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教出乐观的孩子》有感
读《教出乐观的孩子》有感
读《教出乐观的孩子》有感
最初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是茫然的也是欣喜的。被国内书籍的思维圈住了,读一章的时候,更多的是摸不着头脑,不清楚作者写这本书的重点是什么。还未结婚的我,读起来感触更多,有些相似的童年经历能产生共鸣,也为以后婚姻教育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花了两个月的时候读完这本书,受益匪浅。
我把我自己当成孩子,也把我团队下的员工当成孩子。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乐观'是可以'习得'的,抑郁也是可以尝试着'免疫'的,马丁?塞利格曼博士认为,孩子的悲观有四个来源:基因;父母的悲观;从父母或老师那里得来的悲观性批评;征服和无助感的经历。除了基因,其他三个原因都是可以改变的,我以前是拒绝跟悲观主义的人交朋友的,总觉得自己也会被传染,也以外这种悲观是与生俱来的,书中告诉我们,父母的悲观、父母的批评方式以及父母给孩子提供征服机会的方面对孩子以后人生中是否乐观起了关键影响。所以,要想培养乐观的孩子,第一点就是,家长必须先有意识地改变和完善自己,让你的家庭充满了乐观的氛围,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会天性乐观,而整天愁眉苦脸的父母是不会带出快乐阳光的孩子的。
塞利格曼的教育启示:让孩子学会反驳,最初我简单的以为反驳就是顶嘴,而书中却告诉我们,教孩子还有原则,最主要的就是反驳必须根据事实必须是可证实的,有效的反驳建议在四大基石之上:第一是搜集证据,第二是做出选择,第三是化解灾难,第四是发展反攻策略。当孩子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时,特别是自己出错、失败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要教会孩子反驳悲观。首先要告诉自己冷静一下,不要被自己即时产生的悲观想法所困住;然后搜集证明自己不用悲观的证据;第三步是问自己还能不能从其他方面来看待这件不好的事情,并试着从多方面来看待;第四步是评估这件不好的事情的所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就是对这件事情进行评估。并通过分析各种可能后想出预防和解决的方法,从而度过悲观危机。
这不仅用在教育孩子身上很有用,用在班组管理上也是可行的。在接电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员工上旬数据不理想就开始悲观的认为自己整月的数据就完了(A)那一瞬间,他的自动思维是为什么月初就遭那么多不满意,这个月又白接了(B)随即陷入了愤怒、失望、委屈的情绪里面(C)。这时,需要我们马上提醒自己,这个自动思维是正确的吗?我月初数据不好就真的一直不好了吗?有一个月不是也是后来居上吗?(D)想到这些之后,就会慢慢平静下来,觉得月初数据虽然是基础,但是月中还由机会追上来,在退一步,月中追不上来还有月末呢,我只要调整好心态,一定会取得好成绩。这样一次一次小事的堆积,慢慢慢慢的学会有效的反驳自己的悲观情绪。
书中还有很多理念和方法,但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成长环境对乐观孩子的影响很大,成长过程中的自主乐观思维更重要,要坚持自己去用乐观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且要知道自己的影响很大。
孩子不快乐,父母有责任,你的一言一行以后都会给您的孩子留下影响,为了您的下一代,你也要学习乐观,要乐观还要有好教养,正确的教导可帮助孩子养成并保持乐观心态,同时更积极的重要经历也会使其乐观更稳固。
第二篇:读《教出乐观的孩子有感》有感
读《教出乐观的孩子有感》有感
引言
作为一个大龄剩男,一开始读这本书,我是拒绝的。
毕竟,还是单身狗一枚。然而,开始读进去以后,感觉我很幸运在诞育宝宝前能拜读本书。我也非常愿意从下面几个方面分享我的收获。
一、乐观VS悲观
先不说自己,我们看一看身边的人。
有的人常常脸上带着笑容,沟通交流的时候也总是会伴随着笑声,遇到好的事情总是欣然接受、乐于分享。遭遇不好的事情时,他们也往往会朝着积极的方面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们常常把这一类人归纳于乐观的人。
也有另外一部分人,平常不太容易看见他们脸上挂着笑容,总是愁云惨淡的样子。碰到不好的事情时,往往会联想到更坏的结果。而碰到好事,也不见得会全然接受,也许心里正想着这好事背后可能隐藏的坏事情。
显然,我们会更乐意和第一种人有更多的接触,因为和他们的交往过程中,会让我们感觉更快乐,想法也会更正面。因此,乐观的人通常是更受欢迎的。
在这个人际关系占据重要比例的当今社会,我相信更多人愿意自己是一个更受他人待见的人,也更愿意自己的孩子是个乐观的、容易被人接纳的人。
二、乐观的来源
关于一个人乐观或者悲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相信是许多人想要知道的重要内容,本书总结了4个方面,我挑选了3个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
1、遗传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们自己的乐观与悲观,有25%-50%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也就是说,如果还没有宝宝准家长们,为了将来宝宝的乐观性,从现在开始学习乐观,然后把你的乐观遗传给宝宝也是来得及的。
2、父母的教育乐观与否
孩子与父母的接触是最多的,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着父母对待人事物的态度和方式方法。成长过程中的潜移默化就直接影响了孩子对于外界的处理方法。这就又要求了身为父母,要时刻保持着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3、外界的影响
除了父母以外,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也许就是学校和他身边的玩伴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除了能对孩子有所了解,加强亲自关系以外,也可以及时地帮助孩子屏蔽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
三、我们常见的错误教育方法
不知道是因为传统的原因还是发展的因素,我们身边通常充斥着许多错误的教育方法,随便举例几个就会有很多人中枪。比如:
案例一:6岁的孩子和9岁的孩子分别拼一个复杂的模型,9岁的孩子做的很好,而6岁的孩子怎么努力都不行。此时父母可能会鼓励“宝贝,你做的真棒!”“宝贝加油,你一定可以的!”“来吧,爸爸帮你做。”
这个案例中,父亲的错误有:①6岁的孩子根本无法像9岁孩子一样做出完整的复杂模型,其鼓励是空洞虚假的;②父亲接手完成模型,造成了孩子的无助感;③没有帮助孩子解释失败原因。
案例二:当父母发生冲突时,常出现的错误行为: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不断问孩子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在孩子面前批评另一半如“你爸爸真没出息、你妈妈就知道打麻将”等;避免争吵但是采取冷战;孩子面前使用暴力如摔门、摔东西等。
四、教出乐观孩子的方法
这个恐怕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了,书中提到了好几种方法,比如ABC法则、让孩子学会反驳、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等。我个人觉得最容易学习的方法就是面对一件事情时,学会乐观的解释风格并教会孩子如何解释。
解释风格的三个维度:
永久性:事情的起因会继续下去;
暂时性:起因是可改变的,或是过渡性的;
普遍性:起因会影响许多情况;
特定性:起因只会影响特定情况;
个人的:起因只是我;
非个人的:起因是其他人或其他情况。
举例:老师告诉我,儿子这个学期成绩下滑,还老是去网吧玩游戏。
第一种解释风格:
最近老板安排的事情太多了,都没有太多时间多关注下儿子。
第二种解释风格:
个人时间总是这么少,儿子这样下去怎么办,我真实失败!
两种解释风格的差别很明显,第一种解释是暂时性的、非个人的、特定的。第二种解释风格是永久的、个人的、普遍的。很简单的例子,针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解释风格,可能导致的后续处理方法将会不同,也将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这就是乐观和悲观的区别。
读完本书
感觉不管是一些错误的观念还是正确的方法,其实是有科学根据的。只有打开个人的视野,多接收新的信息加以分类整理,将会让自己越加成熟,孕育的孩子才会青出于蓝。
第三篇:读《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幸福可以学来,幸福可以到永远。
——读《教出乐观的孩子》有感
增城区实验小学
朱玉红
以前只是听说过积极心理学这个名词,知道塞利格曼是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是“幸福课”的缔造者,被世界公认为“积极心理学之父”。所以放假之前第一时间拿到《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时,我的心中就充满了许多期待。由于是翻译过来,断断续续前后差不多读了两个月,尽管内容很晦涩,但我还是坚持读了下来。
在这本书里教授用他亲身的实践和经验,系统地告诉我们如何教会孩子习得乐观。这本书称得上是家庭教育实用指南,它不但为家长们提供了培养孩子积极品质的方法和技能,而且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迈向幸福2.0时代提供了动力,让我们看到了幸福教育的憧憬,更让我懂得了幸福可以学来,幸福可以到永远。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发现了“习得性无助”这一心理现象后的30年里,他一直在研究减少无助的方法,在无助中发现了乐观,让整个心理学走出了阴郁,为我们寻找自己多姿多彩的幸福人生送给来了一盏的明灯。书中对习得性无助与习得性乐观这两个心理学概念的阐述和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认识;我对书中有关乐观的解释风格和如何解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书中提到的关于批评的正确方法使我的内心触动很大。
当读到“任何时候当你发现孩子有错时,如果事实允许,那么着重于特定及暂时的个人原因,避免责怪孩子的个性或能力。”时,我的内心触动很大。我认为把批评当做重要教育手段的我们,更应在此方面小心谨慎。面对一个犯错误的孩子时,首先要同情和理解孩子犯的错误,而不是说教、侮辱、泼冷水。其次是,当进行乐观解释的时候,一定要基于事实,建立在吹嘘和夸大基础上的解释反而会适得其反。再次,当孩子有了某种问题需要改变时,不要把这些问题夸大成为一种永久性的问题。我们知道错误是极好的学习机会,当孩子给我们带来挑战时,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当成一种学习的机会。因此,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对他的批评应该恰如其分,要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知道如何改正。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整天面对的是一帮接受教育的孩子,如果没有把握好批评的度,有些不当的批评不但会使孩子的灵受到创伤,甚至还可能影响孩子成年后的人格特征,造成孩子一辈子无法挽回的损失。
书中还讲到引发我们感到无助的不仅仅是不可控的坏事件,如父母争吵、家庭变故等;还包括我们不可控的好事件,如无条件赞赏,随时帮孩子解决问题等。前者会带来“厌恶式”习得性无助,后者会带来“成瘾式”习得性无助。我觉得这两种情况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会使孩子感觉到无论自己做什么都会有奖励,都会得到好处,从而在学习中变得被动与消极;另一方面当孩子真正取得成功时,孩子也无法从成功中得到学习,体会不到真正的成功感,久而久之,这样就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创新思维,以及冒险探索未知世界的掌控能力。
关于自尊的说法,塞利格曼博士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感觉满意是指对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应对日常基本挑战的能力有信心,表现满意指对自己有权利高兴,感觉有价值、有权利追求欲望与需求。塞利格曼博士认为在教育中,我们需要的不是鼓励儿童“感觉满意”,而是教导孩子“表现满意”。认为“表现满意”才是让孩子获得自尊的主要衡量标准,“感觉满意”仅是甜美的副产品。这使我想起了《正面管教》这本书,书中提出关于有效管教的一些标准:是否有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的行为表现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归属感和价值感,也就是说正面管教认为孩子感觉好了才会做的好,二者没有主次之分。为此我对书中这部分充满疑惑,而事实上一个人只有感觉好了,有了良好的、积极的情绪,才会表现好,做的好。
学会积极的解释风格并懂得如何解释是我特别感兴趣的部分,因为这是习得乐观技巧的关键。解释风格有三个重要维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个人化。悲观的人相信挫折是不可改变的,并且会影响生活中的许多层面,他相信造成挫折的唯一原因是自己,不是环境、也不是他人。甚至当他们意识到问题并非出自本身的时候,他们仍然将环境视为无法改变,放弃改变。而积极的解释风格相信困难是暂时的且可以通过采取行动来改变。
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教我们如何实践操作,作者建议我们先教会孩子理解解释风格的含义(当然我们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解释这一定义有所不同。)然后引导孩子学会积极的解释风格,比如通过写日记、画漫画、玩游戏、学会分析、反驳等一系列训练,给予孩子提供一些具有掌控感的经历,最终学会乐观的技巧。所有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大胆去尝试,带领学生亲自去体验。乐观不是万灵丹,它不能取代良好的家庭教育,它只是一种工具,我们唯有跟家长一道坚信幸福可以创造,然后毅然决然、坚定地走下去,才会看到幸福教育的希望!
2018年8月
第四篇: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如何培养乐观的孩子。有以下几方面:
一、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随时从父母那里得到坚定支持的孩子,会认为生活可以信赖,人生充满机会。即使生活中偶然出现艰难、失望的境遇,他们仍然能对生活保持积极的态度。
尊重孩子,是对孩子表示支持的最好方式。母亲在听孩子说话时要热心、不急躁,无论孩子说什么都要表现出兴趣,切忌咒骂或讽刺挖苦。
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杯子,父母不要对孩子说:“你真蠢,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这会损害孩子对自身价值的承认以及对你的信任。你不妨换一种口气说:“没有关系,以后多注意点。”
做父母,就是要用一颗纯净的心去理解孩子,爱护孩子。但是,父母千万不要把疼爱变成瞎吹滥捧。不分青红皂白地赞扬孩子,会增加孩子的无助感。因为孩子对过分的夸奖有着敏锐的直觉。
二、对孩子说“你能做好”
乐观的孩子,总是觉得自己能够驾驭生活,能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能够摆脱人生中的痛苦。作为父母,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切合实际的期望目标,并且清楚自己的孩子要怎样做才能达到那个目标,最后,对孩子迈向目标的每一个细微的进展,都给予鼓励和赞扬。
三、父母要保持乐观情绪
孩子不可能总是按照父母说的那样去做,但肯定会仿照父母做的那样去做。因此要想孩子乐观,父母自己必须表现乐观。看着母亲一边料理家务一边哼着小曲时,孩子自然会感到快乐。
如果父母整天抱怨,表现很悲观,孩子自然不会觉得快乐。在生活中,父母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常说些积极乐观的话,比如孩子抱怨说:“我太笨了,连足球都踢不好。”这时父母最好说:“你刚刚练习,踢到这个程度已不错了,以后经过努力,你一定会成为足球健将的。”如果父母是一个乐观的人,孩子成为一个乐观主义者的机率就会相当大。
四、利用小伙伴的影响力
父母要懂得:孩子的成绩能被小伙伴承认,会增加孩子的自尊心,对培养乐观品格非常有好处。小红8岁,上小学三年级,文化课十分出色,但体育课却不及格。小明的体育课特别好,文化课却是中等。小红的母亲让她向小明学习体育。小红说:“小明的文化课不好,我不喜欢他。”母亲说:“他教你体育,你帮助他学文化课,你们正好可以取长补短。”小红同意了母亲的做法,几个月后,她在体育课上取得了好成绩。
这种影响力的诀窍,在于利用孩子的攀比心理来激发他们积极向上,并乐观地改变自己的不足。父母要多引导他们全面地分析新伙伴地优缺点,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处理人际关系。
总之,乐观的生活能培养出孩子豁达的心胸和充分的自信,这是生活中一个良好的习惯,如果你想做一个好父母,请帮助孩子养成这种乐观的精神,它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第五篇:《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作为现如今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期待,但是这个社会要运转,除了少数精英在个别重要部门任职,大部分人或许都在平凡岗位上过一辈子。对孩子要平常心,不能拔苗助长,顺其自然最好,平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乐观且不快乐,所以我们家长一定很想让自己的孩子多些快乐少些烦扰。
怎样才能教出一个乐观的孩子呢?美国学者马丁?塞利格曼博士的《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列出了许多实用的方法。近期花了一周时间看,有一些感受想同大家一起探讨,下面几点是我个人的体会,以后也是我为人父母必须遵照的观点。
第一,家长首先要有健康乐观的情绪。
马丁塞利格曼博士认为,孩子的悲观有四个来源:基因;父母的悲观;从父母或老师那里得来的悲观性批评;征服和无助感的经历。除了基因,其他三个原因都是可以改变的,特别是父母的悲观、父母的批评方式以及父母给孩子提供征服机会的方面。所以,要想培养乐观的孩子,家长必须有意识地改变和完善自己。日常生活中家长的情绪状态是悲观还是乐观对孩子的影响最大,无法想象整天愁眉苦脸的父母会带出快乐阳光的孩子。
第二,要不断给孩子创造征服的新机会。
按照马丁?塞利格曼博士的观点,乐观需要从小培养。而悲观是从失败的无助中习得的。所以,作为家长,要善于为孩子创造征服的机会,让孩子在征服感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并增强应对挑战的信心。对于孩子来说,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很难的,家长应该善于将难度很大的事情分解成多个难度适中的事情,让孩子得以一步步完成,从而获得征服感。这需要家长有耐心和智慧。
第三,要正确地批评孩子。
孩子会经常犯错,家长、老师等成年人也会经常批评孩子。孩子会听家长或老师等成年人如何批评他们,同时也会吸取了批评的方式。什么才是正确的批评呢?正确的批评首先是要批评事而不是批评人,是孩子做的事情错了,而不是孩子错了,所以不要指责孩子的个性而应指责他特殊的行为;第二,批评要准确,不要夸大事件,更不要说过头话,要就事论事,不要牵涉其他;第三,是要以积极地心态看待孩子的错误,好孩子也会犯错,犯了错也不意味着就是坏孩子,批评孩子是为了让他改正错误,要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知道如何改正,更要让孩子知道家长爱他。
第四,要培养孩子乐观的解释风格。
所谓解释风格,是指对于结果形成原因的习惯看法。一般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永久性方面,即是偶尔的还是总是的;二是普遍性方面,即是一般情况还是特殊情况;三是人格化方面,即是内因还是外因。乐观的解释风格一般归因于偶尔的、特殊的、和外因的;悲观的解释风格则一般归因于总是的、普遍性的、内因的。比如说,一次考试没有考好,乐观的孩子可能会认为是自己就这次没考好(下次就能考好了)、这次有特殊情况(已经情况下我是能考好的)、这次老师出题太难了(外因);而悲观的解释则可能是自己总是考不好(下次也考不好)、我一般都考不好的(别的时候或其他功课我也没考好)、没考好是因为太笨了(内因)。要培养孩子乐观的解释风格,并不是不要分析真正的原因,而是要防止形成悲观的解释风格,防止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总是以消极情绪来应对。
第五,教孩子学会反驳悲观。
当孩子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时,特别是自己出错、失败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要教会孩子反驳悲观。首先要告诉自己等一下,先不要被自己即时产生的悲观想法所困住;第二步是搜集证明自己不用悲观的证据;第三步是问自己还能不能从其他方面来看待这件不好的事情,并试着从多方面来看待;第四步是评估这件不好的事情的所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就是对这件事情进行评估。并通过分析各种可能后想出预防和解决的方法,从而度过悲观危机。
第六,培养乐观孩子需要的环境。
马丁塞利格曼博士认为,建立幼小孩子的乐观风格有三项原则:征服、积极性和解释风格。在马丁?塞利格曼博士看来,温暖与热情的气氛、清楚的安全信号、无条件的爱但有条件的奖励,以及许多美好的事情都会增加孩子生活中的正面积极性。孩子有了征服感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有正面积极性作为中坚力量,乐观的解释风格就会稳坐上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