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的发展怎样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计科本091班林玉兰
中国的发展怎样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是世界历史的必然产物。它所以具有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是因为它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具体制度组成的,大到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政策法律,小到一个领域、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规章。社会主义的优势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通过各个具体方面表现出来,它实实在在地体现于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历史唯物论告诉我们,一种社会制度对另一种社会制度的代替,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刻分析得出的科学结论,它是一个反映事物本质的规律性概念,而不是一个描述事物表层的经验性概念。无论是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是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还是近年来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它们都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提供了很好的注解。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一直都是我党工作的中心。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亦将之作为党执政的第一要务。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最显著的成绩,就是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平均每年以接近两位数的速度高速增长着,成绩举世瞩目,非常值得我国人民为之高兴和自豪。人民享受着社会主义的优越
性所带来的温暖。并且,我国成功地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在经济总量上成为世界第二,使得全世界对中国的经济奇迹刮目相看。2008年底,全球出现了空前的金融危机,西方国家相继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但在本质上,这种救市的办法都是用所有纳税人的钱去维护少数金融资本家的利益,而陷入困难的穷人却没有得到多少救助。这些资本家在出手向政府要钱的同时,自己却仍然领取巨额的奖金与分红。与此相反的是,中国政府却而出台救市措施和一些改善民生的政策,保经济增长,保大学生就业,保农民就业,对企业退体人员实施基本养老金政策,将关闭的破产企业的退休人员全部纳入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同时还将出台实施惠及八亿农民的医疗、养老保险制度等。在此,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先进性得以彰显,无论是金融危机前,还是金融危机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我们可以看到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时候我们中国万众一心,中国动员各种力量投入到了抗震救灾工作中去,在某种意义上,这充分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代表人民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能够对大部分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进行调配。从政治制度上,我们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这两种制度的有机结合,就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了显著的集中性色彩,集中力量办大事方才成为可能。国家能够集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对于提高国家的综合
国力,应对突发事件和各种灾难,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以金融危机事件为例,金融危机暴发的原因不仅仅是在于金融领域,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制度根源。这使得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开始从深层次上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资本主义的弊端,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们社会主义是以共同富裕为共同理想和最终目的,不像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最终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有真理性又有价值性。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理想,积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我们就能够越来越接近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一定能够圆满实现。
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完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越发完善。与此同时,我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也将越来越充分地彰显出来。
第二篇:谈谈如何理解16大以来取得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谈谈如何理解16大以来取得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取得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加强了民族平等团结,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经受了各种风险考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特征、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政治模式,显示了社会主义政治模式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为其他国家政治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对世界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16大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民主法治持续进步,人民依法享有越来越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发挥,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最富活力的时期,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推进,人民享有愈来愈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我国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是人民生活持续显著改善的时期,成功举办大事、要事,从容应对急事、难事,经受住一次又一次重大考验,是中国优势在国际比较中集中彰显的时期,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发展道路吸引力增强,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的时期,党的建设与时俱进,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彰显,是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实现历史性进步的时期中国政治模式的权力在民、民主集中、中共领导、多党合作、一院两会、自治制度,涉及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民主集中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制度,涵盖我国的国家制度、根本组织制度、政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既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模式,也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模式。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中国政治模式,充分发挥其巨大优越性,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第三篇:总结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体现
总结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体现
1.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基本我国现阶段的唯一中心——经济建设
我国的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我国的强国之路——改革开放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性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②党的基本路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要把“一个中心”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要在实际工作中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党的基本路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我国的政治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权力机关。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地位: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相应的自治区域,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⑴“三步走”战略:
目的与出发点(依据):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经过长期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内容:第一步与第二步已实现
第三步【2001年-205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⑵“两个100年”的目标:补充内容
①到建党100年【1921年-2020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实现小康社会)
②到建国100年【1949年-205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即实现共同理想,即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世纪末)
注意: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基本经济制度含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决定因素: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即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了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①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它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a国有经济:
含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
地位、作用: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重要任务。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b集体经济:
含义: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地位、作用: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体现着共同致富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因此,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②非公有制经济:
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国家的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a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b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关系:
a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b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c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分配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它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共同富裕:P93--94
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5.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
实行依法治国的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必须依法行使职权。每一个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
6.基本国策:
我国的基本国策有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
7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8.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先进文化的概念: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道德建设,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2.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3.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地位: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工程
4.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第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想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第二,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以“八荣八耻”为只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5.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第四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体现
1.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 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我国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 大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它集中人 民的意志,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国家和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 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和最好形式。(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在我国,凡属国家管理范围内的一切 重要制度,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或间接创建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立法权,通过制定宪法和 法律,建立一整套有关国家生活的制度,如经济制度、教育制度、选举制度、婚姻制度等。(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体现着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我 国存在的各种制度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比,都只是表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局部或侧面,只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体现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在改革开放和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必须大力倡导全社会团结协作的精神,特别是在危难时 刻和紧要关头,更要使全民拧成一股绳,全国形成一盘棋,携手抵御风险、克服困难,充分 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面对非典疫情,社会各方面 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形成了共克时艰的强 大合力。疫情就是命令。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党政军群和社 会各界,想国家之所想,急民族 之所急,服从大局、听从指挥,统一步调、密切配合,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 处使。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哪 里有疫情,哪里就有真情奉献;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无私援 助。大批医务人员特别是军队医 务人员紧急奔赴救治工作第 1 线,大量防治非典物资源源不断
地运往疫区,众多企业为保障市场供应千方百计地扩大生产,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捐物。疫病 无情人有情。
艰苦卓绝的斗争,使人们的心靠得更近、贴得更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一定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 新。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们社会管理的任务和内容比过去要繁 重和复杂得多,对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抓紧建立健全各 种应急机制。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不仅要落实到思想和工作上,而且要落实到 制度和机制建设上。目前,我们在一些方面已经形成了应急机制,并在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 作用。但从全社会来看,预警和应急机制还很不健全。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统筹考虑,注意 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有益经验,切实加强我国应急机制和能力建设,努力形成一套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以提高我们应对各种突 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现有的应急机制该完善的要进一步完善,亟需建立的应急机制要抓紧 建立,同时要加强各种应急机制的协调配合,使它们能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中形成合力。要 建立健全社会动员机制。迅速、有效地组织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成功应对突发事件 的关键。要坚持和发扬我们在社会动员方面长期形成的好传统、好做法,同时要大力创新社 会动员的方式方法,综合利用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建立健全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 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调动全社会人力、物力和财力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机制,努力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进一步制度化。要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机 制。社会管理机制对应急机制建设起基础性作用。有了良好的社会管理机制,平时社会管理 工作搞得扎实深入,需要应急的时候应急机制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 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城乡社区管理机制等,是社会 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抓紧建设。社会管理机制涉及方方面面,要统筹安排,逐项加强,同时要注意加强各种社会管理机制之间的衔接,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 面管理的体系。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长期奋斗和艰辛探索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历史上最广 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 力。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充
分发 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不断推 向前进。
社会主义优越性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坚持“两 个基本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与凝聚力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正确 看待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特别是探讨如何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着深 远而现实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在本质上确有优越性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指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越,即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由它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决定的。具 体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是优越的,而 不是说现行的一切具体制度和作法都尽善尽美; 二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现状的主流 是优越的,而不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都完美无缺;三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之后经过主观努力可以发挥优越性,而不是说公有制建立后立即就会自然而然地 变得无比优越。毛泽东同志在 1957 年谈到社会主义制度时指出:“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制 度比较旧时代的社会制度优胜得多。如果不优胜,旧制度就不会被推翻,新制度 就不可能建立”。(《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下册第 461 页)关于社会主义制 度优越性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作了概括,指出:“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 服的固有矛盾,具有资本主义制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使人民真正成为 国家的主人,日益摆脱剥削制度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形成的旧思想旧习惯,日益提 高共产主义的觉悟,日益形成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道德和共同的纪律。社会主义 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 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 92 页)。从根本制度的本质特征看社会主义优越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 先表现在它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社会制度是否适 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应的就是先进抢夺睥社会制度,不适应的就是落后的、腐朽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而建立起来,它 能够以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速度发展社会生产。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决定 的。第一,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 矛盾,使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样就能
调动和发挥全 体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 智,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第二,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的原则,它否定了资本主义按资分配,即“劳而不获、获者不劳”的剥削制度,使消费者 的分配与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极大地激发劳动人民 的积极性。第三,社会主义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克服了资本 主义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使国民经济能够有计划、按比例、迅速协调和稳定 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表现在,它能够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 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国家,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 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 生活水平日益得到提高。我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1952 年为 446 元,1980 年上 升为 762 元。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1982 年同 1978 年相比,农民家庭平均每人 的纯收入增长 92.2%。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表现在它的政权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在 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管理国家 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国家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 公仆,人民对他们有选举权、监督权和罢免权。这样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 会主义在政治上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它必然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经济事 业的巩固和发展,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文 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人们逐步得到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物 质生产和物质分配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从而制约着人的 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不仅参加物质文明建设,而且参加精神文明
建设。社会非常注意为其成员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劳动者在改造客观世界 中,逐渐摆脱剥削制度长期形成的旧思想、旧习惯,树立共产主义的新思想、新 风尚。同时,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造就了社会主义公民之间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二、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已初步显示了它的优越性 二十世纪的世界历史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正确的。根据这些基 本理论建立和
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在 70 多年的实践中,已初步地显示了它 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1、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状大,已成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实践。从本世纪初到 50 年代,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世界三大洲先后有 15 个国家在共产党 的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这占世界人口总数近1/3 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实 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伟大变革,消灭了剥削制度,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他们为实现和发展社会平等、民主、自由的光辉事业在努力奋斗,在经济和社会 发展方面取得了空前的进展和成就。到 80 年代,这些原来经济基础大多数都比 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总产值已占到世界工业总产值的 2/5,国民收入已 占到世界国民收入总额的 1/3。社会主义的兴起,支持和促进了亚、非、拉民族 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沉重打击和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同时,社会主义 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是制止和战胜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伟大力量 和中流砥柱。
2、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显示了公有制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优越 性。十月革命前的沙皇俄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当时俄国在 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微不足道。拥有世界观 1/6 土地和 1/13 的人口的俄国,十月 革命胜利前,工业总产值只占世界总产值的 2.7%,仅及美国的 6.9%,德国的 17.2%,英国的 22%。但是,经过仅 60 年的发展(期间还有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大大缩小了苏美之间的经济实力的差距。到 1982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成为美 国的 80%,苏联国民收入已成为美国的 67%; 1986 年,苏联石油产量为美国的 140%,生铁为 286%,钢为 214%,铁矿为 504%。
3、社会主义中国 40 年建设取得了举瞩目的成就。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经济非常落后,工业更是落后。40 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历史 性成就,尽管其中有过不少曲折和失误,但社会主义制度已初步显示出来的优越 性都是不能抹杀的。在工业建设方面,1988 年同 1949 年相比较,工业固定资产 原值由 124 亿元增加到 10641 亿元,增长 85 倍左右。煤、电、钢铁、纺织等工 业的生产能力十几倍地增长,现在我国已建成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 系。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1953--1988 年,国民生产总产值平均增长 7.1%, 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 6.9%。1988 年,我国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 总产值分别达到 29847 亿元、11770 亿元、14015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 为 1949 年的 38.3 倍、18 倍和 198 倍。钢铁、煤炭、原油、电力、棉纱等主要 产品都居世界前奏位。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 8 位。
三、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展关键在于体制改革和路线政策 社会主义制度确有优越性,这不仅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阐明,而且为社会 主义实践所证实。但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在实践中能否真正充分地发挥出来,还 有待于人们的主观努力,有赖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积极创造条件,还需要靠
人们的辛勤劳动。历史经验和现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否发挥出 来,关键在于体制和路线政策。
1、按照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办事。我们要努力学习,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关 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论述,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经验,不断加深对 “什 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按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发展进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是是人们自觉建设起来的社会制度。同任何其它事 物一样,社会主义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认识它,研究它,顺从它,而不能改变它,违背它。否则,就要受到历 史的惩罚。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既有伟大的成就,也有巨大的失败和挫折;既有正面的经验,也反面的教训。成就和失误,经验和 教训,都是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关系。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特别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完成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就应该转 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自身的要 求,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律。1957 年以前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把 经济建设作为中心,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相反,在有些时期搞了“以阶级斗 争为纲”,忽视了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挫折。事实说明,认识和 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是极其重要的。当然,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崭新 的、伟大的事业,对它的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是轻而易举的,同时也需要有一个 过程。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和自然科学知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善于总结,不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这样,我们就可以少走或 不走弯路,把工作搞得更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改革经济政治体制,使社会主义制度日趋完善和发展。恩格斯指出: “所 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 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43 页)社会主义社 会为什么必须改革?就是为了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
第五篇:浅谈如何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无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为指导,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司法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司法制度。它积极吸收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人类法治文明优秀成果,既包括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成就,又包含国外法治的有益成份,因而显示出比资本主义司法制度更博大的包容性和更明显的优越性。
在政治上,中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体现出彻底的人民性,代表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实行两党或多党轮流坐庄制;中国的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使国家权力,西方国家则实行各种不同形式的议会制,各党派集团往往注重的是争权夺利;中国的“一府两院”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而西方国家大都以“三权鼎立”作为权利分割的平台,因彼此制约而不惜互相拆台。
由于这些根本不同的差别,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司法制度在运行机制上大相径庭。我们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意识形态完全不同;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摒弃了“三权分立”固有的负面因素;我们坚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而不是片面地强调“司法独立”;我们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和法律至上,而不是仅仅强调“法律至上”。无论资本主义司法制度如何标榜其“三权分立”和“司法独立”,都难以掩饰其仅仅是维护少数人利益工具的狭隘性与虚伪性,都在否定源于人民主权的最高决策权和监督权,使少数人和党派集团的利益凌驾于人民的利益之上。
当然,评价一定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下司法制度的优劣,不能仅从其本身孤立地和抽象地分析,而是要从特定的司法制度表象后的物质基础即经济基础中全面正确把握。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与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自然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依照宪法规定,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因而具备发挥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优越性的条件。同时又由于中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因此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实行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全相同的司法制度,而必须立足自身国情与实际,不能盲目地照搬西方国家的司法制度、司法理念、司法模式。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它强调司法体制是一种互相独立、制约和协调的体制,以实现司法公正为己任,具有服务大局的意识、坚持党的领导和执政为民;改革方案的设计会符合中国国情,兼顾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阶段性目标与总体目标之间的关系;改革方案的实施会按照改革方案的设计,循序渐进,切实加以落实,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最终实现改革目标。科学发展观可以在整个司法体制践行过程中都发挥引导作用。
用科学发展观来引领司法体制践行与创新具有其特有的优越性。首先,科学发展观符合中国国情。科学发展观是一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都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真理。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当前国情的基础上总结、凝炼而成一种科学思想,用以指导中国的司法体制改革针对性和适应性更强。其次,科学发展观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党的十六大以后,科学发展观有了较大的发展,其理论也不断成熟并被广泛运用。在已经开展的为民执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活动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工作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而且效果也都比较明显。
要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在司法体制中的作用,还要重视以下工作。第一,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充分领会和掌握她的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研究“科学”,与非科学与伪科学有本质的区别。其强调客观性,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同时,其还具有真理性,是客观规律的正确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真谛在于,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掌握和运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规律,使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司法体制改革中,要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以此来指导这一改革。第二,要认真摸清中国司法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走上法制道路以来,中国的司法体制已不断有所改革,已有很大的进步和完善。但是,这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有距离。在司法体制改革中,就要摸清问题,找到症结所在,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革。第三,认真研究,找到司法体制改革的切入点。找到切入点便可掌握改革大局,顺利各个击破,取得全局的胜利。找到切入点并不容易,需要熟悉情况,精心研究,这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