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城记》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时间:2019-05-15 10:2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双城记》中的现实主义风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双城记》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第一篇:论《双城记》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对比及效果 2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3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4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构建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tagonists’ Growth in Native Son and Invisible Man 斯威夫特和笛福眼中的英国社会——基于对《格列佛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的比较 8 On the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9 从警察与赞美诗中分析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10 商务谈判中幽默语的运用 字幕中的幽默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Rhetorical Art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f Business Transaction Correspondence 13 The Theme of Absurd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 14 论《简爱》中话语的人际意义 15 英语外贸电子邮件的语篇分析 威廉布莱克的《经验之歌》中主题的多面性 17 从服饰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The Same Experience, Different Life—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Lin Daiyu 19 和谐与冲突:弗罗斯特和陶渊明田园诗的比较研究 20 浅析《小妇人》中乔的女性意识及其成长过程 21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An Analysis of Life and Death in Mrs.Dalloway 23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24 浅谈唐诗中颜色词的英译 25 浅谈英语俚语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 27 《飘》中斯嘉丽的主要性格特征浅析 28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与原则 从文化差异透视女性的不同命运—薛宝钗与韩美兰对比研究 30 高中英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以及补差方法研究 31 关联理论视角下幽默的英汉翻译 32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

The Proper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 in Middle-School English Teaching 34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 35 从目的论角度剖析电影片名翻译

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 37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38 从思维方式看中英科普文章的差异 39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40 英语长句的理解和翻译

对大学课程中“旅游英语”的教材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中西方数字“九” 的文化对比分析与翻译 从中美送礼习俗分析两国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 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名词化隐喻在外贸函电中的功能分析 中西饮食文化的对比

从关联理论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 美国黑人英语在美国电影中的应用

从人性论分析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

魔鬼之子:论《呼啸山庄》和《呼唤》中的男主人公形象 《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睡谷的传说》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鲁宾逊漂流记》与《桃花源记》中乌托邦思想之比较 xx大学翻译方向学生发展规划 如何用英语作精彩演讲

《药》的两个英译本中翻译技巧比较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之原由 英语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

O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Automobile Brand Names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

A Comparison between Task-based Approach and Communicative Approach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 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小镇畸人》的现代主义解读 《蝴蝶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

参与式教学法与初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and Destiny: An Analysi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现代社会

分析女性语言特点在英语委婉语中的体现——以《绝望主妇》为例 汉英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餐桌礼仪

Metaphorical Analysis of Polysem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浅析《老人与海》中人对自然的态度 试论霍桑小说《胎记》中的象征主义

《红楼梦》两个译本中称呼语翻译的对比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

英汉语篇中的省略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雪》译文为例 89 从“米兰达”的人物形象看凯瑟琳安波特的女性观 90 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形象 91 试论用英语电影进行英语文化教学

英汉日常礼貌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 93 人文主义思想在《皆大欢喜》中的运用 94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

An Analysis of F.Scott Fitzgerald’s “Babylon Revisi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96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97 浅析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性” 98 论文学翻译中“原作之隐形”存在的必然性 99 On Womanism in Alice Walker’s The Color Purple

On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Advertising English 101 英语委婉语中的转喻现象分析

Modern Views on Marriages in Wuthering Heights 103 英汉饮食习语对比研究

对《大地》中女性人物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05 狄金森、席慕蓉爱情诗中隐喻现象对比研究 106 英汉动物习语中隐喻用法的对比分析 107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

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 109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影视名称的翻译

塞缪尔-约翰逊的致《切斯特•菲尔德爵爷书》的文体学分析 111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 112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13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浅析及对策 114 《贵妇的画像》的过渡性特征的分析研究 115 汉英交替传译中的语篇衔接分析 116 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

高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119 On Symbolism in The Wizard of Oz 120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21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Problems and Suggested Solutions 122 时政新词翻译探析

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图式理论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词翻译 125 英国海洋文化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126 吸血鬼传说对英国文化的影响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活动设计 128 从语言学角度探析新词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 130 中西颜色中“红”与“白”的文化差异对比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主动语态在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 132 浅析新闻发布会口译语言的语体学特点 133 论中西方建筑风格的文化差异 134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 135 浅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试析美国女性政治家希拉里•克林顿的成功因素 137 英汉“红色”与“黑色”词汇的对比研究 138 中美隐私观的跨文化视角分析 139 论小说《德库拉》中的哥特元素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141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

英文电影欣赏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xx学院案例 144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习得 145 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研究

从《阿Q正传》译本看民族文化的可译性 147 论《荆棘鸟》中拉尔夫的形象 148 试析《老人与海》的悲喜色彩

《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150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

151 从小飞侠彼得•潘浅析詹姆斯•巴里的悲剧人生 152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 153 中式菜名的英译

154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 155 唯美主义与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

156 On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Moon and Sixpence 157 中西面子观的比较研究 158 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

159 论世纪年代以来美国文化冲击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策略改革的应对措施 160 英语汽车商标的翻译策略

161 英语“名词 +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 162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163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64 《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

165 A Probe into Assisting Func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Texts 166 从功能对等论看中餐菜单的英译 167 心理因素对提高英语口语的影响 168 论学生角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转换 169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 170 浅析《苔丝》中的象征主义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1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in Teaching Oral English 172 《动物农庄》的极权主义的研究

173 从哈姆雷特心理变化轨迹浅析其性格发展阶段 174 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女性角色塑造 175 [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忠诚:困境与重塑

176 从叙事结构分析电影《撞车》中对种族歧视问题的诠释 177 爱米丽与祥林嫂悲剧的比较研究 178 On Symbolism in The Wizard of Oz 179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赵丽蓉的小品

180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Elizabeth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81 西方影视作品中的美国婚俗研究 182 多媒体中学英语教学的优缺点

183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ldren’s Characters in Dickens’ Three Novels 184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 185 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特征

186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比较《名利场》两种中译本的翻译 187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188 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 189 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 190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191 《达洛卫夫人》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192 广告英译汉中的创译原则

193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Francesca in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Based on Jung’s Collective Unconscious 194 浅论英文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95 浅谈《欲望号街车》所阐述的欲望

196 论图片和卡片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197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198 论《双城记》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199 Ethic Values about Marriage and Sex in the Bible 200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第二篇: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研究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 On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of Business English Word Chunks and Their Translation 4 从交际翻译理论看幽默对话翻译——以《老友记》第一季为例 5 浅析广告英语中修辞的魅力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 7 毕业论文]比较《荆棘鸟》和《金锁记》小说中女性婚姻爱情悲剧原因 8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越狱》字幕翻译的研究 从主角与配角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老人与海》中的生存主题 10 论《阿芒提拉多酒桶》中文学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 11 从信息层面探析语言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原则 12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Thorn Birds 13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14 用功能对等原则分析广告标语的英汉互译 15 从《绝望的主妇》看美国的家庭观 16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 从《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看美国黑人成长 18 从生态女性主义解析苔丝 中美文学作品中乌鸦意象的对比——以爱伦坡“乌鸦”与唐诗宋词为例 20 李清照词英译研究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22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 23 An Analysis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Uncle Tom’s Cabin 24 论环境和社会制度对人的行为和品格的影响——以《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形象分析为例 25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 “It be adj for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制约研究 27 从“绝望的主妇”看现代女性主义的困惑 永恒的精神追求—《天使,望故乡》的精神主题分析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30 从《功夫熊猫》中试析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幽默性———以《同木乃伊的对话》为例 32 模因论指导下的英语习语汉译 33 从关联理论看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 34 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处理策略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36 英语形容词的翻译

A Research on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Employed by Non-English Majors in the CALL Environment 38 英汉拒绝言语对比研究 39 《赫索格》中玛德琳的性格

《三国演义》中带数字的词语翻译研究 41 从目的论角度讨论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埃德娜: 一个孤独的女战士——解读凯特•肖邦的《觉醒》 从电影作品分析英语外来口音的现象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 英语外贸电子邮件的语篇分析

英汉亲昵称谓语的语用及认知对比研究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解读歌王迈克尔•杰克逊的艺术影响

On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O’Hara and the Transition of American Society 威廉•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East and West A Brief Study of Schema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 Reading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

从《绝望的主妇》的字幕翻译中看文化因素 从文化语境角度分析英汉禁忌语的异同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同一性危机”——浅析汉娜的悲剧人生

An Analysis of Oscar Wilde’s Subversion of Traditional Fairy Tales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Prisons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阿加莎•克里斯蒂探案小说《罗杰疑案》叙事独特性探究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 希腊罗马神话典故成语英汉翻译评析 从目的论的角度谈商标翻译的原则及技巧 论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创作及其特点 对《德伯家的苔丝》苔丝的悲剧分析

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

A Study of Luxury Situations Nowadays in China from Sister Carrie On the Features of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Song of Soloman 《魔戒》中的女性人物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 对《别对我说谎》中非言语因素的分析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 A Study of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Beloved Hawthorne’s Religious Notion: an Analysis of The Scarlet Letter 论苹果手机在中国的市场战略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解析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Lord of the Rings 从模因论视角看流行语“给力” 从养老模式看中美文化异同

高中英语写作作业的反馈及实施效果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Lin Yutang and hi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87 基本数字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与翻译

中外青年婚姻观念差异——从《柳堡的故事》和《傲慢与偏见》中进行对比 89 顺从还是叛逆——解读《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教义精神 90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91 以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92 从莱辛的人生经历看《青草在歌唱》 93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 95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ess 96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97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小品“卖拐”中的幽默 98 英汉职业委婉语中“礼貌原则”之对比分析 99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赶”的英译

An Analysis of the Religious Elements in Robinson Crusoe 101 《林湖重游》中的静态美分析 102 中美人际关系分析

论《教授的房子》中圣彼得教授对自我的追求

维多利亚时代的乡村图景——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展现的威塞克斯农业社会 105 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106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08 对“细密画”的背叛亦或拯救?——从《我的名字叫红》看文明冲突下的阵痛 109 浅析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冰河世纪》两个翻译版本的对比分析 110 霍尔顿的人生之旅--《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存在主义解读 111 双关语的修辞功能及日常应用

浅谈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小公主》和《秘密花园》之比较

浅析合作原则在外贸英文电函中的应用

研究交替传译中的笔记特征以及它对翻译准确度的影响 115 Childhood PTSD in Anne of Green Gables 116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

浅论《洛丽塔》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 118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s in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120 中英姓氏差异及其原因探究

论汉英诗歌翻译中对“真”和“美”的追求 122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句式转换在《青铜女像》译本中的应用 124 一位绝望的主妇——从女性主义角度诠释《林中之死》

A Study on the Game Teaching Strategy for English Young Learns 126 影响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因素的调查及分析—以x市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 127 《长日入夜行》中玛丽的悲剧和反抗 128 论苔丝悲剧的成因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解读《喜福会》中吴夙愿与吴精美母女之间被误解的爱 130 试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女主人公艾米莉的形象 131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 132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 134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传统

论《月亮和六便士》中的自然主义特色 136 简析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沟通

从心理学角度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典型语法错误的产生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138 网络流行语翻译评析——“神马都是浮云”个案分析 139 商业英语广告的劝说功能与修辞分析 140 李白对庞德和他的作品的影响 141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及研究 142 论英语自然地理术语的汉译

空间介词在英汉时间表达中的隐喻性用法对比研究 144 中西酒文化比较

《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圣经原型解读 146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人物冲突分析 147 浅析《喜福会》中母亲们悲惨遭遇的成因

On Hybridization i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Lexemes in Moment in PekingThe Duality of Life and Death——An Analysis on Virginia Woolf’s Mrs.Dalloway 149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An Analysis of Characterization of O-lan in The Good Earth 151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152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

153 海明威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精神荒原主题分析 154 基于精细加工理论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

155 通过语境与潜台词解析情景喜剧的幽默——以《老友记》为例 156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情绪 157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万杰琳形象分析 158 非智力因素在口译中的重要性

159 试析中文歌曲汉英语码转换的形式与功能 160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 161 英汉“红色”与“黑色”词汇的对比研究

162 《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的悲剧——悲剧分析及造成悲剧命运的原因 163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言语幽默 164 分析《天使,望故乡》的精神主题 165 美国俚语中所折射出的美国亚文化现象

166 A Research on University Students’ L Learning Motivation 167 王尔德家庭道德观在《认真的重要性》中的体现

168 《人性的污点》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社会原因的分析 169 哈金小说《等待》中的女性悲剧分析 170 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浅析及其解决方法 171 论《少奶奶的扇子》中的扇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2 勃朗特姐妹作品中的视觉特征研究

173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 174 从心理学角度试析简爱性格的对立性

175 从《马丁•伊登》分析杰克•伦敦的“超人”思想 176 浅析李尔王的陷落

177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

178 论色彩在《红字》中的运用与艺术效果

179 浅析田纳西•威廉斯剧作《欲望号街车》的同性恋倾向

180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

181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Chinese and British Wedding Culture 182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183 An Analysis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 184 从文化适应角度看中外广告翻译

185 从原型批评角度浅析《小伙子古德曼•布朗》

186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easibility of Inqui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87 论苏珊•桑塔格《在美国》的身份危机

188 “雨中的猫”与“一个小时的故事”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比较研究

189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190 美国犹太文化与传统犹太文化的冲突——浅析《再见吧,哥伦布》 191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社会化及人的进取精神 192 论《蝇王》中戈尔丁对人性之恶的解析 193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94 浅析中西情人节短信中的文化差异

195 言语行为理论在意识流作品中的应用——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为例 196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

197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 198 从《竞选州长》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

199 Cause Analysis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0 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

第三篇:试论《红与黑》的现实主义风格

试论《红与黑》的现实主义风格

内容提要:

作品《红与黑》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但都体现了主义风格。主人公于连从幼年到青年,经历的许多人和事,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有密切的关系,无论是个人的成长经历,还是与德·瑞那夫人、玛特儿小姐的恋爱关系等,都与当时的环境息息相关。于连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而且是社会的悲剧。

作家斯丹达尔通过于连的形象,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对当时社会讽刺和揭露,就是因为作品与现实紧密相连。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所以作品流传至今,魅力长存。

关键词:红与黑 现实主义 艺术 正文:

首先说《红与黑》的作者,其原名为亨利·贝尔。这位十九世纪法国伟大作家,为避开当时政治黑暗下的反动统治者的耳目,先后在作品和书信中用过一百多个笔名(假名),(像鲁迅先生先后用过三十多个笔名一样)。因其最后选定的是斯丹达尔,故大部分译者都称之为斯丹达尔。

《红与黑》创作于一八二九年,出版于一八三一年。这部作品为什么能打动那么多不同时代、不同意识形态国度的读者的心灵,而流传至今,并成为世界经典名著之一,那是因为作者斯丹达尔一反风行一时以中世纪冒险传奇为题材的创作风格,也摆脱了当时为波旁王朝歌功颂德的古典主义文学流行的束缚,而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不朽的人羡人慕人人惋惜的艺术形象——男主人公于连。他把当时社会性、政治性和人物的心理分析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艺术的典型形象。

1、“红”与“黑”的寓意展示现实性。

《红与黑》问世以来,直到今天,这个书名究竟象征着什么,研究者一直没有一致的看法,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书书名,首先给人以鲜明、清晰、明朗的印象,同时又给耐人寻味、深思探究的感召力量。不难理解是一本政治性极强的作品。何为红?何为黑?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国度,不同的阶级,有截然不同的范围区分和界定。

一八三一年,作品出版时的副标题是“十九世纪记事”,后改为“一八三零年纪事”。而作者在《论〈红与黑〉》时明确指出:“„„这部作品是描写1814-1830年的波旁王朝所留给我们这个严肃的尊重道德的愁眉苦脸的法国”,“认真描写十九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显而易见,作家斯丹达尔是把《红与黑》作为十九世纪法国历史来写的,在一八二八年作者开始动笔创作时,取名《于连》,一八二九年定稿时改名《红与黑》,多么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

一般的红象征着正面、正义、正大、光明、善良、革命的、先进的、成功的„„,而黑呢,则相反,斯丹达尔在《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的稿纸上写过一句话“《红与白》为了唤起《红与黑》的记忆,也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些相应的材料,红:指当时的的共和党吕西安;白:保守党少妇沙斯特莱”。可见红与白是当时的具指人。此外,作者还说过“如果早一个时代出生,于连可能是一个兵,可是他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就不得不披上教士的法衣,黑色就是这样来的”。据此可推知:红代表着充满英雄业绩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也代表推动法国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黑象征着反动教会猖獗的复辟时期,一切黑暗腐朽落后的东西,主人公于连适逢两个时期的交替之际,从向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拿破仑的红军装到穿上教士的黑道袍,不经意的走完了他在那时必然的悲剧性的人生道路。

在斯丹达尔的笔下,红分明象征着勇敢、成功、荣誉、幸福、爱情等人生追求目标的实现和满足,而黑则分明象征着人生的另一面,野心、虚伪、阴谋、罪恶、失败、毁灭。主人公于连的成长轨迹与人物形象,正是在以上诸矛盾发生发展交替中完成的。《红与黑》从各个角度反映了法国王政复辟后期政治生活的整体和细节,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本质方面。作者通过于连的一生,展示出法国王政复辟后期从外省到巴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表现了那个时代平民阶级的反抗意识。可以这样说,作品主人公于连就是作者本人的影子,其实作家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描绘,尽管不能明明白白的表达自己所想所说所感,但从字里行间分明能读出作家的心声,这也是他战斗的一种形式,故有人说,作家的武器是笔。

2、主人公于连的成长经历展示现实性。

作品通过于连个人奋斗成长的经历和种种遭遇,塑造了一个志向远大、充满激情、聪明强悍、高傲而又虚荣、高尚而又卑俗的低层人物的奋斗者形象,人物、情节和环境井井有条,严整清晰,平中有奇,作品的深度、广度和影响力在当时是罕见的。

作品主人公于连出身于锯木厂老板的家庭,可谓是劳动平民家庭,“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看见拿破仑威武的骑兵从意大利回来的景象,就使他发狂,热望自己将来能入军界(《外国文学名著选介》)。许多年来在于连的生活里,没有一点钟不提到拿破仑的名字”。可见当时的英雄对于少年儿童的影响力,感召力是何等的巨大。

于连14岁时,------眼见40多岁左右的神父们的薪俸,三倍于拿破仑时代著名大将,决心要做神父了。现实是无情的,一个志向远大激情满怀的青年的灵魂就这样被无情的现实改变了,扭曲了,而且牢牢的。(现在的经济时代不也是这样吗,有多少个有志于报效民族,有志于报效国家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革命干部、仁人志士在金钱地位的诱使下沦为人民的罪人。„„)

主人公于连身上集中了多种矛盾的复杂的艺术形象。他有超凡的才华,过人的本领,充沛的精力,昂扬的进取精神,因此使他锋芒毕露,桀骜不驯,信心百倍、行动果敢。由于出身的卑微,“酷爱读书,使他成为全家怨恨嫌弃的对象”,不得不使他沉郁孤独,性格内向,无时不感到受压抑的痛苦,强烈的自负和自卑,相互转换,构成他敏感多疑,反复无常的性格特点。

于连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没有现成的幸福,他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去挣,去拼搏,幼年时受过大革命的熏陶,崇拜拿破仑和卢梭,拿破仑激起他的英雄梦,卢梭的学说激起他对社会的不公平的反抗意识和对个人自由幸福的憧憬,他希望,他感到自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凭他的能力、聪慧确实如此,然而不幸的是他生不逢时,十几岁时,封建贵族和天主教重新成为法国社会的统治者,出身门第、血统紧紧的束缚着他,使得他难以取得相应的地位和荣誉。从弹药盒里找到王冠的野心已无法实现,而反动的教士当时是最显赫、最时髦、最有前途的职业。为了名誉地位,他改变了初衷,穿上了道袍,作为向上攀爬的阶梯,希望平步青云而飞黄腾达。主人公于连凭着他的才干和机遇,好容易跻身于上层社会复杂险恶的环境中,感到极端的仇恨和恐惧,他用一样警觉的眼光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他

或明争、或暗斗(如在德•瑞那市长家,用自尊和骄傲作为反抗的武器;在贝尚松修道院和巴黎藉以虚伪求生存求发展)。他把与上流社会相处看做是一场战斗,其目的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作家笔下的于连属于小资产阶级的个人反抗者的形象,为求得自由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他寻求各种机遇,采取各种手段,要和压制他的社会争一日之短长,他时而有理想有抱负,时而又自甘堕落,他生性正直,坦诚,又常常说谎欺骗,他时而勇敢,时而卑怯,时而热情、时而冷酷、时而天真单纯、时而又老谋深算,这一切在他的性格逻辑里得到统一,完全暴露无疑,看起来是一个人的个性,其实是社会环境的造成。

追逐名利,一旦目的达到,对上流社会的敌对情绪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而变为感恩戴德,融洽十分。当今社会不也有类似的现象吗,平时痛骂贪官污吏,反对不正之风,一旦取得一官半职,便不知廉耻,贪、占、媚上欺下、索贿受贿„„

3、主人公于连的爱情展示现实性。

主人公的两次爱情生活,从多个方面反映出他的思想性格。和德•瑞那夫人的恋爱,是他初进社会野心的尝试,他把能否占有德•瑞那夫人看做是自己将来能否打进上流社会的一个标志,起初他回避不敢,后来上升为勇敢、向往、无所顾忌,使之爱情达到了的顶点,他们不止一次的享受着爱情的甜蜜和幸福,但当他误认为德•瑞那夫人的揭发信断送了他的前程时,他又不顾一切的向他开枪,(可见他的冷酷和残忍),好在囚室里回顾往事时才懂得了什么是真正幸福时才知道应珍惜这份感情。

至于和玛特儿的爱情,同样也双方都尝到了甜蜜和幸福,但一方面除了是为了报复贵族对他的轻蔑外,更多的是出于利害关系,深谋远虑,即

凭借权势显贵的社会关系作为靠山,以保障既得利益,进而取得的更大更多的好处。他用尽心机去维系这功利主义的爱情关系,但在希望破灭时,精神支柱折断后对玛特儿就只剩下厌倦和冷漠了。

作家把于连比作从顽石下面弯曲生在起来历经沧桑的一株美好植物。“审判中,于连感受到公众对他的同情,心想:‘公众并非我想象的那样坏’”,他还说:“我不像你们祈求任何恩惠,我一点也不幻想,死亡正等我,而且是公正的”,“于连的辩论使在场的妇女个个泪如雨下”,他说:“我爱真理。但是真理在哪里?到处都是伪善,至少也是欺诈,甚至最有德性、最伟大的人也不例外”,“哼,人决不可相信人”——这是对那个社会的辛辣讽刺和控诉。法庭上慷慨陈词,拒绝向社会祈求恩赦,毅然走向断头台,使他的形象闪耀出最后一抹光彩。主人公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尽管于连慷慨昂扬,视死如归,但事实是从客观上否定了他的人生道路,是想以自我为中心的英雄主义,用孤立的单枪匹马的个人行动与贵族制度特权社会,相抗争能不以失败结果告终吗。于连的悲剧也提出了个人发展和社会制度、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不仅那时是,现在也如此,假如你想反对贪官污吏„„仅以你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行吗?这就是现实)。

德•瑞那夫人长在贵族之家,物质生活可想而知,但物质生活上的富足,弥补不了精神生活的空虚。在精神上不属于这个营垒,她不看重财富和爵位,她自幼在耶稣圣心会的修道院受教育,一心殉情于上帝,不矫饰,不虚荣,仪态风格、为人处事完全处于自然。十六岁那年她嫁给了德•瑞那先生,正是这场以门第财产的利益为基础的封建婚姻,埋下了她终生不幸的种子,其丈夫德•瑞那除了金钱、权势、勋章的贪欲之外,其他都麻

木不仁,其周围的人也都是一群行尸走肉,因此导致她以为天下的男人都是这样,所以她不爱他的丈夫,但很大程度的包容对他不求全责备,“她假定夫妻之间本来不过如此,根本没有更温柔、更甜蜜的关系存在”。最起码说,她没有尝到。她把爱倾注到孩子们身上,三十了,于连来了,漂亮的外貌,带着稚气的羞怯„„引起了她的注意和好感,随着日子的增加,于连的智慧、才能、慷慨、诚实等越来越吸引着她,他们互相表现着、表达着、倾诉着,“我的丈夫从来没有爱过我„„”,爱情催开了她的生命之花,她的爱真挚、热烈、深沉,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尽管短暂、不幸,但对她来说却是永恒的。爱情给了德•瑞那夫人智慧和勇气,心怀嫉妒的哇列诺向德•瑞那先生投寄匿名信,揭露其暧昧关系,她为了于连,也为了自己,巧妙设计蒙混过了丈夫。当于连返回维立叶尔,因事向她告别时,她不顾仆人的怀疑,也不顾丈夫随时可能闯进屋来的危险,留于连在身边两天一夜,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胆量。这分明是对本阶级的嘲弄和背叛。由于向教士忏悔了自己的爱情而导致被诱骗写了诽谤信,亲手把一直爱着的心上人送进了监狱,她悔恨无限,在坦诚软弱的德•瑞那夫人身上,宗教和教士的阴谋完成了她刽子手的任务,这就是两组禽兽,文明恶棍的虚伪和凶残。

玛特儿——主人公于连的又一情人,是朝廷重臣的娇女,她骄矜任性,也冷酷虚荣,作为一个有鲜明性格的姑娘,她又热情敏感,敢作敢当,富于幻想,她的侯爵父亲说她是“一位有高贵身世和中世纪骑士性格的少女”,为了于连“用她侍女办的护照,以米失勒夫人的名义,装扮的像个乡下妇人的样子,来到监狱,一下子投入于连的怀抱,并对他说:‘你所说的犯罪,不过是一个高贵的报复,让我看见了在这胸膛里跳动的心是多

么的伟大’。她用金钱取得了每天看望于连的特权,于连也欢愉的放纵他自己在玛特儿的爱情里面,她向他郑重建议,同她一同自杀。”这是何等的痴情,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奇妙。

她对于连是真挚的、忘我的、不惜一切的,不是吗?为营救于连,玛特儿在全城奔走,拜访律师,会见主教,甚至不惜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她贿赂狱卒,挥金如土,为的是来去自由,便于看望自己的心上人,甚至恳求君王豁免于连,她不愿意在他死后还独活下去,她那么的殉情,那么的付出、奉献,最后捧头送葬,鲜明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玛特儿和于连都是社会的叛逆者,都不甘心被平庸生活吞噬,一心想充当生活的强者,他们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相互爱慕,又相互戒备,彼此企图征服对方,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其说他们是一对情人,倒不如说他们是人生战场上的对手。

4、主人公于连的命运更展示了现实性。

作为一个以心灵观察家自诩的斯丹达尔来说,他关注了当时法国历史环境背后的文化内涵,而更为重要的是他关注了独特的一批人的命运,那批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他通过他笔下于连的思考将整个社会当时和于连很相类似的年轻人的所想、所思、所做总结整理并最终表达了出来,最精彩的一段莫过于以下这一段:

“于连站在那块巨大的悬岩上,凝视着被八月的太阳烤得冒火的天空„„于连看到一只鹰从头顶上那些大块的山岩中飞出,静静的盘旋,不时画出一个巨大的圆圈。于连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跟随着这只猛禽。这只猛禽的动作安详宁静,浑厚有力,深深地打动了他,他羡慕这种力量,他羡慕这种孤独。

这曾经是拿破仑的命运,有一天这也将是他的命运吗?” 去追寻拿破仑的脚步,期望拥有拿破仑的成功,拿破仑的命运,不只于连当时的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但是包括于连在内的大部分人都不具备拿破仑的政治素质,一部分人归于平庸,而于连却在那条路上越走越远,走向了自己的毁灭——因为他忘了当时的社会是不会允许一个拿破仑出现,平庸的贵族们连罗伯斯庇尔都很害怕。

于连虽然没有不成功就成仁的气魄,但是于连毕竟也是一个坚强的人,一个愿意为了自己的梦想去追求,也愿意为了自己梦想的失败而承担责任的人。梦想破灭了,心被伤透了,有社会的原因也有自己的原因,但是即便如此于连还是保留了那最后的一道防线,卢梭和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为他所构筑的“人的尊严”。

于是于连选择了自己杀害自己,在忏悔的时候,在诀别的时候,在行刑的时候,于连一直坦然和安静,他没有什么遗憾。更加值得让人称道的是于连在法庭上,面对那样一些的伪善的人,于连彻底的解开自己虚伪而直接且强烈的控诉了那个真正屠杀他的社会,我们为于连扼腕,也为他高兴,虽然他自己明白这么说对于他并没有什么好处,但是他依然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话,也就是在我们为他扼腕的时候,我们真的很高兴的看到于连真的长大和成熟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当时的法国的希望,年轻人的希望。因此,于连的命运也就有了现实性。

《红与黑》从整体上,从变化发展中把握了法国复辟王朝后期的社会矛盾,赤裸裸的利害关系,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这个主题主要是通过主人公于连和其他人物对客观事物的内心感受来表现的。

斯丹达尔从剖析于连的内心世界展示他在理想和现实矛盾中的挣扎

——包括他的丑恶,从而揭露了现实,并具有丰富的批判内容,他是心理描写的大师,自称为“人心的观察者。”左拉甚至称赞他“从来没有人以同样的细心去挖掘一个头脑。”《红与黑》中作者着力与心理分析的构思,而少有人物外貌、服饰、自然风光、环境细节的描摹,他善于从灵魂深处挖掘人物行为举止的动机和惟妙惟肖的描绘某种感情的细致变化,让读者看到人物在各种境遇里精神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在微妙的心理描写中,贯穿着充实的社会历史内容,无不都体现着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

斯丹达尔继承了十七、十八世纪散文作家的文风,在《红与黑》中,用白描手法写事状物,素洁干净,明白如话,他说过,他只是以最直接的方式,传达出一种对现实人生的直接印象,他只是用生活本身来说服打动读者,正如奥地利著名作家威格评论斯丹达尔时说他:“不讲风格,不讲完整性,不求精雕细刻,随随便便,向在给老朋友写私人信件一样。”这正是作者值得称道的文体风格,也正是作者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斯丹达尔在作品《红与黑》里借以拿破仑的步伐跨越了欧洲,走向了世界,走进无数读者的内心深处,震撼了万千人的灵魂,为何?作为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他并没有从概念出发,将主人公图解成一个追求功利的符号,相反,作者却给了他完全的认可和深切的同情,他通过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富有理想抱负,并执着追求与追求不到的痛苦,年轻人的经历来批判那个特定的社会现实,这也是《红与黑》流传至今、魅力长存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参考文献:

1、傅希春、陈应祥,《外国文学名著选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第三次印刷。

2、傅希春、袁伟信,《外国文学辅导》,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第八次印刷。

3、司汤达,《红与黑》,哈尔滨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次印刷。

第四篇:论《狂人日记》中的现实主义手法

论《狂人日记》中的现实主义手法

【摘 要】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狂人”之口,揭露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制度及其礼教的“吃人”本质。对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方法,不同批评家受不同审美观念的影响,对其也做出了不同评判。我们认为,《狂人日记》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杰作。

【?P键词】鲁迅;《狂人日记》;现实主义手法

《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上,恰好是十月革命胜利半年之后,五四运动爆发一年之前。它对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用“吃人”两个字做了概括,召唤人们从根本上推翻它;通过“狂人”之口,公开宣布:“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对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方法,不同批评家受不同审美观念的影响,对其也做出了不同评判。我们认为,《狂人日记》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杰作。

一、《狂人日记》的现实主义精神

现实主义文学的首要特征是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因此,现实主义作家创作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忠实于现实生活,按照生活本来的面貌真实地、具体地反映现实,塑造形象。鲁迅笔下的狂人,就是遵循现实主义的这一特点,按照生活的固有样式来塑造的。

鲁迅笔下的这个狂人,不像是一位根本不疯而装疯的清醒战士,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如作品小序中所指明的“迫害狂”患者。狂人的心理活动,他的惊惧、猜忌、偏执,不正常的推理和错觉,完全符合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点。比如,“全没有月光”就认为“不妙”;看见别人张嘴朝他“一笑”,就认为不怀好意要吃他;死鱼眼睛也被看作“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等,都说明他不是一个正常人。再从狂人所处的生活环境来看,大哥、陈老

五、医生等对狂人的照顾和治疗,路人、看客、女人、小孩等对狂人的围观、议论和哄笑,都是生活中必然和确实存在的人物和事件。这些都足以说明,鲁迅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规律,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塑造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迫害狂患者”的形象。

二、《狂人日记》追求细节的真实与典型的统一

现实主义注重写实,追求细节描写的真实与典型的统一,要求把细节的真实和生活的整体真实联系起来,要求运用典型化的手段提炼和强化细节的意义。这就牵涉到了现实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真实地、具体地反映生活、塑造形象时,必须深入到现实的本质,真实地揭示出现实社会的本质关系。

就《狂人日记》所反映的内容来看,鲁迅笔下的“狂人”首先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经过典型化了的狂人形象,再者就是一面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首先,鲁迅借“狂人”这面镜子,映照出旧中国普遍存在的愚弱的国民性。狂人发病初期,总是怀疑周围人同他作冤对,似乎怕他,又似乎想害他,为探究其原因,他思索研究,夜不能眠:“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显然,这是通过狂人失去理智后的“妄加推测”,形象地折射出封建礼教已深深毒化了人们的灵魂,麻痹了人们的精神,造就了一大群愚昧落后而又不思觉悟的民众。其次,鲁迅又利用狂人尖锐泼辣的语言,无情地撕下了封建统治者吃人的假面具:这些吃人的家伙“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他们心怀鬼胎,“自己想吃人,又怕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鲁迅借狂人的语言,列数吃人者的种种伎俩和花招,使食人者的嗜血成性暴露无遗。

三、《狂人日记》内向地表现作者的理想

现实主义要求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但不是不要作家表现自己的主观倾向性,只是要求这种主观性和理想深隐在对客观对象的描绘之中。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除能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关系的本质外,还必须在所表现的内容中倾注进作家从心灵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

鲁迅在谈及《狂人日记》成因时说:“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的民族,因此成篇。”强烈的责任感使鲁迅产生了压抑不住的创作冲动,驱使他急于要把这一发现公诸于众,以惊醒“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愚弱国民。当狂人醒悟到“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就不顾自己“被吃”的危险,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不难看出,在狂人错杂无绪、荒诞不经的“自省”中,蕴含着鲁迅对几千年封建制度及其礼教的僧恶之情,出于对纯真下一代的关切和爱护,即使自己成了传统社会的牺牲品,也要不惜一切代价,去拯救“没有吃过人的孩子”。郁积在鲁迅心中的这种炽热强烈而又矛盾痛苦的爱僧感情,都通过狂人所反映出来的一幅幅“人吃人”的画面,尽情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四、结语

《狂人日记》的现实主义手法运用精到,是鲁迅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的底层,借助于现实生活触发的灵感而创作出来的。因而,我们说,《狂人日记》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杰作,“狂人”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鲁迅.呐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2.[2]王德林,王克仁.现实主义表现领域的新开拓――论《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D].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3]鲁迅.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信.鲁迅小说全编(插图本).漓江出版社,2005.05.

第五篇:论“汉乐府”的现实主义

论“汉乐府”的现实主义

摘要: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 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发展了《诗经》叙事成分。本文通过与《诗经》的对比,来论及乐府诗的现实主义风格及其影响,班固在《汉书》中对这些民歌的评价: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诗这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实际上是对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的继承,对后代诗歌也有其更具体、更直接的巨大影响。关键词:现实主义比较汉乐府影响

《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影响。汉代乐府民歌的出现,不仅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且它的许多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在诗歌形式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第一,揭露和反抗阶级剥削和压迫的诗篇。在《诗经》民歌中,通过描写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劳动场面,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所占篇幅最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豳风·七月》,诗中描述了奴隶们一年到头劳碌痛苦,仍不免饥寒交迫,描绘出了一幅奴隶受压迫剥削的悲惨画面。深刻地揭露奴隶主的残酷和暴戾:“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曰杀羔羊。”但奴隶们终生忙碌,“为公子裳„„”“为公子裘”,而他们却是“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他们整年收获得果实,送给了奴隶主享用。自己的生活却是吃“苦菜”,烧“臭椿”。“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白天去采茅草,晚上要搓绳子,赶紧上房复盖屋顶,春一开始,又要下田播种百谷。这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描述。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和生产工作者即奴隶。奴隶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即,普天之下,都是周王的土地,循着王土到海滨无人不是周王的臣民,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春秋初期,当时还有“民不迁,农不移”的说法。

《伐檀》诗中写到“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硕鼠》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这首诗直接抒写了人民生活、社会阶级斗争;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又提出了天真、朴素、善良的愿望。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奴隶们发誓要离开聚敛无度的统治者,想要走上乐土。他们不满剥削,要“适彼乐土”。当时奴隶饥饿、逃亡,流浪于街头,驿于旷野,入林为“寇”,落山为“盗”,反剥削反压迫的一幅连环斗争图画浮现在读者眼前。这幅图画正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于是便产生了《伐檀》、《硕鼠》这样反剥削,反压榨的诗篇,这是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的。

在“汉乐府”民歌中也有揭露和反抗阶级剥削和压迫的诗篇。如《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乌生》等。其中《妇病行》 和《孤儿行》里表现得更加鲜明而强烈。《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从诗中看到病妇的生活苦楚,要抱孤子无上衣,虽有短衣是单的。关门可挡风避寒,或防止野兽之类进屋伤害孩子。母爱由言语泄出,诀别之辞何等切切;父爱则由行动导出,关切之情何等拳拳!通过托孤、买饵和索母几个细节,描写了一个穷苦人家的悲惨遭遇。作者不着一字说明,而人物个性毕现,悲剧主题自生,写得沉痛凄惋,真切动人,这正是汉乐府“感人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特色的表现。

从《诗经》民歌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到汉乐府民歌中的《妇病行》、《东门行》等都是反剥削,反压迫的现实主义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有些表现描写的虽然场景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尽相同。《魏风·伐檀》、《魏风·硕鼠》对统治者表现的非常辛辣的嘲讽和蔑视,而在“汉乐府”民歌中的受剥削受压迫者不是“无耐”和“哀怨”,所表现的是起来反抗和斗争,是真正体现在行动上的。从“乐府”诗歌中可以看出封建社会

(汉代)的受剥削者,受压迫者是已有所觉醒。

第二,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的诗篇。在周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也是很重的。《诗经》民歌中不少的诗篇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互相进攻的兼并之战,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和痛苦,如《豳风·东山》、《卫风·伯兮 》、《王风·君子于役》等,却从不同的侧面抒写了人民反对战争,向往和企盼和平劳动生活的思想感情。“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写参加东征的战士在役满还乡的途中,除了想象回家恢复和平生活的欢乐,还悲伤地想起了从征期间象蠋一样“敦彼独宿”的痛苦生活。

关于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的诗篇。在“汉乐府”民歌中,《战城南》和《十五从军征》都是杰出作品。《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鸟不食。为我谓鸟: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这首诗通过了遍地死尸,鸟啄兽食和水深草长,战士有出无归的荒凉恐怖的画面来暴露出战争的罪恶。唐代陈子昂《感遇》诗里曾经这样说:“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战城南就是很具体而深刻地把这种情况反映出来。从这诗里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剧烈,死亡的众多,以及暴骨沙场的惨状,而且也可以看出统治帝王们穷兵黩武而使广大人民遭受痛苦的情形,人民是不愿意参加这种战争的,《战城南》反映的正是这种怨恨情绪。《十五从军征》,更使我们深刻地认识过去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和广大人民所遭受的痛苦。

这两首诗和《诗经》民歌中的反战争的诗篇非常相似。《东山》是通过主人公的想象而表现出来的, 而《十五从军征》是通过主人公口吻直接描述出来的,从中可以看出“汉乐府”民歌中的思想表现比《诗经》民歌中的写实性更加鲜明,同时也看出封建社会劳动者反战争思想比奴隶社会的劳动者的反战争思想表现的觉悟程度更进一步。这也是二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的不同运用所在。

第三,反映劳动人民爱情和婚姻的诗篇。《诗经》民歌中反映当时劳动人民的爱情和婚姻的诗歌较多。有的直接抒写男女青年爱情生活的幸福和欢乐, 如《邶风 静女》;有的写出男女幽会赠送情物的欢乐情趣,如《郑风溱洧》写郑国男女三月上巳节, 在溱洧二水旁春游,自由择爱,赠送情物,女子与情人相见的欢乐,真切动人。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妇女们往往要面临被抛弃的命运,著名的唱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主人公刘兰芝和焦仲卿夫妻感情虽好,却敌不过代表封建权势的婆婆,刘兰芝被扫地出门,夫妻劳燕分飞,最后只能以死做抗争。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热烈地歌颂了兰芝夫妇为了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并最后表达了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由于它所提出的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这就使得这一悲剧具有高度的典型的现实意义。

“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反映爱情和婚姻的诗不算很多,但现有篇章同样能够反映当时在爱情和婚嫁现实,有的因无辜被弃,对喜新厌旧的“故夫”提出了责难,如《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合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有逆来顺受的弃妇,但也有敢于反抗夫权,对三心二意的男子毅然表示“决绝”的女性,如《白头吟》。诗一开头就说:“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用雪月表明自己的光明纯洁,而对方之卑鄙龌龊也就不在话下。切身的痛苦使得诗的主人公正确地提出了“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爱情理想。然而在那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由的情况下,这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通过以上简单的论述,可以看出,《诗经》民歌和“汉乐府”民歌,它们所反映的生活面是非常广阔的。它们从反剥削反压迫、反战争、反封建礼教方面使我们看到了一幅描绘社会现实的图画。这些图画里面都记录了统治阶级的荒淫与无耻,社会制度的罪恶,人民生活的苦难和愿望。

汉乐府民歌继承并发展了周代民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它更广泛、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对后代诗歌也有其更具体、更直接的巨大影响。许多作品都起着示范性的作用。这种影响,首先就表现在它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上。这种精神象一根红线似的贯串在从建安到唐代的诗歌史上,俨然形成一条以乐府为系统的现实主义传统,深深影响着后代诗歌的创作。

参考文献:

[1] 杨生枝《乐府诗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5。

[2] 吴小如, 王运熙《汉魏六明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 王占威《诗经名篇集释集评》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4]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下载论《双城记》中的现实主义风格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双城记》中的现实主义风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学风格论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论 无论古今中外,大凡优秀作家的创作,总是有着鲜明的个性,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的时期、地区,那些创作风格相似或相近的作家,又可能形成一定的文学流派;而那些......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

    一 杜甫是我国封建 时代 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了《诗经》、乐府以来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加以 发展 和提高。他以进步的儒家思想和精湛的 艺术 ,深刻地、......

    论西方音乐中的东方风格

    论西方音乐中的东方风格 摘 要:西欧音乐从近代初期以来,在十二平均律功能和声基础上以滔滔江河之势获得了独立的发展,成为世界音乐的主导者,但是,到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时,它已经发......

    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归化异化策略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 2 英语委婉语负面影响研究 3 论东西方文化中的体态语差异 4 诠释《儿子与情人》中儿子、......

    《红与黑》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浅析司汤达《红与黑》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摘要:19世纪3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在欧洲兴起。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开端。......

    论三毛的写作风格

    论三毛的写作风格 写作风格,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是某个作家一定时期独有的特别的,令人容易分辨的一种文章气质.也许写作风格可以分为写作初期,酝酿期和成熟期,在每个特定的时间......

    论库尔贝现实主义艺术的二重性

    论库尔贝现实主义艺术的二重性 〔摘要〕现实主义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社会评价和民主意识。它关注社会矛盾,同情下层民众。印象派继承和超越了现实主义的写实语汇,而其中的......

    论曹操诗歌风格[推荐阅读]

    论曹操诗歌风格 内容摘要:曹操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文以四言诗成就突出,继承了汉乐府的写实主义精神。在汉末**时代,在长期的军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