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时间:2019-05-12 07:1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红与黑》中的批判现实主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红与黑》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第一篇:《红与黑》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浅析司汤达《红与黑》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摘要:19世纪3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在欧洲兴起。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开端。这部小说以主人翁于连的个人奋斗和失败遭遇为主线,反映了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教会和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对封建贵族和教会作出了揭露,描述了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冲击下的贵族的恐慌、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情绪。本文将分析小说作者司汤达对于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理解及其代表作《红与黑》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展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基本理论主张。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 司汤达 红与黑 典型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源于19世纪30年代,后在欧洲兴起,阶级矛盾和社会弊病的日益揭露与激化是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产生的现实根源。18世纪末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初已扩展到整个欧洲。经济的变化引起了社会政治的变动。批判现实主义是一次影响全欧的文学思潮,首先在法国开始。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问世,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开端。批判现实主义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对社会的抽象抗议和对未来的空洞设想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①,深入了解和努力揭示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文学成为社会潮流。

对于现实主义精神,司汤达有他独特的见解。首先,他认为文学必须反映人民的现实状况,适应时代的要求。他贬斥过时的新古典主 义,而肯定浪漫主义,实际上阐述他的现实主义理论思想。他自己解释说:“浪漫主义是为人民提供文学作品的艺术。这种作品符合当前人民的习惯和信仰,所以它可能给人民最大的愉快”,而“古典主义提供的文学是给他们的祖先以最大的愉快”,是“主张今天仍然摹仿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并且以为这种摹仿不会使19世纪的法国人打呵欠,这就是古典主义。”②他强调文学要为现代人民服务,表现人民的信仰与习惯,反映人民的现实生活。这些主张拓宽了文学的服务对象和表现素材,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要求,蕴含着现实主义的进步倾向。其次,司汤达认为文学要真实地再现现实,展现人的内心世界。《红与黑》中曾写到:一部优秀的创作犹如一面照路的镜子,从中既可以看到天空的蓝色,也可以看到路上的泥塘。最后,司汤达认为文学需要想象和创造理想。他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因而他也非常重视艺术家对现实或客观世界的感觉,要求艺术家能真实地把这种来自生活的感觉表达出来。他还强调艺术不能只是照抄现实,还需要有想象和创作理想。要“从愉快中寻求美”并把它表现出来,就不能没有想象和理想。他说:“一件艺术品永远是一个美的谎言罢了。”③司汤达辨证地解决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艺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为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红与黑》取材于一桩刑事案件的报道。小说以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为背景,广阔地展示了1815-1830年的社会生活与政治斗争。小说情节紧凑,结构严谨,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和失败遭遇为主线,交织着 他与德·瑞那妇人、马蒂尔德小姐的爱情,虽然随着故事的发生发展,时、空上都有很大的改变,但条理分明,在情节上没有枝蔓的干扰。

小说从社会生活的许多侧面,描述封建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并在这种复杂激烈的斗争背景上,塑造了于连这一人物形象。主人公于连·索莱尔是一个锯木厂主的儿子,怀有强烈的向上爬的个人野心,从小就崇拜拿破仑,想靠建立军功而飞黄腾达。但在复辟年代,他的希望不能实现,他看出只有通过教会的道路,才能达到目的。他把一部拉丁文《圣经》背得烂熟,当地神甫很信任他,介绍他到市长德·瑞那家里当家庭教师。不久,因和德·瑞那夫人恋爱,他被迫离开市长家,到神学院学习。后来他去巴黎,当了德·拉默尔侯爵的秘书,得到侯爵的赏识重用。正当他踌躇满志的时候,德·瑞那夫人在教士威逼下写来一封揭发他的信,使侯爵取消了女儿和他的婚约。于连野心未遂,一怒之下用手枪打伤了德·瑞那夫人,因而被捕,最后被判死刑。他的平民意识和反抗性格使他拒绝向上层社会妥协屈服,拒绝上诉,无畏地走向死亡。于连是小资产阶级的个人奋斗的典型。复辟时期的斗争形势和各种时代风气的影响,使它的性格具有反抗与妥协的两面性:一方面仇恨和反抗上层社会,一方面又要依附和投靠上层社会。

小说从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在小说中,作者选取了三个典型环境:弥漫着唯利是图的气氛的维里埃,阴森可怖的贝桑松神学院和阴谋的政治中心巴黎。三个典型环境的转换自然流畅,人物、情节、环境都井然有 序。这三个环境由下而上,反映出了人物普遍的奋斗路径——由外省乡村到政治中心„„这样的典型环境,为于连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在于连短暂的一生中,他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实现自己的野心,用虚伪和妥协同上流社会周旋。于连在三个环境中的个人奋斗的悲剧,既揭示了复辟时期大革命的深刻影响、平民的反抗、贵族与教会的腐败统治等这一时代的本质特征,又说明了在王政复辟年代,一个平民青年凭个人奋斗去实现个人的名利欲望,在封建专制特权社会中挤进上层社会行列,是完全不可能的,他的悲剧是广大青年命运的概括,这深化了小说反复辟的思想内容。

《红与黑》成功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政治角度出发,分析现实,从实际生活中发掘典型题材,从爱情故事中表现政治主题,真实地再现封建复辟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揭露封建复辟统治的罪恶,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时代特点和批判精神,可谓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杰作。

参考文献:

①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2页。

② 伍蠡甫,《欧洲文化简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42页。③ 伍蠡甫,《欧洲文化简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41页。

第二篇: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结合具体作品谈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在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影响巨大。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指以忠 实地、客观地反映现实和揭发、批判社会黑暗为主要特点的文学创作。它兴起于 19 世纪 30 年代,在 40-50 年代达到高峰。虽然由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带有 不同的特点,但它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比较客观地、真实地反映现实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基本上是以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作为它们的哲学依据。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强调真实地、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生活。“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几乎是所有批判现 实主义作家的共同口号。主张作品成为反映时代的镜子,反映广阔、具体的现实生活,深刻、有力地揭露社会矛盾。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现实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浪漫主义强调描写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批判现实主义则强调揭露和批判现实,表现对现实强烈的不满和反抗。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其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过 去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家们不遗余力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利己主义的生活原则,人与人之 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贵族资产阶级罪恶的代表人物,因而不少作家受到统治者各种形式的 迫害.(三)在创作方法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注重细节的真实,强调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把典型人物的塑造放在首位,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决定性影响,力 图把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作品不仅真实、具体,而且人物性格发展 过程明晰,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和巨大的社会价值。它成功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典型,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与历史,引起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怀疑。(1884 年),塑造了一个小资产 如: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莫泊桑 的短篇精品《项链》 阶级妇女形象,从而讽刺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如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形象地反映了法国贵族阶级的没落和资产 阶级的上升,深刻地揭露了金钱统治所造成的种种罪恶。其中的《欧也妮·葛朗台》 这一部,则写出了葛朗台这个资产阶级暴发户一生的历史,从而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 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四)在创作思想上,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般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为出发点。人道主义是他们借以批判资本主义罪恶和封建暴政的思想武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意 义在于通过描写人民群众的深重苦难,揭露贵族资产

第三篇:《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用合作原则分析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会话含义

美国犹太文化与传统犹太文化的冲突——浅析《再见吧,哥伦布》 Christ Love in Uncle Tom’s Cabin

论《推销员之死》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 对《璃琅三部曲》中爱尔兰人的人性分析 浅析水果类的习语翻译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颜色词的蕴义 外语学习焦虑与口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逆成构词的分类及其认知机制和规律 我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

哥伦布和郑和航海的对比研究——两次航海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跨文化角度看电影标题汉译英

我国中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现存的问题与对策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 《麦琪的礼物》中环境语的分析

从语言角度看中英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A Thematic Study on The Kite Runner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

从“绯闻女孩”与“我的青春谁做主”中浅析中美青年婚姻爱情观的异同 从合作原则分析《生活大爆炸》中字幕幽默的翻译

On Translation of Symbolism in Pop Songs with a Case Study of Hotel California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

论《财神和爱神》中十九世纪末美国社会的阶级冲突及解决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 试论《武林外传》与《老友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解读布莱克的《伦敦》与华兹华斯的《在西敏寺桥上》的诗歌异同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 On Self-destruction of Laura in Flowering Judas <<格列佛游记>>写作风格分析-杰出的寓言讽喻体小说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中文商标英译研究

英汉称呼语中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宠儿》中塞斯的内心世界——黑人民族精神重塑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 On Carl’s Personality in Titanic

浅析情景教学法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ood Cultures 隐喻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功能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英汉品牌名的文化差异 44 论译文质量保证的途径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

苔丝和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之对比研究

A Brief Study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China--from its Future Developing Prospective 48 人性的堕落——解析《蝇王》人性恶的主题

Character is Fate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Henchard 50 构建和谐社会——以美籍黑人的种族歧视为例 51 论《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 52 从基因学的角度看多义词的词义关系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A Case Study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OHenry’s The Cop and the Anthem 54 浅析《觉醒》中艾德娜自杀的必然性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之餐具比较——筷子和刀叉

从引进好莱坞大片看中国意识形态转型: 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开题报告+论)57 论《黄墙纸》中女主人公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58 对《推销员之死》的价值探讨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及对策 60 中餐菜谱翻译的错误分析

美国西部文学中的牛仔形象所体现出的美国英雄主义 62 从电影《刮痧》看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危机 63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

文化语境视域下英语习语的汉译研究 65 苔丝死之谜

平行文本比较模式指导下的公司简介翻译 67 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业务关系信函中的应用 68 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

中英报刊新闻标题语言特色探讨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狗”习语的翻译 71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

从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73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美剧字幕翻译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 75 简奥斯汀对英国小说的贡献——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76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 78 性格和命运--《小妇人》中四姐妹分析

探索在小说《道雷格林画像》中奥斯卡王尔德的自我画像

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81 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看电影《暮光之城》的字幕翻译 82 委婉语的跨文化交流及其语用功能 83 英汉语复合词结构特征比较探析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野性的呼唤》和《老人与海》的对比研究 86 论林纾翻译小说中的翻译策略 87 论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 89 探讨武侠和骑士形象的异同 90 背景知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

论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鲁迅小说《祝福》的英译本为例 93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ood Cultures 94 目的论在广告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黄鹤楼》五个英译本的语义等值研究 96 论《荆棘鸟》中人性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冲突 97 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悲剧之源 98 中国公司简介的英译技巧 99 中英姓名文化内涵的探究

从美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看英语歧视性词汇的变化 101 高中英语听前活动设计探究 102 《小王子》中的象征意蕴的分析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肉体与灵魂的平衡

The Gothic Beauty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Allan Poe’s Short Stories 105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旅游广告的翻译 106 初中英语说写技能综合教学研究 107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人物性格分析 109 委婉语的适用性原则和策略 110 模糊限制语在求职中的应用研究

继承与颠覆—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模式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 113 The Temptation and Disillusionment of Gatsby’s Pursuit of Dream 114 The Weakness of Human Nature in Gulliver’s Travels 115 一个纯洁的女人的毁灭—苔丝的悲剧性色彩浅析 116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风格的表现 117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118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

从女性角度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的堕落与升华 120 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情感投入的研究 121 英语运用中的歧义分析

简爱和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透过《格列佛游记》看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East and West 125 如何设计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提问

从《祝福》的英译本谈文化空缺词的翻译 127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下的英语教学

Analysis of Tony’s Tragedy in A Handful of Dust 131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意识流技巧研究 133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Satan in Paradise Lost 134 理智的喜剧,情感的悲剧析《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观 135 从宴客角度探究中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 136 浅谈《旧约》中女性的形象和地位 137 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重读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139 论非言语交际行为与外语教师素质的关系 140 女性模糊语在交际中的运用及分析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浅析有关“狗”的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及方法 142 奈达等值理论于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理解和应用

死亡,马丁•伊登的解脱---对伊登自杀必然性的探究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145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看得见的种族歧视 146 从花语的不同含义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研究——以“死亡”委婉语为例 148 中西方酒文化之比较研究 149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51 《喧哗与骚动》中没落的悲剧 152 英语商业广告中幽默的语用分析

153 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 154 《飘》中斯嘉丽人物性格分析 155 浅谈商务英语于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156 汉语歇后语之英译

157 “红”的中英对比及其翻译

158 A Study of Children Images in Huck Finn and Tom Sawyer 159 论英语词汇中性别歧视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 160 商务谈判中幽默语的运用 161 论隐喻的本质与功能

162 文化语境下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运用 163 《女勇士》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164 《红楼梦》杨霍两译本建筑名比较

165 论商务谈判桌上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谈判的影响 166 A Comparison of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167 The Postmodern Story In the Victorian Age--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168 Two Trapped Roses—A Comparative Study on Emily and Miss Havisham 169 A Study of Chinglish as Found in Students’ Writings 170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高低语境文化对比研究

171 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观照下霍桑的救赎观——以《红字》为例 172 一个女性的悲剧—从人性角度浅析苔丝的悲剧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3 论《白鲸》象征手法的运用

174 论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在美国》 175 房地产广告的英译研究

176 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 177 从麦当劳看美国快餐文化

178 《虹》的象征主义及其生态意识 179 论风格的可译性

180 高中生对语法态度的研究

181 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要求及赏析

182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183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 184 解析《红字》中的红与黑

185 论美国黑人英语:语言变体的视角 186 对比分析嘉莉妹妹与简爱的女性形象 187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 188 网络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89 在现实与理想间挣扎——论巴比特的无助与无奈 190 《傲慢与偏见》中的微观反讽言语行为

191 The Victims of Upper Clas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Heroes of The Great Gatsby and Tender Is the Night 192 《推销员之死》中的反英雄主义

193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 194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ism in Creating the Inner World of Laura in The Garden Party 195 英国战争史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196 威廉•麦克佩斯•萨克雷《名利场》的道德研究 197 论学生角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转换 198 浅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 199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200 从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广告英语中的隐喻

第四篇:《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浅议英语情态动词“can”和汉语能愿动词“能”—以类型学为视角 3 女性意识的苏醒--对《愤怒的葡萄》中的约德妈妈形象的分析 4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 魔幻现实主义在《所罗门之歌》中的应用 6 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调查 7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妇女地位问题 8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 用功能对等理论分析《经济学人》中的习语翻译 10 《红字》中的若干象征意义 The Tragic Color of Tender Is the Night 12 从肢体语言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翻译对策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Kung Fu Panda 16 从形合和意合看汉英翻译中句子结构的不对应性 17 基于对爱伦坡文学作品及心理的兴趣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ood Cultures 19 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动物隐喻比较研究 20 分析西方末世论在美国电影中的体现 对《魂断蓝桥》女主角悲惨性命运原因的分析 22 《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的对比 23 幽默元素在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翻译 The Self-image of Charles Dickens in David Copperfield 25 论莎士比亚的宗教思想 从《教父》看两代人不同的家庭观 27 交替传译中的记忆机制及记忆训练研究 28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 30 花园小径句在英语阅读中的分析

从奥斯丁和伍尔夫看英国女权主义思潮的演变 32 从《竞选州长》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anity Fair and Great Expectations 34 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 36 反思女性主义作家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研究 37 如何有效做好交替传译笔记 38 英语广告语中隐喻的研究

汉英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40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及其形成背景分析 41 展会汉英翻译的常见问题和策略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Sea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性格和命运--《小妇人》中四姐妹分析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人物象征主义的运用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拼写差异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概念隐喻分析

威廉•麦克佩斯•萨克雷《名利场》的道德研究 探析《红字》中齐灵渥斯的恶中之善

V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gmatic Approach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An Analysis of the Family Membership In Death of a Salesman Cultural Input and Syllabus in English Teaching 谈日常用品广告英译汉的特色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dioms Translation 论男权主义在圣经语言中的体现 网络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 《雾都孤儿》中的童话模式解读 英语禁忌语的语用研究

Different Applications of Iceberg Principle in A Farewell to Arms and The Old Man and the 论网络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

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适者生存”在《热爱生命》中的运用 Purity and Doom: on Thomas Hardy’s Tess’s of the d’Urbervilles 中美餐桌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苔丝》中的女性与自然 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 本哈德•施林克小说《朗读者》“平庸的恶”现象研究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及其翻译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狗”习语的翻译

The Essence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imal Farm The Tragedy of Emma In Madame Bovary 英汉语言中红色联想意义的比较

旅游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分析 论英语无灵句与汉语有灵句的互译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 从《海狼》看杰克•伦敦的女性观

Lex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Status Quo of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Shanghai and Strategies for Improvement 对小说《野草在歌唱》的功能文体分析 The Theme of Absurd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 《虹》中的女性婚姻观浅析 生态哲人约翰斯坦贝克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探究《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 国际商务谈判的准备阶段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浅析中英委婉语差异

觉醒的灵魂——解读《兔子归来》中的女性主义 87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 88

英汉动物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意义及翻译 90 《哈利波特》的原型——亚瑟王传奇 91 《理智与情感》中埃莉诺的性格简析 9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3 苔丝之罪是谁之过

从女性主义批评看《金色笔记》中的人物描写 95 关联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解读 96 汉译英语足球新闻中修辞手法的策略 97 英语中介语无标志被动语态的错误分析 98 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 99 论英语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101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西习语的来源

论圣地亚哥性格的多重性及《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 103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 104 探析《奥赛罗》的三大悲剧起因

Psycho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06 着魔的猎人——解读《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 107 解析《诺桑觉寺》中凯瑟琳的自我成长

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 109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 110 英汉被动结构对比研究

试析托尼•莫里森《爱娃》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112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Roses” in Wuthering Heights--Catherine Earnshaw and Catherine Linton 114 浅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分裂人格 115 《我的安东妮娅》中的文化冲突研究 116 《蝴蝶梦》中的哥特式元素 117 论广告与文化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艺术

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20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

A Study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 122 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 123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nimal Idiom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125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 126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泄密的心》 127 英语课堂中的口语纠错策略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从《嘉莉妹妹》看德莱塞的女性观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

从美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看英语歧视性词汇的变化 131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 132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133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

论西尔维娅•普拉斯诗歌中的死亡意象 135 对比分析中美可乐广告中的文化差异

A Study on Effective Multimedia-assisted SEFC Teaching 137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 138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翻译探讨 139 非言语交际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140 论双性同体理论下的《达洛卫夫人》

英汉“思考”类动词的语义成分与词汇化模式分析 142 《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从《简爱》看世纪女性地位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144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145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146 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研究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 149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修辞及其翻译 150 《嘉莉妹妹》中赫斯特伍德人生悲剧

151 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 152 浅析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之影响 153 An Analysis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Uncle Tom’s Cabin

15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155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156 浅谈体态语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157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An Analysis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 Red, Red Rose 158 分析鲁滨逊克鲁索的人物形象 159 解读《喜福会》的中国式母爱 160 中英社交禁忌习俗异同之比较分析

161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 162 《失乐园》中撒旦的艺术形象解读 163 中英颜色词及象征意义

164 追逐梦想的人——浅析《刀锋》中拉里的性格多样性 165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166 The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Style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 167 关联理论在公示语英译中的应用

168 协商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169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170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171 《奥罗拉•李》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2

173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到多丽丝莱辛:论女性主义的发展——对比两位作家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

174 从谭恩美小说中“家”的概念看其文化身份认定

175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176 On Application of TBLT to Junior High School Oral English Teaching 177 美国个人主义对民众生活信念的影响--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178 On Human Nature in Frankenstein 179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 180 高中英语阅读技巧教学 181 英语报刊中的新词浅析

182 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

183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84 A Brief Analysis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Cat in the Rain 18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性格分析 18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7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 188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

189 《白鲸》与《老人与海》中的海之意象分析 190 《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命运分析

191 Which Woman is More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and Jane 192 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分析

193 扼杀在萌芽中的期许— “一小时里故事”中的女权渴望 194 英语交际中害羞心理产生的根源及其克服方法 195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196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

197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部分重要象征物 198 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哥特元素 199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

200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

第五篇:试论《红与黑》的现实主义风格

试论《红与黑》的现实主义风格

内容提要:

作品《红与黑》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但都体现了主义风格。主人公于连从幼年到青年,经历的许多人和事,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有密切的关系,无论是个人的成长经历,还是与德·瑞那夫人、玛特儿小姐的恋爱关系等,都与当时的环境息息相关。于连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而且是社会的悲剧。

作家斯丹达尔通过于连的形象,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对当时社会讽刺和揭露,就是因为作品与现实紧密相连。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所以作品流传至今,魅力长存。

关键词:红与黑 现实主义 艺术 正文:

首先说《红与黑》的作者,其原名为亨利·贝尔。这位十九世纪法国伟大作家,为避开当时政治黑暗下的反动统治者的耳目,先后在作品和书信中用过一百多个笔名(假名),(像鲁迅先生先后用过三十多个笔名一样)。因其最后选定的是斯丹达尔,故大部分译者都称之为斯丹达尔。

《红与黑》创作于一八二九年,出版于一八三一年。这部作品为什么能打动那么多不同时代、不同意识形态国度的读者的心灵,而流传至今,并成为世界经典名著之一,那是因为作者斯丹达尔一反风行一时以中世纪冒险传奇为题材的创作风格,也摆脱了当时为波旁王朝歌功颂德的古典主义文学流行的束缚,而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不朽的人羡人慕人人惋惜的艺术形象——男主人公于连。他把当时社会性、政治性和人物的心理分析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艺术的典型形象。

1、“红”与“黑”的寓意展示现实性。

《红与黑》问世以来,直到今天,这个书名究竟象征着什么,研究者一直没有一致的看法,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书书名,首先给人以鲜明、清晰、明朗的印象,同时又给耐人寻味、深思探究的感召力量。不难理解是一本政治性极强的作品。何为红?何为黑?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国度,不同的阶级,有截然不同的范围区分和界定。

一八三一年,作品出版时的副标题是“十九世纪记事”,后改为“一八三零年纪事”。而作者在《论〈红与黑〉》时明确指出:“„„这部作品是描写1814-1830年的波旁王朝所留给我们这个严肃的尊重道德的愁眉苦脸的法国”,“认真描写十九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显而易见,作家斯丹达尔是把《红与黑》作为十九世纪法国历史来写的,在一八二八年作者开始动笔创作时,取名《于连》,一八二九年定稿时改名《红与黑》,多么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

一般的红象征着正面、正义、正大、光明、善良、革命的、先进的、成功的„„,而黑呢,则相反,斯丹达尔在《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的稿纸上写过一句话“《红与白》为了唤起《红与黑》的记忆,也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些相应的材料,红:指当时的的共和党吕西安;白:保守党少妇沙斯特莱”。可见红与白是当时的具指人。此外,作者还说过“如果早一个时代出生,于连可能是一个兵,可是他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就不得不披上教士的法衣,黑色就是这样来的”。据此可推知:红代表着充满英雄业绩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也代表推动法国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黑象征着反动教会猖獗的复辟时期,一切黑暗腐朽落后的东西,主人公于连适逢两个时期的交替之际,从向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拿破仑的红军装到穿上教士的黑道袍,不经意的走完了他在那时必然的悲剧性的人生道路。

在斯丹达尔的笔下,红分明象征着勇敢、成功、荣誉、幸福、爱情等人生追求目标的实现和满足,而黑则分明象征着人生的另一面,野心、虚伪、阴谋、罪恶、失败、毁灭。主人公于连的成长轨迹与人物形象,正是在以上诸矛盾发生发展交替中完成的。《红与黑》从各个角度反映了法国王政复辟后期政治生活的整体和细节,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本质方面。作者通过于连的一生,展示出法国王政复辟后期从外省到巴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表现了那个时代平民阶级的反抗意识。可以这样说,作品主人公于连就是作者本人的影子,其实作家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描绘,尽管不能明明白白的表达自己所想所说所感,但从字里行间分明能读出作家的心声,这也是他战斗的一种形式,故有人说,作家的武器是笔。

2、主人公于连的成长经历展示现实性。

作品通过于连个人奋斗成长的经历和种种遭遇,塑造了一个志向远大、充满激情、聪明强悍、高傲而又虚荣、高尚而又卑俗的低层人物的奋斗者形象,人物、情节和环境井井有条,严整清晰,平中有奇,作品的深度、广度和影响力在当时是罕见的。

作品主人公于连出身于锯木厂老板的家庭,可谓是劳动平民家庭,“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看见拿破仑威武的骑兵从意大利回来的景象,就使他发狂,热望自己将来能入军界(《外国文学名著选介》)。许多年来在于连的生活里,没有一点钟不提到拿破仑的名字”。可见当时的英雄对于少年儿童的影响力,感召力是何等的巨大。

于连14岁时,------眼见40多岁左右的神父们的薪俸,三倍于拿破仑时代著名大将,决心要做神父了。现实是无情的,一个志向远大激情满怀的青年的灵魂就这样被无情的现实改变了,扭曲了,而且牢牢的。(现在的经济时代不也是这样吗,有多少个有志于报效民族,有志于报效国家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革命干部、仁人志士在金钱地位的诱使下沦为人民的罪人。„„)

主人公于连身上集中了多种矛盾的复杂的艺术形象。他有超凡的才华,过人的本领,充沛的精力,昂扬的进取精神,因此使他锋芒毕露,桀骜不驯,信心百倍、行动果敢。由于出身的卑微,“酷爱读书,使他成为全家怨恨嫌弃的对象”,不得不使他沉郁孤独,性格内向,无时不感到受压抑的痛苦,强烈的自负和自卑,相互转换,构成他敏感多疑,反复无常的性格特点。

于连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没有现成的幸福,他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去挣,去拼搏,幼年时受过大革命的熏陶,崇拜拿破仑和卢梭,拿破仑激起他的英雄梦,卢梭的学说激起他对社会的不公平的反抗意识和对个人自由幸福的憧憬,他希望,他感到自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凭他的能力、聪慧确实如此,然而不幸的是他生不逢时,十几岁时,封建贵族和天主教重新成为法国社会的统治者,出身门第、血统紧紧的束缚着他,使得他难以取得相应的地位和荣誉。从弹药盒里找到王冠的野心已无法实现,而反动的教士当时是最显赫、最时髦、最有前途的职业。为了名誉地位,他改变了初衷,穿上了道袍,作为向上攀爬的阶梯,希望平步青云而飞黄腾达。主人公于连凭着他的才干和机遇,好容易跻身于上层社会复杂险恶的环境中,感到极端的仇恨和恐惧,他用一样警觉的眼光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他

或明争、或暗斗(如在德•瑞那市长家,用自尊和骄傲作为反抗的武器;在贝尚松修道院和巴黎藉以虚伪求生存求发展)。他把与上流社会相处看做是一场战斗,其目的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作家笔下的于连属于小资产阶级的个人反抗者的形象,为求得自由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他寻求各种机遇,采取各种手段,要和压制他的社会争一日之短长,他时而有理想有抱负,时而又自甘堕落,他生性正直,坦诚,又常常说谎欺骗,他时而勇敢,时而卑怯,时而热情、时而冷酷、时而天真单纯、时而又老谋深算,这一切在他的性格逻辑里得到统一,完全暴露无疑,看起来是一个人的个性,其实是社会环境的造成。

追逐名利,一旦目的达到,对上流社会的敌对情绪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而变为感恩戴德,融洽十分。当今社会不也有类似的现象吗,平时痛骂贪官污吏,反对不正之风,一旦取得一官半职,便不知廉耻,贪、占、媚上欺下、索贿受贿„„

3、主人公于连的爱情展示现实性。

主人公的两次爱情生活,从多个方面反映出他的思想性格。和德•瑞那夫人的恋爱,是他初进社会野心的尝试,他把能否占有德•瑞那夫人看做是自己将来能否打进上流社会的一个标志,起初他回避不敢,后来上升为勇敢、向往、无所顾忌,使之爱情达到了的顶点,他们不止一次的享受着爱情的甜蜜和幸福,但当他误认为德•瑞那夫人的揭发信断送了他的前程时,他又不顾一切的向他开枪,(可见他的冷酷和残忍),好在囚室里回顾往事时才懂得了什么是真正幸福时才知道应珍惜这份感情。

至于和玛特儿的爱情,同样也双方都尝到了甜蜜和幸福,但一方面除了是为了报复贵族对他的轻蔑外,更多的是出于利害关系,深谋远虑,即

凭借权势显贵的社会关系作为靠山,以保障既得利益,进而取得的更大更多的好处。他用尽心机去维系这功利主义的爱情关系,但在希望破灭时,精神支柱折断后对玛特儿就只剩下厌倦和冷漠了。

作家把于连比作从顽石下面弯曲生在起来历经沧桑的一株美好植物。“审判中,于连感受到公众对他的同情,心想:‘公众并非我想象的那样坏’”,他还说:“我不像你们祈求任何恩惠,我一点也不幻想,死亡正等我,而且是公正的”,“于连的辩论使在场的妇女个个泪如雨下”,他说:“我爱真理。但是真理在哪里?到处都是伪善,至少也是欺诈,甚至最有德性、最伟大的人也不例外”,“哼,人决不可相信人”——这是对那个社会的辛辣讽刺和控诉。法庭上慷慨陈词,拒绝向社会祈求恩赦,毅然走向断头台,使他的形象闪耀出最后一抹光彩。主人公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尽管于连慷慨昂扬,视死如归,但事实是从客观上否定了他的人生道路,是想以自我为中心的英雄主义,用孤立的单枪匹马的个人行动与贵族制度特权社会,相抗争能不以失败结果告终吗。于连的悲剧也提出了个人发展和社会制度、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不仅那时是,现在也如此,假如你想反对贪官污吏„„仅以你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行吗?这就是现实)。

德•瑞那夫人长在贵族之家,物质生活可想而知,但物质生活上的富足,弥补不了精神生活的空虚。在精神上不属于这个营垒,她不看重财富和爵位,她自幼在耶稣圣心会的修道院受教育,一心殉情于上帝,不矫饰,不虚荣,仪态风格、为人处事完全处于自然。十六岁那年她嫁给了德•瑞那先生,正是这场以门第财产的利益为基础的封建婚姻,埋下了她终生不幸的种子,其丈夫德•瑞那除了金钱、权势、勋章的贪欲之外,其他都麻

木不仁,其周围的人也都是一群行尸走肉,因此导致她以为天下的男人都是这样,所以她不爱他的丈夫,但很大程度的包容对他不求全责备,“她假定夫妻之间本来不过如此,根本没有更温柔、更甜蜜的关系存在”。最起码说,她没有尝到。她把爱倾注到孩子们身上,三十了,于连来了,漂亮的外貌,带着稚气的羞怯„„引起了她的注意和好感,随着日子的增加,于连的智慧、才能、慷慨、诚实等越来越吸引着她,他们互相表现着、表达着、倾诉着,“我的丈夫从来没有爱过我„„”,爱情催开了她的生命之花,她的爱真挚、热烈、深沉,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尽管短暂、不幸,但对她来说却是永恒的。爱情给了德•瑞那夫人智慧和勇气,心怀嫉妒的哇列诺向德•瑞那先生投寄匿名信,揭露其暧昧关系,她为了于连,也为了自己,巧妙设计蒙混过了丈夫。当于连返回维立叶尔,因事向她告别时,她不顾仆人的怀疑,也不顾丈夫随时可能闯进屋来的危险,留于连在身边两天一夜,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胆量。这分明是对本阶级的嘲弄和背叛。由于向教士忏悔了自己的爱情而导致被诱骗写了诽谤信,亲手把一直爱着的心上人送进了监狱,她悔恨无限,在坦诚软弱的德•瑞那夫人身上,宗教和教士的阴谋完成了她刽子手的任务,这就是两组禽兽,文明恶棍的虚伪和凶残。

玛特儿——主人公于连的又一情人,是朝廷重臣的娇女,她骄矜任性,也冷酷虚荣,作为一个有鲜明性格的姑娘,她又热情敏感,敢作敢当,富于幻想,她的侯爵父亲说她是“一位有高贵身世和中世纪骑士性格的少女”,为了于连“用她侍女办的护照,以米失勒夫人的名义,装扮的像个乡下妇人的样子,来到监狱,一下子投入于连的怀抱,并对他说:‘你所说的犯罪,不过是一个高贵的报复,让我看见了在这胸膛里跳动的心是多

么的伟大’。她用金钱取得了每天看望于连的特权,于连也欢愉的放纵他自己在玛特儿的爱情里面,她向他郑重建议,同她一同自杀。”这是何等的痴情,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奇妙。

她对于连是真挚的、忘我的、不惜一切的,不是吗?为营救于连,玛特儿在全城奔走,拜访律师,会见主教,甚至不惜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她贿赂狱卒,挥金如土,为的是来去自由,便于看望自己的心上人,甚至恳求君王豁免于连,她不愿意在他死后还独活下去,她那么的殉情,那么的付出、奉献,最后捧头送葬,鲜明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玛特儿和于连都是社会的叛逆者,都不甘心被平庸生活吞噬,一心想充当生活的强者,他们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相互爱慕,又相互戒备,彼此企图征服对方,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其说他们是一对情人,倒不如说他们是人生战场上的对手。

4、主人公于连的命运更展示了现实性。

作为一个以心灵观察家自诩的斯丹达尔来说,他关注了当时法国历史环境背后的文化内涵,而更为重要的是他关注了独特的一批人的命运,那批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他通过他笔下于连的思考将整个社会当时和于连很相类似的年轻人的所想、所思、所做总结整理并最终表达了出来,最精彩的一段莫过于以下这一段:

“于连站在那块巨大的悬岩上,凝视着被八月的太阳烤得冒火的天空„„于连看到一只鹰从头顶上那些大块的山岩中飞出,静静的盘旋,不时画出一个巨大的圆圈。于连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跟随着这只猛禽。这只猛禽的动作安详宁静,浑厚有力,深深地打动了他,他羡慕这种力量,他羡慕这种孤独。

这曾经是拿破仑的命运,有一天这也将是他的命运吗?” 去追寻拿破仑的脚步,期望拥有拿破仑的成功,拿破仑的命运,不只于连当时的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但是包括于连在内的大部分人都不具备拿破仑的政治素质,一部分人归于平庸,而于连却在那条路上越走越远,走向了自己的毁灭——因为他忘了当时的社会是不会允许一个拿破仑出现,平庸的贵族们连罗伯斯庇尔都很害怕。

于连虽然没有不成功就成仁的气魄,但是于连毕竟也是一个坚强的人,一个愿意为了自己的梦想去追求,也愿意为了自己梦想的失败而承担责任的人。梦想破灭了,心被伤透了,有社会的原因也有自己的原因,但是即便如此于连还是保留了那最后的一道防线,卢梭和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为他所构筑的“人的尊严”。

于是于连选择了自己杀害自己,在忏悔的时候,在诀别的时候,在行刑的时候,于连一直坦然和安静,他没有什么遗憾。更加值得让人称道的是于连在法庭上,面对那样一些的伪善的人,于连彻底的解开自己虚伪而直接且强烈的控诉了那个真正屠杀他的社会,我们为于连扼腕,也为他高兴,虽然他自己明白这么说对于他并没有什么好处,但是他依然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话,也就是在我们为他扼腕的时候,我们真的很高兴的看到于连真的长大和成熟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当时的法国的希望,年轻人的希望。因此,于连的命运也就有了现实性。

《红与黑》从整体上,从变化发展中把握了法国复辟王朝后期的社会矛盾,赤裸裸的利害关系,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这个主题主要是通过主人公于连和其他人物对客观事物的内心感受来表现的。

斯丹达尔从剖析于连的内心世界展示他在理想和现实矛盾中的挣扎

——包括他的丑恶,从而揭露了现实,并具有丰富的批判内容,他是心理描写的大师,自称为“人心的观察者。”左拉甚至称赞他“从来没有人以同样的细心去挖掘一个头脑。”《红与黑》中作者着力与心理分析的构思,而少有人物外貌、服饰、自然风光、环境细节的描摹,他善于从灵魂深处挖掘人物行为举止的动机和惟妙惟肖的描绘某种感情的细致变化,让读者看到人物在各种境遇里精神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在微妙的心理描写中,贯穿着充实的社会历史内容,无不都体现着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

斯丹达尔继承了十七、十八世纪散文作家的文风,在《红与黑》中,用白描手法写事状物,素洁干净,明白如话,他说过,他只是以最直接的方式,传达出一种对现实人生的直接印象,他只是用生活本身来说服打动读者,正如奥地利著名作家威格评论斯丹达尔时说他:“不讲风格,不讲完整性,不求精雕细刻,随随便便,向在给老朋友写私人信件一样。”这正是作者值得称道的文体风格,也正是作者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斯丹达尔在作品《红与黑》里借以拿破仑的步伐跨越了欧洲,走向了世界,走进无数读者的内心深处,震撼了万千人的灵魂,为何?作为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他并没有从概念出发,将主人公图解成一个追求功利的符号,相反,作者却给了他完全的认可和深切的同情,他通过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富有理想抱负,并执着追求与追求不到的痛苦,年轻人的经历来批判那个特定的社会现实,这也是《红与黑》流传至今、魅力长存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参考文献:

1、傅希春、陈应祥,《外国文学名著选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第三次印刷。

2、傅希春、袁伟信,《外国文学辅导》,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第八次印刷。

3、司汤达,《红与黑》,哈尔滨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次印刷。

下载《红与黑》中的批判现实主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红与黑》中的批判现实主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简爱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优秀范文五篇]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7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论文说......

    人文之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中后期,首先在法、英两国形成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其影响迅速波及整个欧美文学界,成为西方近代的高峰,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

    第七章 十九世纪中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 十九世纪中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 十九世纪中后期包括30年代到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胜利。 这是欧洲资本主义从确立、巩固、到进入垄断的时期。 这段时期欧......

    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归化异化策略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 2 英语委婉语负面影响研究 3 论东西方文化中的体态语差异 4 诠释《儿子与情人》中儿子、......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解读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2 商务......

    2015招警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湛江中公教育2015招警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今天中公招警考试网带领大家了解的是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相关内容,希望考生们好好掌握,做好招警备考工作。 1......

    评高老头所表现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大全五篇)

    论《高老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摘要:《高老头》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时代小说,它浓缩了时代色彩,展现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虚伪、狡诈、残忍。通过细致描写,入木三分地......

    红与黑中于连的浅析

    《红与黑》中于连的浅析 于连出身卑微,是一个木匠家的穷小子;却才智出众,他能熟练的背诵《圣经》,而且是用拉丁文,这一巨大的反差也正是于连悲剧的重要根源之一。如果出身高贵,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