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如书·大明寺

时间:2019-05-13 22:5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城如书·大明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城如书·大明寺》。

第一篇:古城如书·大明寺

古城如书·大明寺

大 明 寺

大明寺始建于南北朝刘宋大明年间(457~464),依当时年号“大明”而叫大明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大明寺曾被乾隆皇帝在1765年 古城如书·大明寺

一个是手绕小龙的西方广目天王取“长器当顺”(顺)的意思,就是“风调雨顺”。

其实天王殿里面身份最高的塑像还不是天王,天王殿中间佛龛里供奉着一位下来视察工作的菩萨,菩萨坐中央,天王立两旁,这是人家佛门接待领导的规矩。这菩萨大家挺熟的,就是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教的书上说弥勒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继承人,中国是礼仪之邦,弥勒现在虽然是菩萨,可未来是佛,老百姓也就“就高不就低”的称呼他为弥勒佛了。

六百多年前,曾经当过小和尚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弥勒拟了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言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称赞弥勒的宽容和乐观。

弥勒背后佛龛里是韦驮菩萨。韦驮菩萨金盔金甲,手持降魔金刚杵,威风凛凛,面朝大雄宝殿,是寺庙的守护神。

相传弥勒慈眉善目,对香客总是笑脸相迎,主持的寺庙香火旺盛,但他过于慈善,疏于管理,竟连自己的鞋子都被人拿走了。而韦驮又过于严厉,香客感到害怕,主持的寺庙香火冷落。佛祖经过协调,各用所长,弥勒在前面笑迎八方客,韦驮在后加强内部管理,佛门香火终于一天比一天热闹起来。

寺庙里的塑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弥勒的塑像滑稽夸张,韦驮的塑像逼真写实,一个轻松,一个严谨,两种风格,富于变化,这就叫艺术,看了让人喜欢、高兴。

韦驮有两种基本造型:一种是双手合掌,横杵于手臂前方,意为十方丛林,欢迎云游四方的和尚进庙吃住,一切随缘;另一种是手握杵拄地,意思是子孙丛林,说白了就是不接待外人在此处吃住。大家看看大明寺是十方丛林还是子孙丛林?云游的僧人进来一看,知道了,金刚杵着地,今天得另找地方随缘了。

顺着韦陀的目光,我们来到两棵大树下,这两棵都是银杏,一雄一雌,已有两百八十岁了,东边的这棵雌的每年都结白果。

站在树下,我们看到东院是文章奥区,西院是仙人旧馆,正面的香海后面是大雄宝殿,我们先参观大雄宝殿。

大雄是佛祖的尊号,供奉佛主的地方就叫大雄宝殿,这是寺庙里最为重要的场所。大雄宝殿是规格很高的建筑,这里是重檐歇山顶,而且是最顶级的三重檐口。大殿屋面坡度很大,看起来特别高耸,檐角自然上翘又形成了一道弧线,显得整个大殿即庄严又有生气。大殿

古城如书·大明寺

屋脊上有“风调雨顺”四个字,中间那个镜子叫“佛光普照”。

我们大明寺的佛光可不同别处,1966年文化大革命,红卫兵要砸烂寺庙的佛像,当时国家考虑到对日本宗教外交的需要,由周恩来总理指示封闭庙宇,才使得寺庙幸免于难,里面的佛像就成为我们江苏省唯一的一组清代塑像。

大殿里的佛像雕塑于清同治九年(1870),中间是佛祖释迦牟尼,他是古印度一个小国的王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出生地在现在的尼泊尔。他看到人世间的生、老、病、死诸般痛苦,就舍弃王位,外出苦修,寻找答案,六年后在菩提树下静坐苦思觉悟成道,以“六道轮回”等为教义,创立了佛教。

这里的佛像是用金箔重新装修的。古代用金箔装璜佛像是因为汉代 古城如书·大明寺

阿难,侍从释迦牟尼25年,也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他擅长记忆,古城如书·大明寺

念这位“日本文化的恩人”。当时,中日尚未建交,为冲破发达国家对中国经济的封锁,国家决定在大明寺建造鉴真纪念堂,开展宗教外交,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

纪念堂由梁启超的长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设计,由于文化大革命,1973年才建成。1980年,纪念堂迎来日本的鉴真像回国省亲,日本国唐招提寺长老赠立了长明石灯笼,鉴真纪念堂成为中日友好交往的纪念地。

鉴真纪念堂是从南面的四松堂陈列室开始的,向北是门厅,门眉上的“鉴真纪念堂”横匾出于当代著名金石家桑榆之手。

门厅内存放着清光绪三年法净寺大铜钟和乾隆勅题法净寺石碑。再过来就是我们看到的由郭沫若题写的“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纪念碑由梁思成教授和陈从周教授两位著名的建筑专家讨论设计为卧碑,突破了中国古代卧碑无边的传统,创造性的设计了一个边框,表明是现代设计的建筑;卧碑边框内正面配以郭沫若先生题写的碑文,背面刻录赵朴初居士的铭文,两面都象是打开的卷轴,体现了鉴真对文化的贡献;碑脚处有佛焰,说明是佛门建筑;覆莲座造型又是中国所特有的,点出了纪念对象是中国高僧;最经典的是中间的缠枝花卉,雕刻了唐代特有的卷叶草纹饰,不仅说明了朝代,还揭示了鉴真在中医、中草药方面的建树;碑体侧面形成的烛台形状,体现了为怀念大师而进行的祭奠活动。整块卧碑雕塑语言令人叹为观止。

文化泰斗郭沫若先生的题词,佛教领袖赵朴初居士的撰文,加上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的设计,史学界便有了“三绝碑”的敬称。

纪念堂主殿是梁思成先生参照鉴真在日本传教的奈良唐招提寺金堂设计建造的。用了规格最高的庑殿顶,正脊两端鸱尾弯曲向内,是典型的唐代风格,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为主,最大的天敌就是火灾,鸱尾是龙的九子之一——鸱吻尾巴的特写,龙性嬉水,看到鸱尾,就是提醒注意消防,火烛小心的意思。直到今天,人类最先进的消防理念依然是“防大于救”。

主殿平缓的屋顶,出檐很宽,加上三层厚重的斗拱,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恢弘的气势。而斗拱下的廊柱,两端稍细,中间饱满,呈腰鼓形,体现出盛唐以丰满为美的特点。四周回廊相报,方棂漏窗,显得厚重而大气,一代唐风,跃然眼前。

鉴真纪念堂是梁思成先生一生的经典之作。1984年获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章,2004年获得“全国百年经典建筑”称号。

古城如书·大明寺

庭院中的石灯笼和樱花树都是日本唐昭提寺 古城如书·大明寺

“文章太守”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名言,这句话是他当扬州市长时说的,古代市长叫“太守”、“知州”。清代的时候,有一位叫欧阳正庸的人在扬州当官,深有“文章太守”的自豪感,为感谢前辈族人欧阳修的浩荡族恩,就为欧公建了座祠堂,还请当时最有名的石匠刻了欧阳修的像,这幅像后来选为教科书的插图,我们现代人对于欧阳修的印象,基本都受这幅石刻的影响。这幅石刻的原作还在,就镶在前面“欧公祠”的内壁上。

欧公祠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大梁、廊柱全是楠木。墙壁正中镶嵌的就是欧阳修的石刻像,此像先由欧阳修后裔江苏候补道欧阳炳按清宫藏本临摹,再由扬州著名石工朱静斋刻石,现在我们从门外往里走,看到的是黑胡须,当我们走近再看,一根一根都是白胡须,这有拓片的原因,也有石刻工艺的原因。这方石刻线条简炼流畅,人物宽袍大袖,有“吴带当风”的雍容韵味,而精彩的是无论我们从任何角度去看,欧阳修的两眼都对着我们,神态关切,这是石工点睛技术出色,被称为石刻的神品。

建欧公祠的欧阳正庸还写了一块“六一宗风”的横匾,其中的“宗”字既有赞美欧阳修一代文宗的意思,也带有和欧阳修同姓同宗的意思。可惜原匾不存,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江苏省书法协会前主席武中奇先生1980年重写的,“六一”是取自欧阳修的别号“六一居士”。

欧阳修是江西吉水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庆历新政”失败后于庆历五年贬到安徽滁州,写了著名的《醉翁亭记》,取号醉翁。两年另八个月后,即庆历八年(1048)又贬知扬州,取号六一居士。

欧阳修对“六一”有自解:“吾藏书一万卷、集取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岂不为六一乎!”这段文字,初看是行万里路,破万卷书的老者对琴、棋、书、画、酒的情趣追求;再细读一下,也许还另有含义,我们知道琴要有知音,棋要遇对手,而酒逢知己千杯少,贬官的门前,似乎少了点什么。

欧阳修不愧是宋代的文坛领袖,一段文字总是让我们读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味道,也更让我们感慨一贬再贬之后依然“在乎山水之间”的豪情。离开欧公祠,西面满月门上清代著名篆刻家邓石如“真赏”的题额告诉我们,前面一定是个景色不错的地方。

这里是在寺庙的西面,就叫西园。西园岗阜环抱,脚下的小路高高低低、弯弯曲曲,还有一段是清代的石铺路面,当年这儿是皇帝行

古城如书·大明寺

宫的御花园,和尚们看到这石头被磨得光光的,想到皇帝也一定是从这石头上走过的,就给小路起了个很有趣的名字,叫“乾隆散步小道”。

乾隆是皇帝中题字、写诗最多的人,俗话说唐诗宋词,唐朝三百年所有的诗人一共留给我们四万八千多首诗,乾隆《御制诗》就写了41863首,乾隆南巡所到的地方几乎都有个御碑。这里当然也会有御碑,不是一个,是三个,御碑都集中放在了御碑厅里。

(注:《御制诗五集》是乾隆在位六十年的作品,录诗41863首,加上当太上皇的《余集》和当太子时的《乐善堂集》,共计43584首诗。)

东侧这方碑写于乾隆十六年(1751)古城如书·大明寺

就江山稳坐,独此一家了。

古城如书·大明寺

物。石涛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葬在蜀冈,无塔无碑,1993年才立塔纪念。

离开西园,我们参观的下一个景点是谷林堂。谷林堂是苏东坡知扬州时,为纪念恩师欧阳修而建的,东坡在堂成后作五言诗,“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以两句的 古城如书·大明寺

横匾悬挂在檐口,这是由清代兵部尚书彭玉麟题写。过去这里曾有一副对联:“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此联是以北宋四大名家的四大名记集句的,分别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和苏东坡的《放鹤亭记》。

平山堂总是文采荟萃,令人难忘,我们现在游览的区域叫“仙人旧馆”,对面还有“文章奥区”,是欧阳修读书、著书之处。

步入“文章奥区”,会让我们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的感觉。沿幽径曲折而下,我们看到的楼叫平远楼,是取宋代画家郭熙《山水训》中“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得名。此楼由扬州盐商汪应庚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高三层,一层在蜀岗之下,二层与岗齐平,三层在岗之上,层层不同,登楼而上,顿时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平远楼前草坪上就有来至千里之外,千年以前的古莲子的后代,三个石盆都是清代留下的,里面长的是睡莲,他们就是著名的“唐莲”和“中日友谊莲”。

东面一盆是1200多年前,鉴真东渡时带去的莲种,种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称“唐招提寺莲”。

西侧是1918年孙中山将辽东半岛普兰店出土的四粒千年莲种带到日本,日本把它与“唐招提寺莲”杂交,取名“孙文莲”即“唐招提寺青莲”。

中间这盆是“中日友谊莲”。1950年,日本发现了一粒两千多年前的古莲子,与“孙文莲”杂交再次获得成功,即以“大贺莲”命名。1963年,日本将百粒“大贺莲”种子赠给郭沫若,郭沫若转交武汉植物研究所,该所以大贺莲作母本、普兰店莲作父本杂交培育成新的品种,取名“中日友谊莲”。

1980年春,为庆贺“鉴真像省亲”,武汉植物研究所把唐招提寺莲、唐招提寺青莲、中日友谊莲三种莲花赠送大明寺。

在“中日友谊莲”南面的花坛里有一方扬州市市花琼花的石刻,记载了道宏禅师任住持时(1709~1719年)亲手种植,已有三百年历史,这是扬州有记载最老的一株,主干虽已枯朽,但新枝每年都花叶繁茂。

我们看到草坪东南面一块巨大的 “印心石屋”横碑,是道光皇帝御笔。“印心石屋”是两江总督陶澎幼时随父亲读书的书房名,在湖南洞庭资水边。道光十五年(1835)皇帝赐陶澍御书“印心石屋”四字,古城如书·大明寺

陶澍为感激皇恩,特制数块巨碑分放在他所管辖的主要城市,如今南京、苏州、连云港等地均有此碑,而扬州是其中保存最好的一块。

扬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经济、文化城市,保留了非常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下面我们参观栖灵塔景区。

隋仁寿元年(601),隋文帝六十大寿,下诏在全国建三十座供养佛舍利的浮屠,因传谕扬州“大觉有灵,留与供养”得名栖灵塔,栖灵塔共九层,唐代大诗人李白、白居易、刘禹锡都曾登游该塔。尤其是白居易、刘禹锡两人同龄,又是年过半百(登临时五十五岁)的诗友,白居易:“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犹堪任,上到栖灵 古城如书·大明寺

撞钟都是108下。每年除夕夜11时42分10秒,方丈在钟楼敲响

第二篇:大明寺导游词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大明寺参观游览。

大明寺地处城北蜀冈中峰,它以悠久历史和优美环境,依山面水,享有“淮东第一胜境”的盛名。众多的文物古迹,迷人的山水景观,是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的游览胜地,古往今来高僧辈出,君王贤圣,骚人墨客,国内外风雅名流,曾云集于此,游览观光者无不流连忘返,虔诚祈求者,无不吉祥如意,福寿无量。

大明寺初建于南朝宋大明年间(457~464年),故称“大明寺”。隋建“栖灵塔”,故“大明寺”又称“栖灵寺”;又因大明寺在隋宫、唐城之西,亦称“西寺”。

唐时,栖灵塔毁于雷火,宋代重建,不久又废圮。于后,寺名亦由栖灵寺复名大明寺。至清代(1765年),乾隆皇帝南巡,改名为“法净寺”。1980年鉴真和尚塑像从日本到中国展出,称之为“回国探亲”乃恢复大明寺原名。

大明寺风物景观,由寺庙、文章奥区(栖灵塔塔院)、鉴真纪念堂。仙人旧馆、西苑芳圃五部分组成。请各位朋友,随我沿导游线路一一游览。

[栖灵遗址牌楼]现在我们已来到大明寺山门前,这座庄严典雅的木制牌楼,依山面水,极为壮观,四柱三楹。中门之上朝南有篆书“栖灵遗址”四字;北有篆书“丰乐名区”四字,丰乐之名源于此地旧属大仪乡丰乐区。

[山门殿]牌楼北约20米,即大明寺正门,黄墙三门,额“大明寺”,门东侧围墙嵌有“淮东第一观”石刻,取北宋秦观诗句“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清代书法家蒋衡书;西侧墙上嵌“天下第五泉”石刻,为清代书法家王澍书。

进庙门,便是天王殿。正中供奉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背后是佛教护法神韦驮立像;大殿两侧供奉四大天王雕像,分别为: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均为佛门护法神,分掌风、调、雨、顺之权。

出口山门殿(天王殿)北门,为一大庭院,院中正殿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三楹三檐,三层檐下悬“大雄宝殿”横匾。屋脊嵌有宝镜及砖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大殿前后为双步梁,加走廊。大殿正中供释迦、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尊大佛,三佛背后奉侍南海观音,大殿两侧为“普种福田”的十八罗汉雕像,栩栩如生,形象逼真。

出得大殿,我们先进入庭院东侧的“文章奥区”参观。

[平远楼]现为大明寺贵宾接待处,平远楼高三层,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楼下前置卷棚廊,二楼槛窗横陈,三楼正中悬“平远楼”匾额。此楼初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由汪应庚建平楼,其孙汪立德增高为三层,取宋代画家郭熙《山水训》中“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以此句意命名为“平远楼”。[印心石屋]“印心石屋”横碑;在平远楼南院位东侧面西。此巨碑之来历为:清代嘉庆年间进士陶澍,道光时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其原籍在湖南安化县,寓居洞庭资水畔两岸石壁,屹立如重门,澄潭潆伏,深数十丈,有石出于潭,方正若印,名曰“印心石”。陶澍幼时随父读书,书斋在此石北岸,名曰“印心石屋”。陶澍在嘉庆年间著有诗钞初集,以《印心石屋寺钞初集》名其集。后又著《印心石屋诗集,奏议》等。道光十五年(1835)宣宗召见陶澍,问其家世里居,得知吓p心石屋”来历,为陶澍题御书“印心石屋”,越五日后又复赐擘窠大字“印心石屋”。陶澍为感皇恩,于道光十六年在其家乡湖南安化县北百二十五里一都资水南岸,制“御书崖”摹“印心石屋”四字于其上;另制巨碑数块于所辖之大都市之内。今江苏省南京,苏州、连云港等地均有此巨碑,扬州此块保存最完好。背面不仅刻有《印心石屋山水全图》、《印心石屋南宴全图》,而且刻有《奏折》、《跋语》和《勒石平山堂后记》,惜已部分漫漶。

[栖灵塔]栖灵塔因皇帝诏令存放释祖之圣灵,、使大明寺更具盛名,有栖灵寺之称。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登临栖灵塔赋诗赞颂。刘禹锡与白居易于宝历二年(826年)二人同游扬州,赋诗《同乐天登栖灵寺塔》,内容是“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干;忽闻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可见当年诗人对栖灵塔的赞誉和游人之多。可惜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一代胜迹化为焦土,后来观光者无不感慨叹息。

为励图宏业,重振雄风,各界人士倡议重建栖灵塔。1988年,大明寺方丈瑞祥法师在寺东园选地为重建栖灵塔立奠基石。瑞祥法师圆寂后,能修法师主持大明寺工作,率众僧省吃俭用,募化资金,以一流的风采,恢复当年栖灵塔之优峻,专请扬州建筑设计院精心设计,从1993年8月27日开机钻探,12月7日正式动工打桩,到1995年12月竣工举行庆典,耗资一千万元以上。无数海内外缁素大众,护法檀越,解囊资助,广种福田,共襄胜举,功德无量。

栖灵塔塔身方形,九级佛塔置于2.50米高的承台之上,塔下设地宫,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内部木结构楼阁式,总建筑面积1865平方米。风格仿唐,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两窗,平座与屋檐由斗拱支撑。塔高各层不一,总高度为70米。塔底层供奉四尊玉佛,面朝四方。这是缅甸仰光市市长吴哥礼于1996年赠送的,同时赠送的还有一尊高2.2米、长5.7米、重18口屯的卧佛,供奉在卧佛殿内。九层宝塔内绘制系列壁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组画体现尊师重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这是扬州画师李赖贤先生的作品。该塔设计气势雄伟,雄踞蜀冈,一年四季,特别是秋高气爽,游客登塔络绎不绝,扬州全城景观尽收眼底。穿过塔院,我们便来到了“鉴真纪念堂”区。

纪念堂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主持方案设计。循唐代建筑遗规并参照日本唐招提寺“金堂”之风格设计。纪念堂的碑亭、庭院及正殿共占地2540平方米,1973年11月建成。[鉴真简历]鉴真,江阳(今江苏扬州)人,生于688年,14岁时出家,师从佛教律宗巨匠道岸、弘景二位大师,在佛经义理、戒坛讲律、梵声音乐、庙堂建筑、雕塑绘画、行医采药、书法镂刻等方面多所领悟,时有进益。此后,更从诸高僧请教,博学益智,境界高远。27岁回扬州大明寺,兴戒坛、缮道场、建寺舍、造佛像、修塔宇、讲法诵经、写经刻石、广施医药,普济众生,不遗余力。46岁时为一方宗首,持律授戒,独秀无伦,前后授戒度人略计四万有余,译及遐迩,道俗归心,被尊仰方“江淮化主”。

白天宝元年起,鉴真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并于第五次东渡时双目染疾失明。天宝十二载,日本国“遣唐使团”再度来扬州延请鉴真东渡传律,是年鉴真一行出发,二个月后抵日本秋妻屋浦。次年二月进京奈良,入东大寺安置。不久,即设坛授戒,自此,日本始有正式的律学传承。鉴真因此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两年后“唐招提寺”落成,成为出家人研习律学的场所。年近古稀的鉴真,终日忙于开坛授戒,营建唐招提寺,以及冗杂的佛事活动,终于在763年,寂化于日本。鉴真和尚的东渡,为日本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他不仅对日本佛教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在建筑、雕刻、文学、医学方面的建树及影响,也是极为显著的。作为中日文化血缘缔结纽带的不朽人物,鉴真和尚永远值得中日两国人民的怀念,他的献身精神至今仍被中日两国人民崇敬。

[陈列室]陈列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史迹,由康熙年间的“睛空阁”改设。室内悬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绘鉴真和尚像、鉴真东渡线路图,旁悬赵朴初联“鼓螺蜀岗羹墙南岳,风月长屋花雨奈良”。

门厅是由“四松草堂”改建而成。门厅悬篆书“鉴真纪念堂”匾额,后进东墙壁竖有“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纪念碑”一方,即1980年4月25日,由日本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与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合题碑文,其竖写碑文(日文)大意是“友好之心如明灯,故寺满载八重樱”。中文是“遗像千年旧故里,友情万代发新花”。

北侧碑亭中置仿唐汉白玉横碑,高1.25米,宽3米,下设须弥座。正面横刻郭沫若手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书法古拙遒劲,笔力千钧。背面石刻有赵朴初为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撰书的长篇竖写碑文。

[正殿]堂前庭院中,有长明石灯笼一幢,系1980年唐招提寺第八十一世森木孝顺长老所赠,森木亲自点燃灯笼,并与大明寺方丈能勤法师共栽两株日本八重樱。正殿面积537平方米,高度5.24米,面南五楹,环以檐廊。中堂须弥座上供奉鉴真干漆夹纡像,此尊坐像是扬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和扬州漆器厂用扬州传统工艺结合现代艺术临摹日本国宝鉴真像精心塑造而成。像前放置着日本天皇所赠的铜香炉。壁间有四幅大型绢本画,绘鉴真生前主要活动地:西安大雁塔、广东肇庆七星岩、日本奈良招提寺金堂、日本秋妻屋浦。

随即我们来到“仙人旧馆”区。

“仙人旧馆”区由平山堂、谷林堂、欧阳文忠公祠三部分组成。

[欧阳文忠公祠]曾两次被废或毁于兵燹。现存的公祠是光绪五年(1879年)重建。明间设神龛,龛壁供欧阳修石刻像,石刻像上方为欧阳修画像题之御书。欧阳修石刻像与题书由邗江著名石工朱静斋勒石,刀工精微,使欧公容颜微笑,胡须纤细有波,加入石面稍凹,刻纹有反光作用,造成远看白胡须,近看黑胡须,此像不仅黑白有变,而且从任何角度看,欧公双目均与观者对视可亲,欧公双足均向观者,栩栩如生,世称神品。

欧阳修别号“六一居士”,常有客问欧公:“六一何谓也?”居士答曰:“吾藏书一万卷,集取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又问曰:“是为五一乎奈何?”居士又答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祠内悬“六一宗风”横匾,原为欧阳正墉书题,后损坏,1980年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补书。

另外,欧公祠东墙南端、祠堂外东西壁均有石碑,记载着这位北宋文学家的史迹和对他的怀念与赞誉。

[平山堂]绕过西侧的廊院,我们便来到古风流溢的“平山堂”。该堂初建于宋庆历八年欧阳修知扬州时。欧公在公务之余,寄情于山水诗酒,游目骋怀,筑平山堂作讲学、游宴之所,数月而成。平山堂前筑石台,围以栏槛,欧公亲植柳树,时称“欧公柳”。因望江南诸山,含青吐翠,飞扑于眉睫而恰与堂平,故名为“平山堂”。北檐下有清光绪二年(1876年)林肇元所题匾额:“远山来与此堂平”,亦点明含义。以后,平山堂多次兴毁。康熙帝南巡维扬时,至此题“平山堂”“贤守清风”“怡情澄旷”,并赋《平山堂》诗一首。咸丰年间,平山堂毁于兵燹。光绪四年(1878年)据南宋初叶梦得《避署录话》,取其意由马福祥题“坐花载月’’匾额。两江总督刘坤一题“风流宛在”,乃追怀欧公韵事而书,书法流畅,看来其’流”少一点,而“在”多一点,用字活而非错,回味其意欧公风流仍在。清时堂内楹联较多,至今尚存的,如嘉庆时知府伊秉绶撰:“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此联造语极佳,原书极为古朴,人称第一佳联,原联惜不存,后由黔南袁伟华补书。又一联由朱公纯撰;“晓起凭栏,六面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此联由当代书法家尉天池书写。古住今来,文人墨客在乎山堂留墨题诗甚多,还有大量碑刻,成为传世之宝。[谷林堂]谷林堂是苏轼知扬州时为纪念恩师欧阳修而建,取“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的第二个字“谷”、“林”为堂名,宋以后不存。今之“谷林堂”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盐运使方浚颐在真赏楼旧址处所建,并题额、联,今均无存。今堂上悬“谷林堂”额,三字系扬州浅刻家黄汉侯集自东坡法帖。东壁悬扬州书画家李亚如草书{谷林堂》诗,西壁悬《赤壁夜游图》,堂内陈列古朴典雅。

沿谷林堂右侧石道向下走,即为“西苑芳圃”景区。

西苑芳圃亦称御芳圃。初建于清雍正年间,后为迎接乾隆帝南巡陆续修建,咸丰年间芳圃受兵燹毁损。同治、光绪年间有所修复。此后日渐凋零,直到解放后,经多次修缮,才有现在的规模。山水布局景色自然,园中青松绿竹,层峦耸翠,疏密有间,其形多样,各有风姿。园中一池清泓,碧波沦涟,有屿二处,形神各异,环池四周,岗阜起伏,绿荫夹道,宛如深入幽谷,山青水秀,风景如画。御园景点甚多,所建楼、台、亭、阁,错落有致,繁简得当,相互掩映,目迷五色,令人襟怀爽畅,陶醉其间。

[康熙御笔亭]亭四方形,周围有廊,每壁装饰以扇面形镂空花窗。此亭除东墙外其余三面均开铺门,亭内御碑一方嵌于东壁,乃康熙所题及杭州灵隐寺五言诗。

[乾隆御碑亭]单檐歇山顶,坐北朝南,三面敞开,北墙嵌御碑三方。记载了乾隆五次南巡维扬,多次游览大明寺平山堂的事迹。

[第五泉]从乾隆御碑亭向南有一片梅林,梅林之南有一小池,称“上池”,池边六角尖顶的风亭,名“待月亭”。亭前有深井,开挖于南朝宋大明年间,古称’下院蜀井”,唐元和九年(814年)状元张又新著有《煎茶水记》曰:“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因此扬州大明寺泉水誉称第五泉。后此井湮没。明僧沧溟和郡守王宗贯、卫使李铠于大明寺掘地复得此井,井内有残碑。嘉靖年间巡盐御史徐九皋于井旁立石,碑高2米,上书“第五泉”。(现立于“美泉亭”旁的“天下第五泉”石刻,为道光年间王诚所书。)此外还有黄石假山、听石山房、楠木厅(佛光艺术宝殿)、石涛墓塔等景点,请大家仔细观赏、品味。

谢谢大家,欢迎各位再次来此观光。

第三篇:大明寺导游词

大明寺导游词

大明寺位于扬州蜀岗——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蜀岗中峰,南临瘦西湖,是集园林风光、文物古迹和宗教建筑于一体的游览胜地,大明寺始建于南北朝大明年间,故名“大明寺“,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古刹名寺,目前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大明寺景区主要由寺庙古迹、栖灵塔、鉴真纪念堂、仙人旧馆、西苑芳圃等五部分组成,游览线路是:牌坊——山门殿——大雄宝殿——鉴真纪念堂——欧公祠——西园遗址——乾隆碑亭——第五泉——康熙碑亭——平山堂——文章奥区——栖灵塔——东门出口。

首先,我们来到了牌楼,上面的四个篆体字写的是“栖灵遗址”,讲的就是栖灵塔。背面有“丰乐名区”,是多么好的字句,描绘了这里的地名。

牌楼东侧的围墙上,石刻有“淮东第一观”,出自北宋诗人秦少游的“游人若论登临美,须做淮东第一人”的赞美诗句,这里的“观”并不是道教的“观”,大明寺是佛教。

下面分别讲“山门殿”和“大雄宝殿”等佛教方面 ——按导游词讲解。

再分别讲平山堂、栖灵塔、鉴真纪念堂、欧公祠、西园景点中之一

——按导游词讲解。

第四篇:大明寺导游词

游览线路:牌楼—山门殿—大雄宝殿—鉴真纪念堂—欧公祠—西园遗址—乾隆 碑亭—康熙碑亭—平山堂—栖(qi)灵塔

大明寺导游词

简介:大明寺地处扬州北郊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内的蜀冈中峰,南邻瘦西湖,是个“前有照,背有靠”的风水宝地,它历史悠久,是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园林风光于一体的宗教旅游胜地,享有“淮东第一观”的盛名。

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刘宋(宋孝武帝刘骏)大明年间(457—464年),依当年年号“大明”而叫“大明寺”,(因寺内建有栖(qi)灵塔,又称“栖灵寺”;又因为其位于唐城之西,亦称“西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1765年第四次南巡,看到“大明”二字很不高兴,认为扬州人思念大明朝,故改名为“法净寺”。而扬州人不接受此名,一般称其为“平山堂”,以局部代全局。这样一直延续到1980年,由于大明寺是国际文化使者鉴真大和尚的祖庭,国家处于对外交往的需要,1980年重新恢复为大明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对外开放的寺庙,目前是国家4A级景点。(寺内有始建于隋代的栖灵塔、唐代鉴真大和尚的纪念堂、北宋欧阳修的平山堂、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行宫遗址等古迹,是我国著名的园林寺。)(上山的石台阶共168级)

(东面序墙上看到五个石刻大字“淮东第一观”,这个“观”可不是道教的“观”,大明寺是佛教,这句话出自北宋扬州秦少游的诗,“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是对这里的赞美,由清代书法家蒋衡书写。)

(西序墙上还有五个字“天下第五泉”,为清代书法家王澍(shu)书写。全国号称第一的可多了,像这么说自己是“第五”的倒不多见。东面的“第一”很自豪,西边的“第五”又很谦虚,这些石刻都是清代留下的原物。)

牌楼:大家请看前面的牌楼,是为了纪念唐代因天火而烧毁栖灵塔而建的,木质结构,四柱三楹,南面四个篆体字叫“栖灵遗址”,转过去还可以看到背面的四个字“丰乐名区”,因为此地原来属于大仪乡丰乐区。(隋文帝杨坚笃行佛教,仁寿元年(601年)在他过生日时,下诏在全国建立30座佛塔供奉舍利,扬州栖灵塔便是其中之一。)

大家再看牌楼前的石狮子,头正腰直,高大威猛,傲视远方,雄狮居左,脚踏绣球,雌狮居右脚下抚着小狮子,前者象征权利统一寰宇,后者象征着子嗣昌盛。狮座上雕有行龙,缠着枝莲,龟背锦,如意翔天等精美图案,这种狮座在封建社会是皇家御用,说明了寺庙的赫赫身份—皇家行宫旧址。

寺庙:现在我们来到了大明寺的大门,俗话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寺庙大多建在名山圣地,大家约定俗成就把寺庙的大门叫山门了。(大明寺也不例外,中间比较高大的叫正山门,东西两边的门分别叫东大门和西大门。山门是佛教界和老百姓俗界的分界线,意思是进了山门,就要遵守清规戒律,遵守寺规,注意僧俗有别,不可喧哗吵闹。)

天王殿:进了山门就是天王殿,亦称山门殿。进了天王殿,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正中佛龛中供奉着坦胸露腹、笑口常开、慈眉善目的大肚弥勒菩萨。(菩萨坐中央,天王立两旁,这是人家佛门接待领导的规矩。)弥勒,是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继承人,也称未来佛。(中国是礼仪之邦,弥勒现在虽然是菩萨,可未来是佛,老百姓也都“就高不就低”的称呼他为弥勒佛了。)

老百姓也称其为布袋和尚,相传10世纪时浙江奉化有一位和尚名叫契此,号长汀(ting)子布袋师,经常背着布袋在闹市中化缘,言语无常,见物便讨,形如疯癫,但却能示人凶吉,灵验无比,人称布袋和尚。临终时留下偈(ji)语一道:“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知”。

六百多年前曾经当过小和尚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弥勒拟了一副对联,请看佛龛两侧的对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言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称赞弥勒的宽容和乐观。

大殿两侧就是四大天王的塑像了,中国人也称他们为四大金刚。据佛教传说,世界中心有座须弥山,山有四峰,由四大天王镇守,各护一方,他们手上拿的法器都有说法,请看手拿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南方增长天王的宝剑取其锋利(风);在弹琵琶的那位是东方持国天王,东方持国天王的琵琶取其音调(调);手拿混元珠的叫北方多闻天王,北方多闻天王的华盖遮其风雨(雨);最后一个是手绕苍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龙身有鳞要顺着摸,取“长器当顺”(顺)的意思。四大天王手持的法器,取其谐音就象征着“风调雨顺”。

弥勒背后佛龛里的就是韦驮(tuo)菩萨。韦驮菩萨金盔金甲,年轻英俊,威风凛凛,手持降魔金刚杵,面朝大雄宝殿,是寺庙的守护神。

要问为何弥勒在前,韦驮在后,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原来弥勒和韦驮并不是在一个寺庙里供职,由于两人的性格有别,弥勒慈眉善目,对香客总是笑脸相迎,因此香火很旺,但他过于慈善,并不善于管理,经常有小偷光顾,竟然连自己的鞋子都被偷去;而韦驮一脸的严肃相,又过于严厉,小偷是不敢光顾的,但是香客也感到害怕不敢来上香,寺庙里经常断香火,但寺庙管理却很好,从不丢东西,后经佛祖协调,两人扬长避短,弥勒在前笑脸相迎八方来客,争得更多的香火,韦驮在后严峻相送,加强内部管理,即使有小偷进来,也不敢偷东西,佛门的香火终于一天比一天热闹起来。后来中国每座寺庙天王殿里都是弥勒在前,韦驮在后,两人精诚合作堪称典范。

(寺庙里的塑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弥勒的塑像滑稽夸张,韦陀的塑像逼真写实,一个轻松,一个严谨,两种风格,富于变化,这就叫艺术,看了让人舒服,喜欢。)

韦驮手持兵器的姿势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合掌,横杵于手臂前方,意为十方丛林,欢迎云游四方的和尚进庙吃住,一切随缘;一种是手握杵拄地,意为子孙丛林,表示寺庙不接待云游僧人,说白了他们不可在此白吃白住。

说道这里大家看看大明寺是十方丛林还是子孙丛林了?对,大明寺是不留客的,云游僧人进来一看就知道了,他们今天得另找地方随缘了。

顺着韦驮的目光,我们来都两颗大树下,这两颗都是银杏,一雄一雌,已经有两百八十多岁了,东边的这颗雌的每年春季都会结白果。

大雄宝殿:站在树下,我们看到东院士文章奥区,西院是仙人旧馆,正面的香海后面是大雄宝殿,我们首先参观大雄宝殿。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门前的露台中间设有铁香炉,可以再次烧香,到大殿里拜佛。大雄是佛祖的尊号,供奉佛祖的地方就叫大雄宝殿,这是庙里最为重要的场所。(大雄宝殿是规格很高的建筑,这里是重檐歇山顶,而且是最顶级的三重檐口。大殿屋面坡面很大,看起来特别高耸,檐角自然上翘又形成了一道弧线,显得整个大殿即庄严又有生气。)大殿屋脊上有“风调雨顺”,中间那个镜子叫“佛光普照”。

我们大明寺的佛光可不同于别处,1966年文化大革命,红卫兵要砸烂寺庙的佛像,当时国家考虑到对日本宗教外交的需要,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封闭庙宇,才使得寺庙幸免于难,里面的佛像就成为我们江苏唯一的一组清代佛门雕塑。

大殿里的佛像雕塑于清同治九年(1870),中间的佛像就是佛祖释迦摩尼(前556—485年),也称如来佛。他原来是古印度一个小国的王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出生在现在的尼泊尔。他看到人世间的生、老、病、死诸般痛苦,就舍弃王位,外出苦修,终于在六年后,在两颗菩提树下静坐苦思觉悟成道,以“四谛”、“六道轮回”、“十二因缘”等教义,创立了佛教。释迦,是佛祖的族名,摩尼是对佛祖的尊称,释迦摩尼,意为释迦祖的圣人。

佛像的身后是佛焰,显示圣人的感召力。释迦摩尼胸前的符号是佛家的标志,是由古印度的火焰图腾演变而来。这个符号代表着能量、光明、吉祥、是万德吉祥的意思。1300年前,曾在庙里念过经的武则天当上大周皇帝的时候,把这个符号命名为“万”字符。

但是,这个符号很像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纳粹的双“S”符号,战争结束后,佛教在日本召开的世界代表大会,决定不用“万”字符,改用“五色旗”,表示普度众生。我们大明寺的佛像是清代的,所以有“万”字符。

佛像的基座,通常都用莲花瓣装饰,称之为莲花座,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纯洁高雅,而荷茎中空,又有佛门万事皆空的涵义,寓意着佛教像莲花一样超凡脱俗。

佛像两边还有几尊塑像,东面的那尊坐佛(大的)叫药师佛,是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也称大医王佛),他的意愿是满足众生一切欲望,消除众生一切病痛。(他的左胁侍(shi)是日光照

西面的那尊坐佛(大的)名叫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又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等)能接引念佛的人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观音是他的左胁侍,大势至菩萨是他的右胁侍,三者合称西方三圣。)(一般佛教劝人向善,有善德的念经人在西方极乐世界会开出一朵莲花,去世后观世音菩萨能把这样的人的灵魂引入莲花内,让其早日转世到好人家去。有恶行的人,来世则受苦,甚至下地狱受惩罚。)

佛祖前面有两尊站立的塑像,东侧年长的叫迦叶(“叶”在此处读成“社”),是释迦摩尼十大弟子中的大弟子,以苦行著称佛门。释迦摩尼涅槃后的当年,迦叶就召集500弟子在王舍城鹫山举行第一次结集诵经,以确定佛教的经典,功业卓著。

西侧年轻的那位名叫阿难,是释迦摩尼叔父之子,侍从释迦摩尼25年,也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他擅长记忆,第一次佛教徒结集时,他能背诵出佛祖生前讲的许多经文,并写在贝叶树的树叶上。至今还有“真经书贝叶”的说法。

大殿上方东西两侧开有天窗,这种做法是清代中叶以后才出现的,使得光线透过天窗汇集在佛祖身上,显得法相分外光明。

大雄宝殿东西两侧的神台上,塑有十八罗汉。其实罗汉传到中国时只有十六罗汉,后来就经过不断的演变,就增加了降龙、伏虎罗汉,这样就成了现在的十八罗汉了。接下来我们就去参观鉴真纪念堂。

(一般大雄宝殿内都有木鱼,大家都知道念经时时要敲木鱼的,但是有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呢?关于这个,还有一个传说:这要从唐僧取经讲起。大家都知道唐僧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曾遇到一条大河,水流湍急,河面上又没有船,他们师徒四人正急的团团转时,来了一条大鱼,说是可驮他们过河,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向佛祖讨取长生不老药,回来时带给它。当时他们答应了它的请求。大鱼就驮着他们过了河。回来时,他们又来到这条河边,当然是带着经书一起回来的。大鱼很高兴,让他们踏上了鱼背,到了河中间,大鱼问:“我托你们向佛祖求的长生不老药呢?”这时唐僧师徒才想起,只顾了求经书,忘了向佛祖讨药,大鱼大怒之下,一下子把唐僧师徒连同经文翻到了水里,还不停的将经文往肚子里吞。唐僧师徒急了,不停的敲打大鱼的背,让其将经文吐出来,为了让鱼吐出更多的经,从此和尚念经时就开始敲木鱼两了。)

(明代智沧溟禅师重建大明寺时,由地下挖到“大明禅寺”刻石,从此以后,大明寺就供奉着禅宗六祖的坐像。禅宗始祖达摩是印度僧人,他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图破壁”,把“禅”传入中国,被尊为禅宗始祖。六祖塑像中最有名的是六祖慧能,他的偈语常常被写在一些介绍佛教的书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以惹尘埃”。佛教的偈语,内容深奥,“禅”讲的是个“悟”字。)

(正对大雄宝殿后门的,是南海观世音的大型泥塑。(中间的观音站在一个动物的头上,请问这是什么动物,观音为何要站在它的头上?是传说中的鳌鱼,观音就是踏在传说中的鳌鱼头上,以镇住鳌鱼,要不然鳌鱼翻身是要发生地震的。))

(观世音(也称观音大士、观自在)是中国香火供奉最多的菩萨,影响也是最大的。唐代时,因避讳太宗李世民的讳简称观音。观世音是菩萨心肠,普洒甘露,救苦救难,因此人们叫他大慈大悲观世音。)

(大家猜猜看观音菩萨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在佛教经典著作中,观音是男的。《华严经》中有记载说:“勇猛丈夫观自在”;敦煌壁画上的观音,就有胡须;湖北当阳玉泉寺有一幅唐朝吴道子画的观音像,也是一位长胡子的观音。观音虽为男子,但俊美的叫人百看不厌。到了南北朝时,也就是公元420—589年,信佛的人极多,而且女信徒大大增加,他们感叹极乐世界居然没有一个女性形象,在闺房中供一尊男性佛像,大大的不雅,而且有点儿男女授受不亲。就这样,为了满足世俗的需要,观音就变成了一位大慈大悲的女菩萨了。在佛教中有这么一种说法,就是观音有33中化身,如:白衣观音、圣观音、紫竹观音,还有著名的千手千眼观音。在佛教密宗里还有一位马头观音,据说是古印度的一种神驹,叫观世音,神通广大,能使盲人复明、不育者生子、公牛产奶、朽木开花,受到广泛的信奉,被收进佛教,又被拟人化,是一位威猛的男子形象。而被人们想象出的送子观音她深得男女信徒,特别是多年不育者的崇拜。)

(观世音身旁侍(shi)立的男孩是善财童子(因为他出生时有无数珍宝涌出,所以得此美名),这组“五十三参图”就是他求学的故事,他共参拜53位菩萨为师,观音是他的第27位老师,也是对童子点化最深的老师,童子为感谢老师的浩荡师恩,学成后又回到老师身边,侍应左右。在西游记中,这善财童子就是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儿子红孩儿。童子对面的女孩叫龙女,8岁开始听经,据说观世音菩萨曾救助过她的长辈,龙女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发愿终身侍奉观音。这样,观世音身边就有了一组童男玉女的塑像。)

(大家再请往左边看,有一扇门被打开了,水正从门内涌出,一个人背着另一个人从门里涌出来,这就是佛在救人出苦海,看来此人在世时一定是做了什么善事,所以佛来救他出苦海。人生在世一定要与人为善啊。这也是佛教宣扬来世论的体现。大雄宝殿的北面的神台上还塑有佛教禅宗六祖的塑像,自西向东分别为:慧能六祖、慧可二祖、道信四祖、弘忍五祖、达摩初祖、僧璨三祖。他们都修成了罗汉果。禅宗六祖中除了达摩是印度人外,其他都是中国人。大明寺是佛教的律宗寺庙,那为什么要供奉禅宗六祖的塑像呢?因为大明寺在创寺时,是禅宗寺庙,直到唐代律宗大师鉴真做大明寺住持时,才改禅宗为律宗。因此大明寺供奉禅宗六祖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家往右边看还有唐僧师徒一行五人西天取经的塑像,看完去西天取经的,我们再到后面看看到东瀛度法的,接下来我们去参观的是鉴真纪念堂。)

鉴真纪念堂: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江苏扬州人。他14岁出家,18岁受菩萨戒,20岁游学长安、洛阳等地,遍访高僧名刹(sha),师从佛教律宗巨匠道岸、宏景两位大师。后来在佛经义理、庙堂建筑、雕刻绘画、行医采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成为一代高僧。(他还去过宫廷太医署,还协助建造过小雁塔。)

唐天宝元年(742年),鉴真受日本遣唐使荣睿、普照的邀请,到日本传教佛学。鉴真历经十年,连续五次都失败了,并于第五次东渡时双眼染疾失明。在第六次就是唐天宝十二年(753年)随日本遣唐使的船东渡成功,当时已是66岁的高龄,他在日本生活了十年,于公元763年在日本圆寂。

(在日本生活的10年中,鉴真除了忙于传授戒律,建寺造像,还积极的制药诊病,像僧徒传授医药知识。他还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著有《鉴上人秘方》一书。此书虽已失传,但从日本学者著的《医心方》中还能找到鉴真的几个方子。鉴真虽然双目失明,但他靠嗅觉、味觉和手感,能准确的辨别药物的真伪,“无一错失”。因此,当时日本流行以药袋印有鉴真像的为真药。)

应该说鉴真对日本的佛教、建筑、雕刻、医药、书法、印刷术等方面的发展,影响极大,被称为日本律宗太祖、圣僧、日本文化大恩人。他设计建造的奈良唐招提寺,其弟子与寺内构造的金堂和塑造的佛像已成为日本珍贵的历史文物。他的弟子为他制作的干漆夹纻像是日本现在三大国宝之一,每年对民众只开放三天。

1963年是鉴真逝世1200周年,日本定位“鉴真年”,以纪念这位“日本文化大恩人”。当时中日还未建交,为冲破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国家决定在大明寺建造鉴真纪念堂,开展宗教外交,促(cu)进中日邦交正常化。

纪念堂由梁启超之子,著名建筑家梁思成设计,不过由于文化大革命,当1973年才建成。

(鉴真纪念堂是从南面的四松堂陈列室开始的,向北是门厅,门楣上的“鉴真纪念堂”横匾出于当代著名金石家桑榆(1929—1979)之手。)

(门厅内存放着清光绪三年法净寺大铜钟和乾隆题法净寺石碑)

大家再看看“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是由文学泰斗郭沫若(1892—1978年)题写的。大和尚的名称在中国还是不多的。纪念碑由梁思成教授(1901—1972)和陈从周教授(1918—2000年)两位著名的建筑学家讨论、设计成卧碑。突出了古代卧碑无边的传统,创造性的设计了一个边框,表明是现代设计的建筑。背面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1907—2000年)的铭文,是在纪念堂奠基典礼上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的文章。

(碑两面都象是打开的卷轴,体现了鉴真对文化的贡献;碑角处有佛焰,象征着鉴真大和尚将佛教的光华传遍四方;覆莲座造型又是中国所特有的,点出了纪念对象是中国高僧;最经典的是中间的缠枝花卉(hui),雕刻了唐代特有的卷叶草纹饰,不仅说明了朝代,还揭示了鉴真在中医、中草药方面的建树;碑体侧面形成的烛台形状,体现了为怀念大师而进行的祭奠活动。整块卧碑雕塑语言令人叹为观止。)关于这块碑,史学界敬称它为当代“三绝碑”。哪三绝呢?就是文化泰斗郭沫若先生的题词,佛教领袖赵朴初居士的撰文,加上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的设计。

纪念堂主殿是梁思成先生参照奈良唐招提寺金堂设计建造的。(只是由七楹缩小为五楹)(金堂是鉴真当年亲自设计的,保持了中国盛唐时的风格,又柔和了日本当时的建筑风格,现在鉴真纪念堂又仿造金堂设计,其意就是为了体现中日文化相互交融。)(纪念堂用了规格最高的庑殿顶,正脊两端鸱(chi)尾弯曲向内,是典型的唐代风格,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为主,最大的天地就是火灾,鸱尾是龙的九子之—,鸱吻尾巴的特写,龙性嬉水,看到鸱尾,就是提醒注意消防,火烛小心的意思。直到今天,人类最先进的消防理念依然是“防大于救”。)

(主殿平缓的屋顶,出檐很宽,加上三层厚重的斗拱,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恢弘的气势。而斗拱下的廊柱,两端稍细,中间饱满,呈腰鼓形,体现出盛唐以丰为美的特点。四周回廊相抱,方棂漏窗,显得厚重而大气,一代唐风,跃然眼前。)

鉴真纪念堂是梁思成先生一生最后的经典之作。1984年获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章,2004年获得“全国百年经典建筑”。

大家请看庭院中的石灯笼,是在1980年日本唐招提寺第八十一世森本孝顺长老赠送的,石灯笼里面的灯火由森本孝顺长老亲手点燃,三十年来,仍在燃烧,长明不灭。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时,特别提到“这盏灯与唐招提寺的另一盏灯是一对。”还有两边的八重樱花,是由森本孝顺长老和当时大明寺方丈能勤共同栽种的。虽然两位法师都圆寂了,但他们共同栽种的樱花树和点燃的长明灯还在,象征着中日友谊长明不灭。

进了大殿,中央须弥座上是鉴真大师的干漆夹纻像。干漆夹纻是在泥塑上敷上麻布,再在麻布上反复涂漆,漆干后出去底胎,就成干漆夹纻像。夹纻像造型准确,分量轻,不变形。干漆夹纻工艺是唐代传入日本的,鉴真圆寂时,他的弟子为他塑像。1980年展出的原像是日本国的国宝,这尊坐像是扬州(扬州工艺美术研究院和扬州漆器厂)仿造日本国宝用干漆夹纻工艺塑造的。坐像前这张香案上的铜香炉是日本裕仁天皇赠送的,上面有日本皇室徽记菊花。西北角放的是木头船是一艘“遣唐使船”模型,是日本当年建造遣唐使船工匠的后代送给大明寺的。当年日本留学僧就是乘这种船来大唐留学的。

殿内两边挂的是绢本画,画的是鉴真生前四个重要的活动地点:陕西西安的大雁塔(是唐代都城的标志,鉴真在这里学佛、建庙。);广东肇(zhao)庆七星岩(鉴真东渡失败流落于此,不久后双目失明。);日本九州秋妻屋浦(鉴真东渡到达日本本土的登岸地点);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这是鉴真亲率弟子把唐代建筑传向日本的代表作)(郭沫若先生曾诗赞鉴真:“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制作这些绢本画的丝绢非常珍贵,用的全部是乾隆年间织造的绢,这些绢本来时宫中使用,从不外传,非常珍贵。当时,这些绢是经国务院的特批。才从故宫博物院里取出来使用的。

在纪念堂北面的放生池对岸,是2008年元旦双双落成揭牌的鉴真学院和鉴真图书馆。鉴真学院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宗教局批准成立的佛教高等学府;鉴真图书馆是有全球最大的华人组织——国际佛光会会长星云大师捐赠给家乡的。鉴真图书馆设计藏书100万册,将建成世界性的佛教信息中心。

现在,有鉴真图书馆举办的《扬州讲坛》已成为扬州人文化生活中的热门话题。《扬州讲坛》每半个月举办一次,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扬州为主,由海峡两岸的名家学者主讲,一千多个座位的会场,每次都一票难求,许多市民没有座位,就在过道里站着听两、三个小时。扬州的市长、副市长经常来这听讲座。(扬州的千年文脉,有“文章太守”的遗风。)

欧公祠:(“文章太守”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名言,这句话是他当扬州市长时说的,古代的市长叫“太守”、“知州”。)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就是欧公祠。据说欧公祠最早是他的学生苏东坡为了纪念他的老师欧阳修而建的,曾两次毁于战火,我们现在看到的欧阳修公祠是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建的。

清代的时候,有一位叫欧阳正墉的人在扬州当官,深有“文章太守”的自豪感,为感谢前辈族人欧阳修的恩泽,就为欧公建了座祠堂,还请当时最有名的石匠刻了欧阳修的像,这幅像后来选为教科书的插图,我们现在人对欧阳修的印象,基本都受这幅石刻的影响。这幅石刻的原作还在,就镶在前面“欧公祠”的内壁上。

欧阳修(1007—1072年)是江西吉水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庆历新政”失败后于庆历五年被贬到安徽滁州,写了著名的《醉翁亭记》取号醉翁。两年另八个月后,即庆历八年(1048)又贬到扬州,取号六一居士,他在扬州做官虽然不久,仅仅11个月,却政绩突出,深受老百姓的爱戴。

整个祠堂的大梁和廊柱都是楠木。我们到里边看看,站在远处,我们看墙壁上的刻石。就是欧阳修的石刻像,此像先由欧阳修后裔江苏候补道欧阳炳按清宫藏本临摹,再由扬州著名石匠朱静斋刻石。我们站在远处看,他的胡须是黑色的,当我们走进看时,他就是一根一根白色的。最精彩的是当你移动脚步,无论从任何角度去看,欧阳修的眼睛和脚尖都是直对着你的,这是石工点睛技术出色。被称为石刻的神品。现在教课书上的欧阳修画像就是照着这印的。

建欧公祠的欧阳正墉还写了一块“六一宗风”的横匾,就在我们上方。(其中的“宗”既有赞美欧阳修一代文宗的意思,也带有和欧阳修同宗同姓的意思。可惜原匾不存在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80年由江苏省书法协会前主席武中奇(1907—2006)先生重写的,六一取自欧阳修的别号“六一居士”。)

那是哪六个一呢!就是藏书一万卷,集取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置酒一壶、还有吾一老翁,就是我一个老头。

(西面满月门上有清代著名篆刻家邓石如(1743—1805)“真赏”的题额告诉我们前面一定是个景色不错的地方。)

西苑:西苑,又称御园,初建于清雍正年间,后为迎接乾隆皇帝南巡陆续修建,因其位于大明寺西部而得名。(西园岗阜环抱、脚下的小路高高低低、弯弯曲曲,还有一段是清代石铺路面,当年这儿是皇帝行宫的御花园,大家看,这石头被磨得光光的,当年皇帝也是从这石头上走过的,所以小路有了个很有趣的名字,叫“乾隆散步小道”。)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乾隆御碑亭前,此亭为单檐歇山顶,三面敞开,一面嵌了乾隆御碑三方,记载了乾隆皇帝南巡扬州、游览大明寺的情况。乾隆是历代皇帝中题字、写诗最多的人,俗话说唐诗宋词,唐朝三百年所有的诗人一共写了四万八千多首诗,而乾隆《御制诗》就写了41863首,(《御制诗五集》是乾隆在位六十年的作品,录诗41863首,加上当太上皇的《余集》和当太子时的《乐善堂集》,共计43584首诗)乾隆南巡所到的地方几乎都有个御碑。这里也有,而且是三个。

东侧第方御碑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一次下江南来扬州写下的《辛未春仲平山堂》诗,那时乾隆皇帝40岁,风华正茂。(诗中写到:“梅花才放为春寒,果见淮东第一观。馥馥(fu)清风来月牖(you),枝枝画意入云栏。蜀冈可是希吴苑,永叔何曾逊谢安?更喜翠峰余积雪,平章春色助清欢。”乾隆诗比较好懂,诗中的永叔是欧阳修的字,谢安是东晋宰相,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乾隆皇帝的心情特别好,完全陶醉于扬州大明寺美不胜收的山水美景中。)

西侧碑文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下江南来扬州平山堂作的《平山堂一律》。(“西寺西头松竹深,欧阳旧迹试游寻。江南山色秀无尽,二月韶光美不禁。四字檐端垂圣藻,千秋座右揭官箴。春巡处处前徽仰,到此尤廑(jin)吁俊心。”大家注意到没有,这块碑与众不同,就是“圣”字是另起一行。这首诗的“圣”是指圣祖,“圣祖”是康熙的庙号,所以另起一行顶格写以示尊重。这首诗明确的说他是重游大明寺了,而且还以康熙皇帝夸赞欧阳修的匾额“贤守风清”为题,告诫大清的官员,你们要像欧阳修一样保持做官的千古操守—廉洁奉公!这首诗情、景、理融为一体。)

中间的碑文写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三次下江南游大明寺所作的《四月朔日游平山堂》诗:(“画舫轻移邗水滨,人思六一重游巡。阴阴叶色今迎夏,衮衮花光昨饯(jian)春。巧法底须夸激水,淳风惟是惭头薪。江南山可平筵望,望岂因山因忆民。”这首诗书法的感情不同于前两首,这一首不仅有浓郁的诗情画意,而且讲述了治国的方略,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乾隆在位六十年间,疆土完整,十战全胜,自称“十全老人”。写这方碑时,五十二岁的乾隆正处在精力和经验最佳的时候,写的内容也与治国有关,书法也是三块中最好的。)

(乾隆御碑亭向南有一片梅林,梅林前面有假山、水池和“待月亭”,亭边有井,立有“第五泉”石碑。)这边我们看到的是“天下第五泉”,是清嘉庆年间巡盐御史徐九皋(gao)所立。第五泉是唐代状元张又新(在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谓之“连中三元”,历史上“连中三元”者连他在内仅有17人!)在《煎茶水记》中引品水专家刘伯刍(chu)的话,将泡茶的水分为七等:扬子江南中泠泉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泉水第三、丹阳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淞江水第六、淮水为最下,第七。因此大明寺泉水就得到了“天下第五泉”的美誉。

这里的“泉”当水解,是天下第五等茶水的意思。这前七名全部录用在江苏,一定会有名泉觉得不公平,要争第一的,天下号称第一泉的有,北京东济玉泉山的玉渊泉、山东济南的趵突泉、江西庐山谷帘泉、浙江杭州的虎跑泉、云南大理的蝴蝶泉等。

(第五泉虽独此一家,却开有分店,分为上泉和下泉,上泉是井,下泉也是井。上泉有池,池是人工池;下泉也有池,池是天然池。上泉有亭,亭在井旁,叫待月亭;下泉也有亭,亭在井上,叫美泉亭。)(北宋欧阳修知扬州时,品尝泉水后,味甘水醇,不输滁州的“让泉”,便依醉翁亭之例建了“美泉亭”,并撰《大明寺泉水记》称赞泉水之美。现在那座造型别致的方亭是1963年重建的。说它别致,是天下赏泉的亭子都建在泉旁,美泉亭建在亭上;天下的亭子都是顶尖,美泉亭独创一格,上开圆孔留了天窗。为什么要在井口上方开个天窗呢?据说是泉为地坤,要和天乾相接,阴阳调和才为生命之源。)

(下泉井为渗出泉,地脉有水,我们看到井内水位高于周边池水水位,尤其是水色清冽,列代品茶高人都有赞文。亭外黄石叠石的假山上镶嵌的是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王诚书“天下第五泉”石刻,有天然野趣,大家可照相留恋。)

(站在美泉亭旁,水面开阔,周围岗阜起伏,植被葱茂,临水的叠石小路,让人心境怡然。池中船厅前苏东坡曾撰联“万松时洒翠,一涧自留云。”也难怪乾隆每次来都要写诗称赞。)

现在我们就到了康熙御碑亭,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写的《灵隐》:“灵山含秀色,鹫(jiu)岭起嵯(cuo)峨。梵宇盘空出,香云绕地多。开襟对层碧,下马抚烟萝。羽卫闲来往,非同问法过。”这是康熙为杭州灵隐寺题的诗,为什么立到了扬州大明寺里来了?

原来。康熙第二次南巡(1689),扬州知府高承(cheng)爵(1651—1709年)亲至山东藤县三公桥迎驾,一路“接待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康熙就恩赐给他一帧手书,内容就是《灵隐》,并钦升高承爵为江苏按察使。高承爵承蒙圣恩,不敢怠慢,当即出资请高手镌刻,于同年三月十六日在大明寺内立碑于此,并建了康熙御碑亭。大家请看,康熙的书法挺秀气工整,流畅自然。比刚刚我们看到的乾隆皇帝的书法要秀气得多。

亭的外面有一“鹤冢”草书石刻。这里记载了感动了和尚的爱情故事。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某盐商将一对仙鹤在大明寺内放养,这对仙鹤非常恩爱,有一天雌鹤因足疾而死,雄鹤伤心欲绝,不吃不喝,在雌鹤尸体的上方盘旋了三天三夜,终因精疲力竭,绝食而亡。这让大明寺的住持星悟和尚感慨人生,禽兽况且如此有情义,而世人却不如禽兽有情有义(世之不义,愧斯禽。),因此给这对仙鹤建了鹤冢,以资纪念。

和鹤冢遥遥相对应的西园西北角的塔林,内有扬州八怪师祖石涛和尚(1630—1707年)的墓。石涛姓朱,名若极。是清代著名画家,为朱元璋的后裔,明王朝灭亡后出家为僧,晚年定居扬州,笔墨独步画坛,成为清初创新派的代表人物。石涛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葬在蜀冈,无塔无碑,1993年才立塔纪念。

谷林堂:离开西园,我们参观的下一个景点是谷林堂。谷林堂是宋代元佑年间苏东坡(1037—1101年)任扬州太守时,为纪念恩师欧阳修而建的。取其五言诗“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两句中的第二个字为堂名。宋以后堂不复存在,这是清同治年间改建的。今堂上悬的“谷林堂”三个字是黄汉侯先生集取苏东坡本人的字制作的。(“平山栏槛(kan)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少年,尊前看取衰翁。”欧阳修的《朝中措·平山堂》,感召着历代名流慕“文章太守”而来。)

平山堂:谷林堂前就是著名的平山堂,原为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被贬到扬州做太守时所建,用作游宴宾客。平山堂的字取自檐下的横匾“远山来与此堂平”。(清光绪二年(1876年),时任贵州布政使的林肇远题“远山来于此堂平”横匾悬于檐下,点出了江南群山到此堂下。)

现在的平山堂是清同治年间重建的,堂中央楹上方是清同治十一年两淮盐运使方浚颐题写的“平山堂”。大家再看两边的匾额,东边是“坐花载月”,西边是“风流宛在”。(“坐花载月”是1929年由民国政府安徽省主席马福祥(1876—1936年)所写;“风流宛在”是清代两江总督刘坤一(1830—1902年)光绪初年(1875年)题写)。

我们先看“坐花载月”,据《扬州画舫录》记载,“坐花载月”是讲欧阳修公务之余,寄情于山水诗酒每到夏天常和朋友到此赋诗饮酒,他们饮酒的方式别具一格,与众不同,他常叫人到邵伯胡取来盛开的荷花,然后让歌妓取花传客,根据鼓声依次传花摘瓣,鼓声停下后,谁轮到最后一片叶,谁就喝酒一杯,赋诗一首,这样的诗酒宴会,常常使大家置身于花瓣丛(cong)中,加上酒逢知己千杯少,往往热闹到深夜,载月而归。这就是相传至今的击鼓传花的娱乐方式。

我们再看西边的“风流宛在”,大家是不是看到有两个错字,对,就是“流”少了一点,“在”多了一点,意思是提醒大家做事要“少一点风流,多一点实在”。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里的对联(中堂)(是嘉庆时知府朱公纯撰,由我国第一位书法教授尉天池所写。)上联: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下联: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上联写早上观景,晚上饮酒、传花赋诗而已。写景抒情,意境壮丽,贴切自然。抱柱对联由清嘉庆时扬州知府伊秉绶(1754—1815年)撰写:过江渚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上联以山喻人,体现了当年高朋挚友慕名而来,吟诗作对,谈古论今的盛况;下联表现了欧阳修被贬扬州无法施展才华和抱负的郁闷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乐观自适的情怀。檐柱对联:“山色湖光归一览,欧公坡老峙(zhi)千秋”,由武中奇书写。

我们扬州处于丘陵地带,没有高山,此处为扬州最高的地方,为28.8米,听说在以前站在这里,能看到和扬州一江之隔的镇江的金山和焦山,不过现在由于高楼大厦和空气污染看不见了。当年欧阳修站在这里可以看的那么多山,感觉到那些山是和自己一样高的,“远山来与此堂平”就是点明这个含义。但从另一个侧面又反映了欧阳修蔑视高官厚禄,不愿阿谀奉承当朝权贵的一身傲气,即使再远再高的山,也不过到此堂下,于堂一样高而已。

(这里还挂有一些书法作品,如这帧苏轼的《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空头,未转头时皆梦。”这种字体看似平淡无求,却润拙相融,是大明寺当家大和尚能修主持的手笔。)

(最后,当我们离开平山堂在回眸时,有一块“放开眼界”的横匾悬挂在檐口,这是清代兵部尚书彭玉麟(1816—1890年)题写。过去这里曾有一副对联:“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此联是以北宋四大名家的四大名记集句的,分别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禹偁(同称cheng)的《黄冈竹楼记》和苏东坡的《放鹤亭记》。)

文章奥区:(我们现在游览的区域是“仙人旧馆”,对面还有“文章奥区”,是欧阳修读书、著书之处)

(沿曲径曲折而下,我们看到的楼叫平远楼,是取宋代画家郭熙(1023—约1058年)《山水训》中:“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得名。此楼由扬州盐商汪应庚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高三层,一层在蜀冈之下,二层与冈齐平,三层在冈之上,层层不同,登楼而上,顿时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觉。(楼高三层,最上层高寺一层,最下层矮寺一层,第二层与寺齐平所以又称之为平楼。漏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楼下置卷棚廊,二楼槛窗横陈,三楼正中悬“平远楼”匾额。据记载,汪涤崖曾经在这座楼里画“黄山诸峰”,称为神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平远楼前草坪上就有来自千里之外、千年以前的古莲后代,几个石盆都是清代留下来的,里面生长着睡莲,就是著名的“唐莲”和“中日友谊莲”。)(东面一盆是1200多年前,鉴真东渡时带去的莲种,曾种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称“唐招提寺莲”。)

(西侧是1918年孙中山将辽东半岛普兰店出土的四粒千年莲种带到日本,日本把它与“唐招提寺莲”杂交,取名“孙文莲”即“唐招提寺青莲”。)(中间这盆是“中日友谊莲”。1950年,日本发现两千多年前的古莲子,与“孙文莲”杂交再次获得成功,即以“大贺莲”命名。1963年,日本将百粒“大贺莲”种子赠给郭沫若,郭沫若转交武汉研究所,该所以大贺莲作母本、普兰店莲作父本杂交培育成新的品种,取名“中日友谊莲”。)(1980年春,为迎接“鉴真像省亲”,武汉植物研究所把唐招提寺莲、唐招提寺青莲、中日友谊莲三种莲花赠送大明寺。)

(在“中日友谊莲”南面的花坛里有一方扬州市琼花的时刻,记载了道宏禅师任主持时(1709—1719年)亲手种植,已有三百年历史,这是扬州有记载最老的一株,主干虽已枯朽,但新枝每年都会花叶繁茂。)

(我们看到草坪东南面一块巨大的“印心石屋”横碑,是道光皇帝御笔。“印心石屋”是两江总督陶*幼时随父亲读书的书房名,在湖南洞庭资水边。道光十五年(1835年)皇帝赐陶*御书“印心石屋”四字,陶*为感激皇恩,于道光十六年在其家乡湖南安化县以北25里一都资水南岸,制“御书崖”摹“印心石屋”四字于其上,又另特制数块巨碑分放在他所管辖的主要的城市,如今南京、苏州、连云港等地均有此碑,而扬州时其中保存最好的一块。背面不仅刻有《印心石屋山水全图》、《印心石屋南宴全图》,而且刻有《奏折》、《跋(ba)语》和《勒(le)石平山堂后记》,可惜的是如今只残存了一小部分。)

栖灵塔:栖灵塔最早建于隋朝,隋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六十大寿,下诏在全国建三十座供奉舍利的浮屠,我们的大明寺就是其中之一。因传谕扬州“大觉有灵,留与供养”得名栖灵塔,栖灵塔共有九层,被誉为“中国之尤峻特者”。(唐代大诗人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曾登临过栖灵塔并赋诗称赞。李白登栖灵塔作《秋日登扬州栖灵塔》诗:“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鸟拂琼檐(yan)度,霞洗绣栱张。目随征路断,心逐去帆扬。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黄。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 称赞宝塔气势磅礴。尤其是白居易和刘禹锡两人同龄,又是年过半百(登临是五十五岁)的诗友,他们于宝历二年(826年)同游扬州,登栖灵塔是他们这次游览的高潮。白居易的诗是这样写的:“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尤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刘禹锡赋诗《同乐天登栖灵塔》回应:“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两人不约而同写了登塔的观感,成为文坛佳话。)

可惜此塔在唐会昌三年(843年)被天火焚毁。现在各位看到的栖灵塔是1993年重建的,高73米(其中地宫4米),四方形仿唐构造(东西南北每面丝竹三间,一门两窗,平座与屋檐由斗拱支撑)。1996年元旦开放。

(现在的栖灵塔是于1988年在各界人士的倡议下重建的。当时的大明寺方丈瑞祥法师为重建栖灵塔立了奠基石。瑞祥法师圆寂后,由现在的方丈能修法师率(shuai)众僧,募化资金,以恢复当年的栖灵塔之尤峻,专门请了扬州设计院专家精心设计,从1993年8月27日开始钻(zuan)探,12月7号正式动工打桩,到1995年12月竣工,历时2年零4个月,耗资近2000万元。)(底层对联:“大唐胜迹,历历可鉴,尊者来栖弘佛法;明性佳处,孜孜求真,众生托灵悟禅(chan)机。”)

塔的底层供奉面朝四方的四尊玉佛,这四尊玉佛是扬州的友好城市缅甸仰光市市长吴哥礼先生于1996年赠送的。(扬州和缅甸的仰光市于1997年结为友好城市。宝塔内各层绘制了系列壁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组画体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尊师重教的精神。每层皆供奉释迦摩尼像四尊。)

在二层须弥座上是仿唐佛龛用两千年汉代的金丝楠木纯榫卯方式制作,佛龛雕有四大天王像,龛上置15斤重金塔,宝塔内供奉有10颗舍利子。(其中一颗为,再生舍利子,颜色为白色,是扬州余文斌居士奉清定大师法旨转赠;有两颗骨舍利,颜色为米色,是台湾大敬法师供奉;有七颗引骨舍利,有白色的,也有红色的,红色的舍利又称血舍利,这十颗舍利均供奉在一座金塔内。还有三颗供奉在水晶内的肉红色舍利子,是2003.11.2年日本唐招提寺的长老为纪念鉴真大师东渡1250周年,特意将当年(公元753年)鉴真大师带去的日本的佛祖舍利子转赠给大明寺。须弥座供有1700年前西晋(265—316年)白玉佛首,由日本池田和夫1973年化两亿日元得供,2007.5.18捐赠大明寺供养。)登上塔可以俯瞰整个扬州城,还可以看到镇江的金山和焦山。

栖灵塔南面有两个建筑,东面的是钟楼,西面的是鼓楼,所谓晨钟暮鼓,其实是古代的一种计时方式,早晨敲钟表示一天的早课开始,晚上击鼓,表示一天劳作结束。

(继苏州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每年除夕之夜扬州大明寺都举办听钟声活动。晚上11时42分10秒,方丈就在此钟楼上敲响第一声钟,撞钟者每十秒一声钟声,当第108记钟声撞响时,正好是新年元旦的零点,烦恼尽消,迎来新年。据说除夕寺庙敲钟108响的习俗在唐代十分盛行,后来传到日本,流行自今。在中国民间有两种传说十分流行,一种说:人一年之中有108个烦恼或人的一生有108种烦恼,听了寺庙里的108声钟声,就能去掉所有的烦恼,事事如意,年年吉祥。另有一说是:一年又12个月,24个气节,72个气候。古代称5个天为一候,按农历360天计算,一年分为72候,把12、24、72相加,正好得108之数,既可代表一年,又合108种烦恼之数。因此,若除夕听钟声,既能解除新一年的烦恼,又能消除人生的108种烦恼,真是大吉大利。)

(栖灵塔北面有卧佛殿,殿内四周陈列了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事迹的漆雕嵌玉地屏,中央陈列了一尊白玉卧佛供人瞻仰朝拜。这尊玉卧佛高2.3米,长5.7米,重18吨,仰光市市长吴哥礼先生于1996年将此佛赠送给大明寺时,是中国最大的白玉卧佛。(雕刻这尊玉佛的原料是由大明寺住持能修大师亲自在缅甸的玉石山上找到的玉料,又缅甸的雕工雕琢而成。大殿内四周陈列了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事迹的漆雕嵌玉地屏。))

(看完卧佛殿,我们要往回走了,在栖灵塔的西北角有弘佛亭,很多人都说弘佛亭像日本的亭子,其实日本的建筑受中国唐代的影响,这是中国唐代风格的亭子。亭子里的心形巨石上有陈从周先生甲戌(xu)年(1994年)77岁时写的“无量寿佛”。陈先生和扬州有缘,写过很多关于扬州的文章,大家刚才在鉴真纪念碑上看到的唐代卷叶草图案,就是陈从周先生建议刻上去的。这弘佛亭亭柱上的对联说得很好:“千年弘法随云易,一缕佛心伴月行”,就是说在生活中都带着一份善心前行。)

到这里大明寺的讲解就结束了。下面留点时间自由活动。大家可以带前面出口附近开阔点的地方拍照留念。还有,出口旁边有洗手间。

第五篇:扬州大明寺导游词

扬州大明寺导游词范文

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导游人员,往往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须是从实际出发,因人、因时而异,有针对性的。我们应该怎么写导游词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扬州大明寺导游词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的蜀冈之上。它既是一座佛叫庙宇,也是一方风景名胜,由大雄宝殿、平远楼、平山堂、御园、鉴真纪念堂、栖灵塔、天下第五泉等组成。

大明寺殿内迎面坐着释迦牟尼等三尊大佛;背面为海岛,上有观音脚踏鳌头的立像。殿内东西两侧分列着十八罗汉,这里常年香烟缭绕,经声不断,每年元旦前夕,常有日本客人来此撞钟,以求幸福。

栖灵塔

西隋朝时,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仁寿元年(601)他过生日,曾下诏在全国建立三十座供养佛舍利的塔,扬州栖灵塔,便是其中之一,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临此塔,赞叹道:“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称赞宝塔气势磅礴。

白居易、刘禹锡同游该塔,两人同龄,都是55岁的人了,但精神很好,兴致很高,在扬州玩了半个月,登栖灵塔是他们这次游览的高潮,白居易写诗道:“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尤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刘禹锡写诗道:“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

他们是以登上栖灵塔为自豪的,现在该塔修复,塔身方形,总高度为70米,共9层。塔为仿唐式塔,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出檐深远,屋面平坡,腰鼓形柱,直棂形窗。塔雄踞蜀岗之上,气势雄伟,古朴典雅,远观似孤峰耸秀,矗入云霄;登临则眼界顿开,胸襟旷达。

鉴真纪念堂

扬州鉴真纪念堂是为纪念唐朝律学高僧鉴真而建。鉴真是当时淮南地区极有名望的佛教首领,他拜唐代律宗祖师道岸为师,受请东渡日本传法,于奈良东大寺设坛传戒,又创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初祖。鉴真是友好使者,他曾六次东渡,历时十年,虽双目失明而矢志不渝,在日十年不仅辛勤传法,而且把唐代绘画、书法、雕塑、医药、工艺、印刷、建筑等成就的文化带至日本,实际上是一僧团形式的文化代表团。他使魏晋以来中日两国人民互相友好的夙愿和以圆满的`实现。1963年鉴真圆寂1200周年,中日双方商定,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我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和日本佛教首领大谷莹润分别代表两国鉴真纪念委员会,商定在此建造纪念堂,1973年动工,1974年竣工。

纪念堂由我国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设计,他接受任务后专程赴日,参观奈良唐招提寺和日本其他一些古建筑,回国后,又对我唐代庙宇建造风格进行研究,精心设计这座纪念堂,体现了1963年中日两国商定的精神:不仅从意义上,而且建筑物本身也要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纪念堂分为两组,一组为四松堂构成的清式四合院,南为纪念馆,北为门厅,由游廊周接,天井内有四棵古松,廊悬云板、木鱼,精舍巧建,清幽雅洁。另一组为仿唐式四合院,由纪念碑亭、纪念堂,再由超手游廊将两建筑周接,园内植佳兰芳卉,其中樱花为1980年鉴真大师像回故里探亲时,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这两组纪念堂一为清式,一为唐式,分之为二,但同处一条中轴线上,又合之为一。

纪念碑是梁思成一夜之间设计而成的,他设计成功后,高兴地告诉陈从周教授,说是我国传统的纪念碑以竖碑为多,碑面光滑,天花饰边框,而鉴真纪念碑采用横式,周围边框突出,中间阴文镌字,正面为郭沫若题“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刻赵朴初在纪念堂奠基典礼上写的文章。这就打破传统格局,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有了时代感。底座的花饰采用莲花座作底,莲花座托碑,因莲花独具神圣,“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空外直,不枝不蔓,且莲的丝长(思长),象征佛教思想天下众生,所以莲花一直成为佛教的象征。莲花座之上有卷叶草为主题的纹样花饰,原来梁思成在快设计完毕时感到“唐”这个字不好体现,陈从周立刻提议用该草为纹饰,因其是唐朝特有的草,以象征鉴真生活的年代。正堂完全仿照日本招提寺主体建筑金堂样式,只是型制由七楹变为五楹,金堂是鉴真当年亲自设计,保持了中国盛唐的建筑风格,又揉和了日本当时建筑的特点,现在纪念堂又仿照金堂,其用意当然是体现中日文化互相交融的特点。

纪念堂座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高大的台基上粗可两人合抱的檐柱,柱为腰鼓状,柱头斗拱三重,线条浑圆飞动,正殿中央坐像为鉴真干漆夹像,是我市雕塑艺术家刘豫按照日本招提寺“模大和尚之影”而造,结跏趺坐,合闭双目,神态安祥。殿前石灯笼是鉴真大师象回故里时,现招提寺住持森木孝顺长老所赠,已经十多年,长明不灭,站在灯前,不由使我们想起郭沫若先生对鉴真的赞誉:“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平山堂

平山堂是游目骋怀的好地方。堂前古藤错节,芭蕉肥美,通堂式的敞厅之上,“平山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高悬,这是名闻遐迩的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贬谪扬州太守时所建。可敬的是欧公不为世俗所羁,一到扬州,就爱上了蜀岗,于是在此建堂。史载,每到暑天,公余之暇,他常携朋友来此饮酒赋诗,他们饮酒方式颇为特别,常叫从人去不远处的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分插百许盆,放在客人之间,然后让歌*取一花传客,依次摘其瓣,谁轮到最后一片则饮酒一杯,赋诗一首,往往到夜,载月而归,这就是当时的击鼓传花。如今悬在堂上的“坐花载月”、“风流宛在”的匾额正是追怀欧公的轶事。

欧阳修最爱莲花,其后调任安徽阜阳,到任第二天,他就来到该城的西湖之滨,见湖面开阔,但杂草丛生,于是遍植瑞莲和黄杨,使西湖顿改旧观,夏日时接天莲叶,映日荷花,于是他写诗道:“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可见他是按照扬州瘦西湖的景致安排阜阳的山水。堂前朱漆红柱上的楹联:“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是清太守伊秉绶所作,上联以山喻人,显现当年高朋慕名而至,谈古论今的盛景;下联借欧公《醉翁亭记》中句,表现欧公无法施展抱负的郁闷和乐观自适的落宕情怀。造句既佳,书法古朴,为平山堂楹联之冠。

天下第五泉

扬州人爱喝茶。喝茶先得种茶。扬州种茶历史悠久。

五代毛文锡《茶谱》中称“扬州禅智寺,隋之故宫,寺旁蜀岗有茶园,其茶甘香,味如蒙顶。”(蒙顶,是四川峨嵋蒙山之顶,山顶之茶是唐珍品,白居易曾作诗云“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当时蜀岗茶还作为贡品进贡,至今蜀岗有茶树五百亩,其茶以芽尖鲜嫩,条索紧密,汤色明亮,清香浓重为宇内称道。扬州不仅茶叶好,而且讲究泡制,首先是水,最好的冲茶水当为五泉水。唐代状元张又新写《煎茶水记》,说唐代宗时李秀卿出任湖州刺史路经维扬,逢陆羽,李早闻陆之大名,十分倾慕,相聚甚欢。

当他们的船泊于扬子江边准备吃饭时,李秀卿说,“陆君善于别茶天下闻名,而扬子江南零水又殊绝,难得今日二妙千载一遇,岂能错过?”陆羽欣然应允,于是李秀卿令谨慎可靠的军士携瓶操舟,深入扬子江南零取水,陆羽准备好茶具相候。不一会,水取来了,陆羽以杓扬其水,说:“这是扬子江中水不假,但不是南零水,而是近岸之水。”军士说“我划船深入,而且有百人做证”。陆羽不言语,让他端起盆,把水倒入另一盆中,倒及一半时,又以杓扬之,说“以下都是南零水了”。兵士惊吓不已,跪地请罪。原来他最初确实是在南零取的水,可惜近岸时,舟荡水泼了一半,于是就近以江水加满。李秀卿和宾客都大为惊叹,恳请陆羽口授天下之水的优劣,陆羽说:扬子江江南零水第七,惠山水第二,虎丘水第五,丹阳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

陆羽之后的刘伯刍也是位学识渊博者,把江淮最宜于烹茶的水分为七等,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吴淞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扬州蜀岗中峰大明寺水名列第五。北宋欧阳修守扬州时,曾品尝该泉水,并在井上建“美泉亭”,还撰《大明寺泉水记》,称赞泉水之美。苏东坡守扬州时曾记道:“大明寺塔院西廊井与下院蜀井的水,以塔院为胜。”真是: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过去此处一直有塔井和下院井之说,明代大明寺僧沧溟曾掘地得井,嘉靖中叶,巡盐御史徐九皋书“第五泉”三字,青石红字,字形丰腴壮丽,人称此为下院井。水岛上一井,是乾隆二年汪应庚开凿山池种莲花而得,并于井上建环亭,著名书法家,吏部王澍书“天下第五泉”。

下载古城如书·大明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城如书·大明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扬州大明寺导游词

    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的蜀冈之上。它既是一座佛叫庙宇,也是一方风景名胜,由大雄宝殿、平远楼、平山堂、御园、鉴真纪念堂、栖灵塔、天下第五泉等组成。 大明寺殿内迎面坐着释......

    扬州大明寺导游词

    各位游客:刚才我们领略了瘦西湖的秀色,现在请大家去参观大明寺。一听大明寺这个名字,人们一定会认为它是一个单纯的佛教寺庙,其实不然,它的范畴应该是“大明寺风物鉴赏区”由寺庙......

    扬州大明寺导游词(范文大全)

    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的蜀冈之上。它既是一座佛叫庙宇,也是一方风景名胜,由大雄宝殿、平远楼、平山堂、御园、鉴真纪念堂、栖灵塔、天下第五泉等组成。大明寺殿内迎面坐着释迦......

    大明寺英文导游词五篇范文

    Da Ming temple Dear tourists, welcome to Da Ming temple. Da Ming temple was first built in Southern dynasty (457-464). The name of the year was called “Da Min......

    沉降观测技术设计书(古城))

    西城锦园古城小区3#、6#楼 建筑沉降观测 技 术 方 案 漯河市宏博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二零一四年八月 1 目录 一、 任务概况及目的.........................................

    品书如进食

    品书如进食,得其法,营养与美味兼得;不得其法,或不得美味,或不得滋养,或伤害身心。然而其法何在?古今中外名人读书各不相同,皆在因事、因人、因书而变。 1,读书不二法 专心致志,一段时......

    《儿子如书》读书笔记

    今天在看杂志时看到《儿子如书》一文的题目,我就好奇起来,这“儿子”怎样的呢,竟会像书本?于是我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这是一位父亲写的文章,记录下儿子在读初中时候的几件小事......

    书如甘泉(五篇材料)

    书 如 甘 泉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是我们的的精神食粮,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书是我们心灵的源泉,滋润了我干枯的心。 小时候,我还不会读书写字。每到晚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