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红与黑》中“红”与“黑”的寓意
论《红与黑》中“红”与“黑”的寓意
1、《红与黑》内容概述分析
1.1《红与黑》题目的拟定
在作者开笔写《红与黑》这部书的初期阶段,作者初次将这部书的名字定为《于连》,后来作者经过反复推敲和斟酌,才最终将书名定为《红与黑》,作者之所以在书名方面产生纠结,是因为作者前期不知如何通过书名将书中的寓意更加具体的传达出来。
1.2《红与黑》寓意的争论
在有关《红与黑》书中的寓意中,一直以来都有巨大的争议,有些人认为作者用红寓意当时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寓意王政复古时代中僧侣的黑夜,而在我详细阅读过此书之后,我更加认同红是指于连那颗不甘寂寞,追求自由爱情的心,黑则是指当时现实中的政治黑暗,最终黑暗侵袭了整个世界,打破了人们的梦想。于连作为书中的主人公,是本书的一条主线,是当时社会一些人的缩影,作者通过于连的经历来展示当时社会中的黑暗。
2、《红与黑》中“红”与“黑”的两种寓意 2.1“红”寓意爱情,“黑”寓意政治阴谋
在书中总共讲述了两段爱情,一是于连在当家庭教师的时候与女主人德雷纳尔夫人的恋情;二是在侯爵府中与马蒂尔德小姐的爱情。“红”就是指的这两段爱情,“黑”就是指当时社会中的政治阴谋导致这两场爱情都以失败而告终,最后于连也成为社会的牺牲品,在牢狱中死去。
《红与黑》中两段的爱情描述足以证明这本书是一本经典的爱情小说,而且这种爱情具有伟大的性质,它的伟大之体现在爱情与历史相结合,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爱情随之波动,历史与爱情相互牵连与融合,而在爱情的背后似乎是历史中政治的阴谋与黑暗,最终这种黑暗将爱情摧毁,由此可见,在《红与黑》中,爱情与政治阴谋并不是个人性质的东西,而是一个时代的产物。《红与黑》文中描写的爱情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体现在爱情不单纯地是爱情,而是阴谋的附属品。于连因阴谋开展了一份爱情,这个阴谋既是于连自身的,也是其他人的,而到最后爱情成为了真正的爱情。在这一点,出乎了于连与马蒂尔德的意料,从而证实了阴谋在爱情面前的力量是十分微弱的。此外,于连的两次爱情都是因阴谋而起,同样阴谋最终也是因爱情而涣散,作者阐释了一种人性——原本的情感可以净化心灵,而且在他们的爱情之中,也掺杂着其他人的阴谋,但当于连与德·瑞那夫人真情流露、当马蒂尔德痛苦地埋葬于连的头颅是,这些阴谋已经被爱情所堙没,从而证实了爱情的坚不可摧。
在《红与黑》中,于连的两次爱情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阶级角逐,两次爱情都与当时社会风云相关联,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起始更像是低级阶层对上级权贵的报复,于连与马蒂尔德小姐的爱情更像是于连对政治地位的追逐。于连在低级阶层忍受着煎熬,向往着高级阶层的生活,它不断追求与奋斗,不惜出卖自己的精神与灵魂,用阴谋换取地位,这是作者通过文章内容描述当时人们对当时社会阶层形态的一种反抗,也是当时人们对虚度生活的一种反抗。2.2、“红”寓意正义,“黑”寓意邪恶
在《红与黑》中,作者通过对两种人性的描写,写出了人性在正义与邪恶的边界线处波动,人们在正义与邪恶的世界中挣扎挣扎,而作者更加倾向于“红”,也就是正义。在文中,作者并没有明显地将正义与邪恶列出,也并没有为它们划分出明显的界限,文中所表达的正义与邪恶如同海水与海水中的盐,它们相互融合,只有经过蒸发结晶,才能将海水中的盐从海水中提取出来。这也许就是作者将书名定为《红与黑》的意义吧,黑色可以将红色掩盖,但红色也可以从黑色中提出出来,而爱情、历史、革命都在其中。
在《红与黑》的两个场面中,明显地表现出“红与黑”寓意着“正义与邪恶”。于连在当家庭教师之前,他去讲堂做礼拜,红色窗幔的映照将屋里一切东西都映照成红色;在路易·索黑尔被处死刑的纸张背面书写着“第一步”三个字。从中可以看出,红色象征着生命、正义、爱情、理想,而黑色纸张逐渐渗透在红色之中,追求红色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步入黑色的第一步。在文中,马蒂尔德都会在每年的四月三十日身着黑衣对祖先进行悼念,并模仿皇后将于连的头颅进行了埋葬。她曾和于连说过:共和时代是一个英雄时代,那是的人不像当今这样自私卑贱。文中的鲜血与黑衣的对比、人物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出现的反差,黑色与红色的寓意再次得到验证。
在阴谋中谋取爱情,在爱情中葬送阴谋,一些人为了政治斗争将阴谋侵入到于连的爱情当中,将于连的爱情毁灭,这正像是红色的烈焰燃烧了黑色,但燃烧的边界越大会发现黑色越多。由科学知识可以知道,太阳中存在太阳黑子,为什么在巨大的红色烈焰中会存在黑子呢?这就是自然规律,这就是人性的规律。于连为了地位,不惜以邪恶的念头牺牲个人灵魂,在邪恶的念头中他逐渐走向了正义,但社会中的邪恶要将他摧毁,于是两段爱情都破灭,但爱情是永恒存在的,正义是永恒存在的,它存在人们的心中。于连为了红色浸入了黑色,他渴望通过黑色获得红色,但黑色逐渐将他湮灭,想要摧毁他的红色,但黑色始终没有完全湮灭红色,邪恶并没有将正义打败。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想表达出在邪恶中存在正义,但邪恶中的正义绝不是对人性和人的思想进行否定,而是寓意人们要在邪恶中以正义为奋斗目标,并从中解脱出来。
第二篇:论《红与黑》中于连失败的原因
红与黑》中于连的奋斗及失败原因 内容提要:司汤达(1783—1848),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小说和文艺评论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被迫离开,进了神学院。经神学院张推荐,到巴黎给莫拉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他又与侯爵女儿有了私情。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高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下开枪伤了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关键字:学识,阶梯,教堂,死刑
引言: 英雄年轻、精明能干、博才多学的于连虽然出身农民,却属于小资产阶级行列。由于正处于复辟时代,一心想实现渴望已久的“财富梦想”。但结果是悲剧的。他的个人奋斗具有代表意义,反应那个时代的背景。奋斗历程:
(一)童年时代,努力学习知识。
他从小身体虚弱,不适于从事体力劳动,上帝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没赋予他强壮的体魄,但他拥有对知识的热爱是无人所及的。有一次,他被父亲看到在一旁看书,并没有从事劳动,厌恶透顶,气急败坏下,一巴掌打得他晕头转向,鲜血直流。他的眼里常含泪水并不是因为身体上的痛苦,而是是去了自己最爱的书籍,由此可见,从小一直对书籍充满感情,不仅有自己的辛勤苦练,同时还得到了本堂神父谢朗的悉心栽培,于连是他们同伴中幸福的一个,也是依仗父亲的小工厂才有足够的资金提供给他上学,学习神学。就《红楼梦》的成书,曹雪芹也是出身于官僚家庭,经济情况十分的富裕,只是家途中落,足够提供了他良好的教育条件。还有司马迁的《史记》的成书也得到父母的熏陶。历览前贤,纵横古今,于连的知识丰富也有客观条件,除了自己因素以外。前面的积累,为他能当上市长家的家教铺平了道路。家教阶梯的失败:想借德雷纳夫人的地位进入上流社会,事情暴露后,离开了维里埃尔市。于连顺利进入市长家里,凭借自己的才华赢得了市长、夫人及仆人的赞扬,欣赏„„甚至名扬整个市。去市长家里当家教是于连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他想渴望入主流阶级,利用德雷纳夫人对他的爱情,作为阶梯以此攀上人生的”高峰”,飞上枝头变凤凰。当于连借用德雷纳夫人的关系被选为护航队长时,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这也是德雷纳夫人表达对他的喜爱之情,因为她明白连于连需要的是荣誉,在教堂进行祷告时,看到大家敬仰的主教,于连的心里也只是羡慕他的年薪。并心里不断地幻想要是自己也能上就好了,并没有了自己以前对人生理想那么高尚的信念。所以我个人认为于连对理想的追求仅仅是物质的,并没有上升到精神的境界。从中就隐藏了其家教事业失败的必然性。从于连去当家教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他的们心理动机:○1强烈反对去市长家里当家教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有被歧视的感觉,具有强烈自尊心的于连一开始就质问父亲自己将和谁一块儿吃饭呢?连父亲也回答不出来,但是出于自私对于连不管不顾。○2被迫去,父亲的卑鄙、无赖、凶神恶煞以及强烈地想从自己儿子于连身上拿回抚养费。可怜的小于连也只好顺应父亲大人的意思,命运有时候是不在自己的把握之中,就像年轻时候的武媚娘,每次面对历史谣言“唐代有三,武后代之”时,自己的命运总是在生死线上打擦边球,几生几死,正所谓伴君如伴虎,跌跌撞撞活到自己成了唐代第一位女皇。于连当时的境况应该也像武媚娘那种情形吧!○3抱有一丝希望。凭借年轻俊朗的外表、渊博的知识、高傲的神气博得了德雷纳夫人的芳心。由开始的敬仰、羡慕、爱戴演变为对爱情乃至权势的征服。每次挨近德雷纳夫人时心理总是经过了千辛万苦的挣扎,克服了心理自卑,取得了对德雷纳夫人的尊重,而心里默默地为自己高兴。他们之间的关系总是像一个螺旋梯子不断地往上发展,直至达到了顶峰,走向走向破灭。有的是双方的悔恨,觉得是上苍对自己过错的惩罚啊!(本来他们之间的爱情就是有违当时的伦理道德,而且有毁坏一个家庭的可能,不能让孩子没有妈妈,丈夫没有妻子。作为现代的我是不主张开五花的果,面对人生需要理智,需要思考。即使她们有常人所不及的勇气,走到了一起,最终的结果将终究是劳燕分飞,因为于连需要的不是牛男织女的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的人生目标是飞黄腾达,摆脱小木匠儿子的身份。而从小娇生惯养的德雷纳夫人只是一时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但还是摆脱不了作为一个母亲的本性,从文中她因为小儿子生了重病,心理一直认为是自己做了对不起家庭的事,上帝给予她的惩罚,而后为了救自己的小儿子暂时的抛弃了于连,虽然后面有书写对于连的思念,结合这两方面可以分析出二者的悲剧后果。)于连的家庭教师还是取得了部分成功,赢得大伙的欣赏,尤其是靠人格魅力吸引德雷纳夫人,是有客观因素的:○1市长大人对他大声呵斥,还是用对待仆人的那一招管理于连,并没有从内心里把他当做与自己平等地位的人,这些言语和动作刺激了原本就对“羞辱 ”特别敏感的于连。○2德雷纳夫人为什么同意和他在一块,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因为自己从小受到教育,认为世界上是没有爱情的。爱情是卑鄙,下流,龌龊,而年轻的于连先生给了她初恋的浪漫。市长和自己的妻子并没有爱情。(我个人对故事情节的了解,她们是夫妻但并没有同床,也许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致,当我还是认为这也是没有真爱,而是利益化的婚姻,同时也为于连犯罪提供了有利时机,俗话说:“百年夫妻修得同床福”。)哪怕是市长得知自己的妻子和他人有染,但还是愿意和她在一块,不离婚。市长大人自己考虑过离婚,但利益像左右两边的黑白天使中的黑天使一样战胜了自己。作为一个男人,尊严是很重要的,带绿帽子会被认为是人生中的奇耻大辱。前段时间看了一篇关于婚姻的文章,文中妻子因为丈夫在外面有了第三者,尽管婆婆和丈夫极力挽求,甚至丈夫当面流下了悔恨的眼泪,妻子最后的话语是:我的爱情是自私的,不容许和任何人分享,毅然决然地消失在人海茫茫„„作为一个女性都会不接受,更何况是男人,还是顶顶有名的市长大人。由此可见,市长大人对金钱的爱胜过了男人的尊严。在这样的人物环境下,于连的胜利也是情有可原!
神学院的艰难岁月——通往巴黎前程的贝藏松神学院
刚刚结束了一段令人心碎的爱情受到本堂神父谢朗的指导,翻过高山,踏上了去贝藏松神学院的路途,他将有一个崭新的人生阶段在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头脑里有多少对未来的计划,对于此时的于连而言先前的事也只是历史,暂时先告一段罢了。于连教堂的奋斗是心灵的考验,肉体的折磨,锻炼了他的意志和毅力。例如每天面对几百号人的鄙视和敌视,“我孤零零一个人活在世上,没有一个人肯想到我。所有那些我亲眼看见发迹的人,都厚颜无耻和心肠冷酷的,而我却完全不一样。她们因为我心地过分善良而恨我。啊!不久以后我就要死了,或者是由于饥饿,或者由于看到这些冷酷的人而感到不幸。”来自杨格。这也许是对于连当时内心最好佳的表现。从全篇文章看来,他失败的关键在神学院里埋下的隐患,德雷纳夫人,旧情难忘抒写了好多份思念信寄给于连,但是都被皮拉尔神父烧毁了,直到最后的一封已经被眼泪浸透了,任然是了无音讯。由爱生恨,尽管当时是被迫写匿名信的,但自己内心满是委屈,对于连的感情也是悔恨,伤透了心。这是于连人生巅峰的转折,神学院的生活看似平淡,乃是静水深流,底下波澜起伏。皮拉尔神父欣赏于连,将他推荐侯爵,望他有朝一日施展出他的巨大财富,一用于讲道或者用于指导灵魂,有伟大的前途,这是于连索雷尔的又一关键转折。如果说于连是千里马,这位神父则是伯乐,是金子总是会发光。入上流社会—巅峰时刻的失败 于连遵循皮拉尔神父的告诫,顺利进入侯爵家当他的私人秘书,与上次在市长大人家一样博得了大家的赞赏。与此同时一位年轻漂亮德拉莫小姐进入他的视线,这比上次爱情更有把握,青云直上对于连而言变得更加清晰可见。柳暗花明又一村。于连的两次爱情都是不纯洁的,赋功力性。哪怕爱情唾手可得,幸福却在慢慢远离他,他的原本一颗单纯心已经正在逐渐侵蚀。在这个物欲横流、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在的人心也已经被吞噬,精神的空虚,物质的泛滥。KTV、酒吧、情欲圣所„„人们不顾未来,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纸醉金迷的生活。鸦片,大麻,槟榔„„之类的毒品,呼之欲出,来麻木自己的心灵。道德家一直在呼吁回归本真,贴近大自然,找回自我,寻找心灵的归宿。也许是司汤达对今后人类社会人际关系发展有先见之明吧,这也可以说是对我们后世的警惕了。不愧是名流千史的著作啊!让我们在来看看现在的一些作品,丝毫没有文化的积淀,仅仅体现了文学的功利性一面而已。试比较现代一些作品和那些流传至今的著作,其中,作者所花的时间和精力相距甚远。于连刚进入侯爵家里也是受不了他们的语言,行为,动作,但是为了自己的名利还是委曲求全。文中有一点可以深刻表达出于连的敏感和求全。为了去侯爵家里穿得体面一点,到店里买靴子,一个顾客不经意间踢了他的旧鞋子,他十分愤怒那人的无礼及不道歉。欲要地址与之搏斗驳回自己的尊严,但是后面得知与侯爵家有关系就不在追究责任,只能了事,在侯爵家里的一年以后,于连变了,在客厅里没有用那么笨拙。德拉莫尔先生疏懒成性,于连成了他的总管。于连有时候到客厅里谈谈;因为他这个人充满傲气,或者说,至少不愿意自己受到污蔑,所以他找到办法为了能在客厅里出出风头,这金碧辉煌的客厅里充满了公爵、贵族院议员和暗探。在这儿我们又遇到了一幅非常真实的、圣日耳曼区的客厅的写照。那些大贵族,首先疏懒成性把工作看成是最坏的坏事,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雅各宾党人,害怕九三年的共和国重新回来,他们周围聚集的一些变节的,变成暗探的自由党人。最高贵、最富有的人就这样在紧握在下贱、最贫困的人的手。换在一七八九年以前,这是不可能的。在这个组成成分如此离奇的客厅里,侯爵的女儿,十九岁的年轻的巴黎女人,德拉莫尔小姐十分引人注目。她由父亲做主找到了对象是查理十世的王家卫队的年轻骑士上尉,德克鲁瓦泽努瓦先生侯爵,有六万法郎的年金,而且将来有一天会当上公爵。德克鲁瓦泽努瓦先生彬彬有礼,不管什么话题他都能找到令人愉快的话和他交谈的人讲。总而言之,按照圣日耳曼区得观点,他是十全十美的,但是德拉莫尔小姐觉得他平庸乏味。“等我做了他的妻子,”她对自己说,“他会使我感到厌倦的。”年轻的德拉莫尔小姐是当中一个富有自己德尔主见不是随波逐流的普通贵族小姐,她不顾一切地嫁给了一个贫民,尤需有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精神。她的爱是狂热的,与德雷纳夫人的深沉爱——有很大的勇气去冲破封建制度,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对本阶级的厌恶面对封建门阀制度的叛逆。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这两个贵族女性的爱情方式不同,他们对于连的爱都带有壮烈的意味,而且令人感到某种英雄的气息。对文中塑造于连的形象反而更生动逼真,形象跃然纸上。
内容补充:司汤达是《法庭公报》的热情读者。故事源于,一八二八年初的一天,上述几期《法庭公报》对伊泽尔省重罪法院正在审理的一桩刑事案件的报道映入他的眼帘。那案情大致是这样的:现年二十五岁的安托万贝尔德是布朗格村一个马掌匠的儿子。他身体孱弱,不适合体力劳动,但在学习方面颇有天分,村里好几位头面人物便设法帮他身进教会。当地的本堂神父收留,教他学文化。一八一八年他进了格勒诺布尔市的小修院。一八二年他因患病而中断学习,经那位本堂神父介绍,受雇为米肖先生的一个儿子的家庭教师。我们从报道中看到,年轻的家庭教师在法庭上一口咬定和比他年长十一岁的米肖夫人发生恋情。因而米肖先生把他他扫地出门。此后,他两次找工作,可不久都被辞退。他重又寻求教会的道路也遭拒绝。他把自己的厄运归于米肖夫妇。一八二七年七月的一个星期日,他潜入布朗格村得一个教堂,先向米肖夫人,后向自己,连开两枪,两人都重伤倒在血泊里。司汤达对这件案情感兴趣以为他年轻的时候也怀着同样的渴望:“我认为我是为最高级的社会和最漂亮的女人而生。我强烈的盼望这两种东西以为我配得上她们。”其写作的灵感还来自于当时发生的一起类似案件,一个名叫拉法德的年轻细木工杀死了他的门第高贵的情妇。司汤达在《罗马漫步》中就此写道:“正当巴黎上层社会似乎死失去强烈而持久的感受能力的时候,热情却在小资产阶级中间,在像拉法格这样的年轻人中间,展开一种可怕的力量。这些青年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从事劳动,并且不怕真正的苦难挣扎下去。„„他们保持意志的力量,因为他们能有力的感受。很可能今后伟大的人物都要出现在拉法格先生那个伟大的阶级。拿破仑以前也处于这种状况:良好的教育,热烈的想象和极度的贫穷。”尽管富有“热情”和“毅力”,贝尔德和拉法格都判于死刑,他们的“追求”都归于失败。但这并不使司汤达诧异。在他看来这是绝好的证明了他深信不移的另一条法则:“社会好像一根竹杆,分成若干节。一个人的伟大事业,就是爬上比他自己的阶级更高的阶级去而上面那个阶级泽利用一切力量阻止他爬上去。” 于连奋斗失败的原因:
历史背景
一八一四年,在资产阶级大革命中被波旁王朝及其所代表的封建阶级,虽然在英、俄、奥等封建君主国的刺刀庇护下在法国卷土而来,但是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确立的资本主义生产却在也无法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只能在旧贵族与资产阶级妥协的基础上实现。复辟政权的关税保护政策 等经济政策,也反映了这一点。复辟时期法国的经济有了明显的复苏和发展。一个重要特点是:资本主义关系越来越深入到依然是农业国的法国广大农村。司汤达还令人信服地表明;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深入发展,资产阶级意识也向瘟疫一样笼罩着维里埃尔城。作者的笔墨主要还是用于法国复辟王朝后期的政治斗争。复辟既是旧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妥协,那么像一切妥协一样自闭包含某些力量的平衡。获得了大部分政治权利的封建阶级,总妄图恢复对国家的绝对统治和昔日的全部特权;随着资本主义生产不断发展而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野心勃勃。事实上,自一八一四年以来,这两个阶级以争夺统治权为中心的政治斗争从未间歇一八二四年极端保王党领袖查理十世登台后,斗争更达到你死我活的白热化程度。小说就是对法国历史这段关键时期的政治状况,做了深刻而真实的艺术写照。作者也只是借整个法兰西社会的一个典型的窗口——小小的维里埃尔城的政治格局。
性格因素:a我出身卑微,但是我并不卑贱,他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自己是一个仆人的身份进入市长家里,为了自己的尊严,以至于他对钱有关的事,都特地敏感,于连就是有着这侮辱和憎恨特别敏感的胆汁性格。就像文中所述:“去把你的东西收拾好,我送你到德雷尔先生家去,你要当他孩子们的家庭教?”“我得到什么了呢?”“管吃管住,还有三百法郎的工钱。”“我不愿意当仆人,”“畜生,谁跟你去当佣人难道我愿意我的儿子当佣人吗?”“可是我跟谁吃饭你呢?”我们从这里可看出于连对平等意识的强烈追求,正如我国历史上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为了区区几百法郎而失去自己的宝贵尊严。B虽然他有这么优良的品格但是内心里急功近利,为了飞黄腾达,比再困的事,他也愿意做,以至于他以后为了攀上上层阶级,进入贵族,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甚至杀害自己的旧情人。C于连理想破灭的原因之一,对理想信念地不坚定,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一个人事业有成必需有十足的毅力,无论身边的人怎么反对,甚至没有一个人赞同,全世界都抛弃了他,他也能专心致知。儿童时代,于连看到拿破仑威武的军队从自己的本乡经过,变发狂地热烈想进入军界,然而当他得知本堂神父有八百法郎的以上的稳定收入,宣布自己打算当教士,相信大家现在应该记得儿时一篇课文,小猴子捡到西瓜的故事。为了西瓜丢了芝麻,为了小白兔丢了西瓜,结果两手空空,只好回家了。我觉得于连和小白兔的相同之处都在于意志不坚定,随利而动。(3)自小生活的人物环境
于连从小出生的环境对他本人来说是十分残酷的,和他的两个弟弟相比,他的两个弟弟健壮如牛,自己长得瘦弱不堪,身体底子薄。而当时家里正需要劳动力之时,他的一股书生意气惹得父亲大人十分厌恶,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于连的童年时悲剧的。因为他是家里的拳头和嘲笑的对象,经常不变的目标,因此他对这个有关平等的特别敏感,不断受到侮辱的人,变得多疑、易怒、嫉妒心重。当自己得到了所谓的荣誉,会显得特别高傲,比如,漂亮的房屋、财产、马车,和栓在自己纽扣的所有十字勋章等等。不平衡的心理,和反抗意识,这也是拿破仑时代青年共有的特征,他们之所以渴望拿破仑,因为她们是失去了,拿破仑时代赋予他们崛起的时机。正如文中所说,残酷的贫困用他的铁锤挫折了于连的意志。结束语:
于连的这一生是在不断奋斗中度过的,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成长为有志青年。虽然找到了终南捷径,但是那个时代是不允许另外的阶级进入上层社会的,为的是自己本阶级的江山固若金汤。以前的于连对当时的社会还是抱有一丝丝希望,当他上法庭,即将被判死刑之时,他终于醒悟了,看透了社会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郝运译:《红与黑》2003年10月第一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2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2006年6月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吴洪森:《形象的爱情心理学——谈红与黑》,上海文学1983年第五期,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4岸波:妙在画龙点睛——《红与黑》书名小议[J];1980年01期,地址: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
丁子春;;论《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J];1981年03期
地址: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三篇:公益慈善“红”与“黑”
卷入“吸毒事件”的满文军丢了两个“爱心大使”头衔――一个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蒲公英爱心行动”的“爱心传递大使”,另一个是中国社工协会儿童社会救助工作委员会(下简称“儿助会”)脑瘫康复项目“爱心形象大使”。
红十字会总会的反应比较干脆,出事第三天,宣布终止满文军担任的“蒲公英爱心行动”“爱心传递大使”,理由言简意赅:其“个人行为在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人群中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已不能胜任作为社会公益榜样的‘爱心传递大使’职责”。红十字会总会对“大使”提出了三个基本条件:贡献突出、社会形象良好、有爱心及善心。
“儿助会”的反应则一波兰折。5月20日先对媒体明确表示保留满文军的“爱心形象大使”头衔,“儿助会”副主任吴建英说:“吸毒是他个人的事,不能因为他的一个缺点而否认他对公益事业的贡献。”从2007年满文军担任脑瘫儿童康复公益项目“爱心大使”到现在,吴建英眼中的满文军“是一个发自内心做慈善的艺人”。
6天后,“儿助会”还是撤掉了大使头衔。但在满文军被释放前,吴建英明确表示“不会抛弃他”,欢迎他继续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儿助会”的公益慈善活动。
1996年,满文军以《懂你》成名。他热心公益事业,带领歌迷种树、捡垃圾、放鱼苗、筹款、指款„„在吴建英看来,满文军“承诺过的事就一定会做到,不像有些艺人做公益只是作秀”。
坊间一直有明星把公益慈善当成秀场的传闻,甚至明星捐款捐出的只是一张空头支票,个别公益慈善活动的主办单位也和明星达成了某种默契。
就在事发前不久的4月24日,满文军曾获得“中国慈善排行榜”的“慈善明星大奖”,与他一起获得这个奖的明星还有容祖儿、谭晶、毛宁等。当晚,满文军与众明星一起制作的“爱心手模”上按下了自己的手印,那个手模当场以1000万元的高价拍卖,主办单位表示,所得款项将捐给公益慈善机构。
这个“慈善明星大奖”所属的“中国慈善排行榜”创办于2003年,在民政部指导下,每年按照企业及企业家的捐赠数额进行排名,数据由各地民政部门提供。2008年起增加了一个“明星慈善榜”的分支,目的是为了鼓励更多明星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它不以捐赠数额为基准,只要是参与过公益、慈善事业的明星都有资格入榜。2009年,有180位明星名列这个榜单之上,而“慈善明星大奖”就是在“明星慈善榜”的基础上产生的。
满文军“吸毒事件”后,“中国慈善排行榜”新闻发言人赵冠军对记者说:“‘明星慈善榜’不是荣誉,而是对善举的记录。”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中国慈善排行榜”承办单位《公益时报》社社长刘京则用“榜样的力量”来阐释这份排行榜的意义所在,他认为,因“艳照门”负面新闻缠身的阿娇做善事,也可以成为榜样:“如果艺人能通过做善事使自身得到提升,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成为一个榜样。”刘京以迟志强为例进一步阐释。迟志强在1983年因“生活作风”问题被捕入狱,“迟志强这样的艺人,如果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同样是社会所需要的一种榜样。”
纳税是义务,捐赠是权利
早在今年4月初,“中国慈善排行榜”就曾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起因是一份“赖捐黑名单”。2009年“中国慈善排行榜”的发布正值汶川地震一周年前夕,这一年,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呈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中国慈善排行榜”成立了一个6人小组对企业实际捐赠数额进行核实,发现有十几家企业公开承诺了的捐款却迟迟没有到位。他们决定在4月24日发布排行榜的同时,公布这份“赖捐黑名单”。
最后一刻,主办单位临时决定不公布这份“赖捐黑名单”,刘京解释说不少企业赶在名单公布前补齐了承诺的善款,“黑名单”的监督目的“基本达到了”。
不过,4月24日,刘京还是在“中国慈善排行榜”的发布会上对“赖捐”现象进行了批评,尽管没有直接点名,但还是有媒体后来发布了一份黑名单,上榜企业包括“诺基亚”、“玫琳凯化妆品”、“台湾中钢集团”以及“沃尔玛”等。赵冠军说这份黑名单并不确切。“赖捐”与舆论压力形成一股潜在的“索捐”暗流不无关系。四川地震后.企业及公众人物捐款的具体数额通过媒体及时公布了出来,客观上对捐款热潮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也由此引发了众多争议,许多人在网上对捐款数额评头论足,比较哪家企业或哪位公众人物捐得多。
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分析了这股“索姆”暗流。她用“非理性状态”总结了一年前的公众情绪。金锦萍说,对所有的捐款者而言,不管他捐一分钱,还是捐一个亿,都是一样的,只要他有捐赠行为,就说明他内心向善。“我们不能以一次捐款行为去判断一个人的善恶。”
金锦萍对南方周末记者一连抛出了三个设问:你怎么知道他没有通过其他途径揖?你怎么知道他没有匿名捐?你怎么知道他的公司内部结构是怎样的、他究竟有多大权限?“如果都不知道这个情况,就任意去批评甚至谩骂,是不负责任的。”在金锦萍看来,捐赠不是义务,而是权利。“如果背离了自愿的原则,那就和税收没什么区别了。”“索捐”压力不断加大,捐款数字呈现几何级增长,如果每笔捐款都能落实,对灾区民众而言,无疑是好消息。但个别企业喊出的捐款数字其实只是“放卫星”,“卫星”放出去了,要么勉强过关,要么博得赞誉,但最终却无法兑现,“赖捐”由此产生。
现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较早的美国是否存在企业“赖捐”的情况呢?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前所长资中筠说:“美国的企业没有这样做的动力。为什么非得假捐?没有人逼你非得要认捐。”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美国,捐赠者不会在媒体上拿出捐赠证明,任何人想捐,都可以直接捐到公益基金会或某个项目的账上,有的人甚至不愿意公布自己的捐赠数额,“这不是说要做无名英雄,而是有时会带来麻烦”。当然有的时候,例如股市下滑严重,使公益基金会的资金大减,已经承诺的捐赠不能兑现,这种情况受赠方也是能理解的,不会予以谴责。”
捐出的麻烦
“中国慈善排行榜”2006年公布的慈善家中有网易创始人丁磊的名字,主办方给丁磊写的入选理由有这样一句:“三分责任、七分率性,真性情让他捐献了千万财富。大男孩丁磊,在散财之中完成了新财富阶层的成人仪式。”
2005年,丁磊给东南亚海啸灾后重建捐了一笔钱,此后,他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设立基金,帮助中国去的留学生。身为浙江人,他还和朋友联合为浙江大学投入了大笔捐赠。汶川地震后,丁磊率网易员工捐款,并到灾区参与了救助工作。
不过,丁磊的捐款却捐出了争议。汶川地震后不久,有网民质疑丁磊给地震的捐款还不如捐给东南亚海啸的多。汶川地震一年后,丁磊对记者说,这里有些误会。东南亚海啸发生后十几天时,印尼、泰国等地的遇难人数已经高达26万,丁磊通过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了1000万元人民币;而汶川地震第二天,丁磊就立即捐出了500万元,随后几天,随着对灾情的深入了解,有几次追加,累计捐款1500万。
与此同时,也有五花八门的质疑传入他的耳中,有些还是来自政府官员,比如为什么捐给大学而不是小学?为什么捐给浙江而不是偏远地区?
丁磊坦言,现在自己对公益慈善的了解也谈不上深入,只是这几年通过实践积累了一些心得。他认为,公益慈善“不单单要拿钱出来,还要拿出知识、时间与精力”。
与公益慈善有关的明星中,引起争议最大的是李连杰,他在2007年4月发起“壹基金”,曾多次重申自己的个人捐款数目“永远不会公布”。
在《公益时报》任职6年的赵冠军对李连杰这样盼做法表示不解,他认为应该让公众了解他这个片酬上亿的明星自己到底捐了多少。公益慈善不需要做好事不留名这种概念,尤其李连杰在做“壹基金”,他更应该将个人捐款数字完全公开。“你忽悠大家捐款,你本人也得做到身先士卒。”
相形之下,赵冠军更欣赏成龙的做法,成龙曾在汶川地震后公开表示:“我自己的基金都是自己拍电影、拍广告、投资赚来的钱,都是辛苦钱、血汗钱,跟很多基金是别人捐的不一样。”
金锦萍与赵冠军的观点有所不同,她认为“壹基金”的理念在于,每个人都拿出一块钱,就能帮助很多的人。公益慈善不仅是大款、大腕儿或者大官才能做的事情,应当是每个平民百姓都能做的事情。在金锦萍看来,李连杰的这个公益慈善理念非常好。“他如果把做‘壹基金’的时间省下来,去拍片子可能会赚更多的钱。”
资中筠举了克林顿的例子。克林顿卸任美国总统后,自己办了一个基金会,“大家愿意看着他的面子捐,这无可厚非”。资中筠认为,“李连杰以自己的名望去做公益慈善,是可以的。”
别说“非政府”,说“非营利”
金锦萍建议明星参与公益慈善应当提倡“非公募基金会”模式,就是明星先拿出一笔钱成立一个非公募基金会,然后后续资金跟进。
李连杰“壹基金”是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下独立运作的慈善计划和专案,它并不是一个独立运作的基金会。而在中国,基金会等公益慈善组织的注册登记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丁磊曾想设立一个长期的非公募基金会,他跑了一年多,终于在今年5月初,完成了复杂的登记手续。
2004年,民政部出台《基金会管理条例》,被普遍认为比过去进了一大步。但其中主管单位这一项成了一道难以迈过的门槛。资中筠曾就此事向这方面的政协委员咨询过,“两会”期间也有人呼吁取消这道门槛,直接登记注册,“但现在好像突破不了,政府会觉得失控了”。
金锦萍将这种现象比喻为“两个婆婆”――首先要获得业务主管单位的同意,当然得经过政府认可的公共权力机构,然后再到民政部门进行登记。
政府认定的公益慈善组织数量有限,大批登记无门的公益慈善组织处于灰色地带,于是税收优惠成了问题。资中筠说,根据现在的政策,公益慈善捐赠享受税收优惠的条件是你必须得捐给国家认定的公益慈善组织,而捐给未被认定的组织,则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捐款自然会更多流向为数不多的公益慈善组织,这既不公平,也不合乎公益事业应该是民间性的本义,“连公益慈善事业都变成了垄断。”
社会对民间的公益慈善组织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解。公益慈善组织在中国的称呼有很多种,包括民间组织、社会组织、慈善组织、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自愿组织、免税组织„„但金锦萍一直不用“非政府组织”(ngo)这个词,因为,人们往往会把“非政府组织”理解为“反政府组织”。她比较多使用“非营利组织”的说法。
金锦萍以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为例,解释了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发挥的巨大作用。飓风发生后,美国政府反应速度比较慢,冲在第一线的都是美国各类民间公益慈善组织,他们积极筹集善款,直接从事救灾志愿行为。金锦萍说:“国外的慈善机构定位非常准确,资金筹集型的,或者操作型的,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且项目设计和执行的能力也比较强。”
我捐的钱都到哪里去了?
刘京已经负责承办了7次“中国慈善排行榜”,第7次也就是2009年这一次,由于去年汶川地震的发生,善款总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粗略统计,震后有1000亿涌向了灾区。
于是,善款的流向、使用与管理成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新课题。
刘京认为,钱一旦捐给公益慈善组织,产权就发生变化了,成为公益产权。如果要做项目建设,同样应该招标,要透明公开。针对一些对公益慈善机构不够透明的批评,刘京反问:“自己去实施一个公益项目就透明了?”他认为解决之道在于“制度上不断完善、效率上不断提高”,“尤其是公益组织的公信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资中筠在美国寻访各大基金会期间,曾遇到这样一件事,一天下午,她到了某个基金会,负责人不在,接待她的是办公室的一位雇员,介绍情况的过程中,资中筠提出希望看一下过去一年的全年收支,这位雇员马上从电脑里打出一大页纸,上面清楚注明了每项收支,甚至包括主管人员的工资支出。每笔钱是从哪里来的,有多少;这些钱又是怎么花出去的,在纸上显示得一清二楚。“在美国,任何一个公民,甚至包括我这样的外国人,都可以随时抽查公益慈善机构的财务情况。”资中筠说,“美国国会里也经常会有人质疑像福特基金会这样的大基金会,行政支出过高,基金会就得为自己辩护,这些款项为什么是必需的。”
资中筠注意到《公益时报》常常公布某一个基金会的财务情况,有收支报告,但却没有每一笔款项的支出情况,她认为“这是白搭”,还是不能得知钱到底去了哪里。
资中筠同时指出,中国一些大的公益慈善组织很难做到这一点,“ 不是说他们故意不做,而是实在没有人力来做。例如汶川地震的捐款都要通过红十字会,他们需要多少人力才能做出详细的报表?假如捐款渠道非常多,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了。”
资中筠曾给茅于轼的扶贫基金会捐款,她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相信他。”资中筠说,茅于轼远在中国人知道尤努斯之前就开始做小额贷款,她曾见到茅于轼把每笔收支都公布到了网上。茅于轼做这件事的第一笔钱是从私人口袋里拿的,后来一点点做起来,受益老百姓所在的地方政府非常欢迎他的做法。而茅于轼现在面临的尴尬是,他做的这个事常常得不到“合法性”,有些机构还要工商注册,“所以他得缴税”。资中筠说。
汶川地震让公益慈善进一步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但也让许多人感到茫然,究竟捐给谁可靠?
金锦萍给出的方法有一定逻辑一首先 要去了解这个公益慈善机构的宗旨,比如说是教育目的,还是扶贫目的,或针对残疾儿童、老人,要明确自己想把善款用在哪个方向;然后,再去了解以这个方向为宗旨的公益慈善机构大概有哪些,通过一定的信息渠道确定自己认为最好的一个机构,进行具体捐赠就可以了。“不要做盲目的捐赠者,你应该明白你的价值理念和世界观,以你对当前社会的判断,确定哪一个方向是你认为当前最需要的。当然捐赠之后还要注意行使捐赠人的知情权,以确保自己的捐款按照自己的意愿用于公益目的。”金锦萍说。
公益让美国强大
2003年,在对美国公益慈善进行深入研究后,资中筠出版了一本专著《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
而这一年是刘京创办《公益时报》的第三年,《公益时报》还在这一年首次承办了“中国慈善排行榜”。19岁就进入民政部的刘京当年受命办报,逆“都市报”之流,力排众议,办起了以公益、慈善事业为主体的《公益时报》。两年多的时间却依然让他感到茫然,此时,身边的朋友向他推荐资中筠的著作《散财之道》。书中有关“美国人公认的社会进步三重动力”的提法给刘京很大启发。这三重动力分别是政府的改良、社会的批判和公益的推进。
刘京当即买了一书柜的《散财之道》,见人就发,希望更多人通过这本书更多了解公益到底好在哪里。
也是在2003年,刘京遇到了一位给他带来极大精神支撑的忘年交: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朱传榘。朱传榘曾于1946年与5名美国科学家一起发明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1980年,邓小平曾在北京接见朱传榘,此后,他与许多中国高层领导保持着密切联系,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提出了许多建议。
2003年11月,第一届“跨国公司与中国公益事业高级论坛”在北京举行,《公益时报》是论坛发起者之一,对公益事业持续关注、自称为“公益传教士”的朱传榘应邀从美国赶来参加论坛。会议间隙,他看到了现场摆放的《公益时报》,立即找到了刘京,兴奋地说:“我觉得你们几个有点疯,我自己也有点疯,公益事业就是需要这种热情。”
朱传榘当时这样说:“你知道美国为什么强大吗?他的高科技?不是!他的军队?不是!是因为他形形色色的公益组织!”身在美国,时刻关注中国发展的朱传榘看到公益事业在中国开始起步了,非常高兴。
朱传榘说了许多有关“公益”的“疯话”:“公益社会就是公民社会。ngo(非政府组织)不是要跟政府分权,而是要帮政府做事,是为政府服务韵。”
这些言论对于刘京而言,颇有石破天惊之感。用时下的流行语说,刘京被“雷”了。
今年4月底到5月初,“中国慈善排行榜”及那个最终没有公布的“赖捐黑名单”让刘京成了媒体的焦点。直到今天,刘京对朱传榘曾向他提到的美国的“企业公民”依然记忆犹新。所谓“企业公民”就是企业要像公民一样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发展到现在,企业要做的事就是你做好一个优秀企业公民就可以了。“如果企业跟社区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对环保有影响、对穷人没有慈善之心,社会能稳定吗?社会不稳定,企业能发展吗?仇富心态不就出来了吗?所以不是你应该做或你必须这么去做,而是只有这么做对你才是最好的。”刘京说。
对资中筠而言,十几年来对美国现代公益事业的研究让她有了两个转折――她原来发现公益慈善对美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写《散财之道》时,只想帮助中国人了解美国,没有想到影响中国,但是书出版时恰逢中国的公益慈善提上日程,此书引起注意,被当作重要参考,她第一个转折是发现她的研究也许对中国的实际有些用处,所以再版时更名为《财富的归宿》,她还特地加进了一个章节《他山之石》,讨论介绍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第二个转折是,随着对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深入观察,她发现,美国的经验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羁绊重重,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乐观,关键是民间组织本身遇到的法规困境。另外,“在我们这儿,只要涉及到钱的地方就与权相联系,就可能会产生腐败,结果,连慈善事业都面临变成一个权钱交易的腐败源的危险。”
“关键是体制,慢慢来吧。”资中筠说。
第四篇:论《红与黑》中于连性格的矛盾性
论《红与黑》中于连性格的矛盾性
论题理由:小说《红与黑》刻画了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小阶级—于连的形象,他出生低贱却向往上流社会的贵族生活。透过他一生的各种遭遇与经历展现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社会的基本面貌。于连矛盾的性格也一直是人们研究讨论的话题,我认为分析他性格的矛盾性也更利于人们对这个人物的认识,同时对我们掌握全面分析人物的技巧有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作用。
摘要:于连是司汤达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企图进入上流社会的平民青年。他的性格呈现出多种特性,既自尊又自卑,既是伪善又是真诚,复杂而矛盾。因此人们对他的评价历来也是褒贬不一,本文主要论述于连性格中的多种矛盾性。关键词:《红与黑》、于连、性格、矛盾。
于连出生于维利埃小城的一个木匠家庭,由于身体瘦弱从小就一直被父兄嘲弄、打骂。本来就出身低贱,作为一个木匠的儿子连起码的家庭温暖都体会不到。出身的低微与长期的歧视使得他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他这种自卑贯穿于他整个的一生,以致后来在雷纳尔市长家和在巴黎与各种各样的贵族打交道时都时不时产生深深的自卑。同时他也痛恨他家那冷漠残酷的家庭生活,希望通过学习知识改变自己的人生。他热爱看书,通过老外军医的帮助还学会了拉丁语。他疯狂地崇拜拿破仑,渴望自己可以像在那个时代一样靠战功扬名立世,但拿破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只好通过其他渠道去实现自己的雄心。他根本不相信神教,却因为急切地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为讨得谢朗老神甫的欢心,硬是背下了自己并不信奉的《新约》和《论教皇》。于连通过各种手段让自己跻身于上流社会,尽管他身体纤弱却毅力坚强,为了摆脱家庭的控制,刻苦学习,终于取得了在德·雷纳尔家任家庭教师的职业。他的奋斗在这里得到了一定的回报,他终于离开了家庭的钳制,在德·雷纳尔家他还可以自由地不受打扰地阅读拿破仑的著作,可以大胆地幻想自己的人生而且不被任何人打断。他甚至以拿破仑的准则要求自己,把各种挑战遭遇当作一种战斗。
他第一天到雷纳尔府邸时充满恐惧,他为这种恐惧充满羞耻,提醒自己拿起武器。到了门口却胆怯得连门铃都不敢按,而他后来却产生征服市长夫人的心理。当他不小心碰到德·雷纳尔夫人的手,夫人急忙缩回去时,他认为这是夫人对他的蔑视,于连觉得他必须捉住这一只手,这是他的责任。如果达不到目的只会让自己自卑。最后德·雷纳尔夫人爱上了他,当她主动握住于连的手时于连却抽回自己的手,他觉得他必须把所有的蔑视还给她。他当初只是为了征服一个贵妇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也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认为这样才能显现自己的尊严。他主动接近德·雷纳尔夫人是出自私心,为了满足自己征服的欲望。出于责任而握住德·雷纳尔夫人的手,并不是因为爱情。直到后来要离开维利埃才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她,不时地怀念起在德·雷纳尔家的那段愉快时光。特别是经常拿马蒂尔德与雷纳尔夫人做比较,相对与马蒂尔德的高傲他更喜欢雷纳尔夫人的柔情,他确定自己是深爱雷纳尔夫人的。在他生命的最后那段时间里,他在监狱里朝思暮想的一直是德·雷纳尔夫人,只有在她面前他才会暴露自己的软弱,展现真实的自己。尽管马蒂尔德为了于连冒着荣誉尽失的危险在维利埃到处活动,积极地营救他,但于连对她只是感激,有时候还讨厌她的自以为是。他忠于自己的灵魂承认自己爱的是德·雷纳尔夫人,对爱情他从来没有这么真诚过。而当初他却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狠心地利用她,又为了一己之私离开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他才发现在德·雷纳尔家那段日子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在监狱里他不用再去伪装自己,尽管身在囹圄却心情愉快,唯一让他痛苦的是见不到德`雷纳尔夫人。在监狱里的各种反省,让他看清了自己的内心,看清了这个黑暗的社会,他不再为了各种荣誉、职位伪装自己,对他而言死也是一种解脱。他坦然地面对死亡,彻底地克服了自卑的心理。他要让那些等着看他丢脸的人失望,因为他是那么从容不迫、大义凛然。
于连的一生都是矛盾的,无论是他的性格还是他的两次爱情。他对德·雷纳尔夫人由不爱到深爱,而他对马蒂尔德的爱却是反反复复的,到最后他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爱她。于连一直被矛盾的心理左右着,他不顾及与德·雷纳尔夫人往日的深厚情义,因为一封告发信而去杀害她。而最后他又责备自己竟然去伤害一个最值得尊敬与爱戴的女人,他为自己的行为而忏悔,坚持认为自己应该接受最残酷的处罚。他坦诚自己是一个不可饶恕的罪人,坚持承认自己的杀人犯,至少是一个蓄谋杀人的罪犯,他不管多方劝告坚决不提出上诉。他虚伪了那么久,终于在临死之前还自己真实的本性。他直面自己灵魂,忠诚于自己的内心。在法庭上他慷慨陈词,表现出英雄般的果敢,终于代表了他那个阶级痛斥了贵族的恶行,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当他昂首挺胸地走向断头台时,表现出的是一种英勇、一种洒脱、一种解放。于连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再为了荣誉名利出卖自己的灵魂。到生命的最后,他呈现出了自己一个本性的自我。
回顾于连的一生,其实就是各种自卑与自尊、虚伪与真诚、奋斗与雄心的各种矛盾结合的过程。他自卑的背后是不可隐藏的高傲的自尊,有时候他也用傲慢隐藏自己的自卑。在王朝复辟的时代,只有贵族们才能跻身上流社会。即使于连很有才智也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聪明而出人头地。而他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一生不甘于平凡,梦寐以求的就是像拿破仑那样建立一番丰功伟绩。他从一个备受歧视的木匠儿子成为一个指挥军人的中尉。这中间他运用了各种手段不断向上爬,最后因为马蒂尔德对他的爱而迅速地当上了军官。
他在拉莫尔家表现了自己卓越的才能,深得侯爵的信任与喜欢。于连本身一直痛恨贵族与宗教对法国社会的控制,看不惯他们的横行霸道。他崇拜的是拿破仑,一直站在自由党人的立场上在心里痛斥这个不公平的社会。但是他却违背了自己的心,去参加保守党为永远维护他们的统治的秘密会议,并且充当他们的秘密信使。这时候于连为了荣誉而违抗自己的意愿,甘心为自己的敌人服务,他把自己的真实性情给伪装掉了。他同样痛恨教会的伪善,当他知道不能像在拿破仑那个时代那样因为战功而受人景仰,而且他也看到当神甫能有很高的收入。所以他刻苦钻研神学,即使自己完全是个人主义者,也要伪装成虔诚的教士。他不仅在维利埃取得老神甫的器重,而且在贝藏松的神学院他也因为非凡的记忆力和善辩的能力赢得皮拉尔神甫的优待。刚到贝藏松,于连连向一位先生要一杯咖啡都没有勇气,咖啡馆里那些傲慢的眼神增添了他的自卑。初入神学院,他也怕那些贵族子弟歧视他,找他麻烦。直到他因为自己的能力而得到提拔和主教接见才放宽心。于连为实现自己的抱负,除了不断地刻苦奋斗外,也不放过任何可以向上攀爬的机会。
在各种宴会、舞会上于连表现出非凡的气质以及傲慢的神情,吸引了马蒂尔德,使得马蒂尔德不但主动接近他,还因为他而怀孕不惜与父亲反目。于连出身低贱,身份低微,他内心的自卑根深蒂固,而在那么多的贵族面前他的表现却是那么不可一世,极度傲慢。自尊心的驱使让他以这种态度去隐藏自己的自卑。对于连来说,他并没有多爱马蒂尔德,说他因为收获了爱情而快乐倒不如说他因为俘虏了一个贵夫人的爱情而自豪,为战胜了一个地位高贵的情敌而产生荣誉感。于连有时候也因为马蒂尔德的傲慢与不理睬而痛苦,于连的自尊心很强无法忍受他人的蔑视,所以而他也常常故意让马蒂尔德备受冷落的折磨,甚至通过假情信牢牢抓住马蒂尔德的心。于连耍尽心机终于让马蒂尔德对他死心塌地,最终马蒂尔德成为他向上爬的阶梯。于连对马蒂尔德的爱情掺杂着虚伪与功利,尽管偶尔有动真情的时候,但总的来说这不是单纯的爱情,其中的利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于连想成为上层人物不得不利用一些虚伪与假装,马蒂尔德的确能够让他飞黄腾达,实现他高远的志向。
于连自卑而高傲的一生,匆匆地结束了。虽然可以说是奋斗了一生,努力了一生,也只当了短暂的军官。可以说他是失败的也可以说他是成功的,他的下场是悲惨的但他毕竟拥有过辉煌,哪怕只是一瞬也是闪亮的。他实现了从一介平民成为一个上层人物的理想。他的一生为迎合各种各样的人,虚伪过,为自己的出身自卑过,也为了自己的尊严跟人决斗过,到最后他做回了最真实的自己。他的性格充满矛盾性,他整个的一生就是一个矛盾体。参考文献:1法斯丹达尔·《红与黑》,胡小跃译,漓江出版社,1997。2 孙健、李成军·《复杂矛盾中的心理描写 —— 浅析<红与黑>中的心理描写》,2002年第一期
3吴静·爱情与事业的双重烛照 ——论《红与黑》的象征意味天水市文化文物出版局
第五篇: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寓意及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探究英语双关语在广告中的应用 任务型语言教学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3 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新词英译研究 4 英语动物习语的研究及翻译 A Comparison of the Dragon Culture in the East and the Sheep Culture in the West 6 模因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 欧内斯特•海明威《雨中猫》和田纳西•威廉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 对《呼啸山庄》中女主角的女性哥特情结分析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 10 《潜鸟》女主人公——皮格特•托纳尔悲剧的探析 11 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 An Analysis of Hemingway' Religious Complex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3 Which Woman is More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and Jane 14 从功能对等视角浅析法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15 傲慢与偏见的电影与原著比较 16 《绯闻少女》中的话语标记词研究 从《简爱》和《达洛维夫人》浅谈女权主义的发展 18 论不可译到可译的历史性变化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 20 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重读 21 Purita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22 文化差异在中美雇员协作中的问题分析 23 《京华烟云》中姚思安的性格分析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 25 中英文数字文化对比及其翻译 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 27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 28 影响英语阅读速度提高的主要障碍及其解决方法 中美不同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语表达的影响--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角度分析 30 从美国核心价值观分析美国家庭学校产生的必然性 31 浅析《红字》的含混性 32 论外交英语的模糊性
英语报刊新闻标题的特点及解读 34 宋词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35 论翻译单位
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象征主义解读 37 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特点及策略研究 38 从生态批评视域解读《热爱生命》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 40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蔑视女性的词汇表达法 41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现代社会
艾米丽•狄金森诗歌中的自然情结(开题报告+论文)Analysis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中世纪的典雅爱情:本质、渊源和影响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o Pygmalion A Comparison of Western and Eastern Privacy Concepts On John Galsworthy’s Realism in The Apple Tree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从生态批评论梭罗《瓦尔登湖》中对工业化的思考 成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石化现象
从《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看霍桑的罪恶观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s Middle School 《黛西米勒》中道德冲突的表现分析
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 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 解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从《生活大爆炸》中看中西幽默的差异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体特色分析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动物习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论象征主义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浅谈英汉人体部位的隐喻
从心理学的角度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恋爱模式 从妇女主义角度分析《紫色》中三位女性人物特征
A Study on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in Phonetic Teaching of Spoken English in JEFC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论《红字》中的孤独感
从小说《德克拉》试论吸血鬼文化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谈目的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 初中英语词汇的学习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 苔丝德蒙娜性格中的悲剧因素
《瓦尔登湖》与陶渊明作品中的自然观简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形象分析 《赫索格》中玛德琳的性格
英语新词特点研究——词汇学习和了解文化的有效途径 论个人主义对美国英雄电影的影响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伊莎贝尔阿切尔的婚姻悲剧 《简爱》中罗切斯特性格与命运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腐朽世界中的纯洁品质——解读《雾都孤儿》中费金的善与恶 87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
勃朗特两姐妹创作风格差异探究
从家庭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90 从美国梦看美国社会流动机制 91 “词块”理论及应用前景探微
Pecola’s Blues--A Reading of The Bluest Eye 93 残酷的战争和脆弱的爱情----再读《永别了,武器》 94 年世博会吉祥物所体现的中国元素 95 论《白鲸》象征手法的运用 96 从目的论看汽车广告的翻译策略
改变,选择与责任——论电影《猜火车》中的青少年成长 98 小议约翰多恩的奇思妙喻
On the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in John Keats’s Poems 100 Enhance Listening Aptitude through Music 101 中西方对鬼怪认识的差异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 103 The Influence of Puritanism on America 104 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
伊莉莎白和凯瑟琳不同性格及命运的分析 106 《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军规的控制及反控制 107 从英汉习语的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宗教枷锁下的人性挣扎——《红字》中丁梅斯代尔形象解读 109 试析《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成长主题 110 中英评论性文章的写作风格的对比分析 111 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
救赎之旅—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113 《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 115 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分析 116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
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融合应用——评《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习语 118 《蝇王》中的象征
论中美文化差异对其商务谈判的影响及策略 120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海丝特与卡米拉爱情观的对比分析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123 对《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124 浅析《红字》中女性主义的具体体现 125 英汉新词对比研究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127 还《失乐园》中撒旦的本来面目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关系的转变 129 On the Disposal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A Case Study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OHenry’s The Cop and the Anthem 131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 132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
从影片《刮痧》分析中美文化差异和冲突
Growing Pains—An Analysis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s a Bildungsroman 135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构建 136 英文外贸合同中表时间介词的使用和翻译 137 中国皮钦语的产生和发展 138 中英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
How to Mak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Class Activities Actively 140 Analysis of the New Female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 141 An Interpretation of A Tale of Two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 142 从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浅析弗图纳多之死 143 “白+动词”的语义及其英译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 145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 147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he Awakening 148 英汉“骨”与“血”的隐喻研究 149 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从语境视角看英译汉字幕翻译——以《梅林传奇》为例
151 Research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Speaker’s Inten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versation 152 论汉语景点名称的英译
153 任务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154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
155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两位灰姑娘——伊利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形象比较 156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157 英汉白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 158 论《爱玛》中的反讽
159 The Travel of Freedom—An 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60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 Symbols Which Reflect the Emotional Keynote of Wuthering Heights 161 Judy’s Double Character in Daddy-Long-Legs 162 中医英译的现实情况研究
163 活动教学法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新安中学为例 164 以《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为例试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现象 165 从足球看中西文化差异
166 目的论视角下的幽默性语言翻译研究—以刘炳善汉译《伊利亚随笔》为例 167 “eye”的认知分析
168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169 旅游景点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170 培养中学生认识并有意识的使用词汇记忆策略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1 论《动物庄园》的反讽艺术
172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帽子和鸭子的象征意义 173 分析《等待》的悲剧
174 浅析“苹果”广告中的文化因素
175 从女性主义看《兔子,跑吧》中女性形象 176 爱神简论
177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比较研究 178 《蝴蝶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 179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 180 关于中美大学生消费观异同的文化分析 181 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公示语英译 182 论《兔子, 跑吧》中哈利的逃避主义 183 电影英文片名汉译的原则
184 An Analysis of Survival of Orphans in Oliver Twist 185 网络英语交际对会话合作原则的影响 186 《德伯家的苔丝》中亚雷形象分析 187 英汉双语词典中的语用信息 188 中西礼仪对比
189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190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191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 192 《老人与海》和《白鲸》的个人主义比较
193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 194 从主位述位的角度阐述英语口语的连贯性 195 简爱的独立性格剖析
196 法律英语中情态动词的语用功能及翻译技巧
197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 198 论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耶稣形象 199 探析英语政治委婉语的应用
200 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寓意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