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解 论文 选修
选修课论文
院系:体育学院
专业:体育教育
年级:10级
班级:体育教育二班
学号:20105131208
姓名:肖克凡
论文题目: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解
指导老师:孙天义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解
当人们怀着眷恋与惆怅回顾20世纪、心怀忐忑憧憬面对新世纪的时候,弗洛伊德悄然再度进入人们的生活。谁让上个世纪的评论家们,把“弗洛伊德”称之为“幽灵”呢?在那眷恋之中,人们给与弗洛伊德以“充分”的怀念:在世界主要媒体所评价出来的影响20世纪的100个人物中,弗洛伊德亦然显得耀眼;人们把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放在20世纪开始的第一页,公认它为“改变历史的书”。
100多年过去了,弗洛伊德的智慧仍然闪烁着璀璨的光芒。从出版《梦的解析》为20世纪心理学揭幕,到高呼“生命的叫喊来自爱欲的争斗”;从通过梦境探察人类的潜意识,到运用催眠消除人们的内心压抑;从“潜意识如海下冰山”的经典比喻,到“男性”伪装成为“雨伞”的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构造分为能意识到的部分和不能意识到的部分,而无意识更为重要。无意识是深层心理活动,它发源于人的本能需要,以本能冲动和欲望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强大的心理能量。压抑到无意中的心理冲突是产生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的根本原因。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有意义的,需要给予“解析”的并不是外在(显在)的内容,而是隐藏在内的意图、需要和欲望。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需要和欲望等的表现,就构成了梦,梦是愿望的达成。
他认为人类的一切生活都要以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为依据,人的一切冲动也都要受这两大原则所制约。所谓快乐原则,是指人类的原始冲动,以情感、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求为其主要冲动,这种冲动永远是为了寻找各种快乐。所谓现实原则,是人类考虑到现实的作用,其作用是使个体能适应实际的需要。快乐原则是个体的原始本能的原则,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的关系是合作或者对立的。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无意识(unconscious)或潜意识是最重要的概念与思想。我们之所以用作潜意识,是基于弗洛伊德所赋予它的特殊意义。弗洛伊德的发现与创造,在于发现无意识在精神疾病治疗中,乃至在人类心理活动中的深远意义,以及创造了发现无意识作用的方法,而并非发现与创造无意识本身。
在弗洛伊德之前,就其西方思想的发展脉络而言,莱布尼茨(1646—1716)曾通过他的“单子学说”,试图阐述“无意识”的存在及其作用。低微的单子所呈现的“统觉”,已经是莱布尼茨心目中的“无意识”现象。莱布尼茨百年之后,赫尔巴特(1776—1841)提出了“意识阈限”的概念,能够有效地把意识阈限之外的“意识”归之为“无意识”。同时,赫尔巴特也曾用意识的协调与冲突解释无意识主要是受排斥的结果。对此,波林曾经指出,莱布尼茨预示了无意识学说,但是,这种学说实际上是由赫尔巴特兴起的。
潜意识在弗洛伊德手中是充满动力特性的,包含着巨大的能量。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能量守恒”思想的延续。实际上,主张能量守恒及其动力作用的赫尔姆霍兹和布吕克,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左右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研究。前者力持能量守恒说,后者则直接把人看做是受种种遵守能量守恒原则的力所推动的。这两种观点的综合,一直是弗洛伊德的动力说与潜能说的基础。弗洛伊德是布吕克的学生,曾在其手下工作,深深敬重他的学识与为人。弗洛伊德曾回忆说,布吕克在其一生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当潜意识的能量,融会与运作在心理层面的时候,传统中的唯乐主义思想,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注入了部分生力。尽管西方唯乐或求乐思想的源起,多被追溯到希腊时代的亚里斯蒂波斯(公元前435—公元前356)和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公元前270),但是在单纯的“追求快乐与逃避痛苦”的原则中,杰里米·边沁(1748—1832)则发挥出更适用于他那时代需要的“功利主义”,以及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在“进化论”的体系中所发展的求乐动机。在心理学史家们看来,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以及性欲及其压抑的理论,都与这唯乐主义的思想传统有着不解的渊源。
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心理学层面来说,我们可以将他作为独立的创造,而不是冯特意识心理学的影响,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布伦塔诺来追溯有关的思想发展。弗朗茨·布伦塔诺(1838—1917)是弗洛伊德在维也纳读书时的老师,同布吕克一样,弗洛伊德也曾对他十分钟情,一口气选修了布伦塔诺的六门课,大有凡是布伦塔诺的课就要必修的劲头。布伦塔诺当时是哲学教授,希望用自己生命与实践,来重新展现亚里士多德的智慧。1874他年出版了《经验观点的心理学》,提出与冯特《生理心理学》(1873)的不同主张,引发了心理学史上有关“意动”与“内容”的争论。在布伦塔诺看来,冯特所研究的只是“心理”的生理学或物理学的层面,而他则是直接面对心理本身。比如,若是用“我看见一种颜色”做比喻,冯特所研究的是颜色及其内容,而布伦塔诺则是要探索“看”及其“意动”的意义。对于布伦塔诺来说,经验与意动是心理学的根本。“只有经验影响着我,好像情人一样。”这是布伦塔诺的名言,也是弗洛伊德的实践。
叔本华和尼采对于精神分析的影响也常被人们所提及,他们的哲学思想、各自对于无意识领域的探索以及对生命冲动的发扬,都使弗洛伊德受益匪浅。此外,莎士比亚与歌德也都是对弗洛伊德深具影响的思想家。在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俄底浦斯情结”、“自恋”和“升华”等许多精神分析的重要方面,都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和歌德的思想与影响。此外,达尔文及其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以及费希纳及其1860年出版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也都是给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及其心理学实践带来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当思想转化为实践,影响转化为现实,再由实践产生新的思想或理论的时候,则更显弗洛伊德的英雄本色。这样就涉及到其精神分析理论背景的另外一个方面:来自精神医学方面的影响与临床实践。
精神分析典型地表现了西方人的精神危机以及谋求解决这一危机的意图。在精神分析学说的最新发展中,在“人道主义”的或“存在主义”的分析中,明显地呈现出这一趋势。但在讨论我自己的“人道主义的”概念之前,我要说明的是,与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完全相反,弗洛伊德本人的体系超出了“疾病”与“治疗”的概念,关系到人的“拯救”,而不仅仅是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从表面上看,弗洛伊德是新精神病疗法的创始者,他的主要兴趣和毕生为之努力的主题也在于此。但是,若进一步观察,我们可看出在对神经症进行治疗的医疗观念背后,有着一种完全不同的兴趣,这种兴趣弗洛伊德很少表明,很可能连他自己都未曾意识到。这一隐藏的思想并不涉及精神疾病的治疗,而是涉及一种超出疾病与治疗观念的东西。这种东西是什么呢?他所发起的“精神分析运动”的性质是什么呢?弗洛伊德对人类未来的看法是什么呢?他的运动赖以建立起来的教条又是什么呢?
弗洛伊德对上述问题最明确的答案可能是:“哪里有本我,哪里就得有自我。”他的目标在于用理性控制非理性的、无意识的欲望,在于使人从他的无意识力量中解放出来。人想控制自己的无意识力量,就必须对之有所认识。他的目标是对真实有恰如其分的知识,这种知识乃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指路明灯。这些目标是理性主义、启蒙哲学与清教伦理的传统目标。不过,当宗教与哲学以一种可以称之为“乌托邦”的方式提出了这些自我控制的目标后,弗洛伊德却是(或自己相信自己是)第一个通过无意识的探测把这些目标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指出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的人。弗洛伊德代表了西方理性主义的顶点,与此同时,他又以他的天才克服了其中虚假的理性主义与肤浅的乐观主义方面,创造性地把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起来。而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以其对人的情感的非理性方面的热衷和崇尚,本来是与理性主义相对立的。
至于对个人的治疗,弗洛伊德比一般人所想象的更为关心哲学与伦理上的目标。在《精神分析引论》中,他谈到某些神秘实践用来导致人格根本转变的种种尝试。他接着指出:“我们不得不承认,精神分析的治疗结果亦选择了类似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加强自我,使其日益从超我中独立出来,扩充其视野,以便从本我中夺取更多的地盘。哪里有本我,哪里就得有自我。这是一种像开拓须德海②一样的文化工作”。他又以同样的口吻说道,精神分析疗法意在“把人从神经症症候、压抑及变态性格中解放出来”。他也同样看到,精神分析者的作用并不限于作一个“治病”的医生。他说:“精神分析者必须在某种意义上处于超然的地位:在有些分析情境中,他是患者的楷模;在另一些情境中,他得做患者的教师。”他又写道:“„最后,我们不可忘了,分析者与患者的关系,建立在对真理的爱上面,即建立在对现实的认知上,它排除任何形式的虚伪与欺骗。”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概念中,还有一些超越通常疾病与治疗概念的因素。熟悉东方思想??特别是禅宗??的人,将会注意到下述因素与东方思想中的概念并非无关。首先要指出的是弗洛伊德关于知识导致转变的概念,他认为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在认识自己这个行为中,我们也就改变了自己。毋庸赘言,这一观念同弗洛伊德当时和我们这一时代科学心理学的概念有多大的不同,在这种科学心理学中,知识本身仅停留在理论上,对知者却没有转变的作用。
弗洛伊德的方法还有一点与东方思想(特别是禅宗)密切相关。弗洛伊德并不赞同给有意识的思想体系以高度评价,而这恰恰是现代西方人的典型态度。相反,他认为我们有意识的思想只不过是我们整个精神过程中的一小部分,同渊源于内心深处的巨大力量相比,实在微不足道;这种力量是隐秘的、非理性的,同时又是无意识的。为达到对人的真正本性的洞察,弗洛伊德用自由联银的方法,打破有意识的思想体系。自由联想绕开逻辑的、有意识的、通常的思维方式,它把我们导向人格的新渊源,即无意识领域。不管对弗洛伊德无意识领域的内容有什么样的批评,事实上他已因强调自由联想方法,而超越了西方通常的理性思维模式这一基点,从而转入新的趋向,这在东方思想中已有更彻底更长足的发展。
还有一点是弗洛伊德与当代西方态度完全不同的。这里指的是,他愿花费一年、两年、三年、四年、五年,或更多时间为同一个人做精神分析。这种疗程事实上使弗洛伊德受到诸多非议。毋须多说,我们应当力求使精神分析尽可能迅速有效;但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弗洛伊德有勇气说为一个人花费穷年累月的时间是有意义的,只要这种努力能帮助他了解自己。从功利观点、盈亏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是不值得的。人们会说,从社会效果上看,为了一个人的转变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去做这样一种冗长的分析,是不值得的。要理解弗洛伊德的方法,只有超越现代的“价值”观念,超越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的现行观念,超越收支平衡表。如果我们认为一个人不可与任何物相比拟,如果他的解放、他的安宁、他的觉悟??无论我们愿意使用什么样的说法??乃是我们的“终极关怀”本身,那么我们就不能用时间和金钱来量度这一目的。提出这样一种寓含着对一个人巨大关切的方法,是具备着远见卓识和勇气的,尤为重要的是,它所体现的态度超越了西方的传统思想。
上述评论,并不意味着弗洛伊德已自觉地接近东方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前面提及的许多因素,在弗洛伊德心中,与其说是有意识的,倒不如说是无意识的。弗洛伊德完全是西方文化、尤其是18??19世纪思想的产儿,他不可能接近禅宗中表现出来的东方思想,即使他熟悉这种思想也是徒然。弗洛伊德对人的描写,本质上是18一19世纪的经济学家与哲学家所描绘的图像。他们把人根本上看作是竞争的、孤立的,与别人的联系仅仅出于交换上的需要,满足经济与本能的要求。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是一个受力比多驱使的机器,由将力比多兴奋保持在最低限度的原则控制。他认为人基本上是利己的,只是为了满足本能欲望的需要,才各自与他人发生关系。在弗洛伊德看来,快乐是对紧张的松弛,而不是对喜悦的体验;人被看成知性与情意截然割裂;人不是完整的人,而是启蒙哲学家所说的知性自我;友爱是一种与事实背离的不合理要求;神秘体验是一种向婴儿期自恋的退化。
我所力图说明的是,弗洛伊德的体系中虽有这些同禅宗明显相违之处,却仍然有一些因素超越了通常的疾病与治疗的观念,超越了关于意识的传统理性观念,这些因素导致精神分析进一步的发展,这一发展与禅宗思想有着更为直接和肯定的联系。
不过,在讨论“人道主义的”精神分析与禅宗的联系之前,我想指出对理解精神分析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的一项变化,即要求进行分析的患者及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发生了变化。
在本世纪初,来找精神病学家的主要是患有病症的人。他们或者是一只手震颤瘫痪,或者是有强迫性的清洗痛,或者为某些强迫性的念头所折磨。换言之,按照“病”这个字在医学上的意义,他们是生病了;某种东西妨碍了他们不能像所谓正常人一样行使其社会功能。如果这就是他们患病的原因,那么他们的治疗概念是与疾病概念相应的。他们想排除这些病症,他们的“健康”观念就是??不要生病。他们要求与常人一样健康,或许可以这样说,他们不想比社会上通常的人更不快乐、更不安宁。
这些人现在仍求助于精神分析家,精神分析对他们仍是一种排除病症、发挥其社会功能的治疗方法。不过,他们以前在精神分析家的病人中占多数,现在却成了少数??或许这并非因为他们在绝对数量上的减少,而是与许多新„编人”比较,在比例上成了少数。今天的这些新“病人”能发挥正常的社会功能,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病人,但他们确实患着“时代病”,即我前面所说的那种压抑和麻木不仁。精神分析家的这些新“病人”,并不知道他们患的是什么病。他们抱怨着内心沮丧、失眠、婚姻不幸福、工作无趣味,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烦恼。他们通常相信,这种或那种特定症状即是症结所在,只要排除这些症状,就会一切如常。但他们通常未曾看到,他们的问题不在于沮丧、失眠,以及他们的婚姻或工作。这种种抱怨只是我们的文化允许他们表达内心深处某种东西的自觉形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有着所有自以为患着这种那种特定病症的人所共有的疾病。这个共同的疾病,即人同人自己、同他的同胞、同自然的疏离,是感觉到生命像砂子一样从手中流失,还未懂得生活就将死去;是虽生活在富裕之中却无欢乐可言。
精神分析能对这些“时代病”患者提供什么帮助呢?这个帮助是??而且必须是??不同于以往那种排除症状、使患者重新发挥其社会功能的“治疗”的。对于那些在异化中受苦的人,治疗并不在于使他免除疾病,而在于使他获得幸福安宁。
然而,对幸福安宁下定义,却是相当困难的事。如仍停留在弗洛伊德体系中,则幸福安宁就不得不用力比多理论来界定,这不过是能够充分发挥其性功能而已;或者换一个角度,是对隐藏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察觉。这些定义在我看来,只触及真正的人类存在问题及完整的人所达到的幸福安宁的边缘。任何对幸福安宁的尝试性回答,必须超越弗洛伊德的参考系,导向对人类存在的基本概念的讨论??尽管这个讨论必然是不完整的;人类存在的基本概念乃是人道主义精神分析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比较精神分析与禅宗思想奠定基础。
弗洛伊德对于潜意识心理机制的发现,是借助于其临床的实践。他与布洛伊尔合作的《癔症研究》,是精神分析的开端,也是人类意识接触潜意识的一场遭遇战。实际上,在这场足以改变人类历史的艰苦探索中,布洛伊尔(J.Breuer)与弗洛伊德并肩作战,其间,还有热心观众与鼓励者与弗洛伊德保持多年友谊的弗利斯。
潜意识已经是通过催眠现象,在向人类的意识挑战。沙可与让内等杰出的精神病学家,在使用催眠术来治疗病人的时候,实际上也都在不自觉地发挥着潜意识的治疗效果。但是,面对“潜意识”的时候,弗洛伊德是自觉的,表现着其独创的性格。他不是像其老师沙可或让内那样,仅仅是使用催眠术来治疗病人(在这里,病人是被动的,是被治疗的客体),而是关注于催眠治疗过程中病人的“回忆”和“宣泄”。于是,被动的被催眠的病人从被动成为主动,“潜意识”也就借助于“主动的病人”,来向弗洛伊德表现其自身的存在与意义。
面对病人的弗洛伊德,敏感地感受到了潜意识传来的消息。他在其《癔症研究》的埃米夫人个案报告中,便提供了这样的想法:病人的意识中并不存在焦虑的真正原因,而只是发现了焦虑。怀有决定论情结的弗洛伊德,致力要寻找导致病人焦虑的真正的原因。或许,这也是潜意识对弗洛伊德的吸引,将其引至人类内心深处的秘密。
在其《精神分析中潜意识的注释》(1913)中,强调了潜意识概念的动力特性:“它不但指一般的潜伏观念,而且特别还指那些具有一定动力特质的观念;这些观念尽管强烈而活跃,但仍不能进入意识。”那么为什么强烈而活跃的观念而不能进入意识呢?在弗洛伊德看来,主要是“压抑”的作用。弗洛伊德说:“潜意识观念是被一些活力排斥到意识之外的,这些活力反对它们自己被意识所接受。”
在弗洛伊德早期理论的描述中,我们的人类的心理结构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潜意识主要是被压抑的欲望和本能冲动,由于压抑的作用而不能进入意识;前意识则介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受压抑的强度不大,较为容易再度进入意识;意识则是我们觉察到的心理内容,也是我们心理存在的表层。弗洛伊德及其理论的解释者,往往用浮现水面的“冰山一角”来形容我们的意识,而把潜伏水下的庞大的冰山根基作为潜意识,而前意识似乎就是介于水面上下的一种“中间存在”。
弗洛伊德喜欢用形象的马与骑马,来形容他的潜意识和意识、伊底与自我的抽象理论。在这里,“马”是“伊底”,是“潜意识”,而“骑手”则是“自我”,是“意识”。若就赛马而言,那么,规则与裁判,大概就是“超我”了。于是,这三者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就非常重要,涉及到“成功与失败”,涉及到一个人心理健康或精神错乱。因为三者之间的冲突,往往是诸多心理病症的重要起因。
第二篇: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看法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看法
12级新闻班 饶斌 12260406
很早之前就听身边的老师同学提起过弗洛伊德,对弗洛伊德也有些了解。第一次知道弗洛伊德,是因为一个老师上课提起过的性心理的发展。
在这个观点里面,弗洛伊德把人的性心理发展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分为了5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欲期、潜伏期、青春期。这5个阶段对应了人从生下来到青春期的生成过程。这种儿童早期的经历在弗洛伊德看来,对一个人其后的心理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内容繁复,理论庞杂。在这里我主要想谈谈我对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的看法。
在性心理发展中,我认为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的阐述是很不符合实际的。他因自己对其母亲特殊的情感以及一个神话而主观地写了俄狄浦斯情结,我认为该理论有无稽之谈之嫌。我认为“恋亲情结”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婴儿在社会性发展中与父母给予的爱和家庭的氛围,而并不是因为性器欲期到来对异亲的一种害怕与嫉妒,对同亲的一种占有。
人的发展是贯穿于一生的。它不仅受生理的影响,更受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在这里弗洛伊德太偏重于生理方面的影响,所以我认为不太符合实际。弗洛伊德说道,“情结”是被压抑的欲望在无意识中的固结,是一种心理损伤。而我看来,“恋母情结”并不一定就是被压抑的欲望在无意识中被固结。我觉得这种“情结”是一种家庭氛围偏重一方,或父或母,亦或是父母给予不平衡而造成的。
人从出生开始就会产生欲望,而在弗洛伊德看来,如果每一阶段的性活动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影响人的人格特征,甚至成为日后发生心理疾病的根源。这一点,我倒认为说得很在理。而且我们通过身边的一些例子也可以发现,每一阶段的性活动都是存在的。
弗洛伊德声明,他注重性欲只是因为这一问题为许多人所忽视,而他的精神分析主要是为了“研究人家所忽略的事件”。从性心理发展这个观点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弗洛伊德确实太过注重性欲,而忽视了一些其他存在且还有更深研究价值的方向。
是否人格的发展完全可以按照性的发展特征加以分期呢?这是我最想问弗洛伊德先生的问题。
第三篇: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定稿)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一、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
1.开创了无意识心理的研究
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上,精神分析开创了无意识心理研究的新纪元。这是弗洛伊德最主要的历史功绩。
他不仅研究心理现象的表面价值,而且力图探求在心理现象背后所隐匿的精神作用,这比以往的心理学家对人的内心认识更加深刻。正因为弗洛伊德系统的揭露了埋藏在人心深处、受意识表层重重封锁和压抑的无意识王国的内幕。2.开拓了心理学学科的建设
在心理学学科建设上,精神分析开拓了性心理学、动力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性的问题,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就成了一个禁区,很少有人把它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去加以探索。但弗洛伊德毕竟把性现象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并提出了具有独特见解的理论,从而开辟了性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本身就是一个能量系统、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人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心理结构和伊底、自我、超我的人格模式。就是说,本能、欲望是人的心理或人格发展变化的动力和动因。由此,弗洛伊德建立了动力心理学。3.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在对有关科学的影响上,精神分析渗透到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端于治疗实践的精神分析,到了后来已超出了心理学的范畴,逐渐扩展到历史、文学、艺术、美学、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和哲学等领域,并由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学体系发展成为一种解释个人、文化及社会历史现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疗效的新途径
在医疗实践中,精神分析突出了心理治疗的价值,创立了一套治疗神经症的方法和理论。为此,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创伤是引起神经疾患的主要原因,主张用精神分析方法来挖掘病人被压抑到潜意识内的心理矛盾以治好病人,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单靠药物、手术与物理方法治疗的束缚,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新途径。
二、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
1.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正确态度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弗洛伊德从根本上市反对和责难的。他反对马克思把社会形式的发展看做一个自然历史进程的观点,因而他要用心理因素去“补充”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真正的社会科学”。这些观点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2.在方法论上的局限
在方法论上坚持还原论、等同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把人视为一个与社会根本对立的自然存在物和非理性的动物,坚持用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解释心理活动规律,主张先天的本能是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的内驱力。
弗洛伊德在方法论上的另一个局限是,把特殊的变态心理与一般的常态心理相等同。把自己治疗精神病患者的经验绝对比,把变态心理普遍化,把整个人类的心理看成是畸形的,实质上是一种用特殊代替或否定一般的形而上学的观点。3.学说的生物学化倾向
整个学说具有生物学化倾向,提倡泛性论。弗洛伊德的整个理论体系是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之上,他用生物学的观点观察社会、历史,解释人类的心理和文化。把一种动物的原始本能,一种脱离社会条件的抽象人性,看成是决定人类精神生活和实践活动的巨大的内驱力,极端夸大人的生物性,贬低人的社会性。4.整个理论主观色彩浓厚
弗洛伊德的许多概念和理论都是纯粹出于主观的臆想和纯粹的逻辑演绎,他甚至简单地运用神话传说来证实和提出自己的观点,既没有事实为依据,也无从加以客观的验证,故通常被称为心理玄学。
第四篇:《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读书笔记
关于《精神分析引论》的读书笔记
精神分析引论这本书是应20世纪初的时代要求出现的。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矛盾戳能够冲,自然科学开始了一系列革命,这些都要求从微观上、从新的角度研究人的“内心世界”。弗洛伊德主义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它的理论基础是精神分析引论,因而,从系统地阐述这一理论的《精神分析引论》中可以窥见其开创性。然而,他其中的一些理论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反对和批判。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其精神分析学说作为精神疾病治疗的一种理论和技术,因强调精神疾病的心理原因而不是嚣质原因、强调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引论》全书分为过失心理学、梦和神经病通论三编。在前两部分,他假定听者没有任何精神分析学的知识,因而从入门讲起。第三部分,弗洛伊德认为听众已经通过研究,扩大了阅读的范围,于是放手讨论比较复杂的问题,即神经病的精神分析和治疗。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原因如下:
首先,它开辟了无意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打破了理性主义的传统——意识心理学的传统;肯定了非理性因素(无意识)在行为中的作用。这对文艺创作、对创新型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它吧认得需要、冬季和人格,白字心理学研究的首位,主张从内而外、从深层向表层研究人的行为,从而开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新的研究领域。这相对于长期以来占据人们头脑的、机械论的外因论和简单化的线性决定论,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最后,它突出了心理治疗的价值,创立了一套治疗神经症的方法和理论,提出了“精神创伤”是引起神经症等精神病的主要原因,对促成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社会迷失的转换,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科学思想史上,弗洛伊德提出的新思想、新问题,他研究的新领域以及他的学说给医学、社会学、历史学、名族学、宗教学、伦理学、法学、教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都提供了新的研究侧面,他的《精神分析引论》无疑是一部对世界历史有影响的著作。
弗洛伊德的传记作者欧内斯特·琼斯认为它是研究精神分析的一本好书,“精神分析的学者,无论他如何高明,都可以从此书中学到许多东西”,同时又是一本引人入门的“引论”。第一编第一讲中,弗洛伊德就指出,精神分析不同于别的医药方法,它是治疗神经错乱的一种方法,主要靠谈话。对自我的分析和研究是精神分析的入门。他提出了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命题:第一,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意识的心理过程是整个心灵的分离部分,他由此否定了传统的观点:“心理的即意识的”;第二,性的冲动,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并且性的冲动对人类最高的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接着的第二讲开始他从过失这一常常被当作微不足道的心理现象入手开始演讲。过失的起因是由于机体的或心理的原因而引起的注意的扰乱。其实,过失如舌误、笔误等是有意义的,在它的背后隐藏着某种“意向”或“倾向”。过失是由两种倾向同时引起的的结果。一种是干涉的倾向,另一种是被干涉的倾向。如在把“开会”说成“散会”这个舌误中,“要开会”是被干涉的倾向,“散会”是干涉的倾向。干涉的倾向是由于某种原因被藏在心底不愿说出的,不易被认出的倾向。对干涉的倾向的压制是造成舌误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当然,并非所有过失都有意义,但对过失的意义的研究可以使人们深入到对潜意识的心理活动的认识。第二编开始论述梦的问题。弗洛伊德认为,与过失一样,梦也是健康人所具有的、被忽视的心理现象。梦是欲望的满足。梦也是有意义的,有显义和隐义两种。记得的、可以说出来的梦是梦的显义,被伪装了的、由释梦的工作所揭示出来的是梦的隐义。梦具有检查作用、象征作用,记得的梦并不是真的,只是一个化了装的代替物,我们顺着这个代替物所引起的观念,就可以知道梦者原来的思想,将隐藏在梦内的潜意识内容带入意识中。梦的隐义常常是被压抑的,他通过种种伪装才能在梦中表现出来。儿童的梦未经化装,其显义和隐义一致。第三编讨论神经病,弗洛伊德指出,神经病的症候背后都有意向,症候是有意义的,与病人的内心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讨论了神经病症候的意义;讨论了心理历程中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问题;讨论了精神分析学对性的认识;讨论了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的关系。
弗洛伊德指出人的梦境有两种:(1)显意或显梦,指梦的表面现象,即一般所说的梦境,它是隐意的化妆,类似于假面具。(2)隐意或隐梦,指梦的背后隐藏的意念,即梦的真实意思,类似于假面具所掩盖的愿望。做梦好比制造谜语,显意是谜面,隐意是谜底。弗洛伊德认为,释梦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有:(1)要把梦的内容分析各个部分,并以各个部分作为主义目标,不管它是合理的或荒谬的、明了的或含糊的。(2)要了解梦者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以及日常琐事,以便了解梦的各个成分的来源和内涵,并寻求其代替观念背后的隐患。(3)要利用自由联想,揭露显梦的伪装。(4)利用象征知识,解释显梦的元素与隐意之间的关系。
弗洛伊德梦论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梦的心理分析的假说,分析了梦的象征性及其活动方式,指出了梦对了解神经症病因的意义,虽不是完美的,但却是有见地的。这一点,可以与巴甫洛夫对梦的生理机制的分析相媲美。然而,他的战争心理学、反马克思主义和妇女心理学却是有违社会主义观念的,遭到了无数人的批判,以下列举一二。
一是批判弗洛伊德的战争心理学弗洛伊德认为“谁有较强大的武力,谁就得到统治权-利用兽性暴力,或暴力与科学结合来统治”“暴力是可能用团结攻破的”是不值得肯定的。他的战争心理学是以公理对暴力而不以暴力对暴力。可他不知道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战争并不是全盘否定的,有正义的战争,有非正义的战争,要拥护正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弗洛伊德自称为和平主义者,似乎是反对一切战争,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反动派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弗洛伊德以杀死的本能解释战争而以一般的人类的爱消灭战争,是为帝国主义开脱罪责的唯心史观的战争论。二是批判弗洛伊德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只从一方面而言就可以看出其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错误性。弗洛伊德说过“马克思主义学说有几个命题在我看来,似觉费解,例如社会形势的进化是一种自然史的历程或社会阶层依照一种辩证法的历程而彼此转变。这些话有什么意义,我不敢说能了解,听起来不像唯物主义,而类似于晦涩难懂的黑格尔哲学,因为马克思曾有一个时期受过这种哲学的影响。”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污蔑。其实,弗洛伊德所不了解的马克思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三是批判弗洛伊德的妇女心理学关于弗洛伊德的妇女心理学可以说是一无是处。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男子不因他自认在生理上的优势就凌驾于女子之上。但这对弗洛伊德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认为人类有一半在生物学、解剖学、心理学上比不过另一半。男性自大的偏见束缚了他,是他的著作中带有对妇女的根深蒂固的歧视。
总之《精神分析引论》这本书从不同方面阐明了精神分析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深入浅出,比较容易理解,我从中学到了不少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参考译者序和自身理解,我也认识到他的学说也有不少局限和错误之处,例如他的泛性论和死本能都有失偏颇,他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战争心理学、妇女心理学等都不符合现实,作为读者我们不能盲从和全盘接受。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进一步阅读和理解他的著作。
第五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读后感
初窥解梦、潜意识与精神分析
----读弗洛伊德相关著作有感 自从课上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观点和论述后,我就对另一位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梦的解析和精神分析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拜读了弗洛伊德先生的相关著作特别是《释梦》(又译为《梦的解析》)和《精神分析引论》后,我受益匪浅,不仅是对有关意识与无意识、释梦和精神官能症及精神分析有了初步的了解,更对人、人性和人的欲望有了更清晰和更全面的认识。
下面这篇读后感就是对我这段时间阅读和思考的一个系统化的总结和分析。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阐述:(1)、简要介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并简述该学说的重要意义;(2)、简要介绍有关释梦、潜意识和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重点阐释梦的产生和功用、梦的元素和运作的相关知识以及解梦的基本方法;(4)、以我自己和同学的两个梦为例来分析两类梦的类型:焦虑的梦和性梦;(5)、对我的阅读和思考过程加以总结和分析,为以后的阅读计划提出相关指导。
精神分析学说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精神层次理论:意识层次包含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部分;(2)、性本能理论:性欲是指人们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3)、释梦理论: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可以探究其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4)、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吵我三部分组成。本我代表来自遗传的影响,为快乐原则所支配,他不理会任何社会道德和外在的行为规范,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他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而自我充当仲裁者的身份,调和现实、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推动了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对于人的观念的探索,弗洛伊德做出了重要的甚至是开创性的贡献,它的理论是人的观念有了新的内涵,即人是意识和无意识、社会性和生物性、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证统一;现今精神分析的一切发展,无不在弗洛伊德固定的框架内,弗洛伊德不但为精神分析奠定了基础,还为他以后的发展够花了蓝图;该学说带来了诸如文学和美学、宗教史和史前史、神话学、民俗学、教育学科等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弗洛伊德认为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梦的功用在于睡眠;(2)、梦由两种相互冲突的倾向所引起,一要睡眠以保持按死那个,一要平息心理的刺激;(3)、梦为富有意义的心理动作;(4)梦有两个主要的特性,即愿望的满足和幻觉经验;而潜意识即是当时一无所知但却充满强烈的情感价值的各种思想及兴趣(亦即所谓情意结),且有“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之分,“个体潜意识”来自于个人的特殊的生活经历,而“集体潜意识”则是指有社会心理和民族心理的沉淀而形成的潜意识,“潜意识”一词不再用以表达暂时潜在性的观念,因为潜意识现已成为特别的领域,有他自己的欲望和表示方式,以及特殊的有在他处运作的心理机构;对于精神官能症,弗洛伊德认为“不仅是症状的意义理所当然的是潜意识的,而且症状和潜意识之间尚有一种互相代替的关系,而症状的存在也只是这个潜意识活动的结果”,而且“精神病患者的冲突不同于正常人在两种相反的冲动间的奋斗,而是一场介于已经进入心灵的意识和前意识阶段的力量与滞留在潜意识阶段的力量之间的斗争”,而精神分析的任务就在于寻找潜意识并使其进入意识领域。
同时,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梦的解析研究可用以证明潜意识活动----因为它实在是梦的潜在思想的存在,解析梦的结果可是我们知道心灵的潜意识生活”,由此可见,梦的解析对潜意识的发现和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下面我将着重阐述有关解梦的相关论述和观点。
首先是弗洛伊德有关睡眠的观点:“睡眠乃是我们不愿与外界有所干涉,也不愿对外界发生兴趣的情境之一。我们借睡眠以脱离外界,而躲避那些来自外界的刺激。如果我对外界厌烦,我们就去睡”,“所以睡眠的生物上的目的似乎是蛰伏,而心理上的目的似乎是停止对外界的兴趣”;对于梦和睡眠之间的关系,“我们确实相信没有梦是最好的、最安逸的睡眠。睡眠的时候,心灵的活动必须消减,否则真正的睡前的安静情境即难以达到。那样以来,我们就无法完全避免一些心灵活动的残余物了,而做梦的行为是这种残余物的表现”;梦的产生是因为“很可能是因为某些意念不愿使心灵平静;或有些刺激仍干扰着心理,心理对于这些刺激不得不予以反应”,“梦不仅使刺激重现而已,且将刺激化简为繁,义外生义,使其和与梦境,以他无为代替”。梦具有显意和隐意“把所叙述的梦成为梦的显意,而其背后所由联想而得意义可称为梦的隐意。梦的显意与其说是隐意的伪装,不如说是一种有弹性的、有可塑造性的、具体的、有字的声音所引起的意象的表现”。
下面是有关梦的形成过程的观点:梦有中断,修饰、暗示、暗喻和重心转移、重组三种检查作用,而材料的删除、改变更动和重组便是梦的检查作用的活动方式及伪装作用所用的方法;梦元素的象征作用的三个特征:(1)、做梦者虽然能够作一种象征的表示,但是他对于这种象征不但一无所知,而且清醒的时候也不再认知;(2)、这些象征的关系并非做梦者所独有,或者是象征所以表现的梦运作所独有(3)、真正的象征和性有密切的关系;梦运作有“凝缩作用”、“转移作用”、“造型语言表现”、“二度润饰作用”四重作用,且梦的运作确实会把时间关系转变为空间关系,并以这种关系表现出来。
关于梦的类型,弗洛伊德的观点是“你们已知道那满足愿望的梦是用以满足最显著的需要----如饥饿、口渴,以及可望自由-----安乐的梦及不安的梦以及贪欲自私的梦。但是你们千万要记住,依据精神分析的结果,那些伪装作用特别厉害的梦,大部分都是性欲的梦”。下面分析一个我的同学的梦:前两天,我的一个同学向我介绍了他的一个梦,情境是这样的“做梦者跟随一对情侣走进一个房子,然后看着这对情侣上楼梯,在楼梯上搂抱,并发出兴奋的叫声,然后突然从楼梯上掉了下来,地上留有一大滩血迹”,然后这位同学当然被血迹吓醒了。其实这个梦只要用象征意义就可以明显的解释为一个性梦,反映了做梦者青春期对于性的萌动。在这个梦中,“房子”即女性的阴道,进入房子本身就具有性交的意义,同时“上楼梯”这一规律性动作和“兴奋的叫声”更是性交的直接象征,而“最后留下的血迹”则是性交的结果。至于那对情侣实际上是做梦者自己的化身,对其观察则是反映了做梦者对于交姌的窥探欲和自己的理解。那么这个梦就是一个明显的性梦了。
下面在介绍并尝试解析一个有关我自己的一个十分混乱的焦虑的梦。焦虑的梦是如何产生的呢?弗洛伊德认为焦虑的梦的形成原因有三种情形:(1)、梦运作有时也许不能完全造成愿望满足的局面,因此隐意中的不快情感遂有一部分出现于显梦中;(2)、做梦者对于他的愿望的态度却很特别,他摒弃这些愿望,指责这些愿望,总之不愿意拥有这种愿望。所以这些愿望的满足并不会使他快乐,反而使他不快;这种不快由经验可以知道,形成了我们的焦虑不安(3)、惩罚可使冤枉的满足产生十分不快的结果。所以梦可以是冤枉的满足,也可以是愿望满足的反面,如焦虑不安和惩罚的实现。
由于这个梦时间持续很长,且有多个片段,所以梦的情形我已记得不是太清了。所以我就直接加以解析了:首先,“报考暑期夏令营”反应了我不愿意在南京读书的潜在欲望,而深入下去,原因在于南京的天气和环境和老家的环境相差太大,梦的场景发生在家乡的中学,则一方面反映了我对家乡山水的依恋和对南京污染的不满;“报考的对象是上交和北大”则反映了当年高考报名时我欲报往北京和上海的学校而最终没有实现的潜意识里的遗憾和未满足的愿望;梦中出现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是因为他是我的好朋友,而且做梦当天下午我还和他讨论了是否要读研究生的问题;整个报考过程则是一周前我报考另外一门考试的变形和扭曲;梦的后半部分是十分焦虑的状态,原因是报考的时间恰好是我在上课的时间,所以我就一直在报考和上课之间犹豫,终于没有听清老师讲课的内容,仔细思考之后,我发现这一段梦应该这样解释:这段时间我有许多正常学习之外的事情,其占用了我许多时间,所以我担心其会最终影响到我的学习效果,所以产生了焦虑的心理,并反应到梦中。
上面我以一个性梦和一个焦虑的梦为例介绍了梦的象征作用、梦的修饰作用以及梦运作的部分原理,也可以算作是我在解梦上的一个小小的尝试。
关于这段阅读和思考过程,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1)、弗洛伊德的书是十分艰涩难懂的,十分注重逻辑的分析和推演,所以要真正读懂是十分耗费时间和精力的;(2)、弗洛伊德后期的观点和早年相比有了一些修正和提升,这些提升反映了弗洛伊德先生严谨的态度,而这些并提升的内容往往是其精神分析学说中十分关键的部分,因而是我们研读的关键;
(3)、在阅读的后期,我发现后来在精神分析框架下出现了诸多心理分析的分支,如个人分析等,了解这些新的观点也是十分必要的;(4)、在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下,释梦和精神分析是否有其特殊性呢?如荣格就注意到了道家学说的心理功能,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精神分析的中国化得关注。上述这些方面也将成为我下一步继续阅读和研究的方向。
参考资料:
《精神分析引论.新论》,(奥)弗洛伊德,罗生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释梦》,(奥)弗洛伊德,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
《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奥)弗洛伊德,林克明译,太白文艺出版社 《图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精粹》,梁素娟,中国言实出版社
陈蕙静,谈音乐治疗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音乐时空
张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与超现实主义,艺术设计论坛
申荷永,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心理咨询与治疗,2005(6)
马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认知本质,中国临床康复,2005(9)疏志强,“释梦”:梦的修辞文化阐释,北方论坛,2007(4)
孟秋丽,高申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无意识观念的理论性质,社会科学报,2007(3)
高鸿萍,直面人性的真实-----评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专刊
张辉,将弗洛伊德的释梦技术运用于心理咨询中的一个个案,中国精神疾病杂志,2009(5)
郭本禹,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发展脉络与思想内涵,社会科学报,2009(9)于淼,弗洛伊德无意识创造力理论及现象学方法论释义,人文社会医学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