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句法成分中的移位现象分析

时间:2019-05-13 22:1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汉语句法成分中的移位现象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汉语句法成分中的移位现象分析》。

第一篇:现代汉语句法成分中的移位现象分析

现代汉语句法成分中的移位现象分析

句法成分移位的类型:

(一)、主谓移位

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是汉语抽象句的一般语序,谓语在前、主语在后就形成主谓移位。主谓移位现象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较多的例子,如孙犁的《白洋淀》中的: “怎么了,你?”,“出来吧,你们!”等等。

主谓移位或者是急于表达新信息,或者是强调谓语,其语义重心在前置的谓语上,前置谓语要重读,后置主语则相对轻读。这种用法一般出现于表示疑问、感叹或祈使的句子里,陈述句中较为少见。

(二)、定心移位

在名词性的静态的偏正短语中,定语总在其中心语前面,起修饰或限制作用,但是在动态的句子中,定语又时却可以出现在中心与的后边。例如:

(1)他买了牛肉三公斤,猪肉五公斤,青菜四公斤。

(2)咱这算什么,小事一桩。

(3)我买了条裤子,黑色的。

(4)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定语移位于中心语之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 “x 的” 组合体,一种是数量短语。例(3)(4)是 “x的” 组合体,例(1)(2)是数量短语。①

关于定语后置,目前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不发生易位现象”,这以陆俭明、李芳杰为代表;另一种认为确有定语后置现象存在,一般语法论著普遍这么认识,如张志公、张静等。④

移位于中心语后的“X的”组合体是名词性的。如果 “X的”组合体是谓词性的,它往往是陈述性成分,而不是移后的限饰性成分,即定语。例如:“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的”是谓词性的,具有陈述性,陈述对象是“树”,承前宾语省略。我们可以说“树蓊蓊郁郁的”,“但一般不能说“裤子黑色的”、“姑娘姓梅的”。可见前者是主谓结构,后者只能是偏正结构。

(三)、状心移位

抽象句中,状语一般在其中心语前面。语境句中为了表达的需要,状语有时也可

以放在其中心语的后面。

(1)我们吃完饭了,已经。(2)他走了,也许。(3)我不想去了,反正!(4)我见过他一面,在武义。

状语后置在表达上或者是表示急于说出中心语所述说的部分,或是为了突出描写部分。

(四)、述宾移位

述语和宾语之间的移位,有时要涉及主语。因此有三种情形:

1、在主语省略句中,述语和宾语移位。例如:

(1)“你想喝点什么?”“咖啡,喝点儿。”

(2)“你打算怎么办?”“再试一次,打算。”

2、在主谓句中,述语后移。例如:

(1)我一个人去旅游,准备。

(2)我们去一趟桂林,打算。

3、在主谓句中,宾语前置。例如:

(1)一切都是天意,我以为。

(2)“我应该找谁?”“我们的班主任,你应该找。”

在以上三中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到:述宾和宾语应涉及主语的关系,都发生的一定的移位现象,将要表达的内容提前,将得句中的重点突出,使之更为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表达。

述宾移位中的述语以谓词性述语居多,宾语大都是谓词性成分,名词性宾语与述语易位,一般要在答话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例如,问:“他刚才拿了什么?” 答: “两本书,他刚才拿了。”在 “他对老师说:‘他刚才拿了两本书’。”就不能易位为“他对老师说:‘两本书他刚才拿了’。”(五)、补语移位

补语一般位于一句话的末尾,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补语不可以移位,但是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常式是经常被突破的。例如:

(1)身子都直不起来了,奶奶笑得。

(2)(妻子)一天没吃饭,让丈夫气得。

从上面的例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实不是任何补语都可以移位,前置的补语只限于动词谓语、形容词谓语所带的表程度和表结果的补语,而这些补语又是由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充当的。这些补语被提到明显位置后,本身所带的信息得到了强调,所表达的程度和结果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例(1)中“身子都直不起来了”,是动词谓语“笑”所带的程度补语,将其置于句首,可见奶奶笑得是何等开心;例(2)中“(妻子)一天没吃饭”是动词谓语“气”所带的结果补语,强调“一天没吃饭”。

(六)、连动移位

汉语的连动成分大都按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但在口语交际中,可以打破这种排列顺序,从而产生移位现象。例如:

(1)a小赵去医院看病了。

b小赵看病了,去医院。(1)a王老师骑着自行车出去了。

b王老师出去了,骑着自行车。

上述例句,a句是正位句,b句是移位句。⑤移位句所强调的是逗号之后的内容。不难看出,两个移位句,逗号后面的内容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强调,这样比较符合人们日常表达的逻辑思维习惯。

(七)、兼语移位

兼语式是谓语复杂化的一种表现。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有时根据不同说话人心理和特定语境的需求,由兼语式构成的兼语句中的成分也可以出现移位现象。但这种移位要求兼语动词必须是使令动词,此外,兼语后的成分不能是单个的动词,而且按照配价语法理论,这里的动词不能是二价(指既要与施事格组合,又要与受事格组合)的,否则移位后的句子有歧义或不合语法要求。例如:

(1)A:院里叫你马上过去一下。B:马上过去一下,院里叫你。

(2)A:你马上从连里派十几个人去。B:去,你马上从连里派十几个人。

(3)A:李老师怪校长多事。

B:多事,李老师怪校长。

以上各句中A是正位句,B是移位句。例(1)的两句都是符合语法要求的,传话人急于把消息带给被通知者,不能耽搁,所以脱口而出“马上过去一下”,然后再

追补出施事与受事。例(2)B不合语法,因为兼语后的成分是单个动词,移位句有歧义,“去”可以指“你”,也可以指“十几个人”。例(3)B不合语法,因为兼语动词不是使令动词,移位句也有歧义,“多事”可以指“校长”,也可以指“李老师”。②

句法移位跟相关语法现象的区别

句法成分移位是语用平面的言语现象,其特点是只改变句法成分的语序,而不改变其原句式的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句法成分移位的目的是为了某些表达的需要,改变原句式的语用风格。

1、句法移位跟句法变换的区别。

句法移位跟句法变换具有某些共同点,即语序都产生变动,并且语序改变后所形成的语言结构体的意义也基本相同。但是,二者有本质的区别。跟句法成分移位相比,句法变换不仅改变语序,句法关系也要发生变化,唯一不变的只是语义关系。例如:

(1)来客人了。→ 客人来了。

(2)他打了小王一顿。→ 小王被他打了一顿。

例(24)的前句是述宾关系,后句是主谓关系。前后两句的语义关系没有发生改变,“客人”都是 “来”的施事。例(1)的前句是主动句,后句是被动句。前后两句的语义关系是相同的,“他”是施事,“小王”是受事。句法变换正是建立在语义关系不变的基础之上的,变换以后,成为不同的句法结构或句式。这种现象不属于语用平面,而是属于句法平面。

2、句法移位跟词语重新组合的区别。

词语的重新组合是指运用相同的词语组成相同或不同句法、语义结构的现象。例如:

(1)小王打了小李。→ 小李打了小王。

例(1)的前后两句,所用词语完全相同,句法结构关系也相同,但是语义关系不同,两句话的意义也不一样,这种情况属于词语的重新组合,跟句法移位和句式变换都有本质的区别。它不是同一个句子三个平面的关系,而是不同句子之间的关系。

感想

移位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句中的语义重心在前半部分上,后半部分只是带有注释或补充的性质。句中被移位的两个部分可以还原,还原以后句子的意思不变。横向上看,各民族语言丰富多彩,有着鲜明的特色;纵向上看,每一种语言都是鲜活的,会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但是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要适应交际的需要、方便交流的进行。目前对于移位理论的部分理解还存在争议,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任何理论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劭敬敏,从语序的三个平面看定语的移位,袁辉 戴耀晶编,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刘顺,现代汉语句法成分的移位分析,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3月,第23卷第1期

第二篇:现代汉语中的新词现象

现代汉语中的新词现象

摘要:社会不断地变化,发展,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特别是语言里的词汇,更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新词的产生有很多的原因,地域的交流,新事物的产生等等。这也就使得新词的种类很多,网络语言、数字语、广告语等等,特别是网络语言达到近乎疯狂的程度。新词的产生,反映了社会交际的需要,丰富了语言的内容。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也不可避免地继续发展下去。对于新词现象,人们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专家学者的意见以承认为主。对于新词我们应采取宽容、容纳的态度,解决存在的问题,引导它,规范它,使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关键词:新词,新词现象,网络语言,规范

恩格斯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个解释是唯一正确的,拿动物来比较,就可以证明。动物,甚至高度发展的动物,彼此要传达的东西很少,„„此外,他们还获得了如对人依恋,感激等等表现感情的能力,在这种能力以前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和这些动物经常交往的人很难避开这样的信念。这些动物现在感到没有说话能力是个缺陷。”从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语言是人在生产劳动中因为必须进行交际,进行合作,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在劳动过程中,在社会生活中,人类以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类不能离开语言,离开语言的社会是不存在的。语言也就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语言的认识研究和使用,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下,语言就随着一些东西被淘汰或需要其他的词来代替或消失,也就出现一些社会现象而不断丰富它适应它,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出现了许多新词,这里所谓的“新”一是从未出现的词语,二是本有的词赋予了它新的意义。这些年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词的出现如雨后春笋般。近年来甚至出现了“一天出现三个新词”的现象。本文就新词中的“网络语言”展开叙述。

语言折射社会发展的轨迹,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都会涌现出一大批新词新语。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经在《汉语史稿》中说:“五·四运动以后,一方面把已经通行的新词巩固下来;另一方面还不断的创造新词,以适应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从词汇的角度来看,最近五十年来汉语发展的速度超过以前的几千年。”

继“五·四”运动之后,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是新词语发展的第二高峰。诸如“公

私和营”之类的大量新词潮水般涌现。而第三个高潮,就是改革开放之后的这二十几年。新事物、新概念、新现象层出不穷,而且随着社会开放程度而不同,人们在文化上的宽容度也随之加大,于是新词新语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形态。新词语的产生,反映了社会交际的需要。科技或社会生活方面的新事物产生了,就需要有新的词语来表示它们。上网、下载、转基因、试管婴儿、物业、信用卡、一国两制等许许多多新词新语,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还有一些新词语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例如两代人之间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很自然地用到“代沟”这个词。在社会生活中,以某种厉害关系共处的双方,不一定都是彼消此长,甚至你死我活。如果双方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会取得没有输家,都是赢家的结果。这几年,称述这种双方都受益的情况用到一个恰当的词——“双赢”。有些新词则反映出语言使用求新求雅的心理。比如,汉语里原来有“卷铺盖”一词,意思是因解雇或辞职而离开工作的地方。这些年用的更多的是一个新词“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相比之下,“炒鱿鱼”比“卷铺盖”不仅显得新奇而且有幽默感,人们更喜欢使用。

社会多元化,语言也自然鲜活、多样了。而且社这样会越开放新词语也就越活跃。我们这里谈到的新词语,有的是新造的,有的是从外来语借鉴而来的,有的是从方言中借鉴而来的,另外还有的是通过语言本身的一些手法减缩的,有的是通过修辞手法得来的等待。

面对新生词语的大量出现,有人提出现代汉语急需规范,呼声认为很多外来词,流行语,缩略语„„或者是胡编乱造的新潮,或者是莫名其妙的符号链,有害于语言的纯洁和健康,是语言垃圾,应加以剔除和掘弃。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博士张鑫先生谈到这个问题时诙谐的说:“语言根本不存在污染问题,‘哇塞’、‘帅呆’、在老人眼里也许被认为是污染,可对于新新一代就是血肉,就是精神气,因而语言无所谓绝对规范。对新生语的路径和产生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如吕淑湘先生所谓“宁滥勿缺”。例如,在高校较为流行的“博导”,“博导者,博士研究生导师之谓也。”博导的出现,是高校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的产物,目的是显示和强调博士生导师的尊贵、冲过的社会地位。由此还派生出硕导(硕士研究生导师)、进导(进修研究生导师)等。

中国社科院原院长刘吉认为,现在中国文学的混乱已经达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了。大量非规范的外来语、英语缩写的直接使用,像“菜鸟”、“大虾”、等网络语言,像“绝代佳人”之类的新人类自己创造的词语已经使不少文章出现了令人读不懂的情况,有些更会

引出歧义,影响我们的理解。在网上曾看到这样一篇小学生的作文:“昨天晚上,我的GG(哥哥)带着他的恐龙(丑陋的)GF(女朋友)到我家吃饭。饭桌上,GG和GF一个劲向我妈妈PMP(拍马屁),那酱紫(样子)真好BT(变态),7456(气死我了)。我只吃了几口饭,就到QQ上“打铁”(发帖子)去了。” 这样的作文我们实在不敢恭维,但这也只是特殊情况,包含着学生对老师的反叛。对于现在的混乱局面应采取立法、行政、引导等各种手段予以纠正。

敬一丹说,现在是社会语言最生动的时期,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官方语言和民间语言,不能抹杀活泼的富有时代版的民间语言。而我们的媒体则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度,如果对青少年的语言教育一味强调规范性,忽视了他们对审美的要求,限制他们对富有年龄特色的语言的追求,那么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语言学家许家璐的话,也许可以全面、宽容、积极地令我们看清如今语言的现实问题。他说:“语言发展变化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个性。虽然它离不开语言发展的总规律,但是有一些局部可能一时出现无序的现象。语言是全民的工具,无序的部分不管多少,都会给社会交际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容纳、分析、引导、规范。”

“对新词新语,我们应该了解、记录、研究。”原教育部文学应用研究所副所长佟乐泉先生认为,新词新语往往鱼龙混杂,网络语言的简单符号也称不上新语,但有一些称的上的新词新语的就应该记录下来。

专家学者的看法,看到了新词新语中确实存在的问题,但多数是对新词新语给予了肯定。新词语的产生引起争议时必然的,任何一件新事物产生都是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新词现象也不例外。语言是有生命力的,需要不断丰富,不断发展。要不断从方言土语、外来语中汲取精华。若过多加以限制,语言必后滞,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多元化的社会就应该有多元化的语言。所以既要规范新词的使用,又要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要给语言的发展留下应有的空间。

对于新词现象,人们或褒或贬的评论很多,大多是针对网络语言的,而对于新词现象的

研究不多,但也不是没有。河北大学郭伏良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研究》,文中主要是对新词进行分类。

在中国语言学报中也有关于新词现象的论述,主要是对新词语的分析、总结及其产生原因的阐述。

有一些文章是针对新词现象而提出保护汉语的纯洁性的。例如,复旦大学的申小龙,发表过几篇这样的文章。

2001年12月17日至19日举行了“全国汉语词汇规范问题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对新词现象进行讨论,达成共识:不能用一般的词语规范的特点来要求新词语,对待新词语要宽容,要有“词语保护”意识,也要有“品味”意识和“规范化”意识。

有一些关于新词词典的编辑工作,例如《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由王同亿主编2001年出版其优点在于:

(一)全新的收词思想。它打破了过去字词典编写的条条框框,收录了其他同类词典中所不具有的近20年来出现的新词新语10000条,充分反映了本时代的各个方面的进步,譬如,酒吧、因特网、信息网络、知识经济、生态环境、绿色食品等一些现代生活中频率很高的词汇。

(二)破坏式求真释义。现在很多工具书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许多词语没有正确合适的义项解释。譬如说防火墙,日常指两所房子之间或者一所房子的两个部分之间的厚而高的墙。但是对于现今的青少年来说,防火墙更多的是作为“INTERNAT常用语”出现的。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结合社会发展和生活实际对词语的解释反复推敲,无数次不厌其烦的审改,力求每一个解释义项的全面、准确、科学。

(三)“真材实料”的例证。对古往今来大量的诗文名句进行了归纳、筛选,认真考证每一个字的准确释义。还收录了大量的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甚至俚语。

(四)起笔部首检字法。

(五)规范化的执行者。对外来词汇,为了避免读者从单个语素对文字进行错误理解,编者统统标注出来。

再如:由周洪波主持,商商务印书馆主办,2001年1月5日出版的《新华词典》修订本。新词新语比比皆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词新语随处可见,如信息类条目中增设了互联网、笔记本电脑、电话磁卡、可视电话、电子出版、网吧、远程教学等。医学类增设了安乐死、巴氏消毒法、非处方药、基因工程、精子库、试管婴儿等词条。财经类增设了超市、对冲基金、二板市场、风险投资等词条。还有法律类的,不正当竞争、单位犯罪、国家赔偿、巨额资产来源不明罪等。军事类的导弹防御系统、地地战略导弹、高技术战场、信息战、数字化战场等。以环保词条为例,《新华词典》原来只有22条,此条修改后增加到129条,与人类对环保的关注程度密切呼应。而同时,插秧机、微机、喷气织机等2000多个跟不上时代的词汇,此次正式“隐退”。

再如:由于跟元主编,经济出版社出版,2001年6月出版的《中国网络词语词典》。其收入词条2000多条,正文约40万字。所收的词条有一般的术语,如手机上网、伊妹儿、电子邮件、网上录取等。聊天室用的比较特别的词语,如“瘟都死”(WINDOWS)、“大虾”(网络高手)、东东(东西)、“猫”(调制解调器)等。考虑到实用性还收入了常用的外语词以及缩写,如BBS(电子公告版)、CHAT(网络聊天室)、E-MAIL(电子邮件)、JJ(姐姐)等。

还有一些词典出版,如1987年第一部新词词典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由闵家骥、刘庆隆等主编的《汉语新词词典》;韩明安主编的《汉语新词词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李行健、曹聪、孙云、景魁主编的《新词新语词典》,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等等,这里不一一列出。

由于新词的发展十分快,人们对他的研究,是相对滞后的,即便是词典编辑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需要加快步伐,对其进行研究与规范。

根据新词产生的原因,可将新词划分为以下几类:

(一)随着国内外、大路内地与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的增多,电视剧、电影的不断交流,各种语言、词汇自然要不断碰撞,从而出现新的词汇,如瘦身、大片、派对、给力、神马、浮云、追星族等。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新经济现象的出现和扩展,使新词不断产生和输入。如新经济、入世、WTO、双赢等。

(三)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产品地不断出现,需要新的词汇来表示它。如咪表、IC卡、克隆、光驱等。

(四)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尤其青少年迫切需要缩短表达和写作时间,崇尚简洁、方便。如88(再见)、521(我爱你)等等。

(五)外来因素

如迪斯科(DISLO)、保龄球(BOWLING)、冰淇淋(ICE-CREAM)、托福(TOEFL)、CT、T恤、热狗(HOTDOG)、宠物、黑马、绿卡等等。

(六)方言词的吸收

由于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南北、东西交流空前,一些表意新颖,表现力强等方言词流行大江南北。如,大腕、痞子、侃、混、掉价、开涮、发廊、打工仔等等。

(七)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科学意识的增强而产生,将它单另作为一

类是因为新词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网络语言,人们对于它的评判也较多。所以本文就将网络语言作为新词中的代表,进行论述。

网络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是:“在电的系统中,由若干元件组成的用来使信号按一定要求传输出的电路或这种电路中的部分,叫网络。网络的种类很多,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功能。”如“通讯网络”、“互联网络”、“广通网络”、“运输网络”、“教育网络”、“商业网络”等等。网络语言是在这些领域中应用的语言,主要是一些缩略语,数字语,运用英语或给这些词以新的含义等。

一、网络语言具有生动风趣,简洁省事人情味儿十足,个性化强的特点。

将网络划分为三类:

(一)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例如鼠标、硬件、病毒、软驱、宽带、登陆等。这些词语是关于计算机的专业用语。

(二)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融、黑客、网吧等。

(三)网民在聊天和BBS上的常用语和符号。如美眉、大虾、斑竹、东东、恐龙、88、521,用键盘上的键盘组合许多表情符号。“哈”大笑的卡通形象,从这种意义上是说,符号语言是把有声语言中的体态语创造性地运用到了网络语言中,属于幅语言。

二、网络语言的多样化的体现

(一)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群体语言,它能满足网民的交际需要。

据有关机关调查,我国网民结构以青年人为主,平均年龄在27岁左右。学历多在大专和本科以上,收入则以中高收入者为主。这样一群在年龄、学历、智商、收入上均占优势的一代,在网络交流传播过程中自然会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他们是“网民”、“网虫”,一般有自己的“网页”和“版主”,并建立起了自己的个性化网络“聊天室”、“讨论区”和“虚拟社区”。他们喜欢在“网站”、“主页”“桌面”、“界面”中生活,并不断的在“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交互”。从这个层面上说,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年轻人在网上彼此交流的最基本最常用的符号了,成为他们表现个性的一种标志。

(二)网络语言是语言中的活跃部分,是语言多样化的具体体现。

从语言系统来看,语言、语法相对稳定,词汇则变化发展较快,词汇中基本词语是核心部分。是词汇系统中最为稳定的。新词新语(包括网络语言)自然感觉较为轻松,更适合于现代人的口味。网络群体有着不可低估的创新能力,总在不断的创造属于他们的丰富鲜活的词语,并且非常迅速的传播流行开来。语言的多样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靠新词新语这些活跃部分来实现的。从总的走势来看,网络语言本身存在于相对封闭的网络圈子里,在圈子里传播的最快,只有一部分词语经过时间的考验后,渐渐进入基本词语,成为语言

核心部分中的一员。

(三)网络语言有的品味不高,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客观的说,目前网络语言的总体情况还是不错的,但也无庸讳言,一些格调不高,相当粗俗的词语在网上也时有出现。譬如“TMD”是“导弹防御系统”,它刚好与我们的“国骂”—“他妈的”的拼音简写相同。于是一时间“TMD”就成了网上使用最为频繁的脏话了。此外,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网民们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由此出现了一些错字、别字。

网络虚拟空间中各色语言杂呈,主要源于整个现实社会环境的多元化。在网上,网民们是以隐秘的身份加入一个聊天室或BBS的,自然有了充分的话语权,因此得以放纵。这些话语向网上一发,就完成了“出版”的工作,没有任何人,任何单位对网上作品负责任,这样难免导致目前网络语言的良莠不齐,泥沙俱下。

互联网已经深入人心,类似于这样的语言还会大量的出现并频繁使用,言语的存在和消亡,取决于生命力的大小,一些没有生命力的言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定会远离我们的生活,而不是靠我们“发布命令”令其退出生活之外。主要具有生命力,网络语言已经逐步登入词典一类的大雅之堂。

语言就像一条河,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的,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语言,是互相渗透的,这样才能使整个时代的语言丰富起来,语言才会有生命力。由于信息、网络、广告与传媒的高速发展,新词成堆,语言紊乱,生造词语,句子不通,误用词语的现象存在,旧社会的黑话、脏话变的时髦,坯子腔调也被“玩儿”的流行起来„„这些是新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在新词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词语自身发展规律和各方面的努力下慢慢消解。语言不可能是僵化停滞不动的,它是跟这个时代密切相关的,时代向前发展,语言也随之适应它的发展,以适应人们对新事物、新思想的表达。时代开放到什么程度,语言就可以开放到什么程度,时代发展到什么程度语言就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

【参考文献】

一、索绪尔【法】《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二、简.爱切生【英】《语言的变化:进步还是退化》徐家桢 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三、李行健 曹聪 孙云 主编 语文出版社

四、于根元 《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应用研究》书海出版社

五、李伯聪 《高科技时代的符号世界》天津科学出版社

六、郭伏良

七、钱冠连

八、郭良夫 《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词汇发展研究》 河北大学出版社 《人文网络言语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词汇》 商务印书馆

翁英杰2011、5

第三篇: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常识

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现代汉语有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语法体系,学习起来会令人感到枯燥乏味,故人们往往疏而远之。甚至有人说,语法没什么实际用处,不懂语法照样能写好文章。诚然,写文章不必一味拘泥于语法的限制,但不等于写文章可以不懂基本的语法知识。只要我们仔细地阅读在各类媒体上发表的文章,就不难发现有明显语法错误的病句比比皆是。因此,要想在作文时能准确而规范地使用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不学一点基本的语法知识,是不能如愿以偿的。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内容包括汉字的特点,字词句的区别、联系及其使用规则,以及字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变化规律等等。囿于篇幅和笔者的水平,本讲只能着重而简略地讲一讲现代汉语中通用的词法和句法这两大问题。(上篇讲词法,下篇讲句法。)

(一)词

词法,即运用词语必须遵循的一般语法规则。所谓“一般语法规则”,即人们约定俗成并为人们广泛认可和应用的语言文字的规范。在《词语的运用》一讲中我们已经进过,词语是具有实在意义并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因此,我们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从学习词语开始,首先应该学一点词法的基本知识。接下来,我想择其要讲两个问题:词语的构词方式,词类和词的兼类。

〔1〕 词语的构词方式

现代汉语中的词汇绝大多数是由两个有具体意义的字构成的双音节合成词(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居多)。联合式和偏正式是双音合成词的两种主要的构词方式。例如“考试”和“考场”这两个合成词,“考”和“试”的意思相近,合为一个词表示一个意思。这两个字是并列的联合关系,它们的意义没有主次之分。而“考场”则不同,“场”是场所、场地的意思,“考”说明做什么用的场所、场地。其中的“场”是主体,“考”是附加的,起限制、区别的作用。两个字的意思有主次之分。由此可知,如“考试”这类由两个意义并列,不分主次的字构成的合成词,叫联合式合成词。如“考场”这类由两个有主次之分,意义有从属关系的字构成的合成词,叫偏正式合成词。

联合式合成词又可分为两种情况:(A)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字并列构成。例如“土地、城市、房屋、戏剧、海洋”等等。(B)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字并列构成。例如“收发、开关、买卖、出纳(词中两个字意义相反);方圆、左右、始终、尺寸(词中两个字意义相对)”等等。这里要注意的是,两字意义相反的合成词的意义,代表事物的全面和整体。两字意义相对的合成词的意义,表示一种不确定的抽象意义。此外,还要注意的是,联合式合成词的两个字,有的可以颠倒,意思不变。如“互相”也可写成“相互”。有的则不能颠倒,否则意思就不同了。如“生产”不能写成“产生”。而汉语中的联合式合成词的两个字,绝大多数是不能颠倒的。

偏正式合成词的构词方式也有两种情况:(A)後一字词是主体,前一个字起修饰限制作用。如“火热、热爱、粉碎、微笑(修饰作用);铁矿、马路、汽车、布鞋(限制作用)”等等。(B)后一个字对前一个字起补充说明作用,表示动作的结果和趋向。如“说明、提高、扩大、改善、抓紧”等等。

以上所说是合成词的两种主要构词方式,此外还有其他几种构词方式:(A)前一个字表示动作,后一个字表示相关的事物,构成表示动作行为或人和事物名称的词。例如“动员、带头、出席(表示动作行为);司令、领队、导游(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等等。(B)后一个字说明前一个字的情状。如“地震、心疼、性急”等等。(C)前一个字表示事物名称,后一个字表示事物的单位,这类合成词多半成为一种“类”名。例如“布匹、纸张、车辆、船只、诗篇”等等。

(2)词类和词的兼类——汉语里的每个词都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我们把用法相同的词归为一类,即为语法上的“词类”,也称“词性”。汉语里所有的词按其性质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实词”,即具有实在和明显意义的词。它有两个特点:第一,正因为实词都有具体实在的意义,所以它们只要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组合起来,就可以成为一个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不需要其他辅助的词。如“社会主义、光明、祖国、前途”这四个实词组合成“社会主义祖国前途光明”这个句子,告诉别人一个完整的意思。第二,正因为实词有确定明显的意义,所以说话时可以用某个实词单独回答问题。如用“好”这个实词就可以回答“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的问题。但虚词就不一样,因它们没有实在、明显的意义,所以既不能用几个虚词组成一个句子,更不能用一个虚词回答问题。虚词只有跟实词或其它词组发生联系时,它的意义和作用才能显示出来。比如说,“了、的、吧”这三个虚词,要单独说出它们的意义比较困难,然而一旦跟实词“读”和“书”发生联系,成为“读了书”、“读的书”、“读书吧”,就能分别显示出它们的不同意义了。

为便于正确地用词造句,人们把实词和虚词进一步分类。实词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五类;虚词可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在这十个词类中,有些词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关系中,往往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比如一个动词,它既可以作动词,又可以作名词。例如“报告情况”或“起草报告”,前者的“报告”是动词,后者的“报告”则是名词。另如“绿色食品”和“春风又绿江南岸”,前者“绿”字是形容词,后者的“绿“字则是形容词和动词两种属性兼而有之,即“词的兼类”。现将词类方面的语法知识详述如下。

有关词类的语法知识,我想着重讲一讲具有实用意义的各种词类的语法特点,也许能有助于大家在运用词语时不至于产生明显的语法错误。

(A)名

词——名词可以受数量词的修饰,数量词一般用在名词前面。但有时为了强调和凸出名词的意义或诗词作品中韵脚的需要,也可将数量词用在名词的后面。如“三个人”可说成“人三个”;“四项原则”可说成“原则有四”等等。名词一般不“不、很、也、最、非常、十分、极其”等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肯定、否定等意义的副词的修饰。如不能说“不工人、很农民、也机器”等。表示方位的名词,如“上、下、前、后、里、外、以前、之后、东面、西面”等等,一般用在名词、动词或词组的后面,表示处所和时间。如“公司里、桌子上、三年前、下班後、长江以北、屋子外面”等等。

(B)动

词——动词一般能接受“不、没”这两个特殊副词的修饰,如“不看、没来”等。除了“爱、希望、应该、原意”等能愿动词可以接受“很、非常、极其、十分”等表示程度的副词修饰,一般动词不能单独接受表示程度的副词修饰。例如我们可以说“非常希望”、“十分愿意”、“极其应该”,但不能说“非常控制”、“十分掌握”、“极其调查”。绝大多数动词后面都有一个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宾语)。如“讨论问题”、学习外语”、“撰写文章”等。凡后面能带宾语的动词,叫及物动词。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有不少动词的后面是不能带宾语的,叫不及物动词。例如“游行、旅游、醒悟、颤抖”等等。不能将不及物动词当作及物动词使用,否则便会造成病句。如我们可以说“喜悦的心情油然而生”,不能说“油然而生喜悦的心情”。有不少作者将“油然而生”这个不及物动词,误以为及物动词。此外,大部分动词都可以重叠。单音节动词重叠时,第二个音节读轻声。双音节动词一般都按“ABAB”的形式重叠。如“讨论”重叠为“讨论讨论”。表示愿望、可能、必要等意义的能愿动词,如“要、能、能够、可能、会、应该、必须、肯、敢、值得、原意”等。这些能愿动词在用法上和一般动词的不同点是:它们不能直接和名词组合,只能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充当修饰成分,例如“要漂亮、爱清洁、能说会道”等等。这类在动词前面起辅助作用的词,叫“助动词”。还有一类动词,如“来、去、起来、下去”等,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充当修饰成分,表示动作的趋向。如“跑来、走去、站起来、倒下去”等等。这类在动词前面起辅助作用的词叫“趋向动词”。

(C)形 容 词——形容词一般都可以接受表示程度的“很、十分、非常、最”等副词的修饰。如“很坚强、十分流利、非常勇敢、最亲密”等。形容词的这个特点正好与名词相反。形容词多数也可重叠,但重叠的形式跟动词不一样。单音节形容词重叠,第二个音节读阴平调。双音节形容词按“AABB”的形式重叠。例如“清楚-清清楚楚;老实-老老实实”。含有贬义的双音节形容词还有一种特殊的重叠形式,即“A里AB”的形式。如“糊涂-糊里糊涂;马虎-马里马虎;罗嗦-罗里罗嗦”等等。在词的构成上,“可”字可作为形容词的词头,“气”字可作为形容词的词尾。例如“可爱、可怕、可恨”;“土气、洋气、书生气”。从以上两组词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词类变化现象,即第一组中“爱、恨、敬”这些单音节动词,前面加上“可”便成了形容词。第二组的“土、洋、书生”单音或双音节名词,后面加上“气”也变成了形容词。我们从中可以明白一些动词和名词加上词头或词尾后,在词性上的变化规律。

(D)数 量 词——不要以为数量词简单易学,如使用不慎,同样会产生语法错误。数词可分为“基数”和“序数”两大类。前者如“一„十„百„千„万„”;后者如“第一„初二„头一„”等等。基数的使用频率最高,因而也容易出错。基数包括分数、小数、整数、倍数等确定的数字,也包括一部分概数,如“七十上下、二三百、十来(个)、一百多”等等。数词的使用,容易出错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数量的增加可用“倍”或“增长了百分之几”,但减少不能用“倍”,只能用百分比或分数加以说明。2/“以上、以下”用在数字后面表示概数,使用时要注意分清界限。例如“考试成绩60分以上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此句中的“60分以上”和“60分以下”都包括基数60分,那末60分算及格还是不及格,界限没有说清楚。故原句应改为“„..60分以上为及格,不满60分为不及格。”3/“二”与“两”的使用。这两个数词意义上没有区别,但在用法上不尽相同。相同点是,在度量衡单位称数时通用。如“二尺”也可说“两尺”,“二斤”可说“两斤”等等。但“二两”却不能说“两两”。“两”在连续使用时,后面的读“二”,不读“两”。如“两丈二尺”,不能读成“两丈两尺”或“二丈两尺”。不同点是,在序数、分数、小数中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第二”不说“第两”;“老二”不能说“老两”;“十分之

二、零点二”不能说“十分之两、零点两”等等。如果量词“个、本、只”等前面只有一位数的话,用“两”不用“二”。如“两本书”不说“二本书”;“两个人”不说“二个人”等等。只有少数量词例外,如“位”可以说“二位”,也可以说“两位”等等。“两”有时当“几”解,表示概数,如“说两句、玩两天”,但其中的“两”不能用“二”替代。接下来,再讲一讲量词。

量词的使用比数词简单得多,这里从略讲几点在具体使用方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什么事物跟什么量词组合,应遵循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不能任意搭配。如“一匹马”不宜说“一头马”,更不能说“一个马”。2/单音量词一般都可以重叠使用,表示多数。例如“个、家、户”可以重叠为“个个、家家、户户”。3/量词中有一个特殊的“俩”字,它的意义等同于“两个”,但“俩”不能与“个”搭配。如“爷儿俩”,不能说“爷儿俩个”。

(E)代

词——代词即代替各类实词或副词的词。代词按其所指代的对象不同,可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代词的运用有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个例:第二人称代词“您”是你的尊称,但“你”可以用“你们”表示多数,而“您”则不能。第三人称代词有性别的不同。男性用“他”,女性用“她”,有男有女用“他们”,不必用“他(她)们”。另有第三人称的“它”,指代无生命的事物。有时在修辞上为了表达憎恶的感情,可以用“它”来指代敌人。还有一个“牠”,用来特指除人以外的其他有生命的动物。此外,“各”与“每”这两个指示代词都是指全体中的任何一个,这是它们用法上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是,“每”着重表示全体中的个体的共同点,而“各”着重表示个体之间的不同点。例如“每个人都要向雷锋学习”,不能说成“各个人都要向雷锋学习。”此外,汉语中还有一部分“泛指”和“虚指”的疑问代词是不表示疑问的,这是疑问代词的一种特殊用法。例如“什么都不怕,就怕不用心”;“谁的贡献大,就向谁学习。”前句中的“什么”指任何事物,是“泛指”的用法。后句中的“谁”指不确定的人,是“虚指”的用法。

(F)副

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肯定或否定等意思,而一般不能用在名词前面的词,叫副词。例如表示程度的“很、极、最、顶、挺、太、非常、异常、十分、极其、格外、过于、更、越、稍微、甚至”等等。表示范围的有“都、总、共、统统、全部、只、仅仅、部分、局部、大多、个别、少数、零头”等等。表示时间或频率的有“刚才、正在、将要、快要、马上、立刻、顿时、方才、然后、终于、经常、往往、再三、一直、向来”等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有“准、不、没有、没、别、不行、可以、是否”等等。副词的运用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少数副词可以修饰数量词。例如“每一次、仅仅五个”等等。(G)介

词——经常附在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词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目的等关系的词。例如表示处所、方向的介词有“从、至、自往、朝、向、在、于、由、沿着、顺着”等等。表示时间的有“从、自从、到、在、于、当、逢、正值”等等。表示对象的有“对、对于、连、把、将、跟、同、和、比”等等。表示关联的人和事物的有“对、对于、关于、至于、在于、由于”等等。表示依据的有“按照、遵照、遵循、根据、依据”等等。表示被动的有“被、叫、让、给”等等。表示目的动机的有“为、为了、为着”等等。大部分介词在实际运用中都有与其相搭配的合适词语,使用时要注意选配得当。一般来说,介词是虚词中最易用错的一个词类。

介词的语法功能有如下几个特点:1/介词结构可以充当动词的修饰成分。如“共产党把我们从火坑里救了出来。”句中的“把我们”和“从火坑里”这两个介词结构,都是修饰动词“救”的。2/“被、叫、给、让”等介词,可以直接附在动词前面,表示它前面的名词受它后面动词的支配和影响,形成句子的被动式。例如“敌人被消灭了。// 问题叫他解决了。// 书给他读烂了。// 人民让贪官给害苦了。”等等。3/“在、于、往、自、向”等介词,可以附着在动词后面,表示它后面的名词与它前面的动词相关联,接受它前面动词的影响。例如“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的巴彥客拉山麓。// 飞机飞往北京。// 歌声来自大草原。// 人群涌向天安门广场。”4/“在、向、比、为”等具有介词和动词两种功能。它们在句子中组成介词结构充当修饰成分时是介词,如果充当谓语时便成了动词。例如“我在家看书。”// “我昨天在家。”(前句“在”是介词,后句“在”是动词。)另如“大家向雷锋学习。// 葵花朵朵向太阳。”(前句“向”是介词,后句“向”是动词。)

(H)连

词——把词、词组、句子连接起来,说明它们之间种种语法关系的词,叫连词。例如“和、与、跟、同、及、以及、而”等连词,多用于连接词或词组。而“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连词,多用于连接句子。连词没有具体意义,不能独立运用,在语言结构中只有连接作用。使用连词要特别注意它表示哪种关系,比如“跟”字的用法,“我跟他”的“跟”是连词,表示“我”和“他”是并列关系。“我跟他走”的“跟”是介词,表示“我”和“他”的主从关系。

连接句子的连词也叫关联词,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将在第五讲的续篇中详述。

(I)助

词——配合和帮助其它词语,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句子的词,叫助词。在全部词类中,助词的数量很少,按其语法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结构助词和时态助词两种。常用的结构助词有“的、地、得”。(按:笔者已发布《闲话“的、地、得”用法》的专文,有关内容在本讲中省略。常用的时态助词有“着、了、过”。结构助词常用在词语之间,表示前后词语之间有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例如“雄伟的天安门”(修饰关系);“中国的首都”(限制关系);“他说得很好”(补充关系)。时态助词经常附着在动词,表示动作变化额时态。如“写着”(表示持续);“写了”(表示已经写好);“写过”(表示经历)。这三种用法,即语法上所说的“正在进行式、完成式、过去式”。

(J)叹

词——凡表示感叹、呼唤、应答和各种语气的虚词,都叫叹词。例如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叹词有“哎、唔、唉、嗯、喂、哼、哎、哈哈”等等。表示各种语气的叹词有“的、了、吗、呢、啊、呀、哇、啦”等等。凡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叹词一般都用在句首,通常不与其它实词发生特定的关系。凡摹拟声音的词(象声词)也归为叹词。如“乒乓、叮当、轰隆、劈啪”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叹词可以独立运用,也可以修饰名词和动词。例如“乒乒乓乓地打了起来”;“叮当作响的铜铃”等等。有时,象声词甚至可以用作动词,如“他不置可否地‘唔’了一声。”此句中的“唔”即动词。凡表示语气的叹词,一般都用在句尾。

第四讲

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下〕

(二)句

现代汉语句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句子的基本结构、句子的类别、句子的表达形式三个方面。句子的基本结构也叫基本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成分。其中的主语、谓语、宾语是主要成分,定语、状语、补语是附加修饰成分。而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必要成分,缺一则不能成为句子。现将句子的六 种基本成分分别概述如下。

一、句子的基本结构

(1)主语和谓语——句子是由词语构成的,并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基本语言单位。所谓“一个完整意思”,即能告诉别人一件事,向人提出一个问题或一个要求,或表示某种思想感情。一句话不论长短,只要能独立存在,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就是一个句子。从句子的基本结构看,最常见常用的句子可分为叙说或被叙说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被叙说的对象,表示“谁”或者“什么”,叫主语部分。后一部分是对主语部分加以叙说,说明主语“是什么”、“怎么样”或者“做什么”,叫谓语部分。例如“我们的党多么伟大。”(叙说“谁”-“怎么样”)//“雷锋是共产主义战士。”(叙说“谁”-“是什么”)//“小张到北京去了。”(叙说“谁”-做什么”)//“这台电脑是中国货。”(叙说“什么”是“什么”)等等。

(2)宾

语——有些句子谓语部分的中心词(即主语)是及物动词,后面带一个它所涉及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宾语。例如“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及物动词)一幅神异的图画(宾语)来。”(鲁迅《故乡》)。有些介词,如“在、到、于”等附着在动词后面,往往带一个表示处所或时间的宾语。例如“人们把担架放在大卡车上。”(宾语表处所)//马克思诞生于一八一八年。”(宾语表时间)有的动词谓语所表示的行为要涉及两个或多个对象,叫“双宾语”或“多宾语”。能带双宾语的动词谓语如“给、向、告诉、请教”之类的及物动词。例如“朋友给我(宾语)一本书(宾语)”。// “他问我(宾语)昨天公司里发生一件什么事(宾语)。”人们习惯把及物动词后面的第一个宾语叫“近宾语”,之后的宾语统称为“远宾语”。

不带宾语的句子的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的叙说和被叙说的关系,主要是由主语和谓语表现出来的。如果动词谓语后面带上一个或多个宾语,那就由动词谓语和宾语共同叙说主语。

(3)定

语——名词或其它词类前面的限制性的词语,叫定语。定语多半用在名词前,说明它后面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谁的、什么样的、多少”等意思。例如“一群体格健壮的开荒者,器宇轩昂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这个句子的主语“开荒者”前面有两个定语:“一群”和“体格健壮”。前者说明“多少”,后者形容开荒者是什么样的。宾语“眼前”(名词)前面的定语“我”说明出现在“谁的”眼前。有时动词、形容词作主语或宾语,也可在它们的前面加上定语。例如“老王先人后己的行动受到大家的赞扬。”(句中动词“行动”为主语,“老王先人后己”为定语。)// “同志们都非常钦佩他的勇敢。”(句中形容词“勇敢”为宾语,“他”为定语。)

凡是定语,它们的后面多半要附着结构助词“的”,故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的”看作识别定语的语法标志。

(4)状

语—— 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形容描绘性的修饰语,叫状语。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状态、程度、处所、时间、肯定、否定等意思。例如“初冬的东海之滨已经很冷了。”(形容词“冷“前面的状语“已经”,表示时间;“很”,表示程度。)//“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动词“学习”前面的状语“一定”,表示肯定;“认真”,表示态度。)// “你今天没有去吗?”(动词“去”前面的状语“今天”,表示时间;“没有”,表示否定。)// “山中的溪水缓缓地流淌。”(动词“流淌”前面的状语“缓缓”,表示状态。)由以上例句可知,状语一般由形容词或副词充当,出现在动词谓语或形容词谓语的前面。但应注意的是,有时状语也可出现在句首。用在句首的状语,常见的是由表示时间、处所、目的、条件等意思的词组充当。例如“八月二十七日,延安机场上降落一架美国飞机。”(表示时间)// “在天安门广场上,无数群众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表示处所)//“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这些普通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表示目的)// “保持社会安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表示条件)

状语后面多半附带结构助词“地”,因此我们可以把“地”看作状语的语法标志。

(5)补

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情状、结果、程度、处所、趋向、数量、延续的时间等意思,有补充说明作用的修饰语,叫补语。例如“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表示程度)//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表示时间)// “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表示处所)// “他站在原地跳了三次.”(表示数量)// “我的心通通地直跳,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表示情状)

补语和它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之间,常用结构助词“得”来连接。因此,我们可以把“得”看作是一般补语的语法标志。

二、句 子 的 类 别

句子按其结构的繁简可分为两大类:单句和复句。单句又细分为一般单句和复杂单句两类。复句也可细分为一般复句和多重复句两类。现分别概述如下。

(1)一般单句——所谓“一般单句”,是指基本成分单一化的句子,即只有一个主语,一个谓语,或再附带单一的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附加成分的句子。例如“风景秀丽。”这个由一个名词主语和一个形容词谓语组成的一般单句(也叫“主谓词组”),如再加上句子的其它四种成分,可扩展为“走遍杭州,唯有西湖的风景秀丽得令人陶醉。”这样,句子虽比原来长了,但因其六种成分的单一化,故仍然归属于一般单句。

在一般单句中,如果名词做谓语部分的中心词,叫名词谓语句,如“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依此类推,还有动词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前者如“高速列车在广阔的原野上奔驰。”后者如以上例举的“风景秀丽”及其扩展后的长句。

(2)复杂单句—— 一般单句中的每一种成分,通常都是由一个词语来充当的,所以它们表示的意思比较单纯,容易理解。如果一般单句中的各种成分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合成的词组来充当,这种句子成分复杂化的单句即复杂单句。复杂单句成分的复杂化,一般有如下七种形式:

(A)词组作句子成分——作句子成分的词组又可细分为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偏正词组四种基本形式。例如“学习刻苦是我们知识青年应有的学风。”(主谓词组作主语)// “援助边疆的干部都已做好了出发的准备。”(动宾词组作定语)// “他的意见,我完全赞同。”(偏正词组作谓语)//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联合词组作宾语)

(B)介词结构和“的”字结构作句子成分——例如“现代青年要为建设小康社会争挑重担。”(介词结构作状语)// “今年被录取上大学的,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字结构作主语。这里的“的”字不是一般的结构助词,而是名词化的助词,相当于“的人”的意思。)

(C)合成的谓语成分——即由一个能愿动词和一个一般动词一起充当谓语。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充当谓语的能愿动词有“要、能、爱、会、应该、必须、肯、敢、值得、原意”等等。例如“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方永刚同志的革命精神。”// “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D)兼语结构作句子成分——一个词在句子中同时可以充当两种不同的成分,即两种成分“兼”为一词,我们把这种语法现象叫“兼语结构”。例如“咱们快把工事修好了,叫敌人连一滴水也淌不进来。”这个句子中的状语和谓语都是比较复杂的兼语结构。状语“快把工事修好了”中的“工事”是“把”的宾语,同时又是“修好了”的主语,其中的“把”和“修好了”都是动词谓语,一起形成兼语结构,充当全句的状语。谓语“叫敌人一滴水也淌不进来”中的“敌人”是“叫”的宾语,同时又是“连一滴水也淌不进来”的主语。其中的“叫”和“淌不进来”都是动词谓语,一起形成兼语结构,充当全句的谓语。

一般来说,在兼语结构中,前一个动词大多具有“使令”的意义,常用“请、使、叫、派、让、劝、要求、禁止”等及物动词。後一个动词把前一个动词的宾语作为自己的主语,回答主语(兼语)“怎么样”的问题。

(E)连动结构作句子成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在一起,中间没有停顿,表示相连的动作结构叫“连动结构”。因连动结构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谓语,所以也叫“连谓式”。例如“大家坐在阅览室里阅读书报杂志。”句中的“大家”是主语。“坐在”和“阅读”就是表示相近动作的“连动结构”,一起充当全句的动词谓语。“书报杂志”为宾语。

然而,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连动式和兼语式往往套在一起使用,这就使句子的谓语更加复杂化,分析句子时应予以注意。例如“他们派了两个同志下山 叫后勤组 来 接应。”这个句子中的“派了两个同志下山”和“叫后勤组来接应”是两个兼语结构。前者的“同志”是“派了”的宾语,又是“下山”的主语;后者的“后勤组”是“叫”的宾语,又是“接应”的主语。此外,句子中的“派了、下、叫”以及“来、接应”都是连动结构。

(F)复指成分——句子中的两个词或词组,指代同一事物或同一个人,它们的代词一般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而出现在这个代词前面的词或词组,叫“复指成分”。例如“政治上进步、艺术上感人,这就是评价一切文艺作品的两条最基本的标准。”此句中的“政治上进步、艺术上感人”这个复指成分都是指“文艺作品”,在整句中充当句首状语。句中的“这”又指代句首的复指成分,在整句中充当主语。

(G)独立成分——句子中常有一些词语或词组,它们同其它成分没有结构上的联系,但在句子的表达上又不是多余的。因这种成分在句子中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叫“独立成分”(也称“独词句”)。例如“你看,那座山顶上飘着一面红旗。”句中的“你看”这个主谓词组就是独立成分,在整句中充当状语。

独立成分在句子中出现的位置比较灵活,用在什么位置合适,取决于表达的需要。可用在句首或句尾,也可用在句子的中间。如上述例句,也可说成“那座山顶上,你看,飘着一面红旗。”或者说成“那座山顶上飘着一面红旗,你看!”从这三个例句的表达效果来看,第一个例句的重点是引起别人注意,第二个例句的重点是“那座山顶”,第三例句的重点是“红旗”。独立成分运用恰当,可使语言准确生动。现代汉语中的独立成分很丰富,常见的有“严格地说、不瞒你说、毫无疑问、据说、据了解、一般说来、依我所见、可以断言、充其量、大不了、老实说、不可否认”等等。

以上所述,即复杂单句成分复杂化的七种形式。我们经常在一些习作者的文章中见到有不少结构复杂的长句子,表达上显得很别扭,念起来也不顺口,我想原因就在于这些长句不尽符合复杂单句的语法规则,表达不规范,所以经不起语法分析。

(3)一般复句——前面讲的句子都是由一个主语部分和一个谓语部分组成的单句(包括一般单句和复杂单句)。如果把两个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单句组合起来,就是这里要说的“一般复句”。组成复句的单句也叫复句中的“分句”。分句之间有一定的语音停顿,书面上常用逗号或分号隔开。单句进入复句后,便失去了它的独立性,成为复句的一个组成单位。单句原本表达的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复句中只是复句完整意思的一部分。一般复句的两个分句之间常用“关联词”来连接。复句中的关联词语主要包括一部分连词(如“如果、因为、所以、而且、但是、可是、尽管、不管等),以及某些有关联作用的副词(如“就、却、也、都、才”等)。分句之间在内容上的关系,一般可细分为十种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选择关系、承接关系、因果关系、让步关系、条件关系、推理关系、假设关系。现分别概述如下:

(A)并列关系——“并列关系”即两个分句的意思没有主次 之分的关系。常用的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有“也、又、不 是„..而是„„、除了„„还要„„、一方面„„另一方

面„„”等。例如“不过执政党也还有一个自我完善的问题,也还有一个整顿队伍的问题。”// “李四光送他上车,又目送他 的车在长安街头的闪烁灯火中远去。”// “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 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中来的。”//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除了要有高超的业务水平,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B)递进关系——两个分句间的“递进关系”,即後一个分 句的意思比前一个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的关系。常用的表示递进 关系的关联词语有“竟、还、并、并且、而且、不仅(不但)„„而且„„”等。例如“总理的记忆力惊人,竟还留有李四 光青年时代的印象,毫厘不爽。”// “鲁迅先生不仅是伟大的文 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C)转折关系——“转折关系”,即後一个分句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到与前一个分句相反或相对的意思上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尽管„„可是(却)„„、然而、不过、而、但”等。例如“那天天气很冷,但会场上热气腾腾,”(上下句意思相反)//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已经开始,而科技工作必须走在前面。”(上下句意思相对)。(D)选择关系——两个分句分别说出一件事或一种情形,表示要从中有所选择,即“选择关系”。选择关系有两种类型:一是当尚未选定哪一项时,常用关联词“或者„„或者„„、要么„„要么„„、是„„还是„„”等表示。例如“那末,是用我们自己这里发现的事实为基础来探求地质构造的规律可靠呢,还是以国外同行那一套理论为基础可靠呢?”二是当已经选定某一项时,常用关联词“与其„„不如„„、宁为„„不为„„、宁可„...也不„„、要是„„还不如„„”等关联词表示。例如“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选定后者)//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选定前者)。

(E)承接关系——两个分句先后有序地表述连续的两层意思,後一个分句的意思是承接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而发生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承接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又、就、便、然后、于是”等。例如“祖冲之青年时代,就对前辈科学家的学术成果作了仔细的研究。”

(F)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即前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後一个分句说明结果的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因为„„所以„„、由于„„因而„„、”或者单用“所以、因此、因而、由于”等表示。有时为了强调原因,可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关联词,把表示结果的分句提到前面,成为因果关系倒置的句式。例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因为有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这三件革命法宝。”

(G)让步关系——前一个分句先表示承认一个既成的事实,後一个分句表示意思的转折,即“让步关系”。这一关系的特点,就是用“退一步说,„...也„..”的表达形式来肯定自己的看法。常用的关联词有“尽管„„也要„„、即便(即使)„„也„„、纵然(纵使)„„也„„、哪怕„„也要„”等。例如“哪怕上刀山,下火海,我们也决不后退。”

(H)条件关系——前面的分句提出条件,后面的分句表示在此条件下的必然结果,两者之间即“条件关系”。条件关系复句可细分为以下两种情况:第一、一般条件句。常用关联词有“只有„„才„„、只要„„就„„、除非„„才„..”等。第二、无条件句。即结果不以所提出的条件为转移,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实现既定的目标。常用关联词有“不管(无论、不论、任凭)„„也(都、还)„„”等。例如“不管狐狸多么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

(I)推论关系——前一个分句表示理由或根据,後一个分句表示由这个理由或根据推 导出来的结果,这就是两者之间的“推论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既然„„就„„、可见„„”等。例如“既然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那末所有党政干部就应该当好人民的勤务员。”// “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至深。”

(J)假设关系——“假设关系”的特点是,前一个分句假设一种情形作为前提,後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有“如果„„就„„、假如(倘若、要是)„„那末(便)„„”等。例如“倘若我们的干部心中没有人民。那末人民的心中就没有人民公仆的形象。”

(4)多重复句——前面所讲的句子,都是由两个分句构成的单句。所有单句中只有一个层次。所谓“一个层次”,就是由两个有连贯关系的分句共同表达的一层意思。“层次”的意思比分句的意思更加相对的完整。例如“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句中的两个分句构成一个层次。如果在这个复句的后面再加上一个分句-“我们就照你的办。”在这个由三个分句构成的复句中,除了上述的一个层次外,又增加了一个层次—“我们就改正”和“我们就照你的办”两个分句构成的另一层意思。三个分句构成两层意思,四个分句构成三层意思,依此类推。这样的复句,就是“多重句”。

多重复句是一般复句的扩展形式,它的内部各分句之间的关系,不像一般复句那样,是两个分句之间的单纯关系,而是众多分句之间的大层次中包含小层次,一层套一层的复杂关系。因此,我们在分析任何一个多重复句时,应首先找出将全句分成两个部分的第一个大层次,然后再由大到小地逐层分析。多重复句中的分句越多,层次就越多。有两个层次的,叫“二重复句”,三个层次叫“三重复句”,依此类推。现举例分析以下一个多层次的多重复句(注:全句中的编号为分句序号。句中加框的,是表示各种关系的关联词语。):

“(1)一个党的组织如果忽视或放松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2)就难以发挥无产阶级先锋队在新时期的战斗堡垒作用;(3)一个共产党员如果对党的工作重点熟视无睹,(4)不闻不问,(5)就称不上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战士。”

以上这个多重复句中的五个分句包括四个层次:第一个大层次,即第(1)(2)分句与第(3)(4)(5)分句之间的并列关系;第二个层次是第(1)(2)两个分句间的假设关系;第三个层次是第(3)(4)分句间的并列关系;第四个层次是(3)(4)分句与第(5)分句间的假设关系。

多重复句在议论文中应用很普遍,如果应用得当,它可以将复杂的意思准确而严密地表达出来。因此,学会分析多重复句内部的层次,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

三、句子的表达形式

按句子的表达作用的不同,可以把句子不同的表达形式归为四大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现分别概述如下:

(1)陈述句——运用判断、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方法,别 人陈述一件事或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句子叫“陈述句”。例如“感人的歌 声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判断式陈述句)// “我以无限恋念的心情,想 起延安的歌声来了。”叙述式陈述句)// //“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的教 诲,又像娓娓的谈话。”(描写式陈述句)

(2)疑问句——向别人提出一个问题,一般又要求别人回答的句子,叫 “疑问句”。就疑问句的语气而言,有的是一般发问,语气平和;有的是责 问,语气激昂,表示一种反感或愤慨的心情。例如“这样的新闻是否在市场 上还有销路?是否还值得人们看上一眼?”(一般问句)〔毛泽东《评战犯 求和》〕// “‘日兵无法劝阻’,学生们怎会‘无法劝阻’?每月一千八百 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政当局’呀?”(责问句)〔鲁迅《“友邦惊诧”论》〕

就疑问句的内容而言,有的是有疑而问,要求回答;有的是无疑而问,不要求回答,目的在于用疑问的方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这样的问句,在修辞上叫反问句(即“反诘句”)。

还有的是自问自答的疑问句,在修辞上叫“设问句”。例如“难道万事皆好,一个缺点也没有么?”(反问)//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么?不是,是从实践中来的。”(设问)

(3)祈使句——“祈使句”,即要求对方做一件事或向对方提出一个希 望。例如“当我被侵略者的子弹打中以后,希望你不要在我面前停留。”// “请把烈士的遗体交给我们,让我们按照朝鲜人民最隆重的礼节来安葬他 吧!”

(4)感叹句——所谓“感叹句”,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抒发一种强烈的感情,如喜悦、忧虑、哀伤、感动、愤怒、惊讶”等等。感叹句的句尾多半带有“啊、啦、哪、呀、哦”等感叹词。也有不带感叹词的,但句尾一般都用感叹号表示。例如“北京申办奥运的梦想终于实现啦!”(表示喜悦)// “沿海大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是普遍提高了,可‘老、少、边、穷’地区还有多少贫困户啊!”(表示忧虑)// 无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让人终生难忘!”(表示感动)// “贪官污吏祸国殃民的罪行令人发指!”(表示愤怒)

第四篇:材料成分分析

材料成分分析

成分分析通过精密测试仪器,能提供材料全方位的质量表征、性能评价和机理分析。服务领域涉及电子、通讯、机械、化工、生物、钟表、五金、灯饰、家具、工艺礼品等行业、企业及相关产品、各类研发中心开展材料表面技术科研和产品开发提供分析检测服务。

信标检测分析技术服务中心承接各种材料和产品(金属、非金属、聚合物和生物材料)的性能检测,进行材料的定性定量分析、组织结构分析、化学成分分析、表面及微区的形貌、力学性质及物化性能等多项测试,综合利用化学分析、热分析、元素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五大分析方法。可高效、准确还原材料组成、分析材料配方,大大缩短材料研发、上市周期,节省材料研发成本。

成分分析实验仪器

实验室配备对未知物进行剖析鉴定的国际先进仪器设备主要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核磁共振波谱仪(NMR)、红外光谱仪(IR)、凝胶渗透色谱仪(GPC)等有机化学结构分析仪器,以及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AES)、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离子色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无机分析仪器。

我中心投资购置了完整的成分分析试验数据库,配备专业的材料成分分析技术工程师。

成分分析服务

1、有机溶剂分析:油漆稀释剂,天那水,脱漆剂、电子、纺织、印刷行业用溶剂。

2、固体物质,粉末渣体等。

3、气雾剂、光亮剂、杀虫剂、脱模剂、润滑剂、制冷剂、空气清新剂。

4、各种助剂分析:电子行业(助焊剂)、纺织行业、涂料、塑料加工行业所用的助剂:乳化剂、润湿分散剂、消泡剂、阻燃剂等;电镀(锌、铜、铬、镍、贵重金属)助剂分析:前处理添加剂、光亮剂、辅助光亮剂等。

5、纺织、皮革助剂分析:柔软剂、匀染剂、整理剂等。

6、塑料和橡胶制品助剂分析:增塑剂、塑化剂、抗氧剂、阻燃剂、光和热稳定剂、发泡剂、填充剂、抗静电剂等。

7、化妆品分析:洗发、护发用品、护肤用品、美容用品、口腔卫生制品等。

8、油墨分析:墨水、感光油墨、印刷油墨等。

9、洗涤剂分析:民用和工业用清洗剂。

10、高分子材料:胶粘剂、纤维、涂料、橡胶、塑料。

11、石油化学品分析:润滑油、切削液等。

第五篇:“恰巧”“恰好”“恰恰”的句法成分辨析

“恰巧”“恰好”“恰恰”的句法成分辨析

摘 要:“恰巧”“恰好”“恰恰”属于“契合”类语气副词,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态度和看法。三者主要作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数量短语等。与动词搭配时,“恰巧”侧重修饰变化动词,“恰恰”则侧重修饰状态动词。“恰巧”很少修饰形容词,“恰恰”“恰好”修饰最多的形容词是“相反”。“恰好”还可以作补语和谓语,使用的是形容词用法。

关键词:恰巧 恰好 恰恰

“恰巧”“恰好”“恰恰”属于“契合”类语气副词,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态度和看法。以往以“巧合”或“契合”为着眼点的研究,大都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缺少微观的考察。本文基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网络语料库(CCL)[1],从句法成分的角度出发,对这三个同义语气副词进行辨析。

一、作状语

“恰巧”“恰好”“恰恰”主要在句中充当状语成分,修饰动词、形容词、数量短语等。

(一)“恰X”[2]+动词

“恰X”搭配的主要是及物动词。我们发现“恰巧”“恰好”“恰恰”后面所接动词具有不同的特性,分别是说明类动词、动作类动词和能愿动词。

说明类动词主要包括“说明”“反映”“证明”“暴露”“体现”“表明”“符合”等表示阐释说明义的动词。例如:

(1)我一直非常喜欢被人利用,如果有人利用你,恰巧说明你有利用价值。

(2)有人说:“待业保险无人享用,恰好说明我国失业人口比重低,劳动就业率高。”

(3)有人会说,这些数字恰恰说明外资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

上面三个例子都是对一个事件或一种现象的解释说明。例(1),“有利用价值”解释了“为什么喜欢被人利用”;例(2),“劳动就业率高”对“待业保险无人享用”这一现象进行说明;例(3),“外资构成威胁”是对“这些数字”的解释。

与说明类动词组合时,“恰恰”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达到5.70%;“恰好”次之,为2.04%;“恰巧”最低,只有0.09%,频数是6。

“看”“听”“碰”“遇”等是动作性很强的动词,可以归为行动类。在与行动类动词的组合中,“恰巧”的出现频率最高,为11.32%;“恰好”次之,为4.52%;“恰恰”最低。例如:

(4)另一方面,假设有一个人竟敢擅自进屋,并且恰巧碰上桌子上有试卷,这种巧合是很难想象的。

(5)路上恰好遇上一个同学的弟弟小张,两人一起追赶,终于将案犯抓获。

(6)恰恰走入了这种自由、混乱、多元,也就最大限度地焕发了人的创造力。

动作类动词经常被趋向补语修饰,例(6)中的“走入”带有方向性,表示从“自由、混乱、多元”的外面走进里面。需要注意的是,用例中“遇上”“碰上”中的“上”作为趋向补语,已经虚化。

“恰好”和能愿动词组合的频率最高,达到2.99%;“恰恰”次之,为1.48%;“恰巧”最低。例如:

(7)这种产品极适合在汽车上使用,因为它恰巧能安放在车内的饮料架上。

(8)合并改组,恰好可以取长补短,使得大家都能够“吃得饱”。

(9)明码标价恰恰可以治理此症。

“恰巧”“恰好”“恰恰”和能愿动词组合时,表述的时态一般是将来时,并且表达的是有利的方面。“能安放在车内的饮料架上”“可以取长补短”“可以治理此证”,表达的都是优势。形成这些优势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发生,只是一种可能和预设。

郭锐(1993)将动词分为三个典型的过程结构类:状态动词、动作动词和变化动词,并认为这是一个以动作为中心,向状态和变化的两端过渡的连续统。

说明类动词和能愿动词属于状态动词,没有起点和终点,位于连续统的左端。行动类动词,动作发生的同时就已经产生结果,属于变化动词,位于连续统的右端。结合上文的数据,可以发现“恰恰”侧重于搭配状态动词,“恰巧”侧重于搭配变化动词。“恰好”与状态动词和变化动词都可以组合,但更倾向于前者。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表1:

状态 变化 动作

恰巧+

恰恰 +--

(二)“恰X”+是

语料中,“是”的出现频率非常高。季春红(2008)指出“是”必须在语气副词后面。语料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发现“是”出现在“恰巧”“恰好”“恰恰”前面的用例。

“恰巧/恰好+是”属于评判性判断,说话人在表示判断的同时,表达了对该事件的态度和观点,形式主要是“NP1+X[3]+是+NP2”。通过语料分析,“恰巧+是”主要表现巧合性;“恰好+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巧合,一类是与预设的比较。例如:

(10)一丈高的佛像,恰巧是仙佛中块头最大的弥勒佛,倒卧在海面,就像是条小船。

(11)这恰好是C偏好的数目,那么C是中间投票人。

(12)他亲自打电话到“芬克斯”预约,接电话的恰好是店主罗斯恰尔斯。

例(10)和例(11)是典型的“是”字句,“佛像”和“最大的弥勒佛”之间的等同关系是体积的巧合性;“数目是C偏好的数目,不是A的和B的”,也是巧合。例(12)“的”字句充当主语,“接电话的”和“店主”的等同关系符合“他打电话”的预设。

“恰恰”的“是”字句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NP1+恰恰+是+NP2”,表示两名物之间的关系。当NP2是“的”字句的时候,“是”为焦点标记。第二种是“NP+恰恰+是+VP”,表示断定的语气。“是”为断句标记,可以去掉。相对于“恰巧”和“恰好”,“恰恰+是”的主观性特别强,主要表达转折的语气,基本功能是在指明焦点的同时凸显强调。例如:

(13)这种漆黑骇人的地方,恰好是赌徒喜欢的,说不准那四个鬼也正凑成一桌玩麻将呢。

(14)历来说唐诗的差不多都认为七绝圣手属王昌龄、李白和李益,而杜甫恰恰是拙于写七绝。

例(13)中,“是”有聚焦作用,“的”字句“赌徒喜欢的”是整个句子的焦点,同时也是句子强调的地方。例(14)中,“是”可以去掉,变成“而杜甫恰恰拙于写七绝”。在这个结构中,表现的是说话者对这一事件的确认和主观态度,动词短语是句子的强调部分。

(三)“恰X”+形容词

“恰巧”“恰好”“恰恰”修饰的形容词比较单一,“相反”是最常见的。

1.恰恰相反

“恰恰”修饰“相反”的频率达到19.52%,近五分之一,远远高于“恰巧”“恰好”的出现频率。“恰恰相反”经常单独使用,衔接两个语义相反的句子,表示转折。例如:

(15)恰恰相反,也许刚好经历一两桩好事快事。

(16)楚留香与李寻欢恰恰相反,楚留香是快乐的,他身边从没少了女人,更不会少了美酒,处处留香,处处有酒,就是他的生活。

“恰恰相反”主要出现在后面一句。例(15)中,根据后面的语义,可以推断出前面一句的内容,即“遇见了坏事”。例(16)中,前面一句的预设是“楚留香”不快乐,但事实上他很快乐。

“恰恰”还可以直接修饰形容词“好”。例如:

(17)就这么多的牵连,恰恰好就这么多,再也多不了。

“恰恰好”侧重强调程度的适中。例(17)中,“恰恰好这么多的牵连”,不多,也不少。“恰恰好”还经常出现在标语里,有琅琅上口的效果,简单易记。例如:

(18)我想起父母年轻时,那个“有男有女,三个恰恰好,有女无男,一直生到老”的年代。

2.恰好相反

“恰好相反”与“恰恰相反”不同,它经常充当谓语成分,并且作为谓语出现在句尾的频率为31.2%。在语料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恰好相反”前面经常出现“而”“但”“可是”等转折性关联词语和介词短语。例如:

(19)而美国人恰好相反,是“不”字的爱好者。

(20)但塔里木的看法恰好相反。

(21)这跟《史记》所反映的情形恰好相反,可以说明早期以全式为主,而魏晋时期则是以省略式为主。

以上用例,“恰好相反”在句中充当谓语成分。例(19)和例(20)中关联词语“而”“但”加强了转折语气;例(21)中介词短语“跟……相反”,强调“魏晋时期”与“早期”的不同。

不同于“恰恰”,和“恰好”搭配的还有“相同”“合适”“一样”等蕴含比较义的形容词。例如:

(22)她试试戴在她自己的头上,觉得恰好合适。

这类句子所反映的客观事实通常是符合预设的。例(22)中,“合适”,即不大不小,符合“她”自己的预设。

3.恰巧相反

“恰巧”很少修饰形容词,搭配“相反”的句子也只有20例。“恰巧相反”既可以单独出现,衔接上下文,也可以在句尾充当谓语。例如:

(23)“恰巧相反。”他说,“他让我很开心,他像以前一样非常尊敬他的姨父。”

(24)但在幕后,他的态度恰巧相反。

不同于“恰好”,“恰巧”“恰恰”修饰形容词性短语的情况较为常见,例如:

(25)心脏和肾脏恰巧也不很好。

(26)“难道像上次那样?那一回恰恰很糟。”

例(25)中,“恰恰”修饰的短语结构是“否定副词+程度副词+形容词”;例(26)中,“恰恰”修饰“程度副词+形容词”。

我们发现出现频率较高的形容词都是状态形容词,如“相反”“相同”等。状态形容词带有主观色彩,性质形容词表示的则是事物的客观属性。“恰巧”“恰好”“恰恰”表现的是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看法,更适合与状态形容词组合。

4.“恰X”+数量短语

“恰巧”“恰好”“恰恰”修饰数量词时,表示说话人对数量的看法和观点,即不多不少,正合需求。根据语料库分析,“恰巧”“恰恰”很少搭配数量短语。晁代金(2005)将“恰好”修饰数量短语的情况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与现实或预设的对比,第二种是趋整。根据我们的分析,第二种使用情况较多。

“恰好”修饰的数量短语主要是时间数量短语,包括“X岁”“X月”“X年”等。例如:

(27)叶至善同志在文中说他们三兄妹的年龄加起来,恰好一百八十岁。

(28)江苏外贸开口岸已二十年,浙江则开口岸于对外开放之初,至今恰好15年。

上面两个用例,“一百八十岁”“15年”都是时间数量短语,分别为趋向十和五的整数。

5.“恰X”+时间状语

“恰巧”后面接“这时”“这时候”“那年”等时间状语的频率比“恰好”“恰恰”高。张斌(2001)认为“恰巧”表示巧合,包括时间、数量、条件等方面。时间巧合这一点和我们的分析结果相同。“恰巧+时间状语”主要位于句首,常单独出现,衔接上下文。例如:

(29)恰巧那天早上,陈万利因为商务上的事情去了香港,要一个礼拜以后才能回家。

(30)恰巧这时,我的公司老总来串门,老总是绝少来下属家消耗他宝贵的时间的。

例(29)和例(30)中,“恰巧”接“那天”“这时”,表现了时间的巧合,并且还说明了两个动作发生的先后关系。

6.“恰X”+地

语气副词后面一般不能加“地”。我们在语料分析的过程中,看到有少量“恰X”接“地”的用例。[4]例如:

(31)只是,你选取得比较恰当,它们都能恰好地体现你所要表达的题旨。

(32)两人配合默契,从没在吃上发生过纠纷,他们总是恰好地喜欢吃对方不爱吃的东西,却爱看对方都爱的电影,爱一起拉着手围着楼转圈。

“恰好”加“地”区别于直接作状语表示的“巧合”,是有目的的“巧合”,有很强的主观性。例(31)中“体现你所要表达的题旨”的巧合是由于自己“选取比较恰当”。例(32)中“喜欢吃对方不爱吃的东西”的巧合也都是双方的刻意之行。可以看到,“恰好+地”有很强的摹状性。

“恰恰”“恰巧”加“地”也是对这种“巧合”的特别强调,同时这种巧合往往有较大影响。例如:

(33)他看了台上一眼,莲霞的眼恰恰的躲开他。[4]

(34)这里恰巧地处自由丘和绿丘中间,不知市子会去哪个车站上车。

例(33),在“他”往台上看的时候,与“莲霞”躲开“他”的这一动作并不是巧合,而是有意为之,带来了下文两人的冲突。例(34),“市子”离开的这个地方的地形,让人不易找到踪迹,这是“市子”主观上的选择。

二、作补语

“恰好”可以充当补语成分。例如:

(35)那脖颈绷得恰好,刀刃迎面切上去,它会爽脆地断开。

(36)这也不容易,达,北海东坡,对得恰好,都得靠这个。

(37)结果各项发展都配合得恰好,而我也就按部就班地演化成为经济学者。

“恰好”分别作动词“绷”“对”“配合”的补语。“恰好”作补语时,基本采用“动词+得+恰好”的格式。

三、作谓语

“恰好”可以充当谓语成分。例如:

(38)但回心一想,苏铃大大的胖胖的,但这女孩子很标准,脖子和肩膊的线条好美,背部也恰好,并不胖。

(39)如果棒喝的时机恰好,结果就是弟子发生顿悟。

张斌(2001)指出“恰好”曾有形容词的用法,但是这种用法已近消失,形容词用法的“恰好”被“正好”所取代。刘华丽(2010:49)论证了“恰好”的语法化过程,“先有形容词用法,充当谓语、定语、补语,再由实词直接虚化为副词,再进一步语法化为情态副词。”我们认为,“恰好”作补语和谓语时,使用的是形容词用法,表示量的适度,并不强调“巧合”性(是否如此,还需要大家的共同讨论)。语料中,“恰好”表示的主要是“恰到好处”、不多不少、不满不亏的语义。例(38),“背部”线条完美,不胖,“很标准”。例(39)“棒喝”的时间,要不早不晚,就在他们有心理觉悟而又不发生的时候。

在语料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恰好”还可以直接作定语。例如:

(40)要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之间进行恰好的分界。

例(40)中,“恰好”作“分界”的定语,典型的形容词用法。

四、“恰X”+谓词

杨德峰(2005:23)指出语气副词修饰谓词性成分形成的“副+谓”在充当句法成分时呈现以下序列:宾语>定语>补语>主语。“恰X”接谓词一般不充当状语和补语成分,主要作谓语和定语。

“恰巧”“恰好”“恰恰”修饰谓词性成分时,可以在句中作谓语。例如:

(41)陆小凤最喜欢细腰长腿的女人,她们的腰恰巧都很细,腿都很长。

(42)谢军原来残局下得不佳,对手又恰恰精于残局。

例(41)中,“都很细”是“范围副词+程度副词+形容词”,“恰好+形容词短语”作谓语。例(42)中,“恰恰”接动词短语“精于残局”,充当谓语成分。

在语料分析中,“恰巧”和“恰好”接谓词,充当定语成分的情况较多。作定语时,格式必须是“语气副词+谓词+的”。例如:

(43)刚出门就遇上一个恰巧路过的邻家女佣人,刑警上前问她知不知道雕刻室主人的去向。

(44)那天恰好带班的魏队长早出井了,他们一言不合打了起来。

(45)可是,在另外一方面,却有和它恰好相反的人本主义的见解,以为印度文化和近代欧洲相同,也是向八方发展人性。

例(43)中“恰巧+动词+的”作宾语“邻家女佣人”的定语。例(44)中“恰好+动词短语+的”作主语“魏队长”的定语。例(45)中“恰好+形容词+的”作宾语“人本主义的见解”的定语。

综上所述,“恰X”都可以作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数量短语和时间短语。“恰好”还可以作补语和谓语,但使用的是其形容词的用法。在与动词的搭配上,“恰巧”主要修饰变化动词,“恰恰”主要修饰状态动词,“恰好”则两者都能组合,但更倾向于状态动词。“恰巧”很少修饰形容词;“恰恰”修饰最多的是“相反”,经常单独使用,连接上下文;“恰好”修饰“相反”时,主要充当谓语成分,并位于句末。“恰巧”“恰恰”很少修饰数量短语。“恰X+谓词”在句子中主要作谓语和定语。

注释:

[1]经过统计和排除,“恰巧”“恰好”“恰恰”的语料总数分别是:1131、3072、6437。

[2]为行文方便,我们下文将“恰巧”“恰好”“恰恰”统称为“恰X”。

[3]X是“恰巧”和“恰好”。

[4]结构助词“的”“地”“得”分别是定语、状语、补语标志。语料中有些用例用字不规范,将“地”写成“的”,文中的例(33)就是如此。“恰恰”修饰动词“躲”,状中结构,应为“恰恰地躲”。用例用成定中结构,是不规范的。

参考文献:

[1]晁代金.“巧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0-13.[2]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1-14.[3]段业辉.语气副词的分布及语用功能[J].汉语学习,1995,(4):18-19.[4]谷帅,任海波.“正好”与“恰好”的用法考察和对比分析[J].语文应用研究,2009,(3):49-50.[5]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J].中国语文,1993,(6):414-416.[6]刘华丽.近代汉语双音节情态副词“X好”历时生成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8-49.[7]马真.修饰数量词的副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1):53-54.[8]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35-42.[9]史金生.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J].中国语文,2003,(1):21-22.[10]王艳红.“刚好、恰好”的语法环境和替换规则论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5):53-64.[11]杨德峰.语气副词出现在短语中初探[J].汉语学习,2005,(4):20-21.[12]杨德峰.语气副词作状语的位置[J].汉语学习,2009,(10):29-30.[13]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432-434.[14]张和友.“是”字结构的句法语义研究――汉语语义性特点的一个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78-181.[15]张谊生.现代汉语的性质、范围与分类[J].语言研究,2000,(2):58-59.(杨红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200082)

下载现代汉语句法成分中的移位现象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汉语句法成分中的移位现象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手机材料成分分析

    手机材料成分分析 手机型号:Nokia 5130XM诺基亚在造型上并没有太大的突破,依旧是采用传统的直板设计,而传统的键盘和屏幕设计也没有太多的创意,加上机身三围尺寸达到了107.4×46......

    有关阻垢剂成分分析

    有关阻垢剂成分分析 中国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所(国家重点成分分析实验室) 阻垢剂(scale inhibitor):是指存在能疏散水中的难溶性有机盐、禁止或滋扰难溶性有机盐在金属外貌的积淀、......

    油墨成分分析

    油墨成分分析 一:油墨的定义 油墨是用于包装材料印刷的重要材料,它通过印刷将图案、文字表现在承印物上油墨中包括主要成分和辅助成分,它们均匀地混合并经反复轧制而成一种粘......

    成分分析种类(精选)

    成分分析种类1、塑料制品及助剂 塑料粒子成分分析、加工母粒成分分析、塑料丝成分分析、塑料绳成分分析、塑料带成分分析、软管成分分析、波纹管成分分析、硬管成分分析、塑......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 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汉语句子成分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状语有时......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类型和划分成分的方法。 2、能正确划分各类句子成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各类句子成分的构成及认定......

    材料成分分析综合性实验

    材料成分分析综合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IRIS Intrepid II XSP 型等离子体光谱仪的基本原理和操作。 2、了解XRF9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的基本原理和操作。 二、实验......

    A185成分含量分析

    今日去安费诺确认初样,情况如下: 1、目前的样品存在下述问题。(由工程崔立辉实施改善)a、压筋处不平整,需要修整; b、产品表面点状的压伤需要修整; c、个别产品平面度NG,请调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