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国智能家电的行业标准及发展前景展望(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3 22:0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年我国智能家电的行业标准及发展前景展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年我国智能家电的行业标准及发展前景展望》。

第一篇:2016年我国智能家电的行业标准及发展前景展望

一、我国智能家电行业发展提速

早在两、三年前,几乎所有家电巨头都开始针对智能家电领域进行排兵布阵、跑马圈地,从产品的智能化,到营销渠道、盈利模式的互联网化,再到植入互联网基因打造新品牌,以及与互联网企业的各种联姻等等,宣告着家电智能化、互联网化时代的来临。

如果说,家电的智能化转型是因,那么智能家居产业的落地就是果,智能家居将是打开中国家电业第二个“发展春天”大门的钥匙。

家电厂商2015年推出的新产品几乎全是智能产品,消费者甚至找不到一家不做智能产品的家电企业。智能家电生态产值在2010年为50亿元,到2014年就急速拉升至1600亿元,2015年产值约2300亿元,而到2020年,整个智能家居产值将破万亿元,届时全球联网设备将达2500亿部。

家电行业按照产品线来看,智能化发展速度也不尽相同。包括彩电、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在内的智能大家电(尤其是彩电、空调)已经由此前的机械化全面向智能化消费结构升级;小家电也很早实现了产品的智能化,智能功能早已遍地开花;以苹果手表为代表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则正呈现急速爆发态势。

当智能空调、净化器、厨电、小家电等正处于量产阶段,而且各自为阵,顶多只是自己品牌内的互联互通,而甚少有消费者家里的家电只选购一个牌子,所以并没有将智能的便利、舒适性完全发挥出来,当务之急是要先把所有家电连起来。

目前家电行业的智能化进程仍在过渡阶段:2014-2015年是单品智能化的爆发期,同时也是各智能单品实现互联互通的孕育期,及至发展到系统智能化(即多场景应用联动)则可能要到2017年以后,这是一个逐渐发展升级的过程。

事实上,传统家电企业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它们的智能升级战略通常也分三个阶段:即产品智能化升级、系统智能化升级、智能化解决方案,而智能家居战略是终级发展目标。

针对那些自身无法打造智能生态圈平台的中、小企业,行业内出现了一批专门提供智能芯片,以实现家电各产品之间互联互通,只要将硬件连网模块、APP源码等都技术开放给家电厂商,就能方便接入各大平台,实现与各种不同品牌家电联通联动。

智能家居产业的形成和市场化落地,将给传统家电产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开启一条全新的市场增长通道和商业空间。但从目前的家电智能化进程来看,未来五年内,硬件盈利仍是主流。

二、我国智能家电行业主要阵营

(一)阵营不同,模式各异

目前国内的智能家居提供商按其阵营,大致可以分为4类:终端厂商阵营、互联网公司阵营、视频网站阵营、运营商阵营,每个阵营都有不同特点。

1、美的:以传统家电智能化为契机,打造M-Smart智慧家居平台。总体定位:智能家居硬件产品提供商。

核心产品:以白家电智能化为切入点,逐步打造空气智慧管家、营养智慧管家、水健康管家、能源安防智慧管家四大智慧家居系统。

关键动作:基于阿里巴巴物联网开放平台构建M-Smart系统;强强联合,实现白电品类的智能化。

2、小米:以小米盒子和路由器为突破口,致力成为家庭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中的引领者。

总体定位:家庭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

核心产品:以小米盒子和小米路由器为基础产品,以智能手环、小蚁智能摄像机、空气净化器、智能插座、yeelight智能灯泡、iHealth智能血压计等为增值应用。

关键动作:广泛投资智能硬件公司,多达20余家;发布小米智能模块,推进传统家电变身;以低价或者免费方式加大互联网与传统家电厂家的合作。

3、百度:以智能硬件作为切入点,实施软硬云服务一体战略。

总体定位:以智能硬件切入、以电商平台打造作为差异化手段,致力成为智能家居生态系统的打造者。

核心产品:智能路由器、百度影棒等硬件类基础产品。

关键动作:自建电商平台“百度未来商店”,推广智能硬件;携手硬件厂商发布智能产品;依靠百度云、百度大脑等高端资源帮助厂商以较低成本快速切入智能家居市场。

4、电信:以智能终端和智能应用为核心,打造智能家庭产品的全新品牌。

总体定位:以智能终端和智能应用为核心,光宽带为接入方式,致力于成为家庭信息化一揽子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家庭用户提供影音娱乐、民生应用和智能网关应用三大类服务。

核心产品:用户提供影音娱乐、民生应用和智能网关应用三大类服务。

关键动作:与电视机厂家、芯片厂家、终端厂家、渠道商和应用提供商等共同发起成立智慧家庭产业平台;发布“悦me3.0”打造中国电信智慧家庭产品的全新品牌;“悦me”套餐与传统宽带无缝协同。

(二)运营商优势:接入和用户规模

可见在智能家居市场,不同阵营的智能家居提供商必须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布局,塑造差异化优势,才可能占据一席之地。对于运营商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定位及策略,首先,要发挥本身特长,构建差异化优势。接入能力和用户规模是运营商进军智能家居 的差异化优势。因此,运营商一方面需要强化其在接入端的控制能力,同时快速加强智能网关环节竞争力;另一方面需要发挥并增强用户的黏性价值,结合大数据分析等手段给用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其次,需合作共享,形成解决方案提供能力。进军智能家居,运营商的天然短板在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能力方面。因此,运营商一方面需与产业链其它成员合作,逐步形成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与地产、家装、安防、教育等行业进行合作,共同拓展智能家居产品。

最后,还应进行机制创新,建立互联网化运营机制。运营商要想提高智能家居领域的竞争力,在运营机制方面也需进行创新。其中,合作伙伴管理将是后续运营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将是吸引合作伙伴并长期共赢的有效保障;此外,线上运营也是工作重点,如何通过线上渠道提升线上销售和服务等,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中国发布智能家电的行业标准

为更好地规范智能家电市场,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共同发布的国家标准《智能家用电器的智能化技术通则》(以下简称《通则》)于2012年9月1日正式实施。

作为我国制定的第一个智能家电行业统一标准,其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智能家电发展方向,规范行业秩序。同时,由于家电的智能化技术突飞猛进,相关标准往往容易滞后于产业发展,建议在做好前瞻性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配套的智能家电产品标准。

《通则》明确定义了智能家电、智能特性、智能化技术及智能控制系统结构等概念。其中,智能家电是指采用一种或多种智能化技术,并具有一种或多种智能特性的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智能特性特指人工智能特性,即家用电器中的控制系统所具有的类似人的智能行为,如自学习、自适应、自协调、自诊断、自推理、自组织、自校正等。

《通则》的出台对于行业发展有引导、规范作用,在产品智能化上促使企业真正按照相关技术通则生产,逐步深化家电智能化发展水平。之所以要出台《通则》,原因在于智能化已成为家电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目前智能家电市场鱼龙混杂。

智能家电的发展态势虽然蒸蒸日上,但家电智能概念较为混乱,很多商家都把智能作为宣传噱头,而产品是否真正智能,无法评测。

目前国内家电厂商存在滥贴“智能”标签的情况,现在很多家电都贴着“智能”的标签,但技术上远没有达到宣传的水平,属于伪智能。以洗衣机为例,根据智能控制“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能自主驱动智能机器实现控制目标的自动控制技术”定义,智能洗衣机除了做到根据衣物重量、纤维成分控制注水量,还应能根据污渍多少调节洗衣液使用量等。然而,目前市面上的一些所谓的智能洗衣机做不到这一点,它们只是按设计者事先规定的时间、模式、程序运行,仅仅实现了自动化管理,离智能化还有很长一段路。

对此,《通则》规定了家电智能特性检测与评价内容,将其分为智能特性、智能技术、智能结构3个层次,将检测与评价方式分为整机检测、联机检测和脱机检测3种方式。通过

检测评价,每款智能家电必须认定采用了何种智能技术,是否因此产生性能提高、功能扩展的效果,并根据总得分将家电“智商”分为5级,即1级至5级,1级为最高级。此外,《通则》规定,根据检测、评价的结果,对送检家电确定其智能化等级后,应发放智能化等级标志,贴于产品明显处,且在包装箱上标注。

《通则》的实施,对于智能家电行业是一个好消息,但由于该标准并非强制性,加上家电的智能发展是动态的,因此,标准对行业的促进作用有限。

从行业发展角度讲,《通则》的实施细则需进一步细化,提高适用性。同时,配套的智能家电产品标准急需出台,与《通则》形成系统的智能家电标准,真正明晰产业发展方向,引导消费。另外,除了出台配套性的标准外,还应依靠类似于节能补贴式的生产性鼓励措施,促使企业重视信息化工作,真正在产品智能化方面下工夫。

四、智能家电企业借力大数据技术

(一)长虹推进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

伴随着长虹家电终端的加速智能化,传统的家电服务也正适应智能新产品的要求,逐步从“线下”转向“线上”。网络化、智能化、远程化正逐渐成为长虹智能家电服务的新特点。而在这一家电服务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型过程中,大数据的应用,扮演了为智能家电服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保障长虹智能战略落地的关键角色。

目前云平台的建设和大数据的应用,已完全颠覆了长虹原有的“被动式”家电服务模式。通过对智能家电终端使用数据的实时收集、监测、比对、分析,首先,长虹已经实现云端智能诊断和远程协助维修,并对售后上门服务实现监控;其次,通过云端与产品终端的智能交互,保障CHiQ系列新产品所承载的如食品比价、PM2.5监控等各种智能服务得以实现;第三,通过定时定期地将有价值的用户使用数据反馈给公司业务部门,让业务部门及时了解用户的体验与需求,长虹据此为用户提供和改进智能服务。

(二)海尔华为云平台对接,共享用户大数据

2015年8月12日,海尔与华为消费者业务达成战略合作。在此次合作中,双方将实现云平台对接,形成数据共享,在实现智慧化生活的道路上共同迈进重大一步。

智能家居近年来已成为各行业热衷投入的一块“蛋糕”,然而,在发展初期由于缺乏行业的正确引导,使得在打造智能家居的过程中出现形态过于分散,资源过量投放导致浪费等系列问题。企业要解决这些问题,打通云平台共享技术,达到行业资源共享势在必行。

云平台开发者只需与海尔云的对接,就能实现与所有设备、多种技术的互联互通,家电、安防等企业无需再投入资金和技术进行研发,接入后自动升级。这是海尔目前智慧生活云平台技术的优势。

(三)苏宁推出大数据智能家电产品

用户可以通过苏宁易购APP在线下单补充冰箱存储的鲜果蔬菜,也可以通过PPTV在

厨房随时收看精彩赛事和集锦,还可以使用豆果美食APP查阅菜谱……这些构成了苏宁云商和德国百年家电品牌博伦博格(Blomberg)的首个合作成果:基于大数据的大屏冰箱“ET外星人”。苏宁方面2015年发布了这一进军智能家居产业的首次尝试,并表示将把新品作为2015年“双十一”的主推产品之一,线上线下共同发布。

从功能设计看,“ET外星人”一点都不像一台冰箱,而是类似于厨房的小帮手。这是博伦伯格从计划拓展中国市场起就开始谋划和研发的产品,和苏宁合作后则得到了大量中国市场智能冰箱领域市场数据的支持,针对冷冻解冻难、直冷易风干、结霜噪音大、高冷硬外观等一系列用户痛点,采用了零动保鲜、匀冷制冷、10.1吋智能大屏、云端控制、错叠式专利外观等领先技术。同时,在苏宁零售生态CPU和智能云居APP的支持下,结合国内首次采用的10.1吋智能超大屏,该款智能冰箱拥有了极强的内容输出能力。

(四)格力打造智能空调大数据系统

格力智能管理系统可以准确计算中央空调的运行费用,提高管理效率,更重要的是节能环保与安全高效。格力借助大数据职能系统再一次在设备节能的道路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系统的角度降低能耗已经成为格力应用大数据的杰作。比如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自动控制建筑物内的机电设备,通过软件,系统管理相互关联的设备,发挥设备整体的优势和潜力,提高设备利用率,优化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时间,从而可延长设备的服役寿命,降低能源消耗。

格力可以实现对全国所有格力中央空调的远程监控,通过回收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远程监控产品质量。互联网用在为消费者服务上,就不单单只是一笔简单的买卖。格力未来规划的蓝图中,大数据是举足轻重的一项,但企业更愿意将其视为技术的延伸,目的是提升格力产品质量,最终服务于消费者。

格力在大数据时代以实际行动证明,大数据不仅可以与传统产业结合,而且还能以更智能的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就是格力智能管理系统(GIMS,即Gree Intelligent Management System),这套系统包括远程监控系统、分户计费系统、楼宇管理系统、远程智能服务中心及群控系统等五个子系统,是格力电器针对目前中央空调管理弊端而专门研发推出的智能化控制系统。通过成熟完善的GPRS无线通讯网络和Internet互联网络,对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多个工程下的不同类型的空调机组进行实时、智能和人性化的监控与维护。

五、我国智能家电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2014年是“智能家电元年”,从企业愿景来看,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均发布了自己的智能家电,在智能家居方面进行战略布局;从产品表现来看,不仅大家电的智能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智能小电、智能可穿戴等也层出不穷。至2020年我国智能家电生态产值将突破10000亿元。正是这万亿级的“大蛋糕”,诱使家电硬件厂商、互联网企业等相继发布智能家居战略,力图在该领域发力从而谋求分利。

2015年到2020年,智能洗衣机、空调和冰箱将爆发式增长,市场渗透率分别从15%增

至45%、10%增至55%、6%增至38%。未来几年,更多的家用电器将进入智能时代,基于数字化、三网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应用技术的智能家电将是信息消费的中坚力量。

未来智能家电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由复杂变为简单,由高端走向中端,由单纯的技术智能转变为人文智能;呈现更加聪明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特点;不仅实现用户在安全、安防方面的需求,并且更加贴近用户的消费习惯和使用习惯,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舒适、节能、环保的智能家居生活。

智能家电进入家庭后一次都没有被使用的比例非常大,还有的是新鲜劲过去后就再没有被使用过。伪智能家电带给用户的其实只是网络体验,而仅仅是家电上网,并不能给客户带来更多的服务和体验。还有些系统操作过于复杂,而人们更想要的是傻瓜型的产品,而且这些产品也做不到互联互通。也就是说,这类产品要能够真正满足消费者的内在需求,而不是仅仅具有一个智能噱头。

文章来自——产研智库

第二篇:我国外贸发展前景及展望

我国外贸发展前景及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通过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尤为突出,尤其是加入WTO以来,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稳定较快的增长使之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并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增长发挥着巨大作用,虽然中国目前已经成为贸易大国,但离贸易强国还有不少差距。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消退,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但是在国内人民币汇率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退税率下下调以及国际上美元贬值,贸易壁垒的增强,出口需求的萎缩等国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国对外贸易经济也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这里我们所说的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其主要方式包括:对等贸易;展卖;加工贸易;补偿贸易;技术贸易等。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对外贸易着力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外贸政策保持基本稳定,进出口平稳较快发展,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外贸发展更趋平衡,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取得了新的进展。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及前景

(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中国外需将难以大幅度反弹

在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超常规政策的干预下,全球经济衰退势头有所减弱,但后危机时代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异常缓慢,这无疑将制约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从 2008 年下半年开始经济发展连续出现负增长。同时,欧元、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持续的高失业率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需要。因此,在后危机时代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过程缓慢而曲折的这一趋势,将直接制约美国、日本、欧盟等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国内消费水平,从而导致中国外需在短期内难以大幅度反弹。

(二)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出口将面临更大压力

为了刺激国内经济恢复,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救市计划,即通过扩大出口来缓解国内贸易赤字。不可否认,在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的中高端产品较中国更有优势,这意味着中国在出口中高端产品时将面临激烈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在国内经济复苏阶段通过采取本币贬值等手段刺激出口争夺国际市场,导致中国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也将逐渐丧失。

(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中国出口将面临更多壁垒

全球经济下滑以及各国过高的失业率,诱发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趋势的加强,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就业和产业的发展,以刺激经济复苏为由纷纷出台贸易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必然缩减中国对外贸易的出口量。

(四)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中国出口收款风险将大大增加

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了部分国家金融市场动荡、国际货币价值剧烈波动以及信用急剧下降,这一现象将加剧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履约风险和结算风险。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许多大型商业银行信用等级急剧下跌,导致信用证开证行违约风险增大;另一方面,许多海外客户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纷纷采取拖欠、违约拒付及破产保护等方式转嫁风险,导致中国出口企业海外坏账损失增加。

对改善我国贸易现状的对策及展望

(一)提高国内消费率,扩大内需

我国应该采取措施提高普通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而提高居民消费率。在我国内需市场存在很大发展空间条件下,这是切实可行的。在世界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使消费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我国应进一步推进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方式,使消费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保障我国经济正常运行,不受外来环境的过度干扰。

(二)优化产业结构

服务业可以降低一个国家对外贸的依存程度,提高国家贸易竞争力,在扩展GDP的经济规模的同时,优化一国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改善贸易结构。我国的产业结构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仍然呈现以制造业为主的状态。这是因为我国服务业起步较晚所致,但是我国服务业发展潜力很大,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我国服务业的空间,改善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的状态,优化我国现有产业结构。

(三)积极开拓新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

欧盟作为是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合作伙伴,美国作为中国第二大合作伙伴,但二者经济运行偏离正常轨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从美国金融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我国外贸受到的影响可以清晰的看出。所以,为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加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扩大我国出口产品的规模,分散贸易风险,摆脱传统市场的限制,同时减少贸易摩擦,我们应该在巩固发达国家市场为主的基础上,实施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市场,这也是我国迈向贸易自由化不清晰而缺少的一步。

(四)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外贸人才

人才在如今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国家竞争甚至是国内地区竞争中尤为明显。在影响竞争的众多软件因素中,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自2004年起,我国接受义务教育人口已达一半以上,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连年递增。在现如今世界格局日益震荡中,我国应该培养人才,尤其是具备竞争力的外贸人才,充分发挥人口优势,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整体竞争力。

(五)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为保证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形成稳定的汇率机制。我国应该努力增强人民币在区域和国家中的影响力,提高人民币在一些经济合作组织和贸易联盟中的地位,开展亚洲货币之间的合作关系。由于我国采取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我国所参考的一篮子货币中,不仅包括了美元、英镑、欧元,还包括一些亚洲货币。由于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合作货币,我们可以适当在一篮子货币当中加大欧元的权重,减少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与欧盟的外贸活动所造成的冲击。

(六)创新出口方式,开拓新市场。

实施多元化产品和多元化市场在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下,积极拓展企业发展途径,鼓励和支持出口企业,特别是大型的出口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海外生产、销售、服务网络,从而减少出口商品的运输、管理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现阶段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特征看,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产品附加值将略高于一般工业制成品而低于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产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国际技术扩散和国际高技术产业分工的利益,推动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保证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外贸出口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出

口,从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转变。

综上所述,我们一方面应认清外贸的形势,抓住机遇,进一步增强发展的信心利用我国比较优势,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巩固贸易大国地位;另一方面,又要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正视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各方面的困难和风险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各种挑战的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支持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更加强调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出口质量和附加价值。坚持可持续方针,促进外贸与能源、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在继续支持具有优势的产品出口,保持外需市场份额同时,也要积极增加不具有优势的产品进口,更好地满足内需,促进内需增长,努力解决影响外贸发展的中长期结构性问题,推进贸易强国进程。

第三篇:我国肉类工业发展前景和展望

中国肉类产业是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自由养殖、自由购销、价格随行就市。所以,它的发展是在市场经济的成长中不断进行调整、组合。在肉类产业链中,肉类加工以它特有的连结作用对促进我国农牧业发展、繁荣市场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中国肉类工业的发展正处在新的转型期,其资本结构、技术装备、产品结构、产品质量、企业规模都在得到快速提升。近三年来中国肉类工业发展的新趋势

肉类资源稳定扩大,给肉类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基础和可支配货源。2006年国内肉类总产量达到8051万吨,其中猪肉为5197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64%;牛羊肉为1220万吨,占总产量的15%;禽肉为1509万吨,占总产量的19%。禽蛋产量达到2946万吨。畜禽业发展成为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给肉类市场提供了可调节的商品量。

肉类工业中屠宰加工快于肉制品加工增速。2004年至2006年,中国肉类食品行业规模以上(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企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屠宰加工企业的资本投入、销售收入和利润额增长快于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企业。数据显示:2006年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资产总值达到1302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60%。其中,屠宰加工企业656

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5倍;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企业645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7%。2006年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销售总收入达到2701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27倍。其中,屠宰加工企业1417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2.4倍;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企业1283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67%。2006年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05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2倍。其中,屠宰加工企业47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5.5倍;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企业58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倍。

发生这样的变化,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屠宰加工企业在最近的三年里,通过定点入市整顿和组合,由过去的3万多家下降到2.5万家,减少了5000多家。与此同时,屠宰及肉类加工规模以上企业个数2006年达到2686个,比2003年增长了42%。其中,屠宰加工企业1613个,比2003年增长了86%;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企业1073个,比2003年增长了4.8%。规模以上企业在肉类行业企业总数中所占的比重从2003年的6.3%上升到2006年的10.7%,提高了4.4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说明,一是屠宰加工具有社会投资吸引力,其生产规模、生产能力在继续扩大;二是屠宰加工的产业集中度有了明显的提升。

肉类工业形成明显的区域性发展梯次。按规模权重顺序组列,在中国肉类工业拥有的资产总额中,第一梯次的山东、河南、四川、辽宁、内蒙古、吉林、江苏、河北、黑龙江、北京等10省、市、区为1039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额的80%以上;第二梯次的10个地域为210亿元,占16%;第三梯次的11个地域仅为53亿元,占4%。肉类工业销售总收入的第一梯次为2299亿元,占到85%;第二梯次为346亿元,占13%;第三梯次仅为56亿元,占2%。体现在企业收益上,第一梯次为94.6亿元,占90%;第二梯次为9.4亿元,占9%;第三梯次仅为1亿元,占1%。

肉类加工企业在转型中,质量提升成为企业中心任务,品牌战略纳入发展过程中。随着肉类屠宰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肉类制品加工企业技术装备的更新,肉类产品结构、产品质量及产品安全检测水平明显变化,大中型企业尤为突出,近几年来,获得国家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达43家,其名牌产品品牌51个,其中高温制品7个、低温制品8个、调理禽制品12个、中式火腿制品4个、肉类罐头制品2个、鲜冻分割猪肉14个、鲜冻分割牛肉4个;获肉类蛋品中国驰名商标品牌21个;获国家产品质量免检品种19个。最近,国家质检总局对21个省、140家企业的160个熟肉制品产品依据国家强制性卫生标准抽检中,合格率达到91.9%。其中,大中企业及名牌企业产品抽检合格率仍继续稳定保持在99%以上。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成为市场的卖点。肉类加工企业充分认识到,产品质量和产品安全是企业创造名牌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已作为战略纳入到企业发展过程之中。在此,我们代表企业郑重承诺,我国肉类企业是对民生负责任的企业,其创造的名品及品牌是具有

保值含金量的。

当前中国肉类工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今年5月以来,中国的生猪及猪肉价格在短期内出现快速、大幅上涨,致使肉类食品大盘发生剧烈震荡,引起各界高度关注。我们认为,这是猪及猪肉快速发展中出现的调整性问题,我们分析当前猪肉价格猛涨的四大主因是:养猪比较效益低、规模养殖比重小、动物疫病风险大、消费需求拉动强。由于生猪生产下降导致的猪肉供不应求,使我国肉类屠宰加工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首先,从消费需求方面来分析。在我国的肉类食品消费结构中,近几年猪肉一直占65%左右,继续居于主导地位。数据表明,自1990年以来的16年间,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我国人均占有的猪肉数量已经从1990年的20公斤上升到2006年的39.6公斤,几乎翻了一番;在此期间,猪肉的市场成交量从1990年的619.4万吨上升到2006年的2501.5万吨,翻了三番多;猪肉的商品率从1990年的27.2%上升到48.1%。据我国最新公布的物价指数(CPI)显示,2007年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出现一些明显的特点,一是农村涨幅超过城市。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4%,其中,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9%,超过了城市的3.1%。二是食品涨幅超过非食品。食品价格同比上涨8.3%,非食品价格上涨1%。看起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国内猪肉等食品的需求拉动力将继续增强。国内有些专家认为,肉类行业属于一个超长持久行业,由于国人的饮食习惯,该行业具有的超长久性和超低风险性以及其超大规模的顾客群体,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比拟的。由于长时间处于行业成长期,价格低廉被视为消费者的一项基本权利,以及行业的低技术性,使得该行业呈现出低利润率。随着行业逐步加大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细分,加之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给技术含量较高及具有较高经济附加值的产品入市提供了重大机会和可能性。可以预测,在未来10年内,肉类加工业将进入一个新的稳定成长期,完成由老成熟行业向新朝阳行业的转换和过渡。

其次,从生产供给方面来分析。长期以来,中国生猪饲养以农户散养为主,约占饲养总量的90%左右;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规模化养殖发展缓慢。随着中国加入WTO,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近几年来,我国屠宰加工企业在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区域化、标准化、国际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例如,双汇集团2004年以来在漯河市周边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了四个种猪繁育基地,到今年1-5月,生产仔猪40122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12%;出栏种猪21625头,同比增长了386%;存栏种猪48300头,同比增长256%。但是,总体上看,屠宰加工企业在扶持和促进生猪规模化生产方面的作用还十分有限。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加快向城镇转移,劳动力价格逐年上扬,现在一般农村劳动力每人每天可收入30-70元。最近由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显示,中国3/4的村庄已无青壮年劳动力可以转移,青壮年劳动力的短缺现象正在由沿海向内地蔓延。在养猪比较效益明显低下的情况下,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加速转移和农户散养的急剧减少,而规模化养殖未能相应跟进,目前仅占生猪饲养量的20%左右,造成了生猪供给的结构性断裂。这种情况说明,农户散养的生产结构已经不能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国当前已经进入加快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养猪的新阶段。

从市场运行方面来分析。今年猪肉价格在短期内大幅上涨的情况表明,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对猪肉的市场需求强烈而旺盛,保证猪肉的稳定供应,仍然是平衡我国肉类市场的工作重点和首要任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猪肉等副食品生产供应保持市场稳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努力调控猪肉市场,解决猪肉价格上涨带来的民生问题,促进生猪生产,帮助农民增收。由于我国生猪产业的现实基础和生猪生产生物周期的客观作用,当前猪及猪肉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和波动。为了平衡猪肉市场供求,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一方面千方百计尽快增加生猪生

产,另一方面开始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针,研究建立提高生猪及肉类产业抗风险能力的长效机制。

中国肉类工业发展的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来,中国肉类食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发展中,屠宰加工领域的亏损企业个数和亏损额呈现出与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领域完全相反的趋势。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屠宰及肉类加工规模以上企业中亏损企业的个数354个,比2003年下降了1%。其中,屠宰加工的亏损企业217个,比2003年增长了32%;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的亏损企业137个,比2003年下降了30%。从亏损额上分析,2006年屠宰及肉类加工规模以上企业中亏损企业的亏损额6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50%。其中,屠宰加工的亏损企业亏损额4.7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6倍;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的亏损企业亏损额1.9亿元,比2003年下降了24%。也就是说,中国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领域在减亏增效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而在屠宰加工领域,亏损企业和亏损额都是大幅度增加的。这种情况告诉我们,由于后续深加工落后,国内肉食初级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品种单一,品质同质化,中国的肉类市场还没有完全进入阶梯式差异化的成熟期,在产品结构调整和增长模式转换方面还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的3-5年内,中国肉类工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国肉类总产量将达到8400万吨以上,猪肉、牛羊肉和禽肉所占比重分别为60%、20%和20%;肉制品加工产品量将超过1100万吨。

国内市场需求变化将带动肉类食品行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单一肉类品种主导市场的格局将被多样化、差异化、混合品种所替代。猪肉消费会保持绝对量的增长、相对比重的下降;牛羊肉、禽肉消费的相对比重将持续上升。各种精深加工的分部位冷鲜肉、小包装肉、半成品肉、冷冻肉、熟肉制品以及以肉类为原料的方便食品、功能性食品、休闲食品和旅游食品的消费将明显上升。

对肉类消费安全更加重视。标准、认证、检测、监管执行力度进一步强化。国内消费对肉类食品的需求将进一步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

高新技术和先进营销方式的应用,将为肉类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各种高新技术应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食品的安全、卫生、方便、降低成本和保护环境等方面。肉类流通基本实现“冷链”化,采用配送、连锁超市、肉类专卖店等现代化方式经营。这些先进技术和营销方式,对国内肉类食品行业的产业升级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市场体系和企业组织体制的日趋完善,将为肉类食品行业的发展创造更为规范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肉类食品行业对外开放的程度将进一步扩大。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引进和利用,有助于我国肉类行业与国际水平、国际市场接轨。但我国肉类产业结构总体起步较低,大量产品品种以内需型为主,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肉类产品有效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国际化竞争形势下,肉类食品行业必须提高加工水平,增加产品科技含量,确保产品符合安全优质的要求,以应对未来的市场竞争。

2009年更新来着元坝畜牧食品信息网

第四篇:我国智能家电行业主要阵营介绍及行业标准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我国智能家电行业主要阵营介绍及行业标准分析

我国智能家电行业主要阵营

(一)阵营不同,模式各异

中投顾问在《“十三五”数据中国建设下智能家电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目前国内的智能家居提供商按其阵营,大致可以分为4类:终端厂商阵营、互联网公司阵营、视频网站阵营、运营商阵营,每个阵营都有不同特点。

1、美的:以传统家电智能化为契机,打造M-Smart智慧家居平台。总体定位:智能家居硬件产品提供商。

核心产品:以白家电智能化为切入点,逐步打造空气智慧管家、营养智慧管家、水健康管家、能源安防智慧管家四大智慧家居系统。

关键动作:基于阿里巴巴物联网开放平台构建M-Smart系统;强强联合,实现白电品类的智能化。

2、小米:以小米盒子和路由器为突破口,致力成为家庭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中的引领者。总体定位:家庭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

核心产品:以小米盒子和小米路由器为基础产品,以智能手环、小蚁智能摄像机、空气净化器、智能插座、yeelight智能灯泡、iHealth智能血压计等为增值应用。

关键动作:广泛投资智能硬件公司,多达20余家;发布小米智能模块,推进传统家电变身;以低价或者免费方式加大互联网与传统家电厂家的合作。

3、百度:以智能硬件作为切入点,实施软硬云服务一体战略。

总体定位:以智能硬件切入、以电商平台打造作为差异化手段,致力成为智能家居生态系统的打造者。核心产品:智能路由器、百度影棒等硬件类基础产品。

关键动作:自建电商平台“百度未来商店”,推广智能硬件;携手硬件厂商发布智能产品;依靠百度云、百度大脑等高端资源帮助厂商以较低成本快速切入智能家居市场。

4、电信:以智能终端和智能应用为核心,打造智能家庭产品的全新品牌。

总体定位:以智能终端和智能应用为核心,光宽带为接入方式,致力于成为家庭信息化一揽子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家庭用户提供影音娱乐、民生应用和智能网关应用三大类服务。

核心产品:用户提供影音娱乐、民生应用和智能网关应用三大类服务。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关键动作:与电视机厂家、芯片厂家、终端厂家、渠道商和应用提供商等共同发起成立智慧家庭产业平台;发布“悦me3.0”打造中国电信智慧家庭产品的全新品牌;“悦me”套餐与传统宽带无缝协同。

(二)运营商优势:接入和用户规模

可见在智能家居市场,不同阵营的智能家居提供商必须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布局,塑造差异化优势,才可能占据一席之地。对于运营商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定位及策略,首先,要发挥本身特长,构建差异化优势。接入能力和用户规模是运营商进军智能家居的差异化优势。因此,运营商一方面需要强化其在接入端的控制能力,同时快速加强智能网关环节竞争力;另一方面需要发挥并增强用户的黏性价值,结合大数据分析等手段给用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其次,需合作共享,形成解决方案提供能力。进军智能家居,运营商的天然短板在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能力方面。因此,运营商一方面需与产业链其它成员合作,逐步形成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与地产、家装、安防、教育等行业进行合作,共同拓展智能家居产品。

最后,还应进行机制创新,建立互联网化运营机制。运营商要想提高智能家居领域的竞争力,在运营机制方面也需进行创新。其中,合作伙伴管理将是后续运营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将是吸引合作伙伴并长期共赢的有效保障;此外,线上运营也是工作重点,如何通过线上渠道提升线上销售和服务等,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中国发布智能家电的行业标准

为更好地规范智能家电市场,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共同发布的国家标准《智能家用电器的智能化技术通则》(以下简称《通则》)于2012年9月1日正式实施。

作为我国制定的第一个智能家电行业统一标准,其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智能家电发展方向,规范行业秩序。同时,由于家电的智能化技术突飞猛进,相关标准往往容易滞后于产业发展,建议在做好前瞻性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配套的智能家电产品标准。

《通则》明确定义了智能家电、智能特性、智能化技术及智能控制系统结构等概念。其中,智能家电是指采用一种或多种智能化技术,并具有一种或多种智能特性的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智能特性特指人工智能特性,即家用电器中的控制系统所具有的类似人的智能行为,如自学习、自适应、自协调、自诊断、自推理、自组织、自校正等。

《通则》的出台对于行业发展有引导、规范作用,在产品智能化上促使企业真正按照相关技术通则生产,逐步深化家电智能化发展水平。之所以要出台《通则》,原因在于智能化已成为家电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目前智能家电市场鱼龙混杂。

中投顾问在《“十三五”数据中国建设下智能家电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智能家电的发展态势虽然蒸蒸日上,但家电智能概念较为混乱,很多商家都把智能作为宣传噱头,而产品是否真正智能,无法评测。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目前国内家电厂商存在滥贴“智能”标签的情况,现在很多家电都贴着“智能”的标签,但技术上远没有达到宣传的水平,属于伪智能。以洗衣机为例,根据智能控制“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能自主驱动智能机器实现控制目标的自动控制技术”定义,智能洗衣机除了做到根据衣物重量、纤维成分控制注水量,还应能根据污渍多少调节洗衣液使用量等。然而,目前市面上的一些所谓的智能洗衣机做不到这一点,它们只是按设计者事先规定的时间、模式、程序运行,仅仅实现了自动化管理,离智能化还有很长一段路。

对此,《通则》规定了家电智能特性检测与评价内容,将其分为智能特性、智能技术、智能结构3个层次,将检测与评价方式分为整机检测、联机检测和脱机检测3种方式。通过检测评价,每款智能家电必须认定采用了何种智能技术,是否因此产生性能提高、功能扩展的效果,并根据总得分将家电“智商”分为5级,即1级至5级,1级为最高级。此外,《通则》规定,根据检测、评价的结果,对送检家电确定其智能化等级后,应发放智能化等级标志,贴于产品明显处,且在包装箱上标注。

《通则》的实施,对于智能家电行业是一个好消息,但由于该标准并非强制性,加上家电的智能发展是动态的,因此,标准对行业的促进作用有限。

从行业发展角度讲,《通则》的实施细则需进一步细化,提高适用性。同时,配套的智能家电产品标准急需出台,与《通则》形成系统的智能家电标准,真正明晰产业发展方向,引导消费。另外,除了出台配套性的标准外,还应依靠类似于节能补贴式的生产性鼓励措施,促使企业重视信息化工作,真正在产品智能化方面下工夫。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3页

第五篇: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前景展望

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前景展望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3日 09:27 作者:任泽平

典型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发展趋势与结构演变规律性较强。迄今为止,我国制造业发展趋势与典型工业化国家的一般规律基本吻合,同时也表现出追赶国家的一些特点。本报告根据典型工业化国家制造业结构变化及各行业比重峰值出现时点与人均GDP的相关关系,预测了2013—2022年期间我国各工业行业比重变化趋势。预计纺织、造纸、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延续回落态势,冶金、建材等重工业部门比重在2015年前后达到峰值,随后持续回落;机械、电子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将继续上升,大约在2020年前后趋于稳定。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结构升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

任泽平

制造业是一国启动工业化、融入全球化、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产业。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结构升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本报告旨在分析典型工业化国家制造业演变规律,并与我国进行比较,预测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前景。

制造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典型化事实

从典型工业化国家的经验看,随着人均GDP上升,制造业由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制造业各部门达到峰值的时点并不相同。

典型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发展趋势与结构演变规律性较强。

——随着人均GDP上升,制造业比重先升后降,工业化率、投资率和经济增速几乎同时达到峰值

一国经济由低收入阶段向中高收入阶段迈进的过程,也是工业化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典型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看,随着人均GDP不断提高,工业化率先逐渐上升,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与之相伴的是投资率先升后降、经济增速先高后低,并且工业化率、投资率和经济增速几乎同时达到峰值(刘世锦等,2011)。

典型工业化国家工业化率的峰值平均为46%,所对应的人均GDP平均值大约为8800国际元。追赶型经济体工业化率所能达到的峰值高于美国,所对应的人均GDP低于美国,体现了挤压式增长的特点。

——在制造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各行业比重达到峰值的先后顺序与技术和资金密集度有关

从典型工业化国家的经验看,随着人均GDP上升,制造业由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制造业各部门达到峰值的时点并不相同。

以纺织业、食品工业等为代表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占制造业比重回落时点最早。纺织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经过工业化初期的大幅上升之后,较早地快速回落,典型工业化国家普遍从15%以上回落至5%以下。相对于其他制造行业,纺织业回落的人均GDP时点最早、幅度最大。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回落时点也比较早,从20%左右回落到10%—15%之间。但与纺织业不同的是,典型工业化国家食品工业比重在人均GDP达到5000国际元之后普遍趋稳,基本稳定在10%—15%之间。

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比重达到峰值时所对应的人均GDP大致在11000国际元左右。典型工业化国家钢铁行业占制造业比重在人均GDP达到11000国际元之前持续上升,而且在3000—11000国际元之间出现加速,普遍从3%左右上升到8%左右,之后持续下降到3%左右。总体来看,典型工业化国家钢铁行业比重达到峰值时的人均GDP水平比较接近。

以金属制品、电器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为代表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占制造业比重持续上升,大约在人均GDP达到15000国际元左右时趋于稳定,且没有明显回落。典型工业化国家金属制品行业在人均GDP15000国际元左右时达到峰值,随后从峰值的8%左右缓慢回落至5%左右。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在人均GDP超过20000国际元之后,金属制品行业比重仍能保持在5%以上。典型工业化国家电器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在人均GDP15000国际元左右时达到峰值。但各国峰值水平略有差异,其中美国、英国等先行国家峰值水平在10%左右,德国、日本等早期追赶国家峰值水平在15%左右,韩国、我国台湾等后期追赶国家和地区峰值水平在20%左右。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在人均GDP15000国际元左右时达到峰值,美国、英国的峰值水平在12%左右,日本、韩国的峰值水平在15%左右,之后趋于稳定。

——工业化后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在工业化后期,典型工业化国家普遍出现了制造业“服务化”,以及服务业专业化和外包化的趋势,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占制造业投入比重不断上升,制造业升级越来越依靠生产性服务业的推动与融合发展(李善同、高传胜等,2008)。1970—2000

/ 5

年间,美国制造业的服务业投入系数从13.3%上升到22.7%,上升了9.4个百分点;日本从10.9%上升到17.9%,上升了7个百分点。

不同的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度存在差异。一般来说,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更依赖通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保险、技术研发等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更依赖运输仓储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因此,随着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科研服务、通讯服务、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在制造业投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运输仓储等在制造业投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制造业供应链全球化趋势加强

过去几十年,制造业的全球化一直是创造高价值就业岗位以及提高新兴经济体不断扩大的中产阶级生活水平的主要动力,世界各国都已经参与并受益于快速的产业全球化和制造业扩张。实证研究表明,制造业对各国的繁荣发展非常重要,仅制成品出口数据的差异就可以解释128个国家70%以上的收入变化(世界经济论坛,2012)。

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浪潮为后发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日本和韩国的崛起正是先承接了欧美钢铁、纺织工业,然后承接了汽车、电子产业转移的结果。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对外开放背景下承接了先行国家纺织、钢铁、家电、造船、电子等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结果。

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及国际经验对比

当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对制造业升级提出了挑战。

迄今为止,我国制造业发展趋势与典型工业化国家的一般规律基本吻合,同时也表现出追赶国家的一些特点。从已经出现的行业峰值时点看,与国际经验吻合度较高。当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对制造业升级提出了挑战。

——工业化率高于典型工业化国家在类似发展阶段的平均水平,呈挤压式增长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增速明显快于国民经济总体增长水平,1981—2011年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1.5%,比GDP增速高出1.5个百分点。从工业增速与GDP增速的相关性看,二者走势高度相关,这符合典型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是带动一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按照购买力平价口径(1990年G—K国际元)测算,2008年我国工业化率为48.5%。2008年我国人均GDP为3414美元(现价),按购买力平价折算为6725国际元,与典型工业化国家相同发展阶段的情况相比,我国工业化率比重偏高,明显高于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跟德国、法国同期水平相当,呈挤压式增长特征。

——制造业结构演变趋势与典型工业化国家吻合度较高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产业结构实现了持续快速升级。主要制造行业的变动趋势与国际经验吻合度较高。

以纺织业、食品工业等为代表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占GDP比重回落时点较早。纺织缝纫皮革工业从1980年的6.1%持续下降到2012年的2.7%,典型工业化国家纺织业比重经过工业化初期的大幅上升之后,普遍持续快速回落。食品工业在2002年前小幅回落,但之后稳定在3.7%左右。2002年我国人均GDP为4197国际元,典型工业化国家食品工业比重在人均GDP5000国际元之后也普遍趋稳。

以冶金工业、建材工业等为代表的重工业占GDP比重经过快速上升期后,目前已接近峰值水平。我国冶金工业比重在2001年人均GDP3759国际元时加速上升,由3.7%上升到2011年的6.1%和2012年的5.6%。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9136国际元,已经接近典型工业化国家钢铁行业比重达到峰值的阶段。2012年我国冶金行业比重较上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同时行业面临较大调整压力。

以电气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为代表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长期呈上升态势。我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GDP比重由1980年的1.1%上升到2012年的2%,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由0.9%上升到1.9%,未来仍有上升空间。根据典型工业化国家经验,这些行业比重在人均GDP达到15000国际元左右时上升趋势才会停止。

——重化工业比重偏高,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峰值临近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重化工业特点明显。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9136国际元,冶金工业占GDP比重达到5.6%,化学工业达到4.1%,显著高于其他工业行业。高重化工业比重、高投资率和高增长是工业化处于中后期阶段的典型特征。

根据典型工业化国家经验,人均GDP11000国际元是钢铁、有色等重工业达到峰值的普遍时点,随后转入快速下降通道。各种迹象显示,目前我国正步入重化工业阶段后期,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峰值临近。住行消费作为最后一轮物质性消费升级,过去十年有力地带动了地产、汽车和重化工业的发展。但近年地产、汽车销售大不如前,粗钢产量增速大幅下滑,这不仅

/ 5

有宏观调控和周期调整的原因,还有投资潜力下降的原因。未来居民消费升级主要是非物质性的服务类需求,对投资的带动效应大大下降。虽然目前我国还有巨大发展的潜力,但不意味着仍能保持高速增长。

——制造业的服务投入系数偏低

1987—2002年间我国制造业的服务业投入系数整体呈上升趋势,由8%上升到12.2%。但在2002—2007年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2007年我国制造业的服务业投入系数仅为8.3%,显著低于典型工业化国家15%以上的水平。而且在制造业的服务业投入结构中,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占比相对较高,而邮政、电信、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金融保险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占比相对较低。

原因主要有:一是2002—2007年间我国处于重化工业阶段,钢铁、化工等高资源消耗产业占比大幅上升;二是入世以后,受国际产业转移影响,“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迅速上升,转移到我国的制造业大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链低端,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和能力不足,对交通运输仓储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较高,对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足。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制约了我国制造业升级。

——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涨压力增大,转型发展形势严峻

受劳动力供求格局变化影响,近年我国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低端劳动力工资涨幅尤为明显。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工资跟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但已经明显高于越南、印尼、印度等国(三星经济研究院,2010)。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大规模货币投放,房价、地价大幅上涨,从而推高了实体经济部门的生产和商业成本。未来随着潜在增速下降和发展阶段转换,企业盈利预期和投资预期发生变化,银行风险意识上升,企业财务费用成本提高。

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明显。2005—2012年间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升值的情况下,越南、印度、墨西哥、韩国等国货币贬值幅度却比较明显,大大提高了这些国家制造业的竞争力,“非中国制造”开始增多。

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趋势预测

虽然我国工业化率将下降,但工业内部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重化工业比重将不断下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将持续上升。

本部分根据典型工业化国家的一般规律和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预测了2013—2022年间我国各工业行业比重变化的趋势。

纺织缝纫皮革工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食品工业、森林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延续了回落态势,这些行业在工业化早期就已经达到了行业比重的峰值。2012—2022年间,纺织缝纫皮革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7%下降到1.7%,累计下降1个百分点;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从1.5%下降到0.9%,累计下降约0.5个百分点;食品工业和森林工业分别稳定在3.7%和1%左右。纺织业比重的下降速度要快于食品工业,主要是受国内消费需求和出口成本优势同时下降影响。

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制造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等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将在2015年前后(即人均GDP达到11000国际元左右时)出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从回落的幅度看,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建材工业等行业所占比重回落的幅度要大于石油工业和化学工业。这一演变趋势符合典型工业化国家的一般经验。在工业化后期,石油工业受国内需求带动效应较强,化学工业在细分行业中仍存在较大升级空间。2012—2022年间,冶金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5.6%下降到3%,累计下降约2.7个百分点;电力工业从2.3%下降到1.2%,累计下降1.1个百分点;煤炭工业从2%下降到1.1%,累计下降约1个百分点;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制造业从3.2%下降到1.7%,累计下降1.5个百分点;石油工业从2.9%下降到2.8%,累计下降0.1个百分点;化学工业从4.1%下降到3.9%,累计下降约0.1个百分点。

金属制品工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继续上升,大约在2020年前后(即人均GDP达到15000国际元左右时)趋于稳定。2012—2022年间,金属制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1%上升到1.6%,累计上升0.5个百分点;机械制造业从3.1%上升到4.5%,累计上升1.4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从2%上升到2.8%,累计上升0.8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从1.4%上升到2%,累计上升0.6个百分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从1.9%上升到2.7%,累计上升0.8个百分点。

从工业化率的演变过程来看,2012—2015年期间我国工业化率基本稳定,之后逐步下降,并从2015年的39.2%下降到2022年的34.4%,累计下降4.8个百分点。

虽然我国工业化率将下降,但工业内部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重化工业比重将不断下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将持续上升。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我国近中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挑战与战略选择研究”课题组)

/ 5

未来汽车技术三大发展趋势

14-05-09 07:38来源:盖世汽车网 作者:赵福全 我在很多场合多次听到关于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不同讨论,其中有持乐观态度的,也不乏悲观者。我个人认为,中国汽车产业至少还有十年的稳定增长期。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汽车业从几百万辆的产销规模到突破2000万辆,而未来有太多因素表明中国的汽车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最根本的一点在于中国十三亿人口的购买力还远远没有完全释放。我们来做个对比:日本的千人汽车保有量是589辆,而中国是88辆;日本每平方公里土地平均有汽车199辆,而中国仅有12辆。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汽车市场的潜力有多大!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汽车保有量趋于饱和有两种情况: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得到充分普及,新增的购车者的数量不再增加;二是公共交通高度发达,且更便捷,汽车不再是必须的代步工具。对于中国来说,这两种状况要出现显然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至于中国汽车产销量今后的具体增幅,我认为这取决于经济发展速度、产业政策以及消费心理转变等因素。不过实在无需悲观,我们可以用数据说话。去年的销量是2200万,今年可能会达到2450万,按照每年9%的增速,到2020年自然就是4000万辆。即便是增速打个折扣,也能达到3500万辆。

目前汽车产业也遇到了诸多制约因素,像能源紧缺、交通拥堵、雾霾等问题愈演愈烈,政府日益严苛的法规和限行限购的政策,的确让汽车产业的发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这些外部因素都不是不可克服的,而对于能够练好内功、积极应对的企业来说,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其中,掌控核心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下面就谈谈我对未来汽车技术发展趋势的判断:

首先,未来安全技术会越来越受关注。被动安全日益精细化,主动安全会继续得到大幅提升,被动和主动安全技术的相互融合将越来越明显。未来汽车将从“零死亡”向“零伤亡”再向“零事故”的终极目标不断前进。同时,智能驾驶技术的进步会越来越快,尽管完全的无人驾驶可能尚需时日,但区域的、部分工况下的自动驾驶将作为一项核心的安全技术得到应用。而且这些安全技术将与语言识别系统、数据信息交换系统以及IT网络技术等的进步紧密结合在一起。

第二,节能技术的重要性凸显。实际上,未来真正能制约汽车发展的只有一个问题,就是能源问题。目前,我国石油进口已接近60%的红线,缺油的压力非常大。为此工信部已经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施5升油耗的法规,这是非常严苛的指标,尤其对于本土企业来说挑战异常艰巨。目前国内很多企业的动力总成技术还有待提升,新能源技术还方兴未艾,而在优化发动机、变热箱之外,轻量化、电子化、智能化等技术在节油领域的巨大潜力,还有待更多的开发。譬如一般的乘用车通常只要减轻10%的重量就能节省7%的油耗。因此,未来整车厂选择零部件,不仅看谁更便宜、更耐用,也要看谁更轻。总之,节能方面的要求很可能将会给中国汽车产业从整车到零部件、从造车到用车带来全方位的改变。

第三,环保技术也将成为企业不容忽视的核心技术,因为污染的压力将使环保成为否决项。目前国家已经导入了材料的再回收法规,在设计过程中就必须考虑日后如何拆分、回收的问题,这不仅是对整车厂,更是对零部件厂商的巨大挑战。排放控制、噪声控制以及车内空气质量等,都会越来受到关注。

/ 5

最后,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将呈几何级数地增加。预计到2015年平均将有40%的汽车成本是用于汽车电子的。以信息化、数字化、大数据、云计算等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而汽车将成为应用这些最新科技成果的最佳载体之一,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车联网技术、智能化技术将引领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未来的汽车将呈现“五化”趋势,即功能多元化、控制集成化、开发平台化、系统网络化和技术一体化。

/ 5

下载2016年我国智能家电的行业标准及发展前景展望(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年我国智能家电的行业标准及发展前景展望(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银行卡发展前景展望

    银行卡及支付产业未来发展展望 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运用,银行卡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减少了现金和支票的流通,而且使银行业务由于......

    浅谈我国各省市的智能交通建设状况及发展前景

    浅谈我国各省市的智能交通建设状况及发展前景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愈演愈烈,每年因为堵车而白白耗费的能源更是无法估量。城市交通拥堵不堪举世闻名,每个城市......

    关于我国海工装备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

    关于我国海工装备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 一、未来海洋石油的开发趋势 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地球70%的表面积是海洋,世界海洋的水量比高于海平面的陆地的体积大14 倍,约13.7 亿km3......

    智能电网的发展前景

    智能电网的发展前景智能电网(smart power grids),就是电网的智能化,也被称为“电网2.0”,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

    智能手表的发展前景

    智能手表的发展前景 1 题目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常生活中的电子产品也逐渐丰富。最近几年,智能手表开始走进大家的生活。智能手表,是将手表内......

    2010年两岸关系发展前景展望(范文模版)

    国际商务(燕)200917090025孙文文 三通的最终目的“心通” 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和两岸和平框架的建立,只是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或过度性安排,而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后目标与结果。......

    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展望

    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展望 人工智能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有多大?工业领域,尤其是制造业,已成功地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智能设计,智能调度,仿真和规划等。人工智能还影响了人们......

    **县经济发展前景展望

    **县经济发展前景展望改革开放以来,**各族人民在历届县委、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解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