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2012年上海中考文言文
2012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I.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观沧海》)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
3.夜闹卧听凤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4.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5.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7.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B(2分)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歌描写的是秋景)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D.乱花渐彼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8.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迟暮萧瑟,明朗绚丽。(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9. 本文作者欧阳修是北宋(朝代)文学家,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醉翁亭记》。(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以我酌油知之
(我)凭借我倒油的经验懂得(知道)这个道理。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A.第一段写了陈尧咨射箭的技艺高超。
B.第二段写了卖油翁酌油的本领过人。
C.本文中陈尧咨自信,卖油翁自大。(本文中陈尧咨自大,卖油翁自信)
D.本文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太祖视事东阁,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参军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大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注】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浣濯:洗涤。参军:官名。1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此言甚善(好)
.(2)而虑我不能行于后(做)1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3分)A.随从另外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B.随从交替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未经洗涤的)
C.随从另外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D.随从交替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14.太祖“喜”的神情和“赐”的决定,表明他对宋思颜的赞赏。(用原文词语回答)(2分)
15.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C(3分)A.赞扬太祖躬行节俭B.表明对太祖的忠心
C.希望太祖始终节俭D.暗示太祖给予奖赏
(从文中“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可知)
上海市2011年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 语
文
一、文言文部分
(一)默写(18分)
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4.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浓睡”在词中的意思是酣睡。(4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B.“海棠依旧”是此人对“卷帘人”的回答。
C.“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
D.这首词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xǐ),饥渴而顿踣(bó),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也。曩(nǎng)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xún xún)而起,视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sì)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9.上文节选自课文《捕蛇者说》,作者柳宗元是唐朝(朝代)的作家。(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意。(3分)
谨食之,时而献焉。.(我)小心地喂养那些毒蛇,到了规定献蛇的时间我就把蛇献上去。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蒋氏上交捕来的蛇是为了抵充税赋。
B.上文写出了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现实。
C.凶残的官吏把乡里搅得鸡犬不宁。D.蒋氏的生活态度是随遇而安。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特设一桌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
12.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云耕者入冢而得(说)(获得,得..到)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B.不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罪呢? C.(你)不是故意的,何必怪罪你呢?
D.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你呢?
14.“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本文表现了韩魏公待下宽厚的品质。(3分)
2010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3、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青玉案·元夕》)
4、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6、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记》)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4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7、诗中“太清”的意思是天空。(2分)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2分)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本文作者是北宋(朝代)的 苏轼(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漫步。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3分)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居家恒服布衣(日常,居家,在家.时)(2)实勉我也。(其实).
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3分)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14、有人劝说顾亭林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了顾亭林 豁达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勤奋好学的态度。(3分)
第二篇:2018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整理归纳(30篇)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总结)
六上 1.《为学》
作者:彭端淑,清代文学家 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选自《白鹤堂集》 中心:本文以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之间的辩证关系,勉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上进。六下
2.《天时不如地利》
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被称为“亚圣”
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和他弟子所著。
中心: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重要性,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3.《橘逾淮为枳》
作者: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选自《晏子春秋》 中心:文章叙述了晏子出使楚国,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的尊严,表现了一个爱国,机智,善于辞令的晏子和平庸愚昧的楚王形象。故事告诉我们在羞辱别人的同时也在羞辱自己;待人要随和,心胸狭窄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要用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七上 4.《伤仲永》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中心:通过描写方仲永的事迹,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泯然众人”的惋惜。提示人们要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 7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
5.《周处》
选自南北朝文学家刘义庆编辑的《世说新语》周处,字子隐,晋朝义兴(今江苏宜兴)人
中心: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6.《小石潭记》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选自《柳河东集》
中心:作者时而欢乐,时而忧伤,思想感情随景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的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7.《卖油翁》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谥号文忠,号醉翁、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中心:卖油翁以高超的酌油技艺表演征服对方,用事实证明熟能生巧的道理。8.《核舟记》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选自清朝人张潮所编的《虞初新志》 中心: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9.《口技》
作者:林嗣环,清代文人
选自《虞初新志》
中心:通过描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现了我国口技艺术的魅力,赞扬了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七下
10.《陋室铭》
/ 7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
选自《全唐文》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中心: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安平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11.《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选自《周元公集》
“说”是一种文体,可说明事物,也可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道理。中心:文章通过对莲花形象和品质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12.《王顾左右而言他》
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选自《孟子》
中心:短文告诉我们,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既要观点正确,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有时间接的批评比直接的批评要有效得多。13.《公输》
作者:墨子,名翟,墨家的创始人
选自《墨子》 公输盘,有人说他就是传说中的鲁班
中心:课文通过记载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出他的艰苦实践精神和反对不义战争的“非攻”思想。14.《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作。中心:通过长勺之战的史实,告诉大家要取信于民、善于掌握战机。并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善于把握战机,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 7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
15.《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战国策由西汉刘向所编。
中心:告诉当权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八上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孟子
选自《孟子》
中心:论证了在苦难中造就人才的道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17.《孔孟论学》
作者: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思想家,被称为“至圣”“万世师表”)、孟子
选自《论语》、《孟子》
中心:第一条:学习的作用,能使人终生受益。
第二条:学习的方法,学习和思考要精密结合。
第三条: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学习要勤奋好学,不耻下问。
第四条:学习的态度,学习不能止步不前,要持之以恒。
第五条:学习的态度,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必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第六条:学习的态度,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18.《黄生借书说》
作者: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朝文学家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中心: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去读,好好珍惜,勉励青年要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
/ 7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
19.《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作者: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朝书法家、文学家
选自《板桥家书》 中心:对“读书以过目成诵”的批驳,主张读书需要选择精华、深入研究。八下
20.《黔之驴》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选自《柳河东集》
中心:旨在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的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同时也启示人们要敢于、善于向貌似强大的敌人作斗争。21.《愚公移山》
作者:列子,原名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选自《列子·汤问》
中心:课文通过记叙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子孙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命山神把山背走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毅毅力,也说明了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2.《狼》
作者:选自《聊斋志异》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中心:告诉我们,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有敢于斗争、勇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九上
23.《记承天夜游》
作者: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 选自《东坡志林》
/ 7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
中心:抒发了作者压抑无奈的苦闷心情与自我排遣的旷达情怀。24.《岳阳楼记》
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文学家
选自《范文正公集》 中心:写出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25.《醉翁亭记》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谥号文忠,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中心:通过对美景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九下
26.《陈涉世家》
选自《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中心:文章讲述了陈胜起义的原因与过程,勾勒出一个胸怀大志、具有卓越政治见解、优秀组织领导才能的陈胜,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和政治才能,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的雄伟力量和浩大声势。27.《出师表》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军事家
选自《诸葛亮集》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中心: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的遗诏,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现出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28.《桃花源记》
/ 7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
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派的鼻祖 选自《陶渊明集》
中心:通过一个美好的桃花源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的憧憬。29.《捕蛇者说》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朝文学家
选自《柳河东集》 中心:通过对蒋氏三代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30.《登泰山记》
作者:姚鼐,字姬传,清朝桐城派古文家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
中心:描绘了在泰山顶上所见的壮丽雄浑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 7
第三篇:中考文言文2012
2012年全国中考语文分类汇编之课外文言文阅读20121226(广东梅州)祁奚请老(4分)
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③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祁奚对曰:“午⑤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
【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②晋君:指晋悼公。③解狐:晋国大夫。④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⑤午:祁午,祁奚之子。10.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孰可使嗣(子嗣,后代)
B.晋遂举解狐(推举)C.非子之子(你)
D.孰可以为国尉(谁)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2分)A.任人唯贤
B.大公无私
C.坦率正直
D.谦虚谨慎
参考答案10.A 11.D
(湖北天门)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②如:去,到。
1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香远益清(远:远播)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C.斟酌损益(益:增加)晏子对曰(对:回答)D.薄暮冥冥(薄:迫近)凄神寒骨(凄:凄凉)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晏子借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4分)
参考答案12.B(2分)
13.D(2分)
14.(1)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从而增长他的才干。(1分)
(2)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1分)15.为景公解疑
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信任人才。(4分)
(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作者:元结选自《唐文粹》,有删改)【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③圆:圆滑。④卿:公卿,泛指高官。⑤季川:元结的堂弟。⑥预:参与。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有戏儿之器闻:听说 B.及见之及:等到 C.趋焚之趋:追逐 D.长必好之好:喜欢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悦婴儿
A.何以战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C.皆以美于徐公D.以光先帝遗德 10.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结家的乳母做了一个能团团旋转的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玩具。B.“恶圆之士”认为,宁可行为方正地做个身份低贱的人,也不愿意圆滑地求得富贵。C.公植认为元结在家中教孩子学习图画,嬉戏玩耍,会让孩子玩物丧志。D.元结因孩子“戏圆”之事受到公植的责骂,公植甚至表示要与他断交。11.把第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1)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2)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参考答案8.C;9.D;10.C 11.(1)我怎么知道次山你将来不会说圆滑的话、做圆滑的事,一辈子都圆滑呢?(2)公植大概会拿起矛戟杀我吧!
(湖北宜昌)冰雪文序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6.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藉()异()遂()固()
7.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8.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语句。(2分)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9.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2分)10.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3分)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的“冰雪之气”,过渡到()的“冰雪之气”,最后才落脚到()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11.所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至少4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冰雪”的特点。(2分)
12.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2分)
13.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相关语句。(2分)雾凇沆砀。
(湖南株洲)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2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①征求不已②惟欲清净
25.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2分)
26.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2分)
参考答案24.①停止(1分);②只(1分)25.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2分)26.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2分)
(江苏南京)古镜(宋)沈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9.(2分)A10.(2分)B11.(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每小句1分)12.(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高超)(1分)(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
(江苏苏州)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注】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注】竖:憧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亡一羊.何追之者众? ②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参考答案10.①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追它的人这么多?②我们不知道往哪边追,所以就回来了。
(江苏无锡)
(一)(12分)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
7.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其境过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策之不以其道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8.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①客谢之谢:②监试者异之异: ③窃为郡内忧之窃:④以病去去: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2分)
(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2分)
参考答案7.(2分)A(因为)8.(2分)C9.(4分)①谢:道歉。②异:认为……奇特(奇异)。③窃:私下。④去:离职,离开。(每个1分)10.(4分)(1)(2分)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地)人。(得分点:判断句式)
(2)(2分)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抢掠)。(得分点:“内”和“为”)
第四篇:上海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资料
上海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资料
一、为学 清 彭端淑 《白鹤堂集》
目的是教育他的子侄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
第一部分:通过两组问答,对比鲜明的阐发了无论做事;
第二部分;①记叙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②富和尚的两句“子何恃而往”语气不同,前一句为怀;了他面对困难强调客观条件而缺乏勇气的态度;“一瓶;
第三部分:由故事引出结论: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二:天时不如地利战国孟子《孟子》;本文讲诉了“蜀鄙二僧”“之南海”的故事,形象的阐述了难以互相转换的辩证关系,告诉读者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勉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上进。
第一部分:通过两组问答,对比鲜明的阐发了无论做事还是求学,难易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
第二部分;①记叙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的结局,证明了主观因素对于事业成败的作用,突出“立志而为”的重要。
②富和尚的两句“子何恃而往”语气不同,前一句为怀疑,后一句为嘲讽。表现了他面对困难强调客观条件而缺乏勇气的态度;“一瓶一钵足矣”表现了穷和尚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勇于大胆实践的精神。
第三部分:由故事引出结论: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二:天时不如地利 战国 孟子《孟子》
本文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主张施“仁政”以统一天下。本文在论证思路结构上是层进关系。“天时”、“地利”、“人和”逐层论述,不可颠倒。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三:晏子使楚
本文记述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楚王诡计,维护了祖国的尊严的故事。第一部分: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方法。
第二部分:写晏子智挫楚王,使其自取其辱。最后楚王的笑是:尴尬的笑,自嘲的笑,痛苦的笑。
晏子特点:爱国,机智,善于辞令
楚王特点:阴暗,愚蠢,自以为是(不自量力)。四:伤仲永
本文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事列,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人们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学习。
第一段:写方仲永幼时显露异才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第二段:交代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又七年”至末尾:写方仲永二十岁时才能消失殆尽,成为普通人。五:周处
本文叙述了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从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为人凶强,被人视为祸害,一直到他终为忠臣的结局,表现了一个人只要有改过从善的决心和行动,就一定能有所成就。(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具体事例: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 周处特点:勇猛,好争斗,本性善良 六:小石潭记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概貌。表现出小潭的美妙、幽美和作者的淡淡喜悦。第二段:写潭中游鱼。写鱼的静态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侧面描写潭水的清澈,没一个字正面写到水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第三段:写小石潭曲折的岸势和源流。
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情景交融,写出凄苦孤寂的心境。第五段:交代同游者
主旨: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凄清的景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和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本文按作者游踪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离开小潭。
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
七:卖油翁
第一段:写陈尧咨射箭。第二段;写卖油翁酌油。
通过对两件事的记叙形象的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卖油翁的特点:技艺高超,谦逊沉稳,朴实,自信。陈尧咨的特点:自高自大,自矜傲慢。八:核舟记
这是一篇说明文,通过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以及轴上的人和物等,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民间工艺的高超成就。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置
第一部分(1):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核舟。
第二部分(2-5):空间顺序;围绕“奇巧”,先总后分,从左到右,由上至下,描述核舟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等各个部分。(文章主体)
第三部分(6):总述核舟的的体积小,容量大,赞叹雕刻者“技艺灵怪矣哉”,与开头“奇巧”呼应。
九:愚公移山
本文记叙愚公带领子孙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命天神把山背走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不畏艰难、坚毅乐观的精神,也说明了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用神话结尾反映了: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幻想借助神力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第一段:交代故事背景,指出两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初步表现愚公的决心。第二段: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情节的开端)
第三段:写河曲智叟来阻止愚公移山,突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情节的发展)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所感动,二山终于被移走,与首段相照应(情节高潮)愚公特点:远见卓识、志向远大、不畏艰难、坚持不懈(不愚)
智叟特点:目光短浅、知难而退、自以为是(不智)十:口技
本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现了我国口技艺术的魅力,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第一部分(1):写演出前的准备状态,交代口技艺人及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还有开演前肃静而紧张的气氛,为后文记叙精彩表演作渲染和铺垫。“善”字统领全篇。以道具的简单侧面烘托出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肃静紧张的环境,表现了宾客的向往之情,衬托口技艺人的口技之“善”。
第二部分(2—4):写口技艺人精彩逼真的表演和听众的反应。
第一层(2):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写声音由远及近,由内而外,由小而大,由分而合,表现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的情形。第二层(3):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变化。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
第三层(4):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和心理。
第三部分(5):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突出道具简单,反衬口技艺人技艺高超与首段相呼应。全文按“静—动—静—动—静”的变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将表演内容与宾客表情动作相联系,突出了口技表演技艺之高超
十一:陋室铭
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第一层(1—3句):类比手法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第二层(4—7句):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主旨“德馨”的含义。第三层(8句):把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含蓄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与开头“惟吾德馨”相呼应。
1.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把作者的闲 情逸趣,居室美景写的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2.句式整齐,节奏强烈。全文主要由四、五言的句子组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整齐美;一 韵到底,锵锵上口,富有音乐美。
3.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话———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十二:爱莲说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道理。文章通过对莲花形象和品质的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全文以“爱”字贯通。
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为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莲花不随世俗、洁身自爱、不阿谀逢迎权贵的精神。“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莲花如君子般端正严肃,令人敬重。
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十三:王顾左右而言他
本文写了孟子在和齐宣王的讨论中巧妙的诘难对方,使齐宣王认识到把国家治理好是自己对百姓应负的责任的故事,赞颂了孟子的机智和勇敢,反映了他心怀天下的民本和仁政思想 启示: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既要观点正确,又要注重方式方法。
本文采用层层推进的类比说理方法,这样的好处:从小到大,层层类推,达到劝说的目的,从远到近,增加说理的力量。
齐宣王特点:胸无城府
孟子特点:机智,勇敢。(民本、仁政的思想)十四:公输
本文记叙了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他的艰苦实践的精神和反对不义战争的“非攻”思想。
开头:交代故事起因。“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又表现了墨子不辞劳苦践行“非攻”思想的精神。
主体:记叙墨子同公输盘论辩,使公输盘理屈词穷的经过。墨子特点:1.反对不义战争的非攻思想。2.能言善辩。3.艰苦实践的精神。十五:曹刿论战
本文记叙了曹刿帮鲁庄公在长勺之战中战胜强齐的史实。突出的阐明了战胜的原因:取信于民及善于掌握战机。同时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线索,分为战前、战时、战后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 写曹刿帮助鲁国作战前的准备工作。文章点明齐鲁之战的时间,概括交代了“请见”的原因。
第二部分(2):写战争的经过,再次显示了曹刿的“远谋”。重点写了:“击鼓”,“逐师” 写了庄公:“将鼓之”,“将驰之”,说明了他不察敌情,轻举妄动,急躁冒进
写了曹刿: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明曹刿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第三部分(3):写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一:选择“彼竭我盈”的有利时机发动进攻。二:选择敌人“辙乱”,“旗靡”的时机乘胜追击。
全文紧扣“论战”,运用对话形式,逐层展开,阐明了曹刿论战的过程;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曹刿的特点:爱国,沉着,机敏,深谋远虑。庄公的特点:浮躁,懵懂,目光短浅 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
本文写的是齐威王接受齐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告诉当权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治理好国家
邹忌:一个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贤臣形象。齐王:一个善于纳谏、知错就改的明君形象。
第一部分(1):邹忌和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在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由自身想到国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
第二部分(2):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文章中心)第一层:叙述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
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从自己的生活小事类推到国家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
第三部分(3—4):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分国内外两个方面写出劝谏后取得的巨大成就,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
十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第一部分(1—2):列举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强有力的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3):从个人(正面),国家(反面)两个方面正反对比论证经受磨难的必要,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第三部分(4):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第一二段用了排比修辞方式。本文采用由点及面、由小到大的写法。十八:孔孟论学 孔子
第一则:论述学习的作用:学习使人终身受益。
第二则:论述学习的方法:学习和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突出“学思结合”的重要性。第三则:论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勤勉好学,不耻下问。
第四则:论述学习的态度:不要止步不前,要不断学习。孔子以“为山”和“平地”为喻,论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劝人自强不息。
孟子————————————————————————————————————— 第一则:论述学习的态度: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必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孟子以“一暴十寒”为喻,以“学弈”为例,通过两人学习态度的对比,来阐明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第二则:论述了学习的态度: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孟子举《尚书》的例子,证明不要迷信书本的道理。
十九:黄生借书说;本文就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
第一部分(1—3):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第一段:引出下文;第二段:用三个藏书者有书不读的事例来证明;第三段:以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之专和做官后有;最后一段也是点明这篇“说”的目的:勉励他珍惜年少;本文多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事理(鲜明的阐;二十:潍县蜀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这封
第一段:引出下文。
第二段:用三个藏书者有书不读的事例来证明。以“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深化论点;再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作对比论证,证明了“天下物皆然”
第三段:以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亲身经历为依据,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更有亲切感,更有说服力)第二部分(4—5):向黄生提出希望,读书要专,归书要速。
最后一段也是点明这篇“说”的目的:勉励他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
本文多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事理(鲜明的阐明观点,加深读者的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二十:潍县蜀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这封家书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引导家中子弟树立读书必须选择精华、深入研究的正确态度。第一段:提出“过目成诵”“最是不济事”,树起批驳的靶子,表明鲜明的态度。第二段:反对“过目成诵”,主张读书应深入研究。先指出匆匆而读,没收获。又以孔子、苏东坡、虞世南等人为事实论据,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强调只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的道理。
第三段:反对“无所不诵”,主张读书应该选择精华。先指出“无所不诵”是“过目成诵”的另一弊端,然后以读《史记》为例正面论证,阐明“反覆诵观”精彩内容的必要性。再以“小说家言”为例,“破烂橱柜”为喻,从反面论证读书应该有所选择,则其精华,令读者的认识又深了一层。
文章主要选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具有说服性;多用反问句式,增强了说理气势,使批驳更加有力。
成语:过目成诵,应接不暇,韦编三绝,微言精义,二十一:黔之驴
本文描述了一只虚有其表的驴子最终被老虎所食的悲剧过程,旨在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同时启示人们要敢于向貌似强大的敌人作斗争。成语:黔驴技穷,黔驴之技
第一段:写老虎初见驴子,小心谨慎地进行观察。
第二段:写老虎通过不断地观察并试探驴的反应,终于认识到驴子“技止此耳”并吃掉。过程:老虎从惧驴——识驴——戏驴——到吃驴
心理:畏惧——好奇——恐惧——怀疑——大喜 老虎特点:机智,勇敢,果断,凶猛。
驴子特点:麻木不仁,愚不可及,装腔作势,徒有其表(虚有其表)。二十二:狼
本文写了屠户从遇狼、惧狼、避狼到毙狼的经过,生动的揭示了狼贪婪、凶残、狡猾的本质,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和勇敢。
启示我们,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无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也告诉我们,面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狼:阴险,狡诈,贪婪,凶残
屠户:怯弱、畏缩(遇狼);机智、勇敢(惧狼—杀狼)二十三:记承天夜游
文章描写承天寺夜游时的月色美景的同时,抒发了压抑、无奈的苦闷的心情 文末作者以“闲人”自居,其中夹杂着自矜、自嘲、自解多种况味。全文分三层;先叙事,继写景,后议论。第一层(叙事):点明夜游的时间、地点及起因。
第二层(写景):描写承天寺庭院中清澈空明的月色勾勒出一幅清幽的写意图,具有一种隽永而洁净的美。
第三层(议论):两问一答收尾,诉说了“闲人”洒脱中的无奈,“闲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二十四:岳阳楼记 全文分六段,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况,交代作《岳阳楼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写“迁客骚人”登楼的“览物之情”,观看景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感受。第一层(2):总写远眺洞庭湖的景色。
第二层(3—4):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或喜或悲。(文章的主体)第三部分(5):正面写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
1.构思立意出奇制胜:作者将叙事、写景、议论有机结合在一起。
2.情景交融:作者结合阴雨之景写悲,结合晴和之景写喜,情景吻合,各极其妙。文章描写,是作者为迁客骚人设景,代迁客骚人言情。
3.写景:善用对比;用了大量对偶句,部分押韵(音调和谐,整齐响亮,富有音乐美。)二十五:醉翁亭记
全文以“乐”字贯通,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第一段:由“醉翁亭”引出“乐”字,点明全篇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以及“醉翁”二字的深意。
第二段:描写山中朝暮变化与四季景物的变幻(四季不同的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写了自然山水之乐。
第三段:描写游人的和平恬静以及宴游的欢乐喧闹,写了滁人游山之乐和太守宴游之乐。第四段:酒宴散,众人归,写出太守与民同乐的心曲;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在议论中含蓄点明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民同乐。
写作特色:1.写景写人抓特征,精炼却形象。2.多用判断句,层次分明,抒情淋漓尽致。二十六:陈涉世家
本文记叙了陈胜起义的原因和过程,说明了秦末农民起义是秦王朝暴虐统治的必然结果,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和政治才能,反映了农民起义的雄伟力量和浩大声势。文章以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紧扣“起义”这个中心;人物描写方面,能够用人物自己的语言、对话和对他们的神态、行动进行细致的描写,使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陈胜特点: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和政治见解,胸怀大志,反抗精神和斗志决心。二十七:出师表
作者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第一部分(1—5):分析当前局势,提出三条建议。第一层(1):分析了不利和有利的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第二层(2):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第三层(3—5):推荐文臣、武将中的贤良,提出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的建议,这是三条建议的核心。
“广开言路”意在“亲贤臣”,“严明赏罚”意在“远小人”。
第二部分(6—7):忆“白帝托孤”之重任(夙夜忧叹)表达“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溯“三顾茅庐”之深情(由是感激)表达“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第三部分(8—9):总结全文,提出要求。自己:承“讨贼兴复之效”。贤臣:扬“兴德之言”。后主:行“自谋”之宜。
按位谋政,职责分明,辞情恳切,表达了诚挚的希望,显示了作者对自己和对朝廷诸臣的严格要求,最后十二字再次流露出出师前复杂的心情和对刘氏父子的深情。
本文语言率直、质朴和恳切,“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贯穿全篇;每句话不是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
成语: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指日可待。
二十八:捕蛇者说
文章通过对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暴敛之害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第一部分(1):交代捕蛇的缘由:蛇极毒,可治病,捕蛇抵租,冒死捕蛇。暗示:赋敛毒于蛇。第二部分(2—4):蒋氏坦陈心曲:赋敛是灾难,十室九空。(全文的重点)第一层(2):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
第二层(3—4):写作者与蒋氏的对话,由蒋氏声泪俱下的诉说,表明宁可冒死捕蛇也不愿更役复赋,反映出横征暴敛害民比毒蛇还厉害。
第三段(5):点明文章主旨:“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目的:“以俟日观人风者得焉。”
本文运用了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方法来突出主旨。通过对比、衬托有力的突出主旨。二十九:桃花源记
本文用记叙方式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美好(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第一部分(1):交代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表明桃林的发现实为偶然。“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则引发了渔人的好奇心,为下文渔人走访桃花源做铺垫。第二部分(2—3):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和淳朴风尚。
第二段: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初极狭”说明桃花源隐秘难寻。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人们宁静、幸福的生活,展现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第三段:写桃花源中人的社会风尚;“要”,“延”等动词,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与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村中的自述,写出人们厌恶战争的态度、追求和平的愿望;“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既说明他们不愿让别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又为下文“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4—5):故事的结局。先写渔人“处处志之”而“不复得路”,再写刘子驥“规往”,“未果”既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又含蓄地表明这种理想社会只是一种幻想。成语: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落英缤纷,鸡犬相闻,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三十:登泰山记
本文是作者姚鼐辞官离京回籍的前几个月写的,记叙了自己在农历除夕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与友人一起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在泰山顶上所见的壮丽雄浑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本文以作者游踪来写:写出了时日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景色的变化。第一段:总写泰山周边环境,及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第二,三段:写登泰山的经过,着力叙写在恶劣气候条件下,艰难登山的经过,和到达山顶后所见到的景象。
第四段:观日出的情景,过程及日出时雄浑壮丽,色彩绚丽的景象 1.待日出 2.日将出 3.日正出 4.日出后
第五段:介绍泰山古迹,建筑群和石刻;反映其悠久的历史和人文气息。第六段:总写泰山景物的特点及泰山的冬季景色 本文语言简洁、精工,富有表现力:
1.连用“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写出路途跋涉情景; 2.描绘山顶晚景,“苍山覆雪”是以动写静,写出雪的厚度; 3.“半山居雾”以静写动,显出雾的重量。
4.描绘泰山日出奇景,神采飞动,绚丽多姿。“负雪”“击面”等动词,以人拟物,赋 予生物灵性;
5.“若带”“若偻”“若樗蒲”等比喻,以大喻小,突出了泰山的雄伟。6.结构严谨,句式错落变换,构成文章内在的韵律美。
古代的“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这种文体,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某个观点。
古诗词曲篇 三十一:观沧海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是所做,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的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第一句:点明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统领全篇,流露出诗人眺望大海时兴奋而庄严的心情,显示了“君临天下”的气势。
第二句:写了大海全景,显示大海辽阔壮观
第三、四句:动静结合,具体真实描写了山岛和海水的景象。
第五、六句: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使一幅海山秋色图平添了浩荡磅礴的气势,表现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第七句:是古体乐府诗结束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本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在想象中融入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三十二:望岳
诗人描写泰山的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岱宗夫如何”:用设问语气领起全诗,“夫”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一种迫不及待的搜奇探胜之情,跃然纸上。
“齐鲁青未了”:作答久闻此山昔日的敬慕之情如泉涌出(远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泰山神奇秀丽、巍然耸立的形象(近观)“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写出了泰山的险峻崎岖,高与天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黄昏时的山景和作者感受
前六句写尽泰山景色,突出泰山的气势,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生的登岳豪情,表达诗人意欲登上泰山之巅,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全文以“望”为线索,望自远及近。在描写手法上,虚实相生,由景及情,由情及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
三十五:黄鹤楼
这首诗是诗人还乡途中逗留武昌所做。诗中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第一句: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节的抒发做了铺垫。
第二句:受景感染诗人心境渐渐开朗懂得只有绵绵乡愁、悠悠乡情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第三句: 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是颈联富有人情味。
第四句:诗作以“愁”字收篇,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 诗中多用双音、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清朗和谐,有音韵美。三十六:山居秋暝;
描绘了秋雨出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第一句:“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点;第二句:勾勒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第三句: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以动衬;第四句:表达诗人心志;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三十七:送友人(送别诗);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渲染深情美好的送别气;颔联点明主题,抒
第一句:“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点明时间地点。
第二句:勾勒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光)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第三句: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以动衬静,反映额诗人追求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
第四句:表达诗人心志;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也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的意愿。
三十七:送友人(送别诗)
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渲染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首联写景,笔端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颔联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依恋不舍。
颈联写景,采用对偶,既工整又切合切题;用“浮云”比喻友人像天边的白云,无限关切之情自然溢出。
尾联写离别场景。
三十八:卖炭翁(讽喻诗、叙事诗)
本文通过描述卖炭翁辛勤劳动所得终被掠夺一空的经过,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的同情。
本文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失炭的经过
第一段: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卖炭翁宁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求炭能多卖点钱,其矛盾的心情,深刻的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第二段:“夜来”至“市南”;描述老翁进城卖炭。
第三段:“翩翩”至句尾;写炭被夺。几个动词描绘出了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惜不得”写出了老翁的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和受压榨欺凌者难言的悲愤、辛酸。三十九: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
首联:对自己被贬谪、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荒凉的地方,度过漫长的23年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颔联:写自己归来的感触:物是人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写出其无限悲痛怅惘之情。颈联:描绘了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有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现在人们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生事物强大生命力是不可阻挡的。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1.本文感情真挚深切,沉郁中见豪放; 2.时间由过去到未来; 3.恰当用典,含义丰富;
4.借用景物描写表达人生哲理,做到景、情、理三结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四十:题破山寺后禅院
诗人以清晨游破山寺后禅院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肃静、幽深和宁静,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首联:先点明出游时间和地点,继写入寺所见,写了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给人清新明丽之感的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
颔联: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禅房的幽景;“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静宁静 颈联:写诗人在后禅院所见。
尾联:写诗人偶尔听见仿佛是天外传来的一两声缓慢的钟磬声,映衬山寺万籁的宁静气氛。四十一: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出猎的情景。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者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狂”贯穿全文
上阕主要写“出猎”是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 下阕由实而虚,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四十二:蝶恋花(怀人词)
词围绕“春愁”,巧妙的将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采用委婉的表达方式,写景抒情,感情真挚。
上阕情、景交融,写主人公登楼远望,春愁油然而生。
第一句:由登楼引起的“春愁”。“春愁”点明时令,表明主人公的相思之情黯黯,写出了主人公忧愁沮丧的心情。
第二句:词人借用春草表达倦游思归和怀念亲爱的人。“残”字道出主人公的无奈和凄凉,凄美的景色加深了“无言谁会凭阑意”的孤单凄凉之感。
下阕抒情,写主人公苦中求乐,情深志坚。
“终不悔”,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
“伊”既是思念深爱的女子,也暗喻词人的人生理想和远大目标。四十四:诉衷情
本词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慷慨和悲壮以及对南宋统治的不满。第一句再现了作者盛年壮志凌云、勇赴国难的情景。
第二句表明作者早已脱离军队,流露出他对前线的关切,对脱离军队的遗憾。第三句“未、先、空”三词流露出沉痛悲愤和不甘。第四句作者将爱国主义的激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融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上阕主要描述了当年和现今两个生活场面
下阕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四十五:丑奴儿
通过“少年”与“而今”的对比,“无愁”与“有愁”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阕写年轻时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知愁为何物,生动描绘了年轻人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
下阕写而今历尽艰辛,饱尝忧患,已知愁苦,形象写出了词人抑郁、深沉的愁苦;“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
全文以“愁”字为线索;叠句的运用,连接前后文,使上、下阙回环呼应。四十六:破阵子
本词抒发了词人的抗金决心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上阕通过沙场点兵场面的描绘,表现了将士昂扬的斗志。
下阕通过想象,表现主人公收复中原、报效国家的宏愿,以及壮志难酬的悲痛之情。“醉里还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表现他念念不忘报国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写出了奏乐吃肉、豪迈热烈的军营生活。“沙场秋点兵”。“秋”字点出时间; “点兵”出征,预示着激战即将开始。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投入到惊险的战斗场面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意气昂扬的神情。“可怜白发生”。现实否定理想,使理想在现实中破灭。
全词首尾写实,中间写梦境;
梦境从军营生活到阅兵代发,从阵前激战到宏伟抱负
句末返回现实,与首句呼应。现实与梦境形成鲜明对比,现实中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只有无限的感慨和悲愤。
四十八:天净沙秋
开首六种自然景物并置在一起使得画面笼罩着寂寥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题目“秋”。
第一句作者用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一只大雁飞掠而下,打破了画面的沉寂。“一点”说明“飞鸿”之远,“影下”说明速度快。
第二句一派秋景,作者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用五色,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的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成功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将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表达其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五十:水仙子.咏江南 描写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象,表达了对江南的真切喜爱。
第一句采用对偶写法;“淡”字仿佛有除去嚣扰的意味,更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摇曳之姿。第二句描写动态景物平添几分闲适自得的怡然之味。“十里”为夸张,表明江南人家富裕。第三句把视角转向远处,一派祥和之景
第四句以“爱杀江南”收绾,既突显主旨,又充分表达情感 1.多用数词,集中表现了江南风物明丽隽美的特点。
2.写景上以荷塘为中心,由点及面;前五句由远及近,从大到小表达欢快格调。
第五篇: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30篇(总结)docx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30篇(总结)
六上 1.《为学》
作者:彭端淑,清代文学家 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选自《白鹤堂集》
中心:本文以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之间的辩证关系,勉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上进。
六下
2.《天时不如地利》
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被称为“亚圣” 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和他弟子所著。
中心: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重要性,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
3.《橘逾淮为枳》
作者: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选自《晏子春秋》
中心:文章叙述了晏子出使楚国,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的尊严,表现了一个爱国,机智,善于辞令的晏子和平庸愚昧的楚王形象。故事告诉我们在羞辱别人的同时也在羞辱自己;待人要随和,心胸狭窄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要用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
七上 4.《伤仲永》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中心:通过描写方仲永的事迹,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泯然众人”的惋惜。提示人们要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5.《周处》
选自南北朝文学家刘义庆编辑的《世说新语》周处,字子隐,晋朝义兴(今江苏宜兴)人 中心: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6.《小石潭记》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选自《柳河东集》
中心:作者时而欢乐,时而忧伤,思想感情随景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得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7.《卖油翁》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谥号文忠,号醉翁、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中心:卖油翁以高超的酌油记忆表演征服对方,用事实证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8.《核舟记》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选自清朝人张潮所编的《虞初新志》
中心: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
9.《口技》
作者:林嗣环,清代文人 选自《虞初新志》
中心:通过描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现了我国口技艺术的魅力,赞扬了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七下
10.《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
选自《全唐文》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中心: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安平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11.《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选自《周元公集》
“说”是一种文体,可说明事物,也可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道理。中心:文章通过对莲花形象和品质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12.《王顾左右而言他》
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选自《孟子》
中心:短文告诉我们,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既要观点正确,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有时间接的批评比直接的批评要有效得多。
13.《公输》
作者:墨子,名翟,墨家的创始人
选自《墨子》 公输盘,有人说他就是传说中的鲁班 中心:课文通过记载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出他的艰苦实践精神和反对不义战争的“非攻”思想。
14.《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作。
中心:通过长勺之战的史实,告诉大家要取信于民、善于掌握战机。并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善于把握战机,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15.《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战国策由西汉刘向所编。
中心:告诉当权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八上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孟子
选自《孟子》
中心:论证了在苦难中造就人才的道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17.《孔孟论学》
作者: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思想家,被称为“至圣”“万世师表”)、孟子
选自《论语》、《孟子》
中心:第一条:学习的作用,能使人终生受益。
第二条:学习的方法,学习和思考要精密结合
第三条: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学习要勤奋好学,不耻下问
第四条:学习的态度,学习不能止步不前,要持之以恒
第五条:学习的态度,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必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第六条:学习的态度,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 18.《黄生借书说》
作者: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朝文学家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中心: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去读,好好珍惜,勉励青年要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
19.《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作者: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朝书法家、文学家
选自《板桥家书》 中心:对“读书以过目成诵”的批驳,主张读书需要选择精华、深入研究。
八下
20.《黔之驴》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选自《柳河东集》
中心:旨在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的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同时也启示人们要敢于、善于向貌似强大的敌人作斗争。
21.《黠鼠赋》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
选自《东坡全集》 中心:告诉我们做事应对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22.《狼》
作者:选自《聊斋志异》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清代文学家
中心:告诉我们,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有敢于斗争、勇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九上
23.《记承天夜游》
作者:苏轼
选自《东坡志林》
中心:抒发了作者压抑无奈的苦闷心情与自我排遣的旷达情怀。
24.《岳阳楼记》
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文学家
选自《范文正公集》
中心:写出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5.《醉翁亭记》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谥号文忠,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中心:通过对美景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九下
26.《陈涉世家》
选自《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中心:文章讲述了陈胜起义的原因与过程,勾勒出一个胸怀大志、具有卓越政治见解、优秀组织领导才能的陈胜,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和政治才能,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的雄伟力量和浩大声势。
27.《出师表》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军事家
选自《诸葛亮集》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中心: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的遗诏,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现出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28.《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派的鼻祖 选自《陶渊明集》
中心:通过一个美好的桃花源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的憧憬。
29.《捕蛇者说》
作者:柳宗元,唐朝文学家
选自《柳河东集》
中心:通过对蒋氏三代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30.《登泰山记》
作者:姚鼐,字姬传,清朝桐城派古文家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
中心:描绘了在泰山顶上所见的壮丽雄浑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