给予辩证的思考与看待,这样才能够做到“扬弃”。

第一点,其所宣扬的超越自我的社会公共精神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柏拉图的设计中,人民在“哲学王”的带领下,普遍存在的便是那种超越自我的公共精神,每一个人努力为城邦做贡献并且将私人生活至于公共生活和共同事业之下,每一个公民重视对城邦的忠诚与归属,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十分明显。

柏拉图乐观地坚信,单纯依靠个人理性的思考、觉悟乃至计算,再加上“哲学王”的理性教育,人就可以具备私人生活中需要的私德,也可以形成认同自由民主价值的现代公民精神。他们对人、进而对公民有一种理想化、浪漫化的认知,当然也就觉得,不需要私人社会的中介,人就可以从每个人对所有人的战争的状态,直接通往完美的公民社会。

第二点,柏拉图强调公民道德的提高的一个前提便是强调文化的教育还是培养公民精神和品格所不可缺少的。因此,不同的教育应该同时相互协调地进行,使公民兼有不同的好的品质以避免因单一而走向极端。“孩子们如果从一开始做游戏起就能借助于音乐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而这种守法精神又反过来反对不法的娱乐,那么这种守法精神就会处处支配着孩子们的行为,令他们健康成长。国家一旦发生任何变革,他们就会起来恢复固有的秩序”。身心健康的公民才能“在心灵上意气奋发”成为国家的“护卫者”。这样又反过来补充了第一个观点。第三点,柏拉图运用了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以人性来解读城邦的本质。城邦从整体上有如一个完整的个体,在人的灵魂中有欲求、激情和理智三部分。与此相应,城邦是由拥有欲求的体力劳动者和商人,拥有激情的护卫者阶级以及拥有理智的统治者阶级所组成的。这要求管理者不仅仅把社会看成是一个有机团结的社会,更应看成是一个呼吸着的活着的灵魂,这样就必须本着人文关怀的态度对待自己所管理的社会,这样才能在治理工作中更加完满,制定的政策也会更有人文气息。

这样三种互补的观点便构成了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其所宣扬的“哲学王”治理模式的可以作为启发公民精神的工具。

四、总结

柏拉图作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最为典型,最为鲜明的理想主义信徒,其最为得意的“理想国”思想也便被赋予了自不待言的理想主义的色彩,从“金银铜铁”代表不同的阶级到崇尚“哲学王”对城邦的统治,无一不流露出其思想体系里理想国的首领必然是一个智慧贤达的俊杰,是集超越凡人的美德、聪慧于一身的“精神贵族”,这便是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贵族政治的体现,无论这一政治观点的可行性有多高,理想化程度有多深,这毕竟体现了古往今来公民社会的一个共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第二篇:柏拉图《理想国》思想的思考与启示

柏拉图《理想国》思想的思考与启示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柏拉图似的理想国。《理想国》讨论的主题是正义问题,首先讨论国家的正义。柏拉图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具备智慧、勇敢、自制、正义这4种德性。国家的智慧要求它有治理整个国家的知识,只有少数人才具有这样的智慧;国家的勇敢属于保卫它的卫士;国家的自制是一种和谐,当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能够和谐一致,这个国家就达到了自制。若一个国家有了这三种德性,也就有了正义。

哲学家是爱智慧的人,不过那种对任何事情都好奇的人还不是真正的哲学家,只有热忱于寻找真理的人才是哲学家,这就涉及到了真理问题。柏拉图把世界划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那些只爱好具体事物如美的声调或形象的人只有意见而无知识,只有那些认识美自身即美的理念,而且将其与具体事物区分开,而不互相混淆的人才是有知识的人。柏拉图通过“太阳”的比喻说明,正如太阳是可见世界之所以可见的原因,善乃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他又通过“线”的比喻进一步将两个世界划分为4个部分。第一,影象;第二,影象所像的实物;第三,数理对象。灵魂将影象的实物作为影象来研究,它只能从假设出发下降到结论;第四,理念。灵魂从假设出发上推到第一原理,它不再使用影象而是使用理念来作系统研究。前两个部分属于可见世界,后两个部分组成了可知世界。与此相应,灵魂的状态也可以分为4个阶段,这就是想象或猜测、信念、理智和理性。柏拉图通过“洞穴”的比喻指出,认识的4个阶段并不是后天学习的发展过程,而是“灵魂的转向”。因为灵魂本身具有一种认识能力,教育只是使这种能力掌握正确的方向,使它从黑暗转向光明,从现象的世界走向真实的世界,因此教育也是《理想国》的重要主题之一。同时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理想国》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阐述了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例如,重视学前教育,主张国家控制教育,终身教育观,注重幼儿教育,倡导男女平等教育。

柏拉图是古希腊一位影响深远的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撰写了大量有关办学、教书、育人、伦理、法律、宗教等方面的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该属《理想国》了,就教育而言,柏拉图提出了他自认为理想的完整教育体制构想。他关于幼儿教育、终身教育、音乐文艺教育、体育军事教育等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学前教育观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他认为人的初始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尤其对那些性格尚未定型的孩子而言,对好的总是会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柏拉图认为,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以后发展的方向,甚至也能决定他将来的目标方向。他们的头脑在早期所接受的一切东西都将是很难遗忘或更改的。所以柏拉图认为对孩子们早期的教育应该是从美好的道德熏陶开始。

二、教育伦理思想

天赋品德论是柏拉图的整个教育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因为在人的灵魂中先有善,于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如何引导人们去认识这个善,而教育的内容就是该用什么在最大程度上去实现这个善。如果我们把柏拉图的整个教育伦理思想看作是一座大厦的话,天赋品德论就是构筑这座大厦的基石。

教育是实现善的理念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是,教育实现善的理念不是无中生有,即不是把理念从外向内灌输而是基于天赋品德论的基础上,教育是对人本身所具有的实现善的理解能力的发掘。

三、终身教育观

柏拉图从重视胎教开始,对各阶段教育进行了明确的划分,而且为了造就至善至美的优秀治国人才,他还最早提出人工作后还需要有继续受教育的思想。柏拉图认为,教育是终身的,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不但如此,他还认为那些年满50岁,在实际工作和学习的一切方面都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的考验,即要用善的理念武装自己,改造自己的灵魂,从而在晚年更好地管理好国家、公民个人和他们自己。所以,他要求人们在剩下的人生岁月里,还要用大部分的时间来研究哲学,这样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直到培养出像他们那样的继承人,才可以辞去职务,进入乐土为止。

终身教育的理念适合于任何的时代,尤其是当代知识爆炸和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知识的老化现象日益严重,要求我们的知识储备及时更新,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

第三篇:《浅谈柏拉图的理念》

浅谈柏拉图的“理念”

身为“古希腊三贤”之一的柏拉图,在欧洲哲学史上建立了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的一生,哲学著作和思想建树颇丰,其中很著名的便是“理念论”

何为理念?我们或许可以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一般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柏拉图由此提出了两个世界的观点。一个是由个别事物组成的、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的现象世界,他称之为“可感世界”,这是一种可被人感觉到、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假象。另一个是由理念组成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理念世界,他称之为“可知世界”。而这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原本和摹本的关系,理念世界是原本、模型,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摩本。他把“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仅是第二性的,而且是不真实的。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所以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

那理念又是如何为派生事物的呢?一是“分有”,即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例如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它分有了美本身。二是模仿,即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模仿理念而存在。例如,工匠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

每个个体有着一个共同名字的,它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例如,虽然有着很多张床,但只有一个床的“理念”或“形式”,正如镜子里所反映的床仅仅是现象而非实在,所以各个不同的床也不是实在的,而只是“理念”的慕本,而“理念”才是一张实在的床,而且是由神所创造的。对于这个由神所创造出来的床,我们可以有知识,但是对于木匠们所创造出来的许多张床,我们只能有意见了。由此可知,理念有四种含义。其一,理念是通过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其二,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其三,理念是事物模仿的模型。其四,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从而成为圆满的存在。简而言之,每一类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红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红”等。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根据。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其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其善的理念。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西方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开创了强调共相、追求普遍性和形而上者的哲学道路。它提出了个别与一般的矛盾现象,指出了个体事物可以被人感觉到,一般事物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认识特征,彰显了个别事物与一般事物,创立了现象和理念的基本概念,对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四篇: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思想

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思想

柏拉图的哲学理论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其宇宙论、知识论、国家说等都是建立在理念论上的,理念论是其全部思想体系的核心,基本思想大致有:

(1)理念的概念。柏拉图认为,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动不定的,因而都是不真实的,真正实在的东西(存在)是不动不变的;这种真实的存在就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概念。柏拉图把这种一般概念称之为“理念”,这种“理念”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所有的理念构成一个客观独立存在的世界,即理念世界,这是唯一真实的世界。至于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所构成的世界,是不真实的虚幻的世界。这样,在柏拉图那里就出现了真实世界(理念)与幻影世界(个别事物)之间的对立。

(2)理念和具体事物的关系。柏拉图提出,理念也是具体事物所追求的目的,具体事物要想达到它,但永远不能达到,因为它是绝对的、永恒的,而具体事物总是相对的、流逝的。他把理念看作永恒不变的“真正的实在”,个别事物有生有灭,但理念则永存无息。柏拉图认为,各类事物都有其理念,他把事物的理念分为最低级、较高一级、更高级、最高级四个层次:具体事物的理念是最低级的理念;数学或科学的概念或范畴是较高一级的理念;艺术和道德的理念是更高级的理念;在所有理念之上,最高级的理念就是“善”。善是至高无尚的理念,是认识和真理的源泉,是超乎一切之上的,没有其他理念能与之相比。各种理念在善的理念的统辖下,形成一个有条理的、真实的世界。又因为善的理念是最高的理念,所以它也是其他理念追求的目的,是宇宙最高的目的。这样,以善的理念为最高级的理念世界就形成为一个目的论的体系。柏拉图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用逻辑思维来把握这个理念世界的本质和内在秩序。

(3)理念论在自然观方面的表现──宇宙生成说。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真实的存在,具体事物则是不真实的。巨匠或造物主以理念世界为蓝图或模型,以善的理念为指导,将各种理念的模样加诸原始混沌的“物质”,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的世界。巨匠塑造世界是为了要体现善,至善者必定要善,也必定希望一切都趋向善。柏拉图又认为,巨匠所塑造的世界不仅是至善至美的,而且是惟一的。地球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有规则地按一定的轨道运行。这个轨道也必须是最完善的几何图形,而圆形是最完善的图形,所以天体都按圆形的轨道运行。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说是理念在自然观方面的具体表现。它不仅是唯心主义的,而且充满了宗教神秘主义色彩。

(4)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柏拉图认为,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知识的对象,因为理念世界才是永恒不变的,是真实存在的。他认为,感情知觉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知觉也是相对的、易变的、不真实的,他称这种认识为所谓“意见”;只有认识到理念,或者说认识到事物“本身”,那才算是真正的认识。柏拉图所谓的理念实质上就是事物的一般概念,所以他所谓的知识也就是对一般概念的认识。在他看来,这种一般概念不能通过感觉认识到,而只有通过“心灵自身”,也就是通过思维活动才能达到。柏拉图把认识的对象分成了“两个世界”,相应地知识也分为两种:知性的(或理智的)知识和理性的知识。柏拉图把知识分为四个等级:理性是最高部分,其次是知性(或理智),再次是信念,最后是想像(或猜测)。其中每一种认识的真实性和明确性的程度都与它们的对策的真实性和明确性的程度相对应。柏拉图认识的四等级理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基础上的,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学说有本质区别。但是,必须承认,这种理论在认识的发展史上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第五篇:论柏拉图的正义理念——《理想国》读后感

论柏拉图的正义理念

——《理想国》读后感

【摘要】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知识界的必读之书。他的哲学核心是其理念论,而他的政治观念的核心则是他的正义观。本文对《理想国》中讨论的几种正义观进行了梳理 ,在此基础上 ,剖析柏拉图的正义城邦的内涵,对欠债还债就是正义,以善待友、以恶对敌就是正义以及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进行了有力的逻辑批判。本文认为 ,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 ”设想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和社会基础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但亦有不足。【关键词】

柏拉图;理想国;正义;理念;

众所周知,柏拉图是希腊古典文明的产儿。作为人类的优秀导师之一,他在思想领域的件数无疑是多方面的。他在其著作《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通过对当时流行的各种争议观点的批驳和分析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地阐述了正义的概念。他设计并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国度的蓝图 ,提出“理想国 ”的政治思想和国家学说 ,并提出具体实施的措施。他认为 ,国家的最高目的是“正义 ”,也只有在“理想国 ”中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柏拉图要树立自己的正义观 ,但正义观在当时被大众所屈解了:一是认为欠债还债就是正义;二是认为把善给予友人 ,把恶给予敌人就是正义;最重要的是当权派和智者派则推崇强权政治的正义观 ,说:“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一个人有好处、有利益。”在《理想国 》的第 1至第 4卷中 ,柏拉图通过优雅和机智的对话 ,对当时流行的正义观念作了逐一的分析和反驳。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柏拉图是如何驳倒当时流行的反正义的三种观点。

一、驳“正义是有话实说 ,有债照还 ” 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这个观点符合日常生活中的观念 ,但只是日常生活中某一情形下的正义行为 ,而不是正义的定义。因为如此定义正义 ,会造成有时是正义的 ,而有时是不正义的后果。

在柏拉图看来 ,正义就是美德的一种。美德指在人的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善良的道德本性。例如智慧、正义、自制、勇敢、友爱等等都是古希腊传统美德的内容。柏拉图 借用苏格拉底的口去探寻这些美德的相对性。面对一个发了大财的富裕人士把正义定作是欠债还债时 ,苏格拉底揭示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苏:克法洛斯 ,你说的妙极了 ,不过讲到“正义”嘛 ,究竟正义是什么呢 ? 难道仅仅有话实说 ,有债照还就算正义吗 ?这样做会不会有时是正义的 ,而有时却不是正义的呢 ? 打个比方吧!譬如说 ,你有一个朋友在头脑清楚的时候 ,曾经把武器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 ,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会说不能还给他。如果竟还给了他 ,那倒是不正义的了。把整个真实情况告诉他也是不正义的。

克:你说的对。

苏:这么看来 ,有话实说 ,拿了人家的东西照还这不是正义的定义。

在这里 ,苏格拉底使用的通过对话寻求普遍性的定义寻求真理的方法 ,就是古希腊最初意义的辩证法。他的辩证法的特点是在问答中不断通过分析事实 ,进行推理来揭示对方的矛盾 ,使对方承认错误并不断按照自己的诱导方向去修正错误 ,从而启发对方去认识真理。在苏格拉底看来这是一种帮助别人分娩思想的过程。故而称这种方法为思想的助产术。这种方法不同于智者派人士一样企图简单的将对方驳倒 ,而是引导对方顺着自己的逻辑路子走向正确的方向。

苏格拉底用不能将武器还给一位疯朋友的例子 ,有力的批判了有债照还是正义之举的说法。因为原主人头脑不清楚时 ,无论如何不能将简单的按有债照还的常理来办事 ,否则就会给对方带来伤害 ,产生不正义的后果。在此 ,有债照还明显忽略了正义的真实本质 ,一旦在生活中简单的照搬就有可能产生自相矛盾的结果来。看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想要看一种行为是否是正义的 ,不能光从自身的立场出发 ,还要从我们的对象能否受益来检验我们的行为是否是有利于对方的。就说现在三月学雷锋做好事来说 ,有的小学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打扫卫生 ,本来是一件好事 ,我们社会应该多多表扬才是。但由于过于集中的学生去做这事 ,结果有的敬老院在三月学生来得太多反倒使老人受了很多干扰。这样的好事不产生好结果的例子在生活中还举不胜举。如果我们更多的采用柏拉图式的思想方式来考虑问题 ,或许就会真把好事办好 ,把实事办实

二、驳“正义是把善给予友人 ,把恶给予敌人”的观点

在古希腊 ,还流传着另一个把正义看成是以善待友 ,以恶对敌的观点。

玻:苏格拉底 ,假如我们说话要前后一致 ,那么 ,正义就是“把正义善给予友人 ,把恶给予敌人。”

„„

柏拉图认为这个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首先 ,就时间言 ,这个观点只能用在战争中和盟友合力抗敌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的作用 ,那么就会得出正义在战时有用而在平时无用的观点。苏格拉底说 ,并不是在不生病时医生就是没用的 ,也不是说在不航海的时候舵手就是没用的。这说明这样的正义定义太过狭窄。事实上恰恰相反 ,一个正义的人和政府都是在平时就能做得很好才能保持自己和国家的久安。第二 ,如果说正义平时也有用 ,比如在替朋友保管钱财方面做到以善待友 ,那么就会得出钱财不用时正义有用 ,一旦钱财被使用了 ,正义反而无用了。最后 ,正义还要求“以恶对敌”,这是不是意谓着还要替朋友去掠取敌人的东西呢 ? 这样正义之举不就成了小偷行为了吗 ?这样的驳难看似荒唐 ,其实正好揭露出了这个定义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

我们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我们常常看到报纸上常常报到说某某市政府在出现什么事故时组织了几个部门现场办公 ,迅速高效的处理善后工作。这种高效固然是必须的 ,但我们更希望政府能够在平时将灾难之火消灭于星星点点之时。一个有责任的政府不能仅仅是在出现事故时才行动。事实上我们在数不清的事故面前 ,都会发现 ,这些事故原本大都可以避免的。我们要想把我们的社会维持在一个正义的基础之上 ,就应该注重平时去防范。

最后 ,在苏格拉底看来 ,善恶的标准也是相对的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标准 ,一旦对同一种行为作出不同的判断 ,以善对友以恶对敌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举一个例子说 ,政府对于乱摆地摊是不允许的 ,这是出于对民众出行利益的考虑。但政府一旦全面取缔又会给当地民众带来生活上的不方便。这就是对于地摊看法的标准有不同所致。

三、驳 “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 的观点

色拉叙马霍斯提出:正义不是别的 ,就是强者的利益。他论证说:每一个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 ,平民政府制定民主法律 ,独裁政府制定独裁法律 ,依此类推。他们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谁不遵守 ,他就有违法之罪 ,就有不正义之名。因此 ,他认为 ,在任何国家里 ,所谓正义就是当时政府的利益 ,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柏拉图对此进行了反驳:

1、正义有时是不利于强者的 ,即并不表现为强者的利益。他说:统治者无意之中也会规定出对自己有害的办法来;而遵照统治者所规定的办法去做是正义。那么 ,弱者受命去做对强者不利的事情也是正义。而这个推论结果恰好和正义的定义相违背。

2、强者的利益并不能包罗万象。比如科学和技艺 ,它们不可能只顾到寻求它的强者的利益而不顾及寻求它的弱者的利益。一位医生行医不会只图赚钱而不顾及病人的身体 ,一位舵手不会只顾及自己的利益而不照顾他部下水手们的利益 ,一个统治者不会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每种技艺的利益都是特殊的 ,每种技艺尽其本职 ,使受照管的对象得到利益。

在这里柏拉图很深刻地讲明了一个道理 ,那就是统治者应该为民众谋取福祉。当一位船长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全体船员的利益那该是多么可怕。我们的政府有义务去把好舵 ,当好我们的船长。相反 ,如果正义只是强者的利益 ,一旦可以用一只手枪指挥一个国家时 ,这个国家一定处于一个极为可怕的乱世。在非洲的一些国家就是因为政局不稳 ,国家才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四、驳“不正义比正义更有益 ” 的观点

色拉叙马霍斯认为:在社会生活中 ,不正义的人生活总要比正义的人过得好;正义的人跟不正义的人相比 ,总是处处吃亏。这种情况使人们对正义的积极价值产生怀疑。柏拉图反驳道:

1、上述观点必将把不正义归在美德与智慧这一类 ,把正义归在相反的一类 ,而这是违背常理的。

2、不正义是强有力的论断站不住脚。柏拉图认为正义是智慧与善 ,正义的属性是使他们友好、和谐 ,而不正义是愚昧无知 ,不正义的属性是使他们分裂、仇恨和争斗。虽然 ,不正义也是一种力量 ,但这种力量只具有破坏力 ———不论在国家、家庭、军队或者任何团体里面 ,不正义首先使他们不能一致行动 ,使他们自己彼此为敌 ,其次也跟对立面为敌 ,跟正义的人们为敌。正由于不正义的人狭隘的行为 ,造成与他人的合作的困难 ,甚至完全不能合作 ,因而没有战斗力。而正义的人依靠智慧 ,与人为善 ,是能够成功的、坚强有力的。

3、正义者比不正义者过得更好更快乐。柏拉图认为 ,如何生活得快乐不是一件小事 ,而是一个人该怎样采取正当的方式来生活的大事。柏拉图指出 ,每一事物 ,凡有一种功能 ,必有一种特定的德性。所谓事物的功能 ,就是非它不能做 ,非它做不好的一种特有的能力。正义是心灵的德性 ,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正义的心灵促使人们能够以正当的方式生活 ,导致好的行为方式 ,因此必定快乐、幸福 ,所以正义者是快乐的;相反 ,不正义的心灵或说邪恶的心灵指导下的人的行为是邪恶的 ,因此其生活得不好 ,必定是痛苦的。

显然 ,柏拉图对传统的流行的各种正义的定义作了批判 ,他认为 ,上述个别的、特殊的、经验性的正义均有其适用的时空限制 ,超出一定范围 ,进入不同情况 ,或使用不当 ,就可能变成不正义;而且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假象 ,使人们将不正义误解为正义 ,产生许多明显错误的观点。于是 ,他进一步思考着超越限制的普遍的正义究竟应该是怎样的 ,他在他所构建的“理想国”中寻找着正义。

读西哲名著 ,我总能在其中感到一种犹如渴者饮甘露的感觉。哲学圣贤的话总能超越时空来感染我。二千多年前柏拉图的正义观在我们现在看来还有这么深刻的现实意义 ,许这正是名著的魅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2]袁久红 ,王海风.柏拉图的国家主义正义论 ——《理想国 》的政治哲学解读 [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3.[3]付丽娟.柏拉图的正义观探析 [J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05 1.[4]高瑞泉.走向理性的太阳 ———读柏拉图的《理想国 》[J].历史教学问题 ,2001 1.[5]李寅春 ,何东辉.理想国的正义与法律 ———简评柏拉图之《理想国 》[J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04 3.[6]王莹章.柏拉图《理想国 》新探 [J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1.

下载柏拉图的“贵族政治”理念与政治社会学思考[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柏拉图的“贵族政治”理念与政治社会学思考[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柏拉图的“圆”的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柏拉图的“圆”的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摘 要: 柏拉图关于圆的观点能给人带来惊讶感,它给人们的启示是:教学不是灌输而是唤醒,教学不能画地为牢,老师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而......

    柏拉图与《理想国》读书笔记

    柏拉图与理想国》读书笔记刚刚过去的一周,多半时间都是在做毕业试验和查阅相关资料。在剩余时间里,我读了《柏拉图与理想国》这本书。书中论述的是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之间的......

    现代教育理念思考

    现代教育理念思考主讲:李红权校长{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现挂职于连平县第二初级中学副校长,联系电话:***(河源)***(深圳)}一、 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 1、以人为本的......

    柏拉图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

    (论文里面有些引用的话,麻烦帮我备注一下出自哪本书哦~) 目录 一、柏拉图的正义观 ................................... 1 (一)正义观的产生背景 ................................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故事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故事 关于哲学家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间有很多的故事,在这里跟大家分享的是“苏格拉底布置学生每日甩手臂的故事”。 有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

    政府立法理念与实践的思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项优秀的立法项目绝非随心所欲的产物,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晶。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2条规定“规章的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解释,适......

    政府立法理念与实践的思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项优秀的立法项目绝非随心所欲的产物,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晶。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2条规定“规章的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解释,适......

    工业集中区管理体制与理念创新思考

    工业集中区管理体制与理念创新思考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搞好工业园区管理体制的运作,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管理体制的创新,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理念一是树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