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吴国盛:什么是科学
吴国盛:什么是科学
这篇文章对什么是科学的阐释还是相当不错的。============
收入周立军主编:《名家讲科普》(第1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年4月出版
吴国盛
讲座时间:2007年7月1日
讲座地点:首都科学讲堂(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题目叫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本身其实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并不适合对孩子讲,因为听说来的大人比较多,所以我就准备冒险讲讲这个困难的题目。我不是做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这一方面是我的短处,就是人们通常会说的,你不搞科学,你能讲好“什么是科学”这个题目吗?但另一方面这也是我的长处,我以科学作为我的研究对象,而一般的科学家以自然的某一个方面作为研究对象,科学不是科学家的研究对象,相反,是我们科学哲学家的研究对象。由我们来讲“什么是科学”,能够反映我们的长处。名不正则言不顺,让我们先来看看“科学”这个术语的来龙去脉。“科学”这个词,中国古代没有,是个现代汉语的词汇。它是对西文Science这个词的翻译,不过一开始我们中国人把它翻译成格致,或者格致学,用了宋明理学中格物穷理致知的意思。“科学”这种译法来自日本人。有一个叫西周时懋的日本人,他觉得西方的学问跟我们中国的学问很不一样。中国古代的学问是文史哲不分的,是通才之学,博通之学,西方的学问是一科一科的,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法,所以他就把science翻译叫“科学”,取“分科之学”的意思。这样一个翻译从日本倒流回来了。大家觉得“科学”这个译法比“格致学”要好一点,结果就流行开来了。到今天为止,中国人使用“科学”这个词也就是一百年左右,甚至广泛传播开来不到一百年。但是在一百年之内呢,科学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生活中一个最显眼的术语。大家知道,五四运动引入了两位先生,一个叫德先生,一个叫赛先生。德先生就是民主,democracy;赛先生就是科学,science。从那时开始,科学被认为是拯救中国于水火之中的一个重要法宝。我们知道,近代中国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应对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科学和民主就被认为是洋人的“长技”。在这个语境之下,“科学”其实更多指的是现代西方的技术,是导致“坚船利炮”的东西。在现代汉语中,“科学”经常被读成“科技”,原因就在这里:中国人其实更关心的是“技术”,对“科学”并不熟悉,也不太关心。因此我们今天讲科学,首先需要来一个正本清源,也就是追溯在西方语境下“科学”的意思。英国人讲科学一般讲的是自然科学,讲science就是指natural science,跟我们中文很像。咱们这个中科院——中国科学院,就不用加自然两个字,你要讲别的科学就要加一个定语,什么社会科学院、农业科学院都要加定语。英文是这样,但是法文和德文并不是这样。法语的science和德文的wissenshaft并不必然指自然科学,而是指一般意义上成体系的知识,包括文史哲这样的人文学科。法语和德语的“科学”继承了拉丁文scientia和希腊文episteme的意思,讲的都是成系统的知识。因此,要理解来自西方的科学,必须首先搞清楚西方人的“知识”追求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路径,为什么会走这个路径。这就要讲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过去我们有一个错误的看法,认为科学是一个与文化无关的东西,它“横空出世”,无牵无挂,普遍有效,代表着人类这个物种最先进的生活形态。似乎只要有人,人只要想活命,都一定要搞科学。这还是把科学理解成了技术的表现。其实,科学对于人类的基本生存并不是必需的。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大多数民族是没有科学的。科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现象,或者准确的说,科学是西方这个特定的文化传统中产生的特定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人文传统会孕育出不同的知识类型。在西方,这个知识类型就是科学,而在我们中国就不是科学,而是礼仪伦理。为了把“科学”引出来,我们要从人文这个视角来入手。我们讲人生在世终有一死,为什么我们一个必死的人都活得很愉快、很努力、很认真?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活的生活模式。我们在这个文化之下,我们觉得我们的生活是值得过的。这个文化里面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人文理念,就是关于做什么样的人是最理想的人的一个界定。中西文化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人文理念的差异。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许多人会说,都是人嘛,吃饱喝足就是基本的要求,是基本的共性。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吃饱喝足,吃什么?喝什么?到什么地步为足?吃什么东西?以什么方式吃?……这都是问题。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答案,所以我们必须从人文理念开始来追究科学的根源。
中国的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对于儒家来说,什么是人呢?人的最高理想就是一个字,仁。仁者爱仁的仁,仁慈的仁,克己复礼为仁的仁,杀身成仁的仁。这个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亲情之爱,推己及人的爱,有差等的爱。这是我们中国文化关于理想人性的基本规定。为什么会这样?中国文化是一种血缘文化,建立在一种自然农耕经济之上的血缘文化,以血亲为文化基因。我们有时候也说中国文化是个亲情文化。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情是最高的东西,情感至上、理和法次之。我们中国人的法制意识比较淡薄和我们文化基因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不愿意打官司,有什么事私下解决算了,我们的居委会调解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不愿意轻易上法庭,上法庭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打赢了官司也不见得你就是个好人。所以我们经常说合法不合理,理比法似乎高一点。因为即使打赢了官司,你依然可能是输了理。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理比法要高,但是理也不是最高的。我们还有一句话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理是相对的,你如果较死理那就没意思了。那么什么是最高的呢?刚才我讲了情感至上。《论语》里讲一个故事:一个学生问孔子说为什么父母死后要守孝三年。这当然是个很好的问题,为什么不是两年半,为什么不是三年零一个月,一定要三年呢?孔子并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没法回答。孔子的方法是通过唤醒他的幼年时的回忆,让他重温父母养育的恩情:你父母小时候含辛茹苦养育你不只三年吧,吃的苦、操的心、受的累不只三年吧,通过这个让你回忆起浓浓的亲情,把你带回你的童年,让你逐步感觉到问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对,就不应该问这个问题。在情感的氛围当中,这个问题就被消解了。所以说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亲情文化。有时我们讲“血浓于水”,“一笔写不出两个吴字”,都是讲的这个意思。西方文化是一种地缘文化,区别于我们的血缘文化。什么叫“地缘文化”呢?今天我们诸位走到一起就是一个地缘行为,我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我们为了某种事情走到一起。走到一起之后如何构建文化秩序呢?地缘文化实质上是契约文化,不同背景不同出身的人走到一起,生活在一起,需要定一套规则。比如说:要听讲就好好坐着把手机关掉,不要讲话之类的;我作为主讲人,也需要好好讲,努力回答问题,等等。这就是契约。契约文化始终是西方文化最根本的一个标志。这个“约”是西方文化很重要的标志,包括基督教中上帝和人之间也要定个约,《新约》、《旧约》都是约。我们现在讲市场经济中的游戏规则,这种规则意识也是来自西方文化。他们对规则看得很重,可以说看得很死,因为对他们来讲,规则一旦打破文化就解体了、就完蛋了。但是我们中国人呢,规则意识比较淡漠。因此西方人看不懂中国的东西,经常以为按道理中国应该不行了,可是时间过去了,还是很行。他们不懂我们中国人有规则,但是不唯规则:我们中国人做事情讲究灵活性,见机行事。我们的古典文献《易经》就是讲变化的智慧的。在纷纭复杂的变化之中把事情搞好,这是最高的智慧。我们因地制宜、相机而行、见机行事、与时俱进,我们还讲识时务者为俊杰。当然这个词后来用坏了,变成一个贬义词了,实际上过去是好词,就是说你非常懂得在不同的情况下调整自己,不要拘泥于死框框条条。俗话说,活人哪能叫尿憋死,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但是相比之下,西方人对规则就强调得比较死。我们中国人不大讲交通规则,有红绿灯,但不唯红绿灯,行人往往看见没有车来就过马路,不管现在是不是红灯。可是传说德国人三更半夜两点钟路上一个车没有、一个人没有,他也一定要等着红灯变成绿灯再过去。这当然是很极端的表现,但是表达了西方文化对于规则的强调,因为这是它文化的一个特质。我们出国的人都有一个感受,觉得外国人非常地刻板古板,通融的余地很小。比如你给我写个推荐信吧,咱们中国人都说好话,尽量多说好话,对我又没有损失,你好我好大家好,何必呢?写好一点嘛。他不,有一是
一、有二是二,绝不通篇好话。这跟他们的契约文化有关系。契约文化有一个特点:它要求个体的独立性,个人的独立性,所以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中很突出的东西。我们中国人认为没有真正的个人,每个人都是在一个网络之中、社会之中。每个人在家有父母、亲戚;出门有朋友、领导、同事,关系网非常重要,一个人的价值就体现在这个网络之中。一个人取得了一点成绩,通常他都会把成绩和荣誉归于领导、同事、家人、甚至伟大的祖国。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认为个人是独立的,个体主义、个人主义对契约文化是基本的东西。如果说我们中国人的核心人性理想是仁爱的仁的话,那么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自由。自由始终是西方文化的一个核心价值。我们耳熟能详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是这样讲的,“不自由、毋宁死”也表达的是这个意思。西方文化始终把对自由的追求,作为他们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当他们需要捍卫什么东西的时候,最强有力的理由是“自由受到威胁”。我们中国人不大理解“自由”这个词,“自由”这个词在我们汉语里面往往是坏词:自由散漫、自由主义、自由化……都不是好词。我们也不大理解自由是怎么回事,以为自由就是胡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对不对?经常我喜欢举这个例子:比如你肚子非常饿,走到一个包子铺前一摸兜里没有钱,请问一个自由的行为是个什么行为呢?通常的中国人都会认为:抓起包子就吃就是自由的行为。因为我们对自由的理解是孙悟空式的,蔑视规则。但是抓起包子就吃呢,在哲学家看来恰恰不是自由。因为他认为你是在屈服于你肉体上的欲望,而没有按照道理来行事。所谓自由就是“由自”,由着“自己”,按照自己的逻辑和规则来办事,然而什么又是“自己”呢?其实西方的科学和哲学始终探讨的问题就是“自己”。希腊人讲“认识你自己”,哲学家康德讲“物自己”,都把“自己”列为首要的问题。为什么要讲“自己”呢?这就要说到科学的起源上来了。大家知道现代西方文化是所谓的“两希文化”,一个希叫希腊;一个希叫希伯来。所谓的“希伯来”指的就是基督教,所以西方文化一个源头是希腊科学,另一个源头是基督教,这两个结合起来形成了西方文化的两大来源。我们讲科学必然从希腊讲起。希腊文明的鼎盛时代是公元前五百年到前三百年之间,正好跟我们的春秋战国时期大体相同。那个时候历史学家称为轴心时代,是我们现代文明的开端之处。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确实是一个很讲自由的国度。希腊是一个奴隶制社会,所有人分为自由民和奴隶。奴隶的标志是什么?就是没有自由。所以对希腊的自由民来说,希腊学术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告诉他的子弟们,究竟什么是自由,如何达成自由的境地。因为,正像我们刚才说到的,要搞清楚自由是什么,并不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希腊的学问就是要围绕自由做文章,要告诉希腊自由民的后代、贵族的后代,如何真正领悟到自由。
希腊人发展了一种学问和知识类型,我们称之为科学的东西,通过这个科学告诉希腊自由民的后代,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刚才说到自由的关键在于找到“自己”。希腊人说自己肯定是在灵魂里面,而不是在肉体里面,否则怎么理解舍生取义、从容就义这些伟大的道德行为呢!但灵魂也很复杂,灵魂里面的什么东西是“自己”的处所呢?他说灵魂里面思想的部分。思想也有胡思乱想的时候啊,他说就是思想里面不能够胡思乱想的部分,叫做理性的那一个部分。那么理性怎么把握呢?希腊人推出了今天称之为“理念”这样一个东西。希腊科学或者说希腊学术——这两者是一回事:科学是希腊学术的另一个名字——分了两大类:一类叫数学,一类叫哲学。数学是初阶课程,哲学是高阶课程。希腊数学跟中国数学很不一样。中国人学数学是学计算,我们数学都是应用型的计算题。但是希腊人学数学并不是学计算的,或者说主要不是学计算,学什么呢?主要是学推理。希腊数学为什么走上了推理的道路呢?就是因为希腊人要研究这个理念——自由的根本之所在。
什么是理念?我们举个数学上研究圆的例子。什么是圆呢?我们可以说表蒙子是圆的、瓶盖是个圆的,但是你仔细量一量会发现这个表蒙子并不很圆、那个瓶盖也不很圆。希腊人就问一个问题,他说既然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没有一个是真正圆的,那就表明我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圆,可是,真正的圆在哪里呢?现实生活中没有真正的圆,希腊人说真正的圆只能在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就叫做理念世界,理念才是我们要着重研究的东西。理念有什么特点呢?理念有两个基本的特点:第一个它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变化的。圆嘛,各种各样的圆都有,椭圆、扁圆,但是真正的圆只有一个;第二个特点呢,这个圆它是自己说明自己的,不依赖其它的东西。我讲了可能有一点抽象。让我回头来讲讲中国数学和希腊数学的区别,你们就清楚了。我们以勾股定理为例。很多人都知道勾股定理: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边是三,一个边是四,那么斜边就是五,勾三股四弦五。在西方这个定理叫“毕达哥拉斯定理”。我们过去搞爱国主义教育,把这个定理叫“勾股定理”。实际上《周髀算经》里讲勾股的时候,还算不上定理,只是一个经验公式而已。我们的木工在长期的木匠实践中发现这样一个经验公式,但并没有被证明,中国人证明勾股定理是后来的事情,大概在公元五百年的时候。但是在公元前五百年的时候,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已经给出证明了。他说直角三角形边长的这样一个关系式,不是在测量基础之上归纳出来的。希腊数学不怎么搞测量。希腊人虽然用尺子,但那个尺子上没有刻度,尺子只是直线的一个表示而已。毕达哥拉斯证明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个事情,不是拿尺子去测量,而是要根据直角三角形本身的特点推出来。这个毕达哥拉斯定理蕴含在直角三角形本身的特征里面。什么是三角形呢?三角形就是三个边搭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图形。什么是直角三角形?就是有一个角是直角。什么是直角啊?直角就是一半的平角……从头到尾都是概念的逻辑在起作用,用不着具体地看、具体地测量。他是根据直角三角形本身的特征,推出来两个直角边的面积加起来等于斜边的面积。希腊科学一开始走的就是推理的道路、论证的道路、证明的道路、演绎的道路。推理、证明、演绎、论证,都是为了什么?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把这个道理,这个“理”,按照道理自身的逻辑推出来,不求诸它物。长期以来,希腊科学一开始为什么走这么一条道路成了一个历史之谜!今天我愿意提出我的破解。我认为,这条道路与它把“自由”作为他们的核心人文价值有关系。它的学术要突现、贯彻“自由”这个维度。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由自,就是自己决定自己,按照“自身”的原则行事。这个自身的原则最先体现在演绎数学里面,因为演绎恰恰就是自己把自己开展出来。所以,希腊科学一开始就跟我们中国的学术不一样,跟中国的生存知识不一样。我们的知识都是实用型的,而他的知识一开始走的是内在演绎的发展道路,所以我们称希腊科学是自由的科学、是内在性的科学、是自我推理的科学。这个科学在当时并不是在和人文相区别的意义上提出来的,相反,它就是希腊人的人文学科。所以我经常说学数学,在希腊人看来不是学一个理科的课程,当然也说不上文科课程。它首先是一门政治课,是一门德育课程。希腊的年轻人通过学习数学慢慢领悟到什么是内在性的东西,从而最终真正领悟到什么是“自由的境界”。“自由的境界”就是固守内在性的境界。柏拉图学院的门口挂了一个牌子:不懂数学者不得入内,指的就是对这种境界的一种要求。我经常开玩笑说:不学数学就不能像毛主席所说的那样:不能成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希腊人看来,你学的如果只是一些有用的知识,那是低级趣味的知识,只有无用的知识才是高尚的知识,真正的知识。这跟我们中国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我们的实用主义文化来说,没用的东西我们是不会学它的。要解决具体的问题,超越的东西我们考虑得比较少;而希腊人一开始就走这个道路,它一定要强调科学的目标是要达成自由的理念,而这个理念之所以称为理念,就是因为它是绝对的、内在的、它是自我推演、自我展开的。在这个展开的过程,理性起决定的作用。讲理,讲死理,就理论理,成了希腊科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是他的高足,但是他毕业以后没有留在他的母校任教,而是自己单开了个学校,而且自己发展了一套和老师不一样的理论体系。有人问:柏拉图待你不薄,你怎么另搞一套呢。他说:我热爱柏拉图,但是我更热爱真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大家都知道这个词,相传就是亚里士多德说出来的。这样一种把真理置于老师之上的行为,在我们中国人很难以理解。《论语》里面有一个很有名的讲法,叫做“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父子互隐,隐就是隐瞒,比如你父亲犯了错误,甚至犯了法,孔子说你作为儿子不应该举报,他犯了错误你不应该公开谴责,别人可以谴责。这说明什么呢?因为中国文化是以血缘亲情作为基本的文化基因,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它是可以讲得通的。过去讲国家国家,国是按照家的结构形成的,而家庭的基本结构是血缘亲情关系。据说韩国法律里面还融入了儒家思想。比如说,在窝藏罪、包庇罪的处罚方面,如果你们有亲属关系的话,可以减除一半。本来该判十年判你五年就行了,这叫“亲亲互隐”,情有可原。在伤害罪里面如果你是亲属的话那要加倍,比如说,你虐待你的父母和虐待你孩子,本来判五年的话要判十年。儒家文化讲亲亲互隐,而希腊人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所以可以说,希腊人讲理讲到一个极端的地步。因为在他们看来理是至高无上的,上面没东西了,讲理讲到绝对的地步。一件事情如果不合理,他们甚至认为,那这件事情根本就不存在,是虚假的。举个例子。希腊有一个叫芝诺的哲学家,他说:运动不存在。为什么运动不存在呢?因为运动不合理。为什么不合理呢?他说让我来证明给你看。为了从A点到达B点,我必须先到达AB的中点C对不对?为了到达C点,又必须到达AC的中点D;为了达到D点,我必须先到达AD的中点E……以此二分无穷无尽,所以实际上一步也迈不动。第二个论证是这样说的:跑得快的追不上跑得慢的。为什么呢?他说,比如说一只兔子想追本来在它前面的一个乌龟,它必须先到达乌龟刚才的位置对不对?对!可是等你到达乌龟刚才的位置的时候,乌龟又不在那儿了,又往前爬了。接着追,接着追还是这样的,你又要到达乌龟刚才的位置,到达乌龟刚才位置的时候,乌龟又在前面了......所以芝诺说,我们只能说兔子越来越接近乌龟,却不能说它追得上乌龟。这就是芝诺的所谓运动悖论。我们中国人一般听到这里,直接反应就是你这是诡辩、狡辩嘛。我们中国人向来就不信这个歪理邪说,怎么追不上呢?你顶多是开一个玩笑而已。不是的,他们很认真。芝诺说,这个道理讲不通,那么运动就不存在。我们应该注意这个悖论确实推动了后来西方数学和逻辑的发展。这个难题到现在也不能说很好地解决了。后来也有人用动作来展示运动的确是存在的,但芝诺会说,尽管我确实看见你手在动,可这是假象。你把筷子放在水里去,筷子弯了没有?看起来是弯了,实际上呢没有弯,所以你看见它弯了实际上是假的。你看见我手在动,实际上并没有动,为什么没动呢?因为它不合理。运动因为不合理所以不存在。所以我们看到,他们走的路子一开始就设定了一个坚硬的东西,这个东西坚硬无比,可以作为永恒的根据。因为要捍卫理性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希腊人甚至不惜宣布我们的大部分感觉世界都是假的。从希腊以来,西方人的思维中始终存在着这样一个二分:主客二分、人与自然的二分、真相与假想的二分,其原始的根据就在于对这个坚硬的“理”的坚持和执着。一开始讲过,人生在世终有一死。一个有死的人能够活蹦乱跳地、兴高采烈地、执着认真地活着,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一开始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模式,这个模式里面核心的价值理念就是最高的人文理念。这个理念如果一旦打破了,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出现危机,因为生活值不值得过就成了问题。举个例子,什么样的情况使我们觉得万念俱灰?一个文化它的基本价值如果出现问题的话,那这个民族就很成问题了,我们称为“文化危机”。大家知道五四时期我们的中华文化就处在文化危机之中,那个时候的优秀青年都不相信中国传统,觉得中国文化就是一团糟,鲁迅就很典型,他大声疾呼“不要读中国书”!和青年们说“一个字都不要读!”,你看看中国书里面就两个字:“吃人!”所以可以说当时的文化危机十分地严重。同样对希腊人来讲,那个至高的理念不能破,一破了整个希腊文化甚至整个西方文化都会出问题。举个例子:根号二的发现。大家知道根号二就是一个等边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长度。等腰的直角三角形,如果你直角边是一的话,那么斜边就是根号二。根号二最早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个成员发现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祖师毕达哥拉斯提出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叫做“万物皆数”,世界上的事物本身都是“数”,数字的“数”,可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个成员发现根号二不是一个数。当时的希腊人认为数都是有理数,所谓的有理数就是都是正整数之比,我们今天叫做有理数。只要你能把一个数表述成两个正整数的比例,哪怕是无限循环小数它也是有理数。但这位成员却发现根号二不是一个数,永远不能够表述成两个正整数之比。这个发现出来以后,毕达哥拉斯学派可以说是悲痛欲绝,他们说怎么办呢?我们学派的宗旨是万物皆数,结果发现居然有一条边不能对应一个数。怎么办呢?没办法。结果他们把这个发现者扔到海里去了,把他给处死了。我们解决不了你这个问题就把你处死算了。这个问题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对至高的理念强调到什么地步。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种至高的理念,导致了希腊人的科学成了在人类所有的文明中间一个非常突出的东西,极其的突出。它对于“理”之绝对性的强调,对于内在性逻辑的拘泥导致了一个非常突出的知识类型。这个知识类型中国古代没有,其他文明也没有。埃及、印度没有。没有一种文化有希腊的这种知识理想和知识范型。
第二篇: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吴国盛)
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吴国盛)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之后,俄共中央派马克斯、恩格斯研究院院长梁赞诺夫前往柏林组织马克思和恩格斯遗稿的照相复制工作,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里,梁赞诺夫发现了恩格斯一部分由四束手稿组成的未完成著作,内容是关于自然界、自然科学的哲学论述,没有总标题,写作年代大致在1873至1883年间,这部《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就是日后广为人知的《自然辩证法》。
鉴于《自然辩证法》一书在社会主义国家学术界的巨大影响,很有必要对这部未完成著作作深入地研究,其中包括考证写作过程、注释述评全书内容、追寻理论目的以及确立理论前提。过去,我国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在前两个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近年来,后两方面引起人们注意,本文对此提些看法。
主题意图
由于恩格斯《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的未完成性质,这部著作的理论目的向来引起争论,并且因此导致不同编辑者为手稿选取了不同的名称。〖ZW(1〗参见董光壁;“究竟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研究》1986年第4期。〖ZW)〗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然辩证法》目的在于表述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种则认为在于根据自然科学理论阐明作为自然社会和思维普遍规律的辩证法。〖ZW(〗参见《国外自然辩证法和科学哲学研究》,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第28—35页。〖ZW)〗如果说,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是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目的在于运用自然科学的理论成果来表述这种自然界的辩证法,那么,这两种意思就没有什么不一致之处,如果前一种观点的意思是,在辩证法与具体自然科学理论之间还存在着一种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既有别于辩证法又有别于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规律,《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正是为了找出这种一般规律,那么,这肯定不能认为是恩格斯本人的意图。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写道:“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了要求,要它弄清它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的科学就是多余的了。”〖ZW(〗《马恩选集》第3卷,第65页。〖ZW)〗在《费尔巴哈论》中,他进一步写道:“今天,当人们对自然研究的结果只是辩证地即从它们自身的联系进行考察,就可以制成一个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令人满意的‘自然体系’的时候,当这种联系的辩证的性质,甚至迫使自然科学家的受过形而上学训练的头脑违背他们的意志而不得不接受的时候,自然哲学最终被消除了,任何使它复活的意图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一种退步。”〖ZW(〗《马恩选集》第4卷第242页〖ZW)〗恩格斯认为,辩证的反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已经历史必然的深入了人心,不仅关于自然的一般哲学理论永远丧失了存在的历史依据,而且比起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去从实证科学自身中考察自然界 来说,专门阐发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更次要的事情,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就声明:“我们在这里不打算写辩证法的手册,而只想表明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的规律,因而对于理论自然科学也是有效的。因此,我们不能深入地考察那里规律间的内部联系,”〖ZW(〗《自然辩证法》新版指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下同。〖ZW)〗因此,如果后一种观点的意思是《自然辩证法》不过是想通过引用自然科学的实例来阐明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写一部关于辩证法的教科书,那显然也是不对的。
凯德洛夫在他的《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恩格斯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自然辩证法》设想为对他那个时代的全部自然科学成果的一种总结,”〖ZW(〗《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77页。〖ZW)〗我认为,这正是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主题意图。
可以从两方面来论证这一点。
首先可以追溯哲学观方面的决定性的影响,也就是说,可以从恩格斯所主张的追求真理的哲学方式应该是什么样子,看出他之所以这样来设想构思他的未来著作的原因。在《费尔巴哈论》的第一部分中,恩格斯批判地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之后写道:“既然我们了解到(对获得这种了解来说,归根到底没有一个人比黑格尔本人对我们帮助更大)这样给哲学提出任务,无非就是要求一个哲学家完成那只有全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那末全部以往所理解的哲学也就终结了。我们就把沿着这个途径达不到而且对每个个别人也是达不到的‘绝对真理’撇在一边,而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ZW(〗《马恩选集》第4卷第215页〖ZW)〗恩格斯痛恨体系,“在一切哲学家那里,正是‘体系’是暂时性的东西,因为体系产生于人的精神的永恒的需要,即克服一切矛盾的需要。”〖ZW(〗同上〖ZW)〗恩格斯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正是体系窒息了黑格尔,而当黑格尔运用他的辩证思维方法去考察各个不同的历史领域时,他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就哲学是凌驾于其他一切科学之上的特殊科学来说,黑格尔体系是哲学的最后的最完善的形式。全部哲学都随着这个体系没落了。但是留下了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关于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在产生和消失的不断过程中无止境地运动着和改变着的观念。不仅哲学,而且一切科学,现在都必须在自己的特殊领域内揭示这个不断的转变过程的运动规律,而这就是黑格尔哲学留给它的继承者的遗产。”〖ZW(〗《马恩选集》第3卷第7页。〖ZW)〗马克思实际上也是这样看的,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他就已经指出:“德国的实践派要求否定哲学是正当的。该派的错误并不在于提出了这个要求,而在于仅限于提出这个要求”,因为“你们不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就不能消灭哲学”。〖ZW(〗《马恩选集》第3卷第7页〖ZW)〗他自己的行动就是这样,从没打算建立一个哲学体系,而是把从黑格尔哲学中批判拯救出来的辩证法具体运用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考察之中,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之中实现辩证法,而最终消灭传统哲学,实现由“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哲学变革。恩格斯在这方面是与马克思一致的,他想追随马克思在另一个广阔的领域中实现同样的哲学变革。
另一个理由基于恩格斯对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理解和估计。恩格斯认为,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特别是三大发现,使“整个自然界作为一个至少在大的主要之点上已经解释清楚和了解了的种种联系和种种过程的体系而展现在我们面前。”(新版第31页)“经验科学积累了如此庞大数量的确实的知识材料,以致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地和依据其内在联系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的必要,就简直成为不可避免的。”(新版第45页)因此,恩格斯强烈的感觉到一种历史的使命感,对自然科学作百科全书式的综合从而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述一幅自然界历史发展的清晰图画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并且正是从1830年之后才真正到来的。老黑格尔生不逢时,徒有天才的辩证思想,却不能不在他的《自然哲学》中许多自然科学还未揭示的地方,“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ZW(〗《马恩选集》第4卷第242页〖ZW)〗而现在,至少在大的方面不需要这样了,但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家除了肖莱马之外,都不懂辩证法,恩格斯感到这个历史的任务落在了他的身上。
正因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要对当时的自然知识作百科全书式的综合,是要象马克思《资本论》具体运用辩证法考察资本主义社会那样用辩证法去考察整个自然界和整个自然科学,所以恩格斯才把它看作一项异常巨大又异常重要的工程,看作是比甚至《反杜林论》还要重要得多的著作,〖ZW(〗1976年10月7日马克思致威廉李卜克内西的信中说:“现在恩格斯正忙于写他的批判杜林的著作。这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牺牲,因为他不得不为此而停写更加重要的著作”。1871年7月25日恩格斯给弗兰茨·维德的信称自己的《自然辩证法》是“一部篇幅巨大的独立的著作”,1879年6月26日恩格斯致爱德华·伯恩斯坦的信认为《自然辩证法》“对整个运动的意义比几篇杂志上的文章要大一些”。等等,可参见《自然辩证法》中文新版的有关附录。〖ZW)〗并且正因为此,恩格斯花了8年的时间来作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准备工作,〖ZW(〗《马恩选集》第3卷第51页〖ZW)〗显示了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
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在自然科学方面“有相当的自由和把握”(新版第333页)之后,恩格斯打算怎样进行他的综合呢?要综合就需要一个系统的理论和指导思想,简单的排列并非没有指导思想,而是背后隐藏着一种陈旧的思想,“旧的自然观的固定不变的性质,提供了把全部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概括的基础。法国的百科全书派还是纯粹机械地把一种自然科学和另一种并列,后来同时有圣西门和由黑格尔完成的德国自然哲学。”(新版第11页)但是,这两种综合的尝试都不能令人满意,外表上的顺序排列和黑格尔人为地完成的辩证的转化,都是不够的,“转化必须自我完成,必须是自然而然的。正如一个运动形式是从另一个运动形式中发展出来一样,这些形式的反映,即各种不同的科学,也必须是一个从另一个中产生出来。”(新版第150页)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辩证法对于自然界是否合适,而在于要从自然界自然科学本身中去发现找出辩证的联系来。
对恩格斯来说,自然界中充满了辩证法很早就是一个当然的前提,1958年7月14日他致马克思的信中请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自然哲学》给他寄去,因为他正在研究生理学和比较解剖学,他说:“我很想知道,所有这些东西老头子是否一点也没有预见到。毫无疑问,如果他现在要写一本《自然哲学》,那末论据会从四面八方向他飞来。”在生物界里,“一切东西都是细胞。细胞就是黑格尔的自身的存在,它在自己的发展中正是经过黑格尔的过程,最后直到‘观念’这个完成的有机体从细胞中发展出来为止。”“会使老头子黑格尔感到很高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物理学中各种力的相互关系”,在比较生理学里,“黑格尔关于量变系列中的质的飞跃这一套东西在这里也是非常适合的。”所有这些都表明,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对恩格斯有着深深的影响,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恩格尔想用来对当时自然科学作为百科全书式综合的指导思想和工具方法,只是与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不同,恩格斯希望更多的从自然界本身中即从自然科学成果中去发现辨证法,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黑格尔用以贯穿全部过程的中心范围是绝对观念,绝对观念不断升化展开了自然界的辩证过程。恩格斯认为绝对范畴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根源,应予以舍弃。但是辩证的发展需要一个一以贯之的载体、负荷者,1873年5月30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中终于第一次表述了运动形式是自然科学的主要对象的思想,各种运动形式相互转化既是自然界普遍发生的现象,同时也是自然科学由一门向另一门过渡的依据,因此,把运动形式作为自然界辩证过程的中心范畴以代替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是极其恰当的。找到了“运动形式”这个中心范畴,《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写作才可以开始了,并且在事实上,该书的写作也正是从1873年5月10日开始的。
在《反杜林论》二版序言里(写于1885年),恩格斯实际上已经非常明确地阐述了他写作《自然辩证法》一书的意图,即“系统地并且在每个领域中都来完成”〖ZW(〗《马恩选集》第3卷第53页〖ZW)〗从自然界中找出辩证法的规律并从自然界里加以阐发的工作,并且在做这件工作之前,“不言而喻,在我对数学和自然科学作概括叙述时,我在细节上也确信那种对我来说在总的方面已没有任何怀疑的东西,这就是:在自然界,同样的辩证法的运动规律在无数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发生作用„„这些规律最初是由黑格尔全面地,可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而剥去它们的神秘形式,并从它们的全部单独性和普遍性上把它们清楚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的目的。〖ZW(〗同上第3卷第52页〖ZW)〗
恩格斯没有来得及完成这一巨大的综合工作,而且正如他自己已经有所预料的,“也许理论自然科学的进步,会使我的工作的绝大部分或全部成为多余的。”〖ZW(〗同上第53页〖ZW)〗今天,我们过分的去考察恩斯斯对具体自然科学的综合工作,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但是,支配恩格斯去进行综合的那些思想,却仍然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因为,这些思想在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还很有影响,许多学者还在运用这些思想在新的自然科学面前的作新的综合和概括,所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所发挥的基本思想有着更持久的生命力,研究它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恩格斯的综合工作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不言而喻地把自然界有辩证法作为前提这一点,综合在恩格斯那里,不仅仅是把各门自然科学知识的要点贯穿起来,而且是先从这些知识中发现辩证法客观存在的证据,再从辩证发展的观点把它们串联起来,因此,恩格斯尽管强调要比自然界自然科学本身中去发现辩证法,但他还是认为:“如果有了对辩证思维规律的领会,进而去了解那些事实的辩证性质,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达到这种认识”。所以,考察并评价支配着恩格斯写作这本书的基本思想——辩证法的先在性、对自然科学的态度等等,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自然辩证法理论很大程度上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前提,是对当时自然科学作百科全书式综合的理论依据,当然另一个方面,自然辩证法理论也借广泛的综合过程本身来阐明和深化。
理论前提
从恩格斯所写的总计划草案可以看出,全书预计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阐述贯穿全书的一些基本思想,包括自然科学史和哲学史已经表明辩证法终将替代形而上学,辩证法的基本要点是三大规律,各门科学在“运动形式”概念上的联系和转化。这三个思想为全书的主体作一个导引,并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由抽象一般到具体的顺序发展原则。第二部分是正文,分别叙述当时的各门科学有它们之间的辩证的联系,恩格斯不同意法国百科全书派将各门知识简单排列的作法,也反对孔德的作法,孔德的整理“只是为了安排教材和教学,因而就导致那种疯狂的整科教育,在那里,不到一门科学完全教完之后不教另一门科学,在那里,一个根本上正确的思想被数学地夸大成胡说八道”。(第150页)他比较推崇黑格尔的叙述方法,即能从各门科学中看见联系和内在的转化,在这一部分里,要继续具体贯彻从历史上看辩证法代替形而上学的必然性的思想,继续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分析自然科学知识,解决自然科学所感到一畴莫展的问题,继续用运动的守恒与转化思想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第三部分是附录,批判自然科学家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把自然规律简单移植到社会历史领域的庸俗作法,论述自然界如何转化为人类社会,完成由自然向社会领域的过渡,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更趋完善。
正文部分,正如恩格斯所说,“不仅所要掌握的领域几乎是漫无边际的,而且就是在整个领域中,自然科学本身也正处在如此巨在的变革过程中,以致那些即使有全部空闲时间来从事于此的人,也很难跟踪不失。”〖ZW(〗《马恩选集》第3卷第53页〖ZW)〗况且马克思去世之后,恩格斯实际上就没时间来从事这一工作,所以,正文的内容除了在篇幅不够之外,其观点和材料也没有多少特别之处,相反,导论部分却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思想。
附录部分,其实是恩格斯为了处理当时的一些现实问题而加上去的,在当时许多流行着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有一些是以自然科学家为代表人物,如社会达尔文主义,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中的机械唯物主义等等,这些科学家社会影响大,为了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对这些自然科学家所代表的思想进行批判完全是必要的。在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年代里,各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大批政党纷纷诞生,形势非常令人高兴,但另一方面,不断的有其它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侵入到工人运动中来,瓦解和分裂政党及工人组织,造成工人队伍中理论上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急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系统化、条理化,以使工人运动能简单明了的加以接受,并成为它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同时,还要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与形形色色非马克思主义的区别和界限,指出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错误和有害性,论证马克思主义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理论,这样,才能保证已经蓬勃兴起的工人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上正轨、健康的发展。《自然辩证法》计划中的附录部分,《反杜林论》以及后来的《费尔巴哈论》都在某种程度上服务于这个大的目的。
系统建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批判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需要,使恩格斯越来越接近黑格尔,因为黑格尔辩证法的叙述是完备的(只是作了错误的解释);辩证法易于用来构造体系,辩证法既可以作为证明的工具又可以用来作为批判的武器。把经过改造(即重新解释)过的黑格尔的辩证法作为建立系统世界观和批判各种思想的理论前提,这是反映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论》这三部重要经典著作中的一个总的特征。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和青年时代,哲学曾被当作一种实践活动的理论形态。对旧哲学的批判,不是通过旧哲学的方式即思辨的探讨,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旧哲学中的理想原则,这样,当社会革命实现了这些理想原则之后,旧哲学就被抛弃了,这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真正含义。
但是,在对一个完整世界观的要求日益迫切起来之后,恩格斯逐渐意识到,在表述完整世界观时高扬一种核心思想是完全必要的,如果说在用这个核心思想去整理人类知识从而构成完整科学世界是各种实证科学的事情,那么,表述并阐明这个核心思想就是哲学的事情了,传统哲学并没有被取消,只是缩小了它的范围,把它的大部分课题让给了实证科学。“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了要求,要它弄清它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还仍旧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他的一切都回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ZW(〗同上第3卷第65页〖ZW)〗
在《自然辩证法》的第一部分正好全面论述了自然辩证法哲学理论的各个方面,第一,辩证法因为是在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普遍适用的规律,因而也一定在自然界中适用,第二,辩证法作为一种最高方法论,在科学研究中无疑也是适用的,第三,辩证哲学因为注重联系和发展,因而是比一切经验主义科学更高明的知识形态,自然科学应该向辩证哲学学习,否则就会误入歧途,这些实际上就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理论前提,我们可以把它总结成如下三个今天已成为大家非常熟悉的思想,恩格斯正是打算以此为前提,对自然科学各领域进行概括和综合:
(1)辩证法是在自然科学的对象世界即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2)辩证法是科学研究中普遍有效唯一正确的方法
(3)自然科学家必须自觉的学习辩证哲学,否则是不能不受惩罚的 我认为,当前最首要的任务是对这三个理论前提进行反思,因为它从来只被承认被运用被引为出发点被阐释发挥,但没有被认真考察,而事实上,全部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成败得失都系在这三个理论前提之上。今天我们也许很奇怪为什么恩格斯要把能量守恒定律表达成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并赋予那么大的意义,但是只要我们看到,在恩格斯那里,能量即是运动的象征,运动形式又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对象和转化的基础,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内在转化是符合辩证法的,那么,为了辩证法的实现而高扬能量守恒与转化原理就是不言而喻了。恩格斯对待许多具体问题的方法和态度,都完全受制于他在导论部分反复阐发了那三个前提,如果今天我们不去仔细考察他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和讨论,而致力于反思他的理论前提,那应该是可以的。
第三篇:什么是科学
什么是自然科学
自然界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是人类生产和自然科学实验的知识
概括和总结。它以自然界、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提示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本质,认识它的运动规律,并遵循自然规律,利用和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自然科学来自生产实践,并为生产实践服务,它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并积极推动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自然科学具有继承性和非阶级性的特点。现代自然科学一般分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基础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本质和各种不同运动形式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技术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理论基础,包括数学、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技术科学是研究技术理论性质的科学,如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等等。应用科学是直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技术和工艺性质的科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什么是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是以“人类与环境”这对矛盾为对象,而研究它们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
展、调节与控制以及利用与改造的科学。由人类与环境组成的对立统一体,我们称之为“人类—环境”系统,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系统。环境科学就是以这个系统为对象,研究其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利用和改造的。环境科学涉及的学科面广,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交叉渗透的广泛基础,几乎涉及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同时,它的研究范围涉及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的各个领域,涉及管理部门、经济部门、科技部门、文化教育及军事部门等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环境系统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相互交错的网络结构系统,每个子系统都可能自成一个环境分支,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可提出各种不同的分科方法和多种学科。
什么是人文科学
所谓人文科学,是指一些以人的内心活动、精神世界以及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观表
达的文化传统及其辩证关系为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它是以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为学术研究主题的学科,它所研究的是一个精神与意义的世界。社会科学是一种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通常它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等。社会科学的形成远远迟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从具体时间来看,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以经验的方法对社会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都是从18世纪中后期才开始独立出来,到19世纪才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系统的理论结构。社会科学的出现是欧洲社会大变革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是近代以来西方自然科学与技术变革兴起与迅速发展的产物。
第四篇:科学是
《科学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2、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准备:
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理解,只能获得表面意义上的理解,所以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思考。凭已有经验,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来谈谈自己亲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 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
三、全课总结: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板书)《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学设计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2、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课一开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纸鹦鹉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探究其中的奥秘,接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的纸片来尝试,寻找如何让它们平衡。由于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保持活动场地整洁,实验井然有序。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
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第五篇:班主任工作计划(吴国利)
八下班主任工作计划
冬已过,万物复苏。转眼间迎来了八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八年级的学生有它自身的特点,经过去年的学习与生活,班级的事情,虽然已经走上正轨,但还存在着很多的小毛病,班级的学风还不是很浓厚,学生的自我批评意识还不是很强,今年的工作重心是,放在优秀学生的拔尖上,并且保证全体学生的平均成绩,面对上学期有问题的学生,这学期多做思想工作,保证学生的人数,保证学生的思想能以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打好基础。我打算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班级工作:
在这最关键的一学期,特拟定本学期工作:
一、工作目标
1.差生的转化效果好,思想觉悟明显提高。
2.形成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班风,学习成绩有明显进步。
3.全班团结一致,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4.争取期末各方面都有显著进步,为九年级真正打好基础。
二、主要工作
1、加强班级班风班貌的建设
a、创建和谐向上、努力进取的学习氛围。
发挥团结互助的学习精神,促进共同进步。学习好的要切实帮助学习较差的,遇到问题、困难,要努力克服,群策群力,共同解决,发挥共同智慧。
b、加强班干部队伍的构建、建立班委会
学期初要尽快组织学生通过民主选举组建一支工作能力强、实践经验足的新一届班委会,并明确班委会成员的具体分工,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锤炼,实行值日班干部负责制加强班级管理岗位责任制。设岗位,定人员,定工作,把班级工作分成若干岗位,每个岗位专人负责,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为本学期的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2、做好常规管理工作
经常性地做好校纪校规的检查督促工作,特别是迟到、追逐打闹、自习课和晚自习讲话等违纪现象,要及时教育,杜绝打架的现象。做好仪表的规范化教育,男生不留长头发,女生不化妆。配合政教处加强学生卫生保健和心理健康,抓好班级的室内卫生及包干区卫生。
3、做好住宿生的管理
教育住宿生要遵守宿舍制度,服从管理,爱护公物,坚持每天到宿舍检查清洁.纪律。要求学生加强个人卫生习惯,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4、加强与家长的有效配合。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利于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为思想道德工作的开展创造一个和谐的家校结合的环境,以利于学生的成长。
803
吴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