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灵魂观与建立理想城邦的关系

时间:2019-05-14 04:0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柏拉图的灵魂观与建立理想城邦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柏拉图的灵魂观与建立理想城邦的关系》。

第一篇:柏拉图的灵魂观与建立理想城邦的关系

柏拉图的灵魂观与建立理想城邦的关系

现象界与本真界 现象事物与本真事物

现实中只有哲人相信本真存在,并努力探索这种存在,知道自己无知,所以这些人不会成为独裁者

《哲人王》

只有哲学家成为国家的领导者,或现在的国家领导者学习哲学,只有这一点现实中的不正义才能消失。

柏拉图的灵魂观

来自于毕泰格拉斯学派——人的存在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肉体是灵魂的坟墓

柏拉图——人活着的时候,肉体是灵魂的监狱。灵魂原来与神同在,是理性的,在进入人的肉体之后,出现了三个部分的划分——灵魂三分说:

理性的本质——在人的头部保持着灵魂的本性,追求的是智慧,一直会作为自己的德性 激情的部分——胸部勇气 勇敢 是这个部分德行的体现

欲望的本分——腰部以下最大的一个部分,节制是这个部分必然追求的德行

三个部分存在领导被领导的关系,激情必须被智慧领导,否则就会演变成暴躁,狂妄,它靠智慧最近,所以最优秀。欲望必须遵从理智的领导

如果这三者和谐,分工明确的话,一个正义的人就出现了,理智主导下又勇敢又节制 正义,智慧,勇敢,节制被称为四主德

理想的国家:实现了正义的国家

正义如何实现:在人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灵魂素质是不一样的,通过教育衡量各人素质,12岁以下的孩子离开父母,统一教育,不和成人接触,通过文艺教育,体育教育,数学教育,50岁之后最优秀的人学习哲学,之后再最优秀的人就是哲学王,几个人一样优秀就共同领导国家

勇敢的人辅助领导者,作为军人——掌握军队,因此这个阶层最容易出现政变,所以从小要编故事灌输这种阶层观念,服从统治者的领导。

其他欲望比较强烈的人作为劳动者

三个阶层各司其职,和谐的领导被领导的关系,理想的国家就出现了。

哲人王除了身体之外不可以有任何财产,没有任何私人关系,即不能结婚等

第二篇: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艺观比较_--毕业论文

生活于古希腊雅典奴隶时期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博学多才,不仅是古希腊时代名声显赫的伟大人物,而且至今他们对后世产生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对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走向有重大的牵导作用,他们提出了哲学范围内对美和艺术进行多角度研究的入点,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系统的指出了“美”的哲学含义和构成美的本体要素。虽为师徒关系,但各有千秋,亚里士多德总结了以前所有的知识开创了新的哲学体系,对于后世的影响比柏拉图大得多;但如果没有柏拉图思想承前启后的作用,亚里士多德也难以为继。他们的文艺思想一样具有开创性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探讨了艺术本体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逐渐完善了艺术思想体系的构建。二者的文艺思想有较多的可比性。后世大多数是通过对文艺的本质即“摹仿说”这一方面来对比探讨,当然这是二者在文艺观上最大的区别之处。

一、摹仿说

(一)摹仿的摹仿

柏拉图是文艺史上对文艺和文艺家谴责最厉害的一个人,他的“模仿说”也必将导致对文艺的否定。他认为,存在三个世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世界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而文艺是“摹本的摹本”。另一方面,柏拉图认为,文艺有巨大的感染作用,即“浸润心灵”,并把它称为“诗的魔力”,因而,他尽管将“模仿的诗”斥为“影子的影子”,但仍主张在理想国中保留一部分“颂神的赞美好人的诗歌”。总的来说,他的观点是唯心的。

柏拉图继承了古希腊“艺术摹仿自然”的说法,认为文艺是对客观世界的摹写,并指出,这就是文艺的本质特征:“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是摹仿者”。柏拉图和其他古希腊哲学家一样,在艺术的“真善美”中特别看重“真”,主张文艺反映生活就该像照镜子那样不走样,否则就是歪曲了自然,歪曲了社会和人生。但是柏拉图却不同意苏格拉底“美就是有用”的说法。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一切现实事物的根源、本质、规律,它是由神创造的,是永恒的普遍的,因而是真实的。柏拉图还是认为摹仿是人类的天性,尤其是儿童、青年和妇女在理智尚未获得充分发展的时候所具有的

(二)艺术的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并非全盘接受老师的观点,而是较客观地探讨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形成自己完整的、系统化的“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是肯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的,跟柏拉图的“理念说”是不同的。他不仅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肯定艺术比现实世界更为真实,艺术所模仿的是现实世界所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而不是如柏拉图所说的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相对来说,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是较为客观与积极的。

二、文艺的功能论

(一)文艺对国家和人生的效用

对文艺进行大肆攻击,并非因为柏拉图不懂文艺,相反,柏拉图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他深刻的了解文艺,对文艺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站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角度去要求文艺,提出了著名的“效用说”。柏拉图很重视文艺的社会效用,对文艺提出“不仅能引起快感,而且对国家和人生都有效用”的美学要求。柏拉图深刻地觉察到了文艺领域存在的问题,考察了当时流行的文艺作品。

柏拉图在文艺功能上主张功利主义,他认为文艺只能歌功颂德,做政治和道德的婢女:“我们应该强迫诗人们在他们的诗里只描绘美的影象。”

(二)文艺的认识作用和快感作用

亚里士多德除了继承柏拉图的“效用说”以外,还针锋相对的肯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和快感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能引起快感。除了从摹仿中获得求知的快感外,也有审美情趣的快感。

三、文艺的创作论

(一)灵感说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不仅是真实的,而且是圣洁可知的。人的灵魂来到人间投胎之前,原属于理念世界。在那里,人的灵魂就获得了智慧和知识。但现实世界是不真实的,而且是不可知的、污秽的。

柏拉图在政治上十分痛恨代表奴隶主民主派的诡辩学派。这一派在论争中大力提倡艺术和修辞学的技巧。对此,柏拉图也极力反对。柏拉图认为,文艺创作靠的不是技艺,而是灵感。如果没有灵感,你的技巧无论多么熟练,也决不能成为伟大的诗人。

柏拉图的“灵感说”的基本思想是神秘的反理性主义。(二)悲剧论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内涵丰富,寓有深刻哲理,是他的诗学的基本原理。他从这一基本原理出发,进而研讨以悲剧为代表的艺术创作原则。

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在剧的各部分分别使用各种令人愉悦的优美语言;它不以叙述方式、而以人物的动作表现摹仿对象;它通过事变引起怜悯与恐惧,来达到这种情感净化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的品质由他们的性格决定,性格在于对行动的选择。悲剧要写同常人有相似性的好人遭受不应有的厄运,它所表现的人物也就有特定的性格。他心目中的悲剧人物有其社会道德标准,而刻画他们的性格,又有出于摹仿说的审美标准。

总的来说,柏拉图在理式论基础上,对文艺是自然的模仿进行了改造,来论证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以揭示文艺的本质。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包括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的文艺本质论,以极端功利主义为特征的文艺功用论,具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文艺创作论,他的文艺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的基础上的。其完整性和丰富性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古希腊思想家,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是肯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的,跟柏拉图的“理念说”是不同的。他不相对来说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肯定艺术比现实世界更为真实,艺术所模仿的是现实世界所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而不是如柏拉图所说的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是较为客观与积极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思想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重大的影响力,直至今天现代,后现代社会的学术发展,都离不开他们对人类社会思考的中心,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新的思考和再表达。

第三篇: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正义观之比较

正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历程中始终探索着的主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越接近历史脉络的源头,我们对人类正义感的探究可能才会更加深刻。所以当我们回归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去重新体味两大先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光芒中关于正义的认知,或许会有更多可供借鉴的感悟和启示。

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仅是粗略阅读一番,并无深究,而对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曾在老师的推荐下较为详细地进行了翻阅,再结合后人对其二人思想的概括总结,大致能够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作简单的比较,并从专业课的角度简略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因此两人在正义问题上的认知多多少少有一定的关联性。比如强调正义的“和谐有序”,并且二人都对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进行了区分和论证,并都注重理性的作用等等。但就从二人思想的价值体系高度来看,两个人在待正义的分歧还是非常明显的。

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个人正义观

对于柏拉图,其信奉理念论,因而其思想的架构体系是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的,对于正义的认知也是如此。在个人正义上,他认为,一个人的灵魂包含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要素。一个有德行的人应该使理性居于主导地位,统率激情,控制欲望,这也是个人灵魂的最佳状态。在他看来,灵魂包含有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它们又分别与智慧、勇敢、节制三种德性相对应。

柏拉图对于灵魂要素的分类有其合理性。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境况下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偏向,时而愤怒而难以自已,时而勇敢和满怀激情,有时人们也会极其冷静和理智。柏拉图认为理智决定着人的品德与智慧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也是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继承与发展。并且他同样强调公民个人的正义就是合理地安排自己灵魂中的理性、激情和欲望,真正做好自己的事情。

亚里士多德对正义进行了扩展性的论证,他认为人所具有的理智思考力,即按照理性的原则行动所具有的理性生活,既是功能善的表现,也是目的善的表现。人的生活离不开理性指导,所以一个有正义德行的人,就是主动的行使自己的理性能力,对激情和欲望给予合理的节制所求得的灵魂善。

理性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人类一旦丧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无异于丧失了合理存在的基础。面对古希腊城邦的衰败之势,亚里士多德提倡每个人都应具备独立思索的能力,节制激情和欲望,发挥人类本身善的功能,这也就是个体的正义。因此亚里士多德是提倡教育,只有教育才能够发挥人的潜质,使得人类理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应该说,相较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个体正义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更加清晰和务实。

个人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共同点还在于通过承认人类性格情感因素的多重性来认可人的可塑性。我们每个人能够合理安排理性与感性的搭配,道德和法律都能通过这种特质深刻地影响人的灵魂,调整人的行为。

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正义观

基于考察的方式和研究的角度差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城邦问题上的态度更是迥异。柏拉图沿袭并且发展了和谐秩序的正义思想,认为一个国家的正义就在于等级统属关系的确立,社会成员的恪尽职守。城邦统治者应具有知识,负责统治城邦;城邦的护卫者是统治者的辅助者,他们专门从事战争,保卫城邦的人;各种工匠从事自己的手艺工作,农夫种地,商人贸易。当社会各个成员都能够做到等级分明、职责清晰、分工有序,这个社会就处于一种和谐关系之中。

柏拉图这样的制度设计并非基于某一特定阶层的利益,而是从社会整体最优化的角度考虑的,每个阶层都不能够单独实现其自身发展,需要彼此的配合协作。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阶层是平等的,然而这三个阶层又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生产者和卫士要服从于统治者。这一观点的基本方向是很有启发性的,阐发了社会人分工配合才能构建出和谐有序高效的社会模式。

应该说柏拉图的这一观点是基于长期的实践观察与思考。不同的人在城邦中有着不同的性格表现形式,不同的技术与能力,对理性、激情和欲望的侧重有所不同,柏拉图据此对不同人进行了归纳和分类。但柏拉图将城邦的希望过多地赋予了统治者,即“哲学王”仍是有待探讨之处。

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产生的一种美德。至于美德则是指人能够摆脱欲望的能力,即使一个人本身好,又使他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的那种性格状况。这也就是说,美德是不受欲望影响的理性。

柏拉图主张“贤政正义”,所以他的国家理论充满理想性,带有明显的人治色彩,而亚里士多德秉持“公益正义”,他的正义论则更多的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把法定义为“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灵和理智的体现”,在他看来,法律是理性的体现,代表着正义,为世人所公认的公正无偏私的权衡。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以“城邦整个利益以及全体公民的共同善业为依据”。而由正义派生出来的法律,是可以裁断人间的是非曲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就是正义的体现,服从法律就是服从正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只存在于那些相互关系受制于法律的人群之中,法律存在于有着不平等可能性的人群之中,因为司法意味着对正义和不正义的区分。”他对正义作了著名的分类,在他看来,正义有两种:即“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

所谓“分配正义”即指每个人根据他的品德能力应当享有相应比值的份额。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人由于禀赋和能力的差异,在分配方面具有一定的不均等性,因而根据相应的份额,决定其分配。所谓的“矫正正义”也就是指对既定破坏正义状态的修复。比如对偷盗、抢劫者的惩罚。因而,可以说,分配正义是本原的正义,矫正正义是对分配正义的救济。而这样一种正义体系无疑是与现代法治领域的立法正义、司法正义相吻合的。

三、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正义观的认知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今天得到了印证。因为一旦将正义定义为理性,则其必然要抛却过多情感的干扰,以法律的标尺对公正与否加以衡量。而柏拉图之所以寄希望于哲学王的统治,首先在于他对人性的过高推崇。理智可以培养并且达到较高的水准,但是人皆有七情六欲,终究无法避免人复杂感性是非的影响。即使人的理性占有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但是人的预见性是有限的,人所获取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能力无法驾驭一个国家完美无瑕的运作。因而,我们也可以看到柏拉图晚年对其相应思想的一个修正,以至于对“哲学王”这一政治架构模式无比失望。但不可否认,柏拉图的观点对于一个统治者的要求时至今日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亚里士多德看到了人的这种局限性,因此强调法治对于社会的制约力,对于城邦整体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其思想更具理智和务实。纵观两人的正义体系,都贯穿了两个字,那就是理性,这不同于我们中国人,时常将正义理念与感性的道德相挂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这种理性基于特定的经济环境和时代环境,但无疑对西方文化和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今天的社会,所谓的社会正义亦即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我们看到法律是理性通过民主化形式所形成的结晶,是衡量事物标尺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有力保障。但光靠法律并不能解决社会的深层次问题,原因很简单,法律不调整人的主观思想,并且法律的执行决定于人们的尊重。因而我们的社会发展必须辅之与特定的理性道德。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作用将愈发明显,理性也将越来越凸显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因为其有造就理智与智慧、品德的可塑性,这种塑造无疑决定了一个人真正的内在品格,是自律的完美体现。先哲对人性与社会正义问题的拷问亦将推动着我们的社会不断地探索前行。

第四篇:理想与现实是什么关系

理想与现实是什么关系?

有人说,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丑恶的,我追求美好的理想,鄙视丑恶的现实。也有人说,现实是实在的,理想是空洞的,我注重现实,而轻视理想。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要实现人生理想,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第一,理想与现实的区别。理想与现实的区别就在于:理想是一种思想观念,而现实却是一种客观实在。现实是人们面临的客观实际。在现实之中,既有假、恶、丑,也有真、善、美。现实比理想实在,但是,它有待于发展。理想是一种思想观念,是对现实的超前反映。理想是真、善、美的反映,是通过人们的努力而实现的一种未来的现实。我们应当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不被现实中的假、恶、丑所迷惑,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想实现;应当不懈地努力,奋力拼搏,改变现实,实现理想。

第二,理想与现实的联系。理想与现实有着重大的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理想是现实的反映,理想来源于现实。理想虽然是现实的超前反映,并且高于现实。但是,理想不能离开现实,理想必须以现实为基础。理想是对现实的反映,离开了现实,就不能产生理想,离开现实的想象必然是空想。理想的实现也必须从现实开始,按照理想的设计认真的改造现实,才能实现理想。离开了现实,就不可能实现理想。因此,我们应当从脚下开始,从小事做起,扎扎实实走好现实通往理想的道路。

青春·理想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演讲叫做《青春·理想》。

我们,撇下无知迎来了属于我们的青春。青春,让我们肆无忌惮,畅然释怀,体味风那样的自由,感受云那般的自在,因为青春赋予我们的是生命的巅峰,我们无须成熟,我们不再无知,我们唯有执着。

人生是对理想的追求,理想是人生的指示灯,失去了这灯的作用,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因此,只有坚持远大的人生理想,才不会在生活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托尔斯泰将人生的理想分成一辈子的理想,一个阶段的理想,一年的理想,一个月的理想,甚至一天、一小时、一分钟的理想。当你听到这里,同学们,你是否想到了自己的理想?

人生的花季是生命的春天,它美丽,却短暂。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该在这一时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每个人主宰着自己的明天。

有一位哲人说过:“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不能躺在梦幻式的理想中生活。是的,人不仅要有理想,还要大胆幻想,但更要努力去做,在理想中躺着等待新的开始,如果不仅遥遥无期,甚至连已经拥有的也会失去。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正在梦幻的理想中彷徨呢?

前人说得好,“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那些无志之人的“志”,就是美梦,就是所谓的“理想”,他们把自己的蓝图构画得再美好,再完善,也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罢了。同学们,你是立长志之人,还是常立志之人呢?

最后我想用梁启超的话来结束今天的演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让我们洒一路汗水,饮一路风尘,嚼一跟艰辛,让青春在红旗下继续燃烧;愿每一位青年都怀抱着自己的理想,在人生的航程上不断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

放飞理想——希望的萌动(类似作文的演讲稿)

我们每个人都从幼年一步步走向成熟,就像沿着一条河流逆勇而上。

年少时,我们都曾有过一些美妙、绮丽而又略显天真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像河流边那些五光十色的鹅卵石。我们都曾陶醉于那些绚丽的颜色中。渐渐地,我们长大了,目光由脚边的鹅卵石移向前方。河流的源头,屹立着一座雄伟高峻的雪山,令人神往。我们把它称之为——理想。一个最美的字眼!~

理想,包含着我们对未来的向往,对未来的希望,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金色的童年,沉淀着儿时的快乐、沉淀着淡淡的稻香。就像陈年的女儿红,愈久愈香,愈久愈让人不满足于回味。小时侯的我,最大的理想就是爸爸妈妈能多给我买些玩具和好吃的。现在看来,才觉得儿时的我多么的天真。

长大后,才渐渐地明白:“理想,不在于一朵娇嫩的鲜花,需要我们渴望的目光去滋润,更需要我们用真挚的心灵去呵护。” 的确,每个人都有理想,但要让这美好的理想变成现实,关键还要看自己。在失败中振作,在振作中奋发,在奋发中取胜,这才是我们要的精神。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塌实的学习,一定会使自己的理想成真!~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当然,理想也是一股动力,推动着我们前进用不气馁。

让我们为理想插上翅膀,让我们一起放飞自己的理想!~

第五篇:柏拉图论自由与法的关系

龚辉

***7 柏拉图论自由与法的关系

引言

正义、平等、自由、法治这些价值观念现在几乎都被视为当代文明的一个标准,而且我们也希望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要实现这样的一个社会的构想,需要有一整套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但是在我们这样做时,我们好好的研究我们对于“法”的理解、对于法律应该追求的价值,这样是有莫大的作用的。

自由和法律的关系问题绝对是法律应该关心的一个中心问题。许多人认为,法律与自由之间是矛盾的,如果崇尚法治,那么将有可能损害到自由。不过也有人认为,法律实际上是为了保护大多数人的绝大部分自由而存在的,离开了法律,自由也得不到真正的实现。那么法律与自由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罗素曾说过:“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只是为柏拉图作注脚。”柏拉图在西方思想史和哲学史上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的。在他的著作中对于法律和自由的关系是有相当的论述的,研究他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这样的一个问题鄙视大有裨益的。

法律观

柏拉图的法律思想主要集中他的《法律篇》中,他这篇文章主要是从理论上讨论各种法学问题,也就是说是从法理学的高度来论述他对于法律的看法的。《法律篇 》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失败的结局、战后雅典政局**和苏格拉底的被处死、三次西西里之行的失败及希腊城邦的危机、城邦林立和城邦政治制度的多样性、柏拉图前辈重视政体和法律研究的传统等。

柏拉图认为法律是随着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随着小家族结合成为一个大的共同体后,需要互相协调,制定出体现共同要求的法律来。于是各个小家族便推选出自己的代表参加制定法律的工作,这些人被称作立法者。柏拉图则认为,“我们的法律必须把一切不断地仅仅引向一个目的”,“这唯一的目的就是把称为美德(善)的东西叫作正义。”换言之立法的目的就是实现美德或以善为目标,达到正义,这是贯穿整个《法律篇》的基本精神。那么,何为美德,柏拉图认为是节制或自制,因为节制是理智与欲望的和谐,是社会和平与和谐的基础,斯巴达那样的崇尚武力和勇敢、缺乏节制和以战争为主的国家,是不会有和平和和谐的。因此,法治的前提条件是人人自觉守法。自觉守法就是自制,自制就是美德,是教育的结果,而不是强制或暴力。法律的首要作用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节制美德和自觉守法的合格公民。至于法律的本质和地位。在柏拉图看来,法律绝不是只代表强者的利益,而

龚辉

***7 是一种理性,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统治者只是法律的奴仆。

自由观

在柏拉图那里,自由概念的原始含义是“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概念是柏拉图分析自由问题的起点。在古希腊城邦里的人们享有最广泛的选择权,就“如同到一个市场上去选购自己喜欢的东西一样”。随心所欲”的自由概念表现为自由选择,即在没有外界的约束和压力的情况下选择自己心中所欲求的一切事物、行为,其中包括自主的意愿、自主的判断和自主的选择。这就必然意味着不同的人将做出不同的选择,各色各样的人有各色各样的选择,其间的差异性来自于个体间不同的欲求。人的生存被他们的爱好和欲望所驱使,根据不同的观念和心理结构,选择的结果也不同。这种“欲望——选择”模式还不是柏拉图所说的自由,我们要规范“欲望”本身的内涵以及欲求和选择之间的关系。

关于欲望,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有两种欲望种是为身体谋求食物的欲望,另一种是为我们的这个神圣部分谋求智慧的欲望”。柏拉图曾把欲望分为“必要的”欲望和“不必要”欲望。前者是指那些不可避免的、其满足对我们是有益的、满足我们本性所需要的欲望。后者是指那些超过了必要欲望的需求的、可以抛弃的、对身体有害的或者对心灵达到智慧及节制有妨碍的欲望。只有抛弃不必要的欲望才能保持灵魂稳定、有序的运动。因此,柏拉图的“随心所欲”,是对欲望有深层次规定的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中的“想做什么”是有范围的,这个范围必然要符合灵魂的原则真正的自由是以灵魂的有序为前提的,理性的灵魂作为欲求和选择的主体,这样一种充满主动性的生存状态才是自由的。这种主动性表现为在值得选择且可选择的范围内,人们依据自己任意的意愿行事。这里意愿的任意性的背后有着发自理性部分的意志并伴随着整个灵魂的有序运动。雅典人的自由概念对两种欲望的选择不加区分,他们所享有的不过是一种虚幻的自由。

与自由相对的是不自由,柏拉图的“不自由”观点可以使我们更加的明白他的自由的含义。不自由”描述的是自由的反面,不自由分成两种,一种不自由的产生是外界的影响,因外力的作用从想到做的链条被截断;另一种不自由是因为人灵魂的质料部分产生出恶性,他想要实现的欲望超出了柏拉图所规定的“必要的欲望”的范畴。实际上,如果一个人只看重他的身体性的欲望的满足而不重视对灵魂的理智部分的应用,他的全部思想必定是属有生灭的,为了满足他对身体性欲望的追求,他必定是完全可朽的,因为他太过重视他的有生灭的部分,他在本性上已经被非理智所占有而失去了全部的自由。

自由概念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并不意味着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一个人将“想做”

龚辉

***7 实现为“做”,必须是因为这“想做”符合了他灵魂的本性,只有这样,他的天赋中才会具有把“想做”实现为“做”的能力。所以,即使一个人产生了与他的位置不合的欲望,他是没有真正的力量去实现它的;即使实现了,他也并不因此被认为是自由的。这也是柏拉图看不起平民政治的自由和僭主的自由的根本原因。

身体性的自由和爱智的自由一样都是人天然所具有的内在于本质之中的本性。不同的是,身体性的自由的实现更多的受制于现实的外部原因;爱智的自由的实现就其自由形式的本性而言并不依赖个体所生活的世俗环境。本质上爱智的自由属于一种自足自为的自由形式所以,真正的最自由的形式应该是摒除了约束自由实现的任意一种外部因素的那种以自身作为实现自由的条件和手段的自由形式,也就是单纯的爱智的自由形式。

怎么去实践他的自由的观点呢,柏拉图提供了自己的思考思路:1.培养健康的身体和有序运动的灵魂:2.认识你自己、关心你自己。用正确的教养或教育帮助人们培养健康的心灵是城邦的责任,统治者根据每个人灵魂中的天赋来确定他们的社会阶层,进而开展对他们来说最适合的教育;3.实践做好事能养成美德。在柏拉图的理想城邦里有四种美德:正义、勇敢、节制和智慧。4.理智的判断。对于“好事”的规范,我们只能从世俗的维度去考察。在城邦里,所谓的“好事”是指对城邦能保存有助益的事情,那么这就回到公民在城邦里各自做适应于他天赋的事情。使城邦里所有的人各司其职、各行其是是保存和发展城邦最好的方式,那么按照这个原则生活的人就必然是在实践做好事的人

法律与自由的关系及评价

柏拉图的思想的核心是建立一个“理想国”,他所有的思想只是为了从各个角度去论证或者论述这一观点。《法律篇》的写作现实意义就是希望能向这种理想国家或理念国家看齐,求其近似。柏拉图关于自由的讨论是针对雅典民主制下的自由观念而发的。从本质上看来,柏拉图是想建立一个符合自由和法律观念的理想国——他讨论这两者的关系的初衷和落脚点就是一致的了。在法律和自由的观念上,柏拉图十分强调对于城邦公民教育的重大意义,这可以说他理论的一大特色,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节制美德和自觉守法的合格公民,通过教育来使得一个人懂得自己灵魂的本来的秩序,通过这种方式,柏拉图来达到自己理论的实际效用,可以说两者的方式是一样的。可是我们发现,在这里很明显有一种等级观念蕴含在其中——这种观念是《理想国》哲学王的投射——每个人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可僭越。这种观点是他那个时代的贵族政治的产物,现在我们在人人平等的观念下是有摒弃的。再者在对待理性上,两者是毫无疑问的推崇理性的。不论是“法律绝不是只代表强者的利益,而是一

龚辉

***7 种理性”,还是“理智的判断”、“认识你自己”都是归结于最高的理性,可以说对于理性的推崇是无以复加的。最后对于美德看法,在柏拉图在他的思想中有四美德之说。在自由中、在法律中他重新强调了“美德”的重要性。城邦的最后总是要归结到对于“善”的追求中,也就是追求正义。

由于他的所有的观点都是论证和阐释“理想国”,因此他的“法律”和“自由”是没有冲突的,或者说根本就不可能有冲突的。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看来,柏拉图过度的强调了理论理性,而忽视了实践理性。因此说来他的有点“悬在天上”的感觉。这主要是他生活的时代决定的:重思辨以及雅典民主政治的流弊。是他想要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

但是柏拉图的关注点始终是在“人本身”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也就是他主要考虑的是怎样才能是人过上一种“好”的生活而努力。人的理性、人的德行、人的教育,这些体现的是“为人”的价值。在自由中,在法律里柏拉图试图找到人的根据和可以的依靠,这种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尽管不是那么的完美。

参考文献:

1.季曦:论柏拉图式的自由观,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2-05-30 2.陈鹏飞:城邦、理性、法治——柏拉图法律思想解读,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4-04-01 3.韩笑: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自由观论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5 4.杨芳: 柏拉图《法律篇》的法学思想,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15 5.夏亮亮:浅析政治哲学视角下法律与自由的关系,法制与社会,2008-08-05

下载柏拉图的灵魂观与建立理想城邦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柏拉图的灵魂观与建立理想城邦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美学观(精选五篇)

    综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及其意义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分别论述) 在柏拉图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继承发展创新 相似与不同 总结 【关键字】 【文献摘要】 【文献综述】......

    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1.理想与信念密不可分。 理想与信念的关系一个人的 理想,体现着一个人的信念和追求。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没有信念,理想就可能发生动摇,或者缺乏实现理想的信心和决心,也就无法使......

    观《团队的灵魂与血性》有感

    观《团队的灵魂与血性》有感“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在《团队的灵魂与血性》的演讲中,用中国近代深刻的历史演进,揭秘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军......

    信誉与营销关系的建立(范文模版)

    信誉与营销关系的建立市场经济,首先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伦理道德经济。因为再完备的法律条款,也囊括不完所有的经济活动细节。当前与我国经济立法相配套的一个刻不容缓的措施,就......

    与面试人员建立信赖关系

    与面试人员建立信赖关系一.如何与面试人员建立信赖关系 1,在未见到面试人员前 a) 在用电话沟通时,针对中高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恭维,比如某个同行的朋友介绍或者猎头朋友给帮忙推......

    关于企业与政府建立关系方案

    企业与政府关系建设方案 一般来说企业关公跟多都会涉及政府,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是一个门,企业不但要跨进这个门槛,还要走进这个门,学会有效收集运用政府出台的相应法规政策,并及时......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论文

    试述怎样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班级 高维(1102)姓名胡鑫楠2011年12月21日试述怎样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摘要:本文通过社会实践过程中较之以前的工作变化的所思,所想,所感,......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我认为社会理想是以个人理想为基础的,而个人理想则是以社会理想为导向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首先形成并直接影响日常生活的是个人理想。个人理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