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狂人日记》中的现实主义手法

时间:2019-05-14 16:3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狂人日记》中的现实主义手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狂人日记》中的现实主义手法》。

第一篇:论《狂人日记》中的现实主义手法

论《狂人日记》中的现实主义手法

【摘 要】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狂人”之口,揭露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制度及其礼教的“吃人”本质。对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方法,不同批评家受不同审美观念的影响,对其也做出了不同评判。我们认为,《狂人日记》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杰作。

【?P键词】鲁迅;《狂人日记》;现实主义手法

《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上,恰好是十月革命胜利半年之后,五四运动爆发一年之前。它对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用“吃人”两个字做了概括,召唤人们从根本上推翻它;通过“狂人”之口,公开宣布:“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对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方法,不同批评家受不同审美观念的影响,对其也做出了不同评判。我们认为,《狂人日记》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杰作。

一、《狂人日记》的现实主义精神

现实主义文学的首要特征是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因此,现实主义作家创作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忠实于现实生活,按照生活本来的面貌真实地、具体地反映现实,塑造形象。鲁迅笔下的狂人,就是遵循现实主义的这一特点,按照生活的固有样式来塑造的。

鲁迅笔下的这个狂人,不像是一位根本不疯而装疯的清醒战士,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如作品小序中所指明的“迫害狂”患者。狂人的心理活动,他的惊惧、猜忌、偏执,不正常的推理和错觉,完全符合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点。比如,“全没有月光”就认为“不妙”;看见别人张嘴朝他“一笑”,就认为不怀好意要吃他;死鱼眼睛也被看作“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等,都说明他不是一个正常人。再从狂人所处的生活环境来看,大哥、陈老

五、医生等对狂人的照顾和治疗,路人、看客、女人、小孩等对狂人的围观、议论和哄笑,都是生活中必然和确实存在的人物和事件。这些都足以说明,鲁迅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规律,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塑造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迫害狂患者”的形象。

二、《狂人日记》追求细节的真实与典型的统一

现实主义注重写实,追求细节描写的真实与典型的统一,要求把细节的真实和生活的整体真实联系起来,要求运用典型化的手段提炼和强化细节的意义。这就牵涉到了现实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真实地、具体地反映生活、塑造形象时,必须深入到现实的本质,真实地揭示出现实社会的本质关系。

就《狂人日记》所反映的内容来看,鲁迅笔下的“狂人”首先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经过典型化了的狂人形象,再者就是一面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首先,鲁迅借“狂人”这面镜子,映照出旧中国普遍存在的愚弱的国民性。狂人发病初期,总是怀疑周围人同他作冤对,似乎怕他,又似乎想害他,为探究其原因,他思索研究,夜不能眠:“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显然,这是通过狂人失去理智后的“妄加推测”,形象地折射出封建礼教已深深毒化了人们的灵魂,麻痹了人们的精神,造就了一大群愚昧落后而又不思觉悟的民众。其次,鲁迅又利用狂人尖锐泼辣的语言,无情地撕下了封建统治者吃人的假面具:这些吃人的家伙“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他们心怀鬼胎,“自己想吃人,又怕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鲁迅借狂人的语言,列数吃人者的种种伎俩和花招,使食人者的嗜血成性暴露无遗。

三、《狂人日记》内向地表现作者的理想

现实主义要求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但不是不要作家表现自己的主观倾向性,只是要求这种主观性和理想深隐在对客观对象的描绘之中。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除能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关系的本质外,还必须在所表现的内容中倾注进作家从心灵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

鲁迅在谈及《狂人日记》成因时说:“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的民族,因此成篇。”强烈的责任感使鲁迅产生了压抑不住的创作冲动,驱使他急于要把这一发现公诸于众,以惊醒“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愚弱国民。当狂人醒悟到“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就不顾自己“被吃”的危险,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不难看出,在狂人错杂无绪、荒诞不经的“自省”中,蕴含着鲁迅对几千年封建制度及其礼教的僧恶之情,出于对纯真下一代的关切和爱护,即使自己成了传统社会的牺牲品,也要不惜一切代价,去拯救“没有吃过人的孩子”。郁积在鲁迅心中的这种炽热强烈而又矛盾痛苦的爱僧感情,都通过狂人所反映出来的一幅幅“人吃人”的画面,尽情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四、结语

《狂人日记》的现实主义手法运用精到,是鲁迅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的底层,借助于现实生活触发的灵感而创作出来的。因而,我们说,《狂人日记》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杰作,“狂人”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鲁迅.呐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2.[2]王德林,王克仁.现实主义表现领域的新开拓――论《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D].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3]鲁迅.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信.鲁迅小说全编(插图本).漓江出版社,2005.05.

第二篇:论《狂人日记》的创作手法的写作提纲

论《狂人日记》的创作手法的写作提纲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开辟 中国文学的崭新道路。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等手法,“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其具体创作手法主要如下:

一、表现方式是抒情。古代小说的表现方式是叙事,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而《狂人日记》与之大径相庭,主要表现方式是抒情,情节较为淡化、小说不重人物,不重情节,只是重在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情感。可见,小说的抒情形式十分突出。

二、局内视角叙事与贯穿式象征笔法。鲁迅小说选择局内视角叙事,利用视角人物的主观体验性,塑造形象,开掘和深化作品的主题,还体现在选择“思考型”人物作叙述者,借助他们活泼而深邃的内在意识和高度透彻的洞察力,考察社会人生,发掘生活底蕴。作者有时把视角暂时交给人物,有时作者又把视角收归自己。

三、序为文言,正文是白话,文白相间,既有讽刺性,又有表现性;

四、采用日记体裁。日记的散文化,有利表现“狂人”狂言的断续性和啃跳跃性。

第三篇:论《双城记》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对比及效果 2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3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4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构建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tagonists’ Growth in Native Son and Invisible Man 斯威夫特和笛福眼中的英国社会——基于对《格列佛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的比较 8 On the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9 从警察与赞美诗中分析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10 商务谈判中幽默语的运用 字幕中的幽默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Rhetorical Art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f Business Transaction Correspondence 13 The Theme of Absurd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 14 论《简爱》中话语的人际意义 15 英语外贸电子邮件的语篇分析 威廉布莱克的《经验之歌》中主题的多面性 17 从服饰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The Same Experience, Different Life—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Lin Daiyu 19 和谐与冲突:弗罗斯特和陶渊明田园诗的比较研究 20 浅析《小妇人》中乔的女性意识及其成长过程 21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An Analysis of Life and Death in Mrs.Dalloway 23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24 浅谈唐诗中颜色词的英译 25 浅谈英语俚语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 27 《飘》中斯嘉丽的主要性格特征浅析 28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与原则 从文化差异透视女性的不同命运—薛宝钗与韩美兰对比研究 30 高中英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以及补差方法研究 31 关联理论视角下幽默的英汉翻译 32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

The Proper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 in Middle-School English Teaching 34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 35 从目的论角度剖析电影片名翻译

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 37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38 从思维方式看中英科普文章的差异 39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40 英语长句的理解和翻译

对大学课程中“旅游英语”的教材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中西方数字“九” 的文化对比分析与翻译 从中美送礼习俗分析两国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 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名词化隐喻在外贸函电中的功能分析 中西饮食文化的对比

从关联理论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 美国黑人英语在美国电影中的应用

从人性论分析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

魔鬼之子:论《呼啸山庄》和《呼唤》中的男主人公形象 《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睡谷的传说》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鲁宾逊漂流记》与《桃花源记》中乌托邦思想之比较 xx大学翻译方向学生发展规划 如何用英语作精彩演讲

《药》的两个英译本中翻译技巧比较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之原由 英语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

O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Automobile Brand Names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

A Comparison between Task-based Approach and Communicative Approach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 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小镇畸人》的现代主义解读 《蝴蝶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

参与式教学法与初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and Destiny: An Analysi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现代社会

分析女性语言特点在英语委婉语中的体现——以《绝望主妇》为例 汉英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餐桌礼仪

Metaphorical Analysis of Polysem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浅析《老人与海》中人对自然的态度 试论霍桑小说《胎记》中的象征主义

《红楼梦》两个译本中称呼语翻译的对比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

英汉语篇中的省略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雪》译文为例 89 从“米兰达”的人物形象看凯瑟琳安波特的女性观 90 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形象 91 试论用英语电影进行英语文化教学

英汉日常礼貌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 93 人文主义思想在《皆大欢喜》中的运用 94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

An Analysis of F.Scott Fitzgerald’s “Babylon Revisi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96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97 浅析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性” 98 论文学翻译中“原作之隐形”存在的必然性 99 On Womanism in Alice Walker’s The Color Purple

On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Advertising English 101 英语委婉语中的转喻现象分析

Modern Views on Marriages in Wuthering Heights 103 英汉饮食习语对比研究

对《大地》中女性人物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05 狄金森、席慕蓉爱情诗中隐喻现象对比研究 106 英汉动物习语中隐喻用法的对比分析 107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

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 109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影视名称的翻译

塞缪尔-约翰逊的致《切斯特•菲尔德爵爷书》的文体学分析 111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 112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13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浅析及对策 114 《贵妇的画像》的过渡性特征的分析研究 115 汉英交替传译中的语篇衔接分析 116 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

高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119 On Symbolism in The Wizard of Oz 120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21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Problems and Suggested Solutions 122 时政新词翻译探析

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图式理论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词翻译 125 英国海洋文化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126 吸血鬼传说对英国文化的影响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活动设计 128 从语言学角度探析新词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 130 中西颜色中“红”与“白”的文化差异对比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主动语态在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 132 浅析新闻发布会口译语言的语体学特点 133 论中西方建筑风格的文化差异 134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 135 浅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试析美国女性政治家希拉里•克林顿的成功因素 137 英汉“红色”与“黑色”词汇的对比研究 138 中美隐私观的跨文化视角分析 139 论小说《德库拉》中的哥特元素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141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

英文电影欣赏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xx学院案例 144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习得 145 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研究

从《阿Q正传》译本看民族文化的可译性 147 论《荆棘鸟》中拉尔夫的形象 148 试析《老人与海》的悲喜色彩

《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150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

151 从小飞侠彼得•潘浅析詹姆斯•巴里的悲剧人生 152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 153 中式菜名的英译

154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 155 唯美主义与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

156 On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Moon and Sixpence 157 中西面子观的比较研究 158 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

159 论世纪年代以来美国文化冲击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策略改革的应对措施 160 英语汽车商标的翻译策略

161 英语“名词 +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 162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163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64 《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

165 A Probe into Assisting Func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Texts 166 从功能对等论看中餐菜单的英译 167 心理因素对提高英语口语的影响 168 论学生角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转换 169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 170 浅析《苔丝》中的象征主义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1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in Teaching Oral English 172 《动物农庄》的极权主义的研究

173 从哈姆雷特心理变化轨迹浅析其性格发展阶段 174 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女性角色塑造 175 [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忠诚:困境与重塑

176 从叙事结构分析电影《撞车》中对种族歧视问题的诠释 177 爱米丽与祥林嫂悲剧的比较研究 178 On Symbolism in The Wizard of Oz 179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赵丽蓉的小品

180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Elizabeth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81 西方影视作品中的美国婚俗研究 182 多媒体中学英语教学的优缺点

183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ldren’s Characters in Dickens’ Three Novels 184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 185 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特征

186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比较《名利场》两种中译本的翻译 187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188 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 189 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 190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191 《达洛卫夫人》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192 广告英译汉中的创译原则

193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Francesca in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Based on Jung’s Collective Unconscious 194 浅论英文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95 浅谈《欲望号街车》所阐述的欲望

196 论图片和卡片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197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198 论《双城记》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199 Ethic Values about Marriage and Sex in the Bible 200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第四篇:鲁宾逊漂流记 英文读书笔记 现实主义手法

On the Features of Robinson Crusoe’s Realistic Method

The excerpt from Chapter Four of Robinson Crusoe tells us about the first day when Robinson alone is cast onto the shore of an island.As the centre of the whole story, Robinson, the character, full of spirit of adventure and fighting will, is mostly from the spirit of the new bourgeoisie which was fast growing at that period of time.Once Robinson cast onto the shore of the deserted island, his “thoughts were wholly employed about securing myself against either savages, if any should appear, or wild beasts, if any were in the island”.This is the courage and fighting will of growing bourgeoisie with which Robinson can live on the island for 28 years and keep the appearance and spirit as a civilized person.No matter the character or the plot, Defoe gives the novel a characteristic of realistic style which also re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age of growing bourgeoisie.Defoe emphasizes the procedure of the story and the details of specific things.“The first time I went out I presently discovered that there were goats in this island...” The whole details of Robinson catching goat is so detailed that anyone who read the story can be a Robinson Crusoe hiding behind a big rock with his gun, watching goats eating grass and ready to kill one to satisfy his empty stomach.Defoe also describes the detailed procedure of Robinson selecting his place of shelter and the way Robinson building his house.The tough way of Robinson getting the thing that needed and how Robinson conquers the nature and difficulties are the focus.Defoe

doesn‟t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thing needed by Robinson or what kind of environment and nature Robinson encountered with.It goes with saying that this kind of description meets the case of Robinson‟s typical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Defoe uses first-person viewpoint in the whole story, completely on the basis of “I”, the hero‟s activity and feeling in the world, to tell the story, without any intentional suspense, intense conflict or perfect ending.In this kind of realistic description, readers can not only enjoy the story, but also make himself or herself into the story to feel what the hero feels, to see what the hero sees.What‟s more important, when readers feel immersion of being the hero in the story, readers can know why the hero think in this way, why the hero do in that way.Readers can put himself or herself on the hero‟s position so they will feel the rationality and reality of the story.The story is of much more intimacy and persuasion under the realistic description.Obviously, Defoe wanted us to have this kind of immersion because realistic method emphasizes the real world.It just let us feel like hearing a real hero telling us the story.One of the novel‟s features is that in order to make the story smoothly narrated and easily understood, Defoe bravely uses daily sentences rather than perfection pursued classicism.There are many phenomenons in the paragraph such as the repeating, the simple word and the straight story which reflects the features of reality of Robinson.Defoe describes Robinson‟s behaviors very detailed with which Robinson has a typical characteristic so we will think what Robinson have done were very nature and rational in that kind of circumstances.Just like Robinson “finished the

work in about a fortnight, and I think my powder, which in all was about 240 lb.weight, was divided in not less than a hundred parcels.” If we are in the situation like that we also would divide the powder into several parts.When Robinson is finding the place as his shelter, he definitely should make the place and himself safe just as he making fence around the shelter.Robinson didn‟t satisfied with the things he have, but “found it absolutely necessary to provide a place to make fire in, and fuel to burn;and what I did for that, as also how I enlarged my cave, and what conveniences I made, I shall give a full account of in its place”.It is the realistic description that makes Robinson, the representative of bourgeoisie, not satisfied with his condition and fight for more things.So realism makes us into the story, makes the story more real.As for the content of Robinson Crusoe, Robinson didn‟t give up the hope of survival, he build shelter, find food and water for the reason of willing to be rescued.I admire his courage very much, because these were not easy work at all.“Robinson Crusoe” was an immortal novel, because it gave us a courageous, intrepidity, diligent, indefatigable and wise ordinary person, a vanquish nature, a hero who exploited nature.The book is a really excellent adventuresome novel.We can not change the whole world, but we can change our fate by ourselves.If we have enough confidences and work hard, we absolute will be victoriou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Never give up‟!As the saying goes,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So when we meet some difficulties, we should do something to help ourselves.

第五篇:论“汉乐府”的现实主义

论“汉乐府”的现实主义

摘要: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 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发展了《诗经》叙事成分。本文通过与《诗经》的对比,来论及乐府诗的现实主义风格及其影响,班固在《汉书》中对这些民歌的评价: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诗这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实际上是对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的继承,对后代诗歌也有其更具体、更直接的巨大影响。关键词:现实主义比较汉乐府影响

《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影响。汉代乐府民歌的出现,不仅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且它的许多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在诗歌形式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第一,揭露和反抗阶级剥削和压迫的诗篇。在《诗经》民歌中,通过描写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劳动场面,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所占篇幅最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豳风·七月》,诗中描述了奴隶们一年到头劳碌痛苦,仍不免饥寒交迫,描绘出了一幅奴隶受压迫剥削的悲惨画面。深刻地揭露奴隶主的残酷和暴戾:“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曰杀羔羊。”但奴隶们终生忙碌,“为公子裳„„”“为公子裘”,而他们却是“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他们整年收获得果实,送给了奴隶主享用。自己的生活却是吃“苦菜”,烧“臭椿”。“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白天去采茅草,晚上要搓绳子,赶紧上房复盖屋顶,春一开始,又要下田播种百谷。这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描述。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和生产工作者即奴隶。奴隶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即,普天之下,都是周王的土地,循着王土到海滨无人不是周王的臣民,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春秋初期,当时还有“民不迁,农不移”的说法。

《伐檀》诗中写到“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硕鼠》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这首诗直接抒写了人民生活、社会阶级斗争;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又提出了天真、朴素、善良的愿望。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奴隶们发誓要离开聚敛无度的统治者,想要走上乐土。他们不满剥削,要“适彼乐土”。当时奴隶饥饿、逃亡,流浪于街头,驿于旷野,入林为“寇”,落山为“盗”,反剥削反压迫的一幅连环斗争图画浮现在读者眼前。这幅图画正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于是便产生了《伐檀》、《硕鼠》这样反剥削,反压榨的诗篇,这是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的。

在“汉乐府”民歌中也有揭露和反抗阶级剥削和压迫的诗篇。如《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乌生》等。其中《妇病行》 和《孤儿行》里表现得更加鲜明而强烈。《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从诗中看到病妇的生活苦楚,要抱孤子无上衣,虽有短衣是单的。关门可挡风避寒,或防止野兽之类进屋伤害孩子。母爱由言语泄出,诀别之辞何等切切;父爱则由行动导出,关切之情何等拳拳!通过托孤、买饵和索母几个细节,描写了一个穷苦人家的悲惨遭遇。作者不着一字说明,而人物个性毕现,悲剧主题自生,写得沉痛凄惋,真切动人,这正是汉乐府“感人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特色的表现。

从《诗经》民歌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到汉乐府民歌中的《妇病行》、《东门行》等都是反剥削,反压迫的现实主义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有些表现描写的虽然场景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尽相同。《魏风·伐檀》、《魏风·硕鼠》对统治者表现的非常辛辣的嘲讽和蔑视,而在“汉乐府”民歌中的受剥削受压迫者不是“无耐”和“哀怨”,所表现的是起来反抗和斗争,是真正体现在行动上的。从“乐府”诗歌中可以看出封建社会

(汉代)的受剥削者,受压迫者是已有所觉醒。

第二,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的诗篇。在周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也是很重的。《诗经》民歌中不少的诗篇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互相进攻的兼并之战,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和痛苦,如《豳风·东山》、《卫风·伯兮 》、《王风·君子于役》等,却从不同的侧面抒写了人民反对战争,向往和企盼和平劳动生活的思想感情。“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写参加东征的战士在役满还乡的途中,除了想象回家恢复和平生活的欢乐,还悲伤地想起了从征期间象蠋一样“敦彼独宿”的痛苦生活。

关于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的诗篇。在“汉乐府”民歌中,《战城南》和《十五从军征》都是杰出作品。《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鸟不食。为我谓鸟: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这首诗通过了遍地死尸,鸟啄兽食和水深草长,战士有出无归的荒凉恐怖的画面来暴露出战争的罪恶。唐代陈子昂《感遇》诗里曾经这样说:“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战城南就是很具体而深刻地把这种情况反映出来。从这诗里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剧烈,死亡的众多,以及暴骨沙场的惨状,而且也可以看出统治帝王们穷兵黩武而使广大人民遭受痛苦的情形,人民是不愿意参加这种战争的,《战城南》反映的正是这种怨恨情绪。《十五从军征》,更使我们深刻地认识过去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和广大人民所遭受的痛苦。

这两首诗和《诗经》民歌中的反战争的诗篇非常相似。《东山》是通过主人公的想象而表现出来的, 而《十五从军征》是通过主人公口吻直接描述出来的,从中可以看出“汉乐府”民歌中的思想表现比《诗经》民歌中的写实性更加鲜明,同时也看出封建社会劳动者反战争思想比奴隶社会的劳动者的反战争思想表现的觉悟程度更进一步。这也是二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的不同运用所在。

第三,反映劳动人民爱情和婚姻的诗篇。《诗经》民歌中反映当时劳动人民的爱情和婚姻的诗歌较多。有的直接抒写男女青年爱情生活的幸福和欢乐, 如《邶风 静女》;有的写出男女幽会赠送情物的欢乐情趣,如《郑风溱洧》写郑国男女三月上巳节, 在溱洧二水旁春游,自由择爱,赠送情物,女子与情人相见的欢乐,真切动人。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妇女们往往要面临被抛弃的命运,著名的唱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主人公刘兰芝和焦仲卿夫妻感情虽好,却敌不过代表封建权势的婆婆,刘兰芝被扫地出门,夫妻劳燕分飞,最后只能以死做抗争。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热烈地歌颂了兰芝夫妇为了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并最后表达了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由于它所提出的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这就使得这一悲剧具有高度的典型的现实意义。

“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反映爱情和婚姻的诗不算很多,但现有篇章同样能够反映当时在爱情和婚嫁现实,有的因无辜被弃,对喜新厌旧的“故夫”提出了责难,如《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合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有逆来顺受的弃妇,但也有敢于反抗夫权,对三心二意的男子毅然表示“决绝”的女性,如《白头吟》。诗一开头就说:“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用雪月表明自己的光明纯洁,而对方之卑鄙龌龊也就不在话下。切身的痛苦使得诗的主人公正确地提出了“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爱情理想。然而在那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由的情况下,这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通过以上简单的论述,可以看出,《诗经》民歌和“汉乐府”民歌,它们所反映的生活面是非常广阔的。它们从反剥削反压迫、反战争、反封建礼教方面使我们看到了一幅描绘社会现实的图画。这些图画里面都记录了统治阶级的荒淫与无耻,社会制度的罪恶,人民生活的苦难和愿望。

汉乐府民歌继承并发展了周代民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它更广泛、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对后代诗歌也有其更具体、更直接的巨大影响。许多作品都起着示范性的作用。这种影响,首先就表现在它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上。这种精神象一根红线似的贯串在从建安到唐代的诗歌史上,俨然形成一条以乐府为系统的现实主义传统,深深影响着后代诗歌的创作。

参考文献:

[1] 杨生枝《乐府诗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5。

[2] 吴小如, 王运熙《汉魏六明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 王占威《诗经名篇集释集评》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4]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下载论《狂人日记》中的现实主义手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狂人日记》中的现实主义手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大话西游》电影中“无厘头”手法

    论《大话西游》电影中“无厘头”手法 作为无厘头电影的经典之作,《大话西游》中包含了许多无厘头电影的成功要素。该电影内涵之复杂,也让它成为了许多影评人的研究首选。“无......

    论《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

    本文要说明的是,《狂人日记》是融合了象征主义手法的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正是这种“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奠定了中国新文学开放、发展的现实主义的基础。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

    一 杜甫是我国封建 时代 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了《诗经》、乐府以来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加以 发展 和提高。他以进步的儒家思想和精湛的 艺术 ,深刻地、......

    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归化异化策略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 2 英语委婉语负面影响研究 3 论东西方文化中的体态语差异 4 诠释《儿子与情人》中儿子、......

    狂人日记中的动物

    《狂人日记》中的动物 狂人日记中的动物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代表被吃的人的动物,如鸡鸭、鱼;另一类是代表吃人的人的动物,如赵家的狗、“海乙那”、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

    《红与黑》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浅析司汤达《红与黑》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摘要:19世纪3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在欧洲兴起。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开端。......

    论现实主义之《了不起的盖茨比》[范文模版]

    论现实主义之《了不起的盖茨比》 目睹世界,尽失初样,金迷纸醉,靡靡奢华。时光在这首主题曲中倒回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长岛,随着尼克的视角,我们目睹了一场名为“了不起的盖茨比”......

    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研究 2 从《简•爱》的多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