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惠州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试行办法(48号令)
惠州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试行办法
(市政府令第48号)
《惠州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试行办法》业经2008年7月21日十届56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8年8月15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省政府《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意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改革、创新全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惠民之州”为目标,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便民利民、强化监督”的原则,明确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管理职责,推进城乡建设科学发展。
第二章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构
第三条 “惠州市规划建设局”更名为“惠州市城乡规划建设局”。惠州市城乡规划建设局增设“村镇规划管理科”。村镇规划管理科的工作职责:
(一)对各县、区和乡镇(街道)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
(二)制订全市乡镇、村庄规划编制(修编)计划。
(三)制订村庄规划技术标准。
(四)负责审查、呈批各县城和中心镇的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五)负责组织、指导全市乡镇(街道)、村庄规划建设的培训和宣传工作。
(六)完成市城乡规划建设局交办的其它工作。
第四条 各县、区要整合现有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统一组建“城乡规划建设局”。各县、区城乡规划建设局增设“村镇规划管理股”。村镇规划管理股的工作职责:
(一)对本县、区乡镇(街道)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
(二)根据全市乡镇、村庄规划编制(修编)计划制订本县、区的乡镇、村庄规划编制(修编)计划。
(三)负责审查、呈批本县、区的乡镇(街道)、村庄规划。
(四)负责组织、指导本县、区的乡镇(街道)、村庄规划建设的培训和宣传工作。
(五)完成本县、区城乡规划建设局交办的其它工作。
第五条 各乡镇(街道)要整合现有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中心镇统一组建“规划建设分局”,其余乡镇(街道)统一组建“规划建设办公室”。行政上,“规划建设分局”和“规划建设办公室”为其所属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直属工作机构;业务上,“规划建设分局”同时接受市、县(区)城乡规划建设局的监督和指导,“规划建设办公室”接受县、区城乡规划建设局的监督和指导。“规划建设分局”和“规划建设办公室”的工作职责:
(一)按照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要求,负责本乡镇(街道)村庄规划的组织编制(修编)工作。
(二)根据本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水利、交通、供电等专项规划。
(三)制定本乡镇(街道)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的五年建设规划。
(四)按照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要求,具体负责按本办法第十六、十七条的规定审批有关建设项目。
(五)按照县、区政府(管委会)的要求,具体负责本乡镇(街道)辖区内的违法违章建设查处。
(六)完成本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上级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六条 市、县(区)和乡镇(街道)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人员的编制和经费由同级编委和财政统筹解决。
第三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七条 总体规划的制定。
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市政府组织编制(修编),报省政府审批;市区各镇和中心镇总体规划由各镇政府组织编制(修编),经市城乡规划建设局审查后报市政府审批。各县城总体规划由县政府组织编制(修编),经市城乡规划建设局审查后报市政府审批;其他乡镇总体规划由各乡镇政府组织编制(修编),经县、区城乡规划建设局审查后报县、区政府审批。
各级总体规划在报批前,应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第八条近期建设规划的制定。
惠州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由市城乡规划建设局组织编制(修编),报市政府审批;市区各镇和中心镇近期建设规划由各镇政府组织编制(修编),经市城乡规划建设局审查后报市政府审批。各县城近期建设规划由县政府组织编制(修编),经市城乡规划建设局审查后报市政府审批,其他乡镇近期建设规划由各乡镇政府组织编制(修编),经县、区城乡规划建设局审查后报县、区政府审批。
各级近期建设规划在报批前,应先征求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镇人民代表大会)的意见,并报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备案。
第九条 专项规划的制定。
惠州市市区专项规划由市城乡规划建设局或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织编制(修编),报市政府审批;县域专项规划由县城乡规划建设局或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织编制(修编),报县政府审批。
第十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
(一)惠城区: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组织编制(修编),报市政府审批,报市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备案;中心区以外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所属镇政府组织编制(修编),经区城乡规划建设局审查后报区政府审批,报市城乡规划建设局备案。
(二)惠阳区:中心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惠阳区政府组织编制(修编),经市城乡规划建设局审查后报市政府审批,报市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备案;中心区以外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所属镇政府组织编制(修编),经区城乡规划建设局审查后报区政府审批,报市城乡规划建设局备案。
(三)大亚湾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开发区管委会组织编制(修编),经市城乡规划建设局审查后报市政府审批,报市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备案。
(四)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县城规划区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城乡规划建设局组织编制(修编),报县政府审批,报县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备案;县城规划区以外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所属乡镇政府组织编制(修编),经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审查后报县政府审批。
(五)上述
(一)至
(四)款不适用于中心镇。中心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心镇规划建设分局组织编制(修编),报中心镇政府审批,报县、区政府备案。
第十一条 村庄规划的制定。
(一)中心镇的村庄规划由中心镇规划建设分局组织编制(修编),报中心镇政府审批,报县、区政府备案。规划报审前,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二)其余乡镇(街道)的村庄规划由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编制(修编),报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审批。规划报审前须经县、区城乡规划建设局审查和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第十二条 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的制定必须符合上层次规划的要求。
第十三条 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等规划的调整必须按程序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四条 各层次城乡规划必须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修编)。第十五条 各级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章 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十六条 工业项目审批。
市、县(区)工业园区内的工业项目由市、县(区)城乡规划建设局审批发证,其余工业项目按属地管理原则,由所在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批发证。
所有项目必须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取得环保等前置审查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十七条 村民住宅、镇村级的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建设项目由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批发证。
第十八条 惠城区范围内,除惠城区城乡规划建设局及其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批的项目外,其余建设项目由市城乡规划建设局审批发证;其他县、区范围内,除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批的项目外,其余建设项目均由各县、区城乡规划建设局审批发证。
第十九条 市、县(区)城乡规划建设局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核发各自审批项目的《规划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
市、县(区)城乡规划建设局在核发上述有关证件时加盖本部门公章,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在核发上述有关证件时加盖本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规划审批专用章。第二十条 市、县(区)城乡规划建设局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审批建设项目时,必须严格遵守各层次规划和现行的国家、省、市有关的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所有项目的建设必须严格遵照统一规划的城市路网,不得占用基础设施用地。
第五章 行政规费管理
第二十一条 村庄规划区内村民自建自住的住宅和村属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免收所有行政规费和地理信息图费、测量费。其它建设项目,按项目审批权限由其所属的市、县(区)、乡镇(街道)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按规定收取有关的行政规费。
第二十二条 行政规费的收取及管理使用,应接受本级及以上审计和财政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三条 市、县(区)城乡规划建设局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实施管理。
第二十四条 各县、区政府(管委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各自辖区内违法建设的查处。
第六章 建设项目档案管理
第二十五条 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将所负责审批发证项目的档案资料,上报县、区城乡规划建设局备案,并由各县、区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归集和存档。
各县、区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审批发证项目的档案资料,由各县、区城乡规划建设局自行负责归集和存档。
市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审批发证项目的档案资料,由市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归集和存档。
第七章 罚则
第二十六条 对未按本办法规定制定、审批、调整各层次城乡规划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相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七条 对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修编)各层次城乡规划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相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八条 超越职权、违反相关规划对建设项目作出行政许可的,上级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撤销或直接撤销该行政许可。因撤销行政许可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原审批单位应当依法给予赔偿;对相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未尽事项,应符合现行的国家、省、市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8年8月15日起试行。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解释。
第二篇:惠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惠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继续深化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年”活动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建文明城市、建设惠民之州”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坚持安全发展理念,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以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为主线,以不突破省住建厅和市政府下达的建筑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为目标,以预防高处坠落、施工坍塌和建筑起重机械伤害等三类事故为重点,以督促有关建设各方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管理制度、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创新监管方式、构建长效机制为手段,以全面实行各级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为重要抓手,不断深化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年”各项活动,确保全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工作目标
(一)确保全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死亡人数不突破省住建厅和市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
(二)全力遏制一般生产安全事故,杜绝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安全生产年”活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张忠明
副组长:陈训政、陈映业
成员:侯瑜、颜昌荣、廖友来、陆植康、陈乃仁、胡伟军
四、活动内容
(一)继续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1、一是继续组织全市施工安全监督机构安监人员参加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培训;二是安监机构人员要积极参加统一安排的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政治思想素质和拒腐防变能力;三是安监机构每周要安排半天时间进行学习交流,加强对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的培训学习,进一步提高安监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2、按照“四不放过”原则,督促发生安全事故的施工企业、监理公司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员参加省住建厅组织的学习。
3、继续加强对施工企业“三类人员”和监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平安卡”系统应用服务平台,组织建筑工地的工人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建筑工人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
4、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建筑施工安全法制知识的宣传活动,增强全市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干部职工“安全生产、和谐发展”的法制观念。
(二)继续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治理
1、专项治理范围
在建房屋建筑工程、重点是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工业园、开发区、城乡结合部的在建工程。
2、专项治理内容
按照《印发2011年惠州市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惠市规建函[2011]376号)的要求遵照执行。
(三)加大执法力度
1、对发生安全事故的企业,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依法处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2、严厉打击无资质、超资质、无安全生产许可证承揽工程、施工企业“三类人员”无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无省住建厅发放的操作资格证等非法违法行为。
3、严格执行《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动态管理办法》,加大对施工、监理及相关责任人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四)加强法制体制机制建设
1、严格按照建筑施工生产安全警示约谈制度,对事故多发、安全监管薄弱地区和事故频发的施工、监理企业进行约谈,并进行重点督查。
2、积极建立企业诚信管理平台,开展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两场”联动的安全监管机制检查。
(五)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和安全生产措施费管理
1、健全市、县(区)二级建筑施工生产安全应急管理机构、建立施工安全专家库,强化施工安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做好应急资源储备,加强应急教育和救援演练,提高施工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
2、施工企业要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研究制定安全生产措施费使用管理的有效措施。
3、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和“双优”工地评审。以《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等为基础,积极组织建筑施工企业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和“双优”工地达标活动。
(六)加强安监机构和施工企业机构建设
1、组织本地安监机构和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去外地参观学习,开展业务知识教育培训。
2、根据省住建厅的要求,开展对县、区安监机构的考核,督促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安监机构建设和人员、费用、设备的投入,不断提高安监机构监督管理水平。
3、督促施工企业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按照国家规定配备专职安全员,保障安全生产投入,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加强应对施工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五、工作要求
(一)部署动员阶段
2011年5月15日—30日各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成立“安
全生产年”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加强领导,组织本辖区工作有序开展;各施工企业、监理公司也要成立“安全生产年”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措施和工作计划,把工作落实到所有承建的工作项目。
(二)全面开展阶段
2011年6月11日至11月1日,各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施工企业、监理公司要按照省住建厅和我局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年”各项工作,并将工作落实到每个在建项目、施工班组和一线施工人员,同时各施工企业和监理公司要开展自查自组工作,各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在企业自查的基础上,组织人员开展检查,检查中发现企业存在违反强制性标准行为、重大安全隐患或降低安全生产条件的,要责令整改,并派专人跟踪落实,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要予以严肃处理。我局将在各地检查基础上组织督察(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三)总结阶段
2011年11月15日前,各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本地区开展“安全生产年”工作情况进行归纳、分析、评估实际效果,同时,查找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个建议,形成书面总结材料报我局建管科。
第三篇:广州市城乡规划公示公布试行办法
广州市城乡规划公示公布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城乡规划公示公布行为,保障社会公众对城乡规划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广州市城乡规划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广州市规划局和各规划分局(以下简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城乡规划公示公布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城乡规划公示公布”是指,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履行城乡规划制定和管理职责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公开城乡规划制定和审批信息,接受公众监督的行为;包括城乡规划制定和城乡规划审批的公示及公布。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其他工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执行。
第四条
城乡规划公示公布行为应当遵循依法、公开、便民和注重实效的原则,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规划公示提出意见和建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认真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
公示的有效反馈意见应当作为城乡规划制定、规划管理的参考依据。第五条
城乡规划公示公布行为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不得进行公示公布。
第二章 城乡规划制定的公示公布
第六条
规划编制单位编制和修改城乡规划应当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充分征求公众意见,对公众意见进行收集、整理和反馈,并在报送组织编制机关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的说明和理由。
城乡规划在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发布城乡规划草案征求意见公告,可以采取批前公示、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意见。
第七条
城乡规划制定及修改批前公示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划范围、规划文本的主要内容、主要规划图纸等。
公示期不得少于30日。在展示期间及展示期满后5日内,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可以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将采纳情况向审议机构或者审批机关作出说明,对不予采纳的意见和建议应当说明理由。
第八条
城乡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批准之日起30日内公布。
公布内容除本办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的内容外,还包括批准文件。经批准的城乡规划,应当在政府网站、广州市政府公报、新闻媒体或者专
门场所公告。
第九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编制经批准的城乡规划成果图册,并建立城乡规划档案,保存在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方便社会公众查阅。
第三章 城乡规划管理的公示公布
第十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实施规划管理,进行规划行政许可和审批,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开展受理公示、批前公示和批后公布。
第十一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受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等申请后,应当在政府网站进行受理公示。受理公示自受理后的第2个工作日开始进行,公示期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
受理公示的内容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申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公示以下内容:项目立案号、申请单位(个人)名称、用地项目名称、用地位臵、用地面积。
(二)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的,公示以下内容:项目立案号、申请单位(个人)名称、建设项目名称、建设位臵。
第十二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审查《广州市城乡规划程序规定》第十九条规定的行
政许可、行政审批事项时,应当在作出决定前组织进行批前公示,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公示内容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审定涉及城市旧城改造的建设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者总平面规划方案的,公示以下内容:项目立案号、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名称、建设位臵、建设规模、配套公建、规划强制性指标、规划公示图、项目用地范围内城镇公共道路。
(二)修改已预售或者销售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者总平面规划方案的,公示以下内容:项目立案号、规划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名称、规划地块位臵、配套公建、车位配臵情况、规划公示图(修改方案对比图)或模型以及变更前后内容的说明、项目用地范围内城镇公共道路。
(三)申请已预售或者销售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改建、扩建工程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公示以下内容:项目立案号、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名称、建设位臵、建设规模、规划强制性指标、配套公建、车位配臵情况、规划公示图(变更前后对比图)或模型,以及变更前后内容说明、项目用地范围内城镇公共道路。
(四)申请具有城市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建筑工程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公示以下内容:项目立案号、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名称、建设位臵、建设规模、规划强制性指标、规划公示图。
(五)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认为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或者公共利益的其他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事项,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本款规定确定公示内容。
已预售或者销售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按照前款第(二)项的规定,在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者总平面规划方案修改前已经公示的,不需要按照前款第(三)项的规定进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前的公示。
第十三条
规划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事项批前公示的公示期不少于10日。
除有特别要求外,规划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事项批前公示的有效期为1年,自批前公示开始之日起计算。规划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申请人无正当理由,未在有效期内申请办理许可审批事项的,同一事项应当重新进行批前公示。
第十四条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决定外,下列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作出准予许可、审批的决定后,应当进行公布,公布内容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核发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公布如下内容:许可证件编号、用地项目名称、用地单位(个人)名称、用地位臵、选址用地范围和规划强制性指标。
(二)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公布如下内容:许可证件编号、用地项目名称、用地单位(个人)名称、用地性质、用地红线范围和规划强制性指标。
(三)核发的规划条件,公布如下内容:复文编号、用地项目名称、用地单位(个人)名称、用地性质、用地红线范围和规划强制性指标。变更规划条件的,还应公布变更前后的内容。
(四)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公布如下内容:许可证件编号、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个人)名称、建设位臵、建设规模、规划强制性指标、规划公示图或模型,配套公建、车位配臵情况、项目用地范围内城镇公共道路。
(五)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者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公布如下
内容:批文文号、规划项目名称、建设单位(个人)名称、规划地块位臵、规划强制性指标、规划公示图或模型,配套公建、车位配臵情况、项目用地范围内城镇公共道路。
(六)核发的《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公布如下内容:许可证件编号、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个人)名称、建设位臵、建设规模。
(七)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公布如下内容:合格证编号、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个人)名称、建设位臵、建设规模、公建配套、车位配臵情况、规划公示图、项目用地范围内城镇公共道路。
批后公布自送达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决定)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开始进行。
建设工程现场公布时间自建设工程开工之日起至通过规划验收之日止。
第四章 公示公布的实施
第十五条
在政府网站、城乡规划展示场所和媒体进行的公示公布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在建设用地或者建设工程现场进行的公示由建设单位(个人)实施。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会同规划区域范围内的区(县级市)政府、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政府和组织开展规划制定和规划管理的公示公布工作。
第十六条
城乡规划公示公布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城乡规划展示场所公示公布,指在规划展览馆或者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公布的其他展示场所进行的公示公布。
(二)政府网站公示公布,指在广州市政府门户网站(www.xiexiebang.com)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政务公开网站进行的公示公布。
(三)建设项目现场公示公布,指在建设用地或者建设工程现场通过设立规划公示牌进行的公示公布。
(四)媒体公示公布,指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进行的公示公布。
(五)论证会、座谈会、媒体通气会、新闻发布会等其他公示公布方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公示公布内容、目的的不同,选择一种或者几种便于公众查阅的方式进行公示公布。其中,受理公示仅须进行政府网站公示;城乡规划制定的批前公示应当包含政府网站公示,城乡规划管理的批前公示应当包含建设项目现场公示;批后公布方式应当包含在政府网站公布,其中,经审定的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者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以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批后公布还应当进行建设工程现场公布。
第十七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统一、规范的规划公示公布图查询系统,汇集规划公示公布信息,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供方便、快捷的公示公布信息查询服务。
第十八条
公示公布牌除应包含本办法第三章规定的各类公示公布的内容外,还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设用地及周边情况。
(二)用地红线、地下室边(轮廓)线、规划路边线(路中线)、道路名称、道路尺寸、建筑出入口。
(三)拟建建筑与四周边界及用地内、外其他相关建筑的间距。
(四)用地内的公建配套、城镇公共道路情况和具体设臵要求。
(五)属于受理公示、批前公示的,还应当公示反馈意见的方式和期限;依法需要告知听证权利的,还应当告知听证权利,及申请听证的方式和期限。
第十九条
规划公示公布牌应当全面、清晰反映规划公示公布图的内容,牌面规格为不小于65cm×90cm,应满足防水、防晒、防涂改等要求。
第二十条
现场的公示公布牌应当摆放在选址或者用地红线范围内、小区(建筑物)出入口、公告栏、物业管理用房入口、社区公告栏等人流相对集中、方便利害关系人阅知的显著位臵,且公示公布牌上边沿距离地面高度不得超过2.5米。用地范围较大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在重要位臵适当增设公示公布牌。存在多个出入口的,应当在主要出入口设臵公示公布牌。公示公布牌在公示公布期间应当固定,不得随意移动。
现场公示公布的首日,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会同规划编制单位或建设单位(个人)到建设工程现场审定规划公示图、公示牌内容、规格等,并确定规划公示图、公示牌摆放位臵。必要时,可邀请当地基层组织参加。
第五章 公示反馈意见及处理
第二十一条
受理公示和批前公示期间及公示期满后5日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在规定期限内、按照规定方式针对公示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公示意见反馈方式包括:
(一)通过电子意见反馈表方式在政府网站直接反馈意见。
(二)通过信件(邮寄至广州市规划局或者相应规划分局)反馈意见。
(三)直接到指定办公场所和政务中心窗口提交书面意见。
通过前款第(三)项的方式提交意见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出具回执。第二十三条
公众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反馈意见,并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留下提意见者的真实姓名(单位名称)、有效的联系方式。
(二)说明意见及理由或者依据。
(三)说明意见所针对的公示事项,标明案件受理号。
(四)就提意见者与公示事项之间的利害关系进行说明。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提意见者与公示事项之间有利害关系:
(一)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和修改城乡规划的,规划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
(二)旧城改造项目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
(三)涉及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作为商品房预(销)售合同附件的商品房建设项目的,为受直接影响的业主和建设项目抵押权人。
(四)申请具有城市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建筑工程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为周边利益受影响的单位和个人。
(五)其他与公示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十五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公示期间收集到的意见按照下列规定作出处理:
(一)在规定期限以内提出的意见,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依据并与征求公众意见的规划事项直接相关的,应予以研究处理;
(二)在规定期限以内提出的意见,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依据,但与征求公众意见的规划事项无直接关系的,可以在其他规划管理工作予以借鉴;
(三)在规定期限以内提出,但缺乏法律和事实依据的意见,或者超出规定期限提出的意见,不予采纳。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案件办理经过中就反馈意见情况及采纳情况进行说明,反馈意见须整理后并入案件档案一并呈批。必要时,可以将反馈意见及采纳情况在政府网站公布。
第二十六条
公示中依法告知了利害关系人听证权利,利害关系人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5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20日内组织听证。
对反馈意见较集中、矛盾较大的公示事项,可以举行听证或者座谈会进一步听取意见,进行充分论证。经公示发现有《城乡规划法》、《行政许可法》规定的需要举行听证的情形的,应当举行听证。
第六章 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设立投诉信箱及电子邮箱,受理有关违规开展城乡规划公示公布工作的投诉。投诉信箱和电子邮箱应有专人负责管理。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开展的城乡规划公示公布工作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的规定,可以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投诉。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对投诉情况进行核查和处理,并将处理情况书面或者通过电子邮件答复投诉人。
第二十八条
公示期间,规划编制单位或者建设单位(个人)应当保持规划公示公布牌的整洁、清晰和完整。规划公示公布牌如遭毁损,不能完整反映公开公示内容的,规划编制单位或者建设单位(个人)应当及时修复或者重新制作,并顺延公示期。
建设单位(个人)在规划公示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或者其他不当行为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证后,应认定规划公示行为无效,由此产生的相关责任由项目申请人承担。
第二十九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开展城乡规划公开公示工作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中所规定的时间,除有明确规定外,均指自然日。
公示时间少于或者等于10日的,3天或者3天以上的公众假期应予扣除。
公示时间超过10日的,7天或者7天以上的公众假期应予扣除。
因不可抗力导致公示中断的,在不可抗力障碍消除后恢复计算公示期限。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三年。《关于城市规划成果公示的规定》(穗规„2002‟926号)、《关于试行规划公示制度的通知》(穗规„2002‟927号)、《关于建筑工程实行规划公示的规定》(穗规„2002‟973号)和《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公示办法》(穗规„2007‟896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惠州市地方税务系统纳税评估管理试行办法
惠州市地方税务系统纳税评估管理试行办
法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落实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切实强化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促进和谐征纳关系的建立,构建专业化税源管理新模式,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5】43号)和相关文件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
第三条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完善纳税申报的后续管理措施,及时发现纳税人申报纳税的错误和疑点问题,加强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防范税收风险,提高征管效能;同时,优化纳税人关系管理,就申报纳税的一般性问题进行必要的提示与辅导,宣传税收政策,引导纳税人自行纠正,帮助纳税人准确核算应纳税款,提高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能力。
第四条纳税评估的范围包括由地税部门征管的所有纳税人往年和当年或当期(包括所得税汇算清缴,下同)的所有税种的申报纳税情况。采取定期定额征收方式纳税人的纳税评估相关要求按照国家税务总局《个体工商户税收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办法》规定实施。
第五条纳税评估工作按照“全面开展、三管齐下、部门联动、健全机制”的原则全面规范开展工作。“全面开展”是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评估工作;“三管齐下”是经济数字模型评估、软件评估和人工案头评估三种模式一并应用;“部门联动”是各级、各业务部门、技术部门和人教监察部门共同参与,互动协作;“建立机制”是探索和逐步形成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良性互动机制。
第六条市、县(区)局应根据广东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全面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通知》(粤地税发【2009】102号)文件的要求,成立纳税评估工作领导机构,包括纳税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纳税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的局领导任组长,成员包括征管、税政、计财、信息、人教、监察和稽查等部门主要负责人,负责加强对纳税评估工作的指导。
领导小组下设纳税评估办公室(以下简称“评估办”),由征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并配备若干名税收业务和信息技术骨干作为专职成员。评估办设在征管部门, 县(区)局评估办与各县(区)局内设的纳税评估组合署设置。有条件的单位应该设置评估办为独立运作的专职机构,选配专职人员担任评估办主任,其人员的日常管理及考核由评估办负责,以提高纳税评估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第七条市、县(区)局评估办为专职临时办公机构,应按照专人、专职、专门办公场所(“三专”)的工作要求,落实专门办公场所,配备专职评估人员,明确职责,完善纳税评估工作运行机制,提供专设机构、专职人员的“专业化”组织保障,切实将纳税评估工作常规化。
第八条全市地税系统设立市、县(区)局评估办、基层分局纳税评估组(岗)三级评估机构。各级评估机构的职责为:
(一)市局纳税评估办负责制定全市纳税评估工作的相关管理制度;负责全市各阶段纳税评估方案的制定;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全市纳税评估工作的开展;负责全市性重点行业、重点业户的集中评估和税源分析监控;负责宏观税源信息的采集和分析;负责申报资料稽核环节评估指标的维护;统筹协调第三方涉税信息采集和综合应用,落实和实施市级评估任务;规范纳税评估业务流程和评估规则,总结归纳评估方式方法;负责全市纳税评估典型案例的采集和上报;负责全市纳税评估分析报告的总结及报表的上报;负责对各县(区)纳税评估工作开展情况的考核;优化纳税评估软件,完善评估指标体系;负责组织实施对上级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定点联系企业信息采集、分析和纳税调查。
(二)县(区)局评估办根据本地区纳税人行业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制定本县(区)局各阶段纳税评估方案,组织、指导、协调与监督本县(区)范围内
纳税评估工作开展;根据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或实际税收征管需要制定临时专项纳税评估计划;负责本县(区)重点行业、重点业户的集中评估和税源分析监控;负责本县(区)范围内宏观税源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统筹协调第三方涉税信息采集和综合应用,落实和实施县(区)级评估任务;规范纳税评估业务流程和评估规则,总结归纳评估方式方法;负责本县(区)从事纳税评估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负责本县(区)局纳税评估典型案例的采集和上报;负责本县(区)纳税评估分析报告的总结及报表的上报;负责对各基层征管单位纳税评估工作开展情况的考核。
(三)基层征管单位设置纳税评估组(岗),主要职责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纳税评估工作计划;督促和辅导纳税人纠正申报资料的逻辑错误;对异常申报纳税人做好数据分析,进行实时监控管理,确定疑点户;定期开展数据采集、分析和评估工作;根据上级下达的任务和本级工作计划开展纳税评估工作,负责组织对本辖区纳税户的日常税收检查;负责纳税评估、质疑约谈等相关涉税事项的调查、审核和处理;负责欠税(费)追缴;负责纳税评估工作中发现重大税收违法嫌疑的移送稽查部门立案处理工作;负责税收政策及征收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的跟踪反馈,负责本单位内部执法监督等工作;负责纳税评估典型案例的撰写和上报;负责本单位纳税评估分析报告的总结和报表上报;负责纳税评估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制作评估档案;负责组织开展纳税评估员的学习培训。
第九条纳税评估计划制定。市、县(区)二级评估办根据全市工作部署和各县(区)局纳税评估工作计划以及稽查部门的评估需求制定本级纳税评估工作计划,并可在下列情况下制定临时专项评估计划:
(一)实际税收征管工作需要;
(二)上级税务机关下发专项评估任务;
(三)下级税务机关提请发起对某一行业或某一类纳税人发起专项评估;
(四)在专项评估工作中发现群体性征管问题,需要扩大专项评估任务;
(五)组织跨区域企业集团评估。
第十条纳税评估与征管质量监控并轨运行。征管部门根据征管质量监控的需求,向纳税评估机构派发纳税评估任务;评估机构根据任务实施评估,并对纳税评估个案或专项评估发现的征管问题进行分析,视情况拓展为行业或税种纳税评估;同时,评估机构应当根据行业或税种纳税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征管建议,不断提高征管质量和水平。
第十一条纳税评估和征收管理、税务稽查之间的关系。纳税评估是税源管理新模式下的重要征管环节,要通过评估事前提出征管规范和标准,也要在事后对征收管理和纳税遵从情况进行评价以及查缺补漏。市、县(区)二级评估办为同级稽查部门提供有效案源,稽查部门负责落实重点评估疑案,评估办根据稽查部门反馈结果改进评估方法;评估办定期向征管等业务部门总结分析评估发现的税收管理问题,提出管理意见和建议。通常情况下,除举报案件和专项稽查外,纳税评估可作为税务稽查的前置环节,纳税评估结果是稽查选案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十二条创新多样化纳税评估手段。各级纳税评估机构应当采取不同手段积极开展日常评估、专项评估,以及逐步实施软件评估。基层纳税评估组(岗)应当开展税管员平台预警信息、国税交换数据、第三方涉税信息评估分析等日常评估工作,以及做好申报材料审核、下户调查、辅导自查和质疑约谈工作;同时,根据工作任务要求,积极开展人工案头评估、第三方涉税信息评估、行业模型评估和软件评估等专项评估工作。
第十三条纳税评估工作业务流程。纳税评估主要包括计划制定、任务派发、实施评估、结果审核、资料归档、工作总结、考核等七个步骤。
第十四条基层分局纳税评估组(岗)要根据所辖税源的规模、管户的数量等工作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纳税评估的工作能力,制定评估工作计划,合理确定纳税评估工作量,对重点税源户,每年至少要重点评估分析一次。
第十五条各级纳税评估机构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广泛收集和积累纳税人各类涉税信息,不断提高评估工作水平;要经常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加强征管工作的建议;要做好评估资料整理工作,本着“简便、实用”的原则,建立纳税评估档案,妥善保管纳税人报送的各类资料,并注重保护纳税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要建立健全纳税评估工作岗位责任制、岗位轮换制、评估复查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各项制度,加强对纳税评估工作的日常检查与考核;要加强对从事纳税评估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纳税评估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评估能力。
第十六条各级税务机关的征管部门(评估办)负责纳税评估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制定纳税评估工作业务规程,建立健全纳税评估规章制度和反馈机制,指导基层分局纳税评估组(岗)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明确纳税评估工作职责分工并定期对评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和交流;
各级税务机关的计划统计部门负责对税收完成情况、税收与经济的对应规律、总体税源和税负的增减变化等情况进行定期的宏观分析,为基层税务机关开展纳税评估提供依据和指导;
各级税务机关的税政部门负责进行行业税负监控、建立各税种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测算指标预警值、制定分税种的具体评估方法,为基层税务机关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
第十七条市、县(区)局对市、县(区)二级评估办工作实行日常考核与按期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原则,对评估方案、评估范围、数据分析、有效案源、评估成效等各环节开展考核,并列入本局效能监察范围。具体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八条从事纳税评估的工作人员,在纳税评估工作中徇私舞弊或者滥用职权,或为有涉嫌税收违法行为的纳税人通风报信致使其逃避查处的,或瞒报评估真实结果、应移交案件不移交的,或致使纳税评估结果失真、给纳税人造成损失的,不构成犯罪的,由税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本办法由惠州市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本办法自2010年6月1日起实施。
第五篇:惠州市林业局关于市级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的办法
惠州市林业局关于市级生态公益林
建设管理的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市级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市级生态公益林,是指区位特殊,对环境影响较大的,而在国家级、省级生态公益林未能覆盖的森林。具体包括: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红树林等;特种用途林——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森林公园内的森林和风景观赏林等。
第三条
市级生态公益林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科学经营、严格管护的方针。
第四条 市级生态公益林的编制规划,应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市级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应与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相协调。
市级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由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条 市、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和检查监督。第六条
在我市行政区域内从事与市级生态公益林有关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七条 市级生态公益林区内的宜林荒山、沙滩、滩涂,由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划限期造林,沿海基干林带宜林地段应成带造林,不留缺口。
市级生态公益林规划区内现有的针叶纯林,郁闭度在0.3以下的疏残林地,应进行补植、套种或更新改造。
市级生态公益林的郁闭度应逐步达到0.7以上。
第八条 市级生态公益林规划必须落实到地籍小班,实行小班经营。其原来的权属不变,受法律保护。
第九条 市级生态公益林划定后,实行生态公益林效益补 偿制度。第十条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森林公园、风景观赏林、国防林、母树林、科研林等的建设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
第十一条 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市级生态公益林的封育管护工作,按每200-500公顷划定综合管理责任区,落实管护人员。并根据地形、地势,开设防火线或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加强防火、防病虫害工作。生态公益林区内火灾、病虫害发生率不超过省定的标准。
第十二条 市级生态公益林原则上禁止采伐。因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需要采伐市级生态公益林的,须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实行专项限额管理和采伐许可证制度。
第十三条 因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以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需要对市级生态公益林进行更新改造的,由森林、林木的所有者逐级报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市级生态公益林内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应于当年或次年内完成更新造林。对市级生态公益林进行更新改造,参照《广东省林业厅关于进一步规范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更新改造工作的通知》(粤林〔2013〕43号)执行。
申请更新改造市级生态公益林,必须由具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提供更新改造的可行性报告。
第十四条 市级生态公益林应当不得征用、占用。因国家建设项目需要征占用市级生态公益林林地的,须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十五条 市级生态公益林不得擅自变更,因规划调整、征占用林地等原因需要调整市级生态公益林的,须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六条 在市级生态公益林区内开展旅游和其它经营活动,经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与生态公益林林地、林木所有者签订合同。改变林地用途的,须征得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十七条 在市级生态公益林内,禁止从事砍柴、采脂、铲草、放牧、狩猎、筑坟、开垦、开矿、采石、挖砂、取土及其他毁林行为,禁止非法修筑建筑物和其他工程设施。
第十八条 违反森林保护法规,破坏市级生态公益林的,依照《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和《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查处。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