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 本我 超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时间:2019-05-15 03:4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我 本我 超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我 本我 超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第一篇:自我 本我 超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自我 本我 超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是时候把心剖开了,或许这样才能治愈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 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否 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投 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退 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 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

抵 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乱伦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

转 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的。

补 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升 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

幽 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反向形式――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解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

第二篇:本我、自我与超我

一、自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性格测试-----认识自己

2、JOHARY视窗

3、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a.本我是人所具有的动物性的原始本能、欲望和冲动,是人的生物性的禀赋,简单地说,就是人的七情六欲。

b.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或是随着生理成熟而必定会出现的。佛洛伊德认为最重要的本能

是一生都存在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c.本我没有结构,没有价值观,没有道德感,它不分好坏,不讲善恶,它唯一的目的,就是要使本能的欲望、冲动立刻得到满足。

d.本我在满足自身冲动的活动中,不能考虑到现实情况是否允许它这样做e.本我是人格发展的基础,是人格能量的来源,即心理能量的源泉

c.d.这两条,被佛洛伊德称做本我的工作原则:快乐原则,或唯乐原则,即 它不考虑善恶,也不考虑现实

2.自我 ego

a.自我是在本我的挫折和失败中发展起来的单纯的本我,仅仅依靠快乐原则工作,并不能总是成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而

且它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婴儿饿了,要吃奶,这是本能冲动,按照快乐原则,他立 刻寻找吃奶,但不一定成功,于是他碰到什么都吸吮,吸手指,但是这样做并不能消 除饥饿。由于单纯的本我不能保证人适应环境,人格中的第二个系统,自我,发展出 来了。

b.自我是为本我服务的,它在环境中寻找满足本我的途径,即寻找满足冲动欲望的途径,它的目的是保护本我,满足本我c.自我的主要功能,是考虑现实,它代表着人的理智系统,包括:感知觉,判断,推理,思维,在心理健康、顺应良好的人身上,它是人格的执行者。换句话说,一个心理健 康的儿童或成人,它的人格中自我这一部分应当发展的比较好

d.自我的工作原则是:现实原则

f.自我属于意识部分

3.超我 super ego

a.超我是人格系统中最后发展起来的部分

b.超我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自我理想:什么是好的,善的,理想的道德规范,应当受鼓励和奖赏的良知:什么是坏的,恶的,不道德的行为,应当受到谴责和惩罚

c.超我与本我对立,也与自我对立

本我───→(唯乐原则)立刻满足冲动

自我───→(现实原则)延迟满足冲动

超我───→ × ×追求道德完美

d.超我代表了被社会认同的良好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e.超我也要吸引本我中的心理能量,它充当人格内部的道德审判官,需要去防御、压

制本我和自我中任何不道德的冲动。在人格系统中,如果超我过度强大,它耗费的心 理能量越多,反而会使人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发展有用的自我,这样的人会变得行 为拘谨,生活呆板,思想僵化,个性被禁锢压抑,生活象是戴着沉重的桎栲。

第三篇:自我本我超我

1弗洛依德认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个基本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弗洛依德把人的动机归纳为饿、渴、睡、性等,其中性欲占主导地位(本我)。但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会法规等现实条件的制约(超我),受到压抑得不到纾解的冲动而透过梦、失语等形式来寻求满足。弗洛依德相信一个人如果以前曾经有一些创伤性的事件而引致心理有问题,只要他能够知觉地再将那事重演一次,并将本我、自我和超自我作回平衡的处理,那麽问题就会解决。

2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我们对它几乎什么都不知道。不过,只要当一个人有冲动的行为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本我在起作用。例如,一个人出于冲动将石块扔进窗户,或惹事生非,或强奸妇女,这时,他就处于本我的奴役之中。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本我遵循着“唯乐原则”工作,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注:〔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85页)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此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一书中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作骑士和马的关系,马提供能量,而骑士则指导马的能量朝着他想去游历的路途前进。这就是说,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然而由于自我联系现实,知觉和操纵现实,于是能参考现实来调节伊底。这样,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因此,自我并不妨碍伊底,而是帮助伊底最终合理获得快乐的满足。

假如人格中仅有本我和自我这两个结构部分,那么人就将成为快乐主义和兽欲主义的有机体,当他处于一种需要状态时,他就会从合适的环境对象中寻求对需要的直接满足。然而人格中还存在着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的第三个结构部分,即“超我”。超我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

超我,简言之,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即根据父母的价值观,儿童的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得到促进,而另一些行为却因被惩罚而受到阻止。这些来奖赏和惩罚的经验逐渐被儿童内化,当自我控制取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控制时,就可以说超我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充分发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经验,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则在于追求完美。由于超我永无止境地追求完美,所以它同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它经常批评本我谴责自我。自我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弗洛伊德这样论述自我难扮的角色:“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注:〔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86页)弗洛伊德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第四篇:弗洛伊德本我与自我读后感

《自我与本我》读后感

《自我与本我》是弗洛伊德后期关于精神分析学的修正、补充和发展的重要论著。通过对整本书的阅读,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课堂上学到的关于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本我、自我、超我,生与死的本能,俄狄浦斯情结,焦虑等,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由于是译著,不同的人翻译的可能有所不同,找了两本译著进行阅读,一本是林尘、张唤民译,另一本是车文博译,百度一下还是后者比较有名。本论著包括四部论著:(1)《超越快乐原则》,是弗洛伊德关于双本能论的代表作。他提出了人存在这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并把这两种作用相反,同时并存的力量的斗争视为生命运动历程的决定者。(2)《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是弗洛伊德后期关于群体心理学的主要著作。(3)《自我与本我》是深刻阐述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以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著。(4)《抑制、症状与焦虑》,是对压抑与焦虑及心理防御机制关系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的主要论著。(林尘版的《自我与本我》并无该章节)

本次读后感主要写第三篇论著引发的一系列所想。《自我与本我》在这论著中,弗洛伊德主要谈及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关系。在该论著的第一章节中,我认为,整个章节有一条主线——潜意识进化论。人们对潜意识的了解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首先弗洛伊德先将心理分为意识与潜意识,并提出问题”潜意识是如何出现的呢”供读者思考.。弗洛伊德认为我们是通过考察心理动力学(又称精神分析学。根据心理动力学观点,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引发的。)在其中起作用的某些经验中得来的。观念之所以不能称为意识的原因在于,有一种力量正在与之抗衡,书中并没有明说,他可能认为读过他之前书籍的大家都懂,结合课上所学我认为是自我的力量,它运用自我防御机制把那些自我无法接受的观念压制到潜意识层面。弗洛伊德在本章节说:“我们把某些观念成为有意识之前的存在状态称之为压抑,产生和保持这种压抑的力量在分析工作中被理解为抵抗。”我觉得这里指的压抑应该是压抑的外延,泛化为整个自我防御机制。抵抗这个词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心理分析治疗中有所提到,指病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会比某些敏感的话题,有意无意的是治疗中心偏移。弗洛伊德在自我与超我的第一章的后半段文字中提及抵抗,作者认为在精神分析治疗中当联想接近被压抑的东西,联想无法进行下去,是因为有一种抵抗正在起作用,抵抗来自于自我并属于自我。再回到之前的主线上来,我们从心理动力学角度思考出潜意识这一观念,我们开始从意识与潜意识的争论中探索神经症,我们开始陷入无尽的混乱与困境,这时候我们开始了对心理结构的认知,逐渐认识到神经症的出现是“有组织的自我和被压抑的、从中分裂出去的自我之间的对立。”第一遍阅读时我认为这里指的就是自我和本我的对立而产生的神经症性的焦虑,后来仔细思索总觉得是自我内部的对立:按照那个冰山的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自我分布在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面上,由此开始认为是在意识层面上的自我与被压抑到潜意识层面上活动的自我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里就提出一个假设,我们上课所学的都是自我与本我,自我与外界,自我与超我之间出现的矛盾,如果是自我内部出现了分歧,会有什么后果?精神分裂?人格分裂?没找到答案。回到刚才的话题,(貌似终于理解了弗洛伊德写作时的感受了,经常谈及另一个概念就扯远了,然后再扯回来。)我们对心理结构认知导致了对潜意识的第二次更正,从而得出了一个结论,被压抑的东西的确是潜意识,但并不能称所有的潜意识都是被压抑的,比如自我中的那部分潜意识。这一部分告一段落,前方高能,开启烧脑模式。前意识与潜意识,描述性与动力学这一部分,真是极其烧脑,读了n遍才反应过来那么一点点。人们发现“潜意识”一词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第一种是“描述性”意义:某种心理状态只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另为一种是“动力学”意义:某种心理状态具有的功能。在描述性意义上,潜意识分为“潜伏的能成为意识的”和“不能成为意识的”。在动力学意义上,潜意识就是那种被压抑的部分。“那种潜伏的、只在描述意义上而非动力学意义上的潜意识,我们称之为前意识。”(前意识究竟可以干什么呢,在第二章中,从潜意识到前意识最后变成意识,有这样一个过程:一件事物从未被认识阶段也就是处在潜意识阶段,竟有前意识,也就是与字词表象发生联系,变成记忆痕迹,一次一次不断加深,变成知觉成为意识。)总而言之,那就是描述性意义上有两种潜意识,而动力学上只有一种潜意识了。然后紧跟其后的后面一句话是:“……这样我们就有三个术语,即意识(Cs)、前意识(Pcs)、潜意识(Ucs),他们不再具有纯描述性意义……”不具有纯描述性意义,那这三个是在什么情况下区分开的呢?另外,“描述性意义上有两种潜意识”:那就是在描述性意义上,潜意识有两种意义,可是”潜意识“用在描述性意义上只有一种意思,那就是”这个东西是没有意识的“,明显是矛盾的,在附录中有解释,这里的潜意识指的是这个概念的“外延”,虽然对逻辑术语不是很理解,但我认为这里的潜意识可以理解为潜意识的泛化,泛指一切潜意识,就是能称为潜意识的东西有两种,而不是描述性意义上潜意识包括什么什么。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内涵,外延。如“圆”这个概念的外延是指大大小小一切的圆。弗洛伊德说;“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对描述性、动力学潜意识的划分不做过多的说明”,译者为了解释还举了一个超级长的例子,其实感觉我没有深究的必要,也可能是我不知道精神分析学派的先驱们对潜意识与意识的划分经历了多大的争论,反正到了我们学习时,所有理论知识都有种变为“科技黑箱“,我们只需要知道如何使用就可以了。一句话结束意识、潜意识这一章节:在描述性意义上,潜意识和被压抑的都是潜意识的;在动力学意义上这个属于仅限于被压抑的。

比较有趣的一部分是,自我与本我中关于梦的一段讲述,弗洛伊德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反思与智力操作,进入前意识地进行而不进入意识。这类例子相当确凿;例如,它们可以在睡眠状态中发生,就象事实表明的,某人醒后立刻发现他知道了某个困难的数学题或其他问题的答案,对这个答案,他前一天苦苦思索而徒劳无效。我也有类似的经历,这个记忆深刻的原因是中考的时候押题作文,压了一天,想了各种类似的东西,可能是睡前看的太多了,自然而然反映到了梦中。梦见了一道作文题,抱着试一试的心思,找了素材,结果刚好考题类似,梦真的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

课上所学,在对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类潜意识中各种原始欲望与情感矛盾的痕迹。潜在的被压抑的欲望成为结构性的实体存在,弗洛伊德根据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的故事而创造了一个术语:俄狄浦斯情结。我们在弗洛伊德的人的发展阶段中性器期了解到俄狄浦斯情结。同时俄狄浦斯情结也是本我与自我神经症性焦虑的一个典型代表。万万没想到的是,超我的形成也是与俄狄浦斯情结有关。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每一次能量灌注之后,能量关注转移到新的地方,被放弃的地方就会留下沉淀物,沉淀物的堆积形成自我性格。在性器期,被俄狄浦斯情结支配留下的结果会在自我中形成一种沉淀物,这种沉淀物是俄狄浦斯情结消退后留下的父亲认同与母亲认同由某种方式相互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由此看来,自我与超我,都是从本我中分离出来的,一次次能量灌注之后的沉积物,弗洛伊德称之为认同作用。而超我派生于性器期能量灌注后的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恋父或恋母情结会赋予那部分“自我“一个和自我分离并统治自我的能力,这样,拥有这部分能力的”自我“就变成了后来的超我。自我的这种变化保留着他的特殊位置,这种沉淀物以一种自我理想或超我的形式与自我的其他成分形成对照。超我保持着父亲的性格,会对自我说:“你应该如此(就像你父亲那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父亲作用“逐渐的被其他的权威人士所继承(宗教,学校教育,书本),最终会以良心的形式出现。自我与超我之间会出现道德上的焦虑,我们会出现愧疚感。这种愧疚感在强迫性神经症和抑郁症中被过分强烈的意识到,自我理想对自我特别严厉。大部分人认为罪疚感是潜意识的,因为良心的根源与属于潜意识的俄狄浦斯情结相连,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我们意识不到的,但我们学过的那幅图我们知道,超我也有属于意识层面的部分,所以,潜意识罪疚感加剧会让人犯罪,研究认为罪犯在犯罪前有强烈的罪疚感,但这个罪疚感成为了作案动机,那就是说那部分罪疚感成了意识,与知觉相同,从而犯下了罪行。

总的来讲,虽然说精神分析流派没有行为主义流派那么讲究科学依据,也可能说精神分析只不过是把曾经的神、鬼换成意识潜意识,也可能是所谓的巴纳姆效应,但弗洛伊德的著作确实有让人信服的东西,按照荣格的理论来说,他的对心理的探索一定是深深的植入到集体潜意识的深处,他的理论才会流传下来,永不泯灭。

第五篇:自我、本我、超我的斗争——《安娜

自我、本我、超我的斗争

——《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命运的分析

摘要: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被誉为当时俄国社会百科全书,书中的每个人物性格都极其的饱满,尤其是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心里路程的变化到最后其悲剧产生的描写。对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命运的解析不胜枚举,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剖析导致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关键词:自我 本我 超我 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的文学家,在这世纪交替之际,由于社会的变化使得文学作品流派由浪漫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列夫·托尔斯泰是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著作中无不显现出他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因此也被称为“俄国社会革命的镜子”。此外在他的作品中凸显出他不懈的精神探索和自我剖析,因此也被称为是“俄罗斯的良心”,并在作品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心灵辩证法”。“心灵辩证法”体现了托尔斯泰注重描写人物心灵的矛盾冲突的运动过程,其中注重描写心里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描写冲突、分析心理冲突的原因和心理变化发展的原因。[1]托尔斯泰这一描写手法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相符合。

《安娜·卡列尼娜》的译本从1956年就已经传入到中国,并相继出版了十几本不同的译本,而该书也被翻拍成7种版本的电影,由此可以看出该书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的都深受欢迎,其中主人公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其精神分析法将人的精神世界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重人格结构。

本我(id)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完全隐没在无意识之中,它主要是由性的冲动的构成。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们所有的热情、本能和习惯的来源,是遗传本能和基本欲望的体现者,它没有道德观念,甚至缺乏逻辑推理,唯一的需要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满足本身。即“本我的唯一功能就是尽快发泄由于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引起的兴奋,本我的这一功能室实现生命最基本的原则。”本我所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寻求欢乐和躲避痛苦是本我最重要的功能。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本我与外部世界、欲望和满足之间的居中者。自我的功能是控制和指导本我与超越、促进人格的协调发展。自我是有逻辑,有理性的,并具有组织、批判和综合能力。自我遵循的是“唯实原则”。其中“实”就是外界存在的东西。“自我主要是外部世界的代表,是现实的代表。”自我的作用是调节“真实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之间、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之间的这种对立”,自我主管人们维持正常而守法的生活。

超我是人格在道义方面的表现,是理想的东西,超我分为自我理想和良心,需要努力才能达到,它是完美的而非快乐或实际的,它是禁忌、道德、伦理的规范和标准以及宗教戒律的体现者。超我是“一个从自我内部的分化”出来的“自我理想”。是小孩吸收父母亲区分好坏、辨别善恶的一些标准的结果。具体的说,它是在童年时代由父母和师长额指示、约束、禁律、习惯通过自居作用的内化而形成的结构,是根据社会行为的标准和要求而在人的内部世界中起作用,“是内部世界的代表”。超我像一个监督者或警戒者,设法引导自我走向更高的途径。当自我对本我的要求屈服时,它会惩罚自我,使人感到内疚,自卑甚至有罪。而对自我和本我斗争的胜利给予奖掖,产生自豪感。超我是人类理想的源泉,一切完美追求都产生于超我。[2](p85-86)超我的主要作用是控制盒调节那些一旦失去控制就会危及社会安定的各种冲动,使人成为社会安分守法的一员。

人格结构的三个部分相互协调平衡时,人的精神是健康发展的,若是三者失衡,人的精神就会出现异常。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安娜经历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斗争,最终因为三者的失衡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一、自我与超我的斗争

“前世千百次的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就在渥伦斯基与安娜在车站眼神的一次交流,使得这两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前那个凭自己的风流倜傥在名媛云集的上流社会过的风生水起的渥伦斯基在遇到风姿卓越的安娜时,仿佛有一种魔力在召唤着他,让他可以为了得到心仪的对象而不顾一切。这种魔力则是人的本能欲望,在渥伦斯基的穷追不舍下,安娜的内心也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斗争,最终导致本我的胜利,安娜内心得到了欲望所带来的愉悦之感,但是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安娜的这一内心斗争是在车站一遇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如渥伦斯基为了与安娜再次相遇而在安娜回莫斯科的途中拦住她,并向她表明了爱慕之情,但是安娜“他说了她心里希望的话,但是她在理智上却是怕听这种话的,她没有回答,他在她的脸上看出了内心的冲突”“她为此感到彷徨,也感到幸福”[3](p151)。在回到家后,由于社会道德的约束,她只当那是她生命中的一个小插曲“她在旅途中所感到的无端的羞耻之情,和她的兴奋都完全消逝了。在她习惯的生活状态中,她又感觉得自己很坚定,无可责备了。”[3](p160)但这一切还都未结束,“她想到了另一个;她看见他,而且感觉得她一想到他,她的内心就怎样洋溢着感情和有罪的喜悦。”““迟了,已经迟了,”她微笑着低声说。她睁着眼睛,一动不动地躺了好久,她几乎感觉得她可以在黑暗中看见她自己眼睛的光芒”[3](p217)这就预示着在这场斗争中,超我未能遏制住安娜内心的那团欲望之火,需要自我对本的满足。

二、自我对本我的满足与反抗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一部分由于在人的整个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被抑制而形成自我检测的机制,这部分得到控制的“本我”便成为“自我”,“自我”控制和驾驭着“本我”,以便寻求适当时机,使“本我”的一部分要求得到满足。安娜在渥伦斯基的强势攻击之下,内心开始慢慢的放纵自己接受这得不到祝福的爱“开头安娜老老实实相信她是不满意他这么大胆追求她的;可是在从莫斯科回来后不久,她赴一个她原来以为可以遇见他的晚会,而他却没有来的时候,她由于失望的袭击这才明白地理解到她一直在欺骗自己,这种追求她不但不讨厌,而

[3](p187)且成为她的生活的全部兴趣”,在这之后安娜完全的接纳了渥伦斯基并将自己献给了他。但是在激情过后“自我”又本能的反抗“本我”,“她感觉得这样罪孽深重,这样咎无可辞,除了俯首求饶以外,在没有别的办法了;而现在她在中除了他以外再没有别的人,所以她恳求饶恕也只好向他恳求。望着他,她的肉体上感到了她的屈辱,她再没有什么话好说了”,[3](p219)“自我”对“本我”的放纵会导致“自我”与“超我”的毁灭。

三、自我与超我的毁灭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代表着道德要求”,“集中了所有崇高的道德理念,它是追求理想欲望或者高尚生活方式的主体”。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高境界,但它“代表的是理想而不是现实,要求的是完美而不是实际或快乐”,而且“超我好像已做出片面的选择,只选择了„„严格与严厉、限制和惩罚的功能,而好像并未继承和保持„„爱的关心。[4](p39)一旦超我对道德的苛求失去了限度,就显示出“严厉性甚至是暴戾性”,[5](p285)超过个人能够承受的范围,走向反面。

安娜对于自己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似乎早已预测到了要为此付出的代价,“每当她想到她做了什么,她会遭遇什么,以及她应当做什么的时候,就有一种恐怖袭上心头,于是她把这些思想赶走。”[3](p220)“老是想那件事情,想她的幸福和她的不幸”[3](p275),在她为渥伦斯基生下他们的爱情结晶时,差点失去了生命,在生死一线之际,求得了她的丈夫卡列宁的宽恕,而在她回复往日的生机和丈夫的谅解后她那颗心处于躁动不安的状态,自我与超我无法控制住她的心智,她最终选择和心爱的人私奔,与上流社会割裂,与心爱的儿子分别,而这也意味着她没有可以回头的余地,也预示着远离一切走向毁灭。缘起缘灭,车站是他们相遇的起点,也成为他们爱情消逝的终点,安娜最终选择了车站作为她为此付出代价的地点,““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感觉无法挣扎……。那枝蜡烛,她曾经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摇曳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3](p1122)就这样她结束了这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得到内心的救赎。

结语

“本我”是人最原始的冲动,是不顾一些的放纵,“自我”是一个协调者,在满足“本我”的部分欲望的同时,会用道德规范等手法来限制“本我”,“超我”则是道德化的自我,由于安娜无法平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是一味的追求“本我”所带来的快乐与自由,而忘却了自身所要扮演的母亲和妻子的角色,在得到丈夫的原谅之后依然是我行我素,甚至是变本加厉,在当时社会的规范下所不能容忍安娜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安娜的悲剧。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在其生活中也经历了“自我”、“本我”、“超我”三者的斗争,在其《忏悔录》中写道:“我真心诚意想做一个好人,但我年轻,有多种欲望,当我追求美好的东西时,我茕茕一身,十分孤单,我遇到的是轻蔑和嘲笑;而只要我迷恋于卑劣的情欲,别人便来称赞我,鼓励我。虚荣、权欲、自私、淫欲、骄傲、愤怒、报复——所有这一切都受到尊敬。沉湎于这些欲望,我就像一个成年人了,我便感觉到别人对我是满意的……想到这几年,我不能不感到可怕、厌恶和内心的痛苦,在打仗的时候我杀过人,为了置人于死地而挑起决斗。我赌博、挥霍,过着淫荡的生活,酗酒、暴力、杀人……没有一种罪行我没有干过,[6](p12)为此我得到夸奖,我的同辈过去和现在都认为我是一个道德比较高尚的人。”但是最终想要追求超完美的理想生活,内心中还隐藏着美好理想,最终超我取得上风,在超我的引导下,强烈的求知欲的刺激下,托尔斯泰博览群书,成为一代文豪。

在当今的生活中,社会急速发展,物欲横流,充满着各种诱惑,更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关系,不应为了一时的冲动和满足欲而走向无法回头的地步,要且行且慎重,按照自己的步伐向着“超我”奔发。参考文献

[1]伍彘甫.西方文论造下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426.[2]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5-86 [3]列夫·托尔斯泰著.周扬译.安娜·卡列尼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第五卷[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4.

[5][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人生哲学[M].周斌,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6]托尔斯泰.忏悔录[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12

下载自我 本我 超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我 本我 超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读后感

    初窥解梦、潜意识与精神分析 ----读弗洛伊德相关著作有感 自从课上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观点和论述后,我就对另一位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读书笔记

    关于《精神分析引论》的读书笔记 精神分析引论这本书是应20世纪初的时代要求出现的。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矛盾戳能够冲,自然科学开始了一系列革命,这些都要求从微观上、从......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主要内容概括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一、 人身上存在歇斯底里本质、俄狄浦斯情节、潜意识和性问题。 二、 衡定原则:机体内存在一个使脑内激发保持为常量的倾向。某事件引发我们过多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摘要: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不仅歇斯底里患者,而且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

    自我与超我

    自我尽管本我能够知道它想要什么,但没有办法决定哪些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是切合实际的,哪些不是。为了实现这种功能,心理发展了一种新的心理成分:自我。自我在本我和限制满足本我......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录 中文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看法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看法 12级新闻班 饶斌 12260406 很早之前就听身边的老师同学提起过弗洛伊德,对弗洛伊德也有些了解。第一次知道弗洛伊德,是因为一个老师上课提起过的......

    弗洛伊德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必须承担许多重要任务,其中之一是对付使人烦恼和焦虑的种种威胁和危险。对付的办法有两大类。一类是采取现实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类是否认和歪曲......