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实践观与创业的关系
马克思实践观与创业的关系
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实为对象,并把人的目地、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于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实践与创业的联系:创业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应该是想想就算了事,只有梦想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勇敢的投入进创业的实战中,用艰苦的实践来实现我们的梦想。大学生创业源于实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实践哲学是科学的实践观,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它对改变旧的生产方式,指导人类进行社会改革,科技创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就业压力等影响,自主创业不断兴起。当今大学毕业生在即将步入社会时,马克思的实践观对指导大学生避开就业压力进行自主创业仍具有现实意义。学习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的科学内涵,掌握实践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实力,提升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第二篇:马克思的实践观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
姓名:耿芳兵学号:100301114
以前很多哲学家都论述过实践,它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实践”主要是指伦理行为和政治行为,注重的是行动,其目的在与自身,使人们“善”;而“创制”主要指导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技艺活动,其目的在于创制的对象。之后,关于实践的理解产生了分歧。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实践不过是思想的代名词。而客观唯心主义者的实践指的是独立于人脑之外的客观精神实体活动。旧唯物主义者更重视实践,但他们把实践又通常理解为饮食起居之类的日常生活或商人的营业牟利活动。他们对实践的理解片面而孤立。而马克思则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构成其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观的提出是一个从有到无、逐渐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
l、科学地揭示了实践的含义和特征,第一次把实践理解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首先把实践观点推广到社会生活的研究,批判了唯心史观,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领域中的革命变革;
3、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地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与作用,解决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而且也把认识论引入历史观,确立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于是,从哲学上概括生产劳动、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等社会活动已经成为可能。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提出过程
马克思从开始从事哲学活动时起,就十分重视实践问题,但对实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所讲的实践是哲学实践,即理论批判活动。实践的力量来自本身自由的理性,实践的作用是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其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和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使马克思对原有哲学信念发生怀疑和动摇,从而转向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分析,同时也由理性批判转向政治批判。这个时期马克思所说的实践主要是指政治批判和推翻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他把两者看成是同一件事情。这时马克思在实践观上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把“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区别开来,认为从事政治批判不仅需要有革命理论,而且还需要物质力量,这个物质力量就是掌握了革命理论的无产阶级。但这时马克思还没有研究生产实践问题,不了解生产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还没有解决理论对实践的依赖性问题。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探索科学实践观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首先,由于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从而抓住了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即生产实践。其次,他在对人的本质的分析中也分析了实践的基本特征,即客观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并强调指出,人的改造世界的活动,人的对象化活动,离不开外部自然界,“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第三,马克思还初步论述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性,指出真正的实践是“现实的和实证的理论的条件”;“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此外,马克思正式使用了实践范畴,并把实践理解为人创造对象世界的活动。他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 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初步萌发了实践是认识的对象、源泉以及认识真理标准思想。在另一个方面, 基于此种实践观,马克思进一步伸张了实践的批判维度,把哲学终结的思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指出:/ 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因为哲学把这
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既然哲学与世无涉,停留在自言自语的满足上,那么它的灭亡便是不可抗拒的命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在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创立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对哲学终结的现实批判,马克思依循的仍然是异化史观的批判路径。人类非异化的价值悬设成了马克思批判现实的理据。因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仍然运用哲学武器展开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神圣家族》,1844年底,马克思恩格斯合作了《神圣家族》。该书不仅明确了人对自然的两种关系, 即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而且再次阐发了哲学终结的实践观的历史根基。马克思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 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他们已把现实的物质生产看作历史的发源地,把现实的生产劳动视为实践的基本内容。他们还指出,不去认识某一历史时期工业生活本身的直接生产方式,就不能真正认识这个历史时期,进一步明确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次,他们强调实践在改变现存事物中的作用,指出:“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都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第三,他们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的同时,指出实践要以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为前提。他们说:在生产实践中,“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就是说,实践活动要以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生产实践改变的是物质存在的形态,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深化和发展了以往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把实践理解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活动。并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在这一点上《提纲》被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其中关于实践观的阐述具体如下:
1、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关于认识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旧唯物主义由于割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不到实践对人的认识的基本作用,必然对事物的认识只是一种直观的照相似的反映。而未把事物看作是被人们改造过的对象,没有看到实践在认识事物检验理论上的作用。因而,它不能说明理论的本质。例如:费尔巴哈虽然不满意黑格尔将理性当作检验真理的标准,而认为感性直观才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马克思将实践引入认识论,并表明了这样一个基本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理论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证明,区别真伪。因此,马克思的结论是: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2、实践是社会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旧唯物主义由于割裂社会生活与实践的关系,必然看不到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然对社会的认识,只是一种纯客观的,经验的直观,而未把人类社会看作是实践活动的过程,没有看到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因而,它不能认识社会的本质。例如:费尔巴哈虽然批判了黑格尔将人类社会视为绝对观念产物的思辨性,虽然批判了宗教,但他由于没有用实践活动说明宗教产生的社会起源,最终仍然深陷唯心主义的巢臼中。马克思通过将实践引入社会生活领域,表明了这样的一个基本观点:即:生产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首先,社会的起源基础是物质实践。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也创造了社会,没有物质生产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其次,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是实践。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它制约着
人类的其他活动: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科学、艺术莫不如此。再次,社会规律的形成离不开实践。自然规律、社会规律都具有客观必然性,但各有其特点。社会规律离不开人的参与即人的各种实践活动。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也离不开人的实践。
3、实践是人的本质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旧唯物主义由于割裂了人与实践的关系,必然看不到实践对人的本质的作用。对人的认识只是一种抽象的、生物学意义的理解,而未把人看作是实践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产物。没有看到实践对人的本质的作用,因而不能说明人的本质。例如:费尔巴哈理解的作为出发点的,人不是在现实社会中受各种社会关系约束的人,而是彼此孤立的、无差别的自然实体。于是他只好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类理智、感情、意志、爱以为人类依靠所谓的“类本质”才使得所有个人得以联系起来组成了人类社会。马克思通过将实践引入人的问题,表明了这样的一个基本观点:人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生存、发展,才能证明实现其本质。首先,人的实践活动是对象化的社会活动。人要生存,就必须时时刻刻从事实践活动。人作为主体,是能动的社会存在物,社会活动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必然表现为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他人形成的各种关系。因此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只能从其对象化的社会活动即从实践中寻求。其次,人是实践内容,是多样化的社会活动。人的实践活动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教育、文化活动以及一切生活活动。如:家庭活动等。这些多样性活动的总体结果表现为个人与他人的各种关系,即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外化了的人的本质的全部内容。最后,对人的本质及其人性的考察,必须臵于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中。
4、实践是历史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旧唯物主义由于割裂了人类历史与实践的关系,必然看不到实践对人类历史的作用。总是用抽象的人性论、人道主义去说明社会历史,因而不能说明人类历史的本质。例如:自中世纪以来的某些唯物主义者力求发现历史发展的动力,寻找改变现实的力量。是由于不懂实践 不能从历史观点出发,把实践看作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因而不能说明人是怎样实现改变环境与改变人的辩证统一的。最终得出历史发展的动力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结论。马克思通过将实践引入历史,表明了这样一个基本观点: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历史。没有物质生产实践,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历史及其发展。马克思划时代的贡献就在于他跳出了抽象人性论的理论陷阱,从历史的实践出发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认为两者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正是实践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实现了由低到高的发展从而构成了人类历史。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第一部成熟的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这里,马克思对实践作了更具体的阐发,并且从实践,特别是从生产实践出发,提出并论证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指出生产方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第一次揭示了阶级和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问题。
《资本论》中对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作了更深刻的分析,揭示了实践的要素和本质,加深了人们对实践含义的进一步了解。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任何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又说:“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过程消失在产品中,它的产品是使用价值,是
经过形势变化而适合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认为, 要想实现德国实践派的愿望, 必须在实践中哲学终结。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由此可知, 对现实的关注已经使得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发展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高度, 而强调实践的现实维度业已使得马克思领会到了实践批判理论和哲学终结的理论命题。
深入系统地研究人类的实践活动,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真正实质,合乎马克思哲学本性地、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人类实践活动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三篇:马克思前实践观讲稿
康德的实践观可以说核心就是道德实践,把实践看成是道德范围的,又归属于理性,割裂了现象和本体。他把人类理性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他认为现象关涉到自然的必然性,属于思辨理性、理论哲学或自然则血的范围,在该范围内起立法作用的是知性,而物自体关涉到人的意志和自由,属于实践理性、实践哲学或道德哲学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其立法作用的是理性。在他看来,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一方面能够通过理性先天地认识到由必然因果性决定的自然规律,还能通过理性先天地认识到普遍的实践法则,同时从中认识到自身的自由。因此康德认为只有对实践概念做出准确的区别和限定才能正确理解实践哲学。在它看来,实践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活动,实践离不开认识,但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且它具有创造性,实践行动可以把观念转化为现实。康德认为目的、行动和工具是实践活动的三要素。但是这一实践观的缺陷在于康德是从抽象的定义出发,把人的本质定义为理性,将道德实践作为实践概念的核心内容,因此是近代的未达到科学的、合理的形态的实践哲学。
费希特的知识学实践观以其突出自我的生命本能、创造意识为基本特征,试图使传统的认知主体论向生命主体论转变。可以认为,费希特在这个转变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是他揭开了生命哲学的新篇章。同时,由于他的实践观强调人对主体世界的设计和改造,把实践部分看得比理论部分更重要,认为是实践使理论成为可能,也对马克思的实践观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是费希特则在意识范围内把实践看成是一种主体向外的冲动或意识向外的扩张,是唯心主义的、理想化的,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完善。但无论如何,他非常强调哲学的实践功能和社会使命,强调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强调主体对客观世界(非我)的能动改造作用,强调实践是主客体统一的中介,并能从二者的辩证关系中去把握主体的能动意义。
黑格尔揭示了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并分析了实践要素的内容,提出了劳动是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的思想,他认为:实践是一个有目的—手段或“目的的实现”—他物或被“创造出来的现实”三个环节组成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实践活动本身是观念实现自己的活动,客观不过是精神的异化,这一实践现带有浓重的神秘与唯心主义的色彩,这是它的根本缺陷。当然,黑格尔还指出了实践具有目的性、中介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征,目的性是说,人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人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的转化,而且表现在按照事物本质的认识就行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而中介性则体现在实现目的性所需要的手段。黑格尔在论述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时候,表述了实践高于理论的思想,提示了时间的现实性品格,他指出:“理智的工作仅在于认识这世界是如此,反之,意志的努力记载于使得在世界成为如此。”在理论和实践的比较中,黑格尔指出了实践的特征: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资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资格。黑格尔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实践看成是认识的必然环节,并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他认为,在认识过程的单一活动里,主客观还未实现真正的完全的统一,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应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黑格尔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他看来,不论是理论活动,还是实践活动,就其自身来说,都还是片面的。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观点。但他的实践检验的是客观世界是否和概念相符合,即检验客观是否符合主观,所以归根结底也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实践就是人的生活。他在论述问题时,往往就是在与实践相同的意义上使用生活这一概念的。费尔巴哈说:“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成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所以他认为:“必填从人的本质出发,以人的本质为基础”,必须为争取人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因此,他公开宣称:他钓“新哲学”是“人的哲学”,“是为人的哲学”。总之,在费尔巴哈看来:哲学必须同人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为实现人的幸福而奋斗,他关于哲学要与人的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是极有价值的。但是,他并没有能提出科学的实践观,并没有能做到哲学与实践的真正的统一。他唯物地认为,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感性的对象,是需要空气、食物、饮料等等的生。活着的份虽然不能把实践仅仅局限于人的生活活动,然而满足人的衣食需求,维持人的生活却是实践的出发点。这又是他在这个问题上的根本缺陷所在。费尔巴哈哲学只能停留在直观的唯物主义上面,并陷于历史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肯定人的存在的客观性和人的生活实践活动的客观性。费尔巴哈认为,理性不是人的基础,人的活动也不是纯理性的活动。相反,人才是理性的基础,人首先是一个感性的存在,“我是一个实在的感觉的本质,肉体总体就是我的自我,我的实体本身。”费尔巴哈把实践理解为生活活动的观点无疑是十分肤浅的。但是他立足于生活实践所进行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却在很大程度上为科学实践观的创立提供了一定前提。
第四篇:马克思新闻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新闻观的特点
(摘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陈力丹著)
1、习惯于从全球角度,特别是当时欧洲工业发达地区已达到的交往水平,衡量和估量所评价或论证的涉及新闻传播政策、传播的内容和方式方面的问题。
由于超越了民族的或地方的狭隘性,因而评价具有历史的公正性,论证具有相当准确的宏观预见性。不仅论证角度,而且由于他们全面继承了前人已取得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成果,在知识结构方面同样超越了民族和地方的偏见,其论证的深刻、眼光的敏锐至今仍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为实现传播政策方面的近期斗争目标,在理论论证和报刊实践工作中,始终表现出斗争的执着性和不畏暴力威胁的勇气。他们的新闻观带有执着的、一以贯之的特点。
一定要以某年某月划界,区分青年的马克思恩格斯、老年的马克思恩格斯,或者以我们现在的思维习惯和用语(诸如“思想飞跃”)将他们的思想截然分为多个阶段,总有一种割断了思想脉络的感觉。他们的思想发展,甚至是用词特征,都明显地显现出前后的连贯性。
3、在“党”的信息传播方面,通过坚决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纯洁性来维护党的荣誉。某种意义上,他们一生都在与一切诽谤、歪曲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各种奇谈怪论和浅薄的胡说八道进行斗争,即使它来自党的领导人,甚至是领导机构的决议,也坚决予以批评和抵制。同时,他们主张给予论战对手对等的机会和篇幅发表意见。他们尊重党内“自由发表意见”的惯例,只以个人的名义发言,并认为自己的意见不应该约束党。
4、根据现代职业新闻传播的特点规范,论述新闻业务问题,赋予新闻学以丰富的哲理。
他们作为职业思想家,加上一生作为新闻工作者或与新闻业打交道的经历,使得他们拥有比一般新闻工作者高得多的分析眼光,他们关于新闻写作和新闻作品特点的论述,以及涉及传播的语言和文字、舆论、宣传等不同交往形态或媒介的论述,具有经典意义。特别是关于报刊工作特点的认识,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内在的评价党的报刊工作的尺度之一。
第五篇:马克思实践
一、读一篇马列经典原著
要求:
1、在网上找到原文电子版
2、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
3、制定学习计划、方案、进行小组分工
4、论述研究背景、研究主要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等方面
5、记录学习研究过程、做好笔记和记录(包括照片、视频等)
6、制作汇报ppt7、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目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资本论》第一卷
《哥达纲领批判》
《反杜林论》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和起源》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谈谈辩证法问题》
《论粮食税》
《实践论》
《矛盾论》
《论十大关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二、读一本关于哲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的著作
要求:
1、在图书馆借书或者购书
2、了解著作的历史背景
3、制定学习计划、方案、进行小组分工
4、抓住书中感兴趣的主要观点进行研究,不要面面俱到,集中研究1-2个主要问题。论述研究背景、研究主要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心得体会等
5、记录学习研究过程、做好笔记和记录(包括照片、视频等)
6、制作汇报ppt7、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三、观看一部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纪录片
要求:
1、比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思想的历程》《卡尔.马克思》《世界历史》《寻访马克思》《信仰》《创新——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旗帜》等
2、了解纪录片的创作历史背景
3、制定观看、学习、研究计划、方案、进行小组分工
4、基本上要求观看纪录片全集,并抓住纪录片中感兴趣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不要面面俱到,集中研究1-2个主要问题。论述研究背景、研究主要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心得体会等
5、记录学习研究过程、做好笔记和记录(包括照片、视频等)
6、制作汇报ppt7、展示汇报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